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时间:2023-07-21 17:2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体制创新;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171-03

“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天津市确立了“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的目标,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同时,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增长,环境承载压力增大,雾霾、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针对天津市发展现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提出对策。

一、“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面对日益显著的资源、环境约束,“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摆在显著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需要从生态、经济、人居等多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永续发展问题

当前,经济发展仍然是天津市的首要任务,增加收入、拉动就业都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2014年,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万元。虽然位居全国第5位,当时与上海、北京,特别是发达国家还有显著差距。因此,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同时,实现这一战略思想也体现了两难的选择。天津市作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需要有效解决“废水、废气、废固物体”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民生环境问题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饮用水源、大气污染等都是日益突出的民生环境问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个区域,虽然国土面积仅占中国国土面积的8%左右,单位平方公里的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全国其他地区。这些地区每年出现雾霾的天数在100天以上,雾霾中的多种有害物质对呼吸道、皮肤会有不同程度损毁。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民生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

(三)约束不足问题

虽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是硬要求,但是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违法成本过低等原因,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没有形成硬约束。环保部近期公布了华北平原排污企业检查情况,包括天津5家企业水处理设施闲置。对88家企业处以罚款,总额达613万余元,但是对于造成环境破坏的后果,显然平均7万元的数额相对偏少。因此,需要更加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的行为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

(四)区域合作问题

生态环境系统远远超越了行政区划的边界,污染物排放、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往往涉及到区域合作。无论是当前普遍被关注的PM2.5问题,还是天津市饮用水源的滦河水质问题,以及渤海生态恶化问题,都是涉及到京津冀、环渤海多个省份。各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与收益存在外部性,如何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赢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五)制度建设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远远超越了环境保护的范围,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因此,相关的制度需要拓展和协调,政策的目标需要调整,政策工具需要创新。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经开展相关工作,从基础层面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例如,江苏省《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天津市有必要从立法、规划、政策等多方面开展制度创新,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旨,需要建立全面的“生态文明”体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生态文明”的水平。

(一)倡导低碳生活

为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国家批复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还将开展生态文明示范镇建设。天津市也应该积极争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建设生态城镇、生态社区。

提倡“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社会紧密融合的理念,引导居民追求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在小区规划设计突出生态理念,更多采取用绿色环保的建筑、装修材料,优化供暖系统和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进一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论、新举措开展宣传工作,形成增强环境意识、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增加公益广告的投放数量,举办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公益活动。鼓励居民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使用环保家电、低碳出行,不猎杀、食用野生保护动物等。

(二)改善人居环境

市容环境应提升层次、提高水平,从注重卫生、绿化等自然环境逐步走向注重人文环境,形成生态风景与城市建筑融为一体城市景观。在园林绿化方面,稳步提升绿化养护水平,对全市现有绿地系统景观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提升。

第2篇

[关键词]国策;环境问题;两会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45-01

一、引言

十的召开,在提了多年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之后,又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并且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说法。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了三十多年一直追寻的致富之路上,仿佛要来一个华丽转身。但是“两会”前夕,全国许多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鲁地区等区域,大气污染程度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地下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问题也层出不穷,环境问题受到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

二、相关国策所提到的污染现象

(一)水污染

水乃生命之源,我们的日常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水,而如此重要的生命资源现在正面临着严重的污染。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就通过微博发出呼吁——“我家乡小时候可以摸鱼抓虾的清澈河道,早已变得臭气冲天,村庄上的老百姓很多生了病,我的很多堂兄表哥得怪病死去。3月份政协会议,我会发动政协委员提案向水污染宣战,请大家多支持。”而俞敏洪的这一番话同时也代表了2013年“两会”相当一部分代表、委员的共同心声。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的河流几乎都惨遭污染,成为死河、臭水沟。我们应该正确面对由粗犷式发展经济带来的后果,并且对其加以治理。

(二)土壤污染

继水污染之后,土壤污染是我国目前污染比较严重的又一环境污染。从目前的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地区的土壤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江苏省某丘陵地区14000平方片米的范围内,铜、汞、铅和镉等污染面积达35.9%。广东省地勘部门土壤调查结果显示,西江流域的10000平方千米的土地遭受重金属污染面积达5500平方千米,污染率超过了50%。其中,汞污染面积高达1257平方千米,污染深度达40cm。最近,湖南省因为重金属污染,导致1.5亿亩耕地受到影响,并且因为镉超标的毒大米而再受全国关注。

(三)农业污染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粮食问题从来都是国家的大问题。而直接影响粮食产量与质量的就是农业发展。环保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达6.5亿吨,近20%未有效综合利用,每年地膜残留量高达45万吨。今年3月3日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一号提案,更是由九三学社向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提案,提案重点关注了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破坏、污染日趋显现、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而这一提案被提出的背后是农村环境日趋污染严重,且易被忽略的现实。如果没有绿色环境作为支撑,包括干净的水和空气、无毒的土壤、绿色农业便无从谈起。

三、针对相关环境问题提出的解决政策

要真正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地方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观念。转变唯GDP的政绩观,加快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个人不能一罚了之,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环境风险控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应成为具体的生态文明制度内容之一。改变以往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污染,群众受损,政府买单”的状况,增加市场化手段管理环境污染风险。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依法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水土保持和防治沙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

四、结语

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已被国家政策写入提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积极响应。保护环境,需要我们从思想意识和日常学习中对国家提出的相关国策加以关注,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与实际行动,更需要我们跟随国家政策的脚步,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积极响应国策,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初娜,两会环境热:自然保护底线如何坚守[EB].聪慧水工业网,2013-03-05.

第3篇

众所周知,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在国际油价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国内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节能环保压力日益增大等新环境下,大力发展新能源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急迫了。

我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在外供成本增大的同时,自给的成本也在日渐上升。虽然我们拥有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但煤炭占主导地位,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仍处于低水平,这种情况难以维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不断对我国生态环境构成威胁,传统能源开采区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因此,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环境问题的关键。

如果缺乏适当的“替代能源”,我国每年石油需求将有五分之三的能源没有着落,要么就得付出更昂贵的成本从国外进口。这对我国这样一个面临多变国际环境的政治和经济大国来说,就意味着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将直接受到威胁。为此,我国政府提出将通过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鼓励开发煤层气,大力发展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科学发展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多能互补,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

根据我国产业规划政策,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优先发展的领域。确实,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地理环境也使我国拥有丰富的可供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北方的风力、太阳能、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南方的水资源可利用潜力也不小。同时,新兴的生物能源技术也日渐成熟。

正是基于此,国家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先上网、全额收购、价格优惠及社会公摊的政策,并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以支持资源调查、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不过,从目前来看,我国可再生能源市场还刚刚起步,离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这一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可以预期,无论是水电、风电还是太阳能等,发展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市场前景无比广阔。

第4篇

近日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品牌,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和大型主题公园等内容。新形势下高尔夫产业将为城市经济、体育经济等方面带来哪些利好?面临哪些挑战?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高尔夫球场设计第一人、北京新自然高尔夫集团董事长兼总设计师余钢。

存在巨大的球场需求

自高尔夫列入到奥运的项目以后,高尔夫球产业将在中国呈现出爆发式成长态势,一些国外高尔夫球场设计公司已开始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希望切分这块大蛋糕,著名的Jack Nicklaus高尔夫球场设计公司副总裁Paul Stringer透露,2010年公司签订的新合同多数涉及中国项目。国际高尔夫设计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是因为目前中国高尔夫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截止到2009年,中国高尔夫球俱乐部仅为500多家,余钢预计,中国需要建设2000座高尔夫球场。据中国高尔夫球协会统计,即使中国建成2000座高尔夫球场,也不及美国的一个零头。中国目前有300万人打高尔夫,打球人数仅占总人口的0.0023%,无疑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一项研究显示,一个地区的GDP和当地高尔夫球场的数量与质量呈正比关系。“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实践中还存在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主体投入不足、市场发育不全、经纪人才不多等问题。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仅占我国GDP的0.57%,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5%水平相比较,我国的整体水平还十分落后。而谈到高尔夫产业的贡献率,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高达20%~30%,而我国却不足0.5%。”余钢同时指出:“这是差距,也是中国高尔夫产业增长的巨大潜力所在。

球场设计专业度欠缺

现在中国一些高尔夫球场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处在成本高与收入低的两难境地。究其原因,有些球场选址、用地并没有完全利用荒地,离近城市中心,土地成本偏高,此外有的球场规划不合理,建设成本高。第三是人员成本高,服务人员过多,而国内专业管理人员太少,很多是采用外聘,人力成本高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为高尔夫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必须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才有特色。余钢表示,我国的高尔夫发展承载着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要在兼顾资源、环境、市场的大前提下发展高尔夫产业。比如,有的城市靠海,有的城市多山,有的城市沼泽多,有的城市荒地多,这就要求每个城市要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文特色等因素设计、建造高尔夫球场,把海滩、沙漠、戈壁、沼泽、荒地、干涸河床废地、垃圾堆放地等荒废地利用起来创造价值、美化城市。

谈到高尔夫球场设计领域目前面临的最紧要问题时,余钢认为,“中国的高尔夫发展必须要与国际接轨,而接轨的方式并不单单是粗放的服务方式对接,而是要在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内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土人文地理、建筑风格等状况,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第5篇

根据对近几年几篇文献的探究,笔者结语了一些关于特殊困境儿童及社会保障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以便发现这三类特殊儿童目前发展的一个趋势和变化。

1.1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资料

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的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人,特别是湖南、河南、安徽、四川、江西等省份留守儿童比例非常高。后来在2013年5月10日最新公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农村17岁以下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2.55万,加上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并逐年扩大。

1.2孤残儿童的背景资料

根据民政部2008年启用的全国孤残儿童信息系统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失去父母和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孤儿约71.2万名。根据民政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共收养孤残儿童10万人。

1.3自闭症儿童的背景资料

2001年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0—6岁精神残疾现患率为0.101%,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孤独症儿童。另外,我国政府2006年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以期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服务体系。

2研究现状及原因

2.1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原因的结语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和结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生活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等五个方面。

2.1.1生活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绝大部分隔代照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其主要生活来源以“劳动收入”为主,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员的补给,极少部分祖父母还会有最低生活保障金和离退休金。总体上来说,这些儿童的祖父母面临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和压力,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生活困难的问题。

2.1.2安全问题

由于隔代监护,缺少了父母有效的监督和指导,这就导致了对留守儿童监护力度的减弱。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范能力弱,再加上尚未成年的留守儿童身心发育都还不成熟,对安全隐患的认识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较低,更容易导致被拐卖,溺水,受等人身伤害。

2.1.3心理问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还很弱,所以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高。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缺少了父母,家庭,社会的陪伴和教育,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生理和心理的转变和过渡,会更容易产生孤僻,焦虑,自卑,偏激等不良心理倾向,甚至产生越轨行为。3.1.4教育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留守儿童处在一种不稳定,临时的家庭结构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系统不稳定。而且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及时的监督和交流,部分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管教,使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加之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匮乏,加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1.5医疗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不能得到父母长期良好的生活照顾,这就大大增加了留守儿童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害及患病的可能性,加上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落后,更有些家庭贫困而买不起药。

2.2孤残儿童现状及原因的结语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和结语,发现孤残儿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生活环境问题、医疗康复问题和教育就业问题三个方面。

2.2.1生活环境问题

由于我国被遗弃的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给福利机构带来很大的压力,多数儿童福利机构都存在收容能力不足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床位需要,而且受到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儿童福利机构的运作成本在不断加大,经济压力在不断增加。而且还有许多家庭寄养和无人收养的孤残儿童处在及其贫困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环境下。

2.2.2医疗康复问题

对于孤残儿童来说,主要的问题以心脏病、肢体畸形、脑瘫、先天性精神残疾为主,其中残疾儿童比例非常大,对于他们的手术和康复工作具有很大的风险和难度,而且在每人每月固定的日常生活所开销的费用基础之上,可用于医疗和康复的费用明显不足,而且福利机构康复设备和康复人员的不足也限制了孤残儿童的康复问题。

2.2.3教育就业问题

针对孤残儿童的发展过程,其中主要面临的教育和就业两大问题。虽然国家已经对孤残儿童在政策和社会福利上有许多层面的补助,比如免收书费和学杂费,给予经济资助等等。但是还会出现继续教育阶段困难,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有限等现实因素。

2.3自闭症儿童现状及原因的结语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和结语,发现孤残儿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法律问题、医疗康复问题,经济问题和教育问题四个方面。

2.3.1法律问题

目前自闭症并没有被列入《残疾人保护法》的保障范围,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来保障自闭症儿童的各项权利。用法律来明确规定自闭症儿童应享有的权利,对于完善我国自闭症儿童社会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2.3.2医疗康复问题

据调查,全国现在自闭症康复公办机构不到30家,家长创办的机构占70%,能接纳自闭症儿童总容量非常有限,根本得不到任何康复和教育服务。

2.3.3经济问题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基本上存在严重的经济来源不足的问题,除了满足日常的开销之外,大多数费用都花在了儿童的治疗和康复上,从而造成家长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

2.3.4教育问题

自闭症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较少,自闭症专业教师薪资福利较低,得不到国家的社会保障,这些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研究结论

3.1困境儿童范围的广泛性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类别的困境儿童,比如重病儿童、重残儿童、孤残儿童等等。这些真实的个案都来源于社会生活中活脱脱的写照,还有更多偏远地区或者未能主动联系的困境儿童及家庭需要社会的关注,其家庭的问题会更加严重和急需解决。

3.2困境儿童服务的多样性

困境儿童服务主要涉及医疗,教育,康复,生活,就业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对这几个方面的日常开销以及国家政府在这几个方面给予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对困境儿童的服务可以在多个方面进行干预和介入,对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是一个新的议题。

3.3困境儿童立法的滞后性

通过笔者对文献和访谈的结语发现,目前中国并没有制定一部《儿童保护法》。儿童社会保障这个领域与妇女社会保障,医疗社会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所以在困境儿童社会保障的立法上,需要明确和说明各部门的管理职能,避免出现法律盲区和不合理的分工,最终导致困境儿童的权利未能受到保护。

3.4建议和措施

目前我国儿童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在覆盖范围,资金筹集,保障项目,待遇水平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出发点,明确管理部门,加大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投入,并尝倡导宣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环境,逐步完善中国特殊儿童在经济,生活,心理,医疗,康复,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社会支持的综合体系。国家和政府应该完善特殊儿童立法保障和特殊教育体系,来维护这些特殊儿童在经济,生活,心理,医疗,康复,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权益,制定行业标准和扶持政策,并进行适当的评定和监管。大力加强专业人士队伍建设和专业治疗救助人员的培养,能够对特殊儿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提供双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另外还要不断在科研和学术上大力投入,为研究工作提供方向。大力普及宣传困境儿童及家庭的特殊情况,号召社会大众减少甚至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让这些特殊儿童可以尽快地进行社会再融入的过程。

3.5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对于困境儿童心理层面的研究非常少,包括对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孤独感,自闭症,社会融入和心理支持等方向,这同时需要社会大众消除自身的社会偏见和刻板印象,所以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

4结语和反思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相结合

1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改变了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市场经济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增长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伴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我国的环境也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相应来说,资源就显得比较短缺。

1.1水资源的短缺。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就是水,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过去多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的水环境受到污染,不仅给人民的饮用水带来威胁,还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及水产业的发展,治理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无疑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这一困境。

1.2空气的污染状况。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面临的,并且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要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产值逐年增加,工业排放物也在逐年增加。大量的含硫化物排放到大气中,我国曾经出现过酸雨灾害,这种酸雨不仅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破坏水生物生长环境。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采暖尤其是农村采暖还依然采用落后的燃煤的方式,大量的烟尘随意排放,加上机动车的逐年增加,大量尾气的排放,近几年的雾霾现象日趋严重。

1.3土地的污染状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中固体废弃物也不断增加,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近一半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土地盐碱化也是面临的重要问题,保护环境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我们大家一起积极努力。

2 环境保护要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其意义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不但要利用好现有的自然资源,还要对已经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找到环境破坏的根源,不能光治标不治本,要有效地控制环境的污染,使人类与自然生态能够和谐发展。我国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人们在发展自己经济的同时不能无休止地破坏生态资源,因为目前很多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环境保护法就是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避免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破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断发展过程中,工农业生产模式越来越现代化,绝对不要走一些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换经济发展的道路。这不符合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生产力要发展,必要利用自然资源,不可能为了经济发展,不要环境治理,也不可能为了环境治理,不要经济发展。要在发展经济与环境治理之间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使之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后果很严重,洪水、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现象时常发生。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当代人,如果不及时治理,对后代的影响也会很严重。因此目前我国面临的现状很紧迫,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生产部门,以及广大的社会各界人士,都要对环境保护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生产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环境保护工作也要做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3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3.1 相关法律不健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自 1989年颁布到现在近三十年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但环保法相对来说不完善,很多条款制定的只是基本原则,没有细化到具体的行业领域,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一旦有破坏环境现象出现,尤其是涉及到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污染事件,可能调查取证困难。

3.2 监管机制不健全。多年来政府在经济发展领域投入倾斜过多。甚至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指标,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为了面子工程,对当地的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采取惩罚力度不够,有时还采取保护的态度,这在无形中就助长了环境污染的不良风气。

3.3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当前环境保护。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要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避免发展经济的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完全的失衡,现在治理来得及,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发展理念中要有尊重自然的观念,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污染经历摆在我们眼前,绝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环境治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及其相互关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出来,并且限制着当前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矛盾的,两者不能同时做到,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的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进行,我们也慢慢地寻找到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经济发展可以带动环境保护,同样环境保护也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是一种动态均衡的关系。

4.1 环境保护问题比较复杂,一般涉及三个方面,即技术、管理以及制度。技术方面就是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没有自己独特的有效技术,常常使得结果差强人意;管理方面就是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不重视,没有加强对于环境的监视,也没有独立的环境保护部门;最重要的当然属于制度问题了,制度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也可以限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但是由于我国制度的不完善,治理环境的结果也不太理想。

4.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解读

4.2.1 本质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本质关系,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经济的发展不足或是发展不当,常常牺牲环境来弥补,这也是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那么解决环境的根源问题,就必须调解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高速的发展,也可以让环境得以保护。我们要想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就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务必要做到真实有效。

第7篇

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地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并将逐步更好地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在对自然开发利用时可以避免和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并化害为利为人类造福。为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可持续发展放在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

(一)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在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首脑签署和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各国一致承诺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各国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当代人的发展以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以下要点:其一,所谓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也包括保持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三,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其四,人类必须学会自己控制自己。从这几个要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

(二)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科学事实告诉我们,环境创造了人类,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导致了人与人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生态系统到社会生态系统的理性协调。但是,人类的各种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如采矿业、耕作业、养收殖业、森林采伐、工业以及动力技术等等,打破了环境与人类的协调关系,导致了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同时,人类也遭到了环境的严重处罚,如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的消失,印度河流域和我国西北的沙漠化以及许多古城的消失、河流干涸等。因此,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当代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保持生物资源的永续性,控制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控制人类自身的发展,使人与自然重新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于环境,依靠环境提供物质资料,没有环境就没有物质资料。没有物质资料,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先决条件。同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续利用的物质资料。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长久的,是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保护好环境,努力提高资源的再生和永续利用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

(四)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果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核心问题就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实现了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奠定了永续利用的物质基础,才能确保经济、政治、文化等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总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每个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搞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

二、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它为其它一切发展提供永续不断地物质保障。但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除社会问题外,主要是环境本身的问题。对于环境问题,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1986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了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全世界每年有2100万公顷耕地由于荒漠化而减产或弃耕;地球上已有2.5万个植物种类和1000多种蔬菜面临灭绝的危险;20世纪内地球森林覆盖率已减少了九成;不仅是淡水资源,而且已有7%的海洋正在遭受污染;有18亿人因饮水污染而患病,每年有2.5万人因饮用受到污染的水而死亡;有2.8亿人正在走向环境难民的行列;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到20世纪末,将有14个国家不能养活自己。这组数字公布之后,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也引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政府的重视。十多年来,我国和一些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全球性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控制。全球性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有些还在进一步恶化。当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方面,这些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已成为当前人类环境的首要问题,也是制约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现在世界上出现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这些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原因虽然形形、错综复杂,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的活动,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口迅猛增长,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以巨大的压力和冲击。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最近400年内,全球人口增长了将近9倍。有人预测,按这种增长速度,到21世纪三四十年代,全球人口将达到]oo亿。如果人口再继续按此速度发展下去,整个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超过了它的人口承载力,就会导致灾难。由此可见,控制世界人口数量,已成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在我国更是当务之急。

(二)自然资源减少。一是人类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据联合国环境署估计,全世界每年损失的土地约600万公顷。其原因主要是:人类对土地的使用不当而使土地贫脊化,甚至不能耕种;水蚀、水涝和沙漠化造成的土地损失;土壤盐碱化、化学污染及城市建筑、交通、工业占用等。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300多万公顷土地毁于水土流失,冲走的泥沙达250亿吨;我国水土流失已达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另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球已经沙漠化和将要受到其影响的土地共达280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沙漠化的速度是每年21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半香港的面积。二是森林植被面积减少。世界森林资源从历史上的76亿公顷下降到现在的20余亿公顷。据测算,到2020年时,世界森林面积只有18亿公顷。同时,草场退化也十分严重。我国北方草原退化面积有8700万公顷,每年约以12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三是能源消耗量大,特别是非再生能源消耗量大。据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统计资料表明,世界一次能源消耗量达115ll.4Mtce,我国能源年消耗量达98703万吨标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消费量也在不断增加。四是工业、农业用水量大和城市生活用水量不断增长,给本来就不充足的淡水资源带来了新的危机。据联合国统计,1940年全世界总用水量约为0.82亿立方米,到1970年猛涨到2.6亿立方米,1975年达到3亿立方米,到2000年已增加到6亿立方米。这些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环境污染。一般认为,环境污染是人类生活和从事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人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了改变,使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一是大气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颗粒物质、硫氧化物、碳氢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人大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受到破坏,酸雨危害频繁。二是水体污染。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特别是人类活动向水体排放大量未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各种废弃物,造成水质恶化。据资料介绍,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为4(X)任一5000亿立方米,造成5一6亿立方米的水体污染,加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地球上的大多数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渔业、农业及交通运输业都有相当严重的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三是土壤污染。包括工业与城市废水、农药与化肥、大气污染沉淀物、生物及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我国仅工业废水、工业废气污染的耕地面积就达670万公顷,说明土壤污染问题是极为严重的。土壤污染已给人类生产、生活及植物的生长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此外,还有垃圾污染,噪声污染和审美污染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四)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物多样性也就是地球所有生物的千姿百态及其复杂联系,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地球的历史上,动植物曾达到40亿种,但现在只剩下巧0万种,在过去的两亿多年中,自然界每27年就有一种植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每个世纪有9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这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被称为自然灭绝。但是,随着人类活动对生物影响的加速,物种灭绝的速度也在加快。现在,由于环境污染和人为破坏等原因,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大量的基因在消失。有人估计,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灭绝的哺乳动物有280种、鸟类350种、植物20000种,而且全世界还有2500种植物、1000种和亚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有关专家指出,在我国32800余种植物中,有4500种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有的已经濒临灭绝;在我国104500种动物中,有巧一20%受到灭绝的威胁,就连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列为“四害”之一的麻雀,在我国许多地方也不见踪影了;在国际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物种中,我国占了156个。如果人类不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注重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就会被破坏,许多物种在没有被认识之前就消失了,这将留下千古遗憾,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气候变暖、酸雨、臭氧耗竭三大全球环境问题,使人类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就我国而言,大气污染、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人口增长等环境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走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促进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正如前面所述,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继续生存与发展下去,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及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走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因此,要全民行动,针对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更新环境保护观念。认识是更新观念的前提,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必须提高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更新环境保护观念,为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克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克服单纯统治自然、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向环境排放的错误观念和作法,树立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治理环境、回报自然等善待环境的观念。此外,还要树立正确的人口增长观和保护环境的法律观、道德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观等观念。

(二)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环境管理。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各种单行法规相配套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并建立了一套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这些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特别是加人WTO后,许多法律制度已经滞后。因此,必须对原有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及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完善,制定出新的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与标准,建立起有利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教育干部和公民严格遵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要加大对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概言之,就是要靠法律、靠制度、靠科学的决策和严格管理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8篇

关键词 环境检测;地表水;检测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134-02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兴建工厂,大部分工厂总产生的废弃物都直接牌放在大气和河流中,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正在面临极大的挑战;除此之外,在二战期间,人们在生活水平上的有所提高,使世界人口逐渐增长,人们开始在大自然中开采各类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将所产生的废物任意排放。近些年来,环境破坏所导致的结果逐渐体现出来了,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开始采取一系列方式对大自然进行保护,例如各项污染指标检测、预防等等,尽管如此,环境的恶化并没有停止脚步。在诸多环境问题中,水的环境问题是最为严重的,地表水检测已经成为了我们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举措,下面,本文就针对环境检测中地表水检测现状及进展进行讨论。

1环境检测中地表水检测的重要性

在大自然众多类型的资源中,水是与人们生活最为贴近的一种资源,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都离不开水,可以说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人类的身体若想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就必须依靠水质优良的水源。水一旦受到污染,就很可能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据相关统计显示,地球上每天有2000左右人受到污染水质的影响死亡,水体污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由于必须依靠工业来带动国家的经济增长,其污染物排放量巨大,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死亡是由水体污染而造成的,这个数据足以引起我们对水污染的重视。

在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东西部分水资源稀缺,常常面临干旱等问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量逐年攀升,我国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九层以上的地表水都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虽然城镇都设有各种污水处理厂,但是由于设备和技术的局限性,很难彻底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这就导致了中国民众处在用水不安全的状况下。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中,约有2亿人饮用的水中含有程度过高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除此之外,随着工业生产用水及人民生活用水量的增长,其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越来越剧烈,导致饮用水中仅有百分之六十左右是达标的。综上可知,我国对于地表水检测方面的工作刻不容缓,应加大力度进行实施。

2我国环境检测中地表水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纠正措施

我国地表水检测工作至今为止已经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30年前,我国地表水检测工作经历了风风雨雨,进行了多次整改,最终发展成为现有的检测系统,但是总得来说还是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力,如今我国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为地表水检测工作配备了专业设备及高素质人才,致使其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共同解决。

2.1法律不完善而导致部分检测项目缺失

经过专业检测机构多年来的检测数据得知,目前地表水质中主要包含的物质有重金属离子、微生物、矿物质等,在我国传统的地表水检测工作中,仅仅针对其水的浓度进行测量,这种测量方式是不全面的,它不能对水质的整体情况和污染程度进行一个有效的评估,因而也难以针对现状寻找解决措施。除此之外,在水质中存在的部分污染物也没有受到测评人员的重视,人们仅仅通过BOD和COD两项指标来评估水体污染严重度,光靠这两项指标来进行评估是远远不够的,它并不能全面衡量水体对于人类和自然的危害程度。经过近几年的数据表明,有机污染物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各大河流的主要污染源,该理论已经得到多位专家的证实。因此,针对以上现象,我国应加强对于地表水有机污染物的检测与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来确定我国水体中主要存在的有机污染物类型,并研发针对性检测技术,实现水体综合情况的评估。

2.2地表水质的检测技术及设备不达标

国外在地表水质检测工作方面较我国来说历史更为悠久,因此无论是在检测技术还是检测设备方面,相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而言,我国都较为逊色,仅有30余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在进行水质检测工作中,最常用的检测方式为理化监测方式,在其他检测方式的使用上相对落后,很少使用技术含量较高的检测技术,例如水质自动检测技术在我国就非常罕见。一些非传统的检测技术可以对传统的检测技术进行有效地补充,弥补传统检测技术中存在的空缺。例如生物检测技术能够对衡量污染物进行准确地测量,并量化到具体的指标,并对水域中长时间存在的生物危害性进行监测与分析,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类的饮水健康,造福了人类。相比之下,遥感检测技术可以快速为检测机构提供更加全面的污染物检测信息,可以指导检测机构作出一些重要的环境决策。水质自动检测技术相比前面几项技术而已,具有更强的实时性和针对性,它可以对水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可以针对不同的水域采取不同方式的检测,对我国一些突发性污染事件提供更加完善的监测系统。虽然有很多种水体监测技术可供我们进行选择,但是这项技术目前仍然处在发展阶段,尚未成熟,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方可有效操作,再加上其先进的技术含量,需要投入较高的资金支持运作。总得来说,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一个健全、鞍山的地表水检测系统,健全的检测系统应该能覆盖从微观至宏观、局部至整体。基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应该在水体检测方面努力加强投资力度,为其研发出更多的先进技术,并配备高素质的专业检测队伍,这样我国地表水检测系统方可建立完善。

参考文献

第9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在经济上取得可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同时,工业化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首先就是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基于这样的问题,国家从大局出发,着手整治环境问题。所以,环境保护规划已经正在从萌芽阶段走向成熟。

1.1萌芽阶段

我国首次在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规划是在一九七二年,这个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思想已经处于萌芽状态。由于当是国家受到的限制,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和难以制定可行的战略目标,导致当时没有成立相应的单位和组织从事这项工作,但是可以看到,当时对环境规划保护的雏形已经出现。

1.2探索阶段

探索阶段是在二十年代末,当时已经制定了最早环境规划区域,分别是济南环境规划和山西环境规划,并提出了“三同步和三统一”的政策方针。这时,环保工作还算是正式的纳入社会发展的规划中来,对环境的保护也在全国逐渐开展。

1.3发展阶段

在“七五”时期,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预测工作,并且取得的很大的成就,我国的环保经济模型和系统动力模型等一些模型都已经建立,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1.4深化阶段从我国的“九五”开始,环境保护规划已经进入了深化的阶段,国家已经对环境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开展了专项规划的具体操作活动,我国的环境保护体系日益壮大和规范。

2环境保护规划的作用和不足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环境保护规划从萌芽到深化,经历了许多磨难。今天的环境保护规划已经得到较好的完善。总的来说,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载体,它全面的协调和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是一种超前意识的体现。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对各项环境保护活动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尽管这几十年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想要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继续保持,环境保护规划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2.1环境规划缺乏法律支持

我国现目前对于环境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是环境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环境法没有得到公定力和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者的积极性。一部没有权威性的法典,是不会起作用的。环境法总的来讲是和现在高速发展中的经济是冲突的,这也就导致了在环境规划在工作中受到阻力,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

2.2环境规划的实施缺乏统一协调

尽管我国在环境规划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环境管理部门还是缺乏相应的职能结构,相关体系也不健全,由于环境管理部门呈现多样性的状态,是环境保护规划跟其他的一些部门出现交叉和责任不明的现象,而且这中间还没有相应的协调机构,就导致了环境保护规划在实施当中得不到落实。

2.3环境规划的资金难以落实

环境规划的运转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对于环境规划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大致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因为种种原因,政府机构的限制,导致资金得不到落实,很多制定出来的方针政策变成一纸空文;第二,政府的投入较大,环境保护规划是一项长期而且见效缓慢的工程,在政府之前投入的设施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久而久之失去信心,不愿意再投入。

2.4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体系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机制,导致环境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的薄弱环节得不到有力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工作的可操作性。所以,在环境规划中,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监管机制是目前应该做的工作,只有完善工作体制,才可以保障环境保护规划的顺利进行,确保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3对环境保护规划发展的建议

3.1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

完善环境保护规划的法律机制是迫切的,为了我国环境工作的长远发展,一部有效可行的法律是环境保护规划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在各个地方制定地方性条文,是工作者和执法者有法可依。在环境规划的申请、公众参与、许可和规划上述都已条文的形式公之于众,全面的完善环境规划的法律体系。

3.2加强环境规划衔接

为了使环境保护规划有序的进行,应该在各个相关的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联系,实现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能够与相关的部门及时沟通,有效的衔接其协调性和系统性。

3.3完善监管机制

在任何工作中,监督尤为重要,这使环境规划工作能够按照相关的方针和计划切实进行,对各部门和态度和作为进行把控。在各政府部门中制定明确的责任问责制度,从而更加明确环境规划保护的作用。

3.4加大资金投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该全力支持环境规化保护工作,加大工作投入,保证资金充足。要正确的引导这回舆论,促进环境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

4“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挑战和思考

在国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十二五”具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期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然而,复杂的经济系形势在不知不觉中加剧了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为以后的环境规划保护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应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是目前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对环境规划的保护工作上实现历史性的转变,在过去的社会中,环境是先污染后治理,以污染防治为主。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合理策划、合理布局,加强环境保护的进度和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对于环境保护规划的工作,也要有一定的约束性,制定一种中长期的规划,使目标、任务、措施等相匹配,把环境治理转化为国家意志,同时加大宣传,使社会积极响应。在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过程中,编制是政府部门的保护性措施,也是客观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在工作中务必要统筹兼顾,目标和措施要统一起来,逐渐完善环境保护的管理系统。

5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全球环境 囚徒困境 经济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清楚: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资源配置的问题上,市场相对于计划更为有效;但是,市场也决非万能,“市场失灵”、“市场无效”等现象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而日增。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人类的活动(尤其是社会伦理活动)与公共产品(特别是环境)时往往无能为力,而当前的世界环境问题发人深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对于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笔者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难逃其咎,它们具有密切的连带责任,应当可以在彼此合作的基础上谋求集体的、理性的解决之道,恰如我们一直致力于的任何一个全球问题,譬如发展中的贫富差距,还有禽流感等等。

一、从“囚徒困境”与“公地悲剧”看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

我们知道,市场固然可以把一个个无规则的“经济人”导向集体有序,然而也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失灵与无效竟至于使得人类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顿之中。全球环境的恶化就是其中之一。每一个“经济人”皆从一己私利出发,为个体的最大利益而努力,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满盘皆输。只是在这里,他们犯了个“和成谬误”,个体之和未必就是整体,而事实就是在某些事件上个体之和竟至于等于“零”。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对策的纳什均衡,它并不一定导致帕累托有效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A.W.Tucker)。考虑这么一种情况:参与同一桩犯罪活动的A、B两个嫌疑犯被隔离审讯。每个嫌疑犯既都有交代犯罪这样的选择从而把另一个囚犯也牵扯在内,又都有否定参与犯罪这样的一个选择。如果只有一个嫌疑犯坦白,则他被开释而另一个嫌疑犯将承担全部的惩罚,比如说判处10年监禁;如果两个嫌疑犯都坦白了,则按其犯罪事实酎情量刑,比如说各判5年监禁;如果两个嫌疑犯都否定参与犯罪,则按已掌握的情况惩处,比如说只能判1年监禁。让我们来看一看,局中人A与B分别代表了这两个嫌疑犯,矩阵中的数据代表了每个行为人指派给不同监禁期的不同效用。

两个嫌疑犯会怎么做?如果你A,你会怎么办呢?坦白,怕严惩,10年、5年都有可能;不坦白,又担心同伙背叛,如(-10,0)……他们苦思冥想的结果只能是坦白,得到(-1,-1)。而帕累托有效的策略却是,不坦白。问题的关键是两个嫌疑犯没有办法协调他们的行动,如果能够相互信任,彼此的情况都会好一些。

囚徒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比如说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的问题、卡特尔中的欺骗问题,以及我国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等等都是极其典型的案例。谁都想占便宜,结果却是谁都丢失了便宜。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无知”,它表明“利己之心是如何导致不合作的、污染的和扩军备战的世界――一种恶劣的、野蛮的和使生命短促的生活方式”。

也许我们的当事人A、B选择了坦白,虽然于自身多受一些劳役之苦,但是于社会却是有利的。如果把我们的“地球村”看作是一个“大监狱”,每个地球人都充当一回“囚徒”,情况又会怎么样呢?“囚徒”实际上可以是每一个“经济人”,“坦白”可以理解为“破坏”、“污染”等等,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许多环境问题就是这么产生的。在无以计数的猜疑的“坦白”声中,终于:海陆空不再洁净,空气变得难以呼吸,大江大河几乎成了臭水浊流,土地贫瘠不堪,森林在大规模地消失,草场在大面积地退化……甚至连传说中的天空漏了一个大洞也早已不只是传说而已。“潘朵拉魔盒”再次被打开――酸雨、飘尘、噪音、辐射、沙漠化、盐碱化、暴雨洪水、热浪干旱、狂风沙暴、厄尔尼诺、拉妮娜、瘟疫疟疾、缺吃少穿――人类陷入巨大的灾难;而天灾多半是人祸。皮尔思和沃福德在《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说:“第一,许多可再生资源都不归私人拥有,所以存在着许多个实际上或者潜在的使用者;第二,每个人都有利用更多资源的积极性,因为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个人利润。这就是支配策略问题;第三,如果所有用户都以这种方式行为,资源就会面临过度开发的风险;第四,由于这种对背叛行为的刺激作用,任何协议的风险都是不稳定的。”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发达国家曾在历史上大肆破坏环境以求发展,而今为了维持其自身的强势地位更是不肯改弦易辙放弃高消费、高消耗的生活、生产方式,甚至还以转移其高污染产业、出口垃圾等等方式转嫁危机。与此同时,还口口声声指责发展中国家,并制造事端横加干涉;发展中国家呢?既要解决温饱又要在资金、技术匮乏的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即使杀鸡取卵也已在所不惜,于是就不可避免地牺牲了一些环境。这种局面如果再继续下去,人类将不得不为之付出更为惨痛的环境代价;但是若要维持现状或者限制发展,又无异于将目前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强弱、贫富等不公平现象合理化、持久化。这又是一个进退维谷的困境。

另一个与环境问题更为密切的集体非理性的典范就是“公地悲剧”(theTradegyoftheCommons,G.Hardin)(“公地悲剧”,笔者以为也可以用“囚徒两难”来解释,但在这里保持其独立性和本色会更能够说明我们的环境问题)。考虑一下有这么一个乡村,有一处对所有牧民开放的公共牧地。如果买一头母牛花a元,该母牛能产出多少牛奶取决于该公地上有多少其它的母牛与它分享牧草。如果c头母牛在公地上放牧,f(c)代表所产出牛奶的价值。为使本村的财富最大,有一个最大化问题。

Maxf(c)-ac

我们知道,最优产量发生在母牛的边际产量等于它的成本。

Mp(c*)=a

如果一头母牛的边际产量大于a,增加放牧是有利的;相反,母牛的边际产量小于a,减少放牧才是有利的。

如果是一块私人地产,很简单,由所有权人定夺;但是,这是一块公地,每个村民都有放牧与否的选择权,也有放牧多少的决策权。只要他认为一头母牛的产出大于其成本就会放牧这头牛,因为这样有利可图。而只有到了利润全部消失时他才会停止过多放牧的行为。是的,他的确关注到了他个人的超额部分,但是他却忽略了社会成本的激增。我们可以预见在缺乏限制使用牧地之机制的情况下,公共牧地一定是过度放牧的。

G・哈丁曾说过,“这是每个分享公地的、具有理性的牧人能做出的。但这个结论隐藏着重大的灾难,人们看不到全局,只一味地想在有限的世界上无限地增加他的畜群。每个人都追求他自己的最大利益,相信自己在公地上的自由,最终必然是所有人的毁灭,公地自由只能带来全体牧人的毁灭。”哈丁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预见了,可是人类的“公地”、“公海”、“公天”等的悲剧也并没有消失。为什么公地总上演着悲剧呢?

我们知道,私人产权提供了一个解决“公地悲剧”的机制,或者我们可以更直观地再开辟一个新的牧场。地球私有当然不可能,再找一个“新牧场”吗?地球“公地”已是伤痕累累、满目苍夷,贫穷和环境的污染、破坏仿佛是难兄难弟,令地球战栗不已。逃往太空吗?这个“新牧场”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可欲而不可求,地球“公地”实际上已经没有退路。怎么办?环境保护!但遗憾的是极富传染性、又难以规避的“搭便车”行为会给我们送来又一个“囚徒困境”……地球,何去何从?

二、从重复囚徒困境看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环境的公共性是环境问题的要害。市场没有办法解决,政府恐怕也不能避免失灵。皮尔思和沃福德说过,政府政策或干预的效率可能比允许市场自由配置资源的效率更低,而其低效率的干预可以是补贴、价格控制、产量指标、交换控制、所有权控制等等。这些干预我们在现实中均可见起一斑,事实上的确有几处略有见效,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些手法竟会酿成“雪上加霜”的后果。看来,谋求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同样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行为。环境是极其具有外部性色彩的,将外部效应内部化也许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所有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综合协调。

在前面提到的“囚徒困境”中,我们的局中人只对抗了一次,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最有可能的却是多次对抗、重复博弈。这样,每个局中人都会面临新的策略可能性。如果某个局中人在某一局中作了背叛的选择,那么他将在下一局中受到惩罚――他的同伴的“背叛”。在一个重复的对策中,每个局中人都有机会树立起合作的信誉,并以此鼓励对方也树立起合作的信誉。这就是“重复囚徒困境”。这种策略是否可行取决于这种策略重复的次数是固定的还是无限的这一事实。如果是固定的并且是已知的,局中人就会在每一局中都选择背叛同伴,合作的解只能从最后一局来阐明;但,如果是无限的,局中人就确有办法影响他的对手。只要对方都充分关心自己的利益(特别是将来的支付),那么将来不合作的威胁就足以说服他们采取帕累托有效的策略。对于地球,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只能重复有限次,但是人类并不确知到底是1千年、1万年还是1亿年,或者说地球的生命对于人类有限的时光来说是无穷的,因此无论如何它对于理人来说总是无限的,从而它可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曾在其实验中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点――取胜的策略,具有最高总支付的策略,称之为“针锋相对”的策略,实行起来就像它的名称一样(你的对手在上一局对你采取什么策略,你就在下一局对他采取什么策略),最终被证明是最简单有效的策略。该策略的确非常令人满意,因为它能立即对背叛者施以惩罚,而且惩罚所失往往大于背叛所得;同时该策略也是宽恕的,对于对手的每一次背叛都只是惩罚一次。如果有一个局中人开始采取合作策略,另一局中人会马上效法,“针锋相对”就会变成相互间的合作和报答。也就是说,它鼓励合作,中国人有云“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也,因为由回报所得的很可能会大于因合作所失去的。由此可知,针锋相对策略构成的是一种“纳什均衡”。当然,极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主张合作,但必须要有惩罚,也就是说要利用惩罚的威慑力来使事情更好办一些。

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有一段话,“只有为了共同的利益,对公共资源的调查、开发和管理进行国际合作和达成协议,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但生命攸关的不仅仅是共同的生态系统和公共领域的持续发展,而且还有世界各国的持续发展,它们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其合理管理的程度。出于同样的原因,如果没有各国对于全球公共领域的权利和义务的协商一致的、公正的和可行的国际准则,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有限资源需求造成的压力将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人类的后代将陷入贫困。”是的,我们主张“和为贵”,同是“地球村”的一员,有什么不能协商解决的呢?

可惜问题似乎很微妙,“地球村”的村民们同乘一条船,想的竟不是同心协力、乘风破浪而是如何排挤他人、做大自己、享有最多的资源,甚至于为了打击对方不惜玩“釜底抽薪”的游戏竟至于忘了自己也在同一条船上,搞得好好的一条船虽不会马上下沉坠海但也早已经是残败不堪的了。仔细想想,许多人类行为实在就是这样的一种悖论。

由“重复囚徒困境”,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些什么以避免出现不可收拾的环境困境?

我认为重要的是意识或者说是意识教育,也就是说要告诉每一个人,我们所面临着的是严酷现实。首先,未来是什么?其次,我们的未来要求我们怎么作为?然后,回报与惩罚相结合。当然,我们更强调言行一致。我们总是要在一定背景下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我们的书籍往往从正面宣讲着人类的进步而几乎只字不提由于进步所带来的各式破坏和不平衡,这实在是一种错误。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知道人类在其进程中所作的事,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这有利于人类较清醒地面对一切。我们要让每个人清楚事态的严峻性、认识到全球环境治理的紧迫性、意识到个体责任的重大性,尤其是要树立起相互合作的精神。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环境极具外部性的,我们既然生活在地球上就难逃环境的挑战,更不可能独善其身。《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写到,“孤立的政策和机构不可能有效地对付这种相互联系的问题。任何国家采取单方面的行动也不可能解决问题。”离开了国际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只能是一个噩梦。全球问题全球办,处理类似环境这样极具外部性和公共性的问题就必须要打破国界。不要忘了我们是“人类”,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类存在物,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类存在物,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尤其是自己酿成的麻烦时应当诉诸于共同的类行为。自然界是没有国界的,全球经济也已经没有国界了,为什么还要在生死攸关的环境问题上耿耿于怀呢?这实在是说不通,难道人类真的应该“反璞归真”去效仿一只忙碌的候鸟吗?如果全球是个大环境、是集体,那么各个国家就有一个自己的小环境、是个体。只要有一点丁儿污染,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洁净之处。因为小环境并不是封闭的,你可以看见那山川河流的自然延伸,更别忘了大气循环、水体循环......小环境和大环境是相通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环境的问题就是在于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集体利益所包含的个体利益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排他性的,产生“零和博弈”的结局,即一方为赢家、另一方为输家,总和为零。这是一种相对抗的不合作博弈,它致力于如何把对方的利益转移过来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这里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不可以兼得的鱼和熊掌,1+1<2,甚至是<1、<0;另一则是相容的,产生“正和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双方都是赢家,赢利之和为正。这时候,个体利益相互包含,个体利益并不相互抵消,那么此时的鱼和熊掌完全可以兼而得之,1+1>2。而我们理想中的就是后一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先把蛋糕做大再细分,就是这个意思。每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利益,也有属于自己的道德标准,如何协调彼此的利益、如何调节相互的道德就显得极其重要,这也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为了我们各自的利益,我们也完全应该携手并进,更何况在今时今日还有那可怕的生态紊乱和自然报复作为筹码呢。

接着,我们要鼓励相互合作。“囚徒困境”及其重复解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要想“囚徒”的选择达到帕累托有效的境界,我们必须要增大关于未来的影响力。未来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未来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代表着生命的延续、经济的发展、生活的美好、自我的挑战、宇宙的揭密……如果你认为未来很重要,合作就是稳定的,因为任何对抗无疑都是不及合作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如果你认为未来是飘忽不定的、是子虚乌有的,对抗就成为首选,因为这样更有利于你当前的“即时行乐”。怎么办?当前的问题是必须帮助某些国家和地区找回未来,尤其是那些陷入贫困带来的恶性循环之中的国度,帮他们生存、助他们发展、增加他们关于未来的印象,合作不成问题,环境不再“不堪回首”。环境变重变大了,我们的眼光也会随之放远放长,也会明白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为的道理,合作的长期利益自然优于对抗的短期效果。当然合作不是无条件的放弃所有,它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条件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回报的基础之上,合作和回报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惩罚也是必须的,世界之大、时间之长,难免有人开小差、搭便车什么的,不“小惩大戒”恐怕不行。因此,回报的机制必须与惩罚(至少是惩罚的威慑力)相结合,否则合作有机可趁、有缝可钻而不利于环境的最终改善。同时,合作也不是口惠而实不至的口号。也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言行一致、口实合一、落到实处、兢兢业业。当然,也要求有强有力的国际公约和协议的约束和监控,并且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进环境保护和环境合作的机制。毕竟“地球村”不是靠亲情维系的初级社群,它是一个高度组织化了的次级社群。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对抗走向合作。虽然局部小冲突层出不穷,但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剑拔弩张的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尚且如此,我们更没有理由拒绝环境领域的合作。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各国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应该承认,当前阻碍可持续发展的贫困现象和全球环境问题是长期以来国际上特别是南北之间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贸易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将摆脱贫困、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经贸合作一起考虑。”环境合作的一大障碍恐怕就是日益加剧的贫富悬殊问题。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最富人群和最穷人群的收入比扩大了29倍之多,更有资料说明集世界十大首富之财产不只是富可敌国的问题而是足以敌数国了。一方面,贫富与环境有一个恶性循环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各国各打小算盘,“囚徒困境”将一直困扰人类。为此,各方面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写到,“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以及生态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各个国家必须制定它自己的具体政策。然而,尽管有这些差异,但可持续发展应当被认为是一个全球目标。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同其它国家隔离的状态下求得发展。因而,执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需要在国际关系中有一个新的方针。长期持续增长将需要意义深远的变化,以产生更加平等以及同环境要求更一致的贸易、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为确保可持续发展,需要增加国际合作,但其方式,各部门间和各机构间是不相同的。但是,基本的一点是,向可持续发展转化要有所有国家联合的行动。人类需求的一致性,要求有一个有效的多边系统。”

说过,让环球同此凉热。也许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终极状态。总而言之,环境博弈没有局外人,我们都是参与者,我们对全球环境有着共同责任,为此我们必须针对现实、照顾特殊、关注全局,以公正、公平、公开、有效的程序和机制进行国际合作,做大蛋糕,兼得鱼和熊掌,走出困境,挑战未来。

主要参考书目:

1、宣兆凯:《道德社会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李春秋、陈春花编著《生态伦理学》,科学出版社,1993年。

3、马翼:《人类生存环境蓝皮书》,蓝天出版社,1999年。

4、[美]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5、[英]戴维・皮尔思、杰瑞米・沃福德:《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

6、[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

7、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8、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第11篇

摘要:绿色贸易壁垒能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产品的环境保护水平,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但在环保大潮的冲击下,一些贸易企业会由于产品不符合要求而面临出口困境。本文以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绿色贸易壁垒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要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据报道,陕西省最大的果品出口企业华圣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去年初承接了欧洲商300吨“粉红女士”苹果的预约订单,但到秋冬交货时,跑遍全省果区却只收到20吨合格产品,得来不易的国际订单就这样飞了,究其原因,是一些果农图省钱省事不套袋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所致。另据报道,浙江舟山出产的冻虾仁以个大味鲜闻名海外,欧洲是它多年的传统市场,然而,最近舟山冻虾仁突然被欧洲一些公司退了货,并被索赔,原来当地检验部门从部分舟山冻虾仁中查到了10亿分之0.2克的氯霉素。此类事件不胜举,这就是贸易中常见的绿色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绿色贸易壁垒是国际社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安全,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甚至禁止某些进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其合法性已经得到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东京回合和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认可。从狭义上讲,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供给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目标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依赖其科技的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从而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现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二、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主要原因

2.1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当代全球有许多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如土壤遭到破坏、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减少、荒漠化、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极地臭氧层空洞等。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并不一定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但是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环境保护,则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环境造成影响。这就为某些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依据,即对特定的环境问题,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采取相应的贸易限制措施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的安全。

2.2各国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立法和环境管理。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以保护自然和环境为口号的绿色行为最初只不过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但在60年代以后,很快就发展成为一种运动,各种绿色组织、绿党等相继出现,逐渐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环境问题也成为一个日趋重要的政治问题,并不可避免的波及经济和国际贸易领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各国政府对生态环境高度重视,于是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各种措施,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

2.3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广泛关注及绿色观念的发展和深人。许多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是没有国界的,不断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环境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也深深地教育了广大人民,保护生态环境是枚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们的环境意识迅速觉醒和提高,要求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呼声也不断高涨。人们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由重视物质价值转向以强调非物质价值为特点的绿色价值观,绿色观念得以不断发展并深人人心。

2.4发达国家力图保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冷战结束后,经济优先成为国际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及其所占比重的大小决定了其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不同,在环境保护资金和环保技术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各种环保问题在不同国家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程度不同,决定着各国环境标准参差不齐、难以协调。水平高低有别的环境标准又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增减又直接影响到一国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辩证地看待绿色贸易壁垒

从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来看,合法的绿色贸易壁垒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深得民心,能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产品的环境保护水平,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的安全,客观上促进了全世界环保水平的提高。对中国来说,它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个机遇。

3.1有利影响。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法规有助于国内外贸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开发绿色产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降低能耗与原料消耗,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拓宽环保产品的市场。

3.1.1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和环境管理经验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利于我国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环境因素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要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必须尽快适应出口对象国在贸易中的环境法规和措施,其中关键是生产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战略,要求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为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消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有利于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使之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向发展,有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突破发达国家在外贸中环境法规和措施构筑的绿色壁垒。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发达国家在贸易中的环保措施可以起到促进我国外贸环境管理的作用,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1.2为环保产业面向出口带来了巨大潜力。根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世界环保产业市场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发达国家环保市场的年增长率为6%,以东亚、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环保市场增长率则超过1000,大约为发达国家的2倍,到2000年,环保产业市场已达到5430亿美元左右。同时,绿色产品市场也在迅速崛起,1993年,我国环保产品出口为1亿美元,不到全球环保市场的0.loo,同年,我国环保市场需求占世界的0.80o,环保产品产值为17.3亿美元,进口1.”亿美元。面对巨大的全球市场,我国的环保产品出口有着巨大的潜力。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计委等5个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到1993年底,我国环保产业企业的数量达8651个,全国环保产品共出口45500台(套),创外汇3164.6万美元。

3.1.3绿色产品极具出口潜力。发达国家的环保法规和措施促使企业进行绿色产品的开发和采用环境无害的新技术。随着绿色浪潮的到来,各种绿色产品应运而生,诸如绿色食品、绿色玩具、绿色化妆品、绿色汽车、绿色住宅等。据报导,美国仅在1990年就有600种新的绿色产品问世。我国也适应这一绿色潮流,改变产品设计、包装,提高产品的环境质量。国际绿色产品市场在稳步增长,我国参与的绿色产品国际贸易额不到世界总额的0.l%,这就为我国绿色产品走向国际提供了可能的市场发展余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面市的无氟冰箱已达10余个品牌,微波炉生产厂家已超过20家,各种不含磷洗涤用品、绿色装饰材料、绿色食品等也从无到有,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3.1.4促使企业转变营销观念。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规和措施,也促使企业由过去旧的营销观念转变为更全面、更先进的观念。它的内容包括:企业提品,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而且要符合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要关心和增进社会福利,它强调将企业利润、消费需要和社会利益三个方面统一起来。这样,有意识的指导行动,使企业在产品的开发、生产、储存、运输和营销等过程中就会自觉地考虑到社会利益(包括环境利益),并采用“绿色营销”战略,使环境意识深人人心。现在,绿色产品除采用一般的销售渠道外,还建立了绿色产品销售专门通道。精明的厂家纷纷设立绿色产品专柜、绿色产品专卖店、绿色专柜、绿色走廊等。这些销售绿色产品的商店、柜台等多采用绿色材料装饰,并挂着绿色产品的宣传画、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等标语。此外,企业在销售绿色产品的过程中,为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在出售绿色产品的同时还附加绿色服务,绿色产品采用绿色包装,介绍环保知识,开展以绿色为主题的促销赞助环保活动等。企业采取的这些绿色营销手段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使用商品的同时受到了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了环保意识,从而能够自发、主动地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3.1.5促进我国对进出口产品的环境管理。前面已经提到,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十分严格的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加强环境管制。因此,一些环境质量较差的产品将很难再进人发达国家,也就是说,发达国家通过强化环境管理给自己罩上了巨大的保护网。这样,那些不符合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产品就只好将目标转向环境管制相对松懈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市场上有许多进口产品的环境质量十分低劣,以某省为例,1994年对进口化妆品的一次抽查中,共抽取29种(32个)样品,有5种(7个)样品有毒元素汞的含量超过标准规定,不合格率达21.9%,其中有泰国产的“丽曼维他命E芦荟珍珠膏”,其标签注明“绝不含汞”,而实际汞含量却超标4倍之多。进口食品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36种人参和花旗参类食品饮品中含有人工色素和香精超过国家标准。进口骆驼啧食用油微生物指标超标竟达10倍。某些发达国家竟然企图将发展中国家变成其废物处理厂,每年约有5000万吨的危险废物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洋垃圾进口事件在我国屡禁不止,一些生活垃圾以其它名义运进国内。以上事实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再不采取措施制止这种现象,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国各有关部门应行动起来,加强进口商品的环境管理,阻止不符合我国环境标准的产品进人我国境内。

3.2不利影响。由于国内环保教育不足,公众环保意识较弱,在环保大潮的冲击下,一些贸易企业会由于产品不符合要求而面临出口困境,无疑会影响其经济效益;另外,一些增加环保投人的企业,短期内成本会增加,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发达国家环境管理内容繁杂,且不易收集,加大了有关机构的指导难度。

四、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中国应知难而进,紧跟发达国家,建立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

4.1建立我国正常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此举既能有效地保护我国人民与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绿色贸易壁垒是当前国际贸易中的游戏规则,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就像专利在市场竞争中的正当权益一样,谁控制了国际环境技术指标,谁就占据了国际市场的有利地位。建立绿色贸易体系应成为我国应对WTO的战略措施。

4.3通过适当的宣传方式和培训,引起各级政府对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及其影响的高度重视,学会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绿色贸易措施,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

4.4建立统一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体系。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涉及到经济管理、科技管理、技术监督、商检等政府有关部门,国家要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国际市场上的各种竞争。

4.5加强对世界产业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及中长期跟踪和预测研究。当前特别要对我国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容量大的产品技术领域的环境标准国际化研究,如移动电话辐射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

4.6绿色贸易壁垒是国家之间环境技术实力的较量。国家“十五”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部署将来20年内新兴产业技术领域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及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标准检测与实验机构,加强检测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开发,提高我国环境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第12篇

    现在的中学生正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用何种思想武装他们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前进的方向。 长期以来,学生从社会传媒、教师讲授所得到的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与国家富裕程度的指标,主要是人均国 民年生产总值。而事实上,人类社会自从50年代起实施联合国提出的以人均国民年生产总值为主要发展目标的 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已经饱尝这种急功近利思想所带来的苦果:人口膨胀、能源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 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于是从90年代起联合国又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也把它纳入了我国经 济发展战略之中。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能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谐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生态系统内进行的,人类目前面临的 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也都是由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使之失衡造成的。而生态系统正是生 物学科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 展战略思想教育。

    1.联系实际,向学生阐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以及社会对自然的需求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能力等原因 ,导致本世纪发生了国际著名的十大公害事件以及酿成了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十大环境问题。十大公害事件 是: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四日事件、米糠 油事件、“痛痛病”事件、博帕尔毒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在这十大公害事件中,共计死亡11222人 ,受伤中毒30多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土壤沙漠化日益严重 、森林遭到严重砍伐、野生动植物大量灭绝、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淡水资源日趋减少、渔业资源锐减、河水严 重污染、有毒化学药品越境转移、地球温度明显上升、酸雨现象正在发展。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 明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殃及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是不可取的。只有正确谐调 人与自然的关系,立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这里的价值是人类判断自身实践活动结果的一种内在尺度。按照实践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人的需求 的满足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引起的作用,来区分价值的大小和正负。把凡是对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作 用,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改变,如荒漠变绿洲、荒原变良田、荒山变果园、荒滩变城市等,称具有正价值 ;而对生态平衡带来消极后果,即对生态平衡起破坏作用的改变,如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围湖造田造 成气候失调、片面发展工业引起环境污染等,称具有负价值。只有具有正价值的改变即可持续发展,才会在满 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同时又造福子孙,因此要大力倡导;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负价值的改变,虽它暂 时可以满足现代人类的某些发展需要,仍必须加以制止。这样让学生在思想深处明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

    3.确立正确评判标准,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学生心中扎根

    目前,地球的严峻形势告诫人类,我们的每一实践活动都必须充分地估计到它的后果(特别是远期的、间 接的后果),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以该实践能否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环境条件为其是否必 须的最高标准。每当我们要建造一座水坝或一家工厂时,都必须把它的后果当作一个生态因素置于生态系统中 综合考虑。凡是超过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无法修复的改变必须取缔;只有既能从生 态系统中获取人类发展所需能源、资源,又不会使生态系统失衡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行之有效的。从而使学生真 正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并能对人类和自身的活动作出正确的评判。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机地渗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使这一思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相信,人类只要高瞻远瞩,立足长远,充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地球的明天一定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