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31: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管理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定性研究 发展
一、引言
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有效的科研方法,任何科学能够进步也都跟随着方法的进步而取得进步。这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共管理领域研究中亦是如此。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学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模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公共管理更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的应用于实际管理的交叉学科。从近代到当代,从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公共管理经历了从干预模式到市场模式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在适应历史的潮流中,公共管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发展至今,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已然融入到了公共管理中。现今已成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它的名字叫做定性研究方法。它作为社会科学的“经典”、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也被国内众多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并应用于实际。
那什么是定性研究方法呢?定性研究的英文名为“qualitative research"。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曾被译成“质的研究”,大陆地区也有部分学者将其翻译成“质性研究”或“质的研究”;但在公共行政领域,“定性研究”的说法更为普遍。所以,总结看来,定性研究就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外,进行观察、访谈、实物收集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原始资料包括场地笔记、访谈记录、对话、照片录音等等。而在国外对定性研究基本内涵不同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总的概括有以下几种:(1)定性研究是一种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并且得出结论的方法,而不是用数字加以度量分析,最后推出结论。(2)定性研究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文化、人以及群体行为特征,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方法。(3)定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以复杂的、独特的、细致叙述来理解社会和人的过程。(4)定性研究是理解人的现场研究,一般以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或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5)定性研究是从非普遍性的陈述、个案中获得印象和概括的过程。
二、国内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现状的述评
定性研究在之后的发展正逐渐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当然也很快在应用性较强的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被称之为“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成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及手段。它强调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建构是在主体以及参与互动的他人对社会客体赋予意义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公识的规则或知识也是如此产生。对这些规则或知识及其产生过程,需要用通俗的言语进行总结推论,很难用定量的方式进行研究。因为定性研究通常趋向于运用访问、观察和文献法收集相关资料,并依据主观的理解和定性分析进行研究,所以,众多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将它引用到了公共管理的研究。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不断发展。随着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公共管理的概念也相继传入国内,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在历经曲折后于最近20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人员对公共管理领域内许多重要的前岩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它是一个大规模协调人类共存与合作,具有社会管理工程特性的学问。它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与人类文明相伴,从人类群体存在起,管理就无处不在。它帮助创造了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舞台。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又是与现代技术、现念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与时俱进的学问。历史上,它至少有过数次历练与重生的经历。在每一次的历练中都有不同的科学因素加入到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去。而定性研究对公共管理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回顾定性研究被引入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史,可谓曲折坎坷。在最初的中国,定性研究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更谈不上规范的应用。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研究者为了弥补在定量分析法方面的空缺,主要注重定量分析法的发展和研究而忽视了定性分析法。但从总体来看,定性研究法引入公共管理领域时间较短,在一定水平上来看,定性研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一方面,想要构筑精致的政策科学以及推动政策分析的科学化、定量化是大多数管理学者的研究兴趣,但是现代公共管理研究同时面临着政策失败的现实困境以及传统实证主义受垢病的方法论危机,需要在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视野中进行方法论的重构。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中国公共管理学者的学术训练以思辩为主,因而比较容易认同定性研究。但在应用过程中,许多学者容易模糊规范研究、思辩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界限,将公共政策定性研究等同于规范研究或思辩研究。
定性研究的众多方法之中,有一些受到了公共管理学者的重视。其中,现象学方法,案例方法,叙事方法等都已经引入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在1971年,柯肯哈特(Kirkhart)将定性研究法中的现象学方法引入了公共管理研究。而贝利(Bailey)也认为,案例方法适合探讨大量公共管理的研究问题。赫梅尔(Hummel)认为叙事方法有助于产生和积累公共管理知识。但在之后的应用发展当中,我们也发现定性研究这种寻求创造性的方法,是非常有利于解决一些公共管理领域一些本土化研究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形成根植于中国经验的理论概念和知识体系。而中国本土化研究的不足,正是国内公共管理学科认同产生危机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定性研究法更适合于发展中国现实的概念体系和系统知识,有利于学科本土化目标的实现。因而,定性研究方法对于解决公共管理学科认同危机的学科本土化方面,具有自身特殊的价值和功能。
然而,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的看待一件事物的发展。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的基本路径毋庸质疑也存在了一定的不足之处。定性研究方法自身作为一个学术型发展研究的产物,自身的构造、模式、应用方法及发展也存在着一定外界的争论。尤其是许多定性研究的教材、案例是针对广泛的整个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而写成,在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缺乏针对性的确定,不能一阵见血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没有较为完善的针对性。例如:如何在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领域,如何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到公共管理领域本身就是一个研究问题。然而,由于定性研究问题的特点与定量研究迥然不同,这客观上注定了定性研究问题选择的艰难性和复杂性,所以我们在未来还要继续对定性研究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使得定性研究法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公共管理领域中去,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总结
时至今日,定性研究法引入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在经历了一些列曲折的发展之后也得到了学术界的不断认可。我们依旧认为,定性研究法的引入是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进步的一大体现。在其应用方面,相信国内的学者能够不断进步,为中国公共管理的发展研究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王乐夫,陈干全,李伟权.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体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科学出版社.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多媒体;互动式教学;公共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49
1 引言
作为管理学科专业性基础课程的《公共管理学》,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将“如何在学习和工作灵活运用管理的思想”作为本课程主要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传授学生基础理论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是公共管理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当前,教授法、演示法是传统电大教学模式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模式。例如,一般情况下,教师主要是进行讲解、板书等教授,角色设定为演员;学生则是听讲并伴随记录笔记的行为,角色设定为观众。随着时间的推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由此产生。但是,教师单单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并不能达到公共管理学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的管理专业人才,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相关的管理实践背景知识不甚了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同时,缺乏课堂互动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主体地位的发挥。
伴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大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地冲击,使之发生深刻地变革,互动式教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国际教学课堂上出现。当前,国内许多电大都在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研究以及实践,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互动式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学的综合课堂效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传统面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进行了全面地升级,同时也对教师与学生、教授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改变,对研究性学习与自主性学习有促进作用,这对于创新型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公共管理学教学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 互动式教学的概述
2.1 互动式教学的概念
互动式教学,即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教”与“学”二者相互促进的新模式,也是促使师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互动”有两个层面的解释:一是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具有主导性;二是要求发挥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意识里的能力。简单地说,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为学生“学习”而服务的配套设施有教学方法、教材,乃至教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要求学生作到把“学”当作重心,要求教师为“学”而教。通过互动式教学为学生的基础性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可以提早地感受到管理实践的魅力,可以更加快速地融入社会之中去,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
2.2 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1)可以营造了活跃的互动环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情景设置环节欠缺,因而限制学生充分发挥个性。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式教学弥补了这一方面的欠缺,其将课堂教学赋予生动化、形象化,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互动的环境,让学生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成为活动角色的扮演者,从而在互动环节中可以交流想法,彼此间相互学习、提高。
(2)提出问题,学生探讨答案。电大传统面授教学方法的目的是通过课堂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互动式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启发、设疑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对迷茫的地方可以质疑、提问、阐述,同时也要对学生得出的合理性观点给予分析、肯定,提高学生在互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信心。
(3)教师主导教学,学生是教学主体。电大传统的面授教学是单向的、被动的“填鸭式”一种教学方式,而互动式教学则是双向互动、多向交流的一种全新升级版教学法。一方面,教师通过自己特有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反方向作用教师情绪,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热情,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2.3 互动式教学在电大面授中的重要性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是从多媒体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开始的。计算机不仅具有多媒体演示功能,而且可以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进行处理,还具有人机交互功能,因此计算机很快成为人们青睐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并迅速普及。互动式教学在电大公共管理学面授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1)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可以使用学习到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去开展实践活动是公共管理学教学的首要目标。运用计算机、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设备可以为学生创造管理实际环境,通过模拟情景等互动式教学可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复习旧知识,并学习、巩固相关新知识,实现管理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结合,让学生加深印象并受益匪浅。
(2)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互动式教学使教师不再为繁重且单调的课堂讲解而苦恼,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将占用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由此可以得出第一手资料,便于开展下一步教学计划、授课内容,以及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学模式由“填鸭式”过渡到研讨型模式,教学的主w和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式教学可以让面授课堂变得具体、富有感染力、生动,这主要得益于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可以提供图像、图形、声音、视频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这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活跃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理解授课内容以及加强记忆。在多媒体环境下,利用互动式教学,学生不再面对呆板、枯燥的板书,而是可以听到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和生动的画面,最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 互动式教学在公共管理学面授教学中的应用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互动式教学在公共管理学面授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如下模式:
3.1 提问教学
教师主要通过预纲向学生提问重点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以此开展互动式教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目前所属的水平以及个体差异化,然后根据公共管理学的课程内容及特点,认真准备预纲,所设计的问题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在自学的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质疑、释疑的思维,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和问题去预习课本内容,同时也可以从网络上查阅有关的资料。例如,讲《公共管理的责任与控制》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可列出以下自学提纲:为什么要进行公共管理控制?公共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地对公共管理进行控制?
3.2 案例教学
电大的教育群体主要是在职学生,其主要选择与自己职业有关的专业进行学习,且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知,案例教学模式符合公共管理学应用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目的。通常情况下,所选用的案例是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切入点,教师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已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案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典型示范引导等。该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了解到现实生活中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状况,引导学生参加讨论且融入到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增加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探讨性。如讲《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时,可以选取国内外几个知名度较高的企业,通过阐述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来分析人才对于企业成败的影响,让学生通过现实中案例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3 专题讨论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开放式的,对学生的讨论内容不设限制,故得到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即使同一个案例或问题得到的看法也是各种各样。采用专题讨论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相关专题知识,该教学模式的过程具有方向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专题讨论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选题(主要是与公共管理学有关的内容);(2)安排学习计划;(3)对选题进行信息与资料的搜集;(4)分析与总结信息资料;(5)汇报学习成果;(6)对汇报成果进行交流。此时需要教师进行总结点评,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公共管理学知识点的理解。
3.4 作业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到的子模块有:作业中问题的反馈,对作业症结的分析,对于作业中问题的讨论总结等。这些子模块都是在学生提前自主性地完成了一定的作业量,同时教师也对作业进行了批改,以及将批改结果通过BBS、E-mail等形式反馈给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开展的。师生可以在民主、互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找出作业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通过共同分析与研究解决作业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4 互动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面授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4.1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动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它既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操作技能。计算机是互动式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的计算机运用水平对互动式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积极参与公共管理学课件的制作,这样可以便于发挥其教学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2 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改昔日“填鸭式”教学。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给予其发言的自由权,参与的主动权。同时,教师要在公共管理学面授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且积极进行解答。
4.3 促进课程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互动式教学可以说是ρ习资源的深刻变革,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乃至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教师可依托多媒体技术展现公共管理学的内容,学生依托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观点陈述。互动教学要求教师加强教学设计环节,多媒体设备要变成促进学生认知的工具,情景模拟的工具,课堂互动的交流工具,以此扩展师生在课堂上互动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提高互动式教学的效率。
4.4 缩小课堂互动差异性,采用多维课堂互动教学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和不同空间位置、不同水平学生互动的差异性;二是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互动、学生个体互动比例的差异。互动式教学要求传统的灌输传授向自主参与的互动式教学转变。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主要有:“多对多模式”、“一对多模式”、“一对一模式”;生生之间的互动模式主要有:层级模式、星型模式、网状模式、环型模式等。
5 结语
要使互动式教学在公共管理学面授教学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能够“动”起来。首先,互动式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协商、民主的关系,使教学活动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和提高。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发言的自由权,允许学生随时质疑,甚至可以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要耐心、认真回答学生的问题。最后,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和不同观点也应虚心接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共管理学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意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与学相互结合,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07).
[2]武瑞杰.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角色控制与效果评价[J].教学研究,2006,(25).
[3]曾志云.《管理学》情景模拟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1).
[4]王谷成.提高《管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09,(11).
(一)逻辑体系严密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基础课程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为主干。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体的公理性假设出发,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规范,以揭示经济个体的行为规律为其核心要义。宏观经济学则侧重于对总体行为进行考察,同样以理性主义的假定为前提,提示总体行为的规律。[1]
(二)数学模型众多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模型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经济学问题的分析之中。借助严谨的数学模型,可对经济现象进行更精确细致的数学推理和精确描述,从而有助于分析者更好地理解各经济学变量的内在关系。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常借助数学工具逻辑上的抽象推理特点,运用众多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演绎各种经济行为,如一般均衡论、线性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博弈论、模糊数学和非线性科学领域的诸多模型在经济学研究中均得到了广泛运用。
(三)分析方法多样
在经济学中,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借助灵活多样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相关定义、理论假设和原理。
(四)理论思维抽象
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基于观察大量的经济现象,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剔除一些可以排除的因素和现象,剩下“内核”,然后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2]而要提炼、归纳经济学理论就需要通过抽象的思维。同时,经济理论的提出、分析亦离不开严谨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理论思维抽象成为经济学教学的一大特点。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学课程作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然而,经济学课程的概念、原理和特征往往比较抽象,对于学习者而言常常会造成晦涩难懂的印象。鉴于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剖析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
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授课的时候,常常是注重若干重要的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如何促进学生利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教学内容常常滞后于经济现实,往往停留在理论本身,学院气息很浓,易于造成与现实世界的隔膜,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和现实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实际效果。[1]经济学教材中的理论主要是以西方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与我国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别较大,如何与我国现实情形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发展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知识较为熟悉,对定性分析比较感兴趣,偏重于感性认识。在学习经济学课程时,对于经济学家的生平、渊源等项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则难以接受。对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如遇教师在授课时强调理论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则往往如坠入云里雾里,对于所学的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进而对经济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更不用提用经济学思想去分析和解读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了。
(二)教学方法
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为完成课时任务,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方式。老师作为“演讲者”,处于中心位置,讲课时间居多;学生只能被动听讲,记笔记,处于被动、机械式的学习状态,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经济学课程本身与严谨的数学模型联系紧密,定量分析相对较多,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沉闷枯燥,使学生失去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点和数学模型,孤立掌握一些经济学原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归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方式
目前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一般是由课堂出勤率和平时作业成绩组成,所占比重较低。占较高比重的期末考试成绩一般采用标准试卷闭卷考试的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学生分析、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考察,这样很容易造成“考前突击”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时不上课或者不做作业,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看书、看课件、甚至背习题,只要及格就行,从而易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薄弱,“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创新思路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思想和理论观察、分析乃至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升学生知识积累、运用的综合能力。鉴于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应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公共管理的特点;教学方法可采用提问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理想目标。
(一)教学内容创新
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经济发展现实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如实验经济学、博弈论的最新进展等。在各部分理论的讲授过程中,要侧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3]如讲到经济政策中的货币政策部分时,可以结合我国近期对于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加以解释,使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更为贴近现实。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体现公共管理的特色,适当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规制、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侧重于阐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台的财政、税收、货币、金融、产业等各类经济政策,加大对价格理论、效用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与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的解释力度,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原理,能运用其灵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时,要考虑到公共管理类学生大多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较弱的特点,在授课时可以对模型较多的章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合理调整,尽可能采用文字和图形对理论内容加以辅助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学习内容。
(二)教学方法创新
1.提问式教学
可以采用提问式方法来教授经济学课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参与到授课过程之中,而非机械地被动式学习。课前提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复习上次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更为牢靠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课中提问,对新知识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授过程中可适当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如在讲解信息不对称理论之前,可以通过“从南京到北京,买者没有卖者精(明)”等诙谐语言的运用,引导学生思考信息不对称发生的原因,体会其包含的经济涵义。
2.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案例教学,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举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在讲解新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结合案例,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运用。[4]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案例讨论教学,通过分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形式,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可作适当总结。总结时可指出学生的优点和其讨论过程及所得结论的可圈点之处,同时亦应着重剖析其欠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
案例要进行精选,有时代性,分析过程及拟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经济学的学科实用价值。[5]可以让学生讨论经典的经济学案例,如效用论涉及的“钻石和水”、外部性涉及的“蜜蜂和果园”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如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所折射出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凯恩斯学派对我国经济政策制订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与我国就业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及产权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等。
3.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采用的是“满堂灌”方式,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机会少。互动式教学方法,则是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与进步的目的。[6]教师可以在每次课结束时,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要学习的内容,留下相应的问题让同学们预习。在下次课课堂上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针对学生预习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授课时进行讲解。如讲到需求弹性的时候,可以问学生“谷贱伤农”的经济含义。
(三)考核方式创新
改变当前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除了平时作业成绩、出勤率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外,还应将平时在课堂互动情况、案例讨论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纳入总成绩评定之中。平时的作业不仅仅是教材课后的题目,还可以是以案例分析、经济问题评析、对经济理论的分析理解等为主的小论文。
关键词:移动;电子政务;政府管理;创新
引言
移动电子政务主要是指无线通讯及移动计算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通过诸如手机、PDA、Wiif终端、蓝牙、无线网络等技术为公众提供服务。在公共管理领域,北京、苏州、深圳等地在2G时代对 移动政务的发展应用,已证明了移动政务的广阔前景。特别是在政府信息方面,手机媒体在移动政务中的应用更是表现出其他信息模式所不具备的优点。随 着3G时代的到来和3G新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手机媒体在政府信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为建设新型政府、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了机遇。
1.移动电子政务的功能和内容
短信接收政府快报、公文提要、重要文件到达提示 ,天气预报 ,记录和查询信息库 ,普通民众也可以使用适当的权限进行申请、查询、上访等服务 ,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如地震、火灾、楼宇倒塌,紧急警示指挥中心网,手机短信、无线上网等方式实现部门移动办公、公务员即时沟通等传统电子政务无法实现的任务。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政府实时信息,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等。
2.政府管理创新
(1)政府对内信息方式的改变
政府日常办公,手机将不再仅仅用于会议通知,手机“移动办公”使公文处理、工作安排、邮件处理、电话会议成为可能,可随时随地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在 突发事件的处理上,3G手机拥有的无线视频监控功能,让我们有信心快速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在突发事件现场的公安民警可用手中的3G手机,将采集到的现场信息发送到统一的突发事件处理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根据现场情况,可实时调整对策。各个部门通过手机共享现场第一手信息,为各部门统一指挥、分工合 作提供依据,能够更有效率地处理突发公共事件。
(2)政府对外信息方式的改变
目前用手机来信息的方式更多是公众“被动”接受式,公众是通过手机被告知的;而3G时代,政府信息将更多地体现其互动性、服务性和信息方式的多样性。在互动性方面,3G网络所提供的高速上网,让手机上网变得同电脑宽带上网一样便捷,可以浏览查阅各种政府公告和信息,并可以通过网站信箱,在线留言等方式同政府成员进行沟通,而Web 2 . 0时代的到来也会加速这种趋势。
(3)普及政府服务,有效解决数字鸿沟
如何消除数字鸿沟,为更多民众提供优质服务,是众多电子政务专家一直在争论的话题。提供 政府服务的各种渠道中,例如办事大厅、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电视、信息亭、呼叫中心、传真、普通邮件,无线通信网络是覆盖范围仅次于呼叫中心的。在政府 对于民众服务方面,全面普及以短信服务为代表的移动政务,是当前各种方案中投资小、见效快的最佳方案之一。
(4)实时性强,提高办事效率
相对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终端更便于携带,能够更好地实现随时随地处理信息。无论 是普通公众,还是政府的工作人员,移动政务实时传输信息这一特性可以有效提高办事效率,这一点对于执法部门、应急服务部门尤其重要。北京交警已经开始使用 的移动车辆监控系统,可以拍下行驶中车辆的牌照号码,实时传输给后台系统查询这一车辆的相关信息,从而决定是否采取措施。例如,利用这一设备协助拦截欠费 的车辆,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5)群众基础好,简单易用
拇指经济的蓬勃发展,说明以短信为代表的移动增值消费模式、通信模式已经被广大群众所接 受,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尤其是老年人,很多人对于打字、上网并不熟悉。但是,他们会发送短信。而且,电信运营商可以在手机菜单 中嵌入移动政务的程序,更加方便民众使用。
(6)容易同其它信息系统集成
这一点,是与传统语音通信进行比较。当前,利用计算机进行语音、文字互相转化的技术并不 成熟。有些地区的呼叫中心,采用人工录入的方式将语音转换为文字,成本较高。现在,我们也可以用计算机连接电话线来播打电话,但是这一做法并不普及。而短 信系统很容易与OA、ERP、CRM等系统集成,有效实现信息的传递。
(7)避免热线电话占线问题
很多政府部门的热线电话,存在占线问题。采用多中继线接入建立呼叫中心固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但是。这一方案成本较高,很难大面积推广。短信息系统,不容易出现堵塞问题,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移动政务系统有诸多好处,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设计规划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身份鉴别问题
在同政府部门交流中,我们发现,身份鉴别问题在信息收集方面至关重要。例如利用短信报告 井盖丢失问题,存在少数人恶作剧的危险,工作人员赶到所谓的事发现场却发现没有问题。中国存在大量的预付费手机用户,这使得很多用户的身份无法有效识别。 除此之外,远程办公方面,利用手机操作后台系统的时候,单凭手机号码不足以鉴别操作者的身份,这包括SIM卡复制问题,也有手机借用问题。
(2)法律法规问题
法律、法规是保障信息系统良好运行的基础。与移动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包括短信的有效性问题以及短信警报系统的操作流程问题。 很多部门规定特定事宜需要领导签字,那么领导不在现场的时候发送短信传递信息是否有效,需要制订相关规定。
(3)人性化设计问题
手机屏幕的限制、短信长度的限制以及无线通信稳定性的限制,系统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系统发给用户的文字、图片应该进行优化,以方便阅读。
(4)信息安全问题
同传统政务系统比较,移动政务系统在信息安全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线数据通道的安全以及终端设备的安全问题。
壹
不知从何时起,时间开始变得温婉而漫长。看着手表上细而短的秒针,一圈一圈,不知疲倦。白天到黑夜,宁静到喧嚣。快乐、伤痛、压抑或者幸福,总是让人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我不曾忘记,那些被时光抛弃的年华,在记忆的打磨中,依旧在耳边不断的呓语,回来吧,回来。然而我们总是难以停下脚步,去听旧时光的回忆诉说。
于是很多人开始认为,与其去听昨日的吴侬软语,不如抓紧时间去拼时间。低吟浅唱,燕语莺声,不过是无聊人做的无聊之事罢了。无言的情愫,在空气的尘埃中,轻微破裂。
许多时日,我总在重复的做同一件事。闭上眼睛,脑海中像放映幻灯片一样播出老的城墙和飘动晃眼的音容笑貌的影像。湛蓝的天空里飘着几丝云絮,云淡风轻。记忆中的场景,无关于地理之经纬,因而我一直称其为心中的天堂。心中的天堂,总是在那回眸一瞬间,变得温暖而美好。
贰
年华如缎,柔滑似锦。难以忘记高中校园里的花园小径,瀑布样的紫藤萝从上而下,覆盖了整个凉亭。紫荆花在操场的一旁,笑而不语的看着青春就这样绽放。这样的时日,是黑与白的交接,爱与愁的夹角,是何等的透彻如水,清脆消声,也是怀念纯真的你我再也回不去的。
花开的季节,每一个梦都牢不可破,甘愿为某一个人暖暖的把梦做的圆满。羞涩的心动,年少的笔记,构成了青春的主旋律,也成为了记忆中永远不可遗忘的插曲。
这个年龄,我也轻轻的摘了一枚青果。然后小心翼翼的珍藏起来,用日渐丰满的情感等待着这枚青果的成熟。有些时候,我们是要在心里放下一些独家的记忆的,这些记忆,总在或孤独、或惆怅、或无所依的时日慰藉着心灵。
在等待中悄然踏过了十八年华。也于聒噪的高中生涯中迈入了象牙塔。流水的时光,把烦躁与忐忑冲刷干净,历练为些许淡然和一丝安定。
叁
阴晴恍惚的下午,在初秋前奏中度过。少了些年少的冲动,不再一味的付出或极力想得到些什么。总是容易敏感,又极其想表现坚强。总是像个医生一样,用言语安慰,为别人疗伤,殊不知转身以后,发现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正是为其疗伤的痹症所在。总是努力完美,却美到无力。
我们就像一泓清泉,在人生曲曲折折的山涧小溪中流淌,正是由于溪中岩石的磨砺,这泉水才会甘甜。但那只是流过,请别忘了那些痕迹。
在时间沧桑的河流里,我们总会忘却和铭记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记忆里,谁曾经在青春里逃离迂腐,上演一场纷雪孤立。谁又曾化作一尾蓝色的鱼,悄然入梦,又隐藏身影,没入湖泊藏于记忆的岩石之下。
一、关于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新兴学科,理论和实践都处于不断建构发展中。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评价及重构,必须首先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2]。当前,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概念,国内外有着较为统一的认识,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是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在较高层次上的交叉、综合运用的一门管理专业。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开拓和创新能力,具备全面的管理才能。
(二)关于课程设置问题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关于课程设置理论方面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课程的定义上来看,普遍观点认为,课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互动的媒介和核心要素,是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系列计划方案和活动。二是从课程设置的内涵上来看,以往,人们把课程设置狭隘地理解成学科课程的开设。目前,在中国的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计划中,主要包括学科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两种。总结当前國内外相关研究可知,当前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课程、开设顺序合理、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另外,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符合方法论的要求、反映学科主要知识以及现实和未来时代的发展和前沿。
(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有较长的历史,而有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个学科的命名最早应该是在国内,国外则大多以公共管理或非营利组织管理命名。国外学者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时,其侧重点及所采用的方法相较国内均有所不同。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的专业分类方面,分成环境保护机构管理专业、卫生机构行政管理专业、体育机构管理专业以及社会保险机构管理专业等,并辅以相应的背景知识训练与培养,以真正培养专业化人才。国内学者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研究的出发点和分析的维度不尽相同,但总体可以反映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从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看,张晓燕等(2014)提出制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程体系不合理,基本上没有建立规范的专业平台,在基础课和主干课的设置上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专业平台。这些都不利于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及进行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3]。二是在探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上,廖宇航(2013)通过对首届毕业生做“您对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满意情况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满意度仅为24.3%,不满意的达到44.2%,这说明目前国内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满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其原因归结为:课程繁多,结构不合理;专业课程开设与就业需求有差距;课程设置未考虑文理兼收的生源特点等[4]。三是从构建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的作用和工作方向上看,周湘莲(2011)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搞好实践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从目标、内容、保障和考核等方面建设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促进专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龙兴武(2011)则认为区域地方性大学应抓住国家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结合地方公共事业发展需要,重点设置有地方特色的科学课程体系[6]。
二、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评价分析
(一)福建农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课程
体系改革历程
2002年,福建农林大学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迄今已连续招生13届,培养9届共690名毕业生。自开办以来,本专业培养方案经历了多次修订,课程体系亦随之多次调整。其中,较大程度的调整原因在于专业方向的设置或改变,先后设置过社区管理方向、环境管理方向、技术经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等多个方向,开设过107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或专业选修课,其中仅46门课程保持相对稳定,7届及以上的年级保持开设;而其他61门课程变动较大,甚至还有38门课程在13年的培养方案中只出现过一次。同时,部分课程定位由专业基础课调整为专业核心课或由专业核心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总而言之,福建农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稳定,多数时间处于变动调整状态。
(二)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现状调查
为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体系的看法,本文面向福建农林大学本专业首届(2006届)以来共9届所有毕业生以及2012—2015级在校生开展问卷调查,实际回收毕业生有效问卷203份,在校生有效问卷287份,总数为490份。其中,调查学生在不考虑各个教师授课情况下,仅从课程本身和个人实际出发考虑,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所列举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的相关看法,并着重两个方面探讨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包括“哪些课程是最有价值的”和“哪些课程是最应删除的”。
统计选择频数显示,从最有价值到最應删除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排序如图1、2、3、4所示。总而言之,从专业基础课、核心课评价来看,学生认为一些管理、经济等通用类的课程相较于具体方向类课程更有价值。而从专业选修课的总体评价来看,学生认为一些管理类等通用类的课程相较于具体方向类课程更有价值。从考虑课程删除的原因来看,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首先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比较功利;其次是专业方向的考虑。
于其他课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的基础课程,如“公共政策学”安排靠后的学期上课。同时,各学年课时安排不合理,大二课程多大三课程少,课程设置不均衡,部分时间课程安排过满,出现一天12节课程的现象,超负荷学习影响学习效果。另外,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际操作性差。
(四)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不符合
法学类课程、应用文写作、秘书学类课程被安排在选修课环节,学时数及相关考核要求也较低,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法律体系思想建设与提高写作能力。此外,课程设置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厚基础、宽口径”办学方向指导思想下设置的课程体系,看似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庞杂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无所适从,感觉学而不精,同时给用人单位一种“此专业学得太宽太泛”的印象,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正是课程体系设计偏重理论,而疏于应用,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补充,以至于课程考核,基本以闭卷考试为主,而在“规范教学”、“评估不出事”的要求下,大部分教师多以常规题型出卷,甚或部分教师在课程结束前复习答疑时,给学生圈定背记范围。大多数学生只需在期末一个月根据教师圈定的范围,复印学习委员的课堂笔记,进行突击冲刺复习,考试通过一般是没有问题的,甚至还能拿奖学金。由此,被学生们调侃为“课上憋得慌,考前背得慌,考后全忘光”。同时这也造就了课程学习“阴盛阳衰”的现象,因为女生总体比较勤奋,也更善于背记。由此,在每一届毕业综合测评中,前几名的基本是女生,保送研究生的更是如此。
四、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考
(一)根据学科特色明确专业方向
从高校调查情况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口碑较好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依托高校本身资源优势,如985或211院校、师资强、生源充足,如上海交大、中山大学等,这样的先天优势并非所有高校都可以具备,因此很难模仿。二是设置的专业方向好,或与学院其他专业形成优势互补,或是社会较热门方向,就业情况较理想。如河南理工大学,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制定了以特色强专业的方针,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确定了应急管理与安全社区建设方向,实现与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相互借助,主要培养初步掌握应急管理知识体系,能够在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专业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管理并擅长风险评估、预案编制和应急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目前,在安全示范区建设、安全文化与安全社区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
福建农林大学作为省级重点农林院校,具有较强的农林专业优势。因此,在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方向时,可以考虑拓展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研究,其中重点在于搞清楚农村公共组织的概念和特征、明确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和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等。只有这样,才能借助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究整体科研成果,依托农林院校的基础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本校公共事业管理优势专业方向。这里有三个方向供参考:一是农村公共人力资源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该方向与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是该方向市场需求量大,政府部门与企业同样适用。二是农村公共财政方向,目前我国村一级的财务人员需求量大,而公共财政方向正好满足需求,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可体现农大特色,同时该方向市场需求量也大,而且不影响考公务员考研。三是乡村环境治理方向,该方向是社会热点,可突出农大特色且学院在师资上具有优势。在确定方向后再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会更加科学化和具有针对性。
(二)科学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按模块分类设置课程
一些高校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多杂,课程过泛,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尝试通过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不同模块的方式,按照不同模块开设不同课程,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大一基础课和公共课学习的基础上,大二或大三开始分方向培养。这种按模块分类设置的方式,可以让专业集中师资优势突出特色。另外,该模式也使学生术业有专攻,学习目标更明确,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按模块设置需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技能的提升,同时,需要精准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动向和未来五年就业需求,以此来有目的地设置模块,使学生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学习真正有所所获,也为地区社会发展输送急需人才。对福建农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分模块的设置同样需要结合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本院本系师资优势。如社会管理模块、公共人力资源模块、环境治理模块等。
参考文献:
[1]徐金燕.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
[2]米艳玲.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
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3]张晓燕,孙振东.论教育的民生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
2014,(5).
[4]廖宇航.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
[5]周湘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
[6]龙兴武.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
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2).
[责任编辑包玉红]
[关键词]自考生 自主学习能力 民办高校
[作者简介]杨小东(1970-),男,江西高安人,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考试管理研究。(江西 南昌 330006)何新基(1989-),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公共管理;耿诗(1991-),女,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公共管理。(江西 南昌 33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教育考试研究专项立项课题“自学考试学生自主学习特征及指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FA09702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74-02
一、概念的界定
关于自主学习,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发展的社会活动。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教育活动。笔者认为,学生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评价自我学习结果的学习活动。本研究所讨论的民办高校自考生自主学习是狭义范围内来讨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是在一定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条件下进行的,自考生可以随时寻求教师的指导或是同学的帮助,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能根据学习目标,来进行自我合适的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以此来评价学习结果。
二、江西省民办高校自考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将重点放在收集现有数据系统内不够丰富的数据,主要是学生心理、学习动力和阻力、家庭等方面的信息。根据考虑,课题组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根据助学单位规模的大小,在南昌市选择蓝天学院、大宇学院和现代学院三所民办高校进行调查,这种样本规模基本保证现样本数量满足对各种类型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70份,回收率为90%。其中蓝天学院为116份(占总数的42.9%),大宇学院为98份(占总数的36.2%),现代学院为56份(占总数的20.9%);男生的人数为127人(占总数的47%),女生为143人(占总数的53%)。通过2009年12月在蓝天学院、大宇学院、现代学院的学习辅助单位所做的自学考试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自考助学报读本科专业人数增加,读专科人数相对减少;普通中等教育在校学生报读自考人数急剧增加;理工科学生较文科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焦虑感,文科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管理等方面比理工科学生做得好;女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管理等方面比男生做得好,且女生学习焦虑感远远小于男生;在学习认可度方面,大部分学生在大一到大二期间自主学习兴趣呈上升趋势,而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出现下滑迹象。
1.自考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主动性是自考生自主学习的首要特征,这是基于学习的一种内在需求,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我要学”,使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和爱好。课题组在学习主动性方面进行了两项调查:(1)在对“你希望怎样学习?”的调查中显示:有14%的自考生希望能独立支配学习时间,36.5%的自考生希望有一定的学习自,而不希望有自和说不清楚的自考生分别占20.7%和28.8%;(2)在对“您个人的主动性如何?”的调查中显示: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考生为13%,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考生占26.6%,而觉得不得不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考生占60.4%。根据以上两项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大部分自考生还是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学习支配权,调查显示只有13%的自考生能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不得不完成学习任务和被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竟高达87%。这说明很大一部分自考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自考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原因如下:第一,由于一些客观性因素使得部分自考生感觉自己所学高校和统招普通高校有较大差距,心理存在失落感;第二,在初始选择专业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第三,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感到不适应;第四,大部分自考生对将来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
2.自考生的学习能动性较差。能动性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突出表现在自考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四个方面。课题小组在对“请问您课前是否会预习?”的问卷调查中显示:48.1%的自考生根本不进行预习,偶尔会预习的比例达34.1%,这两部分总和达到82.2%,只有5.6%的自考生每次会进行预习计划;而以课前会进行预习的“每次都会”和“经常会”两个部分的自考生为对象,课题小组对他们进一步做了三项相关问卷调查:(1)在“您在课前预习的情况如何?”中的调查显示:全部认真预习的自考生占8.2%,基本上预习的自考生占27.9%,而有时预习和没时间预习的自考生分别为36.9%和27%。(2)在对“您的预习方法是什么?”中的调查显示:有80.6%的自考生只是看看课本,力求弄懂新知识的自考生有14.4%,而借助教材重新推导有关知识的自考生只有5%;(3)在对“您在预习中是否会查阅有关资料?”中的调查显示:有84.2%的自考生查阅资料,而经常查阅资料以求进一步了解的自考生只有1.4%。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自考生中能够做到上课前预习、课后有意识地复习、经常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的自考生寥寥无几;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索的自考生数量和比例也很少。导致自考生学习能动性较差的原因可大致归纳为:第一,自考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模糊;第二,自考生学习责任心不强,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和抱负,仅仅只是把学习作为一项任务来对待;第三,在大学期间,未能实现学习模式的转换,仍旧停留在高中时期的被动学习模式中;第四,对于大学的学习特点认识不足,缺乏主人翁意识,很难成为认知的主体。
3.自考生课堂学习认真度有待提高。独立性是自考生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但是自考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对课堂的表现进行分析。对此,课题小组又做了以下几项问卷调查:(1)在对“您认为老师课堂教学在时间分配上总体现状如何?”中的调查显示:有6.5%的自考生希望老师上课能多讲点,而37.7%的自考生觉得老师上课讲得太多,36.7%的自考生觉得老师讲课时间合
适o(2)在对“请问您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中的调查显示:非常认真上课的自考生占12.2%,比较认真的占25.6%,不太认真的占42.2%,很不认真的占20%;(3)在对上课选择“非常认真”和“比较认真”两项的自考生关于“请问您上课是否会做笔记?”的调查结果是,每次都会做笔记的占18.6%,经常会做笔记的占22.5%,偶尔会做笔记的占41.2%,从来不会做笔记的占17.7%。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自考生对于老师的课堂时间分配比较满意,时间合适和应该多讲一点总和达62.3%。在课堂上自认为不太认真的比例高达62.2%,说明只有部分自考考生认真听讲,上课选择“非常认真”和“比较认真”两项的比例只有1/3多一点,而在这部分认真听讲的人中,能够真正做好笔记的只有42人。这个比例还不到一半。以上情况说明部分自考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导致自考生课堂学习认真度较差的原因可大致分为:第一,在民办高校内,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和统招高校存在一定差距;第二,自考生进人大学后,缺乏家庭的督促,同时部分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第三,整个班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较差,外部环境影响了自考生的自主学习。
三、提高江西省民办高校自考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路径选择
1.提升自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当前自考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兴趣并不强烈,而主要依靠于学校的要求和教师的教学。为了让自考生充分发挥个人的学习技巧,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在学习方法上,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意识:首先,不断强化自考生的自控意识。一般而言,自考生自控能力越强,学习过程就越优化,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强化自控意识,就是指通过听课、讨论、自学、小结、作业、考试等活动t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不断强化自考生的目标意识。古代思想家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把目标搞清楚了,才能使学习有的放矢,增强自考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自考生应在了解学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好个人的学习目标。再次,不断强化自考生的创新意识。自考生学习生机和活力在于创造,叔本华说过:“读书总是为创造,失去了创造力,犹如戈壁滩的沙漠一样,吸收了知识却不能汇成清泉,那才是读书人的悲哀。”学习不能只是局限于书本,应该在自己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可以在他人得出的结论上加上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创新。要使学习具有创新性,就必须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2.激发自考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如果自考生没有强烈的内在需求,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就难以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激活自考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自考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自考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第一,转变自考生学习思维,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根据自学考试学习的特点,从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监督三个方面帮助自考生掌握学习策略和方法。(1)自我认识。引导自考生通过作业、讨论等途径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情感等,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2)自我计划。计划性是自主学习的保障条件,因此需要指导自考生根据他们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地拟订学习方案,使他们善于统筹规划,科学使用学习资源。(3)自我监督。培养自考生积极主动地调控整个学习过程,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学习手段,积极建构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学习模式。第二,改变考核模式,变单一考核为多项考核。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能够使自考生比较了解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态度,激发自考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考生的态度、气质、情感等特点,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对学习做出全面的和有针对性的评价。第三,加强同学间的互相协作,变孤独感为归属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这种需要若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降低行为效果,造成心理障碍。虽然在自考生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但也需要同学间互相协作。加强协作学习可以极大减轻自考生的孤独感,有效增强学习动机。因此,一方面要利用传统平台进行协作化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增强归属感;另一方面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小组活动,定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彼此了解,增进友谊,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构建“自考生自主学习服务中心”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的平台。“自考生自主学习服务中心”学习支持体系体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自考生提供学习材料”的特色,构建这样一个平台有助于促使中国的自学考试真正从以教学为中心变成以学习为中心,树立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自考生的学习服务的思想。加快“自考生自主学习服务中心”的学习服务支持平台的建设对实现自考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自考生自主学习服务中心”的学习服务支持平台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自考生。“自考生自主学习服务中心”的教育最鲜明的特征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都充分考虑自考生的个体差异需要。因此,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各种自考生因素,如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个人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有根据、有计划、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学习支持服务活动加强自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其找到相应的自主学习的最佳策略,促进自主学习效果。第二,预期目标。应该按照一定的预期目标,对受自考生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多因素进行判断。评价的最有效手段是通过定性手段评价自考生是否符合国家或地区的人才培养规格,用定量手段测试自考生的学习效果。如用测验法收集认知目标的学习效果资料,用调查法收集情感目标的学习效果资料。第三,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支持服务应以自考生自主学习为服务中心,通过为自考生提供主动意义建构,融入自主学习思想,融入自主学习思想的教学资源,融入自主学习思想的教学途径,使自考生完成学习信息的加工,达成学习的最终目标。第四,学习反馈。根据预期目标评价结果,对学习支持服务构建过程的某些环节实施干预,适时调整修改,使学习支持服务的构建过程得到优化,达到质量、规格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美)齐莫尔曼.我调节学习: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M].姚梅林,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政治学概论;学习困难;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70-02
《政治学概论》作为政治学类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必修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具有为该专业的本科生培育政治学兴趣、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的目的与重要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学术思维的训练,对所授内容的接受感知与课程的教学要求往往相差甚远,普遍存在学习困难。
一、《政治学概论》的学习困难
(一)学生受应试思维影响,学习中缺乏学科意识
学生往往把《政治学概论》看作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延续,在学习思维上也沿用了以往的应试思维。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习惯在学习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标准答案,对教材介绍的同一名词的不同定义,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往往缺乏独立思考,无所适从。甚至要求教师提供练习册,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复习。这种应试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以学科意识来整体把握《政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造成学习的困难。
(二)学生学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往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同时,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学习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往往是名词听起来熟悉,但却不能准确表述与理解,如“政治、国家、权力”等。对政治学中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某一理论的不同观点,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用其概念与理论分析现实政治问题。[1]
(三)学生课外阅读政治学经典著作存在困难
阅读经典著作是人文社会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倡学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阅读经典著作。但政治学经典著作多数来源于西方学者,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理论分析逻辑,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学生觉得艰涩难懂,难以坚持。例如《政府论》、《学术与政治》,还有马列经典原著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够轻松读懂的著作,单纯强调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不仅无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反而加深了学生认为政治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课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学生自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教材由于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简单介绍理论的主要观点或是简单得出结论。表现为作者在论证观点时仅仅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与价值判断等传统的规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数据等事实资料作为观点的支撑,懈于进行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中的变化。虽然教师常常运用“讨论法”、“案例法”等去弥补教材的不足,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以信服结论,更难以自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二、《政治学概论》的教学建议
上述学生在学习政治学中存在的困难,既涉及到中国政治学研究发展的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学的教材建设的问题,但笔者主要就教学中的应对学习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课程讲授中应凸显学科意识与学科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一)教学体系安排应凸显学科体系的完整、独立,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意识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丰富,《政治学概论》课程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基础性政治学知识呢?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政治学概论》的基本框架及其独立的学科地位,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明确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2]而且这不仅仅是在导论课给学生做一次性的介绍,教师应在每一章节的课程讲授中起到“串珠成宝”的作用。以政治内容可分为实体、观念、活动三个方面为线,根据所选教材的分析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系统把握政治学概论的课程内容,而不是通过“背多分”的应试方式来获得概念或理论观点。
(二)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关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导论中的一节内容,但这远远不能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让学生自主运用这些学科方法去学习、研究。学者们的理论成果是通过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得出来的,教师进行理论分析也运用了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疏于介绍与分析方法的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识性内容为重,以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为轻。就如大厨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尝到食材,却不懂炮制方法一样。师生之间的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亦要授之以渔,因此强调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如:在讲授历史上“非政治观”的内容时,需要对每一思想家的历史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不同政治观的合理性、局限性进行辩证分析,作到有理有据、全面客观,可以向学生介绍综合运用到的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
(三)构建互动课堂,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构建互动课堂的方式,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有益尝试,提出了“引导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师生角色互换式等,这都值得我们在课堂中学习应用。值得重视的是,构建互动课堂不能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提高学生的明辨、批判和创新等思维水平。例如,在介绍了非政治观与政治观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界定进行发言,讲出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理由。在涉及到观点评价的讲述时,还可以让多个同学针对彼此的看法进行发言,以更深入明了观点的逻辑。“述议”能力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拥有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据和明确的观点,这十分重要。“凭借这种思维,在了解必要的预备知识后,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就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争论,也能够给予恰当评价。”[3,4]
(四)教师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与巩固,少不了课外学习的配合。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第一,推动主题阅读,夯实理论功底。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基本载体。针对学生阅读经典的困难,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少而精地选择一些经典的章节,先教师导读再学生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学科发展前沿与中国政治热点、难点为依托,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还可以通过举办“两会精神我解读”、“读书笔记大赛”等常规性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交流、提高的平台;也可以以读书笔记、小论文等作为作业形式与学生考核方式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课外学习。一是利用多种网络形式建立师生的课外互动。微博、微信、QQ群等多种网络形式为师生课外的提问答疑、讨论交流、分享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关键是教师在网络交流平台中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除了答疑与分享资源,要善于抛出问题、引起讨论、适当总结,营造活跃、热闹的学习讨论、交流的氛围。二是充分利用《政治学概论》精品课程等教学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等,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参考资料,通过题目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三是利用政治学学术网站与名家博客等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资源。如“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政治学研究网”、“中国农村研究网”、“共识网”、“爱思想”等学术网站吸取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信息等,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动向。一些学者、专家在自己博客中的精湛论述往往就是政治学中的理论难题与现实难题,可以从某种程度弥补教材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变化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的能力。
三、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学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学习困难,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是由教师根据自身的授课风格、所拥有的资源和学生的能力与专业要求等的不同,依据课程的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减少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间的差距,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需要做好备课工作,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使政治学概论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抽象难懂。
参考文献:
[1]唐睿.关于《政治学原理》教学方法改进的分析[J].世纪桥,2012,9(248).
[2]陶艳华.凸显《政治学原理》理论性的教学方法设计[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04-107.
加 纳
加纳是非洲西海岸少数较富裕的国家之一,属英联邦国家,政局稳定,俗称黄金海岸。近年来,经济以4.4%~6.3%的速度增长。
加纳政府网站逐渐增多,并且开始提供动态信息和专业信息,网站之间相互链接,有关政府出版物、法律法规和新闻等内容,提供检索功能和相关电子邮件地址,还提供某些政府部门的链接。联合国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电子政务刚起步的国家电子政务指数》中,加纳排名第10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让加纳人在2008年用手机看非洲杯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与加纳电信的合作项目,始于2002年11月加纳总统库福尔访华。在上海参观这家企业时,库福尔被其先进的生产线及强大的研发实力所吸引,当即邀请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来加纳参与当地的电信建设。
2003年,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先头部队开始进入加纳市场,当时,公司和加纳最大的电信公司之一――加纳电信公司签订了1.5亿美元的扩容框架协议,同时开始对首都阿克拉、库马西和克拉迪等城市电信网络扩容工程,目前,一期项目已经竣工,固定交换机、移动交换机传输设备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平均每周新增5000多个移动用户。
刚到非洲的时候,当地的电信设施非常落后,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的网吧上网,连收发一封几百K的电子邮件都要等上半天。后来建设了光传输网,提高了网络传输容量,并能提供完善的宽带增值服务。现在加纳的信息化程度已大幅度提高,网络的速度快了,电话通话的质量提高了,而通信的费用降低了不少。
加纳政府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而要发展经济,没有完善的通信系统,就无法吸引外来投资。因此,加纳电信市场也随经济的发展走上快车道。
现在的加纳人已经开始普及使用手机,就连收入偏低的普通老百姓都开始购买手机。在加纳,那些没有摄像头等其他配置,只有基本通话功能的手机最受欢迎,因为价格便宜。很多加纳人现在喜欢购买两张手机卡,可以根据不同手机卡的优惠,在不同时段交换使用,这样可以节省话费。加纳手机是单项收费。
2008年,非洲杯将要在加纳召开。加纳的电信公司还计划通过发视频短信的手段,吸引更多的外国观众来加纳看非洲杯,从而提高加纳本国的知名度,同时增加旅游收入。加纳主流运营商也开始在考虑把3G等最先进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纳入到自己的网络规划里。随着在加纳项目的进一步深入,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目标是争取让加纳人能用手机收看2008年非洲杯足球赛,让他们和中国人一样感受最先进的通信技术。(王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非洲区加纳代表)
摩洛哥
摩洛哥具有良好的有线和无线通讯系统,5条国际海底电缆和3个卫星地面站与国际卫星组织和阿拉伯卫星组织相连。
日前,中兴通讯与摩洛哥商业集团ONA下属的电信运营商Maroc~Connect签署3G CDMA2000合同,帮助其建设覆盖摩洛哥全国的电信网络,提供增强的语音、高速数据及其他服务。
摩洛哥每两年举办一次信息、电信和办公电子化博览会,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了国家网络教育战略,目标是逐步把网络文化引入全国的教育机构,并争取2007年在全国大中小学普及互联网。
纳米比亚
“纳中关系毫无障碍!”这是纳米比亚总统希菲凯普涅・波汉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的感言。波汉巴同时表示,希望能够与中国在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港口和公路及铁路建设、食品和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生产、电信等领域开展合作。
早在2005年12月,波汉巴总统访华时,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与随行的纳米比亚贸工部长伊曼纽尔・恩加奇泽科达成一致意见,鼓励两国企业在通讯、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开展投资合作。
目前纳米比亚正在不断加快发展互联网的步伐。纳米比亚电信执行总裁Frans Ndoroma日前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将在未来4年内投资1.35亿美元将现有电信网络实现全IP化,并在全国发展ADSL业务、移动EV-DO业务、WiFi业务以及企业以太网业务。他还表示从今年12月起,首都Windhoek的居民就可以获得宽带接入服务。
南 非
“随着南非和中国关系不断深入发展,双边贸易和投资额也在不断提高。”日前,南非驻华大使倪清阁如是说。
中国家电企业海信1997年底在南非建立第一条生产线,1998年其产品正式进入南非商品销售的主渠道――大型连锁店。如今,海信电视机在南非市场所占份额超过15%,家庭影院、DVD播放机、冰箱和微波炉等其他产品的市场份额均在10%左右。
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非洲电信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由政府控股的南非电信公司成立于1991年10月1日,它是继南非工业公司之后的第二大公司,也是世界上排名第28位的电信公司。
南非的互联网普及率在非洲各国中遥遥领先。即便如此,南非的互联网用户数只有360万人,约占人口的7.4%。最近南非邮电部提出,政府要在未来几年中将互联网连到每个村庄、每所学校和每家医院。许多南非人已开始通过小型卫星天线下载网上信息,收看各国的卫星电视节目。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从1995年开始,有20多家美、法、英等国的私人移动电话公司在南非、科特迪瓦、加纳等国展开业务。南非现有两家移动电话服务公司,即MTN和Vodacom。
摄影记者在南非
在非洲大陆采访,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由于通信线路的原因,稿件压在自己手里,不能及时传到编辑部。我先后5次到南非采访,每到发稿环节,总是叫苦连天。
上世纪90年代,从南非向中国内地拨打电话,拨完号码后话机听筒里沉默的时间比较长,通话效果虽然可以接受,但是音量往往很小。
最困难的是通过电话线发送图片。利用笔记本电脑拨通编辑部的数据服务器后,显示两台电脑联网的“握手”图标迟迟不出现。在70%的情况下,屏幕上显示传送进程的红色条块还没有走完一半,线路就会断掉。单张图片的数据量都在数百K,甚至过1M,而长途电话线的理论传输速率只有64K/s。流逝的每一分钟,不仅仅是20多块人民币,也是我的耐心。
谢天谢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在南非终于可以利用互联网向编辑部发送照片了!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可以花打市话的钱,进行国际长途数据传输。但是,每每驱车离开都市,进入乡村采访,以前的噩梦又会卷土重来。
后来,单位的卫星电话帮了我大忙。Nera卫星电话,依托的是在地球低轨道运行的3颗通信卫星,信号覆盖了地球表面98%的区域(仅在南北极有2%的盲区)。将笔记本电脑和卫星电话连接,只要有电源供应,数据传输持续两个小时也不用担心。(徐显辉,2000年12月~2004年4月担任新华社非洲总分社摄影记者)
突尼斯
10月19日,中国和突尼斯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突尼斯共和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根据协定,双方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促进和支持发展两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
突尼斯经济活跃,政治稳定,被西方国家誉为“地中海一条小龙”,吸引了众多投资商的目光。该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突尼斯电信和它旗下的移动公司Tunicell格外受投资商关注。突尼斯仅有1000万人口,但移动用户数已接近660万,渗透率非常高。
突尼斯是非洲唯一一个可以白天在海边游泳,晚上就能享受撒哈拉沙漠景色的地方。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对计算机进口设备的关税及增值税实施免税政策,极大地满足了各部门各行业对计算机的需求,客观上刺激了该国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
坦桑尼亚商业互联网的接入始于1996年。到2004年的时候,全国约有2万至3万注册用户,以及为数更多的局域网用户,主要接入方式为网吧。据不完全估算,坦桑尼亚的网吧数量大约在300家左右,其中,达累斯萨拉姆约有100至150家。由于坦桑尼亚互联网接入需要通过欧洲或者美国的网关实现对本地的数据访问和交换,每月支付的ISPs接入费用须200美元至500美元左右。
博茨瓦纳
博茨瓦纳素有“牛的国度”之称,在博茨瓦纳的中国人多从事进口、批发、零售和建筑业,还有从事进口二手车交易和餐饮等。
2006年2月9日,博茨瓦纳议会通过了一项由博茨瓦纳政府提交的修改《第九个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增加发展项目投资的议案。议案决定为国家发展项目总投资增加14亿普拉(合2.8亿美元),从而使《第九个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发展项目总投资从原定378亿普拉增至392亿普拉。其中,17亿普拉用于边防站的电脑系统建设。在联合国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近期的《电子政务低度发展的国家电子政务指数》中,博茨瓦纳排名97。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是第三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日前的一份有关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的报告《Doing Business 2007:How to reform》,毛里求斯是非洲国家中投资环境优越度排名第二位的国家,其世界排名为32位。毛里求斯政府希望2009年毛里求斯能跻身世界前十位,成为全球投资商务环境最为便利和优越的国家之一。
鉴于中国和毛里求斯两国贸易额增长迅速,今年4月,中国和毛里求斯实现海上直航。2006年4月26日华为技术毛里求斯有限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揭幕。该中心将为华为公司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20家分支机构提供全面的财务服务,使公司在非洲市场有更大的发展。
乌干达
对位于赤道地带的乌干达来说,鼓是国家的象征。鼓已成为乌干达一种常见的装饰品,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乌干达也有了新的传递信息的方式,那就是现代通讯方式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据乌干达通讯委员会2003年透露,在过去的5年中,乌通讯业发展迅猛,每百人电话拥有率由1998年的0.28部增加到2003年的2.5部,接近非洲国家的平均水平。通讯网络已覆盖全国56个行政区中的55个,目前拥有移动通讯用户600000,有线用户60000,互联网用户40000多。乌干达电信业投资从1999年的279亿乌先令(约合160万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335亿乌先令(约合770万美元)。其中,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投资虽有增加,但相比之下,仍然大大慢于其他电信业务的投资增长。
埃 及
奇幻的金字塔,神秘的人面狮身像,古老的尼罗河……埃及除了这些还将有另一个标志,那就是坐落在开罗市郊的智能村。它所肩负的任务预示着埃及未来的全新定位:成为IT产业的先锋和著名的交易中心。埃及政府电信与信息技术部、埃及电信管理局、埃及电信公司总部都将迁到智能村,并在这里设立培训中心、孵化器和技术发展基金等,使入驻企业可以享受到便捷的政府服务。
埃及目前正发展第三代网络,拥有超过1000万的移动用户;实施政府文件电子签名,建设电子政府;发展IT产业;建设智能学校,利用IT发展教育。此外,埃及目前还在大力农村地区的电话业务,力争将固网电话覆盖率在两年内提高到17%。
手持电台救了命
飞机降落在开罗机场上,终于到了这个与中国齐名的四大文明古国。而接下来我会面临什么,等待我的将是什么呢?没想到第一次出海就遇险了。
我出关后得知自己要去红海边做一个项目,英国人Andy,马来人Kim和我三个人立刻出发。接下来的几天,不断在迎接送来的营地设备,不断有全球各地新来的人员。两个星期后营地建好了。十几台移动式营房和办公室,租来的两个卫星天线也架设好了,一台管网络通讯,一台管电话通讯,十一顶帐篷,来自20多个国家的300多人为了一个项目汇聚在了一起。
天气好了,我们就坐着橡皮艇出去采集数据,不幸的是第一次出去就遇险了!驾驶橡皮艇的埃及大哥居然不会用GPS导航设备,不知不觉我们就在海上迷了路,进入了危险的深海。还好我手中有个手持电台,可以呼叫营地。但营地也看不到我们的小艇,只能告诉大致方向,指导我们向一个小岛前进,到那里可以看到我们的施工船只,就这样我们终于回到了浅海区。没想到我第一次出海的冒险经历居然是让手持电台救了命。
中国电信助力国家信息化进程
7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促进信息消费的相关政策措施,对实施“宽带中国”国家战略作出要求。中国电信在全国范围启动第三次宽带大提速,就是贯彻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提高宽带接入能力、优化信息消费环境、助力国家信息化的具体举措。
作为全球有线宽带网络规模最大、用户规模最多的运营商,中国电信一直把提升中国消费者的宽带服务质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过去15年里,中国电信已主导过两次大宽带提速,上海电信已经具体实施了五次大提速。随着本次中国电信宣布普及推广宽带升百兆,它将使中国消费者的宽带接入速率迅速与世界发达水平接轨,并将有助于加快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百兆宽带将助力国家信息化建设。我国的互联网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为代表的各类信息应用层出不穷,涌现了一大批与世界同步的创新型互联网企业。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推动实施“宽带中国”发展战略,推动智慧城市和企业智慧化建设也需要基础网络能力的支撑。中国电信作为国内最大的宽带基础业务运营商,率先组织实施百兆宽带大提速,对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将起到深远影响。
让家庭上网飞起来
一般来说,宽带达到8M,用户就可以无障碍观看高清IPTV,如果家庭用户达到100M接入带宽,在家里完全就可以创造一个互联网世界,通过100M光纤可以充分满足网络视频影音娱乐需求。网购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当用户使用百兆带宽后,真正能做到下单1秒,付款1秒,再也不用担心抢不到秒杀了。
家庭宽带进入“百兆时代”,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PAD等设备共享100M,多人可以同时在线高速畅游,让家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收看高清IPTV。网游爱好者在家里就能玩高清体感游戏,“光速”网络让游戏过程更加流畅。
“智慧家庭”触手可及
百兆宽带也将助力智慧家庭升级。随着百兆宽带进入千家万户,将把更多的应用和服务带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每个家庭轻松分享信息化带来的硕果。家庭客户将通过中国电信提供的光纤宽带、高速移动网络和家庭智能网关等构建的无缝宽带智能组网,享受通信、信息和娱乐一体化的信息解决方案,足不出户就能看高清视频、玩体感游戏,用智能家居。
不仅如此,还可以对家庭进行安全视频监控、对水电煤气等费用进行线上支付,以及实现高清IPTV、PAD、智能手机等多终端的家庭信息共享和互动。智慧家庭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相连接,还将进一步拓展家庭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智慧家庭”将带来家庭生活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让家庭与城市、与社会沟通更畅通,让亲情更融洽,让生活更便利。
为信息消费铺路
据分析机构称,2012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已达到1.7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29%,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近9300亿元。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
如此巨大的规模,证明了大众的旺盛需求和消费能力,也反映了宽带提速的意义,因为有了更高的网速,才能确保更丰富的应用和更良好的消费体验。俗话说 “路通财通”,用在互联网领域也非常适合。百兆宽带就如同高速公路,各类信息消费都在此快速运行,衍生出的需求和服务将更加多种多样,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行业领域,内容物流便是最佳例证之一,由于大型数据也可直接在网络输送,不需要再依赖快递服务,一份数百GB的影音文件要从广州送到北京,过去只能存进硬盘寄送,既慢且不安全,有了百兆宽带之后,可以通过网络传递,安全快速,又可大幅节省成本。
百兆宽带将促进公共管理手段的升级,可以提供应用广泛的远程视频监控业务,如社会治安管理、公共场所监控、城市交通管理、远程教育等,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机顶盒等等多种终端方便快捷地查看监控图像,其使用遍及社会治安、交通管理、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可进一步保障社会安全,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进步。
改变已经开始。中国电信作为中国宽带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了光纤网络改造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努力打造精品化的宽带网络。与此同时,中国电信秉承“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服务宗旨,在宽带的安装、维修、服务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诸如拨打10000号装宽带、预约修障服务、智能提速、在线测速等全新专业化服务举措,提升以用户感知为核心的宽带客户服务体系,使宽带服务更加简便高效。
第六次大提速即将启动
上海电信于2009年率先开展“城市光网”战略部署,自2011年至今,陆续通过五轮“智慧城市”宽带大提速工作,克服了“市民接受难、建设推进难、标准实施难、成片改造难”等“四难”,在实践中艰难探索,宽带用户平均带宽实现每年翻番,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快速走过日韩美等发达国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上海城市光网的跨越式发展。由上海市委主办的“城市新印象(2007-2012)”主题活动也将上海建成国内“光网第一城”,评为五年来上海城市的“十大重要进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创新
行政管理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该专业既具有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丰富的理论内容,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文秘、人事管理、机关事务等对专业性要求不强的工作。究其原因,除人们对行政管理的认识误区以外,主要还是因为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使得毕业生专业特点不突出,特色不强。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有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变化的快速应对力。作为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更应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以适应市场经济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有助于学生就业。在新世纪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建设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具有更高水准的行政管理专业,当务之急必须做好四个创新:
一、创新教学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水平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可结合本专业特色面向社会和兄弟院校,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新路子,建设一支以专职任课教师为主体、兼职和聘请客座教授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应当聘请那些在行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资深人员。他们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较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有些课程聘请他们讲授,教学效果更好。比如,行政领导学、地方政府学、政府公共关系等学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应当选聘这些兼职教师授课,以便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行政职业能力。聘请客座教授,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因此,应当侧重聘请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学术知名度的资深专家教授举办学术讲座,讲授学术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启发学生思考学术前沿问题,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有明显区别于本科教学的目标定位。既要改变目前培养对象所适应的工作领域的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层次;对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不够具体,没有专业特点的情况,又要改变在定位上攀高,盲目要求培养对象,在各行各业无所不通,教学科研无所不能的急躁心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创新教学内容,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从事行政职业的实践能力。如,计算机应用、现代办公和行政信息处理能力;行政决策方案、编制计划、人事考核方案等方面的设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一定水平的公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要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规律,通过研究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等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方法有:
第一,案例教学法。行政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使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以行政管理领域的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包括案例材料的选择(写作)和使用的方法,它具有多类型、多层次、灵活性的优势。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驾驭能力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探寻并试用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学方式。比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试用以理论为主线贯穿案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案例为主线阐述理论。
第二,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是在国外公共行政管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工作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样的情境下开展具体的活动和工作,从而体会工作中的不同感觉。这样,通过角色扮演,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行政管理专业要尽快创建模拟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基地。根据行政管理的专业属性及特征,模拟实验室内要设置开展专门实践教学的电子政务、决策分析模拟厅,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文献资料室,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模拟展厅等。学生在这些模拟教育实习实验室里,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
第三,实践教学法。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在行政管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通过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并在实践中积累实际的管理经验。目前,可采用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双循环”教学。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入学时专业目的明确,毕业时就业选择思路清晰。任课教师走出校门作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活教案”,丰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行政岗位管理,带着管理疑问又回到行政管理理论上来。二是基地实习。让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对公共事业部门的运营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基地实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途径。可以要求学生人校后就加大与实习单位的联系程度,组织学生到有关实习单位见习或实习。三是实践调查。结合所学的有关课程和当时公共部门的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并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政策;影响因素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历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被誉为:"当前信息技术核心和标志"的互联网因其革命性的特质,势必会成为公共政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颠覆传统理念,赋予公共政策互以联网时代的全新内涵。
一、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理论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体制创新
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价值观念不仅主导我们的社会生活,亦对多元主体和多元价值体系之社会格局下的公共政策提出了协调与平衡包括经济与政治、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政府与公众、长远与近期、效率与公平等各种社会关系的新要求,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渗透推动了包括文化创新、信息系统创新和组织创新在内的全新公共政策体制。
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本质上都是具有一定政策文化背景的人的社会文化活动,而一项公共政策文化,必然受到相应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实质在于"公共特性",互联网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对体现"公共特性"政策文化的创立、贯彻和更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开阔公众视野、拓宽信息渠道、提供参与机会、激发并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关心程度和自主意识--不仅沟通了政府与公众、完善了政策过程,使公共政策更具科学性和合法性,破除了"经验型"政策文化的局限性,更真正实现了由"个人封闭型"向"公众参与型"政策文化的转变。
信息是公共政策的基础,公共政策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供决策者使用的信息系统状况。互联网在公共政策领域的英语、更新和完善了公共政策信息输入、传递、加工、选择和反馈系统,是决定者及时顺利获取信息,更好分析使用信息并提高政策方案的有效性。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足够的信息,更要求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将各种不同意见充分表达交流后,通过公共政策组织系统理性选择,形成最佳结果。互联网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突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格局,使得公共政策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组织内部,而真正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领域创新
公共领域是介于自律的市民社会和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之间的一个领域,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批判性和批评性、讨论性和推理性等特征。网络以其普遍性、平等性、匿名互性和分散性和交互性为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提供了公平效率、言论自由、充分辩论的"多对多"交流模式的新型公共领域。
由于公共领域强调舆论和公众意见的形成,保证公众的话语权便成为了公共领域的必要前提--互联网话语的自由性和多元性冲破传统一元价值观,前所未有的挑战了传统公共领域的话语霸权;互联网话语的分散性和互动性保证了传播者和受传者平等互动,打破了传统公共领域的时空限制;互联网话语的主体平民化与平等化使话语权分散到普通民众中,打破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精英话语权模式;互联网话语权的权力性和权利性增强了话语权的影响力,打破了传统公共领域话语权强制力。互联网时代,网络公共空间在传统社会的基础上构建了广阔的公共领域,完成了公共政策的领域创新。
(三)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公共政策合法性就是公共政策被认可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价值,包括公共政策的主体合法性、程序合法性和价值合法性,公共政策只有具备合法性才能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和执行;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会影响整个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国家法治进程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渗透能切实有效的促进公共政策合法化,以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性和法治化发展。
公共政策的"公共特性"要求其以民主价值未经依归、公民参与为核心、社会正义为目标,公共政策主体合法性危机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性缺失和公共政策无法充分代表多元利益主体的公共利益两个方面;公众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重要基石,对公共政策合法性有重要作用,而互联网构建的互动型公共政策新平台能有效消除公共政策主体合法性危机。
传统公共政策往往聚焦政策内容而忽视制定程序的具体表现为缺少将政策议题触发机制转化为政策设置议程的制度化程序、公共议程设置基本机制的局限性和公共政策程序缺少公众协商性民主机制等。互联网提供了公共政策制定前的触发机制催化空间和实现协商民主理论的实践平台,有效解决了公共政策"重实体轻程序"的程序合法性危机。
传统公共政策遵循以公共权威部门为主导的精英立法模式,由于缺少公众参与和价值认可、缺少多元主体的利益表达和对公权力主体的监督与制衡,其价值的设定和执行极易偏离公众对政策的价值诉求。公众对政策冷漠、质疑、批判甚至抗拒而非认可和支持造成了公共政策价值合法性危机。互联网提供了理性和批判性的公共平台,通过多元利益主体的公共协商对公共政策是否具有公正性、正义性、公共利益性的价值进行评判,评判结果成为判断公共政策是否合法的依据,这种评判和质疑形成了公共政策的价值评判机制,促进公共政策体现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之价值合法性。
二、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悖论分析
与传统公共政策相比,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可谓是建设性与破除性并存、广阔性与局限性同在,以致公共政策悖论的形成。
(一)平等悖论
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理论等级森严、自上而下垂直控制的政策体系,而这种平等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这就在本质上限制了政策参与范围,反而造成了公共政策的不平等。
(二)成本悖论
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创新突破传统理论的时空界限而实现了信息多元、开放、交互式传播,而在对参与者知识素养的要求、政府对参与进行的规范、信息权威度与可信度层面上来看,会联网时代公共政策成本反而有所增加。
(三)绩效悖论
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创新提高了公众参与的质量、能力,虽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也存在着参与质量有限、销蚀公民责任、合作能力下降等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广度、深度、效应等的问题。
(四)稳定悖论
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创新使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声音有了传播的可能,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新载体的同时也会出现非理性化和无序行为,成为社会稳定的极大隐患。
三、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传统公共政策理论均是从互联网资深固有缺陷对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角度提出了难以解决的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悖论,如果从影响互联网的因素分析,是否可以找到引发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困境的根本原因呢?
(一)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直接因素
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直接因素是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包括互联网的实际拥有情况和有效使用情况两个方面;公民实际拥有电脑数量、政治素养、工作性质、收入水平、所在地区互联网相关基础性设施和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等因素均会影响互联网的普及程度。
尽管互联网以其自由性优势、低成本优势、平等性优势为公共政策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和手段、降低了公共政策的参与门槛、激发了公众参与热情、扩大了政策参与规模、保证了公共政策科学性、促进了公共政策民主化,但这一切均是建立于相同的互联网拥有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之上、以互联网的普及为首要前提。网络时代不等于互联网占有和使用人人相同,互联网普及程度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必然会导致公平悖论、同意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成本必然导致成本悖论、互联网普及情况造成的公民参与程度差异必然导致绩效悖论、甚至可能导致稳定性悖论。所谓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若抛开互联网普及程度这个前提孤立研究公共政策悖论,势必会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
(二)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间接因素
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间接因素是公民的文化程度,包括公民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公民文化程度可以通过影响互联网普及程度而间接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从更深层面来讲文化程度还会影响公民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诉求。公民文化程度与其阅读能力、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工作性质等息息相关。
文化程度对互联网的实际利用率、互联网技术操作水平、政治参与积极性、政策理解能力和政治诉求等方面均有影响,忽略了公民文化程度差异就等于忽略了网络时代公共政策的"公共特性",是不科学不理性的;公共政策缺失"公共特性"必然会产生公平悖论、缺失理性和科学性必然产生绩效悖论和稳定悖论,这样的政策本身就是一种浪费,结果必然造成成本悖论,甚至会导致网络时代公共政策陷入合法性危机。
(三)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根本因素
根据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公民必然会拥有不同的政治诉求。无可否认,经济因素对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直接影响甚至会超于传统公共政策。无论是直接影响因素即互联网普及程度还是间接影响因素即公民文化程度,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
经济影响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政府电子政务建构水平、影响互联网普及程度;在没有互联网情况下研究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讨论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较传统公共政策的种种进步、谈及互联网的种种优势,便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意义。
经济影响公民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当公民的文化程度不足以支持其利用互联网参与公共政策,这就等于关上了公民通过互联网参与公共政策的大门、取消了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资格,此时互联网不再是进步的象征,反而强化了传统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有事皆归于无、所谓公平荡然无存、弱势群体的话语销声匿迹。
参考文献:
[1]蒋云根.《哲学笔记》与黑格尔哲学[J].甘肃理论学刊,2001,(3).
[2]薛冰.网络公民参与与公共政策的制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机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张艳辉.浅论网络公共领域与公共政策合法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5]蔡新燕.我国公民网络政策参与的悖论及其消解[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7).
[6]石屹.我国东西部互联网发展的比较分析[J].学海,2010,(5).
[7]黄建元.转型中的人才建设[J].学海,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