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3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的指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沟域经济 评价 指标体系
引言
作为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沟域是首都和谐社会的生态建设关键带、山区经济启动带和城市功能拓展带,是首都宜居城市建设的坚实生态屏障,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是环境友好型的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对沟域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可将沟域的整体功能划分为三级子功能,即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山区沟域经济建设,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沟域的多种功能,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类福祉。沟域经济发展到现在,学术界大多是从理论分析和政策经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甚少从实证分析角度来具体分析北京沟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问题,因而对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原则与指标确定
(一)构建原则
沟域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充分体现沟域经济的内涵和功能定位,为持续有效地推进沟域经济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沟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充分反映和体现沟域经济的内涵,科学、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沟域经济的实质。同时,尽可能选择简单明了、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重点指标。
2.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充分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不具有直接可比性的指标,需要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
3.动态性和静态性原则。沟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指标设定充分考虑动态变化,能综合反映沟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和趋势,便于预测与管理。
(二)指标确定
1.各项指标及目标值的确定。沟域经济建设的实现程度必须有一个评价标准。沟域经济建设把2020年确定为目标年;同时参照了中央、北京市委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发展规划,主要参考了《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村评定标准(试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另外也将国际上对相关指标标准和水平的界定作为一个参考标准。
2.沟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征求了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本文的沟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才得以构建。整个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14个。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且给出了它们各自的目标值。表2表示专家评分的测评表,给出了专家测评的指标构成。
3.评价方法。对所有参加评比的沟域统一计算综合指数,按照分值大小进行排序,划分奖励等级。评价分值可划分为七个档次:很好100-90分;好89-80分;较好79-65分;中64-55分;一般54-40分;较差39-20分;差19-0分。
对于每一条沟域,可以根据一级、二级指标计算的结果,分析其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情况,为找出差距、调整思路和改进工作。另,为保证评价数据准确,有必要对有关统计人员的进行必要培训。
北京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发展评价案例分析
(一)四季花海沟域原始指标标准化
1.各项指标的标准值。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科学、合理,而指标权重的准确性则是构建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本文咨询了北京市多位研究沟域经济的专家和研究人员,以使权重具有权威性,得到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的所有的判断矩阵。通过查阅沟域经济建设网站和北京市统计局网站等相关政府网站,查阅《北京市统计年鉴》(2008-2012)和《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8-2012)等相关统计资料,以及亲自参与的沟域调研小组的实地调研得到的一手材料和数据,并经过计算得到表3所示结果。
2.各项指标数据的处理。综合评价之前,需要通过标准化处理四季花海沟域各项指标,消除量纲、数量级,再将其置于统一的评价体系。通常有三种处理方法来进行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法、极值处理法和功效系数法,本文采用极值处理法中的极大值处理方法,即用每一项指标的数据值除以近五年来各项指标最大的数据值。
(二)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的宏观评价
首先从宏观角度评价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即评价四季花海沟域的建设成效,检验该沟域经济建设的实现程度。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四季花海沟域建设二级指标的指标实现度S,并将相关指标结果带入公式S=A/P×100%(其中,S为实现度;A为实际值;P为目标值;对于高于目标值的指标,按满分计算(100分))得到,目标年是2020年,“十一五”期间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的实现程度分别为51.74%、59.26%和49.89%。可以看出,四季花海沟域的社会服务能力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一般。具体从表3中可以看出,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生活垃圾得到了无害化处理,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程度远远不够,服务基础薄弱,其他指标都在增长。总之,从宏观角度来看,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正逐步向前推进,但同时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花物力、财力、人力来解决。
(三)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的微观评价
从具体到每个指标的分析来评价四季花海沟域建设情况,即是微观评价。从细节中分析沟域经济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确定该沟域建设重点和难点,为有效推动该沟域的经济建设提供针对性的措施。
为衡量四季花海沟域的微观成效,采用假设检验方法,比较四季花海沟域建设各项指标在“十一五”期间前两年(2006-2007)的平均值和后两年(2010-2011)的平均值,对各个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
利用假设检验方法,试图找出两组数据平均值的差异情况。设前两年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X1,后两年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X2,建立假设如下:
H0:μ1=μ2,前后两年新农村建设指标Xi的总体均值相同
H1:μ1≠μ2,前后两年新农村建设指标Xi的总体均值不同
构造的t统计量为:
其中,,自由度ν=n1+n2-2
运用上述假设检验方法对各指标前后两年的平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由于定性指标不具有数量上的累加性,不予考虑。检验的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以上假设检验分析“十一五”期间前后两年(2007-2008与2010-2011)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在2010-2011年两年间民俗旅游接待户比重显著性提高,水平达到99%,是沟域经济建设变化最快也是唯一的一个;同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林木覆盖率、民俗旅游接待户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方面也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表明该沟域社会服务能力有一定的好转。但是该沟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构建沟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实证分析法对北京四季花海沟域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北京四季花海沟域发展进行评价。随着北京沟域建设的发展以及其在全国推广的可能,研究中将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今后还需要深入研究,可以利用本文构建的沟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的每条沟域一一进行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分析,进而系统评价该条沟域的建设情况,及时应对沟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春腊,张义丰,刘沛林,徐美.沟域经济背景下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J].人文地理,2011(2)
2.陈俊红,李红,周连第.北京市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生态经济,2010,225(5)
3.曹明贵.以旅游资源为龙头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5(11)
4.中国山区经济技术赴意大利培训团.意大利山区经济政策[J].林业财务与会计,1998(4)
5.胡霞.关于日本山区半山区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考察与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6)
6.宋书灵,王薇薇.北京山区县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11)
7.陈国阶,王青.中国山区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模型与预测[J].地理学报,2004(3)
8.陈国阶等.中国山区发展报告[M].商务印书馆,2010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状态累积指标投入指标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从2007年英国推出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以来,各国都开始着手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低碳经济,这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国内许多省份和城市也纷纷结合节能减排政策,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包括广东、云南、北京、厦门、天津等省市在内的五省八市率先成为发展低碳城市试点省市。山东省政府在2012年印发的《山东省“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大幅度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1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8%,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园区[新浪网站.cn/o/2012-11-22/031925633123.shtml]。而在长期以来,济南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主,这样的增长方式也对济南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延缓了济南市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量化标准,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集中于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分别建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如付允等(2010)在主要指标法、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建立了5个支撑体系;冯碧梅(2011)根据低碳经济理论,将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分成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并用于综合评价湖北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庄贵阳等(2011)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为维度的衡量指标体系。而对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在现有文献中突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分析与评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用自然环境指标、社会条件指标和人力资本指标衡量影响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存量指标,用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指标衡量影响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流量指标,综合分析和评价济南市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二、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指标的选取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是在当前的自然、人力和社会环境基础上进行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对于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衡量应该包括该城市当前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和人力资本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水平,因此影响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因素应该分成以下两大类:
其一是描述低碳经济当前条件的指标――状态累积指标,包括自然资源累积指标、人力资本累积指标和社会累积指标,具体包括人力资本指标和人口压力指标、社会环境协调指标、产业结构指标和自然资源指标等,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动量,一般状态累积指标越大,低碳经济发展动量越大;其二是投入指标,包括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指标,具体包括环境改造指标、人才培养指标和改善等,是指当前政府和企业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投入。具体方案集和指标集见表1。
表1 衡量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三、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评价指标的无量钢化处理设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方案集为P={P1,P2,…,Pn};指标集为G={G1,G2,…,Gm};方案P对指标G的属性值为Y={yij},(其中i表示第i个指标,j表示第j年的数据),表示方案集P对指标集G的决策矩阵,为了将不同量纲的数据综合成一个新的变量序列,因此需在综合评价之前对各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法对各评价指标分别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了区分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的作用方向,其计算公式分为:
(1)对于正向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的公式:Xij=[yij-min(yi)]/max(yi)-min(yi)公式(1)
(2)对于反向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的公式:
Xij=[ min(y)-yij]/ max(yi)-min(yi) 公式(2)其中:Xij为第j个指标第i年的无量纲化数值,yij是第j个指标第i年的初始值,min(yi)为该指标样本中的最小值,max(yi)为该指标样本中的最大值。
(二)评价指标的权重
将评价指标看作离散型随机变量,各方案在指标Gi下的无量钢化的属性值为该随机变量的值,公式3计算各随机变量的均值E(Xi),公式4计算变量标准差,根据公式5求各指标的权重Wi。
E(Xij)= 公式3
= 公式4
Wi=公式5根据2005-2010年济南市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得各评价指标的初始值,并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其无量钢化值见附表,计算得出的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
表2各评价指标权重[ 本表和之后表格数据根据济南市统计局网站中的济南统计年鉴和济南市财政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得来]
(三)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各方案集与目标集的计算
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后,用各指标权重与其无量钢化值乘积求和计算各方案的综合得分,见公式6
公式6
为了消除方案间存在相关关系甚至是高度相关关系,可能对综合评价产生累积或延缓作用,可以用公式7进行调整计算总体评分:
公式7
四、 济南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济南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总分值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济南市在这6年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而且济南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在这六年中呈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简单加总分值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均位于0.5~0.75,处于发展能力的中等阶段,而如果从调整后的发展能力分值看,济南市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0.25~0.5),甚至在2005年仍处于极低阶段(小于0.25)。
表3 2005年-2010年济南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
(二)分指标分值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
从表4可以看出,虽然6年间的投入指标总体是上升的趋势,济南市的累积指标在6年中有总体下降的趋势,尤其是政府投入指标在2009年的大幅下降,可能是导致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在2009年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2009年之外,其他年份的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指标基本保持增长的态势,但可能是政府和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仍不足以产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明显增强。
表4:济南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分指标层分值
五、济南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评价总结与提高建议
长期以来,济南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主,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济南市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基础薄弱的现实,而政府和企业在对低碳经济的投入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低碳经济新形势下,应该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投入力度,针对济南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点,着力改善低碳经济市场环境和自然环境 ,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建立健全节能机制,促进全民节能减排活动。
参考文献:
[1]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级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44-47.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经济发展;协调;指标体系
本文得到两个课题的资助:(1)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关系的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项目编号:O8020116);(2)唐山师范学院院内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及应用研究――基于客户满意理论的分析”(项目编号:06C02)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主要是指一所高校乃至一个区域所有高校内各种具体的学科专业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方式,包括不同科类高校和学科、专业数量、布点以及相互之间联系等。高等教育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学科结构是承载它们的一个平台,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进步所形成的学科划分,关系到国民经济和上层建筑各部门智力资源结构,同时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十五”期间,我国明确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是调整学科结构。而学科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既来自高等教育的内部,也来自高等教育的外部,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对于地方高等教育而言,其学科专业调整应在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地方社会区域经济。明确学科结构调整思路和建设目标,并通过对调整后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建设,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这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的根本举措之一,也是摆在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在今天,伴随各地区高校自主招生、学科调整、专业设置面向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科学地协调经济与教育发展关系,优化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功能及构建原则
1、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功能。衡量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多,关系复杂,特性差异大。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1)描述功能。即能够较深刻、客观地动态反映高等教育、经济各领域、各环节、各因素的现状。通过这些指标既可表征高等教育、经济子系统内部各因素的对比关系,又可反映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和经济发展两者关系;既有横截面指标,又有反映动态变化的动态指标;既有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综合性指标,又有经济分项指标;既有学科结构、经济各自系统内部协调水平的指标,又有两者之间协调水平作为整体的功能状态。
(2)一定的解释功能。这种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不仅能测量出两者协调的程度,而且还应提供可以帮助判断原因的指标。
(3)评价、预测功能。反映指标体系对我们认识已知和前瞻未知具有双重作用。前者反映在通过经济、教育子系统各自内部指标评价系统是否优化,以历史指标评价现在和将来发展的基础;通过反映经济、教育外部联系的中介性指标刻画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外部关系是否协调。后者反映在可以利用历史、现状指标在近一阶段内动态变化特点轮廓性地预见未来高等教育、经济各自发展趋势及协调趋势,从而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4)预警功能。这是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最主要的功能。体现在通过本国、本区域及国际上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研究,找出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相应的数量关系,制定符合实际的指标阈值,作为教育经济严重失调的数量界限及时对决策层发出预警。
2、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有效的评价一个地区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关键在于选择恰当而全面的指标。在具体选取评价指标时,仅采用一个单项指标或某几个指标必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而采取的统计指标过多,又会在具体评价时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为此,我们在选择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评价指标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针对社会经济及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特点,兼顾两者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保证选出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及代表性。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的基本理论和自身特点,指标的定义、分类、范围、数据收集、计算方法、权重确定等都要真实、规范、有科学的依据,同时要注意所选指标的稳定性和相关性,要使指标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3)导向性原则。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评价两者的协调程度,继而找出两者间存在的问题,寻求可操作的对策。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具有足够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专业指标,以便比较准确、简洁地表述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协调的状况,引导人们找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4)可行性原则。虽然从理论的角度,可以设计出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体系,但在实践中,要考虑到数据采集的难易程度,应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标,以便于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影响评价的结果。
(5)可比性原则。为了做到同一地区在时间维度上以及不同地区在空间维度上指标的可比性,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和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应使用国际上普遍通用的概念、名称和计算方法,并在时间上保持指标的相对稳定性,以保证历史资料的可比性。时间维度上的纵向动态可比反映所评价地区在经济发展和学科结构协调上的变化趋势和速度;空间维度上的横向静态可比反映所评价不同地区经济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协调性差距。
(6)简明性原则。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和经济发展协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若面面俱到则可以设计出成百个指标,具体评价时操作起来十分困难。因此,指标的选择应尽量做到用较少的指标反映目标中关键问题,且数据易于收集、针对性高、操作性强。
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主要是结合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具体特点,将两者的协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新兴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新兴专业是指应社会及市场的迅猛发展而设置的,具有良好就业前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专业。新兴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二是主导产业相关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高等教育需要优先为主导产业输送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通过对主导产业相关学科专业与经济发展协调的考察,也能反映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遵循上述原则,本文设计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1、新兴专业比率。新兴专业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新兴专业比率=×100%
2、新兴专业在校生比率。该指标反映的是区域高等教育新兴专业培养学生数量在全部在校学生中的比重。该比率上升意味着高等教育及时调整学科结构,适应社会需求。计算公式为:
新兴专业在校生比率=×100%
3、新兴专业在校生增长率。高校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地提高新兴专业招生数量,该指标反映的是区域高等教育新兴专业培养学生数量增长情况。该比率是速度指标,上升意味着高等教育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计算公式为:
新兴专业在校生增长率=
×100%
4、新兴专业经费比率。该指标反映高等教育用于新兴专业的经费占总经费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教育对新兴专业的重视程度,也就反映了高等教育学科结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新兴专业经费比率=×100%
5、新兴专业经费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新增专业经费增长的情况。该指标值愈大,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愈及时。计算公式为:
新兴专业经费增长率=
×100%
6、区域主导产业人才供给率。该指标反映区域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得到保障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区域主导产业人才供给率=×100%
7、主导产业相关专业高职称教师比率。该指标反映主导产业相关专业教师中,副教授和教授的比率。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师资配置的合理程度。计算公式为:
主导产业相关专业教授率=×100%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舒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J].广西社会科学,2003.4.
关键词:经济发展 质量 新供给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93-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平均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的黄金增长期,人均GDP达7594美元。仅仅30多年,就发展成了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谓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但是,从“十二五”后期到“十三五”_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特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结构缺乏协调性、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指出,从经济“新常态”概念看,经济运行中的“新”已经明朗化,“常”却还没有实现。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尽可能长久形成中高速增长平台的诉求下,追求经济有质量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这给统计部门提出了重大课题,充分认识什么是有质量的发展?通过哪些统计指标才能监测经济发展质量,是当前统计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任务。
二、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多以方法论为主,涉及经济发展质量本质的代表观点有徐学敏(1998)、钞小静(2009)、谭崇台(2014)等。但是,经济手段的多样化,使得统计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意义上的“典型”越来越难以达到。
在经济发展质量监测评价研究方面,国外研究者多从经济增长效率入手,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质,关注较少。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质量评价指标研究的文献较多,关于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和统计监测方面研究,主要代表有肖红叶、李腊生(1998)、冷崇总(2008)、钞小静(2011)、袁瑛(2013)、姚升保、宋明顺(2015)等学者,他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维度和指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评价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综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2008年之后的研究,对经济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以广义发展质量维度出发建设监测指标体系,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人民生活质量等维度的评价指标。
三、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研究框架
质量是个多维的、有参照系的、可量化的、满足某种要求或目的综合属性。笔者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有两个维度,一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发展的生产关系。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理论,根据国际经验,各个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前,“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三要素的贡献是判断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参考,体现为粗放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科技创新、制度两个要素可能形成的贡献最大,体现为集约发展。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既要关注人的生产、又要关注人的生活,本文据此构建了测度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为目标,以竞争、民生、制度、生态四个维度为量化指标的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研究框架。
四、统计监测指标的选择
(一)竞争质量
竞争能力可从经济主体的规模水平、产业结构、生产效率等方面加以判断。规模水平监测指标有很多,经常使用的有GDP、GNI、R&D投入、发明专利数等。笔者选择真实性相对较强、且能反映出生产活动主体产出成果的指标――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指标作为规模水平监测指标。
产业结构反映经济主体内部资源调配从初级化向高级化演变的过程。根据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对产业结构演变的阐述,笔者选择了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作为评价指标。该指标的计算方法采用分产业就业构成与GDP构成之差的绝对值的和来表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以科技研发能力和科技产出表现的,笔者没有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科研投入等指标,而是采用了技术市场成交额这一统计指标。该指标对反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有正向作用。
地方财政税收收入揭示了一个地区的收入来源,反映出该地区生产活动产出成果,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表现了一个地区的资产增损情况,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代表着产业结构的总体效益,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出该地区产业升级改造、科技研发能力的成效。四个统计指标基本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质量。
(二)民生质量
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测度民生质量的指标,有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基尼系数、CPI等,经过多个备选指标重要性对比后,笔者选择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CPI四个指标来衡量民生质量。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是居民实实在在的收入,是其消费生产活动的主要依赖,其指标的高低可以判断出该地区民生发展的规模状况;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加社会财富,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所以选择了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比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它从收入差距的角度描述了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反映了大部分能否在经济增长中同等受惠;CPI能反映居民收入的收入使用的质量。这四个监测指标可以较完整地描述民生质量的内涵。
(三)制度质量
新供给经济学强调,制度供给是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当下所表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是以制度创新为统领的系统工程。笔者选用樊纲、王小鲁编制的中国经济市场进程化指数作为评价依据。城镇化更加关注人的城镇化,因此它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机制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反映,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成为统计监测制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生态质量
经济发展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提高竞争质量和民生质量的过程中,“物耗、能耗、三废排放”越少,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鉴于PM2.5近两年获得关注,根据资料的可得性,笔者测度生态质量,选择了单位污水排放产出量、单位废水排放产出量作为观测指标。综上,笔者构建了四个维度,12个指标构成的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五、评价标准
有了评价指标,就需要建立评价的参考标准,依此标准才能判断经济发展质量的水平。笔者借鉴计量学中关键质量参数比对思想,以考察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为目标,根据河南省GDP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五的位置,结合综合实力、竞争质量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综合考虑,选择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省为参照系。根据这四个省份的年度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化法、熵值法确定各类指标值的权重,并依此计算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的数值;再根据这四地区的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数值,用一级指标权重构建每年度的各维度质量标准和经济发展质量标准,作为与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比对的标准。
六、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笔者遵循各统计指标具有可测性、公开性、易得性和可比性的原则,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数据库、统计报告中获取了相关资料。由于数据公布的滞后性,本文主要以2010―2014年四个参照省份和河南省同步五年的12个统计指标作为监测依据,对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和水平判断。数据笔者做了均值标准化处理。采用均值标准法,不仅消除了指标量纲与数量级的影响,而且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全部统计信息。鉴于有逆指标存在,笔者做了反向均值标准化处理。
在数据赋权阶段,笔者采用了熵值法。经过验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3所示。
(二)经济发展质量的对比分析
1.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分析。根据表3得到的五个年度四个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权重,计算出河南省2010-2014年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数值,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全省四个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小幅波动,竞争质量和环境质量在近两年经济转型过程中有所起色,特别是较为关注民生。通过结构分析,笔者发现河南省的竞争质量低位徘徊,根据二级指标分析,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能力薄弱造成的。
通过对比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对比发现,河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增速(2014年超出6.4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单位废水排放量产出、单位二氧化硫排放量产出额增长缓慢,生态质量还需要加大整治力度,这恰恰印证了河南省经济发展还处在工业化进程阶段。
2.经济发展质量对比分析。为了更好地判断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笔者通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竞争质量对比分析。根据计算,江苏省的竞争质量居于绝对优势,广东省居于第二位,浙江在2014年被山东省超越。河南省虽然GDP居于第五位,但竞争质量指数增幅很小线,没有突出竞争优势。从二级指标分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过高,劳动人口在生产力较低的产业存在剩余,转移剩余劳动力、提升产业生产效率是提升河南省经济发展竞争质量主要抓手。另外,河南省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很低,反映出科技研发成果与生产部门结合得还不够好。
(2)民生质量对比分析。2010-2014年以来,五省份民生质量有趋同趋势,大致维持在0.9~1.1之间。虽然河南省在五省份处于底部,但在2012-2014年间,增速快于其他四个省份,有超越山东省的趋势。在二级指标中,对民生质量影响较大的指标是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这与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二元结构经济有很大关系。
(3)制度质量对比分析。五年来,江苏、浙江、广东三个经济强省制度质量在1~1.1之间,山东居中,河南在底部追赶。从2012年以来,河南省制度质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制度质量增速高于三个经济强省近3个百分点,高于山东省2个百分点。或许这与近两年国家战略项目落地河南,城镇化不断加快有关。
(4)环境质量对比分析。根据制度质量指数分析,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制度质量在1~1.2之间,山东居中,河南垫底。这与之前河南省被国家环保部约谈是吻合的,河南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不容乐观。从二级指标看,单位废水排放产出量虽然五年来提高了29%,但与邻省山东还有328.92元/吨的差距。结合产业结构分析,更进一步印证了河南省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的判断。
(5)经济发展质量对比分析。通过引入一级权数比重,得到地区总体经济发展质量指数。江苏、广东经济质量居于前列,自2011年超过广东;广东2011-2014年处于下降趋势,山东省前期趋势较缓,2014年有所上升,基本维持在3.5的指数值水平。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按照增速测算,到建国100年左右,河南省的济发展质量方能达到江苏、广东当前的经济发展质量。如图1所示。河南省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若能借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战略规划之契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制度质量,必然会促进其竞争质量,进而带动民生质量和生态质量的改善,赶超先进省份的时间必然会大大缩短。
七、结论与建议
经济发展质量是反映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程度的指标。本文基于新供给经济学提出的既要关注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又要注重科技、制度创新的观点,特别是制度创新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的论断,笔者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维度出发,综合多家学者对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四个维度基本上满足统计监测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笔者借鉴了朱方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在指标选择中,尽量选择质量指标、准确性较高的经济发展成果指标,避免引入GDP等核算指标。通过对河南省与参照省份2010-2014年的经济发展质量实证分析:河南省的民生质量与参照省份差距加快缩小差距,发展速度较快;竞争质量、生态质量、制度低于参照省份,但制度质量发展速度快于其他省份。从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看,河南省2010―2014年的经济发展仍旧处在工业化发展状态,而不是后工业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阶段,测算的结果与2010―2014年各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基本吻合,说明这一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水平判断方法比较客观、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
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的经济发展是新常态下的经济,笔者认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应着力放在优化结构上,特别是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促使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降低到适度的水平;加强民生质量建设,将政府的投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民生领域,重视公共资源投入和利用效率,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注重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保证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结构占比不断上升,提升民生质量水平;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突出制度创新,提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调性,把制度供给当做经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核心力量,提高制度质量;提高生态质量,应优先发展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科研成果的引入和使用。
另外,在二级监测指标的选择过程中,诸如反映经济活动成果质量的统计监测指标,投入资源质量的指标等,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统计指标。统计工作者今后需要从诸如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质量、经营活动过程控制的质量、经济活动成果质量和生态质量上完善统计调查项目和调查数据,提高数据的针对性、稳定性、一致性和连续性,这对科学决策十分重要。
[2016年度河南省统计应用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2015年世界银行的数据.http://.cn/
[2] 徐宪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
[3] 贾康,苏京春.新供给经济学简明读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4] 徐学敏.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J].经济研究参考,1999(15)
[5] 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种理论解释及中国的实证分析.西北大学,2009
[6] 谭崇台.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要素――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历史考察[J].宏观质量研究,2014(1)
[7] 汪丁丁.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述与思考.经济研究,1994(4)
[8] 肖红叶,李腊生.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1998(4)
[9] 冷崇总.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8(4)
[10] 惠康,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个文献述评[J].求索,2011(1)
[11] 袁瑛,郑艳冰,耿丹.系y考查经济发展质量的五个维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3(8)
[12] 姚升保.湖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21)
[13] 宋明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J].经济学家,2015(2)
[14] 段禄峰.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6)
[15] 朱方明,贺立龙.经济发展质量:一个新的诠释及中国现实考量[J].研究,2004(1)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
中图分类号:N9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4-01
引言
作为一种以循环为关键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不仅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而且还包括对物质的不断循环利用。对于循环而言,就是指利用固有的资源,然后再将做成其产品,最后再将产品的废弃部分制成再生资源,使其变得可以利用,从而形成再生产品,由此而形成的循环。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不仅可以让能源利用效率发挥最大化,还能将产品废弃最小化,对资源再利用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让我国现如今能源消耗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并且还在一定程度让我国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得到了化解。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经济系统,循环经济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它还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具有社会、经济和开放的特点。在研究循环经济理论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就会显得十分的开放和复杂,因为它不仅要研究与其相关的经济特征和研究方式,还要对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和探讨,在这其中,除了包含于循环经济有关的运行原理和相关条件外,还包括循环经济的预警模型体系,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而言,这是循环经济的安全保障,其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对现如今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进行了有效评价,还正确预测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国内外的研究促进了我国现儒家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式体系的主要内容
(1)设计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板块,分别为整个预警系统指标的构建、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的测试模块、循环经济发展的预警预测模型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信号识别系统,这四个板块相互依存又相互分离。作为整个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部分,循环经济发展的预警系统指标对于整个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测试模块架设而言,是其基本前提。而作为整个预警系统的主要部分,循环经济发展的预警预测模块则是一种基本技术和方法,它可以对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实际发展和发展水平差别起到一种衡量作用。除此之外,作为按照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测试和预警程度判定的系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具有比较和判断的功能,这主要是利用预警系统的检测数值对警度值和警限值来进行的,然后再对实际预警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程度进行判断,在进行预警时,需要根据偏离的程度来进行。
(2)构建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对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确保其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构建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时,需要让险情的恶化和扩大得到控制,这就需要分析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然后再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实际水平的偏离情况进行测定,由此就可以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预警判断,在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时,需要根据预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除此之外,通过对循环经济预警系统的功能和基本要求进行了解,就可以明确预警系统指标不仅对循环经济的全面情况有所反应,而且还让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律和趋势清晰显示出来。
二、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式体系中的模型操作
循环经济的实际发展和标准安全水平之间的偏离度是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检测原理,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也是以其为依据,才能让不同程度的经济预警发出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在对经济发展预警系统进行检测时,需要应用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分别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压力指数测量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而言,它在进行相对评定时,主要是根据对循环经济的偏离度来进行的,在综合判断循环经济的实际发展和预警系统之前,需要根据相应的评定结果来进行,这就需要对测量样本和数据分析进行合理选择。根据研究数据,对系统进行数据化处理是常用的方法,而对于数字化处理指标而言,其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效益型、成本型和区间型指标。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指标,效益型的数值越大,则说明经济效益越好。对于成本型而言,经济成本则是它的指标,成本型的数值越小,则说明经济收益越大。而对于区间型的指标而言,其经济发展效益最好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数据区间内。在属性上,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效益型指标,第二种则是成本型的预警指标。例如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关的数据等,就是效益型指标,其数值越高则证明生活水平越好。而对于资源能源的消耗等,则属于成本型的预警指标,其数值越小则越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上,变得越来越合理,循环经济的出现,更是提高了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所以,我国在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方面,情况得到了好转,自然环境的污染得到了改善,资源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让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得到完善,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还能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季昆森.发展循环经济.开辟创业新空间一以安徽省循环经济的实践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2).
[2]刘坚,黄贤金,钟太洋.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四川环境,2011(2).
论文摘要:协调度是体现两个子系统间及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构成要素,并在构成要素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的评价模型,以便于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
一、协调度界定
协调是体现两个子系统间及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协调发展体现在系统进化的潜力、生机和较强的适应性,如果系统目前的水平较低,但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和谐、相互推进、配合默契,系统的生命力就会旺盛,就有可能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促进两者的快速发展;如果系统目前水平较高,但各子系统之间不协调,相互不配合或配合不好,系统就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衰退,同时也阻碍了两者的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是指两个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的合作、互补、同步等多种关联关系,及利用这些关联的积极关系使系统呈现出协调结构和状态以及两个子系统间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稳定状态,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
因此,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系统应符合以下特征:
(一)动态性
两个子系统的协调过程必须是一个动态协调过程。在协调的过程中,暂时的不协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允许并正确看待这种暂时的不协调,因为这种暂时的不协调将会对以后的进一步协调做准备,为推动两者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内部性
两个子系统内部必须是协调的。两个子系统内部不协调,则谈不上促进两者的协调,只有内部协调才能促进两个子系统的发展,且各系统内的每个要素在协调过程中都要以其他要素互为输出、互为适应为目标,因此,两个子系统自身结构的合理对系统总体的协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相互性
两个子系统之间必须要协调。一般情况下,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目标之间应该是大体平衡的,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状态。但若有一方过度超前就会造成两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就会出现失衡,并最终影响系统各个方面的发展,所以只有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彼此相互促进才能达到整体最优发展效果。
二、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成因素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组成的系统,因此,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体现为区域创新系统各构成要素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因此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成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主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主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主要体现为区域内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与区域经济的协调。要实现它们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创新主体彼此间的合作与配合,形成凝聚力,并且在各创新主体合作的同时,它们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也必须要跟上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创新主体就要通过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及影响力,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使整个区域处于创新的氛围中,并且在各主体相互影响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发展结构和运作机制,通过调控和整合各主体间的发展结构和运作机制来确保创新主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创新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资源的合理投人、配置及使用可以促进其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创新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推动创新资源各要素的有序流动,在投人创新资源的同时根据资源本身具有的优势合理地使用资源,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同时还要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让各创新资源都能高效地发挥其自身作用,并在不断完善自身使用价值的同时,促进其最大限度的产出,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收益,最终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是反映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主要体现在自主研发能力、技术的吸收利用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方面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上。自主研发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可以让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吸收利用能力可以使企业引人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节约研发时间;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造原有技术,并改善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想实现这三方面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就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有技术、资金和人才的实际程度来决定采取哪种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对于实现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很有帮助。
(四)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是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协调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只有建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才能形成更大的经济增长效应。创新环境协调需要软、硬环境都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不仅需要通过体制、’政策、机制、贸易等来促进创新软环境的改善,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善硬环境为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带来好的环境空间,同时也为创新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都是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决定指标,其作用都不可忽视,应对其重视及加强。
三、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
(一)指标选取:
因为协调是描述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状况,而不是各自的发展状况,即使各个子系统发展到了较好的水平,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有良好的结合关系,并不能说明系统协调。相反,系统完全可以在低水平层次上达到协调,我们追求的主要是高水平的协调。因此,‘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从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的角度来考虑,同时所选的指标应该既能体现两个系统本身状况又能体现出二者的相互作用。
所以本文把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以下四方面:创新主体协调指数、创新资源协调指数、创新能力协调指数、创新环境协调指数,根据指标数据可查性及代表性,本文选择各项指标如下:
创新主体协调指数。选择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工业企亚数比重、"211”工程院校数占高等院校比重、有科研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作为创新主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
创新资源协调指数。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综合能耗产出率作为评价指标;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科技活动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比重作为评价指标;资金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人比重三项作为评价指标;信息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评价指标。
创新能力协调指数。自主研发能力选择用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申请授权数比重作为评价指标;技术的吸收利用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选择用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作为评价指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选择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份额、新产品销鲁收人占产品销售收人比重两个指标来衡量。
创新环境协调指数。经济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选择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来表示;金融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选择金融机构贷款占科技经费统筹额比重来表示;市场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选择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比重来表示;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选择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来表示。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一级指标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下设四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创新主体协调指数、创新资源协调指数、创新能力协调指数和创新环境协调指数,三级指标为指标选取中所选择的指标。: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1)权重的确定。由于在本论文中选用的指标都是定量的,所以选择变异系数法来确定权重,这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在一个系统中,指标的重要性越大、对应的权重也应该越大。
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为:
(2)评价方法。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采用的评价方法有相关系数法、DEA评价法、平均方式的量化统计分析法和主成分投影法。
相关系数法所关注的是两个系统之间是否有一种稳定的联系,如果有稳定的联系,便是协调的,否则便是不协调,这是相关系数法的优点。但该方法也有不足,如果科技与经济间一些指标有稳定的比例关系,但很低,那么二者也是协调的,但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协调。同时,用相关系数法无法对超常规发展做出协调度判断。
DEA评价必须是从投人产出的角度分别从两个系统分开建立评价体系,然后用指标体系法合并在一起,评价体系的建立本身不能体现二者的协调,这是其缺点。
平均方式的量化统计分析法的优点是综合考虑了各因素的作用,便于纵向和横向比较评判。但就某一时点来讲,其缺点仍然是无法给出两个系统是否协调的量化判断。
主成分投影法重点反映的是两个以上的因素或属性水平之间的比例或比值,这种比值表达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协调指标不仅是相对指标,而且是无量纲的相对指标,作为协调指标,它们仅以相关系数存在。一般来说,相关系数越大就表明协调度越好,相关系数越小就表明协调度越差。
鉴于以上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本模型采用主成份投影法对协调度进行评价,一方面因为本文的评价指标都是相对指标,适宜用主成份投影法来评价,采用主成份投影法可以得出协调度的具体分值,可以对协调度做量化判断;另一方面该方法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简便易行。
近几年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资源和能源量越来越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浓度也越来越高,使得全球变暖的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另外,近几年来在我国出现了低碳经济思想,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低碳经济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在发展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了解,这样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定量性原则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当中,要想建立更完善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就要遵循定量性原则,使其具有可行性。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评价指标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针对那些难以进行量化的指标,应该将其划分为几个等级,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量化。
(二)系统性原则
在评价低碳经济时,要对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各个重点城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全面地反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划分系统结构时要进行分层划分,这样才能够保证系统的控制力度。为了提高指标的系统性,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但是,还要对各个指标起到足够的重视,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内容挑选出来。这样才能保证系统体系的简洁性,使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三)动态性原则
我们应该明白,发展低碳经济不是静态的,这是一个动态的内容。所以必须要重视低碳经济的动态可比性。具体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进行纵向的时间序列的比较,还要及时发现各个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在制定过程中要保证规范与国际接轨,更好的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四)全面性原则
低碳经济的指标能够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该原则的实现需要多种能力的协调配合,如高效的信息搜集能力及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等。
二、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计算
(一)评价指标的处理
在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充分考虑各项指标量纲、口径的不同,应实行标准化处理。一方面,正向化转变,取逆向指标的倒数值,进行正向化处理;另一方面,无量纲转变。如果单纯采取正向化转变方式,可能造成指标的离散变化,再加上指标的量纲差异性存在,对指标数值产生一定影响。为了提高评价指标的可比性与评价性,可采取归一化方式,实现指标的平滑替换。
(二)综合合成法
在判断各个区域的低碳经济指标时一般都采用线性加权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衡量经济发展状况。
(三)对结果的评判
对于碳排放量国内外专家都做出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出了准确的标准。只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该标准进行,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
(一)关注碳排放量,评价生产力指标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核心评价指标。通过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评价,可将由于能源消耗而产生的碳排放量与GDP产出相结合,客观反映社会整体经济状况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变等,衡量我国城市在特定时期的综合低碳技术水平。由于生产力与经济结构指标直接关联,因此碳生产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反映了城市的技术积累、货币资产状况等,以此控制单位能源消耗量,判断潜力。对于一些地区来说,正处于重化工生产阶段,必然与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矛盾,仍然以整体经济指标作为评价宏观碳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另外,有关低碳生产力的指标评价,还包括产品的单位能耗,如水泥综合能耗、吨钢综合能耗、火电煤耗等。同时也可以对重点行业单位的碳排放量指标进行评价,以此获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加快污染治理,评价环境指标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环境的优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已成为重要目标之一。经国内外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环境保护的不断深入,对缓解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具有互赢互惠的优势。因此,加快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尤其强调工业三废处理、废弃物的碳排放强度两大指标,综合反映废弃物的产生量、处理水平以及工业污染的治理水平等现象。
关键词: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经济发展 邯郸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95-03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春秋时期就作为一个地方经济中心的城邑见于史册。邯郸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近几年其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由于资源、交通、人口等因素,各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于各县经济发展差异,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区经济差异的现状、原因及解决措施等方面。本文选取14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以邯郸15个县(峰峰矿区、市内三区除外)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 对各县经济实力排序, 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 结合因子分析提取的三大公因子对各地区进行类型划分, 最后进一步分析邯郸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缩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协调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一、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
为了全面客观地衡量邯郸市各县的经济发展水平遵循指标数据的客观性、可获取性等原则,选择合适指标,建立评价模型,进而研究邯郸各县的经济发展水平。
数据来源于河北省统计局官网2013年统计年鉴中各县(市)主要国民经济指标(2012年)中提供的各项数据。
指标的选取是在考虑影响全面客观地衡量邯郸市各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邯郸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遵循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下,选择邯郸地区15个县的14项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即选取X1生产总值(万元),X2农林牧渔业产值(万元),X3工业产值(万元),X4第二、三产业比重(%),X5人均GDP(元),X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X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X8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元),X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10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X1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元),X12常用耕地面积占行政区总面积的比例(%),X13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床),X14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人)等14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
二、邯郸各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因子分析,保证数据信息丢失较小的原则下,对原有数据进行降维简化,最终用少数几个公共因子来评价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实现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等级排序,避免人为评分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一)因子分析的适宜性检验
运用软件SPSS19.0,对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本文通过对数据进行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见表1。
由表1可以得出,KMO值=0.615>0.6,Bartlett球体检验的sig取值0.000,表示拒绝各变量是独立的假设,所选数据通过了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故选取指标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二)公共因子个数的选取
从表2和图1得:前三个公因子能够反映原始指标92%的信息,且特征值均大于1,具有显著代表性,并且碎石图验证了提取前三个因子的可行性。因此,前三个因子包含了原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可以代替原14指标对邯郸市各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三)因子分析与模型建立
由于初始载荷矩阵不够简明,各因子的含义不够突出,为此,本文在因子旋转时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使各个指标在某个因子上产生较高载荷,在其他因子产生载荷较小,经过6次迭代收敛,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见下页)所示。
表3可知,第一个公因子F1在生产总值(X1)、农林牧渔业产值(X2)、第二、三产业比重(X4),人均GDP(X5),固定资产投资(X6)、人均财政收入(X7),人均财政支出(X8)、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X10)、人均储蓄余额(X11)、耕地面积比例(X12)等指标上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是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展示的重要指标。所以,可以将F1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第二个公因子F2在工业产值(X3)、医疗机构床位数(X13)、学校专任教师数(X14)等指标上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是县域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潜力的重要指标,所以,可以将F2命名为科技发展因子;第三个公因子F3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9)等指标上有较大载荷,这个指标是县域民生发展的现状的重要指标,所以,可以将F3命名为民生发展因子。
(四)综合得分及评价
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并进行加权汇总,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F,其计算公式为:
F=(58.122×F1+24.493×F2+9.400×F3)/92.005
将邯郸所辖各县的数据代入,得到15个县的经济发展因子得分F1、科技发展因子得分F2、民生发展因子得分F3,以及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得分F,并进行排序,见表5。
由表5可知,在经济发展因子F1上得分最高的前三个县区依次是武安、涉县、邯郸县,其中武安的得分约为2.34,涉县约为1.84,远远高过其他县区,在此项因子的得分上有11个县得分为负值,这就是说,武安、涉县经济发展能力远高于其他县区,其他县区需加大对此项因子的重视度。在科技发展因子F2上得分最高的前三个县区依次是永年、武安和大名,其中永年的得分约为2.27,远远高过其他县区,说明永年县对教育、工业、医疗等行业的较为重视,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在民生发展因子F3上得分最高的前三个县区依次是永年、邯郸县、武安,特别是永年的得分约为1.46,农民平均纯收入远高于其他县区,生活质量较高。在经济发展综合得分F上最高的两个县区依次是武安、涉县,特别是武安综合得分约为1.92,远远高于其他县区,说明武安整体经济实力强,对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很重视。武安在经济发展因子、科技发展因子、民生发展因子都处在全市各县前三名。
三、邯郸各县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将个体或对象分类,使得同一类中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比其他类的对象的相似性更强。其目的在于使类间对象的同质性最大化和类与类间对象的异质性最大化。常用的聚类方法有:系统聚类法、K均值聚类法、模糊聚类法等,本文采用的是系统聚类法中的离差平方和法。
(一)聚类分析的过程
在上述因子分析得到三个公因子的基础上,根据指标特征,我们选用系统聚类法中Ward法对各县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借助SPSS18.0软件,距离上采用欧式平方距离,得到谱系聚类图如图2(见下页)。
(二)聚类分析的结果及评价
聚类分析的结果(表6,见下页)表明:邯郸市15个县按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为发达县域,包括武安、涉县;第二类为较为发达县域,主要是磁县、邯郸县;第三类为中等发达县域,主要是永年县;第四类为一般发展县域,包括成安、曲周、广平、馆陶、鸡泽、邱县、肥乡、临漳;第五类为相对落后地区,包括魏县、大名。
第一类县域:武安、涉县为经济发达县域,综合得分远高于其他县的得分,特别是武安的综合得分为1.92,在经济发展因子、科技发展因子及民生发展因子的得分排名依次1,2,2;涉县在经济发展因子得分位列第二,在科技发展因子及民生发展因子有待提高。这类地区位于邯郸地区的西部丘陵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工厂企业众多,经济发展迅猛,为邯郸各县经济发展的典范。
第二类县域:磁县、邯郸县为较为发达县域,综合得分排名依次为第3名和第4名。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拥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实力,区位优势明显,邯郸县围绕邯郸市,磁县位于邯郸南部,且马头电厂与邯郸市相邻,邯郸机场就建在磁县码头镇。在经济发展因子、科技发展因子及民生发展因子的得分排名在比较靠前,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
第三类县域:永年县为中等发达县域,综合得分排名为第5名。这类地区位于邯郸市北部,人口和农业大县,人口超过100万,永年县城紧邻邯郸市,交通便利;近年来,永年房地产业发展较快,在蔬菜种植、轴承生产等方面有一定的特色,永年广府古城是旅游胜地,也是太极文化之乡。永年县在科技发展因子及民生发展因子的得分排名均为第一,发展潜力较大,但由于县域人口众多,在经济发展因子上得分最低,需发挥自身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第四类县域:成安、曲周、广平、馆陶、鸡泽、邱县、肥乡、临漳等8个县为一般发展县域。这类地区位于邯郸地区的东部,地处华北平原,各县农业较为发达,均为地域和人口小县,工业、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在经济发展因子和科技发展因子的得分均为负数,但各县应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养殖业、特色种植、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力度,增强自身的经济发展力,逐步缩小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第五类县域:魏县、大名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这类县域位于邯郸地区东南部,两县均为人口大县(90万以上),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经济发展因子和民生发展因子得分较低,排名均在10名以后,而科技发展因子得分较高,排名均在前5名。这类县域应采取措施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控制人口数量,发挥县域特色,比如魏县的鸭梨,大名的香油。
总之,通过上述简单的分析,结合邯郸地区自身的情况,制定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各县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逐步缩小各县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全市各县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四、结论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12年邯郸各县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邯郸各县经济发展主要受三大因子影响。其中经济发展因子F1贡献最大,贡献率为58%,科技发展因子F2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贡献率为24.5%,民生发展因子F3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因素,贡献率为9.5%。(2)把三个公因子作为聚类分析的变量,不仅剔除了传统聚类分析中变量间的信息重叠,提高了聚类精度,而且把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合起来,使得分析更加全面、客观。(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邯郸15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序;运用聚类分析把邯郸15个县划分为五个经济发展区域,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经济发展政策。(4)从经济发展因子、科技发展因子、民生发展因子三个方面从发,分析邯郸各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从而便于各县从中找出自己的亮点和不足,进而制定与自身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为邯郸各县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为2014年度邯郸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014030);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201401603)]
参考文献:
[1] 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田冰,王东,等.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安徽省城市综合实力分析评价[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07(4)
[4] 河北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 河北省统计年鉴[M].河北省统计局,2013
[6] 陈希镇,林俊涛.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浙江省各地区的经济分析结构[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6)
[7] 张海永.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江苏省13个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
[8] 刘丽英.基于PCA和DEA方法的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5)
[9] 赵春广等.河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与协同研究[J].经济师,2015(4)
当GDP增速设定为8%时,北京市在“十二五”保持更从容的经济增速的同时,将获得更大空间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也将有利于“十二五”所设定的清晰完整的科学指标体系的逐渐落实。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主任李国平认为,《纲要》将规划期内年均GDP增速设定为8%,就实现未来五年北京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经济发展目标而言比较适宜。从政策意图上看,可以这样认为,在未来五年北京市并不刻意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而是谋求平稳或者说适度增长,谋求经济增长的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转变发展思路,不应该只去追求高速增长,而应该强调适度增长。北京市作为首都,尽管已建立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型经济体系,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问题,都需要退出部分低端产业或传统产业,同时要不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这些都有可能暂时对GDP增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北京市将GDP目标设定为8%,而16个区县的GDP增速目标则大都超过8%,因此需要在市级层面协调各区县的经济增长速度。
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对于将GDP增速下调1个百分点给予充分肯定。有委员认为,GDP增速在《纲要》中下调代表了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和勇气,以更好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保持较高的GDP增速间是一对矛盾,GDP高速增长背景下,难以有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在一个相对适合的增速情况下,才有更好的空间完成这一转换。
《纲要》中将GDP增速设定为8%,“十一五”时这一指标设定为9%。之所以如此设定,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在市人大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到,将GDP设定为8%是为有充分的空间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为未来北京的经济增长预留和拓展出更好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包括GDP增速8%,《纲要》中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其一大特色。李国平认为,《纲要》在经济增长目标设定方面更强调适度增长,而非高速增长;同时,《纲要》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而“十一五”规划中仅为6%,可见“十二五”更加注重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其次,《纲要》更加强调建立起服务型经济体系,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设定为大于78%,而“十一五”规划则设定为72%;再次,“十二五”规划比“十一五”规划在指标设计方面更加强调绿色发展和社会发展,在25项指标中有10项绿色发展指标,有8项为社会发展指标,体现出了北京市在“十二五”期间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建设以及社会民生建设的高度重视。
参与“十二五”指标体系设计的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主任刘岚芳说,“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设计和指标选取上重点体现“五个突出”:一是突出体现“三个北京”发展战略。规划指标体系总体上划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四大类,其中的社会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分别对应“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要求,体现了更高的战略目标取向。二是突出发展动力转换。把推动发展的动力加快转移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突出了产业结构升级、消费需求主导、创新持续性、集约高效和生态友好的指标。三是突出城市管理提升。注重城市承载功能的提升,突出体现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四是突出发展成果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五是突出政府责任。在强调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发展和绿色发展,两类指标数量占总数的70%。
刘岚芳说,“十二五”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有四个:一是与国家规划指标对接。对于国家下达的、涉及本市的强制性指标,在规划体系中作为约束性指标严格对应,主要是节能减排方面的指标。对于国家指标体系中的预期性指标,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选择性设置。二是保持规划指标的连续性。继续延用“十一五”指标体系中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指标,对已经接近100%的指标不再延用。三是适应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需求,体现政策取向和发展重点。四是充分考虑技术统计的可行性。在指标设置时,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技术的可行性和统计的可操作性,便于落实。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指标;临港
产业体系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伴随着产业要素、产业结构和产业功能的不断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既包括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调整,也包括新兴产业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港口资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更为有利条件。目前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为数不少,但是关于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是空白状态。本文将基于临港优势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研究。
一、港口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地位
(一)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一是,现代产业体系脱胎于传统产业体系,本质上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表现为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较大比例,第二产业科技含量提高。二是,产业组织形式表现为集群化、园区化,产业链条纵深发展。三是,现代产业体系是具有历史性和区域性的概念,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国际产业发展相衔接,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四是,现代产业体系是区域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
(二)港口在城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现代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依托港口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港口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方面,临港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城市优化产业布局,为原有企业搬迁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兴的产业和高技术的产业,如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型的制造行业等高加工度产业代替能源原材料工业,使之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临港产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提供空间优势,促进资金密集型第二产业发展;港口繁荣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世界发达国家为加强与各国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发展对斜贸易,都先后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港口与城市互动有利于促进区域新型农业的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人口充分就业,物流、信息和技术的发达都将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此外,现代港口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集聚效应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港口发展可为区域引进先进技术。
二、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和构建程序
(一)设计原则
根据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现代产业体系不同于传统的产业体系,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而具有港口资源的城市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又应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情况构建当地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具有港口优势城市的现代产业评价指标既要把握现代产业体系应具有的特点,又要考虑港口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因此在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指标设计的过程要把握如下原则。
1. 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的是要推动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指标体系要尽量覆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整体状况,又要有所侧重。不宜过多过细,指标应具有代表性。
2.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注重科学性,体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点,避免统计指标的简单堆砌。
3. 创新性的原则。要从产业结构、产业体系角度出发,又要兼顾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数据的采集和计算。
根据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和内涵,考虑现代产业体系在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系统全面的构建指标体系,注重创新。
(二)构建程序
本文构建临港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评价的指标遵循以下程序:首先,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出发,分别探讨能反映现代产业体系特征的经济指标。其次,从港口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反映港口发展对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速度等有影响的指标。最后,从具有临港优势资源型城市角度出发,将以上两点涉及到的各类指标按照一定的类别归纳。
三、临港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指标
(一)现代产业体系整体发展评价
与传统产业体系相比,现代产业体系既应体现为经济总量的提高,又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现代产业体系与环境友好,充满活力,以信息化为手段促进了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的评价从以下五方面:1. 经济综合实力分析 :从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出发,包括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推动力4个二级指标,若干三级指标。2. 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从第三产业发展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两个2级指标,若干三级指标。3. 创新经济发展水平。对第二产业产业内部构成和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包括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2个二级指标,若干三级指标。4. 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为能耗和环保及废物利用2个二级经济指标,若干三级指标。5.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社会信息化普及水平、信息产业与第二产业融合水平、信息产业与农业融合水平、信息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水平5个二级指标,若干三级指标。其中信息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水平指标在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中已有体现,不再列出。
(二)港口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港口运营能力。指的是港口码头长度、泊位个数和主要类型,货物吞吐量和年增长率等指标。2. 经济活力。一是临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临港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率、临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临港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二是临港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其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百分比,临港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领域、实际利用外资。三是进出口总额:直接反映了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的价值,体现了一个港口临港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进出口产品的结构体系。这一部分指标主要体现了现代港口发展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港口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3. 临港经济产业结构。指标包括临港地区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第三产业产业内部构成:按照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和以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房地产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划分。港口经济产业结构指标不仅体现出港口经济产业发展协调与否,其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也表明了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带动作用。
(三)临港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指标
根据前述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和港口经济发展指标,剔除其中重复部分,然后按照六个层面建立临港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指标,详见表1。
前文从总、分的角度考察了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情况,并重点突出了“临港”作为特殊有利资源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该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不仅应该可以反映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状况,也可以反应港口发展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01).
[2]彭兴庭.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J].天府新论,2010(01).
[3]周致纳,邓宇鹏.加快建设东莞现代产业体系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12).
[4]唐家龙.经济现代化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天津经济,2011(05).
1.1指标体系筛选的原则
要客观衡量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就必须要建立可行、有效和具有代表性的客观评估指标体系。客观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的指标,从整体上应是由多个指标构成的统一体系,从个体上又是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群。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估考核办法》,结合烟台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国内学者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选取了相应的县域经济发展客观评估指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遵循可行性、代表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1.2评估指标的选取
结合烟台市的实际情况,选取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客观评估指标体系。
1.3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主要通过查阅2010—2013《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0—2013《烟台市统计年鉴》获取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各项客观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
按照综合指数测算法的基本思想,选取2010—2013年烟台市海阳、蓬莱、栖霞、长岛、招远和莱州6个县域12个二级指标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2.2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指标综合评分情况与分析
2010—2013年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指标的综合得分情况。2010年栖霞的最高为0.0978,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294;2011和2013年表现为同样的趋势;2012年略有不同,评分最低的为招远。2010—2013年平均得分情况为,栖霞的最高为0.1084,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3293。年度之间的变化不稳定。除了招远外,其他县域都是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烟台市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表现为栖霞的得分最高为0.1084,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3293;不同年度之间的表现为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
2.3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一级指标评分情况与分析
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一级指标评分情况,2010—2013年二级指标中人民生活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得分最低,不同的县域之间略有差异。各县域二级指标不同年度的变化情况。海阳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变化较少。蓬莱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而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大。栖霞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差异不大。长岛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也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比较稳定。招远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差异不明显。莱州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明显的上升,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略有差异。
2.4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二级指标评分情况与分析
2010—2013年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二级指标得分情况。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表现为各县域的二级指标X2到X9基本没有变化,保持稳定状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研究采用综合指数法,利用变异系数确定权重系数,根据各县域经济得分综合得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分析了2010—2013年烟台市的海阳、蓬莱、栖霞、长岛、招远和莱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结论:(1)烟台市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表现为栖霞的得分最高为0.1084,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3293;不同年度之间的表现为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2)2010—2013年烟台市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得分最低,不同的县域之间略有差异。(3)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表现为2010—2013年二级指标X2到X9基本没有变化,X10、X11和X12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各县域均以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12)得分最高,说明烟台市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各县域之间和各级指标的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3.2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发展
1.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深入发展,高碳排放量与日俱增,环境破坏严重,人类生存安全面临威胁,已成为目前各国经济向前发展的桎梏[1]。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在减少碳排放量方面,任重而道远。因此,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意义重大[2]。本文在阐述低碳经济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基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选取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并应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方法构建我国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我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措施,从而为我国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奠定基础。
2.低碳经济的概念
对于不同国家低碳经济有着不一样的涵义,但是核心都是低碳发展[3]。把低碳经济看作是一种由环境、能源、经济组成的新型经济形态,是一种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把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和消费观念转变成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手段[8]。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4]。
3.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及指标选取
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应尊重当前经济发展规律,要切实可行,应该做到指标的统一性与标准性。基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选取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科学技术、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消费方式、低碳社会环境等指标作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
3.2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基本原理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及无量纲化处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化为[0,1]区间上的数据。在参考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低碳经济评价等级标准[5],如表2所示。
3.4 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向正逐步向低碳经济迈进,但是仍存在一些指标处在高碳排放的基础上,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一些主客观因素仍然存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仍需时间和技术方法改进,不可能一下子迈进低碳经济时代但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是向着低碳经济发展的。
4.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方法构建我国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根据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方法构建出的我国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措施,以便为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所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首先应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其次把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最后将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低碳经济的目的。(作者单位:吉林市绿化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89–91.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8–12.
[3]邓乃扬,田英杰.数据挖掘中的新方法——支持向量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