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

时间:2023-07-21 17:2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授课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

第1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全球化发展加速给公共卫生带来很多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各种传染病的发生逐渐增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发生时,临床医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知识等对保护人民及自身的健康至关重要,这些相关知识和技能都与预防医学学科相关。临床医学生是未来奋战在第一线治病救人的医务人员主力,其学生时期所学知识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课程仍然以预防医学、卫生学等为主[2],内容仅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三大卫生”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教育、传染病防护教育、健康教育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极少,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知识等对临床医生至关重要。课题组对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临床医生的视角,探讨未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1调查对象

2020年8月,课题组以各级医院的临床医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95.89%。1.1.2调查方法采用自制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形成初稿后先反复讨论,再进行预调查,不断修改完善。调查内容包括临床医生的一般情况、自身预防医学知识水平、对预防医学的看法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议等。

1.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70名临床医生中,男性20人(占28.6%),女性50人(占71.4%);三级医院42人(占60%),二级医院15人(占21.4%),一级医院8人(占11.4%),民营医院2人(占2.9%),村卫生室3人(占4.3%);高级职称1人(占1.4%),副高级职称8人(占11.4%),中级职称24人(占34.3%),初级职称25人(占35.7%),无职称者12人(占17.2%);内科医生17人(占24.3%),外科医生9人(占12.9%),妇产科医生5人(占7.1%),其他科室医生39人(占55.7%)。

2.2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及自我评价

被调查医生中,95.7%的人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同样重要,98.6%的人认为预防医学知识对临床工作有帮助,85.7%的人会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告诉患者预防疾病的重要性,51.5%的人所在科室会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50%的人只有在撰写论文时才用到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情况见表1。如表2所示,结合在学校学习到的预防医学知识,认为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能对临床有用的医生分别为78.6%、81.4%、57.1%。如表3所示,对于自身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认为自己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其他预防医学实践技能的医生分别为78.6%、74.3%、55.7%、60%、47.1%。

2.3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议

如表4所示,92.9%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定期对临床医生开展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培训;92.9%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将预防医学知识贯穿临床医学生生产实习的始终;认为有必要增加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课程中实践技能授课内容和健康教育学授课内容的医生分别为91.4%和94.3%。

3讨论

第2篇

1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飞跃式发展,与之伴随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高等职业类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出现下滑的趋势。当前高职类课堂缺课率较高,学生听课效率下降,很多学生都是在玩电脑和手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高职类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相对于课堂中老师传授的知识具有时代性和丰富性的优势,且获取知识的渠道方便、快捷和灵活[1]。此外,大学课堂一般上课时间都很长,学生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于课程讲授中。上述不利现状同样限制了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类课程存在三方面的可能误区:

(1)将其当作专业课程,忽略了该课程注重体验和领悟的本质特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通过教师教,学生听这种知识的单向灌输来实现课堂教学,课堂由教师全程操纵,学生缺少自主参与的机会[2]。这不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运用于现实情境中的社会性智力。

(2)将其作为一门游戏性质的课程,过于强调了该课程的趣味性,忽略了教师的知识传授是教学工作的精髓。这样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也积极,但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传授。

(3)作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讨论式教学(或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被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但是对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讨论式教学模式至少存在着两方面不足。首先,要达到课堂过程中学生参与讨论的良好氛围,授课对象必须具备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例如,在讨论前学生需要大量的预习才能达到讨论课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状,因此这类教学模式在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难以有效地开展。其次,为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深入讨论互动,此模式适合在小班中进行。但是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很多学校都是大课,老师其实是无法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导致讨论课往往流于表面,在教学过程中热衷于发言的学生占用了大量的讨论时间,而不参与的学生在自始至终都不愿意参与。此外,考虑到中国文化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特点,讨论课程的具体的实施方法也未必适合我国高职类学生的现实情况。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与实施过程

现代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式的教与学的过程以提高教学成效[3]。基于这一理念,复旦大学心理系的张学新教授(2014)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分成为两份,一份由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另一份时间交给学生与教师进行交互式的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张教授采取讲授和讨论间隔一周的策略来满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教师讲授之后整理知识,从而在下次课堂中能进行充分的讨论。从教学过程来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离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不仅结合了传统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又克服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讲授(Presentation)过程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知识的精髓,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而讨论(Discussion)过程又类似于启发式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之处在于,在讲授和讨论两个过程之间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通过阅读教材、课程作业、文献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使得学生有能力、带着问题来参与下一次的课堂讨论,避免了已有讨论式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泛泛而谈的不足。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让他们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更具条理和结构化。

截至2014年11月,全国已有56所高校近百门课程参与到该项高校课程改革实验中,涉及心理学、外语、哲学、政治学、光学等学科门类。在复旦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和上海理工大学公共英语――口语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验表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这些具体实践来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多应用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并已经取得良好成效。

但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类院校的课堂教学则尚处发端。与其他类型的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还要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该课程本身的特性,本次教改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探索 “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3高职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笔者所在单位为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为考查课,周课时2节,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教学周共14周。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和实施过程,我们从2014年9月开始进行了两轮教学改革,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于该课程中,探讨该教学模式在其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性,并对教学模式加以优化以适合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征。

3.1改革思路

本次课程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考评制度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理念方面,由“教师中心”模式变革为“教师―学生”共同中心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强调教师中心模式,即教师负责讲授所有内容,包括内容引入、组织、课件制作、解释、总结,上课时老师一讲到底。本次教改将选题讲授包括新课内容导入和知识拓展联结这个授课环节交给学生,由学生负责某一个主题的讲授,包括讲课内容的整理和组织、教学课件的制作等工作,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革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高职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领悟,这样才能让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被学生掌握和吸收,由此我们运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心理游戏作为新的教学方式。

心理情景剧是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新手段,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境,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5]。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某一主题的心理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摄像、视频剪辑等工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在课题教学中呈现,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演练,提高学生的心理体验感。此外,我们开展团队心理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感悟,学生通过在团队游戏中体会到自己如何与他人、群体开展高质量的人际互动。

第三,优化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全面的考评体系。如何合理、科学地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予以量化评分,历来是该课程的难点[6]。以一张考卷作为依据固然不尽合理,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平时成绩给分模式又难以消除教师的主观性。“对分课堂”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考评体系。我们的考评制度为:学生总评=6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以强调心理健康课程重视参与和体验的特点,而60%平时成绩=10%考勤+20%选题讲授+20%心理情景剧+10%团体游戏参与度。平时成绩以章节为轮次给分,选题讲授和心理情景剧则以团队为单位给分,主要考虑学生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游戏中的参与度、主动性、投入度等方面,采用3级计分(例如,0=不参与,1=参与度较低,2=参与度较高),团队成员得分相同,以促进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我们相信与传统考评体系相比,“对分课堂”模式的考评体系更为全面和合理。

3.2实施过程

我们于2014学年两个学期进行了两轮课改实验,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为课程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6组学生讲授选题,分别为心理健康导论、大学新生适应、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情绪与压力管理(见下表)。为了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在学生接受讲授任务后,教师提供必要的相关材料或书籍,以方便学生组织内容,并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要求将内容以PPT形式呈现并进行介绍,时间为10分钟左右,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师授课前后安排展示。

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培训课程助理。由学生自由组织团队,教师根据授课人数规定组团人数,并且每组以认真负责的学生带队。在选题讲授、心理情景剧拍摄和团体游戏环节中皆以团队形式参与。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安排班级心理委员担任课程助理。

最后,设计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团队心理游戏,并寻找合适的活动场地,团体游戏例如“心有千千结”、“小松鼠搬家”、“车轮滚滚”等。

第二阶段为课堂实践阶段。在该阶段,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如下:第1周,教师讲授《心理健康导论》课程内容以及完成分组。依据上述6个选题,将每个班级分为6组,抽签决定讲授选题,布置选题任务(10分钟)、心理情景剧拍摄任务(10~15分钟),学生有1周的准备时间。因此,对学生而言需要完成2个任务,为给每个任务充分的准备时间,因此采取错开的方式,选题讲授从第1小组开始,情景剧作品从第6小组开始。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以每次课90分钟计,第2周每班第1小组选题讲授(预计10~15分钟),接下来教师以学生授课内容为导入进行授课(预计75~80分钟);第3周以学生活动为主,两个班的第6小组呈现心理情景剧作品与感想分享,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预计60分钟),接下来开展团体游戏(预计30分钟);第4周第2小组学生讲授后教师授课,第4周第5小组心理情景剧作品呈现讨论和团体游戏,以此类推。

4教学模式探索的成效和经验总结

4.1教改成效分析

我们开展的两个学期的两轮教改项目的目的在于,充分引进、吸收“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验证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其可能的局限性。

通过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改革,我们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对教学成效进行了调研。要求学生回答三个问题:首先,对学习效果是否满意。调查发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的学生为80.1%,较为满意的学生为10.2%,而认为学习效果一般的学生为6.5%,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3.2%。其次,对所学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充分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82.5%,认为自己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11.3%,而4.8%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1.4%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得较差或者很差。最后,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他们对“对分课堂”的满意度如何。调查发现,对此非常满意的学生为85.2%,较为满意的学生为8.0%,而满意程度一般的学生为4.1%,评价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2.7%。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认为“对分课堂”的教学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在课堂气氛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生在“对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更为活跃。大多数学生都能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讨论中,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都非常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为顺畅。在选题讲授过程中,因为事先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乐于且有自信到讲台上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知识点。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方面,根据期末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表述,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自我调控、自我认知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团队活动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4.2经验与不足

第3篇

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等都与别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整合,灵活运用,才能使健康教育课体现其科学性。

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1.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健康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内容。从梦到星座,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3. 聆听他人故事,因势利导

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1)心灵感悟: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同学们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第4篇

[关键词] 肺结核;健康教育;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c)-065-02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记载,它曾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病发病已明显减少,但是目前结核病仍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人口增长、流动和向城镇集中化加强等可能加重结核病疫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为寻求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我院肺结核科自1998年以来对在我科住院的42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采取口头讲解、书面介绍、个别交谈、集体指导及出院后采取家访或通过电话等方式、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住院患者对肺结核相关知识的了解有了明显提高。

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5年12月~2009年12月共收治肺结核患者428例,其中,男312例,女116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10岁。针对以上人群进行肺结核相关知识口头问卷主要内容调查:何为肺结核,肺结核的症状、传播途径,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原则及疗程、主要毒副作用,消毒隔离知识,防护措施,治愈信息等。调查后反馈基本知晓率仅为20%,患者的相关知识严重缺乏,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十分重要。

2 健康教育方法

2.1 文字与讲解相结合

将入院介绍、住院须知、出院指导等制成宣传册,分阶段让患者阅读,解释重要内容;无法接受宣传册教育者,医护人员将内容讲解给患者及家属。

2.2 集体授课与讨论

利用工休座谈会举行讲座,授课者准备充分,文题清楚,内容简练,语言通俗,避开专业术语。听课者可以就授课内容提问,授课者与大家讨论后作答。

2.3 个别交谈

是解决患者心理问题的主要教育手段,交谈前应有所准备,掌握交谈技巧,引导患者交谈,及时发现患者的问题,给予心理疏导。

2.4 随时宣教

健康教育并不完全是刻意安排的,它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以满足不同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要。

3 健康教育内容

3.1 入院时的健康教育

3.1.1 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根据病情进行入院介绍,使患者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环境,首次讲解内容不要太多,通俗易懂,让患者能接受为宜。

3.1.2 收集资料,做好入院评估,根据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及措施。

3.1.3 健康教育宣教:肺结核的症状、传播途径、消毒隔离知识、防护措施、相关辅助检查、心理评估及指导等。

3.2 帮助患者熟悉病区环境

主要通过入院介绍及评估,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管床医生与护士、就餐制度、物品管理、作息时间、便民措施等,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以消除陌生感,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3.3 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

3.3.1 一旦患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

3.3.2 注意休息。早期中毒症状明显的患者需卧床,随着体温的恢复及症状的改善,可下床活动、户外散步等适度的体育锻炼,以不引起疲劳或不适为宜。

3.3.3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宜进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饮食,以增强抵抗力,促进病灶愈合。多食牛奶、豆浆、鸡蛋、肉、水果及蔬菜等。避免烟酒、过度劳累。

3.3.4 督导化疗。化疗是肺结核病的关键治疗,护士要向患者宣教用药治疗原则: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2]。严格遵医嘱按治疗原则用药,同时还要宣教化疗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3]。

3.3.5 对症护理。如发热者按发热进行护理,咯血者按咯血进行护理。

3.3.6 心理指导。通过向患者介绍有关结核的营养知识、用药知识、消毒隔离知识,使患者认识到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慢性病,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能积极地配合治疗,遵守化疗方案,规律用药,坚持全程化疗。

3.3.7 消毒隔离指导。指导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应以卫生纸或手帕掩住口鼻。痰吐在专用痰袋中,每天由病区卫生员按时收集后焚烧。剩余的饭菜煮沸5 min后方可弃去,碗筷等餐具用后煮5 min再洗,衣物、书籍等物在阳光下暴晒2 h等[4]。

3.4 出院前教育

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疗程长,整个过程需要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按时服药,定期门诊复查,让患者记住下次复诊的时间与方法。出院后注意休息,避免疲劳,戒烟酒,坚持合理化营养,居住环境注意通风。

3.5 出院患者的健康教育

对每一位出院患者建立传染病登记卡,由专业护士统一对患者采取家访或通过电话等方法直接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每周一次对患者进行随访。

4 效果分析

由责任护士及专业护士于患者入院时实施健康教育之前进行肺结核相关知识口头问卷主要内容调查,知晓率为20%。通过住院期间多次及出院前进行健康教育,经过讲解、宣传相关知识,于患者出院时再次提出与入院前进行同样内容的书面问卷,知晓率明显提高到81%,患者满意率大于93%。

5 体会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切实“以患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5]。加强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治疗及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了复发率,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6-9]。同时,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加强了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学会灵活应用护理沟通技巧,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样,不但让患者能尽快康复,同时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也有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桂芳.肺结核患者与健康教育[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7(6):465-466.

[2]查婉丽.应用护理程序对耐药肺结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J].东南国防医药,2003,5(5):368-369.

[3]胡建新.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中的健康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1573.

[4]郑亚秀,方春桂.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J].中国新医药,2003,2(8):105.

[5]岳彩杰.327例结核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J].临床肺科杂志,2004,9(2):202.

[6]宋涛.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护理体会[J].广东医学,2001,22(12):1166.

[7]万莹,巨韩芳,徐瑛.健康教育对肺结核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4):131-133.

[8]刘爱萍,卜雨华.对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人的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97-98.

第5篇

【摘 要】由于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导致农村的教育水平一直与城市的教育水平相差甚远,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心理教育,一直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导致农村的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由于农村的师资水平比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在思想意识上比较忽视心理教育,同时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却又得不到正确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农村初中生出现自闭、自卑、自杀等问题。【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前言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城市的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普及开来,同时在教育程度上不断深入,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开展,导致农村初中生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与人相处和培养人格品质的基本前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农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呢?笔者针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1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近几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初中绝大多数没有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同时有些学校即便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是由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课教师代为进行心理课程的授课,关于心理健康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是没有统一印发心理教材,只是由老师进行口头授课,学生进行听讲,没有硬性的考试要求。总之,农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普及开展,同时在授课形式、授课内容上也要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的教育中基本属于空白。2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存在的困难2.1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我国的心理教育起步比较晚,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在数量上也比较少,那些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教育的老师大多数留在教育条件较好、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城市。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愿意去。虽然国家针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者是辅导,但是农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且教育经费有限,很多学校不愿意将经费用在心理老师的培训上,由此造成农村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心理老师都是上了年纪或者根本不是心理专业的老师,开展的心理教育也只是走走形式。2.2在思想意识上错误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农村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在思想意识上忽略心理健康的教育,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硬性的纳入到中考的考试范围内,很多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任何作用,不能提升学生的主科成绩,反而浪费时间,同时,他们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把心理课程的开展,当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事情。同时,很多人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概念,认为二者是一回事,没有必要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是造成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空白的原因之一,因此,改变他们这种愚昧的思想意识是进行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同时要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区别。3开展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3.1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各地教育学院应组织专家定期举办适合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这是解决农村初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教师问题的根本办法。由教育学院组织专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是比较合适的。此外,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应深入农村初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农村初中学校也应积极主动参与理论工作者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期间得到理论工作者的指导这是目前许多学校采用的方法,也是当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不能仅限于专业教师,应该对所有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3.2建立地方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指导和监督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因而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农村,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在农村初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加强宣传工作。要搞好宣传工作,单靠心理学理论工作者的自发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政府部门的介入。因为要大面积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有政府部门的介入,才能使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保障。结束语总之,国家要在政策上鼓励农村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在经费和师资培养上对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支持。【参考文献】[1]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M]. 上海出版社,1990.[2]钟 青主编. 青春期知识手册[M]. 中原人民出版社,1991.

第6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376-04 中图分类号:R 71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5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普知识的普及,孕产期保健备受人们的重视,如何落实《全国城乡孕产期保健质量标准和要求》,做好卫生保健服务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各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卫生保健能力及孕产妇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不同[1],育龄妇女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提高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模式,本文就我国目前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需求现状和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综述如下。

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现状

近30年来我国孕产期保健服务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前检查覆盖率和住院分娩率得到明显的提高,产前保健服务质量得到了加强[2]。按照我国围产保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城市孕妇的产检次数不应少于8次,农村孕妇产前检查也要求在5次以上,现行检查模式是孕12周进行初检,28周前每4周检1次,28周后每2周检1次,36周后每周检1次[3]。崔颖等人对4 000名孕妇产前检查次数进行调查,以平均5次为计算标准,结果32.90%的孕产妇产前检查次数低于标准,25.53%检查次数符合标准,30.03%检查次数高于标准[4]。17.3%的农村育龄妇女在停经4个月后才进行初次孕检,这反映了极少数孕妇保健知识缺乏。陈华芳等[5]调查发现,农村育龄妇女对是否需要进行孕期定期检查持有不同的看法,96.3%的调查对象认为进行孕期定期检查很有必要,仅有3.3%认为不需要,从数据上看表明认知上有很大的提高,这可能与大众健康知识宣传,媒体传播及群体文化知识普遍提高有关。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和居住地区的孕妇,产前检查选择的分娩地点而有所不同,调查报告显示,84.2%的农村育龄妇女对当地医生指导的常规筛查项目表示愿意接受,13.6%表示部分愿意接受,有的对筛查的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常规筛查项目的调查没有必要。甚至有1.4%选择家庭或村卫生所分娩,由于家庭和村卫生所缺乏服务能力,无疑会增加感染、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事件的发生,各种高危因素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使孕产妇、围产儿安全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赵媛媛等[6]就农村妇女对孕产期有关保健知识的需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迫切需要科学育儿知识与技能的占95.8%、产褥期母婴保健与母乳喂养的占91.5%、孕期营养的占90.6%,最不需要的为孕期心理卫生和怀孕期间自我监测,分别占17.7%和17.8%。成都地区孕产妇认为[7]最重要的产前教育内容为新生儿护理,这可能与大部分产妇为初产妇,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和经验有关,但也对心理卫生知识不够重视。有学者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孕妇产前健康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她们对健康教育知识都很迫切,但由于每个人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尽相同,城市孕妇对孕期健康教育形式以接受孕妇学习班、育儿学校、看相关读物为主,或通过家长、朋友间的经验介绍,医院咨询热线,观看录像或碟片。农村获取保健知识的最佳途径为专人保健指导、发放宣传小册子,或通过电视媒介等[8]。目前,许多专家认为建立孕妇学校就是开展规范孕期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9]。学校可根据孕妇的需求安排不同的时间进行授课,调查显示[7],61.00%的孕妇认为,产前教育最好安排在周末的白天,这可能与很多妇女怀孕后还要继续工作有关。为提高教学质量,大多数产妇更愿意参加小班产前教育,要求在“大班”授课的同时,最好以小班、特训班和一对一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健康教育,认为光碟、图片、模型直观,即使孕妇文化水平不高也容易看懂。通过讨论、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印象更深刻。当前孕妇的文化程度较高,大多是中专及高中以上的学历,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产前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产前保健的质量,她们都希望孕期保健知识来源于医护人员,渴望产前在保健知识方面能与保健人员沟通,说明孕妇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给予较高的信任,对保健人员寄以更高的期望[10]。目前我国孕期保健人员大多是助产士,对学历、专业知识和资质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为提高孕期保健质量,孕妇学校老师必须提高专业技术,做到持证上岗[11]。国外学者Mullany等[12]认为,丈夫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夫妻一起接受健康教育,对孕妇保健行为会有更大的影响。笔者认为,组织孕妇家属参加学习,对实施《我国围产保健管理办法》更有重大的意义。

影响孕产期保健的因素

按照围产期保健管理办法规定,孕妇初次产检时间为12周前,据调查我国不同地区孕早期检查的比例高低不同。赵小红等[13]报道,早孕建册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P<0.05),北京市内孕妇孕早期产前检查率高于户口在外省市的孕产妇,这可能是流动在外的孕妇因时间关系初检相对的延迟[14]。崔颖等人[4]调查发现不同年龄组、不同职业、不同的医疗付费方式,有无既往史、有无疾病家族史,初产妇与经产妇在首次产前检查时间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杨玉茹等[15]认为影响早孕检查的主要因素有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有无不良孕产史及生育胎次等,与经济状况无关。赵媛媛等[6]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农村妇女对孕产期保健知识、产前检查需求的因素之一。我国现行的产前检查模式已明确早孕及妊娠周数孕检的次数,也强调属高危妊娠者,应酌情增加产前检查次数,也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孕妇应检查的次数。有调查发现25~34岁年龄组的孕产妇平均产前检查次数高于<25岁和≥35岁年龄组的孕产妇;户口所在地的孕产妇平均产前检查次数高于在外省市孕产妇;干部、工人、农民、个体、无业者的平均产前检查次数也有差异;医疗付费方式为公费和保险的孕产妇平均产前检查次数高于自费的孕产妇,初产妇的平均产前检查次数高于经产妇,上述各调查数据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民族、不同婚姻状况的孕产妇平均产前检查次数,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可见,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有无保健保偿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孕妇能否进行产前规范化检查的主要因素,产前检查的费用高、居住地与保偿机构的距离也是影响产前检查的重要因素[16]。《母婴保健法》中明确规定,保健服务人员要对孕产妇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为孕妇提供营养及孕期自我保健指导[17]。目前孕妇获取孕产期保健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绝大多数的孕妇希望开设孕妇学校,且对孕妇学校的授课内容要求比较宽泛[18]。但是目前我国孕妇学校的教学正处在一个积极探索改革的阶段,各家医院开展的情况不一,一些大的医院正在探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想方设法拓展孕妇学校的发展空间,而基层医院引进、开展新的模式还需要一个过程。刘素娥等[19]就孕产妇对孕妇学校的需求,对186名孕妇进行调查,结果仅有35.48%的孕产妇到过孕妇学校学习,仍有64.5%未曾参加过孕妇学校学习;有55.9%孕妇选择现场模拟教学,课堂中引导学员角色扮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有学者对750例住院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孕期是否参加过产前教育、没有参加的原因等等,结果有74.42%在孕期参加了产前教育,该比例高于美国2006年的56%,及杨峰2004年报道的60.6%。没有参加的原因为没有时间、住家离医院太远、对讲课内容不感兴趣、经济条件差、讲课水平低等[7]。也有学者就“获取保健知识的最佳途径”进行调研,在调查的1790名农村妇女中,经产妇在新生儿护理和抚育方面感兴趣,但对自身产前产后的保健关注不多,对心理卫生也未引起重视。这可能与农村孕妇接受健康知识能力有限,主动寻求获取保健知识的意识不强有关[6],保健工作者如果直接与农村孕产妇对话,可使孕产妇感到医护人员的关怀,感到轻松、容易接受。由此可见,孕产妇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取决于授课内容及方式,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可提高孕妇的学习效率。我们认为,文化程度是产妇在孕期参加产前教育的促进因素,文化程度越高,越能主动参加产前教育。家庭收入、住家离医院太远,是否有分娩经历也影响到产妇在孕期参加产前教育的情况。

针对孕妇不同特点应对教育措施

我国推行良好的孕产期保健,产前检查的覆盖率明显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母婴的健康状况,显著降低孕产妇及婴儿的死亡率。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正,如地域的差别和经济状况的差异,对产前检视不够和投入的力度不足;尚未制定统一保健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加强对基层服务人员的培训;基层服务机构的管理及服务人员的准入制度尚未健全等等[2]。当前要落实《全国城乡孕产期保健质量标准和要求》,首先要健全医疗保健机构,加强保健人员的服务能力。笔者认为,应对产前保健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保健服务能力,做到持证上岗。结合人群特点提前保健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妇幼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加大产前检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早孕初检率,实施孕期系统化管理。同时改变产前保健形式,完善保健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孕妇产前检查的依从性,为孕产妇提供生理、心理全面支持的新的保健服务模式,保证妊娠、分娩的顺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学模式已向“社会-心理-生物”模式转变,并在医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同。心理卫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对孕妇产后健康的影响极其重要,城镇孕妇在保健知识需求中对心理卫生内容较迫切,但有的孕期妇女较为关注胎儿身心发育和自身的健康状况,对自身心理和社会健康不够重视,而且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有研究表明,孕期心理和社会健康状况与产后抑郁等病症关系密切,指出产后抑郁将影响婴儿情绪、智力发育和行为发展[20],有针对性地对孕妇进行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教会孕妇放松技术,可以缓解其焦虑情绪,改善分娩质量,降低服务成本。认为加强孕期妇女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社会健康宣传教育非常必要。提示在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中,要不断创新产前教育内容,把心理卫生列入保健知识课程之一。 国家卫生部已将推行保健保偿制列为农村妇幼卫生保健发展的长期任务之一。有报道目前农村产妇参加孕期保健保偿的比例较低,有近60%的产妇没有参加孕期保偿[21],指出实行保偿制是孕妇保健由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过程的新举措,实行孕产期保健保偿,将责任、风险和利益结合在一起,可以保障弱势群体享受基本的产前保健服务,从而使更多的妇女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产前保健服务,最大程度地保护母婴安全、促进母婴健康。孕妇学校是孕妇接受孕期健康教育的基地,也是医务人员对孕妇传授孕产健康知识教育的途径,在帮助孕妇提高孕产期保健知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孕妇学校基础设施要完善,应提供宽松、温馨、舒适的教学环境,使孕妇心情轻松愉快。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要注重软件开发,可选派医护人员到国内外向举办孕妇学校较好的医院学习,借鉴先进办学经验,以指导本地孕妇学校开展业务。可联合办学,聘请各学科专家授课,如产科儿科主任、临床护理专家、麻醉师、营养师、幼师、形体师、心理咨询师等,合理覆盖各学术领域。为孕产妇提供优质服务,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医疗技术水平。根据孕产妇不同的特点及对健康教育知识内容需求的不同,开展授课方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教育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孕产妇的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金芝,陶芳标.我国孕妇产前保健现状及展望[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0):2907-2909.

[2]赵凤敏,郭素芳,李伯华,等.中国不同地区1971~2003年孕产期保健服务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3):172-176.

[3]孙晓光,金利娜,甄景然,等.标准产前检查模式的依从性和效果[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27(6):723-728.

[4]崔 颖,郭素芳,王临虹.孕产妇产前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6):527-529.

[5]陈华芳,匡泱漾,袁仕玲,等.九江市农村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9):2630-2632.

[6]赵媛媛,陶芳标,龙 翔,等.农村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需求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2):142-143.

[7]罗碧如,马 蔚,王玉琼,等.成都地区住院产妇孕期参加产前教育的现状及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716-719.

[8]王燕华,李晓慧,张超莉.272名城镇孕妇产前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6):23-24.

[9]冷秀兰,赵 芳.孕妇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21(12):17-19.

[10]王爱华,陆 虹,刘玉英,等.孕妇孕期健康自我感知教育知识需求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8):2480-2481.

[11]黄佩贞.规范孕妇学校,提高产科质量[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1):58.

[12]Mullany BC.Becker S,Hindin MJ.The impacl of including husbands in antenatal

Health education servces on maternal health practices in urban Nepal:results from Ized controlled trial[J].Health Eeducation Rresearch,2007,22 (2):166-176.

[13]赵小红,陈丽玮,朱少莲,等.城乡孕妇早孕建册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7):2372-2373.

[14]杜 清,吴久玲,徐媛媛,等.城市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检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4):48-49.

[15]杨玉茹,毛宗福,汪文新,等.湖北省孕产妇保健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7-19.

[16]张银华,陈炼红.湖南省三县农村孕产妇产前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1):151-153.

[17]郝凤瑞.孕妇健康知识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学,2008,3(21):190-191.

[18]宋 晓,许 娟.孕妇学校在孕期保健中作用现状的调查[J].河南医学研究,2010,19(1):96-97.

[19]刘素娥,徐辉全,葛 圆.孕产妇对孕妇学校的需求调查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7B):1804-1805.

[20]孟祥臻,李希华,曹伟燕,等.孕期妇女卫生保健服务需求意愿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6):3781-3783.

第7篇

一直以来我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得到了区教委各位领导及我校教师的关注和支持,使得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明显的发展。我校对照学校心理特色示范校的相关要求并结合《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撰写我校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思路,并且利用学校为特色教师搭建的平台,向全体教师进行了展示,在为教师提供心理教育服务的同时也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刘素梅校长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担任中学校长以来,一直重视并积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为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开拓了全新的道路。以 “以人为本”定义学校工作,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让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快乐而充实地在学校中工作、学习、生活。她通过近八年的努力,使学校由创建初期的迷茫,逐步步入以心理辅导为基础,带动学校工作全面开展,立足于保障教师身心发展平衡,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优化发展的科学模式,为学校的发展扬起了心灵的风帆。

一、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管理与组织

我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以及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相关联性,拥有一套科学合理又富有成效的组织管理模式。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由校长牵头,德育主任主抓,年级组长、班主任负责,专职心理教师具体操作,各部门通力配合,全面规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与保障。

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及主要工作

1.基本建设情况。我校的心理咨询室于建校之初设立,在几年实际工作中逐步完善功能体系,作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了将规划转变为实际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成果的操作过程。心理咨询室已由最初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子发展为现在的四十平方米,心理健康期刊、书籍、沙盘、发泄袋、注意力测试仪等心理咨询工具一应俱全,方便开展日常工作。心理咨询室由校领导直接管理,下设专、兼职心理教师各一名,并以学校教师研究会、年级组、班主任工作为依托,全面系统地开展学校日常的心理辅导工作。

2.主要工作内容。我校心理咨询室适时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负责心理档案的保存和整理工作。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合理安排授课和讲座的内容,做到不流于形式、不流于表面,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为教师进行适时的减压辅导,保证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教师的个人心理成长,提高育人的效果,以教师的优秀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利用家长委员会活动以及家长会对家长开展讲座,创设亲子互动情境,改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状况。对特殊家庭进行分类辅导,以学校教育推动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保障学校教育,家校合力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利用学生的同伴教育模式,促进学生间的共通共容,减少学生因同伴影响产生的畏惧学校、畏惧交往的心理。

三、心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情况。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咨询工作由原来单一的面谈逐渐发展到以面谈、网络咨询、团体辅导多种形式并举。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面谈咨询近百人次,并能够做到每次咨询有记录、有反馈。在咨询过程中,我们竭力在保护求助者隐私的基础上给与其最大的帮助,并通过与相关领导和老师的沟通与协作,缓解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在寻找在前期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希望通过咨询促改进,在问题未发生前防患于未然。

2.设置“心理导向课”,将心理教育由课外延伸到课内,排入课表。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展“分层目标教学”,进行“三年整体规划的内容体系”教育规划整体活动安排;为学生进行周密的人生生涯辅导,并且把课内外的授课内容规划梳理成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在毕业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初、高三毕业年级的情况,特意安排了“心理健康为毕业年级保驾护航”的活动。我们在高三年级开展了主题为“正确认识高考”的心理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压力、缓解压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高考;还与学生们交流了学习经验与心得,效果很好。平时注意随时与初、高三的班主任、年级组长保持联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如今年高三一名男生,在一模结束后,自信心受到打击,不想学习了,自暴自弃,在与他的沟通交流中,心理教师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他树立起信心,使其认识到努力的过程就是自己成长、学习的过程,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段经历对自己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通过三次谈话咨询,该生又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复习当中。

4.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既保证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又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才会健康,因此我们通过学生心理咨询反映的问题,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情绪化,要就事论事,尊重学生,不要伤害学生;我们还请与学生沟通交流比较好的教师上台介绍自己的经验,介绍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肯定;我们还向教师介绍了激励理论――要善于激励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调查,95%以上的教师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学到了东西,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希望学校能经常开设此类培训,让教师在工作中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不断提高。

5.利用团队活动、寒暑假开展课外心理训练活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的特殊需要,我校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课外心理训练活动,其中,在寒暑假举办的“学生干部训练营”,利用体验式教育,吸取拓展训练的精华,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能力,获得学生与家长的一致好评,参加活动的学生普遍认为增强了责任意识、加强了团队精神,学会了宽容与理解。家长则普遍反映,孩子在参加过此专项培训后,明显成熟懂事了,学会了理解他人和承担责任。学校通过各类活动,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为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程,创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6.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别化的咨询档案,为全体学生建立入学心理人格方面的档案记录,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更为科学有力的支持。

7.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并由校长亲自主持了多项市、区级的科研课题,获得多项优秀成果、优秀论文奖。

8.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及合作,由校领导到年级组长再到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都保持了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及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同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了解孩子的思想,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办法。在与学生家长联系时并不是一味的“告黑状”,而是客观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进步的地方大力表扬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更好;不足的地方不是急于批评,而是先分析原因,搞清学生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症下药,真正从心灵上给予学生关注与帮助。

学校组织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时,也会邀请家长代表到校参加,近距离地目睹自己孩子的风采。比如在高三的成人仪式上,家长代表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成人了,由衷地欣慰和高兴,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取得高考的成功;而孩子们看到家长为自己祝贺,也表达了要继续努力的决心,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在初三年级家长会上,学生与家长坐在一起,共同分析自己的得与失,找准原因,解决问题。以上这些活动都获得了学生与家长的肯定,通过此种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家长的距离,缩小了“代沟”,推动了学校的教育工作。

第8篇

关键词:住院;结核病;健康教育;心理护理 

  健康知识缺乏的住院结核病人会产生消极、多疑、恐惧、悲观等心理状态,精神因素可使结核病患者病情加重,形成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在采取有效抗结核治疗措施的同时,必须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1 住院结核病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计划 

  1.1 指定兼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人员 

  科内确定2~3 名沟通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主管护师担任病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士,入院后48小时内与病人或者家属进行心理沟通,并请管床医生进行专业指导。科内定期对护士进行心理护理理论和结核病相关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提供专业护理水平。 

1.2 选择有效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阅读、交谈、讨论、问答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便于患者接受和取得良好实效。 

1.2.1 将入院介绍、住院须知、出院指导等制成宣传册,分阶段让其阅读,解释重要内容;无法接受宣传册教育者,护理人员将内容讲解给病人及家属。 

1.2.2 利用工休座谈会进行讲座,授课者准备充分,文题清楚,内容简练,语言通俗,避开专业术语。听课者可以就授课内容提问,授课者与大家讨论后作答。 

1.2.3 个别交谈是解决病人心理问题的主要教育手段,交谈前应有所准备,掌握交谈技巧,引导病人交谈,及时发现病人的问题,给于心理疏导。 

1.2.4 随时宣教 健康教育并不完全是刻意安排的,它贯穿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以满足不同的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要。 

1.3 确定主要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内容 

1.3.1 疾病常识教育 

着重向病人介绍结核病的发生、传播及防治措施、预后和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等,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进行健康指导,包括辅助检查注意事项、消毒隔离方法、病情变化的特点及防范措施等,以满足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 

1.3.2 帮助病人熟悉住院环境 

主要通过入院介绍及评估,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责任医生与护士、就餐制度、物品管理、作息时间、便民措施等,使病人尽快熟悉就医环境,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1.4 明确具体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目标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的消极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病人主动配合医生,坚持规则全程使用抗结核药物,有利于病人康复,真正实现对病人“从具体的帮助到精神的依托、从人文关怀到心灵的抚慰、从简单的疾病护理到高层次的整体护理”的护理模式的转变,达到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不断丰富护士的知识面,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目的。 

2 住院结核病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措施 

2.1 根据每个病人的性格特征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希望医护人员同情帮助自己,把自己的生命康复的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初发病人对肺结核病感到害怕,复发病人又担心不能治愈,而悲观失望,护士应该用良好的神态和语言,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对初次发病者要以安抚为主,对复发的病人则着重于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根据长期住院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肺结核病人病程长,情绪上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护士及家属应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症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的给患者讲述肺结核的病程规律,有时为了能使病人安下心来积极治疗,宁可把治疗周期说得稍长一些。心理护理的关键是控制好病人的情绪,指导帮助病人做到情绪上的自我节制。 

2.3 根据心理学的特点去接近病人 

做好病人的重大生活护理,应细心观察病人的举止、言谈,以了解病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特征、病情的由来和经过,抓住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心理护理措施。 

2.4 根据不同情况将心理护理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 

当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在亲切安慰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病人的痛苦,病人的情绪自然会好转。如病人出现发热时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控制体温;对咯血者应嘱其侧卧位,并轻拍患者背部有利积血咯出,防止窒息发生;当病人感觉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帮助病人采取较舒适的和遵医嘱给氧来缓解症状。又如部分结核病需要长期接受输液,这对于那些痛阈低的患者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甚至害怕打针,因此应安排静脉穿刺技术娴熟的护士为其输液,确保一次成功,减少病人的痛苦;对于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及时报告好消息,以增强其信心。 

2.5 根据心理特征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 

第9篇

本文作者:陆子超 单位: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

近几年在学生中发生的一系列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说明不仅要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体魄,还需要赋予他们健康的心理。要形成以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教育合力,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在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门开设健康课外,我认为在各科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他们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这些心理困扰就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在各科教材中就蕴藏了不少适应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

这就需要各学科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才可能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注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就使得各学科教学在不同层次上都涉及心理教育问题,只要对学科内容加以梳理,就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选择典型的文学内容,可以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再造想像能力,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及抽象思维,通过语文教学还可以促进情感、意志、个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以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音乐、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丰富其想象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良好的审美心理;理化教学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灵活性、坚持性、严密性的科学态度;历史和地理教学则可通过历史人物、自然国情等激发学生的高级社会情感,锤炼良好的性格;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等;政治课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中各学科教师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看法。

第一,积极发掘教材中可以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直接或间接与心理健康的内容有关,教师在备课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高一经济学常识中,教师在讲授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时,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了“盲目攀比心理要不得”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讲清楚了生活消费必须与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对班上学生中存在的在吃穿方面的盲目的攀比心理和现象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完毕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这种生活上盲目攀比心理支配下,容易助长不良的学习风气,分散学习精力,容易使一些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应该把这种攀比心理用在学习上,同学之间互相友好竞争,努力学习,不断进步。通过这样的心理教育,使学生调整了心态,把精力和时间放到了学习知识上,在学习上掀起了你追我赶的风气。

第二,灵活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心理。根据学生个性和智能发展的不同,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发挥自己个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设计了专题讨论、小品表演、辩论等方式,并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和时代性,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上,学生能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建立了自信的心理。在中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有时会出现厌烦、情绪低落,不愿学习、不愿听课等不良心理,如果学科教师发现学生的这种情况后,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积极创设情境,放慢节奏,让学生舒缓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失衡,如采用播放音乐等方式来调整学生的心理。这样学生在优美动听、激昂向上的歌声中,边听边唱,不良情绪得到缓解,从而降低了焦虑、厌烦的情绪,重新找到心理的平衡。如果老师上课一味地“逼”学生学习、听课而忽视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那将导致学生不良情绪和心理的大幅度上升,影响教育效果。

第三,注重情感教学,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本身也能起到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良好师生关系和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从而奠定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良好心理基础。在教学中应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对与错,教师都要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真诚欣赏学生的回答。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没有压力,比较愉快,常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自主性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培养,自信心得到提高。同时,如果教师能充分运用角色参入法,即教师通过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角度去看问题,从而理解和分担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它可以将师生双方的距离拉近,使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上课时教师可以常用“我读书时也是这样的”、“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假如我是你……”、“如果我们……”等语言。通过这些语言的运用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同样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现代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所以对中学生行心理健康教育难度是比较大。在学校德育中,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体教师的责任。所以,学科教师要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我相信,只要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勇于探索,一定能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p#分页标题#e#

第10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慕课(MOOC);高校课程改革;课堂翻转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48-02

一、研究背景

西方心理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的心理卫生运动。早期学校心理教育还没有专职的心理教育人员,主要由社会学科的教师兼职,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和就业问题,发展起来的学校心理教育,逐渐开展珍视人的价值、发展人的潜能、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上的培训。随着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重要,研究的视角从医学视角(矫正性)向教育视角(发展性)转化,从单纯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拓展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1]。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7年,南京师范大学的班华教授正式提出心育问题。1988年,燕国材教授、林崇德教授都提出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的思想和观点。对心理教育体系的研究体现在体系要素的研究上,表现为对从心理教育的内涵和任务、心理教育的对象特点、心理教育的队伍建设、心理教育的机构建设等等零散方面进行研究。直到21世纪,在高校心理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后,学者针对目前心理教育所形成的体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且数量较少[2-4]。

在教育部于2001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一些高等学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要求。所以,要充分在教学上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让在校生对心理健康的教育产生兴趣,能主动地关注自身心理状况,并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不足

1.内容过于书本化。传统的高校心理教育往往是通过给学生指定教材,让学生强行记忆若干知识点,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照搬书本观点,与在生活中碰到的实际心理问题,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而且书本内容,往往比较滞后,与当前社会或环境里的热点问题,联系不紧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无法在课本中获取相应的答案,造成了存在的心理问题无法通过专业课本自我调节的状况。其次,教材过于理论化,与实际脱节。在教材中,不只一处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自身修养,以解决如此心理问题”等等,都是理论上的教条,无法对学生面临的实际心理困惑,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疏通,往往导致学生对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很熟悉,甚至可以记忆下来,但是仍旧无法实际解决心理困惑。

2.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上。老师在讲堂上,照搬书本上的各种知识点,向学生进行灌输,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5]。在传统教育下,学生长期处于聆听授业老师讲解的模式,自然地也习惯了聆听―理解的唯一教学模式。在没有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的古代,“听讲”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是符合当时的教学实际的。但是在现今被高科技所充满的时代中,如果仍套用老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如果学生只能听取讲台上的老师对教材中的各知识点进行逐一解释,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理论上的满堂灌,教学效果明显是不会太理想的。

3.学生兴趣弱。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了解身边相关的资讯,尤其是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被暴露在各种信息的最前沿,各种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不同的错误信息,也在不停地通过不同的媒介输送给学生。学生在对这种不健康的信息感到很新奇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其潜在的影响,势必在一定程度下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会在较长的时间推移中,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现象。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授课方式,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了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式地记忆若干所谓的重点和考点,枯燥而乏味,即使有兴趣了解某些心理健康知识,也将受到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负面影响,不能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MOCC教学方式的优点

慕课(MOOC)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内容单调、学生兴趣不高等缺点。

1.内容更丰富。慕课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规模性大,信息量可远远大于传统方式下书本上的文字内容。例如在国外某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认知与图式关系研究》视频课中,在同一个房间中运用“艾姆之屋”原理,铺设不同高度的地板,两个身高基本一致的人分别站在房间的角落上,一人头顶天花板,另一人头上的天花板则高出其身高很多,这时观察者在房间的窗外观察两人的身高,均得出“身高显著不一样的”结论,即使房屋内的两人,对调位置,观察者也同样坚持该结论。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显示,观察者通过分析获得的结论,实际是在一定自身假设成立的条件下获得的,即“房屋中天花板和地板面是平行的,不会存在梯形高度的房间”,因此大脑和心理上的分析系统,受到感观作用及默认的假设条件,被一次又一次地欺骗。该实验极大地丰富了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使得学生不再简单地从书本中进行认知,信息量也大。

2.形式更活泼。慕课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也更加活泼,具有多样性。慕课一般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时间长度约10~20分钟的讲解,之后暂停并且给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努力回忆刚才讲解中的内容,通过刚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当前的思考题。而且,知识点的讲解,往往都设置一个特定的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该知识,而且,通过课堂翻转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刚才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增加自身对该内容的认知,同时也让其他学生也充分相互间的交流。

3.学生参与性强。慕课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相对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授课模式,慕课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交流环节。通过实景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慕课教学方式不仅使得学生得到充分自主的学习,而且还竭力创造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场景。因此,学生可在第一时间将心中的疑惑向老师请教,尽量不留疑问的死角和真空。较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讲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势必会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的消化吸收率也将大幅上升。

四、实施案例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大学生,受到各种不同方面的压力,心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故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以建立正确的婚恋观为例,针对高校某班级学生以慕课方式进行授课。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首先通过引入某流行的以校园为背景的大学生情感方面的短片,也可是某电影中的片段,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校园环境,融入教学中,通过观看,主动去思考。再以讨论的形式,充分地分析当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与婚恋有关的社会现象。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已完全地融入知识点教学,并通过提供的人机交互接口(试条件而定,可以是计算机,也可以是其他通讯设备如手机微信热点等)完成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自身的心理健康,也让自身意识到将可能面对的心理问题。进入辅导环节后,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成长过程的各阶段中婚恋对人生发展带来的影响及恋爱和社会道德间的关系,以及如果处理自身的情感问题等等。总之,授课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一起感悟成长,为正处于青春期中的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及时地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疏导心理问题,尽早走出心理阴影。

五、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之鲜明对比的是现实中教学方式仍旧单一、内容枯燥等实际矛盾,因此课程中如何采用MOOC教学方式亟须进一步探索研究。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硬件条件和课程设置,可在某些班级进行试点教学,密切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获得学生对教学方式上的反馈,并对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只有这样,MOOC教学模式才能接地气,真正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地位,以更积极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并根据所学,适时调整自身心态,展现当代学子卓尔不群、积极向上的青春风貌。

参考文献:

[1]焦明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燕国材.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和谐变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健身效果;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35―04

投稿日期:2005-03-15

基金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国家体育总局应用基础课题,并获2004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通讯作者:邢文华。

作者简介:甄志平(1975-),女,河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质与健康。

本研究通过在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中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的教育实验,探讨应用健身运动处方进行体质与健康干预的可行性,以期有助于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化及定量化,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实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石家庄市3所中学初二、高二年级l 45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5.73±3.42岁。

1.2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研究中主要运动处方及教学方法选取体操(含健美操)、武术、球类(篮排球为主,结合各种小球的选修)为主体课程资源,结合素质练习和各种体育游戏设计Ⅰ型健身(身体素质)系列运动处方和Ⅱ型健身(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系列运动处方。

在教育干预过程中,把课程分为3个阶段,每阶段6―8周;其中穿插理论和知识的室内课6次,开展全校性健康讲座6次。理论课教案全部制成PowerPoint、Flash或Action课件的形式,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新颖性。

2.1.1 Ⅰ型健身(身体素质)运动处方主要内容及操作要点

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质测试,并按体质标准分和学生性别,将实验班学生分成6组,即男,女体质优组、男/女体质中等组和男/女体质弱组,每组10~12人。

1)跑跳组合和力速组合。2)操化组合。3)球类组合。4)健身路径组合练习。5)综合练习。6)趣味组合。

2.1.2 Ⅱ型健身(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运动处方主要内容及操作要点根据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凯尔曼(1981)的“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将体育课教学与课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在体育课上学习新知(技),发展能力;在俱乐部中巩固技能,提高素质。

2.1.3实验研究中主要教学方法及操作要点 本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教学方法,并将其特点和操作要点加以归纳(表3)。

10.03%提高到18.73%,良好率由26.99%提高到45.13%,不及格率由16.96%下降到8.11%。对照组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幅度没有实验组大,实验后两组的测试结果组间差异显著(P<0.05)。回测时,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一定的下降,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仍然显著。

干预后的锻炼感觉测试表明,实验组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个维度的比较中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同时安静感均值下降而疲劳感上升,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学生积极的锻炼感觉表明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心理状态,也是运动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2.1.2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影响表6表明,实验组学生干预后知识得分增长最为显著。

2.2.2对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教育干预过程的评价结果显示,有83.2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可以接受,89.32%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上这门课,通过学习,共有94.7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收获,其中分别有52.19%、23.71%和18.84%的学生表示有“很多”、“较多”和“一些”收获。

2.2.2.1专家教师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干预过程中,聘请实验学校中三位高级教师(教育巡视员)对实验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具体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状态、课上紧急或特殊情况处理能力、课后小结情况等进行评分(表7)。

2.2.2.2学生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实验结束后,由实验组学生填写《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评价表》,对实验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情况进行评分(表8)。

3 结论

1)在课内外体育锻炼中,应用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锻炼技能。

2)采用多种器械和运动组合,结合实用健身技能和时尚健身方式的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是受学生欢迎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

第12篇

一、组织管理

1、加强对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均有分管副校长负责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并由教务处、团委、总务处、体艺组、卫生室等有关处室主要负责人组成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及时传达、组织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学习《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以及体卫艺教育工作的政策法规。

2、学校将体育、艺术师资及校医纳入教师培训计划。

二、学校体育工作

1、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及时掌握学生体质状况,同时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好学生体育活动的考勤记录;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活动。

2、学校严格按照省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授课。

3、保证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含体育课),积极组织学生课外、校外体育活动,并力求规范化、制度化。

4、各学校建立体育运动项目的课外兴趣小组。如乒乓球队、篮球队等。并积极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各级各类运动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5、各学校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并开展相关培训。本年度,组织全县体育师资参加新广播体操培训。同时,还组织各校优秀班主任老师参加校级学生广播体操培训。

6、多数学校按规定设置体育场地、配备体育器材和教学用具、用品等,并做好课内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的安全工作。

三、学校卫生工作

1、教学卫生:按照《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进行检查,教室平均照度基本达到150LX,教室黑板无破损、无眩光。

2、学校食品卫生:各学校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与食堂承包者签定《卫生安全责任书》,建立卫生责任追究制度;总务后勤部门有专人负责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学校食堂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有健康证,有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与措施,食堂环境与设备、食品加工、存放器具符合卫生要求,食堂布局合理。县城学校各班统一向学生供应充足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确保水源卫生安全。

3、健康管理:学校定期开展学生的体质检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并根据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4、健康教育:全县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并将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图片、讲座、黑板报、发放预防艾滋病教育资料等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和远离病毒的健康教育,并根据季节性流行病传染特点,进行预防宣传教育;健康教育的时间以健康教育课和晨会为主;师资由各班主任兼任和校医兼任。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基本掌握了健康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四、艺术教育工作:

1、各学校按省颁课程计划积极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要求进行授课;

2、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了“书法”、“美术”、“电子琴”等不同门类艺术兴趣小组,班主任老师能积极引导全体学生参加课外艺术活动,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定期进行成果展示,定期开展专职艺术教师教研活动和业务培训。:

3、部分学校配备有专用教室、配备教学器材、教具、挂图等,基本符合教学要求。

五、存在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