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

时间:2023-07-21 17:2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

第1篇

关键词:商业地产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一、目前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商业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由于商业地产业上下游关联的产业链条广泛,一直以来商业地产业都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先环节。一直以来,每一个地方经济实体都把发展商业地产业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先发展产业,这一方面引导促进了我国商业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一方面过度的产业引导也使得商业地产业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国商业地产业在历经将近10年的快速发展趋势后在近期呈现出发展速度大幅度下滑甚至个别地区倒退的局面。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刚性住房需求与投资性住房需求不断强劲,加之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商业地产业经历了10年的黄金发展期,这一阶段商业地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高利率的产业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投资性甚至投机性资金主导了一部分商业地产市场的走势,同时大量城镇化的新增人口刚性住房需求巨大,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满足,加之国家货币政策持续宽松,造成市场资金流动性充裕,进一步放大了商业地产的需求。

其次,快速发展的商业地产市场的超额利润使得许多不具备商业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进入了商业地产市场,造成商业地产市场企业质量良莠不齐。房价的过快上涨也促使了更多的土地以各种形式流入到商业地产市场,一些林地,农耕地也通过非法的变更土地性质开发商业地产,使得我国本来就匮乏的土地资源更加不合理利用,很多情况下的强拆,强占行为也引发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二、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首先商业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存在,未来商业地产将会持续下行发展。中国家庭购房主要需求仍然来自投资性需求,但由于大量空置房的存在,同时商业地产市场将在未来5-10年持续处于下行趋势,目前已不是买房投资的好时机,未来真正健康的商业地产市场将是改善型需求为主。未来我国商业地产市场将持续缓慢下行。

第一,产业利润的下降促使商业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

在传统住宅行业面临拐点的前提下,商业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加快。商业地产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一方面围绕商业地产的不同行业进行布局,包括商业、养老和文化旅游地产。另一方面,商业地产企业积极参股或控股其他行业,实现主业的多元化或彻底转型。由于行业的竞争力度逐渐加大,中小房企的多元化经营趋势将加快。未来,大型商业地产企业的转型也将逐步落地。

第二,投资性买房需求较少,未来房价由市场决定。

房价的问题一直以来牵动着几乎所有国人的目光和神经。按照一般的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价格短期内由供求关系决定,长期主要由其成本因素决定。但在中国,除此这外,政策因素不仅不能忽视,有时还起着主导作用。十后,新一届政府坚持放开市场无形之手,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有目的地让市场规律发挥基础性作用。政策因素减弱后,根据每个城市或区域的住房供求状况、城市化推进节奏、家庭收入改变的情况等因素判定房价短期内的升降;按照土地价格、建材价格、劳动力和管理费水平、资金成本水平等房价构成的成本因素变化趋势,判断房价的中期甚至长期的走势。

第三,创新与互联网将是商业地产业发展的动力。

互联网正在改变各个层面的传统行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几乎各个行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商业生态系统逐步发生着变化。开发商未来将要学习如何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从客户需求的角度规划企业的经营行为。在行业不断细分的趋势下,按揭贷款证券化、土地银行、住宅银行、社区银行离我们不再遥远。围绕客户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金融产品也将层出不穷,一个商业地产金融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到来。

三、结论

虽然我国商业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整体趋于缓慢下行,但这是一个产业从野蛮发展到健康发展的必然过程。未来政府和商业地产企业更多的应该是抓住市场的力量,避免过度政策性干预,努力做到调整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商业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有效,也许商业地产行业本身的规范和竞争,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商业地产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姬建朝.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12(07):74.

[2]戴胜兰.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279.

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体制;钱荒;现状;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状态,对于这场影响世界的金融风暴,中国所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使金融危机在国内的波及力度减至最低,但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依然暴露出了国内各项制度的不健全,财务管理体制在国内实施的情况亦成为焦点。

2013年6月以来,国内出现了“钱荒”,尽管央行对“钱荒”这一事件进行了回应,但依然引起各大银行以及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的恐慌,各大银行对贷款的审核力度不断加大,房贷、车贷的审批难度亦明显增加。

2013年10月国务院取消了公司最低资本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因为这个政策措施,中国的小微企业必定会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增加,市场会因此变得更加活跃,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竞争以及制度弊病也会相应增加。财务管理体制在这些企业中的适应程度也会逐步得到显现。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我国财务管理体制正处于一个艰难时期。

一、我国财务管理体制现状

财务管理体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必须依附一个实体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处于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中国来说,财务管理体制主要依附于企事业单位而存在,由于我们国家自身的特性,我国的财务管理体制亦在发展中呈现出其自身特点。

1.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财务管理方法落后。由于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往往容易把精力过多投入于实际竞争中而忽略本身内部制度的完善与更新,这就导致了我国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甚至于滞后于企业发展脚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以及管理方法落后是现今我国财务管理体制的一大问题。主要体现在:

(1)资金使用不合理,回收不及时。部分企业由于缺少对资金链的良好把控而经常导致出现资金短缺造成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比如对于应收应付账款的处理不到位,未及时处理赊销款项,导致资金出现短缺,流动资金无法及时获得补充等等。

(2)缺乏一个健全良好的监督管控体制。部分企业对于自身监管力度不到位,不能及时反馈信息,出现问题往往因积压过久而错过最佳解决时效,管理层层次繁杂却不切实际,企业创收能力明显偏弱。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于我国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企业,并不将其划定为财务管理体制范畴,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只重视日常资金往来业务,而对其他环节工作不闻不问。

(3)财务人员不合格,素质低下。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财务工作者甚至没有取得最基本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财务从业人员达不到基本的专业水平,企业也不会提供相应培训机会,对于财务资料的处理停留在最原始的阶段,对企业的财务真实水平没有得到相应了解,财务信息需求者无法获得最真实有效地财务信息。

2.不合理的资金渠道。我国很多企业负债远远超过企业自身负荷能力,依靠大量举借外债来粉饰企业虚空的实际状况,有很多企业股票就如观潮一样,大起之后就是大落。在投资决策中,很多企业盲目注重眼前,而不计后果机型投资,导致企业自身在巨大的投资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夹缝中求生存。从这一方面讲,“钱荒”无疑给了这些企业一个警示:举债无门的情况下,企业就必须靠自身扭转盈亏,并且实行社会的“优胜劣汰”制度。

二、对建立健全我国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议

财务管理已经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企业无论大小,都必须建立一套属于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而这些制度是否能够最佳的服务于企业所需一直是企业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国家和企业必须重视财务管理体制对社会经济以及企业自身的影响。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企业应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地体系,除了对资金链的每一个环节实施强有力的管控,力求是资金周转期达到最佳状态之外,还应对企业产品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和财务管理体制相联系,形成对企业成本、售价、存货处理、资金回收的循环链条体制。做好企业预算管理,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做好成本费用控制,降低非生产性成本开支,从实际上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同时,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甄别、培训,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建出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在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同时,应着眼于未来,树立全新的、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体制走向现代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最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2.合理筹措资金、使用资金。企业无论是筹资还是投资,都应做到正确分析市场走向,做到投资决策合理化,筹资行为正确化。在筹资、投资过程中,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好预测,对资金占比情况、资产负债率、投资回报期、投资收益率、风险报酬率等经济指标做出估算,使资金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保障企业发展稳步前进。

3.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科技网络时达的今天,无论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还是其他从业人员,都必须合理利用网络科技的武器,使之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能降低出错率,同时,能够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在同行业竞争中获取先机。我国财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科技化、网络化、迅捷化。

我国财务管理体制现金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完善财务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逐步进行修正。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这个地位无法动摇,坚持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提高自身素质,推动财务管理体制逐步走向信息化是每个财务人员以及企业人员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国企改革;国有资产;政企分开

一、我国国有企业政企关系现状及问题

政企分开在改革之初就已经提出来了,但至今仍没有达到设想目标,此次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实现政企分开,这对确定政府与国企的关系非常重要。十指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我国国企改革的方向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国的政企关系一直都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政府一直对国有企业实施行政干预,以保证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致使政企不分现象仍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政府,政府没有很好地履行所有者职责,是因为受到了技术、信息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从而导致大部分国有资产处于失控状态,衍生出国企的大量违规改制现象,尤其在石油等较为垄断且利益丰厚的行业,、企业内部严重腐败、肆意倒卖国有资产,这些都导致我国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实现政企分开刻不容缓。

二、国有企业政企分开的必要性

1.国有企业要实现自身职能的转变就必须坚持政企分开。政府既是政治实体,又是经济实体,通过这两个职能的实现来完成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来弥补市场缺陷,以此来实现社会政策目标。而国企要想在市场中自由的实行资源合理配置,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就必须脱离政府的管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也要求实行政企分开。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是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这要求所有经济主体直接进行公平竞争,这样国企就必须脱离政府的行政庇护,不再享有优惠政策。那么,就要在非国有经济和大多国有企业中都实行政企分开。让国有企业自行合理配置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营造一个健康发展,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3.要提升国有企业效率就必然要实行政企分开。有研究表明,国有企业中处于亏损状态的超过1/4。根据我国经济实际情况表明,在政府羽翼下的国有企业危机意识不足、竞争力弱、创新能力差、管理散漫、效率低下、发展较慢。很多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既没有触动内部利益,也没有改变与政府的关系,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实际上,这种形式下政府依然操纵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且由于企业管理层与政府关系密切,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这对企业管理、国有资产有着不利影响。因此如何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是我国国企改革重要的着力点。

三、如何实现政企分开

1.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归属。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必须加快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的。一方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减少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任命,减少政府直接的行政干预,建立奖惩考核制度,让招聘市场比例合理增长,让企业家更好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完善国企经营领导者的薪酬机制。对国有企业人员的薪酬、消费、待遇等进行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最后,自身监督与约束机制并举。加强内部监督与审计,实行内部民主管理,防止内部人员不恰当的生产经营决策行为,以防国有资产流失。

2.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管理应该是间接控制。充当战略家、预测家,但不能是指挥家。政府可以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工具来调节市场,通过市场来迂回的指导企业经济活动。决不能通过行政指令来命令、指挥企业活动。我们必须坚持国家所有、分级代表,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产集中管理集中,推进各部门与企业脱钩的公共管理职能的绩效,完善现有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3.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最核心的就是要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政府职能转变实施了有一段时间,但目前仍未达到企业的满意度。一方面,政府权力过大、进行了太多的干预,但服务职能还不完全。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把自身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角色转变。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济活动,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真正进行生产经营的是企业,政府应该为企业服务。政府和企业之间并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府放权并与国企领导层脱钩,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

因此,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能过度在乎采用何种模式何种方法,而应更多关心如何才能有效的实现政资政企分开、如何进行依法管理等。其中,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简放政权,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和企业的经营权归还给市场和企业,回归到公共领域。

参考文献:

[1]陈劲,郭娜.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分开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月刊,2009,(4).

第4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6.1文献标识码:A

一、国有企业的定位、改革历程

(一)国有企业的定位。国有企业就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由国家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由国家补贴和靠优惠政策生存的企业。例如,在我国现有的资本少、劳动多的禀赋条件下发展的钢铁、航天、军工等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从我国经济发展以来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仍然是国家的经济主要组成部分。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国有企业从1978年来开始改革,从过程来看,主要历经了四个阶段,放权让利、利改税、两权分离和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放权让利阶段,就是政府放权给企业自主经营,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调整企业与国家的分配方式,企业由单纯是执行国家计划变为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避免了国有企业无权、无利、无责的弊端,调动了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但仍存在国家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了很多国有资产流失和私有化的现象。第二阶段是利改税的阶段,就是国家以税收的形式取走利润。改革先是税利并存,即在企业实现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所得税和专项税,然后对税后的利润采取多种形式的分配,后来改革到已以全面的税收取代利润。第三阶段为两权分离的阶段。倡导政企分离、两权分离。推行承包和租赁责任制,以求再不触动所有制的情况下以契约的方式扩大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存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但问题是经营者有较大的自但却没有相应的责任,经营过程的风险全都有所有者承担。第四个阶段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其基本要求是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构建完善的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为基础,把企业真正的变成面向市场的法人主体和竞争实体。

二、国有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经过3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已经从非关键领域和关键领域有计划的逐步退出,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集中,全国国有企业控股的工业企业数目占全国工业企业的比重从1998年得39.22%下降到目前的8.27%。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股份制改制有2002年的30.4%提高到目前的64.2%。国有企业的数量明显下降但利润和效率在提高。

(二)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里角色控制重叠,权力制衡无力,在实践中由于董事长是法定代表人,经理班子和监事会都受制与董事会,部分公司的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使经营层的权利失去了作用。且董事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监事由上级任命,人事多重叠。经理人的责权制度不完善,经理人的收入大大的高于普通员工,而一旦企业经营失误,经理人还可以带着以往的高薪去另外的企业另谋高就。虽然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名义收入不高,但其他收入很惊人。2.投资风险监管不力。国有海外上市的企业中海油在石油期权市场豪赌失败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这一失败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多思考,部分国有企业拿纳税人的钱豪赌,失败了由国家和人民承担风险,这是今天国有企业缺乏投资风险监管。如今的国有企业规模大,而且占据着重要的战略或垄断地位,这些国有企业有些是实行股份制度,有些是上市公司,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有长期投资的经验,而雷曼兄弟的引出的金融风波中,中国半数投资人受伤,中国平安投资欧洲富通集团损失了157亿。那我们的国有的保险公司呢,是不是追求高风险高回报中,损失了呢,中其中的风险和损失是由国家来承担的,我国对大股东的监管不力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层盲目追求高收入,但不记高风险,这说明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3.国进民退现象复苏。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很多民企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竞争力下降,国有企业开始凭借政策优势向非国民经济命脉领域靠拢和渗透,挤占民营经济空间,出现了国进民退的浪潮。最近国有企业一连串的动作都说明了一个现象,一些国有企业在大部扩张进入很多非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例如食品、房地产等。国有企业由于存在着政策和资金的先天优势,和一些在资金上不存在优势的民营企业的竞争是不公平的,这样只会进一步压榨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是他们的竞争力削弱。而国有企业本身是不具有自生能力的。

三、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探讨

(一)完善法人制度。国有企业的改革可借鉴外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的企业的特点,完善法人治理的结构。首先,角色分工与合作,强化权力制衡。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召开股东大会,选董事。消除董事会和经理层重叠的现象,建立完善的董事会信息披露制度,确保董事会的信息透明,并且强化监事会的职能。

(二)坚持法人主要治理。党政辅导的有主有副的管理模式,要求职工民主管理。这样三位一体。

(三)健全企业家形成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实行经理层的董事会授权,避免产生内部人控的现象。培育我国的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完善经理聘任制度,完善经理报酬的制度和权责制度。

(四)加强内部控制建立重大资产责任追究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个人,一旦出现失误,必须追究审批人和操作者的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五)控制国有企业过度向非关键领域扩散,改革银行制度,提高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环境。建立一些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部门,提供一些专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银行的一些照顾政策,帮助支持民营企业的大力发展。并且让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公平竞争,提高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逐渐进一步的使一些非关键领域的国有转向民营。

参考文献:

[1]于洪强.在深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程中神户国有企业改革[J].中外企业家,2008,5

[2]杜德印.完善国有企业法人制度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7,2,5

[3]张文高.国有企业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第5篇

关键词:网络营销模式;发展现状;基础环境分析;绩效评价

基金项目:2015年度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号 20152077)

网络营销模式泛指各企业巧妙运用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而进行的营销活动,目的是更好地实现企业营销目标,为企业运营创造更高的效益。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营销模式也不断向多元化方向推进,网络营销的手段、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也逐步扩展开来,网络商店、企业间网络营销模式、中立交易平台、网上采购、招标投标模式、网络拍卖模式、电子邮件营销等模式,也不断刷新着网络营销的范围。不同的网络营销模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企业间的网络营销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将供应商、经销商、运输商等相关企业连成一体,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减少环节、提高运营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对于个体经营的小型微型企业来说,网络商店具有很强吸引力,因为这种模式能够缩短与顾客的距离,消费者直接销售产品、感受服务质量。网络营销模式已经成为各类企业的不二选择。

一、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在国内发展条件分析

(一)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在国内发展的现状

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的普及,电子商务已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于生活节奏快的年轻人来说,网购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与起步早发展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占地面积广阔,受到自然环境、交通等客观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都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在网络营销模式上也体现得十分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电子商务的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而在西北部偏远地区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都十分稀少,这直接影响我国各类企业的市场开阔。从企业的宣传力度来看,大部分企业对其投入相对较少,知名度不够高,没有挖掘出市场和消费者的潜力。部分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不够强烈,还未准确认识到网络营销对市场开拓的关键性作用,导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受到限,综上所述,我国的网络营销模式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在国内发展的基础环境分析

我国具备人口多的明显特质,消费者数量的增加成为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巨大动力。数据显示,2014年“双11”阿里巴巴的第二分钟交易额已突破十亿元人民币,第三十八分钟轻松突破一百亿元人民币,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营销模式极具潜力。宣传渠道单一,应该将天猫、淘宝、京东等网站作为标杆,将网站制作管理宣传、优惠活动、短信提醒、签到有奖、发红包等多元化宣传方式相结合,吸引更多顾客的目光,引起消费者的购物欲望,挖掘消费潜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在扩大营销范围的同时需要对产品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其使用价值的需求。年轻人是网购的主要群体,在产品设计上既要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同时也要顾及年轻人对时尚个性的追求,迅速征服消费者的眼光,缩短购物时间。资料显示,男性比女性更有网购的需求,因为男性对于逛实体店的兴趣远远弱于女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男性更大程度上享受网购带来的便捷服务,而愿意将逛街购物的时间花费在其他事情上,所以在网站宣传上和产品设计上将男性日常用品的地位不断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二、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的绩效评价

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具有优越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网络的维护与管理花费相比起电视等媒体宣传要少得多,而且可以灵活变换,同时也没有时间的限制,网络宣传相对来说经济实惠。在售后服务方面,网络营销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便利,网络将商家与消费者的距离拉得更近,可以通过网络反映对产品质量和服务带来的问题与困扰,更好地促进企业的进步,同时能够为消费者及时解决问题,维护企业形象。网络营销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内心的需求,电子商务是消费者通过网络对自己心仪的类似产品进行搜索和寻找,这一过程能够让商家更好地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使消费者节约时间和体力,避免逛实体店带来的疲倦,提高自己的购物效率,节约时间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把时间安排在更加有意义的活动中,给消费者提供便利才能实现市场占有率提高的要求。企业成功运用网络营销模式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用,所以,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筛选出适合企业本身的有效模式,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结论

网络营销模式已经成为时代的需求和企业运营的必然选择,网络营销模式的高效性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企业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营销模式的确立对于企业经营的成功十分关键,进行网络营销最重要的是根据企业的性质和营销目标选择合理的营销模式,网络商店、企业间网络营销模式、中立交易平台、网上采购、招标投标模式、网络拍卖模式、电子邮件营销等模式的出现也扩大了企业的选择,所以,企业网络营销模式的选择与企业运营目标的确立对企业的生存与进步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毕卫华.何青松.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评价[J].中国商贸,2012(05)

[2]文燕平.史佳华.网络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9(11)

[3]廖兰秋.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商业经济,2009(11)

第6篇

[关键词]新区开发;产业引导;结构重组

一、产业引导对于城市新区开发的意义

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最终要通过城市各项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表现,城市的长远发展

最终要靠产业来支撑。2009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过渡,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市场需求不旺,消费预期发生变化,暂缓投资、持币待购现象明显,南方部分地区大量企业纷纷减产、减员……经济危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一座城市产业的发展除了加快城市经济增长的目标之外,还必须增强应对经济上的突发事件和不确定因素的能力,一个成熟的城市产业体系必须具备攻守兼备的能力。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首要的是产业结构重组,松原市也不例外。

二、松原市产业现状分析

1.经济发展阶段分析。我们选取常用的人均收入水平(美元),非农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城镇化水平等四项指标,按照一般经济增长阶段划分的标准进行测算,得出结果如下:松原市人均收入水平、非农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轻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城镇化水平已经位于工业化中期。也就是说,松原市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过渡时期,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逐渐稳固。

2.优势产业分析。对优势产业的分析我们主要通过行业比重分析来进行。行业比重是指某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能够反映该行业在在整个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研究该指标的变动状况和主要行业的位序变化,可以分析松原市的主要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从近几年发展趋势来看,竞争力较低的饮料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加工业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普通机械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正欣欣向荣,传统的优势产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则一直占据着较大的份

额。

三、松原市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1.错位产业分析。错位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是指相近区域内的城市之间为了避免无序竞争、加大内耗,而进行产业上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避免出现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进而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通过对松原市周边大城市如哈尔滨、长春、大庆、吉林等地的主导产业的分析,松原市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避开周边城市同构程度较高的产业,同时立足于自身优势产业,选择周边大城市产业中发展较不完善的为突破口,加入到区域产业链中去。综上所述,在错位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松原市未来错位产业的选择可有如下几种:

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以加入周边区域强势的汽车制造产业链。汽车工业是东北经济圈之中规模较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松原不应该盲目跟风,去挤占本已相对饱和的整车制造业,但是完全可以从城市合理分工的错位发展角度考虑,发展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完善区域产业结构,同时接受周边地区优势产业的辐射。

发展与石油工业相关的工业原料制造业,如塑料、橡胶、涂料油漆制造等。石油工业下游产品的开发既可以延续石油石化工业的产业链,也可以为周边城市各相关产业提供原材料,借助于区域工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简单而言,现代物流业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松原市位于东三省西部的中心区域,易于接受哈大齐工业走廊和长吉都市圈的辐射,可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作为错位产业参与到区域经济之中,另外松原市水陆交通便利,空港也正在筹划当中,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

2.新兴产业分析。所谓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由于新的消费需求出现、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关系变动等因素影响而新形成的产业。这类产业往往低能耗、低污染但经济或社会效益巨大,工业化发展到中后期的城市几乎都寻求在新兴产业上的突破,来替代传统的高能耗,重污染,低回报率的的工业,以期带动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是松原市未来产业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近年来,松原市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文学作品、音乐舞蹈、戏剧影视、饮食、习俗、宗教、建筑、遗址、文物等等为框架的产业体系并初具规模。为了配合深入挖掘松原文化,展现松原新形象的主题,松原市应该在滨江新区打造自己的文化产业中心,重点抓住两种文化――满蒙文化和金辽文化进行开发,其中满蒙文化以非物质性文化开发为主,如各类艺术作品创作、演出,人才的培养等等,金辽文化以物质性的文化开发为主,包括文物展览,建设纪念馆等等。同时结合旅游产业,市区周边各旅游景点也要做好文化产业的开发,最终形成松原市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这样不仅能够同旅游产业一起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同时对提升松原市的文化品质,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品牌,展示松原新形象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四、松原市产业结构重组方案

按照“一个带动(以行政中心的北迁为带动),一个先导(以住宅产业为先导),三个重点(以现代物流产业、现代教育产业和新兴产业为重点),三个支柱(以制造业、石油接续和农副产品研发加工以及旅游业为支柱)”的“两个一两个三”的总体思路,对松原市的产业发展进行战略性调整和重构。

松原市产业结构重组的关键是:以行政中心的北迁为带动,以住宅产业为先导,迈出新区开发的第一步;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教育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将石油接续产业和农副产品的研发和精深加工产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工工业、食品工业和旅游业打造成为松原市的支柱产业,扩大他们的规模,提升其竞争力;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和生态绿色农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7篇

在现代人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今天,建筑工程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是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工程质量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工程质量检测是人们对工程质量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工程质量的优劣主要是靠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数据来评定的,这些质量检测方法和检测数据是否科学、真实、有效,越来越成为工程建设者关注的焦点。

1. 我国建筑检测行业现状

检测行业从形成到今天大约经历了十五年――二十年的历史,十几年时间已经使检测行业规模由小变大,工作类型由单一到综合,检测市场化概念从无到有,从暗到明,如今全国各种建筑工程检测机构近5000家,其中企业试验室数量大约占40%,监督检测机构占30%,科研院校检测力量占30%,数量众多的企业试验室属于第一方试验室,即企业为了保证自身产品质量而设立的试验室,由于其自身性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走向检测市场的步伐,作为企业内部附属机构的地位使其在经济实力、检测能力、规模和技术力量等个环节处于劣势,在检测市场所占市场分额约20%,各级监督机构设立的检测室由于有了政策上的绝对优势,由于其政府背景,使其克服成立时间短的劣势,通过垄断检测任务的形式很快在规模和检测能力上占据优势,成为目前检测市场中主流检测力量。但是垄断行为的副作用是其长期处在政策保护状态,相比其他机构效率低下,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差,自身竞争能力差。科研院校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断加大检测业务投入,使其变成主业发展,并相继将其转型为第三方独立法人检测企业。它们依靠原来国家科研投入的优势,在技术力量、硬件设备和办公场地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他们最早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总结了许多经验。

2.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试验检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各种材料产品进场复检的内容(技术指标)不规范

检测单位应按规范、标准规定的进场或出厂检验内容填写委托单,使检测既及时又满足质量控制的需要。有的材料产品规范规定了进场复检内容,规范没有规定的,按材料产品标准中规定的出厂检验内容复检。

2.2 检测标准执行问题。

1)企业标准检测:新材料、新产品尚无国标、行标、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可依据企业标准检测及质量验收,委托单位办理委托或抽检手续必须提供企业标准,而且是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备案的有效标准,否则不能检测,也不能验收和使用。

2)委托单位选择标准检测:在无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情况下,委托单位可以选择有效的检测标准检测。

2.3 样品的真实有效性问题

不正确取样:没有按材料产品标准规定的抽样规则取样,如水泥取一袋、涂料取一桶等情况普遍存在,取样不规范的样品其检测结果就不能准确的判定产品的质量。

试样作假:进部分好的材料取样,取样后进差的材料(如防水材料、涂料腻子等);已取的试样在送检测机构过程中另换样品;混凝土强度试块不在浇注现场取样制作而由搅拌站提供或取样后添加水泥或单独拌制混凝土制作。反映出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存在缺陷,以及见证的不到位。

2.4 结构实体检测及验收不规范问题

1)同条件试块强度检测及验收

a)忽视试块须满足的条件:养护的条件满足折算的标准养护龄期(20度*28天),即不超过600度天,超过的或过低的都不能正确反映结构的验收强度。即不能作为有效试块用于结构实体强度的验收。

b)没有进行标准养护强度的折算:同条件试块强度乘折算系数(1.1)折算成标准养护的强度,才能按混凝土强度验收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2)结构实体强度检测及验收

a)检测方法错误:混凝土芯样采用检测规程无换算依据的尺寸(如采用直径75mm);砂浆强度检测方法选择不当,使检测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砂浆强度.应按标准中对每种方法规定的检测目的\限制范围合理选择,或两种方法组合使用。

b)检测质量控制有缺陷:检测人员的素质不高,应具备结构的基本知识及施工、检测实践经验,检测主检必须由较高技术素质和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检测过程控制粗放,全过程都必须有专职技术人员检查、复核把关,检测结果的准确、有效才能有保证。

3. 完善我国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制度的建议

3.1 目前,施工单位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1)建设单位的招投标行为不规范。

(2)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加剧了标价的不合理性。

(3)不合理的工期要求使质量和控制之间出现矛盾。

(4)建设单位不按合同约定按期支付工程进度款间接地影响了施工质量。

3.2 我国目前工程质量存在明显缺陷的现象

(1)投资主体多元化。现在工程投资已由过去单纯由国家投资转为多元化投资,各个投资主体都要对工程设计发表意见。如果勘察设计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坚持正确合理的原则,必将带来质量问题。

(2)勘察设计单位地位的改变。过去,勘察设计单位是国家事业单位,设计人员本身就是国家干部,他们代表国家把技术关,但现在的勘察设计单位是技术服务型企业,在诸多方面受制于业主。勘察设计单位这种地位转变,在相当程度上会对质量有不利影响。

总之,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制度必定可以更完善,建筑活动各主体规范落实将更为明确。

参考文献:

[1]赵海鹏;房屋质量保险制度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张仕廉;马亭;王锋;;构建我国住宅质量保证保险体系[J];土木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3]高翔;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保险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马亭;我国住宅质量保证保险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5]余浩宇;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中购房者利益的维护问题[D];北京大学;2008年

第8篇

【关键词】货物贸易 调查 分析 矿产品贸易

调查显示:矿产品已成为陕西省进口的最主要、占进口总额比重最大的商品。矿产品企业在开展国际市场矿产品贸易过程中,运营模式逐步多样、方式渐趋灵活,拥有较为稳定的客户群和收益,不仅极大促进了陕西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在不可再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电解铜等大宗金属资源国内持续缺乏的情况下,通过进口、转口贸易渠道保证了国内市场供给,具有十分长远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概况

(一)矿产品已成为陕西省进口及转口贸易付汇额最大的商品

目前统计数据表明,陕西省从事矿产品贸易的企业共30余家,由于国内资源缺乏的现状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出口的消极影响,原本占比较小的矿产品出口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但矿产品进口及转口贸易发展迅猛。2009年,矿产品进口付汇额达17亿美元,占全省付汇总额的37%。2012年,付汇额53亿美元,占全省付汇总额的53%。目前,矿产品贸易企业在陕西省货物贸易收付汇前20位企业中约8家,预计2013年矿产品进口及转口贸易总额将持续增长,并超过以前各年份。

(二)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程度进一步加深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对矿产品的需求剧增,矿产品贸易由顺差向逆差转变。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矿产品贸易不单以出口创汇为手段,更重视国内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因素,国内逐渐地增加了短缺能源、金属矿产原料等的国外进口量,中国开始从矿产品生产大国逐渐转型为消费大国。陕西省矿产品进口及转口贸易付汇额大幅持续增长,既充分说明陕西省企业利用国际优质矿产资源发展经济的势头良好,也凸显了企业利用转口贸易方式扩大收益能力不断增强。

(三)陕西省矿产品企业进口商品以电解铜产品为主要份额

陕西省矿产品企业进口商品以电解铜产品为主要份额,另外还有镍、铅锌矿等产品。2012年,电解铜全球总产量2013万吨,国内电解铜总进口量340万吨,陕西省某矿产品企业1家2012年电解铜销售量就约达93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6%,年进口量约达70万吨,占全国总进口量的21%,说明陕西省矿产品贸易行业企业集中度较高。

二、矿产品贸易优势分析

(一)矿产品进口贸易方式由单一逐步趋向灵活

陕西省矿产品进口由过去一般贸易进口的单一模式,即进口方主要以进口自用或向国内销售为主,逐步转向进口自用、国内销售、转口贸易、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相结合操作的、较为灵活的方式,在矿产品报关进口、转口贸易之间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的比价关系,在较为有利的价格上选择适宜的贸易方式。

(二)企业利用金融工具降低成本、获取收益的能力逐步提高

在进行实物进口及转口贸易的同时,陕西省部分矿产品贸易企业设立了自己的期货部门,利用国际市场上“期现结合”的专业操作模式,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两个市场间同时操作,在化解和控制市场价格风险的前提下,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利用国际结算工具,使用境外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对宽裕且成本远低于境内银行融资成本的资金,极大降低企业采购成本。通过在正常的货物贸易交易中合理、组合使用有关国际结算产品、风险对冲工具,使企业在有效控制贸易项下资金成本的同时及时享受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正面影响。

(三)企业在部分矿产品国际市场已具有一定话语权

转口贸易业务的拓展对促进国内企业国际化、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电解铜消费量中,中国消费量895万吨、占44%,中国电解铜消费量中,陕西某公司供应量为93万吨,占10%,以这家公司代表,陕西矿产品贸易企业中又有3家公司,在国际市场商品定价谈判中,逐渐具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四)矿产品进口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企业经营理念

目前,国内能源及原材料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陕西省矿产品贸易企业已不仅仅停留在资源的进口和使用上,而是利用进口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不仅扩大了进口规模,而且有利于建立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些企业逐步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每年推出新的技术改造项目,采用的精馏烟气余热收尘系统技术、消烟除尘设施改造项目等,开创了国际、国内冶炼工艺技术的先河,被列入陕西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三、矿产品贸易劣势分析

(一)矿产品进出口政策有很大的随意性

由于进出口政策还不完善,矿产进出口政策很容易收到行政指令以及人为地干扰。也正因为矿产品的资源形势不能从全局角度加以考虑,因此,也无法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好的固定地位。

(二)贸易观念落后,交易方式单一

无法在国际上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贸易观念欠缺,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均采用单纯的“进口替代”、“调剂余缺”等平衡策略加以解决,而交易方式上则采取较为单一的现货交易方式,这直接造成国际市场发展动力不足。

(三)矿产品出口的创汇效益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矿产品出口创汇额逐渐增加,但是出口创汇额仅仅是矿产品出口增量的结果,所付出的代价很大。从最近几年的单位产品创汇效益来看,矿产品出口创汇效益呈不断下降趋势。

四、矿产品贸易机遇分析

(一)国外矿业投资环境为矿业实现国际化合作提供了条件

虽然国内的矿产资源较为短缺,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矿产资源还是较为丰富的。这与陕西省矿业现状实现了很好的互补,也为矿产资源实现国际化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使很多实体经济都受到影响,矿业也不例外。一方面,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很多矿企债务增加;另一方面,矿业企业融资途径少,融资成功率低,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目前,许多国外企业均出现了现金链断裂的情况,直接导致矿业经济转向了低迷。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均采取了保证矿业领域正常运转的有利政策,这也为陕西省矿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实现全球资源分配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陕西省矿产品企业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努力抓住机遇,与周边国家实现共赢。

(二)金融危机促进了“买方市场”出现

金融危机促进了“买方市场”出现,这为我国获得境外矿产资源主动权创造了条件。金融危机导致矿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很多对于矿产品依赖性很高的国家,经济收入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占有重要资源的发达国家希望借助资源开发利用以增加社会的福利,并且积极地为矿产资源寻找新的市场。另外,我国是国际市场大宗矿产品的主要消费国,是世界上矿产品生产的主要目标市场。所以,在金融危机促进形成的“买方市场”背景下,中国毫无疑问地获得了境外矿产资源的主动选择权,这也为陕西省矿产品企业获取价格谈判话语权创造了机遇。

五、扩大矿产品贸易、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矿产品进口满足了国内各项基本建设对资源性产品的需要,转口贸易由于具有破解不同国家间贸易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用缴纳关税和增值税等诸多优势,近年来在全球贸易中发展迅猛。为强化陕西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下对外贸易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在保障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下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扩大陕西省矿产品进口及转口贸易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国有大型企业应重视使用金融工具规避市场风险

国际贸易存在汇率、价格、运输等多方面的风险。经调查,陕西省部分国有矿产品企业拥有自己的矿山资源和冶炼工厂,具有较强优势,但由于责任承担原因,很少采用金融产品和工具来规避风险。对此,企业应树立积极避险的意识和态度、主动规避风险,扩大利润空间。金融机构应积极推介和宣传自己的金融避险工具,为重点客户选择整套适合的避险工具和方案,为企业成本下降和利润增长服务。

(二)促进陕西省矿产品企业做大做强

促进陕西省矿产品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合力、争取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尽管我国及其他国家多次呼吁建立国际矿业经济新秩序、改革矿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但由于国际市场矿产资源企业多数已有欧美等国公司参股,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日益强大、参股矿产品企业极其敏感,导致中国在国际市场矿产品定价权方面很难有所建树。但我们仍应理性分析市场,从加强自身建设出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发挥合力,争取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三)鼓励企业走出去,走合作勘探开发及加工之路

为有效增加国内资源经济的增长点,鼓励企业“走出去”,企业走出去是缓解和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途径。许多发达国家均在积极地探索和开拓海外市场,并将此转化为基本国策,海外市场开拓往往通过跨国公司形式进行国际经营。合作开发可采用就地加工法,为增加矿产品的附加值,可在目的国建立矿产品加工企业。矿产品就地加工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跨国矿业公司的赢利,而且还可以有效减少初级矿产品及加工这些初级矿产品所用能源的进口,从而降低该类产品加工、冶炼对国内环境形成的巨大压力。

(四)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开发经营

矿产品企业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切实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思路拓宽视野,从全局出发,不盲目上规模和加大产量。通过发展矿产品深加工技术,新材料技术,节能、节材、节水、降耗技术和工艺,降低资源消耗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再回收利用,形成“开发——消费——再开发”的良性循环,不仅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而且对环境保护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利用技术壁垒措施对进口矿产品进行合理调节

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是消除因技术法规和标准的适用而产生的贸易技术壁垒。然而,各国的某些技术壁垒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此,应该允许各国结合自身情况,设置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等限制措施,来确保进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

(六)各部门加强配合、健全进口保障机制

一是协调海关、外汇管理、商务等部门,完善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通过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推动进口贸易便利化等措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扩大进口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完善进口信息机制和渠道,为企业进口提供及时详尽的咨询和信息服务,同时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引导和监督。三是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各司其职,又互为依托、有效配合的协同体系,发挥我国在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的合力,争取在定价权方面有更多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乐爱山. 矿产品贸易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检验检疫,2012(04).

[2]何良君. 我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SWOT分析[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1).

第9篇

关键词:融资租赁;中小企业;建议

2010年至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数量占全部规模企业数量平均比为97.73%,就业人数平均占比为72.36%,工业总产值平均占比64.26%,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占比63.14%。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人口就业范围,提升国民经济实力,增加税收收入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要突破融资困境。

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融资,指的是货币的借贷与资金的有偿筹集活动。具体表现为银行存贷款、商业信用、金融信托、融资租赁、有价证券的发行和转让等。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可将融资分为内源融资与外部融资两种方式。

(一)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依靠外部的支持而完全依赖于自有资金的积累和暂时闲置的周转资金。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资金成本较低,没有偿付压力。企业在初创期大多选择此种方式进行融资。但自有资金量的限制不利于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和扩张,注重短期利益的投资行为会增加机会成本、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外部融资

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有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债务融资方式下,企业有两种选择:一是向金融机构如银行获取贷款,二是通过非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融资。进行债务融资,企业可以在不丧失控制权的前提下获得利息节税的好处,利用杠杆作用扩大经营规模。然而,中小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往往受到“歧视”,严格的资格审查、名目各异的手续费、融资期限短,使得企业往往转向小额贷款公司寻求支持。但小额贷款公司融资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庞大的中小企业市场需求。

股权融资可以通过公司上市和私募得以实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难以满足《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因此,通过上市融资对中小企业成了奢望。私募是指企业私下或者直接向特定群体寻求资金入股。私募资金的注入对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发展初期起着重大作用。然而,私募股权融资方式下,如何寻找目标投资者和股权稀释引起的控制权丧失风险,是引起中小企业家头疼的另一难题。

综上所述,传统融资方式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那么,是否存在更加快捷、有效的方式能够实现企业融资目的?

二、光明乳业信息化的启示

2001年,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生产、销售乳制品之一的光明乳液股份有限公司ERP系统成功上线,2002为了应对激增的订单量,计划升级信息支持系统。然而,时任光明乳业首席信息官的赵春雨面对上千万的IBM高端系统和服务器犯了难。直至IBM的一位业务经理向其建议实行租赁,于是,经过双方协商,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融资租赁合同,并约定三年以后再进行双方协议补充决定设备的“去留”。有效的支持服务系统满足了光明乳液进行高度集中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保证了企业规模扩张前提下企业子公司和和控股公司数据在海信息中心服务器上的运行。“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融资租赁让赵春雨不再受IT投资的掣肘。

在IBM公司全球融资租赁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黄琼慧看来,从财务角度出发,首先,租赁可以使企业扩大资金来源,免受企业投资规模的限制;其次,通过分期支付租金,可以减轻企业资金偿付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后,企业通过租赁能够起到节税的作用。

从光明乳业成功实现ERP系统升级的案例中,中小企业应借鉴其经验,在融资时打破传统,考虑进行融资租赁的可能。

三、融资租赁特点

融资租赁,又称设备租赁,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设备规格、型号、数量要求,与之订立融资租赁合同,约定由出租人向供应商购买设备,出租人享有设备的所有权,承租人在租赁期内按时支付租金以获得设备的使用权和收益。租赁期满,承租人可以选择优惠续租、自行留购或者设备返还三种方式处理租赁资产。

1、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情况下,租赁三方都享受其带来的好处:出租人通过享有资产所有权抵抗承租人违约风险。承租人延迟或者拒付租金时,出租人可以行使所有权收回资产;承租人破产时,出租人可以通过变卖或者转租资产弥补未支付租金的损失。承租人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融资需求并在租赁期内享受租赁资产带来的收益实现融资目的。供应商直接和出租人交易实现扩大销售的目的。融资租赁这一特点与传统租赁一致,不同的是,传统租赁下承租人仅以租期长短计算租金,而融资租赁以承租人占用出租人资金成本的时间计算,更加顺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

2、通过融物实现融资

企业融资的目的在于扩大再生产,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融资租赁形式下,企业以少量流动资金获得设备进行生产,尽管没有直接获取所需资金,却通过租赁资产实现融物并最终达到融资的目的。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的好处在于:第一,企业不受融资规模或者贷款条件等的限制,按需选择设备,极大的简化了融资的过程;第二,由于企业融通的是设备,因此在使用上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第三,企业通过租赁合同确定的租赁期限一般较贷款期限长,实质上达到了长期融资的目的,且企业的资金偿付压力小,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第四,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可以有效地改善资产负债率,优化财务结构;最后,融资租赁可以充分的集中并利用社会的闲置资金,这一点从新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就可以得到体现。

四、我国融资租赁现状

1981年4月1日,中国东方租赁公司——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的成立,开启了我国租赁业的里程碑。此后,我国开始了对融资租赁业务的摸索,在经历了两起两落之后,融资租赁迎来了快速发展的第三个春天。在2006-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中国融资租赁业一直呈几何级数式增长,业务总量由2006年约80亿元增至2010年约7000亿元,增长了86倍。截至2012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15500亿元人民币,与2011年比增幅66.7%。国家政策导向的支持,国外资本的注入都是带动租赁行业发展的动力。

2012年7月3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会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交通、金融、卫生、教育、电信、能源等领域,新36条细则中多次提到支持民间资本以融资租赁的形式参与中小企业投资。

2013年6月14日,第四届中国金融租赁年会在天津召开,年会以“金融租赁助力中国经济升级”为主题。年会汇聚了银行业、政府部门、银监会、及国有大型企业等的精英和领导,探索我国金融租赁行业的现状及前景,提出租赁公司应该走集约化和专业化道路,以此推动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更好的完成“十二五”的目标。

五、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匮乏

融资租赁涵盖了财务、法律、金融、工程等领域,综合性极强,行业人才短缺,仅靠短期的培训班不能满足广泛的市场需求。作为租赁行业迅速发展的天津地区,已有天津商业大学、南开大学开设融资租赁专业,招收本科生及在职研究生,而贵州、宁夏、等省份至今没有成立融资租赁公司。同时,由于缺乏专业、全面的考虑,现有租赁企业不能看到自身的风险、准确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易造成经营失败。

2.缺乏平等竞争环境

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实行商务部和银监会两部门审批和监管制度。银监会负责审批监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商务部负责批准外商投资的融资租赁公司和内资融资租赁公司。不仅在行业进入门槛上,存在着“外低内高”的“歧视”,就税负而言,我国税法规定:经人民银行或对外经贸部批准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征收营业税,对于未经人行或者对外经贸部批准的融资租赁业务,所有权转移的情况下,征收增值税,所有权未转移,征收营业税。这实际上也使得内资租赁公司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

3.“营改增”带来的挑战

2012年1月日开始,《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试行,根据文件,试点地区“有形动产租赁”适用17%的增值税率,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为解决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税制衔接,试行文件对相关规定做出了细化处理。然而,各地在落实文件时,对具体的税务及相关支持性业务的处理意见是否达成一致共识,成为阻碍融资租赁业发展的难题。在售后回租业务中,由于承租方向融资租赁公司出售资产不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纳税范围,租赁公司不能获得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加大企业税负。

(二)改进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建议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教育行业应考虑设置融资租赁专业,一方面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提高整个社会对行业的认知度,从而促进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特别的,地方高校特别是财经院校应看到其前景与社会的需求,与地方政府一起,探索性地建立起符合地域特色的有差异化的融资租赁专业,带动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2.完善企业竞争环境

在特定时期,分部门管制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在行业渐趋成熟之后,应考虑由统一部门监管,使三类融资租赁公司的地位平等化,政策导向均等化,使业内所有的租赁公司都可以享受相同的准入、监管、税收待遇,加强企业间的竞争,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统一部门管制极大的节约了人力、财力、物力的耗费,简化了企业开办程序,响应了我国建立经济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3.优化税制改革

面对“营改增”带来的试点与非试点地区税制衔接问题,相关部门应考虑组织人员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培训,并将培训范围逐级扩大,使行业内人员掌握具体操作办法,市场能够有效运行,企业才能有序发展。此外,考虑到售后回租业务在融资租赁中的重要地位,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文件解决增值税链条断裂问题,以减轻行业税负,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贵州省教育厅项目《贵州省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融资意愿背离分析》(项目号:12SSD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医院;后勤;财务管理

一、医院后勤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后勤财务内控机制建设的认识不足

医院因其特殊性使单位的领导者对后勤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工作中,一部分领导者对后勤财务内控制度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在实际工作当中,领导者对后勤财务内部控制的分工、权责不明确,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难以得到提高。同时,在医院后勤社会化的趋势中,医院对于后勤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水平还不高,医院后勤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跟不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因此,领导者必须在工作中认识到后勤财务内部控制对于医院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地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管理的效率,促使医院后勤财务内部控制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完善。

(二)后勤社会化问题突出

我国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在逐步加深,其含义主要包括后勤组织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实现企业化运行;引入社会力量增强后勤管理力度,形成资产多元化、服务市场化的格局。然而,在医院后勤管理中,不论是实体管理,还是后勤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都存在着不足,后勤组织的企业化运行以及市场化格局的形成都未落实。因此,医院后勤的建设中,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的难度巨大,如何提高医院后勤财务内部控制质量成为了医院后勤集团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在实现医院后勤企业化之后,医院的经济业务必然增多,其管理的难度必然加大,会涉及到餐饮、物流、物业等多方面。但是,目前我国医院后勤组织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在实际的管理中管理者也没有对后勤组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重视,这就会造成医院后勤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符合当前趋势的问题,无法适应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的挑战,医院财务风险加大。

二、医院后勤社会化及其财务管理方案

建设并落实医院后勤社会化,需要医院进行前期准备以及建设后勤剥离后的日常财务管理制度两方面工作。

(一)医院后勤社会化的前期准备

方案

实现后勤社会化,就是要将后勤工作独立,实现后勤部门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首先,医院要对自身资产进行清查,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以往的后勤改革主要是形式上的剥离,没有真正实现医院资产后勤社会化。针对这一现象,医院可以对后勤劳务人事状况、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核实,做好产权记录登记,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同时,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要严格办理交接手续,以正式文件形式记录资产明细,建立明细会计账目,做到资产清查的账实相符、帐物相符。

其次,后勤社会化要做好后勤企业人员的经费测算。改革之前,医院后勤人员的工资待遇与业务人员相同,成本较高,在改革之后,医院后勤企业本质上依旧属于医院,如果完全由后勤企业承担劳务成本并不符合实际,因此,医院要对人事经费进行合理补贴。在改革过程中,可以将后勤部门工资、福利与医院逐渐脱离,设立相应过渡期,对过渡期职工予以相应补助,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财务补贴额度高低,要仔细核算后勤企业的经营、经济状况,结合市场状况及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后勤企业职工补贴额度。

最后,医院要对后勤企业经营服务项目进行测算,其内容主要包括基建、公共管理等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医院要与后勤企业制定清晰地结算关系,针对服务项目科学制定结算标准,可以通过与后勤企业签约,实现科学的经费安排。

(二)后勤社会化后后勤企业的财务管理建设

医院后勤部门在社会化之后依旧属于医院管理范围,因此,后勤企业在执行国家规定的企业财务制度的同时还应该遵循医院制定的财务管理模式,医院要针对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实情的后勤企业财务监管方案。

首先,在后勤机构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情况下,医院可以针对后勤企业设立独立的财务机构,在开支上,可以实现分账与集中核算、独立管理与集中上报的财务管理机制,下属部门并不设立财务会计部门,由后勤中心进行统一会计分类账设置,单独核算后勤企业财务状况。在采购方面,后勤企业可以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物资管理、库存管理等制度,实现相对集中的采购制度,设置明细账,对实物资产进行清理盘点。

其次,在后勤机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情况下,医院可以不设立独立财务机构。但是,由于后勤企业资产基本来源于医院,占用着医院资产,因此,医院在间接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建立有效的监察机制,关注资产占用状况以及资产折旧核算,从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及使用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医院可以对后勤企业实行对外投资管理模式,定期对后勤企业资产状况及资产占用状况进行了解,可以实现外部审计功能,对后勤企业进行专项检查,保证医院权益,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三、医院后勤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方案

医院后勤社会化之后,财务内部控制重点主要在于会计控制、财务审批控制、财务岗位控制、财务稽查审核、会计档案控制等方面。着眼于这些控制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医院后勤财务内部控制进行建设。

(一)强化内控意识

医院应该按照相关的法律以及规定来确定后勤实体负责人的主体地位,将后勤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落实,对本单位的会计报告的合理性、真实性负主要责任。责任的落实是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关键部分,但是,责任的落实需要负责人主体意识的建立。因此,医院后勤单位应该强化单位领导对于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对领导进行分期、分批、分类型的培训,开设研讨班,提高领导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认识提高医院后勤集团应对社会化改革的能力。

(二)规范业务活动

目前,我国医院后勤实体主要可以分为已注册法人以及未注册为法人两类。对于已独立注册法人的医院后勤实体,其业务活动的规范主要包括投资类、担保类以及不动产类的合同规范,对于这些合同的签订应该及时上报医院有关部门备案。对于未独立注册为法人的医院后勤实体,其业务活动规范主要可以通过建立后勤集团合同管理制度实现,包括分级授权、统一归口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健全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几个方面。要实现管理权限的明确、合同职责范围的划分、合同统一管理,通过规范业务流程实现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

(三)强化财务监督

医院后勤实体进入市场的时间还不长,企业化经营经验不足,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还不健全。因此,医院后勤实体应该对自身经济业务的流程进行规范,将岗位权限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落实下去,相应的内控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依法建账记账、集体财务开支审批、财产日常管理、财产定期清查、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以及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机制。只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医院后勤实体财务管理才能够得到规范,财务风险防范才能够落实,才能够切实提高医院后勤财务管理水平。

(四)强化内部审计职能

医院后勤实体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以完善风险管理,首先,医院应该设置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内部评价来找出医院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使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完备性得到保障。其次,审计部门还应及时与管理层进行沟通,针对经营管理的控制弱点和管理缺陷进行改善,从而形成制度健全、科学规范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

四、结束语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医院发展改革的必然,能够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有偿服务手段提高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提高医院管理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在建立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医院一定要结合改革要求,着眼于市场,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工作核心,不断提高医院后勤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使医院后勤向多元化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悦.医院后勤的财务管理[J].医药世界,2005(05).

[2]马雅静.医院后勤社会化及其财务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0(01).

[3]斯虹霞.浅析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及改进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 2013(10).

第11篇

关键词:工业 转型升级 战略路径

陕西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陕西工业化进程分析

国际通行的方法,将工业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每个时期又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选择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比、人均工业增加值占人均GDP比重、人口城镇化率、三次产业就业比等五个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给出了工业化时期各阶段的指数分值。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几家权威机构进行合作,分析得出:陕西自2010年即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新世纪以来,陕西工业化进程加快,特别是2006年以来,实现了5年跨越一个阶段;2011-2020年,陕西工业化进程有望再实现每5年一个跨越;工业快速增长是陕西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量;在陕西工业化进程中优势产业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工业结构调整潜力巨大等。因此,陕西工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就迫切需要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

(二)陕西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是工业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144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9%。其中,第二产业8075.42亿元,增长14.9%。人均生产总值38557元,约折合6110美元。陕西自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后,连续4年每年增加1000美元, 2012年突破了6000美元达到6110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省份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工业经济的发展。

二是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国内外地位大幅提升。2012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6855.79亿元,同比增长21.3%;完成工业增加值6641.54亿元,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工业总量在全国排位先后超越天津、山西、上海和内蒙古四个省市区,由17位跃升到13位,一举进入全国工业中上游省份行列。工业在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发展呈现出总体好于全国、轻工业快于重工业、非能源工业好于能源工业的显著特点,充分表明陕西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多点支撑的局面初步形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跻身国内外一流行业。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稳健起步、加速发展。尤其是三星电子芯片项目落户西安,进一步完善了陕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和差异化特色,引领和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三是陕西已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通过多年的发展,陕西工业已初步形成了覆盖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等多个领域、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产业链条较为齐全;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等生产业快速发展,初具规模。同时,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关键领域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产业基地已形成,资源能源消耗强度逐步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军民融合式发展稳步推进,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逐步增强。

(三)陕西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无论从研发投入,还是关键核心技术和专利水平来看,陕西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强;尽管有进入世界、国内五百强的大企业,但从企业销售总额和利润率来看,与国内外一流企业相比尚有较大鸿沟,明显表现出陕西省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从目前陕西省产品出口情况来看,由于基本上还是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非常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还十分缺乏。

二是工业发展方式总体较为粗放。能源资源消耗高。陕西工业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消耗占全社会总量的70%以上,单位GDP能耗和全国一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美国、日本的2.8倍和4.3倍;环境污染大。当前,陕西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部分地区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环境矛盾不断加大,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等等。

陕西工业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与特征

(一)国际产业调整和新技术革命正在推进

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预言:“新能源+互联网”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制造业数字化引领第三次工业浪潮。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围绕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标示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尽管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技术路线还有多种选择,但这一“机会窗口期”稍纵即逝,制高点争夺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不能抓住机遇实现技术突破,将会陷入新一轮的“低端锁定”;如能抓住这一机遇,抓紧培育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我国就完全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并在制造业某些领域与其并驾齐驱,甚至赢得领先地位,实现赶超发展。

全球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市场环境和治理结构更趋复杂。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受制于债务危机,居民消费信心持续下滑、经济政策陷入两难境地,短期内难现强劲复苏势头,高消费、高负债模式已难以为继。同时,国际市场需求下滑甚至萎靡的风险在加大,使得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掀起回归实体经济的热潮,试图实现从“产业空心化”到“再工业化”的回归。新兴国家也加快了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使得世界产业发展格局出现深度调整。

(二) 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1.中国工业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甚至中速增长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使工业发展进入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突出表现为五大特征:一是自主创新、技术升级、赶超一流,也就是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企业历史使命和紧迫要求;二是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企业发展的中心任务;三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既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四是继续扩出口,扩内需已成为长期发展战略

2.中国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转折期”的必然结果。一是经济规模庞大、体系健全,超高速支撑条件和边际效益递减,投资驱动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二是环境资源约束加强,难以支持超高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减弱,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四是国际市场增长放缓,出口竞争优势减弱,工业化贸易保护、新兴经济体崛起;五是从国际经验来看,超高速发展后,必然出现自然回落,由超高速向中速发展;六是扩大内需成为长期战略。

(三)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工业发展背景

按生产法分析,近年来为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中支柱产业约占全省工业产值(增加值)98%,特别是能源化工工业已成为近年来引领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该领域投入和产出均与市场外向度关联度不大。其他传统产业占比呈下降趋势,在原外向度不高的情况下,随着经济总量权重下降,即使在全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工业产品进出口增长的情况下,也会导致经济外向度逐年下降。因此,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加快陕西工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措施

根据2011年1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1]47号),结合陕西实际,加快陕西工业转型发展主要应体现在:

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陕西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关键阶段,进一步强化工业强省战略,就是要瞄准全面建设“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这一宏伟目标,统筹推进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打造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冶金有色、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业四大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夯实经济社会增长的坚实基础,以此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充分利用科教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特色的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陕西在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国内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唯一的集飞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和教学为一体的最大的航空工业基地。按照“整机先行、配套协同、军民结合、集聚发展”的推进思路,依托西飞集团、西航集团等企业,重点培育发展大飞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飞机维修与改装、航空地面设备、飞行保障系统等制造业,延伸产业链,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产业基地。

加快促进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加工等行业绿色低碳、清洁安全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推动资源的深度转化。特别是促进煤化工、煤气化工、煤油化工的突破发展,为形成新的增长点打好基础;要结合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高精细化、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同时发展优势产业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突出位置。

加快技术改造提升步伐,提高“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发展水平。在把握好“稳增长”的同时,要把着力点更加集中在优化结构和转型升级上,通过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强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力度,最大限度地提升发展空间。要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两化融合、军民结合、装备改善等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同时,注重把技术改造同结构调整、兼并重组、行业整合等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加快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打造高水平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城镇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充分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陕晋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相继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有利时机,按照“合理布局、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推动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着力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推动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快促进生产业发展,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服务支撑能力。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等生产业;充分利用陕西制造业、区位、人才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实现产业链从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增强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要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支持大型企业积极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引导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故障诊断、远程咨询、专业维修、在线商店、位置服务等新型服务形态,发展社会化专业服务,提高专业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中小企业;融资;民间资本;高利贷崩盘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9-0023-02

一、引言

从今年4月份开始,温州市接连爆出三旗集团等多家在当地均颇有名气的企业资金断链而停业,企业老总因身负巨债而一夜失踪。随后,作为民间金融最活跃地区之一的福建,自6月中旬以来,先有厦门融典融资担保有限公司37亿元巨额坏账案件的爆发,石狮最近连续发生两起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案,其中之一牵涉上亿元资金,后又有漳州、龙岩等地也陆续发生民间资金链断裂事件。紧接着,7月江苏省泗洪县发生高利贷崩盘事件,涉及民间融资约20亿元。这些连发的民间高利贷事件反映当前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多么严峻,再度引起了社会对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的担忧。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原因分析

据2008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和调查报告称,“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有43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达3800多万户。”①根据发改委2008年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了近80%的就业岗位,研发了全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的新产品,生产总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纳税总额占全国总税收的50%。因此,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绝非小事。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长久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不完善,直接融资如发行股票和债券,发行门槛高、程序繁琐、政策限定严格、对企业要求高等条件,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募集资金。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贷款、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从外部来讲,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与体系的缺陷以及政策实施力度不够。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整个国际环境受创,近期又接连爆发利比亚战事、日本大地震、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国债降级等大事件,国际经济环境严峻。我国自去年上半年开始宏观调控,从房地产市场开始蔓延到整个实体经济,经济增速连续下滑。同时,通货膨胀日益严峻,政府为稳定物价,开始紧缩货币。这些都使得小企业的资金链条变得非常紧张,甚至资金断裂。另外,虽然每年政府都会对中小企业出台一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但是政策连贯性较差,无法形成政策保障体系,且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当然,就中小企业自身因素来说,也有很多缺陷。主要包括规模小,信用记录的缺失,制约其融资能力;公司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企业自身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经营风险大,贷款要求难以达到,融资成本高等。

三、构建民间资本融资体制的建议

民间资本融资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危害社会。因为民间资本往往供需通道不畅,信息极为不对称、操作不规范;缺乏相关法律承认和保护,更缺乏相关机构的监管;借款利息缺乏标准,隐藏着巨大道德风险、信用风险和社会风险,一旦违约大规模发生,容易导致金融风险。因此,对其不能简单地禁止,需要将其纳入正式金融体系加以规范和引导,建立专门的体制进行运作,既可以将金融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又会大大促进中小企业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1.逐步完善民间资本融资的法律体制

首先应当立法明确民间资本及民间资本融资的定义,将其与非法吸收存款借贷的概念严格区分,确立民间金融的法律性质和合法地位,给予其法律保护和监管。然后制定一套系统的关于民间资本融资的专业性法律法规体系,对民间资本融资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让民间资本融资行为有完善强大的法律依据。

2.完善金融体制,将民间资本纳入金融监管体系

要整顿民间金融的无序状态,必须将民间资本融资纳入金融体系,规范其操作流程和执行标准,建立资金流向引导和监督机制、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然后,对民间资本融资单独监管。将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行为纳入国家金融监管范围,明确各级监管主体及其主要职责和范围,加强对监管对象的审查核实,分析跟踪民间资本融资市场资金动向和运行状态,及时公布公开监管服务信息情况。

3.搭建民间资本的市场信息平台

设立一个专门的调查管理机构和网络融资信息平台,及时披露民间资本信息。信息披露包括民间资金的供需情况、资金供需双方信用情况、企业违约信息、即时利率等。以此帮助资金的供需双方可以快速有效地寻找到合作伙伴,保持双方资源信息的畅通,平衡资金双方供需关系。

4.搭建民间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平台

通过事前调查、事中控制、事后跟踪来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对民间金融组织进行风险评级,为民间融资服务的信用评估机构,搭建信用记录平台,建立信用保障制度;控制融资规模,限定资金使用范围,保障民间金融秩序的安全有效。定期跟踪核实借款者资金使用情况,分析风险程度,及时控制风险;借贷关系终止后,形成备案报告。

四、结语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民间资本可以并且有必要成为中小企业融的资渠道,纳入金融市场体系。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帮助人民的财富获得保值增值,同时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增加了国内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建立健全民间资本融资体制,调整民间资本融资市场的供需矛盾,控制民间资本融资风险,使民间资本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资金价值,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ndrc.省略/zxqy/zhdt/t20080229_195073.htm

[1]谢清河.金融租赁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20).

[2]张婷.社会资本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6).

[3]姬会英.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经济特区,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