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

时间:2023-07-21 17:27: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1篇

【摘 要】 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的展开方式和引导模式非常重要,合适的渗透路径会让教育的内容更充分地被幼儿接受,并且可以有效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让幼儿在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健康教育;幼儿教育;渗透;路径

在幼儿教育中,健康教育不仅是重要的常识教育,这也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规律的重要向导。幼儿园时期日常教育工作的展开中,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非常重要,这会让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而这些好习惯则能够让幼儿长久受益。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在实践时展开方式和引导模式非常重要,合适的渗透路径会让教育的内容更充分地被幼儿接受,并且可以有效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让幼儿在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将健康教育渗透到一日常规活动中

以卫生教育为例,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从起床的洗漱、三餐卫生、用眼卫生、衣服卫生等都需渗透到一日生活常规中。如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唱“洗手歌”,让幼儿懂得活动后要及时洗手,从而避免细菌感染。生活中的这些细节是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以及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极为有力的教育素材,幼师不仅要善于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也要善于处理幼儿发生的各类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健康习惯不好,洗手不认真或者根本不愿意洗手,针对这种情况幼师可以采取和幼儿单独沟通的方式,也可以将这个问题在班级提出来,引起大家的重视。结合生活中的这些常规活动展开健康教育,不仅有着很好的实践基础,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起点。

二、专门健康教育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专门教育是指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各类健康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形成系统的健康知识,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以身体保健教育为例,教学中教师可情景表演、采取动作与行为练习法、讲解演示等方法进行专题教育。如在“用手卫生”的专题教育中,教师可通过形象的动画片来引导幼儿观察,然后以示范法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如何做,最后以“我能行”为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洗手,洗手活动中以歌曲激发幼儿兴趣,并以“比一比谁的小手洗得最白”为激励,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洗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强,教学效用明显,能够让幼儿对于相应的健康知识有更为充分的领会。

三、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机融合

可以将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灵活地和其他领域的教育实现有机结合,让彼此充分发挥相辅相成的效果。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广,仅仅是专题教育无法覆盖所有的内容,单一的教育引导方式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如果能够将健康教育和各个学科实现有机融合,比如,和语言教育、音乐教学、科学教育、美术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等进行灵活的结合,这会覆盖更广泛的健康教育内容,同时,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上也会更灵活。比如,在将语言教育和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语言为指令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游戏,让大家在游戏中来学习相关的健康知识。这种跨领域的结合不仅让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更强,能够收获的教学效果也更加理想。

四、幼儿园和家庭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同样重要

很多幼儿家长将所有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工作都交给了幼儿园,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学到这些知识、常识和生活习惯后这些内容就会一直跟随。这是一种极为简单与片面的认识方式。某种程度上,幼儿的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于他们的影响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同样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构成。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应当在教育思想理念上达成共识,并且积极展开家园共育活动。幼儿在幼儿园中学到的内容要让他们回到家后也积极展开实践,并且家长要给予监督,需要的时候还应当积极给教师反馈。只有两个方面形成一股合力,透过紧密的家园合作与家园共育,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度才会更强。

五、幼儿健康教育展开中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让幼儿在实践中习得更全面的健康知识。不少幼师对于幼儿的健康教育还是停留在语言层面,会在言语上对于幼儿展开要求,但是并没有深入监督幼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效落实了这些具体要求。在展开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时,幼师要积极转变观念,要能够充分意识到实践对于幼儿习得这些健康知识,并且把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只有不断将语言上的教育内容转换为对于幼儿生活实践的监督,这样才能够让幼儿更好地学到这些知识与常识。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习惯教育同样重要。一提到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大部分人的观念中首先想到的是各种生活中的习惯和行为方式。这确实是针对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构成元素,但这肯定不是全部。幼儿时期的孩子心智在快速发展中,他们对于各种人、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也在慢慢发生转变。这个时期的幼儿如果能够对于身边的人和事形成正确认识,并且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性格,这会给幼儿今后的成长过程奠定好的基础。而这些往往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幼师在实践健康教育时同样应当关注到幼儿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在生活遭遇的一些小困境或者小摩擦,以及随之产生的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并且及时给予疏导。只有从心理和生理层面都给与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够实现健康教育的体系化,这也是推动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的一股力量。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本院2010年5月-2012年3月共272出院病例,男116例,女156例,年龄56~102岁;脑出血190例(外伤性脑出血73例,高血压脑出血114例,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3例),脑梗死71例,老年痴呆症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6例。两组患者除观察指标,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采用除住院期间认真落实疾病健康教育外,出院后进入家庭进行指导。患者出院后责任护士到患者家中进行护理措施的落实及健康教育现场指导,出院1周内每2d到患者家中去一次,以后每周去2次,时间共计1个月,护士长每周检查落实情况并做出评价。对照组采用患者住院期间认真落实健康教育流程,出院后1个月内进行电话回访2次,了解疾病护理落实情况及患者病情,并对患者询问的护理问题进行解答。两组患者出院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才列入研究对象。

1.3评价

1.3.1患者满意度用医院自行设计,用于护理质量检查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时的量表进行评估。

1.3.2健康教育达标评价针对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期护理要点制定出易懂、易掌握的健康教育内容,入院、出院时每个患者均发一份,出院1个月考核患者及家属掌握情况,能够正确回答80%以上内容,视健康教育达标,否则不达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满意人数135人,满意率为99.3%;不满意1人,原因是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慢。对照组患者满意人数119人,满意率为87.5%。

2.2观察组健康教育达标人数131人,达标率为96.3%;对照组健康教育达标人数92人,达标率为67.6%。

3讨论

健康教育可以增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医务工作者应该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把健康教育贯穿于疾病及疾病康复过程,使患者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关注自身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缓解病情,促进康复,减轻社会负担[3]。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阶段我国健康教育工作还局限在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疾病护理指导、护理措施落实并未开展,而各种现象表明,家庭护理特别是卧床患者的家庭护理才是现阶段我国的难点问题,由于家庭护理的不到位,大多数患者经受护理并发症的痛苦折磨;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将重点放在疾病治疗及恢复上,患者的疾病护理依赖病房护士,并不重视对患者的精心护理,医生及护士对其宣教的健康教育及护理知识也不认真掌握;当患者出院后,他们并未掌握多少对护理的知识,一旦患者回到家中,对患者护理心中没底,专科护理知识了解更少,从而产生焦虑;患者回到家中,无医生、护士的督促,家属对患者护理也松懈了下来,年轻人去上班,留老年人或请陪护在家中护理患者,因为护理知识未掌握,所以护理措施就会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者的痛苦。医务人员要使健康教育在家庭护理中落实到位,家庭护理人员及患者了解疾病及康复观念,最终达到行为的转变[4],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改变护患关系,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真正意义,使护士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3.1健康教育在家庭护理中的落实实施使患者及家属心理焦虑发生率降低。多数患者及家属因为疾病护理知识未掌握,存在恐惧焦虑心理反映,通过健康教育在家庭中的落实和指导,给予情感支持、专业护理指导[5],家属对患者的护理也能得心应手。

3.2健康教在家庭护理中的实施能降低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有效落实家庭健康教育措施,使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褥疮发生率和发生褥疮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坠积性肺炎和痰阻发生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也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家庭健康教育保持了医院与家庭的连续性干预,及时发现患者的问题,并给予恰当的指导[6],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人治病,全家防治”全面形成家庭健康支持促进系统[7],使健康教育工作发挥最大的作用。

3.3健康教育在家庭护理中落实实施使健康教育达标率、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疾病健康教育使患者难以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很快遗忘。有些患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医生更为信任,在健康教育流程中有医生参与效果会更好,医护互补,更能提高健康教育水准[1]。资料中患者及家属健康知识和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与医务人员到患者家中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和疾病护理指导是密切相关的,笔者在进行家庭健康教育时,不仅把理论知识和自我管理方法教给患者,更主要是使患者和家属深刻认识到患者健康对他们的责任,患者出院后仍然不断的接受健康教育,控制疾病的发展,使疾病更好的恢复,这样不仅使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也使医务工作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第3篇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学生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学校应该是学生的乐园,学习应该是学生的需求、乐趣、享受。目前,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仍一味地追求高分,偏主科、设重点,使教师、家长、学生都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心理负担最大的还是学生,违背心理规律教育手段,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使他们更加丧失学习的兴趣,造成心理上各种矛盾的激化和混乱,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二)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的因素

1.社会因素;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敏感,又敢于幻想和冒险。但是一些消极思想和生活方式,加上不良宣传的误导,同样冲击着身心还很幼稚的学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干扰他们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家庭因素;放纵、溺爱的家庭,导致自私、任性、粗暴、孤傲、异常心理等,残缺家庭日益增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是不可低估的。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而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使子女产生委屈,抱怨仇恨等情绪,造成自卑、孤僻、偏执、逆反等病态心理。走向极端的家庭和不利的家庭因素,使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康。3.自身因素;学生特别是青春期非常注意外表形象。个头高低,长相好坏是造成他们自傲、自卑、多疑等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性心理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异性,出现幼稚和盲目的早恋意识,学习和升学的竞争,人际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都容易导致焦虑、悲观、抑郁、冷漠、孤僻、恐惧、偏执等异常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二、在农村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针对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②学习心理指导。即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情感教育。

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控制、调节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进行相关的训练和自我表达、放松训练。④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关系学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和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⑥自我心理休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

(二)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人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心理品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同时耐心正确地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管武断的做法。 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要根据本校实际,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学校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同时注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个别谈心,个别辅导。4.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应用性的需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取成长与发展。

(三)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第4篇

笔者2007~2010年从事单位健康教育工作,几乎参与了所有本街道及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种健康教育活动,对杭州市区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有所了解,并通过在社区基层的实践工作、思考、总结,对杭州市市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全科医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宗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这种照顾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病人的服务涵盖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等多种方面。因此,全科医疗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模式。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模式的转换,全科医学越来越受重视和推广,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开展全科医疗服务,而在这一全科医疗模式中,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从事社区医疗工作5年,担任健康教育工作3年,碰到了不少的问题,在工作中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现将这些问题和思考提出来,以对健康教育和社区全科医疗工作的完善有所帮助。

目前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有:①政府主责模式;②卫生部门主责模式;③社会协调模式;④市场发展模式;⑤FLEAH模式;⑥综合干预模式;⑦以家庭为基础的健康家庭模式;⑧俱乐部模式。

杭州市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方式为:①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对妇女、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以及食品、公共场所等各类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②各类纪念日、活动日及季节特点的健康教育活动。利用重大卫生纪念日、活动日(周、月)及当地重要卫生活动,疾病流行季节等时节,在社区或街头人群集中处开展大型健康教育活动,以制造舆论和声势,传播卫生保健知识,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③对正在发生的传染病等,运用黑板报、宣传画册、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举办健康讲座、利用媒体和电子科技进行紧急相关宣传,上门进行宣讲的方式进行。④针对本社区的疾病谱开展相应的疾病健康知识宣讲。

讨 论

这样的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时间一长,这种以政府和医疗部门主导的模式未免太没有新意了,慢慢地,群众参与的热情就下降了,从而使健康教育工作成了没有对象的单方面工作。因此,根据调查和统计,认为以下办法值得参考。

社区组织与动员,实行行政干预:社区健康教育是从整体上对社区群众的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范围和内容极其广泛,涉及个人、家庭、群体身心健康,贯穿于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多部门合作的综合体现。搞好社区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取得社区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而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多为兼职工作,这就造成很多工作无法落实,无法做到位。

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健全网络:动员社区各单位协同参加,由社区领导牵头,教育、卫生、新闻、财政、环保、社区群众团体等共同组成的社区健康教育横向网络。网络实行双轨管理:一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组织和业务指导;二靠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干预。两条渠道,对口管理。建立健康教育目标岗位责任制,纳入有关工作的考核内容。要真正地加强各单位的联系,共同开展健康活动。利用一切手段,以形成人人关心社区健康,个个参与健康教育的风气。

不断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发展居民中自愿无偿参与社区健康教育行动的志愿人员,或能够积极配合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的社区居民,而不是现在的单方面由卫生机构和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开展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希望能够引导正确消费而挖掘出的潜在资金用于健康教育工作上,而不是完全依赖国家的投入。

实施工作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主要是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来完成。包括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度、活动内容、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对目标人群的知、信、行及有关行为危险因素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对活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测。

培训健康教育人员: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优秀的工作团队,因此政府一定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目前,社区健康教育最缺的就是专业的健康教育人才,要做好人员优化,工作优化、科学化,而不是完成指标、任务。

第5篇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真正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在两年内对我校高一至高三年级42个教学班中2900多名学生和150多名教师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有老师和学生,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40人,男女教师各20人。调查方法分问卷,访谈,座谈。调查过程采取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校教育中是否在性格,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疗养平台。共发放问卷360份,其中教师40份,学生32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49份。个人访谈80人次,教师10人次。组织座谈32人次,教师 4人次。上述均有较详细笔记。调查结果表明:

1 问卷中有57%的学生对健康的定义不明,且低年级多于高年级,他们认为健康只是身体的。

2 供教学使用的工具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很少的有的学生占73%。

3 在教学过程中,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为10人,占25%,这于专业有关,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符。有的教师属非师范院校毕业教师,不谙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全国来看,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心理教师,多是非专业人员,或是兼职教师。

4 不谙人际关系和交往的学生197人,占62%,教师6人,占15%。师生共同特点是和父母,老师,同学,同事不能很好相处。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

5 有逃学,辍学行为的学生19人,抽烟,酗酒学生27人,早恋,痴迷网络48人,不按时上课老师5人,酗酒,赌博老师3人。这于家庭,社会有关,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6调查结果表明,阅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的学生占68%,阅读低级,不健康书籍的学生占17%,纯粹不阅读课外书的学生占15%。

7 教师心理负担重者有6人,占15%,他们普遍认为会考,统考,高考自己比学生还紧张,无暇他顾心理教育。甚至有精神崩溃者2人。

8 不堪学习重负,导致精神抑郁,多愁善感,心胸狭窄,多疑,孤僻,急躁,任性者有21人。

9 在实施教育行为过程中,有暴力行为倾向的教师2人。

10座谈中,多位教师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心理品质好,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素质重要,心理素质无关紧要。评价机制考察学生重在学习成绩,轻心理品质。

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的思考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浅薄,量小面窄,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我国人口资源的可持续以展和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为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如下思考:

思考一: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学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社会和学校应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全面维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思考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教师心理。教师为人师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其必修的教育学,心理学是驾驭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为了让青年一代更好的适应明天的挑战,教师必须从自己做起,以健康的心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思考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

思考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防患于未然。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动态。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正确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思考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行中学课本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目的,没有内容,没有时间,实际可操作性小,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状态。

思考六:利用现有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可谓俯拾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有意识落实,常此循序渐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逐渐形成。

第6篇

[关键词] 儿科门诊输液室;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b)-097-02

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承担着小儿静脉注射、皮内注射、肌内注射及雾化吸入等护理工作。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患儿在院停留时间短,正是这些特殊性,在对患儿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为充分尊重和维护患儿及家属的权利,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笔者对儿科门诊输液室在实施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现报道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护理操作前后告知不清

临床护理告知中,护理人员是不可替代的告知主体[1],护士应当把护理告知作为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渗透到护理过程中,既可以让患儿及家属放心满意,同时也能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如在为患儿输液时告知:输液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输液中,如何护理好输液中的患儿,避免漏针,输液完后,如何按压穿刺点,做好留院观察等,往往由于穿刺人数多,护士没有足够的时间详细告知家长,仅简单一句“把宝宝照顾好”,家长没有得到可行性指导,出现漏针后情绪大,还会因重复穿刺导致护患纠纷产生。

1.2治疗用药及作用告知不清

护士忽略了自己是告知的主体,不能主动告知患儿家长,所用何药,有何作用以及注意事项,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以及得到相应的告知,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不高。

1.3对不健康行为教育缺乏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患者确立健康模式、健康行为[2],患儿及家属在输液室留观期间,会将他们在日常活动中的一些不健康行为表现出来,由于护士工作量大,人员缺编导致的工作压力大,使她们往往是听之任之,熟视无睹,或者简单地予以更正,让家长一时难以接受。由于健康教育不到位,要改善患者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认识和行为的改变,虽然是不可能的,也不能达到应有的健康教育效果[3]。

1.4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简单

在门诊输液室的墙面上,以图文告之的形式刊出了一些对护理操作的告知内容,但是这种形式,不能吸引家长的注意力,没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家长的注意力主要是放在患儿身上,不关注其他事情,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对事不对人,缺乏针对性。

1.5健康教育的方法技巧有待提高

作为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护士应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如:教育学、行为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才能使健康教育工作达到效果。由于临床护士没有系统地受到相关培训,往往是凭经验办事,对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2对策

2.1完善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根据输液室的工作特点,以及患儿就医后进行输液等各种治疗流程,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种护理工作环节中,各个班次中,明确职责,形成制度,逐个落实,责任到人,以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逐步形成健康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避免护理工作的盲目性。

2.2实行科学排班,保证人力资源

根据每个季节,每天各个时间段患者的流量特点,及时调整各个班次的上班时间,实行弹性排班制,以充分保证患者高峰期间,护理人员相对充足。安排专职的巡视班,不断地巡视观察间,主动换药、主动拔针,做好输液中、输液后、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发现患儿是否漏针、拔针后如何按压,按压多长时间等,确保每项护理工作准确到位,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满意度。

2.3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除墙报外,在输液室增设一台大屏幕电视机,滚动播放小儿疾病的护理常识、儿童营养、生长发育等相关知识,图文并茂,中间穿插播放儿童喜爱的动画片、儿歌等等,结合疾病及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将各种操作的相关告知、基础护理知识等制成温馨告知卡,发给患儿及家属。如做皮试时,发放温馨告知卡,除告知家长,做皮试后的相关知识外,还可以记录看皮试时间、注意事项,让患儿及家长得到全程、全方位的健康教育。

2.4加强对护士综合素质的培训

作为儿科护士,护理操作技术娴熟是基本条件,同时还应具备各种相关知识,如法律知识、沟通技巧、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在工作中才能主动为患儿及家长提供健康指导,以满足患者在疾病信息、情感方面的要求。定期为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科学考核,设计各种场景,让护士现场发挥、灵活应对,提高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提高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沟通过程中,针对家长的个人习惯、文化背景,家庭及社会支持,确定有针对性、创造性的健康教育方式,使患儿及家属的护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同时也让家属了解并理解了护理工作,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

2.6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实现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理念

护士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是小儿生活的中心,小儿是家庭的重心,必须支持、尊重、鼓励、提高家庭的功能,维护和支持家庭原有的照护方式和决策角色。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影响他们形成合作指导型的护患关系,发挥家长护理患儿的积极性。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到医疗服务中,也是预防错误的有效手段[4]。

3结果

通过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护士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增加,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有效地避免了护理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陈筠.临床护理告知程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

[2]张,高德彰,吴光曙.患者教育的起源和现状及发展方面[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6-367.

[3]于普林,叶文,刘雪荣,等.社区高压患儿自我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31(11):833-835.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建设开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对新时期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性心理;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对于性知识的困惑,使他们能够学会正确处理有关性方面的一些问题,更能接受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开朗的性态度;能够尊重及爱护他人,不至于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还有利于帮助新时期大学生了解社会上不同的性现象,促进其明辨是非,对于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总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开发,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性观念与生殖健康行为能力,使其能够自尊、自信,树立健全的人格,为将来正确择偶奠定基础。当代大学生虽然经历了中学阶段的性启蒙教育,但是,从整体上看,其性知识仍然贫乏。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性心理活动最频繁、最活跃时期,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关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更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性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正确择偶并获得终身幸福。

二、影响高校性健康课程建设开发的主要因素

1.性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匮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当前,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一些高等学校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只关注性生理、性心理知识,仅仅涉及狭义的内容,内容陈旧和单一,不仅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笔者曾对10所高校的性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任何一所高校把性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更不用说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许多高校的性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如何处理两性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性态度,如何看待性别差异等问题避而不谈,没有相关的教育和辅导内容。另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影响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的一个主要因素。高校性健康教育质量明显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相关性知识的渴求。笔者经调查发现,接受过正规性健康方面培训的教师非常少,只占高校性健康教育教师数量的10%,取得相应的性健康教育资格认证的教师则更是少之又少。性健康教育内容贫乏,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影响着高校性健康课程的建设开发。

2.社会、家庭在性教育问题上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建立性健康教育体系

只是依靠学校来完成性健康教育还远远不够,在性健康教育问题上,社会、家庭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然而在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过程中,社会、家庭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学校是主要环境,但是,也不能够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父母对婚姻的态度、家庭氛围,社会舆论、网络传播等,对学生的性观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大众媒体对于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形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在三者性教育的衔接问题上,却存在着严重缺陷。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家庭,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而对于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指导更是显得贫乏。另外, 许多人对于性教育还存在误区,觉得性是人的本能, 根本不用教;如果我们过于宣传性方面的知识,反而会影响到学生对性的正确认知,从而没有真正建立“三位一体”的家庭、学校、社会性健康教育体系。社会对于性健康教育认识不足,也影响着性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新时期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

1.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身体机能方面,已经步入了性成熟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性知识充满了渴望。然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的投入比较少,导致许多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相对匮乏,性道德、性意识、性理念认识不足,在性生理、性心理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果在这一阶段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性健康知识教育,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显得非常必要。在进行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真开好性健康教育公选课,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把性健康教育课讲得生动活泼,激发同学们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为了提高在学生对艾滋病、性病危害的认识,在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用大量图片资料来说明其对人类的危害。

2.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简单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还要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避孕方法。针对一些学生对于性问题比较敏感、难于启齿的现象,在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让学生回答问题,答卷可以不署名,这样,可以让学生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想要问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性知识的认知程度,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教育。另外,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方面应该密切配合,只有家庭主动配合,关心学生的性心理,社会生存环境得到净化,才更有利于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注重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普及性强的性健康知识,以提高教材的科学性。高水平的性健康教师队伍对于课程建设开发也非常关键。目前,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课的专业老师以及医学专业教师承担,受专业的局限性影响,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同时,引进一些有资质的、专业能力比较强的教师,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缺乏性健康知识,不仅容易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性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还容易导致性犯罪率的上升,以及婚前和流产女性人数的逐年上升,因此,开展性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性观念、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丰满,张德新,黄江荣,等.综合性大学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1, (12):3-4.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整合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端正他们的行为道德规范,才能培养出健全、拥有良好品德的人。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整合,才能体现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共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德育是21世纪教育的灵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尝试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各自起着独特作用,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使其相辅相成,符合现代教育工作整体实施的发展趋势。

1.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补充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实施德育夯实了基础。个体道德内化所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了心理基础。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和完善了德育的目的和内容。学校德育目的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是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旨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学校的德育内容侧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力图使学生正确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偏向于认识自我,强化学生自控、自助、自立的能力等。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德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新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德育一般采用传统的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教导和灌输,通过谈话、宣传和榜样示范等方法向学生传输德育内容,让学生产生内化;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情绪调节、情感体验、心灵沟通、团体辅导等活动,努力促使学生自我反省,积极思考。

2.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

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引方向,其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德育的“视野”和“思考方法”,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如小学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关键在于如何整合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德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是历史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双向借鉴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将为学生提供更贴合其心理需要、更有效的教育服务。

1.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崇高的教育工作者,其行为举止均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保证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还应通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队会、民主生活会、教师思想交流会等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2.提供良好的班级生态环境

班级环境是班主任、科任老师和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爱好的学生组成的群体。班级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班级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到在自家一样的安全、轻松。同学之间友好往来、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使学生获得良好班级环境的积极体验,尽快适应学校环境。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德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改变德育过程中学生被动受控的尴尬局面;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活有钥纬棠J剑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情感体验及自我践行,消除他们对单调说教的反感和抵制心态,缩小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品德心理的形成,归纳起来包括四个方面,即知、情、意、行,这四种心理成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只有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把握思想道德原理,才能让学生在新的道德演变中减少迷失,从而不断融入社会的变革中。

4.协调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参与

学校与家庭是学生成长活动的两大阵地。因此,对学生进行完善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求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掌握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等,共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同时,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培养。学校和家庭应该与社会形成一股合力,多方面促进学生的角色体验和实践,为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提供正常渠道。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注意点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绝对不能少,也不能互相代替。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或相互替代,而是两者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联系融通、相互渗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心育问题德育化”或“德育问题心育化”的倾向。

总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只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真正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才能完善教育教学的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可造之材。

参考文献:

[1]李绪臣.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2(S4):277-278.

[2]叶一舵.论德育与心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6.

第9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8-183-02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经济、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预防接种儿童监护人的知识层次、综合素养参差不齐,许多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未引起足够重视,漏种、接种证丢失等情况时有发生,加大了社区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难度。近年来,本院针对新形势特点,加强了对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3年1月本院辖区内有预防接种儿童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将2009年2月~2011年1月有预防接种儿童的家庭1236户作为传统接种组,2011年2月~2013年1月有预防接种儿童的家庭1248户作为健康教育组。两组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组 对每个家庭的儿童监护人实施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促使监护人熟悉预防接种内容、相关疫苗的作用、预防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等。

1.2.1.1 新生儿期的健康教育 在医院分娩的婴儿,深入到产妇床边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给每个产妇发放书面资料,介绍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新生儿要接种哪些疫苗、如何进行接种,特别详细介绍新生儿要接种的卡介苗、乙肝疫苗的适应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选派专人到产妇身边为新生儿进行卡介苗、乙肝疫苗的接种,保证新生儿在出生24h内及时接种疫苗[2]。

1.2.1.2 建立预防接种档案时的健康教育 在婴儿出生1个月内,要求辖区内儿童监护人携带婴儿出生医院提供的《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到预防接种门诊建立儿童预防接种证、接种档案,建档时进一步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宣传我国对儿童实行的预防接种制度,并提醒监护人应积极配合预防接种工作,要认真填写儿童信息,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等内容,必须按预约时间准时接种。

1.2.1.3 接种前的健康教育 (1)每次接种前认真履行告知职责,让监护人了解卫生部制定的《扩大免疫规划范围实施方案》,一类疫苗免费接种,如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等,二类疫苗需自费接种,如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等。(2)告知监护人儿童必须在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接种,如有身体不适可暂缓接种,接种前日要洗澡更衣,保证接种部位清洁卫生,接种当日不宜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等。(3)告知监护人本次接种疫苗的名称,预防的疾病,接种的禁忌证,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4)认真记录接种日期、受种者姓名、性别、年龄、接种过程有无异常情况等。

1.2.1.4 接种时的健康教育 接种时认真做好心理疏导,解除儿童的紧张恐惧心理、解除监护人的担心心理,告诫并示范讲解正确抱儿童的姿势,防止接种时发生意外损伤等。

1.2.1.5 接种后的健康教育 (1)接种后提醒监护人给儿童穿好衣服,防止受凉,告知必须观察半小时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叮嘱监护人儿童回家后要多喝水、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暂时不洗澡,不搔抓注射部位以免感染等。(2)将预防接种门诊室科室及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告知监护人,以便进行接种后的跟踪服务。(3)告知少数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发生一些副反应,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4)告知监护人下次接种时间及接种疫苗等名称,提醒要妥善保管好预防接种证,不能损坏及遗失。

1.2.1.6 日常工作中的健康教育 (1)定期举办有关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讲座,让儿童监护人《传染病防治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相关内容,使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深入社区居民心中。(2)利用社区的宣传栏、电视屏定期宣传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在预防接种门诊室张贴具有儿童特色、能让儿童及监护人看得懂的宣传图片,强化预防接种意识。(3)在社区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如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内容、预防接种家长须知、传染病防治知识等,使居民了解预防接种常识。(4)有目的地到学校和幼儿园进行宣传,引起学生、老师、家长的重视。利用计划免疫日、结核病日、艾滋病日等宣传日到街头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知晓度。

1.2.2 传统接种组按常规方式开展工作 两组均在每年年终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统计每年接种儿童的接种率。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进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

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组明显高于传统接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接种儿童接种率

儿童接种率健康教育组明显高于传统接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32,P

3 讨论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健康知识、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

健康意识,从而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及生活习惯的教育形式。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3]。健康教育在各级医院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中也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通过对儿童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使之树立科学的健康观,知晓计划免疫的意义,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3.1 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了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

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在预防接种的各个阶段实施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组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对预防接种目的、获得接种疫苗通知途径的知晓率均达到了98%以上,但对免费与自费疫苗的种类、疫苗接种前后注意事项、接种疫苗的禁忌证、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的知晓率健康教育组与传统接种组虽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健康教育组的知晓率均未达到90%,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仍要加强对这几个方面的教育。

3.2 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了儿童的免疫接种率

通过在预防接种中开展健康教育,使许多家长更多地了解预防接种知识,由被动接受接种变为主动要求接种,使儿童的免疫接种率达到了99.3%,与国内某些学者的报道相似[4-5]。在预防接种别是针对流动人口家庭重点进行健康教育,使由于种种原因在家中或私人诊所分娩儿童也能及时得到接种,大大提高了儿童的免疫接种率,有效地提高了儿童的抗病能力[6]。

3.3 健康教育的实施对儿童免疫接种安全性的影响

在健康教育中,通过告知监护人在儿童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儿童接种禁忌症等知识,观察能否能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本研究中,健康教育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传统接种组发生5例,因例数少未能作统计学分析。因此,健康教育对安全性的提高有待进一步论证。

综上所述,在社区预防接种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儿童的免疫接种率,是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秋霞,黎娜.对孕妇开展婴幼儿预防接种知识的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8,23(8):69-70.

[2] 杜芳,万桂荣.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门诊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5-49.

[3] 李前风,王秀桃.住院病人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护理研究,2006,20(5C):1401-1402.

[4] 刘学芳.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9):1167-1168.

[5] 刘东梅,陈敏,孙艳丽,等.细节化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江苏预防医学,2012,23(3):67-68.

第10篇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情绪安定愉快”作为健康领域幼儿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往往把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做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2.保教队伍缺乏专业系统培训

目前心理健康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导致教师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3.只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呵护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家长总是有求必应;另一方面,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家庭生活的不良环境,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经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积极构建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1)创设良好的园所文化氛围

幼儿从小就得到祖父母、父母等多个成人的百般呵护。他们从各自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本身就带着几分胆怯和不安。如果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感受是轻松的、乐观的,那么他们的胆怯和不安心理将会得到缓释。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友好合作、愉快相处,会使幼儿受到良好的情绪熏陶,从内心深处萌发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攻击常常受到别的幼儿的强化,而被攻击的幼儿常被迫退缩或放弃,攻击他人的幼儿的行为由此得到强化,长此以往,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幼儿园的各项教育始终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教师与家长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以身示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因此,就要完善相关教育培训机制,邀请专业人员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3.在一日活动中融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在生活管理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然后幼儿园要坚持每周开展1~2次心理健康活动,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随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发挥家庭、社区的教育作用,形成整体合力

(1)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

(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如亲子郊游、亲子协作等,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开设家庭心理咨询,给家长提供适时、有效的帮助。

5.开展“社会模拟活动”

让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

6.实现时空开放

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产后访视健康教育经验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83-01

产后访视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在产妇和婴儿健康保驾护航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健康教育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产妇的文化背景、居住环境、经济条件及配合程度,因此要求专业的保健人员根据产妇实际情况提供“多样性、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同时根据健康教育的反馈效果,不断总结经验、寻找不足,及时更新专业知识。

1健康教育的内涵

产后访视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的形式已从传统单一的宣教逐渐转变为双向交流。传统形式仅履行产后访视的职责,一般作用较为局限,难满足现代家庭母婴保健的要求[1]。新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产后访视内容要全方位、多层次,避免流于形式的健康教育。故除单纯口头宣教外,访视人员还给予产妇现场示范,并配合书面指导材料,如教育计划、保健指南、健康教育处方等。对有条件者提供直接生动的录像资料;为及时解答孕妇的疑惑或问题,开通咨询热线电话,由专业的妇幼保健人员解答患者疑惑,及时解决遗留问题或疑难问题,进一步拓宽产妇获得健康教育的途径。

2量化健康教育的工作

产后访视人员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教育内容。将教育内容分解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题不同,并根据随访时间确定,根据产妇的健康情况讲解具体内容,同时配发相应的书面材料妇学习。收集产妇产后的状况,如精神状态、起居、疼痛、饮食、乳汁、子宫收缩、恶露性质及量、乳汁充足与否、伤口愈合等,针对产妇及其家属担心和关注的问题,访视人员给予耐心详细的解释和指导,同时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帮助其选择适当的保健措施[1]。检查孕妇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复述不全或错误的产妇进行额外强化指导。对某些需要产妇亲自动手的操作项目,主动示范给产妇学习。强调某些重要的保健常识,如预防接种时间、产后42天的检查新生儿鱼肝油的服用等事宜。为母婴建立健康教育档案卡,详细记录其健康情况及联系方式,便于及时联系和监督。

3积极消除产后焦虑抑郁

产后焦虑抑郁是产妇的常见病症,产后6周是焦虑抑郁的高发时期,因此要求访视小组应加强产后访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如指导产妇育婴技能,缓解产后焦虑抑郁的主要方法。访视人员主动与产妇沟通,找出影响其焦虑抑郁心理的主要原因,通过向产妇多介绍其他产妇的成功案例,帮助缓解不良情绪反应,鼓励其克服产后焦虑抑郁的心理。同时,嘱咐家属与产妇多交流,多关心产妇,纠正其不良的育婴行为,重点是帮助产妇感受来自家庭的关心和支持,助其顺利完成向母亲角色的转变,降低产妇抑郁焦虑的发病率[2]。嘱咐家属密切关注产妇的心态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保证母婴健康。

4重视产妇产后性健康

除提供健康保健常识外,性健康也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可保证幸福婚姻,而且可提高产妇的性生活质量,因此访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加强了性健康宣教。在产褥期关注产妇的姿势、运动及卫生对性健康意义重大,正常健康分娩者可于产后6~12h内起床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作家务时禁忌蹲位,预防子宫脱垂;同时访视小组根据产妇身体状况,帮助其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时间,告知产妇何时可行性生活,提醒其注意会阴清洁[2]。其次,嘱咐产妇要做好对产后首次性生活的心理适应过程,避免过程中的不适、疼痛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纠正产妇的错误认识,如哺乳期无需避孕等,根据是否哺乳应选择相应的避孕措施,如哺乳者一般采用,未哺乳者可选择药物避孕。积极有效的预防产后保健对产妇自身及婴儿健康均有较好的效果[5]。采用形象的方法向产妇讲解产后性器官的变化及可采取的措施,告知作产后保健操可预防阴道松弛及肌张力降低,必要时予以示范。向产妇讲解产后性问题的发生情况(如发生率、病因及常见类型)以及首次性生活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情况时的应对措施,如疼痛、阴道干涩等,减少性生活中的问题发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3]。

5强化婴儿喂养的健康及智力

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早期给予新生儿智力开发的重要极性。积开展新生儿抚触指导,有次序地对婴儿每个部位进行抚触,向家长释范示范抚触按摩的常用手法和技巧,强调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力度均一、适中,同时也可与其进行语言及情感交流,不仅可预防产妇产后抑郁,而且可提高婴儿免疫力、血液循环及应激力,促进婴儿的情商发育[3]。访视人员借助常用的评分工具对婴儿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价,如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来筛查高危儿,对风险较高者,则给予及时干预,必要时实施医院和家庭共同干预的模式。鉴于婴幼儿期大脑及功能的可塑性较大,因此产妇及其亲属可给予早期干预,促进婴儿智力、运动的发育及脑损伤的恢复,对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给予婴儿必要的刺激,如产妇可适时给予婴儿日光浴、空气浴及水浴等,不仅可通过外界温和刺激促进中枢神经发育,而且可降低佝偻病的发生。同时,新鲜的空气可提供较好的发育环境,增强全身各系统的功能。

综上所述,加强产后访视过程中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产妇和婴儿健康的关键,访视人员应根据产妇具体需求来制订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全面、主动和连续的健康教育内容,促进母婴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方海琴,许红,廖文梅,等.产后家庭访视的实践与体会[J].全科护理,2013,11(1):90-91

第12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学校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就应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其次,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努力创设和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也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动技能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浓郁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学生拼搏精神,整洁的校园设施可以规范学生心理行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也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水平,促使家长自觉地营造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心育环境,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孩子,与学校形式强大的教育合力。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村队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

三、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要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可以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力。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有所不同。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不成熟的特点。也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整齐划一,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消极的、有害的,而是可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教师不应忽略这一点,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切忌轻易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老师要为人师表,以满腔的热情感动学生,要有敬业精神,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这样才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