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3-07-21 17:2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在农业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1规模经营困难,食品安全岌岌可危

据国外经验,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已基本完成,社会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短缺。然而,我国情况与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国经济将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部门劳动力仍将大量剩余,农业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将继续萎缩。其后果,一是严重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阻止农产品商品量增长。三是很难改变小块分割的制度,农业生产率较低。此外,化肥、农药、农膜、种子、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都普遍上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为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许多情况下采取化学手段对农作物进行催熟等,从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岌岌可危。

1.2农业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

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1.3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现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野生动物减少,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今,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使得多数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工作岗位日益饱和,加之文化程度的限制,许多人被闲置在家从事农业发展。使得“低门槛”的农业发展工作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

2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众多,目前虽已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为了全面解决全民粮食问题,我国仍需调整农业发展现状,使得农业出现良好发展趋势

2.1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探索基因农业

如今,中国农村依旧是小块分割制度,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不仅浪费资源,不好管理而且效益不高。“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将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20世纪末以来,粮食产量增长放缓,化肥、农药用量猛增,土壤、水质等农业生态环境早已不堪重负,第一次绿色革命也名存实亡,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而转基因技术正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先驱之一,可有效化解此危机。

2.2重视海洋农业,注重新能源开发

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发展以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目前,我国海洋农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要打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21世纪海洋农业将获长足发展,“海洋牧场”、“蓝色革命”和“海水农业”是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能源的时代,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如今,常规能源基本以非可再生能源为主,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越用越少,将来必有枯竭的一天。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能源供给越来越紧张,这要求我们必须开发新能源。新能源大部分都是清洁能源,代替一部分常规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要提前打算,开发新能源来代替这些常规能源。我国农村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秆。而现在许多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是在地里焚烧,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可以将这些秸秆利用起来,必将解决21世纪的最大问题———能源。

2.3推广生态农业,开发观光旅游农业

改革开放伊始,国外生态农业思想传入中国并在学术界迅速传播开来。受西方影响,中国也陆续有人提出“生态农业”的设想。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生态村、生态牧场、庭院生态农业、生态渔场、基塘生态农业等。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多种多样的景观,丰富的物种和气候资源构成了我国生态资源的多种多样性,所有这些条件都为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势。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不断得到深化。观光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是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才兴起的,其类型有:教育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观光农园等,在青岛等地区就有很多类似的庄园,包括蓝莓、葡萄、草莓等在内的新型田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层次的提升,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我们一定会提前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李佳雪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宝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2]林卿,张俊飚.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农业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12.

[3]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5]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第2篇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建议

烟叶是烟草行业的基础,其种植和发展影响着整个烟草行业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要努力把烟草行业向现代化方向转变,贯彻“一基四化”模式,即全面推进烟草生产基础建设,努力实现烟草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鉴于此,探讨现在烟草农业的建设,了解烟草农业的内涵特征和运作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推动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现代烟草农业的概念和本质

现代化具有不断演变的动态特征,在发展中求进步,也就是与时俱进。所谓的现在烟草农业,就是以突破机制体制创新,进行大规模中低产田改造,配备高标准的基础设施,转变烟叶管理模式、生产组织形式、工商合作机制,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1]。现在烟草农业的建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政策。一是创新生产方式,建立优质、高产、低耗的烟叶生态系统;二是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机械化作业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等;三是保障烟叶生产环境处于生态安全状态,就是保证土壤的化学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都在规定范围内,没有化学污染[2]。

2制约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因素

2.1烟农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对于烟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烟草农业的发展依赖的不仅仅是普通的人力,而是专业化人才。我国的烟农普遍素质不高,表现为文化程度低、生产技术差、法律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等[3]。这种机械化的种植导致烟草生产还处于原始阶段,不符合现在烟草农业要求的智能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机械化要求,成为制约烟草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2土地规模化难度较大

土地规模化难度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的烟草生产区有三分之一集中在贫穷地区,大多为地势地貌复杂的半山区、浅山区、山区等,比较分散,不能大规模种植,也不适合大型的机械化作业。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流转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土地流转规模小、难度大。而将农田分割的支离破碎,不利于烟叶的连片种植。三是由于烟叶对种植大户缺乏信任,时常发生退组的现象,导致烟草的规模化种植不持续。

2.3种烟优势下降,抗风险能力不强

烟草种植优势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烟草种植的技术难度和劳动强度加大。主要是因为当前生产化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分工不明确,生产技术要求高,让烟草种植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二是受到其他经济作物的影响,其他经济作物价格的上升导致生产资料的增加,烟草种植没有了比较优势,打消了很多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烟草种植过于依赖天气,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的出现,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让烟叶的种植损失巨大。四是缺乏完善的补偿机制,有限的补偿额度,让烟农的利益得不到足够保障。

2.4管理较为混乱,内部矛盾较多

现在已有的烟农合作社,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的管理机制、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导致内部矛盾增加,管理混乱。很多烟农仍旧处于个人闲散的工作模式,缺乏合作意识。

3发展现状烟草农业的建议

3.1组建烟农民间团体

为了提高烟叶的产量,降低损失,烟农可以组织一个烟叶协会。一是可以通过集群的形式加强技术交流,提高生产技术。二是可以通过协同合作,解决烟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旱、涝、病、虫等问题。烟叶协会的成立,通过为烟民提供生产服务、救助灾害等帮助,提高烟民的积极性和种植水平,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

3.2加大政府和工业企业的参与度

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可以对于烟草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解决规模化种植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加强政府、企业、公司、烟农之间的合作,政府的政策实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解决土地的流转问题。烟草公司和企业通过小额贷款等形式,为烟草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保障,增强烟农的信心,保障烟草种植的规模化。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为建筑烟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3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

由于种植风险是制约烟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风险保障制度确保农民的利益。首先,建立烟草农业保险,如成立保险公司和实行捆绑式保险2种方式。保险公司的建立可以在不增加烟农负担的情况下,实行强制性保险,达到低保费、高保障的目的。捆绑式保险,将农业保险与其他常用保险相结合,提高参保的积极性,起到带动作用。其次,建立完善的气象预报和增雨防冰雹体系。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用短信或邮件等各种方式传递最新的天气信息,以便烟农做出准确及时的预防措施。通过炮点的设置,降低冰雹的危害。最后,建立风险基金机制。通过政府、企业等进行集资,补助烟农在自然灾害中的损失,保证烟农的积极性。

3.4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目前,烟草农业管理中的混乱状况要求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改变原本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进行集约化管理。一方面,要引进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实行规模化生产,让烟农意识到角色的转变,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经营;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烟农的积极性和劳动效率。

3.5重视法律法规对现代烟草农业的影响

法律的制定可以对农业的生产起到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为了避免各种法律纠纷,加强法律的建设和宣传。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障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推动烟草业的产业化进程。

3.6建立现代烟草农业生态系统

顺应当前的农业发展趋势,烟草农业的发展也要向低碳、节能等生态化方向发展。具体措施如下:①采用生物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特性进行防治;②平衡施肥,要多使用一些饼肥、绿肥、微生物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减少化肥对于土壤的破坏和污染;③提供节能环保的烘烤设施,多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进行烟草烘烤,减少能耗。同时,提高已有设施农闲时的利用率,如种植大棚蔬菜等,节约能源的同时提高烟农的收益。

4结语

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和变革,烟草行业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进行生产模式的创新发展。当前烟草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已有的先进经验,大胆创新,发展出适合现代烟草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以推动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天波,陈坤,朱开林,等.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2(11):162-164,168.

[2]呙亚屏.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分析与探讨[C]//“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2:84-90.

第3篇

产业化发展可以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符号,发展农村、致富农民,必须依托产业。农村发展的元素是农民,传统上以户为单位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助农惠农政策帮助农业农村发展,然而单家单户的发展显然不能跟上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步伐,尤其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发展成果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势必也要有所改变,不仅仅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农产品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也要大幅提升,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从长远来看,要重点发展农业农村的产业化,农业农村发展不是单独的个体,同样受到市场经济、市场因素的调节,农业农村产业化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造经济效益为重点,规模化发展,产销协同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生产力提供者,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同样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共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机械化良好发展关系,助力农业农村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

1加快土地流转发展

农户自己经营自己的土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种植意愿和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户经营土地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解决温饱问题,当然解决温饱问题是基础,需要农业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更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粮食价格走低,而大多数农户的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近几年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以衡水为例,截至2017年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7%,农机合作社总量达到709家,种地需要的人工劳力越来越低,也导致大部分农村实际经营土地的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青饲机、植保飞机等等的高速发展,小的地块种植显然不能适应。为了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更好地适应农机化的高速发展,土地流转统一经营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加快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业的规模经营,规模化经营才能让农业有更大的出路,农机化水平越来越高,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机收率。衡水地区的小麦、玉米收获基本实现机收。其他的作物机械也在逐步引进,花生收获机、植保机、烘干机等等,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局限在主要粮食作物,而是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农业种植要有一定的规模,简言之,村东边几亩地,村西边几亩地,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作业。规模经营不是放弃小农户经营,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小农户的关系,小农户在不放弃土地经营的前提下,可以使土地加入合作社,促进小农户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合。一是土地“半托”型模式。由农户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自愿选择项目,合作社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由农户验收作业质量,合作社和农民结算服务费用。二是土地“全托”型模式。农户将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权管理,并根据自身意见选择实行收益型全托和服务型全托。收益型全托是指农民将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权管理,合作社每年给农民定额的租金或分红。服务型全托是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合作社收取服务费,并向农户保证达到定额的产量。三是土地入股模式。农户以土地作股加入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合作社未来的主要运营模式。集中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收获,既提高了机收率,也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也更能适应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3结语

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体现在众多领域,主要针对农作物,像一些蔬菜、水果、棉花、大豆、土豆、红薯等。先进的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的有机枢纽就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不仅仅能促进农机的发展,更能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第4篇

【关键词】经营模式;信息化;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15-02

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两型农业)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农民素质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网络成本较高、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但也面临这一系列的有利条件:有了信息迫切需求的社会环境;有了较好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了农业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基础;有了一批新型农业企业;建成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撑基础。就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而言,叶波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和模式应重点发展基于Internet的解决方案,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重点解决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张向先则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三种模式。但是仍有大部分的农民采取传统的小农经营的生产方式,如何实现小农生产的信息化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同时,规模经营生产是不可逆转的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在小农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过程中,信息化如何发挥其促进作用,实现两型农业的发展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信息化建设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由此,文章以农业经营模式为基础提出我国两型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构想。

一、指导思想

在两型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发展方向,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快捷、优质、高效的新型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两型”社会建设融合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农业信息化需要结合区域各自的农业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状况,统筹规划,坚持地区系统性、发展模式系统性、技术供给系统性、服务体系系统性的原则。

(二)实用性原则

农业信息化需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包括发展模式要适应先阶段农业发展方式、技术供给要切实给农民带来实际效益、服务体系要切实为农民的农业经营服务。

(三)创新性原则

农业信息化要坚持创新性原则,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加农业经营的活力,在创新中谋求农业的快速发展、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

目前,农业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小农经营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农户各自以分到户的田地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农户自负盈亏;二是规模进行模式,这是相对于小农经营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模式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企业将农村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农户为企业提供劳动力,获得相应的报酬。由此,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也需要以这两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基础,文章也正是基于此提出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详见图1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

(一)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

小农经营模式的主体是农户,由此,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的主体也是农户,而这就需要农户持有信息化系统的终端,一方面用于收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原始数据,并将原始数据传输至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另一方面用于接收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处理方案,从而采取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详见图1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小农经营模式)

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需要转变现有的以农业部门为依附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案接收的终端都是农户,从而使得现有农业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案接受终端为政府的情况得到转变;二是减少了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现有的农业信息传播需要通过农业系统的农技推广部门进行传播,而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则将这一环节省略,直接将农业信息传播至农户,从而改变原有的信息——政府——信息的传播模式,实现信息——信息的传播。

诚然,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信息能力,首先,农户持有信息化系统的终端,农民需要具备正确使用各类终端的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各个阶段对信息收集的方式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农户具备农业生产与经营全过程中的信息收集能力;同时,在确保农业智能信息系统能够提供最优处理方案的前提下,农民需要具备按照最优处理方案严格执行的能力。

(二)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

农业规模经营模式的主体是企业,由此,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的主体也是企业,亦即企业是农业生产经营原始数据的收集者,也是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处理方案的接受者,企业一方面将农业生产经营的原始数据收集起来汇总至农业信息系统终端,另一方面将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处理方案传播至雇佣农民(详见图1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规模经营模式)。目前,各企业基本是各自引进农业智能信息系统,这改变了小农经营模式信息——政府——信息的传播模式。

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需要企业承担相当的责任,首先,企业需要承担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引进是否适用的风险,因为农业生产和经营对自然条件十分敏感,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很难说一定适用于企业集中流转过来的土地;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引进需要企业承当初始成本,而且由于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存在边际成本递减的规律,致使企业引进的初试成本相当高昂;其次,农业智能系统引进之后,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对其进行维护和更新,并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一方面,企业需要拥有一支信息化的专业队伍来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农民对于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案的执行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培训。

(三)小农经营与规模经营信息化的关系

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与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重叠;二是规模经营是小农经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第5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质的改革下,农业技术也积极探索,完善自我,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多类型、多层次、多体质共存的混合型农业技术体系,但是在往后的社会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还有待探索。本文主要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推广体系探索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探讨。

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2.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3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3.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3.2 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3 推广组织形式优化探索

在早些年,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形式主要以农业科技园的形式出现,但是农业科技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科技园,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实验区,到目前为止,它们的数量在我国是庞大的。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把分散的农业技术规模化,由零到整,对农业科技更好的管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形式的优化依赖与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想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就要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科技园只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之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机衔接,实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很多形式。

4 结语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总结我国为推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所要做的准备如下:强化政府推广农技创新的公益性,改善推广体制,优化推广方法以及推广组织等,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水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1).

[2] 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8).

第6篇

[关键词] 新疆 高效节水 趋势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92-01

引言

众所周知,水资源对人类的发展十分重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资源匮乏,一旦出现了水资源紧缺情况,首先影响的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且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新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成了新疆相当大比例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情况,水资源的匮乏首先影响的就是农业发展,其次就是阻碍经济发展水平,最后会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因此高效节水势在必行,并且相关的专家学者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为了走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针对目前新疆的发展现状,实施适宜的高效节水变得尤为重要。

1 高效节水的重要意义

水资源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资源,换而言之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水资源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在长远的历史发展中农业用水一直占据水资源利用的绝大部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加上我国人口众多,为此高效用水变得尤为重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政府一直提倡可持续发展策略,因此近年来专家学者不断提出高效节约用水。该政策的提出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可以节约水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其次符合我国的发展策略,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经济效益;最后实现高效节水可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总而言之,该项政策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 米东区水资源现状

米东区地处天山北坡,准葛尔盆地南缘,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郊。隶属乌鲁木齐市管辖。 古牧地镇是米东区一个没有集镇的建制镇,地处米东区以西1公里处,总占地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109亩, 全镇地表水资源量1100万立方米,年提取地下水量2796万立方米,属资源性缺水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米东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自古以来该地区日照充足但是降水量却极少,加上不合理的灌溉和利用,近年来米东区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加剧。

3 米东区古牧地镇高效节水发展趋势

3.1 高效率用水

工业、农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水资源的需求极大,米东区古牧地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导致该地区处于水资源匮乏状态。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新疆地区的投资比重,,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新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得到很大提高,主要是体现在高效用水方面。在米东区古牧地镇,原先水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在农业灌溉方面,近两年,古牧地镇积极争取国家高效节水项目,并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指导,在全镇推广高效节水 “滴灌”技术,该技术一方面满足了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可以从本质上进行高效率用水。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古牧地镇在实行了滴灌技术后,有利的节约了水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本地区的经济效益。

3.2 科学用水

目前,在我国新疆地区大部分农业都实现了科学用水。以农业为例,所谓的科学用水就是改变原来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古牧地镇传统的农业用水大部分是使用沟渠灌溉技术,该灌溉方式虽然可以最大程度上促进农作物对水的需求,但是水资源浪费率极高,在实际的灌溉过程中很难真正意义上实现均匀灌溉,已不再适宜当前的新疆地区的农业灌溉发展趋势。

针对沟渠灌溉技术的不适宜性,古牧地镇政府大力提倡滴灌、微灌、局部灌溉等多种科学方式。首先滴灌主要指的是通过在农作物周围安装滴头,将水最大程度上植入农作物根部,一方面可以满足农作物对水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节约用水。微灌技术和局部灌溉也是运用此种原理。根据古牧地镇水资源匮乏的状况,米东区政府大力倡导科学灌溉技术,这也是新疆其它地区高效节水发展的主要趋势。

3.3 借鉴它国优秀经验

我国水资源相对而言较为匮乏,尤其是我国新疆地区。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有较大差距。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我国农业和工业用水应该积极借鉴它国优秀的节水经验。学习西方先进的灌溉技术,实现最大程度的“零浪费”,利用科学技术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并且定期派遣专家学者到国外进行交流,然后指导我国农业和工业用水,以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科学技术还需要不断进步。新疆地区是水资源匮乏的典型代表,为了最大程度上实现高效节水,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比重,积极指导农业和工业灌溉;其次,专家和学者要不断借鉴它国优秀经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工业,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制定出适合农业发展的灌溉技术;最后所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从国情出发,并且要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切勿急功近利。我们相信只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我国新疆地区一定可以实现高效率用水,我国的经济水平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

没有闲聊,更没有客套,对于我国的农业品牌发展等问题,谷建全在记者面前直抒胸臆,结合目前我国农业品牌发展实际,爽快开言。

农业部将今年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4月中旬在河南郑州要召开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品牌创建推进大会,在这些决定的大背景下,您认为对我国农业品牌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谷建全:这个大背景,其实主要就是现在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转型阶段,由过去总量不足到现在出现结构性过剩,这就意味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消费角度来讲,过去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因此生产的农产品越多越好,因为市场需求大。但现在总量上去了,就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现象,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提高了,那么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就从过去强调量转化成了现在的追求质。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追求更多的是安全、生态、品牌。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市场主体就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转变思路,要清楚认识到,有质量、有品牌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才有价值、才是大众真正需要的。农业部将2017年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并要在郑州召开全国农业品牌推进大会,这对强化农业品牌意识,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带动河南农业品牌建设等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品牌可以乘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这些无论是对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来说,还是对不断发展和打造农业品牌来说,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您认为全国农业品牌推进大会放在河南召开,将会给河南农业和农业品牌带来怎样的机遇和影响?

谷建全: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农业转型升级的任务相对于全国其他省份来讲应该是更重、更迫切的,也是更具有示范和带动意义的。另外,河南农业在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国家把全国农业品牌推进大会放在郑州召开,我认为不是偶然的,它是符合农业转型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要求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从另一方面讲,河南是农业大省,但是农业品牌发展还不够快、不够多、不够好。这次会议的召开将对河南农业和农业品牌建设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和推动力,相信很多河南农产品品牌,或者正在打造过程中的农产品品牌将会借这次机会把自己宣传出去、推广出去。此外,由于河南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很重,如果河南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给全国做个示范,成为全国的良好典型,带动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

前不久,在河南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河南要加快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您认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发展绿色农业和建设农业品牌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谷建全:河南省十次党代会确定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那么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河南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们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问题是,转型升级要往哪里转?转什么?从河南农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转型升级主要就是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那么农业的综合效益是什么呢?事实上,主要体现在绿色农业和农业品牌上。农业品牌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或者说是一个主要手段,要形成品牌首先需要有质量保证,而质量能够得以保证的前提就是绿色化、有机化、品牌化。只有这样,河南农业才能够真正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切实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因此我认为,发展绿色农业和建设农业品牌在河南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过程中,将会扮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色。

您认为农业品牌应该怎样打造?在这一打造过程中要避免走入哪些误区?

谷建全:首先,就农业品牌的打造而言,我觉得最根本的一个因素就是质量。这是根本。你能不能成为农产品品牌,关键就在于农产品质量的好坏。质量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如农产品安全性,农药残留、土壤污染程度,以及产品本身内在营养成分比例、含量等,都是质量好坏与否的重要因素。第二,形成品牌需要有持续的营销策略,营销要到位。在市场上,一个品牌要想让广大消费者长期认可,就要有一整套完善、实用的营销策略。第三,品牌的打造需要挖掘产品的文化因素和价值,挖掘产品先天的文化资源。比如,河南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很多农产品在历史上都是宫廷专用,或者长期存在并流传于市场上的故事,都有利于塑造农产品的品牌。因此,我们要把文化元素的融入、文化元素的挖掘、文化元素的放大和品牌建O结合起来,使其产品影响力在市场上进一步扩大。最后,科学技术也是农产品形成品牌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包括良种培育、生产过程的高技术化等方面,都有利于品牌的建设和形成,所以在品牌打造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提高科学技术对品牌建设的支撑作用。

您怎么理解“农业品牌是农业市场竞争力核心”这一表述?

谷建全:目前,我国处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那么从农业来讲、从农产品发展来讲也是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农产品品牌的有无实际上体现着农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如果是品牌,它就意味着竞争力是很强的;如果没有品牌或者品牌知名度不高,那么就意味着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小、竞争力弱。所以,农业品牌实际上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从河南来讲,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抓手就是要培育品牌,就是要把大批的农产品打造成为全省的品牌、全国的品牌。因为市场在发生转变,过去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你只要生产出来就有人买,但现在不行了,随着我们国家进入中高收入这样一个阶段,人们的消费升级了,人们更青睐有质量、有品牌的产品,所以只有有了品牌,才能形成经济效益。总之,农业品牌是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目前,我国的“三品一标”农产品依然是农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您认为如何才能使其快速发展起来?

谷建全:在过去农产品短缺、总量不足的时代条件下,市场有需求,不管你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只要有产量,都能销售出去,最终形成经济效益。然而,现在那种传统的农产品生产方式,那种忽视质量安全、优质营养的农产品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了。现在,国家讲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就是要下决心来推广o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促进“三品一标”农产品快速发展起来。首先,国家要有一系列的激励政策,要给予“三品一标”的产品生产一定的激励措施和资金保障。其次,在市场方面做好文章,使这种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在市场上形成较高的价格,真正形成优质优价的价格机制,通过市场激励大家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第三,通过示范引领的办法引导推广“三品一标”生产。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培育一大批采用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的科技园区、示范园区、产业基地等,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先行先试,为全国、为广大农业地区作出示范。第四,国家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从事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的研发,通过技术创新来支撑这种生产方式,并把这种生产方式方法在全国全面推广开来。因此,我觉得至少要从以上这几个方面解决“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的薄弱问题。

绿色农业和“三品一标”农产品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河南应该怎么做?

谷建全:目前的农产品市场,需要的就是“三品一标”农产品,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必定是以围绕绿色农业为目标。因此,河南也要顺应发展趋势,采取相应措施,以推进绿色农业和“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发展为突破口和切入点,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因为河南农业占的比重比较大,农业在整个产业里面还占11%左右。我们要培育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省,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简要来说,一方面要提高河南农业的综合效益,调整种植结构,推进发展绿色且效益较高的农特产品;另一方面,河南要大力推广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使其在农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上升。总之,要通过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来提升河南的农产品质量,来加快培育河南的农产品品牌,最终提高河南的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产品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三农”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

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目前,随着农业技术科学化方向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得到了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具体的工作红就需要从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并在工作中将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来,对于每个管理环节合理规划,系统化操作,实现专业化经济管理、技术化经济管理,走管理创新道路,推进农业路经济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快速稳定发展。

一、中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建设也逐步深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农业经济管理在政府的支持下,享受了各种优惠政策,推进农业经济大跨度发展。但是,从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农业经济管理中没有从实际出发完善管理体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这就意味着管理体制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农业经济围绕着公有制展开,结合使用多种经济模式,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发展的步伐加快了,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存在滞后性,没有从实际出发对于管理体制予以完善,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没有树立较强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中国是农业大国,社会经济要获得良性发展,农业经济至关重要,其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具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政策,并引领农业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征程。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第三产业也崛起,但是,多年来的农业发展依然存在滞后性,这时候与工业和第三产业大量地吸引人才,农业经济却没有吸引人才的注意力,使得农业管理人才匮乏,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另外,农业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对于农业管理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比如,一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没有更新思想,而是依然依赖于传统的思想实施农业经济管理,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都没有创新,没有将农业经济管理放在重点的位置,没有认识到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导致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没有积极落实,这是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滞后性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从当前农业经济管理情况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呈现出管理理念现代化的趋势;处于信息时代,农业经济管理如果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就会落后于快速推进的经济发展步伐,所以,管理技术要更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财务财务管理,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是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如下。

(一)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现代化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中就要遵循市场规律,与农业市场运行趋势相吻合,这就意味着农业经济管理要走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结构做出调整,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发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对于发现模式予以创新[1]。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与信息技术的普及具有直接相关性。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的规模扩大,管理的效率提高。处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环境中,中国的农业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经济管理,使得农业科研成果很快地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汇总,农业的生产力提高了,管理水平更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所以,农业的未来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三)农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化农业经济管理中,财务管理模式非常重要,需要适应当前的农业发展走创新之路。从当前的农业财务管理情况来看,存在不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财务管理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就不能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采取管理的作用。农业财务管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没有将先进的经济管理意识注入其中,就会导致财务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落实到经济管理层面,就会导致一些问题存在,对农业经济发展非常不利。面对上面的问题,就需要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财务管理高度重视,对于财务管理模式予以规范,包括管理行为、财务管理组织形式、财务管理的内容以及所采用的管理方法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比如,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管理上加大了力度,同时对财务管理模式做出了调整,更加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与农村经济管理实现同步,做到两者相辅相成。在具体的工作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公开,将公开的日期经过组织统一决定确定下来,在指定的地点公开所有的财务状况,主要的公示方法是用公示栏形式。在公示的时候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每个步骤都要规范操作,不能省去,方式财务公示中存在问题。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每一笔资金都严格监督,按照有关的规章制度执行,这样可以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就调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直接责任人,将解决措施制定出来。采用这种方法,农业经济在财务管理更加合理合法,防止出现混乱的状况,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农业经济管理走创新发展道路,专业管理人才需要放在第一位,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中要摒弃传统模式,从农业经济管理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农业经济管理走创新发展道路,体制的保障非常重要,对管理体制不断健全,为农业经济管理起到指导和控制作用,促使农业经济管理按照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行。具体的农业经济管理管理创新途径如下。

(一)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要实现创新,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既要吸引专业人员到农村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还可以在农民中推广。要注重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充分发挥管理层面的交流作用,使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稳定有序展开,让更多农民接受管理,认识到经济管理与农业技术的相关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性[2]。通过农业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加强管理,引导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产生信任态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从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更多地考虑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用宣传的方式实施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需要不断健全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掌握农业技术,做到管理与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管理。实施农业经济管理,实行特殊岗位管理,严格基层农业经济管理部门专业技术岗位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工作,提高农业经济管理队伍整体职业水平[3]。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建立有竞争力的用工环境,对于管理程序要不断完善。建立竞争机制是为了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意识,使员工对农业经济管理充满激情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获得良好的绩效。

(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从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创新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要发挥农产品市场的导向作用,准确把握农业市场对经济运行特点,做好市场环境下的自我调控,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推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有关管理部门要不断更新观念,将管理落实到为服务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农业生产质量的重要性。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在实施技术推广服务的时候,要发挥技术指导的管理效能,进入到田间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指导,将管理落实到田间地头,还应允许更多的农民参与,让农民根据自己的农业生产需要自主选择农业技术,这不仅保护了农业生产环境,而且还合理应用了先进的技术[4]。引导农民积极学习农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将这项工作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来抓,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使农民迅速掌握农业技术,而且接受管理,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农民不能接受农业新技术的问题。管理人员要将教育和宣传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农民采用先进技术,使他们了解先进技术的效用,认识到接受管理的重要性,以在农业生产中提高生产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在农业技术管理方面,要积极引进农业科研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农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使得管理成果在生产中有所体现。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6-0011-04

农业现代化,近些年虽然已不再是人们谈论的新话题,但农业现代化进程仍在不断推进中,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探讨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并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反思,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尽管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千差万别,但是,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即农业的生态系统、技术系统以至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农业工业化以至现代化方向的一致性,是由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形态按照自然界物质运动形态发展的固有次序循环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这种客观规律的普遍性决定着各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方向的共同性。综合化以至生物化,即农业生态、技术和经济系统组织和管理方式都趋向综合化以至生物化,这就是农业现代化的总趋势。

农业综合化是现代以石油为主要动力和高度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及设施化农业向未来生物化农业的过渡阶段。综合化农业不仅在技术上把非石油能源为主要动力的综合机械化、自动化、水利化、良种化及设施化有机地组合成综合的农业技术系统,而且把现有农业的生态系统改造、重建、提高或新建成综合的生态系统,把现有的农业经济组织管理改革或完善成综合的经济系统管理。它将现代农业发展的所有成果集中起来加以综合化和系统化,一方面使人类农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又为向生物化农业过渡在技术上、生态上和经济上作好准备。因此,综合化农业以至生物化农业是比现代农业(包含石油农业)先进得多、高级得多的农业发展阶段,它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新方向。那么农业的发展为什么趋向综合化?其原因我们认为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规律,二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发达国家农业是以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农业。其工业化进程是如此之高,以致无论从生态上还是从技术上和经济上来看,这种农业的发展都在趋近自己的极限。如何突破这种农业的固有极限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新的解放,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的综合化,正是为了适应现代农业求得持续发展的这种客观需要,把各农业学科的单科单项知识组装成整体知识,把各学科、各领域、各部门和各种相互矛盾的要求、信息和力量结合成一个有条理而协调的结构,把农业中的各种生态的、技术的和经济的因素或分量组合成一个达到最优水平的完整体系,使农业生产持续达到最大(或最优)的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规律,就像社会生产的其它一般规律一样,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农业生产都要共同遵守的。当人们能从经验和科学上认识它时,农业生产就能持续发展;当人们不认识它时,它便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人类,用饥饿、危机、灾难以至文明的没落和毁灭来强迫人们去承认和遵循它那严格的质的规定和量的界限。在古代农业中,有些地区如恩格斯所说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一些地区居民,由于只知道向自然索取,而不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结果都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整个地区的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都沦为衰落和消失。科学家们对世界上许多地区文明消失的原因进行了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业土地的退化是其主要原因。如中东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的消失,主要是由于排水不良而造成灌溉系统的淤塞;我国的黄土高原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农业生产的发祥地,也是由于长期不适当的耕作而造成了土壤侵蚀严重,以致现在复垦都遇到很大困难。当然,世界上也有一些地区,特别是我国、日本及朝鲜的一些地区的传统农业,经历了两千年、三千年乃至四千年的漫长岁月而没有出现地力衰竭,就是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经验上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重要性,创造了保证土壤的永久肥力、产量的不断增长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的无与伦比的农法。但传统农业中对物质变换的认识仅限于经验,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现代人类要能避免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所遭受的第一次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惨重恶果,就只有抢在第二次全球生态危机之前把目前单一的农业生态系统改造成综合的农业生态系统;就只有把单项农业技术合理组装成综合的农业技术系统,利用多项技术措施之间的正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来突破其现有的极限而进发出新的生产力。

农业的综合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生产规律的要求,也是科学技术进步规律的要求。近代农业科学在这一百多年来的发展中,在经历了一个分化的过程后,开始出现综合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内在表现是:在细分化过程中某些分支学科之间的共同特征使他们联合起来,某些学科积累了大量的实证知识而开始系统化,在细分化的纵深发展中出现的下级层次的学科需要上级层次的学科加以概括。所有这些趋势导致横向科学、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层出不穷。这些综合性的农业科学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而这些学科在农业中的应用又反过来推动农业的综合化。

现代农业的综合化趋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农业的工业化到农业的反工业化。在发达国家的现实条件下,农业的集中化开始向自己的对立面――分散化转化,小农场令人惊奇地增加起来,原来一直盛行的以大并小的趋势开始转变为成化大为小、大小联营的趋势;农业的专业化也开始向自己的对立面――兼业化转化,兼业农户普遍地发展起来,原来作为伴随专业化主流的一股支流,兼业农户在农业中的比重是微不足道的,现在却变得相当重要了;农业的标准化和同步化经营曾经一度具有压倒的优势,但现在优势在转变成劣势,它的优势地位在被它的对立面――多样化和多元化经营夺去;农业的理化集约化自工业化开始以来一直是占主导地位,但它的主导地位现在开始动摇了,不得不给它的对立面――生物集约农业经让位;单一化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工业化过程中建立的“独立王国”,更是还没等巩固下来,就受到它的对立面――复合化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挑战。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中的工业化和反工业化这两种倾向也都在同时并行,互相补充,再也不像当年发达国家农业沿着传统工业化的单轨道来实现现代化了。

第二,从农业的城市化到城市的农业化。战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农村沿着“农村城市化”的方向

发展,但“物极必反”,现已开始出现振兴城市农业,把市区内的农业当作城市内的一种产业、甚至主要产业来发展,或者新建农工一体化的田园城市,或者开辟家庭菜园,或者鼓励市民兼营农业等的趋势,许多西方学者都把这看成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和一条捷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为避免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弊病,也正在走城乡综合发展的道路。 第三,从农工对立化到农工一体化。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内部的许多环节逐步分离出去,独立成为专业化的农用工业部门,并用一个市场把前者同后者在供求矛盾中对立起来,当二者之间的对立尖锐得对双方都不利时,只好联合起来,组成“农工综合体”,或“农工商联合企业”。这样“分久必合”是所有实行农业工业化的国家共同的现象,工业相结合的综合化农业或农工综合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已不可逆转地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强大趋势。

第四,从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到城市劳动力返回农村。工业化国家在对农业实行机械化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的现象,但当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一定高度后,大量的石油能来取代劳动力对农场主就变得不再合算;相反地,吸引劳动力,特别是熟练的脑力劳动者到农村中来倒是成为有利可图的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农业高度机械化的国家近年来出现了城市劳动力返回农村的现象,有些国家的政府还采取措施促进这种变化,以解决因电脑的大量使用而更加尖锐化的城市失业问题。

第五,从微观的专业化到宏观的综合化。专业化是工业化得以进行的基本因素之一。农业工业化、专业化的程度越高,农业内部和相邻部门的分工就越细,农业生产中采用的工业化技术和工艺就越多。这样的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给各行各业造成一个高度利害相关、高度敏感的商业环境,便会使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储备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此情况下,各行各业在一定范围内联合起来实行综合性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唯一出路。当建立综合性生产成为高度工业化的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时候,农业生态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地开展起来,为把早先已经专业化的数种生产联合成统一的生态农艺生产线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以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新一代综合化技术的出现,则进而为这些专业化的数种生产联合成统一的农艺生产线奠定了高级技术基础。

第六,从资源集约化到知识集约化。农业的工业化,实际上是以资源密集型的农业来取代劳动密集型的农业。随着农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资源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资源投入量和资源费用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农业产量的增加速度,致使农产品单位成本急剧上升,危及农场主的利益,农业的发展同资源短缺、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工业化国家接连发生农业危机,就在这些国家的农业“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向农业生产和管理的领域冲来,为高度工业化的农业展现了新的前景,使工业化农业技术革新的传统内容开始发生变化。国内外一些学者,甚至以这种变化来预测,农业将发展成下个世纪知识最密集的产业。

第七,从着重依靠不可再生资源到着重依靠可再生资源。农业的工业化程度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给农业输入的石油能超过了输出的食物能。这种能量上的赔本生意本来是不合算的,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农业,在石油供应减少和价格上涨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从而使农业的脆弱性得到了大暴露之后,人们才不得不承认,这样依靠不可再生资源的现象绝对不能再盲目地继续下去了。近十年来,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和农场的经济决策中利用再生资源的问题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利用农业有机废物和再生能源进行生产的农场越来越多,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地取代不可再生资源而成为农业的资源基础。

第八,从单项技术的应用到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单项技术之间及其同周围环境之间在生态上和经济上互相干扰和相互矛盾的情况,首先在化学防治与采用良种使作物和家畜极易受到病虫的侵害而需要大量施用农药;大量农药的施用又会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发展和生理小种的出现,这又使良种倍受其害而不得不放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也未从这个恶性循环中挣扎出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不得不承认:没有单一的病虫防治方法能说是绝对可靠的;也没有单一的良种能被证明是有持久抗病性的;必须以尽可能相互配合的方式利用一切适用技术才能解决问题。同样严重的情况也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机械耕作与施用化肥、机械耕作与调水灌溉与施用化肥之间的尖锐对立中。实践证明:把农业生物、农业环境、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农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农业尽管是一个古老的生产部门,但对这个部门生产的全貌,人类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没有自觉地去综合认识。古代的还是近代的重农学者,也只是依据直觉对农业的外表有些笼统的认识,虽然至今仍有其发人深省之处,但终究没有严格科学的实验作为依据,更没能上升为理论。后来一些农业科学家分别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做了分门别类的实验研究,虽能深刻认识农业生产中的某些事物,但一直未能突破当时经验科学中已经占统治地位的分工所形成的专业局限,从而也不可能对农业生产整体有综合认识。在科学史上第一次对农业的全面考察和总的思考,是一百多年前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做出的。他们对农业的综合认识,不仅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农业科学,而且为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系统化、为人类对农业的认识由分析发展到综合、由经验科学上升到理论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系统科学和生态科学出现以前,他们之所以能对农业有这样的综合认识,是由于他们运用唯物辩证法这门“普遍联系的科学”来全面考察农业生产的结果。

第10篇

[关键词]浅谈;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8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新技术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采取多种促进科技进步措施。如国家科委负责实施生物技术、信息、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五个高技术研究的“863”计划,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和开发。同时我国农业在实现商品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正转向高产、优质、高效并重发展。但从研究领域看,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城市的传统工业,缺少对传统农业改造的研究和探索。这严重阻滞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因此,我国对农业的科技创新还不够快。但我国增加了对其的研究与发展投入,逐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1农业科技创新

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问题都很重要。一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二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农业安全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1.1农业科研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多系统型体制,简称“四个方面军”,即国家、地方(省和地市)、高等农业院校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科研单位等组成。他们各有各的分工和范围。截止2003年底,全国从此业人员9.57万人,科研5.7万人,生产经营2.57万人,省属机构47186人,地市属37502人。目前,全国高等农业院校60余所。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好,涉面越来越广,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1.2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情况

50多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级农业科研单位认真贯彻“理论结合实际,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方针,不断努力,为我国“三农”和农业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查阅《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得知,从1964-2005年期间,全国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农业和综合性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单位和部分企业等,共取得国家奖励重大农业科技成果1631项。其中种植业占的最多,1207项,74%。在农业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奖中,动植物新品种类成果占49.2%,应用技术类32.3%,新产品类18.3%,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动植物新品种类占27.5%,应用技术类45.6%,新产品类11.4%,软科学和应用基础类15.5%。结合获奖范围可看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多,发展方向广,但不足的是大奖项较少,国家奖励的农业科技成果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获奖等级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存在后劲不足,创新机制和体制不顺等问题,科技创新还不能全面支持农业生产发展需要。

1.3农业科研成果与转化

科学技术是潜在生产力。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根本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只有把它应用于生产实际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就此专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也作出相当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它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其转化率仅35%左右,而发达国家70%-80%,远远高于我国。分析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存在问题,主要是科研成果自身的障碍因素,及农民对成果吸收转化的障碍因素等。

1.3.1农业科研成果自身的障碍因素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无效供给;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周期长,利用周期短,导致适用技术供给相对缺乏;农业科技成果低偿或无常偿转化,影响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农业科技生活转化的周期长,影响成果推广的速度。

1.3.2农业方面的障碍因素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土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高素质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现角色转换,留守人员多年纪偏大,妇女居多,文化素质较低,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差;现行的农产品价格体系,致使农业比较效益变差,农业科技投入缺乏外部刺激和内在动力。所以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缓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2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创新走向大众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已成为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将产生巨大生产力,促进农业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2.1信息化趋势

农业创新发展已与信息化密不可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从60年代开始,80年展,90年代,已成为时展趋势,与此相关的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产生深刻影响,气象和病虫害测报预警、精细灌溉、精准施肥等将以全新面貌出现。

2.2智能化趋势

在农业中运用智能技术,对复杂的过程进行量化和集成,综合和分析,达到科学认识和决策管理,基础是系统的模拟模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开始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水循环(SPAC)等模型研究;随计算机技术发展,农业专家系统(AES)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得到长足发展;1996年,国家863计划设置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在农业应用方面,中国农业大学已建立了虚拟土壤–植物系统实验室,在虚拟玉米方面得到很好应用。这些与国际接轨的成果,标志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2.3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趋势

动植物育种,微生物发酵、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必形成一个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将使农业进入一个高生产率、高效率和高速度发展的新阶段。

2.4集成化趋势

随技术进步,农业技术分散性会减弱,慢慢走向规范化、集成化。

2.5可持续发展趋势

第11篇

关键词:农艺学;创新性发展;三农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96

农艺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学科,曾对我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起过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时至今日,尽管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已不像过去那样突出,但是其基础作用仍然不可小觑。农艺学作为农业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以研究农作物生产技术与原理为核心的一门科学。它所包涵的内容很广泛,从农作物的栽培、种植,到土壤的管理与改善,从对农作物的照护管理到农具的更新与使用,从农产品的收割到初步加工,再到制成成品流通至市场,可以说都与农艺学紧密联系。由此也可以看出农艺学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农艺学是农业发展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农艺学的革新与发展,就没有农业的发展与创新。

1 农艺学发展背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在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过程中,要全面贯彻五中全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把各项政策举措切实转化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惠。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加大对其扶持和支持的力度。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要做一个农业强国。要做到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就需要我们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兴农业发展之路。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秉持上述5个发展理念,要意识到,农艺学的发展决不是停滞不前的,而应与时俱进。下面简述当前我国农艺学发展的情况。

1.1 农艺发展的地域性特征

农艺业不像工业发展一样,不受地域性的限制,农艺业的发展受制因素很多,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资源、土壤性质对农作物的生长与成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农艺学的地域性特征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对农艺学进行改进,使原来只适应于南方生长的作物可以在北方某些地区进行种植,推广了种植地域;同时改进农作物种子的适应性,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以适应更加艰苦的条件。这些进步是都能看得到的。农业的地域性特征还表现在农作物对土地的依赖上,这就要求要加强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只有保护了农业用地,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也才能更好地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1.2 “三农”问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三农”问题是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建成小康社会。如今,“三农”问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意识到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从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农业产量上,放在应走怎样的农业创新之路上。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农业走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许多农艺学的研究专家也开始关注如何使农业发展更好上来。

1.3 国家对于农业创新扶持力度的加大

农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应加大对其创新性的研究与研发力度。科技兴农、信息富农、创新强农,只有将农业的发展与时代科技、信息、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是农业发展的最终出路,也才能走向伟大的农业创新的“中国梦”。

2 走农艺创新之路

2.1 走农业信息化之路

走农艺创新之路,是时代的发展对农艺学所提出的新的目标,也是农业发展应走的路径。创新之路来源于科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走一条信息农业之路,使农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这是农业发展的新目标。

信息农业,也就是农业信息化的道路,是指人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服务的过程。

2.2 走遗传育种技术之路

现代的育种技术呈现出多样性、交叉性的特征。这种新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生物育种技术的出现,正在改变着传统育种技术的瓶颈,给育种带来了新的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改良后的农艺新品种越来越多,为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带来了显著的实用性效果,推动了整个农业的发展。

2.3 走农艺生态发展之路

农业生态化,也就是走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是以清洁、环保为主要目标的农业新理念。绿色农业发展道路,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农业生态化,对于生活环境的保护,更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绿色农业的发展中,当前主要从农业废弃物的重复利用、农产品的商品商业化加工制作以及农产品的市场流通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彭玉亮,刘启云.知识经济条件下农业气候资源经济性评价方法的初步构想[J].安徽农业科学,2003(05).

第12篇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现在每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的联系也是越来越密切了,我国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所以说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收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并且现在我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当中所占有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会直接的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农业经济当中,农业经济管理是保证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以说我们的国家必须对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管理,使得农业经济有着更高的产值。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虽然说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主体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相比较于工业经济来说发展起步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实行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才取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现在我国的新农村政策的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主要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急需进行解决以及改善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实施。但是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没有及时的进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导致了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不相符合的,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约以及限制。不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极大的制约,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行的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是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急需进行解决。

2.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主要产业,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我国政府针对农业出台并且实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明确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关的只是,这也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坚强的后盾。但是在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很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度是完全不够的,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再就是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点主要就是体现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执行力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我国的农业经济进行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需要进行相关的提升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忽视,是会直接的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产生影响的。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之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这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现在笔者针对新型农产品销售体系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进行简要的介绍。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主要目标有三个,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想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就应该具有着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个就是营销主体的规模化以及组织化,第二个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现代化,第三个方面是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第四个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率,第五个是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业态,第六个是交易行为以及市场秩序的标准规范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的广泛。随着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逐渐的对各个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进行了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应该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这样有助于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现在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当中信息化的规模在进行着不断的扩大,信息化已经开始逐渐的向着我国农业经济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于农业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变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很大的帮助。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提高现在农业管理的水平,所以说现在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相应的提高,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于收集以及整理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够提供便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手段,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农业可以的开发以及利用。

3.农民合作社的改进。农民合作社就是把农村当中的农民联合起来,这样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生产成本以及交易费用都能够起到相应的节省的作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农民市场谈判地位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我们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及发展。通过相关的研究,笔者得出农民合作社当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以及关系因素与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的,并且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其中商誉因素以及物质因素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更大的影响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长的文化程度、担任社长的年数以及是否生产大户决定。制度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当中的机构设置、会议记录、公开财务运营以及盈余分配等相关的情况进行决定的。物质因素有农民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服务设施以及注册资金来决定。商誉因素则主要由农民合作社的注册商标以及相关的名牌产品和绿色认证等决定。关系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与政府当中的相关部门以及村里的组织关系来决定的。通过对以上关系的分析,笔者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大对于社长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社长的专业技能以及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合作社当中的组织机构衱利润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让每一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当中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的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支柱产业,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却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农业经济,本文主要就是介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薛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06:218.

[2]于果,马秉南,董洁.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J].品牌(下半月),2015,06:12.

[3]朴香玉,崔洙男.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266.

[4]谷尚菊.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漫谈[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28.

[5]谭智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2:12-13.

[6]张莉.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08:16.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范文二: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的管理逐渐受到重视。本文立足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主要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