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化作为现代化进程的标志之一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已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我国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农村人口集聚及其经济活动非农化的过程。作为城市化空间载体的村镇的建设和发展,是基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的选择,对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多年来的调查和对村镇建设用地管理问题的研究,我认为目前我国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村镇建设规划起点不高,执行规划缺乏严肃性,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衔接,影响了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村镇建设的发展。有的城镇虽有规划但起点不高,有的则是不依规划随意性强,造成了城镇建设一层皮、跨度大、基础设施难配套的现状。有许多村镇建成长条状,沿公路两侧接“长龙”,有的长达三、四公里之多,不但影响交通安全,而且造成了基础设施难配套,污水、垃圾难处理,更主要的是一些工业污水和废渣对基本农田产生污染,妨碍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2 土地有偿使用运作不规范,村镇建设资金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近几年,一些乡镇搞村镇建设也想到了以地生财的路子,但运作很不规范。一般是由乡镇财政出资,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把土地征用过来,然后再租赁给建设者。由于招商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租土地的价格都比较低,造成政府土地收益率低,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缺乏资金,形成风尘土飞扬,雨天路上水汪汪,夜晚不见路灯亮的凄惨景象,村镇建设搞的无声无色。
1.3 政府对加快村镇建设的用地管理政策不够明确。村镇建设涉及面较广,各级政府应制定村镇建设用地的优惠性政策。目前这项工作明显滞后于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为有的地方尚未制定这方面政策,有的虽已制定了相关政策但不够具体、明确,操作中弹性太大,过于务虚。这使的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起不鼓励作用,影响了村镇建设的进程。
2 搞好村镇建设用地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要认真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村镇建设发展的用地管理模式。为进一步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我认为应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2.1 高起点做好村镇建设规划,为村镇协调发展打好基础。要搞好村镇建设,关键是高起点做好小镇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中,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既要坚持建设标准,又要防止贪大求洋和乱铺摊子。应有效地作到“三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工业企业向小区集中。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要做好县城城镇体系规划,明确村镇发展重点,合理确定空间布局。二是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村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划。三是高水平做好村镇建设规划的修编。在规划中对农民建住宅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集镇独门独院的居民建筑模式,搞好住宅小区规划,注重城市化、社会化,提供统建联建,向公寓式多层住宅拓展,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2.2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用活用好闲置和低效利用存量土地,对解决小城建设用地紧张问题有较大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落实土地储备政策,统一调配使用闲置存量土地现有类型比较多,由于信息不灵,自发调剂难度比较大,也不利于国家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因此可以由各级政府设立的土地储备机构,对闲置存量土地实行政府统一调控。按照省政府《土地储备办法》对城镇范围内的无主地、产业结构调整或其他原因调整出的原国有划拨土地,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又无力继续开发和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因实施城镇规划和土地整理政府全收购的土地;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的国有土地等,实施收购储备,定期储备土地信息,供用地单位选择。通过储备中心调剂,促进和加快闲置土地的盘活,同时也可增加政府土地收益。第二,制定鼓励使用闲置存量土地的有关优惠政策。一是鼓励城镇内未入工业小(园)区的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原行政划拨土地,企业原址由国土资源部门收回后出让,出让金 75%由政府投入搬迁的改造企业使用;已办理过土地出让手续的,原址企业可以转让,按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改变用途的补交出让金,补交的出让金 75%由政府投入给搬迁改造企业使用。二是鼓励将停产企业、批多建少及其它的闲置企业用地,进行转让、出租、开发利用。三是对利用闲散土地的,按征用非耕地收缴税费。同时,根据用地项目性质、用地年期,可以进行划拨和出让、出租方式供地,政府收益给予适当优惠。四是鼓励进行旧城改造,旧城改造供地的出让金应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涉及拆迁安置,用地指标优先给予安排。四是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允许乡镇村办集体企业用地、个体工商业户生产经营性用地、民营和联户企业用地、私人住宅用地流转,其流转范围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并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2.3 加大村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力度,为村镇建设筹措资金。城市化建设,关键是资金。村镇投资的主要渠道应该是乡镇、民营企业的积累,但是在目前的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下,通过土地的有偿使用,提高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和租赁国有土地的比例,增加政府土地收益,为村镇建设筹措资金仍是主要选择。现阶段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 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在实现村镇规划中,国有土地使用权要严格控制在市、县政府手中,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转让、非法交易。政府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和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地调节土地供应量,保持适度的土地出让、租赁规模,从而使城镇出让地价总水平持在较高的价位。b.规范土地出让行为,合理确定基准地价。政府要制定土地征用、土地交易、地价管理、有偿使用和出让金使用管理一系列规范政策,建立以标定地价为核心的城镇地价评估体系。c.政府要加大村镇建设中违法用地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用地行为,使原来一些地价不高的城镇恢复土地应有的价位。严格实行土地证年检制度,结合村镇二、三级市场的清理整顿,在规范土地一级市场的同时,严厉打击土地隐形市场,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从而促使村镇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2.4 积极为村镇建设解决用地计划不足的矛盾。首先国土资源部门在年度非农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时,在保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情况下,对村镇建设用地要适当倾斜;其次,充分利用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用于村镇建设;再次,积极推行原非农用地复垦为耕地后置换村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办法,将已闲置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非农业建设用地,经有批准权的部门批准后,有计划地复垦为耕地,复垦后新增耕地面积被确认后,可用于置换村镇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3 结语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现有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细致地调查研究,积极开拓小城建设用地管理的新思路,就一定能真正把村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功能齐全、新型的县、乡两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本国情的选择,对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允洲.制度创新之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实践与理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关键词 土地开发整理;社会可持续发展;手段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3-0031-01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土地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要破解“三农”和城镇化建设的土地瓶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是必由之路。依据《土地管理法》,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使县域土地开发整理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并进,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
1 立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好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是搞好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朝阳县是农业大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制定要强化农业的主体地位,同时兼顾工业、乡镇建设等需要,把规划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将重点放在基本农田开发整理上。建设标准化农田,是土地整理的重要方向,不仅要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解决“占一补一”的尖锐矛盾,更要保证耕地的质量,保证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其次要使宜农未利用土地、荒滩古埂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新增工矿废弃地得到全面复垦,并结合城镇化战略,认真抓好旧村庄改造和退宅还耕工作;第三要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与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建设、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划定土地整理项目区,落实重点和示范土地整理项目,特别是国家和省级重点和示范土地整理项目,完善土地整理项目库。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要不低于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的耕地质量,保证村镇各项建设用地顺利报批,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 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机制,扩大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渠道
由于体制的原因,规模可观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被“化整为零”地分散至近20个部门,各部门分散上项目、撒“胡椒而”做项目,形成了同样项目重复投资“尔拆我建’、“朝填夕挖”的局面。为此,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机制十分必要。首先要通过争取国家、省土地整理专项基金,配套使用好市、县两级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在“资金来源不变、用途不变、整合集中使用”的原则下,按各类子项目的原审批渠道、原实施办法进行申报审批,实现整个项目统一推进,集中投入。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出让金设立专户作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资金,各级各类支农资金用于整理后土地建设的配套资金,力求用最优的资源配置,取得最大的土地开发整理成效;其次设立以土地资源为载体,为了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目标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土地整理基金。动员一部分土地出让金、部分宅基地整理流转升值、部分财政转移支付以及社会资金注入,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投入的长效机制;第三要扩大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渠道。当前的土地开发整理大都由政府发起、政府组织实施和政府组织验收,缺少社会力量的参与。从市场经济规律的角度看,政府更应该在宏观调控下,运用市场手段,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土地整理,减少政府在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初始资金投入。发展农村土地金融,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运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使土地集中形成规模,再进行抵押融资,改善和提高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水平。
3 改变农村粗放用地习惯,构建节地型村镇模式
土地开发整理的核心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改变村镇粗放用地习惯,规范村庄建设行为,构建节地型村镇模式。第一要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把农民安置纳入村镇规划,将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分离,农民建房采取由村统一规划建设,集约利用生活安置用地。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农用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第二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通过合理规划,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推进村庄整治改造、退宅还耕和合村并院工作,有效解决村庄布点散乱问题,做好现有农村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把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第三要深入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积极引导、鼓励农民进入城镇,促进人口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土地向空间拓展,确立“工作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新模式,推进空间、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实现耕地增加、城镇规模增加、农村居民点减少和农村产业结构提升的“双增一减一提升”;第四,将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新增的优质高产良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占一补一”的增减挂钩政策,解决城市建设用地计划不足的矛盾。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持续增长。只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获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和建设用地复垦指标,才能缓解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紧缺的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合理用地;才能盘活存量土地资源,补充耕地,实现全县耕地总量占补平衡;才能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翠丰.辽宁省土地整理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3).
关键词:建设用地潜力;分析;探讨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JinZhouShi empress palace town and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hefei LiuZhen high current land use investigation data as the found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dustry survey method,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construction land, agricultural the ground and did not use the land for accurate area measurement. To establish a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use data land potential analysis mod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ner potential land for residential areas and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for development and finishing provides basic basis.
Keywords: construction land potential; Analysis; explore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分析数据的选取与采集
2010年试点选取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娘娘宫镇,辖区面积135 ,居民点面积为10 ,位于锦州市的南部,是锦州市及辽西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试点地区具有一定的北方代表性。2011年试点选取合肥市高刘镇,辖区面积195 ,居民点面积16.5 ,位于合肥市西南,试点地区具有一定的南方代表性。采用常规的地籍测量和权属调查方法来完成实验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集。数据划分为:宅基地、公益用地、基础用地、企业用地、居民点内农用地、居民点内未利用土地及其他土地。
2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潜力模型建立
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潜力是指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改造、迁村并点等,可以腾退出来的土地面积。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是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的基本依据。
2.1 潜力要素的组成
(1)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严重超标而形成的潜力;(2)废弃建筑物压占土地形成的潜力;(3)村庄建设缺乏有效的规划,建筑混乱、村庄内容水区、建筑垃圾压占、建筑废弃地等空闲地而形成的潜力;(4)“空心村”现象,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而产生的潜力;(5)村庄中和村庄之间的闲散土地形成的潜力。
2.2 潜力模型分析比较
(1)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潜力模型:A=M-N•P
式中: A-最大建设用地潜力值、M-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N-人均居民点标准面积、P-某时期农村人口数。
此模型是我国在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时的常用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人均用地标准缺乏对农民宅基地中必要生产用地的考虑致使潜力测算面积偏大,例如本次调查中宅基地面积为486.5公顷,而其中有133.0公顷为田地或菜地,这部分田地来计算成潜力用地显然是不科学的;另外随着城市化影响农村人口是在不断减少,但是伴随着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农户数量确在不断增加,造成了人口减少户数增加的现象。
(2)户均宅基地标准潜力模型:A=(Q-T)•P
式中: A-最大建设用地潜力值、Q-户均居民点现状面积、T-户均居民点标准面积、P-某时期农户数。
计算方法也很简便,比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测算更符合农民生活实际,较为合理。但此法主要是对现状潜力的一个测算,以农户数量不变为前提,没有考虑农户数量变化对整理潜力的影响。
(3)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潜力模型:A=M•K
式中:A-最大建设用地潜力值、M-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K-土地闲置率。
能够反映闲置土地面积,这部分潜力几乎都可转化为现实潜力;缺陷是只考虑了闲置土地一方面的潜力,忽略了农村居民点内部非闲置土地的整理潜力。
2.3 潜力模型建立
综合比较以上三种方法各有利弊,致使潜力测算结果的可行性较差,测算的潜力往往偏大,难以实现。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主要组成,设计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的新方法。此方法以户均宅基地标准潜力模型为基础,并充分考虑能够影响潜力值发生较大浮动的因素,并能够服务于开发整理规划及农村居民点规划。
其计算方法如下:
A=M-Q•P/R(1)
P=G/Qt(2)
式中:A-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最大建设用地潜力值、Q-户均居民点现状面积、P-某时期农户数、M-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R-建筑用地比例、G-目标年农村人口数量、Qt-目标年农户规模。
可能增加的耕地潜力值(Ai)
Ai=A×D (3)
D=B/N (4)
式中:Ai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可能补充为耕地的潜力值,即最大的整理潜力值与可能整理为耕地比率的乘积;D为可以或可能整理为耕地的比率; B为该区域现状耕地面积;N为该地区农用地面积。
综合(1)、(2)、(3)、(4)可得集体土地建设用地潜力分析计算公式:
潜力值= [M-Q•G/(Qt•R)]•(1+B/N)
3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潜力模型探讨
采用新的测算方法,按照各地农民的生活与生产的实际需要确定户均宅基地标准,可以克服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不能反映农户数量及家庭结构对其影响致使潜力测算结果偏大的缺点,可以保证整理后农民必要的生活与生产用地;同时,该方法以居住建筑用地(宅基地)占整个农村居民点的比例进行修正,考虑到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设施用地;另外,由于它考虑了人口及农户数量的变化,也克服了户均宅基地法和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法中,潜力测算不全的缺点;因此,该方法的潜力测算结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以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农村居民点规划。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大量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潜力较之上述分析计算结果还要大很多,而这些新的土地资源,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地势平坦,区位也相对优越的区域,具有很高的再开发利用价值。
应该明确的是,潜力测算标准并不代表实际的工程标准,它只是针对全体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测算的标准。重新建立潜力测算标准的思路与潜力逐级订正的思路是一致的,即现有工程标准之所以实现不了是因为有许多的自然、经济、社会限制性因素导致无法对全部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如果能在标准的选择体系中恰当的加入这些自然、经济、社会限制性因素的选择限制,并给出不同限制下的合理测算标准,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188- 93.村镇规划标准
[2]张凤荣.土地规划与村镇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一、目标任务
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科学合理规划村镇建设项目,加快村镇规划编制步伐,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推动村镇项目建设,树立村镇良好形象,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1、完善总体规划编制。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全面完成集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到年底,未编制总体规划的乡镇要完成编制任务;已完成第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乡镇,要结合本乡镇实际,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为项目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集镇建设项目规模,年度建设规模一般控制在20亩左右。
2、开展村庄规划编制。按照建设中心村、培植特色村、合并弱小村、保护历史文化村的原则,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各乡镇(场、区)每年要完成编制1-2个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发展较快、群众积极参与的村庄规划。
3、构建农村宜居环境。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年底前,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乡镇、村治理的任务。围绕“六化”目标,着力于“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将村镇建设与村容整洁、造福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稳步构建农村宜居环境。同时,要巩固工作成果,完善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
4、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各乡镇(场、区)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积极谋划建设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原则,每年要建成若干个村镇工程项目,展现村镇建设新亮点。
二、基本原则
集镇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不同于农村的住宅建设,既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又要体现当地农村文化传统特色。为避免只求规模、不讲实用,只求气派、不讲效益的现象,今后一段时期,我县村镇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规划的原则。牢固树立规划意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强化建设项目立项、设计、审批和施工的监管,确保村镇建设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做好村镇建设的近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远近结合,布局合理,有序开发。重视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建设规模大、投资期限长的项目,要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每个项目建设健康、有序、有效。
2、因地制宜的原则。村镇建设和管理,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长远发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不盲目求洋求大,特别要防止不顾经济实力,盲目攀比,举债建设。要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形式,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指导,使每个建设项目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3、综合整治的原则。以集镇、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集镇、村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要积极谋划一批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带动辐射作用、对集镇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重点项目,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4、管理规范的原则。坚持“建管并重”,依法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法定土地报批程序和建设程序。在盘活资源、处置国有、集体财产和建设市场运作等各个环节中,要严肃纪律,公开透明,防止“暗箱”操作,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全程跟踪监督,杜绝滋生腐败。
三、工作重点
加快集镇和中心村建设是现代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符合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要求。为此,要重在运作,规范操作,务求实效,把握重点,明确定位,力促村镇建设有效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1、整治集镇环境。着力完善以道路、防洪、市政管网、公园、医院及污水、垃圾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集镇功能,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改变村镇脏、乱、差状况,改善村容镇貌。加大垃圾清运处理力度,抓好村镇环境保护。全面整治违法占用、挖掘集镇道路以及乱停车、乱设摊点、乱设广告和占路洗车等违章行为。建立集镇供水及水质检测制度,逐步改善和提高集镇供水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对燃气供应与使用的安全监控,确保用气安全。
2、盘活闲置资源。坚持“有效运作、项目招商”的思路,采取引资、融资、土地置换等方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参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盘活乡镇所在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闲置土地,对各乡镇规划区内的单位闲置用地一律纳入土地储备,由县土地收储中心统一出让。通过开展旧村改造和迁村并点、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等措施,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行经营集镇理念,培育和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聚散能力的特色农产品及综合贸易市场。
3、推进市场运作。集镇及有条件的村庄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稳妥推行适量的房地产综合开发,搞好旧镇、旧村改造,配套完善村镇的公共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土地增值,确保乡镇财政不因村建而产生新债务。采取灵活的土地供应方式,对符合《划拔供地目录》的乡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的用地,采用划拔方式供地;对商业、旅游、娱乐、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地,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县土地收储中心要全力配合乡镇报批,乡镇要负责办理规划、项目立项、征地社保等前期工作。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预决算、审批、招投标、建设施工、竣工验收以及资金使用等,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保证村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4、提升管理水平。继续加大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村镇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重点抓好以道路、桥梁、防洪、供排水设施为主的公共设施建设,以行道树和街头绿地为主要内容的绿化建设,以安装路灯等美化设施为主要内容的亮化建设,以及完善环卫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以完善工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提升村镇管理水平。要加强国土、城建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查处违法行为,严格控制分散建房,杜绝非规划建房,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
四、政策保障
1、发挥职能作用。县建设、国土、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切实加强村镇建设工作的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国土部门要确保乡镇建设用地需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优先安排乡镇建设用地。对用地指标不足的,由国土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解决。
2、提供优质服务。县直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深入基层,靠前服务,协助乡镇编制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开展乡镇村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科学指导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跟踪监督工程质量安全。加强用地先期指导工作,积极配合项目选址,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引导项目在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块上选址。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做好项目用地预审工作,及时出具用地预审意见。对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项目,及时组织用地报批材料,主动做好跟踪协调服务工作。对应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项目,及时组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对情形特殊的项目,要视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做好服务工作。
3、提供优惠政策。测绘、规划、设计等经营性单位要降低收费标准,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地形测绘按40元/亩收取(标准为120元/亩),放样定线按800元/桩(次)收取(标准为2000元/桩),设计费按优惠35%收取,工程预决算费按优惠40%收取(凡属于村容整洁的村,上述收费一律执行市委《关于推行村容整洁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给予免收)。对出让地块的,土地使用出让金全额上缴县财政,其中90%用于乡镇(不包括县城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土地前期开发费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税费金等;10%用于统筹支持村镇建设项目和实行奖补。金融机构要大力倾斜,加大信贷力度,提供小额贷款,为村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广电、电力、电信等部门要加大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规划要求、合理布局,加快村镇有线电视、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步伐。
五、加强领导
村镇建设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群众关注、意义重大。各乡镇(场、区)、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村镇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把村镇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强化领导,切实抓好抓实,抓出实效。
1、强化领导意识。为加强对村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县将成立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导、服务全县的村镇建设工作。各乡镇(场、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积极谋划,全力跟踪项目的各项工作,做好综合协调和检查督促工作。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实行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是由我国基本的土地国情和严峻的土地利用现实所决定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强调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多个文件均明确提出要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事实上,当前耕地资源过度占用开发,城市无序扩张发展,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水平低下,已经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及时提出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和策略,改善土地资源过度消耗局面,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综合绩效,对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实背景
1.1.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日益加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课题组预测,在未来15年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这一阶段也是资源消费高峰。有研究表明:粗放型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相当高昂。过去的20年中,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7% -20%,而这往往和土地利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可以判断,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如果不改变,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整体环境质量还将进一步恶化。在土地利用方面,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1.4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37%左右,而非农建设用地挤占农业用地的势头仍十分强劲,土地资源将持续紧张。在这样严峻的资源、环境现实约束条件下,通过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对新增土地的过度需求和对宝贵的耕地的盲目占用,从而减轻对资源环境压力,是迫切的现实道路选择。
1.2.我国确定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将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并指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迄今为止,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其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和低效率;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即我们常说的/先污染,后治理增长方式,其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经济发展的历史教训、现实资源约束条件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告诉我们,走第三条道路,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必由之路。在土地利用方面,这样一条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意味着必然要求要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使用,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
1.3.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形势刻不容缓
这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的约束:一是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矛盾突出,国家粮食安全受到挑战。近几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以惊人的幅度减少。1996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9. 51亿亩减少到18. 37亿亩,净减了1. 1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从1.59亩减少到1.41亩,下降了11. 3%。如果不遏止耕地快速减少的趋势,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就会严重削弱。这客观上促使要走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道路。二是土地粗放利用,影响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些土地。但近年来乱占滥用耕地、严重浪费土地的问题,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有的地方近几年来建设用地成倍增长,占地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有的地方在今后几年内,将用完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全部耕地,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如果照这样持续下去,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难以为继。三是城市盲目扩张,随意征地并且补偿不到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土地不仅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大量征占耕地,使得农民失去土地,如果继续听任乱征滥用耕地,失地失业农民大量增加,后果将极为严重,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四是影响经济宏观调控效果。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和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新上项目过多,增速过快,资源和能源压力大,局部经济发展过热,土地供应失控和粗放利用直接影响了国家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效果。
2 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分析
在选择合适的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路径前,充分了解和把握现阶段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从政府管理层面来看,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的结构和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1]
3.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路径选择的战略和策略
3.1.全面了解全国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把握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
战略重点
不论是站在中央政府宏观管理的高度还是从各级地方政府的管理视角出发,全面了解全国及地方政府行政辖区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现状、结构和主要特点,并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把握促进城乡建设节约集约利用的战略重点、难点和盲点,都是十分必要的。虽然中央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较为宏观,而各级地方政府由于是各项上位政策的执行者及具体实施办法的制订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更为详尽和具体。但总体上,这项工作有利于明确当前和今后促进全国或各级政府辖区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从而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正确的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和各项具体措施。因此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大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力度,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机制,查清目前建设用地利用的现状,把握下一步开展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工作重点。[2]
3. 2.坚持走合理布局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从前面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在我国建设用地整体利用水平还较低下情况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远远高于村镇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城市单位土地面积上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村镇建设用地。可以肯定,继续推进城市化发展道路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战略措施,但要把握的是,这种城市化道路是建立在城市合理布局基础上的城市化道路,即不能一味为了追求发展而盲目扩张城市,无止境地追求城市的规模,而是要从全国、区域和省域范围的高度分类制订正确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布局能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和各类城市,通过合理的城市地域空间布局,避免走盲目外延扩张型城市发展道路,从而能从区域空间战略的高度促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3.3 .促进现有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互动配置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继续加速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城市化率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在提高,即意味着每年新增将近13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居住生活,但现状是农村建设用地的规模并未随着这部分人口进城而减少,反而有扩大蔓延的趋势,这就造成了目前农村建设用地的严重浪费和不集约利用。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在加快,而另一方面不改变目前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六分之五是分散在农村的非农建设用地的局面,要真正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便不具有任何现实的说服力。因此,采取各种策略和措施不断促进现有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互动配置,改变目前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配比严重失调的格局,是未来相当长时期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点工作。具体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适当撤村并点,开展村庄土地整理,促进向中心村和中心镇聚集,做好村镇规划,鼓励农民盖楼房,实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等措施。另一个关键工作就是还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乡镇产业。[3]
3.4 建立导向型的土地利益调节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好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还须建立起合适的导向型的土地利益调节机制,既包括激励型土地利益调整机制,也包括约束型土地利益调整机制。调节的对象既包括各类实际用地主体,也包括政府这个供地和管理主体。对于各类实际用地主体,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将利用程度较低的土地在符合城市规划条件下调整用途,做到有地优用;对工业、仓储等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用地,调整为科研及其其他资金、技术密集型用地的,给予一定的优惠予以供地;鼓励原工业用地不断增强投入开发使用强度,实行经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业项目所增加的建筑面积,可以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的措施;对依法取得的经营性用地,经依法批准增加建筑面积的,补缴土地出让金时给予优惠等等。对于开发区用地,可借鉴杭州等地的有关做法,建立地价与投资密度、土地产出率等指标联动的管理机制。对于政府这个供地和管理主体,通过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标准和实行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方式,约束其随意扩大征地范围的行为,通过供地标准定额化,规范划拨或协议出让土地行为和范围;通过实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的政策,鼓励其积极开展村庄整治,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有关行政主体开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103-113
[关键词] 宅基地换房 示范小城镇建设 天津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6-0037-03
[作者简介] 刘洪银(1968 ― ),山东昌邑人,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经济学、农村城镇化。
一、以宅基地换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成效
宅基地换房就是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换取住房,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在此基础上实现小城镇化。宅基地换房是利用宅基地变性后的级差地租补偿住房建设成本,实现居民社区建设的资金平衡。宅基地换房促进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为小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1. 示范小城镇建设提高了农村城镇化水平。“宅基地换房”政策促使天津的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76.31%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 81.55%,平均每年有50万农民成为拥有城镇户籍的城镇居民。不但农民实现市民化,转户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
2. 实现了人口集中和土地集聚集约利用。宅基地换房后,大多数示范小城镇总人口数都不低于1万人,中心村的人口也都超过1000人。人口集中后,社区管理也相应跟进。新建小城镇内部以3000户为单位设立社区居委会,以邻近的300户为单位设立邻里,以邻近的30户为单位设立居民小组。人口集中居住后,集约节约出大量宅基地。
3. 示范小城镇建设在近郊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天津近郊区县示范小城镇建设与农民就业质量较好,主要源于近郊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农村土地的级差地租较高,土地变性后的增值收益较高,能够实现宅基地换房项目资金平衡。近郊地区具有较好的农村工业化基础,农民再就业方式趋于多元化。
二、以宅基地换房推进
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约束问题
1. 宅基地换房小城镇化模式在偏远地区难以推行
第一,偏远农村宅基地换房不能实现资金平衡。示范小城镇试点项目由土地中心委托建设平台企业实施融资、补偿和还迁房建设,建设平台企业根据预期收支平衡与土地中心约定出让用地面积。与城郊地区相比,偏远农村交通不够顺畅、区位优势不够突出,土地变性的增值空间有限,项目建设平台企业要求的出让用地面积较大。近年来,预期的土地出让收益出现下降,部分试点项目不能实现资金平衡,平台企业融资出现困难,项目建设推进缓慢。第二,偏远地区产业层次和农民转移就业水平不高。远郊地区村镇不具备区位优势,街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工业企业吸纳力不高。入住工业园区的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不高。街镇工业园区传统制造业的低水平发展抑制农民转移就业的增收空间,农民转移就业的收入水平不高。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对151个产业发展特征村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结果,远郊街镇工业园区企业工资标准不如环城四区高,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的工资水平较低。
2. 宅基地换房侵害了农民土地权益
第一,宅基地与住房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物权,以宅基地换房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物权之间的交换。宅基地权利是农民的永久保障性物权,用于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利。宅基地物权价值与日俱增,一定面积的宅基地能换多少面积的住房,即使考虑房屋的价值增值因素,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答案。以宅基地换房实际上是用永久产权的地产换取固定产权期限的房产。第二,宅基地换房后节约出来的土地名义上仍归村集体所有,实际上由镇政府统一委托经营。农民丧失了部分土地的实际控制权。不但如此,部分村镇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也一并收归镇政府统一规划经营,农民失去了农地承包经营权。第三,宅基地换房后节约出土地的复垦质量较低。按照挂钩项目区占补平衡要求,节约出的宅基地应复垦复耕为耕地,但项目实施中节约出的宅基地被直接用来发展设施化科技农业,设施农业对土地品质依赖性差。名义上实现了土地复垦,实际上仍是建设用地的土地品质,不能用于大田生产。
3. 政府推动模式的可复制和可推广性受到质疑
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采取的是政府推动模式,属于自上而下的城镇化。这种模式推进快、效率高。政府先期进行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并主导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以此带动传统农村改变落后面貌。但这种模式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偏向。如果村镇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政府推动进入城镇化轨道,亦未尝不可。但城镇化条件不成熟的村镇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小城镇建设需要激发村镇自身活力,培植壮大产业和扩大农民转移就业,发展村镇经济。如果政府不分区别地加以行政推动,将欲速则不达。
三、“十三五”时期以协同与共享
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 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城镇化模式,协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步推进生态村与示范镇建设。靠近城区、依靠土地征转能够实现资金平衡的街镇可以同步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和三改一化工程;离城区和交通干道较远的街镇,如果镇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可以依靠土地变性和村集体出资共同分担城镇化建设成本。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差、试点项目推进困难的街镇可退出示范小城镇建设,转而建设生态文明村。镇村经济不发达的远郊街镇可以先行开展生态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暂缓推进城镇化。
2. 偏远地区城镇化应产业先行,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远郊镇村推进城镇化前应先行发展壮大镇村产业,尤其镇村工业。苏南模式依靠乡镇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远郊地区城乡一体化也要产业先行,以工业化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基层政府应加快街镇工业园区建设,吸纳外部企业进园区发展。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镇村集体经济具有一定积累,城镇化建设才水到渠成。
3.探索以宅基地建房的农民自建模式,推进远郊地区小城镇建设。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中央政府开始推行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十三五”后期,“三块地”改革将推向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将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远郊地区可以探索实行以宅基地建房的农民自建模式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宅基地换房和宅基地建房两种模式的并行。第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居民楼建设必须经过全体村民的同意并经所在街镇政府审核批准,农民自建模式的小城镇建设必须符合小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筹资模式采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收入为主,政府财政补助为辅的方式,辅助以土地抵押贷款和社会融资。第三,运营方式可以采用村办开发公司承建或政府委托项目建设平台公司,承建公司对项目实行独立核算。
4. 构建城乡一体化投资分担机制,分类建设美丽家园。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采用村集体出资、社会融资和财政扶持的多元融资模式。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远郊街镇优先开展示范小城镇建设,村集体承担部分建设成本;区位优势明显的村落有序推广示范小城镇建设,政府根据投融资能力、信誉、经营产业类型等遴选确定项目建设平台单位资质,平台企业以自有资金和土地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财政扶持示范小城镇规划设计、节能环保、公益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和建设平台企业贷款贴息。具体而言,针对远郊人口密集村庄,如果具备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可以由村集体出资在集体建设用地原址改建为楼房,增配各类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整治、美化环境,形成新型农村社区。远郊人口较少的村庄,如果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可以村集体出资,政府补助方式在集体建设用地原址建设高标准、低密度、生态型住宅,增配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整治、美化环境。远郊人口较多、以工厂化种养殖业为主的村庄,应建设美丽乡村,补充公共配套设施和平房翻建,开展清理整治。距城区较近,人口较少的村庄,如果纳入撤村并城规划,暂时以村容村貌整治、配套设施补充为主,由环保市容主管部门牵头,重点进行路面硬化、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环境清整等工作。
5. 加强小城镇自然和人文景观营造,打造宜业、宜居、宜人城市环境。成功的城镇化都是努力做好人的文章。产城融合不但需要植入工业和工业集群,还需要集聚人气,围绕人的需求培育服务产业。围绕就业、居住和生活打造宜业、宜居和宜人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管理的根本。其中,营造城市自然和人文景观,打造绿色生态城市是培育宜人环境的关键,也是农村城市化的短板。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建设中应依托自然地理环境,以山水田园为要素进行绿色规划,建设绿色城市;依托人文历史进行城市文明塑造规划,保护和传承城市文明,建设文化城市;依托智慧型人才进行绿色创意,以绿色创意产业打造绿色生活。
6. 引导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分流分化,协同推进农民市民化和职业农民培育。“十三五”时期农村城镇化需要协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市民化。第一,职业农民要基于农民意愿,采取农闲时节参加培训学校或进入农业职业院校进修方式,学习掌握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第二,创新农民市民化政策。建立实施各级财政转移支付与农民市民化挂钩政策。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各级财政转移支付要与农民市民化数量挂钩,市、区县和镇政府按比例分担农民市民化成本。
[参考文献]
[1] 马林靖等. 快速城镇化中政府行为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J].西部论坛,2015(1).
[2] 黄跃. 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的调研报告[R]. 城乡研究动态,2011年1月.
[3] 张有会.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天津市东丽区华明示范镇建设实践.求是,2010(18):58.
关键字:[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资助(黔科合J字LKT[2012]07号)
作者简介:卢德彬(1987-),男,布依族,贵州荔波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
]土地复垦;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D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开发复垦的潜力分析,即评价、测算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类型、级别、数量和分布,是编制土地开发复垦专项规划的基础。其分析成果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土地开发复垦专项规划目标的确定、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的定点定位,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土地开发复垦专项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1]。本文从秀山县土地复垦开发的现状出发,着重分析土地复垦开发的潜力,以及进行,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探索新增加耕地的方法和对策。
1、秀山县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据秀山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和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秀山县的土地总面积为245337.48公顷,2010年末全县农用地总面积224682.2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1.23%;建设用地11808.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1%,;未利用地9715.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6%。
2、秀山县土地复垦资源调查
土地复垦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 ,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及其自然灾害等破坏造成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 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复垦潜力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和各种污染、自然灾害等造成破坏的、废弃的土地,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使其恢复正常利用和经营,可以增加的有效耕地和其它用地面积[2]。
根据土地复垦内涵,结合秀山县复垦资源现状,经研究确定:秀山县土地复垦对象包括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交通用地;土地复垦潜力来源于地灾搬迁避让、高山移民、生态移民、村庄整治等原因引发的农村居民点复垦,废弃采矿用地复垦,废弃交通用地复垦三部分。
(1) 2010年末,全县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1913.97 hm2,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7855.26 hm2,占65.93%。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要特点为:第一,人均、户均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大,平均每户占地555.64 m2,人均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为145.66 m2,大于《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中的120 m2;第二,零星散落分布户数多,约有93.87 hm2,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2%;第三,地灾隐患处户数多,共有5293间房屋处于地灾地段,面积达101.20 hm2;第四,高海拔、交通不便区信息闭塞区域居民多;第五,农村闲置房屋多,孝溪乡上囤村抽样调查显示房屋闲置率为2%;第六,村庄布局散乱,配套设施不完备,缺乏统一规划布局。
(2) 2010年末,全县采矿用地面积为476.96 hm2,共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的4%。秀山县锰矿资源丰富,锰矿业发达,锰矿开采与锰矿加工为占地面积大,集中在溶溪、膏田等乡镇。但随着锰矿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大量采矿用地将废弃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另外,全县小型砖瓦窑数量多,约3000余个,占地约200-250 hm2,主要集中在梅江等乡镇。这些砖瓦窑规模小、产量低,且多占用良田,土地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
(3) 2010年末,全县公路、铁路用地面积共约1067.53 hm2,占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的8.96%。渝湘高速公路、国道319线、国道326线、渝怀铁路通过秀山,另有省道304线、县道平贵路、龙石路、秀溶路等干线公路,已初步形成了以秀山县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路网主骨架。然而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如:公路改道后,原有道路闲置;公路改扩建中,废弃物对公路周围土地的压占等。
3、秀山县土地复垦潜力分析与评价
3.1 土地复垦标准和分类体系
世界各国都在认真研究确定土地复垦标准。根据我们近年的调查,参考国内外的有关研究,针对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复垦标准[3-6]。
1)接近破坏前的土地适宜性与第一性生产力水平。
2)改造为新环境下的可垦土地并接近或超出破坏前第一性生产力水平。
根据秀山县的资源情况以及国务院的 《土地复垦规定》和国土资源部的《省级土地整理规划编制要点》的具体规定,提出复垦对象分类系统[7-8](详见表 1) 。
3)根据秀山县的实际情况,复垦潜力划分为三级。即增加耕地系数>=90%为Ⅰ级;增加耕地系数50%-90%为Ⅱ级;增加耕地系数
表1 秀山县土地复垦对象分类体系
表2 秀山县土地复垦潜力分级指标
3.2复垦潜力分析方法
3.2.1农村居民点的复垦
如前所述,农村居民点复垦的原因有地灾搬迁避、高山移民、生态移民等。对于不同原因的农村居民点复垦,本专题采取不同的研究分析方法。
(1) 对于地灾搬迁避让、高山移民、生态移民的复垦农村居民点:采取资料汇总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秀山县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其复垦规模,按照80%的新增耕地率计算新增耕地面积。
(2) 对于村庄整治引起的农村居民点复垦:采取理论测算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基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从理论上测算农村居民点减少规模,再用可实现程度对其较正、调整,最后按80%的新增耕地率计算新增耕地面积。具体步骤方法如下:
A.预测目标年总人口,结合户改情况预测农村人口数量:
目标年总人口=基期年人口数×(1+自然增长率)增长年限+(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基期年人口数×(1+自然增长率)增长年限+迁移人口
B.测算农村居民点减少规模
减少规模=基期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目标年农村居民点总规模=基期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目标年人均用地×目标年人口
C.用可实现程度进行较正、调整;计算新增耕地面积。
3.2.2交通用地复垦
采取资料汇总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秀山县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矿业相关规划信息确定采矿与交通用地复垦规模,按照80%的新增耕地率计算新增耕地面积。
3.2.3采矿用地复垦
经分析,秀山县采矿用地中可复垦采矿用地面积约164.71hm2,可复垦的砖瓦窑面积约200 hm2,鉴于二调中将小型砖瓦窑用地测成了耕地,本专题不再计算其复垦潜力。根据调查分析,复垦出的土地80%宜于农业耕作,20%宜于还林;按80%的新增耕地率计算,可新增耕地105.41 hm2。可复垦的交通用地约4.24 hm2,按80%的新增耕地率计算。
4、结果分析
4.1农村居民点分析结果
(1) 根据《2010年秀山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明细表》,全县共有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点190个,散布在全县29个乡镇内,涉及农户1767户,房屋5293间,面积约101.20 hm2。此部分农村居民点可全部复垦,用于农业耕作。按80%的新增耕地率计算,可新增耕地80.93 hm2。
(2) 根据实地调研,结合各乡镇2006-2010年乡镇规划,全县高山移民与生态移民涉及9500余户,面积约534.31。此部分农村居民点可全部复垦,根据调查分析80%宜于农业耕作,20%宜于还林。按80%的新增耕地率计算,可新增耕地341.98 hm2。
(3) 通过理论测算,结合2010年秀山县《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与2011年《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20年秀山县总人口约69.1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35万人。根据国家《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对秀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作如下调整规划:现状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大于150 m2的,2020年减至150 m2 ;小于150 m2但大于120 m2的,减至120 m2;小于120 m2的不作调整。由此,规划目标年农村居民点总规模为5742.17hm2,较现在减少2113.09 hm2。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非所有农村居民点都可得到整治,经咨询最高实现程度约为50%。据此计算,通过拆旧建新等村庄整治全县农村居民点规模将减少1056.61hm2。节约出的这部分土地可用于农业耕作,按80%的新增耕地率计算,可新增耕地845.26 hm2。
4.2采矿与交通用地复垦潜力分析
采取资料汇总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秀山县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矿业相关规划信息确定采矿与交通用地复垦规模,按照80%的新增耕地率计算新增耕地面积。
经分析,秀山县采矿用地中可复垦采矿用地面积约164.71hm2,可复垦的砖瓦窑面积约200 hm2,鉴于二调中将小型砖瓦窑用地测成了耕地,本专题不再计算其复垦潜力。根据调查分析,复垦出的土地80%宜于农业耕作,20%宜于还林;按80%的新增耕地率计算,可新增耕地105.41 hm2。可复垦的交通用地约4.24 hm2,按80%的新增耕地率计算,可新增耕地3.40 hm2。各乡镇采矿与交通用地得垦潜力及新增耕地面积见表4-2。
4.3建设用地综合复垦潜力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全县可复垦建设用地规模为1861.07 hm2,其中复垦农村居民点面积1692.12 hm2,其他建设用地复垦面积为168.95 hm2,全县共可新增耕地1376.98 hm2。各乡镇土地复垦规模及新增耕地面积及新增耕地率见表4-1。
表4-3各乡镇建设用地复垦潜力一览表
单位:hm2;%
根据新增耕地面积,将全县32个乡镇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三个潜力区,各潜力区所包括的乡镇名及新增耕地面积详见表4-2。
表4-4秀山县建设用地复垦潜力分级表
面积单位:hm2
5、结语
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待开发复垦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的调查,对可开发复垦土地进行适宜用途评价,明确土地开发复垦后的利用方向,用潜力系数对开发复垦土地进行潜力级别划分,明确土地开发复垦的空间布局和数量分布,有助于各级部门对土地开发复垦进行宏观决策,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开发复垦专项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刘亚迪,樊宏. 土地开发复垦潜力分析初探—以四川省彭州市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5):461-463.
[2]但承龙.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2:31.
[3]严金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188.
[4]谭春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途径 [J].中国土地,2003(7):16-18.
[5]戴尔阜.土地持续利用系统分析.评价与调控机制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姜广辉,张凤荣.农村居民点与企业用地的布局调整和整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生态型可持续自然环境村镇建设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Abstract: the overall planning, rational development, tourism and nature, culture and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as a whol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cenic area, realize resource use forever, make the person, environment, resourc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namel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esort.
Keywords: ecologicalsustainablenatural environmenttowns
在当代中国,滨海旅游开发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东方文化的深远魅力,以及综合国力增强所提高的国际影响度,使中国在国际旅游大市场中更具感召力。与这种社会经济大环境和大气候相呼应,广东在近年来运用自身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高质量地开发了许多滨海旅游区。在广东绵长的海岸线中,惠东巽寮为广东省滨海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素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下面以巽寮为例研究滨海旅游度假区相关规划。
1、规划原则
1、高起点、高标准原则:规划区具有宝贵的自然资源,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把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特色生态型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2、严格保护原则:完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和宝贵的旅游资源是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最大的财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是难以恢复的,因此规划坚持严格保护的原则,任何开发建设都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逐步开发。
3、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结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度假区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使规划适应不同时期的需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
4、综合效益原则: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建设度假区良好的生态景观、便捷舒适的人居环境,创造现代化的、良好的生活和旅游环境,吸引中外游客,促进度假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5、“网络化”的生态保障原则:将城市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相联系,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黄线、沙滩线,做到自然与人居环境相互融合。
6、弹性发展原则:依据规划区开发时序,将部分近期不适宜开发的权属用地和意向性用地纳入发展备用地管理,为规划区远期发展提供一定的弹性。
2、规划范围
2.1区域位置
巽寮度假区距离惠城中心区78km,距深圳139km,距广州227km,与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隔海相望。
2.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覆盖度假区的核心地区,东邻铁涌镇、南邻平海镇、北邻稔山镇、西与大亚湾隔海相望,总面积25.16平方公里。
3、规划区现状分析
3.1对外交通
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距离惠州市78km,距深圳公路里程139km、广州227km,距香港海路里程46海里,与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隔海相望。海滨公路南北贯穿全境,向北延伸与324国道相接,向南延伸至平海镇和港口管委会。广惠高速(S21)将规划区与惠州、广州相连通,深汕高速(G15)、324国道将规划区与深圳、汕头相连通,沿海高速(S30)则为深圳、大亚湾的游客提供了到达本区的最便捷选择。
3.2社会经济现状
巽寮管委会下辖巽寮、赤砂、榄涌、渔业4个村民委员会(居委会),2010年,巽寮管委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亿元,三产比例为1:1.25:3.21。
3.3土地利用现状
巽寮旅游度假区地形狭长,东部丘陵山地多,西部临海,受地形条件限制,规划区可建设用地较分散。
4、优劣势分析
4.1优势
1、近海滩建筑密度小,城市化程度低。
2、海滩平均拥挤程度很低,现状旅游设施服务能力满足要求。
3、沙滩质量极高,沙中无天然有害物质。
4、环境质量优良,水环境、噪声、空气污染极小。
5、危险动物出现频率很低,海滩生长植物不具有危害性。
6、具有危害性的悬崖峭壁极少,水下危险地形地物极少,游泳者在低潮位可离岸行走10-15m。
7、地势微倾入海,山海景观独特而优越。
4.2劣势
1、建设用地功能布局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和有效的管理依据。
2、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相关配套不完善。
3.山、海、沙滩、礁石、林木等自然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
5、规划重点对策
5.1规划用地原则
1、用地规划以实现规划目标为首要原则,土地主导用途以滨海旅游度假、自然生态公园、休闲度假、商业酒店服务、以及相应的居住和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为主。
2、区内用地布局以成片区规模布置为原则,合理配置配套服务设施,片区内主体功能相对集中形成一定规模,确保自然环境不会受到大的侵害。
3、用地规划以保持地区滨海风貌特色为原则,沿区内主要穿越道路海滨公路为轴线,联系主体景观空间及山、海自然景观形成景观走廊,布置和协调周围用地性质、空间环境与开发强度,并和各片区在布局、空间组织及城市风貌上互相呼应融合。
4、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原则,兼顾建设用地的兼容性和灵活性,除规划要求必须严格控制的要素外,适当留有一定的弹性,便于规划实施。
5.2用地功能结构
“一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展现滨海风光为主题打造繁华滨海小镇,彰显滨海市镇生活情调,布置度假娱乐设施、购物餐饮设施、居住以及滨海景观休闲带。
“两区”——北部自然生态旅游区、南部高端度假休闲区。
“三廊”——规划对赤砂河、巽寮河、富巢河加以合理保护、利用,形成三条联系山、海,横贯东西的景观廊道。
5.3村镇建设指引
5.3.1分类发展指引
对于地处中心区的小型村镇,以及对旅游区整体风貌影响较大的村镇,应通过与村民的友好协商,实行集中搬迁安置。在适当位置集中建设新型社区,对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配套,为巽寮旅游区未来的发展置换用地空间。
对于地处,或者地处中心区但是规模较大、集中搬迁改造较为困难的村镇,主要采用原地更新改造的方式,近期重点完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配套,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未来结合旅游开发,逐步改造村容村貌,合理发展休闲旅游度假产业,引导农村产业的优化升级。
5.3.2建设风貌指引
对于原地更新改造的村镇,在改造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地方文化,保留和延续原有村镇格局和建筑风貌特色,避免大拆大建。对历史建筑和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要予以保护。
对于村民留用地内的新增建设,其建筑风貌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色彩宜淡雅,外墙饰面宜采用非反光材料。沿街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应与相邻的城市建设用地保持一致。沿街开设商铺的,建筑底层应采用统一层高。
5.4城市设计导引
规划充分利用巽寮背山临海的地理优势,创造山、海两大景观界面,并通过绿化、河流相互渗透,打造山海城相互交融的滨海旅游度假区特色风貌。
山海开放走廊:北区赤砂河、中区巽寮河和南区富巢河三条河流横贯东西,通过滨河绿地和景观开放空间等设计,成为联系山海景观界面的景观走廊。
海滨公路景观大道:海滨公路是联系三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和景观轴线,规划通过两侧配置富有度假氛围的热带植物,及主要交叉口的景观塑造,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滨海景观大道。
滨海景观开放带:沿中区巽寮湾塑造连续的滨海开放空间,提供丰富的滨海度假体验,是全区最具活力的区域。
6、结语
滨海旅游度假区可以开发的资源是有限的,对于珍贵的国土资源,在开发时要珍惜它的每一寸土地和水域空间,全面规划,合理开发,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提高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实现资源的永远利用,使人、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即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GB/T 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关键词】村镇规划设计,生态设计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的农村经济建设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在获得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而正是这些代价促使我们认清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未来的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良性发展,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将生态的观点引入到村镇的规划和建设中来,以生态学的原则指导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人、自然、社会、经济的相互依存与协调统一,建设高效和谐、持续稳定、舒适美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村镇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当前村镇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村镇建设用地的开发量在迅速增加。由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较低的投人。为避免土地平整和拆迁安置费用,开发部门常选取交通条件好、平坦开阔的土地,而这些土地往往都是良田.这给广大村镇农田耕地的保护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造成耕地数量锐减。一度曾较为盛行的“开发区热”也影响到村镇。各种名目的所谓“开发区”占用了大量的良田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2.近年来村镇生态环境的污染有加剧的趋势,其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为农业污染,如过量施放农药、化肥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农村使用塑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等一方面为村镇工业“三废”污染。村镇经济发展的落后以及环境意识的淡薄往往使得人们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工业项目的选择及用地布局的不合理,加上部分有污染的城市工业有向村镇转移的趋势,都使得村镇“三废”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再有村镇的垃圾污染也很突出,垃圾往往任意倾倒且未经处理,部分城市近郊的村镇更是受到自身垃圾及城市垃圾的双重包围,生态环境恶化。
3.绝大部分村镇缺乏排水设施,生活及生产污水随意排放,影响环境质量在集镇。自来水管网普及率虽然较高,但却缺乏相应的水处理设备对饮用水进行处理,而在农村,居民多采取直接从江河取水或自家打井的办法,水质状况更是令人担忧。还有大部分村镇通讯落后,部分村镇供电不足。此外,多数村镇居住环境质量较差道路断头多且路面质量不高,土路较多.缺少路灯及环卫设施私人建房缺乏统一规划.有些地方住宅布局杂乱无章大部分村镇都没有供居民观赏、休闲的公共绿地,公共绿地面积为零人畜混居现象仍有存在。垃圾粪便无人管理,卫生条件差等。
三、生态设计观在村镇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设计是一种以现代生态科学为基础和依据的设计思维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保持与维护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生态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性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村镇规划中融人生态设计观,也就是将生态设计的思想渗透到村镇规划的各3个阶段。即村镇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阶段和集镇、村庄的建设规划阶段,以生态的原则指导村镇规划与设计。推动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1.合理布局各项建设用地
村镇各项建设用地的布局首先应满足节约用地的要求,用地选择上不占或尽量少占良田。还要做到有利组织生产协作,使货源、能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再有,要做到方便居民生活,协调好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如将有污染的生产项目布置在村镇的下风向及河流的下水向,避免生产对居住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协调好过境道路与村镇生活的关系。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为居民创造优美、舒适的村镇生活环境。
2.积极发挥村镇园林绿地的作用
村镇园林绿化用地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改善小气候、创造财富、美化村镇和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规划布置中应做到结合村镇自然环境,将不同性质的绿地在村镇中均衡分布。构
成较完整的村镇园林绿地系统。必须改变原有村镇中缺乏公共绿地的面貌,提供多种形式的公共绿地,满足村镇居民游憩、休闲、娱乐的需求同时.要根据村镇的特点,综合发挥防护绿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村镇防风防沙林及卫生间隔林等发挥村镇生产经营绿地的作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绿地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注意布置各种交通绿地、公共建筑及生产建筑附属绿地,增加村镇绿化覆盖率。在树种的选择方面,应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并根据不同性质的村镇绿地区别对待。
3.完善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高村镇环境质量的关键是尽快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如加强供水、排水、供电、电信等工程管网的建设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及自来水的净化推广集中供热、节能型采暖热水家用锅炉及小型燃气锅炉的应用等,并且积极倡导清洁型的新能源,如采用太阳能、沼气等加强村镇垃圾粪便的管理,以生态的观点进行无害化处理,用作肥料或回收利用。提高环境卫生质量
积极防治水污染.推广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以利于进行回收利用,变害为利实行人畜分离,牲畜集中饲养,其垃圾粪便单独处理。保护村镇生态环境。
4.严格进行宅基地的管理
村镇居民宅基地的选择应严格按村镇建设规划进行。规划新建宅基地必须控制在国家及地方相应定额标准以内,杜绝浪费土地的现象。对原有的旧宅基地进行改造,废弃或空置的宅基地应进行再利用或还田复耕。针对东北地区原有宅基地较大的实际情况,规划中应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在旧村镇改造时通过一次性拆旧建新,执行新的指标,也可以利用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退地还耕,或者让出旧宅基地的超面积部分进行村镇绿化建设,改善村镇生态环境。并节约土地。
5.积极发展村镇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建造自身可以良性循环的建筑,使其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自然、舒适、节能、无污染的生态居住环境。例如在住宅内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供暖和制冷利用沼气技术处理有机废物,提供燃气能源利用先进的生活污水高能低耗处理技术及雨水管道收集技术,进行生活污水及雨水等的回收利用运用生态建材建造村镇住房等等。目前,首先应积极开发研究村镇住宅生态节能新技术、新结构,如提倡建设改良型生态建筑,便于就地取材,节约资金在寒冷地区推广复合保温墙体,减少能源损耗等。
四、结束语
未来的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良胜发展,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将生态的观点引人到村镇的规划和建设中来,以生态学的原则指导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人、自然、社会、经济的相互依存与协调统一,建设高效和谐、持续稳定、舒适美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村镇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青园 生态设计观在村镇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7期
[2]李志刚 村镇生态规划设计手法和策略室内设计-2005年2期
[3]冷红 金虹 村镇规划中的生态设计观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2期
[4]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关键词:防灾减灾、村镇建设、地质灾害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形势
村镇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规划是村镇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城镇防灾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随着 “十二五”规划的展开,我国城镇化水平将突破50%,农业人口在不断向非农转移,但是中国还仍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还仍占很大的比重,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安全保障仍需得到国家的关注及支持。并且近几年来,灾害的不断发生,损失最多,且最为严重的基本都是农村地带,因此做好村镇建设工作,加强村镇防灾减灾规划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问题。如近几年年就发生了多起影响区域较大 造成损失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新疆北部六十年一遇的连续暴雪降温天气,云南元谋5.4级地震,西南地区持续半年多的五十年不遇的大旱,青海玉树7.1级地震,江西 福建等南方10省区的严重洪涝灾害,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台湾花莲县5.6级地震等等 除此之外,各地区危害相对较小 未经媒体报道的自然灾害亦不计其数,同样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二、我国村镇防灾减灾现状
目前我国村镇防灾减灾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村镇或偏远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政府的监管服务力度小、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少,而使得在防灾减灾规划并没有做的很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防灾空间规划与建设考虑少2..防灾设施不完善2.建筑物防灾标准低4.环境问题严重,包括村镇自身的环境污染,以及一些城市工厂在村镇的污染5.防灾的观念落后,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观念
直接影响防灾规划编制的质量和防灾设施建设水平。重“救”轻“防”的观念, 导致防灾、减灾的物资投入长期不足, 有限的防灾投入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弱化了防灾管理能力的建设, 使得农村的防灾能力非常脆弱。其实, 灾害一旦发生, 采取什么措施都为时晚矣, 而大部分时候人们所重视的恰恰就是灾害发生后的应对, 而不是危机前的预防。 另外, 视灾害为小概率事件, 存在侥幸麻痹心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也是防灾规划建设的一大障碍。
三、防灾减灾规划在村镇建设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的灾害类型有很多,如气象灾害,洪水灾害,海洋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农作物灾害,森林灾害等等,主要就常见的一些灾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出了村镇建设中应如何避免灾害发生,顺利开展防灾减灾规划。
一、生态环境因素的考虑
人与自然是需要和谐共存的,而不是你战胜我,我战胜你的敌对状态,最好的案例就是甘肃舟曲的8.7特大泥石流灾害,舟曲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曾是一个“孕育原始森林”的地方,享有“不二扬州”、“陇上江南”等美誉,但由于过度的森林砍伐,导致森林覆盖率有原来的75%降到现在的 20%,又由于无度的水电开发,必须炸山开坡,导致岩体松动,弃渣堵塞河道,从而引发新的滑坡。因此村镇建设中 不应不顾生态破坏而去建设村镇,发展村镇,应该从生态的角度,尽可能的保护原生植被,尽可能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开发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尽可能多的植树造林,以减少水土流失,防止不必要的灾害发生。
二、选址的确定
村庄建设规划前进行科学合理的用地选址是预防灾害重要的一步。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结合村庄自然地理环境勘测资料, 合理选择村庄建设用地, 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对存在隐患和风险的选址要坚决予以否定;村庄选址、规划和农村住宅设计前,首先分析当地的地质构造情况,使其用地和建设项目尽可能避开地质断裂带等地质构造复杂和不稳定地段。再依据地震基本烈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村庄的设防烈度,根据场地和地质条件确定抗震有利和不利地段。远离地质构造复杂的山体和沟道,实在无法避开 时应修建防护工程选址的不合理还会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有些村镇甚至建在滑坡、泄洪道或与地震带平行的区域; 且大多数村镇宅基地批复通常为一个区域,村民建房地点的选择随意,缺乏专业性指导,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一旦地震发生, 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次生灾害往往形成灾害链,阻断交通,影响灾后救援重建。
三.合理空间布局
合理布局村庄防灾空间用地, 形成具有良好防灾能力的村庄空间结构。我国传统的村庄往往以线性的街道组织村庄结构, 空间建设很少注重开敞的公共空间的建设, 而公共空间的合理布局能够达到有效降低传染病、 阻断灾害、及时疏散以及避难的作用。首先, 各项用地之间要协调有序, 避免因相互干扰而形成新的灾源。其次, 应注意将村庄的道路、 广场、 绿地、 河湖水系、 地下空间等的规划布局与村庄的防灾相结合,如尽可能采用组团式,可将抗震不利地段规划为道路用地、农田用地、山林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等场地条件要求不是很高的土地使用类型;同时村中心预留绿地,作为避震疏散场地;注意与住宅庭院、 街道、 水系及外部交通之间进行有序的协调连接,在灾情发生时,村民能够迅速疏散, 从住宅庭院到村庄街道再到公共场所,形成点、 线、 面结合的系统化防灾空间。
四.建造安全稳固的住宅。
我国农村房屋特点就是建筑质量差,结构简单;建筑结构不合理,抗震能力差,由于农村购买合格的建筑材料比较困难 , 因此建造房屋的材料质量就很难保证。
此外 , 大多数农民民居在建设时没有统一的合理规划 , 没有选择好的地基 , 没有避开古河道 , 没有避开构造断裂带。 很多农村民居随意乱建 , 房子间距过小 , 道路弯曲狭窄。这在 1997年 5月 31日福建永安西南 MS5 . 2级地震、1998年 1月 10日河北张北 MS6 . 2级地震中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国内外多次破坏性地震 (尤其是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区的破坏性地震 )的调查资料表明 , 至少有95%以上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是直接由于地面震动所造成的。因此,新农村的住宅建设应遵循简单明确、 安全可靠、 经济合理、 施工方便和可重复利用的原则。建设主管部门应依据当地的灾害特点制定合理的防灾标准,从建筑形态、建筑结构等方面对居住防灾进行建设性指导。抗震方面, 应指导住宅建设进行合理的平面与立面设计, 体形尽量规则、 对称,选用合理的符合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结构措施, 加强建设施工时的质量管理;防火方面, 建筑单体之间应保持适当的防火间距,住宅出入口与疏散通路联系紧密,建筑设计一定的防火构件如防火山墙, 建筑材料及室内装修进行规范化的防火处理;对于经常遭遇台风暴雨等灾害的建筑,建筑的高度要进行适当的控制, 建筑体型应尽量采用规则的形状, 采取传统的坡屋顶形式, 以达到良好的防风、排雨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慧娟. 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地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J]. 理论前沿. 2005(14)
随着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开展,各地都将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前期重点研究的议题之一。通过参与一些地方的规划修编工作,笔者发现,集约用地研究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集约用地评价方法多样,结果缺乏可比性。多数研究都是经过“筛选评价指标――设定指标标准值――选择评价方法”的过程,最终得到定性或定量的评价结果,或是得分或是等级。显然,指标、标准及评价方法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研究成果中的得分和等级的不可比性,给区域间的对比分析带来难度。其中,设定指标标准值这一环节是造成不可比的重要障碍之一。
标准值代表的是集约用地状态下的一种指标值,而如今大多数的实践研究是采用样本平均值、国家或者地方标准作为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而平均值只是本区域内或获取样本的一般水平,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标准。由于研究范围和样本不同,平均值也就不同。另一方面,国家或地方标准的适用范围不明确,用于居民点用地标准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和《村镇规划标准》中对各个级别的适用范围只是简单的描述,而用于工业用地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试行)》中虽然对各县(市)各行业用地标准进行了详细划分,但是仍然缺少对工业区内外、企业类型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的考虑。总而言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标准值设定的不规范性,造成了各个独立研究成果之间的不可比性。
集约利用潜力较大,但可操作性差。集约用地潜力是指在特定的技术经济条件和规划要求下,当前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与最佳集约度之间的差值。而在实际研究中,最佳集约度一般被样本平均值、国家或者地方标准所取代。由于粗放用地普遍存在,集约利用潜力计算出来一般都比较大,有的甚至达到80%~90%。但要在规划期内实现这么大的挖潜潜力,难度很大。于是,一些地方为了增加“可操作性”,在“特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调整最佳集约度标准,将可挖潜比例控制在现状的20%~40%左右。但是,事实上,这种人为制造出的标准,可操作性仍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地区实现人均建设用地从300平方米减少到150平方米是可行的,而有的地区从300平方米减少到250平方米的挖潜潜力都很难实现。可见,潜力评价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合理确定最佳集约度,保证挖潜的实现。
科学设定集约用地标准可以有效地增强集约用地研究成果的可比性和可行性,针对不同研究领域设定集约用地标准,应是当前有关集约用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一,辨析多种标准之间的异同及各自的适用领域。集约用地标准可以划分为评价标准和潜力标准两大类,前者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而后者主要用于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潜力标准又可以分为理论潜力标准和现实潜力标准。理论潜力标准与评价标准较为相似,而现实潜力标准是在参照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基础上设定的,由此计算出来的潜力应当是可以实现的。可以概括地说,评价标准及理论潜力标准是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现实潜力标准要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不同的标准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标准的适用领域、设定原则需要加以区分。
第二,增强评价标准的刚性,保证各独立研究成果之间实现可比性。通过制定区域内甚至全国范围内统一的集约用地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就能够体现用地现状与这个统一标准的偏离程度,不同的研究成果就可以很容易地联系在一起。当然,每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根据社会经济现状及自然条件等分成不同类别。也就是说,同类的地区所采用的评价标准是相同的;不同类的地区所采用的评价标准虽然不同,但根据各自标准的评价结果也体现了现状与集约用地理论值之间的差距,同样是可比的。值得强调的是,在对区域划分类别时不应当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即与土地利用现状水平没有关系,否则就会造成土地利用较为集约的地区评价标准也较高,而较为粗放的地区评价标准也较低,这样就又失去了可比性。
第三,现实潜力标准应当灵活,以增强挖潜的可行性。与评价标准不同的是,设定现实潜力标准的关键是体现灵活性,而且要充分考虑集约用地的现状。比如,在研究工业用地标准时,除参考国家及地区标准以外,还要充分结合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对重点扶持及主导产业的用地政策可以适当放宽,而对于其他产业用地标准可以适当提高标准。再比如,在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时,用地的现状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是设定标准的关键依据,而得到地方财政倾斜的村庄挖潜实现的可能性较大,现实潜力标准就可以设定得略低。
摘要:
针对严寒地区绝大多数村镇由于关键技术、高精度影像等资料的缺失,采用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综合集成遥感、实地调查、经济统计等多元数据的绿色测度地图编制方法存在困难的局面,笔者应用易于获取的基础资料,借助常用的软件,简化量化方法,编制适用于农村地域的实用绿色测度地图,可在镇域空间管制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方面为村镇建设提供一种量化的、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参考。
关键词:
绿色测度地图;量化方法;严寒地区;村镇
近些年,绿色城镇化和智慧生态建设已全面注入城乡未来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战略和政策取向。严寒地区村镇绝大多数地处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敏感区,发展建设相对落后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目前仍以土地城镇化、人口不完全城镇化效应[1]及非农产业效益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自身地域生态资源基础,无法应对绿色化发展的时代诉求。村镇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地域单元,亟待探索以绿色为导向,服务于镇村体系发展框架的空间管制方法,以引导村镇不同层次与尺度的生态建设。同时,面向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的技术观念和策略方法也需要绿色化转型视角的新思考[2]。现阶段,严寒地区村镇局限于经济和技术条件,致使数据采集、方法运用、模型构建等无法在农村地域开展。因此,探索适用于农村地域的操作简便的指标量化和生态计量方法,并将绿色测度地图的编制方法应用于严寒地区村镇规划,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1绿色测度地图编制常用方法解析
1.1绿色地图及绿色测度地图“绿色地图”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由温迪•包尔(WendyBower)提出,主要是用来标注环保机构、组织、废电池收购站、资源回收站,以及公园、绿带、历史文化场所、生态农场、绿色饭店、环保产品商店等“绿色单位”的生态绿色功能标识地图[3]。随着生态理念的不断发展,“绿色地图”的功能得到拓展,涵盖文化景观、自然风貌、生物分布、基础建设、生态资源、交通网络等复合内容。笔者研究的“绿色测度地图”是运用指标量化与生态计量方法的绿色地图。基于严寒村镇生态资源和地域特点,重点挖掘各项绿色指标的数据量化方法,通过测度分析和可视化图示表达,形成矢量化地图,并将其作为镇域规划的基础图件应用于村镇各个层次规划及建设发展管控。
1.2常用技术方法和特点常用的绿色测度方法主要是利用ArcGIS等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单因素量化和综合要素评价,包括数据采集、整理与建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量化分析3个方面。根据地域特点采集相关要素数据,在高精度遥感影像(航空影像、IKONOS卫星影像等)的辅助下展开部分实地调研,并搜集相关统计资料;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ERDAS等)的辅助下,对影像进行进一步辨认地物的空间分布、有关属性的判读、解译。整合栅格数据(高程、坡度、坡向图、各类分级图),矢量数据(土地利用图、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图)属性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并在ArcGIS平台上进行分类、合并与量化处理,以图层为单位提取各类要素,组建空间数据库;根据规划目的、定位、核心价值,制定差异化的镇域绿色测度地图的指标体系及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级评价分析与可视化表达。ArcGIS方法技术流程见图1。
1.3常用方法的数据和技术要求常用绿色测度地图采集的数据一般包括数字高程模型图(DEM),遥感影像图(LandsatTM影像、IKONOS影像、航空影像等),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现状林相图等影像资料,经济、社会、人口、气象、环境等统计资料,以及详细调研的实地资料。技术要求是,设计人员能掌握生态及环境数据集成的理论与方法、生态环境空间数据的表现和空间分析技术,并能熟练地运用ArcGIS平台、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数据空间分析操作方法等。
1.4严寒地区村镇的相关数据基础和技术限制通过多个严寒地区村镇的实地调研的资料收集与问卷信息采集,可获得的数据包括镇总体规划相关文件资料、卫星地图、县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气象资料、林相资料、珍贵动植物资源分布图、土壤图、地址断层分布、暴雨风险区划、地址灾害防治规划等专项规划图及相关实地调研信息。因此,运用计算机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系虽然能为规划提供科学的分析评价基础与依据,但前期调查与数据获取的要求严苛,且计算繁杂,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但严寒地区村镇现状无法满足,普遍适用情况并不理想。
2严寒地区村镇实用绿色测度地图编制思路与方法
严寒地区村镇绿色测度地图的编制是在明确特殊气候条件的生态资源与地域要素的前提下,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专家集成方法,以生态功能分区作为落实编制原则的主要手段,来表征气候要素影响下的生态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科学地制定相关规划提供依据。而在技术和方法相对欠缺的严寒地区村镇如何克服基础资料的匮乏,简化和落实这一过程是笔者关注的要点。
2.1绿色测度地图编制目标与思路严寒地区村镇绿色测度地图编制指标的选取要能够充分反映气候特征和地域特点,要保证与规划建设的相关需求对接,采样直接简单、数据易获取、技术易掌控、表达简明易懂,符号色彩清晰。利用严寒地区能够收集获取的资料,考虑到镇村体系、镇区、村庄规划的不同层次要求来确定精度标准,将绿色测度地图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要素类型不尽相同。根据卫星地图等基础资料识别地物,借助Excel、AutoCAD基础操作平台,对识别类型进行量化处理,并通过指标体系获取综合评价结果,进而编制形成一个简化实用版的绿色测度地图,以直观地表征地域生态资源本底,显示环境资源利用强度。
2.2绿色测度地图编制方法基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等不同目标导向,绿色测度地图有多种类型,其编制方法主要包含空间要素识别、空间数据量化、空间可视表达3个主要部分,可在不同层次的村镇规划建设中提供定量的技术性支撑和直观设计指导。
2.2.1绿色测度地图的空间要素识别严寒地区村镇镇域面积一般为120~200km2,镇区直径为3~5km,自然村直径为500~1000m,平原地区相邻镇区距离为30~50km,村落距离为3~5km。针对面积为200km2的镇域范畴,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规模并结合获取的卫星地图的地面分辨率与识别的工作量,可考虑将镇区尺度单元网格大小划分为50m×50m。地物类型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广场、公园绿地、水体、行政及其他用地等;镇域尺度单元网格大小根据镇域林地、草地、农田、水体、石砾及荒漠等区域的图斑大小,并考虑与镇区尺度单元格的对接(可用镇区单元格加和求得),适当降低精度要求,划分为250m×250m。地物类型一般包含林地、草地、农田、实地、水体、石砾及荒漠、矿区、居民点、镇区等。
2.2.2绿色测度地图的空间量化空间量化是绿色测度地图编制的关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镇域尺度为例,首先对镇域土地利用图和卫星地图进行等比例叠加,以250m×250m为单位划分单元网格,并对其进行编号(x轴为连续实数,y轴为英文字母),确定单元格的角坐标,通过Excel建立基本数据库。2)针对林地、草地、农田、湿地、水体、石砾及荒漠、区域交通线(公路及铁路)、矿区、居民点、镇区10类评判要素类型,运用布尔逻辑及运算对单元格进行“双值逻辑”判断(双值为“1”和“0”),存在则为“1”,不存在则为“0”,形成基础地物要素图件数据,如图3所示。3)针对林相、土壤、珍贵动植物资源分布图专项规划图和实地调研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加权赋值,加载到地物要素图件数据中。图件数据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为详尽的资料能不同程度上提高结果的精确度,如不同的植被品种、不同水体质量、不同的农田类型等均可数字化同步加载。4)依据案例区的现状情况、实测数据、规划标准,并集成相关专家知识,构建以需求目标为导向的指标评价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以某镇为例,从生态功能区划与景观生态规划需求出发,构建了镇域复合生态环境质量与复合生态服务功能两个专项的指标体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邀请相关专家打分,运用德尔斐法(Delphi)、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进行加权运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最终权重值(表1和表2)。5)基于相关专家评估确定规划目标和所涉及地物要素影响因子的对应关系,建立绿色测度指标项与地物要素的关联表,并形成多个基于指标的单因子绿色测度地图图件数据(表3)。6)将单因子绿色测度地图图件按照指标体系的权重值,逐步叠代到要素层及目标层,形成最终的复合绿色测度地图图件数据。
2.2.3绿色测度地图的可视表达绿色测度地图是基于绿色测度的直观生态评估功能图,可视化是实现复杂空间信息的表达过程。因此,需要对Excel中的数据库的量化结果进行等级划分(表4),并对不同等级的数据进行真色彩(R,G,B)选择。通过VisualBasic、AutoCADVBA等Ac-tiveX控件技术,编程创建和操纵AutoCAD对象,实现依据Excel数据库的量化结果分级要求自动色彩填充[4],形成最终的绿色测度地图图件。
3严寒地区村镇实用绿色测度地图应用讨论
村镇实用绿色测度地图已经基本实现对镇域生态资源的直观解译,能够满足镇村体系规划的一般要求,是综合权衡村镇经济技术与生态建设需求下的一种适用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为镇域空间管制、生态功能区划、景观生态规划等提供依据。
3.1为空间管制规划提供依据在镇域层面,采用实用绿色测度地图能够基本识别村镇建设区、农田保护区、生态安全控制区、基础设施廊道等镇域空间资源类型,但由于单元网格尺度的限制,对于边界的界定还需要其他方式相互配合。更重要的是,这种基本的、简化的绿色测度地图能够清晰地显示分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分级,能够有效为开发标准与控制引导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节[5]。在镇区层面,实用绿色测度地图能够通过要素识别辅助划分非建设用地的生态协调保护区、水体保护区、绿地及环境景观控制区的范围,同时依据建设适宜性评价分区等级划分,确定建设用地的土地开发强度[6],能够避免目前仅依据现状及土地利用规划等编制资源在空间分区存在主观性、模糊不确定性等不足。
3.2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村镇实用绿色测度地图的单元格精度能够清楚地显现生态系统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提供划分镇域生态功能区划的3级区划(生态功能区)、4级区划(生态功能小区)的定量依据。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边界需要综合界定外,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等级对接和从属判断仍需依托定性分析。同时,综合评价的等级划分,对生态农业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小区提出针对性的生态控制目标、主导功能、发展路径与措施,以实现镇域生态环境的分区管理和差异化的生态建设策略[7]。
3.3为景观生态规划提供依据村镇实用绿色测度地图能够较为直观地显示镇域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分布特征和等级大小,易于应用“斑块-廊道-基质”的模式,以大型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为骨架,联结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成片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廊道、公共绿色等非建设用地,构建生态网络格局。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尺度生态格局分析,为生态基质的规划保护、生态廊道的规划保护、村庄斑块的规划保护提出规定性或指导性的措施[8]。
3.4村镇实用绿色测度地图的其他应用功效村镇体系规划中的村屯撤并规划,需要通过发展潜力评价模型进行合并、迁移选择中心村,其遴选的结果有可能与生态环境相抵触,需要利用村镇绿色测度地图进行校核,避免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扩张方向出现在生态力较为薄弱的地方,或其某一建设项目要素达到了生态限制的阈值[9]。此外,村镇实用绿色测度地图的等级划分,能够辅助制定生态空间准入标准,确定空间发展定位和目标、空间使用的基本性质与用途、空间使用的效益要求、空间使用的环境要求、空间开发的强度要求、空间景观要求等内容,进而引导分区产业发展和控制村镇建设项目的开发选址。
4结语
村镇实用绿色测度地图的编制能有效地为村镇土地资源利用、生态形态管理、空间管制分区等提供定量的技术支撑和直观的设计指导。但应该指出的是,本文所提供不同层次的地物类型、单元网格的尺度划分、绿色测度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是以案例为依托的示范性内容,在实际项目中应根据需要予以重新选取和设定。同时,前期图像的地物信息提取也需要识别工具予以辅助,以便在降低工作量的同时,提高图形辨识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利伟,赵明.中国城镇化演进的系统逻辑:基于人地关系视角[J].城市规划,2014(4):17-22.WANGLiwei,ZHAOMing.Thesystemlogicofchi-neseurbanizationevolution:fromtheperspectiveofman-landrelation[J].CityPlnningReview,2014(4):17-22.(inChinese)
[2]金伟,张远林,王正,等.重庆都市区规划编制与管理生态转型策略研究[J].城市规划,2012,36(12):45-51.JINWei,ZHANGYuanlin,WANGZheng,etal.StudyonstrategiesforecologicaltransitionofplanningcompilationandmanagementinChongqingmetropolis[J].CityPlanningReview,2012,36(12):45-51.(inChinese)
[3]王晓彦,王乐维,颜磊,等.论长春市绿色地图的可行性[J].中国环境管理,2007(2):10-12.WANGXiaoyan,WANGLewei,YANLei,etal.ThefeasibilityofChangchun'sgreenmap[J].ChineseJour-nal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7(2):10-12.(inChinese)
[4]冷继全.利用AutoCADVBA实现图块自动填色方法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17-18.LENGJiquan.StudyonamethodofblockautomaticcoloringbyAutoCADVBA[J].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2010(22):17-18.(inChinese)
[5]郝晋伟,李建伟,刘科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管制体系建构研究[J].城市规划,2013,37(4):62-67.HAOJinwei,LIJIanwei,LIUKewei.Studyonspatialcontrolsystemincitymasterplan[J].CityPlanningReview,2013,37(4):62-67.(inChinese)
[6]司瑞瑞,陈怀录.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管制规划方法探讨[J].甘肃科技,2014,30(5):1-4.SIRuirui,CHENHuailu.Studyonspatialcontrolmethodinsmalltownmasterplanning[J].GansuSci-enceandTechnology,2014,30(5):1-4.(inChinese)
[7]陈秀琴.镇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浙江绍兴夏履为例[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4):22-25.CHENXiuqin.Studyonecologicalfunctionalregional-ismbystudyingthecaseofxialvinShaoxingcountyinZhejiangprovince[J].YunnanEnvironmentalScience,2006,25(4):22-25.(inChinese)
[8]王纪武.生态型村庄规划理论与方法:以杭州市生态带区域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75-114.WANGJiwu.Eco-villagePlanningTheoryandMeth-od:aCaseofHanzhouCityEcologicalBeltRegion[M].HangzhouCity:ZhejiangUniversityPress,2011:75-114.(i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