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生理健康教育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初中是基础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心理素质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助于中学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身心发展和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学校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引进课堂或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对初一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对初二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对初三年级则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2)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个别心理咨询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帮助学生的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①面对面交谈,这是一种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直接性沟通,是一种最为简单但具有互动性的咨询方式。②电话咨询,是咨询与被咨询双方通过电话交流的形式进行的咨询方式。③信函咨询,信函咨询对于初中生的一些不宜公开的心理问题,可以较好较快的解决,是一种较为隐蔽的间接咨询方式。④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
(3)注意其他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渗透
学习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学科互动与渗透心理教育方式。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从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切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学科教学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考虑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是指学校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生活、游戏、交往的全部空间。学生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氛围,学校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如精神环境、社会化环境、互动性环境等。创设精神环境应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入手,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师生情感关系;社会化环境的创设应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契机,调节学习的压力,从而改善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而导致的初中生厌学、恐学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构筑喜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2、家庭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后方
(1)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教育、引导孩子。随着初中生身体的发育、自立能力的逐步发展和独立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常采用夸张和偏激的形式来表达反抗和独立的愿望。如与父母发生冲突、抽烟、染发、服装怪异、喜欢扮演成人角色等。
(2)关注孩子的“心理闭锁”。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这样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心理闭锁”。初中生“心理闭锁”常表现为喜欢上带锁的日记,不愿与家长进行交流等,但他们的内心又渴望“开放自己”,由于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以不断的寻找朋友、迷恋偶像明星或上网找朋友聊天作为寄托。他们反而最不爱向亲人说心理话。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家长不要夸大这种心理特征的消极影响,这样会给孩子们增加压力,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给孩子创造自己的空间,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从他们心理上解除阴影。
(3)正视“代沟”冲突。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这种心理状态容易导致产生与家长的“代沟”,表现在面对与家长的不同意见,孩子首先觉得是家长不理解自己,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传统的东西视而不见,家长一提传统就生气。那么,作为家长应运用一些可行的引导策略:①理解和平等对待孩子。②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和方法,进行友好的交流与对话。③家长、教师尝试接受孩子的某一项兴趣爱好,与孩子一起探讨有关问题,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请孩子来当老师。④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培养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语言。
(4)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卢梭在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时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抵制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家庭是孩子避风港湾,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坚实后盾。它是以家长的情绪感染为核心,通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有良好心理氛围的家庭,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和谐、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对子女给予真诚和理智的爱,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态度和善,思想活跃,心理相容,反映出互爱的高尚情调和积极向上的气息。
3社会应给予初中生的心健康更多关注
关键词:初中生;早恋;辅导策略
近年来,早恋已成为初中生的实际问题,由于初中生年龄偏小,正处在青春发育期,青春期是一个人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一个充满依赖性与独立性、幼稚性与自觉性矛盾斗争的复杂时期。她们大多天真、单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入,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思想也更加开放,这为现代教育提出了一个更新、更棘手的课题---早恋。初中生由于对恋爱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充分的心理准备,早恋中的波折往往成为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因此如何引导初中生正确对待早恋,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是青春期教育的关键,分析初中生的恋爱心理特征,为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新时期初中生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初中生“早恋”问题。
一、分析初中生早恋心理的成因
初中生早恋心理的成因,是自身因素、家庭和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身因素的影响
初中生身心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之中,同时也处于尖锐矛盾期,在这个时期早恋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影响,现在生活富裕、营养好,加上吃了含有激素的食品或快餐,使如今的孩子普遍早熟。“性加速现象”是影响初中生早恋心理的“助推剂”。性成熟的前倾或性成熟的加速现象已成为事实,因为初中阶段性心理方面是正值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他们既要表现自己,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又缺乏自控能力。加上外界的刺激的诱导,以及初中生道德观念相对薄弱,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娱乐场所的增多,方便了初中生学习之余的单独交往。如电话、电脑的普及,加上网吧等娱乐场所诱惑,扰乱了校园的平静。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初中生早恋心理的“启蒙读物”。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区,“影印作用”即是父母对孩子最初最深远的影响,早恋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1)有部分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只注重学业成绩。平时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使子女出现过重的压力,情感的失衡,促使他们希望有一个理解自己、安慰自己、能与之交谈的知心朋友,而此时男性的果敢、刚毅与女性的温柔、细腻的互补性使异性同学充当着这一角色的理想对象,引起了早恋。
(2)残缺的家庭教育造成亲子关系冷淡。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忙忽视这个阶段子女的需求,以及对孩子的教育;只拿钱去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往往这种孩子早熟,有钱就容易引起人的爱羡,并成为别有用心者利用的对象。有的父母自身人格有缺陷,或心理不健康,双方情感不和谐,甚至父母离异、判刑的,这种孩子就得不到家庭温暖容易寻求感情补偿。
(3)受长期的封建观念束缚而导致错误的家教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把说成是低级下流的事,当孩子提及此事时,家长不是闭口不谈就是大声斥责,给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反而引发了孩子“早恋”的心理。但当孩子有了“早恋”的行为时,家长不是耐心的去疏导,轻则严加制止,重则给予惩罚,甚至严厉禁止孩子正常的异往,至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用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的话说,这叫“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说外界压力越大,就越发诱发早恋。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极大的心理伤害,也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学校教育失衡
长期以来,学校过分强调学习成绩,机械地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却漠视对他们进行青春期心理和性的健康教育。不仅如此,学校也无法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来调节他们内在情感的需要,造成他们旺盛的精力无法得到及时转移。于是,一次美丽的邂逅、一声温馨的招呼、一首动听的好歌,都能撩动他们蠢蠢欲动的心弦,少男少女们发生“早恋”,也就不足为奇了。
4.社会大众传媒的冲击
社会环境是影响初中生早恋心理的决定因素。大众传媒冲击着初中生的心灵,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多以谈情说爱为内容,如:婚外恋、第三者等,对于电视伴随其成长的这代初中生来说,他们模仿力很强,再加上社会对学生早恋的渲染,描写学生早恋的作品、影视节目纷纷出台,对早恋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荧屏中的“调味品”成了早恋的“催化剂”;还有社会上不良书报杂志、低级趣味的影视录像等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黄色网站污染和刺激初中生纯洁的心灵,对初中生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文化传媒是影响初中生早恋的主要途径。这些书籍、报刊、网络通讯的性质、品位、内容、导向,直接关系到初中生早恋的心理健康。
二、初中生早恋问题的辅导策略
有学者提出早恋现象既属于情感教育范畴,又属于人际关系指导和性心理教育的范畴。对此,针对目前初中生早恋原因的调查分析,笔者提出了三条辅导策略,分别是学校、班主任以及家长的辅导对策。
1、学校方面的辅导对策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中心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学校环境的好坏对他们的影响非同小可。因此,一个有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学校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对预防学生早恋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的青春期卫生教育
让学生明白“早恋”对处于求学阶段的他们有一定的危害,如:分析一些因“早恋”而误入歧途的案例供学生参考;定期对学生进行“早恋”的危害性的主题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处理好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高峰,喜爱活动,精力充沛。学校应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开设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设法把初中生的兴奋中心和充沛的精力集中到学习和集体活动中去,有意识地转移对异性的过分关注。要让学生具有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说我们不能回避传媒的冲击,但可以组织学生对热门话题进行讨论或组织辩论赛。目的是要净化初中生成长的环境,杜绝不健康书刊流入学校。
(3)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有计划地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性道德教育,解决学生的诸多烦恼。学校应布置青春期教育展室,定时对学生开放;定期邀请医学专家为学生讲解有关性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性的有关问题,打破神秘感和好奇心;避免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使他们在男女交往中自尊、自爱的道德品质。
(4)开展多方位心理宣传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编辑心理小报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橱窗;利用网络优势,开设网上心理宣传;学校广播室应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节目;向家长和社区分发心理健康小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5)齐抓共管启蒙教育、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针对初中生“早恋”不愿让家长知道的普遍心理,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讲青春期发育以及青少年身心卫生的有关知识,争取家长的配合;对于家长的文化水平的差异,作为学校要适时指导家庭教育,建立家校信息平台,开办青春期性知识家长讲座,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及需求,及时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并协助学校和教师做好孩子的工作,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同时,增强学生家庭的责任感,学会正确处理问题,懂得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另外,还可请医学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学者等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通过学校、教师和家长相互协作,从认知、情感、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正确而又全面的爱情启蒙教育,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如何处理感情,为什么“准备爱情”等,设立一种理想的人格化的目标,去引导学生追求人的完美化,树立学生崇高的爱情观念,使心理与生理发育同步。
2、班主任的辅导策略
班主任要十分重视青春期学生的教育,要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把工作做在前面。通过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学生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中去。一旦发现学生早恋要及时找他(她)个别谈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有学者说“教育本是脑力活,巧用情智才成功”。
(1)要采取正面说理.启发诱导的方法,指出早恋的危害。教育学生学会宣泄和转移。所谓宣泄,就是把自己的苦恼告诉自己最信赖的人,一吐为快,或把火发在日记上,以此来减轻心理压力。所谓转移,就是要充实自己的生活,多关心点国家大事,多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放到集体当中去交更多的朋友,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最好采取类比的方法,“兴发于此,意归于彼”,让学生主动把早恋心理转移、升华到学习等健康活动中去。
(2)对于坠入爱河较深的学生,要恩威并用,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用支持疗法给予适当的理解,同时要以校规校纪、道德、法律不允许,经济不能自立相警告,特别指出这样下去往往会失身或失足,造成终身遗憾。
(3)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相互配合,要劝告家长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采取打骂等过激行为。谈话之后,要注意观察,给学生思考判断、决策分手与否的时间,准备下次该怎么谈,不要急于求成去解决问题。
另外,班主任做具体工作时,男女生应该区别对待。如女生的心理复杂,更为敏感,需要细心引导。而男生则更需要老师能像朋友一样以诚相待,以心相交。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各种言行和情感。教师和家长应使学生理解:他们之所以要对早恋学生进行教育,绝非由于视早恋为罪恶,而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学生体会教师和家长是理解、关心和爱护他们的,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幸福着想的。
3、家长的辅导策略
作为家长要以疏导的方式解决这种问题,尊重青少年的感情,不要以家长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早恋对青少年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把它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高压会带来严重后果,家长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早恋子女进行疏导。
(1)尊重子女。如果家长们能尊重子女,珍视他们的感情,并和他们一起审视这种感情,共同探讨初中生恋爱值不值,这样会比强制干涉的效果好。
(2)换位思考。如果家长能进行换位思考,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观点和思路去分析面临的情境,会发现家长也有他们不足的地方。
(3)民主家教。做父母的一定要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这样家长就能知道他们真实的想法。而且这对于培养孩子开朗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科学指导。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谈一次,看看谈恋爱对学习是否有影响,让孩子权衡一下学习和谈恋爱哪个重要,但最好不要直接干预,应该给他们一个自己选择的机会。
有研究表明,青春期恋爱是影响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学校要开展性教育和心理咨询,引导她们正确处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生理欲望和心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使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提高各方面素质。及时帮助初中生排除青春期困惑,对预防因青春期困惑引起的精神疾病,避免不幸事件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当务之急;建议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建议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协调亲子关系,去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建议初中生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开拓交友范围。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有益于文明态度的形成和珍惜两性同学间的友情,正确认识自身身体变化,建立正确的异往途径。
参考文献:
[1]董萍华.初中生早恋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2]满洁.浅谈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1
[3]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4页
[4]洪嘉禾著.性的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214页
[5]李丹编著.学校心理卫生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64页
[6]彭建飞,冯周卓主编.班主任心育艺术(M),湖南人民出版社,第三版2004.
[7]熊川武,江玲著.理解教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
[关键字] 生物教学 健康教育 探索
1、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利用生物教学这一平台,不仅有利于对初中生开展健康教育,而且有利于对生物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分为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共四册,33章,85节。在整个初中生物中含有健康教育的内容有43节,占51%,这些健康教育各章节所含有的健康教育内容和需要增加的健康教育内容都在生物学科课授课中开展进行。可见,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既不影响生物的正常教学,又解决了学校的实际问题,即帮助学生了解健康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起到了有效渗透和促进作用。
2、探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
(1)探究实验活动。
新课程要求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活动的教学不仅要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训练结合起来,而且还要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探究活动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技能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所以,探究活动的教学一定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探究活动时,最初可先让学生依据现成的探究方案进行;而后可让学生针对给出的探究课题,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和实施探究;最后可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自行选定探究课题,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通过上述循序渐进的系列探究活动的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抓住了探究活动教学的核心。
(2)收集和分析资料。
资料分析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事实或生物现象来解释生物概念,论证生物规律的一种科学探究活动。资料分析式的探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学生由过去从书本学习学科概念、规律的方式,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但是教材中所提供的资料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点范例,数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和学生搜集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论证,不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生物概念、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理解生物规律,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收集和整理资料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和辩明是非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培根说过:“讨论可以使人明辨是非”。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争辩,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广泛信息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讨论中,学生能表现自我,交流心得意见,品尝主动学习的乐趣,获得更多的知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讨论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了课堂讨论的重要作用,才能从思想源头上改变对讨论的看法杜绝走过场的现象,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4)综合实践活动。
①利用橱窗、黑板报、墙报、小报、知识讲座等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媒介,开辟健康知识专栏。稿件可由师生撰写,也可摘录或剪贴报刊上的文章、资料,选登健身题材的诗歌、美术、摄影作品等。
例如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吸烟、酗酒的危害等。便捷的宣传途径使学生不经意间获得了重要的健康知识。
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手抄报、问卷调查等
学生可以结合相关的主题上网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小组完成精美的手抄报,既锻炼他们的能力,也可以了解一些健康相关的日常知识;问卷调查既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也了解社会整体情况,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有说服力的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各自的长处,为他们展现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搭建各种舞台。教师要学会用赞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做人的价值,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证明,教育学生要注重方法,符合认知规律,仅凭一些“大道理”或“强制”的方法,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作为生物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利用生物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东林,王晓萍,曹丽娜,郭长虹.素质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127-128
[2]吕柔衡.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尝试[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99-100
著名教育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把心理品质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突破口,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从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看,可以说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和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放过任何课堂细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通过学习而提升自身能力,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教育而得到解决。而各科教材中又蕴藏有不少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如:“数学”能教会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艺术”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体会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心理;“体育与健康”教会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具有协作和竞争意识;“历史与社会”使学生了解过去,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锤炼良好的品格。初中“思想品德”理应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因为它以初中学生为主体,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使中学生能够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在课堂中进行体验教学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情景要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发扬平等、民主、自由的作风。当代中学生民主意识强,希望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如果这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这些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愉快、满意、互助的积极态度,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记忆清晰、求知欲强烈、学习效率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人的个性才能得到积极的发展,并伴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评论同学的观点,要让学生感到他们有这种权利和责任,即使讲错了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和惩罚,而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应在和谐的氛围下通过体验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让他们实话实说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彼此分享。
(三)教师要扮演“心理辅导员”角色,做好“导师”本色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时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初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有义务充当“心理辅导员”,熟练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以平等的身份亲近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做他们的知已与朋友,让学生打开心扉,倾吐心声,从而使学生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抒发和松弛。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对心理健康有偏差的学生决不能一味指责,甚至讽刺歧视,努力寻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倾听、多表扬、多肯定,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中的疏导方法——激励法加以鼓励,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维护心理健康。加强学生心理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既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追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四)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下足功夫
德国著名教育家米德勒.享利说过:“教育是内化为学生心理的稳定品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对此,结合了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吾将上下而求索”。(1)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下幽默情境。幽默在保持人的心理健康上有独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运用幽默,能有效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入沐春风的思想政治课堂氛围中陶冶健康心理。(2)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身边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本身就是很贴近生活,来自生活,又还原于生活。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身边现实的案例或者大家熟悉的案例来说教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关键作用,他们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这将给他们带来无限的财富。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与方面,它遵循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在学科教学的渗透中,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在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力中,相互促进,发挥着不同侧面的作用,而它完全可以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心理品质良好、人格健全的人才来,从而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 体育课 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是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人的一生。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每一方有权也有责任来为孩子的健康教育负责。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健康教育万万不可忽视。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人体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直至长大成人,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育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从受精卵发育到成熟的胎儿是胚胎发育阶段;从婴儿出生发育到个体成熟是胚后发育。我们通常所说的发育是胚后发育阶段。胚后发育阶段又分为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幼儿前期(1岁至3岁)、幼儿期(3岁至6、7岁)、童年期(6、7岁至11、12岁)、青春期(10岁至20岁)等几个阶段。身心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发展变化是有序的、渐进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生命有着不同的体验。其中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也是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这一时期学生进行和谐人格、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教育,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刻不容缓。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贯穿生命健康教育:
一、懂得尊重和珍爱生命
在学习《人的生殖》一节课时,我一走进教室,同学们议论纷纷,男同学“坏坏的笑”,意思看老师(尤其我是一位女老师)怎么上这节课。女同学有的红着脸、低着头,有胆大的则说:“老师,这节课别上了。”我面向全体同学,落落大方地说:“同学们大多都是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我想每一位男生都希望自己长得帅气,每一位女孩子也希望自己长得漂亮,没有一位同学愿意长得不男不女。其实生殖器官和我们身体上的鼻子、眼睛等器官一样是身体不可缺少的器官,因为有它们我们才能维持男性及女性所具有的特征。”学生听到这里一下子感觉严肃起来。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在学习《合理膳食》一节课时,我对同学一日三餐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同学们普遍存在偏食挑食的情况,比如不爱吃蔬菜,爱吃零食,喜欢高糖类、高脂肪、高蛋白类三高食品及碳酸饮料。还有些同学有不吃早餐的习惯等。同学们都习以为常,以为我吃很长时间了也没生病。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经不住零食色香味的诱惑背着大人吃,这种现象在学生中非常普遍。我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与膳食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在我国城乡普遍存在。肥胖等引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的发生率还会大幅增加,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的健康素质、健康寿命,加重疾病负担,并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常的性别意识
如果说七年级的学生还未脱离小学生的稚气,那级的孩子则完全不同。随着他们身体的一天天变化,他们的心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结合生物科学的特点,从人生理发展变化进行引导及青春期教育。首先,我会和同学们共同分享青春期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身体上的变化也有心理上的变化,其次我们共同学习探究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后总结这一时期的生理卫生保健。一开始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否则,不健康的性观念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四、培养学生生存与自我保护能力
现在很多孩子为家里独生子女,个人生活完全由家长包办。一些家长甚至根据自己的爱好、价值观完全替孩子做决定,这样导致孩子离开父母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理上无法独立生活。因此,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自己尝试独立去完成某一件事情,尽管这件事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会有很多实验及实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差一点,还有些女同学比较胆小不敢碰那些小动物,我都给予了鼓励与帮助,从心理上克服了困难,让学生有一种克服困难从而独立完成某一件事的成就感,这样让学生会对自己更加自信,这样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一定会适应社会的发展。
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我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一个人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从而激发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压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3
1 引言
压力(stress)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1]。压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每个人难免需要面对大大小小的压力。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推动个体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达到期望的动力,也可能在个体内心形成绕过不去的“心坎”,被它所击败,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跘脚石,使自己一蹶不起。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适宜程度的压力有助于激发学习效率,但过度的压力则容易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生活满意度降低,严重的甚至会直接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旨在调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进一步考察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段、不同性别的中学生,以及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压力状况的特点,进而为缓解青少年心理压力,帮助青少年更好的应对压力,为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性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分层随机抽取477名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477份,有效问卷456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其中初一27人,初二38人,初三9人,高一15人,高二31人,高三80人,大一51人,大二48人,大三67人,大四20人;男生161人,女生225。
2.2 研究工具
采用刘贤臣[2]等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简称aslgc)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压力进行调查。该量表为自陈问卷,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常见负性生活事件构成,评定期限依据研究目的而定,可为最近3个月、6个月或一年。在使用过程中,本研究将期限定为一年。对每个事件的回答方式应先确定该事件在限定时问内发生与否,若未发生过仅在在未发生栏内划打勾,若发生过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进行5级评定,即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全部事件可概括为六个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每个因子中所有题目得分总和除以因子条目数,可以得到该因子的得分,累计各事件评分为总应激量。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分半信度系数为0.88。
此外,本研究加入两道题目:“总的来说,我感觉我的压力很大”;“我觉得压力已经影响我目前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以考察青少年的总体压力感及压力对其的影响程度。
2.3 测试程序
将研究对象年分别集中在安静的教室,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发放问卷,被试先填写性别、年龄、年级等个人信息,然后采用统一指导语要求被试对问卷中的各项目进行自陈回答,当场回收问卷。
2.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青少年学生总体压力感和压力影响程度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对于题目“总的来说,我感觉我的压力很大”,选择“是”的中学生占56.7 %,大学生占55.6%;对于题目“我觉得压力已经影响我目前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选择“是”的中学生占32 %,大学生占18.6 %。这说明有50%以上的中学生、大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对30%以上的中学生、近20%的大学生来说,压力已经影响到他们目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见表1)。
3.2 青少年学生总压力量及各压力因子的结果与分析
3.2.1 中学生总压力量及各压力因子的结果与差异分析
从总体上看,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得分最高( m=1.93),人际关系因子次高( m=1.68),健康适应因子得分最低(m=0.75),这说明中学生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见表2)。
我们从学校类型、学段、性别来考察中学生在总压力量及各压力因子是否有差异。
从学校类型来看,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总压力量最大(m=35.31),较差中学的学生总压力量最小(m=31.44)。普通中学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两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重点中学和较差中学学生。进一步以学校类型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和六个压力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校类型中学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学校类型的中学生其总压力及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接近。
从学段来看,初中生在总压力量、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因子均高于高中生。进一步以初、高中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和六个压力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受惩罚因子上初中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t=2.26,p<0.05),在总压力量以及其他五个因子上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从性别来看,男生的总压力量和六个因子的压力量均大于女生。进一步以性别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和六个压力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总压力量、受惩罚因子、其他因子上,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总压力量t=2.82,受惩罚因子t=3.05,其他因子t=3.00,p<0.01),在丧失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30,p<0.05),在其他三个因子上则差异不显著。
3.2.2 大学生总体压力量和各压力因子的结果与差异分析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得分(m=1.70)最高,人际关系因子得分(m=1.55)次高受惩罚因子得分最低(m=0.82),说(m=0.82),说明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和人际交往两方面(见表3)。
从年级上看,大二学生的总压力量最大,其次是大一学生,再次是大四学生,总压力量最小的是大三学生。大二学生除在学习压力上稍低于大一外,在人际关系、受惩罚等其他压力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进一步以年级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以及各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四个年级大学生的压力是相近的。
从性别上看,男大学生的总压力量以及各个方面的压力因子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进一步以性别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以及各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受惩罚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45,p<0.05),在总压力量以及其他五个因子上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男大学生的压力大于女生,特别是在受惩罚因子上的压力比较明显。
4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4.1.1 青少年学生普遍感到压力很大
总的说来,56.7%的中学生、55.6%大学生感到压力感很大,32%的中学生、18.6%的大学生感到压力已经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说明目前青少年学生感受到各方面压力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拥有知识是应对社会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青少年学生心理压力增大表明社会对“知识为本”的认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青少年学生面临不少压力,同时也表明社会对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青少年体验到现实性的社会要求,这种现实性会转化为青少年对于自我的压力。
4.1.2 青少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是来自于学习方面和人际关系,这与国内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一致[3]。这说明很多地方的青少年学生都感受到了学习负担的沉重,特别是中学生普遍体验到学习任务过重、考前复习紧张、心理负担过重、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另一方面则说明素质教育给学生减压减负的成效还不是很大,学生还是感受到较大的学习压力,说明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重点还是应如何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上。
4.1.3 初中生生比高中生在违纪等处罚事件上体验到更大的心理压力
本研究表明,不同学段中学生在受惩罚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受惩罚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这可能是因为初中生年龄还比较小,在道德发展水平上比高中生更倾向服从于权威,一旦因为自己违法校纪校规等收到处罚,内心觉得自己很不应该,对不起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不安,因而承受的压力更大。
4.1.4 男生心理压力普遍大于女生
研究发现,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而言均是男生的压力要大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由于社会、家庭对于男生和女生的性别角色期待是不同的,因此这种性别角色期待也会内化到学生心理,使男生感受到家长、教师、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而过高的期望往往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使得男生感受到更多的学习压力。同时,研究也发现男生在受惩罚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是由于无论是在生理特征还是在传统文化里,男生都比较冲动、攻击性强,使得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违纪,因此在受惩罚因子上的压力会大于女生,他们更可能因为受到处分和批评产生心理压力。
4.2 对策
4.2.1 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学校和教育部门要更新教育理念,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针对地区、学校类型等特点的差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地整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设计,尤其是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一方面切实减轻学生学习和考试负担,另一方面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对压力事件的处理能力。
4.2.2 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配合帮助青少年降压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援助,不仅需要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参与,还需要更多的任课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首先,全社会要建立起健康科学的“成才观”以及和谐的育才气氛;其次,要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加强交流沟通,与学生一道确定成长发展的合理期望值;再次,任课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学生积极面对现实,勇于接受挑战。
4.2.3 采取“三层次介入理论”,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学生心理援助体系
学校可以采取“三层次介入理论”[4],即开展对全体学生进行第一层次的发展性辅导、对部分学生进行的第二层次的预防性辅导,和对特定学生进行的第三层次的治疗性心理辅导,将这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援助体系。学校心理教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特别要重点关注压力感较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教育学生正视失败与成功、竞争的激烈与残酷,帮助学生寻找应付措施,从而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
4.2.4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
在大中学校应重点开展学习心理调适、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心理压力调节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使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心理压力,用积极的方式应付压力事件,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在应付各种环境压力和挫折时合理求助,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生活和承受挫折及压力的能力。
4.2.5 通过“压力情境训练”提高青少年的压力免疫力
在青少年了解压力及应付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减压训练来提高青少年的压力免疫力。创设各种压力情境,让青少年在压力情境的“模拟应付”演习中,学习采用积极主动、适应性的应付策略,还可以进一步提示其将这些态度和技能应用于一些相对小的日常生活压力情境,并作出综合评价自己是否能对压力反应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否采取了积极的应付策略。当青少年经过实践建立了对压力情境能够进行有效的认知评价、压力反应以及理智应付之后,还要鼓励其逐渐将这种新的技能应用于较强压力的情境中,直到在最大压力的情境下也能适应并产生有效的应付反应[5]。
4.2.6 引导青少年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应对压力
一定程度的社会支持能够提高个体有效应付压力的能力,从而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低、利用度不高是其产生较高水平压力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引导青少年学会发掘、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源,提高对应付资源的主观感受性和利用度,加强与父辈、亲属、朋辈、师生、同事间的沟通,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建立健全和完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4.2.7 发挥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社区心理健康是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一方面可以在社区开设家长学校,通过社区互助、交流的方式,帮助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向家长宣传新的成才观,引导家长对孩子保持合理的期望,从家长入手,减轻家庭、学校带给学生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在社区开设社区教育中心,配备一定的心理保健医生或心理辅导人员,进行海报、专栏宣传,定期组织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健康普及讲座和心理健康广场活动等等,要重点关注特殊孩子、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社区心理互助行动。
整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品德;人际交往;生活实际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正是在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处理好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以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
1.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的源泉,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在组织学生选取话题、讨论问题时,应该注意:
(1)在确保主题有意义的前提下,要多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来讨论。在争论中,可以让学生保留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妥协,达成一致。
(2)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引导学生认识不同见解的合理性。当然,在学生忽略某些观点或明显发生错误时,应该加以提醒,使讨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更加全面和深入。
(3)在讨论中,应该让尽量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平时不太发言的同学,使他们能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通过讨论更多地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教育
初中生的日常生活范围正在扩展,生活经验、学习经历和交友经验已经不断地丰富,他们身上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与间接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似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学习他们的这些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我们要善于从这些经验中寻找有用的东西,并同教育目的相联系,引导他们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使他们明晰这些经验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和意义,升华经验,指导生活。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古训,学生虽然都懂得其中意思,但在具体的生活中,在与同学、朋友发生不愉快、冲突乃至争吵时,很少能够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化解矛盾。因此,在现代社会,重提这句古训,学会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这对于形成团队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人生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参加实践
实践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人际交往的品德,必须在公共生活的环境中,通过公共交往才能得到体验和内化。
教师应该使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必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主人。“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好的思想品德不是靠说教形成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提倡“真善美”,力戒“假大空”,是形成好的思想品德的重要保证。
4.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强制学生接受什么观点,但也不能无所作为。对于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安排,做一定的加工、改造、整理,使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和规律更加符合,使之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特点更加贴近。为此,教师必须:
(1)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收集和积累素材。
(2)认真把握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正在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作为教学材料。
(3)善于对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赋予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4)根据教学需要,学会对生活素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加工和改造。
(5)发挥教学机智,对学生的思考加以合理引导。
参考文献:
[1]柯嘉铭.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的人际交往[J].文教资料,2007,(19).
[2]王防荔.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2).
关键词:格林模式;武陵山区;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诊断
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全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总体呈向好态势,身体形态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在2010年出现上升拐点后继续上升[1]。但是,我国《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指出,15岁及以上的人不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率高达72.2%。全世界每年有530万人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而过早死亡[2]。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教育存在于社会环境的不同领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集中体现。学校更应该融合家庭和社会,更好地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健康第一”的思想相结合,实现终身体育的价值。武陵山区的行政区域范围为湘鄂渝黔共计71个县(区、市),湖南武陵山是大片的集中连片特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则是扶贫的主战场。2015年该地区的GDP仅占全省的17.3%,人均GDP为23717元。这与社会历史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导致该地区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白志红等人(2013)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间(1985-2010年),武陵山区土家族学生胸围的增长幅度不大,男生部分年龄组出现负增长,肺活量也在下降[3]。彭彦等人(2013)结果表明湘西汉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明显高于湘西苗族学生[4]。谌晓安等人(2014)对湘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质进行分析,结果是该地区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体质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长期引导和关注。美国学者劳伦斯²格林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格林模式(PRECEDE-PROCEED),即诊断评估模式。该模式共分为九个阶段,其中1-5为诊断阶段(PRECEDE),该教育诊断评价主要由倾向因素、强化因素、促成因素构成。6-9为干预阶段(PROCEED)[6,7]。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运用格林模式对武陵山区青少年日常行为展开健康教育诊断。
1社会学诊断
在PRECEDE-PROCEED模式中,社会学诊断的核心内容是人们的生活质量。那么何为生活质量,通常是指社会政策与计划发展的一种结果。在医学领域中,主要指个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状态评估,即健康质量[8]。社会学诊断的最终目的就是评估人们的生活质量,从客观条件和主观感受为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健康因素,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质健康教育的行列中,提高生活质量。马天来(2015)从五个维度对湘西地区大学生生命质量(生理、行为、心理、社会、环境)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计算各维度的总分得出,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与学科、年级、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生命质量与生理无显著差异。重要的是体育专业的学生生命质量得分明显高于文理科生[9]。在对吉首大学学生访谈中得知,大部分人表示从小到大都缺乏体育锻炼,课业负担重,学校重文轻体的观念,加之部分青少年存在饮食和作息时间不规律等问题,导致青少年整体体质呈下降趋势。苏方宇(2013)等人对云南省哈尼族、傣族、拉祜族7-18岁的青少年儿童进行生命质量(社会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生活环境、生命质量满意度)调查,结果是拉祜族的生命质量得分最低,且与中国农村常模在不同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区域交通和受教育程度有关[10]。
2流行病学诊断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如何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是研究的重点。找出影响青少年生活质量的疾病或健康问题是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和发病情况进行询问,发现大部分健康问题主要是抵抗能力的高低和一些突发疾病等造成的。武陵山区青少年流行病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高血压的发病率与肥胖状况。杨小仙(2012)等人对湘西地区农村7-15岁的1755名儿童进行体重指数(BMI)、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相关性研究,通过体重指数将他们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结果为女性的SBP和DBP均有显著性差异。BMI与SBP和DBP成正相关关系(P<0.05),而且BMI的三个组别与高SBP的发生率为1.3%、7.1%和15.2%,所以,肥胖程度越高发生高血压的概率会成倍上升[11]。谢文杰(2016)等人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15-18岁1481名青少年中患有高血压的人数占17.99%,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农村、超重和肥胖与青少年高血压的发病呈正相关,与中、高等运动强度、睡眠呈负相关[12]。目前,导致慢性心血管、肥胖等流行疾病的发生,是体力活动的不足造成的[13]。2、营养状况。张天炜(2012)对湘西州土家族苗族的3069名小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6-9岁、11-12岁是患营养不良和肥胖的主要年龄段,与父母的职业和经济收入有关,而且与母亲的营养状况有密切联系[14]。张天成等人(2014)对2876名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小学生的营养与肥胖进行分析,土家族中不同性别和居住地,苗族中不同居住地与肥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对不同群体的营养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15]。冯光霞等人(2015)对贵阳城市、郊区、乡村共162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为能量、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均摄入不足,农村地区的初中生应加强膳食营养的指导和教育[16]。以上为武陵山区流行病学相关诊断研究,高血压检出率的升高、营养不良和过剩导致青少年不能健康成长,而且患某些疾病的概率相当高,说明该地区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容乐观,需引起社会的关注。
3行为和环境诊断
流行病学是前提,行为和环境则是存在问题的所在,武陵山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环境的变化来改变当前的健康问题。在该阶段不仅要找出病因,还要对症下药,合理开展促进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这需要我们通过调查健康问题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安排。詹才章(2016)认为大学生利用课外观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都高于周末。每天睡眠的平均时间为8.12小时至9.20小时,得知大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过长,而运动时间过短[17]。张福兰(2015)等人通过调查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中发现,青少年中缺乏锻炼的人数高达65.13%,且男性的吸烟率和饮酒率都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18]。郑果(2016)指出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农村初中生有60%以上的学生一周都不喝牛奶,56%以上的学生缺乏锻炼,46%以上的经常看电视[19]。在行为因素影响下,大学生还面临着就业、考研等社会环境压力,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在这个大环境下进行健康教育,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出不同的干预策略。
4教育和组织诊断
对行为与环境诊断所得出的结果进行相关的健康分析,对部分青少年进行访谈,还要将获取的大量文献资料和专家领导的建议总结归纳,为今后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因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们的行为和方式发生改变,所以该诊断阶段也是PRECEDE模式的核心。该教育和组织诊断分为三个因素,即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
4.1倾向因素
倾向因素是行为发生的基础(如人们的认知态度、技能、意识、自信心等),它将为今后的慢性流行病埋下祸根。通过访谈询问大学生得知,他们自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问题,而且现在正值青年,也没必要过早的担心健康问题。认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会对健康有直接影响,因此也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其实,不健康的行为习惯终有一天会影响人们的健康。
4.2促成因素
促成因素(如政策的出台、宣传教育、家长的影响等)主要受外在条件的影响,是个体或群体实现行为的条件。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不够,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系统持续监督健康促进模式。仅仅靠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远远不够的,对相关健康教育的培训也很匮乏。如今,大部分青少年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喜受拘束,导致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在外上学,离开了父母家人,在学校课余时间又相对充分,导致学生出现了饮食不规律、通宵上网等问题,这是受到学校管理制度和环境的影响。
4.3强化因素
强化因素(如同伴同事的鼓励、社团组织等)是在行为发生之后还继续影响或得到支持的因素。通过访谈吉首大学学生得知,大部分学生受同伴影响,比如宿舍通宵娱乐或熬夜畅谈,来释放自己的情绪,这其实也是行为的继续表现。
5管理和政策诊断
管理和政策诊断的核心内容是组织评估。组织评估又包括组织内分析和组织间分析[20]。组织内分析,也就是相关部门开展的健康教育,主要有知识讲座、学校社团组织、运动技能培养等。组织间分析,主要是相关部门的相互协作的情况,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将健康教育普及开来,让更多的人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然后就是政策法规,通过社会这个大环境发挥国家政策、完善各项制度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对体育锻炼做出要求,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也为我们今后的干预提供依据。
6结语
中小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处于从未成熟到日趋成熟的成长发育期,这是人的成长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既是渐变的,又是骤变的――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转变。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心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对准孩子心弦的音调,就是追求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探索,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呢?
一、创设育人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认知倾向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我们“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的学习动机规律也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外在环境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因此,教师应通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各种外部因素(如媒体、家庭、同伴、周边环境等)、挖掘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等途径来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作为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校园及教室环境的优劣尤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通过对校园及班级教室环境的布置,营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例如,通过黑板报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从而使学生浸润到生活中能随意体验和感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熏陶中。
二、挖掘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教育资源,就是能服务于教育活动,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各种相关信息。《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们要从社会生活及学生思想深处挖掘教育资源,力求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增强明理的说服力、育情的震撼力和导行的内驱力。
1 挖掘教材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首先是教材。目前虽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材,但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心理健康理论书籍中选择符合本校实际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书籍。这类书刊最好能图文并茂,每单元各个主题的内容能通过若干的活动图片呈现出来,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新颖独特、富有童趣,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吸收。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巧妙运用书中的图片,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所以,在选择心理健康教材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这种结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将中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自觉地体现于学科教学之中;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科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因素的促进作用。每一学科都要根据自身特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促进健康心理各要素全面和谐地发展。
2 开发人本资源
学生的社会实际和思想实际本身就是活的、动态的课程资源。不仅如此,教师、家长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都是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挖掘和发挥各种人本资源的价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接触学生,通过谈心、交流,掌握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在不同情境中的真实内心,以加强工作的针对性。班级管理的加强,有利于中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巩固。
3 经营社会资源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认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他们对生活过程的体验越充分、越细腻,感情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同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树立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注重把社会资源纳入我们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贴近学生生活,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以引领儿童认识社会、体验生活,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4 激活信息资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量的电子信息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素材。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便于提取利用等优点,这为我们激活信息资源以用于教学实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应注意发掘、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当然,我们应尽量避免网络中垃圾信息、有害信息影响我们的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只有整合各方面资源,采取多层次灌输的方式,才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开展活动育人,融洽师生关系,优化心育工作策略
《纲要》指出,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新的形势下,优化教育策略,开展活动化教学,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
首先,我们应通过多种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如主题班队会、故事会、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团队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都为中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我们应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相关的能力培养与这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对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其次,我们应努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赞可夫指出,“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心理气氛,使儿童和教师……都能自由呼吸”。我们应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以温和、包容的姿态对待孩子,让孩子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尽量多用一些如“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好吗”之类的语言,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育创新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通常表现为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教育观念陈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稳步推进的大环境下,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必然要求教师深入探究教育创新,改变当前思想品德课枯燥、沉闷、呆板的教学现状,真正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的导向作用。
一、转变教育创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迫切需要我们纠正传统思想品德课过于追求考试成绩、片面强调知识灌输,而忽略学生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观念上的更新、角色上的互换、行为上的转变,树立“学生第一”的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探究、获取、形成知识的过程,突出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感悟其中的道理、从而达成学习目标。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把每个学生的所有感官都充分的调动起来。所以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困境,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和理论,更要引导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心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因为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学生认知的本领,更在于保护、激励和唤醒学生内心的期待和蕴藏的潜能。
初中生正处于由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的过程,这是保护、发展好奇心的关键阶段。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决革除“枪打出头鸟”的错误心理。要勇敢的走出对敢于冒尖者被视为“冒失”,打破常规者被看作“异类”,富有个性者被当成“不成熟”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
必须承认,先天的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往往起着补偿,强化和调节作用,古人的实践已充分验证了这一点。例如“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等。而在思想品德课上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是发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最佳途径。
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规则与制度的约束作用,在课堂管理中大胆的放开学生的手脚,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到包括自我管理,教学,评价等各项活动中来,我们只需要全盘计划,适时指导,检查与评价。这样做,一则锻炼学生的自立能力,二则形成学生的自觉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能调动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二、拓展教育创新内容
初中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情绪自控能力差、人际关系不和谐、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这些缺陷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必须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加以矫正。例如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如七年级有情绪的多样性,情绪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正确认识困境、逆境、挫折,磨练意志,锻炼个性;八年级有珍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九年级有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等内容。我们只要加以梳理、发掘和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典型案例,评析榜样人物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当然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人生规划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初中生进行人生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性的认识自己,摆正人生位置,设计规划自己的未来。能更好的明确学习目标,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潜能,积极主动地为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探索有效的教育创新方法
缺乏吸引力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突出问题,这一局面不扭转,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为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究教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目标。例如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内化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
还可以通过加强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思想品德课接地气。例如把生活案例搬进课堂体验教学内容的场景;结合教学实际,带着问题进入社区、农村、工厂走访、调查、参观等。大刀阔斧的打破教学“惯性”,从学生的视角,说学生理解的语言,做学生喜欢的活动,答学生关注的问题。课堂上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说教训导;多一些鲜活实例,少一些空话套话,让学生有兴趣、看得懂、听得进,产生共鸣。
四、开展教育创新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理论的基石,在此活动中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转化,内化情感,坚定信念,指导行动。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引导学生,通过对真、善、美的精心提炼来充实学生的思想,突出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理解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它要求我们把开启真理之门的钥匙还给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负责。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就一定会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师生关系 学生观 发展性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23-02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师生关系和谐是永恒的话题。尽管师德教育三令五申,但体罚学生的现象仍常见诸报端;尽管德育是重中之重,但学生漠视正当教育伤害老师的案件却时有发生。这需要引起我们对当前师生关系紧张的反思。
一、当前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1.社会贫富分化和不良诱惑增多。社会处于转型期,金钱至上、关系至上的不良风气影响着师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贫富不均造成师生心理失衡,尊师爱生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不良网络内容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加大。
2.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家庭的不和谐。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偏高,但却缺少教育方法。或过度呵护,孩子缺少生活能力;或稍不如意即棍棒相加;不少家庭父母离异、亲情缺失,孩子性情忧郁。
3.评价体制需要改革。唯中考、高考至上,唯分数是从。教育只见分数不见人,德育工作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教与学负担过重,教与学矛盾突出。在追求分数的压力下,教师的心理负担过重,心理有所失衡。部分教师缺少耐心和宽容心,不能善待学生,工作方式粗糙,缺少艺术性。课业负担过重,课程设置没有特色,校园生活缺少吸引力。
社会、家庭、学校、老师、学生等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师生关系一步步恶化,伤害事件频频发生。
二、融洽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思考
(一)全社会都要关注教育问题,净化育人环境,形成尊师重教、爱生如子的风气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社会、家庭、学校要形成教育合力,媒体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为了吸引大众眼球,作不实或有情感偏向的报道,从而加剧师生关系恶化。应看到学生因承受不了教师、家长的批评而轻生,一方面是教育没有把握原则和尺度,另一方面是学生耐挫力太弱,漠视生命,缺少责任感。学生动辄以轻生消极应对,教师怕出事不敢进行正当批评教育,应引起关注。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老师对学生有批评权。表扬与批评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批评要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宽严有度。
要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师生关系的紧张表面看起来原因在学校,其实很多问题在家庭。有些孩子在家没有和谐的成长环境,往往对老师或同学发泄,为此,我们要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放宣传手册,邀请专家讲座,组织家长代表交流,都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改变传统评价学生的方式,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成才观
教育实践让我们领悟到: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培育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追求每位师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师生共创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总会有差异,不应以同一尺度要求学生,要尊重学生差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进步就是好学生,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三)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心态平和,提升师德修养
育人先育心,教师心理健康了,学生才会心理健康。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评价教师往往是以分数论英雄,使得部分教师只见分数不见人,急功近利。这导致教师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突发事件,不能宽容对待问题学生。要知道问题学生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融三尺之冰绝非一日之功,不能指望一次严厉批评就能奏效,更不能体罚,要反复做工作,进行情感沟通。
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学校要营造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协调氛围,加强师德教育,以学识和人格双重魅力来引领学生。对教师评价要全面客观,关注发展。我校建立了发展性评价机制,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既看教学成绩,也看管理能力,还看教科研情况;二是公平公正原则,既看自评情况,也看教师互评情况,还听取管理层的意见;三是激励原则,以教师发展为本,做到事业激励人、待遇宽慰人、情感感召人;四是发展性原则,既看现状,更看发展潜力,多用期待眼光看待教师。
(四)关注学生心理康,让学生学会感恩,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往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我们动辄将问题学生的言行失常、失衡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这是偏颇的。许多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而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青春期特有问题。初中生一方面生理上得到发育,独立意识增强,另一方面自控能力不能同步,往往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理解家长老师的教育,容易逆反。一些悲剧反映了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有问题不会倾诉和化解,不知珍爱生命, (下转56页)(上接23页)缺少责任感。为此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立了知音信箱和校园心驿网页,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灵驿站;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享一片蓝天;开展党员与特殊困难学生一助一活动;抓住国庆节、教师节、母亲节等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确立以生为本理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亲其师,信其道。”如何融洽师生情感?这需要教育智慧,更需要教育情怀:1.以生为本,更新育人观念。改变传统师道尊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学会“换位”体验,懂得学生的内心困惑,对他们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2.宽容是一种教育智慧。理解孕育希望,宽容拥抱未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和衡量学生,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甚至会产生逆反情绪。允许学生犯错误,寻找最佳教育时机,促进学生成长。3.尊重热爱学生。教育是爱的共鸣、心灵的呼唤。教师要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生活学习细微处关爱学生,对身处逆境的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暖他们的心。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潜移默化,润物无痕。4.教育教学协作互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把思考、发现、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台适当留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5.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