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

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

时间:2023-07-20 16:31: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

第1篇

关键词:物理;规律教学;思维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整个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的一个完整体系,物理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让学生学好基本规律。

纵观整个初中物理,可以将物理规律分为以下三类:

1.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很多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杠杠平衡原理、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

2.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真空不能传声等。

3.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并联电路中电阻大小的计算等。

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

1 联系新旧知识、收集事实依据,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2 建立思维方法,理解物理规律

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3 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而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例如,欧姆定律I=U/R,适用于金属导体,不适用于高电压的液体导电,不适用于气体导电,不适用于含源电路或含有非线性元件的电路。而且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

4 认清关系,加以区别

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我们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是否受力,任何时候都有惯性。而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反映这些客观事实的物理规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5 联系实际应用,掌握物理规律

第2篇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见,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起。

一、引导学生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在初二开始上物理课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物理书,我还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时要注意了解:(1)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室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2)这一节(段)讲了几个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3)在阅读课文过程中还要经常提出“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4)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者向老师提问。除此之外,在开始时,我在课前还拟定了一些预习提纲,用小黑板写好,供学生预习时参考。如上《摩擦力》这一节课前列出以下提纲:(1)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是否两个物体只要接触,就一定有摩擦力?(2)在图9—11所示的试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木块要做匀速运动?为什么从弹簧秤读出拉力,就知道了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地阅读课本,了解课文的中心要点,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真正做到理解知识,融会贯通。

二、挖掘教材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达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公式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学生刚开始不易读懂,也不太习惯,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用心加以引导,要求学生从头到尾的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复杂的段落还要予以分析解释。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谁是受力物体,浮力的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宜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者数学语言,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要求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公式的变形等,经常这样训练,就能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物理课本中还常有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状态”、“路程”等,初中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使学生逐步掌握其本质。

三、组织阅读交流,分享成果的喜悦

阅读既是一个自学的过程,也是一个生疑、解疑的过程。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中,必然形成了物理学科新旧知识的链接,如果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合力,将这些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所产生的疑惑加以整合,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更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发挥学生个体阅读的功效,我们老师可以正常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通过自学小报、阅读小困惑解答、阅读心得等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同伴加以辅导,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构建物理知识树,逐步形成了阅读物理知识的好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物理阅读是前置性学习的体现,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主要渠道。在阅读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多交流、多查阅、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前置性学习的作用,才能养成自学习惯,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习物理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对于有些学生来说,物理成了“老大难”。对于身为物理教师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我不断探索,以期使自己的教学走出这一困境。

我发现,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好多学生对于物理规律学的不透彻造成的。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体系,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学就是研究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 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二、让初中生理解物理规律的意义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有其一定的物理意义。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 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 I、U、R 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 R=U/I。 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三、让学生会选择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源于生活,学习他也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 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

四、厘清相关物理规律之间及与之相关的物理概念的关系

物理之所以让初中生觉得难学,就是因为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因而,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 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

五、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物理规律

让初中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并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新的教学要求中,不要求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但是,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规律。 我们还必须认清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初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感性知识不多。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多数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在学习规律时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必然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2)相关知识的准备不足。物理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前面学习的知识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物理规律的教学必然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物理知识,如果前面的知识准备不够,就会给物理规律的学习带来困难。如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就要有密度的概念、重力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压力和压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等,如果在某一环节上准备不足,就会对这一规律的学习产生困难。

第4篇

“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是在当前不少师生仍然不重视对课本的阅读,而是热衷于题海战术,特别是学生往往只凭课堂上听老师所讲的定律、公式就忙于做题目,造成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良后果。在中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从来人们都是谈学生到学校读书,而从没有人谈学生到学校“听书”,而教师在学校则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下面谈一点平时怎样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做法,仅供参考。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在乎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面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是不易读懂,也不习惯的,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用心的加以引导,要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予分析解释。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并要求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谁是受力物体,浮力和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 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成写成“P铅

三、引导学生并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在初二开始上物理课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物理书,我还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了解: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几个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除此之外,在开始时,我在课前还拟定了一些预习提纲,用小黑板写好,挂在班级上,供他们预习时参考。如上《摩擦力》这一节课前列出以下提纲:①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是否两个物体只要接触,就一定有摩擦力?②在图9―11所示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木块在木板上要做匀速运动?为什么弹簧称读出的拉力,就知道了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课本,了解其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的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

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训练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的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5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发展速度迅猛,每年新的知识大量的涌现。一个人在学校得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且很快会老化。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毕业后无论是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还是走上社会劳动就业,势必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也就无法适应发展变化迅速的信息时代,么就有可能在社会的发展中被淘汰。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会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古人曾提出过闪光的教育思想“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在中学时代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的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是在当前不少师生仍然不重视对课本的阅读,而是热衷于题海战术,特别是学生往往只凭课堂上听老师所讲的定律、公式就忙于做题目,造成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良后果。在中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从来人们都是谈学生到学校读书,而从没有人谈学生到学校“听书”,而教师在学校则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下面谈一点平时怎样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做法,仅供参考。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在乎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面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是不易读懂,也不习惯的,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用心的加以引导,要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予分析解释。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并要求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谁是受力物体,浮力和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成写成“P铅<P钢<P铅”;又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求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物理课本中还常是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竖直”、“状态”、“路程”等等,初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

三、引导学生并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在初二开始上物理课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物理书,我还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了解: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几个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⑧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除此之外,在开始时,我在课前还拟定了一些预习提纲,用小黑板写好,挂在班级上,供他们预习时参考。如上摩挟力》这一节课前列出以下提纲:①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是否两个物体只要接触,就一定有摩接力?②在图9—11所示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木块在木板上要做匀速运动?为什么弹簧称读出的拉力,就知道了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⑧滑动摩接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课本,了解其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的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训练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的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