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重点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重点

时间:2023-07-21 17:2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重点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四年级 阅读教学 问题 方法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但是对学习的热情比较高,而且其心理情绪方面较为不稳定,因此必须进行合理的引导与纠正。语文阅读教学在某些方面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同学而言比较沉闷、无趣,难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四年级是小学生的过渡阶段,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概况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认识字的能力、总结文章内容以及阐述思想的能力。小学四年级是小学六年教学阶段中的转折点,关系到今后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情况,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行教学改革制度,这就需要中小学、高等教育学校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

二、当前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小学的教学基本情况较城市小学教学基本情况而言差距甚远,这不仅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目前,我校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政府部门虽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逐渐加大,但仍然无法改变当前我校的教学格局。学校内部的教学设施较差,与其他地区的多媒体教学而言,我校目前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工具(黑板、黑板檫以及粉笔),这种教学模式意味着学校的教学效率较差。阅读技能是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当下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小学语文作为一种基础教学,其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形成和以后的继续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教学环境与条件下,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只能够讲授书本中的阅读或者是少部分的课外阅读,这对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消极的影响作用。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因为教学条件受限,使得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与陈旧,相关方面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过分的强调要学生刻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传统的教学工具,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这不仅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偏低,学习的热情较低。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频率比较低,一旦遇到教师课堂提问,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与教师进行交流,其余的学生课堂积极性较差,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3.由于农村学生家庭条件较差,较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地区的学生视野比较窄,而且相关方面的表达能力比较弱,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其在学习资源方面的限制性比较大,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教师的教授以及书本知识,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高。不仅如此,农村学生的课余活动尤其少,较城市学生而言,其参加活动与比赛的次数少,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对外交流的机会,这就导致农村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弱,朗读能力差。在这种基础上,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也会随之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逐渐加重,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解决阅读教学问题的相关措施

1.国家政府部门要逐渐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量,积极建设农村学校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质量与科技含量,从而带动教学课堂质量的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学校应当共同合作,逐渐转变学校内部的教学现状,使其向多媒体教学转变。这样才能够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不仅如此,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加大学生的课外知识学习量。

2.教师也要积极改变阅读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从而提高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法,积极改进与创新,从而有效的吸引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3.学生也要积极转变学习态度,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积极与教师互动,课外多多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为提高阅读能力奠定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抛弃与时代不符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迈上更高的台阶。

四、结论

小学四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习阅读技巧与方法的最终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梁丽文.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3,(11):44-46.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75―01

在新课改的要求中,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项最为主要的内容,并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强调了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基础课程的重点学科,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重点学科,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树立正确的语言意识的关键课程。而小学四年级正处于至关重要的阶段,其课外作业的设计,不仅要具备趣味性,并且还要具备多元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的同时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

一、变琐碎为简明,建立多层次的课外作业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体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教学陷入了繁琐的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课文被肢解得七零八散,课外作业表现为繁琐化以及复杂化,其中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习题的繁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题量比较大;二是题型比较多。根据笔者对当地小学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完成语文作业的时间为两个小时,另外很多语文题型呈现出越来越古怪的现象,仅仅是句子练习就超过20余种,甚至还出现了按照相应的要求完成句型等难度比较大的题型。

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将繁琐的语文习题转变为简明、多层次的课外作业。首先,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中,需要进一步突出重点,虽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需要将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现,并且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其次,需要改革题型,要保证题意的简明,避免出现怪题以及难题,要让学生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之中。最后,在对四年级学生的课外作业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其整体性有所认识,加强综合训练,减少单项训练,为学生设计具有多层次的课外作业。

二、变机械为灵活,建立多特性的课外作业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中,作业设计过于机械,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机械抄写。很多教师将抄写生字词作为主要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对课文中所学习到的生词抄写几遍,甚至部分教师发现学生将生字抄错,甚至将错字抄写多遍。

二是机械记忆。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教师会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词语含义以及句子的含义,部分教师甚至让学生背诵课文的段落大意以及写作特点。

三是机械理解。四年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比较多,很多语文教师会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含义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并且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

以上的几种模式对学生的思维会产生束缚,对学生理解课文知识产生阻碍。笔者认为,需要变机械为灵活,进一步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让整个课外作业更加具备灵活性、多特性。比如,在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生字进行巩固,虽然可以进行抄写,但是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利用写作、造句的方式。另外,教师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中心含义进行表述的时候,需要将其方式进行摒弃,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学到的不是毫无价值的结论,而是掌握学习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建立多特性课外作业,才能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方法,而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以小学四年级语文为例提出培养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四种方法。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一)以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强调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的《火烧云》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火烧云的颜色会是怎样?火烧云的形状又会是怎样呢?”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又如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鸟的天堂》一文时,通过阅读课文题目,使学生对“天堂”两个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明白作者两次经过大榕树叶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大榕树的动态美、静态美。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教材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以境引趣。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如对《观潮》《桂林山水》《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

(三)以读生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乌塔》一文时,可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思”、“多读激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在《乌塔》一文的教学中,可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懂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乌塔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的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火烧云》一文的教学,要让学生围绕火烧云颜色和形状是怎样的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住抓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们要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学生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为止。

第4篇

关键词: 阅读素养 PIRLS项目 PISA项目

阅读素养是一国公民水平很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了解各国学生的表现,国际上有两个大型的阅读素养测评项目,一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主持的“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简称PIRLS)。PIRLS每五年一次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国际性测评,希望借由评比结果作为各国改善阅读教学及促进阅读素养的依据。另一是由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主持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针对15岁学生的阅读、自然科学、数学素养做国际比较。

一、阅读测评的目的

阅读素养是学生通过早期学习所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它是学生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并为个人的成长及闲暇生活服务。它使学生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正是考虑到阅读素养的重要性,IEA在世界范围内定期对学生的阅读素养情况及影响阅读素养的环境因素进行研究。PIRLS项目关注的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表现及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学习阅读的一些经历。OECD主持的PISA项目是配合公民素养教育趋势应运而生的国际性合作研究计划,对阅读素养的测评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PIRLS测试的是小学四年级学生(9周岁)的阅读素养,每五年一次。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的阅读素养研究。第一次测评是在2001年,2006年的测评结果于2008年正式公布,目前IEA正在着手准备下一次的测评,即PIRLS2011。而PISA项目是针对15岁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研究,每三年循环一次。第一次PISA调查时在2000年,当时主要侧重于阅读素养;2003年的重点转移到数学;2006年则是科学。两者都在国际范围内评估学生的阅读素养状况。

PIRLS的目的是了解正规学校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情况,用以进行国际比较。它注重学生的家庭、学校等影响学生阅读素养的因素。PIRLS将研究目标群体定位为小学阶段儿童,并将发展阅读素养作为这一阶段学生主要的学习目标,就是要弥补PISA测评时的工作取向及对多种学科素养测评可能产生的不足。PISA关注的是学生从学校到就业所需要的素养;PIRLS则认为学生“学习如何去阅读”及“通过阅读去学习”两个阶段同样重要。

学生在小学四年级之前的阶段习得的技能是其日后形成阅读素养的基础,所以在这一阶段课程和教学方面的改进将产生很大的影响。PIRLS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课程及教学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相反,PISA几乎没有收集有关学校的课程、教学方面的信息。对于同时参加两项测试的国家而言,PIRLS的调查问卷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不仅可以用于改善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课程和教学,而且可以帮助解释PISA项目的测试结果。

PIRLS和PISA的主要目的都是让参与国家和地区了解各自学生的阅读素养的成绩。但是由于在课程要求及发展期待方面的差异,两项研究的侧重点还是有些许差异的。四年级的学生通常刚刚完成早期阅读教学,因此PIRLS主要关注的是学生阅读素养的获得。而15岁的学生往往面临准备工作或者是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所以PISA测试学生的阅读素养,并将其看作为一项公民素养或者是一项为就业预备的素养。这一细微的差别明确地说明了学生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阅读素养发展的需求不同,在这点上,可以看出两项研究相互补充。

二、对学生“阅读素养”的界定

PIRLS和PISA两项研究测评框架的核心是对“阅读素养”的定义。在两项研究中,都扩展了的“阅读”的概念,因此使用“阅读素养”的概念来代替简单的“阅读”。两项研究都认为“阅读素养”不仅包括阅读的理解的过程和技能,还包括利用阅读及对阅读的态度。PIRLS和PISA两项研究都将阅读看作是一种互动的、建构的过程,并强调学生自身的能力对阅读的重要作用,以及开展不同目的的阅读活动。

PIRLS2006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定义如下: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年轻的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中和日常生活中的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可以看出,PIRLS非常关注阅读的目的与情境,强调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和日常生活并进行娱乐。阅读活动的发生有不同的目的,如为了消遣娱乐而进行阅读、为了文学体验而进行阅读、为了获得信息而进行阅读、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阅读、为了完成某件事情而进行阅读……不同的阅读目的在阅读活动的具体实践中便体现为不同的阅读情境。

PISA将阅读素养定义为:阅读素养是理解、应用和思考书面材料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PISA对阅读素养的定义又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进一步的阐述。“理解、应用和思考”是指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已有的经验、经历和思想与所读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和思考文本的内容、结构及形式。“书面材料”是指所有的印刷文本,手写材料,以及电子文本,不仅包括书面语言,还包括可读的图表、图片、地图表格等,但不包括电影、电视、动画等。“实现自己的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力和参与社会活动”是指阅读素养可使人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如完成学业、从事工作,丰富个人的生活、扩展个人的生活空间,以及进行终身学习,使人们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去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活动。

两种定义都考虑到了学生选择和必须阅读的材料的范围。这样,他们提出阅读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过程、方法和技能的总和,随着读者、文本类型、阅读目的、阅读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定义中也都强调了阅读素养的个人、社会和课程因素,因此,两个年龄层的发展性区别也很明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PIRLS更强调特定的阅读情境,也就是说,PISA强调学生为进入社会做准备所需要的阅读素养,PIRLS强调学生参与“读者群体”(如学校班级、家庭等)的所具备的阅读素养。

三、阅读素养的基本测评框架

(一)对阅读的目的情境和文本类型的描述

在对阅读的目的情境及相应的文本类型的描述上,PIRLS和PISA两项研究也略微有些分歧。由于PIRLS针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它关注儿童达到两种不同目的的阅读:素养体验的阅读及获取和使用信息的阅读。而PISA针对的是15岁的学生,因此它强调对学生阅读情境的描述,表现在阅读文本在这一年龄水平上的广泛运用——为个人使用的文本、为公众使用的文本、为工作使用的文本、为教育使用的文本。

(二)对理解的过程方面的描述

两项研究的基本框架都描述了对文本的理解或反应的方式,这些方式为学生回答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问题提供了指导。PIRLS将之称为“阅读理解过程”,PISA则将其分为“阅读的五个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PISA的五个宏观的层面与PIRLS的四个阅读理解过程很相似(见表1),微观方面作为一种补充的因素,与个人理解问题的需求有关。

(三)对测试的内容的描述

在PIRLS和PISA两项研究测评框架中,都要求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每道选择题都有多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单选题),要求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问答题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建构”答案,而非从选项中挑选出答案。对问答题,采用部分给分制,也就说,对某些问答题的回答答对的地方会“部分给分”。PIRLS有将近一半的题目为问答题;PISA则有45%的问答题。

(四)对调查问卷的描述

除了阅读理解以外,PIRLS和PISA两项研究还通过问卷来收集学生阅读不同文本、阅读态度和习惯、教育经历、学校特色等信息。PIRLS问卷收集信息的范围相对而言更广泛,因为PIRLS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调查分析正规学校四年级学生阅读素养的诸多影响因素。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两项研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在具体的测评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任何一个测评的基本框架的核心都是对概念的界定。在这点上,两项研究都将阅读过程看作为一项互动的、建构的过程。然而,小学四年级学生和15岁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社会和课程经验,因而在阅读材料、情境、态度方面有所区别。总的来说,两种测评框架互为补充,共同说明了增强阅读素养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PIRLS和PISA作为国际学生阅读素养研究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极大的关注。我国也有少数地区曾经参与这两项研究,直接参与两项研究固然能够借由国际比较了解我国学生的阅读情况。但是考虑到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学生阅读的影响,要想真正了解学生的阅读素养发展情况,发现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仅仅参与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构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符合汉语思维习惯的、规范的测评框架。

参考文献:

[1]OECD.Reading literacy:Home Definiton[EB/OL].http:///read/def.htm.2000.

[2]OECD.Measurig student knowledge and skills:A New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http:///read/def.htm.2000.

[3]PIRLS.Framework and Specifications for PIRLS Assessment 2001—2nd Edition[EB/OL].http://timss.bc.edu/pirls2001i/pdf/PIRLS_frame2.pdf.2001.

[4]PIRLS.Assessment Framework and Specifications-2nd Edition[EB/OL].http://timss.bc.edu/PDF/P06Framework.pdf.2006.

[5]张颖.“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项目评介[J].中学语文教学,2006(12).

第5篇

【摘 要】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阅读实践,有效甚至高效语文课堂需要学生阅读文本的高度自主,实现学生高度自主的阅读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存,也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理想追求。学生有身心区别,语文阅读教学也受年龄段的限制,作为语文阅读教学则必须从自身教学对象去思考引领学生自主阅读策略。

关键词 引领自主;阅读活力;策略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必须赖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推进实施。笔者担任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及其重要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得以根本性的改变,但平等地位的首席作用是永远都不可以去忽视的。为了达到引领学生自主阅读形成学生阅读活力的目的,平时的阅读教学笔者做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一、引领学生自主阅读需让学生去充分地读

小学中年级学生,应当说在低年级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意义上的阅读能力,但学生们的读,还不是那么十二三份的充分。由于不少比较机械性的训练还仍然束缚着我们教师和学生的手脚,所以,小学中年级学生充分的读是根本没有去建立起来的。因此,小学生的阅读感悟只能是多种意义上的囫囵吞枣。作为我们每个教师而言,这应当说是也永远对不住我们这些学生的。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过:“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从理想智育的角度看,引领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去充分的读当是势在必行,且也是迫在眉睫的。因此在平时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去充分意义上的读,是笔者阅读教学首先的追求。让学生去充分的读,其根本意义是建筑在学生们自主性的阅读感悟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我感悟性地读,而不都是我们教师越俎代庖。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一旦学生能够去自主性地感悟文本的内容,他们会形成“我也能”的意识,因此学生往往会像小孩学会走路后那样一直希望自己走下去。当小学生能够去自己走自主阅读文本的路,那学生会越走越熟,而且也完全应当是越走越快,这对我们教师而言,岂不是更加享受到小学生自主阅读的愉快,而且应当是诸多的创新阅读感悟的幸福。譬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这些名言警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痛在娘身上,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习了这些名言警句加深学生对文中母亲重担里面装的东西还包含养育儿女的艰辛,包含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农活和家务劳动。

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需让学生去广泛地览

自从上世纪末,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意识到语文教学的弊病,开始提倡大语文环境的建设,教育出版社也开始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从优秀文化中搜寻整理适宜小学生去阅读的课外读物,《新人文读本》的问世,教育部在新课程标准中所推荐的小学生必读书籍和文本,都应当是建设大语文环境的积极举措,也是小学生实现广泛意义上阅读的必然途径,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需。但是,在我们平时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低年级学生这种广泛意义上的读是未曾能够形成气候的。其根本原因应当还在我们一般的语文老师身上,是语文阅读教学所造成的。譬如我们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教学生读书的含义和方法,不知道怎样去教学生读书,要么就是让学生去消遣性地阅读,要么就是强调学生去学习性阅读,要么就根本不让学生进行阅读,事实上这对小学生而言是很不利的。为了挽救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平时笔者注意去积极促成小学生的广泛阅读,去积极促成学生的发展性阅读,通过学生比较广泛的阅读形成学生基础性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尽可能地与我们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相联系,让小学中年级学生也能够比较快的掌握到一定的阅读技能和方法,掌握一些比较简单的识别词语及其意义、词语组合的语法和逻辑规则,当然也更外呼不了对文本与现实生活与世界的联系。我们小学生所阅读的文本内容都是利于学生去感受我们祖国莫大精深之文化的,再去促使学生涉猎到更为广泛的文学世界,那么学生将会更为理想地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三、引领学生自主阅读需让学生去深刻地思

古往今来有多少形容阅读欣赏层面的不得要领的语言:“猪八戒吃了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囫囵吞枣,不知其义”这样的语句用在我们小学中年级身上还是比较适合的。虽然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但责任还不完全就在学生身上。究其原因,应当是平时语文文本的阅读我们引领学生自主性创新阅读不够,小学生还很少经历过属于学生的潜心阅读。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去做比较简单的“阅读批注”。缺少了这些学生动笔、动脑、动心的阅读,自然而然地学生就不可能去潜心阅读。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潜心阅读,自然也就理解不了,也就得不到任何意义上的感受。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小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的时候多让学生去做些动笔、动脑、动心阅读的事情,设计好比较理想的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问题情境。让小学中年级学生也能开始在潜心读书,阅读批注时,静下心来,细细地看,慢慢地品,静静地思,轻轻地写。那份宁静与平和,会让一颗颗浮躁的心受到感染,自觉地加入那一份和谐中,去享受阅读的快乐。譬如教学《云雀的心愿》,对于我们小学四年级学生,就是要让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森林实在太重要了”为中心句概括全文对森林用途的各种介绍。一定意义上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前,笔者让学生这样去自习,了解课文大意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去告诉我们的?森林真是那样的重要吗?把文章的例子或者语言画出来,再去细细地品味和阅读。教学时,又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对“心愿”的理解感悟上,尤其让学生去把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心愿有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而且要尽可能地围绕森林与环境保护去谈自己学习的感受或者就是创造性的感悟。

参考文献

[1]贾小平.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甘肃教育.2012.(4)

[2]刘洋.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与分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

第6篇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四年级英语教学工作.作为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我,可以说对低段英语教学毫无经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做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来抓.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 

一:在教学中,认真阅读各种教科参考书,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好教学计划,写好教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树立学好各门知识的信心.在课堂上密切注意他们,课下耐心地辅导学生复习遗漏知识,使他们的学习成绩跟上班里的其他同学. 

平时,我紧抓 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备课时掌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同时还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二: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教具,简笔画,情景教学,手势语言等方法来启发,教育学生.教学生做游戏,唱英语歌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注重对学生口语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或让他们进一步巩固知识,布置适量的作业,练习,并且对试卷,作业等.在批改作业方面,我做到了全批全改,并且按时及时地批改,详细地做好批注,找出重点出错的地方,着重在全班重复讲解,分析.针对个别学生的作业还要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习题.在听力方面.为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常让学生听英语歌曲及英语会话的录音磁带,设置情境让学生表演对话等,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及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多预习,课堂上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真正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后认真完成配套练习,不懂的地方,多向老师或成绩好的学生请教.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自己付出了很多,收到的回报也不少:领导的信任,使我精力充沛;同事的帮助,使劲十足;学生的渴求,使我信心倍增.我会努力填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 口语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69-01

小学生词汇量少,口语表达思维能力较弱,这些影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敢说、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从“敢说”到“乐说”,再到“会说”,逐步提高其口语交际的能力。

一、鼓励——使学生敢说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刻服畏惧表达的心理,树立口语交际的自信,鼓励他们敢于说话。

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他们在口语交际中存在的不足,少批评, 多表扬,使学生坚信“我能行”。教师应该是学生真诚的听众,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营造积极、轻松、合作的氛围。当一个学生发言时,要求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并在同学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甚至说错话时,不嘲笑,不挖苦,而是予以及时的补充和善意的帮助,让说话的同学能够轻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创境——使学生乐说

“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创设情境,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手段,为的是向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材料,使学生有话可说,而且乐于说。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可以做一下尝试。

1.媒体情景。春游后,教师执教《春天在哪里》一课,在组织口语交际前,给学生播放精心编制的课件——“美丽的春天”,创设直观情境,为学生说话提供素材。“你找到春天了吗?”“你找到春天是怎样的?”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展开口语交际:“我找到了春天,春天是柳枝上的嫩芽。”“我找到了春天,春天是浅绿浅绿的小草。”“春天是温暖的阳光。”“春天是孩子们的笑脸。”......

2.实例情景。“三八”妇女节到了,老师要求学生在妇女节这一天,把自己在家里为妈妈、奶奶等做的事记下来,准备在课堂上发言。课堂上,因为是有备而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积极性很高,说的内容也很充实。

3.表演情景。情景教学,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尽量多想办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说”。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以课文为蓝本,精心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活跃课堂口语交际的气氛。例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让学生在朗读成诵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首先分三人小组自行排演,分别扮演云雀妈妈、小云雀和森林“先生”。然后推荐几组进行汇报表演,通过小组排演、汇报表演,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说”, 也为学生展示口语能力提供了平台,更为理解课文“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主题和培养合作精神创造了条件。

4.实物情景。实物所指的情境,能很快得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口语交际的效率。在《乌鸦喝水》一课的教学中,在揭示课题前,教师拿出乌鸦标本问:“同学们,这是什么?”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教师接着问:“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学生回答:“这是一只身披黑袍子的乌鸦。”“这是一只可爱的乌鸦.”“这是一只爱动脑筋的乌鸦。”实物的展示,使师生们能够顺利地进行口语交际,也顺利地引出并揭示课题。

三、引导——使学生会说

学生敢于说,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乐于说,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会说,才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所在。

1.说得完整。比如,教学《秋游景山》一课时,让学生观察图画从直观上了解“西、南、东”几个表示方位的词语后再练习说话:“学校的北面是 南面是 西面是 东面是

”。这样的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把一个比较复杂的意思说完整。课文中的句子不仅规范,而且简洁优美,让学生通过模仿句子进行说话练习,也是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当然,在口语交际时,不必要求学生把每句话都讲得非常完整,只要根据语境说出符合要求的话就可以了。有时,一个字、一个词能非常准确而简约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如甲同学问:“你是建设路小学四年级六班的学生吗?”乙同学答:“嗯!”一问一答,简洁明了。如果一定要回答成“我是建设路小学四年级六班的学生”,反而让人觉得别扭,也破坏了良好的交际氛围。

2.说得具体。比如,教学《有趣的游戏》时,老师让学生通过回忆自己做过的或者看过的游戏,说说当时的情形和感觉。有位同学说:“活动课上,老师和几个同学玩‘贴鼻子’的游戏,老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了几个猫脸,就是少了个鼻子,让同学们贴上鼻子。游戏开始了,眼睛蒙上布条的同学右手拿着‘鼻子’,左手不停地在胸前划来划去,小心翼翼地向黑板走去,当左手‘砰’地一声碰到黑板的时候,他就用右手拿‘鼻子’在黑板上贴了起来。他觉得贴好了,就停了停,准备摘下布条时,同学们“轰”地笑了起来,他赶紧把‘鼻子’移了移。这次摘下布条,发现‘鼻子’还是贴歪了,贴到猫的额头上去了。这下同学们可乐坏了,个个都笑得东倒西歪。这个游戏真有趣!”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了提高。

3.说得有感情。《美丽的小路》这篇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语言形象生动,读起来亲切自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握好朗读的基调,把描写鸭先生、兔姑娘和鹿先生的语言作为重点指导。学生细细体会后,认为要读出兔姑娘和鹿先生的赞美、鸭先生的惊讶和决心。“啊,多美的/小路啊!”“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这都怪我/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通过反复练习,学生不仅说得正确流利,而且培养了语感。

综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要经历“敢说——乐说——会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以“敢于说”为前提,以“乐于说”为基础,才能多说话,说好话,真正达到“会说”的目的。而只有真正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才能在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日常交际中从容应对。

参考文献

[1]王惠芳. 让孩子们敢说乐说——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 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08:49.

第8篇

[作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人民教育》杂志连续几期发表汉字识字教学改革的专题介绍,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为什么?我认为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翻开人类社会发展史,无论是中世纪的欧洲文明还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曾经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改革和普及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时期,远自秦汉后至唐宋,乃至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也都和汉语言文字的统一、革新与普及相联系。其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工具,语言文字的普及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当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这个被世人看好中国的时代,不仅国人,就是外国人也必然需要汉字,与汉字文化交流。

特别是我国这样人口众多、文化还相对较落后的大国,自身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决定我们在未来的世纪竞争大潮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民族文化素质问题说到底是识字水平问题,我国在本世纪末要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说到底首先是要解决识字问题。不解决这个最基本的文化工具问题,便谈不到建立吸收现代文明的渠道;,也就不可能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中华民族就没有希望!

中国教育改革近半个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史无前例的辉煌,但是,两个基本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个是校门内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一个是校门外的新文盲“屡扫不止”问题。当然,问题不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但是,从文化教育根源的自身分析,说到底还是识字问题解决得不好。何以见得?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下功夫从根本上想办法去解决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难题。这一点可以从小学四年级识字2000个,五年级达到2500个这一语文教学目标得到佐证。换句话说,只有到四五年级才脱盲。这就带来两个直接的不良后果,其一是,错过了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最佳期,以致于大多数孩子进了初中仍然没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这就是学业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小学三四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分化的产生的文化原因就是看不懂相应的教科书内容(前者如数学应用题,后者如平面几何和物理课本等)。其二是,孩子上学多年识字不多,迟迟没有解决渴求知识、认识大千世界的需求问题。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家长,辛辛苦苦供孩子读书二三年还不能发挥索取生产信息和现代生活信息的助手作用,挫伤了供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为辍学、为新文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仍然是识字问题。识字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拖现代化的后腿。简言之,识汉字少慢差费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给后代一个像样子的交待应该承认,尽管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的汉字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尽管多少代人也曾经做过种种尝试,但是,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问题始终没有较好地解决方法与途径问题。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普及,使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结束了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历史。能够在一二年内使学生轻松地突破2000个常用字的大关,具有初步阅读能力,终于有了给后代一个像样子的交待。

这个交待来之不易,有些探索已近40年之久,两三代人的心血倾注其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了这项事关民族振兴大业的小课题,多方、反复研究与实验,并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作全面调查,促成了1994年小学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题词:国民识字率是一个国家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quot;会后我们总结了当时全国现存的全部20种识字方法的改革经验,并在掌握全面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了比较研究,探索了汉字识字教育基本的规律性认识,归纳如下:

1.小学汉字识字应作为小学低年级教学重点,大多数新教学方法的识字量能达到1700-2000个。

2.识汉字要从汉字固有的特点出发,按照汉字识字规律,综合汉字音、形、义三个信息源的内在统一性,设计相对集中识字的方法。

3.识字本身不是目的,识字最直接的作用是学会阅读。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形成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因此,必须把识字同阅读、写作联系起来作系统的课程、教材改革,才能发挥好的识字教学方法的优势。

4.小学识字不是孤立的识字问题,所有新教学方法都重视以教育学、心理学、汉字学、语音学的基础理论作指导,从汉字象形、会意等特点出发,把识字过程设计成为识字教育过程。

在上述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又根据体系完整、操作简捷、效率高、负担轻等几条基本原则对20种方法做了筛选,重点考察、测试了一些实验,又相继支持了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教学实验,然后重点对韵语识字尽早阅读循序作文教学实验进行了修订教材、完善体系、改进教法、调整进度、组织教研、扩大实验等一系列工作,目前正着手开展区域性实验,扩大效果。与此同时,针对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识字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加强科学的、规范性的指导,支持新的发明创造的探索。

第9篇

一、树立信心,摸索教学方法。

在师范的三年里,我所学的知识泛而不精,很多的知识不能用在实践中。当我第一次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内心里是忐忑不安的,担心自己不能将他们管好、教好。因为我知道我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最后是什么主要就是看我在上面怎样涂、画了。我不能误人子弟,不能辜负了家长们的托付。我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学习好教学大纲,虚心地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积累了一些经验,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总结了可行的教学方法,为今后的教学打好了基础。在这期间,学校领导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指导我怎样备课、上课。在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还让我代表学校参加镇举行教学技能比赛。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求自己要尽心尽力地搞好教学工作,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出一份力。在我任教的几年里,我所教的班的语文成绩都能排在镇里的中上。2001年四年级镇的水平,我班语文成绩排在第八名;2002年镇没有进行统一的水平测试,2003年毕业班水平测试,我班语文成绩排在镇的第七名;在2003年举行的从化市小学教学设计评选中,我的教学设计《丰碑》获得了三等奖;2003年12月辅导我班的***、***两位同学参加市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竞赛,其中***同学获得市的一等奖,在我镇是唯一的一个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同学获得了三等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收获,我对教育教学的兴趣和信心更强了。

二、 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文化素质。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感到仅仅依靠自己目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还必须吸取其他人好的方法、经验。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经常看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师道》《广东教育》等,吸取别人的精华为己所用。我非常珍惜每次的听课和学习活动,在2003年8月份的新课程标准学校时,本来不是我参加的,但我仍主动地要求参加,每次的听课和学习活动我都是早早地到场,寻找最佳位置,生怕自己看不清、听不清。听课时我认真地做好笔记,回到学校再去仔细地分析、总结。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时间长了,积累的心得也多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我都能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当中。与此同时,我还明白: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去运用才是最好的。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我一出来工作就报考了教育学专业的自考专科,现即将毕业。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镇举办的计算机培训课程,并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在学校里的全部资料、文件都是由我打印的。

三、 大胆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自从去年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后,语文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开放了。除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所在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比较落后。这使得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十分艰难。经过多次实践,结合自己的实际,我认识到优化语文课堂教

学,首先应该从基础抓起,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里,我就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课堂上尽量用一些图片,录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课文适合演课本剧的,我就让他们自己表演课文,让他们融入课文的情景当中,并且评选出最佳的小演员。通过这些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物,尽量写一些真实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给予一些作文水平高的同学授予“写作能手”“小作家”的称号,以激发他们写作文的热情。学生每一节课都上得兴致勃勃,每一节课学生和我都有不少的收获。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我希望学生在课外也能主动地学习语文。所以在课余时间,我除了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必需的书面作业外,还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手抄报、制作作文集等。发下报纸后,我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并让学生找出报纸里面写得好文章,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这些的作业,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越来越爱上语文课。

四、 承认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第10篇

一、聚焦阅读能力要素

国际阅读评估测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英语简称为PIRLS,另一种是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英语简称NAEP。这两种评估对象都是9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还有一种是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英语简称PISA,评估对象是15岁的初中三年级学生。这三种阅读评价体系,虽对阅读能力测试内容的具体指称与表述不尽相同,但测试要素却大体相同,基本可归为四项:提取信息、直接推论、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包括形式和内容)。这三种评价体系的测试材料,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为文学体验或娱乐而阅读”的文学型文本和“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的信息型文本。2006年,香港和台湾地区参加了PIRLS测试,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22位。2009年和2012年,上海作为试点参加了PISA测试,位居第一。2015年,在最新一轮PISA测试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位居第十,据说阅读能力才刚刚达到平均线。数据可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多,本文只谈由此触发的对阅读教学和测试的检视与反思。

第一,教学理念要更新。

什么是阅读能力呢?综合这三种阅读评价的有关表述,可以理解为:是学生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阅读能力是语文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说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从学科核心素养来看,阅读能力(阅读素养)应是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备的基础素养,也是一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之一。

国际阅读评估测试的要素和框架体系,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阅读能力是由科学的、可检测的要素构成的,它有系统、明确的评价框架。鉴于此,我们的阅读能力要改变依赖命题者的经验和个人对测试材料的理解的无序状况,要依据四项阅读能力要素,明晰确定测试内容、合理选择测试材料,想方设法考出这些能力。二是阅读教学要为培养和促进阅读能力而教。要通过教材内容以及各种阅读材料的阅读活动来培养这些能力。阅读教学与阅读测试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回合”,阅读教学要培养能力,阅读测试要检测能力是否落实达成。

第二,教学目标要调整。

2008年,台湾小语会长赵镜中先生曾对台湾和大陆的阅读教学做过深刻的反思。他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着偏差,一直都在教课文,而不是教阅读。两者的教学目标明显不同。教课文主要目的是获得字词句段篇的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应付考试而学。教阅读的目标是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形成阅读的品位和策略,主动建构意义,解决生活的问题,培养独立阅读、批判思考的能力。

在2014年和2016年举行的全国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两届大赛课中,有一些课的教学目标与国际阅读测试理念和水准比较契合。比如,2016年赛课中福建刘冰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其教学目标如下。

1. 比较熟练地根据标题或小说的特点概括故事内容。

2. 初步了解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如置于典型事件中的外貌、行为举止和语言)和侧面烘托(如黛玉纳罕、贾母戏笑)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尝试运用对比、提问等策略,体会王熙凤语言的“言外之意”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3. 训练学生基于文本材料推导观点的能力,享受文学审美体验,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目标,依据文体特征,有序训练四个层次阅读能力(提取、整合、推论、评价),致力于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训练,在理解评价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学习过程中,注重激发阅读兴趣,享受文学审美体验,自主构建意义。这样的阅读教学,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从重知识技能的教习转向重方法策略的能力培养,从字词句段篇的机械训练转化为有层次的阅读能力训练。就是赵镜中先生推崇的“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由精细的字词句段篇学习转向阅读策略学习。

二、教习阅读方法和策略

阅读能力的发展,是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形成阅读策略,理解文章的过程。有效的阅读教学要从内容理解分析中走出来,用好例文,在得意得言的基础上,讲究得法得能。我们认为,小学生应灵活运用朗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学习这些阅读策略:预测、联想、联系、图像化、推论、找出重点、概括、提问、批注、监控等,在实践运用中形成阅读能力。

1. 文学型文本范例的教学方法、策略。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小说,作为文学型文本范例,我们借助刘冰老师的教学片段,观察其教习了哪些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

首先,运用“找出重点”,从课题中感知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刘老师引导学生从课题的重点信息中,读出人物关系:“凤辣子和林黛玉”,读出文体特征――写人叙事的主要事件“在贾府初相见”。“找出重点”:应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文体特征,文章的重点可以是题目、主旨句、关键词等。

其次,综合运用“提问”“推论”“联系”“联想”和“图像化”的阅读策略,揣摩人物性格。刘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王熙凤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来浏览跳读,捕捉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背景知识,先对人物作出个人判断:“奢侈”“富贵”“貌美如花”。接着追问:“这种描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尝试推测作者的观点态度:“突出人物,说明她很有钱”“服饰不同,突出她和其他人不同”。然后再追问:“‘粉面含春威不露’这句还有一些隐含的信息,你从中读出什么?”引导联系文本线索找出其“有威严”的依据――个个皆敛声屏气。这里综合运用“提问”“推论”和“联系”的阅读策略,有效帮助学生透过字面意思,填补作者没有明确叙述的内容,推测作者及文本人物隐含的信息(情绪、心态、态度、写作意图等),有效地自主建构意义,实现多元理解。接着,刘老师还运用“想”和“图像化”的策略,通过配乐朗读这段外貌描写,引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脑海中浮现人物图像,形象感受王熙凤的气场和风姿――喜庆场面,华丽登场,美貌超群。

第三,运用“批注”“对比”的阅读策略,品味王熙凤的言与神,感受作者表现手法的高明。刘老师通过默读、朗读的阅读方法的交错运用,运用“批注”“对比”“提问”的阅读策略,引领学生透过人物语言读懂王熙凤话语背后的巧妙心机――表面赞美黛玉,实质讨好贾母,同时讨好嫡亲众姐妹。

刘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以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为重点的课文教学特色:教会学生恰当地运用阅读策略,通过原有知识和文章信息相互作用,有效地领会文本意蕴,鉴赏评价,建构意义。

2. 信息型文本的教学方法、策略。

根据国际阅读测试的信息型文本,我们再以清华附小王玲湘老师执教《关注,就是改变》为例,看看信息型文本如何进行阅读策略的教学。

王玲湘老师围绕北京的“雾霾”现象,选取了社会新闻(视频)、数学统计图表、图文并茂的信息图例等多个非连续性文本,用群文阅读的教学形式,通过多文本的组合阅读,教会学生如何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推理信息的阅读策略。

首先,通过“北京市实时空气质量图表”和“北京地区PM2?郾5污染物的构成和相关治理措施”两个图例,教会学生用方法提取信息:一看表头、二看标题、三抓关键、四抓联系,建立数据与隐藏信息间的联系。

接着,通过多个文本比对阅读,引导学生运用联系比较、推测的策略,在运用提取信息与整合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提出的问题,在文本中寻找相关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并以此为支撑去进行阐释。我们看到学生的阅读思考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有的从“北京地区PM2?郾5污染物的构成和相关治理措施”和“2005~2010北京轿车年销量条形图”中读出北京雾霾和汽车销售量成正比,说明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罪魁祸首;有的从“2005~2010北京轿车年销量条形图”和“9月1日至12月6日北京雾霾日数历年变化(1961―2011年)”折线图的最高数值走向中发现汽车尾气不是雾霾的唯一污染源。于是,王老师顺势引导学生一起来讨论“1979年为什么雾霾指标这么高?”学生联系生活和阅读经验作出了有理有据的推测:“可能当时用煤很多”“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工厂生产的废气多”“可能拆房建房多”。

从提取开始,相关联系,再整合推论,这样的阅读策略学习与思维发展进程,符合学生对于一个事物或者信息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习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让阅读能力既能借助文本,又能跳脱出文本,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走向抽象,逐渐形成认知图式,通过有效的迁移运用,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赵镜中老师说:“或许我们没法教会学生的阅读能力,但这些策略的学习与练习,将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回归生活,提升思维力

阅读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国际阅读评估一个很重要的导向。我们的阅读测评和阅读教学亟需补缺的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型文本。我们需更多像王玲湘老师这样联通真生活的课程开发、文本补充。尤其是非连续性文本在目前的语文教材还没有相对应的成型的教学内容,很需要我们的教师有意关注,适时补充。王老师的这份关注,正是我们Z文教学最迫切需要填补的教学空缺。关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敏感问题,让学生建立为生活而学的学习观,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力。王老师的这份关注,正是教育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发生关系,与学生的生命发生关系。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从小埋下责任担当的种子,成为有责任担当的未来公民,这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要调整教学目标,教习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还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鼓励独立思考,多元视角,质疑探究;更要转变学习方式,从教师主导变为学生自主建构,重视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回看刘冰老师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思考的空间,有主体参与的机会,有语文实践的机会。吴忠豪教授曾言:“语文课的追求不在于结论,而在于获得结论的方法与途径,重在结论获得过程中学生思维质量和表达质量的提升。”再看王玲湘老师的《关注,就是改变》,王老师采用“观点交锋”的辩论形式,引出网络热议问题:“北京人要河北关闭所有重污染企业,大家怎么看?”王老师先提供了三项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求学生利用它们做论据证明观点;再呈现四个文本,让学生重新思考钢铁厂“关”与“不关”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从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的思考轨迹和思维进步,同时也看到王老师高远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最想教给学生的不是找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渗透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学会辩证地思考,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这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根本,也是语文改革的重点――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的不仅是语言的理解与想象,更要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

第11篇

一、关注“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将其运用于阅读教学之中

祝新华(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教授,博士)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中,能力元素与全球学生阅读能力研究(PIRLS)、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等国际性的阅读评估是相配合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列出六种能力元素(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其认知能力要求是从低到高发展的,在小学阅读教学要全面关注这些能力的培养。

(一)“复述、解释、重整”与“伸展、评鉴、创意”的区别(见下图)

(二)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 设计高层次的课堂提问。课堂观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较弱的环节是利用有效的提问作为发展性评估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即发展性阅读)。一些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大量重述课文内容等做法,无助于学生深入学习。把“六层次阅读系统”引入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多层次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实现阅读教学优质高效。为此,我们要精准设计课堂提问。

2. 分析并设计课后练习。语文课本或部分课外读物,篇后多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目前一些版本的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与“PISA、PIRLS”测评框架内容相差甚远。可参考“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对思考题进行分析并重新设计。

3. 注重学生学法指导。2011年参与PIRLS研究的香港教师均表示,他们每周都会教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寻资料”;96%的教师表示他们每周会教授“指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及“解释他们阅读过的材料,或提出理由支持他们的理解”;八成或以上的教师表示他们每周会训练学生以下三项阅读技巧:“就他们阅读过的材料,和他们的经验作比较”“作归纳和推论”及“判断作者的观点及目的”。有一些学校向学生解释该能力系统,引导学生了解阅读能力,进一步理解各种题目回答的方法。如,复述题要抄录事实,重整题要常找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词语概括,评鉴题要根据篇章语境说明理由,等等。

二、明晰教“课文”与教“阅读”的差异,引导学生走向“策略”性阅读

(一)教“课文”与教“阅读”的差异

从学习目的而言,前者是为了获得知识,后者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前者是为了牢记知识,后者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前者是为了准备考试,后者是为了形成个人观点。从教学目的而言,前者是教师主导性强,后者是学生主体性强;前者是教师讲解、纠正、批改为主,后者是鼓励学生提问、讨论交流、分享;前者是教师订出目标与标准,后者是提供不同策略练习;前者是注重反复精熟的练习,后者是发展学生自学的能力。从阅读方式而言,前者是强调逐字阅读、精读,美读,后者是以个人默读为主,采取多种方式(浏览、略读、精读、探究);前者是关注作者或文本的意义;后者是注重个人对热莸睦斫猓重视文与文、书与书,书与人之间的联结。从评量内容及方法而言,前者是字词句测验为主,后者是各种理解层次的测验;前者是紧扣课文出题,后者是注重批判理解与阅读反思;前者是有标准答案,后者是希望有更多的不同见解。

(二)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引导学生掌握如下阅读策略

1. 预测。阅读前:看书名、封面推测可能表达的主题;读标题和照片的文字说明、读封底等文字,提出问题或对书的内容做出预测。预测没有对与错,预测是否准确,可从阅读文本中得知。预测阅读文本的发展能帮助学生投入阅读当中,经常预测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联结。在“联结”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读者,他们会从别人的故事中想到自己,他们会用旁人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在“联结”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读者,会提醒自己去联系曾经经历的见闻。一个好的阅读者,善于提问,也善于建构话题,通过话题联结“书本”与“生活”。

3. 提问。提问的类别通常有:解释类问题、阐明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洞察类问题、神入类问题、自知类问题。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明确提问这个思考过程既能设定阅读的目标,又易于融入小说或非小说作品中,因为阅读者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而继续往下读。一个善于自我提问的读者,有可能自觉地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并运用于阅读实践中。

4. 图像化。“图像化”就是把文本内容化为脑海中的像象,把文字变得具体和生动。这样,可以让文字变得更容易理解,学生身在故事中,就更能投入故事的内容,也能更好地提升想象力。

5. 推论。利用文本的证据,对文本没有明确表达的东西进行假设;脱离文字表面的意义,可以抓出主题。推论要强调线索和依据。线索和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个人已有的背景知识,文本中的有用细节,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

6. 统整。身处“碎片化”时代,我们每天都会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到零散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统整,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将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1992年布朗・戴和琼斯在帮助读者形成“整合资讯”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5种方法:(1)略去不相干的资料;(2)略去重复的资讯;(3)把资料分门别类;(4)试着找出文本中代表主旨的句子,利用它们作概述;(5)文本中如果找不到代表主旨的句子,不妨自己动手写。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统整,学习如何“在一串的论点后,归纳出重点”“归纳文章的主旨”“清楚分辨出文章整体信息或主题”等。

7. 自我监控。一个“自我监控”能力强的读者经常会自问:我是否明白文中的意思?文中还有哪些信息我不理解?相反,阅读程度偏低的读者往往是只顾阅读的进度而忽视阅读的理解程度。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就要在阅读时经常让他们面对下面这些问题:文章言之成理吗?有没有字词或片语把你难倒?重读那部分,想想那部分是否合理?重读,看看你是否能够记得更多?寻找那书中人物的名字、特定地点等,有没有需要重读的地方?你对这个主题已经知道些什么?当然,也要让学生掌握消除阅读困惑的方法,比如,(1)选择性阅读:在阅读时对于不懂的部分跳过去不读,或只选择想要知道的部分,或记忆文章有趣的部分,而略过其他部分不读。(2)再读一次,对于不懂的部分或针对某一章节重读一遍,以提升阅读理解。(3)调整阅读速度:依阅读文章内涵的不同,或读得更快或细心地读,以掌握阅读理解。(4)反复推敲:遇到阅读新词、难句、理解困境,会联结先前知识或相关线索,以寻求阅读理解。(5)利用上下文、插图。(6)求外在资源:请教教师、父母、同学或他人,来解决阅读理解的难题,或协助回答文章的问题。

三、关注多元阅读,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PIRLS 2011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推动多元化的阅读活动,与学生阅读成绩的提升有正面影响。这些措施包括:在中文课外另设阅读课、设立晨读/午读时间、成立读书会、家长协助推动阅读活动(如:故事妈妈)和跨学科的阅读课程。

学科阅读,目的在于改良阅读现状,让学生学会读数学,读科学,读艺术,读历史,读社会,怎么读,如何开展这种阅读活动,所有学科教师如何参与,推荐哪些书目,如何推荐书目,如何推进等等,这是今后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这里提出来,作为一个理念,作为一种导向,也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要想提升“阅读素养”,还要考虑在社会生活中能接触到什么样的阅读材料,也就是“学生需要阅读什么”的问题。PIRLS与PISA阅读素养测评项目均在阅读情境或阅读目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PIRLS划分出两种阅读情境:第一,为了获得文学体验而进行的阅读,主要以文学性文本(叙述性小说、故事和传说等)作为测试材料。第二,为了获取和使用信息而进行的阅读,主要以资讯类、说明性的文本(如广告、说明书、网页等)作为测试材料。PISA区分出4种阅读目的:为个人应用而阅读,一般包括个人信件、小说、传记及信息性材料;为公共应用而阅读,包括官方文件和公共事务信息,如布告、计划、规章等;为工作而阅读,包括说明书、手册、计划表、报告、备忘录等;为教育而阅读,包括为实现学习目的而设计的教材、纲要、地图等。同时,根据文本的性质,PISA主要分为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从文本媒介角度分,无论是PIRLS还是PISA,都在纸质文本测评之外,开展电子文本阅读方面的测评。PISA和PIRLS率先引入电子阅读(Electronic Reading)的评估元素,使评估内容延伸到电子阅读领域,具体包括各种电子邮件、博客、网页、论坛等。

四、关注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PISA项目展开的国际阅读素养持续进展的研究,在引领学生养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评判能力、筛选和表达能力等层面上予以深度推进。阅读的文本提供特定情景中的诸多现象或诸多观点,以引导学生获取信息、理解诠释、反思评价。阅读的过程就是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史和心灵成长史。那么,所谓阅读素养不仅仅限于某些阅读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阅读主体面对阅读材料及其所蕴含的纷纭信息时所应给出的属于自己的思维立场和独立评判――唯此,才能使阅读的过程升华为思维的体操,并为表达力提升而奠基。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应大力倡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倡导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所谓“批判性阅读”,是指把书面文字中包含的“事实和意见区别开来”,是指一边阅读,一边能对阅读的内容进一步做广泛的推理,找出关系,明确要点,得出概括结论,评价内容,体会比喻,评价作者的态度,形成自己的见解等;也就是包括所谓的批判性思考的全部内容。“批判性阅读”既有反面的u判,也涵盖正面的评判在内。批判性阅读是一个不断质疑并且挖掘答案的过程。

五、加强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让母语美丽学生的人生

参与“PIRLS 2011”研究的香港小学语文教师中,有96%的教师表示,他们用教科书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教材(较2006年增加了4%)。另外有69%的教师表示运用阅读系列作为辅助教材。其中采用校本课程的学校学生阅读成绩最高。语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健康有益的书,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开阔眼界,发展思维,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鉴于课外阅读对于学生一生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应加强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第12篇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就如鲁迅先生《给颜黎民的信》中写道,读书犹如蜜蜂酿蜜,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更多的蜜。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推荐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除了学校里的读书活动外,每逢放暑假、寒假,我总是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目前,我们班的学生基本会背100来首古诗词,对四大名著内容也略知一二。

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等。老是进行单一的阅读训练,孩子们也会感觉枯燥无味。我们鼓励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读书会,朗读竞赛,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二、优化阅读手段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任务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朗读"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 阅读必须要朗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要求,是不能相互分割的,是不能分开来要求的,而是要以一贯之,全面落实。如今,我们已有这样的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不闻学生琅琅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其特点在于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言语,从而增强读物对读者的感染力量。朗读文学作品,还要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从听觉方面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感染力量。学生的课堂学致分为:学习的开始、学习的深入和学习的结束。在学习开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在深入学习时,教师应多"引导",少"灌输"。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同时质疑问难。在进行学结时,再读课文,总结提升,以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三、注重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的整合。传统的阅读教学一直都强调精读,也比较注意朗读和默读,但往往忽略了略读和浏览。

"略读"和"浏览"都是粗略地大致地读。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侧重于主要内容的了解和把握,是粗知文本大意;浏览是侧重从阅读材料中查找所需要的内容或关键信息。它们的优势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自觉思维的作用。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略读、浏览的叙述来看,是把它们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来定位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分别提出了学习略读和浏览的要求,在第四学段则要求熟练运用略读和浏览。课标要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略读、浏览到初中阶段要达到熟练运用,这就显示了略读和浏览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也可说略读和浏览是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略读和浏览。另外,九年中学生在课外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总量,以及课标提出的要培养学生日常读书看报的习惯,也都必须借助于略读和浏览。

四、培养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是在阅读行为、阅读作风上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的本质,它包括阅读的习惯、阅读的价值观、阅读的感受和体验等方面,是阅读的重要构成因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积极促使学生阅读品质的养成。

一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严格按照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正确价值取向,是不能靠一味地灌输,只能是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对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

三是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这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是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探究学习的根本途径。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反映和感受,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

五、强调阅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完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就不能囿于教科书上的几篇文章,学生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日积月累,才能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组织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二是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新课标规定一个学生在九年要完成累计400万字的阅读量,教师就必须在阅读的数量和时间上给学生做出一个大致的规定。譬如可以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至两篇短文或一至两个文段,阅读时间大致为一至两个小时。

三是要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并加强背诵。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生活语言的整体储存,可以看作是生活经验材料,也可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感性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成分。要积累语言材料,加强背诵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背诵优秀诗文7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