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

时间:2023-07-21 17:2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此阶段教学的重点就是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教授。从世界范围看,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体国民素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好坏决定整个素质教育水平,同时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提高。

一、核心概念阐述

心理学是最初兴起于美国的教育教学课程,其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赛里格曼。而我国在实行心理学教育后,将该课程名称定义为“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主体对心理状态的积极调控,发挥身心潜能的过程。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周遭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且其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形态都能达到良好的可控状态。

(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概念起源于英美国家,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内容,尤其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学校和当地的教育组织,是相对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从一定实际意义上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研究农村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有助于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初期起步,也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功经验。但农村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多数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生活,孩子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学校应试教育严重,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从老师的角度分析,老师希望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习成绩;而家长抱怨孩子叛逆心理严重,不好管。

第三,由于家庭的原因,我们学校有一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管教,往往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状况欠佳,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虽然我们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有统一征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我校农村学生的实际,使用起来针对性不强。

三、农村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研究

教材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来说,合适的教材对于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的学校都实行统一订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是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别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当或者直接不安排,教材使用率低,从而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因此,作为农村学校和授课教师应做到:

(一)校本课程教材的拟选

首先,心理健康课程校本教材的選择与课程内容的拟定要进行问卷调查,在充分了解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主要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结合相关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整合现阶段农村学校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

其次,要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情景,编制适应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将教材有效印刷,发放给师生课堂使用。

(二)创新教育理念、增强师资力量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要想实现农村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高效,要以学校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理念。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渠道,例如互联网等,安排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能够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借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师资力量。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由于农村家长的整体素质较低,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辨别出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早的发现与干预。因此,加强家长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教育的形式性较强,而缺乏有效的教育实践。总体来看,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落后,为了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师之间积极配合,先从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做起,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许成龙.浅谈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2:130-1. 

第2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论文摘要:从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内容、方法、工作规范、技术规范考核评价体系、人力资源方面介绍了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国内护理界正努力探索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为实现更广泛人群的健康做着积极贡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

    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1.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据常亚萍等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 。1.2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有84.0%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4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据调查统计,2001年的社区护士中有91%为中专学历,而且临时聘用人员占社区护理人员的2/3。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我国开设的社区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有专家统计,社区护理服务项目花费人次最多的是输液,占66.1%;花费时间最多的仍是输液,占80.2%.

    2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2.1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在社区护理中,居民健康教育是社区服务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护士由于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又最有时间和机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她们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健康教育的护理,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国内专家也指出:健康教育应首先纳入到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

    2.2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3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故社区护理人员在帮助居民形成良好行为方面要求拥有行为改变的知识和处理策略;要求拥有评估健康行为和确认对象是否执行健康行为能力以及协助人们改变、评价行为的技能。社区护理人员应运用健康教育的模式,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2.4多途径与多层次地培养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社区护理工作要求从事社区工作的护士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大部分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将由护士来承担,因此培养社区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当前,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可分在校、在职和岗前培训3种:一是在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增加社区健康教育课程;二是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再培训;三是建立社区护士健康教育岗前培训制度,学习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理论,锻炼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能力。2.5改善社区服务体系及人力配置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可行的、统一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建立各种规划和评价体系,使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服务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我国社区护理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应该逐渐扩大护理的活动范围。同时,有关部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上应增加护士的比例,使她们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的发展方向,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和利用现有的条件,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与挑战。

第3篇

【关键字】幼儿园 健康 主题活动 方法策略

0 前言

幼儿园的健康主题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健康教育方式,这一教学的方式以幼儿的健康领域为研究核心,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通过较为自然的方式强化幼儿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在活动的同时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将直接影响幼儿今后的成长,这对我国的幼儿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1 幼儿园健康主题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幼儿在成长阶段需要不断的从外界环境学习必要的技能,因此成长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幼儿在身心方面的发展方向。幼儿园健康主题活动的开展便是以正确引导幼儿进行健康成长为核心,通过科学的方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好的成长环境,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健康主题活动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而从社会的角度来讲,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更加的复杂,社会关系的处理难度也日益加深,这使得社会环境难以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成长空间,幼儿在在成长阶段学习的必要技能大多来自家庭父母与幼儿园,这导致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渐上升,幼儿园逐渐成为幼儿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通过健康主题活动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学习和成长成为幼儿园的必要工作之一。

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幼儿园作为一个较为正规专业的教育机构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幼儿园是幼儿较为密集的区域,因此在以幼儿园中孩子可以看做一个小的社会群体,他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进行行为的矫正,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健康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极大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其学习的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 幼儿园健康主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健康教育活动在我国的幼儿教学中的还处在不断的摸索阶段,因此活动的实施中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行改正。目前幼儿园健康活动的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只要有两点。

2.1幼儿园教师对健康主题活动的认识不足

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存在缺陷不够全面。很多教师错误的将知识技能的教学当做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必要过程,并不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模式较为死板。教师错误的将知识技能的教学当做了幼儿教学的全部,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幼儿教学逐渐向多元化系统化发展,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对健康教育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理解,不断提升幼儿教育的实效性,通过科学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主题活动提升幼儿的适应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幼儿生理方面的健康成长做好保护工作,还要通过组织活动聊天讲故事的方式促进其精神方面的成长。

2.1不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很多幼儿园教师错误的将幼儿的健康成长等同于幼儿的生理健康成长,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幼儿园是孩子较为集中的场所,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他们第一次进行集体活动地方也是学习知识的地方,集体活动是他们第一次认识到个体在集体中发挥的作用。他们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给他们的心理带来负担。而很多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忽略了日常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的辅导。这使得他们在幼儿园中频繁的出现心理问题,阻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幼儿园健康主题活动开展策略

幼儿期是人的身心终身发展的奠基时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态度萌芽、获得早期经验,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因此针对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提出幼儿健康主题活动实施计划,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以健身益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在设计、选择、确立幼儿园健康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标准时,始终兼顾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

3.1以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健身活动与益心活动并重

教师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将益心活动融入到健身活动中,健身活动是幼儿园主要的活动形式,这也是幼儿思想最为活跃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将益心教学融入到健身活动中,从而实现健康与心理教学有机结合的目标。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幼儿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对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理解极为肤浅,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无疑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难点。然而,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态度和行为的可塑性大,容易形成习惯和动力定型,这为幼儿园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教师应当利用这一点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例如在进行健康常识的教学时应当将采用健身活动的方式,由于幼儿对动作的理解能力较强,可以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帮助幼儿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并通过幼儿主体一日生活活动让幼儿习惯这样的生活形成动力定型,从而使其终身受益。

3.2利用环境组织健康主题活动

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但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环境组织活动,通过较为直观具体的方式教授幼儿必要的生活技能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进行活动的基础是教师和幼儿园对于自身环境的把控,例如在幼儿园组织“爱家乡,环境美”“我是健康小卫士”等社会活动,并将健康主题和社会生活习惯融入到活动中,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同时幼儿园应当积极的整合自身的资源,采用与社区和家庭合作的方式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积极的将健康主题活动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实现教育身心的目的。同时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极大的丰富健康主题活动的内容,为健康主题活动提供更多资源,使幼儿教育工作真正的深入家庭深入社会,提升健康教育活动的整体性。

4 结语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逐渐向专业化发展。幼儿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正不断上升,而开展健康主题活动是实行健康教育的关键。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的转变自身的教育思路和方法,积极的探索实行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并努力寻求合作整合资源,提升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心理资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2011年5月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以来,全国各高校陆续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此同时,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及管理人员也在不断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并更好地实现《基本要求》中所设定的课程目标。在对该课程的诸多改革和创新中,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首先,在教学目标上改变以往以应对心理问题为导向的目标设定,而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只关注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的内容选择,而更多地选择带有正能量并促进学生潜能发挥的内容;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形式,而代之以更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形式;第四,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往的单一指标、静态评价,更注重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由此可见,学者们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有益的探索,但已有研究更多地是从较为宏观的层次提出了该门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案,而少有从微观层次,结合具体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将所提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改革方案运用到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本文试图将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资本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革新和考核方式突破几个方面将心理资本开发贯穿于该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同时就心理资本的四个核心成分的开发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探索,以期为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是在20世纪初由Luthans等人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框架下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1]。这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包括四个核心成分,即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乐观(optimism)、希望(hope)和韧性(resiliency)。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任务时,相信自己能成功完成任务并积极应对挑战的自信;乐观是指个体能以积极的归因方式对现在和未来的处境做出解释,并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希望是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寻求各种途径,努力实现目标的积极动机状态;韧性是指个体在身处逆境和遭遇挫折时,能从中快速复原,重新生活,并获得积极转变和成长[2]。这四个成分相互促进,协同发挥作用,并具有可测量、可持续开发的特点。众多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学者认为心理资本的内涵和结构都反映了心理健康积极层面所包含的内容,心理资本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3]。如张阔等研究得到心理资本与个体的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心理冲突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且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4];李磊等的研究得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心理资本越高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5];武春霞和秦葆丽的研究得到,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6];潘清泉等人研究得到心理资本总分及各核心成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7];杨会芹等人研究得到心理资本在农村大学生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8]。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进而实现《基本要求》中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的目标。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是实现对大学生心理资本进行系统、全面开发的主要形式和有效载体。

二、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案总体设计

为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有效开发,我们的教学团队首先对已有课程教学进行了总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围绕着《基本要求》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的设定,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本着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指导原则,我们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大学生发现自身所具有的优点和内外在的积极资源,挖掘学生所具有的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并有效预防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内,选择能体现积极心理学理念,并与开发学生心理资本四个核心成分契合度较高的内容,最终形成七大主题内容,分别是:1.关注心理健康,促进成才成长;2.认识自我,发掘潜能;3.培养积极情绪,树立乐观心态;4.增强韧性,积极应对压力与挫折;5.学会交往,获取积极资源;6.认识爱情,培养爱的能力;7.树立希望,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同时在教学案例的选择、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多以宣扬正能量、促进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能及体验积极情绪为主。

(三)教学方式的革新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更好内化,同时也满足心理资本开发的具体要求,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采用更迎合学生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形式。首先,在教学理念上体现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即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愿望,师生共同营造开放、自由、合作的教学氛围,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如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并结合部分表达性艺术治疗形式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心理剧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体验认知观念改变所带来的内心感受及相应行为改变所带来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改善而产生的成功体验。其次,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突出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在每次课开始的时候,用5-10分钟时间,通过带领学生做手指操、放松冥想和团体活动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并将其情绪调整到积极状态,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开始学习;在每次课程快结束时,通过播放与本次课主题相关的传播正能量和启发人的积极情绪的一首歌曲和一段视频(如《奔跑》、《我和你一样》、《真心英雄》、《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和《挑战不可能》、尼克•胡哲的演讲等视频),再一次加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在每次课结束后,通过布置书面作业(如学习、收获感想总结)和活动作业(如运用课堂所学的技能技巧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促进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和吸收。

(四)考核方式的突破

由于该课程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而心理品质具有内隐性、抽象性、渐进性和个人化等特点,因此本课程突破原有单指标、静态化的考核方式,而采用多指标和动态化的考核方式。考核指标具体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度、活动参与的质量、学习后的个人感悟及心理品质提升度五个方面。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均以实际出勤和实际参与的次数与总课程次数的比值来确定;活动参与的质量以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来确定;学习后的个人感悟以书面形式呈现,授课教师给出评价分数;心理品质提升以课程开始和结束时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资本的前后测分数变化及两次分数的平均值的绝对水平高低来确定。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各指标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权重分别为出勤率0.1,课堂参与度0.1,活动参与的质量0.3,学习后的个人感悟0.3,心理品质提升0.2。所有考核指标的评价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取消传统的课程结束后的卷面考试环节,且每次课上对表现积极、获得高评价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这样做既能起到及时反馈所带来的教学促进作用,同时也能使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起到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心理资本开发的具体实施

心理资本的开发是通过对其四个主要的核心成分进行开而实现的,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每次课和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要体现和实现对心理资本四个核心成分的开发。

(一)自我效能的开发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主要是通过体验成功来获得。这种成功体验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来获得,即个人在过去经历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或实现的绩效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他人成功经历的观察学习来获得,即分享他人的成功,观察或观摩榜样人物持续努力后的成功,值得尊敬的和有能力的人的暗示、评价或劝说。基于以上认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首先通过团体辅导、课堂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的形式鼓励每个学生回顾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其次通过播放视频或让在某些方面具有成功经验的学生分享经历让学生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和课后活动任务来体验成功。

(二)希望的开发开发希望主要通过打破“习得性无助”和树立合理目标来实现。打破习得性无助要从调整认知开始,以行动改变结束,具体包括:首先,通过“瓶子中的跳蚤”、“被铁链栓住的大象”等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以及明白自己的无助感、无望感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采用“优点大轰炸”和“自我优势取舍”等挖掘潜能的游戏,帮助学生看到并珍视自已的优势;再通过“完善自画像”、“埋葬我不能”等游戏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唤醒其突破习得性无助的动机和情感体验;最后通过心理剧表演和课后活动作业从行为上打破习得性无助。树立合理目标即引导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几个主要方面(自我发展、人际交往、学习及职业规划)设立具体的、可行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并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再通过情景剧的形式把自己期望的五年后或十年后的生活状态表演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未来的积极期待。

(三)乐观的开发

乐观的开发主要可以通过宽容过去、欣赏现在及为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寻找机会三个方面来进行。宽容过去即学会接受并重新认识自己过去所遭遇的失败、挫折和所犯的错误。主要是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曾经失败的经历,大家给予宽慰并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看当时的经历,并重新对失败进行归因。欣赏现在即满足当前的生活状态,并感悟当前生活中的积极面;如有同学对自己当前所上的大学和周围的环境不满。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和所上学校所具有的积极资源和优势。第三,为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寻找机会,即在宽容过去和欣赏现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及外界所具有的资源,为将来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机会,并采取积极、自信和欢迎的态度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四)韧性的开发

Luthans等在提出的心理资本开发策略中,涉及韧性开发的策略具体包括三个,即危险中心策略、资源中心策略和过程中心策略[9]。危险中心策略重点是减少可能增加不期望结果的危险和紧张刺激;如通过课堂讲授、小组活动、情境模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时间管理、学业规划、情绪调节等的方法,以减少学生由于学业、人际等现实刺激所带来的不良体验。资源中心策略是强调和增加可带来积极结果而没有危险的资源;如通过挖掘学生自身所具有优势和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其对生活的掌控感,并通过列举“社会资源列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还具有哪些外部社会支持和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以增强其应对困难和成功解决问题的信心。过程中心策略是强调个体在面对新环境、遇到新问题时要聚集自身适应系统的能量,以满足运用人的资源来管理现实危机因素的需要。可通过小组活动、情境模拟、课后任务等方式让学生懂得并学会怎样利用身边人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应对危机的技能技巧,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和心理复原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心理资本开发的成效

第5篇

【关键词】 卫生资源;评价研究;组织和管理;农村卫生;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G 4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7-0583-02

1 FRESH的提出及其意义

集中有效资源关注学校卫生(Focus Resources on Effective School Health,FRESH)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在第2次 “人人享有教育(Education For All,EFA)” 国际会议――2000年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上提出的概念。它建立在以往学校卫生项目一系列综合性建议的基础上,建议把学校卫生政策(核心内容1)和改善学校环境(核心内容2)、以技能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核心内容3)和学校卫生服务(核心内容4)作为FRESH框架的4个核心内容,并把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教师和卫生工作者)的有效合作、学校和社区的积极合作、学生的参与作为3个支持性策略支持和强化FRESH框架。

很多因素都与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的流行范围和严重程度有关,包括身体素质、基础卫生服务、受教育水平、社会文化习俗以及个人行为等。当某一特定的健康问题达到流行程度的时候,这些因素通常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因如此,FRESH才以这种多因素的工作框架来减少特定健康问题的发生。FRESH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型,它能用于2个方面:第一,识别影响学龄儿童健康的因素,通过FRESH的分析方法可以找出很多原因,包括学校卫生服务、学校环境与氛围、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质量以及必要的卫生服务;第二,做出有效反应,即针对情况制定有效措施。

2 FRESH框架在我国西部学校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合作,首次将FRESH框架运用于中国的学校卫生工作,实验地点为四川省绵阳市城乡结合部的一所9年一贯的寄宿制学校,包括小学部和初中部,其中小学生657名,初中生506名,其中928名(80%)学生住校。

2.1 利用FRESH框架发现问题

2.1.1 方法 为发现目前影响试点学校学生健康的主要问题,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于2007年5月对试点学校进行了全面调研,围绕FRESH的4个核心内容――学校卫生政策(规章制度)、学校水与环境、技能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学校卫生服务,分别对676名小学生和初中生、66名教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对44名小学生和初中生、10名教师、8名学校管理者组织专题小组访谈,并仔细观察学校的供水、教室、学生宿舍、食堂、厕所、校医室等情况。调查内容包括现有学校卫生政策的情况,学校物质环境的维护与监督情况,学生、教师对学校物质环境及心理社会环境的看法,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态度及对技能的认识,学校卫生服务的开展情况。

2.1.2 发现的学校卫生问题 通过全面的调研发现,学生和教职工一致认为影响学生健康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农村学校受条件(资金、环境等)的限制,对学校卫生工作认识不到位,卫生工作制度不健全,距《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2)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师生受环境的影响、条件的制约,个人卫生习惯普遍较差,卫生意识淡薄,卫生健康技能匮乏。家长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调查结果显示,仅37.2%的学生自我报告最近1周内每次吃饭前都洗手;对教师的定性访谈发现,100%的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认为学生的最主要健康问题是个人卫生习惯差。(3)学校很多卫生设施没有到位,限制了学生享受优质的卫生服务,41.3%的小学生和53.9%的初中生表示最近2 a内没有做过体检。

2.2 利用FRESH框架分析、解决问题 发现影响学生健康的主要问题后,学校首先建立了相关的“整合资源改善学校卫生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教育部门人员(如当地教育局有关领导、专家、学校校长、教师)、当地卫生部门人员(如卫生院院长、医生),学校教职工、家长、社区领导、学生等。这样有助于协调矛盾、动员所需资源。领导小组对每个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落实了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使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试点学校领导小组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专家提出的“学校卫生工作规划发展框架”的指导下,认真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整合资源、改善学校卫生、促进学生获得良好教育”工作实施计划,对此研究的总体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与开展的活动、预期产出的结果、效果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做出了详细的描述,并明确各项工作的经费落实情况,包括现有资金及可动员的资金,从而使各项问题的解决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现以问题二――“师生个人卫生习惯普遍较差,卫生意识淡薄,卫生健康技能匮乏。家长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为例,简单介绍利用FRESH模式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1)学校卫生政策:①把每学期2次的专题讲座写进学校的《卫生知识、技能培训制度》和学校的工作计划,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以保证该项活动的顺利进行。②把健康教育课作为校本课程,列入教导处课时计划,由教导处统一排课。

(2)学校水与环境:①由学校提供保温桶,食堂提供开水,解决学生平时的饮水问题;②商请政府支持,修建住校生浴室;③在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学校购买消毒剂(二氯异氰脲酸钠),于每周一分别由食堂负责人对食堂,生活教师对学生寝室(包括厕所),专职后勤人员对校园、教室及办公场所(包括厕所)进行消毒。

(3)以技能为基础的健康教育:①开设学校课程――健康教育课。隔周从每周的3节体育课中抽出1节上健康教育课,这样既能够保证健康教育课每学期8~10节课时,同时,还保证了学生每天至少1 h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师资安排由体育教师授课。教材由学校组织教师利用原有旧教材、网络查询及生活经验等编写活页式教材。②聘请有关专家或医务人员,于每学期第2周和第10周举行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技能专题讲座,同时邀请家长参加,主要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食品卫生知识、流行病和传染病及地方病的预防、生活技能、文明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训。③利用学校广播、板报、宣传栏对师生进行卫生知识宣传。④强化班务管理,认真进行考核。周值日教师、学生会干部和各班班主任利用每天的晨检和不定时抽查,对学生个人卫生、穿着、卫生习惯、课间活动等进行检查量化评估,并按照《学生个人卫生考核细则》进行量化评分。⑤开展“雏鹰争章”活动,颁发“卫生”奖章,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组织师生参观市级校风示范学校,观摩学习等。

(4)学校卫生服务:受人员编制、资金等的限制,学校无法聘请专职校医,但是试点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主动与当地卫生院签订协议,聘请卫生院医生作为学校兼职校医,每天12:00-12:40和17:00-18:00在学校坐诊。兼职校医主要负责学生临时就医、环境与食品卫生的监控、卫生知识的宣传、每学期2次健康知识讲座和卫生工作的指导。

3 讨论

FRESH是一个思维模型,并不是一个“新”的项目与计划,所以它是灵活的、可接受的。FRESH模式尊重现实,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受限的现实。因为FRESH 4个部分中每一部分的作用效果都会相互促进和强化,所以不管投资多少都能收到显著效果。这样,即使在资源最贫乏的学校和边远农村也能像城镇一样利用FRESH模式,并且政府可以考虑在较小的可承受的投资基础上获得较大的收益。

此研究首次在中国引入了FRESH框架,并以中国西部的农村学校为切入点,围绕学校卫生政策、学校环境、以技能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服务4个核心内容,以及教育与卫生部门(包括教师与卫生工作者)的有效合作、社区的有效参与、学生的重视与参与3个支持性策略,探讨了在农村和资源短缺地区整合学校有效资源,综合发展学校卫生工作的实践,拓展了具有本土化特点的中国学校卫生工作的理念与内容,从而对在中国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学校和资源短缺地区学校,在整合学校卫生有效资源(FRESH)理念的指导下,为发展“改善学校卫生实施计划”,开展学校卫生综合改善的实践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整体思路与工作框架以及其他有价值的借鉴。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构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核心,以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以高校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活动。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还未形成健全的评估体系与评估标准。所以,加强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构建的研究,探索出科学、高效、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至关重要。

一、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一)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偏离正确发展轨道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无法从正面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为科学研究高校心理发展状况的需要,为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必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进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构建具有监督工作,有助于教育部门与心理健康教师按照评估体系的规定、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监督,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开展提供保障。同时,评估体系的明确规定和要求还能够帮助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等找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差距与不足,进而为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性

评估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高校查找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促使学校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断改进、完善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从而持续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增强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评估指标不全面

当前我国诸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学校环境对师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而对社会、家庭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考虑较少,尤其是评估指标中对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涉及更是少之又少。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估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评估占据了小部分,而对社会人员、家长等的心理健康评估则几乎没有。

(二)评估人员素质不统一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诸多评估者都不是专业出身,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评估能力、沟通技巧、品德修养等方面都不具备扎实的基础,尤其是具备高素质、高能力、高技能的评估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作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影响巨大的评估人员,其素质能力的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心理教育评估效能的提升。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者的聘用标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的专业性特别强,所以,聘用专业能力强的评估工作者是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具体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高校系统工作有深入的了解,拥有扎实的评估知识与统计知识,并能够对评估数据加以科学研究与分析,了解国家制定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等。扎实的专业能力与工作技能是聘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者的基本标准与要求。

(二)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信息的真实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有效性。所以,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将会大大促进评估工作的整体效能。其中,信息调查人员的身份不能隶属于任何一方,即被评估方与评估方,且与这两方不存在利益关系,不明确评估目标,只是按照事实进行记录。同时,要采取不定期调查的方式,预防被评估单位事先准备不真实的资料,确保调查人员搜集到的信息真实可靠。

(三)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目标

第7篇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讲究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肯定人的尊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我们这个时代迅速发展,人很容易产生迷茫的情绪,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所在,迷失在时代的大环境中。尤其是未成年的受教育者,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形成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那就必须要从人性的角度去给予他们引导和关怀,这就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通过人文精神的注入,可以让人在精神层面更加强大和稳定,可以帮助人摆脱心理困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通过人文精神的注入与渗透,可以帮助人培养较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这种心理品格包括真善美等很多方面的内涵,比如说高尚的道德意识、敢于面对困难的心态、善于帮助人的美好品质等。强调人文精神,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价值内涵注入,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心理健康的教育的守护。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

要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必须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有策略,才有效果。

(一)构建良好、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平等的人,而教育最基本的关系则是师生关系,因此师生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用民主的方式,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师生在人格和精神上是平等的,因此从心理上必须进行平等对话。只有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培养正确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道德观。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和民主的良好关系的构建,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如何用平等和民主的心态去进行社会交际,这对于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很有帮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有效渗透。

(二)充分尊重生命的个性发展

生命成长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引导、兴趣发展等,要想尊重和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在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树立自我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干部,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在实践中思考成长进步,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尊重所有学生,对一切生命一视同仁,要求同学间平等尊重友爱互助,对弱者不歧视,对优者要积极创造条件,尊重学生自身存在的个性差异和特长优势之处,多为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要尊重生命成长规律,该规律是人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的对象是人,因为尊重教育必须尊重生命,也就是人的成长规律,任何不尊重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必然把教育引向歧途。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作为教育者,应该在了解生命的基础上,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重视情感培养,按照规律引导生命成长,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

(三)创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环境

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是深刻的。这种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看似不明显却又无处不在,它具有暗示性和熏陶性。若是能够有一个温馨美好,干净整洁,周边人都善良和睦的环境,心理健康指数肯定会更高。优质的教育环境,必定充满着良好的人文精神气息,在里面生活学习的人,都会受到这种人文精神的影响和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积极的心理。因此,在学校教育时应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以良好的风气、和谐的氛围,以及充满人文精神色彩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来引导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发展。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形成一种人文精神的自觉性。这种人文精神的自觉性一旦形成,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持续的,长久的,稳定的。

三、结语

第8篇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

1、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调查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更高,可见厌学是一个重要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联系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不少学生认为政治课大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科失去信心。这就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面对这种情况,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学好、用好政治课。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第9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43-01

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十堰市的健康教育所,以城乡卫生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为契机,以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为着眼点,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围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乡镇、卫生社区、卫生村,结合重大重点疾病防治,着力从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立、专业机构综合能力建设、专业队伍业务能力建设、工作规范化等方面,对基层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进行了探索。

1 当前农村地区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1.1 工作经费短缺,财政投入不足 十堰市地处鄂西北山区,所辖六个县市大部分为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经济条件较差,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得不到落实,尤其是县级基层专业机构工作经费短缺,对基层的培训指导考核不能很好的落实,这种局面制约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开展。

1.2 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网络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 大部分县市区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无专职人员和办公用房,县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健康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1.3 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依法管理不到位 健康教育是创造健康社会环境的“大卫生”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是全社会各部门和所有人群都要长期参与坚持的工作。需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由于各级政府重视不够,各级各类健康教育机构及社会各部门的职责任务不明确,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的评价与管理,工作难以落实。

1.4 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不高,流于形式 从工作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机构网络不健全、专业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工作经费不落实、业务开展不规范、工作质量较差等制约发展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基层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一方面要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另一方面要强化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切实解决工作经费短缺的问题。

2 建立基层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策略

近年来,十堰市的健康教育工作结合创建卫生城市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以城乡卫生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契机,狠抓了健康教育机构网络建设、工作规范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对基层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进行了探索。

2.1 强化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投入 市爱卫办、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在保证市健康教育所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的同时,从2009年起健康教育纳入财政预算(每年5万元,2010年起每年增加到10万)。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市健康教育所的办公场所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已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

2.2 建立工作机制,实行目标管理 近年来,结合创卫和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市爱卫办、卫生局把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和指标纳入目标管理,每年成立以爱卫办、卫生局、健教所等组成的考核评估小组,定期对辖区内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市对县每半年检查考核1次,县对乡镇每年考核1次。督导、检查和管理每季度1次,分市县乡三级,层层实行目标考核,将责任目标和效果目标与考核结果及经费挂钩。通过目标管理和督导考评,使全市健康教育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效果。

第10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又能进一步丰富甚至提升现代教育的精神,在很短的时间就迅速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展的教育活动。由于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在理论上多借鉴西方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林崇德教授认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是‘辅导是全员服务’的模式。‘辅导是全员服务’的模式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在此模式下应建立分层次有重点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按照专业化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级队伍:第一级队伍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从心理健康角度、教育角度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级队伍是学校心理学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辅导(咨询);第三级队伍是专业心理医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治。其中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二、探索与实践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微观角度,依据系统论观点,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在师资、教材、教法层面的整合过程,具体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力求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

1.整合教师资源

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实际的了解。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但是目前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的了解还不够准确,只停留在表面水平。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了解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提高教师解决学生问题的策略水平。言语疏导和情感关爱等策略都是教师工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常规化等特点。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还亟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科教育并重,教师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2.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建立多维、立体的学科教学目标。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教学目标,以实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兼容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机融入学科教学目标中。不同学科内容,应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虽然各学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但因学科特点不同,各科教育内容有很大差别。如语文、思品、社会等科可以直接引用相关内容进行某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数学科学等科则侧重于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氛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过程设计要明确“三条线”。教学过程是对教学目标的细化和落实,应体现出清晰的思路与层次。每一层次都应体现三条“线”,即知识线、教师引导线、学生活动线。教学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知识、智力、品德和人格,其内容是多层次多功能的。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践锻炼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3.整合教学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第12篇

[关键词]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39-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青年重点项目“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KYY120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郝永贞(1982―),男,山西寿阳人,硕士,江苏理工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陈丽娜(1983―),女,黑龙江密山人,硕士,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孙杰(1980―),女,河北保定人,江苏理工学院教师,讲师。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但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来看,却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取向工具化、教育内容知识化、教育手段技术化等现象。[1]从生命的视野建构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推动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心理健康作为人自身生命的一种状态与自我认知,从属于生命,内在于生命,是人整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内在动力。

从心理健康与生命这种内在关系来看,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于生命的视野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新理解与反思建构。它是以职校生生命为基点,遵循职校生生命的特性,用合乎职校生生命本体的方式,对职校生进行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模式是在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优化重组而形成的一整套实施程序和操作规范。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性,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回归生命,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共在性,注重学生生命意义的体认和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第二,强调将生命的核心议题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围绕职校生生命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心理、生命问题进行多层次的教育;第三,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用体验、反思、对话等“属人”的方式,来增进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二、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

1.基于职校生生命的内在诉求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关注人的生命诉求。职校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加之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使得他们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求职就业、人生追求以及学习、成长、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生命困顿。职校生这些生命成长中的诉求都应成为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和重要关注点。只有积极关注职校生的生命诉求,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2.关注职校生生命的整体生成

人的生命有三重维度: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作为一个“中介”,将肉体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2]人就是由这三重生命构成的具体而完整的生命存在。这种完整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将人的身心割裂开来,只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忽视生命自我保护和生命意义价值等层面的教育。

3.为了每一个职校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人的未完成性和未特定化蕴含着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实现的冲动。”[3]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用积极发展的眼光关注每一个职校生,相信他们的生命潜能,相信他们都可以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因此,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只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生命心理问题的治疗矫正,而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和谐发展。

三、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标体系

1.基础目标:关爱生命,增进生命健康

关怀生命是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旨趣。一方面是针对少数职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疾病、危机以及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矫正教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另一方面是引导所有职校生从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惑入手认识生命的现象、问题、本质,提高身心健康意识,掌握保护生命的技能、方法,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

2.发展目标:优化品质,促进生命和谐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保护生命、增进健康的初级层面上,还应该从积极的层面上立足职校生现有的心理发展基础和“最近发展区”,培养他们乐观、希望、爱、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增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和抵抗生命挫折的能力,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和生命的和谐。

3.终极目标: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

人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以价值、意义和目标作为归宿。当前部分职校生对生活的茫然感和无助感恰恰反映了生命意义的缺失。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直面学生心灵的教育,不能不关涉学生的精神层面。因此,开发职校生的生命潜能,引导职校生探究生命的意义,帮助职校生找到生命的价值成为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

四、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1.生命健康教育

“人的生命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离开个体生命的自为存在,一切都会失去真实的承担者和前提。”[4]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的存在是人一切活动的前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关于生命的特性、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其次是关于生命情感的教育,通过对生命唯一性、独特性、不可逆性、短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2.生涯发展教育

人的生命是一个共在体,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他人、社会、自然。生涯发展教育主要是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教育。人与自我方面包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够调控自我的情绪和压力,进行自我生涯规划,学会学习,提升就业能力,等等;人与他人方面包括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正确处理亲情、友情及异性关系,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人合作等;人与社会方面包括学会适应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团队的关系;人与自然方面包括树立民胞物与的情怀,尊重生物的多样性,身体力行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等。

3.生命价值教育

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活着总要追问为什么要活着,如何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最终落脚于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的内容。生命价值教育主要是引导职校生从自身生活出发,体悟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创造自我生命的价值,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

1.激发生命情感,唤醒生命意识

“情”是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珍惜。”[5]当前职校生存在漠视生命、轻掷生命、挥霍生命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生命情感的缺乏。只有激发了积极的生命情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唤醒职校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2.强化生命体验,培养积极人格

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一种体验教育。“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6]因此,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激发职校生生命情感的基础上,通过体验的方式增进职校生对生命的理解,提升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生命行为,最终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3.挖掘生命潜能,引导自我实现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使职校生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人格,更在于挖掘职校生的生命潜能,促进职校生生命的自我实现。每个个体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潜能,只有当个体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潜力的时候,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因此,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职校生了解自身生命的潜能所在,引导职校生在生命体验中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在生命旅程中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

六、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1.注重生命心理型教师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生命状态和心理品质会直接影响学生

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加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增加了生命教育的内容,这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术,还要掌握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方式。因此,职业学校既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生命教育理念的熏陶,更要注重对心理专业教师生命辅导技能的培训与提升。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深度的融合。在理念上,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生命教育的视野提升心理健康的境界;在内容上要围绕职校生生命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生命问题和生命现象,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向度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加入生命教育的版块;在方式上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技术(心理咨询、团队辅导等)的优势进行生命知识、技能的教育,在生命意义价值的教育中要更多地用体验、对话、反思等“属人”的方式来进行。

3.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合力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生命工程、幸福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配合。职业学校是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负有主导作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主要靠学校来确定。家庭是与学生生命链接最为紧密的地方,争取学生家长对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至关重要,学校可向家长宣传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提供合适的方法与技术。职校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易感染性,因此,社会方面要为职校生的成长营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关注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紧密配合,做到优势互补,责任共担,才能提升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郝永贞,陈丽娜.中等职业学校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反思及其模式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4(8):86-89.

[2]光.生命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99.

[3]周琢虹.职校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职教通讯,2005(12):50-52.

[4]高青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