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3-07-19 17:31: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第1篇

【关键词】云计算 数据挖掘 服务模式

一、引言

数据挖掘是数据知识库发现的一个重要步骤,又被称为数据采矿和资料勘探,与计算机科学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以及检索等,可以为数据搜索的精准度提供充分的保障。云计算也是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衍生出来的产物,云计算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效打破了传统计算机技术的局限。实现云计算与数据挖掘的有效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对于促进商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云计算环境下如何建立科学的数学挖掘服务模式,就成为计算机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一)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云计算是计算机技术发展衍生出来的产物,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增加、使用以及交付的有效模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动态、虚拟化数据。云其实就是网络和互联网的另一种说法,过去经常被用来表示电信网,后来则用于描述互联网基础设施。广义的云计算指的是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按照需要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与互联网相关,也可以是其他服务,可以将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它是一种商业化的超大规模式的计算技术,使用这种技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将所需要处理的程序拆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子程序,减少数据处理的难度,再通过由多个服务器组成的系统对信息进行搜索、计算以及分析,从而将经过处理的准确数据返回给用户。常见的云计算技术如搜索引擎等,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云计算的基本特点

与传统计算方式不同,云计算不是计算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的数据,而是通过计算分布在大量分布式计算机上的数据,在这种计算环境下,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与互联网相似,这就可以使企业将资源切换到互联网需要的应用上,通过搜索计算机和存储系统,对所需数据进行精准化处理,确保企业获取信息的准确性。云计算的突出特点就是它可以像商品一样进行流通,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与互联网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数据传输。

三、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挖掘服务模式

随着商业迅速发展,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数据越来越庞大,使得企业数据库中的商业数据量越来越庞大,这就对企业获取数据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传统数据挖掘模式难以满足海量数据挖掘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为了促使商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目标,就需要结合数据特点,依据计算机技术,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挖掘服务模式。云计算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为数据挖掘提供了非常良好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数据挖掘中存在的问题,对优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以及促进商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数据挖掘服务架构

云计算为数据挖掘服务结构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主要是因为云计算实现了计算机设备、存储设备、集成开发环境以及应用软件共享的网络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使得数据挖掘形成了完善的服务模式。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挖掘可以为用户数据挖掘提供更加良好的解决方案,使用户更加灵活的使用服务资源,同时按照业务需求进行动态服务组合。所以,云计算环境下数据挖掘服务结构更加科学。

(二)数据挖掘服务建模基本流程

云计算环境下进行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建立,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流程。对于数据挖掘服务建模流程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准确定位服务。这就需要通过云计算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获取与数据挖掘服务相关的信息,对数据挖掘服务的核心功能进行准确定位;第二,绑定数据和服务,主要是因为数据挖掘是由功能和数据两部分组成,构建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就需要建立候选服务与其相关联数据的联系,为服务找到准确的信息,从而实现网络数据调用的重要目标;第三,完整的服务组件,云计算环境下对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建模,实现服务定义的功能,需要将服务打包为独立的组件,并通过统一的接口,构建具有有效性的服务组件。按照流程进行数据挖掘建模,可以保障云计算环境下数据挖掘服务模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云计算环境下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基本结构

云计算为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建立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设施层、虚拟化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其中,基础设施层主要为数据挖掘服务提供所需的计算、存储资源,虚拟化层主要是利用虚拟化工具,将云计算环境下的各种资源汇聚在一起,形成集中、统一的服务资源,为数据挖掘中资源合理分配和调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平台层作为数据挖掘的核心服务层,包括数据挖掘服务的各种核心服务和功能,主要用于对数据管理、计算机资源调度等。而应用层则主要由接口层和终端层两部分组成,主要用于用户数据处理和请求的表达,对于实现用户数据挖掘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云计算的出现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在云计算环境下实现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构建,根据数据挖掘的基本目标,结合云计算的基本特点,建立科学的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充分满足用户数据挖掘准确性和有效性的需求,实现应用数据挖掘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商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优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为商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曹小春,曾安,潘丹等.云计算环境下面向领域的数据挖掘服务平台研究[J].自动化仪表,2014.

第2篇

时至今日,对于云计算,虽不能说出确切定义,但人们都已有基本概念。且在云计算之后,“雾计算”等新事物又开始出现。从云计算概念被提出至今,不少企业公司、社会组织等正在搭建自己的云计算框架。近日,不少公司宣布推进自身私有云建设或接入第三方提供的公有云服务。

青睐私有云

对私有云的基本理解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最有效的控制。私有云建设方拥有基础设施,并可以控制在此基础设施上部署应用程序方式。私有云的典型实施是商用硬件虚拟化内部,再添加应用服务层。

在云计算从概念日渐落地过程中,有不少机构对私有云情有独钟。据悉,光大结合目前技术发展趋势和自身情况,考虑到云计算具有弹性敏捷部署、资源池化、灵活调度等特点,光大选择进行私有云规划,推动IT服务转型。

虽然,在云计算技术领域一直有公有云、私有云之争,并有人认为,在强调互联互通、开放交换互联网文化中,区隔出来、服务单个公司的私有云将不会是云计算主流框架。

但在目前云计算发展状态下,选择私有云有更多深层次原因。目前,监管部门并没有运营云的专门法律法规,公有云的使用缺乏必要保障。另外,目前能提供公有云服务的机构数量有限,其收费方式等也仍处于相对模糊状态。且公司机构在开始推进云计算初期,一般都会习惯性地选择私有云,在私有云领域探索较早,积累的经验也较多。因此,在继续推进相关项目时,也多顺势选择私有云。

公有云大行其道

正因为私有云发展空间相对有限,未来云计算落地需依靠的将是公有云建设,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云结构。公有云是指第三方提供商为用户提供能使用的云,公有云一般可通过Internet使用,可能是免费或成本低廉的,公有云的核心属性是共享资源服务。

在公有云领域,企业看到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据Forrester Research预测,2020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1910亿美元。IDC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将达到246.7亿元。近期,华为与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就传统IT服务向云服务转型,达成全球性合作协议,双方自2016年第一季度开始,将为拉美、欧洲的2000余万家企业提供公有云服务。此外,日前,东方明珠和亚马逊AWS在公有云方面建立战略合作,东方明珠媒资系统已与亚马逊AWS一系列产品服务实现对接。

第3篇

关键词:大类招生;课程教学改革;层次教学;兴趣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86-02

一、大类招生背景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改的需求

目前很多原因迫使我国高校公共数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其中我国高校相继开始实行了大类招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种从细分专业招生到大类招生的变化是迫使各高校必须进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之一,其次大学课程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定位也成为促进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实际动力,再次高中新课标也从下向上推动了大学数学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当然这种改革是相互的[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大学重要的三大数学课程之一,因此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的深化也随之全面展开,不同的高校都进行了相关的探索[2,3],有的院校还建议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行双语教学[3,4]。在大类招生的条件下,如何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适应这种变化,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体现出宽口径、强基础、重应用的新要求,这是我们深入研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而在改革中,既要突出相近专业的共同需求,也要体现工科大类与经济管理大类专业的差异需求,又要进一步考虑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必须满足大多数同学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的需求,还要考虑到部分优秀同学继续升学深造的需求。

二、基于教改需求《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改内容的基本分析

以上需求明确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5],要做到教学内容上的及时更新,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新应用的结合;注重知识的连贯性,比如在高中概率初步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概率的各种定义,重点突出古典定义、几何定义;在清楚把握随机事件的基本原理基础上,指出引入随机变量的必要性,掌握一维随机变量与二维随机变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同学们理解二维(或多维随机变量)随机向量不是一维随机变量简单的罗列,更重要的在于研究随机变量间的关系;从简单概念入手先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与公式,进一步引出相应的连续随机变量的概念与公式;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是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无论工科大类还是经济大类都有各自的应用背景,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深挖案例教学,在基本的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是连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桥梁,是进行数理统计中参数估计等内容的基础,比如通过相应案例的教学使经济管理大类的学生学会借助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理解保险产品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工科大类的学生就要注重学会借助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理解如何通过计算编程进行定积分计算,通过模拟的精度理解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统计量的分布理论是进一步掌握基本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前提,统计量的三大统计分布――χ2分布、t分布、F分布中χ2分布尤其重要,χ2分布是理解t分布和F分布的基础,因此要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案例深入分析;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做好实际工作的有力工具,让同学们理解借助抽样调查我们可以实施监控产品的质量、资金的运作、人员的管理等,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案例教学和基本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使同学们能够通过实际的案例理解更抽象的概念,从而对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这个处理随机现象最有力的工具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大类招生下数学统计类专业除了注重以上基本内容外还要注意理论内容的研究,比如“概率”的概念除了在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定义和几何定义的基础之上还要加深概率的公理化定义的理解,从数学的角度去把握理解每一个基本概念和原理,数学统计大类除了和工科大类、经济管理大类学习相同的内容外,还要研究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让学生理解线性回归分析的适用基本条件,学会运用基本的统计软件或数学软件(比如spss或matlab)解决回归系数的求解、模型的解释效果等,从过去数学统计类教学中重概率论的理论教学、轻数理统计的教学,转变为既重视概率论的理论研究又注重数理统计的应用内容,同时引入相关的软件去分析模拟相关的结论,比如用计算机编程的方法模拟计算圆周率π的大小,通过计算精度的变化使学生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和几何定义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大类招生下还要满足优秀学生考研学习的需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开设提高班,从理论上和内容上进行扩展,为将来进一步搞好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部分教学既要突出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还要突出学习兴趣的广泛性,通过激发兴趣克服理论学习的困难。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改需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满足的层次分析

教学方法上也要突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创新特点,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要结合软件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启发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种创新要满足双层次的发展需求,首先,在新条件下第一层次是满足不同大类的共同的基本需求,第二层次是满足不同大类方向上的不同需求,再次是更深层次上的进一步升学深造的需求。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引进创新的案例教学,讲清楚第一层次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注重第二层次上的不同大类间的需求,举出能结合专业应用的案例教学,第三层次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扩展教学,满足升学提高的需求。教学手段上,结合新的软件进行多媒体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更加生动,变抽象的想象为有趣的形象表达,比如结合软件作图解释事件的随机性,在小班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引入讨论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现不同层次上教学手段的不同。教学手段在课堂练习的处理上,可以分工科大类、经济管理大类、数学统计大类,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上的相关填空题、选择题及计算题,及时巩固所学内容,使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全面理解,激发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兴趣学习。网络教学、幕客的引进也是同学们学习该课程的有力工具,从国外高校的教学来看,我们没有理由忽视网络教学的重要性,如何恰当地引进网络教学是值得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地方。网络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网上听课,教学实践中还应结合手机APP软件进行课程开发,实现分大类、分层次的教学辅助内容的网络化,使同学们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需求。我们对两类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对米,一类是利用邮箱管理课堂练习的班级,一类则是没有实行该措施的班级,从对比结果来看,实行该措施的班级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同时,这种方法符合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具有较高推广的价值。考试手段的改革也是整体教改的一个重要环节,重基础就要重视平时的教、学、练几个环节,不再仅仅依赖最后的期末考试去评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实行分阶段、分层次的网络测验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使同学们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实现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真正的理解。所有这些都表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原来教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以满足大类招生的教学需求。在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的同时,又满足了解决难点、突出重点的教学理念,适合宽口径、严基础的大类招生需求,教学内容的扩展上可以参看盛骤等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刘喜波等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主要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6,7]。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迫在眉睫,我们突出分析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分三个大类――工科大类、经济管理大类和数学统计大类教改的重点,分析表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第一层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教学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教与学的重点领域,过难的概念、定理要分解,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侧面去理解,设计好完备的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及网络化的教学手段去实现;适合不同大类的案例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亮点,结合不同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三个不同层次强调了大类招生教学的需求及解决方法;最后分析了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及考试考核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当然我们仅仅作出一些探讨式的研究,我们相信会对大类招生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有所帮助,抛砖引玉会引出更多更好的研究,进一步有利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武新乾,杨万才,杨森,许丽萍.高中新课标影响下的大学数学教改对策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116-117.

[2]王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一种新教改模式[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02):102-105.

[3]张民悦,黎锁平,杨胜良.工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改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21-23.

[4]黄建华,李建平,冯良贵,易东云.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双语“1+1”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01):86-89.

[5]马学思,李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改革[J].统计与决策,2011,(13):189.

第4篇

一、2013年化学新课程高考复习策略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复习教学中围绕着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电解质溶液、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知识、基本实验、有机化学知识和计算等主干知识进行。尤其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形成能力的载体,也是考查的重点,所以更要当作重中之重。对概念和理论的学习,要通过关键字词的分析、挖掘,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注意在实际应用中深化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高正确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能力。

2.注重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知道如何获取信息,并且在需要时能进行科学的决策。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规范训练,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从今年理综化学卷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看,书写不规范丢分较为突出。有些题计算量不大,数据也能很好地处理,可学生有畏惧感,因而不少学生表现出了不自信,想放弃又不愿放弃,若能淡定放下这一问,后面的几问是不需要计算就能作答的。

4.注意热点题型的训练

二、2013年高考理综化学学科命题思路及题型预测

1.总体预测

预计2013年化学高考试即将继续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1)由于2011年湖南、辽宁、陕西、黑龙江、吉林、宁夏、河南、江西、山西、河北、内蒙古、湖北、云南等均采用新课标全国卷,2012年也是一样,很多省份都采用新课标全国卷,这些省份的使用决定了2013年全国理综试题的难度不会有很大变化。

(2)题型比较固定,选择题7道,必答题3道。

2.选择题预测

(1)可能有两道有机题,分别考查有机物结构(重点围绕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和性质(烷烃的取代、烯烃的加成、芳香烃的取代、醇的催化氧化、消去、酯化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为考查主线)。

(2)可能有一道计算选择题,其中一道有关物质的量方面的计算,另一道将围绕中学化学常见计算进行设计,估计不会设计技巧性很高的计算,但是一定能够体现化学基本素养。

(3)实验题(有关物质制备、性质、分离等基本操作)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或离子(分子)共存题型可能会出现,应注意限定的条件。

(5)电解质溶液(pH计算、Ksp计算、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大小关系、电离平衡的应用、中和滴定等)。

(6)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电化学(可能为可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一些新型电池)。

(7)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与图象相结合的题或化学平衡常数应用类的题目。

(8)有关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STSE、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核素粒子间关系、氧化还原等也可能出现相应的题型。

3.必考非选择题预测

(1)题型主要以实验题、无机推断题、化学反应原理题为主。

(2)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考查探究性实验的力度不够大,受到一些教师批评,2011年高考在探究性实验上做文章,2013年实验考查力度肯定要增大。

(3)无机推断题型变化,其他地区的高考题中无机推断已经被流程题所代替,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图表推断已向这一趋势过渡,2013年无机推断题的考查已是大势所趋。

(4)2010年、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将元素与化学反应原理结合,将化学实验与反应原理结合,所以2013年可能增加对能力和综合性的考查,化学原理综合题是新课程主流题型。

4.选考非选择题预测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先行组织者策略;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各高等院校要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独特的教学模式。

1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计算机与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技能。为适应现代信息教育发展要求,虽然各地区从小学到高中都设置了相应的计算机课程,但绝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打字、键盘操作及网络搜索等基本层次,也有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不了解。面对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状况,不同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存在差异,有的学校在新生入学阶段对其进行基础测试,根据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班;有的学校采用统一进度的教学安排,但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上进行适当调整。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机械地进行上机实验,对各条命令不知所云,普遍反映计算机基础课程难记、难懂、难学。

2整合多种教学模式

2.1翻转课堂在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的熟练应用已成为每个人在工作与学习中必备的技能。针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学习的必要性及学生对其掌握程度,各学校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分别在课前、课内和课后三个阶段完成相应任务。课前:教师通过选取不同办公软件的经典案例,讲解知识重难点,把每种办公软件做成一个专题,以课程知识点为主题制作微视频,每个微视频长度约7~8分钟。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讲解精炼且操作步骤清晰。学生需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本专题的内容,并总结不懂的问题。课内:教师先提纲挈领地进行概括性讲解,然后预留充分的时间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在课内布置针对性的专题实验。课后:学生要反复观看视频,与教师沟通、交流,从而独立完成每个专题实验。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验结果给予评价,并归纳总结学生的共性问题,制作问题解答视频供学生学习。该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2.2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据库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人类正步入网络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生活与各类信息紧密相连。在该背景下,人们要加强对信息的查询、存储和利用。为此,高等院校开设了数据库课程,使学生了解数据传输的流程、后台技术及运行模块。因先行组织者策略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展示学习内容与意义、迁移方法或思路于新的情境中等特点,所以将概念型组织者和问题型组织者策略应用于数据库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度,改善教学效果。问题型先行组织者策略重在帮助学生确立有意义的学习心向,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案例来激发其求知欲。如数据库课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全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几百万考生成绩存放于何处?如何通过查分系统查询到自己的成绩?②银行如何存储每个储户的信息,做到人账一致?③无论是公交卡,还是地铁卡,或是网上购票时的乘车信息存储在哪里?这些信息是如何维护的?④每次登录QQ、微信、淘宝及邮箱时,个人信息存储在哪里?⑤校园一卡通是如何记录每个学生信息的?在思考了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存储问题之后,“数据库”的术语便会逐渐被引入到学习中。课程导入后,需要采用概念型先行组织者策略将总体内容提炼成一个总括性框架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课程学习的逻辑图,以概念层层递进的形式贯穿于框架之中。目前,大多数教材和讲解仍沿用基本概念库表操作程序设计的教学思路。该教学思路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使学生在初次接触基本概念时会觉到枯燥乏味,不明其理,从而导致对后续学习失去兴趣。针对此问题,各高校要调整学习切入点,首先从表单设计开始,以大家熟知的QQ、微信和淘宝等登录界面为例。建立表单后,以日常熟知的淘宝购物系统为例,将数据库知识穿插其中,使学生逐步学会建库、建表、查询和排序等,并将基本概念融于实例中。该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问题与实践中深刻体会学习此门课程的意义。

2.3合作探究模式

学生在进行阶段性课程学习后,教师对其学习效果要给予相应评价。试卷是传统教学中采用的检测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但对于实践环节较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试卷无法有效反映出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创新思想。由此,笔者提出采用合作探究模式作为课程效果评价手段。合作探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教师需精心设计多组涵盖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综合实验项目,如模拟校园一卡通系统、图书借阅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产品销售系统及医院诊疗系统等供学生参考选择。由于每组题目涉及的知识较多,所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异质小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互补,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中每个成员选择系统中的一个子模块,如表单设计、菜单设计、查询等,然后将几个子模块有效连接在一起,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学生为了能够高效完成实验项目,首先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了解项目需求;其次,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中理顺设计思路,扫除问题阻碍,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再次,动手设计功能模块;最后,归纳整理。每个小组需利用文字编辑软件制作一份项目设计说明书,归纳总结设计思想、流程与使用方法,规范排版。然后依据所设计项目做一份总结性的演示文稿,并由小组中的一名成员进行讲解,教师与其他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反思。在该过程中,学生在相互讲解与评价中开拓思路,取长补短,从而不断提升学习质量。

3结语

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从重点“教”转变为注重“学”,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教师从讲授者转为引导者,学生从接受者转为探究者。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所有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在贴近生活的项目设计中发挥创新与写作能力。未来必将依托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多种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作者:耿彧 赵仲孟 单位:1.锦州医科大学 2.西安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邢朝云,王雪英,张囡囡,等.《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奥苏贝尔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5).

[2]王琴,李化树.德国瓦根舍因与范例教学[J].经营管理者,2012(7).

[3]陈永梅.浅谈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的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

[4]薛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4).

[5]陶向东.浅谈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市场,2008(13).

[6]吴雅琴.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1).

[7]邱富杭.“案例+任务驱动”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特色与应用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3).

[8]施海燕.浅谈多媒体手段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成功:教育,2007(9).

[9]何思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第6篇

购买推荐

图书分析师庞敏丽认为该书云计算研发人员和爱好者的学习和参考资料。通过对生意宝旗下比购宝(Boogle.cn)——“网络购物第一站”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当当网、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京东商城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云计算的概念

1.2 云计算发展现状

1.3 云计算实现机制

1.4 网格计算与云计算

1.5 云计算的发展环境

1.5.1 云计算与3G

1.5.2 云计算与物联网

1.5.3 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

1.5.4 云计算与三网融合

1.6 云计算压倒性的成本优势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Google云计算原理与应用

2.1 Google文件系统GFS

2.1.1 系统架构

2.1.2 容错机制

2.1.3 系统管理技术

2.2 分布式数据处理MapReduce

2.2.1 产生背景

2.2.2 编程模型

2.2.3 实现机制

2.2.4 案例分析

2.3 分布式锁服务Chubby

2.3.1 Paxos算法

2.3.2 Chubby系统设计

2.3.3 Chubby中的Paxos

2.3.4 Chubby文件系统

2.3.5 通信协议

2.3.6 正确性与性能

2.4 分布式结构化数据表Bigtable

2.4.1 设计动机与目标

2.4.2 数据模型

2.4.3 系统架构

2.4.4 主服务器

2.4.5 子表服务器

2.4.6 性能优化

2.5 分布式存储系统Megastore

2.5.1 设计目标及方案选择

2.5.2 Megastore数据模型

2.5.3 Megastore中的事务及并发控制

2.5.4 Megastore基本架构

2.5.5 核心技术——复制

2.5.6 产品性能及控制措施

2.6 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监控基础架构Dapper

2.6.1 基本设计目标

2.6.2 Dapper监控系统简介

2.6.3 关键性技术

2.6.4 常用Dapper工具

2.6.5 Dapper使用经验

2.7 Google应用程序引擎

2.7.1 Google App Engine简介

2.7.2 应用程序环境

2.7.3 Google App Engine服务

2.7.4 Google App Engine编程实践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Amazon云计算AWS

3.1 Amazon平台基础存储架构:Dynamo

3.1.1 Dynamo在Amazon服务平台的地位

3.1.2 Dynamo架构的主要技术

3.2 弹性计算云EC2

3.2.1 EC2的主要特性

3.2.2 EC2基本架构及主要概念

3.2.3 EC2的关键技术

3.3.4 EC2安全及容错机制

3.3 简单存储服务S3

3.3.1 基本概念和操作

3.3.2 数据一致性模型

3.3.3 S3安全措施

3.4 简单队列服务SQS

3.4.1 SQS基本模型

3.4.2 两个重要概念

3.4.3 消息

3.4.4 身份认证

3.5 简单数据库服务Simple DB

3.5.1 重要概念

3.5.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5.3 Simple DB和其他AWS的结合使用

3.6 关系数据库服务RDS

3.6.1 SQL和NoSQL数据库的对比

3.6.2 RDS数据库原理

3.6.3 RDS的使用

3.7 内容推送服务CloudFront

3.7.1 内容推送网络CDN

3.7.2 云内容推送CloudFront

3.8 其他Amazon云计算服务

3.8.1 快速应用部署Elastic Beanstalk和服务模板CloudFormation

3.8.2 云中的DNS服务 Router

3.8.3 虚拟私有云VPC

3.8.4 简单通知服务SNS和简单邮件服务SES

3.8.5 弹性MapReduce服务

3.8.6 电子商务服务DevPay、FPS和Simple Pay

3.8.7 Amazon执行网络服务

3.8.8 土耳其机器人

3.8.9 Alexa Web服务

3.9 AWS应用实例

3.9.1 在线照片存储共享网站SmugMug

3.9.2 在线视频制作网站Animoto

3.10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微软云计算Windows Azure

4.1 微软云计算平台

4.2 微软云操作系统Windows Azure

4.2.1 Windows Azure概述

4.2.2 Windows Azure计算服务

4.2.3 Windows Azure存储服务

4.2.4 Windows Azure Connect

4.2.5 Windows Azure CDN

4.2.6 Fabric控制器

4.2.7 Windows Azure应用场景

4.3 微软云关系数据库SQL Azure

4.3.1 SQL Azure概述

4.3.2 SQL Azure关键技术

4.3.3 SQL Azure应用场景

4.3.4 SQL Azure和SQL Server对比

4.4 Windows Azure AppFabric

4.4.1 AppFabric概述

4.4.2 AppFabric关键技术

4.5 Windows Azure Marketplace

4.6 微软云计算编程实践

4.6.1 利用Visual Studio2010开发简单的云应用程序

4.6.2 向Windows Azure平台应用程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VMware云计算

5.1 VMware云产品简介

5.1.1 VMware云战略三层架构

5.1.2 VMware vSphere架构

5.1.3 云操作系统vSphere

5.1.4 底层架构服务vCloud Service Director

5.1.5 虚拟桌面产品VMware View

5.2 云管理平台 vCenter

5.2.1 虚拟机迁移工具

5.2.2 虚拟机数据备份恢复工具

5.2.3 虚拟机安全工具

5.2.4 可靠性组件FT和HA

5.3 云架构服务提供平台vCloud Service Director

5.3.1 创建虚拟数据中心和组织

5.3.2 网络的设计

5.3.3 目录管理

5.3.4 计费功能

5.4 VMware的网络和存储虚拟化

5.4.1 网络虚拟化

5.4.2 存储虚拟化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Hadoop:Google云计算的开源实现

6.1 Hadoop简介

6.2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

6.2.1 设计前提与目标

6.2.2 体系结构

6.2.3 保障可靠性的措施

6.2.4 提升性能的措施

6.2.5 访问接口

6.3 分布式数据处理MapReduce

6.3.1 逻辑模型

6.3.2 实现机制

6.4 分布式结构化数据表HBase

6.4.1 逻辑模型

6.4.2 物理模型

6.4.3 子表服务器

6.4.4 主服务器

6.4.5 元数据表

6.5 Hadoop安装

6.5.1 在Linux系统中安装Hadoop

6.5.2 在Windows系统中安装Hadoop

6.6 HDFS使用

6.6.1 HDFS 常用命令

6.6.2 HDFS 基准测试

6.7 HBase安装使用

6.7.1 HBase的安装配置

6.7.2 HBase的执行

6.7.3 Hbase编程实例

6.8 MapReduce编程

6.8.1 矩阵相乘算法设计

6.8.2 编程实现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Eucalyptus:Amazon云计算的开源实现

7.1 Eucalyptus简介

7.2 Eucalyptus技术实现

7.2.1 体系结构

7.2.2 主要构件

7.2.3 访问接口

7.2.4 服务等级协议

7.2.5 虚拟组网

7.3 Eucalyptus安装与使用

7.3.1 在Linux系统中安装Eucalyptus

7.3.2 Eucalyptus配置和管理

7.3.3 Eucalyptus常用命令的示例和说明

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其他开源云计算系统

8.1 简介

8.1.1 Cassandra

8.1.2 Hive

8.1.3 VoltDB

8.1.4 Enomaly ECP

8.1.5 Nimbus

8.1.6 Sector and Sphere

8.1.7 abiquo

8.1.8 MongoDB

8.2 Cassandra

8.2.1 体系结构

8.2.2 数据模型

8.2.3 存储机制

8.2.4 读/写删过程

8.3 Hive

8.3.1 整体构架

8.3.2 数据模型

8.3.3 HQL语言

8.3.4 环境搭建

8.4 VoltDB

8.4.1 整体架构

8.4.2 自动数据分片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云计算仿真器CloudSim

9.1 CloudSim简介

9.2 CloudSim体系结构

9.2.1 CloudSim核心模拟引擎

9.2.2 CloudSim层

9.2.3 用户代码层

9.3 CloudSim技术实现

9.4 CloudSim的使用方法

9.4.1 环境配置

9.4.2 运行样例程序

9.5 CloudSim的扩展

9.5.1 调度策略的扩展

9.5.2 仿真核心代码

9.5.3 平台重编译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云计算研究热点

10.1 云计算体系结构研究

10.1.1 Youseff划分方法

10.1.2 Lenk划分方法

10.2 云计算关键技术研究

10.2.1 虚拟化技术

10.2.2 数据存储技术

10.2.3 资源管理技术

10.2.4 能耗管理技术

10.2.5 云监测技术

10.3 编程模型研究

10.3.1 All-Pairs编程模型

10.3.2 GridBatch编程模型

10.3.3 其他编程模型

10.4 支撑平台研究

10.4.1 Cumulus:数据中心科学云

10.4.2 CARMEN:e-Science云计算

10.4.3 RESERVOIR:云服务融合平台

10.4.4 TPlatform:Hadoop的变种

10.4.5 P2P环境的MapReduce

10.4.6 Yahoo云计算平台

10.4.7 微软的Dryad框架

10.4.8 Neptune框架

10.5 应用研究

10.5.1 语义分析应用

10.5.2 生物学应用

10.5.3 数据库应用

10.5.4 地理信息应用

10.5.5 商业应用

10.5.6 医学应用

10.5.7 社会智能应用

10.6 云安全研究

10.6.1 Anti-Spam Grid:反垃圾邮件网格

10.6.2 CloudAV:终端恶意软件检测

10.6.3 AMSDS:恶意软件签名自动检测

10.6.4 CloudSEC:协作安全服务体系结构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 总结与展望

11.1 主流商业云计算解决方案比较

11.1.1 应用场景

11.1.2 使用流程

11.1.3 体系结构

11.1.4 实现技术

11.1.5 核心业务

11.2 主流开源云计算系统比较

11.2.1 开发目的

11.2.2 体系结构

11.2.3 实现技术

11.2.4 核心服务

11.3 国内代表性云计算平台比较

11.3.1 中国移动“大云”

11.3.2 阿里巴巴“阿里云”

11.3.3 “大云”与“阿里云”的比较

11.4 云计算的历史坐标与发展方向

11.4.1 互联网发展的阶段划分

11.4.2 云格(Gloud)——云计算的未来

第7篇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实例;MATLAB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66-03

以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日益受到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关注,而信息技术及其相关领域和学科的发展,无不渗透着信号与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作为研究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1]。“信号与系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相关的科学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该课程理论性强,涉及微积分、工程数学等较复杂的数学推理和计算内容;实践性强,需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处理信号工程应用中若干问题的综合能力;系统性强,其核心概念、原理特性和应用设计的教学,大多都不能脱离系统模型[3]。

一、“信号与系统”课程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通常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学结构以章节为教学单位组织教学,缺少对知识的强化和内在关系的整体把握[4],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感到概念抽象,对其中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5]。而国外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的“信号与系统”教学方式多样,鼓励创新思维,互相交流学习经验[6],这样有助于学生“吸收消化”丰富的课堂内容。

二、MATLAB在“信号与系统”教学中的应用

MATLAB软件是目前科学计算与仿真中常用的软件,可以方便地进行矩阵运算及符号运算,能进行二维、三维绘图并可将计算结果可视化,因而可以利用其为信号与系统教学服务。

三、结语

本文“信号与系统”教学中的三个实例,研究了MATLAB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卷积运算、频谱分析和系统根轨迹图等方面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学习举一反三,从而能够利用MATLAB动手编程对其他信号和系统进行分析。可以看出,MATLAB在本课程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点,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刘百芬,张利华.信号与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丹梅,陶华敏,刘忠,冯德军,周金波.信号与系统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1):71-73.

[3]刘世金,许高X,张敬泉.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可视化仿真教学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3):45-47.

[4]王渊,岳振军,贾永兴.专题式教学模式及其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12,(1):41,44.

[5]吕治国,丁国强.信号与系统课程实验系统设计[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1):51-59.

[6]王丽娟,杨宇,朱莹.“信号与系统”课程考核方式设计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7):86-87.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指令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必修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自2009年起成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全国统考科目[1]。对于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由于资金投入、实验平台和实验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大规模进行与计算机组成相关的硬件平台建设,致使该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偏软”的现象,也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认识较为肤浅,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能转变为实际能力存在疑惑,无法为“嵌入式系统”等后续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久而久之,造成这样的现象:学生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仅仅是因为学分和考研需要,无法将该课程的本质和作用融入到整个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体系中。另外,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本身的基本概念较多,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对于相近专业的学生没有先修课程基础,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若采用通常的教学方法一般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其基本概念的内涵,也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种现状,应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深层次认识着手,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对如何在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进行硬件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1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再认识

1.1计算机工作的实质

计算机运行并不仅仅依靠便于人机交互的软件界面,而是与计算机硬件配置、计算机底层的指令系统密切相关的。在表面上,人们看待计算机的工作似乎就是软件的开发、调试和运行。实际上,在计算机底层,是成千上万条指令的运行过程、是构成计算机的物理器件与部件之间的高速数据通信、电信号的控制与通断来实现的。正是由于有了“信息流――数据流――电信号流”这样的一个转化过程,计算机才能真正按照人们的旨意去执行。

1.2计算机组成与软件系统的紧密联系

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组成硬件是密不可分的,说二者之间为“唇齿相依”也不为过。由于现代程序开发环境的便利性和开发手段的多样性,人们对计算机本身的组成并不关心。高级语言中的一行代码,在计算机底层可能就需要成百上千条计算机指令来实现,而且会牵动多个器件协同运转,存在高级语言代码形式上执行的相对简单与底层指令运行的实际复杂性现象。因此,在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后,会让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对计算机软件的计算复杂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作者简介:朱凌云,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无线数据通信及应用。主讲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通信原理。

1.3组成原理对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除了可以掌握必要的硬件知识,还可以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如在进行系统级设计时,能够根据需求对计算机的处理器、存储系统、设施、总线通信等进行合理的设计配置;在进行片级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哈弗架构,并充分利用各种流水线技术优化指令运行;在板级设计工程中,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存储器芯片和器件来实现存储器的拓展和扩充等等。因此,计算机组成原理可以直接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应用。只是由于实验条件、环境的限制,一般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很难有机会得到实践锻炼。

1.4组成原理与哲学思维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建立整机的观念。例如,在评价计算机性能指标时,不能仅仅依据处理器的主频而定,还得根据处理器与存储器的通信方式、存储器本身的构成等等来确定。实际上是用系统的、相互联系的观念来看待问题。另外,计算机的部件和器件的更新速度较快,在课程讲述过程中,既要讲经典的组成,还要讲述新近的计算机构架,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计算机组成。所以,在计算机的教学工程中,始终贯穿着哲学思维,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非常重要。

2构建以“指令”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与知识体系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体系中,数的表示与计算方法、存储器、总线、I/O、指令、CPU等各个章节知识相对独立,学生对上述知识的掌握也是孤立的、片面的,无法建立起各章节的知识纽带,最终也无法建立整机的观念。笔者认为,应该在本课程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计算机组成原理是在机器指令层面介绍计算机的运行机制及其构成的。在此层面,计算机将程序与数据封装成为指令,CPU的主要功能是存取指令、执行指令,存储器为最大的指令仓库。为此,需要在数据表示与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设计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此外,I/O系统则是外设与主机进行交互的指令窗口,也是主机指令运行的拓展;总线是指令的传输载体等等。通过上述的分析,则可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各个章节有机整合,也容易使学生建立“整机”的理念。

计算机在指令的基础上,向上延伸则是操作系统、软件开发系统、应用软件系统;指令向下则可进一步细分为微指令、微操作,而在微操作层面,计算机是用具体电路电流的有无、电压的高低这种电信号来实现二进制的。通过这种以“指令”为核心的阐述,使学生建立“程序――指令――电路”计算机构成观念,引导学生将组成原理与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

3构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以前学生比较熟悉的程序设计类及其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差别较大,因此需要探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便将计算机组成的基本概念和各部件的工作原理阐述清楚。为此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其生动、形象、直观的优势,将计算机的内部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形象表述。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系统工作的仿真与动画软件。通过该软件,学生可以形象、直观的看到计算机各个组件、部件是如何组成的;在指令运行时,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数据通路以及如何统一、协调运行的,将学生不易理解的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2]。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4.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需求、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与讨论,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3]。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存储体系时,可以先抛出问题:CPU、内存与众多外存在数据通信率方面差异较大,计算机在实现这些部件通信时,如何弥补部件与器件之间巨大的速率差?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构建计算机的存储系统,解决各个部件与器件对快速、大容量的“矛盾”存储的需求。这就可以引出计算机的两大存储层次和Cache概念,使得学生明白在存储体系中,外设、主机的存储方式是有区别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外设与主机之间要实现数据传输可以采用哪些可靠的方式?从而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中断、DMA等数据传输方式。进一步强调,计算机为实现这种层次,在实现上采用的多级总线与接口电路等方式,从而将各个章节的知识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4.2类比教学

类比教学是指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概念、策略和思想等与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进行关联、类比,从而将学生可能认为抽象的概念、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使其掌握知识更牢靠。例如,在讲述总线时,可将各个器件比作不同规模的城市,各个城市的重要性与地理位置不一致,其期间的连接方式不一致:特大型城市之间的连接一般采用高速公路――与存储总线和高速总线类别相联系,中小规模城市之间的公路连接可通过不同级别的省道、县道来实现――与分级的高速总线与标准总线相联系等。这种可作使学生加深相关问题的印象,更容易理解和牢固掌握教学内容、抓住关键思想。

4.3理论联系实际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硬件知识使得学生对计算机

的认识比以往更进一步,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融合,使学生能在实际应用中找到课堂知识的影子,面对具体的硬件也能在理论中找到出处,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更牢固,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课堂上掌握的基础知识来理解新知识、新技术。比如,讲述完Cache后,可以让学生做调查:目前流行的CPU有几级缓存,每级缓存多大?为什么这样配置?这样使得学生对于缓存的认识更加深刻、牢固。讲解完总线和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后,需要向学生介绍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硬盘――SATA硬盘;在讲完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机器扩展后,需讲述目前市场上流行的DDR3内存,让学生自行比较技术特点,从而理解各种器件和部件的技术发展动向,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其实用性。

5结语

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现状,从课程本身的认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尝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普遍面临的问题,可能还需对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进行一定的探索,并加大实验条件和实验手段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袁春风,陈贵海,黄宜华,等.“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改革思路[J]. 计算机教育,2009(16):155-158.

[2] 王怀秀,万珊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探讨[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l7(2):101-103.

[3] 曲大鹏,薛建生,范铁生. 启发式教学法在“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7(3):218-220.

Consideration and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Course

ZHU Lingyu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

第9篇

1.1基本概念

在开放性教育时代,人们逐渐在教育改革中摸索出新的教育方式,不断为我国教育事业做着巨大贡献,人们在长此以往的教学经验中也摸索出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相对应的规律,让广大学生更能在自主的环境中学会自主学习,也为学生以后的未来铺垫更重要的求知能力,显而易见在计算机上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更多的多媒体教学方案更为符合教师与学生们的胃口。实质性的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一种的根本意义是存储、传递教育和教学信息的。有两重意义的“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其中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中文常译作媒质;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等,中文译作媒介。普遍理解,多媒体就是由单媒体多个叠加行成的。

1.2媒体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要素

一般的多媒体系统主要由如下四个部分的内容组成:称为多媒体核心系统的多媒体操作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声音或视频处理器、多种媒体输入和输出设备及信号转换装置、通信传输设备及接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上的重要应用朱玲梅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304口装置等的多媒体硬件系统、称为多媒体系统开发工具软件的媒体处理系统工具和用户应用软件。多媒体基本包括文本、图形、静态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为不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制定了不同的学习媒体的详细信息,多方面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了解知识的渠道。

2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在不同于传统学科的计算机面前,有一个实质性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计算机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会举一反三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系统的知识环环相扣,有很大的变数,所以在教师准备的环节时应注重用合理的方法做出合理的方案以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其中课堂运用多媒体拟定的主题应具有真实性,这样才能服贴于教材的本质内容,方便教师在授课环节可以依据各种事例来分析重点所在。其次要注重层次,教师要在拟定题目时分清孰轻孰重,把相关的知识联系到一起,然后由简至难,层层相扣,让学生逐渐体会知识然后自己分析其中的道理。最后是注意寻求开放性,教师不能在计算机教学方面过于死板,因为在计算机相关考试中永远不可能有重复的事例出现,更不可能遇到一模一样的原题,应为计算机是具有很大开放性的学科。所以教师授课要运用最大限度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灵活运用多媒体来为学生传授知识。

3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应用上的有效策略

3.1规范教学制度

建议学校制定相应的制度,以推动学校教师对应用媒体教学为基础,加强教师对这方面的应用熟练,有一个新的理念来使学生更好的吸收新的知识,与学生来合力打造课件也不失为一个比较省时省力的方法,另外,应积极与其它高校加强联系,以达到相关专业的资源共享,从而使多媒体教学有一个质量上的飞跃。

3.2教师熟练应用多媒体

在计算机课堂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能使学生接受知识显得非常轻松、愉快,教学中时间利用效率高,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但是客观上就大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利用计算机处理一张图片,平均都需要半个小时,制作一节课的课件至少要用去两三天的时间。所以,多媒体教学固然好,许多教师还是不乐意投入过多精力去钻研,这种思想往往是阻碍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发展,这也是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但是由于此新兴教育模式刚刚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模式中,许多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很生疏,应加强教师在多媒体应用上,也由于教师制作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学科间不能很好的相互连接,尤其在计算机上,此学科的应用理念是最接近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必须要有一个制度上的整改。

3.3教师与学生多交流并鼓励学生自主应用多媒体展示成果

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是每个教师在授课上最基本的方式,但是在一堂不同于其他传统学科的计算机课堂中,教师必须深刻的意识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必须更侧重于怎样教学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而并非灌输知识,教师需要根据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让学生自主研究,相互探讨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演示,这其中的每一步骤都离不开多媒体的应用,在对不同课程内容中不同对多媒体进行应用,使学生充分学到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的理解和合理运用,使学生在新知识上更能举一反三,进行活学活用。

4应用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深入探索

在开展相关多媒体在计算机课堂上应用时,其实可以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小组讨论和集体演示这几个环节,在计算机课堂上,更注重的其实是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互相交流,然后用学到的新的知识来进行更深层的知识上的求知,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保留在书面上而更重要的是学会真正的动手操作,这才能体现真正的多媒体教学理念。为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实行的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多媒体教学开展的情况下,更多得到锻炼的是学生,学生可以在一堂课中,从不同的方面学到更加真切的东西,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上的增加,而是多方位的得到锻炼。

5结语

第10篇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凭借着优越的网络教育教学工具诱导着学生,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吸引着学生,无究无尽的知识海洋激励着学生。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态渗透于教育的方方面面,改变着师生原有的生活空间。为响应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推进,全面实施与深入的研究信息技术课教学,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奠定强而有力的基础,并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及学生在生活中对信息技术的全面学习与应用。

在新课改的前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促使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生活”,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讲授新知识时,一般是从学生身边比较感兴趣的事说起,从生活中的例子谈起,分析生活中的事例,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领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然后进一步将知识进行规范化、理论化,在此我们书本理论知识学习完毕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再回过头去分析一些生活中的相关实例,相应特性,这样就完成了“生活――课堂――生活”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也达到了我们学习的目的。下面是我应用生活实例走进课堂再由课堂进入生活的关于高中信息技术一年级教材中第二章第三节关于“文件及其类型”内容教学的过程:

首先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根据现实情况:①课本理论知识比较多,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地方比较少;②学生比较喜欢在上机房上课。在上课之前我先做了一个简单的幻灯片(目的是给学生做练习与我做课堂小结用),一上课我先分析了本节课的特点,然后投影了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在学习文件的几个重要属性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问学生是否喜欢写日记,再问学生一般日记是怎么写的?“是不是要先写上天气情况与日期(文件的日期)、再给日记的内容冠上一漂亮的标题(文件的名称)、写多少字(文件的大小)、大多写关于哪些方面的事情(文件的内容)、日记本又放在什么地方(文件的存储位置)、有一些日记写好之后的内容想与好朋友一起分享,但是你一般是不想被大家修改的(文件的只读)、这时候我们将日记的内容是要保存起来留着再与其他好朋友交流(文件的存档)、对于日记的保密性(文件的隐藏属性)是大家记日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通过这一连串的设问我们也就把文件的几个重要属性给串起来了,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日记的这几个属性,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文件的几个重要属性,看看是不是和日记的几个属性是一致的,学生之后定会欣喜的告诉教师“是”。好,此时我们教学的重要过程“生活到课堂”完成,之后剩下的另一步就是第二过程“课堂到生活”。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我们刚才一起分析了日记与文件的几个属性,大家想一想我们写的作文与它们是不是也是相似的呢?请同学们再列举生活还有哪些相似的例子,分别分析出它们对应的属性,之后,学生举例,师生共同分析,这样就把文件的几个属性由具体到理论,由理论的抽象到生活的实例结合起来了。在学习文件的存储路径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举例--在现实生活中,假如你新结识了一位新朋友,你只告诉他你家的门牌号,但没告诉他你的具体住址,你回家后,你的朋友能找到你吗?那肯定是找不到的,要想叫他找到你,你还必须告诉他你的什么信息?学生肯定会争先恐后的回答“家庭住址”,在网络中或者计算机中,只是有了文件名也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知道它的存储地址,这也就是文件的具体存储位置,也就是路径……,之后,教师板书出“中国/江苏省/连云港/( )/张三”和 “\网上邻居\教师机\高一( )班\班级名单.doc”然后对应起来介绍,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路径概念跟学生解释清楚了。最后,可以再问学生假如你到图书馆去借一本书,知道了书名,我们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由此让学生自行对照分析……。

通过这样两个生活实例,使得一节枯燥无味的理论课上的生动有趣,使得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将本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掌握得清晰、透彻。同时我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我的教学计划,达到了教学目的。

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教学要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同时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和“任务”的难易,可以组织他们进行个别学习、小组学习或者群体学习。在设计“任务”时,始终从学生角度考虑,“以兴趣为导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一节课不直接讲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原理,而是向学生展示用计算机播放音乐或电影,随后解释播放音乐或电影需要播放器,可用Windows自带的媒体播放器,也可以用“QQ影音”进行播放,并说明这两个程序的功能也可以用VB编写程序实现,学生立刻表现出对学习VB语言的渴望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互动教学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引导和规范各类学习活动。要处理好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技能,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多实验,通过这些来演示抽象概念,验证理论,再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积极地让学生脚踏实地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生活,在实践中找寻规律,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

第11篇

关键词:港口;低碳绿色发展;云模型;云运算;评价

中图分类号:U652;F205;TP181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港口的低碳绿色发展是低碳绿色理念在港口领域的实践与推广,由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基本理论可知,港口的低碳绿色发展是指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内,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资源的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以及污染的低排放的新型发展模式,港口的低碳绿色发展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促进港口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是港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国外有关港口低碳绿色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外学者研究欧洲港口的环境管理与环保政策,分析港口低碳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采取的行动措施,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港口的环保水平与绿色程度.国内学者通过研究国外先进港口的成功经验,对本国港口的低碳绿色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并运用不同方法从多角度构建绿色港口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评价研究,然而国内学者单纯地将低碳绿色理解为绿色化,缺乏对低碳化的认识与实践.因此,有必要基于低碳绿色理念,构建一套全面、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港口的低碳绿色发展水平,指导我国港口的低碳绿色发展实践.

1 港口低碳绿色发展影响因素

影响港口低碳绿色发展的因素众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宏微观经济因素.港口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相互促进,货运量的快速增长可能超过港口自身的承载能力,影响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因素.港口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过度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会威胁生态系统的协调平衡.

科技水平因素.港口低碳绿色发展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节能减排投入、技术创新与改革、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关乎港口低碳绿色发展水平的提高.

社会政治因素.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对港口低碳绿色发展起强大的推动作用,员工低碳绿色理念的树立及操作技能的更新影响国家政策的落实效果.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结合《交通运输部“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有关节能减排的规定,选取港口发展能力、港区环境质量、港区低碳绿色水平、低碳绿色技术支持水平、低碳绿色政策保障力度及低碳绿色理念落实情况等6个基本指标及25个要素指标构建港口低碳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 云模型基本理论及其评价应用

云模型是定性概念与定量数值不确定性转化模型,表1中存在定性指标,且个别定量指标由于低碳绿色发展经验不足和碳排放监测、统计与考核系统的不完善无法获得精确数据,所以选用云模型进行港口低碳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2.1 云模型基本概念

2.2 云模型数字特征及运算

期望Ex,熵En和超熵He是云模型的3个基本数字特征,期望Ex是最能代表定性概念的值;熵En是定性概念模糊性的度量;超熵He是熵En不确定性的度量,反映定性概念的随机性和云滴的离散程度.

2.2.1 云模型基本算法

云模型的基本算法分为正向云发生器和逆向云发生器.正向云发生器根据云的数字特征生成云滴,是定性概念到定量数值的映射.其算法实现如下,

逆向云发生器将确定数据转换成云的数字特征,是定量数值到定性概念的映射,其算法以数理统计的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的均值算法为基础,具体如下.

2.3 云模型的评价应用

应用云模型进行评价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确定因素集与评语集,将最终评价对象分解为几项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指标,记为U={U1,U2,…,Un},再将每项基本指标Ui划分为若干个要素指标,记为Ui={Ui1,Ui2…,Uim}(i=1,2,…,n),该要素指标集即为因素集,确定基本指标各属性的评语,组成评语集,记为V={V1,V2,…,Vn}

(2)确定指标云权重.应用云模型确定指标云权重的具体步骤如下:①德尔菲法打分.邀请多位专家按照表2所示的评价等级对各指标相对上一层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再运用逆向云发生器将各指标得分按照式(1)~(3)进行计算,便可得出各指标的云权重,②修正打分结果,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打分结果要经过“收集反馈修正”的循环过程,修正时,先按照式(1)~(3)将打分结果转化成云模型的数字特征(Ex,En,He),再按照正向云发生器,利用MATLAB编程生成云图.当云图的云滴凝聚程度较高且已趋于稳定时停止修正,本研究评语集采用五级标度法,用基于黄金分割的模型驱动法设定评语集的云标尺,打分过程中所参照的云标尺见表3.③权重归一化处理.同一层指标的权重按下式进行归一化处理.

(3)确定指标云模型.将要素指标的低碳绿色发展水平分为表4所示的5个等级,邀请多位熟悉港口发展实际情况的专家给出各指标低碳绿色发展水平的最大评价值和最小评价值,再运用逆向云发生器生成最大值云模型和最小值云模型,因为综合云代表的概念更具一般性,所以综合对应同一要素指标的最大、最小云模型更能反映该要素指标的实际情况.因此,要素指标实际云模型Cij可按式(4)-(6)计算得到.由若干要素指标构成的基本指标可以被看成同类指标在概念上的提升,因此基本指标云模型也要由要素指标实际云模型综合得到,考虑到不同要素指标的云权重Wij不同,基本指标云模型

(5)比较分析评价结果.在运用云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时,可将基本指标和评价对象的低碳绿色发展水平分为如表5所示的5个评价等级,将基本指标云模型C及评价对象的最终云模型C与表5中各评价等级对应的云模型进行比较,与其最接近的云模型所对应的定性评语即为评价结果.

3 港口低碳绿色发展评价的实证研究

天津港是我国“低碳绿色港口”建设试点之一,近年来港区环境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港口低碳绿色发展的运营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可运用云模型对天津港的低碳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

3.1 评价指标云权重的确定

以港口腹地年GDP总额指标(D11)相对港口发展能力指标(B1)的权重确定过程为例,邀请行业内的10位专家根据天津港低碳绿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见表6).打分修正过程中云图的变化见图1.图1中的第3个云图已趋于稳定,此时专家意见趋于集中,则确定该指标云权重为W11=(0.595,0.020,0.002).同理可得其他指标的权重,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表7所示结果.

3.2 基本指标云模型的确定

表8为港口发展能力指标下要素指标的打分结果,利用逆向云发生器生成表9所示的最大、最小云模型,按照综合云模型计算式(4)~(6)可得要素指标实际云模型为C11=(0.858,0.066,0.012),C12=(0.715,0.088,0.016),C13=(0.597,0.268,0.056),C14=(0.726,0.048,0.011).再按照式(8)计算港口发展能力指标B1的云模型为C1=(0.717,0.108,0.022).

同理可得其他基本指标云模型及其要素指标实际云模型,见表10.

3.3 最终云模型的确定与分析

由以上两节可确定天津港低碳绿色发展水平的最终云模型为C=(0.729,0.058,0.007).与表5中各个评价等级对应的云模型对比,如图2所示,天津港低碳绿色发展水平介于“比较高”与“非常高”等级之间,并且与“比较高”更接近,因此天津港低碳绿色发展水平为“比较高”.

各基本指标与港口低碳绿色发展水平的云图比较见图3.

分析图3a和3b可知:低碳绿色政策保障力度、低碳绿色理念落实情况、港口发展能力和低碳绿色技术支持水平这4项指标低碳绿色程度较低.分析图3c可知,港区环境质量和港区低碳绿色水平这2项指标低碳绿色程度较高,从而使天津港低碳绿色发展水平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天津港在日后的低碳绿色发展中可从低碳绿色政策保障力度、低碳绿色理念落实情况、港口发展能力和低碳绿色技术支持水平这4个方面进行改善与提高.

第12篇

为使高考复习能落到实处,使复习的过程更科学、复习的效率更高、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成绩,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加强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在高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要求一贯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主要考查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要求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此,在复习中应该按照物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加以严格要求,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理解能力是基础。只有理解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才能较好的发展。第一轮复习时重点就应放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对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要花精力、想办法,让学生想通、悟透、真正理解、学会应用。对概念,要引导学生认清其内涵,明晰其外延。对规律,要引导学生从规律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和如何变通应用等方面去加强理解。对于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要有计划地针对性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练习习惯,不要就题论题、死记硬背。对一些特别易镨的知识点要有针对性选择一些不同情景下的典型题型练习.加强训练,反复纠错,以利于对概念、规律、方法理解"盲区"的理顺,巩固提高。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一直不断,而学生的失分正好集中在这一方面。高考要求考生通过认真审题弄清题目条件,在对题中所给的物理过程、物理情景的想像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注重考查学生对物理内容理解的深度、融会贯通的程度、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能力。要防止或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少出现不能根据题目给的条件和图像给出的信息,确定出研究对象,对物理过程模糊不清,不能快速、全面、准确地建立物理模型。 对此,复习过程中首先应充分扎实地复习好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各种物理模型深入理解。其次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仔细审题,明确研究对象,认真分析其受力情况、运动情况,排除干扰因素,摒弃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从实际的物理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再从物理模型中分析其中的物理规律、各物理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最后根据合适的规律建立数学关系式求解。再次是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技,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去理解和解释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有关问题。

3.加强学生的计算推理能力、论证表述能力、分析综合能

高考物理试题对于推理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各种题型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通过不同的题型、不同的情景设置来考查考生推理的逻辑性、严密性;对论证表述则重在考查能否准确地、简明地把推理过程表达出来,以此鉴别考生表述能力的高低。要克服学生思维推理过程不能严格合乎逻辑,对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不予重视,给解题带来盲目性;不会嗣物理语言表述物理过程或物理规律,使解题过程残缺不全;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功能关系三条常用解题线索相互脱节,不能有机整合,使解题思路僵化、方法呆板、正确率低。

对此,我们应该:(1)通过复习使学生透彻理解和熟悉物理学中的各个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具体问题所给出的事实和条件。想清楚其中的道理,这是进行推理的前提和基础。(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且善于审题,需注意以下方面:①关键词语的理解;②隐含条件的挖掘;③干扰因素的排除;④临界状态分析;⑤示意图的借助,帮助我们建立形象思维的平台,丰富和完善对物理图景的想像力。(3)改变“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复习方法和训练方法。在平时的复习中,老师精心挑选复习题,充分发挥复习题的功能和效度,充分挖掘典型中的知识点、能力点,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4.做好“题后反思”和“章后回顾”

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物理规律的运用能力,盲目的多做题是不会有太大的收获的,要处理好低头拉车与抬头看路的关系。当你吃力地做完一道题后,一定不要放过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的好机会,要重新体会物理场景、再次对过程进行快速的分析,看看是通过哪几个关键的环节解出了这道题,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经过题后反思,要达到能够“线索清晰、思维流畅”地迅速求解,这样,下次再遇到同类题目,便可迅速地抓住要害,少走弯路。这一工作可能只需你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却是相当的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