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

时间:2023-07-21 17:2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污染应急处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

第1篇

钢铁工业中主要的风险源焦化工序的主要危险物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及产品荒煤气:具有物质具有较大的毒性,且易燃易爆;烧结工序、高炉炼铁工序、转炉冶炼工序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和易燃易爆性,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肺泡,迅速被吸收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使人体缺氧中毒。

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分析

2.1事故类型

2.1.1大气污染事故

钢铁工业中很多设备都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运行,存在着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风险,一旦反生事故,大量的有毒有害气态污染物将快速扩散至空气中,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必须对污染物类型、强度及影响范围通过应急监测进行判定,为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处置提供有力保障。

2.1.2水污染事故

钢铁工业焦化工艺段在生产、贮运、装卸过程中,存在着泄露或爆炸事故的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大量原料、产品损失、大量的含有危险化学品的污水排放,导致水体的污染;同时一些企业如果违法偷排将废水排入周围的地表水体也,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2污染途径分类

污染途径主要分为直接污染和次生/伴生污染:直接污染主要由物料泄露引发,这类事故通常的起因是设备(包括管线、阀门或其它设施)出现故障或操作失误、仪表失灵等,使易燃或可燃物料泄漏,弥散在空气中,此时的直接危险是有毒物质的扩散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事故发生后,通常采取切断泄漏源、切断火源,隔离泄漏场所的措施,通过适当方式合理通风,加速有害物质的扩散,降低泄漏点的浓度,避免引起爆炸。对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边沟等限制性空气应采取覆盖或用吸收剂吸收等措施,防止泄漏的物料进入,引发连锁性爆炸;次生/伴生污染主要是指在焦化工艺段内化工生产阶段危险化学品的爆炸或遭遇火灾会产生新的的污染物;此外火灾事故严重而措施不当时,可能引起爆炸等连锁效应,从而引起重叠事故。

3应急事故的监测布点及人员防护

3.1大气环境污染事故

钢铁工业的大部分事故主要为煤气泄漏,为确保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采样点应在事故现场的最,配合相关部门监测泄漏到大气的污染物浓度。

3.2水环境污染事故

水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主要结合事故单位排水走向,周边河道分布情况,确定布点采样,主要可在应急事故池或监控池内、泵站进出口、事故收纳水体这三处设置监测点位。

3.3人员防护

在钢铁工业发生的环境应急事故中,需要对一氧化碳、氢气、甲烷、苯系物、氰化物等进行监测,这些物质不仅毒性很大,还有可能会造成人员的窒息,因此监测人员应配置正压呼吸器、防化服等防护设备,并应听从安全、消防部门的命令,决不可擅自进入区域进行监测,待确认监测地点安全后,再进行监测。

4结论

第2篇

关键词:环保监测;应急系统;预警机构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53-02

1引言

在国内所有的污染当中,工业污染排放是最为严重的,并且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呈现只增不减的状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所以各地政府建立环保监测应急系统迫在眉睫,一旦发生环境污染,能够迅速的开启应急系统,使污染危害降到最低。

2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现状

2.1数据挖掘水平低

环保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应急系统将污染环境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并对可能存在的污染隐患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并对其进行有序选择和分析,从而找出此类数据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系统必须具有极高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对目前全国各地的环保监测系统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的环保监测系统对于污染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力较低,甚至低于国际标准。同时各个区域政府对城市的建设工作更侧重于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监测工作并不重视,从而阻碍了监测应急系统对数据挖掘工作的展开和技术的优化,也无法向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数据依据。

2.2互联网应用范围较窄

在环境的监测系统中,政府无法投入过多的人力和物力去监测各个地方的环境问题,为了便于监测和查看,环保监测系统将互联网引入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中。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互联网的使用范围却相当狭窄,因为互联网只被用于对标准数据和已经污染数据的采集,就目前环保应急系统的应用现状来看,真正能够达到国家制定标准的少之又少。

2.3数据一体化程度不高

数据信息的挖掘水平低和应用范围窄这两种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环保监测应急系统最终呈现出的数据一体化程度不高。现代化的环保监测应急系统中,多以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作为环境监测分析的参考数据,从而改变由传统方式带来的不便。然而,数据信息在格式上的变化为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研发与运行带来一定的困难,有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作出一定的调整,但是针对此类形式的数据一体化模式也无法满足现代监测所需,不利于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长远发展和大面积应用[1]。

3环保应急系统需要遵循的原则

3.1预防与应急相互结合优势

在某地建立环保监测应急系统时,首要任务是建立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这是为在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能够迅速调取污染事故材料,指挥应急救援工作人员能够迅速进行处理。在针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应急预案中,需要对污染企业的所有档案(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引起污染的原材料(油汽罐、化工厂的化学试剂等)、区域内是否还存在这样的污染企业、污染对当地水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调查等,针对这些污染现象建立应急监测方案。同时要对当地的重污染区进行系统规划,在污染事故现场内外都建立应急预案,提高周围群众及企业的环境污染风险意识,针对当地的污染现象强化预防的措施,让全民参与到积极防止污染事故继续扩大的行动中[2]。

3.2实现快速的应急警报与处理

在整个环保监测应急系统中,除了监测外还要建立应急系统和机构。应急机构的建立是为了一旦发生污染事故需要处理时,机构的人员能够及时调配人手到污染现场进行事故调查和污染监测处理。除此之外,机构的主要职责还包含应急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建立污染处理的技术部门。

在机构内的每个成员都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对机构的应急处理设备、技术、程序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在污染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的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应急系统;利用现有的设备和监测技术能够迅速的判断出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妥善地处理污染事故,保证应急机构内的技术人员不能太少,否则无法面对较大的工作需求。

3.3政府与社会企业共同协作,更利于工作的展开

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单靠政府部门的应急机构难以快速有效地进行事故处理,所以在此过程当中,需要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相配合。遇到重大或者突发性的环境污染时,社会企业应该及时上报到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由政府牵头,与各部门共同协作,做到责任到人,尽心尽职。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社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产品成立环保监测机构,从企业的内部防止污染物质的排出,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这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4突出环保监测的重点,分步实施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很多,污染物质也很多,但是目前的环境监测技术能够检验到的物质有限,所以政府在进行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构建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地方产业或者曾经发生过的污染事故进行应急方案的设定,这样才能更好找准监测方向,及时抓住污染源头并解决。对设备的选用宜采用多元素物质的设备配置,比如污染数据云监测(针对大气污染物质的监测)、质谱监测(水质)等,逐步地形成完整的应急监测能力。

4环保监测应急系y的建立

4.1监控预警机构

监控预警系统建立的任务主要是针对地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产生的原因、污染物、污染范围等信息点等进行采集和预警处理;能够实现对还未发生的污染隐患和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控,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潜在问题的爆发,及时将存在的隐患扼杀在摇篮里,避免污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降低污染损失;同时也为已经发生的污染事故争取足够的处理时间。

4.2现场的应急处理机构

现场应急处理机构是指在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为应急处理人员收集各项数据,并提供处理所需要的工具,这也是环保监测应急系统中重要的部分。在工作时,现场应急处理机构根据监测仪器与设备实现应急监测,对造成污染的物质和种类进行确定,提前做好污染程度的预测,为技术人员提供的应急处理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4.3应急指挥机构

应急指挥机构需要全方位不间歇地进行监测指挥工作。在区域内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应急指挥机构会直接将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出发生事故的性质(较高、严重、恶劣)并作出合理的调配。在应急指挥机构工作时,通过传感器出发应急接警装置发声,在监测系统接收到报警后指挥命令进行调度工作,对消防和应急机构的技术人员的车辆调配进行监测,在人员未赶到现场时可以尽可能的控制污染的范围及程度[3]。

4.4决策支持机构

污染事故发生后,在进行应急处理的同时,系统还会对其污染的各方面信息变化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协助现场指挥调度工作的人员和系统进行应急方案的调整和进一步完善,预测实行此方案后可能产生的影响,结合目前的实际状况和处理方案提出相应的参考意见,其一般为数据信息依据。

4.5灾后评估

在污染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理完成或者处理的途中),需要对此次污染事故进行灾后评估,这也是应急系统中最终程序。进行灾后评估的作用是让公众了解到污染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应急处理的过程及处理的结果,倡议各部门注意预防此类污染事故的发生,为其提供有效的改善措施参考和监测依据。

5结语

构建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原因是应对区域内的突发性的污染事故,而突发性污染事故在处理上存在时间上的限制。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就必须进行监控的预警,应急机构的技术人员立即赶到事故的现场,最大限度减小或者消除事故造成的损失。当然,在处理事故时,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工作是避免污染进一步扩大,减小或消除事故造成损失的关键,所以构建的环保监测应急系统需要立即执行监测应急功能外,还要默契配合。在进行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使用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监测的方向,这样才能做好应急预案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柏林,胡玉峰,李佳.移动式自动气象站设计及其在应急气象环境监测服务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2006(5):628~632.

第3篇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环境监测;应急监测;要点前言

针对于环境染污事故,需要环境监测可以对其应急处理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信能够有效的预防,而且对降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的处置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对人类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环境和人身带来的危害。

1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作为公益,主要由政府授权,是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各级监测站的主要职责。其通过对环境的监视、测定和监控,从而为政府部门有关环境法规、决策及管理工作的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同时还能够为环境科学研究及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通过环境监测,对一种或是多种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对其对环境的影响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此来对环境质量的好坏进行监视,对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对环境污染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实现对环境质量的有效监控。

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特征

2.1 突发性事故形式的多样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隐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而且污染因素众多,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所排放的形态呈现为气体、液体、固体及放射性物质等,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一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则会涉及到较多的行业和领域,所造成的危害十分巨大。

2.2 突l事故发生的突然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由于事发原因较多,事故具有突发性,而且发生后控制难度较大,具有不可预测性、偶然性及瞬时性等特点。

2.3 突发事故危害的严重性

一旦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则其会带来较强的破坏性,会对一定区域内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给国家财产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2.4 突发事故处理的复杂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因素呈现为多样性特点,而且事故发生突然,这也给事故监测及处理带来较大的难度。相较于一般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上更加复杂。

2.5 突发事故处理的艰巨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的范围较大,很难进行有效处理,需要针对污染物质属性来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从而达到彻底清洁的目的。而且在处理过程中还要在最短时间内阻止污染的蔓延和扩散,这无形中更加剧了处理的艰巨性。

3 环境监测在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作用

3.1 环境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

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或是降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所带来的威胁及损失,政府及相关机构通过制度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以此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即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应急处理方法、突发事故解决与解决后的恢复等方案。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具有不可预见性,在任何工业活动中都有发生的可能是性,而且在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巨大能量及有害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再加之事故诱发因素较多,因此一旦事故发生后,要构建应急救援体系,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救援行动,以此来控制灾害的蔓延,降低事故风险,有效的减轻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后果。

3.2 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应急监测

(1)应急监测。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需要通过应急监测来对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程度进行确定,从而为快速对事故反应和处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在事故发生后,监测人员及时进入事故现象,利用相应的检测设备和仪器,采用实验手段来获取污染物的各种信息。在应急监测中分为定量监测和定性监测两种形式,通过定期监测来准确查明造成事故污染物的种类,通常在突发性环境事故开始阶段会采用定性应急监测措施。而通过定量监测来对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情况进行确定,并对不同程度污染区的边界进行确定。通过定性和定量监测能够查明事故发生的客观条件。

(2)应急监测与事故应急管理。一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则需要做好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与处置,同时还要做好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首先需要找出环境污染事故的泄漏源,并对泄漏源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其次,对于污染物泄露及扩散态势、影响范围等进行查明,以此来对污染物信息进行有效了解和掌握,并以此来及时做好应急监测,通过实施科学的监测来将污染现状及时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反映,为采取进一步应急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消除危害后果及做好现场恢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对人体、土壤及空气带来的危害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避免其继续对人及环境带来损害,以此来对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进行有效控制。

4 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点

4.1 对监测仪器要求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便携快速、实现准确监测数据的获取;(2)操作简单易掌握;(3)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仪器本身无特别使用限制性;(4)结合我国现状与水平,力争做到在国内应用的普适性;(5)投入最小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6)满足便携式或车载的要求。

4.2 监测人员要求

作为应急监测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监测技术,而且在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具备较高的应急污染事故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应急监测处置经验。在日常工作中还要通过技术培训及应急学习等来更加熟练的对突发性应急监测工作的流程进行掌握,熟练操作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以此来提高应急监测的工作效率,从而为应急事故处置赢得宝贵的时间。

4.3 监测技术要求

要求应急监测人员开展监测工作时,应该遵照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国家的监测技术规范执行,为达到质量保证要求,需带标准样做实验或做加标回收实验,确保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污染指标判定应按国家污染物排放或国家认定的相关标准执行。并强调要严格数据审核,确保监测数据不能错报、误报。

5 结束语

当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应急监测通过对整个事故进行监测和评估,能够有效的掌控污染事故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并通过掌握的各种数据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应发事故救援提供重要的支持,及时做出应急反应,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有效平壤人民,将其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陈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7.

第4篇

1.1.1目的

为有效防范环境污染事故,特别是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迅速、有效地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类重大突发性环境事故,全面控制和消除污染,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确保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特指定本预案。

1.1.2工作原则

1.1.2.1预防为主。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市人民防范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对我市各类污染源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1.1.2.2全面覆盖。对区域范围的污染源、水系河流、城镇居民点、水源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特殊生态保护区,以及大气、水体、固废、危废、噪声、辐射等各环境要素全面覆盖,全面监控,以保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

1.1.2.3突出重点。对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重点水域、重点区域内的污染源实施重点监控。

1.1.2.4公众参与。建立环境新闻机制,确定新闻发言人;建立环境公示、听证机制,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建立举报制度,健全“12369”投诉系统,确保公民的环保知情权、参与和监督权。

1.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

《四川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

《四川省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条理》

《成都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1.1.4适用范围。

凡属我市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控制和处置行为,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适用本预案的规定。

1.1.4.1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

1.1.4.2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害物品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环境污染事故;

1.1.4.3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

1.1.4.4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1.1.4.5其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1.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2.1应急领导小组与职责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我市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由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市人民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担任总指挥,负责全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统一决策、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市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于市环保局,市环保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其主要责任是: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故的预测、预警、监测工作;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进行有关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收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发展及处置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适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组织专家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策略和预防控制措施,开展效果评价;组织实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统一调配应急资源,及时协调解决应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指挥部办公室下设应急防治、物资保障、信息宣传、治安、督查等五个工作组。各组按照以下职责分工开展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应急防治组:由市环保局牵头,组织制定和实施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污染源调查、现场污染物处理、监督指导、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根据突发环境事故发展形势和预防控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全市策略和措施的建议。

物资保障组:由市经贸局牵头,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生产和调度保证供应;负责应急设施的建设和应急设备的采购。

信息宣传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负责收集分析突发环境事故的有关信息,报道应急工作动态。

治安工作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及时做好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区域的隔离封锁、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负责交通管制、保障运输;协助污染现场处置等。

督查工作组:由市委、市政府目督办牵头,对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应急措施的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应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予以解决纠正,对违法违纪和渎职行为进行处理等。

1.2.2环境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

成立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专家咨询小组,由聘请的水、气、固废、生态等方面的专家组

成。负责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准备和处理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置进行技术指导;承担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安排的其它技术工作。

1.3预测、预警

1.3.1监测与信息收集

市环境监测

、环境监察部门为环境监督与信息收集机构,承担所辖区内水、大气、危险废物的日常监测,收集本行政区域内外和境内外对本行政区域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其它突发环境事故信息。

1.3.2报送制度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市环保局应当按照职责范围,做好本辖区内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市人民政府和成都市环保局报告辖区内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信息。

1.3.2.1在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市环保局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继续扩大,对突发环境事故的性质和类别作出初步认定,并把初步认定的情况及时报送市人民政府和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向省环保局报告,并同时报送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1.3.2.2一般(ⅳ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市环保局应在发现或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1小时内,向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报告,并报市应急办。

1.3.2.3较大(ⅲ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市环保局应当在发现或者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1小时内,报告市应急办和成都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1.3.2.4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市环保局在依照本条前两款规定报告的同时,应当向省环保局报告

1.3.3报告方式与类型

1.3.3.1通常有口头报告、电话、传真报告、电子邮件报告、书面报告等。

1.3.3.2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初报在发现和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上报。通常采用电话或传真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初步原因、主要污染物和数量、人员受害情况、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和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程度、事件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

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通常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进展情况可一次或多次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有关确切数据、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危害程度及采取的应急措施、措施效果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在突发环境事故处理完毕后上报。通常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处理结果报告应当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完毕后立即送报。

1.3.3.3核与辐射事故的信息报告在按照本办法规定报告的同时,还须按照有关核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报告。

1.3.4预测、预警支持系统

建立健全全市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定期对体系网络进行维护,逐步实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预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工作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1.3.5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分级标准

1.3.5.1特别重大环境事故(ⅰ级)

(1)死亡30人以上,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污染事故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事故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故,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储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8)造成跨界的环境污染事故。

1.3.5.2重大环境污染事故(ⅱ级)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水库大面积污染。

1.3.5.3较大污染事故(ⅲ级)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3.5.4一般环境污染事故(ⅳ级)

(1)造成3人以下死亡、中毒(重伤)1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纠纷,引起群体性影响的;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4响应程序与协调内容

1.4.1基本响应程序

发生或即将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信息得到核实后,在尚未确定突发公共事件级别,实施分级响应之前,应急处置指挥部要立即派员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先期处置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实施紧急疏散和救援行动,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2)紧急调配辖区内的应急处置资源用于应急处置;

(3)划定警戒区域,采取必要管制措施;

(4)实施动态监测,进一步调查核实;

(5)向社会发出危险或避险警告;

(6)波及其他区(市)县的,要及时相互通报;

(7)其他必要的先期处置措施。

在采取先期处置的同时,应急处置指挥部要对事故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初步评估,并及早向市相关应急指挥部和市应急办报告,进入分级响应程序。

1.4.2协调指挥的分类

应急指挥部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业工作组,完成现场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交通管制、治安警戒、人员疏散安置、安全防护、社会动员、物资经费保障、应急通信、信息综合、新闻报道、涉外处置、损失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

1.4.3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的原则要求;

(2)启动市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指令;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处置行动,指派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指导现场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的应急指挥工作;

(4)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有关情况;

(5)组织事故发生区域人员的疏散或转移;

(6)组织现场警戒和道路、水域等交通管制;

(7)组织对伤员的急救;

(8)组织周边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9)组织应急救援通信、物资征调及其运输等保障工作;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污水处理方针,重点突击“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实效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准备充足、指挥得当、应对有序,确保污水处理作业安全运行。

二、编制说明

该预案在发生以下一般问题的情况下,该预案自然启动:

1.发现出水水质超标时

2.污水水量超过设计标准时

3.大面积、长时间停电时

三、应急处理原则

1.及时控制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总量

2.加强运行控制,保证运行正常

3.加强设备运行维护

四、指挥和协调

1、指挥和协调机制

设立医院污水处理领导小组,负责污水处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在污水处理警报期间,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全部上岗,统筹指挥。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各应急机构接到事故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赶赴事发现场,在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按照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2、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应急领导小组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提请市排水监管中心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小组的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五、事故预防措施

1,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因检查不周或失误造成事故。

2.及时合理的调节运行状况,严禁超负荷运行。

3.加强设备管理,认真做好设备,管道,阀门的检查工作,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的设备、管道、阀门及时进行整改、修理或更换。

六、事故应急措施及注意事项

紧急事故的处理流程:

1、发现后当班人员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汇报,并在事故处理过程中随时保持与领导小组的联系。

2、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和行业主管汇报,并在事故处理过程中随时保持与当地环保部门和行业主管的联系。

3、当班人员及时排查造成事故的原因:

①发现进水超出设计标准

a立即向领导汇报,减少进水量。

b立即对进水水质,工艺运行参数,出水水质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化验数据对相关工艺流程进行及时调整。

②突发暴雨

a根据天气预报,预先对各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完好,组织力量对厂区雨水管线进行疏通,确保畅通。

b各岗位将门窗关紧,防止雨水流入,影响设备运行。

c随时观察调节池的水位并向领导汇报。

d外出巡视,必须两人一组,注意防滑等自身保护。

③水量超过生化系统设计处理能力

及时与领导汇报,并取水样化验COD。及时向上级请示,部分污水或外运处置,或投加适量氧化剂后与正常流程的出水混合排放,或按上级的指示处理。

④突然停电

a将现场设备退出运行状态。

b如长时间停电超过6小时,则请求上级主管部门及时送电。

c来电后,按操作规程及时开启设备,恢复运行

七、事故后的恢复和重新进入

由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宣布应急状态结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开始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进行事故损失评估和总结,组织力量进行污染区的清消,恢复。

八、安全防护

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环境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2、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现场应急救援指挥小组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九、应急终止

应急终止的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降低的水平。

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救援指挥小组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救援应急小组报上级批准;

(2)现场救援指挥小组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根据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⑴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总结、分析、吸取事故教训,及时进行整改;

⑵组织各专业组对应急计划和实施程序的有效性、应急装备的可行性、应急人员的素质和反应速度等作出评价,并提出对应急预案的补充及修改意见。

⑶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9、宣传、培训与演练

应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事件预防常识,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防范能力。

加强环境事故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培训和事故源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定期组织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环境事件 突发性 应急 信息系统

1 前言

环境安全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能否及时防范、妥善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是对环境部门工作水平的检验。目前我国已进入环境事件高发期,形势十分严峻。环保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环境的防范工作。

2 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事件与环境纠纷时有发生,加强对环境突发事件的研究十分必要。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某省共发生环境污染事件112起,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4.8万元,其中较大以上事件8起,一般事件104起。

2.1 事件反映的问题

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整治环境事件隐患措施不够落实。有的地方在建立健全环境安全保障机制工作中偏重于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对加强环境监测监控应急指挥能力建设的任务重视不够,缺乏有效应对环境事件的信息系统,保障环境安全的机制不够完善,应对突发重特大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2.2 事件的特点

环境安全事件可分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环境两大类。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处置难度大,以化学品污染为主。主要发生在危险化学品运输事件、(沿江)工业企业的事件性污染排放。

环境的主要特点是:环境污染潜伏,群众长期投诉,污染治理措施见效慢。主要发生在工业企业周边环境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

2.3 引发环境事件的因素

引发环境安全事件的因素主要有:对防范突发环境安全事件的认识仍不够到位,一些企业偷排偷放,没有认真负责地防范企业环境安全事件。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保护环境,为突发环境事件留下了隐患。

应对突发重特大环境事件的能力不高,环境应急监测处置能力依然不足,应急监测处置人员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2.4 建立健全环境安全保障机制

必须从预防、预警、监控、处置、善后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环境应急管理体制,建成有效的环境事件应急综合信息系统,形成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的环境应急组织体系。

3 系统建设

3.1 系统设计原则

为了充分满足事件应急必须方便、快速的要求,系统应当遵循如下的设计原则:

3.1.1 先进性原则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体系和系统软硬件产品,采用国际、国内标准,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系统支撑平台、应用基础架构和本项目。

3.1.2 可扩展性原则

项目建设不仅要着眼于现在,而且要放眼未来。项目建设前期就应做好总体规划设计,保证系统平台、应用平台不仅能够满足现在的要求,而且可以方便地扩展将来的业务需求,并具有向未来技术平滑过渡的能力。

3.1.3 信息传输交互及时性原则

为了和应急指挥中心实时联系,将现场获得的事件描述信息和监测信息实时传回指挥中心,以便领导第一时间掌握事件的现场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应提供现场与指挥中心的信息交互。

3.2 系统设计要求

通过环境事件的研究、对污染源点位的空间定位,收集地理、社会经济数据、专家资料、危险源数据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急处置方法等资料,汇总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及案例库,建立环境事件应急综合信息系统。

系统通过将常规数据与地理信息无缝整合,实现事件信息的完整表述。系统海量的基础数据库,包括危险源、危险品、应急机构、监测专家、水气自动监测站等环境数据信息,覆盖范围的不同比例尺的数字地图信息,完全满足针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参考。系统针对突发事件设计的处理措施向导、领导查询向导,辅助用户对突发事件迅速制定合理措施。系统内置的事件监测分析、地理模型计算,为管理者制定处理措施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系统提供不同用户角色不同的操作模式,将用户的工作效率提高到最大。采用网络共享的方式,数据资源共享,极大的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用户界面友好,所有操作易于掌握。对突发的环境事件,需要有快速、灵活的应急系统对其进行反应,要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为满足事件现场应急反应的需要,建立简洁、灵活、方便的反应系统。在地图的基础上查询与事件相关的各类信息;分析事件的影响范围、影响人口;根据监测值模拟事件的状态;预测事件的发展情况;对事件的发展进行动态模拟。为事件的处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3 系统功能模块

3.3.1 快速查询

对多种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分类模拟,并将其分为优先查询5类,通过对5类危险品的模拟计算,能够实现对现有危险品在泄漏或超标排放污染事件时,快速准确地模拟分析。

3.3.2 应急预案、环境事件预案生成

预案的生成是通过内建的预案库和用户的操作来完成。首先系统取得内建的预案,提供给用户。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合各个阶段的实施细则,最后组合成真正实施的预案。整个过程采用向导的方式、可视化的界面,以方便用户生成预案。一旦预案制订完毕,系统保存用户制订的预案,同时把这个新生成的预案也加入到预案库中,实现预案库的自动学习、自动扩充。预案管理主要实现分类管理预案,跟踪并记录预案落实情况,提供预案审批、启动的管理流程。预案管理主要是为预案的制作、调阅、审批等工作提供计算机方式的实现手段。为了规范预案的内容,提供了预案模板管理的功能。在预案制作时可以提供事件的相关信息、环境资源信息、专家信息、法律法规信息等相关资源信息查看的功能,辅助预案的制作。

3.3.3 应急向导

根据初步确定的监测项目,系统自动从监测危化品库里选定监测分析方法,从监测专家库里选定有关对口专家,从监测仪器数据库中确定相应的监测仪器和采样设备,从应急组织人员数据库中调出相关部门应急人员的联系方式,快速生成应急监测指导书。

3.3.4 案例库

可快速查询相关环境事件案例,供现场人员及指挥中心领导参考。例如:2006年发生的某省某制革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环境的典型案例如下:某制革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从2005年3月设备调试以来一直无法实现达标排放,特别是厂区内及周边恶臭气体(H2S)严重超标,影响了周边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引发了厂群纠纷。周边群众多次向区环保局投诉该公司的恶臭气体污染问题。2005年10月,周边共有500多名群众联名向区环保局投诉,先后有100多名周边群众以多次反映问题未能解决的名义,相续冲入污水处理厂、两家皮革有限公司、树脂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砸坏了企业的大门、保安室、实验室和部分车辆。

3.3.5 专家库

建立专家库,包括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化学分析、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的专家。

3.3.6 应急报告

事件完毕后根据现场采集的数据,人员调度情况,生成应急监测报告书。

4 系统技术路线

系统应用开放数据库互连技术(ODBC)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外部环境属性数据的连接,可有效利用现有环境信息数据库,将环境质量查询、统计、评价和预测等结果以表格和专题图的形式直观地提供给管理者。

系统在ERIS系列ARCENGINE上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大量环境污染物扩散、模拟模型,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控、分析模拟,从而对环境评价、规划提供决策分析支持。

针对目前广为重视的环境事件应急处理,通过对多种危险品的分析和归纳,对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应急处置、现场指挥、应急预案生成、紧急疏散距离、应急储备物资调度进行自动处理分析和生成报告。

系统为了灵活、方便并实现“分则独立、合则一体”的应用模式,采用配置的方式设置数据的连接方式,当需要独立时,可在事件现场独立应用;需要合并整体使用时,如在指挥中心和中心的应急反应平台系统相结合,此时设置连接中心的大型数据库,系统作为整个应急反应平台的事件数据分析、处理、事件模拟模块使用。现场处理事件前,可以将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导出到现场机器中,并可以将现场的数据批量导入到指挥中心的系统中。而空间、业务数据的维护只包含与现场相关的事件信息和监测信息。

5 结语

目前我国各级环保部门非常重视由于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构建集计算机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环境事件应急综合信息系统是符合环境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提高重大事故隐患及重点污染源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该系统的建设将提高此项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 煤化工 环境污染 应急管理指挥系

伊犁河谷煤炭、水资源丰富,具备天然气输送管网,是大型煤化工理想的建设基地。**公司煤化工项目以年产20亿Nm3煤制天然气为主,建于伊宁市巴彦岱镇,距离伊宁市25公里。煤化工产业生产过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危险性,一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将严重威胁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而且对事件的应急处理、应急救援,应急决策指挥都具有很大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煤化工发展应重视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构建。

1 建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在煤化工发展的过程中,煤炭的开采和加工都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和高耗水的产业。煤化工的发展除了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外,另外排放的有害气体、粉尘和有机物还会对空气和土壤都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新疆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后果将是灾难性的[1-2]。

2 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构建

2.1 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设置

首先最为重要的便是设置应急管理指挥组织,分工明确,在环境污染危机发生后,各个职能部门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责,并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应急工作中。煤化工生产场所应当在事故多发区域设置应急小组,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能做出反应并予以降低危害,并第一时间上报。

2.2 信息的及时掌控与报告

(1)安装监控预警系统:环境污染事故多发生在户外,想要及时的掌握信息,必须要有必要的监控设备。最好的方式就是安装监控预警系统,这样在日常生产的时候,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危机发生的信号。同时监控系统具有信息储存的功能,有利于事后的信息查询。

(2)信息的报告:危机发生后,环境应急小组应第一时间上报到上级组织,相关部门及时做出应对措施,要组织事发现场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部门迅速鉴定、识别、核实污染物的种类、性质、危害程度及受影响范围和边界,并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政府环境监测部门,并根据危害大小制定相应解决方案。

(3)危机处理方案:首先现场应急小组成员应考察危害大小,根据能力采取应急救援措施,进行紧急救援。其次,现场处置工作组指挥应急监测分队和事发地周边各级环境监测站对可能被染的空气、水体和土壤展开应急监测和全过程动态监控,进一步判定污染物的种类、性质,随时掌握事态的发展变化情况。根据监测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置建议,由环境应急指挥中心确定封锁和疏散区域[3]。

(4)事后安全评估工作:处置工作结束,并确认危险已基本消除,受污染的环境基本恢复,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做出终止处置行动的决策。环保局会同有关专家和其他相关单位及有关地方机构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评估环境危害程度及中长期环境影响,考评指挥效能和实际应急效能,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应急方案[4]。

3 结语

环境污染应急管理与指挥系统描述见图1。

新疆要大力发展煤化工,实现以煤炭为原料生产合成天然气、甲醇、燃料油和精细化工品的战略部署[5]。这就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构建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指挥系统是针对突发性污染事件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对煤化工生产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管理调度、高效应急指挥具有指导意义。对从根本上改善环境安全形势、提升当地环境监管工作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筠.对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11(2).

[2]王自庆.新疆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2(3).

[3]侯洪凤,史原,李逊.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6).

第8篇

关键词:油田;井下作业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达到油田清洁生产的目标,在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采取必要的安全环保技术措施,避免产生环境污染的事故出现,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不断提高井下作业施工的效率,满足油田生产井下作业施工的技术要求,更好地完成井下作业施工任务,保证油田生产的顺利实施。

1油田井下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环保概述

油田井下作业施工是为了完成井筒的作业任务,处理油水井的故障,如套损的修复、井下落物的打捞、修井检泵作业等,为了提高井下作业施工的质量,避免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减少各种泄漏,禁止对大气、土壤等造成污染,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解决安全环保问题。环境污染是衡量井下作业施工质量的关键指标,井下作业施工即完成修井作业、试油等任务,同时,作业过程中防止发生井喷事故,作业施工后,对井场进行恢复,所有的井下作业的废气物,不允许随意丢弃,避免发生安全环保事故,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避免发生影响人身健康的事故,保证安全事故,更好地完成井下作业施工任务。油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井下作业施工也是一样的。基于井下作业施工的特殊性,涉及到动管柱的作业施工,无论油水井,都会存在着各种液体、气体的排放问题,依据环保的技术要求,组织严密的施工设计,避免各种污染物的随意排放,才能保证井下作业施工的安全环保达到设计标准,适应现代化井下作业的技术要求。

2油田井下作业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提高井下作业施工的安全环保性能,预防环保事故的发生,采取必要技术措施,解决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井下作业施工的安全环保性。

2.1预防井下作业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措施

加强井控措施管理,预防井喷及井喷失控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井喷事故,井筒内的流体会无控制地喷射到井口,导致井场的污染。安装井控设备,在井口安装防喷器,通过机械设备制止井喷。为了防止油气层的压力过高,可以应用无电缆方式进行射孔,降低地层的压力,抑制井喷事故的发生。在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应用压井液进行循环,控制井筒的压力,保证安全作业。建立密闭的油水流通的路径,防止井下作业过程中的油水外泄,引起井场周围的环境污染。更好地完成井筒内的循环和地面系统的循环,建立管汇输送的方式,将压井液循环过程形成一个闭环系统,有效地防止液体的泄漏,避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在井下作业施工现场及时回收剩余的液体,不允许随意的排放,达到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压裂液、酸液等具有腐蚀性的介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发生泄漏,而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发生跑冒滴漏的现象,合理组织井下作业施工,严格执行施工设计,结合井下作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安全环保管理,避免发生安全环保事故,才能降低井下作业的成本,提高井下作业施工的效率。

2.2井下作业施工环境的保护措施

为了达到安全环保的指标,在井下作业施工的各个环节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环保要求,更好地完成井下作业施工任务。不断研究井下作业施工的安全环保技术措施,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避免各种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在井下作业前期也需要进行安全环保管理,对作业井进行现场勘查,确定合理的井场作业区域,防止各种环保施工事故的发生。井下作业施工单位按照环保的要求,与采油生产单位签订环保协议书,作业施工结束后,对井场进行恢复,避免各种环保事故的发生,达到交井条件,才能交付采油生产单位使用。对井下作业施工环境的保护要求,井下作业施工必须保护保护生产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节,保护人身健康,达到健康、安全、环保的技术要求。实施HSE体系管理,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实施全员的安全质量管理,提高井下作业的安全环保性能,避免各级各类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实施两书一表的管理模式,规范井下作业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避免发生人为的误操作,而引发安全环保事故,因此达到安全作业的效果。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使用高效的作业设备,应用清洁的能源,才能避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对井下作业进行风险管理,做好安全风险的评估,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避免发生严重的安全环保事故。加强对岗位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才能达到安全作业的效率。定期对岗位员工进行安全风险演练,使其掌握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内容,一旦发生安全环保事故,立即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将损失降至最低。

3结语

通过对油田井下作业施工环境保护措施的研究,提高井下作业施工的质量,使其达到环保的技术要求,避免发生污染环境的事故发生。实施HSE管理,提高井下作业施工的安全环保性。应用井控设备和设施,加强井控管理,才能避免发生井喷事故,减少井场的污染,达到绿色作业的技术要求,降低井下作业施工的成本,使其更好地为油田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彭建伟.刍议油田井下作业环保问题分析及防治技术[J].中国科技纵横,2017(5).

[2]刘洋.油田井下作业环保问题分析及防治技术[J].中外能源,2015,20(6):97-99.

[3]宋华.油气田井下作业环境保护管理措施[J].科技视界,2016(11):241-241.

[4]张.油田井下作业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化工管理,2017(18).

第9篇

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意义和作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229-01

一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眼光短浅,以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命和健康,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应该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所以,我们一方面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查处力度,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强环境突发性事故的应急监测能力以及应急处理的能力,及时的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这也是现如今我国环境检测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重大意义

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近些年来生态环境不断的遭到破坏,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经过国家对环境污染打击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持续,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环境污染的势头。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就是在突发的环境应急的状态下,对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范围,以及生态的破坏程度、范围等进行检测。这样能够及时的发现和确定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状况,同时对突发环境事件中污染的范围和程度有一定了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重大污染事故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对换进造成自然灾害等事件的监测,以及在环境治理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所采取的监测等。为了进一步的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重视对生态环境污染监测体系的建设。

二、 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的作用

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其中,污染物的现场快速定性监测,及时的判断污染物与污染类型,为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和疏散工作提供快速的科学依据。负责污染物和相关环境的快速定量建,对环境污染物的性质、污染范围和污染变化动态等都要做出及时的判断,进一步的保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污染物扩散和短期内不能消除、降解的污染物进行跟踪监测,对环境污染的预防、环境恢复、生态修复等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等。

对污染事件的相关污染源监测和相关的生态环境检测,为污染事故的原因分析与事故处理提供技术支持。为了避免突发环境事件后果被人恶意夸大,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巡视,应该通过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及时的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处理,并对调查结果进行。

三、 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在整个的环境应急系统中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的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的完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我们应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

⑴我国环境应急监测部门设置较混乱,往往导致部门运行不畅,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国一些环境应急监测部门的设置分类较为复杂和多样,而且多部门的设置容易造成部门间沟通不畅,非常的混乱,这极大的影响了整个部门运行的效率。所以解决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的部门设置问题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⑵环境应急监测部门的人员编制问题。不仅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部门存在混乱的情况,而且我国环境应急监测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编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相关的环境应急监测部门人员数量不足,在面对一些较为重大的环境突发环境事件的时候会力不从心,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发生。另一个问题是部门人员编制上的归宿混乱,省编和市编情况复杂,造成了地方相关部门的经费的混乱问题。

⑶环境应急监测的相关装备不足问题。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相关的仪器、设备和工具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应急监测装备一般要求其快速性,便携性和现场定性半定量。同时环境应急监测的相关设备又是消耗量非常大的,这对相关设备的经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⑷对环境应急事件的监测工作,不仅要有先进的相关设备的支持,还要重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由于环境应急事件监测工作的复杂性,这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应急事件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环境应急事件监测工作的进展。

四、 针对环境应急监测问题的相关建议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处理突发性污染事故措施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污染事故及时、正确的进行应急处理、减轻事故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为了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必须针对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深入的展开分析和研究,并相应的找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⑴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的规范化,同时,各级政府部门的预算应该跟上,并把环境应急监测相关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重视对环境监测机构的机构、编制、机制、装备、经费和素质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⑵切实的解决环境应急监测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不断的增加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数量,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编制归宿问题应该给与重视和解决。同时,不断的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机制和应急监测预案。

⑶应该加大对环境应急监测装备的经费投入,进一步的配置基本的应急监测装备和有针对性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

⑷重视对相关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环境突发事件监测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五、 总结

一些极不负责的企业和个人漠视广大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问题,对国家的法律体制不闻不问,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满足一己私欲。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就变得更加的重要。为了更好的开展相关的生态保护工作,我们应该重视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程,王惠中.浅析环保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及策略――以江苏省环境应急管理为例[J].环境保护,2015,01:58-60.

[2]王巨宏. 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以长潭水库为例[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1:153.

[3]傅煌辉,钟宁. 污染者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费用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J]. 低碳世界,2015,01:8-9.

第10篇

【关键词】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风险分析;应急对策

1前言

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重大危害和损失,影响到公共安全的环境安全。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是比较严重的,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并取得很大的效果。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还不太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需要加强治理。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由于相关部门不重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在遇到类似事件事处理能力不足,并且监测能力不足,造成环境污染事件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对于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于不同的地区特点,环境污染事件是不相同的,应该制定相应的方式和方法,以对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处理,以提高区域环境的应急能力。

2突发环境事件及其特征

突发环境事件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下造成的重大事故,对周围的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如水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噪声污染、火灾造成的颗粒和烟雾污染等。我国的突发环境事件是自然灾害或者污染物排放而造成的各种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中,影响着环境质量,严重时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人身的健康安全,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对这些事件进行及时处理的事件。突发环境事件不仅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安全、社会的稳定,还影响着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因此要及时防治。它的特点是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安全,威胁着人们的人身安全,使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影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3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分析

突发环境事件在发生之前,对其风险性需要进行分析。发生这种事件的风险源有很多,如化学品的爆炸、污水处理不合格排放、放射性物质污染、废气排放、废物随意处置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环境的安全。第一,化学品的排放。比较危险的化学品有酸碱盐、氯气、油、液氨等,保证针对这些化学品制定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才能保证化学品的安全。第二,污水处理不合格排放,如医疗废水、工业废水、含有污染物的废水等的排放,造成环境出现很大的风险。第三,放射性物质污染,如核泄漏、放射源或者射线装置的泄漏等,它的治理是比较困难的,也是危害比较大的一种突发环境事件。第四,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如危险化学品的不正常运转造成的环境污染,废气没有经过处理,很多指标还不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就排放到空气中。第五,废物随意处置,如将生活垃圾倒入水体中,对一些废物存放不合格,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

4突发环境事件存在的问题

对于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存在的问题应该从政府监管和企业社会责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4.1政府监管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见性,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良好的监管作用才能为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打下基础。但是我国政府部门的监管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首先,不能对环境风险企业进行应急预案的监督和定期评估,不能指导相关单位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其次,监察力度不够规范。政府部门已经对相关的企业有一定的监督意识,但是监察的频次、监察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每年对相关企业进行一到两次的环境风险监察,对于重点企业,可实行一季度监察一次,以保证政府对相关企业的监管。对企业监察主要包括企业环境风险应对设施和措施,工业三废的排放,这些都是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的。第三,政府没有进行相应的沟通和培训,致使企业的很多环保信息出现一定的问题,并且缺乏环保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第四,对于搬迁的或者停用污染治理设施的单位的监督力度不够,造成有些企业的化学品、工业废水、危险废物等排放到周围环境中,影响环境质量。4.2企业责任履行不到位企业对环境风险事件的责任对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不能及时更新存在的环境风险信息,并且与环保部门联系不紧密,造成环境污染事件处理不及时。第二,有些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环境保护。他们为了节约成本,环境治理设施不完善,有些设施看似正常工作,实际效果却存在很大问题,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并且对相关人员缺乏培训,对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解决。第三,很多企业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或者环境保护的意识比较薄弱,环保法律法规也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造成环境污染的隐患。

5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的应急对策

针对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存在的问题,应该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及时处理存在的环境风险,以促进对环境的保护。首先,确定存在环境风险的单位名单,并定期进行更新,保证符合环保监管的单位均在名单之内。其次,政府要监督企业制定完善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对于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要及时处理。第三,要定期进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并定期检查相关企业的环境风险应急设施,保证这些设施的质量。第四,对每一个企业都要建立环境应急档案,对档案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并要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来制定。第五,根据对该地区进行的环境普查数据,应该制定完善的环境动态信息库,这样能为环境隐患和风险提供一定的依据。第六,政府要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工作,企业应该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保证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能够得到治理。

6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频率逐渐增大的情况下,社会、企业和公众应该意识到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治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预防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将这种不安全事件扼杀在摇篮中。政府应该发挥相应的职能,监督企业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定期对环境风险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企业应该履行其应有的责任,保证环境的质量。总之,对于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每个人都有责任,应该自觉的为该区域的环境保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费秋英,马蓉蓉,王瑞璞.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风险与应急对策[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9(02):83~87.

[2]曹恒.北京市房山区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3]冉霞.苏州市突发环境事件的特征分析[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4.

[4]刘雁铭.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立法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4.

第11篇

一、制定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充分调动应急卫生资源,有效实施预防、控制、救治措施,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根据《中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如下: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

(一)特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在我区范围内发现鼠疫、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病例。

2、霍乱在我区1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并有扩散的趋势;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霍乱疫区发现新的流行菌株。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我区暴发、流行,流行范围波及绝大部分街道办事处,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l00例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

5、环境(水源、大气、公共场所、土壤等)污染事故出现死亡病例(家庭煤气中毒除外)。

6、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人数5人以上;或者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

7、发生放射性事故,造成1人以上死亡。

8、在我区范围内,短时间出现30例以上临床症状相同但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病例。

9、发生生物、化学、核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

(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我区范围内发现鼠疫、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疑似病例,以及发生动物间鼠疫、禽流感。

2、在我区范围1周内发现20—29例霍乱病例和带菌者。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我区范围内暴发、流行,流行范围已波及大部分社区居委会,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l00例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或一次中毒发生人数在30—99例,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幼儿园,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

5、环境(水源、大气、公共场所、土壤等)污染事故造成严重器质性病变3人以上或发病人数在30人以上。

6、发生急性职业中毒30—49人,或者死亡4人及以下;或者职业性炭疽发病人数1—4人。

7、发生放射性事故,人员受超剂量辐射事故分级定为三级的;或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分级定为重大事故的。

8、在我区范围内,短时间出现20—29例临床症状相同但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病例。

(三)较大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1、在我区范围内,对鼠类动物进行血清学检测发现鼠疫阳性。

2、在我区范围内1周内发现5—19例霍乱病例和带菌者。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我区范围内暴发、流行,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社区居委会,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食物中毒一次中毒发生人数在30—99例。

5、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29人。

6、发生放射性事故,人员受超剂量辐射事故分级定为二级的;或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分级定为严重事故的。

7、环境污染事故造成明显生态环境影响,造成停供自来水、停用分散式供水水源的。

(四)一般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1、在局部范围,短时间内发现较多自毙鼠,有鼠类动物间鼠疫可疑。

2、在我区范围内1周内发现1—4例霍乱病例和带菌者或水及外环境检出霍乱菌株。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我区范围内暴发、流行,影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在10—29例。

5、发生急性职业中毒少于9人。

6、发生放射性事故,人员受超剂量辐射事故分级定为一级的;或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分级定为一般事故的。

7、环境污染可疑对人群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

8、在我区范围内,短时间出现4例及以下临床症状相同但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病例。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通报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1、责任报告单位: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单位;②辖区各医疗卫生机构;③区教卫办;④区办事处。

2、责任报告人:①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单位的医务人员;②个体医疗机构医生;③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单位成员。

3、报告时限和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单位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之内向区教卫办报告: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工中毒事件的。

区教卫办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报告区办事处,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区办事处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4、报告内容

(1)未经调查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隐患的报告内容包括:信息来源、危机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断、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2)经调查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的性质、波及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真实及时,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通报与举报

各有关单位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向区教卫办通报。

区教卫办接到上级卫生部门或者毗邻地方卫生部门的通报,应当立即向区办事处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区教卫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举报辖区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对举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区办事处予以奖励。

五、应急反应

(一)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的应急反应

1、区教卫办应急反应

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市疾病控制中心和有关医疗单位立即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取证、致病致残人员隔离救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环境生物样品采集和消毒处理等紧急控制措施,初步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别、性质,并及时向区办事处和市卫生局报告调查处理情况。

2、区办事处应急反应

区办事处接到区教卫办的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疫情信息收集、组织人员的疏散安置、依法进行疫区的确定与封锁、隔离和舆论宣传工作;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治和预防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供应。

(二)重大及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和Ⅱ级)应急反应

当重大及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区办事处及区教卫办除了立即实施上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措施外,应立即请求市人民政府和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援。

(三)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的应急反应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区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在实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的基础上,在市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结合我区实际,组织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1、区教卫办应急反应

立即处于应急状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实施方案,认真履行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职能,并向区办事处提出应急处理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情况,并请求支援。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机构进行现场调查处理、采样、技术分析、检验以及应急处理救治技术指导等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妨碍工作开展。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专家组、医疗救治专家组、流行病学调查队、医疗救护预备队、职业中毒救治队、食品卫生监督执法队、消毒队,设立发热门诊。

(一)流行病学专家组、流行病调查队、消毒队由市疾病控制中心组建。

主要任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对疫区实施消毒。

(二)医疗救治专家组、医疗救护预备队。由苏华赞医院、华侨医院负责组建,必要时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支援。

主要任务:服从区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对突发事件感染患者进行排查、确认、制定救治方案,实施院内或疫区救护工作,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三)职业中毒救治队。由苏华赞医院、华侨医院分别组建,主要任务是对职业中毒者进行调查、确认、救治。

(四)发热门诊。由苏华赞医院、华侨医院组建。

主要职责:对发热病人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诊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医疗机构;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五)食品卫生监督执法队。由苏华赞医院、华侨医院组建。

主要职责:协助市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依法对经营场所进行控制,提出处理意见。

七、相关部门的职责

区财政所:筹集专项资金,积极协调,争取上级财政部门支持,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所需的设备、器材、药品等物资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区教卫办:组织实施各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园内发生和流行;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公安分局:密切关注疫情动态,依法及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妥善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落实各项强制隔离措施。负责交通疏导、现场秩序维护及封堵等。协调有关部门,对乘座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交通检疫、检验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传播。优先安排疫区紧缺物资和人员疏散的运送。

工商分局:规范对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行为,督促业主严格生产、加工、进货渠道,协助做好维护市场秩序。

区社会事务办:组织应急物资的储备、调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稳定。做好捐助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经费和物资的管理使用工作以及救济物资的发放等。

区农业办:组织做好家畜家禽疫病的防治工作,开展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相关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区宣传文体办:做好文化娱乐场所、外来旅游人员的登记、观察、管理和宣传工作。

区城管办:搞好城乡环境卫生,清除垃圾、消灭“四害”,阻断疾病传染途径。

区宣传文体办、区司法所:积极开展突发性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知识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稳定人心,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防治技术的宣传报道。

各社区居委会:按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时限,准确、详细地报告事件发生地等具体情况。组织力量,团结协作,群防群治,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人员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等工作,向企业职工、村(居)民宣传相关防治知识。

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保障措施

(一)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工作预案。

各成员部门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责任,依法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案。

(二)成立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各责任单位要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协调工作。

(三)加强机构建设,提高应急能力。

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要依照本预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医疗卫生救治队伍的建设,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卫生救治队伍应急救治和现场处置的能力。

(四)落实工作经费,提供物资保障。

区办事处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并安排工作经费,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区财政所要支持卫生部门组织、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划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测、调查和评估、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切实做好应急处置资金的保障和监督管理,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的正常运转。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实际,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物资储备。包括车辆、药品、疫苗、医疗器械、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传染源隔离、卫生防护用品、急救设施等。

(五)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建设。

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网络建设,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区信息报告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沟通、评价等工作,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九、组织领导

为保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控制、救治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成立*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卫工作的党工委成员担任组长,教卫办主任及辖区两家医院的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教卫办、两家医院的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卫办,由教卫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第12篇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思路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高风险时期,污染事故高发期(尤其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事故)已经提前到来。松花江污染事故表明,突发性污染事故已成为社会稳定、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往往来势迅猛,在瞬间或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有害物质外流或外泄,若不及时施救,对周围环境将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的威胁和损失。

目前,基层监测站(四级站)最先得到污染信息,若能做到就近应急监测,可提供最快捷、最原始的监测数据,能对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及时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全面施救、监管的科学依据,为上级部门快速、准确处理污染事故赢得时间,把污染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基层监测站监测工作现状

在日常的监测工作中,基层监测站一般只侧重于常规的监测项目,如水质中的CODcr、BOD5、pH、NH3-N等项目的监测,大气中的NOx、SO2、“三苯”等气体及环境噪声的简单测定项目。由于监测仪器配备不足、监测手段落后,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往往“力不从心”,等待上级监测部门的支援和赶及往往又错过有效的时间,这样就失去了监测污染源头的最佳时机。

在污染事故发生时能及时高效地开展污染事故监测,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无疑是有效应对污染事故的重要方面。作为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监测部门只有在平时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发生事故现场有较好的“临场发挥”。因此,基层监测站应增设应急监测硬件条件,提升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至关重要。

3基层监测站应配置配齐必要的仪器、装备

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及时查清事故现场,应添置必要的监测仪器和运输工具。配备速度快、便携性能好、结果较为准确的采样设备、分析仪器(最好是采样分析一体设备)和化学试剂,尽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对下述内容:①污染物质的种类;②污染物质的概略浓度;③污染的范围及可能的危害做出判断。及时提供应急监测数据,为后续减灾救援工作提供科学的监测数据。同时,也要重视辅助设备、保护装备和通讯设备的购置和及时更新。有条件的基层监测站应配一辆应急专用车,将配备的监测仪器和辅助装备都放在车内,以保证在特殊情况下第一时间赶到污染现场。

4基层监测站应做好应急监测技术准备

4.1 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建设一支应急监测队伍

应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能有效应对突发污染事故的环境监测队伍,负责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和成分。应急监测队队长由站长及行政负责人兼任,技术骨干和其他单位相关人员兼任队员。平时负责编制应急监测预案、污染源调查、设备保养、培训演练等。在事故发生时分为若干职能小组,分别承担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污染源调查、方案制度、现场采样、样品分析、数据分析、报告提交等任务。应急监测队伍的每个成员都要熟悉应急监测流程,知晓各自职责,掌握相关污染物的监测知识、技能,提出相应的监测方案,做出污染物性质和浓度的判断。

4.2 污染物应急监测准备

4.2.1气体类污染物污染事故的应急准备

气体类污染事故主要是有毒气体,如CO、Cl2、HCl、HF、H2S、甲烷、甲苯、石油气等的泄漏(中毒)事故,一般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其中用于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的大多数检测管,是采用硅胶载体吸附一定量的化学试剂而制成的比色式检测管。吸附效果好,反应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根据色度的变化程度,直接定性或间接定量测定有害物质的浓度。

4.2.2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准备

有毒化学品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具有突发性、持续性和累积性,污染的程度和范围具有很强的时空性。所以对此类污染物的监测必须从静态到动态,从地区性到区域性乃至更大范围的现场快速监测,提供有关的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理措施。分析对象的时空变化决定了现场应急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应是简便、快速、连续监测;能对浓度分布非常不均匀的各类样品进行选择性分析;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都能做到快速准确。

4.2.3溢油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准备

石油工业中的原油燃料油、成品油和液体的化学试剂,在勘探开发及产品运输过程中,对周围均存在潜在的威胁。由于溢油具有扩散性、溶解性、分散性、乳化性和氧化作用、生物降解作用、沉降作用,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就会对陆地和水面造成严重污染。

对溢油事故的应急现场监测,一般采用红外分光测油仪。无条件在现场完成的,可采回水样,尽快在实验室分析。

4.2.4农药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准备

多数农药污染事故都是突然发生,如药厂爆炸引起毒气泄漏,农药包装破损引起农药溢流,以及规模不等的农药中毒事故等。适用于农药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简易工具可备有便携式气相色谱仪。

5建立应急监测机构

要顺利完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任务,首先要建立应急监测相关机构,制定应急监测工作计划,做好保障工作。应急监测机构应包括:技术负责人、质控负责人及高业务素质的监测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并以从事多年监测工作、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应急监测专家组,指导监测工作。健全的应急监测机构,业务素质过硬的监测技术专业人员是完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监测工作的保证。

6提高应急监测的技术支持能力

为了提升应急监测能力,全面了解辖区内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毒、有害物品的种类、数量,掌握这些危险化学品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状况,排查污染事故隐患。基层环境监测站应制订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预案,要建立一套相应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电子信息查询系统和应急监测体系,可满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对有毒有害危险品的测定。信息查询系统可对有毒有害危险品的理化性质、现场应急监测方法、实验室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现场应急处置及环境恢复、危险源所在地理位置及联系人、联系方式等进行快速查询。

基层环境监测站开展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调查时,需要对企业生产工艺中使用、生产、储存的化学品及三废排放、油库分布等情况进行登记备案。通过调查备案,可以掌握本辖区内化学危险品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建立危险源数据库和具有针对性的应急监测预案,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心中有数。根据危险源的调查结果,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物建立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数据库。分析方法数据库的建立主要依据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标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同时要做好防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危害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安全意识。

为防患于未然,提高全站人员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变能力,应定期组织全站人员熟悉应急监测仪器和防护设备,不定期组织应急小分队人员进行应急监测操作演练,以检验设备、熟练操作,形成一支“拉得动、打得响、联得上”的应急监测队伍。

参考文献:

[1] 沈振月.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J].中国环境监测,2000,16(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