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的来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欧姆定律是指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该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乔治·西蒙·欧姆1826年4月发表的《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论文提出的。
2、随研究电路工作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欧姆定律的重要性,欧姆本人的声誉也大大提高。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以符号Ω表示。
3、欧姆定律成立时,以导体两端电压为横坐标,导体中的电流I为纵坐标,所做出的曲线,称为伏安特性曲线。这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它的斜率为电阻的倒数。具有这种性质的电器元件叫线性元件,其电阻叫线性电阻或欧姆电阻。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课程改革;物理规律;规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5(S)-0032-3
物理规律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到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前提是了解物理规律内涵、本质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科学的教学策略。
1 物理规律的内涵
“规律就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现象、分子、元素(因素、要素)或方面的本质之间的关系”。相应的,物理规律就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必然的联系。
1.1 物理规律的类型
经过2000多年的建设,物理大厦恢宏庞大,其组成规律自然纷繁复杂。为了认识物理规律本身,我们有必要对物理规律进行必要的分类。从物理规律获得途径的角度来看,物理规律可分为实验规律和理论规律;从物理规律知识形式的角度来看,物理规律可分为定律、定理、原理等类型;从过程中不同质的运动角度来看,物理规律可分为力学规律、热学规律、电磁规律、光学规律等;从“定性―定量”维度来看,物理规律可分为定性规律、定量规律。
1.1.1 实验规律与理论规律
从物理规律建立基础和过程的不同,可以将物理规律划分为实验规律和理论规律两种。实验规律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中学物理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属于实验规律。如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等即为实验规律。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理论推导,得出的新物理规律。动能定理、万有引力定律等即为理论规律。我们以万有引力定律为例来说明一下理论规律的建立过程。牛顿在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牛顿自己的第三定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等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应用他超凡的数学才能,通过理论计算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1.1.2 定律、定理与原理
从物理规律知识形式的角度来看,可以将物理规律划分为物理定律、定理与原理三种类型。通过大量具体事实(包括实验和观察)归纳而成的结论称为物理定律,如牛顿第二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等。通过一定的论据,经过逻辑推理而证明为真实的结论称为物理定理,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属于物理定理类。对大家公认的具有普遍性,而且可以作为其它规律基础的物理规律一般称为物理原理,如我们中学阶段比较熟悉的功能原理、叠加原理等即属于物理原理类。
1.1.3 定性规律与定量规律
从“定性―定量”维度来看,可以将物理规律划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种类型。定性规律揭示的是各物理量间必然联系的存在和发展趋势;定量规律揭示的是必然联系中量的相互制约。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就定性的描述了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的运动趋势,不反映外力与运动趋势之间的量化关系,属于定性规律。而定量规律则不同,如欧姆定律,除文字描述外,我们还可以用公式I=U/R来揭示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不同的物理规律分类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比如欧姆定律即属于物理定律,又是实验规律,同时也属于定量规律。
1.2 物理规律的特点
1.2.1 物理规律的实践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学物理的众多规律都是在实践、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使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这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1.2.2 物理规律的联系性
物理规律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包括物理规律内在的概念、现象之间的联系;规律与规律之间的关系。
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牛顿第一定律是说物体不受外力时做什么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揭示了物体的惯性质量、所受到的合外力与由此而产生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阐述物体受力时做什么运动,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一定律是第二定律的基础,没有第一定律,就不会有第二定律。虽然第一定律可以看成是第二定律的特例,但不能取消第一定律。
1.2.3 物理规律的对应性
物理规律中的各物理量都针对于某一研究对象。如果是状态量则对应于某一时刻、某一位置、某一状态。如果是过程量则对应于某一段时间、某一个过程、某一空间等,这就是物理规律的对应性。如,欧姆定律U=IR中各量均对应于同一导体、同一段电路在同一时刻的量值。
1.2.4 物理规律的因果性
因果性是物理规律的重要特点,任何物理规律都是在规律所表述的具体条件下才具有规律所阐述的结论。例如牛顿运动定律是在研究宏观低速运动物体的“前因”下,才有其结论的“正果”修成。
1.2.5 物理规律的发展性
物理规律是认识的结果,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历史局限性,只能部分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内在联系。规律会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认识的深入不断发展。发展有时是温和的――是对已有规律的修正、丰富;有时是激进的――是对已有规律的否定、颠覆。换言之,物理规律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如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发展变化过程。
2 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一维目标而向三维课程目标迈进。教学要以人为本,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样注重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何实现物理规律教学由传统向新课程理念的转变,应进一步明确物理规律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1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倡导从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知识的理解历来是一个重要培养目标。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建构一个理解物理知识的学科结构,从而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最终建构的物理知识结构中,分散的各个点表示物理概念,联接各点的线就代表了物理规律,通过点和线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物理知识网络图。
2.2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物理规律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物理规律教学是在学生的感性认识(已有的对实验和事实认识)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根据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途径方法,指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认识到物理规律中某些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到物理规律的近似性与局限性,从而概括出物理规律。作为近似反映物理对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物理规律的建立,离不开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也离不开物理思维,是诸多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学生在理解具有这些特点的物理规律的同时,其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2.3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其实也是科学方法教育的过程。我们知道物理规律的获得,少不了一些科学方法的使用,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并适时适当地进行显性教育,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物理规律,同时也学到了科学方法,培养了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要向学生说明的,除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外,就是讲解这个规律获得过程中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理想实验法。在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以重点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明确研究3个变量的关系时,通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2.4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提倡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新教材的编写中贯穿了科学探究精神并安排了一些科学探究的内容。由于物理规律的实践性特点,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经历物理规律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物理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物理问题。
2.5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我们知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是物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维课程目标中的一个维度。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在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时,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对相关物理学史内容的选择性介绍、开展科技创作活动、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等等,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比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述一下它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大科学家的观点的基础上,使其不畏权威、理性求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得到培养。而在进行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的时候,可以联系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过程进行讲解,把物理知识与科技发展、应用技术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3 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策略
当明确了物理规律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之后,为行之有效的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我们提出以下基本策略。
3.1 活化物理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主动获得规律的机会
在物理学的产生、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是归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实践基础,是验证理论预言和假说的主要依据;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重现物理规律的发现历程,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体悟物理规律所反映的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更新学生头脑中的物理观念、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质量。
3.2 强化物理思想教学,使学生感受物理学的理性美
在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好物理规律,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能力要求,应该在规律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科学史、科学思想的教育,引起学生对物理思想在物理规律建立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理性美,同时给学生以更多的启示。
教师在采用此策略教学时,应明确两点:一是渗透物理思想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指向学生展示物理规律建立的思想史;二是科学史的历史发展逻辑与课本上的知识逻辑并不相同,规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到二者的异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在了解真实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明了知识逻辑的呈现脉络。
3.3 重视规律应用教学,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物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应锻炼学生将物理规律运用于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利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习兴趣,进而在使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这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3.4 提升教师科学素养,为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规律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我们将其作为一项策略提出,重在强调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目标的钻研、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对物理规律教学的整体认识与把握等。同时该策略也是关系到物理规律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进而才会有足够的信心调控物理规律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最好的先决条件,从而取得最佳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摘要:范例简单且有代表性连续性,研究教学方法,选一个比较好的电路例题贯穿于每节课,这样学生在接受新内容时,先遇到一个熟悉的电路模型,自然产生一种亲切感,激发起针对旧电路学习新内容、解决新问题的兴趣。采用此方法,使线性直流电路理论对于初学者看似一个个分散的内容,通过一幅主电路图贯穿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注重课程间、章节间的相互关联。例如,将网络线图放到基尔霍夫定律及其方程中,便于一开始就讨论基尔霍夫方程的独立性,其对电路是一种结构约束,与各支路元件无关在大篇幅的正弦交流电路分析一章,先引入相量概念,随之与直流电阻电路比拟,很容易得到串、并联交流电路的复阻抗、复导纳因状态变量分析属于时域分析内容,故可把状态方程的专用树列写法放到线性动态电路暂态过程的时域分析一章注意强调复频域S与暂态过程中时间常数以及交流电频率的关系,加强章节的关联,相关联的内容集中,体系紧凑,会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关键词:电工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电工原理..课程在自学考试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电子类专业(专科)自学考试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电磁现象及规律在电工技术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必要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必须和够用的原则下,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达到应用性人才知识够用的目的,这是我们教学的目标。要达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就很有必要。
一、重点、难点一:电工原理
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分析,几乎没有工程实例,相对枯燥乏味,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办法:研究案例教学,强调应用性,变纯理论教学为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思考,追求师生互动为主线。.案例教学的要点在于用实际发生的现象,强调应用性,来引导学生思考,建立教与学中师生互动的主线。案例教学例一,建立同电位概念:飞鸟在高压线上自由来往,却不会遇到触电危险同电位间没有电位差,不形成电压。.案例教学例二,掌握电路谐振的理论特点:家里买来新电视机找寻不同频道时,一会儿出现画面,一会儿出现雪花点,再过一会儿出现画面电视机每个频道间会离开一定的距离,而选择频道在电视电路上只有谐振,才会出画面,没有谐振,就显示雪花点。.案例教学例三,建立提高功率因素概念:有一个机床工,在机器断电后,打开电动机,却被电击打残手指。关了电源,怎么会被电击呢?原来是一个电容在作怪。电动机是通过交流电场来建立磁场,又通过磁场力来带动机械运转,但在电动机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电容不可缺少。电动机是用来做功的,就要讲究效率。交流电作功时,电动机的绕组为电感性质,电感的存在会带来无功功率,加上电容可以抵消电感的无功功率,进而提高了有功功率,这就是功率因素的提高。案例教学例针对电工原理中的每一个新理论、新概念,研究不同的.教学案例进行趣味设问,引入课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案例教学真正达到.课前激发学生兴趣,课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定量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和潜在的思维创新能力,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试图解决.学了的不会用,有用的没有学的矛盾。
二、重点、难点二:电工原理
各种分析方法,应用条件不同且公式又繁多,给学生造成很大负担,怎样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解决的办法:抓住实质,深入浅出,以树与树枝的关系来建立公式间的关系,以.必须和够用%原则来简化教学内容。抓住定律的实质,每一条定理、定律,都在描述一种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如叠加定理,描述的是不管电路上有多少个电源在作用,但可以看成是一个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效果的叠加。戴维南定理要点在于化复杂电路为简单电路,只要是有源二端网络,就可以化简成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阻的串联组合。在讲节点法时,抓住KCL定律的应用,用节点电压写出每一支路的电流,然后列出KCL方程,这样,学生不仅减轻了死记硬背公式的负担,还加深了对基本定律的理解,免除了套用公式时产生错误的问题。以树与树枝的关系来建立公式间的关系。..电工原理..的公式定理来源于三大电路约束。一是电流约束,电路电流满足基尔霍夫节点电流定律,受基尔霍夫节点电流定律约束二是电压约束,电路电压满足基尔霍夫回路电压定律,受基尔霍夫回路电压约束三是元件约束,电路元件满足欧姆定律,受欧姆定律约束。这三大约束是电路理论的树,其余公式及分析方法都来源于这三大约束,是电路理论的树枝。注意到自考学生的数理基础比较弱,..电工原理..自考教材比较偏重数理逻辑的描述,我们将定理的数理逻辑证明转化为形象逻辑的证明,避开了学生的数理缺陷。同时,又将教材中工作运用和后续课程联系少、不适应自考应试的相关内容进行删简,比如暂态电路的交流分析。
三、重点、难点三:在有限的学时之内,面对繁多的定理定律、分析计算方法,怎样提高教学效果
解决的办法:用同一范例,来描述多种电路分析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章节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 科学方法 物理教学方法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有人问到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时,他给我们总结了一个公式:成功=艰苦的劳动 +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由此可见,“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也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指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和传授物理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物理科学方法。
物理教师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注重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其意义在于:
(一)科学方法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各项基本素质
方法即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物理问题从理论或实际生活上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学会取得物理知识的方法。在这样的长期教育的熏陶下,科学方法的实施必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智慧。通过科学方法教育,学生将来借鉴学到的卓有成效的方法再去探索未知领域中的新问题。
(二)科学方法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及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
科学家成功的方法中闪耀着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思想光辉,同时也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思想观点。如观察物理实验的科学方法教育就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那么在物理课后实践的科学方法教育中,就体现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重要思想。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正确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版块,模块,知识点,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科学方法的学习,再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为此,针对不同的物理情景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实验的教学方法
(1)实验探索法
实验探索法就是根据物理规律的自身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总结,归纳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例如在动能的影响因素试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动能与速度的关系以及质量的关系.使学生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物体动能与速度平方成正比;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物体动能与质量成正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从而得出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采用实验探索法,不仅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而且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实验验证法
实验验证法是采用证明的方式论证物理实验及规律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物理规律。其方法是先结合书本物理知识点,结合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将有关物理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现象、总结结论,论证物理规律。
如在“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表达式。实验验证法的最突出特点是学生学习过程非常主动。这是因为在验证物理实验规律时,学生已知物理实验有关问题的答案,对于接下来的学习目的及方法已经非常清楚,所以更加有的放矢,目的性强。
(3)实验演示法
实验演示法就是物理教师通过课前准备典型物理实验,上课展示,由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物理结论。
如在“欧姆定律”的实验教学中,可采用如下的方法:
①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当电阻R一定时,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当电压U相同时,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
②通过演示实验找出I与U和R的关系。这个演示实验的关键是实验数据的分析,通过对数据分析做出两函数图象:I-U图像I-R图象.通过学生对两幅图的分析结合数学知识得出正反比关系。由实验得出结论:当R一定时,I与U成正比;当U一定时,I与R成反比。
③根据演示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欧姆定律。这种方法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课堂中的核心作用,大大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2.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理推理法”。如在声音的传播条件的物理教学中,将手机放入广口瓶内,盖紧瓶塞,通过抽气机不断从瓶中往外界抽气,要引导学生分析手机的铃声与空气浓度的关系的实验,发现随着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小。如果推理到真空没有空气的情况下,即使手机在广口瓶不停振动,外界也听不到手机振动产生的声音,从而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论规律是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物理理论教学中应用“理论推导法”。
如在初中物理“机械功,功率”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功率概念及表达式时,功率指物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物理概念确定动率表达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v=S/t,都能运用“理论推导法”“类比法”推导出P=W/t数学表达式。
4.探索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物理规律的建立有实验归纳法和演绎推理法两大类。一般物理定律都是通过大量实验分析,总结,归纳总结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即要组织学生观察好实验,又要把实验的设计构思和如何探究规律全过程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可谓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大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中物理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强调认识和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描述物理概念、定律、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脉络,提示物理学观念、方法和内容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性。所以物理学史理应成为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物理学史与高效课堂的关系。
一、利用物理学史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理想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
熟知著名科学家的创造实践,了解历史上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突破过程,可以开阔眼界,坚定学生进行科学创造、推进科学发展的信心和理想。了解科学家的生平和伟大贡献,从中获得启示,往往可以使青年学生受益终生。介绍杰出科学家的至理名言,可以使学生感受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事业高贵品质。在教学中介绍物理学史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认识真理除了要克服科学实验上的困难和危险外,还要敢于突破传统偏见,大胆进行科学探索,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推动科学发展,不仅要尊重权威,虚心学习继承前人的正确理论知识,还要破除迷信和固守传统观念的思想,敢于创新。
二、了解物理学史,可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弥补传统物理教学的人文缺陷。
物理学的知识,主要是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一个基本概念、规律,它是根据哪些客观现象,由于何种研究的需要被引进物理学的呢?其原始意义是什么?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它又得到哪些补充和修正?这从一般教科书上难以全面了解。教科书往往只给一个定义,这容易使学生断章取义。在教学中增加一些相关的物理学发展史实,让学生了解这些物理学概念、规律逐步形成的历史,使逻辑性和历史性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领悟。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物理学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理解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形成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起到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作用。
三、利用物理学史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使其全面理解科学的本质。
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是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和方法,对于今后从事任何研究和工作都是很有用的。物理学方法包括:科学抽象和逻辑思维方法如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等;与物理学原理相联系的基本方法如受力分析法、统计平均法、能量守恒法等;物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物理模型、理想实验、物理类比、物理假说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将物理知识教学与物理学史结合起来,在展现物理学家探索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从中领悟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例如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验方法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利用理想斜面实验的方法得到了惯性定律;牛顿用实验观察方法和归纳方法研究光的色散现象,运用数学方法和综合方法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库仑和欧姆分别运用类比研究方法得到了库仑定律和欧姆定律;爱因斯坦运用直觉思维和理想实验方法创立了相对论,等等。通过展现物理学家揭开自然界之谜和艰难的探索历程,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掀开遮蔽真理帷幕的那种科学发现的震撼与激动,从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获得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与升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探究的历史,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和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领悟科学的本质特征――探究。学生与科学家的探究思维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科学家是为了求知而探究,而学生探究是为了求知”。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中典型的探究实例,有助于他们学会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从而养成探究习惯。
四、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经常发生以下各种形式的理论变迁:以比较正确的认识代替错误的认识;以比较全面的认识代替片面的认识;以更深入的认识代替表面的认识;以更加普遍、精确的认识代替局部的近似的认识。这可使学生明白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物理学知识只能是近似性的、相对的真理。如果教师有意识地结合物理学特点,进行物质第一性,物质的运动性和对立性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则可以使学生从中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教师只注意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习惯于从少数几个基本假设或定律出发,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结论,这就掩盖了科学认识的具体发展过程。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来源、理论体系的形成,感到深奥莫测,认为各个物理学概念、原理和定律的获得都是一蹴而就的,只是那些智慧超人的“灵感”创造,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在教学中适当地做一些必要的历史回顾,有助于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使学生认识到,发明创造不是某些人的特权。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所必需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理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增强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提高其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的历史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所以把物理学史的知识融于物理教学中对于强化教学效果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目的,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例如,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又如,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数据,也可以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并作出解释,甚至将数据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告诉学生。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主要渠道包含在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中。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了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据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以顺利推进科学探究进程。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中环环相扣,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促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课前准备: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本身的需要,科学划分合作探究小组。先将全班同学根据动手能力和学习成绩分成四个层次,然后将每个层次的学生各出一人,自由组合,组成四人合作探究小组,组内各同学分工要明确,同时组内角色要周期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就让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教师课前应让每个合作探究小组的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同时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的问题情境。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
课堂实施:在课前准备基础上,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去落实,具体实施时应做到:
1.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首先,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巡视,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及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究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去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最后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必要时,教师可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相关信息。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
2.通过物理实验实现探究的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对于实验现象以及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律。因此,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取知识的自然过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电流与电阻的反比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如果没有实验配合来学习是很抽象的,若通过实验数据的变化来分析,定律的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探究过程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基本规律。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学生很容易通过实验清楚地观察到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实验为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奠定了基础。但对凸透镜成实像大小的变化规律就难以理解,因为前者处于静态,而后者则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实物演示,化静为动,大大增强了实验效果。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物理来源于生活,要培养学生平时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的习惯,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适时地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去观察和思考,启发他们应用物理规律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使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如学完“电功率”一节后,让学生回家注意观察两个都是220V而额定功率不同的灯泡灯丝的粗细,为什么额定功率较大的灯泡的钨丝较粗?为什么灯丝烧断通常是在开灯的瞬间?为什么灯丝烧断的灯泡重新搭接灯丝后会比原来更亮,寿命如何?再如在乘公共汽车时,只要稍加观察留意,就会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许多有趣的物理问题:汽车突然起动时,乘客为什么会向后倾,而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什么又向前倾?路旁的树木、房屋为何总是向后退?在车未停稳前为什么严禁乘客下车?为什么汽车在上坡时司机要将速度减慢?等等,这些现象都是物理问题。可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打交道,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观察能力。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少学生只会看书思考,而不会动手做实验。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以及课堂上的师生随堂实验去做。对于随堂实验,在教学中要正确指导,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思考,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对于分组实验,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仪器准备工作。如在“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实验教学中,待学生用天平称量了木块、铁块、铝块、墨水瓶的质量后,提出这样一个实验课题:“如何称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并同时要求实验后按照“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记录与结果―讨论误差产生的原因”的程序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这样不但使学生充分地练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知道学物理必须在物理实验中学,去仔细观察,认真操作,真实记录,科学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三、注意理解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理解能力包括: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和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对同一概念和规律的各种形式有清楚的认识,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说法,认识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物理概念是进行物理思维和运用物理方法的基础,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的抽象、概括。对于初中物理概念,要着重理解其定义、物理意义、定义式、单位等基础知识。初中物理的重要定律有光的反射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对于这些定律,要理解内容,公式,适用范围,各物理量的关系,各物理量的单位,公式的变换,通过训练,培养运用物理规律的能力,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课本中有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识,可以借助物理实验帮助他们理解。如在“电流的磁场”一节中,由于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做奥斯特实验时,我边做边提出下列问题:(1)导线上未通电前导线旁的小磁针的北极指向什么方向?(2)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3)断电后小磁针北极如何转动?(4)改变导线的电流方向,小磁针北极是否改变?然后引导学生将电流的磁场与磁体周围的磁场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分析,从而使学生理解并建立起电流的概念。
四、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要学好物理学,就需要对相关的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进行必要的回顾、想象,才能进行推理、归纳而得出结论。比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让一小车分别在同一高度滑下,到达水平面时获得相同的速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表面上滑动一段距离而停下,接触面对小车的摩擦力(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大。这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若接触面对小车一点阻力也没有,小车的运动情况怎样?启发学生去想象、推理,进而得出结论:小车速度不会减小或增大,也不会改变方向,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做匀速直线运动。又如:假如物体间摩擦力消失,重力也突然消失,这个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让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凭借想象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推猜或假设,然后通过逻辑推理,讨论探究猜想的合理性,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想象得最有道理。还可以以“日食”、“月食”等现象要学生去想象天体或整个宇宙的运动情况,以及光的传播情况,通过对这些物理现象的想象、猜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五、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改革;强化实验;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重视物理学史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
第一,通过对物理学发展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使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内在发展规律的制约。了解物理学历史可以使人提高科学创造的信心和自觉性,这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自然科学有很强的继承性。物理学也是这样,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科学的历史研究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过“如果我说我能比别人了望的略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仅牛顿如此,凡是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都是善于批判和继承的。因此,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活跃思想,增强胆识,使学生更自觉的继承前人的事业,更有效的进行学习研究。
第三,在物理学史的发展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教会终身监禁;例如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究放射性做出的巨大贡献;爱因斯坦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堪为立志振兴中华一代青年的楷模。
第四,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技术所必须的系统物理知识,还应该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而通常的一些科学方式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在引用物理学史讲述物理学知识的过程中,介绍各种科学方法和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必将达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革教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活动空间
(1)根据教学需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如动手操作的环境,问题讨论的环境,独立学习和独立思维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的方法,给出研究问题的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出结果。;例如“欧姆定律”一节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的方式,给出研究问题的环境,启发学生思考,敲到好处的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试验,之后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归纳出结论,教师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不同环境中自主学习。
(2)注重物理定律的来源及形成过程的教学,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物理知识是由物理概念和规律组成的,而任何一个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基础上的,只有加强过程的教学,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在“蒸发”这一节的教学中,选让学生列举一些水变蒸汽的实例,再引导学生冲这些丰富多彩的实例中分析蒸发,沸腾的不同,寻找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从而得出规律性东西。是学生亲自参与研究物理现象的过程,在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喜悦的同时受到观察物理现象,归纳分析物理学习方法得训练。
2.强化试验教学,在动手中培养创造能力
(1)做好演示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做好分组试验,训练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引导学生设计试验,培养学习探索和创新精神。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它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生活常识。把枯燥的物理概念与日常的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印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如下雪天汽车在弯道上容易放横,究其原因是因为向心力不足,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内倾是为了提供向心力,水滴为球形是因为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等,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实际中分析,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也站上讲台讲课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在上课前一两天可以预先布置,让学生利用教师的身份进行备课,然后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布置典型作业题
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布置典型作业题,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有意识的去加强它。做到节节清,课课清,章章清,不给自己今后的学习留下尾巴,从而一步一个脚印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师要具有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
创新是一个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源泉。作为传播人类知识与文明的桥梁的教师,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自己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我们常说的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有什么样的徒弟,同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教出有同样能力的学生。
四、教师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
1.课程设置要坚持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优化必修课、拓宽选修课、丰富活动课。2.分层教育,目标管理。3.加快技术教育步伐,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4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1、科学技术以加速的方式发展,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2、时间之交的新时代各门知识发展迅速,相关科学互相渗透,教师要一技多能,掌握多方面知识,才能时候社会发展。
[关键词]浙江;高考;物理计算题;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3203
浙江省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省,“7选3”模式的选考科目考试如今已进行了四次,纵观这四次物理卷中的计算题,命题风格保持稳定,严格遵照《考试说明》,考查点全面,注重考查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难度适中、梯度和区分度合理,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
全卷共23题,其中第19、20、22、23题为计算题,所占分值分别为9分、12分、10分、10分,共41分,累计占全卷总分的41%。第19、20题为学考、选考必做题,占21分;第22、23题为选考加试题,占20分。
一、计算题的命题特点
1.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注意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也就是说不少物理计算题的背景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让考生看起来有一种亲近感,有利于考生答题。
如2015年10月卷第19题的
“
饲养员利用吹管将注射器射到动物身上”,第20题的“公路上的避险车道”;2016年4月卷第19题的“小明乘坐上海中心大厦快速电梯,从底层到达第119层观光平台”;2016年10月卷第19题的“列车进站、暂停又出站的问题”,第20题的“游乐场的过山车”
(如图1);2017年4月卷第19题的“游船沿码头沿直线行驶到湖对岸”(如图2),第20题的“S形单行盘山公路”,无不取材于生活实际背景,且大都配有真图片,考生感觉亲切自然,是“身边的物理”,亦能够起到缓解考生紧张心情的效果。
2.题型、考点相对稳定
前两道题均是力学综合题,后两道题则均是电磁学综合题。第19题都是“运动学+动力学”的综合题,第20题都是功和能的综合题,且常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的知识;后两题,一道是电磁感应的综合题,另一道是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综合题。
3.难度适中,利于选拔
每道题都被分解成3~4个小问题,由易到难,易于考生下手,梯度合理,有较好的区分度。通过对教材中的主要物理规律的考查,落实了《考试说明》要求的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建立模型能力、应用数学能力”的目的。
4.规律覆盖全面
四道计算题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物理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每年计算题的考点基本相同,都是物理学中一些重要的定理、定律,这些定理、定律在物理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说第19题,考查
的就都是运动学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二、选考物理复习策略
1.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计算题考查的着眼点大都是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复习中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抓好基础。不放过一个知识点,深刻领会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切忌不求甚解,要切实弄懂并能熟练运用。对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推导过程,都能了然于胸,并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训练,提高自己的解题技能。基础打牢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例1】(2016年10月卷第19题)在某一段平直的铁路上,一列以324km/h高速行驶的列车某时刻开始匀减速行驶,5min后恰好停在某车站(如图3),并在该车站停留4min;随后匀加速驶离车站,经8.1km后恢复到原速324km/h。
(1)求列车减速时加速度的大小;
(2)若该列车总质量为8.0×105kg,所受阻力恒为车重的0.1倍,求列车驶离车站加速的过程中牵引力大小;
(3)求列车从开始减速到恢复原速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
分析:这是一道多过程的问题,先要弄清楚每个过程的运动性质,然后再考虑每个过程适用的物理规律,通常是利用运动学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来解决这类问题。当然,动能定理就是运动学公式、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综合体,所以,在不少情况下我们利用动能定理来求解此类问题往往也很方便。
题中所给各量的单位很多不是基本单位,需要考生自行换算成基本单位。第(1)问直接考查的是加速度的定义式a=ΔvΔt
;第(2)问命题组给出的标准答案是: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0.1mg=ma′,v′2=2a′x,联立两式得a′=0.5m/s2,F=1.2×106N。
这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求得的结果。实际上,有不少考生是利用动能定理(F-0.1mg)x=12mv′2-0
直接求解的,这样更方便快捷。
题目虽然没有要求画出v-t图像,但若能把它画出来,如图4所示,解答第(3)问时,就可以利用图像中的“面积”表示位移,这样更便捷,且直观、简单,不容易出错,也方便回头检查。
2.加强学科内的综合训练
对力学、电磁学的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串联,加强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适量做一些典型的、有针对性的、难度稍大的综合题,以检验自己的解题能力,这样可以暴露自己的弱点,也能为之后的弥补指明方向。在解题之后还应该进行反思,想想题目是哪些知识点的综合?都用到了哪些规律?捋一捋自己的解题思路,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路径?与老师、同学的解法一样吗?谁的解法更好?这样想得多了,就能够举一反三,面对新题就比较容易上手。其实掌握了一些经典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后,解题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2】(2017年4月卷第23题)如图5所示,在xOy平面内,有一电子源持续不断地沿正方向每秒发射出N个速率均为v的电子,形成宽为2b,在y轴方向均匀分布且关于x轴对称的电子流。电子流沿x方向射入一个半径为R,中心位于原点O的圆形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垂直xOy平面向里,电子经过磁场偏转后均从P点射出,在磁场区域的正下方有一对平行于x轴的金属平行板K和A,其中K板与P点的距离为d,中间开有宽度为2l且关于y轴对称的小孔。K板接地,A与K两板间加有正负、大小均可调的电压UAK,穿过K板小孔到达A板的所有电子被收集且导出,从而形成电流。已知,b=32R
,d=l,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忽略电子间相互作用。
(1)求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2)求电子从P点射出时与负y轴方向的夹角θ的范围;
(3)当UAK=0时,每秒经过极板K上的小孔到达极板A的电子数;
(4)画出电流i随UAK变化的关系曲线(在答题纸上的方格内)。
答案如下:
(1)轨道半径,r=R,B=mveR;
图6
(2)如图6所示,设上端电子从P点射出时与负y轴最大夹角为θm,由几何关系sinθm=bR
得θm=60°。同理,下端电子从P点射出时与负y轴最大夹角也为60°,故夹角的取值范围是-60°≤θ≤60°;
图7
(3)tanφ=ld得φ=45°(如图7),y′=Rsinφ=22R
,设每秒进入两极板间的电子数为n,则nN
=y′b
=63
=0.82
,n=0.82N;
(4)由动能定理得出遏止电压Ue=
-12emv2
。与负y轴成45°角的电子的轨迹刚好与A板相切,其逆过程是类平抛运动,达到饱和电流所需的最小反向电压
U′=-14e・mv2
,根据(3)可得饱和电流大小imax=0.82Ne,曲线如图8所示。
分析:这是一个磁聚焦的问题,考点是“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在《考试说明》中属最高级要求。但教材中并未出现磁聚焦的概念,试想如果考生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磁聚焦问题,想必很难立马得出r=R的结果,可能在第(1)问上就要花费不少时间去分析推导。相反,对那些遇到过磁聚焦问题的考生来讲,可能早已记住了“轨道半径=磁场半径”结论,能直接写出结果,并不需要耗费过多的时间。这说明要学好物理完全依赖课本是远远不够的,一定数量的解题训练必不可少,当然我们不是说搞“题海战术”,而是说要有一定数量的习题作保证,才能见多识广,熟悉各种题型及其对应的解题套路。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对能力的考核有六个方面,其中针对计算题的能力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建立模型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能力”。本题中的磁聚焦模型在题中业已建好,主要是考核“分析综合能力”及“应用数学能力”,譬如第(2)、(3)问,就需要把磁场中心、轨道圆心与进场点、出场点连线,看出它是一个菱形,才能进一步得出sinθm=bR
的关系,第(4)要画出电流i随UAK变化的关系曲线,这正应了《考试说明》中“应用数学能力”中阐述的“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的要求。
这里特别要说一下有关第(3)问的求解,部分考生给出了如下的一种“解法”。
解:(3)如图7所示,设P点与小孔的右边缘的连线与竖直方向成φ角,因为d=l,所以φ=45°,所以η=φ2θ
=45°60°
=34
,故每秒进入两极板间的电子数为n=34N
。
结果显然与标准答案不一致,问题出在哪呢?
参照图6,设进场纵坐标为y的电子出场时与负y轴方向成θ角,由sinθ=yR
得y=Rsinθ,由该式可看出y与θ之间是非线性关系,所以粒子在y取值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所对应的出场角度θ一定是非均匀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无非是一种想当然的思想作祟。不仔细推导,就主观地认为“均匀进”就应该是“均匀出”,岂不知经过磁场的扭转,不仅扭转了粒子的方向,还同时扭转了粒子的分布规律,使“均匀”变成了“不均匀”,所以说解题不能靠想当然,而是要靠有理有据的缜密推理。
3.注重对解题方法的总结
纵观这四次选考卷的计算题,我们需要强调一下解题思路的“三观”――即“力量观”、“能量观”和“动量观”。“力量观”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等;“能量观”包括功和功率、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动量观”则包括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比如第19题,都是一道力学的综合题,基本都是通过“运动学公式+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用的是“力量观”,当然,有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换用动能定理来求解,比如上述例1中的第(2)问,用动能定理同样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且往往还显得更为方便,这就又换成了用“能量观”来分析问题了。
4.解题规范
1.“无”计划。
2.有计划,但缺乏实用性。
3.复习内容不全面。
4.复习的“度”缺乏把握,有的“度”不够——复习不到位;还有的“度”过分——超度复习。
针对以往的复习计划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制定复习计划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地的中考要求,掌握中考检测的目标和重点,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案和强有力的措施。改变以往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在具体事实中,辨认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以现实生活为实例、发现物理知识点、探究物理知识的内涵,总结一般性物理规律和特征的能力。认识基本测量仪器,掌握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则。熟悉和理解基本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及常用的物理常数。了解物理学史的重大发现。
二、复习措施
1.着眼能力,注重“双基”
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将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很好的兼顾选拔功能和学业水平考查功能,在完成高中招生选拔功能的同时,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了“大众物理”的理念,真正具备了“初中物理”的浓厚味道。
2.注重过程考查
从以前只注重知识结果的考查,转变到现在知识、知识的得出过程、知识的应用并重进行均衡的考查,体现了日常物理教学中要注重“过程教学”、“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自然要与生活紧密联系;物理的职责是服务于社会,自然也要与社会紧密相连。试卷时刻彰显着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把学生的一些身边事作为试题的素材,把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这样的试题不仅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而且有助于学生感受物理的实际价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物理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问题
1.知识分块,建立网络
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四大板块。复习时就需要我们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最好让学生自己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2.查漏补缺,发散训练
它有利于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设计试题做到把多个知识点链接在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事件上来,从而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白炽灯,就牵涉到许多物理知识,为什么灯泡内要抽成真空或充入氮氩等气体?灯泡的灯丝为什么要用钨丝制成?灯泡的哪些部分是导体?哪些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功率小的灯泡的灯丝细?等等。(1)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的意义。如:光滑、静止、匀速直线运动、不计摩擦和滑轮重,PZ220-40、2.5V、0.3A、正常工作等等。
3.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及伴随的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等物理规律,这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的。此外,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也考查了其他一些常用方法。如“模型法”,例如: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等。此外还有“类比法”、“实验法”、“推理法”、“归纳法”、“观察法”等。
4.注意教材中的实例分析
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5.注意教材中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和过程。
四、模拟注意的问题
1.解题格式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
比如:计算题要写出计算公式;简答题要简明扼要回答问题,或加以简洁的解释、举例。
2.训练综合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
必要时可以在读题时画出草图,便于理解题意和解答。
3.关注社会热点,如最新科技发展、时事新闻等,注意观察生活,联系实际
如: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复习计划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
1.要制定(复习开始之前完成)。
2.要实用(针对自己、针对学生)。
综观近几年各地中考测试题,该部分考查的题型遍及选择、填空、实验、计算等等,涉及的题型多,所占比例大,且试题考查的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突出科学探究和知识应用,所以是同学们应该加强理解掌握的知识.
考点一: 电能
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能量转化情况,对电能表作用和主要参数的理解以及电能表的读数方法.常见的题型是选择和填空.
考题赏析
考点二: 电功率
电功率是该部分的重点知识,主要的考点有电功率的理解、计算和测量,用电器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理解和计算.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选择、填空、实验和计算.由于电功率问题与生活、生产实际 联系紧密,综合性和灵活性较强,便于命制出能力要求层次较高的题目,所以许多中考物理试题的“压轴题”常出自此考点.
1. 由公式P=W/t=UI,我们可以看出,电功率的大小与用电器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用电器的电流I两个因素有关,不能单纯地说电功率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正比.因为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时,通过用电器的电流也随着变化.
由公式W=Pt,我们又可以看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决定于用电器的功率和通电时间,所以说电功率大的用电器只能说明该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快,并不表示它消耗的电能多.
2. 电功率的测量
(1) 实验室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方法和原理
根据P=UI,要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需要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I.测量电路如图所示.
(2) 家庭电路电功率的测量
根据P=W/t,用电能表、秒表可测量出家庭电路用电器的电功率.
测量步骤:
① 断开电路中其它用电器的开关,只闭合被测用电器的开关;② 从电能表上计算出该电能表转盘转一周消耗的电能W;用秒表测出电能表转盘转n周所用的时间t;③ 则被测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为P=W/t.
考题赏析
例2 (2012莱芜)一支标有“220V、200W”的电烙铁,为了使电烙铁不工作时不会完全冷却,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S为单刀双掷开关,L为一只额定电压为220V的灯泡.使有电烙铁有加热和保温两种工作状态,新设计的电烙铁参数如表所示.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 选用灯泡的规格应为“220V、100W”
B. 电烙铁的电阻为242Ω
C. 当S拨向2时,电烙铁处于工作状态
(1) 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1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 某次实验时,电压表示数如图1乙所示,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2.2V;如果要使灯泡正常发光,应该向 (选填“A”或“B”)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3) 小菁同学移动滑片P,记下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成如图1丙所示的I-U图象,根据图象信息,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是 .
(4) 某同学实验中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偏转情况如图2所示,则出现的问题是 .
(5) 在实验中,小章同学发现当小灯泡两端电压减小时,它的亮度随之减弱,测量的小灯泡电阻也相应减小,造成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
A. 导体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
B.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一定时,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
C. 电压减小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不变,电阻变小;
D. 电压减小时,小灯泡亮度变暗,温度变低,电阻变小.
剖析?摇 测小灯泡功率实验是利用P=UI计算灯泡的功率,要测出在不同电压下小灯泡两端电压以及流过小灯泡的电流.在连接电路时要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的选择要正确,滑动变阻器要保证“一上一下”,能够起到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的作用,并且在闭合并关前,滑片应处在阻值的最大位置,以保护电路.三次测量目的是测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额定功率和不在额定电压下的实际功率,并加以比较,寻求小灯泡的发光亮度和实际功率及实际电压的关系,切记与测电阻时在数据处理上不同之处.电阻的大小除了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之外,还受温度的影响,灯泡两端电压越小,功率越小,灯泡温度越低.
本题考查了连接实物图、电压表读数、电流表指针的非正常偏转、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滑动变阻器的调节、求灯泡额定功率等问题,是电学实验的常考内容.对电表读数时,首先要确定电表的量程与最小分度值,然后根据指针所指电表刻度线读数;由图象找出灯泡额定电压所对应的电流是解第3问的关键.伏安法测电功率是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也是各省市中考必考题目.本题虽难度不大,但是考查的内容很全面,注重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解答本题关键就是基础知识掌握要牢固全面,坚决杜绝眼高手低、似是而非这种现象.
考点三: 电与热
电流热效应的实验探究、焦耳定律的计算是该部分的重点知识,如何正确利用电热和防止电热的危害也是同学们应该掌握的一项生活技能.考查的方式有选择、填空,也有实验和计算,形式灵活多变.
考题赏析
考点四: 安全用电和生活用电常识
该部分知识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该部分家庭电路的组成、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保险丝的作用、测电笔的正确使用、触电及其急救是考查的热点知识,常以选择、填空、作图等形式出现,几乎每年中考试题都有出现,但分值不大.
考题赏析
【关键词】:物理试题 中考 分析思考
中考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中考试题本身的质量如何,更是备受师生和学校的关注,它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教学指挥棒的作用,各级教育部门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初中物理中考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物理学科目标方面所达成的水平,它既是衡量学生物理学习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中考也承载着“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的重任,因此中考还对初中物理教学有一定的观念引领和导向作用。
一、中考试题应发挥物理教学引领性作用。
每年呈现的中考试题,是师生改革教与学方式的载体,它会促使教师反思平时的教学,寻找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和不足。反映学生对知识是否真正的理解,从另一侧面引导我们老师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真正理解,注重通过创设情景来呈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到理性认识;要关注知识的迁移,把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与生产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增长能力。如重力的方向是重力概念中的基础知识,教学中,有的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感悟、认识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以及该方法的特点垂直水平面向下,并通过生活实例体验重力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对重力方向的理解得到提升,启示我们教师教学中应从多角度,多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二、中考试题应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
对任何复杂或简单的题目的解答,都离不开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应用,只有了解了基本概念,掌握好基本规律,才能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因些在复习中,我们要把初中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单位及换算、需记常量、实验目的和原理等梳理出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和深刻的印象,这几年中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的考查。例如:比较压力作用效果、比较做功的快慢、欧姆定律的得出等等。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复习,要注意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要联系实际,同时辅助必要的练习加以巩固。要重视课本,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注意教材每幅插图所蕴涵的物理意义,近几年中考常出现用课后小实验、课本各类图表和图形渗透来实现物理知识的考查,值得重视。
三、中考试题应注重社会实践性。
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考物理试题也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注重在真实、生动的生活情景中考查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试题应注意向联系实际的方向引导,注意知识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的意识。具有生活情趣以及物理意味的试题在中考中的出现,关注了学生对物理知识应用的体验和感悟,大大激发教师将教学与生活、实际应用结合的热情,使教学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我们提倡中考试题尽量原创,生活的素材、实际教学中的实验就是原创题的源泉,这样具有实用性的原创不仅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发展,为以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四、近几年题型结构匹配基本情况分析。
随着考试评价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诊断、选拔的评价题型日臻完善。从这几年试卷的试题结构来看,大多选用了单选、多选、填空、作图、实验、简答、计算等题型。对物理学科来说,作图、实验题型的学科特征非常明显,都有实验题,非常难能可贵,因为利用物理知识辨析事物诸因素之间的物理关系,解决现实中的物理问题,是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应用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在近几年的试卷中,题型及其总量均题型一脉相承,求稳的特征比较明显。从题型赋分来看,单选、填空、实验和计算题型,构成了整卷的核心题型,比较好地反映了诊断学生物理知识、实践能力水平的命题初衷,整套试题在题型建构上,明显起到促进教学、稳定教学的效果。
五、重视基本实验能力的考察,凸现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实验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逐年递增,考查基本实验知识、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实验设计等方面。近几年中考对实验的考查,都是以教材上的基本实验为依托,做一些适当的延伸,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平时实验教学的开展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中考实验题中常常以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测定物质的密度、伏安法测电阻、测电功率等几个常规实验为素材命题,考查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包括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基本电路元件的使用和电路的连接,以及刻度尺、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等。考查的范围也不局限于课本,使那些试图靠背实验考出高分的现象不再出现。
六、按照“课标”的要求、掌握知识布局。
按照“课标”的要求,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从物理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为初中阶段学生打好物理知识基础的发展角度来看,中考物理试题考查内容结构按照“课标”知识划分的体系结构,“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业评价目标的达成,其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一致的。从评价角度来说,中考是目前初中生学习成果表达的一个平台,按照新课程理念、“课标”的要求,从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角度,中考考查学生的评价目标及其结构就显得很关键,这直接关系到评价是否有效,是否能够科学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发展状况。
总之:探究是新课标的一个特点,虽然它有固定的环节,但我们中考中的探究能力考查试题不能简单化,标签化,模式化,为体现中考的公平性,试题应力求考查形式、题目的情景、题目思维的方法等方面有创新、有突破,这样的探究才显得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应当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地对待复习工作,在复习中充分理解改革与继承的关系,注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既关注社会热点,也关注中考动向,努力使复习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