时间:2023-07-19 17:3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智能制造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自动化;机械制造;应用形式;展望
0、前沿
从20世纪年代开始,机械制造开始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并且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主要是应用于机械制造冷加工过程中,后期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立关于可变性的自动化生产系统,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行业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1】。自动化技术能够快速提高制造效率,缩短机械制造的生产时间,节约人力资源,大大降低成本费用,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的效益快速提高,同时使工作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
1、自动化技术概述
自动化一般是说机器或装置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在机械制造领域中主要是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对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化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原料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节约人力资源。
在机械制造系统中自动化系统一般由五个单元组成:
(1)程序单元,决定系统该做什么和如何做;
(2)作用单元,对系统施加能量和定位;
(3)传感单元,检测系统工作过程的性能和状态;
(4)制定单元,对传感单元输送过来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制定和发出指令信号;
(5)控制单元,进行制定并调节作用单元的机构。
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了集成技术与系统技术、制造单元制度、柔性制造技术以及与现代化生产模式相适应的制造环境等。在不断进步中,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敏捷化、智能化及绿色化是现代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目标。在自动化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数控技术,其是现代制造系统中的核心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微电子、信息处理、自动检测以及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其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效率高、精度高且能实现柔性自动化。
2、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理论基础是控制理论,控制理论发展及应用彻底的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生存、生活和管理模式。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集成化应用
计算机集成技术是21世纪机械制造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应用的不断增多使得许多新技术得到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辅助制造技术、辅助测试艺术、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等。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集成化应用,主要是借助系统工程理论的有效指导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制造流程进行整体上的优化,通过精简机构和过程重组等手段促进适度自动化,并在计算机数据库和信息网络的支持下,将机械制造企业的各种要素以及经营管理活动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机械制造以人为中心的柔性化生产。
2.2 智能化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智能技术也越来越强,人机一体化机械制造设备也越来越多的走进机械制造企业中,通过智能化的制造系统进行生产中,实现了人机相互活动的智能化,如逻辑分析推理、命题判断、工艺构思等。智能机械制造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的有效结合,它把人工智能融入到了机械制造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借助专家智力活动的模拟,代替机械制造过程中很多需要专家亲自完成的活动,实现对机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监测,并对监测到的问题进行自动的改进或预防,并且对突发事件有一定的调整和应对能力。
2.3 虚拟化的应用
虚拟化制造技术主要包含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人工智能、以及现代制造工艺等新技术,并以计算机仿真模拟分析技术为基础形成的一项由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技术。机械虚拟制造技术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机械制造的过程进行仿真,进而发现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对降低机械制造成本、缩短机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合格率等等是非常有意义的。
3、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当今科技的发展使得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其可以作为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生产竞争力的限制因素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发展关系重大,而其发展的趋势主要在性能和功能发展两个方面。
3.1 性能的发展趋势
(1)实现精度、速度的提高。为了使这两个机械制造技术中的主要性能指标得到提高,可以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中。
(2)实现实时智能控制。区别于以往的实时系统,实时智能控制是现代科学发展中人工智能和实时系统的结合体,能更智能、更实时地调度任务的进行,从而为任务的按时完成提供保障。
3.2 功能的发展趋势
(1)实现用户界面的图形化。由于用户对界面的要求各异,所以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图形用户界面应运而生,这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用户的使用。
(2)实现科学计算可视化。图形、图像及动画等可视信息增加了机械制造中信息交流的途径,而不再拘泥于用文字或语言表达,从而使数据处理与数据解释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
4、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只会越来越广泛和不可替代。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发展不仅可以极大促进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增加经济效益,更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应用发展会使得机械制造更加智能化、虚拟化和人性化,而其性能和功能方面的发展也会使得其应用的形式会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马志强.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论坛,2013
[2]刘红,王贤宽.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11(12)
[3]张列贵.简述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产品多样化,低制造成本及短制造周期等需求日趋迫切,传统的制造技术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更具特色符合顾客个人要求样式和功能的产品的需求。90年代后,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机械与控制设备的发展,制造业自动化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技术日臻成熟。柔性制造技术已成为各工业化国家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研制发展重点。
1 基本概念
1 1 柔性柔性可以表述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可用系统满足新产品要求的程度来衡量;第二方面是系统适应内部变化的能力,可用在有干扰(如机器出现故障)情况下,系统的生产率与无干扰情况下的生产率期望值之比来衡量。“柔性”是相对于“刚性”而言的,传统的“刚性”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实现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其优点是生产率很高,由于设备是固定的,所以设备利用率也很高,单件产品的成本低。但价格相当昂贵,且只能加工一个或几个相类似的零件,难以应付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随着批量生产时代正逐渐被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生产所替换,一个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在很短的开发周期内,生产出较低成本、较高质量的不同品种产品的能力。柔性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柔性主要包括
1) 机器柔性 当要求生产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产品时,机器随产品变化而加工不同零件的难易程度。
2) 工艺柔性 一是工艺流程不变时自身适应产品或原材料变化的能力;二是制造系统内为适应产品或原材料变化而改变相应工艺的难易程度。
3) 产品柔性 一是产品更新或完全转向后,系统能够非常经济和迅速地生产出新产品的能力;二是产品更新后,对老产品有用特性的继承能力和兼容能力。
4) 维护柔性 采用多种方式查询、处理故障,保障生产正常进行的能力。
5) 生产能力柔性 当生产量改变、系统也能经济地运行的能力。对于根据订货而组织生产的制造系统,这一点尤为重要。
6) 扩展柔性 当生产需要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扩展系统结构,增加模块,构成一个更大系统的能力。
7) 运行柔性 利用不同的机器、材料、工艺流程来生产一系列产品的能力和同样的产品,换用不同工序加工的能力。
1 2 柔性制造技术柔性制造技术是对各种不同形状加工对象实现程序化柔性制造加工的各种技术的总和。柔性制造技术是技术密集型的技术群,我们认为凡是侧重于柔性,适应于多品种、中小批量(包括单件产品)的加工技术都属于柔性制造技术。目前按规模大小划分为:
1) 柔性制造系统(FMS)
关于柔性制造系统的定义很多,权威性的定义有:
美国国家标准局把FMS定义为:“由一个传输系统联系起来的一些设备,传输装置把工件放在其他联结装置上送到各加工设备,使工件加工准确、迅速和自动化。中央计算机控制机床和传输系统,柔性制造系统有时可同时加工几种不同的零件。 国际生产工程研究协会指出“柔性制造系统是一个自动化的生产制造系统,在最少人的干预下,能够生产任何范围的产品族,系统的柔性通常受到系统设计时所考虑的产品族的限制。” 而我国国家军用标准则定义为“柔性制造系统是由数控加工设备、物料运储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它包括多个柔性制造单元,能根据制造任务或生产环境的变化迅速进行调整,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 简单地说,FMS是由若干数控设备、物料运贮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的并能根据制造任务和生产品种变化而迅速进行调整的自动化制造系统。 目前常见的组成通常包括4台或更多台全自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与车削中心等),由集中的控制系统及物料搬运系统连接起来,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实现多品种、中小批量的加工及管理。目前反映工厂整体水平的FMS是第一代FMS,日本从1991年开始实施的“智能制造系统”(IMS)国际性开发项目,属于第二代FMS;而真正完善的第二代FMS预计本世纪十年代后才会实现。
2) 柔性制造单元(FMC)
FMC的问世并在生产中使用约比FMS晚6~8年,FMC可视为一个规模最小的FMS,是FMS向廉价化及小型化方向发展的一种产物,它是由1~2台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及物料运送存贮设备构成,其特点是实现单机柔性化及自动化,具有适应加工多品种产品的灵活性。迄今已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3) 柔性制造线(FML)
它是处于单一或少品种大批量非柔性自动线与中小批量多品种FMS之间的生产线。其加工设备可以是通用的加工中心、CNC机床;亦可采用专用机床或NC专用机床,对物料搬运系统柔性的要求低于FMS,但生产率更高。它是以离散型生产中的柔性制造系统和连续生过程中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生产线柔性化及自动化,其技术已日臻成熟,迄今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4) 柔性制造工厂(FMF) FMF是将多条FMS连接起来,配以自动化立体仓库,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联系,采用从订货、设计、加工、装配、检验、运送至发货的完整FMS。它包括了CAD/CAM,并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投入实际,实现生产系统柔性化及自动化,进而实现全厂范围的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及物料贮运进程的全盘化。FMF是自动化生产的最高水平,反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应用技术。它是将制造、产品开发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连成一个整体,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的智能制造系统(IM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工厂柔性化及自动化。
2 柔性制造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2.1 计算机辅助设计
未来CAD技术发展将会引入专家系统,使之具有智能化,可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当前设计技术最新的一个突破是光敏立体成形技术,该项新技术是直接利用CAD数据,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激光扫描系统,将三维数字模型分成若干层二维片状图形,并按二维片状图形对池内的光敏树脂液面进行光学扫描,被扫描到的液面则变成固化塑料,如此循环操作,逐层扫描成形,并自动地将分层成形的各片状固化塑料粘合在一起,仅需确定数据,数小时内便可制出精确的原型。它有助于加快开发新产品和研制新结构的速度。
2.2 模糊控制技术
模糊数学的实际应用是模糊控制器。最近开发出的高性能模糊控制器具有自学习功能,可在控制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并自动地对控制量作调整,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其中尤其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学方法更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2.3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智能传感器技术
迄今,柔性制造技术中所采用的人工智能大多指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利用专家知识和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求解各类问题(如解释、预测、诊断、查找故障、设计、计划、监视、修复、命令及控制等)。由于专家系统能简便地将各种事实及经验证过的理论与通过经验获得的知识相结合,因而专家系统为柔性制造的诸方面工作增强了柔性。展望未来,以知识密集为特征,以知识处理为手段的人工智能(包括专家系统)技术必将在柔性制造业(尤其智能型)中起着日趋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目前用于柔性制造中的各种技术,预计最有发展前途的仍是人工智能。预计到21世纪初,人工智能在柔性制造技术中的应用规模将在比目前大4倍。智能制造技术(IMT)旨在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借助模拟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或内部激励时能自动调节其参数,以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具备自组织能力。故IMT被称为未来21世纪的制造技术。对未来智能化柔性制造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正在急速发展的领域是智能传感器技术。该项技术是伴随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工智能而产生的,它使传感器具有内在的“决策”功能。
2 4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模拟智能生物的神经网络对信息进行并处理的一种方法。故人工神经网络也就是一种人工智能工具。在自动控制领域,神经网络不久将并列于专家系统和模糊控制系统,成为现代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 柔性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3 1 FMC将成为发展和应用的热门技术
这是因为FMC的投资比FMS少得多而经济效益相接近,更适用于财力有限的中小型企业。目前国外众多厂家将FMC列为发展之重。
3 2 发展效率更高的FML
多品种大批量的生产企业如汽车及拖拉机等工厂对FML的需求引起了FMS制造厂的极大关注。采用价格低廉的专用数控机床替代通用的加工中心将是FML的发展趋势。
3 3 朝多功能方向发展
由单纯加工型FMS进一步开发以焊接、装配、检验及钣材加工乃至铸、锻等制造工序兼具的多种功能FMS。
4 结束语
柔性制造技术是实现未来工厂的新颖概念模式和新的发展趋势,是决定制造企业未来发展前途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届时,智能化机械与人之间将相互融合,柔性地全面协调从接受订货单至生产、销售这一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活动。
近年来,柔性制造作为一种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科学“哲理”和工厂自动化的先进模式已为国际上所公认,可以这样认为:柔性制造技术是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及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将以往企业中相互独立的工程设计、生产制造及经营管理等过程,在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支撑下,构成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完整而有机的系统,以实现全局动态最优化,总体高效益、高柔性,并进而赢得竞争全胜的智能制造技术。它作为当今世界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前沿科技,为未来机构制造工厂提供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将成为21世纪机构制造业的主要生产模式。实现了按端口、MAC地址、应用等来划分虚拟网络,有效地控制了企业内部网络的广播流量和提高了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性。
4 结 论
[关键词]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逐渐趋于成熟化,人们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尤其是在技术人员将智能控制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强,它可以针对不同的因素进行智能的、多层次的、非线性的、可变的调控,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领域愈加宽广,应用效果也在不断提高。一、简述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
智能控制技术主要是将人工智能理论、自动控制理论、信息理论等有关优化调控方式的理论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有别于传统自动化控制技术上的新型控制技术。这种智能控制技术是将复杂的、非线性的任务作为控制对象,运用开放式、分布式的结构解决控制问题,因此,智能控制是较为先进的控制方法。
智能控制系统是多项控制技术的集合,它主要分为两部分:外部环境与控制器。外部环境部分主要发挥传感器与执行器对影响控制效果的外界环境因素进行感应与判断,然后将外界信息传递给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一方面对外部环境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评价、规划与控制决策,另一方面将感知的信息储存入数据库,已备以后认知学习之用。二、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一)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类型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用智能控制技术,是将不同的控制系统联合起来,形成混合集成型的控制系统,通常这个系统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学习控制系统:它主要负责利用信号输入等形式对系统内部的结构进行认知、分析,从而保证系统的自动调控;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这是应用最多的系统之一,它主要利用复杂的神经网状的输入、输出层,实现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智能控制;分级控制系统:它主要利用自身的自适应与自组织能力进行协调、控制工作,这种控制系统可以简化控制流程,提高控制效率;专家控制系统:它主要是通过将技术人员的指令编入计算机中,使系统按照计算机编程进行控制工作,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效率。
(二)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智能控制技术是当前工业生产研究的主流方向,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流行趋势,因此,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用智能控制技术是有一定优势的。首先,智能控制技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针对系统工作内容进行智能化的调控,可以有效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的精度与效能;其次,智能控制技术可以使机电一体化系统按照工作人员输入的指令编码进行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优化系统加工流程,缩短加工时间,实现系统加工工作的改革;最后,智能控制技术还可以有效地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部分结构与程序进行智能化控制与调试,以保证系统工作程序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而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
(三)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当前,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改革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一个方向,以此,相关技术人员积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智能化控制的研究,以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效率,促进机电一体化系统向着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是数控机床,所以在数控机床方面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充分发挥智能控制技术的高效率、高精度、高性能的优势,使数控机床在遇到加工程序问题时,系统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控制程序进行调控,并能够继续按照加工运行指令进行工作。这种智能化调控可以有效控制加工信息模糊的状况,以有效加工过程。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的效率,就必须创新机械制造技术、开发新型的制造控制模式。在此基础上,技术人员将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利用计算机为载体,使用专家控制系统的学习、认知功能,充分地对机械制造信息进行学习与认知,然后进行信息的识别与处理,提高对残缺信息的处理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效率。
三、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3.1智能控制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在控制参数方面,机器人要求控制参数是多变的;在动力学方面,机器人具有时变性、非线性和强耦合的要求;在传感器信息方面,机器人具有多信息要求;在控制任务方面,机器人具有多任务的要求。分析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的特点可以发现,智能控制非常适合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如今,在机器人领域的很多方面都应用了智能控制技术。例如,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机器人手臂的动作、姿态;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对机器人的行走路径、停留位置和躲避障碍物等动作进行控制。
随着智能控制方法的不断发展,它们的实用性、可靠性和优越性已经在很多应用系统中得到证明。神经网络控制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功能,通过利用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和权值的分布表示特定的信息,并对各传感器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最后以直接自校正控制等方式对机器人进行控制;模糊控制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建立在模糊集合、模糊推理和模糊语言变量的基础之上。模糊控制广泛应用于机器人的建模、控制等很多方面。模糊控制首先对被控对进行建模,在同时考虑控制规则和模糊变量的隶属度函数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控制器,对机器人机械控制;在设计与规划机器人路径的时候主要用到免疫算法,再结合遗传算法和进化算法,可以对控制程序和控制技术进行优化。
3.2智能控制在数控领域的应用
智能化是当今数控系统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加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数控领域应用智能控制成为人们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如对制造网络通行能力、加工运动的模拟、推理和决策能力、智能编程、智能监控、自寻优等功能的要求。数控系统中的某些模块通过数学建模及传统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但是数控系统中的很多环节因为缺乏准确的信息,无法通过数学建模和传统的控制方法实现,这时就需要通过智能控制方法和理论实现。利用模糊推理对数控机床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模糊控制优化加工过程,利用模糊集合理论对某些控制参数进行调整;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插补计算、故障诊断;利用专家系统可以实现对某些难以确定算法或结构不明确的情况进行推理计算。另外,利用专家系统对多个数控机床维修专家的经验进行综合,并收集现场故障信息,再根据合理的推理规则,结合故障情况提出相应的维修意见。
3.3智能控制在交流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伺服系统是机电一体化典型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一种转换装置,通过转换电信号以实现机械操作。交流伺服系统非常复杂,由于存在强耦合、负载扰动、参数时变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不可能建立起精确的数学模型,只能建立起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模型,该模型难以满足某些厂家对系统高性能指标的要求。如果能引入智能控制系统,交流伺服系统将不再需要精确的控制器参数和数学模型就能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标。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将改变传统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工作模式,使工业生产与人们生活活动向着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随着技术人员对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也在不断提高,充分发挥智能控制技术高效率、高水平、高性能的调控优势,促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
关键词:暖通空调技术 问题 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 当前许多企业已经思考对暖通空调产品如何实现节能化和智能化。一些节能好、智能化高的采暖制冷产品在建筑领域里占有了一定比重。同时环保节能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暖通空调产品也成为当今暖通技术研究发展的方向。
一、暖通空调发展技术简述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的速度,暖通空调技术发展也非常快, 目前可以概括为供暖、通风,室内环境质量,燃气空调,蓄能技术,可持续发展能源技术与暖通空调,节能环保设备的开发,空调通风系统和设计进展,模拟与分析技术、智能控制,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和制冷技术等十几个方面。暖通空调发展的根本原则是“节能、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在不同的领域和空间制造不同特点的暖通空调产品。在此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暖通空调技术的应用。
(1)供暖和通风技术的应用。
供暖技术目前有区域供热制冷和冷热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主要应用在分户供暖热计量,供暖系统的改造,地板辐射供暖,新型散热板供热方式上。通风技术一般用在住宅通风、公共空间的通风和工业通风等场合。根据需要,通风的范围又可以分成局部和全面通风。根据工作动力的性质,分为自然和机械通风。
(2)对室内环境质量的测量。如何对室内环境质量进行测量,这是目前国内外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暖通领域研究出的专业检测仪层出不穷,对检测环境质量包括热舒适度、室内空气的品质(散发污染物的影响)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科技创新促进了能源技术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能源技术与暖通空调、再生能源的利用、回收技术、建筑本体的节能和被动式建筑紧密地结合起来。
(4)大力开发节能环保设备。中国需要物美价廉的低位热能、土壤热源的热泵和高效节能设备。生产企业要以可靠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立足市场
(5)空调通风系统的种类。通风形式主要分为局部和全面通风。空调通风设备的种类也层出不穷,其中包括分散式个别空调,变风量、变水量系统,置换通风及相关系统研究和应用,住宅空调方式,新风利用、蒸发冷却技术应用。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空调通风设备和空调系统。
(6)模拟与分析技术、智能控制。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用品追求的是现代化和智能化。暖通空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暖通空调能耗模拟技术,建筑自动化技术和暖通空调与智能建筑已经走入大众的生活。轻轻移动鼠标, 所有测控参数的调整与控制、控制过程的实时趋势、历史趋势及供暖流程画面都可以呈现在控制中心的计算机大屏幕上。现代化的暖通系统可以实现了供暖锅炉给煤、送引风、给水等系统的自动控制、自动监视及供暖温度的智能设定。
(7)空调制冷技术。目前空调制冷技术的研究应用得到飞速进展,新型制冷型、天然制冷剂、含氯氟烃制冷剂替代物和新型制冷循环系统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
在建筑市场日益竞争的激烈形势下,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在产品不断地追求现代化和多样化的同时。要注重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重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特别是在节能、环保、绿色等先进概念,对暖通空调设计提出严峻挑战。
二、城市供热面临的制约问题
采暖是人们冬季生存的条件之一。目前沿袭了几十年的供热方式正受到其他采暖能源设备和新的供热方式的挑战。随之而带来的是暖通空调产品的不断改新换代。
由于我国的供热锅炉主要是燃煤为主,因此带来的是一定程度的空气污染,特别是二氧化硫污染。城市是人群密集的空间,污染对于城市环境影响相对比较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寻求改善城市环境的技术项目,政府也要加大投资力度。真正做到强有力地支持城市的洁净、节能环境建设,打造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能源体系。
三、城市供热技术发展前景
我国是能源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但利用效率低,能源分布不均匀。有人预计在今后的10年内,许多集中供热的企业会实现由粗放型经营过渡到质量、效益型经营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通过供热技术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大型供热机组的比重增加,城市热、电、冷联产快捷发展,供热实施分户计量,大力推广锅炉节能技术,使用洁净燃料等,城市集中供热效率会有大大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和对环保意识的加强,环保燃料会逐渐取代替煤炭等传统燃料。
城市供热新能源开发方兴未艾。一些地热能、核能、热泵、垃圾焚烧、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已开始开发和利用,这些新能源和新技术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下面简要介绍3种新能源供热技术。
1.地热能。地热能是一种大自然能源。它是来自地壳的天然热能,并以热能存在。例如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火山爆发产生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水能量等多种地热能。这些地热能可以发电,即先把地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再由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地球是一个天然巨大的能源仓库,被称为“天然的地下锅炉”。它可以避免因燃烧而产生的污染。因此是天然的环保能源。在我国许多地区都蕴藏有巨大的地热资源,如果能被合理开发和利用,必将对改善城市供热能源结构及减少污染发挥重要作用。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要应用领域,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 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 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 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 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 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 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 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 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 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 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 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 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 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 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 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二) 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三) 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四) 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五) 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六
) 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使人们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 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将电子信息技术充分地与机电技术相整合,成就了现今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生产向着机械自动化的方向迈进,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先就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一、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顾名思义.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应用范围愈来愈广。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自动控制技术
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4)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5)伺服传动技术
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3.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义举人么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 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交通管理;人工智能系统
中图分类号:V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1-118-01
1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因其优越性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人工智能,它与基因工程、纳米科学被列为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它为人工智能技术在航空业的应用创造了条件。现代航空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空中交通流量的飞速增长。目前,航空业经常出现空中交通堵塞、拥挤等现象,迫切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空中交通技术,改进管理手段,有效提升空域容量与空间利用率。
根据空中交通管理的理论特点,以及空中交通管理技术特点,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取得较大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在空中交通流量预测、飞行间隔控制、飞行冲突智能调配等方面的研究初见成效。但我国空中飞行流量需求的日益增大,迫切需要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运用到空中交通管理中,建立人工智能空中交通管理辅助系统,真正实现类似专家功能的新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本文基于这样的认识,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有效提升空中交通的空域容量,使空中交通更加有序,更好地服务于积极社会的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2 人工智能技术概况阐述
“人工智能也称机器智能,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层面来理解,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制造出人造的智能机器,以及人造的智能系统,具备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从而延伸人们智能的一门科学。
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始于1956年,“人工智能”这个术语第一次出现于达特茅斯大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随后人们逐渐在问题求解、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博弈、学习以及机器人学等领域展开研究,成功建立了具有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理论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存储容量不断扩大、运行速度不断提高、价格低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带来更大的影响。
3 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系统构成简述
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建立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建立新的空中交通管理模式。“但不要忘记采用不同的技术和运作概念也会带来不同的空中交通管理模式,特别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忽略这个方面。”,它能使空中交通流量管理高效、有序、安全,有效提升空中交通的空间与时间利用率,对空中飞行冲突进行有效的预测与解决。空中交通管理的核心是科学合理安排空中交通流量。飞行流量的智能化管理、飞行冲突的预测、飞行冲突的解决等方面是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研究的侧重点。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由飞行流量管理模块、冲突探测与解脱模块、辅助决策模块等三个附属系统构成。这几个模块间的关系是在冲突探测与解脱模块与飞行流量管理模块之中渗透辅助决策模块,最终形成智能飞行流量管理、智能冲突探测与解脱模块系统,它们能够为空中管制员提供有效的决策辅助信息,切实减轻空中管制员的工作负担,提高空中飞行的安全性与管制效率。
4 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实现方式
4.1 飞行流量管理辅助决策的实现
人工智能系统飞行流量管理模块主要将空域资源“空闲”的概念与A算法与辅助决策进行结合。其具体操作过程是根据飞行流量管理数据库,储存或读取数据,计算流量,预测冲突,依据基本容量模型,建立A算法数学模型,对空中航班进行动态与静态排序,最终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对空中飞行流量的辅助决策作用。
建立准确客观的飞行流量管理数据库非常重要。这些原始数据必须可靠、准确、及时,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辅助决策的有效性;开放数据库间的互连主要依靠ODBC ,它是数据库之间连接的标准,为SQL语言的存取提供标准接口;再依据数据库的信息,运用飞行动力学知识计算出飞机在具体时间应该到达的位置,以及到达具置的准确时间,合理的安排飞行架次;飞行流量冲突预测主要通过将流量与相应的容量比较,列出具体的冲突时间、冲突地点、存在冲突的飞机架次;最后调整航班与起降,对冲突航班及时调整,确保交汇点、航路、机场、管制区等畅通。人工智能中的A 算法可以有效针对基本容量模型对飞机进行排序,对飞行计划的来源、内容及状态转化等进行研究,生动模拟飞行计划实施过程。“空闲”概念可以使冲突航班时刻调整在受限区域内。
4.2 飞行冲突探测与解脱辅助决策的实现
飞行冲突探测与解脱辅助决策系统能够向空管员提供高效的避撞辅助方案,有效弥补管制员决策过程中的不足,对飞行冲突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出积极的解脱方案。
飞行冲突探测与解脱辅助决策系统推理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突中航空器、突中航空器优先等级评估、冲突类别评定、避撞应对方案、建立避撞路线。推理选择最主要的过程是推理机制,为了完成推理过程,该系统中还必须包括一系列的规则:航空器优先级别评定规则、避撞方案确定规则、避撞空管规则、建立避撞路线规则等;还要建立层次型结构及模块化知识库,确保避撞推理的有效运作,保证知识库得到有效维护,并且能够及时的更新。
5 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必将使空中交通管理更高效、更安全、更有序,必将最大程度的提升空域的利用效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是广泛的,相信随着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技术必将在更多方面提供智能化辅助管理服务,使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的服务于社会经济,服务于人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焱.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2(08).
引言:本文介绍当前主要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各品牌的特点及各种协议的基本定义、并从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当前发展提出个人见解。
伴随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照明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照明控制也不再局限于照明设备的开关,还需要照明控制根据某一区域的功能、每天不同的时间、室内外亮度或该区域的用途来自动控制,并能够实现集中统一管理与监控的功能,达成舒适、明亮并富有艺术魅力的照明环境里工作和生活。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正是适应上述需求诞生的一个楼宇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但其可以不再依赖于楼宇设备自动管理系统而独立运行。同时,智能照明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开关控制和调光控制,还可以预设许多灯光场景,根据时间、场所的功能、室内外照度自动调整场景。与音频、视频系统、表演系统等专业设备实现各种表演功能。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在国内智能建筑中得以应用。近二十年来的发展、主要有HDL、ABB、Siemens、Merten 、CLIPAL、Dynalite、Lutron、Polaron、ilight、Panasonic等智能照明系统在国内各类项目中得以应用。这些厂家或品牌之间有什么差异呢?笔者按自己这些系统的理解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对比,供读者参考:
各种通讯协议简述
RS-485总线
RS-232、RS-485都是串行数据接口标准,最初都是由电子工业协会(EIA)制订并的, EIA于1983年在RS-422基础上制定了RS-485标准,增加了多点、双向通信能力,即允许多个发送器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同时增加了发送器的驱动能力和冲突保护特性,扩展了总线共模范围,后命名为TIA/EIA-485-A标准。标准只对接口的电气特性做出规定,而不涉及接插件、电缆或协议。是典型的串行通讯标准,标准只定义了电压,阻抗等,但不对软件协议给予定义。RS-485接口的最大传输距离标准值为4000英尺,实际上可达 3000米,RS-485的数据最高传输速率为10Mbps。
KNX/EIB总线
欧洲电气接线装置总线(European Iinstallation Bus)智能控制系统,与欧洲楼宇自控标准(KNX)相结合,形成KNX/EIB总线系统,是为电气接线装置专业量身打造的智能化楼宇控制系统。截至2002年6月,全球有300余家制造厂商生产5000余种EIB兼容产品,占据欧洲楼宇,家庭自动化设备销售总额的80%。EIB协议由中立的、非盈利组织EIBA统一管理,任何愿意遵守EIB协议的制造厂商均可以申请并通过EIB认证后生产EIB产品。
C-Bus 总线
C-Bus即Clipsal Bus的简称,是Clipsal公司的总线协议,采用两线制双绞线,即一对线上既提供总线设备工作电源(15~36VDC),又传输总线设备信息,总线设备之间直接通讯,无须通过中央控制器。C-Bus的传输协议为CSMA/CD,通信速率为916Kb/s,可设成线形、星形或树形拓扑结构,但不支持环网结构。子网为基本单位,每个子网最多容纳100个单元或者255个控制回路,最大传输距离为1000m。
Dynet总线
Dynet是Dynalite公司面向照明系统的封闭控制总线协议。Dynalite 系统采用4线制两对双绞线,即一对双绞线提供DC12V总线设备工作电源,另一对双绞线用于传输总线设备信息。安装时推荐使用五类线(四对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没有用到的线可以作为备用。Dynet是一种基于RS-485四线制的传输协议,只支持线形网络拓扑结构,主网可通过网桥连接64个子网,每个子网可连接64个总线设备单元,其子网传输速率为916KbPs,主网最高可达5716KbPs。Dynet相应的操作软件是Dlight。
DALI数字化可寻址调光接口
数字化可寻址调光接口(Digital Addressable lighting interface),简称为(DALI),1994年列入IEC60929标准,得到国际主要芯片、灯具、镇流器和夹具制造商的支持,99年Philips公司对DALI协议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工作,并在汉诺威国际灯展上推出了基于DALI 的系列产品。
X-10电力线载波总线
X-10采用电力线载波技术, 在北美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X-10信号根据电力线信号正负过零点处120KHz脉冲信号出现与否来进行传输。信号帧头标识符为1110,该标识符仅以真值形式传送,其余每个信号分别以真值和补码两种形式在交流电的零相位开始传送,为了和三相交流电的过零点相一致,这些数据帧必须连续传送三次。该协议产品无需布线,易用价廉是它的最大卖点。
HBS总线
HBS 的全称是家庭总线系统(Home Bus System),它是由日本一些知名企业,包括日立(Hitachi) 、松下(Mutsushita) 、三菱(Mitsubishi)、东芝(Toshiba)等联合提出的,并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商会的支持。HBS协议规定了如何通过双绞线或同轴电缆实现家庭电器、电话、音频、视频装置的互连,着眼于家用电器的综合自动化。同时,HBS协议也考虑了如何在家庭内获得远程服务,如在家购物、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等。协议主要用于电器开关量以及简单模拟量的控制,采用专用总线,具有抗干扰强、响应速度快、开发成本及风险较低的特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市场各品牌的智能照明系统在短期内采用统一总线标准的可能性不大,每种总线和每家的产品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未来应会形成RS485,KNX/EIB两大总线占有主要市场份额。各厂家在产品的开发上也会有针对性的推出新的产品来占有各自的市场份额。
HDL-BUS总线是一个由RS485总线组成的基础网络(我们叫子网段),基础网络间采用TCP组网的网络结构。这一系统结构的特点是:控制是在各基础网络之间开展的,或者说控制是跨以太网控制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能结合国内众多的基于RS485厂家的产品在IP通讯协议这一层级,作一个统一的通讯及服务平台,即HDL-BUS不仅只是站在HDL产品的角度出来,更希望能在IP这一通讯协议平台上与其它厂家产品兼容或共享网络通讯。
【关键词】机电自动化 技术现状 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高度创新带来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各个学科的前进,包括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正因为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机械工业里所涉及的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引起在机械工程方面的技术结构,功能和构成得到提高,带来生产方式和管理体系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 迈入以“数字控制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机电一体化是当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技术。如果说机械系统处理的对象是运动、力、物质和能量,电子系统处理的对象是信息和知识,则机电一体化系统不仅有处理能量和物质的功能,而且还有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1 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纵横机电自动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O年代及以前),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第三阶段(20世纪末)。第一阶段也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广大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加强完成机械产品的性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完美结合,这些结合经历了军用,民用等技术变革,对当时经济的复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当时,机械水平中处于自发的状态,因为当时技术的限制,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深入了解和发展,已开发的产品很难得到推广。第二阶段对比第一阶段则出现了蓬勃发展阶段,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自动化技术奠定了基础,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又为自动化技术给了一注强有力的物质支撑,这一时期各国的技术和产品得到很大的发展,各个国家对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方向给予了给大的帮助。第三阶段则是比较成熟的阶段,也是机电化迈入智能化的一个新阶段,光学、通信技术渗透到机电自动化技术,微细加工技术在机电化技术也露出苗头。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才慢慢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国家还组成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此计划为863计划”中,这标志了我国机电自动化技术研发的开端,在规划这些任务时充分研究了国际上有关自动化发展的动态,以及由于此计划带来的影响,很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任然存在差距。
2 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电自动化是多学科交叉的一种学科,它集光学,计算机,信息等学科,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的进步,并且促进了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自动化的进步可以归结以下个方面:
2.1智能化
进入21世纪,智能化成为机电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方向,人工智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机智能化成为一个总要的应用之一,所谓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等一切理论基础上的,运用人工智能,计算机,动力学等学科,使她逐渐成为自动化产品的智能,但是要完全和人一样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从多个方面考虑,高性能,速度的微处理器使自动化技术产品赋了低级只能,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2网络化
网络的不断普及,在网络基础上的各种控制和技术的不断出现,而远程控制终端本身就是对于自动化本身产品而言,网络和总线技术的应用成为网络化不断发展的趋势,采用家庭网络技术连接电器成为计算机家庭化的有效实现,所以,机电自动化技术无疑将向网络化不断发展。
2.3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机电自动化技术所衍射出的产品种类繁多,研制和开发一点程度上的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等的机电自动化技术产品单元是困难的,也是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过程。在这些标准单元基础上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产品的规模。要实现如上功能,还需要制定各项原则和标准,以便符合产品的标准。
2.4自动化
自动化是动态化的,前瞻未来机电自动化技术,更加注重产品和人的人性结合,机电自动化技术的人格化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给自动化实现更加人的一些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像家用机器人,更加凸显出人机一体化技术:二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自动化技术产品。其实,很多机电自动化技术产品都是在动物的灵感下研制出来的。
2.5绿色化
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然而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时,人们倡导保护自然,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所以,绿色化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等一系列过程中,环境和人类的要求不断的增加,对生态资源要求高,利用率却不断增加。有效的设计绿色机电化产品,具有未来远大的前景。机电自动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凸显在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通过上面的阐述,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出现都不是孤立发展的,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到这一时期必然带来的产物,在自动化发展穷处不断的今天,相关技术有许多,也随着科学技术和各种技术的结合呈现车明显的进步,机电自动化技术的未来也越来越美好,我国在加过经济发展的同时,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在有一定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机电自动化技术运用于工程机械制造时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提高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机电自动化水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熟悉机电自动化的应用过程,进行实际操作时严格遵守自动化操作程序;(2)在加快机电自动化发展之上,严格把好“生产质量关”,提高我国工程机械制造的质量和效率;(3)完善好工程机械的维修工作,建立详细的资料库,对出厂的机械设备做好记录,防止生产事故。
4结论
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机械制造的机电自动化水平不仅能提高我国机械制造的质量和效率,还能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设备所需,制造出能和欧美机械设备媲美的机械,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机械制造差距,提高我国整体工业化水平,加快我们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列贵. 简述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0) .
[2] 冯衡滨. 试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J]. 民营科技, 2008, (02) .
[3] 韩松岩. 机械自动化发展技术的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7, (12) .
[4] 李金枫. 机械自动化工程的发展研究[J]. 民营科技, 2008, (03) .
[5] 王德祥,宋春华,许超,刘江涛,黄林雄. 柔性控制技术在包装机械自动化中的应用[J]. 石油化工应用, 2007, (04) .
关键词:数控技术;发展状况;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94―01
数控技术,简称数控(Nunmerical Control,NC),它是以数字或数字代码的形式来实现控制的一门技术,数控技术是集计算机,自动控制,精密测量,信息管理和机械制造等技术为一体的现代控制技术,广泛应用
于机械制造领域,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
1数控技术发展状况
世界制造业在20世纪末的十几年中经历了几次反复,曾一度几乎快成为夕阳工业,所以美国人首先提出了要振兴现代制造业。上世纪90年代的全世界数控机床制造业都经过重大改组。如美国、德国等几大制造商都经过较大变动,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已出现明显的回升,在全世界制造业形成新的技术更新浪潮。如德国机床行业从2000年至今已接受3个月以后的订货合同,生产任务饱满。
在第一台数控机床问世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控系统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先后经历了电子管(1952年),晶体管和应刷电路板(1960年),小规模集成电路(1965年),小型计算机(1970年),微处理器或微型计算机(1974年)和基于PC-NC的智能数控系统(20世纪90年代后)6代数控系统。
前3代数控系统是属于采用专用控制计算机的硬逻辑(硬线)数控系统,简称NC(Numerical Control),目前已被淘汰。
第4代数控系统采用小型计算机取代专用控制计算机,数控的许多功能由软件来实现,不仅在经济上更为合算,而且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功能特色,故这种数控系统又称为软线数控,即计算机数控(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
第5代微型数控(Micro-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MNC)是1974年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控系统。
第6代数控系统基于PC-NC,它充分利用现有PC机的软硬件资源,规范设计新一代数控,其优势在于:
(1)元器件集成度高,可靠性好;
(2)技术进步快,升级换代容易;
(3)提供了开放式的基础,可供利用的软,硬件资源极为丰富。
我国数控机床的研制始于1985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经研制出一些晶体管式的数控系统,并用于生产,如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铣床等。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引进,科学攻关和技术改造,我国数控机床及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六五”期间国家支持引进数控技术产品;“七五”期间国家支持组织“科学攻关”及实施“数控机床引进消化吸收一条龙”项目。“八五”期间国家又组织近百家单位进行以发展自主版权为目的的“数控技术攻关”,从而为数控技术产业化建立了基础。在数控机床全面发展的同时,数控技术在其他数控设备中得以迅速发展,如数控激光与火焰切割机,数控压力机,数控弯管机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展的大趋势。
(1)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NC(Direct Nunerical Control)是由一台计算机直接管理和控制一群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或装配的计算机群控系统。DNC系统具有生产管理,作业调度,工况显示监控和刀具寿命管理等功能,其发展趋势是由一台中央计算机与多台NC或CNC机床组成分布式,实现分级控制管理,而不是分时控制方式。DNC系统的灵活性较大,适应性强,可靠性也较高,但一次性投资比较大。
(2)柔性制造单元与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tuing Systerm)FMS是一组数控机床,他们能够随机地加工一组有不同加工顺序及加工循环的零件,实行自动运送材料及计算机控制,以便动态地平衡资源应用,从而使系统自动适应零件生产混合的变化及生产量的变化。FMS的生产批量为10~1000件,其中300件以下的最多。加工对象很广,品种为5~300钟,一般为30种以下;生产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飞机,机床以及某些家用电器行业。由于FMS减少了零部件的存放,运输以及等待时间,使机床的利用率提高到70%~90%,加工质量稳定,有较强的生产适应性,可使生产周期缩短50%,生产率提高50%以上。
(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s Manufacturing,CIM)它是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制造工厂的全部生产活动进行有机的集成,以实现更高效益,更高柔性的现代智能化生产系统。从功能角度看,一个制造企业的CIMS包含经营管理,工程设计,产品制造,质量保证和物质保障五个功能系统,另外还要有一个能有效连接这些功能系统的支撑环境,即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系统,从而构成企业的信息集成系统。目前,CIMS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它的重要战略意义已得到广泛的重视。美国把CIMS看作21世纪的科技方向,欧共体将它列为信息技术研究三大重大项目之一;我国1986年制定了国家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将CIMS确定为自动化研究领域的主题之一。
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2)轴联动加工;
(3)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4)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希望我国能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
参考文献
[1]明兴祖,陈书函.数控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关键词:发动机;新技术;开发;展望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24.227
1前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汽车的保有数量的增加,石油紧缺、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已经逐渐浮现出来。发动机作为汽车的重要部件,是汽车运行的动力源泉。汽车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发动机的技术革新,动力、经济、可靠等性能需求催生了发动机新技术的出现。
2汽车发动机的发展状况
进入本世纪以来,汽车发动机并未因其他的动力竞争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其仍处于主体地位。
通过高强度低密度的复合型材料的应用,使得发动机的在整体硬度不断变大的同时还能够兼顾重量。与传统的铸铁材料的发动机气缸相比,现在的合金材料的缸体不仅导热性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材质重量大大减少。但由于本身制造成本的问题,所以合金缸体并没有完全取代铸铁钢铁。1998年,由巴斯夫公司与丰田用聚酰胺6合作开发制造的进气歧管,取代了铸铁、铸铝等金属材料。其特征是一种经玻璃纤维强化的聚酰胺,并已成为众多车型的“首选材料”。此种材质比金属在质量方面减少了近40%,比起其他材质的缸体,阻力更低,更有利的空气动力设计,使他实现起来更加容易。
在燃烧模式和燃烧系统也发生重大变革,由于稀燃技术在汽油机上的成功应用。使得缸内直喷式汽油机、缸内直喷分层燃烧发动机、双模直喷发动机三种燃烧系统成为主流的发动机燃烧模式。
在燃料方面,由于空气污染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使用哪种燃油,改善燃油本身的经济成本,降低发动机对燃油的依赖已成为世界各国针对发动机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向。不管是压缩天然气、乙醇汽油都是在根本上增加燃油的燃烧效率,从而间接的降低发动机对燃油的依赖程度,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废气的排放。
在智能控制方面,通过电子智能控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有效的管控发动机的更像工作流程,无论是燃油供给还是进气系统,通过更加智能的控制能够使得发动机的动力系统更加高效。
3汽车发动的新技术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当下汽车发动机工业中的几种比较前沿的新技术。(1)VTEC技术。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VTEC)由日本丰田公司开发的该钟发动机技术,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够同时控制气门开闭程度和时间的控制系统。通过VTEC系统装置,发动机可以根据实际的行驶情况来自动改变气门的控制,通过进气量和排气量的有效控制,来实现功率增大、油耗降低及污染减少的目的。(2)可变进气歧管技术。通过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可以使用不同的进气路径,从而满足发动机在不同工作情况下的空气需求,优化扭矩曲线,改善加速性能。(3)VVT-i技术。智能正时可变气门控制系统(VVT-i)通过和可变进气歧管技术相似的技术手段,实现在发动机不同转速下供气效率,实现不同动力需求的不同变现,很近材质的缸体更加轻量化,有效的降低了噪声。(4)偏置曲轴技术。通过改变活塞位置使活塞的往复运动的路径不经过曲轴的中心,在热力学上分析,这种做法可以使得燃烧更加充分。通过改变活塞的侧推力,减少摩擦,提高工作效率。关于发动机的相应新技术还有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不管是何种技术,最终的目标一定是降低能耗,提高动力性能,降低废物排放,因此发动机的技术发展也将会一直遵循这个目标发展下去。
4未来汽车发动机的发展方向
发动机就是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技术的革新才是汽车性能提高的重要支撑,也是决定汽车质量好坏的一个根本标准。当前,汽车发动机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各种新技术的使用已经大大的提升了汽车的整体性能。另外,电子技术的应用也帮助汽车发动机及其他方面产生的很大的进步。只有不断的完善现有的电子及燃机技术,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为发动机的工作提供一个精确、合理的工作过程,才能够帮助发动机最终时实现人们不断提高、不断苛刻的性能要求,实现实现高度智能将是汽车发动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5总结
现在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汽车自出现以来最快的几十年,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以及环境因素的考量使得发动机技术也在不断的飞升。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日新月异,正不断的满足消费者所提出的各种苛刻要求。我们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汽车发动机的发展一定会非常光明。
参考文献:
[1]任君凯.汽车发动机的发展与新技术分析[J].硅谷,2013(15).
[2]张宗法,熊锐.汽车发动机技术现状与进展[J].城市车辆,2008(02).
[3]欧阳和平.汽车新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传播,2014(08).
[4]许昕.汽车新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视界,2014(07).
[5]温晓娟.汽车发动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7).
关键词:机器视觉技术;自动化制造业;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216
0 引言
科学技术的日夜成熟有效提高了机械制造水平,在该行业中逐渐引用红外线成像技术和视屏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为机器视觉技术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使用该技术可以取缔人工对物象的识别工作,提高测量精密化程度,受环境影响显著的工作场所中对物象识别实现人工监控难度太高,而应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行物象识别非常便捷,也可以弥补人工监控的种种缺陷,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节约人力资源,是目前机械制造行业中最前沿研究和探讨的新技术。
1 在工件检测中的应用
针对零部件表面的各类缺陷,可以采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行探测。在批量生产的机械行业,如机械加工、汽车制造等,用机器视觉技术代替人工会显著地降低检测误差,增强检测结果的准确率,有效提高产品质量。连杆结合面爆口检测作为很典型的示例,在其结合面任意方向上的线性破口长度要求小于等于2mm,结合面的破口面积要求小于等于2.5mm2。假定照射形状为方形,在工件破口区域运用机器视觉技术,该系统对其破口处进行LED漫反射照射,通过光电耦合元件CCD元件将反射图像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处理系统对LED漫反射照射所得的图像和转化而成的图像电信号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得出精确的测量结果。以标准工件为参照物,对其利用机械视觉技术进行检测,检测数据作为机械视觉系统的数据标准,对灰度二值化光源和阔值进行设定,然后开始待测工件检测。
2 在工件测量中的应用
(1)应用机器视觉技术对零部件进行精密检测,检测系统由计算机处理系统、CCD摄像头和光学系统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在待测量零部件表面用平行光束进行照射,反射光作为光源,用光学显微镜将零部件的轮廓进行放大,通过CCD摄像头成像,然后将成像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完成对零部件轮廓的精确定位。针对位移量的获取,只要将检测零部件移动后,再重新进行测量,两次测量结果之差就是其位移量。被测零部件的两条轮廓线在测量过程中出现在相同的成像之中,则该位移量就是该轮廓线的实际尺寸。应用这个系统对形状简单、体积小、成批生产的零件进行检测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2)工件的预调测量中完全可以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行测量。传统的工件预调测量是利用光学投影进行定位,测量数据通过光栅数显表显示,这种测量方法对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同时需投入大量的人力,使得工作效率无法提高。新式预调测量仪是在传统的光栅测量技术基础上引进了自动控制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也就是该测量仪将机器视觉技术和以往的工件光栅测量技术进行了组合,打破了陈旧的工件预调测量模式,对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对工作效率和测量精度的提高非常显著。
(3)逆向工程中的工件测量。快速轮廓视觉测量技术是指在逆向工程工件测量中使用机器视觉技术,以三角法为根基,应用线结构光对工件表面轮廓加以测量。将平面条纹结构光投射到工件的需测表面,产生不同形状的条纹,从而进行工件表面轮廓分析。然而,在工件表面条纹图像摄取时,CCD必须经过视频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然后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之后才进行数据保存。同时在监视器中输出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实现图像处理,最后得到工件模型图。
(4)对工件的磨损程度也能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行测量。在测量工件磨损度的时候由于存在较多的限制因素而无法进行,比如测量高速旋转切削刀具的磨损度时必须取下刀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测量难度增加。因此,利用机器视觉技术测量刀具的磨损度,避免了刀具的拆装工作,使测量过程简化便捷。
3 在焊接机器人中的应用
在机械人焊接作业中应用机器视觉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利用X光探伤仪、红外线摄像仪和CCD摄像机等先进技术让焊接设备设施拥有视觉功能,有助于提高焊接质量。视觉功能分为一维传感、二维传感及三维传感三种,一维传感为单光电体,即其检查组件由一个或多个光电接收单位;二维传感是利用电或机械扫描的手段获取平面成像;三维传感是通过对诸多的一维或二维传感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所得。在焊接施工中存在诸多的作业无法由人工完成,在部分环境中也无法用人工进行施焊。比如存在核辐射的环境中,水下等环境中的施焊作业。在焊接领域利用机器视觉技术,避免了人工施焊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对焊缝熔池数据实现实时提取并进行分析,以获得焊缝图像。能够预先对焊接性能、结构和组织进行分析处理,保障焊接质量。
4 结语
结合上述概述,随着机械制造行业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也来越高,对机器视觉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效的促进了机器视觉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该项技术的研究探讨,已经引起了诸国的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建立在如此发展形式之下,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对比已不再是该技术发展终点,机器视觉技术应该紧密结合自动化,同时在机械制造行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实现机械制造智能化的最终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郭联金,朱日龙,杨国卿.浅谈机器视觉技术在自动化制造业中的应用[J].机电一体化,2015(08).
[2]王洪涛.浅析机器视觉技术在机械制造自动化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