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时间:2023-07-20 16:3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随着不断贯彻素质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又一重要目标,然而如何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情、意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总的来说,教育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大模块:

一、课前准备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课跟其他普通学科一样,课前准备很重要,具体可以分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形式和结构的安排、课程活动的辅导。

首先,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针对性和计划性,针对不同时期的高中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辅导。例如,针对刚入学的高中生,他们不仅需了解周围环境与集体,还需要设立新的学习任务及人生目标,因此教师可针对此种现象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进行辅导,来消除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迷茫与无措。其次,在课程形式与结构上,老师应设置有趣的符合学生主体观念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讨论、辩论、情景剧等等,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发他们更为深刻的思考,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最后,针对课堂所要开展的活动,在课前进行一定的辅导,使学生的活动更符合教育要求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活动情境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来了解自己在冲突面前习惯性的认识和行为。其次,通过讨论与发言,教师一一进行分析,解决学生所遇到或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改变学生的某些观念和行为。

三、学习结果的反馈

对于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后都需进行学习结果的反馈,因它可以体现学生对于已获知识的引用和自我提高与教育的反馈。所以,学生要自省检查自己的认知是否发生转变,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以及适应性水平的关键,它拥有不同于其他普通学科,如课堂上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最终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认知水平。心理课由于它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心理教师不仅仅要有宽容、理解的心,更应具有探索的欲望。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学;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随着人们大众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提高其心理素质逐步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形式变化多样。其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1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误区

1.1学科化倾向

自国家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各级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可由于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偏差,很多学校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纯知识学科,向学生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介绍各种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甚至因为考试与其他学科一样仅考理论知识,更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1.2德育化倾向

我国德育工作一直是中小学的特色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彰显着它的作用。经调查发现很多中小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拓展和延伸。[1]故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更关注解决问题、矫正问题行为。[2]这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其潜能发挥的目标有所偏差。

1.3活动化倾向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穿插心理活动被广泛采用,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调查发现各级中小学的心理活动开展过于随意化。心理活动的目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心理活动的设计要以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依据,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活动设计应有所不同,小学可以以心理游戏为主,初高中可以以团辅活动和心理体验为主。[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新发展

2.1学科渗透式教学模式

学科渗透是指各教师在自己所从教学科的领域,有意识地把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与所授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科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知、情、意。这一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心理辅导教师任课,而应该是全校教师全员参与[4]。它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及学生的德育工作等,彼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5]

2.2诱导式教学模式

诱导式教学又称体验式教学,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结合学生的表现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悟自感,发展心理品质,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这一模式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亲身发生的,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虚构的。该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地感知-感受-感悟来完成,更是学生知行合一的过程。

2.3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又称脑力风暴,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实际需求选定一个主题,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员为小组建言献策,形成小组意见再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各小组意见、归纳小组智慧。[6]这一模式中教师仅为引导员、组织员,更多是通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突出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智慧。但该模式更适合年龄较大的初高中生,他们通过与同辈的对话更好地去审视自己。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新趋势

3.1课堂主角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胜任教学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逐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缘由有二:一是,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得以内化;二是,随着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心理需求表现得更个性化,想要提高课程实效教师就得以学生的需求为对象。

3.2课堂范围更广

随着渗透式、全员式地参与,随着中小学各位教师心理认知地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不在仅限于该门课程的课堂之上,学校的课堂内外均可能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表现有二:一是,各学科的教师都能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他所授课程之中;二是,各位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言行的塑造去影响感染学生,特别在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的阶段。

第3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有其特殊性,探索和发展出一套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以湖南省某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行了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明显低于其他省属及重点本科高校,大部分考生的高考成绩刚过二本线。这些学校的学生进学校后,对自身及学校的认同度普遍偏低,在学习上他们感到竞争和压力,自信心偏低。××学院前身为师专,师范专业处于优势,因此女生数量较男生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除了具有大学生共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还具有生源和学校地域、类别的特点,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应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教育预防体系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是高校全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保证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系统性的客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和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选修课两种形式,主要是系统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是以大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问题为逻辑,而不是以心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为逻辑。

(二)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广泛宣传,提高全校学生对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的认识。每学年的第二学期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契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月活动,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比赛”等形式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每年3月8日女生节,开展女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除此之外,二级学院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开展成长辅导和朋辈咨询。湖南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实施了“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学院积极申报该项目,已建立多个省级成长辅导室和校级成长辅导室。通过二级学院的成长辅导室,心理专干和朋辈辅导员对求助学生进行成长辅导和心理援助。

(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中心对求助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求助的学生解决他们的成长困惑和心理困扰,对超出咨询范围的心理问题及时转介,并跟踪关注。

(五)开展网络宣传服务。心理咨询中心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二、危机干预体系

(一)开展心理普查。××学院每学年第一学期10月份对入校新生开展心理普查,第二学期对大三学生开展心理普查。根据心理普查结果,初步筛选出访谈对象,由二级学院心理专干和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进一步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建立心理档案。

(二)建立四级网络体系,每月定期排查。××学院建立了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体系,第一级为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中心,第二级为二级学院心理专干和辅导员,第三级为班级心理委员,第四级为宿舍信息员。四级网络成员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危机状况,发现心理危机学生及时上报,迅速反应处理。同时每个月定期召集网络体系成员开会了解排查心理危机情况,及时更新重点关注对象名单。

(三)建立心理危机应对工作模式。发现心理危机后,根据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各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减少危机事件的后果。

(四)特殊时期密切关注。新生入校后,期末考试前,毕业前夕和每年春季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间,在这些时段,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三、小结和展望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经历了高考后,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挫败感,他们入校后面临学校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入校后轻松自由的环境与高中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在高中时期处于潜伏的心理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同时他们还面临未来的就业压力,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总体上分为教育预防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两大部分。其中教育预防体系是主题和根本,危机干预体系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全面和扎实的教育预防体系保证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的危机干预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在××学院的实践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有待提高,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期待是好玩和有趣,他们对心理健康理论兴趣不高,而部分教师是非心理学兼职教师,学校对课程的灵活性又有限制,这些都造成心理健康课效果不理想。二是相对于危机干预体系,学校对教育预防体系不够重视,由于上级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伤亡有严格的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但对于教育预防的投入不够,对辅导员和心理专干以及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培训投入不够,对日常心理咨询的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和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使之成为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要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地方本科高校的特点,不断探索出一套适应时代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作者:陈欣 单位:怀化学院学生工作部

参考文献:

第4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不足。那就是:片面强调了学校的知识传授功能,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放松或缺乏。这种教育上的缺陷,会带来很多消极后果。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智力上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性格上的伟大。”也就是说,健康心理与聪明才智同等重要。因此,我校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将“身心健”放在了第一位。那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其素质教育功能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教育保障

健全的工作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心理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关键。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育人等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全力为学生搭建心灵沟通的平台。

1.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保障

我校在2007年学校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只有建立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机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校形成了由校领导、中层干部、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及专家学者广泛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为我校自始至终、有条不紊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为了规范地开展工作,我校制订了《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条例》、《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案》、《佛山三中心理辅导教师评优细则》等,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原则、管理模式、开展工作方式、评估考核和相关注意事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目前,我校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提供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物质保障

目前我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已完成设计论证和招投标工作,即将开始动工修建。建成后该中心将有教师办公室、个体咨询室、档案室、测量室、放松室、电话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展示室、宣泄室、阅览室、观察室、活动课室、教师培训室等具有十几个功能的综合室,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集咨询、放松、活动、宣传教育于一体,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雅。未来几年我们将以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继续进行大胆的尝试,全面改善心理教育工作条件。

3.积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为了进一步提高心理教育教师队伍的水平,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按 “向内涵发展,创教育活力”的工作思路,坚持“抓基础、固塔基;抓骨干、壮塔身;抓名优、树塔尖”的基本方针,确立了“普遍学习、班主任培训、骨干研修”的三级培训机制。目前我校的心理专职辅导老师全部获得广东省心理B级以上的资格。学校还建立以政治教师、骨干班主任、资深老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兼职教师队伍,协助专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时间、教材、用具保障

通过努力,三年内力争高中三个年级每周开出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发出系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购买和制作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教学用具,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师生心理状态调查软件,形成系统。根据学校实际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如宣传栏、广播站、网站等。

二、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水平

我校在早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最早引凤筑巢,聘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来校指导并亲自讲课或组织教育活动。例如,在1995年就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聘请佛山大学心理学教授颜浓秋来校执教。2005年以来,定期聘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郑希付教授和王玲副教授来校指导。他们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通过高考减压讲座、提高学习效率及行为训练的团体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性教育和知识性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校刘娟老师与专家合作写出了《高中生家庭心理辅导》一书。

用科研课题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有效。

2005年,由余丽华副校长主持的国家“十五”规划省级课题《高中学生心理教育多元整合模式的实验研究》批准立项,并被列为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在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先后有十多篇心理教育论文或心理课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带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上新台阶。

三、强化特色意识,推动心理教育工作常规化

1.充实心理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高中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面向全体学生,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阶段有层次地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狠抓心理辅导课堂教学,提高心育课堂教学水平。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新生入校后及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对学生在校三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为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心理参考。二是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配合完成教师心理教育资格证书培训工作,达到全体任课教师普及C证,不断提高获A证、B证教师的比例。三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沙龙等活动为载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四是加强学生快乐成长俱乐部建设,培育心理教育骨干力量。

2.加强合作,纵横联动,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究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在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各学段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高中三个年级加强纵向联合。通过举办专题系列讲座、开展观摩活动等环节,形成了充分凸显我校办学特色的心理教育。近年来,学校举行了系列“健全心智 健全人格”论坛,多次外请专家讲座及组织心理沙龙大家谈等活动。同时,组织心理辅导兼职教师到名校考察、学习和交流。“佛山三中心育节”,与“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教学公开周”一同构成佛山三中办学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四、特色成效显著,办学成果辉煌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学生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拓展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优良校风为依托,努力创新心理教育实践,全面构建心理教育工作格局,心理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学校被授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称号,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佛山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二是教师心理素质明显提高,教风明显改善,师德素质明显提高,先后有一百多篇心理教育论文或心理课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三是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佛山电视台、《佛山日报》、《佛山晚报》以及《广州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我校高考期间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对我们积极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四是校风、学风建设更上新台阶,我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操行评定优秀率超过95%,后进生转化率85%以上。

成功源于不懈的追求。今朝所做的一切,是全体三中人携手共进的结果。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相信,在上级有关部门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在学校“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 科研兴校 质量强校”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佛山三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花,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5篇

我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一所不断成长的学校。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尝试,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学生誉为精神的港湾,心灵的驿站。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需要。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将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设置机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被校领导所重视,校长、校党支部书记、校领导在各级工作会议上不断强调爱心教育、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强健体魄、丰富的学识、高尚的情操,还要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做到日常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宣传、有总结提高。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和实践心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二、培养师资,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落实:

学校从普及入手,重点培养骨干,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我校一直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1、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可以提高教师教育决策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可以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以至于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校一直在初中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课已成为我校学生的必修课。根据实践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选用心理教育教材。每节心理课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运用故事法、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认识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

3、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专题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4、经常性开展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面对学习压力的增大,竞争意义激烈,青春萌动以及遇到的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他们迫切需要心理辅导以摆脱日益严重的不良情绪。我校的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相应开设了个别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5、在教师中开展心理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开展心育班会:

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以心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为重点,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提倡关大教师员工学习心理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重视心理工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要求班主任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6、我们有效利用家长会这个平台,对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并通过共同制定帮助孩子完善心理品质的措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利用家长会契机,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教给家长一些常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通过讲座还使家长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四、广泛宣传

第6篇

>> 浅谈中职生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略 对中职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会 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议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浅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中职生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尝试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思考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浅析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略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肖冬梅")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相较于同龄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学校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引导,帮助其培养兴趣、端正态度,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态,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此外,社会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切实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思路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51-02

现代健康理论强调,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共同构成了人的健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能够最有效地发挥人体潜能,科学合理地解决人与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简单来说,心理健康主要包括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无重大心理疾病两方面的内容。而心理健康的首要和基本条件就是无心理疾病,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舒缓压力、调整心态,积极顺应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使心理始终保持一种最佳的运行状态。

一 端正思想认识,搭建合理机构,贯彻落实教育责任

1.端正态度,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势和闪光点

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待学生要平等、尊重,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着手,努力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和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约束和完善自我;要深入学生,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挖掘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缓解压抑、焦虑的情绪;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为学生提供耐心的引导,不能单纯地予以批评或者指责,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为了将学生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可以定期向学生发放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亲临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者举办学术论坛,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不定期的交流学习心得,从而制定出卓有成效的教育举措。

2.制定长远发展目标,落实责任制度

除了要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以外,还要制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校长负责管理,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学生组织和管理部门,由各科室分别承担责任,各部门要具体协调和沟通,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抓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 积极调整教学计划,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育

1.积极调整教学计划,坚持因材施教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对于纯理论性的学习缺乏兴趣,更青睐于有挑战性、易操作且前卫的技能和知识。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开设实践性强且特色鲜明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开设社会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发掘自身价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加积极地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开设专业实践类课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大胆专研,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妥善解决实际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正视自己、面对现实,有效克服焦虑和自卑情绪,切实树立竞争意识;要尽可能开设学生感兴趣的新课程,实时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感兴趣的选修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首先,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弱,要保证文化课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就是消除学生的抵触和畏惧心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以学生行动导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适当增设调查课、实践课、活动课以及讨论课等。例如在语文课中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以及成语沙龙等形式,数学课适当引用生活数学以及趣味数学等,英语课则增添游戏和对话环节,让学生在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感受文化课的魅力,从而主动投身到课堂学习中。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可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新型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再次,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角色扮演、演讲答辩以及课堂讨论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乐趣,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会自我剖析和解读,从而树立学习自信心,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推动自身的全面综合发展。最后,要改变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法,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引入实践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企业实际锻炼的过程中增加实践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课程作用。

三 培养专业兴趣,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形成自信心理

当前,中职学生对社会、对职业普遍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前途也抱着迷茫的状态。学校要针对入学新生开展专题讲座或者专业教育,邀请行业专家、专业教师或者优秀毕业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职业教育理念,充分认清职业的发展前景和优势,运用适合的方法学习自己感兴趣或者喜欢的专业,从而明确今后的择业方向和奋斗目标。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人的能力主要分为两类,包括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学习能力。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理论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对学习缺乏热情,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优于普通高中学生。由此,学校可以以此为着眼点,在教学中渗透专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学校要坚持专业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协调发展,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不定期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和训练,并对表现优异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并选拔优秀学生,将其推送至更高级别的专业技能竞赛,有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学有所用,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和进步。

四 搭建畅通的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正处于叛逆期,对人生有着诸多的纠结和困惑;有着较强的个人主义,不愿对外表露心迹,沟通能力欠佳,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构建微博、QQ聊天群、心理健康社团、心理咨询电话、悄悄话信箱以及好朋友聊天室等沟通渠道,对学生进行疏导,让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困惑和感受。为团体或学生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释放心情。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研究团队,研究和分析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为入学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策略。鼓励学生正视自身缺陷和不足,并积极进行调节,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塑造健康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五 构建心理教育网络

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学校、家庭、班团、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技能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7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中国教育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而摒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特点。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

人的素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人的发展倾向,是人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人的素质结构复杂且多层次。心理素质是基础是核心。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可以制约和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制约和促进其他素质的作用发挥。可以说心理素质是人的第一素质。

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和中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自身的本质和功能所需要;是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所需要;是我国教育方针所需要;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综上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微观系统。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既受到国家教育事业和教育理念的掌控,也受地方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制约,还受到外部社会各种思想和潮流的影响。一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学校如何发展;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达成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如何使教师有事业成就感,甘愿献身于教育事业等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科学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是学校一切工作成功的保证。

从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最初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由于没有必要的体制保障,致使很多工作难以开展。所做工作既不科学规范,也没有什么效果,没有受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往往半途而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尤为偏激。甚至个别学校领导也有这样的想法: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用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些学者的理想化的行为,还要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挤用了文化课的课时,实为有害无益,因而抵制。健全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可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可以保证教育效果,做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三、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性障碍

1.高考制度及其评价体制

应试教育屡禁不止,在全国范围内仍有很大的市场。影响着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考制度。高考指挥棒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学校重视高考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高考成绩关乎学生的人生前程,决定着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校内外的人们对高考成绩的重视程度超乎寻常。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凡是高考不考的科目都可以忽略或放弃。由于社会这种思想理念,导致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教师及家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不够。很多时候对危害学生健康的行为和做法置若罔闻。这样心理健康教育也被一些学校列为放弃的内容。

目前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改革高考招生制度,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忽视全面素质要求的高考弊端。但是这些局部的做法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撼动高考成绩决定学生的一切和学校的优劣的做法。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仍然以高考成绩的好坏、上线率和录取率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内部、学生家长及社会也以高考成绩为指标衡量学校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惟分数的评价体制下,有的学校为了应付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摆设,虽说有之,实则无之。个别教育主管部门也是视而不见,装聋作哑,听之任之。这样严重地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人员的培训及管理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各类学校条件不同,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同,人员配置和业务水平差距很大。大城市的重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很好,人员配备和业务水平较强。中小城市的学校很多只能依附于德育之中,并以德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说教式的辅导,效果很差。许多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只是由班主任兼任心理辅导员。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学校就很少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也难受重视。全国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管理体制未健全,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铺开,快速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缺失。目前还没有一套适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导致教师水平相差很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悬殊。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其他学科转行而来。这些人员有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会全力以赴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辅导水平;也有些是出于无奈或迫不得已的,他们不能自觉自主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辅导水平,不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应该从心理教师队伍中剔除出去。没有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制度缺失。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督导制度没有建立。督导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进行督促指导的制度。包括心理辅导员上岗前和上岗后的培养培训。通过专家的督导,可大大提高心理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辅导水平,保证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另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这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可以帮助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全面的认识和全面的评价。他们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提出解决方略。发现成绩和特色则予以肯定,激励学校发扬提高。同时还可以沟通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工作还没有开展。这样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督促和指导,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茫然无措,难以长足进步。

3.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岗位职称设置

到目前为止,新的高中教学计划中还没有心理健康课的课时安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只能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然而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这样影响着学校教职工以及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质量。

现今社会,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直接关系着教师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教师的工资待遇。现在大多数省市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没有设立职称评定专门系列。这些教师在职称上处于尴尬的地位,只好依附于其他专业系列。由于教学和研究方向不一致,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存在许多人为的障碍,严重地打击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种不完善的岗位、职称评定体制,严重干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制

教育主管部门虽然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精神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安排。有时也作为检查的一项内容,但是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经常相互推诿,敷衍应付。既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要求,也没有有效的检查和评估。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很不明朗,开展落实好的不予肯定推广,没有开展的也不予以批评指正,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没有人员编制,也没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人员的职务职责。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职责和归属不明确,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人问津或是人浮于事,敷衍塞责。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体的教育教研工作,需要办公用品、图书资料、培训交流、器材器械等,还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和团体辅导室等场所。这些建设都需要经费,以一般学校的经济实力是很难满足要求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现在是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这项专门经费。学校由于认识和经费紧张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

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合理的机构、明确的目标、科学的理念和有效的策略可以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根据我们的研究分析,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这样会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校长直接领导,担任心理教研室主任。这样建立起了以校长为首的多方人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形成了一个由心理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心理教研室负责研究、指导和统筹安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工作包括:(1)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2)开展团体辅导和心理训练。(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4)进行心理调查,掌握师生心理动态。(5)开拓心理理论的研究和课题的实验研究。(6)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心理素质。(7)建设学校心理环境。(8)指导教师和家长的心理教育方法。指导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9)培训师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10)开展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工作。心理教研室全面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和心理培训等工作。心理教研室通过心理测量以及心理调查,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心理教研室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确定年度教育目标,选择实施策略,安排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工作。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有的放矢,及时准确地进行指导。心理教研室还负责安排教师的进修,指导教师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心理教研室由专业、专职教师担任相应的教育教研工作。心理教研室担负着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担当了多个国家级、省级的教育科研课题。同时指导教师参与实施教育科研工作。

我校在初中和高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专职教师担任,课时进入课表,按时按课表上课,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初一年级每周一课时,初二年级由政治教师兼授,初三、初四年级采取团体辅导。初中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教材。高中一年级每两周一课时,高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定期辅导。高三年级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高中选用开明出版社心育中心所编教材。心理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辅导,情绪辅导,生活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辅导和职业辅导等。教学方法采取知识讲座,小组讨论,集体讨论,心理训练等多种形式。心理课受到了师生及家长的欢迎。

我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1)团体辅导:有各类讲座、报告、板报、展览等形式。还有小组辅导等活动。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颇受欢迎。(2)个别辅导: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调适学生心理矛盾,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几年来没有学生的重大心理疾病和恶性事件发生。学校还设立心理热线、心理信箱等,迅速快捷有效地排解了师生的心理障碍。

班主任确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成员。由于他们与学生紧密接触,全面了解,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把握学生的心态,使教育及时准确。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心理学知识普及和培训,学习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班主任负责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并指导学生家长的心育工作,了解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动态,及时反馈给学校心理教研室。学校还要求全体教师学习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防止发生违背教育规律,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这样使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更趋人性化,科学化,从而达成随教育之风,润学生心灵,潜移默化,无形达心的教育效果。

我校建立起了以校长直接领导,学校各处室协调管理,心理教研室全面负责,班主任具体实施,每一位教职工积极参与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制定了每个组织成员的职责,并且规范管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实施。经过几年的实践和考量,我们认为这种体制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科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应机构的建立,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8篇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为理念、内容、手段及教学效果的载体,教材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对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内容分析,探索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出版现状分析

为了调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出版现状,2014年10月末统计与分析了国内两家大型图书营销网站中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量,结果显示,相对于大中小学生来说,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数量偏少,侧面反映出高职学校与高等院校、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分析

以陕西某高职院校图书馆内收藏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为内容分析的对象,发现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存在下列问题亟需改进。

1、教材内容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目标错位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主题设置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但具体分析发现,目前的高职教材尚未深刻贯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聚焦学生消极心理调适,学生发展与成长关注不足。目前出版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致偏向于学生消极心理调适,这种偏向表明:消极心理的疏导与矫治理念仍然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盛行。这一理念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目标相违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学界的主流在于提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1]以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幸福的生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终极目的。尽管专家与学者的呼吁已经多年,但纵观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关注较少,仍聚焦消极心理的调适,这种理念下产出的教材必然无法满足绝学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的需要。

(2)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通过设置情境,以活动为依托,依赖于学生的积极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心理得到成长与发展。[2]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材的编写也须遵守这一原则。然而目前高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却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教参”,这一点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编写的人称的使用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如“他们”“个体”,尽管部分教材的初衷是为保证其内容的客观性和学术的严谨性,却无意中将最主要的读者――高职学生与高职教材的心理距离拉开,读者(高职学生)成为教材的“旁观者”,学生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情感的共鸣与心理的交流受到距离的隔阂,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其成为一个无能的被动个体。

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上。部分教材中仍然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危机干预”等晦涩且明显不适的主题;且章节结构中仍然存在专业概念的辨析,意义的阐述等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符的内容,这些内容显然是呈现给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要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掌握与理解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只需较少甚至完全不需要接触理解的知识。这种内容编排上的不恰当,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排斥感的产生;同时也可能使高职生产生错觉: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着“教”展开,“教”才是心理健康课堂的重心与中心,无形中可能使得学生远离教材远离课堂。因此,“教材是为教师而写”也是当下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教材体系设置健全,但教材间、教材内逻辑关系不严密

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构了涵盖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时期较为完备、健全的体系,且内容主题较为丰富,但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及顺承、教材内形式与结构的处理与把握还需改进。

(1)学段间、年级间教材缺乏衔接性与层次性。通过对高职学校不同年级教材间主题的调查发现,教材间的层次性与衔接性亟需改进。如“适应问题”,一年级主要在于适应学校环境、适应学校生活、适应学习,二年级则在于提高一般意义上的“适应能力”,三年级则在于工作准备性适应,三个不同时期系统、连贯、一致地进行“适应”训练,但却遵循“掌握技巧-提高能力-实际应用”三个不同的目标层次水平,由低到高,由情境下的技巧升华为个人能力,再到新情境下的应用,层层深入。而现实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仅仅在某个特定学年开设特定的主题内容,教材间主题缺乏衔接性与层次性。

(2)年级内教材缺乏“适需性”与“适用性”,教材效果未能有效迁移。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服务于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必须有用、有效,对于教材来说需具备“适需”与“适用”的特性。[3]然而当下教材缺乏这两个特性。

首先,教材内容缺乏“适需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切实需要而展开,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来编写教材,切实为学生服务的教材就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编写不同内容的教材。但目前只有较少的教材考虑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而有针对性的“按需编写”多样性教材,而是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

此外,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由于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环境因而其心理需求也大相径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保持与时代的同步性显得格外重要,而目前的高职心理教材内容较为陈旧,与现实脱节。

第9篇

[关键词] 互联网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校

21世纪是个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上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1]。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群体,对互联网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过去五年里,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普及率已接近高位,达72.9%[1]。网络文化丰富了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快捷地搜索信息,获取知识。但由于青年学生尚未成熟的特殊心理特征,以及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复杂性,给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在过去几年,中职教育规模已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从整体来说,中职教育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状态。针对当前互联网高度渗透青年学生的现状,我们应该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作用,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1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要应用网络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1.1 心理健康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2]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定义的共同点,本文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3]。

1.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4]。

1.3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学者们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从工具的视角开始的,即把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不仅在于是否应用网络技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概念,是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的拓展和延伸,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包括网上心理培养、网上心理训练、网上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诊断、网上心理治疗等[5]。

2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2.1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较多

中职学生是青年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在经历中考失败后,他们往往比其他群体的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困惑。在学习上,中职学生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差,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在人际交往上,渴望与人交往,但自我保护意识较强造成人际冲突。在择业上,中职学生往往担心自己学历低而存在择业紧张、退缩、忧虑心理。目前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自卑、挫败感强、厌倦学习、逆反冲动等心理问题。

2.2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但主要是针对中职学生的补贴,在学校的师资建设上则投入较少。现在的中职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技能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教育往往处于被忽视状态。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压制。配备专门心理咨询室与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中职学校寥寥无几,而且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对此,面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我们必须寻找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 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分析

3.1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整合

互联网具有开放的时空特征,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具有丰富性和及时性。网络能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这突破了课题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即时性、选择性,也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播的效率,有利于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丰富和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同时,网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能够逼真呈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突破了传统的以言传面授单一模式的局限性,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手段,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3.2 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世界具有特有优势,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将会极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是网络的隐匿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安全性。由于社会的偏见,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学生可以消除顾虑,敞开心扉,能够真实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二是网络的虚拟性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平等性。网络的虚拟性明显淡化了人们的身份标识,这样能够弱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身份界限,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与心理教师的平等关系,从而克服面对面交流的腼腆和害羞心理,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和亲切感,使心理沟通更顺畅。三是网络的交互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与人的交往是多向的。中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自行获取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更好地被受教育者接受。网络的交互性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3 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警功能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及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多数学生都不愿或不敢袒露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难以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不良情感宣泄的新途径,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尽情倾诉自己不为人知的内心苦闷,从而获得心理上的释放和平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个别问题学生能够及时跟进并给予心理健康指导,从而提高工作的灵敏性、准确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警功能。

4 构建中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有关建议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及特点,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并且应当成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途径。然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非简单的建立网站,要想取得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效果,管理者和教育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 加强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技术及模式构建等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网络平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者队伍的培养和培训等都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网络技术的支持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是其发展的保障。因此,这需要中职学校及国家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扶持,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4.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网站,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网络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网站,占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学校可以在校园网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包括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链接内容健康、趣味性强的公共心理健康服务网站来共同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其次,要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职学校应该在网上开辟专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自我化解心理问题。最后,要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举办网络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征文、开辟网络心理论坛来广泛宣传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4.3 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系统

在中职学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综合的教育系统,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在网络中能够得以解决,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在线系统。目前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咨询中心咨询,这很难满足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及网络优势,可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及网络聊天咨询等方式开辟网络心理咨询在线系统。学校可以公开心理咨询教师的邮箱、QQ号及聊天时间,以便学生心理问题得以及时有效解决。二是建立网络会议的心理辅助治疗。网络电话会议的方式既有网上聊天的效果,心理辅导人员又可以通过观察来访学生的语音、面部表情等方面的变化收集学生的原始信息,以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状况。三是建立心理咨询反馈系统。学生在网络上暴露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除了要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治疗等方式加以解决外,还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心理咨询的反馈系统。对于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并不断跟踪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为弥补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和平台。网络在给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机遇。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容易受时空限制,也不能满足大群体的心理教育需求,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交流深入连续等优势,对于矫治较为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优势比较明显。我们提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全盘取代传统心育模式,而是使其成为有力的补充和发展。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育有机结合,对中职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cn/

[2]刘协和,刘志中.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3]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第10篇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教学工作并列为现代教育的两个“轮子”,缺少任何一个“轮子”现代教育将无法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地位促使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而且要把它当作一种使命、一门艺术,勇于实践,大胆开拓,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向完美发展,使他们各种心理潜能达到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福建省最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学之一,福州八中具有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针对八中《深化分层次教学,实行学分制管理》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笔者尝试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作新的探索和实践。下面就此展开论述。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揭示了人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个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个体都面临着共同的或类似的心理发展任务。对于处在“疾风暴雨”期中的中学生,他们将面临人格的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青春期烦恼的排除,学习过程的优化,职业意向的初步确立,人际间良好的沟通,社会环境的适应,心理压力的应付等心理任务。心理发展任务数量多,普遍化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八中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选课程体系,在高一、高二分别开设了以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交往艺术、情绪调节、良好的性格培养、正确观念、心理压力的应付、青春期性心理、择业心理等为内容的选修课,每周每班1课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及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

个体是社会的个体,个体的心理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更要强调的是学生间相互影响、相互沟通,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激励的自由、轻松的心理氛围。例如在“自信训练”课程中心理辅导教师让所有学生轮流在大家面前大声、清晰地说出自己在智力、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点,其他学生通过积极倾听,目光注视,鼓掌,补充该学生的优点等方式给台上的学生以关注和激励,使学生在体验自我成长的同时也体会到他人对自身的关注和鼓励,从而缩短了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融洽了课堂心理环境,在良好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生给退缩、消极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学生在训练中看到自己行为良好的效果,将激励他们迎接更严峻的挑战。

要在课堂中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所感,有所获,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不仅是个好“导演”,也应成为一个好“演员”。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但不是课堂的“主角”,“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通过设计课堂情境,通过具体事例,通过团体讨论,通过行为训练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但并不是旁观者,教师在课堂中应持共情、无条件关注、真诚的态度,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融入课堂,创造真诚、亲密、合作、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学生共同成长。

为了保证心理辅导教师和学生间有效的心理沟通,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物理环境。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而学生一排排坐在讲台下面的课堂布置对师生间的沟通极为不利,大大影响了心理课堂中师生间、学生间心理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因此我们八中专门装修了一个环境优美、温馨舒适的“心理教室”,在这里没有讲台,没有固定的课桌,学生可以走动交流,也可以分组讨论,心理辅导教师时而在教室中间作总体指导,时而深入学生中间进行个别交流,师生间、学生间互相影响,互相关注,真诚而亲密。

总之,教师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体验,理念得到认同,行为得到强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延伸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产生的对学习厌烦,无兴趣感┄┄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结合,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开展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对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学习某门课程成绩低下,情绪低落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缺少掌握该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上有不合理的地方。我国学者林崇德和沈德立认为学生的对自己的监督、控制、调节、反馈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美国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其核心是自信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健因素。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就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实践证明,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忽视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仅仅靠教师单向的传授,仅靠学习方法的改善,依然维持只强调竞争不讲合作的学习格局,那么比较、防范和挫折等不良情绪与攻击、自我封闭等相应的不良行为就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善,要达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仍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合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利用教材人格教化的作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中学教材的编写的原则是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一致的,因此教材里面涵含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作用,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根据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格教化因素,如利用《卖柑者言》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告诫学生“不求虚荣”,但求“实实在在”,读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讲要不畏,懂得为追求真理“死得光荣”的道理等;在数、理、化学科中可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观念的树立,良好品格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可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机制,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学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

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来得大。而在教师的许多心理品质中,对学生最有影响的有以下几项:精神振作还是沮丧,兴趣广泛还是狭窄,性格暴躁还是稳定,意志坚强还是懦弱,果断还是犹豫不决,生活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八中在进行分层次教学改革的过程,教师的心理有一些波动。个别教师还未从“应试教育”的过程中转变过来,对八中的改革彷徨犹豫,在工作中采取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对学生的情绪稳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改革。

其次,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健康知识。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学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情境教学”、“合作教学”还是“自主教学”以及我校“一体三重”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中无一不体现着心理学发展的成果。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适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学校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多数情况下,持非批评的态度,和学生的关系非常平等,非常亲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改变了以往的说教和居高临下的沟通方式,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运用接纳、倾听等技术增进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学生独特性的发挥,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德育之中。

我们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撰写心理健康论文,介绍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刊杂志让教师阅读,编辑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让教师学习,给教师做心理健康测试等方式让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多渠道、多方面摄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营养,使他们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个别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别心理辅导是辅导者运用心理学和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辅导对象一对一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辅导对象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的过程。

生物越进化,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越来越显著。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别,成长环境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崭新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丰富多采的个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遍性”、“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使它无法顾及个别差异,它预防和发展性的特点对那些有轻度或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无能为力。个别心理辅导注重个体,注重对个体心理的重建和防治的特点使它在上述两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作好个别心理辅导工作主要从以下三面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教育研究室,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

2000~2001学年,八中成立了以教务处主任、德育处主任、年段长、团委书记为正副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为指导教师,班主任、集备组长为研究员的“心理教育研究室”。研究室主任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规划以及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专职教师负责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开展;兼职教师、班主任、集备组长协助专职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同时,成立学生为主体的“心联部”,选拔那些有热心,有爱心,善于人际沟通的,对心理辅导感兴趣的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技巧培训,担当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以便那些不愿意找心理辅导老师咨询的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构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组成的纵向、横向交织的立体网络。

(二)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作为个别心理辅导的专门场所,它的建立和完善,直校关系到个别辅导的效果。好的心理咨询环境能使来访的学生降低焦虑,消除疑虑,愉悦情绪,达到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走在福州市的前列: 1、选择环境幽静,远离教学区的华伦楼四层的一整层一百多平方米的地方,把它建设成为集心理咨询、心理放松、心理教育、心理测试的中心。在环境的布置和物体的摆放上尽量做到合谐、美观、大方,使来访者在这里可以达到心理放松,情绪趋向平静;2、建立心理资料库,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测验量表、软件,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 3、购置了注意稳定仪、心理治疗仪、电脑等心理测试设备。 4、开设了“谢老师信箱“和心理热线电话,每周固定时间答复、接听,以便那些不愿和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悄悄话信箱,热线电话寻求帮助。

(三)建立并完善心理放松室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调适,将会形成累加效应,最后导致心理崩溃。心理放松室就是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降低焦虑,使心理重新平衡的场所。在心理咨询室旁边我们设立了心理放松室,天蓝色的天花板、草绿色的地毯、温馨的颜色、明快有趣的装饰,使人有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透过单向玻璃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在心理咨询室中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高大的镜子有助于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不倒翁、放松椅、沙袋等成人玩具可以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找回平衡。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了解学生,使心理健康教育由被动到主动的有力保证

要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各种能力达到最佳状态,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心理问题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许多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但由于有思想上的顾虑,不愿让别人知道,也有不少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缺少对自己的了解,并不知自己有心理问题。怎样化被动为主动,使心理工作者不是去等问题,而是主动找问题?怎样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怎样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无疑是好的回答。

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任务、年龄特征,我们准备通过智力、学习适应性、性格、心理健康、职业倾向等方面的测试的结果分别给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测试一般一年一次。

心理档案建立后,从横向看,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档案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动找学生联系,更好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从纵向上看,通过同一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心理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不足,以便及时巩固好效果,及时采取措施,改进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足的地方。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班主任、学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有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

六、健康融洽的家庭氛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

笔者在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家庭。有这样一位令老师头疼的女学生:逃课、迟到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她从不与同学交往,见人从不打招呼,整天无精打采,好象没有睡醒的样子。她对我说:“我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多我一个不嫌多,少我一个不嫌少。”通过深入的交谈,我才发现她的抑郁、消极情绪,逃避人群、反社会的行为的背后是她的家庭关系问题--父亲对她的虐待和父母的不睦使她的心灵饱受创伤。如果不解决她的家庭不良心理动力问题,要谈排除她的心理问题是很难的。

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子(女)三人结构的核心家庭,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掉了”。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少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大大超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与子女的“代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正如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家庭在消除心理困扰中的作用:“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家长会上有关宣传、心理健康讲座、亲子对话、积极家庭治疗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

第11篇

摘要: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各类事件频繁出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各个层面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存在的问题 教育途径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大学生的许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随之成为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目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对学习、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原动力不足。

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而且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对学习、生活缺乏较为明确的目标,没有为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高中向大学的角色转变,无法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郁闷、无聊、焦虑成为困扰很多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学生无法派遣,有的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的原动力明显不足。

2、强调独立意识,但承担责任的准备和能力不足。

大学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渴望摆脱父母、老师的管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尤其是很多刚开始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表现在管理自己的钱财物方面,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理财,学期初过度消费,学期末借钱度日,而所购置的物品随意性也很大。尽管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承担责任的准备和能力不足,生理已经成年,但心理还不成熟,表现在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无论大小首先向父母求助,不懂得自己解决,对父母的依赖性还很大。

3、追求个性,追逐时尚,缺乏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个性的追求,对时尚的追逐愈演愈烈,社会上所有的流行元素都可以在在校大学生身上得到体现,而且大学生这一群体还成为了时尚的最有力推动者,如在服饰、娱乐等方面,近年来流行的穿韩服、看韩剧、跳街舞的韩流风的兴起等等。学生在崇尚个性的同时,却缺乏与他人协作的精神。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金字塔式的成长环境,导致很多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与人相处时不懂得谦让,表现在学生集体生活中多为一些小事摩擦不断,同宿舍学生关系紧张。

4、强调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缺乏奉献精神。

大学生较之以往有了更多的进入社会兼职的机会,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有过兼职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社会经验,还可以通过劳动缓解经济压力,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学生的个人价值也不同程度的得以实现。但也因此使很多学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做事首先看回报,看所做的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有多少好处,缺乏应有的奉献精神。

5、对生活充满热情,积极享受生活,但面对学习、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大学中的新问题有时显得束手无策。

现在的大学生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善于享受生活,进入大学后,面对较之高中自由自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充满热情,但是很多学生面对大学的学习、就业、恋爱、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有些学生选择逃避,在对迷恋网络的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是因为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还有很多学生认为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过于复杂,而宁愿选择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交朋友等等,可见学生面对大学阶段出现的新问题不能积极主动的想办法面对、解决,而是选择了逃避问题,使心理得到暂时性的解脱。

6、对新鲜事务的接受力强,广泛涉猎各个领域,但学习的功利性较强。

现在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除了学好学校安排的各项课程外,学生还广泛涉猎各个领域,如考取各种证件等,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强,无论是对于学校安排的课程还是自己主动学习的知识,都以是否对自己有用作为衡量标准,表现在许多学生对于专业课相对重视,而对于政治类公共课应付了事。这与现在学生信息吞吐量较大,学生要学会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有直接关系,但由于受到学生生活阅历、经验以及自身甄别能力的限制,学生难免会由于功利性错过很多一生受用的知识的学习。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针对目前高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个学校都采取了一定的途径加以解决,综合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方法,但要想使心理健康工作取得实效,将工作做好、做实,使学生能够积极的配合、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程中。

目前各高校一般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即便是纳入课程体系的高校也多是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实效性很差。由于受到课时总数的限制,各高校也不可能全部借助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仍然不能放弃第一课堂这块平台,可以考虑从各高校现有的思政类课程中分出一部分课时专门向学生教授心理健康知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状况,这部分内容应以向学生传达如何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使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达成这样的共识: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要懂得积极的求助专业人士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此外,除了必修课程以外,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知识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在选修课中,内容应以实用性为主,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设置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几种简单、易行的调节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等。

2、建立心育委员、心育部、心理协会、心理辅导中心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存在隐密性,不易为其他人所察觉,尤其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激增,单纯依靠学校或学院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所以要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手臂延伸到学生中去,在班级设立心育委员、在学生会中设立心育部、在学校成立心理协会、职能部门中设立心理辅导中心等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体系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作用,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网格化管理,不留死角,发现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强化专业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尤其要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体系的基础上,其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是否有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工作队伍。目前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多由思政人员、医务人员或专业教师等担任,而且基本以兼职为主,这些人自身对于心理健康工作就缺乏必要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思政人员往往采用思想教育的工作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这两种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别,导致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效果也较差,思政人员自身也力不从心。尤其针对四级体系中,还有很多是学生参与,而且学生作用发挥的好,可以使问题得以早发现,解决起来难度也会降低很多。面对这些问题,各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此外,班主任、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老师,学生对于这些老师心理上有一种亲切感、认同感,遇到问题也首先会想到向他们寻求帮助,所以应该重点提高这两支队伍的心理健康工作水平,强化这两支队伍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

4、占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网上平台开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测试等工作。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平台,而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几乎成为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也就成为我们教育引导大学生的一个最有力平台。而网络对于使用者身份的非公开性与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密性,以及心理问题人员不愿透露自己身份的需要相吻合,所以借助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便利、有效的。学校要开通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同时可以开通在线咨询、热线,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引进心理测试软件,使学生强化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意识。

5、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论坛、心理文化活动月等活动。

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毕竟是少数,心理健康工作的功能并不是单纯的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是引导学生更为健康的生活,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因为学习、生活的压力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定期向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放心理论坛,举办心理文化月等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的作用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从心理上首先接受这项工作。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本人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使这一问题解决起来又极为复杂,很多事情还要各方面寻求更为有效的途径解决,还有很多难点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认真思考,作为专业课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郑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第12篇

关键词优质高中 心理活动课 实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够考上大学或重点大学,学生们在学习、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升学就业等方面,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加之老师和父母的高期望,也会导致优质中学的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优质高中的学生作为未来国家高级人才的后备军,心理素质亟需提高。

一、优质高中心理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了解了多所优质高中的心理活动课的开设情况后发现,虽然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活动课,还有部分学校将心理活动课纳入学生必修课程计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得到重视,但具体的实施状况及效果都不甚乐观。

1.心理活动课自习化

很多学校虽然将心理活动课安排在了课表上,但因为升学等压力,从学校老师到学生,对心理活动课没有足够的重视。在一些老师的眼里,心理活动课可以随时拿来补课,被主课老师占用;在很多学生眼里,心理活动课属于“自习课”,学生忙着完成作业,无暇听课。

2.心理活动课活动化

为了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心理活动课教师想方设法通过组织多个活动、用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活动与主题是否相符考虑不全,活动各环节之间关联不紧密,逻辑性不强,虽然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提高,但过多的活动占用很多时间,学生情感体验不深,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3.心理活动课随意化

随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学校开设了心理活动课,但至于课程的内容,很多学校都没有具体的要求,而对于心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没有具体的考察,导致心理教师开设课程时过于随意,想到什么开设什么。学生课堂上表现自由松散、随意发言,甚至打闹,课堂纪律较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些学校虽然开发了校本教材,但内容安排缺乏连续性和序列性,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4.心理活动课课堂化

不论是从心理教师的角度上,还是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对心理活动课的态度均是“重课上,轻课后”,急切希望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体验少,而在课后也不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实践。这就导致学生虽然了解了知识和方法,但并不能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知识和技能脱节。

二、心理活动课效果不良的原因

1.学校缺乏正确认识

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是衡量其办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不管从学校的领导层面还是基层教师层面,人们普遍认为“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发展”,而“学生心理的改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如高考科目的分数提高来得有效,开设心理活动课反而会占用学生的时间,影响教学质量。这种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受阻,尤其是心理活动课这种心育形式得不到保障。

2.教师缺乏专业技能

教师的心理专业技能欠缺,不能有效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了解学生需求,导致课程主题选择不符合学生当前需要,课程满意度低下。在设计活动课程时,因缺乏具体理论支撑,不能全面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因素,导致活动与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水平不符。对课堂规则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忽略课堂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学生的“随意”是课堂自由的表现,导致学生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有偏差,认为心理活动课是“自由课”“好玩的课”,就是在学习之余缓解压力、放松的课。

3.课后缺乏实践延伸

由于优质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教师不忍心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同时很多教师也意识不到实践练习对学生能力提升所起的重要作用。即使有些教师每节课后会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但因缺乏相应的检查反馈,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对家庭作业的重视,对心理活动课的课后练习也自然会忽视。这就使得学生虽在课上有了体验、感悟,却不能将这些感悟和认识与现实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生活中去运用和提升,导致教学收效甚微。

三、提高心理活动课实效的策略

1.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1)准确定位加强专业培训

目前在多数学校里,心理教师有两个角色,一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二是心理活动课的教师,通过开展心理活动课,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作为心理活动课教师,心理活动课的水平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和集中体现[1]。心理活动课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要加强心理活动课的实效,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即提高教师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当下很多学校的教师热衷于“绘画治疗”“意象对话”“催眠”等技能的培训,但这些技能的培训主要是提高了教师的心理咨询能力,而不是开展心理活动课的能力。教师要准确定位,合理选取培训方向和内容,使培训内容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2)集体教研实现资源共享

心理活动课的开展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起步较晚,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发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对于心理活动课的主题、课程设置、评价等标准不一,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不利于心理活动课的科学持久发展。虽然也有一些省、市级的示范课可供学习,但基本上很多心理教师仍是“各自为政”“闭门造车”,学校间、市区间的交流分享并不多,不利于教师备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能够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不同学校间、区乃至市级的心理活动课的交流教研平台,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定期开展研讨,从专业的理论学习到课堂主题的选择,从活动选择安排到课堂的常规管理等都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得到提升。而且这样的教研活动能让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效发挥各个教师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加强心理活动课的针对性

(1)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

心理活动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调整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要在学生体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互动,去感受、思考、总结、提升,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

根据心理活动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活动课可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课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分享感悟-实践拓展”四个环节。其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个体需要,产生动机;活动体验环节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成长;通过分享感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实践拓展将课堂所学进行归纳,并将其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

(2)合理选题,精心准备

由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殊性,课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被专家称为“人的一生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内心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易受挫,走极端。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当下的心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困惑、需求,还可通过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反馈来选取相关的主题,最终经过实践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课程。

心理活动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最高质量的活动,这就要求活动安排要服务于主题,活动的深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各个活动环节之间有逻辑关系,能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要提升课堂的实效,还可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活动,以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3)创设安全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学生在体验、讨论、分享基础上达到感悟、提升的目的,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愿意表露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能否发挥团体动力的作用,都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良好、安全的心理氛围应是开放、民主、平等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激发团体动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不断生成新的智慧,体验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在课前与学生讨论并要求学生承诺“尊重、支持、参与、保密”的心理课堂原则,做好课前规范。从我做起,树立真诚开放的榜样,让学生开放自己,真诚表露。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并能准确共情,对于学生的分享不批评、不评判,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尽可能积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课堂中出现的负面行为能够积极正面引导,使学生回归课堂活动。

3.注重课后延伸,及时反馈改进

(1)增加课后实践延伸

心理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效果非常有限。课后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心理活动课更是如此。它让学生就课堂中所学的方法和技能,在课外有机会并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训练,感受自身的成长和变化,增强自我调整的能力,从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每节课后针对主题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练习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很多教师上完心理活动课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学生到底感受怎样,收获如何等一无所知,致使心理活动课的效果无从谈起。学生的反馈是心理活动课是否有效的最有力的证明。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保证心理活动课的实效。就整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感受、收获、活动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便增强课堂的针对性,提升课堂的实效性。针对课后实践作业,教师要及时了解任务完成情况,并通过下节课课前的表演、展示、感悟、体会等方式及时进行反馈检查,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课后延伸的重视,自发去实践练习,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提高学校心理活动课的实效,必须有学校领导的支持。这就要求领导及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学校才会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心理活动课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