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时间:2023-07-21 17:2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第1篇

1.1缺少可持续发展战略

乡镇企业起步晚,各项基础设施不健全,缺少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重了乡镇企业污染结构的比重。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在认识不足,没有将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存在盲目建设的行为,仅看到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长远性的伤害。其次对周围各种资源,例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应用,对潜在的价值缺乏认识,导致可持续发展意识没有深入人心。

1.2管理机制不健全

管理机制是环境保护的首要保障,在实践中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多数地区没有形成乡镇统一管理网络体系,部分环保执行部门缺少必要的经费,已经成为乡镇环保部门治理障碍的首要障碍。其次由于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训练,对工业污染认识性不足,加上农村交通不便利,通讯手段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很难适应对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

1.3布局结构的不合理

布局结构是企业建设的基础,在实践中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布局结构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地形、地势及执行政策的限制,布局结构不合理成为当前限制企业建设的重要因素。企业异常分散和混乱布局的情况导致企业无法进行近距离生产,很难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导致经济收益不容乐观。其次布局的不合理造成土地、劳动力、矿产及能源存在浪费的情况,增加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难度,给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其次局部污染情况严重,乡镇企业本身对市场导向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果缺少必要的指导工作,造成发展过程中在污染源不断扩大,导致乡镇企业结构动态萎缩。

2乡镇企业建设中环境问题应对措施

针对当前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为了改善发展现状,需要从实际出发,兼顾细节,制定切实合理的应对措施。以下将对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2.1健全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制度是保护环境的基本保障,针对当前出现的众多环境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完善现有的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个企业部门在需要公平、公正对本企业的环境制度进行评价,将管理责任落实个人头上,保证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工作过责任感。上级部门需要不定期对企业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察,对违反常规性操作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适当的惩罚,保证制度的严谨性。其次进行集中控制,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乡镇企业分布零散,进而扩大了污染范围,因此需要进行集中控制,对本区域企业的排污能力进行统一的管理,减少经济投入,达到保护周围环境的目的。

2.2合理规划布局

针对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的情况,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目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力。首先需要做到区域综合治理,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排污治理进行综合规划。其次调整污染源的位置,利用周围环境的稀释净化的能力,让污染物及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其次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使企业能达到环境要求的目标,节省额外投资,使企业实现在集中效应和规模发展效应。

2.3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有效的法律监督手段是减少在污染物的必要途径。在实践中需要提升环境保护的执行能力,改变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执行力度,强调比例和谐。对超标的企业进行严格的惩罚,强调执法机关的执行力度,改变现有环境保护制度执行率低的情况。其次在已经制定的行业污染物标准基础上,对防治体系进行修整,提升排污收费标准,提升企业处理污染物的能力。必要时促进企业节约利用资源,利用资源补偿扶持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搞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输变电 环境影响评价 防治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public awarene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ew power transmission project are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with the Gaozhou 110 kV power transmission construction project example,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 and proposed measure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deal with new idea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were submit.

Keywords: Transmiss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正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改造城市和乡村电网。高压变电站附近及输电线路沿线的居民最关心的是高压变配电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尤其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对居住地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我国对高压输变电设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报道也不多。本文结合广东省高州市110千伏某输变电建设工程实例,分析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环境影响的应对措施和防治措施新思路。

1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的基本原则

输变电工程由于跨越区域大,影响甚广,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从点到线,点线结合

点,是指变电站或换流站;线,是指输电线路[1]。在变电站选址时,其环境合理性、环境影响程度和环保防治措施均须逐一评价、落实,但两个变电站之间的输电线路的走向同样需要逐一评价环境合理性、影响程度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2 从一般到特殊,关注特殊问题

一般问题是指区域性的环境分类、基本结构与状态、影响较广、较普遍的环境问题;特殊问题是指针对某一方面的、此区域特有的、辨别度高的环境问题。一般问题的影响评价分析需做好,但针对此区域的特殊问题更应该做好针对性地评价,并能有的放矢进行应对。如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新建项目。

1.3 兼顾城市与乡村,关注城乡的不同要求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逐渐加强,其对新建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城市与乡村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要求。想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就需要深入了解城乡的不同要求。如城市居民区,居民会对输变电工程的电磁辐射及噪音污染尤为关注;而乡村地区,农民们更关心的是水污染等问题。

2 高州市110千伏某输变电建设工程基本概况

遵照高州市的城市发展规划,突出“南进”和“东扩”,致力拉开城市骨架,中心城区明确了东面侧重发展物流,南面重点发展商贸,西北面重点发展工业的思路。由于高州某镇正在处于规划的新城区内,规划包括行政商务区、文化休闲区、市民公园区、文化博览与商业区、体育中心区和居民区等,预计该区的居民生活用电及第三产业用电会有一个增长,而目前高州市的送电容量略显不足,故需新建一个110kV变电站,减轻现有变电站的供电压力,以满足高州市城市规划发展的用电负荷的需要,解决高州城区南部供电容量不足的问题。

根据此变电站的供电负荷性质,主要是一类工业负荷情况,结合供电区负荷发展的需求。新建一个输变电工程,最终主变容量120MVA,本期主变容量40MVA;最终出线四回,本期出线两回,解口110kV线路,新建线路长度2×1.1km。

3 工程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1 电磁辐射

本项目建成后的主要环境污染源是110kV 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在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包括工频电场、磁场。

3.2 噪声污染

变电站主要噪声来自主变压器及冷却风扇,根据对同类变电站的检测,在距主变压器1m 处音量水平为68dB,噪声源水平较低,至变电站围墙边界处的噪声

3.3 水污染

变电站污水主要为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所区含油污水主要来自主变检修和事故排油以及该区域的含油雨水。

3.4 其它污染

变电站的常规检修可能产生废机油、废设备及修理维护用抹布,还有值守人员的生活垃圾等。

4 环境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4.1 电磁辐射

变电站内的电磁辐射源主要集中在主变压器及母线附近,站外电磁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根据同类变电站的检测数据,在变电站围墙边界及距主要电气设备10m 处,电场强度<1000V/m,磁感应强度<5.0μT,符合《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中工频电场强度限值4000V/m、磁感应强度限值0.1mT 的要求。

输电线路电磁辐射主要集中在线路导线附近。根据以往在110kV 输电线路下方地面处检测到的数据,其工频电场和磁场强度均不到上述限值的1/10,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4.2 噪声污染

通过选用低噪声设备、采取合理布置方案(例如将主变布置在站区中央远离围墙处)、修建围墙、在空闲场地栽种适宜的植被等措施,可进一步减轻运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3 水污染

为防止主变压器油排向站外,在工程设计中设计了1个事故集油池,对泄漏的变压器油进行收集后用专用车辆拉出站外,交由有资质的单位统一处理。值守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排入附近城市下水道管网。

4.4 废弃物污染

变电站的常规检修可能产生废机油、废设备及修理维护用抹布,还有值守人员的生活垃圾,应及时清理集中,再交由有资质的单位统一处理。

5 环境影响防治措施新思路

(1)输电线路离地高度和建筑物的高度应符合相关规定,必要时采取抬高电线对地高度、设置屏蔽等措施,以减少静电感应。

(2)高压线路与弱电线路尽可能保持足够的距离,通信线路采用金属铠装电缆,或埋入地下,以减少电磁干扰。

(3)防止输电线路风致噪声的产生,采取扰乱卡门涡流在电线周围形成的措施。

(4)为降低变电站的电磁噪声水平,尽量采取低噪声设备和隔音措施等。

第3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95

水利水电工程和环境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之中,应当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下主要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常见的环境问题,并且提出了在工程建设当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以供参考。

1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联系

进行工程建设工作之初,首先要就环境因素做出相关考量,要适度开采水资源,杜绝浪费现象的出现,以此降低在建设工程开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波及到的区域非常广阔,加之其中的一些人为因素,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针对这一特性,必须提前制定好项目的流程,全面掌握好在开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因素,其中,利好的方面可以合理运用,不利的方面就必须要尽快采用有效手段加以回避,努力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当生态环境已经被毁坏再去保护它就来不及了。只有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才能兼顾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2水利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水利水电项目对于周围的环境将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下游水位、土壤、地理环境、当地气候以及当地居民造成的一定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

2.1影响到下游水位

在建设水利项目时主要是要在上游截获水流,这会大大降低下游地区的水位,开工后出现的废弃水、污染水都会感染下游地区的水质量。在水利工程完工后,流域中的温度和质量也会发生变化。而流域中的温度如果发生变化,会影响到水中的生物,流域温度一旦没把控好,被下游水浇灌的农产品会出现问题;在水位上涨时,水利工程要及时把水流储蓄起来,在这时使用水利发电或者农作物浇灌,流域下游的水位将大幅度降低,导致流域的自我恢复受阻,水质就会开始变差,严重威胁到水产养殖业、农作物浇灌以及居民饮水。

2.2影到土壤环境

水利工程项目在工程进行时会增加对土壤的占有率,在项目完成后水库对河流的截流会破坏流域下游的土壤环境。在开展水利水电项目时,对土壤展开挖掘工作会对地面产生严重影响,比如会使当地的地理环境发生改变,再比如会破坏生态环境等,将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工业废物随意堆积、建造简易住所、工作人员的生活痕迹等都会危害到周边环境。水利水电工程完工后,水库自发进行截流,会降低流域下游土壤的肥沃程度,对下流的农作物产生极大影响。开展水利水电项目还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塞的情况。

2.3影响到施工区域的气候

水利水电工程是无法改变气候的,气候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来自于大气的运行情况。但是对小范围地区的气候还是能改变一些的,比如当大型水利工程完工后,原本的土地被水流淹没形成了湿地,导致整片地区的空气更加潮湿。这种变化具体体现为降雨量的增多,从而相应影响到温度。

2.4影响到生态、地理环境

水利水电项目会让当地的地理环境发生变化,例如原本的土地区域可能会成为湿地或流域的一部分,原本的水域可能水位会上升,活水可能变为死水,原本的流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等,这一系列改变都威胁着流域周边的生态环境。如果流域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诱使生态结构改变,其中物种结构的多样性减少会严重到破坏流域生态系统。比如,流域周围绿色植物面积的骤减,微生物种类的骤减,水生物的生活环境被转变,流域周边禽类、两栖动物以及爬虫类的生活环境改变从而离开寻找更合适的生存地区。

2.5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

水利水电项目要使用以火药制成爆破工具,爆炸时制造的巨大声响严重干扰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使用这类工具会产生一些对人体不利的气体、大量粉尘,在进行材料运输途中汽车的排放以及汽车经过时扬起的灰尘都会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而在施工人员简陋的临时住所中,极易感染各种疾病,可能会传染给周边居住的普通居民。当水利水电工程完工后,原本的土地可能被变成湿地或水域,湿地是细菌的温床,当地居民被传染的可能性非常大。

3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对策

针对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当在施工前期做好调查工作。施工中期做好环境保护以及施工后期进行必要的维护。

3.1施工前期进行调查、规划

要想水利水电项目、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个目标同步进行,一定要在开展项目前进行适量的调查,做好相关规划,全面构建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开展水利水电项目前,要选择合理的地理位置设计合适的项目规模,确保在该位置实施建设能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避开自我恢复能力不足以及需要进行生态保护等不宜遭受破坏的地区。除了以上这些直接影响,水利工程可能导致的一些间接影响也不容忽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对生态环境、地理环境的破坏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将其中利好与不好的影响因素找出来,针对其中的不好影响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那些会对生态环境形成不可挽回后果的工程项目,必须要再次审核评估。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必须要适度,科学控制各段流域的水量。合理分配水资源的使用比例,保持充足的生态用水,使流域下游区域的土壤不会出现荒漠化现象。项目实施前还应该把可能被浸没的名贵树木转移到其他地方,载入档案中保护起来。

3.2施工途中环境的保护

在各种施工方式中最先考虑的一定要是最环保的方案,施工所用材料也必须是对环境能起到保护作用的材料。工作人员在施工途中,要经常维护相关的环境保护设备,关注其运行情况,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一定要到位,针对已经形成的环境污染,要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努力将施工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施工区域内,防止危及施工区域以外的生态环境,对高边坡开挖要管理到位,减少水土流失。针对开工过程中的真实情形,使用遮挡、隔离、喷锚护坡等防护办法,或在周边土地上播撒小草种子。在厂、坝的周边采用将地面硬化的方式,同时在公路旁种植大量矮灌木,可适量种植一些景观树,在绿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预防水土流失。还需要积极对施工产生的有毒气体、灰尘、噪音进行处理,工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水要处理后在排放,将施工带来的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3.3施工完成后对环境维护

在水利水电项目临近完成时,要设立起因工程实施而造成的环境影响的监控与回馈机制,及时对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当有不利情况出现时,要快速制定出解决方案去降低污染,能有效控制住施工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效果,维护生态平衡。一般来说,水利项目完工后,会给生态环境与地理环境带来持续性的、不可逆的改变。所以,在施工后应该不断对该区域的土地进行绿化,多种植绿色植物,使地表植物的种类变得更为多样化,从而优化土壤的结构。对施工过程中的废弃材料堆积地或其他相关施工用地都要进行适当的维护,以免发生意料之外的水土流失情况,这是能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生态和谐的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建设水利水电的过程中,会影响到下游水位、土壤、施工区域的气候以及居民正常生活。对此,应当施工前期进行调查、规划、施工途中对环境的保护措施、施工完成后对环境进行维护。

参考文献

[1]马立嵩.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9):226.

[2]陆娇妍,王静逸.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7,(01):169.

[3]郑国.浅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3):118120.

第4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应对措施;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且随着经济逐步发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如何保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一个回避不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环境问题的产生

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工业化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需求量大环境问题产生,生产方式落后,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片面发展经济导致的。

1.2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2.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首先,人们对环境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其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最后,人的短视性及机会主义倾向也会驱使人类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大气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等。

1.2.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

(2)人文社会因素: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

(3)全球化:目前 ,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随之带来负面效应的全球化 (通称“全球问题”) ,包括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具有全球性、危机性、挑战性、依存性和协作性的重大问题 ,主要表现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增长、南北经济差距、东西方关系、战争与和平、文化发展与人等问题上。

2.对我国环境保护建设的几点思考

环境问题是当代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当我们谈到环境问题的时候,常常把它和人的持续发展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然而环境问题正是在发展问题的背景之下突显出来的,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执法与司法的改进、法律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强化、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2.1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建立大环境立法体系的原则,坚持大环境的立法原则是要求在地方立法中运用生态学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考虑,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等规范组成一种标本兼治的大环境体系。强化污染责任制原则,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污染者的法律责任感。地方立法应将国家立法中污染者与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下,市场主体具有趋利性,往往出现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宁愿被罚也不去治理污染的现象。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强化污染者的责任已刻不容缓,也是权利义务原则在环保法中的体现。

2.2执法与司法的改进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强调以行政为主导,政府起到主导作用。我国的环保行政主导一直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目前,环保工作的重点是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这使环境行政主导的特色更加鲜明,行政主导固然有其优势,如具有较高的效率,能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复杂的特点,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它主要适用于污染防治,而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则另当别论;其次,行政主导具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很容易出现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不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造成体制上的混乱;行政主导的方式降低了环境司法的地位和功能,也降低了环境执法的功能,使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要实现环境法治,必须改进执法与司法。

2.3法律监督力度的加大

由于我国实行环境保护行政主导,权力相对集中,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较大,因此法律监督尤为重要。如果说法治在法律调整机制中是把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实现义务的活动等法律现象聚合起来的重要手段,那么法律监督则是使法治在法律调态各个阶段得到有力保证的重要法律措施,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严格有力的法律监督,也就没有法治。法律监督的真正价值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力度。

2.4实施环境科技创新工程,搭建环境科技创新平台

建立以环境科技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机制。环境管理决策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依据。各级环保部门要充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专家参与管理决策机制,完善管理决策程序,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环保重大问题、重要工作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应当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切实做到未经调查研究不决策、未经科学论证不决策。环保法律法规标准、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决策及重要事项,要安排前瞻性的科研和论证,并作为环境管理决策的依据。

2.5公民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加强

如何对待公众的环保参与,公众参与环保不是施舍,而是宪法赋予的权力。我们有义务去回应和保障。环境关涉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和其它领域相比,较易达成社会共识和共赢,是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和公平的最好切入点。需要设计一套更加开放透明、更能集中民智代表民意的环保参与机制。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只关注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还要关注环境效益。更不能走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老路。经济增长中既要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要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由于环境问题产生的最终根源是人,那么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性措施还要落实到人身上。具体地讲,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政府、公众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环境法的理念与价值追求[M].汪劲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中国环境公报,1988-12-30.

[3]马世俊著.中国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4]洪大用.当代中国环境问题,载教学与研究,1998,(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5篇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 环境污染 综合治理

2011年3月16日,新华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了未来五年我国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发展的重点,是未来五年我们国家的发展蓝图,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环境治理等的一个重要依据。

纲要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中提出:“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这对我国在高速发展经济时,环境的治理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在各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容易忘记最根本的环境问题方面做出了有关规定,是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纵观各国,都将环境问题作为今后的重点问题,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环境的建议,是顺应国际趋势的体现。

开国初期,为了使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大国形象,我国开始了工业化道路。直到现在,我国仍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日趋加大,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我国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更加重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程度。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是我国现在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制定一定的环境治理政策是迫切需要的。现在,我国尚能靠着丰富资源来发展经济,如若不解决环境问题,继续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以后可能就没有使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资本了。所以,环境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工业,但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致使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大量污染水源的污水、导致严重污染空气的气体、烟尘等,使居民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造纸、印染、化工、制革、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继续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控制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但未明确指出各工厂排放量及具体应对措施,说明在这方面的措施还不够。因此,政府需要对工厂的污染物排量作出具体的规定及惩罚措施,从根本上减少工厂污染物的排放。其次,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速度加快,居民的生活污染也成为了环境污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正是从人民方面入手,提高人民环保意识,倡导大家从自己做起,对于治理环境有很大积极意义。个人的环保意识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才能增强,从而达到治本的效果。其中,“十二五”规划中,还重点强调了对于重金属的治理方案。“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重金属污染不但对环境的伤害巨大,而且对人民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最近几年,我国各地多次出现血铅超标、铅中毒等事件。所以,这次十二五规划对于治理重金属污染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所能较好的实施,可以为人民的健康又带来新的喜讯。

十二五规划,在环境治理方面,出台了多条政策与法规。“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总量控制指标考核,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社会监督机制。”目前,很多企业虽然违法排放,但所缴纳的罚金却仅仅是他们所赚的钱的很小一部分,因此他们并不重视惩罚,仍然视若无睹地继续排放污染物。所以,对于违法的企业应严肃处理,加大惩罚力度,以纠正这些不正之风。执法部门更应加大监管力度,尽量避免漏网之鱼。

“十二五”规划中还提到加大污染处理技术的投资,意在通过科学技术缓解污染问题的燃眉之急。在制定法规规范企业、居民的行为同时,发展处理污染的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双管齐下,相信按此规划,环境问题可以慢慢改善。“十二五”期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将达到3.1 亿,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2015 年将达到5 000 亿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环保技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企业也应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发展环保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最后,对于治理环境问题,我有以下建议:作为主导者的政府,应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可持续消费,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对各个企业,应当视其企业性质,明确规定其污水、污染气体的排放量,一旦超过排量,应严肃处理。其次,加大在治理环境污染上的投资,发展科学技术,引进科学技术设备处理各种污染物,发展环保产业。有人认为,严厉的措施会适得其反,应该以教育为主。但就当前形势来看,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峻,教育的速度过于缓慢,所以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该严厉惩处,否则会形成一种不正之风。当然,教育宣传力度也应该加大,让更多的人明白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的问题。人民群众也可以多加留意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借用媒体的力量,解决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唐丁丁.全面推进可持续消费促进“十二五”环保目标实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4:1-4

第6篇

1采矿工程中常见的问题

1.1采矿工程中的安全问题众所周知,采矿技术操作过程复杂,难度大,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技术。一般情况下,矿产资源都是深埋地下,需要地下钻探,尤其是在西部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对采矿技术要求更高。在这样的环境中开采矿产资源,需要注意瓦斯爆炸、矿井坍塌、火灾及透水事故等常见的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率和人员伤亡。同时,采矿也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不能毫无节制地开采资源,而不重视矿工的生命安全。

1.2采矿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建国初期,为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积极开采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但在开矿的过程中,采用比较粗放的开采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破坏了自然环境,就是对人们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惩罚。虽然,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重视采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但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环境破坏,特别是在资源丰富,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更要重视环境保护。

2采矿工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采矿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都使经济蒙受损失,不仅给矿工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也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解决采矿工程中的问题,从而保证矿工安全,煤矿高效生产。

2.1提高采矿工程中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的采矿技术大大提高,但仍有进步的空间。为了实现矿产资源高效生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是加大对采矿人员的技术培训,努力培养一批索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采矿技术人员。通过采取分阶段和循序渐进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和强化采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更加熟练的掌握各种新型设备与技术和材料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确保采矿工程顺利安全高效的运行。通过教育,强化采矿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加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加大对采矿人员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更好地培养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采矿工作中来;二是完善采矿工程的技术设施建设,使采矿技术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了更好的改变采矿工程现状和解决问题,国家还应不断加大对采矿工程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力度。此外,还应重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此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

2.2提高采矿工程中的施工安全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应高度重视采矿工程中的施工安全,具体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加强采矿施工中的安全防范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是建立完善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严格遵循安全生产规定;三是提高采矿人员的安全意识,仔细检查安全隐患部分,做好安全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采矿中的人员伤亡和事故发生率;另一方面,保证采矿过程顺利进行,做到安全高效生产,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2.3重视采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对于采矿工程中的环境破坏问题,应引起重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开采难度大的地区,保护环境更为重要。比如,在开采矿产资源后,做好土壤覆盖和填埋,然后种上植被,保护当地的土壤等环境,以免雨水冲刷,引发泥石流等灾难。矿产资源是重要资源,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其是非可再生资源,在采矿工程中也要节约资源。目前,虽然我国的采矿技术已大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技术、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都应重视,保证矿产高效生产和人员生命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3结束语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采矿工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不仅威胁了采矿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还严重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采矿企业,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采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采矿事业的发展。

作者:徐瑞涛 单位:内蒙古双欣矿业有限公司

第7篇

(1)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

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

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

【解析】 两幅图均取自教材,甲图反映了东汉时期典型的农业文明,乙图则反映了19世纪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

【答案】 (1)B (2)C

针对训练1 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据此完成(1)~(2)题。

(1)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2)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D.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

解析 第(1)题,人类社会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原始文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第(2)题,石碑上面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反映了人对“她”的认识是崇拜自然,那时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答案 (1)A (2)A

二、直面环境问题

例2 读下图,联系相关知识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图中信息,说明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导致其发生的人为原因。

(2)目前国际社会倡导的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什么?简述该种环境问题的发生机制。

【解析】 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第(2)题注意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应对措施,需联系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1)图中环境问题分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酸雨现象和河流水污染属环境污染,沙漠化、水土流失属生态破坏。原因:人口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生产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净化能力。

(2)气候变暖。人类大量消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向大气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破坏热带雨林,使森林面积减小,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致使大气增温,气候变暖。

针对训练2 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沙尘暴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 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因此“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选D。第(2)题,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选D。

答案 (1)D (2)D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例3】 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又面临哪些主要的问题?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与P地区有什么不同?

(4)简述我国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能力,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的理解。结合图例观察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状况,联系区域地理知识分析M、N、P分别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新疆和山西,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因地而异,第(4)题则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答案】 (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不足。

(3)N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P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4)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遵循公平性、共同性和持续性三个原则。

针对训练3 2011年9月,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系列案件,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地沟油流向餐桌的报道,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餐桌污染产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食品添加剂技术越来越发达

B.人们不良的消费和饮食习惯

C.增加添加剂可提高食品质量

D.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保存和提高营养价值

(2)地沟油流向餐桌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解析 第(1)题,人们不良的饮食偏好,消费习惯,为食品添加剂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这是导致不法制造商大量生产、销售含添加剂食品的根本原因。第(2)题,地沟油进入餐桌,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的观念。

答案 (1)B (2)B例1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是当今时展的主流。据此完成(1)~(3)题。

(1)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A.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危及生存与发展

C.国土面积广大,资源种类丰富

D.科技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人口增长趋向零,劳动力趋向短缺

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环境污染虽已控制,但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粮食需求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3)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四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是()

A.气候恶劣,自然灾害多

B.工业发展快,环境污染重

C.人口增长快,环境压力大

D.科技水平低,国民素质差

【解析】 促使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构成对国家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故第(1)题选B。第(2)题,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虽已下降,但也不是接近零增长,且人口就业压力大,劳动力富余,环境污染并未得到控制。故A、B、D三项均错,C项正确。第(3)题,四个国家都是人口数量超过1亿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是影响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最突出问题,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 (1)B (2)C (3)C

针对训练1 下图为我国西北内陆某河流简图,据图完成(1)~(2)题。

(1)有关该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平坦,人口稠密 B.副高控制,常年干旱

C.冬冷夏热,植被稀少 D.地高天寒,日照强烈

(2)受人口数量变化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图中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最易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地面下沉 D.森林锐减

解析 根据题干及水系轮廓、图例信息判断该河流域为塔里木河流域,据此分析可知正确选项。

答案 (1)C (2)B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例2 读某国XL牛奶集团公司建设的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的概念示意图,回答(1)~(2)题。

(1)建设该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获取的产品是()

A.电力、生物柴油、微生物泥饼、乙醇

B.甘油、乙醇、牛奶、混合肥料

C.乙醇、混合肥料、微生物泥饼、甘油

D.牛奶、乙醇、生物柴油、微生物泥饼

(2)下列关于该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示意图表明该工厂实现了能量的自给自足

B.通过能量的传递与转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C.该工厂的生产环节清洁无污染,因此生产过程中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

D.该工厂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解析】 第(1)题,观察图中箭头可知其产品。第(2)题,该生产系统体现了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可实现物质、能量的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燃料的燃烧还是会释放一定的二氧化碳,故不能说该生产环节无污染。

【答案】 (1)D (2)C

针对训练2 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工业布局能体现清洁生产理念的是()

A.钢铁厂附近布局机械厂

B.火电厂附近布局炼铝厂

C.奶牛场附近建乳制品厂

D.炼铜厂附近建硫酸厂

(2)我国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推广机械化

B.开发利用沼气,施用有机肥

C.建专业化农场

D.推广地膜农业

解析 有色金属冶炼排放二氧化硫,建硫酸厂可回收利用二氧化硫,既减少污染排放,又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沼气,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答案 (1)D (2)B

针对训练3 2014年暑假,兰州大学部分师生远赴甘肃定西偏远山村,为其发展出谋划策,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定西位于哪个大的地理单元,其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

(2)为解决当地的生态问题,使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兰大师生指导当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如下:

请在图中填注:A牛、羊,B沼渣、沼液,C沼气池,D肉、奶、皮毛。

(3)除沼气外,当地还可以开发哪些清洁能源?

(4)与粮食作物相比,苜蓿的环境意义是什么?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此地在兰州以东、渭河以北,应属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因土质疏松,且夏季多暴雨,所以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该系统的核心是沼气池,沼气池的沼渣、沼液可做肥料提供给紫花苜蓿,而苜蓿是牛羊的饲料,牛羊肉、奶、皮毛可提供给农户。第(3)题,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太阳能和风能丰富。第(4)题,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利于保持水土。

答案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

第8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监测 应急系统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 X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60-1

0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不断发展,而随着经济的持续进步,工业的污染排放不断增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危险,近几年频繁发生的海洋油气泄露事件,氯气泄漏事件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列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事件考验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为了保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们的经济发展不至于导致最终人类的灭亡,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环境,建立环境保护的监测应急系统,当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时,能够快速的启动应急系统,使污染损害降到最低。

1外国环境保护监测系统的发展状况

国际社会为了应对环境污染事件,都积极的制定相关政策,国际上对环境污染的应对措施就是提出建立地区紧急事故的意识和准备。1993年,美国提出了关于预防化学污染的计划,与此同时,日本也提出建立海洋方面的预防措施。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们还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比如,法国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当发生水污染的时候能够进行应急决策,能够很好的处理好水污染下的各种情况。

2我国环境保护监测系统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环境保护监测系统也是在全球重视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我国环保部门明确提出要建立一套应急系统,能够对环境污染进行统一的预测、指挥,进行现场监测,应急处理等。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已经建立了污染事故监测应急系统,对一些复杂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事件,能够及时的进行控制,防止进一步的恶化,能够在没有人为决策的情况下,根据以往污染事件处理的方法自主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污染事故做出应急决策。

3环境保护监测应急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环境保护监测系统是一个包括五部分子系统的大系统,分为监控预警、现场处理、应急指挥、决策支持和灾后评估。这五部分能够在应急指挥平台的指挥下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分别处理,提高了解决环境污染的效率。

3.1监控预警系统

监控预测系统能够对突然的环境污染事件进行信息的采集和预警。该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对重点污染源和环境质量进行时刻的监督和控制,防止潜在的污染事件发生,降低污染事件的突然发生频率,从而为环境事件的争取更多的处理时间。

该系统包括两个部分,其一,监控模块,主要作用就是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对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将数据利用计算机生成统计表,制作统计报告,让工作人员可是切实的看到污染数据变化。

其二,预警模块,其功能就是主动或者被动的从各种环境监测信息中获得监测数据,根据系统设计好的预警条件,对各种污染事件的发展做出系统的评估,以此来确定环境事件的预警级别,当达到一定级别时候再提前做好准备。

3.2现场应急处理系统

污染事件一旦发生,需要立即到现场进行处理。而现场应急处理系统能够为环境污染事件突发现场提供必要的工具,提供检测仪器,对现场应急做好准备,确定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的范围,以及污染的程度如何。

该系统也包括两部分,其一,环境应急监测,主要功能就是对污染的种类、性质、来源进行判断,并明确污染的范围和污染程度如何,然后将判断输送给应急指挥系统,为指挥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其二,当应急指挥中心获得污染的基本信息之后,需要和现场取得联系,这就需要将现场的状况通过视频语音进行传送,这样才有利于应急指挥中心快速、有效地做出科学的决策。

3.3应急指挥

应急指挥是一个随时待命的系统,主要工作就是对污染事件进行信息处理、分析,然后信息和做出应急反应。具体过程就是,接到警告信息,指挥命令调度,车辆监测调度,指挥应急视频,从而对事故的发生地点、原因等基本情况掌握清楚,及时汇报给监测总指挥。同时,将信息在网络之间进行传输,使得相关指挥获得最新消息。

3.4决策支持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之后,需要指挥中心的领导作出决策。而决策的前提是对相关信息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把握,而且还要结合以往发生的环境污染是如何处理的,进行参考最终做出可行的决策。该系统需要将各类污染隐患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标注,通过相关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对各类潜在的污染进行源头上的治理。同时,需要专家知识进行评价和管理,利用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等信息进行监控。

3.5灾后评估系统

当事故处理完成之后,也对此发生产生的影响、决策等进行总结,将应急过程进行记录,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4总结

环境保护监测系统通过五个子系统,能够对日常的环境进行时刻的监控和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提供相应的决策和措施,能够很好的减少因突发环境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最终有益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健康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任灵芝.超临界水氧化在环保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10(02).

[2]朱凤荣.现代生物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及展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

[3]唐贵云.中国洁净煤技术与大气环境保护[J].煤炭技术.2010(09).

[4]齐文启,孙宗光.ICP-MS的发展现状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2010(06).

[5]马英,张成舜.含煤废水处理工艺在电厂的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2011(01).

第9篇

一、经济危机下中国的现状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实体经济下滑,外需降低,出口发生了困难。

由于实体经济下滑,再加上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在2008年下半年暴跌,使得中国企业存货调整的压力非常大;同时也造成消费需求萎缩和制造业生产萎缩,因此,对于能源和运输的需求迅速收缩。对于工业部门来说,需求下降,库存量非常大,从而制约了进一步的投资。这个调整期可能是相当长一段时间。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向好,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截至到去年年底,居民在银行的存款达到22万亿元以上,负债大约是3.7万亿元,资产负债率很低,消费潜力很大。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大约在59%左右。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放慢,实现利润会有一些困难,但企业没有过度负债,因而总体的基本面还是好的。金融业方面,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力度非常大。大银行上市,资本充足率在历史的高位,不良资产率在历史的低位。证券市场也在稳步前进。保险市场也是稳健的。国债余额约占GDP的20%,相比欧美国家70%左右的占比,还有很大的空间。

此外,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其他市场相比,中国现在的流动性非常充裕。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标志。中国面临着出口的压力,但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大,又处在发展阶段上,完全可以用刺激消费、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得中国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

二、改革的方向

与出口相比,中国在增加国内需求方面的潜力更大,在未来40—50年间,中国要扩大城镇化的步伐,有很多方面需要进行投资,而且也更多地走向城市型的经济,环保、高效。除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之外,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更高层次的公共投资。因此,中国需要更好的战略来对公共支出进行融资。

近几年来,中国需求结构中外部需求的比重是持续上升的,并伴随消费率回落,投资率上升。决定中国的高投资率和进出口率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储蓄率水平比较高。虽然高储蓄率是和人口结构相关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因素。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资源价格的扭曲、落后的金融和资本市场、低汇率的安排以及资产所有制度都是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能否将国有企业红利制度用于社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社保力度,并且进行资源要素价格的改革,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是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需要认识到,任何制度层面上的调整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和基本现实出发,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的这种经济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济发展要求政府以发展为导向并承担多种角色。必须识别出最优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对其提供融资社会服务。在这方面,需要发挥“开发性金融”服务于国家重大基础项目和地方政府合作的金融开发平台的作用。在“十二五”时期应使“开发性金融”得到更大、更好、更快发展,在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

三、金融对贸易不平衡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现在还非常热衷于美元,希望能够把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这也是我们希望美元的价值不要那么快贬值的原因。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想要脱离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存在困难的,因为一些国家起初一直都是实行这样的政策,另外,我国的金融市场也不是特别的成熟。

在汇率、储备等问题上中国是可以向世界有所贡献的。但是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是关于中国的金融开放,因为市场可能存在失灵,而且美中之间协调一致的救市措施意味着政府会采取更多的干预和控制,这可能使中国在放松管制和开放金融方面放缓步伐。其次是中国的货币政策,这也是一个稳定的力量。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可以发现,中国的政策和亚洲的政策有着非常大的外部影响。中国和日本携手,帮助那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还有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现在是提出这个问题的最佳时期,并且要想国际化我们需要多样性,这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只要中国继续成长,市场就会继续为中国所用,并且我们的可兑换性会增强,人民币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货币之一。

四、环境与能源

中国在能源发展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能源消费增长过快。能源消费的增长是由经济发展决定的,但能源消费增长过快也会引起其他问题,例如能源供不应求,同时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能源价格高涨,以及环境问题等。第二,能源没有实现多元化,以煤炭为主的趋势在加强。

至于中国对环境问题的处理,正处于环境与发展的战略转型期。这种战略上的调整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世界其他国家也曾经出现过,只是相对来说,中国的环境资源问题有如下特点。

第一,快速扩张的经济总量带来了大量的污染排放,我们现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远远超过环境自净的能力。

第二,整个经济发展、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决定了目前环境污染的态势。当我们处在解决中国人的吃、穿问题的发展阶段,基本上是局部污染,然而进入重化工业以后,污染形势整体上在加剧。另外,压缩型的工业化过程有可能带来复合性的环境问题。

第三,二元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现在的环境问题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也出现了二元化这样一种趋势。

第10篇

【关键词】新疆大气污染技术瓶颈环境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已经或正在进行。新疆地区因其自身的多方面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努力,可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出现了很多技术瓶颈,出现了大量的工程难题亟待解决。由于城市和农村地区能源结构调整进展不够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方面的污染尤为突出,温度较低而采用的集体供暖措施近年来有恶化大气污染问题的趋势,甚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不科学性都对新疆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解决造成不利影响。

二、复杂地形造成大气污染问题治理瓶颈

新疆地区特有的复杂地形造成的大气扩散规律成为了空气污染气象学专家们研究的重要关注项目。新疆是个多山地带,经济对于能源、工业和交通的发展需要慢慢牵涉进了复杂地形情况下大气环境问题。同时新疆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地域宽广,大多数地区地形属于丘陵或山区地带,这些给当地的工业和民用生产发展的环评中大气的预测影响制造了难度,很多现在成了发展的技术瓶颈。根据相关技术规范规定,此类复杂地形地区发展建设需要进行专家评定其综合环境影响。复杂地形对污染物扩散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地形地物的高低、体积和形状等,密切影响着大气的质量。河流、山脉、沟谷的走向较大影响着主导风向;气流会沿着山脉和河谷而流动;山脉对风向还有很大阻滞作用,特别是封闭的山谷盆地的四周群山的屏障作用影响,主要只有静风或小风,不利于气体污染物的扩散;城市中的大体形建筑物、高层建筑物和想死的构筑物也都造成小范围内的气流涡流,阻碍大气污染物扩散速度,在污染物停滞处,污染往往很严重。统计规律发现建筑物背风区由于风速下降减少较快,污染物停滞积蓄,浓度往往较高。由于多种原因,复杂地形影响着空气流场的分布,造成不同于平原地形地区的大气污染物分布,有时会造成同一地形的不同部位在不同时间污染物浓度异常的高。首先是山体地势较高,使得山体反射,山体阻挡了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扩散,成局部地区高浓度;其次是山区的复杂地形,周围高耸的地势,降低了污染源排放的有效高度,使得迎风坡浓度偏高;再次是山体背风坡的地形波和强烈垂直扰动,泻下了过山污染物,使得烟气下洗,出现地面高浓度污染;同样山体夜间冷却气流沿山体下滑效应,也造成局部浓度高;此外还有复杂地形的烟熏效应和静风效果都会形成局部大气污染集中等技术瓶颈。

三、煤炭产业造成大气污染问题治理瓶颈

新疆煤炭等资源丰富,其生产和消费过程涉及到了很广泛的环境问题,若从大气循环等环境理论观点分析,甚至关乎着全国的经济发展。就大气污染而言,煤炭等资源开发和利用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生态平衡破坏;煤炭直接燃烧产生有害气体和CO2等造成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煤田油田有时的自燃不仅破坏资源更污染环境等。根据新疆环保《环境状况公报》2005~2007年报告表明,2005到2007年,新疆地区19个被监测城市中,只有极个别城市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近年来新疆煤炭消费量仍旧逐年上升, 1999年煤炭消费量2655.25万吨到了2006年已经增加至4436.2l万吨,增长率67.1%,年均增长率7.6%。二氧化硫排放量1999年为33.71万吨到了2006年增至54.93万吨,增长率62.94%,年均增长率7.2%;烟尘排放量1999年为24.39万吨到了2006年增至28.18万吨,增长率15.54%,年均增长率2.08%。数据对比发现,新疆地区大气环境污染与煤炭等资源开发和消费有着直接关系,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同煤炭开发总量之间有着0.95的相关系数,烟尘排放量也同其有着0.82的相关系数。随着供热、发电、建材、炼焦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新疆煤炭市场仍旧处于高需求状态之下,国民经济的发展、煤炭产业的运行同大气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成为了相关部门的巨大难题。

四、砖厂等工业污染造成大气污染问题治理瓶颈

新疆地区有很多乡镇和个体私营性质的砖厂,由于其企业法人代表对环境和资源意识较淡薄,有很多没有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生产单位存在,他们基本没有大气环境保护的规划和措施。砖厂等气体排放量巨大的工业单位不经处理直接向大气中排放生产废气,短期间影响着当地的空气质量,长期来讲严重危害着整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和人民生存水平。此外,砖厂等资源消耗巨大的单位将大量新疆肥沃耕地变成废坑荒地,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土壤贫瘠甚至沙漠化。

五、结语

新疆地区的地形较为复杂,资源使用更是严重危害着空气质量,各个相关单位必须早日采取更多积极措施抑制更加恶劣的后果发生。当地环保职能部门甚至整个政府部门要改变环境工作思路,组织实干力量进行大气环境污染物结构、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治理工作。从当前环保工作的形势出发,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在能源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走综合能源使用的路子。积极研究制定适合新疆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行之有效且有利于整个地区环境质量达标的排放指标标准,从体制、法规规范和标准建设方面着手,有效的解决大气污染治理之中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君.曹琼辉.浅析复杂地形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J].科技资源,2011,6:146-147.

第11篇

关键词 水资源;污染治理;保护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化是一种全球现象,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带来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的发展中,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发达的贸易和增加的工业生产,刺激着人口的集中,改变了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如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整治河道以及兴建和完善排水管网等,造成天然田野、森林、河流的消失,并出现大量污染。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城市化的发展和程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城市地区的水环境,由此带来城市雨洪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的问题。建设和完善水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并进行科学的治理,将是创造现代化城市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需要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政府已经加强重视水资源现状,并意识到由水资源污染而产生的严重后果,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为了更好地落实水资源保护目标,优化水环境,可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推动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

1 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意义

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水资源短缺问题客观存在;一方面人均占有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的方法滞后,以粗放型为主,用水效率有待提高。但是我国拥有十分广泛的节水空间,意识到水资源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树立水环境保护观念,非常重要。因此,全面推动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具备重要意义:

1)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推动水资源的效益平衡,发挥最大效率。

2)全面强化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水资源利用的公平性,达到效益均衡目标,顺利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2 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思路与方法

2.1 公布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具体项目

在我国提出的《水法》中已明确规定,我国水资源归国家所有,实际上也就是归属于我国的各级政府,但是当前我国“多头治水”的问题普遍存在,造成水资源的产权不清,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若想从根本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必须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创新水资源产权体系,将每一条江河归属于明确的产权人。通过构建水资源国有资产公司,明确产权所有者的职能与责任,将水资源的污染治理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对江河水质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控,避免发生水资源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治理已经发生污染问题的江河水资源,通过面向市场的方式,公开招标水环境治理项目和保护项目。

2.2 规范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运行过程

以我国当前水资源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而全社会的参与热情不足,没能从根本发展产业化运营,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必须加大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更多力量的积极参与;作为水资源国有资产公司,具体的任务或者项目,由专业性的公司通过竞标的方式获得治理污染的权利,全面推动市场化运行。

在我国发展环保产业过程中,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实现社会化运营势在必行。对于专业性的经营公司来说,以市场主体的形式存在,一切工作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通过自负盈亏的方式获得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国家在资金、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全面加快水资源的运营体制改革,带来更多市场化运营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2.3 强化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监管力度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国家必须加强重视,采取一定的监督管理措施进行规范。在我国提出的《水法》中,已经提出采取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流域性管理、统一化管理,奠定流域管理专业机构的法律保护地位,并且在辖区范围内行使权力,落实监督职能。通过该种管理体制的约束作用,各个流域、各个行政区域参照水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管理流域水资源。但是以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缺乏各区域政府的统一调控与管理,没能全面落实管理机构的权、责、利,各方关系存在交叉或矛盾之处;另一方面,水资源的监管工作不到位,造成权责涣散,难以发挥严肃的执法权。因此,加快整合不同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各自落实责任,形成一个统一化、规范化的水资源监管系统,非常重要。由水监会直接领导,构建水资源监督管理局,并下设水资源监督管理处,提高监督与管理的权威性。

3结束语

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从整个城市水环境的范围出发,将区域规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水治理等诸因素相结合,从综合方式考虑,以达到水环境的最优治理和运行。

[1]孙海春,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5:16-21.

第12篇

关键词:环保传播 大众传媒 环境意识

“低碳经济”是2003年由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最先提出的。是英国在意识到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后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之后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期达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人类社会系统、科学技术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它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由于它的出发点是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因此要求全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环境意识。在人们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大众传媒无疑是公众获取环境信息最为重要、最为有效、最为便捷的途径。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环保传播的媒介对引导公众参与环保、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大众传媒在环保传播中的作用――教导、交流、监督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而公众参与的前提是环保宣传教育。只有当公众具备了良好的环保意识与观念时,才会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低碳经济作为一个还未被所有人都熟悉的新概念,还需要媒体的大力宣传。一直以来,大众传媒在环保传播中都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向公众宣传环境知识,传播环境信息,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它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它能够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注入公众的观念意识中,从而做到以环保意识影响环保行为。应该说,近年来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媒体的教育引导。

除传播环境知识外,大众传播媒介还是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它的公共领域特性可以改变过去的单向传播模式,使之成为双向互动,使利益各方分享信息、平等对话、交换意见,以促成相互理解,实现权力机构与公众、权力机构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公众各群体之间的全方位沟通。在这里,民主对话、民主协商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其所涉及的各方通过这种形式实现双赢。因此,“媒体真正重要的意义和贡献是将有关争论的多种信息而不是只将一种信息传递给公众; 是在鼓励一种对公共事务平等讨论、多方参与的新决策机制”①。这种机制有利于人类在致力于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时关注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

大众传媒在环保传播中的另一个功能就是环境监视,舆论监督。自然环境中各因素间的微妙平衡时刻关乎人类的生存,了解环境的变化,是人类采取正确应对措施的前提,是人类延续生命、种群的必要条件。因此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普通公民都有环境监视的责任。而大众传媒因其广泛的渗透性,能够更迅速、更全面地向公众提供环境信息,包括灾害信息、自然环境的整体状况以及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人类行为等,更充分地发挥媒体的预警监督作用,从而引起民众的关注和权力部门的重视,形成舆论导向,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

提升环保传播能力,促进低碳经济建设

虽然我国的环保教育发展较快,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都低于及格线。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大多数人的参与;环保教育的发展,呼唤着全民性的觉悟与实践;环保意识的加强,重在面向全社会的宣传,依赖每一位公民环保觉悟的提高。因此,对环保传播负有重大责任,对公众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应进一步提升传播能力,优化传播效果。

更新环保理念,创新传播方式。大众传媒作为公众的教导者,首先需要不断更新环保理念。从目前我国的国情出发, 就是要具备全面的科学发展观。总书记在《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1月27日)中指出:“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环保传播中,首先要转变人类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观念,改变旧的自然观,由单方面对自然环境不断地索取、掠夺变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变旧的价值观,由单纯追求个人享乐到形成发展的长远眼光,摒弃只顾眼前,不顾子孙后代的做法;改变旧的人类中心主义,代之以全新的环境伦理观,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改变旧的科技观,由只重视发明创新向认识科技的两面性,约束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和掠夺转变。

在学习先进环保理念的同时,大众传媒还应该进一步创新传播方式。目前的环保传播内容陈旧枯燥,形式简单传统,多为说教和灌输,不大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因此可以通过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艺术活动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美好,在情感上更加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这类活动可以包括欣赏音乐、美术作品及文学作品,使人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情感上回归大自然,在艺术的熏陶中重新感受与自然的亲近。具体的环境行动和环境参与也是环境教育的一种, 媒体可以策划一些公民可以普遍参与的环保活动,并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环保行动得到了关注和肯定。另外,媒体还可以通过宣传环保中的一些模范典型,为民众树立榜样,使更多的人更主动地参与到环保中来。

加强环保交流与合作。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和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因此关注和保护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政府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力量,其政策对环境有决定性影响。公众的参与是环保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公众的支持与参与,环保很难做到持续有效。非政府组织已成为环境保护中必不可少的一支生力军,甚至有些重大的环境保护运动首先是由非政府组织发起或倡导的,它们的力量和影响不容忽视。

政府、公众、非政府组织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力量,既是大众传媒进行环保传播的信源,同时也是传播环保信息的信宿。作为信息平台的大众传媒应利用自身的特点,将政府、公众和非政府组织连接起来,有效地推动信息交流与主体公平对话,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努力推进各种环保力量间的交流与合作。政府的政策需要通过大众传媒来进行,而对政策的意义及重要性的宣传也多通过大众传媒才能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畅通的传播渠道可以保证民众的知情权,配合政府采取行动。同样,媒体也可以将公众对于某个环境问题的关注进行传播放大,引起政府的重视,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而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与媒体的互动尤其频繁和重要。作为一种新生力量,依靠媒体几乎是非政府组织唯一的工作手段。而且很多非政府组织成员本身就是媒体记者,他们在参与环保的同时在第一线进行报道。

当前,国际合作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很重要,许多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超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此共同解决环境危机已成为各国不能回避的问题。媒体应通过媒体峰会和宣传报道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推动各国政府达成共识、共享节能减排技术和共同实施环境治理法规。

整合媒介传播。在环保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媒介本体特征不同,对事物的报道、问题根源的分析、采取的报道形式都会有所区别,产生的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宣传图册等传播媒介虽然较为传统,但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来说却最为有效和直接、生动。报纸选择性强、适合传达深度信息,是大众信息来源的一种主要渠道,可以利用报纸作批评性报道,挖掘环境危机背后的人文根源,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电视感染力强,适合再现形象、现场及过程,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制作故事性、趣味性强的环保节目,通过文字、漫画,甚至电视短剧等多种形式,激发观众的共鸣,使观众真切体会到自然环境的重要、生命的平等和宝贵以及环境问题的巨大危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视听综合性电子传播媒介互动性强、容量大、时效性强,可以实现跨地域、跨文化传播,更适合媒体的交流平台角色,利用这个新平台,与传统媒体结合,可以使利益群体参与决策,吸纳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利益的较量和博弈中,构建政府和公众的良性互动关系,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表达诉求,以实现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解决环境问题。

将上述媒体进行整合,发挥它们协同作战的强力优势,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吸引不同受众,相互取长补短、互相配合,更容易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同时,媒介整合还有利于发挥共振作用,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对同一个环境问题进行同步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各媒介的特点选择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并在深度和广度上互相推进。

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下, 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种情形凸显了传媒社会责任的重大。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环保理念,努力推动各环保力量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有效地整合媒介资源,才能不断加大环保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切实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营造有利的舆论, 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最终保障低碳经济的建设, 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低碳经济建设的环境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HB10ISH002)

注释:

①汪永晨:《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6页。

参考文献:

1.陆红坚:《环保传播的发展与展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11)。

2.王莉丽:《绿媒体――中国环保传播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贾广惠:《媒介环保传播中预警功能的缺失》,《新闻爱好者》,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