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管理的要素

体育管理的要素

时间:2023-07-19 17:3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管理的要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管理的要素

第1篇

摘 要 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目标来讲,阳光体育不仅于学生体质增强有利,对于体育教学效果的优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高校有必要基于阳光体育视角审视目前的体育管理模式,并针对其中显现出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本文从阳光体育视角出发对现阶段的高校体育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路径。

关键词 阳光体育视角 高校体育管理 问题 优化路径

一、前言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对于体育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对管理策略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此种做法推动了体育管理效率的提升,但从阳光体育视角来讲,现阶段的管理效果依旧还有不小的改进空间,需要高校结合新时期体育教育要求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

二、基于“阳光体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管理

(一)显现出的问题

基于阳光体育视角来讲,新形势下高校体育管理中显现出的问题主要有:首先,课程设置管理有待优化。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内容,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但由于未全面掌握学生需求等原因,目前不少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未达到合理状态,致使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与素质的任务难以完成。其次,课外体育管理不到位。课外体育实际上是体育课堂的延伸与扩展,可起到一定的教学补充与强化作用,但目前高校对于这个环节的管理普遍很不到位。比如,不少高校很少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或在课外体育中并未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指导作用。这种情况体现了高校对课外体育的不重视,后果是学生难以形成锻炼习惯。最后,学生管理方法不当。体育管理中的学生管理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锻炼习惯为主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立足学生兴趣差异采取引导与管理方法,但是,现实中不少高校对此并未进行全面分析,致使管理与学生心理不相符,最终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二)优化路径

体育管理除了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有影响之外,还与高校教育质量、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关联密切。所以,对于体育管理中的问题,高校决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为了帮助体育管理尽快摆脱困境,本文建议高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体育管理实施优化。

1.确立并巩固“生本理念”的指导地位

体育管理是我国高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推动体育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为主要目的,实质是一项服务于高校学生发展的活动。体育管理中最关键的要素是人,这一点和阳光体育的要求与目的是一致的。要想改变体育管理现状,高校就必须要确立并巩固生本理念,切实将人作为管理核心。这就要求高校转变教育理念,将服务学生作为体育管理的主要任务,并以此为立足点,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此外,高校还需正视课外体育的补充意义,根据学生兴趣创新体育运动途径,调动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课外体育中,高校则必须要加强组织、明确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以满足学生需求为重。

2.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体育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涵盖多项要素的系统,其中的要素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而管理者作为最基础的要素,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所以,高校中负责体育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要重视自身功能的发挥,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同时,高校还应正视管理机制对体育管理的影响作用。管理机制关系到体育管理的效率,在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情况下,体育管理将有据可依,开展阻力会随之减小,各项工作也会逐渐趋于规范。考虑到现阶段体育管理机制尚不够完善,高校有必要将建设体育管理机制作为重点任务,为实现规范的体育管理打下基础。在这个方面,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属于重中之重,在具体工作中应从细化规章制度开始,设立能够激发管理者积极性与责任感的条款。这样做有助于管理者彰显价值,也是保持机制活力的可行方式。

3.立足个体差异,合理确定教学侧重点

个体差异是大学生在体质、兴趣方面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属于客观事实,所以,体育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在正视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其作为确定教学侧重点的主要考虑。作为体育管理中的关键要素,教师是联系其他要素的桥梁,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与做法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大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使体育教学与学生专业教育要求相一致,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侧重点不同的教学策略。以维修专业为例,考虑到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与教学目标均对学生的上肢力量要求较高、男生居多等特点,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训练时,就可以有意识的侧重于上肢力量锻炼,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练习俯卧撑以及杠铃抓举。而对于旅游类专业,教师就可以结合该专业女生较多、人才培养对耐力要求高的特点,安排学生练习跑步或者跳绳等符合女生兴趣同时又有助于就业的运动项目。此种做法可使体育教学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及就业均有一定的益处。但需注意,教师应明确每个学生的能力与身体条件不同,在对他们进行评价的时候,有必要结合实际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以保证测评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管理是高校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就业、锻炼习惯的培养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均有极大影响。然而,由于管理理念陈旧等原因,现阶段的体育管理中却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管理有待优化、学生管理方法不当、课外体育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对此,高校有必要紧密结合阳光体育要求,通过巩固生本理念的指导地位、完善管理机制、调整教学侧重点等方式,来推动体育管理面貌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n笑.对高校体育管理理念变化的认识和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5,(04):102-103.

第2篇

论文摘要:论述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的组织形式、学习成绩的评价等方面构建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运行模式。

引言

实行学分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根据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构建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将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一、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1.1.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我国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所具有的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优点,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恰恰适应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

1.12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都对学分制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必修课程的公共体育在此背景下施行学分制管理,无疑是主动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需要的积极举措。

1.1.3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前,高职高专生源不仅在文化成绩上参差不齐,而且在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方面差异明显。如果能够通过学分制加以引导,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更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1.2可行性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施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是可行的。原因在于:

1.2.1高职高专学分制管理的有益探索,为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到目前,学分制已在高校中普遍采用,各高校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高职高专实施学分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2.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的加强,为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1.2.3高职高专加强教学投人,体育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管理模式的建构

所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就是在明确了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学分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综合而构成的,具有相应管理体育课程功能的系统。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与学年制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程,学习评价的结果是以学生获得学分的形式表达出来。

2.1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的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实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内容包括四个模块。

2.2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

2.2.1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制”:理论教学每学期安排4学时,以专题方式讲授。可组织学生按自然班听课,也可按课程表安排的时间,集中若干班(专业)听课。

2.2.2普修教学内容“必修制”:学生入校后必须按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统一标准的“五统一”要求,必修一学年的体育普修课。普修教学内容安排分两学期,每学期选择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教学犯学时。

2.2.3选修教学内容“选项制”:为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项目学习的不同需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项模块开设的若干个运动项目中,每学期任选其中一个作为学习内容。

2.2.4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经常制”。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要安排在每节体育课中,其成绩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来反映。

2.3关于学习成绩的评价

2.3.1评价的内容

2.3.2评价的形式

2.3.2.1《大学生体质一与健康标准》测试。按国家要求,新生人学要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3.

2.3.2.2体育理论知识考试。以学期为单元,每学期进行4学时的体育理论教学,考试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4a

2.3.2.3身体素质测试。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选择安排两项基本身体素质测试,按百分制,成绩取4项平均值。第二年每学期根据学生的选项内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各单项身体素质测试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

2.3.2.4运动技能技评。按百分制,分项目制定标准进行技评。每学年2项,成绩取平均值。运动技能技评成绩与学分换算。:

三、小结

3.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3篇

关键词:ISO9000:2000;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

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管理追求的永恒主题。引进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果,科学地借鉴并应用于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ISO9000:2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世界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它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经验总结,适用于所有工业和经济部门,包括教育管理。能否借鉴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该标准移植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值得研究。

一、导入ISO9000:2000对强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它涉及到人员因素如体育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学生等;物质因素如体育教材、体育器材设备等;信息因素如国家体育教育法规政策、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大纲等;体育教学活动因素如体育教学手段、体育教学方法、体育科学研究、体育教务管理、体育教学评估等。这些因素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另外,体育教学活动质量具有隐含性,不像企业产品一样易于测量和评价。

ISO9000:2000强调持续的质量改进。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生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革,改革体育教育思想,改革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体育教育管理方式。引入ISO9000:2000建立一套规范完整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把这一管理思想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就是通过内部审核和最高体育管理者定期进行的管理评审,针对发现的不合格项和不良趋势,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经常性的评价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使体育教学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事实,采用统计技术、文字记录的方法,选用必要的信息数据,对高校体育教学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客观状况进行记录、描述,为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提供了客观证据,便于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并以此对预定的体育教学质量标准,检查是否达到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要及时采集、整理各种原始资料和数据,建立健全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体育教学管理程序化、网络化,保持管理信息畅通,使领导以事实或正确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合理的逻辑分析,做出正确的决断,从而为强化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框架设计

从ISO9000:2000的形成基础和过程、标准的全部内容和发展趋势来看,贯穿全部ISO9000:2000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四大方面: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使企业具有持续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的能力;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进行质量改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达到高校体育教育所确定的质量方针,并使所有相关方(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等)获利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过程、程序和资源的有机结合体。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持续改进其体育教学和过程,达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笔者依据ISO9001:2000标准中影响质量的四个方面,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相应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就是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育教学服务实现以及监控、分析和改进。

三、依据ISO9000:2000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依据ISO9000:2000编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文件

在编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时,要坚持“写实”和“优化”的原则。“写实”是指对教学质量手册等体系文件编制要进行“恰当、真实”的描述。教育质量文件是对体系的构成、剪裁及具体内容、体系要求之间相互联系和接口关系做出系统、明确和原则描述及规定。“优化”是指按照标准要求对质量管理中不科学、不系统、不规范的做法进行改革,同时按照标准要求对必须做到而没有做到的一定要写入文件,并认真予以实施[3]。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的建立和运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更深层次的贯彻标准创造良好的条件。

(1)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手册的编制。 质量手册阐明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体系的文件[4]。体育教学质量手册是用于阐述体育教学质量的方针、目标、组织机构与职责,以及对体育教学质量体系要素描述的文件,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文件。制定并公布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方针、目标,对于强化体育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有效、有序地运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外也可证明高校本身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能力。体育教学质量要素的设计,以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保证满足预定的体育教学质量目标的需要为原则,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来确定。

(2) 编制规范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描述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所需要的质量活动的文件,即质量管理体系程序[5]。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程序文件是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文件。它描述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各个质量要素所涉及到的责任人或部门的活动,并依据体育教学质量手册中质量要素的活动要求,建立工作程序,即把质量要素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实际工作具体的步骤。并明确规定活动过程中部门或人员的职责以及实施、验证的方法。

(3) 编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详细的操作文件。操作文件是规定具体的教育服务的方法和要求的文件,它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详细的执行文件是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的第三层次的文件。它依据体育教学质量手册和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最直接的文件。编制这类文件,关键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手册、体育工作程序和由有经验的体育管理者制定出实现承诺的最好的最实际的方法。因此,这类文件通常有体育教学计划、体育课程表、体育教学进度表等。

2.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的运作

(1) 对高校全体体育教职员工开展质量教育。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文件。通过学习,首先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使他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从自身做起,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本职工作息息相关,把提高工作质量视为自己的责任;第二,提高对质量体系的认识,明确体系的新要求并适应由此引起的对传统做法的冲击,尽快建立新的平衡。增强责任心,自觉地以体系文件指导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按照体系文件实行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2) 强化院系部门的教学质量管理功能。对院系的质量管理要做出合理的分工,统筹安排。要加强队体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功能,不能只按照计划布置任务,而不检查、不评价教学工作的质量。要及时发现体育工作中的偏差,采取纠正措施,实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的循环。要建立有利于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如定期考核、评聘结合、树立先进典范形象、确定晋升的质量否决权等,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提高体育工作质量的积极性。

(3) 建立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建立流通顺畅、反应灵敏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要设计一套完整的、规范的、适用的记录表格,要确定高效的处理教学信息的方法,及时地传递领导层和一线教师的双向信息,准确有效地收集、整理、储存、分析、处理体系运作中各个过程的有关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并向有关部门反馈执行的结果。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才能进一步激发系统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功能,发挥久远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智勇. 2000版ISO9000族标准实战指南[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10-11.

[2]骆洁嫦. 实施ISO9000标准强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J]. 世界标准化与与质量管理,1999,(11):20-25.

[3]徐向艺. 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 高等理科教育,2002,44(4):75-79.

[4]周朝琦,侯龙文. ISO9000――进入国际市场的护照[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36-137.

第4篇

相关热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0.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关于体育各方面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多,体育公共管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社会领域逐渐分化成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在对体育事务的管理中,公共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远远超过了市场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体育公共管理的研究存在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显性研究的对象是发表于各类报刊上的论文,隐性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学术报告和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在所有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学位论文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评价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选题则是撰写硕士论文的第一环节,并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研究对象,二是研究内容或研究领域,三是研究方法。选题的“三要素”构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框架,也成为评价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尺度。

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笔者査到2002?2012年间710篇有关体育管理的硕士学位论文。其中,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占总数的71.4%;涉及市场管理的203篇,占总数的28.6%。

在本文中,笔者对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性质和研究领域)方面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与分析,为体育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

    从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间,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了高峰。从主观上看,存在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相应的学位论文数量也必然增加;二是体育公共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体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各种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体育公共管理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

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巳进人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⑴。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査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巳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人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5.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5.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

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5.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产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而很多的“体育问题”和“体育现象”都发生在城市体育中,这也成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的热点;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6.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高校运动队;自组织管理;模式分析引言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郾Haken认为,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的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也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宗教、学术、企业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他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探索自组织运行机制时,比利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普利高津(I?郾Prigogine)教授于1969年在“理论物理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他认为,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是形成自组织的重要条件,也是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特性。由于这个理论协助人类解决了科学上一项最扰人而又似是而非的问题,即所谓达尔文和克劳修斯的矛盾(进化和退化的矛盾)问题,因而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化学领域最辉煌成就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将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学领域。如在我国,杨小军的《自组织理论在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和任志新的《系统自组织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都是将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与实际管理相结合,研究在现代管理中如何运用系统自组织理论提高本身的自适性;《考试周刊》(2010年第13期)把自组织理论应用于班级自主管理的可行性研究,也阐述了班级管理系统具有比较明显的自组织特性;刘铭、王东平的《耗散结构学说与医院管理理论》以及蒋笃运、赵桂英《耗散结构理论及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等,都是利用耗散理论四个特征把管理贯穿于其中的,这些都积极推动了自组织理论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发展。

1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特征

1?郾1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一个孤立系统的熵自发地趋于极大,随着熵的增加,非平衡总是趋于平衡态,有序状态会逐渐变为无序状态。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熵的变化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自身引起的熵的增加;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来负熵。如果从外界流入的负熵流足够大,就可以抵消系统自身的熵产生,使系统的总熵减小,逐步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形成一个低熵的非平衡态的有序结构。

1?郾2系统应当远离平衡

在开放系统中,即使有负熵流的流入,系统若是在平衡状态下,也会导致有序性的破坏。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时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也就是“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1?郾3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指相互作用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不成正比,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曲线型的,是多值解的,其中既有稳定解,也有不稳定解。这说明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只有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机制,才可能使系统演化成为有序的耗散结构系统。

1?郾4系统通过涨落导致有序

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衡值发生的偏离,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迹。系统所处的状态不同,涨落的作用也就不同。对于处在衡区的系统,涨落对系统演化成为耗散结构无建设性意义,而对于远离平衡区的系统来说,涨落才能够起到建立耗散结构触发器的作用。这说明涨落对系统是否有利,要看系统本身是否处于从稳定到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在临界状态下,涨落导致有序。

2自组织理论及其管理意义

自组织理论的魅力和意义,就在于它提供给了人们一种系统演化为自组织的理论框架,即自组织管理是一种基于自组织理念所实施的管理,它不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也不是只要民主不要集中,它是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尊重人的需要和满足为基础,对结构、机制进行设计,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改进工作,主动协同工作,形成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自组织局面,并朝着组织资源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显然这是组织管理所应追求的。

管理学中的自组织并非是一味地提倡管理者清静无为,无为而治,而是更多地去创造条件鼓励人们发现自身的创造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且更好地利用社会发展中的客观规律。要对高校运动队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健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机构是对实行组织目标所必须的职能和活动进行分配的结果,即部门化管理。部门划分的目的在于确定组织中各项管理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以求合理分工,做到职责分明。一个好的组织管理机构能够促进事物的稳步健康发展。

3高校运动队耗散结构特性分析

高校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人才结构、教育管理机制、物质条件等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目标管理体系。把自组织理论体系运用到运动队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借鉴自组织理论和方法,加强对运动队内外部信息的流通和传递,寻找和构造运动队中代表系统进化性质和方向的涨落现象和机制,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习型、和谐型运动队的理论基础。

3?郾1运动队动态开放性研究

建立相对稳定的开放性系统是保证组织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必要条件。高校运动队只有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信息,才有可能降低自身的熵。开放并引进负熵是运动队发展的前提。任何组织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运动队应该加快与外界交流,不断从外界吸收新的资源、信息。运动队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从人员结构组成、物质条件、训练教育管理、竞技训练组织管理以及思想教育管理等都是一个整体的自组织体系,它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体系要从无序(或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或高级有序)状态进化,就必须是开放的,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不断引进负熵,即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训练管理资源。如在教练员的选拔途径上应充分利用体工队的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合同制形式聘用高水平教练员负责高校运动队全面工作;引进体育院校运动系毕业的学生和国家或省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经过培训学习转型的教练员,打破原有的教师引进观念;选派有潜质的教练员外出考察、培训和学习,或请专家来校讲学,以丰富教练员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科学化训练的程度等;在运动员选拔上应以体校为重点选拔途径,以重点体校为选拔龙头,兼顾普通高长生和体工队的高水平运动员,实施“精英工程”,这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当然,优秀体育人才、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运动训练、项目竞赛配合与协作,甚至与其他运动队的交流活动等,都是一个不断开放交流的过程,都可以增进运动队发展与创新的活力。运动队开放性扩大主要依赖于运动队管理者的开放意识,管理者主动倡导运动队的开放是保障运动队开放性的主要因素,体育运动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体育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保证其开放性的主要因素。积极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技术和人才等,都是与管理者的开放意识分不开的。

3?郾2运动队非平衡态研究

非平衡态是运动队发展与创新之源。耗散结构理论所指的非平衡态是指系统要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使系统形成有序结构,即“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因此,营造系统内部的非平衡态与系统的开放性一样,也是产生有序结构必备的条件。运动队成员组织结构、能力结构、职能分配等存在的差异是保证运动队充满活力的基础。运动队在追求成绩和效益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是确保运动队动态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运动队要融入到国家竞技体育的阵营,其竞赛机制必须与国家竞技体育的竞赛机制接轨。如应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大学竞赛体系,改革现有竞赛体制,变集中和固定的竞赛体制为灵活、多样的竞赛体制;经常性地参加高档次、高级别的体育竞赛,有关部门应把其参加竞赛的质量和数量纳入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从而真正提高高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与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接轨。这种“竞争”就是一种非平衡态,为了获得更高的待遇或使自己级别职称得到提升,教练和队员会更加努力地,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会使运动队整体训练水平和质量效率得到提高。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要使系统存在不断活跃的因子,使系统具有明显不同因素的差异性,使系统远离平衡的状态,而不是维持系统内部要素的平衡状态,只要差异性明显了,才会产生竞争的可能,才会使得内部要素的种种矛盾激化和加剧,使其产生偏离原有平衡态,进而形成新的平衡态,才会使系统产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郾3运动队管理非线性研究

普里高津认为,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机理。所谓非线性系统,就是指不具备均匀性和叠加性的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能使系统各要素间产生协同作用,使系统在演化和发展中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曲折性、奇异性、多变性,这是一切演化和发展的真正根源。所以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运动队发展的内部动力。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影响,现在仍强调制度惯性影响的运动队管理,而运动队内部不同程度还缺乏这样一种非线性作用机制,因而不利于多种因素之间的竞争、协同、耦合与和谐,影响着大多数运动项目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第一,管理体制的线性作用机制。由于传统科层制的“权威”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及现实利益的驱动,运动管理体制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线性作用,从主管体育工作部门到运动队负责人,再到具体体育专业项目负责人等,行政等级森严,许多训练、科研和竞技交流活动本应由体育训练机构承担,有时却被行政工作所替代。由于缺乏反馈、监督和上下沟通的相互作用,因此难以形成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使运动队广大运动员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无形中丧失,从而影响体育运动技能的创新及体育精神的弘扬。第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运动队办什么专业,开什么项目,按什么模式和目标培养运动员,基本上不是运动队自己能决定的,对社会需求、市场反应、运动专业项目发展趋向以及教练员的看法和运动员的需求考虑照顾太少,这既不利于运动项目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出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优秀运动员。

3?郾4运动队管理涨落特性研究

涨落机制存在于体育运动队的系统内,微小的涨落可能预示着巨大的机遇和潜能,同样会有着产生毁灭性结果的可能。所谓涨落,是指系统的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在接衡态的线性区,涨落的发生只使系统状态暂时偏离,这种偏离状态不断衰减,直至回到稳定状态。而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系统中一个随机的微小的扰动或涨落,通过非线性的相干作用和连锁效应被迅速放大,就可以形成整体的宏观的“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发生突变,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运动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一条信息的获得、一项技术创新的成功引用、一个错误的决策计划都可能对运动队的发展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组织发展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不利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要善于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将偶然因素转化成组织发展新机遇的能力,推动事态发展朝着有利于目标的方向演进。因此,运动队的内部结构、职能和各种活动的目的必须明确,具体,保证内部协同发展,避免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防止内部的相互对抗和削弱,管理系统要健全和完善职能配置,并密切配合,相互呼应,实现功能协同,同时,在运动队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细微影响因素,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把握好运动队发展方向。如应努力利用并创造条件,使管理朝有利于目标的方向发展,防止相反方向的出现。在运动队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善于运用涨落导致有序原则实现高校运动队的飞跃。根据每个运动队具体情况,制造有利于发展的小涨落,如科研奖励、岗位选拔竞争、冠军龙虎榜等,给每名教练员或队员施加压力,激发斗志。

4结论

(1)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主要从自然科学中

发展出来的理论,它提供了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社会组织管理的一般性思维,要把它应用到运动队管理中去,使之有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把它发展成为运动队管理理论,使之成为一种更贴近高校运动队管理的范式。

(2)自组织管理是一种促使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有利于个人与组织自我实现的、自适应的管理,它有利于组织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

第6篇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学校运动队 管理模式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各校运动队也进行了改革,学校运动队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但是水平差异较大。实践证明:学校试办运动队的效果是显著的,给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俱乐部等群体活动注入了活力。学校运动队的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管理直接影响着运动队竞技水平,因此,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优秀运动队管理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人本管理的模式

当前提出的人本管理模式只是一个理论模式,并不一定适用所有的学校运动队。对于不同学校,应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的人本管理模式。另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本管理模式也会不同。

1.1学校运动队管理的内在要求

学校运动队管理以人为本意味着一切管理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的指导思想,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人的因素在学校运动队管理中显得特别重要,教练员和队员不仅是管理的客体,更是管理的主体。学校运动队人本管理模式强调“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作为学校运动队各层次的管理者的学校领导,在履行管理职责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履行教师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又是学校管理的客体。总而言之,在学校人本管理中,强调教练员和队员的主体地位。

1.2人是管理的出发点与目的

从管理要素的角度看,人是最具能动性和创造力的要素,通过科学的人本管理,能调动队员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提高运动队的管理水平,促进运动队实现自身的目标。然而,从管理的目的看,一切管理活动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运动队的管理者首先要尊重队员的人格,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因此,在学校运动队管理过程中不能采用老一套的管理方式,把学生当做是纯粹的被动的管理对象,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采用引导的方法,给予一定的自由,但并非放任不管。对学校运动队工作的管理,既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更要对实施教育的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设立质量标准,及时肯定队员在工作、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绩,使管理者的激励行为及时得以强化。

2.学校运动队管理理念的新突破

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基本精神是:“人是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1如何正确理解人本管理

一个运动队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运动员积极性的调动、运动员潜力的激发、运动队风气和比赛成绩。管理效率、成效,与人的主观动机、思想状态、精神境界等成正比。因此,在学校体育运动队管理中,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上体现出关注人的心理,重视人的精神需求,尊重人的个性展示与发展,实现人的自信、尊严和价值。

2.2新理念的特点

体育管理的功能性突出的表现是运动训练目标实现,学校运动队如何培养出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立足于国内的体育人才。“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从运动队的整体出发,是一种非权利的管理模式,把管理者的思想、目标潜移默化地成为运动队中每个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完善中。实践证明,许多优秀学校运动队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教练员相信运动员,尊重运动员,善于用建议、提示的方式开展工作,而不是强加于人,尽可能地发挥每个队员的主动性与特长,采取的措施、决策有针对性,并使运动员有责任感和信心,在比赛中表现出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大胆果断的决策,从而取得好成绩。

3.人本管理在职业学校运动队中的体现

在职业类学校运动队中,“以人为本”就是确立和尊重运动员在训练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运动员的个性特点,让运动队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运动员的成长成材和发展而设计组织,着力培养他们攀登体育高峰、创造出最好成绩的能力和自信心

3.1学校运动队管理的特点

“人本管理”要求满足运动员的需要,那么,我们是否应如企业那样,将队员视为“客户”、“上帝”呢?需要澄清的是,学校中的人本管理不同于企业中的“人本管理”,有其特殊性。学校与企业不同,企业生产产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其产品和客户的分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运动队的管理人员不能由着队员的性子,既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又要不断提升客户的需求层次,引导客户正确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否则就是对运动员不负责任。

3.2实施人本管理应遵循的规律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本质上说,人本管理就是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思想规律,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才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人本管理自我超越的自律意识,把运动队的发展与每个成员的人生价值融为一体,从而把组织意识转变为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达到无需运用权力和制度进行制约的境界。

4.以人本管理为要求制定运动队管理方法

对于运动队来说,管理的基调是具有相对弹性的人性化正面教育,但严格的刚性制度管理也必不可少。规章制度既是正面教育的补充,又是管理取得实效的保证。只有受到绝大多数人拥护的规章制度才具有约束力,才能管出团结,管出战斗力。运动队科学管理涉及的问题面广量大,难题多多,这是不言而喻的,通常可以在以下方面下工夫。

4.1强调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方法如运用得当,可以在运动队管理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运动队的终极目标往往非常具体而明确,这就是奋斗方向。为了全队终极目标的实现,应将对应的管理目标进行分解,构制一个由不同层面、针对不同对象子目标所组成的目标管理体系,如长期和近期目标、集体和个体目标、文化学习和政治进步目标等。要从思想上提高全队成员对目标管理的认识,明确各自实现目标的内容和步骤,自觉接受管理者对目标落实情况的检查,促使全队上下都能为实现终极目标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一个具体管理环节中,做到言之有据、以理服人、奖惩分明,从而在竞技体育终极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自始至终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2重视民主管理

重视民主管理,就是提倡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摈弃压制和居高临下的传统说教方法,改变完全由领导主导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如让运动员对班队事务有建议权,对实施处罚有申诉权,对重大决策有参与权,等等。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在某些管理环节上可以鼓励运动员开展自我管理、自主安排和自觉监督,充分信任其管理能力,既增强管理的和谐性和有效性,还锻炼运动员的管理能力。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代运动员的个性和权利意识越来越鲜明。对于自我意识强烈的运动员个体而言,离开民主管理,就谈不上有效管理。为此,每个运动队都要花大力气培养善于民主管理、适应发展需要的管理者,坚持现代民主管理理念,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5.结语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要从运动员出发,把尊重运动员、信任运动员、培养运动员、发展运动员作为根本目的及终极目标的运动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运动员为本管理,要求学校运动队的管理者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运动队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运动队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使运动队成为运动员全面自由发展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桃作为.人本管理研究述评[M].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

[2]顾荣芬浅谈体校运动队的人本管理模式[M].贵州体育科技,2011,(89).77.

[3]李安娜.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中的运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58-59).

第7篇

一、国内有关教育管理对象的不同界定

教育管理对象,简而言之就是教育管理“管什么”。关于这一问题,目前主要存在“要素说”和“系统说”两种不同观点。1.教育管理对象“要素说”“要素说”指出教育管理的对象由一个个要素构成,并认为特定要素的提升有助于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三要素说”“人、财、物”是管理学中最常见的有关管理对象的界定,也是最为人普遍接受的观点,后来被借鉴于教育管理学。学者中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如靖国平教授在1999年提出了教育管理哲学范畴中新的三要素说,认为教育管理的对象为“人、物和环境”。[1]“四要素说”有学者提出教育管理对象有四个要素,即人、财、物、事。然而,孙绵涛认为“当对事件进行分析后就会发现,事件的因素与已有的教育管理客体因素都是有关联的。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所涉及到的事情等与教育管理客体因素中的人、财、时空和信息都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再把事件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要素来看待了。”从而提出教育管理对象为“人、财、时空、信息”。[2]“五要素说”李帅军指出“就教育管理而言,我们主张五要素论,即人、财、物、时间、信息是教育管理客体的基本要素。”[3]“人”指的是教育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成员,是教育管理中尤为关键的要素。在现行的治理理念、多元管理者思想下,教育体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成为教育管理的主体,无论传统的教育管理者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校党委书记、各职能部门主管,还是教师、学生,甚至与家长都应成为管理的主体。“财”指的是教育管理系统可以支配的经费。“物”指的是教育管理系统的一切的物资。“时间”指的是教育管理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是管理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和尺度。“信息”指的是支撑和支持教育管理的各种消息、帷报、资料、数据。“要素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教育管理对象主导思想。学者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管理对象的内涵和外延,逐步提出了“七要素说”(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事件),甚至形成了所谓的“十三要素说”。无限的扩大显示了“要素说”的缺陷,即单一要素的提高并不能有效实现管理目标、提升教育管理效率,面临这一理论与实践困境,有学者提出教育管理对象“系统说”。2.教育管理对象“系统说”“系统说”主张将教育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各要素间的协调配置、协同提升优化教育管理系统体系,从而使教育管理效率、效果、效益得到根本上、整体上的提升。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主张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非零散的要素的组合。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整个教育系统或者是整个学校管理系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二、教育管理对象认识误区及其纠正

教育管理对象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尚未出现以“教育管理对象”直接命名的文献资料,更没有出现此类著作,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无明晰统一的结论,给教育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和教育管理者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同时,有关教育管理对象的探讨目前主要集中在“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事件”等要素上,或集中于教育管理系统优化上。这表明目前关于教育管理对象的认识上存在“主客体分离”、“内外管理不均衡”、“务实不务虚”等问题。

1.“主客体分离”及其纠正

主体和客体分别来自英文“subject”和“object”,翻译为“主体”与“客体”容易受中国文化中“主”“客”是反义词的影响,将二者理解为彼此对立的哲学范畴。教育管理主体成了“主”,高高在上,管理他人或者物,教育管理客体成了“客”,地位底下,成为了“被管理的人和物”,二者相互分离,教育管理主体不能被管理,教育管理客体不能管理。纠正这一认识误区应首先从根本理念上进行转变。教育管理者与教育对象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object”同样可以翻译成为“对象”一词,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象”一词由来已久,主要指代相对而言的另一方。例如,李帅军(2003)认为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管理对象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的和相互制约的,并以管理实践活动为基础。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管理对象以对方存在为条件。同时教育管理系统具有层次性,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管理对象也具有相对性,可以相互转化[3]。孙绵涛(2006)认为教育管理活动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的结果就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也就是说通过教育管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教育管理主客体相互转化了。同时在此过程中,分为主客二分和主体合一(即主体间性)阶段,教育管理的最终理想目的是达到主体间性阶段,即此阶段教育管理主客体关系变成了主体和主体的关系[2]。黄崴(1997)认为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管理理论,一种为客体论,把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看成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管理者主动的,被管理者是被动的,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另一种则为主体管理,强调的是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同处于主体的地位,二者是主体和主体的关系,重视共同参与和互相协调统一[4]。这种观点有利于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促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方向转化,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2.“内外管理不均衡”及其纠正

已有研究中对教育的内部管理比较重视,对内部管理对象的要素也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但较少探讨教育管理对象中的外部对象,如教育管理对象中“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等等,同时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管理者,如校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出现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失衡,要么注重外部管理忽略内部管理,要么注重内部管理忽略外部管理,因而导致在教育管理对象的认识中出现“内外部管理失衡”的情况。事实上,根据管理的指向,教育管理中的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军可以划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传统的教育管理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内部管理”,长期忽略了“外部管理”,尤其是外部关系管理。教育部门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但是同样离不开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忽视了外部管理将会造成教育资源短缺、阻碍壁垒重重。同时,过度重视内部管理将造成管理僵化、管理强度过大、管理氛围压抑等情况。因而,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合理处理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既科学进行内部管理,又积极加强外部管理。

3.“务实不务虚”及其纠正

“务虚”管理是指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对“文化体制机制等”较为抽象的对象进行管理;“务实”管理则指管理者注重对“人财物”等具体的对象进行管理,二者长期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一方面,近年来专家学者大力倡导学校“文化体制机制等”的管理,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西部学校,由于认识不到位或管理难度大,对学校“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力度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硬件不够“硬”,部分学校日益加强学校“人、财、物”等“务实管理”的力度。学校“软件”是学校自建立以来在各届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共同发展构建的软实力。叶澜教授指出,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的内部组织系统及其构建的原则与功能规定,涉及到机构设置、责职分工、权力分配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重要且具体的方面。”[5]学校的运作机制指保证学校“内部主要工作的目标有效运作的基本程序与手段,具有维持、推动、反馈、调控、保障及促进工作系统发展等功能。”[5]由此可见,“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是促进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理应成为教育管理对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财、物”管理在教育管理中长期占有相当中的比例,是传统管理学的三大要素,也是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管理对象确实占有非常大的分量,即便在呼吁加强对其他管理对象的管理时也不容忽视。因而,教育管理者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必须处理好“文化体制机制等”“务虚管理”与“人、财、物”“务实管理”的关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教育管理对象体系重构及其解读

目前国内外对教育管理对象并未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而是散现于教育管理学相关论著中,且存在主客体分离”、“内外管理不均衡”、“务实不务虚”等认识误区,笔者通过对前人经验结论的学习和梳理,努力从易于理解和把握的角度界定教育管理对象,认为教育管理的对象及其关系如下:从图1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教育管理对象。从第一层次来看,教育管理对象可以划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对象两个方面。目前国内对教育管理学(EducationalGovernanceandAd-ministration)包含教育行政学(EducationalGovern-ance)和学校管理学(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陈孝彬、高洪源在《教育管理学》中将教育管理学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管理对象对应教育行政管理对象,主要有“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狭义的教育管理对象对应学校管理对象主要有“学校组织运作……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学校组织及其运作机制……办学资源……全校人员”。[6]教育管理对象划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对象”,有助于形成统一的理解,以避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褚宏启,张新平认为“教育管理机构包括两大类组织:一是教育行政组织;二是各级各类学校”[7],二者管理对象也各有不同。即便“美国宪法中没有提到教育,因此教育成为州的责任”[8]瑟吉奥万尼等人依然将美国的教育管理对象处于两大背景之下,即“公共价值和学校政策”和“学校政策和管理问题”。从第二层次来看,教育行政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对象均可以划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外部管理”经常为学者忽略,在实际管理实践中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是社会人,教育是社会体系之中的教育,管理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改善和协调,教育管理的对象不能只聚焦于学校内部,而应该放眼于整个社会体系。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积极需求社会资源,维护与外部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外部管理工作。然而过犹不及,过于重视外部管理,忽视内部管理也是教育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于此同时,部分教育管理者思想局限于眼前问题,行为囿于内部事物,同样为教育管理带来困难。总而言之,教育管理中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如同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虽然相对相离,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第三层次来看,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内外部管理有所不同。教育行政管理的外部管理包含对“与其他行政部门关系管理”和“对教育事业单位的管理”(包含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则包含“文化体制机制等”和“人、财、物”的管理。同时,学校管理的外部管理包含“与社会的关系管理”、“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管理”、“与其他教育事业单位的关系”,学校内部管理同样可分为“人”的管理、“财”的管理和“物”的管理,其中“文化体制机制”是对“人、财、物”管理的协调,同样也是正确进行“人、财、物”管理的重要保障。在教育行政管理的内外部管理中,必须注意的几点:一是“与其他行政部门关系管理”。与其他行政部门构建和谐共赢的关系,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行政部门如发改委等行政部门进行协调合作,以获取相关资源,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因而,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关系是教育行政部门外部管理工作的重要对象。二是“对教育事业单位的管理”,这是教育行政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三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这既属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对象,“思想文化制度等”既是“人”的管理的手段,也是教育管理的对象;对“思想文化制度等”的管理实际上是间接对“人、财、物”的管理,更是对人的行为与思想的管理。且由于我国教育行政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也成为了教育管理对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是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财、物”的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财、物”主要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人事管理、教育经费配置管理以及教育物资配置管理。冯惠敏教授曾指出“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的落脚点,教育行政管理服务于学校管理。”在学校管理的内外部管理者,我们同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运动队;自组织管理;研究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比利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教授于1969年在“理论物理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他认为,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是形成自组织的重要条件,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不管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或社会的系统),当系统的某个参变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状态。普利高津将这种需要耗散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将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行产生的组织性和相干性称为自组织现象。因此,耗散结构理论也被叫做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诞生不久,即由化学扩展应用于流体、激光、生物、天体演化以及社会科学,其所涉及面之广,可以说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将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学领域。如任志新的《系统自组织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都是将自组织理论与实际管理相结合,研究在现代管理中如何运用系统自组织理论提高本身的自适性;刘铭、王东平的《耗散结构学说与医院管理理论》,蒋笃运、赵桂英《耗散结构理论及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等,都是利用耗散理论四个特征把管理贯穿于其中,进行逐一剖析得出结论的,这些都积极推动了自组织理论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发展。

一、高校运动队管理现状

(一)研究对象

以中部五省(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有试办运动队资格的高校为例,随机抽取15所高校350名运动员和30名教练员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检索中国期刊网、博硕论文数据库等网站和数据库,并查阅院图书馆等网上图书资料,进行认真研读、分析、概括与总结。

2、问卷调查法。针对高校运动队管理现状展开问卷调查,问卷采取邮寄各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10份,回收率81.6%,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96%。采用Excel3.0办公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获得部分资料。

3、专家访谈法。对体育管理专家、体育教育专家及部分管理人员采取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获得课题研究的指导意见。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运动队的形成与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实践,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了很大成效,已经成为我国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当前,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已发展到110多所。

(二)高校运动队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运动队还尚未进入中国竞技体育的主流,对选中的15所高校进行调查,得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受到缺乏高水平运动员和优秀教练员、经费不足、竞赛机会少以及管理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制约。诸如优秀运动员来源渠道不畅通、教练员业务水平及专职化程度偏低、难与国内高水平竞赛体制接轨、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等。

(三)高校运动队实现自组织管理的可行性

1、高校运动队是一个社会系统

高校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人才结构、教育管理机制、物质条件等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目标管理体系。把自组织理论体系运用到运动队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借鉴自组织理论和方法,加强对运动队内外部信息的流通和传递,寻找和构造运动队中代表系统进化性质和方向的涨落现象和机制,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习型、和谐型、高绩效运动队的理论基础。

2、运动队耗散结构特性

运动队管理开放性研究。开放并引进负熵是运动队发展的前提。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运动队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从人员结构组成,物质条件,训练教育管理,竞技训练组织管理,思想教育管理等都是一个整体的自组织体系,它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体系要从无序(或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或高级有序)状态进化,就必须是开放的,与外界进行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不断引进负熵,即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训练管理资源。如在教练员的选拔途径上应多样化。引进国家或省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经过培训学习转型的教练员,选派有潜质的教练员外出考察、培训和学习,或请专家来校讲学,以丰富教练员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科学化训练的程度。在运动员选拔上应把重点体育学校、普通高长生和体工队的高水平运动员吸收进来,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科学选拔,这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当然,如优秀体育人才,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运动训练,项目竞赛配合与协作,甚至与其他运动队的交流活动等等都是一个不断开放交流的过程,以增进运动队发展与创新的活力。

运动队管理非平衡态研究。耗散结构理论所指的非平衡态是指系统要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使系统形成有序结构,即“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运动队成员组织结构、能力结构、职能分配等存在的差异是保证运动队充满活力的基础。有关部门应把高校运动队参加竞赛的质量和数量纳入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从而真正达到提高高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与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接轨。这种“竞争”就是一种非平衡态,为了获得更高的待遇或使自己级别职称得到提升,教练和队员会更加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会使运动队整体训练水平和质量效率得到提高。只要差异性明显了,才会产生竞争的可能,才会使得内部要素的种种矛盾激化和加剧,使其产生偏离原有平衡态,进而形成新的平衡态才会使系统产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运动队管理非线性研究。普里高津通过对非平衡系统的长期研究,发现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机理。非线性相互作用,能使系统各要素间产生协同作用,使系统在演化和发展中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曲折性、奇异性、多变性,这是一切演化和发展的真正根源。所以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运动队发展的内部动力。由于传统科层制的“权威”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及现实利益的驱动,运动管理体制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线性作用,从主管体育工作部门到运动队负责人,再到具体体育专业项目负责人等,行政等级森严,许多训练、科研和竞技交流活动本应由可以的体育训练机构承担,有时被行政工作所替代。由于缺乏反馈、监督和上下沟通的相互作用,因此难以形成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使运动队广大运动员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无形中丧失,从而影响体育运动技能的创新及体育精神的弘扬。

运动队管理涨落特性研究。涨落机制存在高校运动队的系统内,微小的涨落可能预示出巨大的机遇和潜能,同样会有着产生毁灭性结果的可能。运动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一条信息的获得、一项技术创新的成功引用、一个错误的决策计划都可能会对运动队的发展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要善于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将偶然因素转化成组织发展新机遇的能力,推动事态发展朝着有利于目标的方向演进。因此,运动队的内部结构、职能和各种活动的目的必须明确,具体,保证内部协同发展,避免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防止内部的相互对抗和削弱,管理系统要健全和完善职能配置,并密切配合,相互呼应,实现功能协同,同时,在运动队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细微影响因素,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把握好运动队发展方向。管理者应该善于运用涨落导致有序原则实现高校运动队的飞跃。

三、结论与建议

以自组织理论指导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合理的,在实践上是有效的,能极大提高高校体育管理水平,使体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加强自组织理论学习,树立系统管理意识

自组织理论是分析、研究、组织高校运动队管理系统的主要理论基础。应学习自组织理论的基础知识、理论要点、全面更新思维视角,将不同领域与不同方面的体育管理实践与理论统一起来,形成统一的思维方式。

(二)细化管理系统,实现科学有序管理

管理就是管理者对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职能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根据高校运动队管理的范围和职能,可将高校体育管理系统划分为教师子系统、体育教学子系统、运动员思想教育管理、生活管理、训练管理子系统等与其它部门联络等若干个子系统,明确各子系统职能,实现科学有序管理。

第9篇

    2010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的体育用品业又是体育产业的核心部分,如2007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各领域增加值的构成中,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及销售占到79.80%;2008年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及销售的从业人员达252.67万人;全国体育用品行业总产值更是以每年493亿元的规模增长,2009年1~11月,中国体育用品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6.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29%;实现利润总额19.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6.90%[6,2]。因此,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专门指出:“要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体育用品业中的地位……有效推动体育用品的品牌建设,增强我国体育用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争取到2020年,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2008年,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已经超过400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用品企业约为25000家。其中,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为进一步增加自己在国际体育用品业中的竞争力选择通过上市融资来扩大规模,与国外知名的体育用品品牌进行抗衡。自2004年6月28日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以来,截止目前我国先后有13家体育用品公司在境外上市。这批上市公司是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典型代表,它们的经营效率能够反映整个行业的经营水平。因此,将其与国际知名的体育用品上市公司放一起研究它们的经营效率,并找出改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吴延年等(2010)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认为以往的相关研究“一是,在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现状(含竞争力)研究中,一般性、宏观、定性的理论研究较多,研究中使用权威性、一手数据少、二手数据多而且比较陈旧;二是,应用研究,即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应用经济学的方法、工具、模型和统计分析手段进行的研究较少”。目前,用于评价企业经营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鉴于体育用品企业多投入多产出的特征,基本上可以采用全要素生产率(TFP)、随机前沿分析(SFA)、数据包络分析(DEA)以及其他的一些参数和非参数方法,其中DEA和SFA较为常见。基于此,本研究将运用DEA方法,依据搜集到的15家中外体育用品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中公布的财务数据,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这15家中外体育用品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并对非有效企业采用投影方法,找出更有效的投入产出量和改进方向,以期为中国体育用品上市公司进行经营效率评价和寻求最佳改进途径提供分析思路。

    2DEA方法简介数据包络分析

    (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是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个新的交叉领域。它是由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于1978年开始创建,并被命名为DEA。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进行评价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多个输出的决策单元DMU(decisionmakingunit,简记DMU)间的相对有效性(称为DEA有效)。根据对各DMU观察的数据判断其DEA的有效性,本质上是判断DMU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生产前沿面”上。“生产前沿面”是经济学中生产函数向多产出情况的一种推广。DEA的基本模型为C2R模型,在此基础上又扩充和完善增加了其他几个有代表性的模型,如BC2模型、FG模型和ST模型等。

    C2R模型假设有n个生产决策(公式略)本文根据体育用品上市公司经营的特点,决定选取投入导向的C2R模型和BC2模型进行分析。使用C2R模型来分析15家体育用品上市公司的综合效率,使用BC2模型来分析15家体育用品上市公司的纯技术效率,并进一步分析它们的规模效率。

    3决策单元与评价指标的确定

    3.1决策单元的确定DEA方法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多个同类样本间的“相对优劣性”的评价。因此,必须正确地选择决策单元(DMU)。从经验上来看,所选择的DMU应该具有“同类型”特征。中国部分:根据上述的13家中国体育用品上市公司公布的2010年年报显示,它们的主要业务包括运动鞋、运动服装及配件,具有“同类型”特征,选取其中的12家作为决策单元;国际部分: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国际体育用品着名品牌主要有耐克(NIKE美国品牌)、阿迪达斯(Adidas德国品牌)、美津浓(MIZUNO日本品牌)、锐步(Reebok英国品牌)、茵宝(UMBRO英国品牌)、卡帕(Kap-pa意大利品牌)、新百伦(NewBalance美国品牌)等,其中锐步为阿迪达斯的子公司、茵宝被耐克收购、新百伦目前还是非上市公司、卡帕公司资料无法获得,因此,国际部分选取耐克、阿迪达斯、美津浓3家作为典型代表,根据这3家公司2010年年报介绍,它们的主要业务与中国的上述12家体育用品上市公司基本相同,符合“同类型”特征。最终选取上述的15家中、外体育用品上市公司作为决策单元。

    3.2评价指标的确定DEA模型是以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为建模基础。因此,用DEA模型评价上市公司经营效率时,所选取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要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综合经营效率。同时,由于选中的15家决策单元是在7个国家的8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为保证统计数据口径的一致性、可比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并咨询有关专家,选取了以下的输入、输出指标:输入指标:X1总资产: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能给企业目前或未来经营带来收益的经济资源;X2净资产:它属于一个公司的经济规模因素,是企业经济效益最稳定的物质基础;X3主营业务成本:是相对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投入,反映了公司内部的管理经营效率。输出指标:Y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它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Y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平均存货为“期初存货”与“期末存货”的平均数),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Y3每股盈利: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另一指标;Y4主营业务收入:一个健康且具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必有一个清晰的主营业务作为支撑。根据经验,在DEA模型中,决策单元DMU的数目不少于输入、输出指标之和的2倍对模型求解比较有利。本研究选中了15个决策单元,输入、输出指标之和为7,符合DEA模型的求解要求。依据15家中、外体育用品上市公司公布的2010年年报,整理好DEA方法输入、输出指标的原始数据。

    4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

    根据数据,建立C2R模型和BC2模型。利用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Tim.Coelli编写的Deap2.1软件进行DEA模型的求解,得到结果整理如(表略)。

    4.1综合效率分析如前所述,综合效率是指不考虑规模收益时的技术效率,即C2R模型的DEA有效性分析。从表2显示的DEA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10年,这15家中、外体育用品上市公司中,李宁、中国动向、喜得狼、鳄莱特、巨星国际、耐克、阿迪达斯和美津浓这8家公司的综合效率等于1,且各S-0、S+0皆等于0,表明这8家体育用品上市公司为DEA有效,即这8家公司在2010年都处于“用现有投入获得最大产出”以及“在现有产出基础上,投入最小”的理想状态。在这DEA有效的8家体育用品上市公司中,既有像耐克和阿迪达斯这样总资产达900多亿的超大型公司,也有像喜得狼、鳄莱特这样总资产只有几亿元的公司。这说明经济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本身的发展水平,还取决于要素的合理组合应用。因此,即使是经济实力相对弱小的企业如果能将自己有限的条件合理地组合利用,也能达到较高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应看到,3家国际着名企业虽然规模超大,总资产达900多亿,但它们管理科学,注重品牌建设,资源配置有效,因此,其投入产出效率比较高。而15家体育用品上市公司非DEA有效的7家企业全是中国企业,其中,综合效率值最大的是飞克国际为0.821,最小的是中国体育只有0.455,只达均值的一半。由前所述,中国体育用品上市公司在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的经营效率就是这个行业整体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的缩影。由此可知,中国的体育用品企业经营效率还不高,应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品牌建设,调整资本结构,压缩运营成本,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将生产调整至最佳状态。

    4.2纯技术效率分析纯技术效率,指考虑规模收益时的技术效率,它衡量的是在现有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企业提出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决策者的管理水平。15家中外体育用品上市公司中,共有8家实现了纯技术效率有效(表2),而未能实现纯技术有效的有7家,占总数的46.67%,且这7家都是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因此,中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应转变自己的发展模式,由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转变,有集约才有规模经济,经营集约化体现了企业人、财、物等要素投入密集而节约,以组合成一种优化的资源配置结构,从而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目前,中国的体育用品企业最紧迫的任务是重视品牌建设,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合理整合现有资源,促使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10篇

[关键词] 体育 产业 人才

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尤其在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更是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与机遇。但与国外已相当成熟的状况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幼稚期。本研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给予充分的研究,并以此为基发现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所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体育市场有一定的规模。目前基本框架已趋清晰。包括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技术培训咨询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彩票市场。竞赛表演市场:广大群众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竞赛市场的基础,同时,我国竞赛制度的改革,主客场赛制和俱乐部制的实行推动了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当规模,相当稳定的观众和球迷群体,竞赛表演市场也在逐步扩大。健身娱乐市场:健身娱乐市场是体育市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体育市场的主体市场,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性的消费市场。自1993年第一届体育用品博览会起,随着体育主体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指定的四大供应站流通的体育用品的格局,目前已具备一定规模,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

2.开发领域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对资源发挥着配置作用,所以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包括有形资产的经营和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一是有形资产的经营。体育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在保证行政事务和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政策和法规将闲置的土地、房屋、设施和设备的行政性资产等非经营性使用体育资产转为经营性施用,这种非经营转为经营是正当的,在当前是必要的。据了解,在当前体育系统中,存在着这种相当普遍、相当规模的活动。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整体规模小,市场发育不成熟。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体育市场的成熟和完善,而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体育市场内外要素的成熟程度。我国体育市场通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但水平仍然很低。就体育市场主体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规模小,发育不良。

2.产业结构不完善合理。由于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体育投资的主体,政府财政的主要职能是集中分配资源,满足社会成员的体育需要,但由于政府官员所要追求的地位、权力、名誉与其政绩密切相关,因此为了自己的政绩,政府官员往往对显现的、具有社会轰动效应的体育投资领域和项目特别青睐。

由于受经济、社会、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社会呈现二元结构,城乡差距、东西十分明显。体育产业作为各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在东部,尤其是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体育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发展十分迅速;而在西部,体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如体育彩票业、1999年国务院批准发行40亿,根据市场管理水平和市场容量观测,广东的额度为89760万元,占发行总额的22.44%,比三北地区另加西南地区四个大区18个省市发行的总额度还要多,出现畸形发展状况。东部和西部过剩和短缺状态,使体育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3.高素质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目前缺乏的经营人才主要有三类:一是负责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规划、监管职能的行政干部;二是高素质的体育企业家和体育经纪人;三是体育营销人才和体育产品研发人才。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办体育,在我国具备体育知识的人才往往缺乏应有经营意识和知识,而一般经营者又缺乏体育运动知识,体育经营人才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体育产业市场化的发展。我国体育健身、中介服务、体育用品售后服务、体育信息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能力,服务营销与管理的约束和方式都非常落后。而在发达国家包括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为适应市场国际化和竞争的客观要求,其服务业已经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阶段,并通过使用计算机、通讯网络和标准化等高科技,建立起一套完整营销网络及管理体系,因此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竞争中,我国将面临营销体系不完善和管理水平落后的严峻局面。

4.体育市场管理的法律化、规范化程度亟待提高。规范、有序的市场是产业稳步和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管理尚缺乏高层次的立法,国家的行政法规,甚至法规性文件一项也没有,虽然一半左右的省、自治区的省会城市都了地方性体育市场管理法规或政府规章,但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仍需要通过高层次的立法予以明确,如管理权限的明确划分、执法程序的完善和统一等。因为,在现实的体育市场管理中,部分体育经营项目存在着权限交叉,也就是说有的部门在越位,同时有的项目管理又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越位和不到位都会造成体育市场管理混乱,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对广大体育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不力的现象,进而都不利于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因此,尽快出台国家层次的体育市场管理的专项法规就有着特别迫切的实际需要。

三、结论

我国体育产业虽然得到很大的发展,体育市场有一定的规模,开发领域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着整体规模小,市场发育不成熟;产业结构不完善合理;高素质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董金国:论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与科学,2001(2):36~37

[2]罗佐县: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对策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3):60

第11篇

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技术进入全新的时期。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转变了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同样地,现代信息技术也为体育教学变革提供了新的信息环境,为变革体育教学提供了可能。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教学方法、教学媒介、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体育教学需要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体育教学结构,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体育教学空间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传统体育教学的空间主要为操场或者是体育场等场地,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体育教学的空间已经拓展到网络空间,充分体现了开放性特点。第二是体育教学时间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时间等要素都由教师安排,而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自由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第三是教育对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育对象为学生,而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教育对象逐渐实现了全民化。第四是体育教学方式和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传统教育教学主要依赖于体育教师的讲解,而在现代化技术下,体育教学方式渗透了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体育教学变革表现

延伸教学空间。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体育教学空间和整体环境不再局限于室内或者固定的场地,网络视频和远程教学等拓展了体育教学环境和教学空间,突破了传统校园环境,逐渐打破了时空之间的界限,从而不断扩大了体育教学规模。

优化教学结构。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属于间接性的沟通,而现代信息技术兴起之后,教学组织管理相关部门的功能不断弱化,将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体育教学管理的组织层次,使得体育教学信息更快地传播。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方式逐渐从控制型方式向学生参与型方式转变,强化了体育教学的互动性,学生通过自学或者远程学习来获得相关技能知识,减少了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有助于体育教学任务的更快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体育教学资源实现了丰富化和多元化,体育教学内容范围在逐步扩展,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而不断更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体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据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有着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体育教学服务。

转变教学主客体。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学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而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和较低的教学地位,因而在传统教学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体育教师从主体地位转变为引导者和调节者的地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学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也可以预先学习的技能知识,通过自我学习不断进行反思,由此掌握体育教学中的技能知识。

拓展体育功能。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了中小学体育文化的内涵,使得体育文化功能不断延伸,主要表现在:其一,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体育文化的传播从被动化转变为主动化,如学生接受体育相关信息的主动性加强。其二,随着信息技术网络传播速度的提高、范围的扩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文化资源也在不断丰富。其三,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走进中学校园,体育传播出现了多样化和广泛化的特点。

第12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设施;BOT

本文为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项目(2008BZC070)课题论文

中图分类号:F287.5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体育场馆BOT融资模式建设概述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方向的转变,扩招后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教学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体育基础设施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招生规模扩大的瓶颈之一。鉴于高校新校区建设资金紧缺,仅仅依靠学校投入较困难,因而需要市场与高校共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BOT融资模式以高效率的投资结构和显著的社会效益等优势为较多的公共设施建设所采用,也曾应用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上获得成功。

高校体育场馆采用BOT融资模式建设基本思路是:由学校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与社会投资者以资金形式共同出资,以合约形式委托专业建筑单位承担建造任务,学校和社会投资者作为投资方提出体育场馆规划和修建要求。场馆建成后,所有权归属于学校,经营权有条件地转让于私人投资者,由私人投资者在优先满足学生正常课堂教学使用的前提下,自主开展经营管理,以经营收益补偿其投资成本。当达到投资双方合约规定的年限后,该场馆的经营权收归学校所有,达到学校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

二、高校体育场馆BOT融资建设项目可控制风险

(一)银行借款风险及其评价。银行贷款风险是指企业在利用银行贷款资金的过程中无法偿还本息的风险。企业负债经营时,由于债务利息是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上升时,息税后利润将会大大提高;否则就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在体育馆BOT融资问题中,投资者最关心的是项目的偿债能力,可根据项目债务承受比率即可对项目的债务承受能力作出评价,从而为贷款银行和投资者对最关心的债务偿还问题进行分析提供依据。

可以通过项目债务承受比率CR=PV/D来评估项目的风险,式中PV为项目在融资期间的现金流量现值(采用风险校正贴现率计算);D为计划贷款的金额。项目融资一般要求的取值范围在1.3至1.5之间。

(二)信用风险及其评价。BOT投融资方式是一种有限追索融资,债权人只能从项目本身带来的现金流入或项目资产中得到偿付,因而是依靠有效的信用保证结构建立起来的。体育馆BOT建设项目的信用风险涉及每一个参与者包括高校、贷款机构、经营公司等,并贯穿于BOT项目的各个阶段。每个项目参与者和每个阶段都可能给项目公司带来信用风险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或成本的超支。但项目通过协议签订和特许经营权的协定、上述动态投资回收期和项目负债承受力的分析,投资者和经营者能放心地进行项目建设,并且此项目的社会公益性比较大,所以各方违约的风险能更好地得到限制。

(三)完工风险及其评价。完工风险是指项目建设无法完工、延期完工、成本超支或完工后无法达到预期运行标准的风险。它存在于BOT项目的建设阶段和试运营阶段,一般可造成项目公司建设成本增加、贷款利息增加、现金流量不能按预期获得、贷款偿还期被迫延长或无法偿还等重大损失。项目的筹建和试运营过程,项目公司把绝大多数的风险转移给施工单位和经营公司。项目公司主要是通过签订各种协议书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对于合作方的提前完工和高效的运营给予适当的报酬。

(四)运营风险。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项目运营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第一,运营环境风险。体育场馆的运营依赖自来水、供电、供暖等公共事业设施,这些资源价格的波动和供应的可靠性成为影响项目经济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第二,经营管理风险。项目运营方的经营管理水平关系到BOT项目效益的正常发挥与否,直接影响项目的成本收回与收益获取;第三,市场风险。针对体育馆的市场风险具体表现为服务项目的定价能否带来较大的客户群,产生预期的收益用以偿还债务、满足项目经营的所需费用,并使股本投资者收回投资。

三、规避高校体育场馆建设BOT融资项目可控制风险的措施

通过对该BOT融资方式中的风险进行分类分析,我们根据风险的性质、发生阶段等特点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以降低风险。具体来讲,一种是按风险发生的时间阶段进行重点管理的方法,另一种是按风险的动因进行分解的管理方法。

(一)按风险发生的时间阶段进行重点管理。按照传统风险管理的思路,对项目各种风险可能发生的阶段进行识别后,在特定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防范。

根据图1可以得到高校体育馆建设项目按时间阶段进行重点管理的风险控制情况:在项目初期审批阶段,需要重点控制信用风险和获准风险;在项目进入建设阶段,需要重点控制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金融风险,项目主要通过施工单位的工作进度和质量来控制;在项目公司运营阶段,需要控制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金融风险和运营风险;在特许经营权期满,项目产权移交给学校之后,需要重点控制的风险是金融风险和运营风险。(图1)

(二)按风险动因进行分解管理。为了更有效地对项目的风险进行管理,依据每种可控制风险发生的原因或者构成要素对其进行分解,从诱发风险的每一个基本要素入手对风险进行管理。下面主要针对采用BOT融资方式的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项目的风险,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风险管理的方法:

第一,获准风险的管理。高校体育馆建设项目,需将审批的有关事项进行详尽的考虑,如作为学校的闲置场地,若在特许权协议签署前由学校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另做他用,可以消除项目公司在土地使用方面的阻碍,避免导致工期延误的情况。涉及新技术的采用时,只要有设备或技术提供机构的强有力支持,或者由相关的保险机构对新技术进行承保,获得批准就相对容易得多。

第二,完工风险的管理。对项目公司来说,建设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工程顺利完工的风险。工程能否顺利完工,决定着项目能否顺利运营和各相关方能否得到回报。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项目发起人提供完工担保等来降低风险。

第三,信用风险的管理。按照信用风险发生的原因,可以将其分解为项目公司和政府、项目公司和股东、项目公司和建设商、项目公司和供应商等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信用风险。高校对于项目公司和项目发起人之间的信用风险将可能涉及到利润比例的确定等问题,在事前就明确写入相关协议之中,以便相关情形发生之时按照相应条款来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茜,邓春林,黄芳等.体育场馆BOT融资中政府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刘萍.大型体育场馆BOT融资风险及其应对[J].体育科学研究,2008.7.

[3]赵立力,刘怡,谭德庆.基础设施BOT项目中的可控制风险管理研究[J].软科学,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