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31: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活动的含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验在中文里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作为动词,是指经历,即亲身体验的过程;第二,作为名词,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这与广义的“知识”概念是相通的;第三,作为哲学名词,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在英文里,经验(expeirence)同样也具有两种含义:一是名词,指经验、体验、经历、阅历等;二是动词,指经历、体验、感受、遭受等。可见经验一词在中、英文里都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但与中文不同的是:首先,英文的经验在作名词使用时,其含义主要突出个体的色彩,即特指通过个体活动获得的结果,而没有中文中“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这样的含义;其次,英文中经验作为动词使用非常普遍,尤其突出并强调个人的亲身、直接的体验过程,有个人主观体验过程在内的含义。本文所使用的经验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体通过与客观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最终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二则是指个体通过体验、感受、获得、占有知识的过程。
2 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意义
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积极意义在于,首先,拓宽了课程资源的内涵。课程资源不仅是知识和知识的载体——教材,不仅是教学环境和设备,也不仅仅是课程专家和教师,它内在地包含了学生个体的经验系统,而且它不是一般的课程资源,更是基础性资源,其它的课程资源只有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其次,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经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学习者被动地受着环境的影响和塑造,还是学习者对未知的积极探索和对环境的主动改造。每个人的认识能力及其特征都具有差异性,主动作用需要的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更需要学习者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去想象、尝试、反思甚至创造,这对学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最后,将学生的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还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使课程真正具有生活意义和价值。
3 体育课程经验资源的结构
学生经验的获得,与其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社会环境中,家庭、社区和学校对学生经验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校体育课程所涉及的学生经验更是重中之重。学校生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为个体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学校环境和各项活动是按照教育活动的需要为实现育人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因此学校生活本身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校生活的时间非常长,因此学校生活经验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3.1学生个人体育活动经验学生在家庭中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相对独立的时空中,学生有时会独立地进行各种各样体育活动,如一个人看电视、玩游戏、打篮球等。特别是独身子女,他们可能拥有更多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而言,一定的个人体育活动经验是必须的,这对帮助他们养成在体育活动中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学生所具有的个人体育活动经验有时会使得他们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变得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来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这时他们所拥有这种个人体育活动经验往往会变成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障碍。因此,教师在开发学生的这方面的经验时,一定要注意因势利导。
3.2学校体育生活经验资源
3.2.1学校体育环境经验学校体育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学校内的自然体育环境,如校内的湖泊、山丘、沙滩等;②学校内的物质体育环境,如运动场、运动馆、游泳池、活动中心、各种运动器械等;③学校内的制度体育环境,如学校的传统与风气、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校风和学风等,其是学校精神中最成熟且达成共识的层面。这些风尚形成于学校既有的故事中,并不断修改、积淀、完善,再成为明确的条文规定张贴在学校的建筑上,成为学校风尚的象征性符号,是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些体育环境在课内外所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反过来,学生所积累的校内体育环境的经验,又可以成为教师实施体育课程的基础。由于学校的性质、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各个学校所拥有的体育环境是不同的。各个学校学生的学校体育环境经验在多寡、构成等方面会有所差别,这也是教师在开发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时必须要注意的。
3.2.2学校体育活动经验学生的体育活动经验大部分都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学生在学校中的体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体现在学校的作息制度中,如每天的早操、眼保健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以及每周的体育课等。其对学生体育活动经验的形成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校内,学生体育活动经验的途径主要有: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竞赛、课外运动训练、运动俱乐部活动、运动会、体育周或体育节、学生个人或小群体自主性娱乐、游戏和运动活动、其它课程和相关的课外活动等。由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和运动基础的不同,同一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问所拥有的体育活动经验是有差别的。这也就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开发学生的体育活动经验时必须要区别对待。
3.2.3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经验学校体育社团是指在校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学校体育社团的形式主要有两种。①运动队,又分为学校、年级和班级几个层次,如学校篮球队、班级足球队等,其主要活动是进行运动训练以及代表学校、年级或班级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运动竞赛活动;②校内的运动俱乐部,其主要由校内部分对某个运动活动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的。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既可以提高其运动水平,又可以通过社团这个舞台展示自己运动方面的才能,还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和为他人服务的乐趣,感受团体的温暖和力量,并积累大量组织、管理以及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经验,而这正是体育课程所需要的珍贵资源。
3.2.4学校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经验与一般课程实施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相比,体育课程实施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显得更复杂、更直接、实践性也更强。在体育课程实施活动中,由于打破了教室的空间界限,客观上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交往以及学生与学生交往的空间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更加自由、更加无拘无束。而且,体育课程实施活动本身就非常强调团队精神,强调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和相互激励,这一方面使学生在体育课程实施中不断体验融洽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交往经验,另一方面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体育文化 体育教学 构建策略
高职的体育教学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在体育教学上的改革已有一段时间,但是结合优秀的体育文化建设的体育教学改革还未有突破性成就。因此,笔者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一、高职体育文化的特殊含义及特点
(一)高职体育文化的特殊含义
高职学校的体育文化既有别于中学的体育文化又有别于大学的体育文化。它是在高职这一特殊的学校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广义的体育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工作等体育活动形式中所形成的思想行动内容的总和。狭义的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体育道德、体育思想、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观念、体育价值观念等。它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体育竞技、体育教学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高职体育文化的主要特点
高职体育文化的主要特点有:鲜明的导向性,高度的开放性,深度地教育性,科学准确的定位,教育的传递性。鲜明的导向性是指在高职的体育教学中一直贯彻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实行全民健身计划。
高度的开放性是指高职学校实施的大多是开放性教学。师生受到的体育文化思想多种多样。不仅有乐意接受的,也有十分反感百般阻挠的。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高职体育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
深度地教育性是指在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体育教学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方式。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学,体育教学都是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
科学准确地定位是指高职的体育文化教育根据高职师生的特点进行的针对性教育。体育设施,师资力量,图书资料等体育文化构建元素都与高校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又不同于中学。因此,它拥有自我特定的地位,有利于高职学校建设拥有自我层次的独特的情感追求与品位追求的特色体育文化。教育的传递性主要是指体育教育具有终身性,而体育文化又具有健身和文化传递的功能。
受过体育教学的人会在自我体育文化形成之后影响身边的使之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二、构建优秀体育文化的体育教学措施
(一)优化教学管理模式,革新体育教学内容
为了满足优秀的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高职体育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兴趣进行适当的改革。不仅是体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且还要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革新。在新的规范化、法制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下,规范体育活动和体育竞技。对学生展开的是积极科学的体育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开展高品质、高品位的体育文化活动。同时,使体育教学集技能教学与兴趣教学于一体,让学生在感兴趣又放松的同时获得相应的体育技能。另外,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体育技能基础情况、锻炼习惯等等进行分别对待,采取分组分层次小组教学法,使得体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课程。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融入体育文化的观念,对学生的体育文化观念进行教育和影响,达到优秀体育文化构建的目的。 转贴于
(二)宣传与活动并行,理论结合实践
社团是高校建设体育文化的方式之一,高职院校也可以借鉴,组办一些健身俱乐部,鼓舞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增强自我身体素质的同时亲身感受体育文化。建设体育俱乐部必须在领导的重视下,大势宣传让学生能够投身进来。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健身兴趣,并在锻炼活动对学生进行身心的影响从而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逐个教育使得整个高职校园形成体育锻炼热,达到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体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文化构建具有深远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都是着眼于长远利益,极具时代意义。
(三)承办各类体育赛事,丰富学校体育文化
出了常规的体育教学之外,举办体育文化节或者承办其他单位的一些体育文化活动都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的构建。体育文化节参加人数多,运动员激情高。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进行锻炼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体育竞技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切实理解体育文化精神。例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更高、更快、更强”等体育文化的真正含义。
另外,通过承办一些公益性质的体育娱乐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明星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带动更多的学生对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以丰富校园的体育文化生活,构建具有高水平的优秀体育文化。
三、结论
高职时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优秀的文化会给学生造成终身性的影响。体育文化是大众性文化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十分积极的影响。通过体育教学能够将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引向科学、正确的方向,帮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适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一、哈尼族传统体育简介
哈尼族先民擅用树枝、棍棒、石块、竹箭等材料作为武器获取猎物和抵抗外部势力的侵袭,久而久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打秋千、武术、摔跤、双拐、打陀螺、爬山、射弩、打鸡毛球、抵肩、斗鸡、赛球等,其中以打秋千独具民族特色。哈尼族的秋千分为荡秋、磨秋和转秋三种,荡秋绳是牛皮条结扎或用藤条扭扎而成,可单人荡,也可双人荡。磨秋是横架在一根竖木顶端的长杆,杆的两端既可升降,又能旋转,两端坐或骑的人数相等,一端的人用脚猛力蹬地使磨秋腾空而起,另一端的人下降双脚落地,又蹬地腾空而起,秋杆便不断地起落飞旋。民欲村哈尼寨的秋千是转秋,形状像巨型纺车,装在轴心上的四对飞叶之间的横木上架设着四个小荡秋,每个荡秋乘坐一人,随着轴心和飞叶的旋转而旋转。
二、哈尼族传统体育成为校本课程的依据
哈尼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民族地区学校把传统体育引进校本课程有以下依据。
1?郾取材方便。哈尼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器材大多可就地取材,符合民族地方学校实际。比如,武术、摔跤、双拐、打陀螺、爬山等都能进课堂,可以随时随地展开教学。
2?郾贴近生活。墨江县城小学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他们从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了解较多。如,鸡毛球、双拐、拾子等体育活动,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些活动认同感很强,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哈尼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意义
1?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丰富多彩的哈尼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更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哈尼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挑战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鸡毛球无论是个人技术,还是多人组合技术,学生都可以根据传统组合,举一反三地创编组合和玩法。可见,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舞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郾丰富了校园生活。学校体育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体育,和现代竞技体育相比,不仅具有娱乐性、艺术性和可观赏性,而且对于本民族以外的大多数人来说,又表现出“新、奇、特”的优势,使之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它一出现就与其他文化体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成为一种与外界自由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文化开放系统。所以,在各少数民族传统的社会生活中,体育活动处处充当着复合文化的角色。诸多体育项目的表现形式,包括隐含于内的民族性和显形于外的身体运动,无不含有各自民族的、传统风俗、历史源流、舞蹈艺术、神话传说、伦理道德、民族情感等多重含义。我们学校自开展哈尼族传统体育活动以来,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给学生带来了创造与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加深了他们对本民族的了解。
3?郾拓展了学生课余生活。哈尼族传统体育活动在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还练就了学生自信的性格。如“鸡毛球”这项民间体育活动,由于不受场地限制,随处可以拿出来玩一玩、抛一抛、踢一踢、练一练,孩子们非常喜欢。课余时间,同学们要下不少工夫练习动作,要花费心思去揣摩、创编玩法,与其他同学比一比、赛一赛,这不仅练就了他们自信的性格,也增进了伙伴之间的友谊,拓展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4?郾传承和发扬了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将哈尼族传统体育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与研究,并将其切实有效地融入现代体育教学中,可以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发展,真正把我国的文化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并发扬下去。
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力的增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国际重大赛事捷报频传,振奋和鼓舞着国人的士气。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加激起全国人民的体育热情。体育已经深入人心,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为广大群众所关注,热爱体育、参与体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体育事业发展所具有的魅力,不但体现人们的关注和参与,也给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使企业和商家看到了巨大的商机,这就是借助体育这个吸引“眼球”的媒介开展产品推介和产品活动,即开展体育营销活动。
体育作为企业营销的一种媒介和载体,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将体育活动、体育项目本身作为一种产品进行营销;另一种含义是不是以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作为产品进行营销,而是某一企业以体育赛事为媒介进行的企业自身的推介和品牌宣传活动。后者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营销活动,常见的有冠名、赞助、合作伙伴、指定产品等形式。其中冠名、赞助和合作伙伴通常是国际知名品牌、资金雄厚企业的首选,而广告与体育明星代言已经成为体育营销的普遍形式。从营销理念上来讲,只要是借助体育平台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品牌的营销活动都应当算是体育营销。营销起步较早,经验丰富的经济发达国家证明,体育营销蕴含巨大的魅力和投资价值,它是树立和打造企业品牌的一件法宝。然而,任何营销手段的优与劣不在于市场的评价和有多少成功经验,而在于营销手段对企业的实用性,在于企业的把握。而在现实体育营销选择、实施的决策中,很多企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一般投入营销的成本很高,但营销的效果却差距较大,所以体育营销这种投资存在很大的效用风险。这是因为很多企业在营销决策与选择中存在误区所致。应当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体育营销常见误区的分析与防范。一般来说,常见的体育营销误区有:
其一,企业缺乏与体育特质的联系的评估。成功的体育营销活动,是企业抓住了自身与体育特种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或存在某种价值上的相似或趋同。也就是说应当借助企业及其产品与体育相关内容为载体,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以体育文化为核心的品牌文化体系。常见的汽车与足球体现出的“快捷、高速”的相同联系,使得汽车企业常常以足球赛事作为营销媒介。而有些企业没有明白这一点,不事先对自身企业和体育活动的特质是否有密切联系和价值趋同进行深入的分析,不对眼前的体育活动进行可行性评估就盲目的投资,这必然导致营销的失败或效果不佳。
其二,没有将体育营销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体育营销是针对某次体育赛事活动的营销活动,所以很多企业将大量的投入赛事期间的营销活动,并希冀获取立竿见影的效果。岂不知体育营销策略应当是企业发展整体战略的一部分,不但需要进行适应性评估,而且在营销措施上要做好长期的铺垫和准备,还要在赛事结束后进行相关的推介活动。再者,那种认为通过一两次的体育营销活动就可活动产品快速、大幅度销售量提升是一种臆想,是错误的认识,作为一种营销活动,尤其是作为体育营销活动,其效果是长期的、持续显现的,不是一挥而就的。
其三,在营销实施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与体育文化内涵的准确链接。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吸引人们的最大之处是体育文化的魅力,如果体育赛事所释放的体育文化内涵气息被浓烈的商业化气氛所冲淡,那么体育赛事就失去了看点和意义,就不会给观众留下好的印象,不但体育赛事失去了活动的价值,而且体育营销活动更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然而,很多商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不能巧妙地、隐含性地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渗透到体育赛事中,而采取直接宣传企业的方式,造成了赛事受众的心理排斥和情感厌烦,这种效果往往很差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实现体育营销的效果必须走出体育文化与商业文化之间失衡的误区,采取间接性、持续性和公益性的营销方式,实现营销的目标。
企业不自觉地走进营销误区是可怕的,它不但造成营销投入的巨大损失,而且会带来由于营销效果不佳,而失去的市场竞争的有力机遇。因此,应当从防止走进误区,防范营销风险出发,有针对性的实施体育营销的选择、实施策略,实现企业的科学决策。应明确以下三点:
一是进行营销投入前的可行性评估。企业应在决定是否实施体育营销前进行体育赛事和自身情况的深入分析,自己对比自己与体育赛事之间是否具有文化价值上的联系,或是否有特质上的趋同点和一致性,如果相关度和一致性越高,体育营销投资的价值也就越大。
二是进行体育营销模式的选择。体育营销模式的选择应当基于企业的服务群体,应着眼于产品的消费人群。在考虑自己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划分和消费者群体定位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明确的营销对象,并根据预期的营销或传播目标,采取不同的体育营销模式,实施相应的体育营销战略和战术。具体预期目标包括是提升品牌,还是单一的促销等;具体的营销战略战术,即营销的模式包括冠名、赞助或媒体、渠道和终端配合等系列手段。比如,如果以提升整体品牌为体育营销战略,把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核心力量与企业竞争力源泉的品牌价值提高到世界水平,就要在统一的品牌形象的指导下制定和实施全方位和各业务领域的策略,可以采取赞助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形势开展体育营销,以获得对消费者巨大的美誉度和亲和力,大幅度地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
三是应将体育营销纳入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一旦经过体育营销的可行性分析,就要将体育营销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一项发展战略、经营战略和营销战略,而非战术和短暂的营销措施。因此,体育营销并不是单纯的体育冠名、体育赞助,而是依托于体育将企业文化、产品品牌与体育赛事、体育项目、体育文化相融合,以形成企业特有的营销文化和营销战略,这样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好感和共鸣,才形成企业的一种长期的竞争态势。这需要不但要做好体育营销的提前谋划、科学定位、而且要做好长期的实施。这需要在体育营销活动前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为体育营销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基础条件,同时体育营销要坚持长期性、持续性、连贯性,切不可中途改辙实施其他营销策略,防止对消费者品牌认识的模糊。
(何健,1976年生,广西桂林人,华北科技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张艳茹,1977年生,内蒙古包头人,华北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训练)
关键词:体育文化;小学;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55-01
小学体育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实现体育锻炼终身化的基础时期。随着校园文化日益拓宽发展,对校园体育文化加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校园体育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征、特殊的功能,影响和作用于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和身心健康,成为现代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也是完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更是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的过程。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
从社会学角度,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分析,得出“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文化活动过程中由体育工作者、学生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共同创造的,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特质所组成的一切事物。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中师生所表现出的体育行为、体育风尚、体育理念、体育舆论等精神文化以及体育游戏规则、组织工作等为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对师生产生影响最广泛的文化活动。
二、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形成的作用
1、教育辅。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是一种具体化了的文化氛围,对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将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辅助学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科学、健康、文明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有利于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
2、内容丰富性与娱乐性。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就其内容层次而言,可分为体育文化知识传播、教育、练习、交流;就其活动类别看,有各类体育比赛,也有教学型的各种练习、学习活动,还有闲暇体育形式的运动;就比赛形式而言,有正规比赛也有因地制宜,根据场地而定的。这就是校园体育文化展示的内容丰富性。校园体育文化与游戏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使得它具有极强的娱乐性。体育活动的丰富性可使广大学生找到适合各自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和需要的各类体育运动形式,使之在参与活动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3、广泛性和持续性。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广泛性和持续性。一方面,体育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及学校教育对体育的明确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广泛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心,陶冶情操,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校园中进行的体育意识的传播、交流、碰撞与接受,逐步形成个人的一种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情感、动机、态度和爱好,形成个人持久的体育行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持续影响到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
4、教育艺术性。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观念的交流、基本技能、基本技巧的掌握与运用,对指导人们的运动实践有着极强的实用性。一方面体育文化以其追求的健、力、美,表现出对协调、平稳、强力、快速的崇尚,体现出极强的艺术性。体育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它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主体在参与过程中通过对技巧、方法的掌握达到很高的审美情感体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便在观赏过程中,也能强烈感觉到健、力、美的艺术熏陶。
三、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作用
1、认识功能。体育文化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使学生把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完善了自己健康的形象。学校体育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体育运动不仅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向上的精神,锻炼勇于拼搏、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而且体育运动中相互合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尊重、顾全大局的高尚道德观与他人协作的团队精神。
2、娱乐功能。体育运动将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学生在运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得以全面发展。
3、品质功能。校园体育文化中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公平竞争的意识、顽强拼搏的精神、创造与开拓的能力,都使生活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个体有意无意地实现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社会要求之间实现了平衡协调发展,达到了社会化的目的。
4、情感功能。通过体育运动,扩展校园内交往的空间,增加情感沟通的渠道,加强相互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交往的频率,为获得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必要的条件和建议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教育、体育的角度来看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以下问题:
1、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应该把追求知识、祟尚科学作为其宗旨;2、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关键在于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3、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应该重视校园基础体育设施的配备与管理;4、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要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5、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应该广泛依靠学生。要把学生热情保持下去,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自发行为,各尽其能;6、更多地开展校际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比赛。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体育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下,体育文化被赋予新的含义和价值。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校园性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更倾向于娱乐性,辅之实用性和艺术性,使得学生广泛地参与,其影响更加深远、持续。因此我们在主观上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客观上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方式;学习指导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就要根据新课程新的基本理念,探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因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有所不同,我们为了保证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就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体育学习指导,让学生建立新的体育学习方式,改变那些传统的体育学习方法不科学的地方,并加以改进与变革。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探索体育学习方式的含义和如何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指导。
一、体育学习方式的概念及含义
学习方式也叫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应该看成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学习策略,二是学习倾向,两者相加构成了学习方式。比如说有些学生为获取教师的表扬才努力学习的;有些学生学习体育的倾向是因为他喜欢感受体育的乐趣;也有的学生喜欢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与同伴竞争;也有的喜欢与同学一起合作等等。这些都是学习倾向的表现。
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性,新的体育课程理念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式的授受性学习,改变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而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学习,注重与同伴的合作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由此可见,在认识和把握体育学习方式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体育学习方式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体育学习指导的概念及内涵
1.体育学习指导的概念
体育学习指导是一种教师行为,在体育方面,是指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其学习道德、学习态度、体育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环节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多种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
2.体育学习指导的内涵
从上面体育学习指导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习指导的内涵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包含很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体育学习道德的指导。体育中的道德学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体育不光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也应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它着重帮助学生端正科学的体育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学会与同伴交流,学会适应社会等。
(2)对体育学习心理的指导。体育活动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还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既包括体育比赛或者活动的心理素质,又要形成伴随体育活动的快乐的心理品质,通过体育活动形成开朗的性格。所以在指导学习心理时,一是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智力因素的指导,如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得慢,这些原因除身体方面的原因以外,还有智力方面的;二是对学生在体育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指导,比如:如何端正体育动机,培养体育活动兴趣,怎样开展学习才能形成一种锻炼习惯等。
(3)对体育学习方法与内容的指导。学习方法是掌握体育知识技术的前提,也是形成体育学习方法的基础,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所以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策略很关键。内容的选择是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渠道去获得什么样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掌握什么样的运动技能。除此之外,还要求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身体素质,应该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如何通过体育活动形成与别人交流的方式等内容。
(4)对体育学习环节的指导。对于学习环节的指导,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的步骤有明确的顺序,在哪个环节有哪些重点,难点如何才能顺利突破等,这些都属于战略的范畴,也是一种学习策略,指导得当,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体育学习方式与体育学习指导是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点,体育学习方式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不是一个静态的学习策略,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一个人因不同的项目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一个人学习同一项内容时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也不同的学习方式。从体育教学理论上说,体育学习指导是体育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上说,体育学习指导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可以解决教与学相互脱节的矛盾问题;从学校体育教学的现实上说,开展体育学习指导,将较为有效地扭转了学生中存在的体育厌学的局面,有利于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铁昌,李爱华.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中学教学参考,2011(26).
[2]刘永康.“自主学习”的是与非.中国教育学刊,2011(09).
[3]王德刚,李光银.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中国学校体育,2011(09).
摘要“终生体育”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根据主、客观条件坚持不断地锻炼、强身。终身体育来源于终身教育,在我国形成于80年代初期、它是指个体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根据人体活动规律,个体应培养连续不断的体育锻炼兴趣,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进而促进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中学生终生体育培养
一、终生体育的含义
“终生体育”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根据主、客观条件坚持不断地锻炼、强身。终身体育来源于终身教育,在我国形成于80年代初期、它是指个体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根据人体活动规律,个体应培养连续不断的体育锻炼兴趣,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进而促进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所以学生时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对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长远的影响。
二、影响中学生终生体育思想形成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文化传统
在我国学生终生体育思想形成的原因中,最基本的因素是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是伴随着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又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我国有重文轻武的思想,体育一直被作为另类看待。同时,应试教育也造成了社会、学校、家庭在评价学生个体价值时过度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忽略学生在身体等方面的状况。以上情况可能造成学生的体育兴趣被大大扼杀。
(二)体育教育体制
传统的体育教育体制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过去的体育课在设置时,内容上采用的竞技项目过多,如体育的内容多以体操、田径等为主的体育考核制度在内容上所采用的方式也过多的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而对学生是否对体育活动感兴趣,能否充分认识到体育的本质,形成体育文化观念等重视不够充分。
(三)体育活动场地
我国体育活动场所的欠缺,体育场所的限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中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我国体育场馆布局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场馆结构存在着投资方向偏向于高消费项目的倾向,体育场馆功能单一,可供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有限,向学生全面开放的场馆设施少,也是学生难以形成良好连续的体育习惯的一个原因。
三、我国中学生终生体育思想的培养
(一)中学生终生体育思想认识的更新
过去,我们体育教学重点只限于竞赛成绩、身体素质、形态、机能、技术等生物学的范围,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发育状况,注重面很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终生体育思想的出现,学校体育的时间被大大的延伸了,空间也更加广阔了。我们应当把学校体育放在教育的、体育的、生物的、心理的这样一个多维空间去加以考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二)中学生体育教学应向“快乐型”倾斜
什么是“快乐教育”,一位日本学者这样指出,快乐体育是重视每个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可以愉快地从事运动和学习的一种体育,是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标的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以往我们的体育教学按大纲进行得多,传统得太多,定得太死,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爱好受到限制,常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状态,真正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
(三)创造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由氛围产生的认知为基础的信息传递,能直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称为“暗示效应”。良好的外在环境能引起内在因素的良好发展,要培养中学生终生体育的思想,单靠课堂教学还不够,还应指导检查中学生“二操一活”和课余时间的活动。由于中学生的个性、性别不同,生理承受的负荷不同,爱好兴趣不同,这就要求开展体育运动必须多样化。吸收众多学生参加,创造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学校也应创造条件,例如增加场地、器械,以唤起学生的活动欲望。
(四)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场所
国家在进行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到全民健身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与管理。为中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创造客观条件,我国体育场馆大部分集中在学校中,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存在相对的局限。体育场馆设施由于经费限制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数量少,质量差,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助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建议场馆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到它的综合应用功能,采用多元功能设计方案,配合城市建设规划,以学校及社区为中心,建设适合中学生进行各种形式体育活动的体育场馆同时改变传统管理体制,充分开向社会开放各类场馆,积极适应社会需要,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方便的硬件设施。
(五)调动社会一切力量来培养中学生终生体育思想
针对我国学生体育锻炼中存在的科学化程度不高问题,充分调动起学校中体育教师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量来指导学生的体育活动,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随着《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我国的深入执行,整个社会系统已经开始意识到体育对一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开始积极引导学生在学生时期形成终身体育文化观念。但是我国中学生的体育锻炼科学化水平现状堪忧。如何提高体育工作者素质,使其能自觉的进行学生体育活动指导活动,消除体育教育中质量不高的恶性循环状态,是提高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关键,体育教育系统应着重提高体育教育的综合素质,促使其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并培养大批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指导学生体育活动。体育工作不应仅仅限制在课堂内,积极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形成系统化的体育教育体系,对于学生形成持续体育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思想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 要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研究发现体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最基础、最关键的作用,是其他社会化主体不能替代的。本文应用社会学主要理论分析体育中有关人的社会化问题,从三个阶段来认识作为主体社会化的人在体育活动中决策、遵从、更改及适应过程,使我们加深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对体育价值的思考,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体育对人的社会化功能,让更多的人体验体育,享受健康的生活,并为体育如何促使人的社会化问题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 社会化 体育 人的社会化
一、前言
社会化是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教育通过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教育手段,对人实施社会化,使人习得各种知识、技能和规范等。体育是使人达到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现在的大多数人,主要是青少年出现体能下降、肺活量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增多、近视率居高不下等现象,这应该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沉思的大事,不过,归根到底还是体育锻炼不足造成的。因此,体育在人的社会化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竞争力。工业革命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虽然使我们的社会财富在短时间内急速增长积累,人类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与提高,但是随着高产、高效、高节奏的社会化进程,人类不但认识到被带入一个仿“机械人”的阶段,而且逐渐在被物化的过程中认识到:“本我”及“超我”的需求与重要性。同时人类在有序的回归本性的追求中认识到,体育是伴随一生,充满理想的活动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是社会的缩影,而且在体育里人们处于自愿、互动,非强制、压迫、抑制的情境中。因此,通过体育进行的人的社会化过程是教育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良好领域。本文侧重分析人类、体育、社会化的关系,以互动论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结构功能主义论、冲突理论和认知理论等社会学理论分析人们参与、维持、深化、退出体育领域的社会性问题。体育社会化不仅包括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自身社会化的过程,而且包括作为体育中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本文侧重于人们通过体育进行的社会化,探讨的是人的问题,是个体自我反思、社会支持、社会认可与文化内化的决策的过程。
二、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的概述
(一)体育的简要概述
自从1904年“西洋体育”的传入,我国就出现了“体育”一词,广大前辈们为探讨体育的真谛而做出过不懈的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中所提及的体育是指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具有教育功能(改造人的经验、发展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变人的行为)、健身娱乐功能、培养竞争意识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及传递文化等功能。可见体育不但可以健身、健心,还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化
目前对社会化的解释纷繁复杂,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阐释,但是围绕的主体都是人,关注的是人的社会化问题。美国社社会化是人们获得人格、学习社会和群体方式的社会互动过程,它从出生就开始,并持续一个人的整整一生。人类相对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使得社会化成为可能,而我们在本能方面的缺陷使得延长社会学习的实践至关重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需要不断的调试自我,使其从有机体的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终身接受社会文化、行为模式、群体要求,是一个不断更正、完善与发展的过程。
(三)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研究人的社会化,可以有三种角度:文化的角度,认为人的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个性发展的角度,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社会角色的学习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四)体育社会化
体育社会化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凯尼恩及麦克弗森等人开始的。他们将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划分为“进入体育的社会化”和“通过体育进行的社会化”这两个方面。“体育社会化的落脚点应在与人的社会化,应从体育所具有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的角度,去研究体育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我们通过参考社会化的解释结合上述表述,可以得出通过体育进行的社会化就是通过体育活动促使人们适应社会、环境、他人,从物质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从个体的人发展成为群体社会的人,并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体育、对身体的正确认识,而且建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培养人们遵纪守法,相互尊重协作,善良的性格,是人类的自主性与规范性,竞争性与适度性,自然性与社会性辩证统一发展的过程。我国体育社会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体育变革的必然结果。体育社会化的提出,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事业而言的,其基本含义是:体育面向社会,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服务,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来办体育,促进体育在新的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体育进行社会化的特征
一、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活动有助于解决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
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要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1、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应具备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精简竞技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3、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要把学生的“身”、“心”统一到体育课上来,从而使体育课能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教学中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因此,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的肌肉及体力均在逐年增长,骨骼尚在发育之中,因此,对学生要开展多种项目练习,运动量逐渐增大,避免对身体造成大的生理负担。青少年男、女生在体力、生理特点上有显著差异。因此,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及进度的安排都应分别对待。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采用教学竞赛、教学评比、活动性游戏及音乐伴奏等教学形式,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有意识地加大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我们还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社区体育;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加强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的一个理性选择。因此,如何搞好社区体育活动对于社区居民是相当重要的。以萍乡市社区体育的开展现状为个案,探讨如何提高该市群众对社区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促进当地社区体育的发展,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1.2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提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通过走访调查对萍乡市社区体育的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再次,分析了萍乡市社区体育开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对社区体育的开展进行对策分析。
2.社区体育的含义
2.1社区体育的含义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而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隶属社会文化范畴。人是社区体育的主体,组织则是维系社区成员和安排、推动社区体育的重要手段,社区体育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社区体育受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它与其他体育有所不同,它是以社区内居民为主要对象开展的体育,其包含有家庭体育、老年社区体育、厂矿、团体、机构、政府组织的体育等,兼含有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是在一定社区地域内进行的体育行为的总称。同时社区体育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区域或范围的限制性;2)生活的共需性或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社区的基本特征)。社区体育是社区要把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纳入他们的工作范围,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所以在活动内容上我们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才有利于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2.2社区体育的重要性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区体育对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育与健康水平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促使居民由封闭的小家庭走到了户外,扩大了彼此的交往,同时更增进了相互的友谊,还改善了邻里的关系,使人们在自己生活的小区当中更加有人情味,为构建和谐城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萍乡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对社区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萍乡市社区体育发展并不理想,社区体育场地不足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即使是有场地的社区,设施利用也不完全,而且人们的锻炼常常受到诸多因素(时间、设施、锻炼的意愿等)干扰。萍乡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尚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它们制约着萍乡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3.1社区体育的参与情况
萍乡市社区居民基本上都能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我从访谈中得知:人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和朋友或是别人在一起的占48%。这就说明在强身健体的目的驱动下,居民主要与同伴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这主要表现在各种球类(羽毛球、足球等)、体育舞蹈等合作性的项目,更重要的是体育锻炼也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们发展社会关系并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方式。而个人锻炼也将近40%,而这主要是由个人的性格、体质健康的需求、心情、兴趣爱好及特长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内容与形式,而个人参加锻炼的项目主要是武术、气功以及一些要求个人能力的项目,在社区内有组织的活动也不多,因此这就要求社区要不时地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来激发人们的兴趣与热情,并交流体育信息,推动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
3.2萍乡市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现状
前不久,我走访了萍乡的几个居民小区,市民反映较多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这么小的地方,到了晚上锻炼的、跳舞的、乘凉的跟赶集似的。”大众反映出来了几个问题,那就是健身器械的不足,同时也因场地的不足,只能在路边狭窄的配置进行体育锻炼,数量、品种相对较少。萍乡市现有体育场地
各地区 健身路径 总计
安源 36 211
莲花 —— 14
上栗 1 64
芦溪 8 94
湘东 6 67
萍乡 51 450
从表中可以看出,其中莲花一个健身路径都没有,虽然市领导对体育设施的建立和健全在不断的努力,但是萍乡市社区体育的设施还是不理想,大部分体育场馆又主要集中在学校、集镇、新建小区和各居民委员会里,老城区健身设施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健身场地更是严重的不足,新建住宅小区多数器械过于老龄化或病弱化,缺乏具有强化体能性质的体育器械。大多数体育场馆设施仍还只为本系统服务,封闭管理,不对外开放。
3.3社区体育的组织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市社区体育的基本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社区体育的发展不能适应城市社区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
3.3.1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人们的社区体育意识还不够强,社区体育组织还不够健全
由于发展社区体育需要“人、财、物”的保障,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社区体育工作开展得比较好,如建立社区体育组织、增加社区体育资金的投入、积极调动社区的体育资源,做到资源共享,为社区居民服务等等一系列活动。相反,一些经济发展较慢社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无序单一,这反映了社区体育整体活力不强,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
3.3.2社区体育工作管理有待加强完善
全市大部分的街道办事处都没有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或是兼职的工作人员,社区体育工作计划的制定、活动的开展、宣传发动、总结表彰等工作系统规范都没能有序地开展。大部分体育活动都是随意发生的。同时社区体育辅导员队伍不成规模,数量更是相当的有限。社区体育的管理机制的运行、管理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3.3.3社区体育活动组织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不够,体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
从萍乡市先进社区评比材料看,大部分社区的运动场馆设施都是学校、企事业单位,真正公共场所的运动场馆设施是非常的少。如何有效整合、合理利用各有关单位体育场馆设施,发挥各单位体育积极分子的骨干作用,弥补社区场地设施、资金的匮乏,使社区体育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和生活化,推动社区体育健康的发展是社区体育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3.4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
3.4.1社区体育的管理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已日趋稳定,人们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日趋关注。素质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教育模式改革的议程并加以实施。然而,事实证明,在各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
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3、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会贯通体育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从各方面保证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
最后,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3、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教学的效果。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4、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时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5、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与互帮互助。再者,体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多参加球类活动或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长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9月,随着一批新生幼儿入园,从妇幼保健院传来一份新生入园的体检数据表,经过对这份数据表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发现,新入园的82名幼儿,体重基本达标的仅为21.9%,绝大部分幼儿体重处于达标边缘或不达标,幼儿身高基本达标的仅为13.4%,处于达标边缘的占39%,还有15.9%的幼儿身高不达标。幼儿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这组数据引发我们对目前幼儿健康状况的担忧,同时也促使对我园健康教育的反思,特别是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它直接影响幼儿身体各方面发育指标,是直接达成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反思 触及灵魂
和其他领域的教育相比,我们更重视艺术、语言、数学等领域活动,将健康教育与户外体育运动弱化、淡化了,以致户外体育运动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展。
通过梳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重视健康理论知识经验的丰富与积累,轻视户外的体育锻炼。
2. 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分配不均。
内因: 教师认为进行户外活动时难以管理孩子而安排过多的室内活动。
外因:班级或者幼儿园开展的其他活动占用了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导致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不足。
3.“户外”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户外”。
(我园每个班配套活动室都有一块近30平米的场地,类似家庭的内阳台。这块场地虽然是开放的空间,但不是风吹日晒的露天场地,因此这个地段的户外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户外活动”。)
4.户外体育活动形式单一,随意,材料窘蹙。
教师把户外体育活动仅仅局限于玩大型玩具、游戏及器械活动,组织开展活动也多以幼儿散步、自由玩大型玩具为主,且活动的强度和密度均较低。
5. 对活动量和活动密度的监测为空白。
教师们一是没有掌握测定幼儿的活动量的方法,二是忽视了对幼儿活动量和活动密度的监测,导致无法及时正确掌握幼儿活动量和活动密度大小。
三、改革 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
1. 树立“把幼儿的生命放在第一”的教育思想。
2. 组织教师重点学习《纲要》《指南》中健康领域的教育目标及不同年龄段幼儿典型表现,逐字逐句深刻领会每句话的含义。
(二)规划场地,有效利用户外空间
1.对有利开展体育运动的场地进行盘点,分成七块,编号1~7,再根据大、中、小年龄段,结合场地大小与班级人数、离场地远近等多方面因素,错时交替利用。明确场地划分,有效提高了场地的使用率,也避免场地撞车的现象。
2. 拓展户外活动空间,在操场、天楼、连廊等小面积场地上漆画、张贴各种格子、棋盘、迷宫、小脚印等,因地制宜地建设玩沙池、戏水池,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3.分类设置球区、绳区、钻爬区、攀爬区、投掷区、平衡区、休闲区,改建两条“石头小路”、建成“小山坡”。
(三)点块结合,科学设置运动时间
上午4个时间点,下午2个时间点,每天共6个时间“点”,与7“块”场地进行交互,能完全保证每天每个班至少有2次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户外活动。
规划在前,教师就能从容而准确把握室内与室外,运动与静止等活动的交替。以前场地有时闲置,有时打挤的现象现在没有了,时间安排避开了空腹或者饭后进行大强度活动,确保幼儿身心不受伤害。
(四)灵活多变,丰富户外活动形式
每天上午确定开展一次有主题、有器械、有重点锻炼目标的户外体育活动,攀登、投掷、跳跃。下午则开展一些取材方便、小型分散的、深受幼儿喜爱又无固定模式的体育活动。如:丢手绢、网小鱼、扔沙包等活动,只需简单的材料就可进行,不受幼儿人数的限制。
鼓励开展班班合作、互动游戏,开展大小班结对游戏,形式常换常新,保持新鲜感。
(五)有效培训,提升组织活动水平
1.成立以保教主任为组长的健康领域核心组,分4个小组对户外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实践研究,分别进行“如何提高幼儿积极参加户外体育运动的兴趣”“户外体育活动中如何充分利用器械,提高幼儿运动有效性”“体育活动中活动量的监测与调控方法探究”“如何提高教师开展户外体育运动的指导策略”专题研究。
2. 外出观摩学习,拓展视野,提升素养,上海、深圳、南京等幼教改革前沿阵地,市级名园、周边区县姐妹园都是我们学习观摩的榜样。
3. 引进一名体育专业教师,助推全园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体育专业范儿。
4. 重视网络学习,拓展知识面,实现资源共享。
(六)多种手段,优化户外运动器械
除幼儿园统一购置各类大中小型器械外,我们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和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了大量具有可玩性、安全性和艺术性的体育器材。如废旧光碟盘缠上毛线加上流苏就成了好玩的“飞碟”,用易拉罐制作练习平衡能力及训练幼儿胆量的“梅花桩”,自制的“拉力圈”既可以当拉力器来使用,又可以连接成长绳或短绳,锻炼幼儿臂力以及钻爬能力;废旧轮胎让幼儿练习钻、滚、跳;牛奶包装盒制成“大鞋子”,锻炼幼儿平衡能力,废旧的大纸箱,供幼儿钻、爬、滚,两根、三根竹竿并在一起成平衡木,扎成竹梯或九宫格供幼儿跳、钻、爬,竹结做踩凳或高跷等等。生活中物品再利用:如油桶子、牛奶桶、编织袋等等都成了制作器械的好材料。引导幼儿一物多玩,一物精玩,一物久玩,有效提高各种器械的使用率和活动效果。
回顾一年来户外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全园教师一起经历了查找问题、反思原因、寻找对策、着手调整、再反思再调整的过程,全园教师对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已非常重视,幼儿对运动保有浓厚的兴趣,技能技巧不断获得提高,如:拍球、踢球、跳绳、投掷等技巧得以提升,协调能力、协作能力得以加强。一年后,在对已升入中班的82名幼儿的检查数据进行再分析和整理的时候发现,幼儿体重基本达标的已升至31.7%,幼儿身高基本达标的已升至29.8%。和刚入园时相比有所上升,但这个数据仍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