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时间:2023-07-20 16:3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问题;策略

1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成果越来越多,每天有上万的农业信息化成果。但是,这些农业信息化成果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倍农业企业及农户采用。这是因为我国农业信息的利用率较低。首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较少,并且,大多数是年轻人用于网络交际、玩游戏等,很少用于农业发展;其次,我国农村地区极少农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1.2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加强当地国内外农业市场及农业发展政策的认识。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户采取小型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方式,导致农户的农业收入较少,不愿投入较大资金引入人农业信息技术,导致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1.3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高

首先,农业信息使用的硬件成本较高。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农合购买计算机设备、开办互联网。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支付不起昂贵的互联网费用。高昂的农业信息花费使农民望而却步;其次,计算机软件和服务费用更高。农民使用网络的培养相当于一年农业收入的百分之是,大多数农民不会使用信息技术,被信息技术排斥在外。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重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2.1提高农民信息使用能力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农业信息的使用者是农民。而农民的素质及信息使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信息使用能力。首先,要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使农民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加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额重视;其次,要培养农民的信息技能。

2.2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去。为此,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例如,相关部门开展电子农业、农家乐等农业发展项目,为农民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2.3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

农业信息基础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首先,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电视、电脑、电话等传播媒介的合作,为农民提供完善的信息;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开展资金补贴,鼓励农民购买计算机设备,开办互联网服务,使农民能够及了解网络上的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贸易;最后,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丰富的农业发展信息,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4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树立信息化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引导,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为农业信息化提供资金支持;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农业信息系化发展中,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投资,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结束语:

第2篇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由于信息产业发展及信息化进程很快,农业信息化方面尚未建立系统、规范和全面的统计体系,同时,由于国家信息化体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和指标还欠规范,适时进入统计报表有一定困难。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根据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水平及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和政府统计的现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等原则,并综合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及研究目的,选取指示性强、数据来源可靠的发展基础、应用现状和发展环境三个方面共18项二级指标对商丘市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见55页表1)。

(二)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

并且在分析时,所有指标均作了无量纲化处理。通过采用该体系评价后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业信息化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则可通过一种降维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简化,从较多的指标中找出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使这些综合性指标尽可能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且指标之间互不相关。通常是取原始m个指标的某种线性组合,适当选取组合系数,使得这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代表性尽可能完好。

(二)实证分析

商丘市作为国家“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深入研究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探讨提升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成分分析法是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筛选、简化指标体系典型的客观赋权方法,对变量较多、指标间有相关性的问题特别适用,具有权重确定客观,评价时不受各个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影响等特点。为此,本研究采用此方法对商丘9个县(市)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在实际计算中应用了SPSS17.0软件,设定提取5个因子,求得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2。表2中5个主成分的信息携带量已达到全部信息的93.82%,基本上能代表原来的指标信息进行评价。变量共同度(即变量信息被解释的程度)大部分达到90%以上,表明原有变量信息绝大部分可被因子解释,本次因子提取效果很理想,计算的各个因子得分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用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权重,可得评价模型:F=0.34155*F1+0.24605*F2+0.19272*F3+0.09619*F4+0.06173*F5运用以上评价模型,根据标准化数据得各县区评价分值(见56页表4)。由于选取的样本量较少,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但是分值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商丘市各个县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根据评价结果可知,永城市由于其独具的地理位置及能源优势,作为中国百强县(市)和“豫东门户”,其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县区;夏邑、梁园区、虞城县、睢阳区与永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发展相对落后;而柘城县、宁陵县、睢县和民权县得分为负值,可见发展比较落后,与其他县(市)区有较大差距。评价结果与商丘市农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三、结论和讨论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达国家;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农业、农村竞争力,平衡农产品供需关系,调节农村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辽宁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却不高。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着几十年非常成熟的信息化体系,因此剖析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并总结其对辽宁省的启示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美国

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就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能提供最新的作物生长管理、病虫害诊断、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业技术资源保护等。约2/3的美国农民至少拥有1台电脑,因农事需要而上网的时间每周平均约2个小时。另据美国农业部2000年公布的一项报告,在美国200万家农场中,拥有或租用电脑的农场占55%,24%的农场将因特网技术作为农村经营中一项重要管理工具。特别是在农业管理等方面已经基本普遍实现计算机信息情报管理。对美国农民来说,电脑和因特网就如同拖拉机和气象报告一样重要。与美国强大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应,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与体系。一是构建了以美国政府为主体的庞大、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体系。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收集和官方的信息。二是制定了全面、详细的农业信息调查内容和规范的调查方法。三是规范的农业信息处理和严格的农业信息制度。美国农业部的各个部门对从国内外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做适当的数据处理。几乎所有的经济信息都以数据资料为基础,按时间序列来组织。美国农业信息的分析和有着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美国国会要求,美国农业部每个月都对世界农产品的供求形势进行一次预测,同时分析上月发生的影响各种农产品供求数量的事件及影响程度。正式报告经部长签字后向外界公布,全球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国新闻媒介都可转载报告内容。

2.日本

日本依靠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增加农村地区的活力,发展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日本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耕作、作物育种、农作物与森林保护、农业气象等方面,大大加快了其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日本有41%的农户利用网络进行经营活动,其中,收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农户最多,占网络农户的40%,准备利用市场信息和农业栽培技术等生产管理信息的农户将增加到60%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计划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比如普及因特网;向农村提供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有用的信息;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向消费者提供充分的农产品商品信息;提高农村地区的通信便利程度;提高农业资源的管理水平等。日本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科学技术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载体,不仅使日本农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使得以个体、单独进行生产活动的农民成为与大市场紧密相连的生产、生活、销售的有机体。可以说没有农业的信息服务就没有日本的现代农业。

3.韩国

韩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信息化示范村”建设的开展。韩国规定,要想成为“信息化村”,必须具备两项主要条件:一是该乡村拥有本地区的特色产品或开展农村体验观光的资源,通过建设信息网,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扩大广告宣传辐射面,能够明显提高收入水平。二是所在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信息化建设,当地村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对信息化具有强烈的要求。建成一个信息化村约需经费33万-38万美元,其中,70%由行政自治部拨款资助,30%由地方政府承担,农民不用增加额外负担。信息化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①建立高速的信息网络;②一家一台电脑;③建立村级信息中心;④开发信息资源;⑤为村民提供信息化培训;⑥为地方特色产品提供电子商务服务。韩国“信息化示范村”计划实施仅一年,试点农村通过信息化获得的实际利益就达529亿韩元,其中,农民实际增收和品牌效益占424亿韩元。

二、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

1.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

第4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影响

一、引言

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技术的支持,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就能有助于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在传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先进技术的应用,在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就比较缓慢。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一些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应用,信息化的农业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就比较有利。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详细探究,就能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增长有着积极意义。

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以及特征体现分析

1.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只有在这一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农业的发展改革过程中,加强信息化进程的步伐就比较重要,但从当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方面需要改进。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重要阶段。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话通信技术的应用,然后到了七八十年代就是对计算机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进步。

而当前则主要是在农业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管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等诸多层面进行的综合发展。这些方面对农业信息化的进步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强,整体上还有待完善。在计算机的现代化信息处理的设备性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全国的上网用户不断增多,但是在农民上网的数量增速比较缓慢。农业信息网的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化,市场信息相对比较少等。在信息网的管理上相对比较分散化,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也相对比较差。这些方面的发展就要能进一步的优化。

2.农业信息化的特征体现分析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鲜明特征。农业信息化对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比较突出,也能有效的将生产方式得以有效优化转变,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生产信息资源加以整合,从而就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涉及到的内容相对比较多,在发展的核心方面,主要就是将农业生产的管理信息化,以及作业信息化和社会经济信息化的目标得以实现。在信息化的广泛性以及双重效益的特征层面体现的也比较突出,这些新的特征对促进农业的经济增长就比较有利。

三、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优化策略探究

1.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增长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积极的影响层面表现的比较突出,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的经济增长。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下,就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下,能有效的将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得以有效转变,从以往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着精细化的模式迈进,这样就能有效的带动农业的经济增长。在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对农民的收入也能增加。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下,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的保障就比较有利。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就要能充分注重科学的措施实施,在科学措施下,才能有助于农业的整体经济的增长。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决策的正确实施比较有利。以往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在生产决策层面主要是通过从业者个人经验进行决策,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在生产决策方面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这就必然会对农民经济收入带来很大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就能有效的将这些影响最大程度的降低,尤其是对生产中的气候以及土地等进行准确的把握,科学化的指导农业的生产,能将农民和市场间的沟通进行加强,这样就必然会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另外,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能有助于将农业的生产过程科学化的进行。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下,能够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对生产中一些必要的信息加以收集,将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就能有效提高,这对农业的经济增长就比较有利。不仅如此,也能在服务体系的完善层面有着积极意义。

2.农业信息化下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优化策略

为能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的促进,就要充分注重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相应的策略应用下,就能对农业的经济起到促进作用。

第一,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就要充分注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从具体的措施实施层面来看,在交通以及通讯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能得以完善化,通过多样化的传媒网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进行优化,以及在网络宽带和光纤等建设层面加以完善化呈现[3]。不仅如此,也要能在农业信息网络软硬件的更新方面得以重视,将农业数据库及时性的更新。

第二,当地的政府部门等方面要注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政府在这一发展中的职能充分发挥要加强,将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建设得以有效实现。政府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建立专项项目资金,对农业资金加以完善化。以及在信息化的软硬件方面要能得以完善。要能通过激励机制的应用,来进行吸引科研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加强,将农业信息化的技术水平进一步的提高,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农业的良好发展。

第三,注重农业信息化的标准化技术平台的完善建设。这就需要将信息网络的完善目标尽快的完善,将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能进一步加强,建立有着中国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络,形成农业供求信息集散规模,将信息的成本得以有效降低。要注重对传统媒体建设的加强,将一些数字栏目的农业科学的内容通过传统媒介进行宣传,增强农民的农业信息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将农民的科学素养进行提高,这对农业的经济增长也有着积极作用。

第四,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还要能充分注重相关法律的完善。通过针对性的法律建设,就能有助于农业信息化的安全发展,保障农民在农业信息方面的广泛获得,从而更好的从事农业的经营活动。在法律化的建设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农业信息化的服务市场的全面建设发展,在相关的法律宣传工作上能进一步加强。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完善,才能将农业的经济水平得以提高。

第五,加强农业经济的增长水平提高,就要能充分注重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从这一层面来说,只要在信息化的服务体系层面得到了加强,就能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通过一些新技术的引导应用,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结合,就能对农业的产业化以及规模化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下,能有效的将农业市场化水平得以有效推动,对农业市场的发展方向能准确的把握,从整体上将农业经济的效益水平加以提高。

第六,为能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就要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大力培养。只有在专业人才的支持下,才能将信息化的技术科学充分的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发展项目,农业的信息化发展也需要专业化团队加以促进,在发展的业务水平层面能得以有效提高。这就要对高水平以及丰富经验的人才引进加以充分重视,将专业化人才的作用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在对信息化人才的专项培训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就要能充分的重视专业知识的交流,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也要能注重在当地将科普知识的工作加以完善做好,让一些有着经验的农民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这样就比较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的促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就要能结合实际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地区发展情况来加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农业的发展是国之根本,只有加强了农业的良好发展,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此次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应用现状以及相关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相关的理论指导下,就能有助于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千里.宿州市埇桥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5(05).

[2]张煜,孙慧.新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5(03).

[3]于雅雯,余国新.农业信息服务供需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新疆784个样本农户的实证调查[J].调研世界,2015(04).

[4]刘子飞,王昌海.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三阶段DEA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7).

[5]杨莲惠.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

[6]单铁辉.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6(07).

第5篇

一、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知识型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趋势,相比于传统农业形式具有显著的区别。在知识型的农业经济中,越来越多的可生物工程有关的高新技术和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中。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传统农业注入了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从而促使传统农业的改革。

(二)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信息化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会使得我国农业进入国际农业竞争环境中,从而有力地提高农业有关企业综合实力,促使相关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借助信息技术,有的农业产业能够开展网上贸易,开拓一条四通八达的经销之路,形成产销一体化,实现农业产业化。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如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提高农民收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当前社会情况分析得知,我国很多农村的农民均处于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中,追究其原因在于信息封闭。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使得农民生产主动性越来越高,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去制定生产计划,从而促使农民收入提高。

二、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优化职能机构,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新型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统筹规划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关机构与个人及农业生产新型,构建规范化、统一的信息交流共享的平台,同时进一步健全信息与传播有关的制度,构建起涉及大众媒体、农业生产专家、政府职能部门与信息服务机构、农业及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内的多样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另外,还需要注重收集相关信息,准确定位农业生产信息相关工作,提高农业信息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指导作用,并且组织农业科技生产队伍深入农村,进行实地指导。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农业信息下乡活动,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信息化的认识,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从而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制度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

(二)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基地项目

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可以利用农业经济信息化基地项目,利用基地项目的示范作用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宣传与推广,这一做法的效果比较显著。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基地项目要认真考察、筛选,选择基础设施齐全的农业村镇作为信息化基地,利用政府财政补贴、农民个人筹集、当地企业投入等方式,为基地农民配置相应的计算机,并且结合实际建立农业信息共享服务网站,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指导基地农民充分利用计算机获取有效的信息。另外要完善基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人才队伍培养,力求基地发挥出示范作用,带动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步伐,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三)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信息化过程中,要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注意农业信息使用者即农民信息技能的提高,可以通过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应用信息的能力,在农业生产与发展中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的作用。同时还要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体而言,可以采用构建统一农业生产专业信息技能培训平台、网上远程教育,构建有关职能机构对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人员岗位前培训及持证上岗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管。另外,由政府引导,构建一支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信息化专家队伍,将农业生产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推动农业经济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四)实现传统信息服务与农业信息平美对接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便于信息交流、共享,但农业信息的受众主要是农民,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于互联网在农村的使用人数更多,所以,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力地促使传统媒体同农业信息共享平台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农业信息更加高质量、高效地传播。

(五)依靠科技发展创新,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第6篇

1.1信息化指数模型

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理论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19],分别从信息经济理论基础角度、社会与经济关系角度2个方面,阐释了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波拉特法[20]和RITE模型[21]分别是这2个不同角度的代表方法。其中,波拉特测算方法比较复杂,同时与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统计方式也不相符合,因而国内很多研究人员倾向于采用日本的RITE模型,对包括农业在内的各类社会信息化程度进行度量。日本学者小松峙清介提出了RITE模型的信息化指数,主要从广播、邮电、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通信主体水平、信息量、信息系数、信息装备率等进行信息化程度的度量,包含11项具体活动指标,如图1所示。RITE模型是利用统计数据计算出上述4个方面的指数,然后相加得到社会经济信息化总体指数。

1.2基于层次分析法

非等权重的农业信息化指数模型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采用的是等权重赋权的思想。结合中国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和数据统计情况,以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为基础,改进了部分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信息化指数进行非等权重赋权,克服了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采取等权重不足,以适合中国都市农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结合农业信息化的实际特点,从通信主体水平、信息量、信息系数、信息装备率等4个方面选取了12个相关指标,提出层次分析法非等权重的农业信息化指数模型。该模型除“通信主体水平”指数未变外,不同程度地修改和调整了其他指标。一级指标分别为信息量、通信主体水平、信息装备率、信息系数4个方面。对二级指标进行了不同程度地修改和调整:(1)“信息量”中删除原模型中“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万人书籍销售点数”,增加更能反映信息量的“人均年邮政业务总量”、“人均年电信业务总量”,并将“人均年通话次数”界定为“人均年长途电话通话次数”;(2)“信息装备率”中分别界定“每百人电视机数”、“每万人电子计算机数”为“农村每百户彩电数”、“农村每百户电子计算机数”;(3)“信息系数”中增加了“农村家庭第三产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比重”。对各一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由专家咨询和定性判断,确定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建立矩阵进行重要程度比较。通过式(1)计算,得出各一级指标A、B、C、D的权重值分别为:WA=0.353,WB=0.353,WC=0.177,WD=0.117。同理建立各二级指标的比较矩阵,其中“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各二级指标权重相同。得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WA1=0.287,WA2=0.287,WA3=0.142,WA4=0.142,WA5=0.142,WB1=0.333,WB2=0.333,WB3=0.167,WB4=0.167,WC1=0.5,WC2=0.5,WD1=0.5,WD2=0.5。最终农业信息化指标公式为:S=∑(Wi∑WijSij),其中S表示农业信息化指数;Wi表示一级指标i的权重值;Wij表示一级指标i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Sij表示一级指标i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指数数值。层次分析法非等权重的农业信息化指数模型及各项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

2农业信息化与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2.1北京市农业信息化相关指数计算

为了分析北京市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北京市2000—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得到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各级指标、农业GDP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值(第三产业中除去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金融、房地产等外GDP值)。以2000年为基础年份,计算出2001—2010年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各级指标指数和其他数据指数,如表2所示。

2.2结果分析

以第三产业中除去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金融、房地产等外GDP指数代表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经济GDP指数,比较北京市农业信息化相关指标指数,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北京市农业信息化指数与农业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型农业经济GDP都成正相关性,表明农业信息化各项指标的增长,对农业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型农业经济GDP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指数增长与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增长具有高度一致,说明农业信息化发展对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增长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农业信息化指数增长对农业DGP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结合北京市周边农业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度,而其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又是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模式的都市型农业,因此农业信息化对促进第一产业(农业)GDP发展的作用非常有效,而在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特别是推动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方面更为有效。

3政策建议

农业信息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对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农业信息化指数与农业GDP、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对促进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农业信息化与促进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成正相关性关系,因此在未来都市型农业发展中,需要加大农业信息化投资力度,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如提高农村地区用户的互联网入网数量、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加大农村人口的高等学历教育等,进而推动都市型农业全面快速发展。

4讨论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中国韩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导作用开发利用信息采集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9年8月中下旬受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邀请,前往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首尔可乐洞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部分信息化村,考察了韩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韩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信息化村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等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韩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做法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即制定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和改造传统农业。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韩国政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仅1986年一年就投资20亿美元用于通讯设施建设,占当年政府投资总额的7.7%。1989年信息通讯部制定并了通讯市场自由化的多项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大大促进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村的信息主干网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由韩国三大民营电信企业投资: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建设,政府给予经费补助。目前,韩国所有农村都用上了宽带网.并已实现了全国各地随处上网。二是制定优惠措施扶持农业信息化工作。为方便和鼓励农民上网.韩国制定了优惠措施,农民白天上网的费用比城市便宜30%,晚上比城市便宜51%。并且将农林水产信息网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政府还无偿帮助农民开办网站或主页.在网上销售自己种植的农产品。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韩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向所有愿意参加学习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演示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公益性机构建设。韩国政府始终坚持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政府主导.各级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从中央、道、市郡、邑四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中央一级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院等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人员和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等各项费用均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经费保障充足。

(二)高度震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

韩国政府于1991年成立了农业观测委员会,开始了农业信息监测工作(图1)。

1999年农村经济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观测信息中心.下设蔬菜、水果和果菜、畜牧和谷物、农业信息化四个观测组,目前监测品种已扩展至5大类、29个细类。农业观测信息中心定期预测信息,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产品购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韩国农业信息监测程序严谨,共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制定监测品种计划。每年年初制定各品种监测工作计划.观测中心内部审查后报农林水产食品部.经部长审批后组织实施。二是信息调查。既通过农林水产食品部、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生产和市场信息,也采用对样本农户、消费者和运销商户电话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信息。除了采用E—mail、SMS(手机短信息)、电话网络调查等传统方式外,已开始应用卫星监测对水稻生长及灾害情况的信息进行采集。三是信息分析。利用分析模型对农、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形成内容翔实、分析准确的报告。分析报告经中央专家咨询会议审定后.以地方专家咨询会议的方式充分征求地方专家、农协、经营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修改完善。四是分析报告。韩国农业信息监测分为短期监测、中期监测及长期监测。短期监测主要是预测展望农、畜产品供求价格,预测成果以月报或季报的形式:中期监测主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动向的预测,预测结果以季报形式:长期监测主要通过召开一年一度的农业展望大会,对国内外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向作5~10年的中长期展望,于每年1月下旬。韩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成果定期通过政府网站、E-mail、SMS、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外公开。五是监测应用评价。分析报告l个月后,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第二个年度工作计划。

农业观测委员会十分注重对外有关农产品播种面积、收成、消费、进出口、价格、库存等的监测结果,以抑制生产过剩、稳定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农业观测委员会还可直接向有关社会团体交涉,发出警示,引导和协调产销自律活动。10多年来,农业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仅2007年一年通过农业监测工作就增加了经济效益1lxl06亿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66.69韩元,2010),占当年农业生产总额的1.1%。

(三)信息化村庄建设成效显著

韩国政府于2001年由农林水产食品部、信息通信部、行政自治部等部门组成信息化村企划团。开始进行信息化村项目建设。自2002年5月首批确定2O多个信息化村示范点以来.信息化村建设在全国迅速推开,截至2008年已建设了358个信息化村。信息化村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速互联网环境建设,铺设光缆,建设安装主机设备的机房,实现宽带网人户。二是建立乡村信息中心,实现与地方行政信息网的连接。三是构建农户网络使用环境,为农户配置电脑。四是成立由村民代表、信息化指导人员、信息中心管理人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负责运营、管理村级信息中心和建设电子商务体验网。五是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农业信息化骨干和管理人员。

韩国的信息化村建设在统筹城乡网络基础,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据统计,信息化村的电脑普及率已达67.3%,比建设前增加46.3%,互联网入网率增加了约60%。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2003年以来,通过信息化村庄网站实现农产品和水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量增加了7.5倍,观光体验网(tour.invil.corn)的销售在2年间实现了17倍的增长。使村级收入和农民收入获得了实质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农村和渔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农村和渔村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

二、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中国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与发展基础,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韩国农业信息化与中国相比,基础好、起步早、成效显著,有不少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对中国农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信息服务作为重要的公益性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给予引导和扶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一是制定总体规划。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应由农业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整体设计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实施村村通、光纤进村、信息村等基础工程,通过在农村试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人格局。是加强农民培训。将农业信息化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的培训内容。通过进行网络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认识网络、熟悉网络,掌握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本领.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结合乡镇机构、农技推广体系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公益职能,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充分保障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综合效益。

(二)提高信息采集和开发利用水平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影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因素在增加,农产品市场波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的程序和制度,保证了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业信息采集渠道还不够宽.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以完善信息采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分析预警水平为关键,以增强信息使用效果为目标,以搞好信息披露与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是全面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以省级以上农业部门为重点,建设农业监测预警信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信息、农村市场与科技服务信息3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信息采集工作。完善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四是提高农业信息监测的准确性。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信息分析模型,提高分析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增强信息的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建立健全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人户的途径和办法,采取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电话、农村信息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信息服务站点延伸到基层农村.使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送到基层农民手中。

第8篇

1.1三农信息资源利用不到位

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投入资金少、村民居住相对分散,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程度远远落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当前我国的三农信息还大体停留在供求的变化,对国内外市场的分析研究和相关预警信息的公布还存在很大不足。这些都成为了农村致富、农民创收的阻碍与瓶颈。

1.2对农业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很多基层政府组织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具体实施方法并不了解,工作重心也并不向农村信息化体系创建上倾斜。甚至一些地方官员根本没有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这种认识上的缺陷使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长期停滞不前。

1.3农业信息化人才建设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农民对计算机及新媒体技术认识有限,相应硬件设施及网络覆盖体系建设也滞后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多数农民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操作能力都没有,所以通过网络获取和信息对于当前中国农村条件还不太成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和农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必须加以解决。

2.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对举措

2.1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顺应信息业发展的潮流,利用先进的技术,组织一批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从整体上制定研究出农村经济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实施方案,并通过基层调研,广泛搜集群众意见后进行全国推广实施。

2.2多渠道融资,集中精力改观资金不足局面

众所周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增加对农村的投资,此外应借助于社会的力量,发挥工业反哺农业的优势,政府应统一规划,制定扶农惠农政策,吸引各类中小企业及个人到农村兴办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去向问题,多渠道拓展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2.3加紧组建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

发展农业现代信息技术要靠大量专业人才作为骨干和支撑,当前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一方面要求吸引大量人才到农村来工作,提供大学生发展和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另一方面也需要当地政府免费开办一些基层农民技术业余培训学校,普及计算机和新媒体知识,为实现农业信息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2.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

信息网络体系主要由农村基础传输网络、电信业务网络、专业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业务网络组成。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政府出资构建农村通信网络体系,实现农村卫星信号及互联网信号全覆盖,此外可以开办农村电子阅览室,农村新媒体应用讲习室,建立村务微博,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广播形式的结合,村务、政策及农产品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用好网络,引导农民文明上网,规范农村网络化管理,进而通过及时掌握信息实现农民致富创收的目的。

2.5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

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向村民公布相关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求信息,通过简单培训向村民教授新媒体知识,通过新媒体及时公布村务信息,方便农村工作的开展。要建立覆盖农村的网络信号覆盖体系,力求家家户户通光纤。要按照市、乡、商家、县、村、业主、农户的层次分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网络体系,做到全球化信息可以即刻传到干家万户,培养一批懂计算机技术的新生代农民,以这批人为主体带动农村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做好铺垫。

3.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 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028-01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整理

3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 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第11篇

近几年来,为了有力推动农业的发展,我国加快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与进步,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但是,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

从目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地方已经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着手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对于具体如何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以及其发展所必需的支撑体系还是缺乏全面和准确地认识,甚至有的地方的领导们认为信息化建设无非就是用用电脑、做个网页等基本层面,还有的领导认为虽然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很重要,但是现在实施还为时尚早,作用不显著。因此,无论是在政策的支持,还是在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上,都明显不足,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

1.2网站的集中度不均衡现象显著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网站都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主要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很少甚至可以说是尚且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农业的第一线,这样就严重制约着其积极效用的发挥,难以真正实现促进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1.3网络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不强

目前,网站建设情况较为良好的基本都是较为有影响的国家级网站,而一些地方性的、基层性的网站的建设水平尚且不高,甚至存在网站不同,而内容却颇为相似的现象,这样就无法真正立足于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也很难服务于当地的农民,指导农民的生产,实用性不强。

1.4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手段落后

当前,农业的信息化采集标准化程度不高,尚且没有完整、健全的采集指标体系,由于缺乏必要的设备,所以采集的方法也不够科学、合理,采集点没有代表性,覆盖性不足,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导致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不足。与此同时,对于信息的处理手段也较为落后,由于很多地方没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依然在延用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这样不仅仅影响了运行的效率,同时也无法保证信息的使用价值。

2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加快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极为广泛,内容也很多。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提高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列入当地信息化建设和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加大力度,抓紧抓好。

2.2尽快完成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

要想切实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尽快完成各相关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近些年来,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县级政府,不少部分都相继建立了与农业或农村相关的服务网站或者是信息服务平台,虽然做法是可取的,但是由于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为此,要尽快完成资源的整合,切实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实用性较强的服务,有效避免对方的不合理干预和影响摊牌,为充分发挥地方已有网络系统和网络资源的积极效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2.3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走访过程中,很多农民都感慨,我们需要更多的资金,需要更多地了解种什么品种,如何实现高产栽培,如何销售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是目前所发挥的作用还颇为有限而已。为此,相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可以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各项支农资金中,设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增加投入,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初期,可先在农业大省或某些主产区试行。

3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庆元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成为推动当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1-2]。庆元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在软硬件建设、资金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对庆元县农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庆元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是农业信息化体系基本完善。庆元县农业局设立科教信息中心,明确了职能和职责,确定了专业人员。全县20个乡镇均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站,发展农村信息员345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社)、种养大户近1 000户。形成了以农村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为一体的农业信息体系。二是信息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以县农业信息网为主导,依托浙江农民信箱、浙江万村联网等服务平台,形成了电话有专线(农技110、12316)、手机有短信(专家短信)、报纸有专版的良好局面。三是信息系统应用逐步加快。近几年,庆元县充分利用浙江农民信箱、浙江万村联网等平台,进行农产品买卖信息公开、农情调度、病虫害预警等。应用和推广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系统。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体系尚不健全,信息服务不完善

从总体上来看,庆元县已建立了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信息服务网站,但农业信息规范化水平仍然较低[3]。农业信息网在内容上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业的信息太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领导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

2.2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

在许多乡镇政府甚至村委会,虽然都挂有“农协”、“科技学校”或“村阅览室”的牌子,但大都形同虚设,无法提供有效服务。直接服务于农业第一线的植保站、农技站等服务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实力弱,服务功能不健全,有的植保站、农技站只是销售农药的“小卖部”,无法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农业技术咨询和服务[4-5]。

2.3农民文化程度制约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已习惯于按政府指令安排生产和经营,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较差。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缺少必要的上网设备,如农村的电话装机率、微机装备率、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率、联网率、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等都很低。因此,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待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信息消费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

2.4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及时准确的提供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专业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不完善,使得目前庆元县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3]。

3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加速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在原来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网络的农业技术体系,传播推广实用技术,普及农业知识。要大力挖掘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相关的各个领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的数据库内容,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3]。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

3.2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

采取政府投入和农民自主建设相结合,根据不同信息需求确定相应建设水平,尽快完成由市县乡村的信息网络基础硬件建设。切实解决从乡级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如在乡镇成立信息中心或信息室,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以快捷的形式编辑、整理好信息,通过村里的专兼职信息员,将信息传递到村,定期或不定期由信息员把收到的信息张贴在村里的信息栏,农民可随时查阅、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实施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农业信息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目前农业信息人才相对缺乏,直接制约了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在积极发展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最为关键的。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4-5]。

4参考文献

[1] 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J].农业图书学报情刊,2006(4),38.

[2] 冷崇总.农业信息化与增加农民收入[J].中国经济问题,2002(4):32-37.

[3] 谷春梅.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信息化与网络建设,2006(1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