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

时间:2023-07-19 17:31: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产业发展策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

第1篇

1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组织运营模式

当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理念提炼出来之后,如何使品牌理念更快、更有效率地植入消费者心中,主要决于是否具有一个高效运营的品牌传播组织管理模式。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的各方通力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应构建“三位一体,三级联动”传播组织运营模式,即地方政府、产业协会、产业企业三个品牌传播主体协同作战,形成一体化的品牌传播机制,具体为以地方政府统领、产业龙头企业品牌驱动、产业协会助力的三级联动模式。

地方政府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的第一层级。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诸多产业生产要素和生产主体,品牌传播对象也极其广泛,包括产业产品消费者、产业投资者、产业相关社会市场机构、甚至更高一级政府产业政策制定者等。另外,区域农业产业品牌还具有经济学上的“公共产品”属性,即品牌使用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只要是区域内农业生产者都可以无偿使用公共品牌,这也是产业企业缺乏创建公共产业品牌内在动力的原因所在。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创建与产业企业品牌创建存在互强化的作用理机,但就品牌创建本身而言还是存在一定差别。政府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规划者及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者,构建政府统领产业品牌的传播机制能有效维护区域产业品牌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产业协会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第二层级。产业协会是产业发展的自律组织,对产业发展具有协调推动职能,是联系政府与产业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相对政府而言,产业自律组织更加贴近市场,更了解产业企业及市场消费者需求,也有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力动机,对区域产业品牌创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政府可以利用产业协会组织协调功能,将产业品牌定位理念及相关资源支持通过产业协会向产业企业输出,同时产业协会也可以把产业企业品牌创建需求向地方政府表达。产业协会组织除了上传下达的品牌创建职能外,还可以组织产业相关力量挖掘和丰富产业品牌历史文化内涵,收集整合产业品牌素材,借鉴其他产业品牌创建方法,创新产业品牌传播方法,提升产业品牌影响力。产业龙头企业为云南高原农业品牌传播第三层级。企业是产业构成的主体,企业品牌是产业品牌主要构成要素,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是互为助进的关系。企业品牌创建,尤其是产业龙头企业品牌创建是产业品牌创建的引擎,是产业品牌创建的核心驱动力。尽管每个产业企业有不同企业产品品牌,但其品牌定位及品牌传播要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及整体品牌传播理念为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品牌传播要体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要素。这样就会形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与企业品牌传播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2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路径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路径旨在解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如何传播”的问题,通过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品牌传播通道,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品牌影响力。

2.1理论研究传播路径理论源于实践,却高于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和指引方向作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应该抢占“高原特色农业”理论研究的制高点。筹建国际性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研究平台,定期举办“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国际论坛”。由云南省政府主办,每三年举办一次,整合全球农业发展最先科技及发展理论研究成果。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在实践研究领域、科技领域、学术领域的品牌影响力,为云南发展外向型高原特色农业,为云南高原色农产品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提供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国际论坛受邀嘉宾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农业领域的实践及理论研究精英,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群体,借助这些国内外农业发展研究专家传播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是一种有效的品牌传播举措。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国际论坛为切入点和驱动力,提高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社会关注度,丰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践和理论内涵,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

2.2广告媒介传播路径广告媒介传播是品牌传播的主流渠道,包括电视、网络、微信、微博、报刊杂志、户外传媒等形式各异的广告传播媒介。目前所有传播媒介中传播影响力最大的是央视广告传媒。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不论是采用软性广告还是硬性广告的方式,适当的广告宣传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广告投入力度主要取决于地方府的财力和意愿以及产业企业实力状况。目前有很多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央视传媒进行地方品牌形象宣传,但宣传内容往往较为繁杂而且为追求上传播词的语音、语调、语句的上口及对称,而忽略了宣传重点和内容,实际上对地方品牌形象提升效果较为有限,而真正着眼于地方产业品牌宣传的广告却较为少见。地方政府在有影响力媒介上对区域产业品牌进行推广比地区形象宣传推广具有更高的投资收益效果。云南省政府应借助央视强大的传媒影响力大力宣传云南高原特色健康农业,其广告价值体现为:①会引起国家相关部门注意和关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获取更多资源支持;②会产生良好的招商引资效果,引入更多外来资本投资云南高原特色健康农业发展。③提升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品牌响影力,创造更多产品消费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也应该加大企业品牌推广力度,尤其是产业龙头企业更应该发挥品牌传播的先锋引领作用,创建区域产业品牌,最大的受益者是产业龙头企业。当然,企业品牌广告宣传投入也要量力而行,尤其是广告投入要与产品规划、营销渠道建设及产品招商密切配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在进行品牌推广时,要重点突出“高原”产品品牌,体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元素。

2.3公关策划传播路径公关策划品牌传播主要是指通过策划引起社会大众及新闻媒介关注度高的事件活动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主要包括名人参与、公益活动、口碑传播、新闻报道、事件营销策划、网络社交事件策划等公关策划形式。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关策划在品牌推广中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有些企业甚至于不作传统式的广告投入,主要是通过公关策划提升品牌知名度,如苹果、小米、老干妈等知名品牌主要通过公关进行品牌推广,云南本土普洱茶产业品牌、褚橙品牌的创建,公关策划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适时快速传播信息的时代,名人品牌传播效应也越来越显现,因为名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各种媒体竞相报道和关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公关传播,应着眼于与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及国内外媒体关注度较高的大型活动对接,借势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同时也要立足于产业发展特点,整合传媒资源,打造上平台、上档次、上品味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推广公关策划活动,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

2.4交易平台传播路径举办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是农业产业品牌传播的有效途径,农业博览会不仅构建了一个农产品及加工品展示交易平台,而且还构建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同时也为产业发展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云南现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为了进一步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应举办“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博览会”,由云南省政府主办,为了节约资源或降低举办成本,可以与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同时举行,这样在不增加农博览会筹办成本前提下,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为未来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博览会”办成国际性博览会奠定良好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博会举办应该形成常态化,由省政府统筹组织策划,支持和鼓励云南高原色农业企业积极参加省内外农业博览会,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农产品消费市场较大的一线城市定期举办“云南高特色农业产品及加工品展销会”,推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

作者:向明生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2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现状;构想;对策;陕西旬阳

旬阳县地处秦巴山区,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但布局不够合理,中间产品多,粗加工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精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不高,新技术、新设备应有少,附加值偏低,经济效益不高。

1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现状

1.1粮油产品

旬阳县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万hm2,总产量14.5万t,油料作物播种1万hm2,总产量1万t。粮油产品加工以农户自主加工和作坊式加工为主,加工能力有限,目前全县拥有加工机械2.4万台(套),其中面粉加工11 900台,年加工能力10万t;粉碎机械6 885台,年加工能力13.5万t;榨油机械350台,年加工食用油1 400 t。

1.2农业主导产业产品

1.2.1烤烟产品。旬阳县2009年烤烟种植面积6 906.67 hm2,生产收购烟叶11 785 t;烤烟生产以安康烟草公司为龙头,有健全的购销服务体系,在烟草系统内部实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既保证了烟农的即得利益,又能确保企业有高额回报,其“产-供-销”体系完善。

1.2.2魔芋产品。魔芋产业产品收购加工以旬阳县健兴魔芋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具有年加工处理鲜魔芋4万t、魔芋干片6 000 t、魔芋精粉3 000 t的生产能力,可以消化1 666.67 hm2魔芋基地的商品生产量,基本能够解决近期魔芋产业发展的产品加工需要。要实现2012年魔芋基地规模达到3 333.33 hm2、产值2亿元目标,其加工能力略显不足。

1.2.3蔬菜产品。旬阳县2009年蔬菜生产总面积5 608.27 hm2,总产量117 038 t,商品蔬菜基地面积1 461.13 hm2,设施蔬菜面积168.6 hm2,其生产总量仅能满足城乡居民日常消费总量的1/2,缺口较大。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县域经济率先突破的“农业30亿工程”目标,蔬菜产业到2012年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 000 hm2,实现产值2亿元。蔬菜的保鲜加工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旬阳县基本没有正规的蔬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蔬菜生产基本停留在以生产农户自产自销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包装加工仅在县城部分果品蔬菜超市作简单的保鲜处理,连接“产-销”的中介服务也不健全,市场信息不灵。

1.2.4黄姜产品。黄姜产业的发展及产品加工,在旬阳县因市场的波动呈现大起大落,2003年种植面积达到2万hm2,总产约45万t,加工企业18家,目前保留面积2 000 hm2左右,正常生产企业2家,能实现综合利用企业——旬阳县恒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在黄姜产品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上进行研究,开发出黄姜粉条、纤维生产食用菌等。

1.2.5薯类淀粉。旬阳县种植的薯类作物主要有甘薯和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6 666.67 hm2左右,总产约25万t,用于淀粉加工约占总产量的40%,年产淀粉逾4 800 t,主要为农户家庭加工,社会化生产水平较低,产品单一,资源浪费较大,利用不够充分。

2农业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构想

2.1蔬菜产品加工

旬阳县蔬菜产品加工以地产商品蔬菜储藏保鲜为中心,一是在重点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建立小型储藏保鲜库及蔬菜交易市场,以产业合作社为平台,将基地和市场连接起来;二是在人口密集的集镇建立蔬菜产品销售连锁超市,以城市经纪人为纽带,实施鲜菜、净菜精准加工,方便服务消费群体;三是组建蔬菜产品购销加工托拉斯,实施订单生产,平衡供应,以繁荣旬阳县蔬菜市场。

2.2薯类淀粉

薯类淀粉产品加工以生产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为核心,发展6 666.67 hm2高产红苕。一是通过争取项目或招商引资在15个主产乡镇建设红苕干加工生产线,为全市30万t乙醇项目建设提供生产原料,其副产品可以作为饲料加工业的原料来源,二是引资建设淀粉加工企业,生产地方名优产品红苕粉条,做优、做强特色产品,充分挖掘产业潜力。

2.3饲料加工

饲料加工以旬阳县百万头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为核心,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并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年产量30万t饲料加工企业,就近消化粮油产品特别是玉米及淀粉加工副产品,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生产饲料还可以满足生猪产业发展对饲料的需要,促进畜牧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4魔芋产业加工

魔芋产业加工以龙头企业旬阳县健兴名优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能力改造为重点,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加工能力,同时在15个基地乡镇通过项目扶持建设20条魔芋角加工生产线,减少物流过程的产品损失,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3对策

3.1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产业

用工业思维指导农业产业化,就是用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如市场理念、标准化理念、品牌理念、营销理念、成本效益理念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以工带农,整合资源,良性互动,兴工活商,以农业产业化为联结链条,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协调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1]。要实现大发展,必须跳出农村看农业,跳出“三农”看增收,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站在所有经济要素合理流动的整体中,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依托农业办工业,用绿色农业支撑绿色工业,立足资源,大办工业,树立“无工不富”的观点,与时俱进,创新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加工业发展进程。

3.2积极争取项目,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旬阳县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薄弱,根本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现代工业的需要,只有抓住国家对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扶持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农产品加工项目资金投入[2],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扭转并彻底改善旬阳县农产品加工与产品生产不相配套的局面,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3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

在完善交通、通讯、水电等投资硬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开展审批办证“一条龙”、“无假日”、“全天候”等服务,建立农产品通关、检疫、运输便捷通道。扶持和帮建一批规模大、高起点、科技含量高、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拉长产业链[3]。加紧加工项目策划论证,并积极组织开展招商活动,争取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旬阳。同时,做好安商工作,对通过招商引进的项目,要做好跟踪服务,抓落实,强化调度,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招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为客商排忧解难,让客商放心创业做强做大加工企业。

3.4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优产品

实施名牌战略,带动、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以科技为先导,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深层开发与综合利用,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使旬阳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地向前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和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和实施标准化生产体系、检测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4],使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与国内外质量标准相衔接,努力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名牌产品。

3.5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精深产品

农业产业化要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只有依靠科技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开发农产品加工精深产品,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比较效益,提升旬阳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3.6加强横向及纵向联合

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县内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发下游产品或在原料供应上互为补充,以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淀粉加工企业与饲料加工企业的联合等;另一方面加强企业之间的外向联合,共同开发下游产品或为外地(来)企业提供加工原料,如军汇牧业与河南双汇集团的联合等。

4参考文献

[1] 崔明,沈瑾,李延云,等.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及其推广体系的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08(10):274-278.

[2] 卢永军.积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8):4-7.

第3篇

一、对当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全市各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总体发展思路,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面粉加工、生物化工、啤酒麦芽加工、酿造、乳制品加工、脱水菜加工、棉花加工、种子加工、饲草加工、肉类加工等十大产业集群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格局。已培育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6户,市级龙头企业30户,我市已被省政府列为全省的葡萄、啤酒、大麦酿造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和瓜菜、玉米、花卉、制种基地。*6年,全市龙头加工企业达到399户,加工农产品的能力达150万吨,实际加工转化农产品占到农产品总量的5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上缴税金7051万元。其中*县农业产业化项目也达到了29户,尽管没有省级、市级龙头企业,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棉花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产、加、销一体的发展格局,对两大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全市和*县的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加工转化,提高了附加值。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为支撑,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十大产业集群,其中:面粉加工企业达3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万吨以上;玉米淀粉加工能力达10万吨以上,啤酒麦芽加工企业达14户,加工能力达6.5万吨,酿造能力达到8万吨;乳制品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脱水菜加工企业达31户,加工能力达2万吨;棉加工企业达88户,加工能力达30万吨;种子加工企业达25户,加工能力18万吨;饲草加工企业达8户,加工能力达28万吨;肉类加工企业达4户,加工能力达100万头只。在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的过程中,*县立足棉花和林畜产品资源,采取重点项目领导包挂责任制的办法,明确责任、加强监督、严格考核,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新上了一批具有较强加工转化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有力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随着神州棉纺和禾麟脱毒棉蛋白项目建成投产,棉花产业的深加工已初具规模,肉类屠宰加工、粮油加工也在全市占有较大的比重。

2、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开辟了新产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推进了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带动了“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种养加相结合的生产格局形成,全市先后建成了一批乳业、牧草、肉牛、肉羊、棉花、制种、蔬菜、啤酒原料、葡萄等特色产业基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业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过近年来龙头企业的带动,一、二、三产业对接程度有效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批新型产业,农村经济已突破过去简单的粮经二元结构,派生出一批附加值高、效益好的产业新门类,奶牛养殖、啤酒原料生产、农作物种子培育加工、草产业等已逐步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新的主要渠道和依托。*县的草畜一体、林纸一体、农作物育种等产业也都是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结果。全市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9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40%以上,新型作物产值比重也由10%左右上升到接近40%。

3、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壮大了区域经济实力。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6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达31.2亿元,增长21%;完成增加值8.3亿元,增长19.5%,占地方工业增加值的40%,占农业增加值的24%;实现利税2.8亿元,增长15%。广大农民也从龙头企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目前已有13万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占到了农户总数的80%以上,农户不仅从扩大基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方面增加了收入,而且通过剩余劳动力向扩大的生产领域转移,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分享了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收入。*6年,全市在农村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农民达11.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2.7%;农民从农村二、三产业中取得的工资性收入达4.5亿元,人均10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9%。据不完全统计,敦煌种业等17户制种企业,带动农户5.2万户,建立制种基地32万亩,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莫高麦芽等14户啤酒原料加工企业,带动农户2.5万户,建立啤酒原料基地13万亩,户均增收5000元;好牛乳业等12户草畜乳加工企业,带动农户7.5万户,建立牧草基地25万亩,存栏肉牛、肉羊430万头只、奶牛4.8万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4、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实现了产业化品牌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村资源为依托,吸引了城市先进的技术、资金、人才和设备,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聚合了工业发展的各种要素,促进了农村工业的发展,为农村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道路。尤其是在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引进与开发相结合,在大力引进技术含量较高项目的同时,注重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进和新产品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市上对8种农产品制定了加工标准,建立了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已经创出了“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拓璞”酒花浸膏、“绿地”生物制品、“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飞农”麦芽、“馨绿”麦芽、“参乐”南瓜粉、“中汇”肉类制品等十多个农业产业化品牌。如*的禾麟粮油公司的脱毒棉蛋白项目既包含了较高的科技含量,又体现了较大的规模;玉门市引进的拓璞酒花公司,立足于延长链条和精深加工,实行颗粒花、浸膏、酒酸新产品立体式开发,也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5、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营组织的快速兴起,加速了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已逐步建立健全了市场营销网络,组建农产品交易市场39个,建设恒温保鲜库30多座,农村经纪人和贩运大户307户,5个农业县市都建立了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站,我市农产品运销到新疆、青海、日本、韩国等地,蕃茄、辣椒、花卉等种子运销欧美等国家,对外制种已成为我市最大的出口创汇产业,年出口创汇5*万美元。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解决了新形势下农村面临的一些突出社会问题。但客观分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一是企业规模较小。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92%的企业固定资产在千万元以下,85%的企业销售收入在千万元以下;龙头企业“遍地开花”,各自为战,产业不配套的问题比较普遍。如全市现有30多家脱水菜厂,其中80%的属于年加工干菜*吨以下的小厂,年加工能力上千吨的不过五、六家,年加工洋葱仅占年产量的20%左右。二是个别行业重复建设严重,存在原料供应不足或者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如全市棉花加工企业达到88家,年加工能力30万吨,而全市棉花产量仅8.7万吨。现有乳品企业日加工能力为300吨,但全市日产鲜奶总量不100吨。三是科技水平不高。在现有龙头企业中,获得国家批准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仅8户,只占龙头企业的2%,多数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也比较低,还没有能在全国“打的出”“叫的响”的名牌产品,目前全市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只有10项,仅占全省名牌产品的5.5%,获得全省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的产品18个,仅占全省的7%。四是融资、运输、电力供应等方面还存在挚肘。由于相当一些企业资信度不高,加之银行惜贷、慎贷,企业从银行贷款很难。特别在农产品收购季节,由于资金占用量较大,在收购期间,严重缺乏流动资金;由于地理位置和运力紧张等因素,鲜活农产品、棉花、饲草、啤酒原料等外运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电力供应上,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因远离城区,工业电网不健全,只能就近使用农网电,由于分摊了过多的线路损耗,使电价过高。五是合同约束力差。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方式。由于公司与农户的经营能力的不均衡和信息的不对称,加上市场信用体系残缺不全,导致交易关系不稳定,合同约定的保护价变得形同虚设;另外,我市农业合作组织发育程度低,大部分经济组织为松散型的团体,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大了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六是高素质人才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民,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懂得国际贸易知识和相关交易规则的人才更是稀缺,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谋取企业更快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一个重大创造,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它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用利益机制连接起来,实现一体化经营的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

(一)、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一项战略措施。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瞄准农业产业化大做文章,农业产业化步伐日趋加快。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能否在起步晚、基础差、先天不足的劣势中,抢抓机遇,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基地化、集团化、系列化、品牌化为目标,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优势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对提升我市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的再次突破至关重要。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龙头企业又居于关键与主体地位。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户独立分散经营、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的必然选择。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建立以后,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分散经营的农户掌握市场信息、预测市场难。一旦市场波动,很容易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通过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各种中介组织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帮助农户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经营的效益,促进农户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新形势下突破农户小规模生产、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目前,人人种地、户户农耕的局面是我市的现状,以农户为主的生产单位户均占有的生产资料和资金都十分有限。全市农民平均每人3亩多地,*多一点,也就是人均5亩左右。这种小规模经营,实际上是对农业集约化生产的一种阻碍。只有通过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把分散的农户、零碎的地块联结起来,在继续发挥优越性的基础上,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基地乡,进而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三,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在相当程度上是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只有龙头企业才能将农业和二、三产业发展融为一体,通过龙头企业的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使农产品实现重复加工增值,特别是通过“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股份合作”等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才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我市是农业大市,尤其是*县,农业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农业左右着地方经济,左右着农民收入。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农业产业化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在市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推进三化、建设三市“的指导方针,指出要“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致富农民”。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以积极的态度和务实的举措,加以引导和推动实施,实现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目的。

(二)、明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坚持以建设区域经济强市、强县为目标,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建立高标准的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加工能力,实现农产品加工的优质、安全、高效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龙头企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就全市而言,就是以棉花、制种、草畜乳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进而带动果品、蔬菜、粮、油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具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未,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全市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0.8。从*7年开始,每年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利税千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2户,新续扩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个,培育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0项。

*如何发展,过去县上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思路,关键是要坚持不懈的抓好落实。分析*的县情,棉花深加工具有丰富的原料保证,林畜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新型产业发展已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这些都是今后发展的优势资源和条件。建议应该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展林草畜牧业、做精做深棉花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沙产业、做大做强锁阳和瓜产业。要坚持林果菜并进的思路,在已经启动林、浆、纸项目的同时,积极开发果品深加工,搞好各种水果饮料、果酒、果醋、果酱、果脯等系列产品开发和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加工。畜产品加工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开发液态奶、冷却肉、分割肉以及牛、羊等皮毛深加工制品。同时,依托现有粮、油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的加工。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提高饲料的档次和科技含量。棉花产业是*的强项,要在扩大纺纱纺棉加工能力上下功夫。特色产业和沙产业发展上,要突出瓜、药、酒,改变目前*无瓜、苁蓉锁阳等产业发展缓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的吸纳和消化,以及向商贸流通服务业等环节的输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三)落实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措施办法

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是涉及市场、企业和农户以及方方面面的一项系统工作。必须采取全方位联动的办法,统一规划,联合推动。

1、培育主导产业,靠基地联动。围绕现在已初步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培育优势产业基地,着力扶持提高目前最具开发潜力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把棉花加工、蔬菜加工、面粉加工、生物化工、麦芽加工、酿造、乳制品、种子加工、饲草加工、肉类加工十大产业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相应建成十大产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形成60万锭棉纺、30万吨优质牧草、15万吨啤酒原料、10万吨种子的加工能力,其它产业的龙头企业基本实现达产达标。

2、扶持运销流通企业,靠中介引动。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入手,在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加大改造或扩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保鲜库建设的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力争培育发展300个较为规范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每年规范扶持40-50个。

3、打造名优新特品牌,靠品牌带动。从培育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加工农产品入手,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开发产品的保健价值、实行食用加工农产品安全标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通过营销策划精选,大力开发包装精美、外观奇特、品质优良,市场欢迎的酒泉特产品牌。包括酒泉彩棉内衣、精品干菜礼盒、地方特色调味品系列、民族特色羔羊肉真空包装等系列品牌。扩大酒泉加工农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4、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靠投资拉动。按照市场需求,抓住市内农业产业化优势,通过“新续扩改”,每年培育1-2个投资规模上亿元的龙头项目。每年建成2-3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龙头项目。项目建设要严把立项关和工艺设备关,科学论证,尽量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防止低层次、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

5、不断优化环境,靠政策推动。要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从提升“企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层次入手,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加大对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资金扶持。协调解决好龙头企业在项目开发、土地使用、电力供应、资金、运输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

第4篇

右江河谷作为每年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落户点和广西百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所在地,作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和“冬菜生产基地”、我国著名的“芒果之乡”,可以称得上是广西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试验区和缩影。

右江河谷位于广西西部百色市中部,包括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和平果县的平原地带,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土地总面积34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5.6万亩,占百色市耕地的27.2%,人口75万。右江河谷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气候条件好,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2010年,右江河谷甘蔗种植面积70万亩,总产量280万吨,总产值14亿元;蔬菜种植面积90万亩(含复种),总产量150万吨,总产值22.4亿元;芒果种植面积达29万亩,总产量10万吨,总产值3亿元;香蕉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达20万吨,总产值3亿元。蔬菜、水果和甘蔗种植面积及产量均位居全区前列。2012年,右江河谷共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30家,总资产33.9亿元,销售收入达42.9亿元,在发展龙头企业过程中组建相关合作社100家,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联系带动农户31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3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4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固定资产总值35.1亿元,经营总收入43.4亿元,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上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右江河谷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12年,已有51个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超6000元。由此看来,右江河谷现代农业已经初具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条件明显较好,但由于发展的基础还薄弱,发展的时间尚短,路径的探索还在进行,要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实现创新和转变:

一、组织模式创新,实现单一主体向联合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转变

首先,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联合型经营主体。要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新机制,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资金的综合效益;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农业信贷投入,并适当放宽贷款的担保、抵押条件;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国际国内优强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集体、个人和农户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为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各地农信部门坚持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工作重点,积极构建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动合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要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继续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抓紧建立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集团。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公司组织、大户牵头、能人带头,以专项为主,单个品种展开,由小到大,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其次,要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引导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有效的组织经营形式,在不断完善现有合同契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的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参股入股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再次,要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驾护航。政府应多方扶持农业保险工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某些种植业(如水稻、蔬菜)、养殖业保险的业务实行适度补贴。要建立风险保障基金,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解除后顾之忧。

第四,是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五,是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政府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资金、技术、运销、法律、气象与灾害预报等全方位服务;要大胆引进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有眼光、懂经营、会管理、重信用、作风正的企业家队伍。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各类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和支持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发展龙头企业。

二、规模化经营创新,实现从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经营向家庭式农场转变

要探索创新机制,促进土地集约流转。积极探索新的土地集约经营模式。第一种是政府主导模式。借鉴华东模式,由政府出面集中租地,统一连片规划,平整开发,建设好大篷等农业设施,再让利返租给企业或农户,并从产业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第二种是合作社主导模式。借鉴台湾模式,发展壮大农村农业合作社、探索“村社合一”管理,以合作社组织集约土地,提供资金和加强技术、营销指导和协助,实现土地、技术、金融“三资融合”。农民按合作社的指导进行生产,合作社提供种苗和组织收购与销售,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第三种是企业主导模式。采取租赁、托管等方式,由企业或业主对土地进行连片打造经营,或整体包装出租,发展高效农业。要出台土地流转实施办法,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要实施以奖代补,加快土地流转。

三、农业功能创新,实现从简单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多功能转变

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产业化扩大农民就业。据统计,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万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2500多万人,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农民直接增收2800亿元[1]。“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将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通过大力开展产地初加工,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加快形成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五、安全农业创新,实现从主要重视农产品的产量向重视质量和效率转变

要建立和实施农产品生产“可追溯”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指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市民到卖场、超市购买农产品可通过可追溯系统查询其生产地、种植、加工、包装、检测等重要信息,发现问题即可追溯根源,准确追溯同一批次或同一品种产品的情况,并查清问题的责任所在[2]。建立初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首期拟选择芒果和小番茄作为切入点,进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构建的试点。首先是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集贸市场必须先加入可追溯系统,然后是小超市、小农贸市场要加入可追溯系统,最后是小商贩、农户加入系统。

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广州市构建的“五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三大工作机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五大体系包括: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三大机制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化监管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3]。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程落实,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实现了“全员参与、属地管理、逐级实施、制度带动、网络化落实”的新模式,促使全市农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一是推行农产品标准化进程,为农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全面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三是强化农产品安全检测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制,初步建立县、乡、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通报制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网络;四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五是强化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农资打假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六、投融资体系创新,实现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投资融资转变

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农业投融资体系也趋于多元化,除了原有的由农业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及合作社促成的农业金融体系,也可成立地方性投资平台支持农业发展,如广州市白云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而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也吸引着更多产业资本及金融资本的关注。产业资本的典型如新希望集团及中粮集团,在“全产业链”思路下,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及并购,并分别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成为了农业领域活跃的战略投资者。而其他产业巨头也相继“跨界”发力农业产业投资,不同领域的行业巨头也均布局农业产业,显示出农业产业投资的巨大吸引力。2010年以来,外资PE巨头纷纷投资中国农业,如KKR、凯雷投资、黑石集团等,尽管案例数量不多,但都是大手笔。如黑石领军财团投资的寿光农品园,涉及金额达6亿美元;而扎根本土的投资机构也同样青睐农业,鼎晖、弘毅旗下美元基金或人民币基金,以及达晨、深创投、天图创投等人民币创投基金,均有多起农业领域投资案例披露[4]。此外,农业产业投资也需要更多的金融手段作为辅助,比如小额贷款、农业担保、农业保险等。

七、劳力素质提升创新,实现劳动力从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农民的素质。一要通过各种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掌握新品种的种植要领。还要把市场营销的知识传授给农民,使他们善于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二要发挥技术中心户的作用,搞好传帮带。三要发挥农科技术人员的作用,除了培训上课,还到田间地头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四要发挥公司的主导作用,把培训农民作为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业务来抓,确保农民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把农业现代化落到实处。

八、市场体系创新,构建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

构建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要建成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整合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资源,加强营销策划的整体组合配套,实施“精品战略”:一要“精炼”,精心提炼优良品种,奠定品牌宣传的质量基础;二要“精选”,突出产品特色的品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真正的“精品”;三要“精联”,通过品牌资源整合,借助营销策划和运作,形成主导产品强大的品牌竞争合力,以带动整个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并借助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东道主地位,通过农展会、农产品贸易洽谈会、招商会等形式促进品牌宣传和推广,充分利用和发挥“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田东芒果节”等平台实施特色农产品的整合营销,增强区域品牌优势。同时,要改进营销办法,大力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市场空间。

第5篇

保定市发展低碳经济思路及对策

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及策略

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刍议

广东省花卉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我国旅游就业统计中的隐患

论新旧制度经济学方法论的融合

低碳经济浪潮下的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支持廊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

我国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

发展“低碳经济”之我见

西部地区投融资体系创新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融资问题

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路径探索

加强金融支持发展低碳经济

海外投资项目融资担保风险防范

对规避残损人民币兑换风险的建议

作业成本管理在银行业中的应用

来稿须知

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供求现状分析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研究

冀中南经济区农产品物流产业布局研究

财政赤字对利率期限结构影响分析

川南五市经济区协调发展战略

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河北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金融支持问题

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启示

泸州科技高地建设的意义

后危机时代高新区的战略选择

论“订单地产”运营模式

加快新疆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问题的根本症结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与对策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供应链条件下的库存模型研究综述

河北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从业务活动谈研究所内控风险

招标中采用“招标控制价”后可能产生的问题

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地流转

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机制创新

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

通山县柑橘生产调查分析

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因素分析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分析

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价格波动关联性研究

建立渝东北半小时经济圈的优势与策略

郴州月峰瑶寨风情园旅游开发对策

中美住房抵押贷款对比分析

近代欧洲与中国:国家竞争环境影响比较

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房地产开发战略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

河北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及对策

新疆金融机构区域结构不平衡问题与对策

浅淡煤炭企业筹资管理

第6篇

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集聚城乡资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利器。市旅游业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安置区移民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推进国家统筹城乡旅游产业发展改革示范基地建设,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旅游市场的日臻成熟。市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旅游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综合效益十分明显,统筹城乡旅游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其关联带动性。既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具有“一业兴,百业兴”带动作用。对城市发展而言,其直接涉及旅行社、饭店、交通运输、零售餐饮等多个行业,间接带动食品、纺织服装、木材造纸、金融、保险业、娱乐服务等产业。对农村发展而言,旅游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旅游经济,需要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将农业产业与第二产业结合起来,以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为依托,开发旅游休闲产业。

二)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社会就能增加57个间接就业岗位。旅游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强。市统筹城乡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750万人,这部分劳动力大多知识层次较低,掌握的技术较少,这决定了短期之内不可能进入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而旅游业涉及的领域广泛,对人才的需求也多样化,根据行业门类和岗位层次的不同,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旅游业既需要一些高学历、高知识的管理规划人才,也需要提供简单技能的普通劳动力。而且,简单劳动力需求量往往比较大,这样还可以照顾到再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另外,由于一些景区运营的季节性很强,相关岗位会有一些阶段性和流动性,使得一些岗位的弹性很大,能够以更灵活的就业形式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如近年来巫山县旅游业的大力发展,给巫山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吸引了众多外来客商到巫山投资兴业,为区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拓宽了思路和门路。

三)开发潜力大,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是建设和谐重庆的重要途径。市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构成了发展“大旅游”重要基础。统筹城乡旅游发展,一是可以发挥“大旅游”产业关联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可以发挥“大农业”基础保障作用,稳定农业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向高效发展;三是可以发挥“大城巿”带动作用,推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可以将“大旅游”大农业”大城市”有机地协调起来,形成文明卫生、美丽独特的景观;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促进和谐我市的建设,促进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在乡村形成。

四)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市乡村旅游资源多分布在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方。唯有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发挥城市旅游对“以城带乡”巨大推动作用,才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缩小城乡差距、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通过以城带乡推动旅游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才能解决乡村旅游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高素质人才、投融资环境、产业政策、软件服务等方面存在困难,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武隆县抓住山景区的开发建设,旅游公路从县城通过村修到山上,村近水楼台先得月”借着旅游开发之机,村里家家户户都吃起了旅游饭”依靠“找城里人的钱”增加了收入、缩短了差距。

二、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一)市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1.62亿人次,同比增长31.54%旅游总收入达917.85亿元,同比增长30.52%旅游业正在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促进消费的新热点。一是长江三峡渐成气候。年,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接待游客5374.5万人次,同比增长44.2%其中入境游客45.5万人次,同比增长43.5%二是两大品牌成功创建。武隆喀斯特地形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年山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国土资源部正式命名我市为全国第一个“温泉之都”五方十泉”累计完成投资超100亿元,建成营业的12个项目日最大容量约3.1万人。三是接待能力大力提升。全市星级宾馆达到271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4家,新增9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全市五星级游船10艘,新增6艘。全市旅游景区达到96家,其中4A级及以上景区新增19家,达到40家。四是宣传营销力度加大。央视、凤凰卫视、旅游卫视等电视媒体播放我市旅游新闻、专题、广告,策划推出各类旅游专版2000版。全市旅游节庆活动呈现出全国或区域性活动引领、市级旅游节庆支撑、区县特色节庆活动纷呈的基本格局。

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二)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移民地区、民族地区和环境脆弱地区等特征集于一体,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因此,统筹城乡旅游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森林公园、古镇民俗节事、景区带动型等5种模式。乡村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业,不仅具有一般率有所具有的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多等特点,而且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广大农民开拓视野、更新观念、解决就业、提高生活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缩小城乡差距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目前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乡村旅游模式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三)市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同时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二是乡村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乡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人。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习俗、劳作体验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旅游活动内容。三是乡村旅游产业效益不高,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乡村旅游理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但目前我市市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三、关于对我市城乡统筹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7篇

[关键词] 花卉 产业 调研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94-01

花卉产业是近几年新兴的高效农业产业,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卉已成为当今交往、庆典及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品。当前,兰考县的花卉产业主要是园林绿化苗木,现在处于品种结构调整期,为更好的了解兰考县的花卉产业的现状,我们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全县的花卉生产情况开展“摸清家底、找出问题、寻求对策”的调研活动。

一、兰考县花卉产业现状

随着近几年县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以园林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兰考县的花卉产业主要是以观赏苗木为主,如法桐、栾树、合欢、女贞、国槐、白腊等共1500亩,主要分布在城关乡、张君墓镇、爪营乡,观赏花卉仅有零星种植。兰考县从2000年就开始种植园林绿化苗木,刚开始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亩。每年销售绿化苗木50多万株,产值达到400多万元;经过对几家花农进行调查,5亩多花卉收入达四万元,是种农作物的五、六倍。今年又新上一新品种新产业,玫瑰种植及产后加工等一系列玫瑰产业发展正在运行中,3000亩的玫瑰种植基地已完成,第一期加工业正在筹建中。

二、花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兰考县的花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花卉产业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生产规模较小,分散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较低

花卉生产面积小而零星,大多数花农是在自家院子里种,小规模、分散的种植经营必然导致花卉种植的设施装备水平差、生产方式落后、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我县主要种植观赏苗木,没有设施栽培,受到光照、气温、湿度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苗木质量不高,从而影响了销售价格。随着当前温室的引进以及喷灌滴灌设施的不断改进,提高花卉的生产技术任重道远。

2.专业人才缺失,服务体系不健全

兰考县的花卉产业现有技术人才不多,科技服务网络不健全,从业者多数是当地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花卉生产经营的专业技能缺乏,农户种植管理和经营水平粗放,技术、信息、流通等服务不到位,整体种植效益不是很高。在生产上要求技术含量高、市场信息灵,才能取得较高的收益,而花农只靠在市场上零售。由于信息和收购的限制,给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增收、增效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由此可见,在花卉产业的发展中,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健全的服务体系亟待建立。

3.品种结构、苗木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绿化苗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观赏苗木的结构不均,从调查结果看,小苗过剩,大苗紧缺,个别树种短缺。因此,正确处理好速度、结构和效益的关系,优化产品结构,也是花卉产业调整面临的艰巨任务。

4.苗木花卉的交易秩序比较混乱

由于林木种苗执法力度不够,苗木花卉交易没有相对固定场所,致使在苗木花卉的生产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伪劣种苗,以劣充优,以假充真等现象时有发生,给造林绿化单位和种植户造成经济损失,从而抑制苗木花卉的生产。

三、建议

1.搞好发展规划

花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研究对策,加快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成为一项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要紧紧结合我县实际,充分发挥利用自然、交通条件的优势,认真策划花卉产业的发展规划, 以“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作为近期发展的主要任务。速建成豫东地区较大的园林绿化苗木基地和交易市场。

2.加大技术推广,提高花卉的科技含量

一要依托科技创新和培训推广。把人才引进作为提高苗木花卉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前题,制定优惠政策,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聘请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到我县指导、科技攻关、科技合作。二要培养一批“土专家”。要加大培训力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对乡、村干部和农民骨干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采取措施,鼓励现有科技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田间地头,实行专题讲座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提高农户种植、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三要调整品种结构。科学准确地确定适合我县栽培的主栽品种、把握好产品的市场定位,组织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四要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服务管理网络体系,建立1-2个固定的花卉交易市场。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

花卉产业的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上,适量发展观赏苗木的种植规模,扩大观赏花卉的种植规模,同时促进花卉相关产业发展;在品种结构上,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大对绿化大苗、盆景、等新品种的种植和推广。

4.发挥优势花卉生产合作组织作用

扶持发展一批能够对本地有带头辐射的合作组织,我县花卉产业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对于现有的花农要加以扶持,大力推广花卉种植,采取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壮大基地建设规模。提升花卉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实现花卉苗木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

5.以政策帮产业发展

为了壮大花卉产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和企业发展花卉。通过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和项目申报资金支持花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倩倩. 玉环县特色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3.

第8篇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十一五”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第9篇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电视报道的一个重要选题,该题材报道的对象和报道内容,以及受众收看的价值取向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三农”报道,使之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是摆在采编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村题材报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广大农民朋友从新闻报道中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学到致富经验。在农村题材报道时,一定要选择好报道对象,要知道,农民是最烦空洞说教的,最信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松花江与黑龙江夹角的平原地带,耕地面积325万亩,辖区内水面面积高,境内江河多,资源丰富,特别适合种植东北水稻。多年来,该地区上马了不少水稻加工厂,由于种植旱田的较多,种水稻成本高,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一直不高,导致水稻少,满足不了水稻加工厂的需求。随着农业产业的调整,这种种植结构已经不适合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引导农民种植结构的调整,是政府和电视媒体该做的课题。

记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对搜集来的众多素材加以提炼,挑选真正意义上的典型,用典型来传递致富的窍门,用典型来剖析具体的疑惑,用典型来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首先电视记者选择政府出台的《全市水田发展实施方案》作为宣传的切入点,然后跟踪县、区举办农业田间博览会、专家讲座,宣传开发水田的比较效益,随着干部和技术人员进村屯、到地头、坐炕头,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谈经验、讲做法、论效益,进行算账对比,使农民真正感受到政府的良苦用心,使农民真正认识到种植水稻的高产出、高效益。

各级有关部门通过印发宣传手册、发送手机短信、举办电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召开座谈会等有效形式,深入集中宣传发展水田的好形势和好机遇,政府对种植水稻的补贴政策进行宣传,电视报道还多角度、多侧面报道绥滨县为调动农民开发水田,实施新打水田井每眼补贴1000元、新建标准化水稻育秧大棚每栋补贴1000元,对购置水稻插秧机等农机具给予重点补贴的消息。把金融部门,对水田户贷款的优惠政策宣传到位,从政策上扶持,为水田生产的顺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媒体用电视这种普及率高的方法宣传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调动了农民开发水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串地难、打井难、任务落实难等各种问题迎刃而解,促进了水田开发工作顺利展。方法选对了,观众感觉真实可靠,农民朋友会心服口服,也就达到了宣传效果。

县、区农委、水务、农机、农技等部门人员组成水田生产宣传工作组,由部门主要领导带队,分别深入全市水稻乡镇、村屯,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水田种植面积,让每一个村屯都有一批水田开发能手,让每一户都有一个水田开发明白人,通过多层次、大范围的宣传发动。巧抓典型,正确引导,对搜集来的众多素材加以提炼,挑选真正意义上的典型,用典型来传递致富的窍门,用典型来剖析具体的疑惑,用典型来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

电视策划抓住政策引导、典型说话的系列报道,使农民从“要”为“我要干”,使水田开发工作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为了培养现代新型水稻种植农民,实现发家致富的新路子,还选择典型为“样本”,把他们的致富经历和经验介绍、推荐给广大农民朋友,策划了一组“水稻种植大户农民样本”系列报道,先后推出了《念活致富经,拓宽小康路》、《扩大水稻种植,带来农业巨大变化》、《种水稻富了咱农家》、《综合场吹响了土地集结号》等一个个鲜活的新农民“样本”,形成一定声势,收到了良好效果。

由于电视进行了典型系列报道,让一个个生动典型说话,引导农民朋友认识了新形势、思考了新方法、寻找了新路子,达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对媒体而言,报道典型只完成了信息传播的一半任务,另一半任务就是要让典型发挥引领的作用,媒体还应承担起推广的职责。媒体策划了各部门强化指导,开展水田生产技术服务的报道。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到户、技术指导到田、技术培训到人”的要求,将制定的《水稻秋备土、秋作床技术意见》、《水稻大棚扣棚育苗技术意见》和《加强水稻育苗生产指导意见》等技术措施,通过电视图文形式在农田种植季节播出,同时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田间,深入农户,开展水田技术指导。做到了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能人。在指导和培训内容上,重点突出了水稻大棚育秧、水稻前氮后移优化施肥等技术,满足了农民需求。同时,全市实行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分片包扶责任制,制定了技术人员培训、调研、指导等考核目标,建立健全了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服务机制,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指导落实到位。

第10篇

前言

精准扶贫是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的一项方略和坚持的理念。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参与精准扶贫的职责和社会责任。公共图书馆有自身的特色文化和资源,能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地为贫困人员服务,改变他们落后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并帮助他们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一、公共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具有自身的优势

1.政策优势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同时,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换句话说就是,一,公共图书馆是全民的图书馆,即,全体国民都有权力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是免费的,即全体国民无论贫穷或富有都可以得到公共图书馆的无偿服务。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单位性质和实行的免费开放政策保障了其参与精准扶贫的公益性、无偿性、纯粹性、可长期持续性和稳定性。

2.资源优势

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既可以按实体与虚拟形态,分为图书馆实体资源和网上数字资源,即馆藏的各类图书、报纸、杂志、图片等资源和专供网上阅读查询的诸如联机光盘数据资源(主要是电子读物)、联机公共查询目录、Internet网上信息等资源;又可能按语言种类分为中文类、英文类、法文类、韩文类等资源;还可以将其分为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即可以听到、闻到、看到、触摸到的资源都是显性资源,而蕴藏在公共图书馆运营服务过程中不易被察觉和发现的资源则为隐性资源,如公共图书馆宁静幽雅的内部环境、各个角落读者专心阅读所形成的学习氛围等都是隐性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发读者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此外,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这些地方文献资源如能加以有效开发利用,对于发展贫困地区特色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特色文化产业等将大有裨益。

3.平台优势

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作为参与主体之一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触角已深深扎入农村。无论是农村书屋、村镇图书馆建设,还是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等都能看到公共图书馆的影子。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网络已经遍布农村,这为扶贫开发工作搭配建了平台,疏通了道路,保障文化资源的共享与流通的通畅。

4.人员优势

公共图书馆担负着社会教育职能,开展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长期以来,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接近地气、业务能力精湛、受广大民众欢迎和喜爱的教育队伍。这批队伍不少人曾从事过教育职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他人也在不断地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中,成长壮大起来。他们能独立开展多各种类型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能熟练地进行阅读引导,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图书推荐活动等。将这些人带入精准扶贫队伍中无疑会使整个队伍更具活力,更有效能。

二、公共图书馆开展的精准扶贫

1.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是扶贫过程的深切体会。要富脑袋,就必须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文化扶贫工作,把教育做在了前面,尊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员的现实需要,开展针对性的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宣传教育与一般机构的文化宣传教育不同,它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开展以精准配书为内容的送书下乡活动

公共图书馆的图书大部分通俗易懂,且种类繁多。有很多跟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相关的实用技术图书如:科学种田技术、畜牧水产养殖技术、林果栽培及保鲜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有很多扶贫类图书如:《摆脱贫困》、《反贫困行动》、《穷人经济学》等;还有很多跟休闲娱乐、养生保健等有关的图书。公共图书馆能够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和平台优势,根据贫困地区民众的需求,定期开展图书更换、新书配送等精准送书下乡活动。

3.开展劳动技能精准培训

每种劳动技能都有特定的受众,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全能型人才,对于贫困地区的民众来说,拥有一技之长完全足以。因此,公共图书馆作为施教者,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公,根据贫困地区民众的不同需求努力做到精准施教。例如:共图书馆可以根据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产业的现实需求,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等人员进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由点带面,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可以根据贫困地区转移劳动力的现实需求,开展诸如:计算机技能培训、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安全保卫培训、消防知识培训等。

4.开展以先进农业技术为主题的精准科普活动

先进农业技术的种类很多,例如可分为:先进的育种技术(杂交、太空育种等等)、先进的免耕直播技术、先进的养殖技术、先进的灌溉技术(滴灌、喷灌、大田膜下滴灌等等)、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先进的温室暖棚技术等。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贫困地区的现实需要先征集优秀先进农业技术成功案例,再在公共图书馆的科普活动中加以组织策划,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再有针对性地向贫困地区进行宣传推广。

5.开展面向基层、走向基层的精准扶贫公益巡讲

开展面向基层、走向基层的扶贫公益巡讲是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坛活动直面贫困地区、深入贫困民众的具体体现。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邀请这些技术能手、成功人士随同公共图书馆的巡讲员一起走进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公益巡讲。当然,这里需要注意语言、民风民俗及受众文化水平的匹配问题。但是,把脱贫致富的意志、把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把自立更生和自主创业的精神灌输给贫困地区的民众,改变他们现有的人穷志短的精神面貌,树立脱贫致富新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6.开展组织参观先进农业科技园区的精准扶贫活动

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与农、林、畜牧业、科技等友好合作部门一同策划和组织贫困地区民众参观先进农业科技园区的活动,让贫困地区民众能走出去,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并学习一些先进农业技术,为将来脱贫致富找路子。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打开思路,找对方向,致富之路离他们就不远了。

7.开展利用地方文献服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活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贫困地区也有自己的风土人情,如:当地风味饮食、婚庆习俗、特色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等。这些都是贫困地区的重要资源,将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对推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如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在乡村旅游日益升温的今天,极有可能打造出一个集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这些记录着当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特产、人物、名胜古迹等内容的地方文献,是了解与研究地方状况的重要文献依据。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文文献服务,并与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加快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8.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活动

公共图书馆拥有强大的网络平台优势。在互联网已普及的今天,开展精准扶贫也需要借助互联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贫困地区家产品滞销或产销不对路等情况比比皆是,这不仅给贫困地区民众带来经济损失,而且还会打消他们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公共图书馆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活动,在本馆网页或微服务平台开辟精准扶贫专栏,定期进行农业类图书推荐、上传优秀农业产业优秀案例音像视频、更新农产品供应信息等为拓宽贫困地区民众获取知识拓宽渠道,也为社会大众参与精准扶贫提供平台。

9.开展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精准扶贫活动

当贫困地区有劳动力转移需求时,公共图书馆开展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精准扶贫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公共图书馆除了开展相应的劳动技能培训之外,对于适合在工勤类岗位工作的人员,如有空缺,公共图书馆可以优先接收,也可以通过服务平台向其他单位或部门推荐,等。此外,还应协助遇到困难人员做好相关的维权服务工作,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对公共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的思考

1.公共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要先准确了解贫困地区民众的真实需要

公共图书馆的精准扶贫工作侧重于文化扶贫,不能直接给贫困地区民众带来太多经济效益,因此贫困地区地民众的配合度不一定会很高,一时新鲜之后,他们就开始习惯、麻木,甚至出现情绪抵制的情况。因此,公共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时,不能受这些不利情绪的影响,一定要坚定信念,经常走村串户,多跟民众交流,将民众的具体困难和现实需要了解准确,再适时的开展相关工作。

2.公共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要以贫困地区民众能接纳的方式进行

公共图书馆本身有丰富的资源优势,能开展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但到了贫困地区还是要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如果书他们不愿意看书,或文盲半文盲不识字,那就播电影、播录像;如果觉得影视录像太抽象,那就拉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参观、现场操作示范活动;如果怕他们回去又忘记,那就随时带着录像机,把他们参与的细节都录下来,重复回放,定能加深记忆。总之,方法很重要,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3.公共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要有耐心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想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是不可能的。公共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必须要保持工作的持续性。精准扶贫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既要了解精准扶贫工作指标,又要动态地了解贫困地区民众生产、生活及脱贫情况,及时撑最新信息,更新相关信息并依据新形势开展新工作。因此必须要细心,有耐心,才能持续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第11篇

百忙之中,甘泉县人民政府苏醒仁县长就农业经济和农村工作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新西部:5月7日召开的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三强一富一关(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全省干部职工群情振奋,精神昂扬,请问,这对于甘泉的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又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苏醒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于今后五年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绘就了以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为标志的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科学发展蓝图,在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导下,甘泉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责任并重。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关键是要科学应对挑战,准确把握机遇。

就面临的挑战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全省所面临的挑战,在甘泉毫不例外地同样存在,同时,就甘泉的发展实际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一是甘泉的经济仍然是以石油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由于受石油产能下滑的影响,甘泉的经济处在了异常困难的阶段,2011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为3.2亿元,增长-18.9%,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增长-2.2%,甘泉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在全省退位,在全市后进。二是工农业产值占比不平衡,2011年,农业总产值为5.4亿元,仅为全县总产值的29.5%,这表明,我县农业产业还很不发达。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近年来,尽管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产业,但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低,10万亩川台地,菜畜(禽)两大产业不足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占到了65%,且品种单一,以玉米种植为主。四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群众的思想认识还不完全统一、不完全到位,产业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五是近年来侧重于做生产,忽视了做市场,产业链条不长,特色工业规模小、效益低,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大。所有这些既是甘泉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甘泉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瓶颈,更是甘泉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当务之急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同时,我们满怀希望地看到,在新的起点和征程上,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省委、省政府把今年确定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我县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二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条件,坚持基础先行,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完善路网结构,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农业基础改善、农产品信息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支持延安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这为我们实现“三化”同步,补齐农业短板创造了大好机遇。四是延安被确定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为把甘泉打造成为延安的蔬菜产业核心区,建设延安乃至西北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提供了机遇。五是甘泉产业基础良好,从1997年开始发展菜畜(禽)两大主导产业,截止2011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1万亩,猪饲养量达到10万头,鸡饲养量达到205万只,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农民也积累了一定的种养技术。六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经起步,纪丰现代农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全县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模式,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七是特色品牌逐步形成,绿色放心菜、劳山土鸡蛋、甘泉豆腐干、隋唐美水酒已成为驰名省内外的四张名片,有6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认证,7个蔬菜品种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认证。

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应对好各种困难和挑战,聚精会神地把我们正在做的和需要做的事情做好,具体地讲: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尽快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大力推广纪丰模式,发展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陕北小杂粮种植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要加大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尽管我县财政十分困难,但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不能减,破除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习惯思维,树立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的理念。三是要谋划长远。甘泉即将撤县设区,要站在全省、全市的角度谋划甘泉的长远发展,按照“依托延安、服务延安、发展甘泉”的思路,自觉地把我县工农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作为市区的一部分来谋划,统筹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新西部:国家农业部把延安确定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省委、省政府又把今年确定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这个对甘泉的发展都是一个客观上的利好因素。甘泉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大的进展,有什么样好的举措和思路顺利推进?

苏醒仁:县委第二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招商带动、项目支撑、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激发全民创新创业创优,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生态旅游做大做强、社会事业和谐进步、统筹城乡突破发展,确定了打造全省转型发展先进县、现代农业示范县、特色产品驰名县、绿色生态宜居县奋斗目标。可以看出,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先升级,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具体地讲,就是到“十二五”末,全县要建成20个以上的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其中以蔬菜种植为主的10个,以畜牧养殖为主的10个,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两个现代农业园区。20个现代农业园区中,达到省级标准的6个以上,市级标准的8个以上。围绕豆制品、红小豆、米酒等特色产业,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园区化的要求,建成至少两个千亩以上的陕北小杂粮种植园区。这既是我们的工作思路,也是具体的奋斗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几条措施,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我们对全县6个乡镇两个中心社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安排,根据立地条件、资源禀赋确定是宜菜、宜畜(禽)、还是宜粮,每年有侧重地建设两个乡镇或中心社区,一次性规划,逐年实施。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今年,首先在道镇、下寺湾镇两个重点镇建成4个现代农业园区。

二是加大争项争资力度。前面我谈到,甘泉县的财政处在了非常困难的阶段,而现代农业又是一项高投入产业,我们坚持实施“招商带动、项目支撑”战略,破除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保守思想,树立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的观念,落实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争项目、争资金责任和任务,制定了《甘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甘泉县招商引资奖罚办法》、《甘泉县争项目争资金奖罚办法》,鼓励广大干部职工走出去“找钱”,“拿回来”办事。2011年,我县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不足1000万元,今年初,我们计划安排了1600万元,根据目前看,实际投资预计要高于这个数字。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我们修订完善了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各项制度,修订出台了《甘泉县农业产业扶持办法》,《甘泉县农业产业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产业建设不再按乡镇平均分配,而是按照园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安排,把资金、项目、人力等各项要素集中在当年有建设任务的乡镇,当年没有建设任务的乡镇要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和园区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四是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我们已经建成了纪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纪丰模式,充分发挥其对全县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引导作用,在经营方式、产业链条、园区功能、产品质量等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使园区发展的生命力更强,农民的收入更多。

五是加快土地流转。我们采取实物折算、土地入股、有偿租赁、无偿租借、成立土地银行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凡在沟道整治中新增土地面积,实行一次性流转,统一规划安排,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

六是改善基础设施。我们大力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增加基本农田,提高土地质量,规划五年内实施5万亩沟道土地整治,今年已经完成4500亩整治任务。投资8000多万元,实施了雨岔水库供水工程,解决产业用水,同时对园区的用电、生产道路、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实施,同步到位。

新西部:就现实来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农业经济和农村工作的有效选择。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能否谈一下甘泉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有哪些需要突破?

第12篇

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着力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全力突破“新三孔”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学院总部儒家思想体验中心是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加速器,是推动曲阜文化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引爆点。尼山圣境是山东省重点扶持的重大文化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定位为“世界儒文化休闲综合体”,即开放式的儒文化主题旅游度假区、最具东方意境的山水修贤度假胜地和复合型文化度假产业综合体,建成后是一处集文化体验、修学度假、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修贤度假胜地。孔子博物馆是山东省文化重点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成后既可满足文物的保护存放,又可满足游客对文物展陈、鉴赏的需要,成为集文物收藏展示、文化艺术展览、公共文化服务于一体的“文化多功能厅”。孔子学院总部儒家思想体验中心是世界孔子学院研修基地,其定位是世界孔子学院修学中心、儒家文化交流体验中心。同时,投资100亿元的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入选国家级立项名单,建成后将成为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依托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是曲阜文化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也是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平台。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原则,曲阜市着力加快建设以高铁新区为中心的文物博览会展、高科技文化旅游核心产业园,以明故城为中心的旅游购物、餐饮文化、民俗观光产业园,以寿丘少昊陵为中心的人文始祖文化旅游产业园,以石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载体的休闲度假、桃花扇戏曲文化旅游产业园,以九仙山省级风景区为载体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园。同时,以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为载体,做大节庆会展、文化演艺、出版印刷、文物复仿等传统业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动漫、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以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为牵动,支持其整合行业资源,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形成产值过亿、过10亿的核心企业,着力把曲阜建设成为济宁市文化产业核心区、鲁文化产业聚集区、中国东部文化产业新高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

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品牌优势就是竞争优势。围绕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的实施,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做优文化旅游品牌。提升“三孔”等景区管理服务水平,办好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学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等节庆活动,重点围绕高铁客源市场策划推出周末游、修学游和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叫响“游曲阜、知天下”口号,打造“走近孔子、游学曲阜”品牌。做精旅游商品品牌。发挥传统工艺优势,大力开发以楷木雕、尼山砚、碑帖拓片“曲阜三宝”为主体的特色多元旅游商品,把孔子国际商贸城建成集书画创作、古玩收藏、交易拍卖于一体的全国大型文化旅游产品交易中心。做强文化演艺、教育培训、商务会展等品牌。深入挖掘礼乐文化,不断提升演艺水平,提高祭孔大典、舞剧《孔子》市场化运营程度,打造孔子文化演艺品牌;依托孔子研究院、曲师大、济宁学院等机构和高校,举办传统文化为主的各类培训研讨活动;发挥京沪高铁交通优势,依托孔子文化会展中心,举办系列大型展会,推动会展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现阶段,工业经济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曲阜工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仍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推进期,发展工业仍有着很大的空间和优势;也只有全面振兴工业,曲阜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崛起、跨越和赶超,在当前乃至较长一段时期内,工业仍是曲阜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要。因此,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立市战略作为“第一战略”,把工业经济作为“第一经济”,强力培育“百亿企业”方阵、攻坚产业“千亿产值”,预计到2016年,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可突破1000亿元大关。突出基础资源优势,大力扶持优势主导产业优势主导产业是一个地方工业经济的核心。

曲阜拥有圣阳电源、天博汽配、裕隆生物等一大批行业重点企业,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物联网等优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态势强劲。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曲阜市政府正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园区规划,出台扶持政策,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现有企业膨胀壮大。通过推进主导产业园区和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建成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攀升,加快形成产业链条完整、规模效益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预计到2016年,主导优势产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致力做大工业经济实力,全力打造“百亿企业”方阵大型企业是工业经济的龙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必须打造一批重量级、航母型企业,通过大企业引领发展。打造百亿级大企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联外联强,加快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围绕打造曲阜的企业航母,曲阜市政府着力推进孔府家与联想集团,天博公司与美国ITW、德国大陆集团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和项目落地步伐;引导裕隆集团、天安矿业等资源型企业加快转型,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现多元发展;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加快东宏集团、天博汽配等企业上市步伐,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企业发展的“蝶变”。

坚持“筑巢引凤”,进一步筑强工业跨越发展平台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曲阜拥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台湾工业园,具备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载体条件,但其基础设施、功能配套与年年递增的投资规模、投资强度不相适应,与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围绕把经济开发区创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把台湾工业园打造成国内重要台商投资聚集区,曲阜市政府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完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加快实现“九通一平”,提升大项目、好项目承载能力;另一方面,积极配套完善园区住宅公寓、商务办公、科技研发、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功能,提升园区综合服务配套水平,着力将两个园区打造成区域高端产业发展高地、宜商宜业宜居的高端园区。把现代农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现代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曲阜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上,主要是坚持和推进镇街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传统农业优化升级,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突出发展镇街特色经济,强力建设主体功能区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思路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扩权强镇”政策和财政平衡机制为保障,将12个镇街划分为1个服务业引领型、8个工业主导型、3个观光旅游农业主导型镇街,指导镇街发挥比较优势,科学确定不同的发展定位,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实施不同的发展路子,研究不同的推进措施,打造符合实际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镇街经济发展的全面振兴和跨越。突出惠农强农帮扶助推,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对于曲阜而言,就是以优质粮食、高端林果蔬菜、现代畜禽养殖、花卉苗木4大产业为发展重点,扶持引导产业龙头、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由分散向园区化转变,助推农业特色基地不断提升规模和效益。#p#分页标题#e#

近年来,曲阜市连续出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考核奖励的意见》、《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和《关于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严格兑现曲阜市农业产业化专项奖励资金,特别是对新建和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奖励,以组织化推进产业化,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86家,成员1万余人,带动农户3万户,土地流转面积1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年均纯收入高出20%以上,成为农业产业化新亮点。致力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实行了农技人员为产业服务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农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方式,联系帮扶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村专业大户。并通过组建农业技术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等社会经营组织,共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服务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提升“龙头+基地+市场”的经营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产业发展、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着眼于打基础、管长远,持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突出抓好煤炭塌陷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小农水重点县等农林水项目,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思路,努力从粗放式发展转到精细化、可持续发展上来,通过投资拉动、项目驱动、城建带动,推动产业高端化、城市生态宜居化,实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新跃升。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天字号”工程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关键是靠大投资。大投资仅凭县域本身财力常会捉襟见肘,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借力发展。基于此,曲阜市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工业大项目为重点,策划实施系列招商活动,持续掀起招商引资强大攻势。坚持敲名门、招大商曲阜市抓住京沪高铁辐射带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开展大规模的专题招商活动,举办工业、城市建设、文化旅游、农业产业化等主题招商洽谈会,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招商体制机制,组建104个招商局奔赴重点城市开展专业招商、驻点招商,主攻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型央企、民营巨头,努力引进一批“高大外”项目。2011年签订项目合同331个,引进40个过亿元项目、开工17个,润峰电动汽车、尼山圣境、高铁新城三大百亿项目成功落户,孔府家与联想集团,天博公司与美国ITW集团、德国大陆集团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步伐取得实质性进展。着重开展产业招商曲阜市围绕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物联网等主导产业,成立了四大主导产业招商局,推进招商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和高效化,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发展一批基地型、龙头型大项目、大企业,实现集群发展。先后引进建设了金和汽车自动变速器、天博汽车电子调温器等项目,推动了曲阜汽车零部件产业向高端攀升;裕隆医药、千千药业等新医药项目,助推了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加快壮大;润峰电动汽车、圣阳光伏发电等项目,为打造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优化招商环境牢固树立尊商、重商、亲商理念,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落实“马上就办”各项措施,在进一步规范“马上就办办公室”运作的基础上,开通“马上就办一线通”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承担咨询、投诉、综合服务等功能,实行统一受理、分级负责、单位承办、跟踪督办,随时为项目建设提供帮助,受到了投资商的肯定和好评。实施了零收费、零插手、零距离、零投诉“四零”工程,成立了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四零”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规范行政管理服务,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对招商项目和建设工程一律免除行政审批“三费”,逐步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市镇两级公开透明的招投标平台,建立项目施工环境属地管理负责制和驻警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建立发展环境社会评价体系,开展“零投诉”部门争创活动,实行“一票肯定”和“一票否定”,努力打造山东最安全地区,为客商营造最安心、放心、舒心的投资环境。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一个重量级的工业项目可以支撑起一个地方的经济,一个标志性的项目可以改写一座城市的历史。近年来,曲阜市坚持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建设上,全力以赴争取项目、不遗余力实施项目,以项目的大突破推动经济的大发展,真正以项目扩大了经济增量、用项目推动了结构优化、靠项目促进了产业升级。

立足实际、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抓项目按照突出基础项目、主攻产业项目、兼顾社会项目的原则,曲阜市把主要精力放在能够立市立县的大项目上,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围绕园区和城市建设,抓好重大基础项目建设,开发区实现“七通一平”,局部实现“九通一平”,正在进行“扩区升级”;成功获批山东省(曲阜)台湾工业园,3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正式签约;虎标铝业、吉华重工、企鹅高分子、银座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项目、为了大项目一切、一切为了大项目的浓厚氛围),筑牢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石。抓好产业配套、新兴产业、技改扩能项目建设,围绕“工业立市”战略,实施“百亿企业”和“千亿产值”集中攻坚行动,集中主要精力和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加大工业技改投入力度,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加快培植一批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家解放思想,积极推进企业合资合作,迅速壮大工业规模和实力。研究政策、积极争跑,抢抓机遇争项目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紧盯上级投资的方向、重点和规模,建立起门类齐全、适应性强的项目库。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分析研究,加强项目策划、包装,主动出击、强化跟踪、重点攻关,力争年年都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项目盘子。健全机制、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促项目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指挥部工作机制,按照“一个市级领导+一个部门”的包保模式,推行项目手续负责部门全程代办制,特别是对落地开工的大项目进行重点跟踪、重点督查、重点推进。大力弘扬“天天一线”工作法和“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全力盯紧靠牢服务大项目,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快建设、快见效。围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曲阜市实行了“项目驻警”、“企业驻警”制度,全力服务项目建设、全力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开展了治安问题大清查、矛盾纠纷大清查、“三乱”问题大清查活动,努力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开展了开展打黑除恶、打霸治痞“利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干扰和破坏项目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p#分页标题#e#

把城市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发展的强力引擎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是城乡联动发展的纽带。加快城市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曲阜市政府按照“保护复兴古城、优化提升老城、加速崛起新城、建设生态水城”思路,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推进生态宜居名城建设。大力开展高铁配套工程,全力突破高铁新区京沪高铁在曲阜设站,拉近了曲阜与京、沪的时空距离,也为曲阜发展“高铁经济”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借力高铁、给力发展,曲阜在高铁开通前完成了孔子文化广场、孔子大道建设,将高铁曲阜东站打造成全线六个精品站之一,规划了35km2的高铁新区,将其定位为“孔子故里新客厅、文化生态新城区、高新产业新平台”。围绕“一年起步、三年成型、五年再造一个新城”目标,曲阜市正致力于加快新区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高铁站至周边县市区连接线建设和与高速、国省道的衔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启动孔子大道沿线村居改造,加快孔子大道两侧商业开发,全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精品建筑,塑造别具一格的新城形象。着力推进明故城复兴工程,加快老城提质扩容老城聚集着“三孔”、颜庙等景区和众多宾馆饭店,是曲阜的旅游中心和接待中心,老城的建设关乎曲阜形象,必须做精做细。因此,曲阜市以明故城保护复兴工程建设为牵动,大力推进孔氏府第、乾隆行宫开发建设,引导城内企业事业单位外迁和经营业态转换,营造古朴典雅的古城风貌,努力将明故城打造成中华文化朝圣与复兴的“原点”、中外游客朝觐的“文化圣城”。同时,坚持“百姓得实惠、企业得利益、政府得形象”的原则,加快重点片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功能。高标准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建设生态宜居水城曲阜城区及周边水系密布、水量充沛,为水城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按照“保护复兴古城、优化提升老城、加速崛起新城、建设生态水城”的思路,坚持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推进生态宜居新曲阜建设。目前,曲阜市正在加快实施蓼河综合整治、大沂河延伸改造和引泗河水入城工程,以贯通城市水系,建成“水绕城、水连城、水融城”的生态宜居水城,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