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7: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健全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提供环境治理的程序保障
法律法规既是社会活动的底线,也是环境治理的基本规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逐步化解乃至消除环境污染,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基本的要求融入政府、企业、农民等群体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具体来讲,就是要将环境保护融入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科学的生态奖惩制度,打击破坏环境以及假冒无公害产品等经济违法行为。
二、构建农村环境教育体系,营造环境治理的心理空间
环境污染既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同时它所损害的也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这就要求激发农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和能力,孕育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心理空间。具体来讲,我们需要结合当前各地开展的科学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培养农村精英和技术人才,进而通过农村精英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民的生态生产和生态生活,提升农民素质,培育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
三、培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系统,提升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很多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归根到底是发展能力的问题。能否有效提供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艺,是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环境保护及农业升级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地方各类大学及研究机构的既有资源和能动性,搭建农民、大学、乡镇企业与政府共享的技术、知识的公共平台,以此沟通社会和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产业创新的支撑,为提高农民脱贫发展,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提供能力支持。
四、创新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支持
现代农业发展中,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与环境恶化并肩而行。土地肥力衰减、地下水污染、食品毒化、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农业与环境的冲突日益严峻。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农业的线性发展模式。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现实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的整体转型。但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形成现实性的路径依赖,农业的转型发展事实上存在很大的制约。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公共政策、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真正加大生态农业的投入,鼓励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也要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五、协调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搭建农村环境治理的三维社会平台
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环境污染是市场失灵的产物,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政府决策中可能存在的环境责任缺失。农村环境治理,决不应单一地依靠某一种力量,而应该是“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和“社会之手”的协调并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为核心,以食品安全和环境治理为抓手。一方面,要利用经济手段,营造一种环保者有利可图的市场平台,促使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切实考虑其活动的环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促成环境友好的社会管理创新,为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总之,农村环境治理是农村环境与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这种问题既具有阶段性特征,也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积极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实现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是根本的出路。为此,必须形成政府、大学、农民、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生态运行机制,从而在政府推动、市场承接、科技催化、社会参与的循环互动中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治理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46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经济的发展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大自然正遭遇巨大的破坏,尤其是现代农村,水环境的污染尤为突出,这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自然生态的保护。
1 目前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1.1 农村生活废水排放与固体废弃物增多
随着自来水在农村范围的普及,农民日常生活用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加,一些日常农业生产与生活废水都是直接排入到附近的农田与河流中,这给土地和水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使得固体材料的使用量增加,日常生活用品的直接丢弃与垃圾的天然堆放,对附近水质的影响也加重。
1.2 畜禽业发展造成的污染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肉类与蛋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使得农村畜禽业的发展迅速。很多农村在养殖畜禽上呈现分散状态,畜禽数量多、种类繁,圈养地点多且不定,并且畜禽生活粪便也是直接排放,不仅造成大气污染与环境污染,还会引起地表水质的富营养化。而在一些养殖规模较大的乡村,这类问题更加突出,养殖场管理人员经常将粪便随意乱倒,畜禽废水直接排放,对周围水环境造成污染,进一步导致环境恶化。
1.3 农业化肥使用与农药大量使用对水环境的影响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化肥的使用量也一直排在世界前列,但是化肥的实际利用率却不高,造成大量化肥流失并进入自然水中,使水环境受到污染,化肥的大量流失会使农田湖泊水质富营养化,进一步扩散到河流湖泊中,成为水体污染的主体。而在农药使用方面,随着农作物害虫抗药基因的增强,造成农药的使用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农业生产中单位面积农药的喷洒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农药的实际使用率却低于20%,大部分农药挥发到空气与土壤中,对当地水环境造成危害。
2 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2.1 农村生活污水与固体污染物的处理
对于人口较密集的农村群体,在生活废水与固体污染物的处理上可以采取集中处理的方法,通过构建类似城市排水系统的方法利用管网将污水收集起来,并建立设施完善的污水处理场,污水经过具体处理后,实现循环再利用或者保证水排放达到标准。而对于无法集中处理的农村,可以推广使用高效藻类塘技术与厌氧沼气池的技术,实现废水的集中处理,高效藻类塘处理能够净化大量富营养化水质;而厌氧沼气作为我国农村最经济、最有效的污染处理方法,能够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与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2.2 在农业生产中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对于农村大型畜禽养殖业生产而言,实现畜禽养殖的集约化发展与生态农业的建设,针对农村分散养殖的情况,推广生态养殖的理念,比如利用畜禽粪便为果树提供养料。对于大型养殖场,可以采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大型畜禽养殖涉及到温度、光照等能源的使用,可以利用畜禽粪便再生能源的方式,为养殖场提供必须的能源,一方面降低了粪便对水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使资源、能源得到有效利用。
对于生态农业的建设,应提倡循环经济与农业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预防农业生产对水环境产生的危害,在实际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要合理使用有机化肥,尽可能使用生物肥料来替代有机肥料,提高化肥的使用率。在农业病害的防治上,通过生态平衡施肥与生态养殖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建立生态养殖系统,实现功能循环,比如在畜禽养殖农村,可以利用家禽农田放养的方式,对农业病害进行生态控制,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使农村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2.3 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措施
对于乡镇企业水污染的有效防治,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乡镇企业建设进行规划,合理布局并完善其污水处理功能,同时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在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中,要重视生产废水的污染治理工作,使企业污水排放始终达到标准。为此,可以参照以下设计思路:一是要对乡镇企业适度引导,使生产企业集中在同一工业园区,实现污水的统一处理与排放;二是要根据城镇发展规划的标准,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更新速度与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使乡镇生产废水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2.4 完善污水治理运行管理机制
农村污水治理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运行资金缺乏等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是实现污水治理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也是避免污染处理设施闲置、无人管理的关键手段。实行统一的污水管理时,要以政府为指导力量,基层干部实现分村实施的方法,确保机制运行的有效性,考虑到目前农村经济状况,短期内污水处理资金仍然以政府补助为主,但可以对较大污染的处理实行收费制,确保污染处理经费的充足。
2.5 普及生态环保知识
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还是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造成的,因此相关乡镇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农民充分了解到水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对未来生活的影响,普及生态养殖、生态农业。这样在减少污染的同时,又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要重视水环境的污染处理与预防工作,改善当前农村水环境现状,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提升农民对水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构建并不断完善农村水环境管理体系,使农村水环境污染状况逐步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冯欣,师晓春.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05).
[2]许亚.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北京农业,2011(12).
【关 键 词】唤起责任感;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66-03
传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是纯知识的教学,以元素周期表为支撑,依次学习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新课程《化学1》的元素化合物内容、组织体系发生了变化,没有元素周期表的支撑,要求在半个多学期的时间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情境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来提高学习效率。
一、唤起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策略
在学习与环境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时,可以通过CAI课件或者其他一些相关的手段播放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内容以及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到震撼,唤起要保护好环境的责任感。然后告诉同学们,要想了解这些物质为什么会给我们所住的环境带来这么大的污染,首先要了解这些物质具有怎样的性质,是怎样污染环境的,之后才知道如何避免让这些物质污染环境,进而引导学生如果要彻底避免环境污染,就必须要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熟悉它们所有的性质,研究出新产品,代替那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这样,从责任感方面来一步步地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比如,在讲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可以通过设计这样的过程来教学:
(一)教学目的
了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CAI课件先播放相关的内容,正常的自然风景和农田里庄稼、森林、钢铁等被腐蚀后情景,1948年女神雕塑和1998年女神雕塑图片的巨大区别,让学生从心灵上产生一种震撼。然后提出问题情境,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激发兴趣,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到酸雨是根本原因,酸雨的主要成分是H2SO4,主要由二氧化硫的排放引起。
2. 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分组实验。
(1)观察二氧化硫。
(2)用pH试纸测定二氧化硫水溶液的pH。
(3)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品红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加热溶液,观察加热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4)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再滴加0.5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振荡,放置片刻后滴加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5)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高锰酸钾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的原因,总结出二氧化硫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显酸性的亚硫酸;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还原性等。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次氯酸的区别及其根本原理。
3. 总结与反思。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进行总结,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示出来,以便于课后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对二氧化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从而降低酸雨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思考,除了二氧化硫,是否还有其他物质造成酸雨?
案例中,对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平铺直叙地讲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而是从开始就导入环境污染及其带来的后果,唤起学生要保护好环境的责任感,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完成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任务。
二、利用知识间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结构网络的教学策略
元素化合物知识多而杂,不易记忆,在讲完元素化合物知识后,应有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使之形成网络。例如,在讲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构、性质、制法、存在和用途时,应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制法存在和用途为主线来讲。教学时,应充分体现结构与性质的密切关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这是因为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结构,决定着物质的制法、存在和用途。以结构性质制法存在和用途为主线,这不仅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本质决定现象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讲解氯气的用途时,可以通过设计这样的过程来教学:
(一)教学目的
了解氯气的用途。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我们都知道,物质的用途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所以氯气的用途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那么根据它的性质,氯气到底有哪些用途呢?
2. 过程。通过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氯泄漏液的重大事故所造成的严重的后果,及其周边的植物的不正常现象的一组图片,提出让学生作为事故的处理者来处理,并究其原因,得到:
(1)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如何去防护。
(2)氯气的最重要的一个性质就是氧化性,所以氯气的一个用途是被用来作漂白剂。
(3)氯气重要的另一个性质是能与碱发生反应,得到相应的次氯酸盐,这些次氯酸盐分解产生的生成物可以用来消毒,所以氯气可以制漂白液、漂白粉、漂白精等等。
“这项史无前例的跨区、跨省电力大交易,对优化省内电源结构和布局,打破山东电网封闭格局,缓解山东省电力供应压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山西、山东两省近日签署的《能源交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山东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评价道。
“晋电入鲁”的输电合作协议带给山东最明显的好处是减轻了山东自身节能减排的压力。据环境专家测算,如“晋电入鲁”目标实现,山东可节约原煤消耗1.28亿吨,减少SO2(二氧化硫)排放206万吨,减排CO2(二氧化碳)约2.56亿吨,但这无疑加大了山西省节能减排的压力。在两省有效扩大内需的双赢合作下,山西省更应该深思怎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节能减排。
污染严重
临汾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工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形成了小炼铁、小铸造、小造纸、小化工等企业群。
但由于其技术装备差,工艺落后,能耗物耗高,效益低下,没有完善的污染防治措施,使得这种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了资源浪费惊人,环境污染严重。而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环境,又使它成为全国空气污染指数最高的城市。
临汾市区大气环境污染的特征属典型的煤烟型污染,与单一的煤炭能源结构直接相关,也是导致临汾市市区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市区不仅燃煤量大,且煤种杂,硫分高。再加上燃烧设备落后,加大了污染物的排放量。
作为一个癌症高发地区,临汾的富人早就在上海和北京置了房产,以逃避污浊不堪的空气。而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正在为空气污染埋单:高额的医药费用,搬迁新居所需的高负担的住房费用,而没有钱搬迁的只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继续居留在这个城市。
节能减排
环境污染不是一日形成的,其整治也非一日之功。而在污染责任没能明确到位之前,政府就必须做出规划,长期斥巨资来治理污染。而政府的财源是属于公众的,因此,埋单者最终也是公众。
打破平衡,掠夺式的发展,只会不断恶化生存的环境,使经济和环境陷入恶性循环中:一方面靠掠夺发展经济,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又导致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此往复,直至连人类自身生存都受到威胁。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山西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院长李霆表示,山西的煤炭产业在未来几十年国民经济生产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不会变,山西煤炭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不会变,煤炭产业在山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会变。面对这样的不会变,节能减排当然更不容忽视。
变废为宝
近两年,山西省调整产业结构,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取得了成效,但节能减排的压力仍然很大。山西省委、省政府虽然把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和整治生态环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工作重点,明确了对工业节能的重点进行财政补贴,但节能减排不能光停留在治理的层面,还需要改变思路,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如果把节能减排当做一个被动的治理过程,肯定会增加政府和企业的负担。但如果换一种角度和思路,节能减排就不但不是“包袱”,还可能成为财富。
在内蒙古亿利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几大生产项目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体化循环产业链:发电厂“吃掉”了煤矿的副产品煤矸石,水泥厂“吃掉”了发电厂的粉煤灰和PVC生产的工业废渣,水经过处理也可以重复使用。循环一圈下来,“废品”都变成“宝贝”,减排到“零”。企业不但没有增加负担,还节省了项目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更享受了税收优惠。
【关键词】 施工污染 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
科技的日益进步使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也使对社会价值观也转变了,这更使人民对于环境的态度也得到了转变,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不断的加强,这也促使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对其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施工行业自身的性质,避免不了的就得污染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应当在现代化施工中对施工单位进一步管理,对施工污染加强看管,针对各种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重视,使建筑行业健康的发展,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1 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 废水污染
工业废水的主要来源是桩基中产生的泥浆和清洗混凝土水还有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施工用水还存在着浪费现象,因为施工过程中的很多供水都是临时搭建的,具有临时性,所以很大程度上都不受到重视,所以很多都存在滴漏现象,积少成多,在施工场地上就会出现漫流的现象,因为污水处理会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所以很多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对污水处理,直接让污水和泥浆的混合物进入下水道,进行下水道的污染,使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1.2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大多都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所用材料的包装袋,以及装修留下来的废料所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所用到的材料因为怕在运输过程中因碰撞而破损,所以都被包裹上很厚的外包装,一旦运输到目的地外包装就会被拆开而没有用了,这就会造成垃圾,而这种垃圾一般都是高分子材料制作而成,如果被随意丢弃的话不易被分解,这对社会环境危害是非常大的。
1.3 粉尘污染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灰尘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不仅仅是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污染,空气污染如果大的话会对人民的健康造成影响,给人民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扰,粉尘污染是目前施工建筑中最严重的问题,建筑施工中的粉尘垃圾主要是来自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材料,石灰和沙土等,这些材料在运输过程中,都会使很多的灰尘进入空气中,并融入到周围的空气中,使空气质量得到影响,从根本上说造成粉尘污染的原因是人为的,因为在运输和施工过程中没有有效的使用防尘措施,没有采取有效的施工工艺,这才是造成粉尘的根本原因。
1.4 光污染
作为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污染之一光污染,也是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大的污染,因为光污染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的睡眠,也会使人们的眼睛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光污染的主要形成原因是在夜晚工地施工,工地的强光所造成的,以及电弧等都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
2 施工污染防护措施
2.1 污水处理
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应该对其进行严格的净化处理,使其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标准,然后在对其进行排放,在施工过程中对废水的处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步,为混凝土搅拌机增加相应的废水沉淀池,这样也能使废水经过净化后重新被利用,第二步,在建筑工人的生活区添加污水排放管或者添加污水沉淀池,保证生活所产生的废水能够得到净化的处理,最后一步,在是施工过程中所用到的供水管道要严加检查,保证其不漏水,完善施工场地的供水设施,较少或者避免不必要的水流失。
2.2 固体废料处理
在面对建设施工中的固体废弃料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防护处理,第一步,对施工过程和工人生活中所产生的废弃料集中投放到指定的位置,进行垃圾集中处理,但是要保证这个垃圾投放地点有可以处理这些垃圾的能力,第二步,在施工现场拆卸下来的废弃污染物应该及时的处理掉,保证施工现场的清洁,保护施工的环境。
2.3 粉尘处理与防治
建筑工地上的粉尘污染,不仅对是施工地区的空气有很大的影响,对该地区的空气质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施工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对粉尘的防治 要有充足的准备,第一步,建筑施工单位应该配备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时的洒水清扫,保证施工粉尘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步,在对各楼层建筑垃圾进行清理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洒水、清扫、垃圾装袋”程序,再按照相关规定将垃圾运输到指定地点,严格禁止在楼上直接进行垃圾抛洒,一旦发现此项行为应该对工作人员施以严厉批评教育和惩罚。最后,为了降低建筑粉尘污染,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尽量选用半成品建筑材料。
2.4 光污染防止
光污染主要是以夜晚的施工强光污染为主,因此,在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的对工期进行安排,并且合理的对施工时间进行调节,应该严格的遵循国家的相关施工标准22:00~06:00尽可能的降低施工的光污染产生。如必要需要在夜间进行施工,需要合理的对灯光的方向进行调整,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在施工之前,必须砌筑好墙,仔细勘察地形,对现场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置,进行作业时,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噪音较低或者是安装有消声设备的机器在城区施工的建筑施工队伍必须向环保部门进行申清,需要延长施工或昼夜施工的时候必须是通过主管部门向环保部提前申请而且经过公示后才可以施工,同时要做好和附近居民的沟通协调工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造成建筑施工现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很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施工项目不断增加。建筑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绿色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相关施工单位应该在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进行施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环境污染问题,最大限度的在施工建设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效的降低施工对环境的污染,并重视节能、节水、节地等绿色技术的应用,从而促进建筑施工的顺利完成,实现建筑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红,苑金芳.郭淑真.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和节水技术的应用[J].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2012(12).
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既是国内问题,也是国际问题,但根本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大气、水等环境污染是表象,实质和根本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问题。搞好环境保护需要大智慧!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科学思维、辩证思维、法制思维。应把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必须在发展中加以解决。要实现河北的科学发展和绿色崛起,必须把“三个转型升级”作为基础与前提。
一、发展理念的转型升级
要树立和强化“三个理念”:
一是树立和强化环境就是生产力理念。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河北的首要问题也是发展,但必须清楚,我们所要的发展决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或GDP的增加,而是人民福祉的增加与幸福指数的提高,是生产力的发展,是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睡上安稳的觉”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污染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要牢记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
二是要树立和强化环境成本理念。发展是有成本的,经济增长也是有代价的。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耗减纳入生产成本,因此传统的统计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亏情况。传统的GDP不能反映国民的净福利水平和国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建立一套能够体现环境有价、资源有限的综合指标,来评价生产力发展的真实状况,即绿色GDP。
三是要树立和强化环境承载力理念。环境的承载力和承受力是有限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发不能超出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必须以生态适宜度为红线,保障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就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了环境容量、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目前开展的污染减排和“一退三还”“休渔”“休牧”,都是为了修复“地球之肾”“地球之肺”,让不堪重负的环境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决不能竭泽而渔,更不能饮鸩止渴。省委书记周本顺指出,环境承载力有多大,发展的潜力就有多大。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狠抓污染减排腾出环境容量,另一方面也必须狠抓生态建设,提高环境承载力,为更好更快发展拓展更大的环境容量。
二、发展思路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河北省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2013年全省GDP2.8万亿元,全部财政收入3660亿元,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河北省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比重大,原材料工业多,传统产业中钢铁、石化、建材等占比79.1%。2012年,全省能耗总量突破3亿吨标准煤,工业能耗占全部能耗的80%,其中煤炭消费占90%左右。河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用1/2的能源消耗,仅创造了全国1/20的GDP,1/34的财政收入,但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排放量却高居全国前三位。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要求,坚决摈弃以GDP论英雄和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换取GDP的传统粗放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河北最大的发展机遇,环京津、沿渤海是河北最大的比较优势,河北应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以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服务为突破口,优化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城镇规划、产业布局、承接重点、合作项目,主动融入京津、借力京津。要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全省要以钢铁、电力、水泥、玻璃四个行业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通过消化、转移、整合、淘汰等方式,过结构调整的坎,爬转型升级的坡,按照在“无中生有”中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在“有中生新”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思路,切实使河北省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集约内涵型转变。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欠环境新账,多还快还旧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发展举措的转型升级
要认真落实党的十精神,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一是建立生态文明领导机制。建议省委成立生态文明委员会,加强对生态文明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是实行生态文明责任机制。明确生态文明任务、强化生态文明责任、加强生态文明监督、严格生态文明奖惩。
三是建立生态文明法律保障机制。包括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机制、污染损害赔偿机制等,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让热爱和保护环境者受到褒奖,让恶意违法者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
四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市场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同时,我们还应牢记: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无论任何时候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也必须与国情、省情相结合,时刻都要认清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国情,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科学态度,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解决产生的问题,打好环境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以我们工作的奋发有为和扎实成效,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新期待!
毋庸置疑,这是严重的公共环境事件,遭受侵害者为各个城市的居住者。但遗憾的是,你找不到对此负责的对象。政府、企业、个人,到底谁将为此负责?元凶可以归咎为机动车尾气、燃煤,但也可以追溯到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
北京有个绝好的参照对象,那就是60年前的伦敦。其时我们领导者梦想的“烟囱满城”就是伦敦的现实,英国是其时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雾都伦敦是一种工业化的象征,直到1952年12月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才击碎了英国人对于工业进步的幻象,之后出台的《清洁空气法》以近乎苛刻的条律来保卫伦敦的天空,20多年后英国人才得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工业时代的每一次进步,事实上都伴生着另一种产物,对环境的破坏,对传统的颠覆,对社会关系的调整。英国人并不回避这一事实,在去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中,他们将之前的烟囱、烟雾再现,既展现了工业革命带给英国的进步,也直面这一进步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当然,他们最后显示的是能够认识到局限所在,并加以改进后的英国是如何的优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否定之前的一切并不能带来改变,你不能让北京500多万汽车拥有者再回到步行时代,因为那里还有等着排队摇号购车的100万人;你不能让最初的城市规划者重新来过,每一座城市里都已经遍地是人,在城市外拥挤着等待进入的人群多达4亿之众。因此,每一种进步都应该包含有自我的反省与认识,也包含着对现实的考量与调适,更应该有对未来的规划与行动。
用社会进步的显微镜来观察雾霾这个病灶,显现的不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病”,同时暴露出的还有都市人群的“文明病”。这些病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等。“美丽中国”的提出,就是新一代领导者面对现实、着眼未来的一个宏伟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整体社会的进步。涉及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议题,都需要人们做出改变,发明家、企业家应该致力于技术进步与商业创造,科学家、文学家应该引导人们重新树立环境观念,而政治家、艺术家应该致力于引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
污染何时休?
为什么会接二连三地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难道环境污染有小草一般的韧性,哪怕是“法律制裁”这把大火都难以烧尽?笔者认为,中国的环境污染之所以能如此顽固,主要在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给环境污染滋生了繁殖的空间。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对污染企业设置的罚款数额偏低,最低只有几千元,对于一般排污企业根本不足以形成制约与震慑。且现行的补偿性赔偿原则从根本上决定了污染企业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不可能太大。
污染企业宁愿承担较小的事故预期成本也不愿负担较高的预防成本支出。因此,众多的企业才会对环境污染有恃无恐。然而,截至目前,具有威慑、遏制效果的惩罚性赔偿在中国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中仍然只是一个议题。
虽然我国《刑法》也规定了污染环境罪,但是,可以借用某媒体的说法来透视该刑事责任在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尴尬境地——“环境污染事故很热,‘破坏(污染)环境罪’”。该媒体还指出,“这一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却几乎成了棉条棒子。每年以‘破坏(污染)环境罪’”定案的极其罕见,中国司法在环境领域近乎失效,岂非咄咄怪事!”
为什么污染企业能够如此猖狂?
主要原因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凡是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基本都是规模大、效益好的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它们与政府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地方环保部门有时候形同虚设,监管失责的身影也就频繁出现在环境污染事故中。
导致徽县血铅超标的肇事企业,十年来一直超标排污却安然无恙;导致岳阳县饮用水源砷超标的企业,未经过任何环评就擅自开工,却被市政府列为“挂牌重点保护”单位;污染的发生虽然由不可抗力引起,但是其违反环境安全的要求将污水储存池建在可能发生洪水的古河道里面,却通过了环保部门的审批;曲靖铬渣露天堆放20多年却未曾引起环保部门的“注意”。
十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力图建设美丽中国。然而,新年伊始,“没有想到”的山西苯胺泄露事故就给美丽中国留下了一道难以抹平的疤痕,三十多个城市连续多天雾霾锁天更让百姓无法自由呼吸。我们期待着中国的环保事业能够以此为戒,从“没有想到”转换为彻底地整顿和治理,提前采取有效行动,将环境污染消灭在曝光前!
政府忽视环保?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30多年,其成就举世瞩目。到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2年中国GDP为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加之中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与西方世界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被国内外部分学者总结为“中国模式”。自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后,中国模式的说法甚嚣尘上。
中国模式最大的威力,莫过于让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发展经济的竞争。各地经济竞争表现为:每个地方的党委书记就象企业的董事长,而政府首脑象是总经理;GDP就是每个地方的销售收入,而财政收入和政府收费成为每个地方的利润。
中国模式显示威力的结果,形成了中国独特的“GDP崇拜”。“GDP崇拜”的副产品,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然忽视环境保护。根本原因在于,环保对于GDP来说,在短期内是一个巨大的成本,而地方党政官员的任期有限,为了GDP政绩,出于自利选择,只能忽视或牺牲环保。
不难理解,在中国模式下,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必然引发环境问题甚至环境危机。
2013年1月,由国内外环境领域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和来自亚洲开发银行的专业团队联合完成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报告列举的重要事实是,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首次全球空气污染调查报告显示,1100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杭州位列第1002名、北京列第1035位。
至于淡水被污染的程度,一点不亚于空气污染。中国的河流有一半受到严重污染,不适于饮用。再加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问题正在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产生巨大的影响。每年,空气污染在中国导致40万人过早死亡,7,500万人哮喘发作。在河流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癌症死亡率和孕妇流产率都在上升。
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
北京市卫生局曾公布过一个调查研究结果,2000至2009年,北京肺癌发病率增长56.35%,癌症患者中有五分之一为肺癌患者。过去10年,肺癌已成北京市民的“头号杀手”。
2013年1月,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与2011年12月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惊人的相似,且2013年1月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
用愤怒和谩骂对待空气污染于事无补,清洁空气不会自动来到。理性地调查研究空气污染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才是建设性地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开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欧洲曾面临与中国今天类似的空气污染危机。洛杉矶、伦敦等城市常常经历短期空气污染飙升,以及同样危险的平时污染物排放的不断走高。由于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引起了西方社会的重视,逐渐掀起了环保运动。
国际化学研究的前沿内容即绿色化学,该研究主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化学不仅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保障,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使化学工业处于有利竞争地位。化学知识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福音,在衣、食、住、行上均得到了有效应用。但是,伴随化学品的生产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污水、废物、烟尘等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应引起广泛关注。对于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这也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 绿色化学的概念与原则
1.1 概念
绿色化学是指基本原则为原子经济性的化学过程和化学反应,即在化学反应中对每个参与反应的原料因子进行充分利用,在获得新物质的同时确保零排放,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同时通过无毒害的催化剂、助剂以及溶剂等,生产出对人体健康、环境保护有积极作用的环境友好型化学产品。绿色化学的核心是通过化学原理使污染在源头上得到消除。绿色化学与环境化学之间存在差异,环境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污染物,研究内容包括污染物存在形式、分布特点、迁移与运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绿色化学是从开始阶段就通过化学原理预防污染,这也是其最大特点,所以绿色化学的过程及其终端才能够实现零污染与零排放。绿色化学又被称为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清洁化学,针对传统化学中对环境产生破坏的反应,绿色化学将通过新环境友好反应将其取代。
1.2 原则
绿色化学的应用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只有遵循应用原则才能将绿色化学的实际意义充分发挥出来。绿色化学应用原则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从废物产生上进行预防,避免产生之后再进行处理。第二,化学反应应尽量控制能量消耗,以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可接受为准。第三,化学反应中尽量避免分离试剂、溶剂等辅物质的应用,若有涉及应选择无毒的辅物质。第四,化学产品的设计不仅要将原功能保持,还应尽量减少毒性或做到无毒。第五,化学反应所涉及的物质应尽量减少毒性甚至做到无毒,避免给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第六,在最终产物中嵌入、并入所有起始物质是合成方法设计的重中之重。第七,化学产品设计时应将产品本身性质考虑在内,当其功能发挥之后不能在环境中滞留,应降解成为无毒、无害的产物。第八,针对衍生中一些不必要的过程应尽量避免,如临时修改化学过程、物理过程等。第九,尽量选择具备高选择性的催化剂,而非依靠反应物配料比的提高。第十,如果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允许应使用可再生原材料。第十一,深入研究并开发绿色化学的分析方法,使其实现现场监控和实时监控,避免有害物质产生。第十二,化学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应尽量避免着火、爆炸等危险事件的存在。
2 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2.1 研究内容
通常情况下,化学反应容易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第一,起始物或原料性质。第二,合成路线或试剂特点。第三,反应条件。第四,目标分子或产物性质。这一系列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关联,所以这些方面也是绿色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绿色化学研究内容的重点在于:第一,重新设计化合物,保证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这也是研究绿色化学的重要内容。第二,探索更安全、更新、更利于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与合成路线,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可以从起始化合物以及原料的变换、新试剂引入上着手。第三,不断改善并突破化学反应条件,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绿色化学追求更安全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人体健康方面,还体现在整个生命周期影响下的动物、植物等方面。在考虑直接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代谢物毒性等间接影响。
2.2 研究方向
绿色化学以原料、溶剂、化学反应、催化剂、产品为中心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对绿色反应进行开发,使原子利用率得到提升。第二,选用无毒害原料。第三,在催化剂选择上应注意无毒害。第四,在溶剂选择上应注意其无毒、无害。第五,发展绿色工艺技术。第六,开发绿色产品。
3 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的方法和意义
3.1 实施方法
首先,通过化学知识渗透绿色化学意识。绿色化学的相关教育是中学化学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由于中学化学课程中包括了化工生产相关知识,这是渗透绿色化学意识的素材,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可通过实例讲解、对比的方式逐渐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建立绿色化学意识。例如:可通过三个途径固定氮:一是人工化学固定;二是苜蓿与豆科植物根部瘤菌固定;三是闪电固定。其中人工化学固定的方式工艺复杂且能源消耗较高,生产过程会影响环境。而植物根部瘤菌固定的方式不仅不会造成能源消耗,还不需要机械设备等,同时不会污染环境,此种固定氮的方法体现了绿色化学。其次,通过化学实验渗透绿色化学意识。在绿色化学应用原则中要求化学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应尽量避免着火、爆炸等危险事件的存在。这可以在化学实验中得到体现,进而引起学生思考。例如:在化学实验中,药品取用应定量化,部分药品的取用需要通过微型化操作或取最小量;在氢气、乙烯、甲烷等物质点燃之前应先检验其纯度;在银氨溶液配置过程中,应做到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等;稀释浓硫酸过程中应谨防其爆沸等。最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绿色化学意识。化学教育除具备知识性特点之外,还具备社会性、开放性特点,因此可由学校组织,带领学生进入造纸厂进行参观,对其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了解,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亲身体验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丰富学生感受,增强学生意识。
3.2 实施意义
伴随着环境污染越发严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也随之提升。在化学工业方面,人们提出了诸多质疑,怀疑化学的科学性。人们认为环境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是化学。对于此,化学研究者除坚信化学属于中心科学之外,还应做好宣传工作。首先,应面向学生进行宣传,将化学在人们生活质量提升、身体健康、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介绍给学生,并宣传化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关键性地位。其次,在化学研究方面应做好反思工作,积极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并努力改进和完善,以绿色化学应用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对合成路线进行深入研究,对生产工艺和技术进行认真检讨,探索出新反应条件,使原子合成路线得到突破,开发并生产出更新、更安全的化学物,让化学工?I成为绿色工业。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技术材料,同时实现环境友好。
关键词:电力产业;监管需求;演变
一、电力价格监管需求
(一)输、配电价格监管的刚性需求。尽管电力产业经历了市场化改革,但输、配电领域显著的自然垄断特性仍决定了其价格监管需求的刚性。在包括电力产业在内的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从资源有效配置和服务的公平供给观点出发,以限制垄断企业确定垄断价格为目的,对价格(在规制产业中称为收费)水平和价格体制进行规制”。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且拥有业务专营权和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的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强市场垄断力,很容易使其滥用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使消费者承担较高的价格,从而产生一种扭曲分配效率的潜在可能性,这也是价格监管的最根本原因。具体来看,若按照电力企业定价的利益取向,即以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定价,将形成保证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但电量偏低的垄断电价,很明显,这是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所不能允许的。但政府进行的电价监管也并非一味地关注消费者利益而置企业的生存于不顾,公平地说,政府对电价的监管是试图兼顾到双方的利益。因为如果按照公众所期望的理想电力价格,应该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将避免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引起的效率损失,从而形成帕累托最优。但由于自然垄断企业的成本是递减的,因此,这种定价必将导致电力企业亏损,除非政府给予长期特别补贴。而事实上,政府不可能长期为某个行业提供补贴,所以这种令消费者满意的定价又不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利益。因此,政府的电价监管必须围绕如何解决电力产品的企业最优价格与社会最优价格之间的矛盾展开。总之,政府对输、配电垄断环节的电价监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力求既能抑制垄断企业获取超额利润,保证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又能在保证企业正当利益的同时,有效刺激电力企业提高效率,且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逐步放开的发、售电价格监管。随着技术变迁等因素所导致发、售电领域自然垄断特征逐渐弱化,其电力价格应由市场竞争形成,从而使其价格监管需求降低。按照规制经济学原理,在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竞争的业务领域内,政府应放松规制,力求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政府对售电价格监管政策的放弃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由于电力产业的发、输、配、供四个环节之间需要高度的协调性,电力产品的生产价格及输、配电价格会通过转移价格影响最终的零售电价。因此,在售电领域还没有被完全放开的阶段,政府对电力零售供应小的环节仍实行价格监管显然是必要的。其二,电力产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作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使其无法摆脱政府监管的需求。电力产品的终端用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价格变动的涉及面广、对社会经济影响大,公众的敏感性强,政府对电价的监管关系着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及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电价监管是电力产业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出于这种考虑,即使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提出在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情况下,电力准公共品的特性也会使售电的价格受到较多限制,不可能也不应很快放开。
二、电力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
(一)确保规模经济的发电市场准入监管。在电力产业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之前,电力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如网络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资本沉淀性),决定了它一直以自然垄断产业而存在,并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因此,发电市场的准入有政府监管的需求,并一度受到政府严格的进入限制,目的是确保规模经济,避免过度竞争。我国实行电力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大中型电力建设项目由当时的国家计委审批,小型电力建设项目由省级计委审批。而且,由于电力生产具有的规模经济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倘若政府对电力生产领域的准入不加限制和监管,很容易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及效率低下的小水电厂、小火电厂的大量出现,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和环境污染。
(二)可竞争市场与电力准入监管的放松。随着电力产业发、售电环节自然垄断特征的淡化,其可竞争市场潜质日益显露,政府对发电领域的准入监管理由也开始变得不充分。同时,许多国家已认识到电力产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传统的政府对发电领域严格的一74一进入控制经常导致电力建设投资短缺、电源建设不足及出现寻租、腐败现象。由此,各国开始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逐步重视并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电力产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发电和售电领域与原来纵向一体化垄断的电力产业分离开来,成为竞争性电力市场。由此,各国政府进一步解除对发、售电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维护有效竞争与发、售电准入监管的重建。电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并非意味着发、售电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完全消失。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电力行业放松规制的同时,对电力市场的发、售电环节的准入进行了监管制度的重建。即在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售电环节的市场准入体现了再规制的需求。对于引入竞争的电力产业而言,尽管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宽松的市场准入,有利于各类发电公司进行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效率,可保证和推动电力工业持续发展。但有效的竞争必须依赖于结构完善且有组织的市场,而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完美的竞争性市场,竞争者总是会利用市场中的每一个弱点和漏洞。如,电力产业的在位发电厂商往往可以利用其在位优势,设置限制竞争障碍,对电力市场开放后的新进入者进行排挤,或卖方价格联合,以及恶性竞争或兼并,最终形成另一种垄断状态,损害公众利益。这意味着,政府为电力市场确立一套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行为规则,创造一种公平的比赛环境成为必要。
因此,在可竞争的发、售电市场,政府放松原来对市场准入严格控制的同时,以公平、透明的准入条款限定企业进入市场的资格,并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来规范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行为,可以促进竞争性领域的电力企业公平进入市场,且维护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确保竞争的活力和效率,这也正是电力准入再规制的理由和目的。三、正外部性与电力安全、普遍服务的监管需求
(一)电力系统安全监管。电力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它的安全、稳定运行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增长。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动力支持和保障供给,带动相关产业(如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此外,电作为一种准公共品,是企业和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其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得到保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安全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进行电力改革的国家而言,电力体制处于调整转换的过程中,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使既定的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如中央与地方、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电力企业内部的主业和辅业之间。而且,由于不同地区间能源丰缺的差异及国家范围内电力供应的不均衡,必然存在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这些因素都将对国家的电力安全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政府有义务和理由全力保护、维持和增进电力产业的这种正外部效应,即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政府对电力进行社会性监管的首要内容。
(二)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电力产业的经济社会特征决定了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的必然性。电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基础、普遍的服务需要。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也决定了政府应通过贯彻执行电力普遍服务方面的标准,确保消费者享受平等服务以及社会福利不受损害。从本质上看,电力普遍服务的监管,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属于政府的责任。电力普遍服务是政府社会性监管的一个内容,如何设计普遍服务机制,更好地监督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也是政府监管政策中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四、负外部性与电力产业环境监管需求
关键词:社会变迁;农村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本文为2015年河北行政学院年度科研项目(2015XYKT02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日
一、影响农村环境的社会变迁因素
(一)社会结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农村社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宏观方面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变化对农村环境影响颇深:一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二是城市工业的下乡。乡镇企业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因沿用高消耗、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投入多、利用率低、效益差、排污量大,给广大农村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城市的环保政策日趋严格,环境成本较高的企业逐步向农村转移。地方政府基于税收等硬性指标的考虑,对一些在城市无法落脚的冶炼、化工等高污染企业伸出橄榄枝,企业产生的工业污水、有害气体甚至不加处理便直接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二)生产方式变迁。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带来了乡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以精耕细作、小面积经营为特征,用农家肥培肥土壤,以人力、畜力进行耕作,采用人工措施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人们逐渐吝啬人力的付出,依赖化肥提高土壤肥力,依靠农药控制病虫害,以粗犷的机械化代替精耕细作,单位面积的耕地产量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缺乏环境知识和环境质量敏感度的农民在此驱动下,越发盲目地使用农药、化肥,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威胁。
(三)生活方式变迁。传统农村基本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乡村生活系统自成体系。粮食、衣物自给自足,而且形成自然的循环系统,浪费非常少,如旧衣服可以浆洗后做小被褥、纳鞋底,餐饮泔水可以饲养禽畜,人类粪尿可以在猪圈堆肥。那时的生活化学品用量很少,人们刷洗餐具使用麸皮、洗衣服用碱面,基本不会产生污染。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商品化生活方式成为农村主流,衣服更新很快,化纤旧衣物大量堆积,甚至被直接扔至田野沟壑中,难以自然降解而成为环境隐患;化学制品的广泛使用,导致生活污水量剧增,但农村很少有污水收集设备,更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环境问题如影而至。此外,对塑料包装的依赖、一次性用品的普及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化。
二、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社会变迁是一个自然的客观过程,它并不必然带来环境问题。农村环境之所以日益恶化,其根源在于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和观念未能随社会变迁过程而做出相应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体制。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与其相关的管理模式,是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第一,与城市相比,农村一直处于被剥夺状态,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落后。但在商品经济的快速冲击下,农民的消费需求却不断上升,由此带来更大的改善生活的压力。在生存挤压之下,农民无心也无力顾及环境质量;第二,我国对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实行差别化管理,城市基本都建有垃圾回收处理站、污水处理厂等排污系统,但农村排污设施落后,农民只能将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倾倒,造成了农村耕地、水源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农民的生存环境。因此,要想真正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必须消除城乡二元模式,在城乡一体化理念下对城乡环境同级保护、同等治理。
(二)机制。基层政府组织弱化。村委会作为基层政府本应是农村环境治理的最佳机构,但其在现实中并未发挥足够的作用。一方面大部分村委会作为政府下属机构的色彩较浓,作为农村自治机构的色彩较淡,在GDP至上的政绩论指导下,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在于发展经济,作为基层代言人的村委会也自然如此,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还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之后,特别是随着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村委会在村庄中的凝聚力和话语权逐渐降低,单凭一己之力很难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提供公共物品,导致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对农村环境治理有心无力。
(三)观念。农民群体边缘化。在众多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文本中,农民大多被冠以“环保意识薄弱、环境素质较低”的表述,诚然该群体是部分环境污染的直接制造者,但若将责任全部推给农民,则未免有些偏颇。其致污行为的发生除了上文提及的基于经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一直未被整合进环境治理体系中。我国现行的农村环境治理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忽略了发挥公众参与的基层力量。这不但使农村环境治理和监督成本高居不下,治理的效果与目标预期产生严重偏差,同时也使农民处于边缘化,常常成为旁观者、被动者甚至是对抗者,农村也成为环境纠纷的多发地。
三、农村环境治理建议
第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将城市和农村的环境治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和布局,实行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一方面坚决杜绝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增强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的重视力度,如加大农村地区环境公共设施和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的投放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激励等物质引导措施鼓励农民采取环保的生活方式,利用财政支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第二,加强基层建设,发挥村委会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对村委会成员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补充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思想动力;支持村委会为环境治理和环境维权而合理进行的资金筹集活动,与此同时制定资金管理细则进行监督;强化基层组织的环境保护职责,把农村环保指标纳入县、乡、村三级政绩考核体系中,促进政府对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视。
第三,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农民是农村环境的直接感受者,也是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其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首先,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的环境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其次,要做好环境信息收集和公开制度,让农民能及时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情况;再次,培养以农民为主体的环境治理社会组织,让农民在组织框架和制度约束下履行治理环境的义务;最后,通过市场手段激励农民积极参与,由此实现政府引导、市场激励、社区自治、农民参与四位一体的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改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桂英.生存方式与乡村环境问题[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减排标准、汽车拥堵情况等长期因素和钢厂排放等短期因素出发,不难找到近期雾霾天气出现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次能源消费过分依赖煤炭
中国能源结构中过度依赖煤炭消费,而燃烧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沉疴痼疾。从国内各省市来看,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北方省份对煤炭消费量偏高,且主要集中在北京周边地区(图1和图2)。虽然北京煤炭消费量不大,但周边省市的大量燃煤消费带来烟尘及污染气体排放,可能使得近年来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北方地区甚至连续出现雾霾。
对于占煤炭消费48%的电力和热力供应行业,北京周边地区与北京对排放标准的要求也有较大差距。我国标准中分为电站锅炉(燃煤、煤粉、燃油、燃气的发电设备)和工业锅炉(除发电外的工业、城市供暖等设备),锅炉排放的炉料燃烧后的未经完全处理的气体流向大气,则会带来污染。
我们比较了北京和周边城市石家庄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从PM、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气指标角度(其中PM2.5主要组成部分烟尘北京的限值为30mg/立方米,而石家庄为100mg/立方米)来看,北京都比其他城市要求更高的环保标准,所以长期来看,北京城市的空气质量还需要周边省份提高环保标准来支持。
汽车行业是又一“罪魁祸首”
油品质量标准提升的滞后以及自有发动机和尾气处理技术的相对落后,是全国范围内提高汽车排放标准缓慢的根本原因。此外,在限购政策下,汽车能效提高放缓的隐忧不可忽视。
由于环保标准的制定和全国推广相对落后,北京周边省份的排放标准与北京相距甚远,进一步加剧了北京的雾霾天气。尽管北京于2013年2月起实行京V排放标准(等同于欧V标准),但是北京周边省份的标准相对落后:轻型汽油车方面,全国仍采用国IV标准(等同于欧IV标准);柴油车方面,目前全国仍为国III排放标准,国IV标准有望于2013年7月起实行。(表1)。
比较起来看,国IV标准NOx排放限额和PM排放限额分别比国V标准高30%和4倍以上。因此,尽管北京已开始实行京V标准,但是周边地区仍然较滞后的排放标准导致空气质量难以明显改善。
油品质量标准提升的滞后以及自有发动机和尾气处理技术的相对落后,是全国范围内提高汽车排放标准缓慢的根本原因。
油品质量标准提升的滞后是排放标准提高缓慢的原因之一。北京目前施行的是汽油柴油的京V标准,其中与汽车污染物排放最相关的硫含量指标,京V要求限定在10ppm,与欧V标准和日本的标准一致,略好于美国30ppm的标准。而汽柴油的国Ⅳ标准硫含量限定为50ppm,且目前仅在上海、广州、南京以及江苏、浙江等省市实施,全国其他地区仍在国Ⅲ阶段。
其中国Ⅲ汽油对硫含量的限定为150ppm(对应欧Ⅲ标准),是京V、欧洲、日本标准的15倍,美国标准的5倍;国Ⅲ柴油对硫含量限定为350ppm,是京V、欧洲、日本标准的35倍,美国标准的10倍以上。因此,由于北京周边省份的成品油质量仍执行国Ⅲ标准(有些地区的劣质汽柴油甚至还处于国Ⅱ标准),油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比严重落后,仅靠北京升级油品质量,难以改善雾霾情况。
我国自有发动机及尾气处理技术相对落后是排放标准缓慢的另一原因。在汽车发动机领域,如果从目前的国Ⅳ标准统一升级到国Ⅴ,需要升级汽车ECU(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对发动机点火、空燃比、怠速、废气再循环等多项参数进行控制),但是ECU单元技术基本掌握在外企手中,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基本是一个空白。
在柴油机领域,如果从目前实行的国Ⅲ标准升级至国Ⅳ标准,我国自主研发技术难以适用。具体来说,国Ⅲ标准下,中国重汽自主研发的直列泵+EGR技术相比外资的高压共轨技术具有成本优势,受到自主品牌的青睐。然而在国Ⅳ标准下,这种技术的燃油经济性差、故障率高,且需要现有发动机的大幅改造。
此外,原本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部分城市2011年开始出台的限购汽车政策后,人群消费选择开始逐渐由小排量汽车向中大排量汽车倾斜。测算结果显示,近来国内汽车平均排量的下降趋势变缓,进入2012年后尤为明显。
北京“城市病”袭来
近年来,汽车市场快速繁荣,部分城市的汽车拥有量相对饱和,由此带来严重环境污染。
北京市单位公路里程的汽车承载量高达220辆,上海、天津居其次,同时北京周边省市的汽车保有量也相对较高。据环保部引用的研究表明,机动车已经成为北京市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排放了全市58%的氮氧化物、40%的挥发性有机物和22%的细颗粒物(PM2.5)。
城市内高密度的汽车承载量使得道路拥堵几率更大,汽车低速行驶导致燃料燃烧和废气处理低效运行,带来的空气污染不可小觑。测算可知,与国外比较而言,全国平均的单位公路里程汽车承载量虽并不算高,但各省市两极分化严重,如北京、天津等雾霾笼罩地区公路汽车密度显著高于国内外水平(图3)。
短期与钢厂排放有关
作为PM2.5另一来源,近期钢铁行业部分钢厂可能为缩减成本而关闭环保设备。2012年冬天,钢铁行业的不景气积重难返,但受基础建设的拉动作用和备库需要,北京周边的部分钢厂为了节约成本,可能在增产的同时关闭了净化减排装置,更是加大了污染物的排放。
我国钢铁行业的现有产业结构特点多以高炉长流程为主,而其铁前系统中烧结铁矿脱硫、焦炉炼焦、高炉除尘的大量粉尘,以及炼钢过程中转炉效率偏低的除尘过程,使得排放不达标粉尘流入了大气。
虽然长期来看,节能减排与环保生产一直都在不断落实中,但目前河北省内仍约有全国四分之一的炼钢产能。
应急三举措
针对如上分析,建议采取如下方法:
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是短期内,我们认为可以实施的应急措施如下:
1.加强对钢厂环保方面的监管,对严格执行净化减排、排放物符合环保标准的钢厂给予一定补贴。在钢厂利润下滑、竞争加大的局面下,尽可能节约成本而忽略对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考虑可能是多数企业的选择。因此,只有加强监管,并对因严格执行减排的企业给予补贴,才能引发行业进入良性竞争。
2.加强对北京市内公务车限行的实行力度。北京的公务车占比在全国处于最高水平,限制部分公车出行的举措可以有效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也会减缓道路的拥堵。
3.恢复对小排量汽车的优惠补贴,使得消费倾向再次转向小排量节能型汽车。汽车限购自是不可替代,而加大对小排量汽车购买的优惠补贴政策可使得消费倾向再次转向小排量节能型汽车,降低汽车平均排量,使得几近停滞的汽车能效提高得以持续,如可以考虑恢复2011年停止的对1.6升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或者加大节能惠民补贴额度等,均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改善途径。
根本解决之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也绝非一日之功。远期来看,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一些结构性的调整,从而根本性地降低北京的雾霾天气。事实上,能源“十二五”规划首次在能源领域提出PM2.5在“十二五”时期减排30%,以及未来一次能源中煤炭占比的显著下降,均显示政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决心,现在尚需各行业积极推进。
具体的可行措施如下:
1.推进更高汽柴油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这里面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尽管炼厂确实需要进一步投资以推动油品质量升级,但投资量并不像市场担心得那么大。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炼厂目前只供应国Ⅲ标准的油品,但是在2009年-2010年经历了一轮加氢装置(主要用于脱硫)的投产高峰后,目前沿海地区炼厂以及内陆新建炼厂的加工能力已基本符合国Ⅳ,其他炼厂符合国Ⅲ标准。只是因为目前国家没有要求生产国Ⅳ标准的油品,很多炼厂仍生产国Ⅲ油品。
我们估算符合国Ⅳ标准的炼厂约占中国炼油产能的65%左右,而2012/13新炼厂的投产以及对老旧装置的关闭,符合国Ⅳ标准的炼厂占比还将增加。因此,如果将全国所有炼厂的油品质量标准统一升级到国Ⅳ标准,我们预计需要的再投资为750亿元-1000亿元。而且,如果进一步从国Ⅳ升级至国Ⅴ标准,所需的投资不大,约500亿元。
另一方面,理顺成品油定价机制,积极引导炼厂生产更高等级油品。同时,政府也可以考虑降低高等级油品税收,以鼓励百姓消费更清洁的油品。尽管炼厂具备生产更高等级油品能力的情况下,但是由于增加脱硫流程和购买氢气会导致企业成本的提高,在成品油定价机制不顺畅的情况下,企业难以通过更高售价将成本传导,造成亏损。
理顺成品油定价机制,炼厂将更有动力生产更高等级油品。以海南国Ⅲ、上海沪Ⅳ与北京京Ⅴ汽油为例,从国Ⅲ汽油升级为国Ⅳ,居民约承担0.22元/升的价格上升,从国Ⅳ到国Ⅴ,居民要再承担额外的0.02元/升。汽油零售价的上涨势必会打击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对此我们建议政府可以考虑降低对高等级油品的税收,以鼓励百姓消费。
2.改进发动机和汽车相关零部件,推进国IV及国V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对于汽油车,可以积极引入国外汽车制造商的ECU单元技术。对于柴油车,我国自主发动机技术直列泵+EGR很难在更高的标准下达到要求,商用车及重型柴油机制造商可以选择使用高压喷射系统的EGR,其初期投入成本较低;或者使用对发动机改造较小且燃油经济性好的SCR系统。
3.提高对供电和供热企业锅炉的排放标准,缩小地区间差异。一方面,这需要企业改进燃煤设备,其中流化床燃烧技术、低氮燃烧器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烟气脱硝装置中可采用SCR技术。由于企业投资大、周期长,政府可以考虑通过深化脱硫脱硝电价改革,进一步提高脱硫脱硝电力企业的上网电价,以积极引导企业的设备改造升级。
因历史缘由及地域条件的限制,随着企业跨越式发展,村庄搬迁、征地补偿、环境污染、厂中有村、厂边有村等因素引发的各类企地矛盾纠纷日趋复杂,并在特定的情形下以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形式显现,已成为影响企业及社会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就企地矛盾纠纷产生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和把握,并阐述了积极做好各项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方法措施。
【关键词】
企地矛盾;村庄搬迁;原因;对策
当前,随着企业多年来跨越式发展,村庄搬迁、征地补偿、环境污染、厂中有村、厂边有村等因素引发的各类企地矛盾纠纷日趋复杂,这与企业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利益格局调整及群众环境意识提高、改善生活条件等原因是密切相关的。如个别村庄群众以企业生产造成污染、卫生防护距离不足等原因,多次上访;部分村庄以企业占用村庄土地,需要进厂务工或给予工程等一系列矛盾纠纷都是随着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衍生的。因此,要想维护企业持续发展,把历史问题及矛盾纠纷彻底解决,就需要对新形势下引发的企地矛盾纠纷进行认真分析,积极做好各项化解工作。
1 当前企地矛盾纠纷的特点
1.1起因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当前,企地矛盾纠纷反映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因村庄搬迁、征地补偿、环境污染、厂中有村、厂边有村等引起的矛盾已高度复杂化,难度剧增,矛盾的主体也有个体发展为群体,有组织性、策略性。
1.2诉求利益化、要求放大化,利益之争是引发人民群众内部矛盾的根本原因,经济利益更是其核心。受“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错误思想的诱导,一旦发生矛盾纠纷,一些人往往“狮子大张口”、“漫天要价”,将较小的合理诉求与更大的无理要求交织在一起,导致矛盾纠纷无法调解,给协调工作制造困难。
1.3情绪激烈化、网络助推化、上访职业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矛盾纠纷发生后,一些人借助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身性、传播快速性、散播一些不负责任甚至违法的言论,给企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借助群体上访给企业和政府施压,以达到一些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
2 企地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2.1 历史原因。如莱钢集团公司厂村交融局面的形成,1969年,按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及靠山隐蔽的战略部署,莱钢作为三线工程于1970年开工建设,造就了企业和地方村庄水融的局面,在“十五”和“十一五”全面跨越的发展阶段,莱钢和周边村庄的距离进一步拉近,部分村庄被厂区包围,形成了厂中有村、厂边有村的局面。
2.2 企业改革发展的原因。许多国有企业从建设至企业改革期间,承担了很多政府的职能,存在全方位的企业办社会现象,为周边村庄免费供电、供水、供气,赢得了周边群众的拥护。随着企业的改革发展,企业的社会化职能减弱,企业性质增强,周边群众享受不到企业带来的各种利益,对企业产生逆反心理。
2.3 群众思想意识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原因。多年来,在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的思想也受到了各种消极思想的冲击,受个别事件的影响,仇富、仇官等思想进一步加重,普通群众求富愿望强烈,借助企业新扩建项目等机会,有“雁过拔毛”的利益思想。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群众法制意识、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部分群众利用历史问题要求搬迁,有迫切改变生活环境的想法。
3 企地矛盾纠纷解决对策
3.1充分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的性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企业稳定发展,必须从企地矛盾纠纷化解这个基础性工作抓起,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始终站在“围绕中心促发展,化解矛盾保稳定”的高度,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企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地方税收”的要求,全力预防和妥善化解企业各类企地矛盾纠纷,提供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牢固树立防范意识,在信息工作上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做好企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信息搜集是关键。只有牢固树立“信息先导”理念,在第一时间发现和掌握信息,才有可能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做好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把各种矛盾纠纷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注重联系群众,既要妥善化解企地矛盾纠纷,又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协调工作中坚持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从而达到以情动人,以真心赢民心的目的。三是牢固树立实效意识,在注重方法策略中控制局势。企地矛盾纠纷一旦爆发,均具有很强的对抗性、破坏性、倾向性,如果处置方法不得当,很容易“火上浇油”,陷于被动。因此在工作中,必须保持对各种矛盾纠纷性质的清醒认识,对事件的起因、为首人员、参与人数、事态程度、发展趋势等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把握实情、把握动向、才能把握主动。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获得支持,开展教育疏导工作,妥善处理企地纠纷事件。
3.2提升群众法制意识和化解自身矛盾纠纷的能力。企地矛盾纠纷的发生、发展、激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政策不了解、不理解。因此,要持续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涉及民生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创新宣传形势,扩大宣传效果,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大局意识,提高群众遵纪守法的自律性和依法维权的自觉性,从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3.3增强企业创效能力,给予政府改善民生的财政能力,企地联手协作,是彻底解决矛盾纠纷的根本。一切企地矛盾纠纷的根源即是群众对美好生活有向往,没有可以实现的方法,因此想方设法在企业或政府身上做文章,要求搬迁或争取利益。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许多企业面临亏损,扭亏为盈、创效增收是企业解决企地矛盾纠纷的主抓手,以经济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让政府有财力进行群众住房、生活、经济来源等一系列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的措施,是彻底解决企地矛盾纠纷的根本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化雷,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特点及对策分析,中国商界,2008(08)
[2]《莱钢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