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时间:2023-07-19 17:31: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第1篇

(一)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总称,它是当前社会所有产业部门的所必须的物质空间,也是各产业部门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各类不同使用功能的房屋建筑构成了各行各业的基本场所,如工业、服务业、商业、以及金融业等等。可以说房地产是各个产业部门中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直接参与生产及价值实现的经济过程。对物业的租赁或是购置是生产经营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此,房地产是社会财富构成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保障。

(二)房地产业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整个社会生产力当中,劳动者是最活跃也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现阶段,随着国民总体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也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对于当前的人们而言,房屋住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其生活居住的空间,也不单纯是家庭的平台和载体,它已经升华成为一种发展及享受的资源,是居住者自身运用和发展智力及创造力的场所,也是其体现社会价值和学习、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必备场所。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说房地产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

(三)房地产业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现如今,城市数字化、社会工业化实质上都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从某种角度上看就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基本框架是由房屋、土地、公路以及一些相关的公共设施所组成的,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住宅建筑群体,不但是城市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备空间之一,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主体,更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从效率的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是否具备高效率的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于建筑结构是否合理、基础设施是否高效,以上的这些内容都是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不难看出,城市经济发展是要以房地产业为物质基础进行的。

二、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及解决影响的几点建议

(一)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可以说经济发展离不开发地产也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不发生经济危机的前提下,经济发展并不会对房地产开发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研究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研究当地产开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着手,如果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是有利影响,那么则可以这样认为,后者的发展则是对前者的不利影响。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1.房地产开发增长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增长率主要是但应房地产开发年度的变化比率,这一指标是房地产开发的重要指标之一。当该指标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率时,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相应的房地产业也会随之成为当前一段时期内的朝阳产业之一,并且会使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长远的角度上讲,房地产业的发展将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这一指标低于同期经济增长率,以上结论则会完全相反,由此便可看出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2.房地产信用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房地产的信用规模通常分为绝对和相对两种。其一,绝对规模。具体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的收缩、停滞及膨胀趋势。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绝对规模越大,投资量也就越大,相应的产业发展速度也就会越快,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反之,规模缩小,实际投资比例就会遭到抑制,这样便会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其二,相对规模。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房地产的信用两占社会总信用量的实际比重。按照这一比重,能够分析出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反映出金融业对其的支持力度。从相反的角度上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会使房地产开发的信用规模增大,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则会使其信用规模降低。

3.房地产供给及需求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民经济中的三大需求具体是指出口需求、投资需求以及消费需求。而就房地产而言,其不仅包括投资需求,也包括消费需求。房地产需求不但与各个产业部门中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成正比,同时也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社会人均收入的提高成正比。房地产的供给水平则主要与投资量和成本利润等有关。由此可见,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供求平衡时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前提和基本保障,也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之所在。

(二)几点建议

第2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问题;对策;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95-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交通运输业能够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阶段进行有效结合。目前我国在交通运输行业中为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相继颁发了多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这也为交通基础设计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大交通工程建设力度,可以有效缓解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运输能力之间的矛盾,并为农村地区、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地依据。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城乡差距大,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伴随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而出现城市交通需求压力加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交通运输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交通基础设计建设薄弱、资金压力大、城镇建设不均衡、交通运输安全问题显著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应选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有效处理。

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保障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公路建设与运输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我国政策力度在经济形势转变后出现了倾斜状况。现阶段,我国交通基础设计的建设还处于紧张阶段。从目前公路工程建设来看,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造价提升,导致建设成本的极大提高,但现阶段银行信贷政策与地方融资政策的改变,地方、国内外经济组织正处于恢复期,致使严重限制了银行投资,减少了公路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二)城乡公路建设进度不均衡

我国地域广阔,进而增加了公路建设的难度,同时又受到施工条件、地方配置及资金等问题的限制。目前在交通运输经济建设中我国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城乡差距。进一步完善公路网,可以有效缓解城乡的供需矛盾,实现城乡之间的互联互通,才能充分发挥路网的功能。但农村公路因其具有较低的技术标准、较差的路况质量及较低的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导致城市与农村公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进而严重制约了公路网的完善和农村的发展。

(三)运输安全问题突出

随着交通运输量的日益增长,我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要求道路运输必须提升其安全性,确保在乘客、货物空间位移次数与范围增加的同时,加大其安全保障措施。造成道路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运输单位安全管理意识薄弱,安全制度不健全,对安全运输重视程度不足,无法真正做到安全行驶。二是客货运站安全管理不到位。作为运输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客货运站安全管理如无法达到管理需求,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三是道路客货运输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现阶段,我国道路运输行业普遍存在客货运输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操作技能低,安全服务意识低等。在执行运输任务时部分驾驶人员存在违章操作、超载超速等行为,这些行为的大量出现,将大大增加事故发生的几率。

(四)道路运输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的经济意义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也就是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在道路交通运输中,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自20世纪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交通事故、交通拥堵、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状况越来越严重,这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基础下,交通运输产生的外部性成本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交通运输减排工作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运输结构合理性较低、代替燃料推广力度不足、车辆减排标准不完善等。这种情况下,在大力发展交通经济的同时,必须为其产生的外部性成本买单,这样将给道路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五)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各地区在2010年上半年就突发事件报道中造成道路阻断的信息就有1660条,在总比例中最多的就是恶劣天气,总比例在80%。特别是第二季度,我国大范围集中降雨就发生了9次,暴雨下公路损坏情况各不相同,交通中断、受阻的道路中高速公路为28条、国道为15条、省道为10条以上。路基冲毁累计为11000公里,路面冲毁累计17000公里,桥梁损坏累计1425座,产生的坍塌位置就有67000处。相比2009年,2010年我国上半年公路因自然灾害损坏的数量就比2009年全年还多。

二、应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

建立稳定的资金供给保障机制是解决公路发展资金问题的关键。政府在这个环节中必须明确责任,进行公路工程建设资金的专项制度,以此对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资金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公共设施,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以政府作为主要责任主体,担负着公路投资、建设及养护的主要责任。为此各级相关部门必须承担其自身的职责,完善公路网体系,确保道路畅通。并对公路工程建设的投融资环境、体制加以改善,确保社会各方力量都能充分参与到公路工程投融资体制中。为实现公路建设资金多渠道筹集,必须对社会捐赠、企业捐赠及个人捐赠加以鼓励,并对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收费性公路积极引导,确保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之间处于均衡的状态。

(二)加大综合管理力度

现阶段我国公路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状况,主要表现为东西部发展、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等。在决策部署中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对东西部、城乡地区公路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对公路工程、车辆等进行综合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交通运输市场的管理水平。基于此,应进行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的设置,实行分级管理。国家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对特级、一级市场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服务等负责,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对一级、二级市场规划、建设等负责,以此类推,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公路工程交通运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意识

在做好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对违法运营行为加大监管与处罚力度。对驾驶人的资质进行审核,对营运车辆的市场准入制度进行严格监督,完善公路安全设施等。二是对危险货物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意识,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对其运输行为加以规范,提高应急与防护能力。三是实行合同运输。对《合同法》中的相关条例认真贯彻执行,将合同运输广泛应用到交通货物运输中,这也是对交通运输市场进行依法管理的重要手段。合同运输的实行可以对运输人员的责任心进行有效增强,为货物的安全到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有利于实现运输市场的有序性。

(四)对外部问题的有效处理

在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同时,必须对其外部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在降低运输外部成本时,必须以市场手段为主。如收费制度、征收燃油税等。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行政强制措施,如汽车禁行区、限速等。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及环境污染加重的情况,可以推行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

(五)加大科技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大,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各种新型交通运输管理模式也不断产生。为加大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力度,相关部门必须对市场动态及时掌握,并快速模拟分析经济信息,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中,以此提升工作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道路运输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道路交通运输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是资源配置及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为完善公路网体系,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及时找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分析与探究,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为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丽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区域因素分析[J].现代商业,2013(30).

[2] 侯永慧.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12).

第3篇

    房地产业对拉动GDP增长的贡献、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作为投资的一部分,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具有直接贡献;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关联产业带动GDP增长的间接贡献;第三,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拉动消费对GDP增长的引致消费贡献。我国2008年出台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未来几年我国持续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一旦大量的资金回流进入房市,必将催生新一轮的房产价格上涨,因而买房投资还是很多家庭和投资者的重要保值增值手段。这样也就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率达到了1/5,由于其产业关联度高,所以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平稳增长,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包括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活动的宏观经济因素和相关因素,如宏观经济因素对房地产的影响和其他相关产业对房地产的影响等。宏观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经济变量、经济参数来完成,而宏观经济变量和参数主要有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物价与通货膨胀率、产业结构特征等。

    2.社会发展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住房消费的观念和行为将会对房地产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引发对住房的价值需求、功能需求以及对社区和社区环境的需求,这种变化和价值趋向最终会影响房地产的市场和需求空间。

    3.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央行通过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再贷款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应量,这会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存款,进而影响其贷款供给能力。银行贷款能力的变化会影响住房贷款的可获得性。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贷款难度增加,会引起房价下跌;而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贷款难度减小,就会引发房价上升。也就是说如果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则房价会下跌;反之,则房价就上升。

    三、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策略

    1.房地产经济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地位,各行各业的发展必须由房地产业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而是既要符合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与其他产业发展相适应,适应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并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房地产业的发展要适度。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有资料分析认为适度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不应是一个点,而应是一个有上下限的区间。其下限取决于居民的消费水平,上限取决于瓶颈产业的增长速度,考虑到知识产业受传统资源瓶颈的制约作用较少,上限可适当放大到知识产业的增长速度,则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同样房地产业的适度增长速度也应是一个合理的区间。

    2.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以房地产开发拉升GDP。这种简单的“城市经营”理念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出售直接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入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娱乐用房等;有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观光,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比如公园、旅游景点、综合性大学、大型集市、金融市场等。

    3.健全金融系统,加强房地产经济和金融的配合度。保证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务必要在地产金融可持续发展前提下进行,针对我国房产金融的发展现状要重点在贷款结构上下工夫,对贷款结构进行调整,加重消费贷款份额,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此外,为妥善解决资金来源和资产流动问题,还需研究并构建住房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从而达到抵押贷款正规化,让整个市场成为金融系统的有机部分,加强房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在本质上解决资金来源。这样做还可分散贷款的风险,加强市场化进程,真正实现房地产金融效率的提高。

第4篇

关键词:林业周期;水土流失;过量采伐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5002

1引言

由于过量采伐,我国木材生产水平与生态功能遭到极大影响,进而出现大幅度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从林业经济波动周期性与经济发展特点来看,主要包括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林业经济的内在因素,即内部结构和内部投入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是林业发展的外在因素,即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和林业相关部门对林业经济的制约与促成,国家政策对林业正反两个方面的发展和影响。在林业经济规律分析中,除了对林业经济状态进行仔细分析外,还必须对周期波动进行认真分析。另一方面,还要对发展动因进行研究,通过林业经济波动分析,从根本上探讨林业活动成因。

2影响林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内部因素

2.1森工、营林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森工和营林作为林业部门的重要内容,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都对林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正确分析森工和营林对林业经济的作用,可以从林业总产值入手,将总产值视为因变量,将森工和营林作为自变量,进而返回分析模式。通过计算结果表明:森工对林业经济贡献较大,系数为0.7;营林对林业发展作用相对较小,系数为0.3。如果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出现营林产值作用偏小的主要原因是:1978年前生产型营林数量过小,从而对林业总产值作用造成影响;其次是营林产值计算不太合理,也会影响营林产值计算结果;最后是不同的统计口径,让营林产值不尽相同。从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上述三种原因不同程度的处理和营林事业的快速发展,营林对林业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提高。

2.2林业投资对林业经济的影响

不管是哪个时代和国家,生产投入都是影响国民经济产值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通常,林业生产不包含资金、土地、林业技术与劳力。在林业生产中,最为丰富的要素就是劳动力,投入程度主要受林业规模和生产环境影响,这点在国有林业部门尤为突出。因此,劳动力变动对一定时期的林业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不同。土地作为林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稀缺要素,在一定的时期和地域中,林地投入规模极其有限,在相对稳定的过程中,对林业经济发展作用不太明显。科学技术作为最直接的林业生产力,由于林业产业特征影响,林业,尤其是营林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率相对较低,科研技术对20个世纪80年代前的经济发展影响尤小。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林业生产中,对林业经济影响最大的生产要素是资金。

3影响林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外部因素

从林业发展整体局面来看,影响林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府政策、自然灾害以及国民经济。在林业外部因素中,由于自然因素是不受人操控的因素,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通常对林业发展没有显著的作用。通过大量实践成果来看,国家政策和政治环境对林业发展、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从以往研究成果来看,政策变更和政治运动都会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在林业发展变动中,由于正处于国家政策变更时期,林业作为政策性很强的单位,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都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尤其是政策环境较大时。

在林业外部经济发展中,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对林业经济影响重大,林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化。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当国民经济发展稳定时,比例结构相对合理,林业发展稳定、效率较高;当国民经济对林业发展影响较大时,工业发展变快、比例增大,林业经济就会加快,而对林业发展的带动相对较小;近几年,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步伐减慢。

4结语

林业作为一门公益性很强的部门,是林业经济周期性变动研究作为新形势下林业经济的重要领域,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以往的林业经济研究中,受政治因素影响,林业发展脚步相对缓慢。近年来,随着林业经济和科学研究力度加大,必须正确分析林业经济变化规律,从波动具体情况,保障林业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慧刚. 浅谈我国林业经济走可持续道路的发展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

[2]汪春梅. 实现伊春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

[3]罗志平.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6).

第5篇

[关键词] 房地产业;国民经济;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24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49- 02

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来说,房地产行业是其中的一大支柱,其能够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形势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1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国民经济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的,房地产的发展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制约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

1.1 房地产业属于基础性产业

不管是对国民经济来说,还是对社会发展来说,房地产业都起着基础和支柱的作用。房地产业能够为人们提供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生产所必需的场所。住宅是社会公民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而房地产的商品之一就是住宅,为人们提供了安居乐业所必需的条件[1]。此外,其他行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也需要有房地产业的支撑。只有房地产业有了良好的发展,才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说,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

1.2 房地产业是先导性产业

在国民经济的组成结构中,很多产业都是相关的,比如教育、文化以及科学卫生等各个部门都需要依托房地产业而发展。房地产业能够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场所,也能够带动其他副业的发展。房地产行业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先导产业,很多经济活动的开展都是始于房地产行业。举个例子来说,城市要发展,必须先进行各种房屋建设,同时也要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业店铺、生产车间以及厂房等;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有校舍等。所以说,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房地产行业是先导性产业。

1.3 房地产业具有支柱产业的特征

与其他产业相比,房地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互相关联的特点、同时具有很长的产业链。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说,房地产行业对其他产业具有支撑作用,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出很强的支柱性特征。

2 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1 房地产经济带动多种行业

在产业划分中,房地产业不仅属于服务性行业,更是先导性产业,属于划分类别中的第三产业,与其他很多行业都息息相关[2]。要建设其他产业所需要的空间场所等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就必须购买原材料,包括各种建材、冶金材料等,因此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能够激活相关的建材市场以及机械市场等,为社会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2.2 房地产经济拉动国内需求

房地产经济景气,能够推动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为国家累积财富,对于改善民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为了能够拉动国内需求,就必须重视房地产业的发展。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房地产的成交量有了大幅提升,我国对房地产业的投资也占到了两成左右。这些数据与事实显示,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房地产业的发展,发挥房地产业的推动作用。通过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有效拉动国内需求,解决很多社会现实的问题。

2.3 房地产市场稳定经济增长

除了能够有效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还能够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性。如今的经济发展形势动荡不安,更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急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来稳定国内的经济形势[3]。很多公民不再选择将货币储存在银行,而是选择投资,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在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业投资能够确保国内经济稳定,促进国内经济良性循环,同时为其他产业提供生产空间与基础性保障,提高了我国经济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所以说,房地产市场能够有效稳定我国经济的增长。

3 房地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政府的市场宏观调控

房地产行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就是土地,只有对土地严格控制,才能控制房地产业的发展。为了能够对房地产市场实行宏观调控,需要从土地入手,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对土地审批进行把关。如果房地产市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存在过大的泡沫效应,就会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链,直接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需要严格控制土地的交易以及金融税收政策,以此来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3.2 严格控制开发用地的供应总量

国家不能为房地产市场无限制地供应土地,政府需要对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严格控制房地产市场开发的速度,同时要提高政府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参与度,履行自身的职责,杜绝规模过大的房地产投资行为。同时,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居民的实际需要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给予房地产业适当的支持,而不是无限制地放任房地产业的发展。总之,政府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房价、房屋的需求以及当地的消费水平与工资水平等,严格控制开发用地的供应总量。

3.3 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

银行贷款是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房地产业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有效控制房地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使其既能为房地产业开发提供必要的资金,同时也能够控制房地产业过快发展而带来的金融风险与社会动荡。

4 结束语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政府要真正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采取正确的措施来确保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并通过房地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罗辉.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4).

第6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房地产产业;国民经济;发展;重要作用

房地产产业因为其产业跨度较大,产业具有明显的高度化,产业的附加价值极高并且具有极高的扩散效应和关联效应,因此其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增长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后,房地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各种各样的市场监管体系也相继出台,使房地产产业的规范较为完整。为我国居民更好的生活,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投资和消费,拉动我国内需做贡献。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房价持续增长,使得国民对于房产的泡沫现象出现质疑,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产业平稳发展的规划。

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占据的作用

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投资增长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仅以江苏省为例,在2002年,江苏省房地产投资高达七百多亿元人民币。根据我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投资和GDP相关的系数高达98%,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相连的关系。该系数反映出各层次间的影响,对于分析联动产业性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房地产市场还带动了很多关联产业的发展,比如像:服务业、保险业、仓储业、以及商业等都有明显的带动关系。

城市是经济社会在空间上聚集的地区,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面集聚了很多的财富,对于开发与再开发城市土地而言,城市各种公共构筑物以及建筑物、城市较大的基础建设都是城市本身对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由于市场经济的带动,这些投资都应该通过地租、税金以及利润等经济手段将投资最大限度的回收,有些甚至还能够获取相当多的经济效益,然后再将投入城市的社会建设以及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使城市投资的环境更开放,将城市的管理建设引入一条良性的道路上。中国市场的庞大、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投资回报率极高,使得中国市场成为了外商竞相追逐的发展领域。房地产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市公共设施服务、高科技智能办公用房、工业标准化厂房、基础设施等的建设,最终带动交通配套设施得以改善,更好的吸引外资进入,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的硬件条件的完善。就目前的国际金融形势来看,我国已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二、制约房地产产业发展的因素

制约房地产产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但是其主要可以非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类。内部因素主要体现为房地产代为拥有的资金规模,核心竞争力和人才以及土地资源等方面。而外部因素只要变现为:政府的策略、范围与市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人口增长速度以及人口规模等。接下来主要探讨一下外部经济对房地产产业有哪些影响。

(1)政府的策略

房地产产业对于国家政策极其敏感,政府策略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产业的发现走向。因为政府部门严格控制国家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作为房地产企业开发的重要资源,因此就使得政府策略对房地产行业有着绝对控制的权利。作为由政府调控下的产业,其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政府策略成为了房产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从以上叙述中能够看出,房地产和国民经济的关联度十分密切,只有大力促进房产事业的发展才可以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两者可以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市场规模

市场的规模就是市场的需求量,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是发展房地产产业的基础和前提。房地产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民用住宅、办公建筑、工业建筑以及商业用房等。其中的商业住宅、民用住宅以及办公建筑占房地产开发总量的95%以上。尤其是民用住宅的建筑面积和工程数量大约占到了总体建筑面积的7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居住的人口越多对于市场的需求也就越大,同时市场活动越繁荣导致的流动人口也就越多,商业用房的需求量也就也越大。而商业用房在房地产产业中占据了20%以上的需求量,所以国民经济的持续增加就会带动房地产产业规模越来越大。

(3)开放度和市场范围

市场规模和市场范围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市场的范围越大市场规模就会随着其不断增加,相反,市场的范围如果缩小,那么市场规模就会随着其不断的缩小。市场范围就是房地产单位开发商品房的销售范围,他其实是一个产业空间的概念。因为房地产的地域性比较特殊,使用其开发建设的商品用房通常不会超出县级市、地级市的销售范畴。所以,某一个地方的房产开发是跟随着城市地域扩张以及城市化建设加快而使市场范围扩大的。同时,因为各个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程度、开放程度以及科研成果等不同,所以房地产的市场范围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对外的开放程度高,经济、政治、科研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这个城市的吸引力量就越强,其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就越多,人口的聚集性也就越强,最终致使市场范围扩大。

然而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比如像国民经济指标中各项人均指标均会呈现下降的趋势。用促进人口数量增加的方式使房地产产业更快发展虽然有着明显的好处,但是对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却有很多负面因素。我国有关学者认为,加快经济的对外开放速度,在控制人口增长的过程中提高现有人口的城市化率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房地产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完善房地产产业发展政策

在政府实施住房补贴的同时,应该在将经济适用房的价格降低的基础之上,将房源卖给收入较低而又真正需要房子的人群,对于连经济房都无法承担的人群,我国政府应该提供一些廉租房满足该人群的住房需求,并且应加大住房补助的力度,建立完善的补助制度。与此同时,政府应合理的降低商品房房价。土地的开发成本和房产租赁以及建筑成本与房价有着直接关联。从现今情况来看,居高不下的房价与各种各样的税费是有很大关联的,所以,政府应加大削减税费的力度,营造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发展空间。最后应制定一套完善的住房金融机制。其主要包括:公积金的运作问题、公积金的信贷以及结算等业务;建立专业化、政策化和股份制的住房机构;构建住房储蓄体制等。

四、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发展国民经济无法离开房地产产业这一支柱型行业的支持。因此,社会的各个产业与运营机构都不可以因为其发展期间出现的缺陷和问题而抑制其正常的发展,应该在大力促进房产行业发展的同时逐渐将发展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办法将问题解决,使房地产产业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其为我国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沁沁,倪元锦,魏宗凯,刘刚. 2012 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如何发展[J]. 决策探索(上半月), 2012,(02) .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支持力评价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本文讨论了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建立了支持力评价的指数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经济支持力进行了评价。

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是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与区域经济系统相协调,是否能够很好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其支持程度如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使川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指数,对东部10省市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进行评价,据此分析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对山东经济的支持力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经济支持力的内涵

区域创新系统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指区域创新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的适应、协调和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因此,本文将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定义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适应、协调程度,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与引领能力_区域创新系统的支持力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要反映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规模,以体现区域创新系统发展与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第二,要反映区域创新系统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以体现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支持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土述支持力的定义和其两方面含义,建立指标体系,应包括规模指标和贡献指标

其中,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规模用两类指标来衡量,一类指标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发展规模的大小,采用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科技经费支出额;’另一类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规模的发展速度,采用科技活动少、员增长率、科技经费支出额增长率

区域创新系统的贡献指标也用两类指标来衡量,一类指标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贡献的大小,采用论文、专著、专利数量和新产品产值两个指标2其中,论文、专著、专利数量指标采用论文、专著、专利指数来表达,指数计算方法是:结合科技司科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实际情况,本文采用论文:专著:专利二1:4:5,最后将三部分汇成指数,称为论文、专著、专利指数另一类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贡献的发展速度,采用论文、专著、专利数量增长率和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两个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三、支持力指数评价模型

本文以上述支持力的定义和指标体系为基础,给出新的指标,即规模指数、贡献指数和支持力指数,分别描述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规模、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支持力度

1.单指标指数计算模型

令X表示规模指标,Y}表示贡献指标,其中;.l分别表示规模指标和贡献指标选取的个数令X表示被评价的省市第i项规模指标的均值,令牲表}Js被评价的省市第J项贡献指标的均值

定义规模指标单指标指数和贡献指标单指标指数肠。分别为:

其中.i=1,2,3,4;j=1,2,3,4;m=1,2,11,10,n‘代表被评价的省市:s;‑为m省(市)第!个规模指标t-‑的指数;!h为贡献指标S}‑的指数

2.规模指数计算模型

区域创新系统的规模指标指数Y,定义为4个规模指标指数的加权平均综合指数设各规模指标指数的权重分别为1,(i=1,2,3,4),则区域创新系统规模指数计算模型为:

3.贡献指数计算模型

(2)与规模指数计算模型同理,区域创新系统的贡献指数模型形式为:

式中:,为区域创新系统贡献指数;气,j=1,2,3,4分别为经济贡献指标指数的权重

4.支持力指数模型

支持力指数是规模指数与贡献指数的综合从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支持力的定义可以看出,规模指数与贡献指数是支持力指数中两个不可替代的因素,任何一个因素的低水平,都会导致支持力的低水平。因此,支持力指数不适合用规模指数和贡献指数的加权平均综合来构造’

变权综合原理是因素空间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原理不仅可以反映综合决策与评价中诸要素在重要程度上的区别,同时也可以反映诸要素之间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的具体解释是:即使是最不重要的要素,只要其评价值为0,则总体评价为0为表达支持力指数中规模指数与贡献指数的不可替代性,下面给出支持力的变权综合指数模型:

式中:S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支持力指数;w,指数Y和贡献指数,的常权权重值limS=0,正适合不可替代性的要求显然,,w:分别为规模limS=0以及I训此外,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当某一指标特别大时,其变权会变得较小,从而避免了由于某一指标值很大而使总体评价过程过高“

上式就是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的支持力指数模型。本文采用上述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的支持力进行测度,能准确地反映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科技、经济支持的程度和贡献

四、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支持力的评价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本文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提出的将内地划分为“四大板块经济区”的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综合经济区。其中,东部板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不一东、海南为一r能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与比较,而东部版块的10个省市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区位特征相似的特点,因此本文采用东部10省市的相关数据,评价这些省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对该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年度指标数值采用2005年的数据,增长率指标数值根据2004年、2005年的数据计算得到,具体数据如表2

(1)按照(1)式计算单指标指数

(2)按照(2)式计算规模指数值其中,权重的取值,根据专家的意见,科技活动人员、利一技经费支出额、科技活动人员增长率、科技经费支出额增长率等指标的权重分别取0.3,0.3,0.2,0.2a

(3)按照(3)式计算贡献指数其中,权重的取值,根据专家意见,论文专著专利指数、新产品产值、论文专著专利数量增长率、新产品产值增长率等指标的取值分别取0.2,0.4,0.1,0.3。

(4)按照(4)式计算区域创新系统支持力指数。其中,权重的取值,根据专家意见,取0.4,取0.6。

五、结论

从以上测度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对山东经济的支持力指数为0.9800,在东部地区排名第5位。

第8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弹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5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5-0020-04

一、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综述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紧密相连。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一方面是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经济的较快发展要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即表现在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拉动作用”。因此,关于交通运输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关注的话题。

国外有很多学者对交通运输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过理论和实证方面的分析。19世纪上半叶,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中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从振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角度提出了重视交通运输研究的国民生产力理论,主张发展交通运输来带动经济繁荣发展,把邮政、交通运输等看作是生产力的丰富源泉;威廉・配第以荷兰为例,分析了运输工具专业化对于降低运费、提高运输力和节省劳动力从而增加财富的作用;现代西方生产区位和工业布局的理论先驱――法国学者杜能将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价格作为确定生产布局的决定因素,认为生产布局的最高原则应是产品的生产费用、运输成本最小而销售价格最低。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论述交通运输对劳动分工和市场发展的作用,他认为,经济效率来源于劳动分工,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良,不仅可降低运输费用,更主要的是可以开拓更大的市场。

对于交通运输与市场供求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也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可缩短产销时空的距离,改变了商品时空的相对状态,扩大了商品市场供求领域”。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交通运输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论述。2006年于良在《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出发分析了在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交通运输业对资源合理配置的推动作用。

二、新疆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分析

国民经济的增长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居民消费水平等,交通运输业的主要衡量指标有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客运量、客运周转量、铁路线长度、公路线长度、内河航运总里程等。我们根据新疆交通运输业与新疆经济增长的关系,依据新疆统计年鉴,主要把新疆生产总值y1(亿元)、货运量x1(万吨)、货运周转量x2(亿吨公里)、客运量x3(万人)、客运周转量x4(亿吨公里)作为数量模型分析指标,建立相关模型和弹性分析模型。

(一)相关模型分析

设 x1,x2,……,xm为本文所研究系统的相关因素指标,对这些相关因素进行n 次观察得到相应的样本数据为xi(k)(k=1,2,……,n),则系统的相关矩阵为

从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R1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5,说明新疆总产值y1与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指标货运量x1、货运周转量x2、客运量x3、客运周转量x4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我们再从相关系数的大小来看,货运周转量与新疆总产值的相关系数分别大于货运量、客运量、客运周转量的相关系数,说明货运周转量对新疆总产值影响更为显著,这与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相吻合。新疆农产品和矿物资源丰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新疆和内地之间的区域贸易不断发展,新疆丰富的物质资源不断地输往内地,满足了内地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带动了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资源的运输强度大部分是通过新疆货运周转量来衡量的。

(二)交叉弹性分析

弹性系数是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它是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其中,如果exy大于1,说明y的变化率大于x的变化率,即x引起y的变化显著;如果exy小于1,说明y的变化率小于x的变化率,即x引起y的变化不显著;如果exy等于1,说明y的变化率等于x的变化率,即x与y同比列变化。我们可以用双变量之间的交叉弹性来测算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与新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相适应性,并且还可以验证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与新疆交通运输业之间的“推拉关系”。一般来说,如果国民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的拉动作用越大,那么,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可以把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的关系分为3种情况:首先,当“推动效应”大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一国家或地区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交通运输业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即运输的供给小于运输的需求,交通运输业发展相对缓慢,应该加速其发展;其次,当“推动效应”与“拉动效应”大致相当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业发展是相协调的,即运输的供求基本平衡;最后,当“推动效应”小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运输需求明显不足,应优先发展经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应适当减慢,以求得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推拉效应”分析法可以用于判断新疆交通运输业的供求是否平衡以及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相比,它的发展水平是超前的,还是滞后的。

这里,我们主要对新疆生产总值y1(亿元)、货运量x1(万吨)、货运周转量x2(亿吨公里)、客运量x3(万人)、客运周转量x4(亿吨公里)作为我们的弹性分析指标,用新疆1993~2006年的统计数据进行测算。

首先,从新疆国民生产总值、货运量、货运周转量的平均增长率来看,y1的平均增长率为15.7%,x1的平增长率为7.8%,x2的平均增长率为9.9%,x3的平均增长率6.2%,x4的平均增长率为9.8%,总产值的增长率分别高于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客运量、客运周转量的增长率,表明新疆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二者之间呈不协调的发展趋势。

其次,从货运量x1, 货运量周转量x2,客运量x3,客运周转量x4对新疆总产值y1的交叉弹性来看,货运量x1济增长率的变化对于客运量来说也是比较敏感的。

最后,我们从总产值y1对货运量x1, 货运周转量x2,客运量x3,客运周转量x4,各个时期的交叉弹性的平均客运周转量增加7.12%,即这4个指标对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不敏感。通过分析可知,与新疆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较,新疆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是较缓慢的,应当加大对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力度,从二者之间的推拉关系来看推动效应大于拉动效应,新疆经济发展与运输业发展不协调。

综合表1和表2,虽然,新疆较以前交通规模有了较大的扩大,但是,与新疆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目前,新疆的高等级公路屈指可数,主要是乌奎高速公路来承担客运和货运业务,客货流量大,交通线路少,运输成本高,制约了当地企业和经济的发展,这样出口的商品和其他省份相比失去了竞争力。新疆是一个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产品运到内地,满足内地人民的物质需求,但是,物品的输出仅仅是依靠兰新铁路和312国道运输,交通运输业发展不足成为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结论及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新疆整个交通运输业发展与新疆经济发展呈不协调发展态势。在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业作为基础产业极大地促进了新疆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新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整个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比较欠缺,尤其是对交通运输业――这种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辐射效应的基础产业。鉴于上面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在经济体系中,交通运输业是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杠杆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无视交通运输产业特征,将导致运输“瓶颈”和经济的“扭曲”。

2、加快交通体制改革,降低交通运输发展的制度成本,提高运输系统交易效率。制度和组织的适应机制和创新,对塑造有效的运输系统具有关键的作用;交通运输作为向社会经济系统提供基础服务的产业活动,其效率依然依赖于竞争性市场秩序,制度的应变性和组织的学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3、科技应用和创新应该作为新疆交通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交通科技得不到持续创新的情况下,在更长的时期内,随着经济的演化,外延式的运输供给增长,其代价是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导致运输成本上升。为了适应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交通运输供给总量扩张的同时,必须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实现可持续交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代化水平,针对交通运输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应该积极推广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普及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此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独特的生产要素,加快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促进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目前,新疆交通运输业在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和共享程度方面都很落后,很多信息都是手工劳动的结果,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方面潜力很大。所以,要通过增加交通科技含量,加强人才培养和职工素质的提高,为实现交通运输业推动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4、制定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在充分了解并掌握新疆各地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差别发展,使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实现与区域经济活动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运行的正面效应,最终促成新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优化。

5、促进劳动力的流动。交通运输不仅仅促进了货物的流动,而且伴随着信息、人才等的交流,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要素。只有这些要素流动起来,并得到充分利用,区域经济才能发展。新疆有些地区土地贫瘠,工业落后,地区封闭,导致长期的贫困。尤其是南疆地区,需要建立与主要劳动力输出地区、大中型城市的公路交通联系,以方便劳动力的流动。

6、优化产业结构。在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中,要坚持引入科技创新机制,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信息高速公路和交通高速公路的并行建设,强调科技资源与各类资源的整合,突出科技对沿线产业带的引导作用。以交通运输为纽带,以高新科技为先导,通过横向经济联合与扩散,推进工业重组。各地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工业园区等。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流动,在交通沿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换代。

参考文献:

[1] 张金锁.区域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 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 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摘 要 在当今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条件下,有关城市电力的发展问题不断被提出。关于电力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却很少,专门研究城市电力发展和宏观经济发展的长期关系的并不多。本文在分析城市地方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电力消费增长的关系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城市电力发展和宏观经济的长期均衡关系。

关键词 电力 经济 城市 发展 需求

一、我国城市电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电力系统的载体,城市的经济始终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部分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一直在全国处于前列,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增加了电力需求。高速的经济发展和电力发展之间的长期相关性,一直处于探讨和研究过程中。研究电力行业的需求又必须充分考虑其研究的时效性,因此本文选择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图1 我国经济-能源-电力发展关系图

二、深圳的电力事业与经济发展关系

1.主要研究内容

首先,城市电力需求发展现状和城市宏观经济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城市电力发展和城市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联系,并对城市电力需求和城市宏观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具体分析。其次,在前面有关城市电力需求发展和城市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城市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规律,电力工业需要超前性发展才能促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注: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GDP、规模较大工业增加值、深圳用电量自2008年一季度以来各期的累计增长情况。)

图2 GDP、规模较大工业增加值、深圳用电量累计增长情况关系图

2.电力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关系着国计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5%。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消费也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4.627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5.44%,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电力资源,其消费量增长速度更是高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电力需求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自2000年以来,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速度已连续6年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能源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保证电力的供需平衡是一个亚待解决的问题。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势头下确保电力的供需平衡,保证供电安全性需要对电力与经济的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我国中长期能源规划中提出,在2002―2020年,我国GDP增长4倍,能源增长2倍的目标。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能源节约目标远未完成,2020年的远景规划目标还任重道远。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选择合适的能源节约路径,制定合适的能源节约政策是我国必须要分析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表1 2008年至2012年深圳地区经济增长与用电量的关系

3.城市电力的需求与供给

在电力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究竟需要多少电力,能够生产多少电力。电力的需求和供给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必须对电力需求量与电力供给量进行科学预测。进行合理的电力预测是研究电力消费规律的有效途径,也是制定电力发展规划的一个基础条件。

三、城市电力需求弹性

关于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研究远少于短期电力预测的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社会经济结构本身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准确预测快速增长经济中的中长期电力需求对宏观规划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电力弹性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电力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值。如果确定了计划期的电力弹性系数,根据同期规划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和基准年的电力消费(需求)即可预测计划期某年末的需发电量。弹性系数法具有其直观性,但是弹性系数的确定存在过大的人为影响因素。目前在理论上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多大的弹性系数是合理的,且没有合理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检验。

1.城市电力消费对经济总量的弹性

从电力消费对经济总量弹性的角度而言,两阶段模型中电力消费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分别为0.642和0.949。说明就样本空间而言,对于1977―1999年阶段,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时,电力消费增加0.642%;对于1985―2006年阶段,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时,电力消费将增加0.949%。后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电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增加。这也与之际情况相符,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加快,GDP持续的高速增长对电力产生里巨大的需求,因而电力消费增长速度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快。

2.城市电力消费对效率的弹性

从电力消费对效率的弹性角度分析,两个阶段的模型中电力消费对效率的弹性分别是0.337和0.787。1977―1999年阶段,效率提高1%,电力消费就减少33.7%;1985―2006年阶段,效率提高1%,电力消费减少78.7%。这表明,由于我国高度重视技术进步,不断引导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的改进,使得我国的企业在高效利用能源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国还关闭了一些能耗高的小电厂,建设并改建了节能的大机组,发电的技术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据统计,1990―2002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以平均每年5.6%的速度下降,这一持续的下降也反映到了电能的节约上。电能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节约电能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四、我国城市电力消费比重

尽管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但还是低于国际水平。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高2.5倍、4.9倍、8.7倍和43%。能源利用效率和国外相比差距明显表明,我国节能潜力巨大。不断提高技术效率是我国节约电能的重要措施。

在1985―2006年模型中,重工业比重是影响电力消费的一个显著因素。在这个阶段,电力消费对重工业比重的弹性达到了0.463。证实了,在从工业高度轻型化发展时期到工业偏重型化时期,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的重工业突然增加对电力消费的巨大影响。中国的工业电力消费比重从2000年的71.75%上升到2006年的74.89%,而重工业消费了大部分的电力。以2006年为例,重工业电力消费占全部电力消费的60.26%,占整个工业电力消费的79.71。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降低中工业比重,是降低我国电力消费的重要措施。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以此为起点,我国开始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新阶段。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全新格局。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需要依靠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五、结束语

宏观经济政策为我国经济指引了发展方向,同时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相应的电力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经济的波动,电力供需总是在不平衡中求得新的平衡,有时供大于求,有时求大于供,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电力的短缺与过剩都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相对而言电力短缺危害更大。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及电力建设的滞后性,使电力建设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节奏。

参考文献:

[1]李秉仁.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源动力.城市发展研究.2000(02):46-47.

第10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 公路建设

公路建设系统的完备性是最能够体验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加强公路建设,提高公路建设的应用效率。

一、公路对国民经济中主要行业发展的作用

(一)公路的发展对运输业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公路建设按照技术等级分类,主要分为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公路。就目前而言,我国省际、市际、县际,乃至乡、村之间也已基本完成了公路的修建,公路地形平坦开阔,路况较好,非常利于车辆通行,从而缩短了行车时间,提高了运输的效率。综合来说,公路的修剪缩短了运输所需的成本,提高了车辆运输的质量,从而极大的便利了运输业的发展。此外,随着车流量的加大,车辆运输的路况也更加紧张,而完善公路建设则可以有效改善车辆流通情况,改善交通条件,对交通运输业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公路的发展对制造业起着重要的运输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生产制造业的零售终端是要通过强大交通运输网,才能最终实现商品的最终价值。因此,生产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当以来交通运输业的,而公路建设的四通八达强化了交通运输的流通能力,对生产制造业的商品运输和原材料的运输都产生了推动作用,因此,为了促进生产制造业的发展,还应该积极进行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建立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运输网络,进而提升公路建设的运输能力。

(三)公路的发展对旅游业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旅游业也是占有一定地位的行业。旅游业在我国的经济份额的比例中虽然较小,但是其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都不可小觑。在一些风景优美或是风土人文都非常优秀的景点还尚未被发现,如果加强该地区的公路建设,完善交通设施,则很有可能推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促进其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旅游业乃至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本地区旅游业发达后,还会促使该地区抓紧交通建设,会促使公路基础建设更加优化,从而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公路的发展对农业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农业类经济作物的种植越来越普遍,经济作物和非经济作物都需要通过运输才能将农作物出售,而由于农作物运输大部分是通过公路而实现,同时,农产品也有一定的实践限制,因此,必须要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农产品的运输时间。同时,公路建设也有利于本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作物种植品种和种植方法,从而可以有效的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本地区农业经济水平。因此,在农业为主的地区,也应该积极进行公路的建设,完善各市县、村镇的公路基础设施,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公路的发展对物流运输的重要作用

物流行业是新兴的行业。近年来,随着网上购物这种新的购物方式的兴起,物流行业也得以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机会。物流行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对运输行业的依赖程度却极高。公路建设完善后,物流行业也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公路对国民经济起着拉动作用

(一)公路的发展对沿线经济的辐射作用

一般而言,公路建设属于投资规模较大的建设,一旦公路设施投入使用,必然会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公路建设后,会对沿线产生强烈的辐射效应,这主要体现在:公路建设会促进沿线地区的开放,从而扩大融资规模和投资力度,对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便利的条件;公路建设会引发征地、拆迁、公路建设基础材料和施工工程等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刺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实力;公路建设后,也会给当地的人员往来带来极大的便利,人们会出门打工、经商,既为本地区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也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公路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

以地方经济为整体来看,公路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促进了其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首先,公路建设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也更加密切,企业之间合作的成本降低,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其次,发达的公路网也便利了城市间的往来,使地区独特的发展优势也更加明显,在地方进行招商引资时也具备了更优势的条件。再次,公路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本地区进行产业优化和升级,提升其企业的内在发展实力,从而促进本地区的发展。

(三)公路的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公路的发展不仅仅会对沿线地区的经济产生有利的影响,从国民经济的宏观局势来看,公路设施的完善提高了社会生产的运输能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需求,还带动了新的发展方向,提高了国民生产能力。此外,公路设施的完善还对远距离的城市之间的发展带来了便利的条件,使得距离不再遥远,随着距离改变的,还有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将空闲的时间更多的用在出行、旅游等活动上,这样,充分利用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不仅缩短了城市、城乡、乡乡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各地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对地区经济、沿线经济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局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一定要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公路的维护和维修工作,确保公路交通畅通无阻,为经济的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平.高速公路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第11篇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农业经济发展;不利影響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8-0017-02

居民收入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问题一直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需急剧下降,国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也难以为继,以消费主导经济发展、加大内需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策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存在,是造成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乡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矛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乡镇经济建设中,经济水平决定社会生活水平,过度的收入差距带来了社会矛盾。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居民收入水平影响着消费水平的层次,社会矛盾的产生是社会分配的不平衡和不公平,收入差距悬殊的城乡居民经济现状对社会稳定发展局面的影响是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因此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有不利的影响出现。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这种起起落落的变化过程,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政策改革等都有密切联系。1978—1984年之间城乡收入逐步缩小,其间经历农村改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1985—1995年城乡收入逐渐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96—1998年是短暂缩小期,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受到较大影响,明显下降在1998年达到谷底。1999年以来,21世纪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4年,国家出台惠农政策,减免农业税、粮种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会保障、劳保福利、失业保险等对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保障性措施的推行也在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

从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消息来看,2016年全国居民收入水平23821元,基尼系数比2015年略高,总体下降趋势保持不变,居民收入差距保持预期逐步缩小的趋势。全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形势下,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得到可控性缩小,是近年来国家经济建设中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有效政策调控作用。同时在政策支持下,不断关注并重视收入差距问题的社会影响,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重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不平衡性发展问题。

进入21世纪,国家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政策性调控,惠农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缩小差距值,但实现差距缩小面临的困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庞大的农业人口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问题上,城乡收入差距形成且实现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策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重心转移,城市发展速度显示出的区域优势地位和农村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经济特区建设、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带到延伸至内陆城市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开放政策为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打开了新的道路。反观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情况,滞后的改革和发展条件对及时抓住发展机遇是极为不利的因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逐渐拉大到得到调控后有所缩小,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稳步高速发展,因此在政策上的调控和缓解远远不及经济建设的速度,平衡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需要解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近些年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都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改善和重视。但从根源来看,减免农业税、粮种补贴等关系到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对农民收入的提升不能改变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根本性问题,农产品价格过低,农民进行农业活动的投入和收入的比例,对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收入还有更大的距离。除此之外,农村教育在推行义务教育改革后虽然保证了城乡受教育的公平和区域平衡性,但对农村教育投入来说,教育投入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仍是一笔大的负担。国家政策在城市倾向上从改革开放发展初期已经形成的差距,对现阶段差距不断拉大的局面形成有着重要的基础性的历史作用。

第二,体制的因素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体制将城乡分割成不同发展特征,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享受的社会福利和补贴形成了显著对比,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也存在差异性。改革开放对城乡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入逐渐缩小了体制上的差距,但在户籍制度、财税制度、教育体制等多方面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形成的影响仍在影响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有非常不利的影响[2]。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城乡人力资源的利用和投入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显现出问题,城市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水平决定了在社会地位和收入上的优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逐渐形成新的劳动力输出局面,农村劳动力开始涌进城市,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廉价的劳动资源,这和城市居民劳动力形成鲜明对比。人力资源收入上的差距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反映,伴随着其他相关问题的影响,在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上,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对这一现状的加剧是极为不利的。

除了以上几点因素之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还有很多,在社会、国家、居民个人方面都深受其中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历史问题,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问题经历不同发展阶段,对当下经济发展各领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分析、解决。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缓慢提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农村各领域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侧面反映的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居民收入和经济来源的问题。消费以收入为基础和标准,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差距扩大,农村居民在消费上的支出会受到影响。几年来,在城乡消费水平上,虽然没有地域的限制,越来越多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也会在消费上不断改变,但从整体消费情况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消费对农业经济的作用也会降低,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收入水平没有得到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对消费水平的支持也会下降,内需不足的情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对特色区域经济建设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对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关注和倾向更多,农业经济建设中的项目建设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在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上也會处于计划阶段,得不到真正的实施。农村的经济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发展速度和经济水平上缺乏政策和实质性的技术支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会存在落后的问题。农业经济发展处于城市发展之外,在地理优势和交通设施建设上没有优势,对农业经济的多元开发也会受到技术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在特色区域经济建设上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农业经济领域的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3]。

第三,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单一,是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建设中缺乏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人才流向趋于发达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才流失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农业结构调整很难得到实现,这是在目前农业经济建设中需要及时得到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改善收入差距影响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在政策支持上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在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注意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在收入问题上逐步缩小差距。农业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的贡献是整体的成果,近年来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改革一直是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国家政策扶持的条件下,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实施是有力的保证。

第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经济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农业发展的单一结构在当下时展中需要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在非农产业的建设上,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配到产业建设之中,既可以适应社会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可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4]。

除此之外,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都对改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影响下的农业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帮助。

四、结语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利的,在缩小收入差距上,加大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加快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是改善城乡收入差距中农村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时代变化中面临的挑战需要不断地探索来解决在城乡收入差距上的不利问题和因素。

作者:张会盼

参考文献: 

[1] 廖显浪.制度转型、经济发展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2] 王晓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 

第12篇

【摘 要】 本文利用简单指标法对我国近年来的房地产价格进行综合评价和统计分析,据此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完善房地产市场体制;运用价格和数量双向调节房地产市场;完善房地产企业发展机制。

【关键词】 房地产价格;统计;简单指标法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载体,其规模大、关联广、从业人员多,是为生产乃至整个社会活动提供基础性条件的重要产业。同时,房地产经济和市场往往容易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波动,如投资和产值的波动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房价的波动会影响人们的财富并关系到全社会的福利等。因此,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重视,从近几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政府一直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力争为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由此可见,深入研究房地产波动的特征和规律,并根据规律制订相关政策,是房地产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之一。

一、房地产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1、从供给角度分析

从供给角度看,商品价格主要取决于成本,房地产也不例外。我国房地产建造成本中土地取得成本和建安工程造价所占比重最大。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和建筑生产直接相关的主要建材成本明显上涨,与此同时,商品房价格也在持续上涨,2005年比1997年累计上升了58.64%。土地固有的稀缺性,决定其供给缺乏弹性,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一方决定,因此土地价格的刚性上涨对房价的上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造成了土地价格的上涨。目前,土地成本已占到我国商品房成本的30%-60%,地价的刚性上涨会从成本方面推动了房价上升。

2、从需求角度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近年我国房地产需求增长较快。首先,从社会大背景看,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推动了人们对房地产,特别是商品住宅的需求。1978年至2005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上升到10493元,是1978年的30.6倍。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5年的43.0%,年均增长速度达3.9%。这些因素的增加势必推高了房地产价格。

除了上述人们基本住房需求对房地产价格的推动以外,近年来,房地产投资投机活动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尤其这两年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国外游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的房地产投资活动。而投机因素作为一种人为因素,使商品房价格脱离了市场规律的正常作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不利影响。

3、从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国民经济状况好坏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从而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的时候,是一个国家房地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2003年开始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并且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与此相对应,我国房地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房地产价格也大幅攀升。尤其2005年以来,更是以两位数的增速上涨。

二、简单指标法检测房地产价格风险

简单指标法是根据某个指标的值来判断房地产价格是否过高的方法,国际上通用的指标包括房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房价收入比、租售比等。其他的指标还有商品房开发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房价增长率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之比等等。

房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该指标用来反映房地产价格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判断其是否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其发展是否以宏观经济增长为基础。如果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则说明房地产市场发展一定程度上脱离国民经济的支撑,房地产价格呈现虚高的态势。当房价上升幅度是GDP增幅的2倍以上时,一般认为房价很不正常,孕育着泡沫。

房价收入比:该指标用来衡量居民对房地产价格的承受能力,一旦房地产价格远远超过居民的承受能力,则会造成供大于求的状况,出现价格泡沫。根据美国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住房体制以及收入透明度低等原因,按统计数据计算我国居民现在的房价收入比,得出来的数值可能会高于这一比例,因此关于在应用这个指标来判断时,应该对数据和指标适用范围进行适当调整。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房价收入比=居民平均家庭年收入/商品住宅平均单套价格。

租售比:该指标是国际上通用的实际价格与理论价格之比,用来反映商品房用于投资时的收益与大致回收期限。当租房与售房利益平等时,其房租和房价之间的比例关系才是合理的。该指标的计算公式是:租售比=每平方米房屋销售价格/每平方米房屋租赁价格。

从有关数据可看出我国2004年以前的房地产价格适中,市场运行平稳;2005年以后的房地产价格水平偏高,市场有过热的趋势,应引起广泛关注,以免产生行业泡沫。

可以得出结论:我国2004年以后房地产价格偏高,房价水平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市场有出现过热的趋势,虽然没有产生行业泡沫,但存在较大风险。2004年以来房价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也出台了相关宏观政策力图平抑房价。

三、稳定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政策建议

1、完善房地产市场体制

房地产市场由体制的非均衡向运行的非均衡转变,首先要解决的是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问题,同时,这也是均衡取向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完善房地产二、三级市场联运机制,加快二手房市场的发展。重点为要搞活住房二级市场。要认真清理并消除影响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政策,鼓励居民换购住房。

2、运用价格和数量双向调节房地产市场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如果政府的干预少,企业独立程度高,市场发育较成熟、较完美,市场机制作用大,这时的非均衡经济运行要受到两种信号即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影响和调节,并通过这种双重调节,使经济运行由非均衡向均衡靠近。为此,我们要正确发挥数量―价格双向调节的作用。为实现均衡取向的目标,保证市场顺畅动作,应从价格和数量两方面调整。

3、完善房地产企业发展机制

为实现房地产市场均衡的发展,必须要规范房地产企业的行为,转换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机制,加快房地产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多生产适销对路的房地产产品;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还应加强企业管理,努力控制开发建设成本,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市场诚信度。同时为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自觉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战,树立效益风险意识,切实做好房地产业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慎重决定投资的取向。能够根据市场信号正确做决策,以避免市场开发的非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