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近年经济发展

近年经济发展

时间:2023-07-21 17:27: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近年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经济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问题

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乡镇农业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农业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均生活所需的重要基础。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乡镇农业经济又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重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第一,环境的改善。首先,从硬件方面来看,农业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使农业生产的抗旱、抗汛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使农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次,从软件方面来看,近几年,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新技术与新设备逐渐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广泛推广与应用,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乡镇农业经济结构逐渐向着科学化方向调整,以往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也逐渐转变为非农产业,农业经济核心因素也逐渐向非农产业靠拢。其次,农民的收入结构得到完善,农民收入不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层面,乡镇企业、运输、服务及餐饮等行业均成为农民的增收来源。最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进入小城镇或乡镇企业从事工作,使劳动力结构得以调整与优化。

二、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

近年来,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部分落后乡镇,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农加大加强民思想观念陈旧,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转型意识弱,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在资金投入与项目开发方面仍然依赖于政府资助。另外,许多落后乡镇在人口与土地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资源利用率不高,个别干部仅仅将工作重点放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的发展上,而忽略对山林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国家延长休渔期鼓励部分捕捞业尽快转型的形势下,导致沿海乡镇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二)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生产人员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大多数年轻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选择外出务工。在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中,中年人群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文盲与小学文凭的居多。在农业生产中,主要依靠长期的生产经验,并未掌握专业的生产技能,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了解不深,使得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逐渐落后。

三、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一)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变发展理念,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干部,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经济,在关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山林资源,提升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对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实施扫盲行动,提升农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在广大农业生产人员中,挑选出文化素质高、文化基础好的农民对广大农民和待转型渔民实施文化教育。同时,对接受力强的年轻人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将其作为农业技术的带头者,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讲授给其他农民,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总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乡镇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科.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发展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4):21-22

第2篇

关键词 耕地建设占用; 经济增长; 脱耦; 山东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128-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0

耕地资源是维持生命-生态系统的载体。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地关系紧张,中国政府一直重视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制定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耕地仍然呈现出不断流失的趋势。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建设占用耕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1]。近年来,我国耕地的减少可归因于四个方面:建设占用、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1999-2006年,生态退耕成为我国耕地流失的首要因素,但从长期来看,我国耕地的流向主要还是建设用地[2]。从世界发展的经验看,耕地的占用过程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其耕地占用量较强的阶段多集中在城市化最快的时期[3]。 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近6.66亿,城镇化率49.68%,人口城镇化率正处于加速中期阶段,而且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4],快速城镇化必然对我国耕地具有较强的占用需求,而且,经济水平的发展与膳食结构的改善也加剧了耕地的压力。在不能依靠国际市场的前提下,一定面积的耕地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以往,对耕地资源的研究多集中在耕地质与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上[5-7],近年来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过程的耦合作用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8-9],但研究多以时间发展过程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描述,难以对我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判断[2]。本文以官方发表的权威数据为基础,以山东省为例,借助脱耦理论定量分析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合理配置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的方法,以期为政府有效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参考。

1 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

1.1 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脱耦的理论基础

1.1.1 脱耦概念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与重点,20世纪70年代初期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极限说”[10],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会导致污染产生,环境质量下降;而近年来,“倒U型曲线”理论得到了发展,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将会出现拐点,由负面影响转向正面影响,环境质量由下降转而上升[11]。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了脱耦(decoupling)理论,意指打断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下降之间的链接关系[12-14]。用通俗的话讲,在经济发展初期,技术落后,发展多为资源或环境依靠性,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可以采取发展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形式,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同时换取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个转变过程称为脱耦,目前,日本等国已经完成了脱耦过程。引申到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领域,脱耦即为打断经济发展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的链接关系。具体而言,脱耦可分为绝对脱耦和相对脱耦[15],就耕地而言,相对脱耦是指经济向前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速率处于低水平上的稳定状态,绝对脱耦是指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速率增长相对以前出现降低的现象。

1.1.2 脱耦指数

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脱耦程度可以利用脱耦指标来衡量,计算公式如下[2,16]:

Di=LpEd

式中:Di 为脱耦指标,Lp为建设占用耕地压力指标(取建设占用耕地数量来表示),Ed为经济增长动力因子指标,此处取区域第二三产业GDP的增量。

评价某项驱动因素实施前后或其他过程中,经济发展对建设占用耕地影响程度的变化,可以应用脱耦指标的变化率表示:

Dc=DiendDistar

式中:Dc为脱耦指标的变化率, Diend为i期末脱耦指标,Distart为i期初脱耦指标。如果Dc>1,表明经济的发展依然需要占用耕地,反之,如果Dc

ID=I-Dc

ID的取值范围为[0,1],如果ID>0,表明区域脱耦现象发生,值越大脱耦现象越显著,ID为1时,说明区域增长已经完全脱离了耕地资源的束缚;反之,说明,区域脱耦现象不明显,经济发展还处于依靠耕地资源消耗的初级阶段。

第3篇

1、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因

1.1破解发展要素瓶颈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全市企业工资总额增速远高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推高了劳动力价格,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泰安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9.6%,超过老龄化社会标准2.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达1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同时,城市化的速度也在加快,这个阶段的能源资源刚性需求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但能源资源短缺给工业发展带来极大制约。另外,近年来,环境质量下降明显,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排放也给发展方式转变带来动力。

1.2破解培育新增长点的要求近年来,各地竞相发展,竞争日益剧烈,要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必须加快新增长点的培育。当前工业新经济增长点就存在于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所产生的巨大需求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泰安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1.3破解发展压力的推动在经济相对低迷时期,市场竞争往往更为激烈,其结果是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市场需求不足的产品以及相关产业遭到淘汰。近年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再一次证实,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处在价值链末端、技术管理落后的企业面临微利化和倒闭的风险。因此,在经济尚未走出低谷,经济发展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必须将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压力转变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2、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2.1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缺乏自主创新的工业发展方式,使得多数竞争性产业长期处于低端地位,面临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等突出问题。面对新的经济格局,要顺利实现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使自主创新成为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泰安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对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带来不利影响。

2.2投资驱动特征为发展方式转变带来困难泰安工业增长具有明显的投资依赖性,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2010-2014年全市工业投资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7.6%、70.0%、74.6%、75.5%和81.3%,呈高位运行并逐年提高的态势;而工业投资效果系数(全部工业增加值增加额/工业投资额)分别为0.209、0.120、0.089、0.071和0.042,投资效率呈降低趋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工业投资率居高不下,但工业投资效果系数明显下降,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制约了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和发展方式转变进程。

2.3产业发展外延粗放为集约发展带来压力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是实现由速度型经济向效益型经济转变。目前,泰安工业仍为规模效益型,利润增长主要来源于规模扩张,而不是效率提高。装备制造业虽是全市的重点行业,但多数行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增加值率偏低。从产品看,初级产品、传统产品多,名牌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竞争力不强。

2.4工业结构性制约仍然突出近年来,泰安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为,一是资源的瓶颈制约进一步显现。高耗能行业在工业经济中占比较高,2014年泰安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3.2%。二是产业层次较低,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仍比较粗放。泰安的工业结构重化特征明显,重工业占近八成,优势产业仍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工业,主导产品仍以初级加工和中间产品为主,带动性强、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产品与最终消费品比重较低。大型企业多处于产业上游,关联度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仍非常紧迫和艰巨。

2.5人口素质和观念的影响泰安市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还不够高,全市仍有七成的劳动年龄人口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劳动年龄人口中初中以下教育程度的占比高达74.8%。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不能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外,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片面追求数量的增加和产值的提高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忽视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一部分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所以一谈到经济增长,就会想到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科技的投入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出现了“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河北省;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3—0060—03

近年来河北省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其所包含的11个设区市的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河北省虽然邻近北京、天津这两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但整体上受其带动作用并不显著,河北省自身经济的发展仍然相对缓慢[1]。为了使河北省各设区市对自身经济的发展有准确的认识,相关部门对河北省整体经济状况有清晰的了解,笔者根据地区综合实力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地区综合实力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很多学者就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

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方法很多,如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集对分析法[2]、聚类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GIS方法等。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维数较大时,使用上述各方法均存在评价工作效率低下的缺点。笔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能够在保持原指标的主要信息量的基础上,减少评价工作量,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客观生成的指标权重能够区分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构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根据2006—2010年的数据,对近5年河北省各设区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分析,清晰地展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为客观而准确地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依据。

一、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准确、客观地反映河北省各市经济的发展水平,笔者根据代表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可比性以及可获得性的原则,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1个指标[3],其中包括部分总量指标和部分平均指标。这些指标如下:X1为GDP(亿元),X2为人均GDP(元),X3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4为地方财政收入(亿元),X5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X6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7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X8为进出口总额(亿美元),X9为外商直接投资额(万美元),X10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X11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这些指标集中反映了各地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开放程度、居民生活水平的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4]。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北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提出的,该方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其主要原理是将原有的数量较多且存在相关关系的指标变量,经过变换转化为原指标变量线性组合的新指标变量,新指标变量数量较少并且相互无关,保持了原指标变量的主要信息量,将新指标变量称为原指标变量的主成分。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5]:

设有m个指标,n个评价对象。

(二)河北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水平实例分析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应用SAS软件的princomp过程对数据进行分析,得特征值?姿j和方差贡献率Ej,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0.57%,即前3个主成分包含了原11个指标90.57%的信息。因此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为3比较合理。前3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为:

f1=0.3408x1+0.245x2+0.3155x3+0.3517x4+0.3442x5+0.015x6+0.3224x7+0.3312x8+0.2832x9+0.3166x10+0.2965x11

f2=—0.126x1+0.347x2—0.195x3+0.0161x4—0.1634x5+0.7642x6—0.3031x7—0.0564x8+0.1367x9+0.1935x10+0.2526x11

f3=0.2012x1+0.2397x2+0.4074x3+0.0571x4+0.1179x5+0.3893x6+0.0246x7+0.1483x8—0.478x9—0.4124x10—0.3825x11

其中,xj(j=1,2,?撰,11)为数据标准化后的指标变量。

由此,可计算出前三个主成分f1、f2、f3的得分,如表2所示。用主成分贡献率进行加权可得综合得分,结果如表2所示。

三、河北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与评价

(一)2010年河北省各设区市经济分析

由表2可知,唐山市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了第一名。唐山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好,经济综合实力也最强,主要因为唐山是工业城市,形成了以钢铁、煤炭、电力、化工等为主的十大产业支柱。省会石家庄的排名第二,邯郸、廊坊、保定紧随其后。邯郸虽处于河北省最南部,但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工业为整个经济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廊坊毗邻北京和天津,交通便利,知识信息流充足,接受到两个直辖市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其发展迅速。然而秦皇岛作为港口城市排名并不十分理想,其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与秦皇岛作为旅游城市的定位有关。张家口、承德、衡水排在了第九、十、十一的位置,这三个城市知识信息流不充足,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 经济发展综合实力 主成分分析法 指标体系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五省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活跃带。环渤海经济圈连接着华东、华北和东北,是继珠三角、长三角在北方崛起的经济发展“第三级”。五省市总面积达51.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4%;总人口为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7%; 2006年底,地区生产总值为54,775.4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6.16%,接近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之和。进入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逐步北移,环渤海经济圈日益成为区域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京津冀鲁辽五省市经济发展概况

五省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包括了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三个次级区域,骨干城市群密集,科技教育优势明显,工业基础雄厚,自然资源丰饶,区域条件十分优越,是极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带。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高新技术和交通优势明显,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对经济圈内其他省市均有辅射带动作用;天津市作为环渤海经济中心,其辐射功能和服务作用日益明显,近年来GDP连续多年增长12%~13%,滨海新区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契点;河北省内环京津,外环渤海,是一个物产丰富的资源大省,近年来秦皇岛开发区、唐山海港开发区也加快了发展;山东省位于环黄海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经济区的交汇处,是华北经济区和华东经济区的结合部,“一体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辽宁省位于渤海和黄海之间, “五点一线”的沿海区域优势将带来辽宁省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二、京津冀鲁辽五省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对比研究

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格局中,五省市各展其长、争先进位,开创了新的特色和经验,形成了各自新的相对优势。在此,以2002年~2006年五省市的多个主要指标为基础数据,对经济发展综合实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这对加快环渤海经济圈五省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主成分分析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降维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实际问题分析中,设法将具有相关性的多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无关的综合指标,根据实际需要,从中选取较少的几个能代表大部分信息的综合指标,从而简化问题的分析。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指标有很多,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目标导向性原则,考虑定量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的限制,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的总量、效率、结构、速度、潜力五个方面选取22个代表性指标构建地区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1)经济发展总量指标: 地区人均GDP(元)、地方人均财政收入(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2)经济发展效率指标: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万元GDP能耗(吨标煤)、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3)经济发展结构指标: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

(4)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地区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商品销售额增长率(%)。

(5)经济发展潜力指标:外贸依存度(%)、人均利用FDI(亿美元)、人均教育经费(元)、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3.计算结果。根据以上建立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五省市四年的相关数据,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这里所选的样本资料主要来源于2003年~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

我们依次得出五省市2003年~2006年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得分及排名(见表),这里分别用X1、X2、X3、X4、X5来代表总量、效率、结构、速度、潜力指标。

三、综合评价

根据2003年~2006年五省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五省市四年内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排名稳定。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优越的首都优势,以其雄厚的文化、科技、人力资本等软实力,在五省市中处于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绝对领先地位;但纵观评价标准的五个方面,五省市又各有短长。

1.经济发展总量的评价。经济发展总量的7项指标从宏观上衡量了各省市GDP规模、居民生活水平和国内外贸易总体水平。从经济发展总量来看,2003年~2006年,五省市的排名稳定,依次为北京、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北京所特有的“首都优势”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雄厚的“眼球经济”,北京地区是全国科技人力资本力量最集中、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在五省市中独占鳌头;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对天津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擎和辐射作用,加快了天津对外开放的进程,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引进了一大批新项目,良好的区位发展优势使天津逐渐成为北方新的经济中心;山东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大省,经济总量规模较大,“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更加快了经济发展;辽宁省是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唯一的沿海省份,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不强;河北省在吸引生产力要素资源方面与京津存在差距,2003年~2006年人均GDP仅相当于北京、天津的二分之一,总量实力较弱。

2.经济发展效率的评价。经济发展效率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资源利用的效果,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发展效率方面,天津除2005年外其它年份均高居榜首,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万元GDP能耗及下降率都有很大优势;北京、山东紧随其后,经济发展效率也较高;除2005年外,河北省和辽宁省均分列第四、第五位,二省劳动生产率不高,工业企业综合效益与京津鲁存在差距,万元GDP能耗也较大,在2005年和2006年是北京万元GDP能耗的两倍。河北和辽宁二省应优化产业结构,亟待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3.经济发展结构的评价。经济发展结构体现了三次产业发展的协调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因子。2003年至2006年,北京均稳坐第一,天津第二,辽宁、山东、河北占据后三位。北京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三、二、一”以三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的总产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四年来一直在五省市中最高,显示出产业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天津第二产业仍是创收主力,第三产业近几年来也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和区域功能优化进程加快;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发展存量较大,创新研发水平不足,效益不高,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山东是农业大省,工业主要以原料加工型为主,高新技术产出能力不足,第三产业也较为落后;河北的第二产业以钢铁等传统工业为主,新能源、信息产业、煤化工等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不发达,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4.经济发展速度的评价。经济发展速度指标从动态上衡量比较了各省市经济发展状况。总体看来,四年中山东有两年位列第一,两年位列第二,显示出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天津也有两年排名第二,2004年排名第一,这主要得益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天津经济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活力和动力;河北经济发展速度不稳定,有两年排名第五,2005年排名第一,四年中经济持续增长,但增幅逐年减小,总体增速缓慢;北京四年内经济增长较慢,这与其雄厚的经济发展总体实力极不相称,应着力解决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硬实力方面的不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5.经济发展潜力的比较。北京和天津仍然占据前两位,辽宁、山东、河北分列其后。北京的首都优势是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无形财富,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以及“后奥运经济”对三大需求的直接拉动将为北京的持续高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天津作为北京的门户,近年来也加快了与北京的合作进程,已逐渐成为北方经济发展的“京津核心”;辽宁具备优越的沿海区位优势,拥有沈大制造业带和五大工业经济区,经济发展势头看好;山东接纳京津的辐射,山东半岛城市群具备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对外贸易发展活跃;河北在外贸依存度、R&D等各项指标均低于其他四省市,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差,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处于明显的弱势。

参考文献:

[1]陈秋月:区域经济竞争力比较模型[J].现代情报,2002, (6)

第6篇

近年来湖北省以高能耗低效率的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所在,随着“两型社会”的提出,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快平稳增长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为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制度的创新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本文通过分析湖北省现有工业经济的道路发展,揭示了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度问题,为建立“两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湖北经济;工业经济;经济制度

1引言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制度安排的效率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否快速转型取决于其内在的制度是否能匹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及现代化进程等多方面的内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高耗能,低效率模式,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集约型经济为主的低耗能高效率的模式。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演进性,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把意识形态、产权结构以及政府等因素作为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中,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对长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制度因素尤为重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政府制定的制度安排及政策保障,舍弃政府的制度供给及政策制定,政府也就无法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甚至管理,因此,政府转型也必然体现为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的革新。政府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向低能耗,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因地制宜的制定与时展潮流相一致的经济制度。本文通过对湖北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制度的分析,找出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制度问题,制度的创新不仅需要政府职能转变,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也要适应经济发展,最终为湖北省建设“两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2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制度背景分析

2.1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背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湖北省形成了以工业为支柱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和制造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但是自2008年经融危机以后,湖北省的工业经济虽然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速,但增速回落,下行压力增大,截至2012年湖北省前四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31.5亿元,增长16.3%。湖北省为遏制经济下行趋势,着重打造武汉和十堰的工业化城市经济,其中武汉工业投资居全省第一,启建中华科技产业园,提速“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随州计划打造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十堰大力推行工业兴市战略,实施“双亿工程”,建立工业园。

2.2湖北省经济制度背景以钢铁产业为依托的湖北省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丰富的钢铁、石油等资源,基于这一资源禀赋优势和地缘优势,建国后国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湖北得以成为中央政府重点投资的地区之一,在此基础上,湖北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制度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却仍停滞不前,发展缓慢,经济体制还是原来的以重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到21世纪,湖北省经济体制开始转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制度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是仍是以高能耗,低效率的重工业为支柱性产业。

3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制度现状分析

3.1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为加快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在“十二五”规划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制造业的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3年湖北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加大对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例超过43%。2014年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态势,总规模不断扩大。

3.2湖北省经济制度现状自全国“十一五”规划颁布后,湖北省为全面落实这一规划,2007年起加快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达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经济及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2008年为落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湖北省提出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制度。十二五规划以来,湖北省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国有企业,科技体制改革,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是现有经济制度仍以高耗能低效率的工业为中心展开的,缺乏新动力,政策制定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规划,经济制度没有贴合湖北省各城市的发展状况,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因此导致全省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武汉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过大,城市彼此间关系亲密度不高,每个城市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产业,不能建立品牌企业和完整产业链。

4湖北省经济发展道路转变中的制度问题分析

4.1全要素生产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被用于综合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其实质就是技术进步率。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界环境约束增加,全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出现下行趋势,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下行危险。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继续依靠以往的以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显然不可持续。由于传统的经济制度及政策倾斜,湖北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低,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湖北省的这种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制度没有充分调动产业的积极性,产业生产率低,各大工业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投入产出比较低,产业的技术落后,竞争力薄弱。

4.2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在市场中的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政府职能来实现,政府如果没有正确的制定政策,履行职能,那经济体制也不会完善。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缺乏市场一体化,竞争性弱,这都是政府在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没有形成创新性投资机制吸引资金流入,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制定适合其经济发展道路的新制度。

4.3市场开放程度低,制度缺乏创新性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是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但是各城市之间存在壁垒,城市间市场开放程度低,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品的竞争压力小。湖北省地处中部,其地理位置使其置身于中国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外,在政策上享受不到这些地区的经济优惠政策,也不能与这些地区共享资源开放市场,因此对其市场开放程度影响较大。湖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快,其经济发展不再满足外生增长方式,而是应该以内生增长方式拉动经济发展,经济不再满足低效率的粗旷型经济增长,但是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制度发展仍存留有原来的惯性,市场机制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小,市场竞争小,城乡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等,正是这些制度和政策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转变的对策

5.1政府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创新制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法制的规范保障,因此湖北省政府应该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四低四高”的经济发展方式[5],转变以重工业为主体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方式,加大对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以解决失业问题,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为建设“两型社会”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战略,发展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保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可持续的平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上的引导作用,制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适应的机制,鼓励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努力克服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改革工业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多样性,建立以创新型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融合发展,实现高校科研实力转化成创新收益。同时注重对全省产业的质量升级,整改低水平产业,发展高质量产业,在推行政策、制度时注重对现行政策、制度进行科学评估,使其符合湖北省的整体发展环境,因地制宜的实施各项政策。

5.2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产业近年来,湖北省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经济水平提升,但是这种良好的发展靠的是粗放的、外延型发展方式支撑的,这种发展方式难以支撑湖北省跨越式经济发展。因此,湖北省应充分发挥教育大省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把要素投入产业转变为全要素投入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和低碳经济,建立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降低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例,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加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更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支撑,鼓励发展优质第三产业,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整改现有低水平的旅游业,结合高新技术,开发新兴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旅游产业。

5.3打破城际产业壁垒,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破除城际产业壁垒,首先要实现城际间的城镇一体化,因此湖北省要大力推动二级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加大对二级城市的政策倾斜,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二级城市与武汉市的经济差距。湖北省要想实现产业集聚,就应构建湖北省的整体产业格局,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新能源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密集的产业带,同时开放合作,促进武汉市与其他城市的互动交流发展,形成产业的跨区产业链,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园模式。更加积极的推动城际列车等道路建设,改善武汉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节省经济成本,吸引企业投资。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集中的优质资源更多,为早日打破城际产业壁垒,应进一步的开放资源,让渡部分利益,在维持自身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6结论

湖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主要是依靠工业的转型实现,现有工业的高能耗低效率阻碍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不高,产业技术创新优势不明显,城市间城镇化差距大,产业壁垒存在,难以形成跨区产业链,工业产业园无法形成,产业集聚的作用发挥不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湖北省政府不仅要从自身的职能出发还要从市场出发,制定新的政策制度,努力抓住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全省工业经济制度的创新,着重刺激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科技投入,着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全省资源的优化配置,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促进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早日建立“两型社会”配套试验区。

[参考文献]

[1]史晋川,谢瑞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J]学术月刊,2002(5).

[2]杨静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本在于提升制度效率[J].学术界,2010(11).

[3]王晓雨,姜晓琳.制度安排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之转型[J].学术交流,2013(08).

[4]石杰琳,秦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转型:角色转变和制度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

第7篇

 

1 引言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制度安排的效率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否快速转型取决于其内在的制度是否能匹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及现代化进程等多方面的内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高耗能,低效率模式,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集约型经济为主的低耗能高效率的模式。

 

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演进性,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把意识形态、产权结构以及政府等因素作为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中,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对长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制度因素尤为重要。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政府制定的制度安排及政策保障,舍弃政府的制度供给及政策制定,政府也就无法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甚至管理,因此,政府转型也必然体现为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的革新。政府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向低能耗,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因地制宜的制定与时展潮流相一致的经济制度。本文通过对湖北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制度的分析,找出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制度问题,制度的创新不仅需要政府职能转变,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也要适应经济发展,最终为湖北省建设“两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2 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制度背景分析

 

2.1 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湖北省形成了以工业为支柱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和制造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但是自2008年经融危机以后,湖北省的工业经济虽然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速,但增速回落,下行压力增大,截至2012年湖北省前四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31.5亿元,增长16.3%。湖北省为遏制经济下行趋势,着重打造武汉和十堰的工业化城市经济,其中武汉工业投资居全省第一,启建中华科技产业园,提速“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随州计划打造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十堰大力推行工业兴市战略,实施“双亿工程”,建立工业园。

 

2.2 湖北省经济制度背景

 

以钢铁产业为依托的湖北省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丰富的钢铁、石油等资源,基于这一资源禀赋优势和地缘优势,建国后国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湖北得以成为中央政府重点投资的地区之一,在此基础上,湖北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制度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却仍停滞不前,发展缓慢,经济体制还是原来的以重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到21世纪,湖北省经济体制开始转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制度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是仍是以高能耗,低效率的重工业为支柱性产业。

 

3 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制度现状分析

 

3.1 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为加快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在“十二五”规划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制造业的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3年湖北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加大对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的比例超过43%。2014年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态势,总规模不断扩大。

 

3.2 湖北省经济制度现状

 

自全国“十一五”规划颁布后,湖北省为全面落实这一规划,2007年起加快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达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经济及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2008年为落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湖北省提出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制度。十二五规划以来,湖北省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国有企业,科技体制改革,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但是现有经济制度仍以高耗能低效率的工业为中心展开的,缺乏新动力,政策制定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规划,经济制度没有贴合湖北省各城市的发展状况,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因此导致全省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武汉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过大,城市彼此间关系亲密度不高,每个城市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产业,不能建立品牌企业和完整产业链。

 

4 湖北省经济发展道路转变中的制度问题分析

 

4.1 全要素生产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

 

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被用于综合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其实质就是技术进步率。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界环境约束增加,全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出现下行趋势,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下行危险。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继续依靠以往的以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显然不可持续。

 

由于传统的经济制度及政策倾斜,湖北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低,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湖北省的这种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制度没有充分调动产业的积极性,产业生产率低,各大工业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投入产出比较低,产业的技术落后,竞争力薄弱。

 

4.2 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在市场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政府职能来实现,政府如果没有正确的制定政策,履行职能,那经济体制也不会完善。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缺乏市场一体化,竞争性弱,这都是政府在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没有形成创新性投资机制吸引资金流入,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制定适合其经济发展道路的新制度。

 

4.3 市场开放程度低,制度缺乏创新性

 

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是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但是各城市之间存在壁垒,城市间市场开放程度低,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品的竞争压力小。湖北省地处中部,其地理位置使其置身于中国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外,在政策上享受不到这些地区的经济优惠政策,也不能与这些地区共享资源开放市场,因此对其市场开放程度影响较大。

 

湖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快,其经济发展不再满足外生增长方式,而是应该以内生增长方式拉动经济发展,经济不再满足低效率的粗旷型经济增长,但是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制度发展仍存留有原来的惯性,市场机制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小,市场竞争小,城乡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等,正是这些制度和政策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 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转变的对策

 

5.1 政府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创新制度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法制的规范保障,因此湖北省政府应该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四低四高”的经济发展方式[5],转变以重工业为主体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方式,加大对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以解决失业问题,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为建设“两型社会”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战略,发展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保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可持续的平衡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上的引导作用,制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适应的机制,鼓励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努力克服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改革工业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多样性,建立以创新型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融合发展,实现高校科研实力转化成创新收益。同时注重对全省产业的质量升级,整改低水平产业,发展高质量产业,在推行政策、制度时注重对现行政策、制度进行科学评估,使其符合湖北省的整体发展环境,因地制宜的实施各项政策。

 

5.2 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产业

 

近年来,湖北省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经济水平提升,但是这种良好的发展靠的是粗放的、外延型发展方式支撑的,这种发展方式难以支撑湖北省跨越式经济发展。因此,湖北省应充分发挥教育大省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把要素投入产业转变为全要素投入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和低碳经济,建立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降低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例,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加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更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支撑,鼓励发展优质第三产业,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整改现有低水平的旅游业,结合高新技术,开发新兴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旅游产业。

 

5.3 打破城际产业壁垒,加快形成产业集聚

 

破除城际产业壁垒,首先要实现城际间的城镇一体化,因此湖北省要大力推动二级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加大对二级城市的政策倾斜,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二级城市与武汉市的经济差距。湖北省要想实现产业集聚,就应构建湖北省的整体产业格局,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新能源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密集的产业带,同时开放合作,促进武汉市与其他城市的互动交流发展,形成产业的跨区产业链,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园模式。

 

更加积极的推动城际列车等道路建设,改善武汉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节省经济成本,吸引企业投资。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集中的优质资源更多,为早日打破城际产业壁垒,应进一步的开放资源,让渡部分利益,在维持自身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6 结论

 

湖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主要是依靠工业的转型实现,现有工业的高能耗低效率阻碍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不高,产业技术创新优势不明显,城市间城镇化差距大,产业壁垒存在,难以形成跨区产业链,工业产业园无法形成,产业集聚的作用发挥不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湖北省政府不仅要从自身的职能出发还要从市场出发,制定新的政策制度,努力抓住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全省工业经济制度的创新,着重刺激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科技投入,着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全省资源的优化配置,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促进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早日建立“两型社会”配套试验区。

 

作者:方红 王琦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年8期

第8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图书馆;区域经济;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202-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益于国家招生规模的大幅扩招,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也同时进入一个黄金时段。民办高等院校逐渐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基地,对当地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民办高校重要的科技文献信息查询、资料检索服务平台的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不能再仅仅是本校的师生,而应该转变服务理念,面向社会,把民办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本文以广西北部湾某民办高校图书馆为例,浅析民办高校图书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时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知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发展经济需要信息资料,企业发展也离不开信息资料。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信息最为集中、查询检索服务最为方便快捷的高校图书馆理应顺应社会潮流,既要立足服务好内部师生学习、教育科研活动,同时调整服务理念,面向社会,服务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广西北部湾民办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好自己的资源优势,服务好北部湾、东盟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北部湾地区近年被国家确定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对信息需求更加强烈,民办高校图书馆理应承担起这一服务重任。

(二)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任务不但教学育人、从事科研活动,服务也应是其办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民办高校也不例外。民办高校要扩大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取得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扶持,就需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中来。民办高校图书馆确立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围绕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自身丰富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当地政府企业提供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赢得各方面的支持,将会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三)民办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种信息服务机构不断诞生,这给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危机和机遇并存。民办高校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就不能闭关自守,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自身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这是民办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求生存的必然选择。近年北部湾东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给北部湾民办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民办高校图书馆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可行性

(一)民办高校图书馆独特的资源优势。民办高校图书馆依托民办高校的优势,拥有丰富的文献图书资料和大量的电子信息资源,内容涉及面广,如农业、林业、工业、电子、人文地理等等。在民办高校图书馆中,中国期刊和万方数据等电子资料收藏量大,查询方便快捷,这为民办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高校图书馆的技术设备优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量运用,推动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图书馆采用标准化图书馆系统管理,实现对图书馆数据资料的集成化。这样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化这个工具,实现在不同高校、不同单位、不同区域内的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对于查询者来说,可以不受所处位置的限制,随时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民办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效率。民办高校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自动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查询问讯台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利用,将在民办高校提供社会服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民办高校图书馆中人力资源优势。民办高校图书馆作为民办高校的一个重要学术服务场所,拥有一批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图书馆重视程度的增加,图书馆管理人员学历整体得到提高,技术业务能力也大幅提高。他们不仅拥有能根据时展需要对图书馆文献资料补充增加的实际经验,而且能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来开发不同的信息产品,随时能为用户提供技术服务。

三、民办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一)改变传统观念,创新服务理念。很多地方的民办高校都是伴随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技术的需求而创立的,因此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就不能仅仅面向校内,而要立足校内、面向校外。既要服务好校内的教学科研,也要服务好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改变传统观念,创新服务理念,让校内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于每一位有需求的用户,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针对地方企业科研项目,做好资料服务工作。由于企业在进行技术攻关、科研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各种信息资料,而企业本身的各种信息资料往往不全,这时民办高校图书馆就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民办高校图书馆要依据自身资源优势,根据当地企业重点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情况,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科研人员取得联系,及时为他们提供各种相关信息资料;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用户定期提供资料查询、数据检索服务,帮助用户了解最新信息。

(三)根据地方经济情况,开发相应数据资料库。区域经济建设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群,最终形成本地区经济竞争的优势产业。民办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挑选出与本地特色经济产业相关的信息资料,加工汇集开发形成特色数据资料库,为地方的特色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如北部湾民办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北部湾与东盟经济区发展的情况,开发形成北部湾东盟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数据库。

(四)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为本地企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企业的各投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及生产运行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能够快速、全面、及时地获得和了解相关的市场信息,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民办高校图书馆要凭借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方式、方法。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和地方企业加强联系合作,及时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市场发展动向,最新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信息等。

四、结语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支持,民办高校图书馆凭借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具备为面向社会服务的基础。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无论对民办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个双赢。因此,民办高校图书馆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创新思维,改变服务理念,把自身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使自身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晓梅,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领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7)

[2]关穗花,民办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探究[J],科技信息,2013,(4)

[3]宋艳菊,浅谈高校图书馆如何服务地方发展[J],语文学刊,2013,(1)

[4]张俊立,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3,(2)

第9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两岸经贸;示范区;闽台合作

2010年4月以来,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在海洋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承担重要功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的实施,对推进两岸海洋经济合作,拓展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海洋强国梦催生五大试点区域

21世纪的世界经济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就着眼于21世纪的国际海洋竞争格局,纷纷制定海洋发展规划,优先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高新技术。近十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陆域资源的有限和发展空间的萎缩,促使世界各国更加认识到蓝色海洋的价值,尤其是中国周边许多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先后出台发展海洋的国家战略。在海洋战略导向的影响下,随着海洋经济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海洋产业门类不断扩大,海洋科技进步迅速,地区之间的海洋合作项目不断涌现,海洋经济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大陆海洋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2014年,大陆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近6万亿元,增速约为7.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海洋重大专项能力建设项目不断推进。

大陆海洋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重视与示范区战略的实施。2011年,“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单设一章,并提出“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2012年9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成为“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2012年11月,十报告又首提“建设海洋强国”使命,体现了中央在海洋问题上的战略性转变。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2011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1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年3月)、《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2011年11月)、《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2012年11月)和《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2013年9月)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别批复了上述五省市的试点工作方案。此外,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并于2013年1月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将努力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对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2014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这是第9个国家级新区,也是继舟山群岛新区之后又一个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基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国家批准了山东等5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以及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舟山群岛、青岛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明确以上区域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为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但因各自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等存在差异,其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目标、重点等互有侧重、相得益彰。这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就得到明确:重点发展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东部海洋经济圈(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南部海洋经济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组成),三大海洋经济圈具备不同的功能定位。福建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地区之一,属南部海洋经济圈,其首要功能定位就是“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二、两岸携手参与全球海洋盛宴的基础与瓶颈

海洋经济合作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两岸民众的生活,符合两岸经济发展、服务民生的共同诉求。海洋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盛宴,两岸海洋经济合作既有其客观经济基础,也有共同发展的愿望诉求,应携手合作,共同参与这一场盛宴。

1.从合作的基础看,两岸海洋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台湾由于岛内面积狭小、资源匮乏,非常注重海洋环境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在海洋环境调查、技术发展与生态维护等海洋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开发领域,推进产业发展。随着台湾经济起飞,在港口综合规划、远洋运输、远洋捕捞、海产养殖、海洋油气与矿产开发、海洋能源利用、海洋生物科技、海岛综合规划、滨海旅游等领域取得较快发展。与台湾相比,大陆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起步较晚,海洋产业整体上仍以海洋渔业、运输、制盐等传统产业为主,海洋化工、能源、生物等新兴产业相对落后。两岸海洋开发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落差且各具优势,从而为两岸海洋经济的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从合作的必要性看,开展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将为两岸经贸关系带来新动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30多年来,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但由于两岸外部环境及各自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两岸传统的贸易与投资发展方式正面临新挑战,两岸经济关系进入新一轮转型期。

第10篇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只有遵循生态原则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经济模式。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平台,与人类经济活动相叠加而耦合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而海洋生态经济则是在海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来建设的海洋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经济。

1.1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拥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与环渤海区域发展战略相一致。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海洋局指出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高海洋生态承载力,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海洋工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实施,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对于天津来说,要充分发挥环渤海中心城市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周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全力构筑现代海上丝绸之路,这些都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1.2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天津在探索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全面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汉沽建立了以北疆电厂为代表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打造了集海水冷却、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废物再利用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五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真正将海水“吃干榨净”。其中,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采取摊晒制盐和工厂化真空制盐的方式进行,对浓海水进行综合利用,在有效避免浓海水直接排海而造成生态破坏的同时,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如,天津临港经济区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按照远近结合、长短结合原则,集约节约利用岸线资源,形成了产业聚集,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生态修复和污水处理功能的临港生态湿地公园,据统计每天可对1.75×104t污水进行生态净化,并将其全部作为景观用水,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2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主要路径

进入21世纪,随着海洋开发热潮的不断掀起,作为沿海超大型城市的天津,也在不断探寻海洋经济发展的捷径,坚持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协调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由此可见,在天津海洋经济发展中引入生态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按照海岸带不同区域,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

2.1在潮下带———浅海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下带———浅海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其生态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这三个产业各自内部的节能减排方面。例如海水增养殖业的生态经济模式,其本质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共生关系,形成鱼虾贝藻立体多元养殖体系,目的是增加有益成分,减少物质残留,减少海水污染,目前主要有贝藻套养、轮养、循环水养殖、立体化养殖等模式。同时,积极研究高效、低污染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推广无公害养殖,包括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养殖生物疫病测报防治,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等,降低养殖的技术风险。此外,以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为方向,适时建立沿海养殖基地、海水产品开发基地等平台,促进海水养殖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发展。

2.2在潮间带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间带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海水利用业,其中循环产业链主要有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条。一直以来,天津是我国水资源较为短缺的沿海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加快实施,临海工业用水量进一步加大,进而造成淡水紧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应提高海水利用率,特别是在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增大海水利用量。近年来在电厂中,天津市广泛采用了热电联产方式,已经有了较大突破,首先利用海水作为直流冷却用水,尔后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并将淡化水用于供热,同时还可将淡化后的浓海水进行制盐,进而提取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延伸了产业链,由此构建了高效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循环链,与传统热电分产相比,此产业链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形成了一种高效的生产方式。

2.3在潮上带———陆地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上带———陆地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它们均是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业,且地处沿海地区,致使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严重威胁着海岸带生态系统。因此,对于此地区的产业,要发展生态经济模式,关键在于控制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提高对废弃物的利用率,由于产业链条较长,可通过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发展,重点建设废物代谢链条,在产业内部、产业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二是,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首先是从源头上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同时要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有效降低废弃物产生的可能性。总体看,要从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海洋生态经济产业链。

3结语

第11篇

一、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按照“一轴两园三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精心谋划,认真实施,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截止2010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18.27%;实现工业总产值31.36亿元,增长18%,今年1-4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04亿元,增长20.7%,实现工业总产值11.72亿元,增长40.4%。2010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亿元,增长150%,今年1-4月份,工业投资完成3.66亿元。

(二)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完善。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分析全区工业企业现状和实际,先后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企业改制和调整,使全区工业经济区域布局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逐渐趋于优化,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建材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为主的三大工业支柱产业。目前,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其中现代建材业9家,纺织服装企业4家,装备制造企业7家,其他企业2家。产业结构日趋完善,潜力逐步显现,财政收入也逐年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支柱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以前,支柱产业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但从这次调研来看,我们欣喜的看到,通过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招商引资目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区的现代建材业、纺织服装业、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以现代建材业为例,现代建材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型产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以声威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矿山水泥厂、声威特种水泥有限公司、天博陶瓷、磊鑫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现代建材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为我区经济的提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0年现代建材业实现产值13.8亿元,今年1-4月份现代建材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4亿元,同比增长62.1%;水泥产量138万吨,增长124%,生产熟料118万吨,同上年持平。

(四)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工业经济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0年,全区二产实现增加值19.9亿元,增长17.9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5%,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4.3亿元,增长18.2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2%。

二、全区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工业经济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区工业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不尽合理,发展不够平衡。以我区的三大支柱产业为例,今年1—4月,现代建材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4亿,同比增长62.1%;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亿,同比增长13.7%;纺织服装业实现产值1.18万元,同比增长43.9%。不难看出,三大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不够合理,现代建材业仍然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纺织服装业、装备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小。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减少、规模偏小。一是由于规模以上企业统计门槛提高,我区规模以上企业减少了8户,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户;二是规模以上企业规模偏小。现有的22户规模以上企业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6户,其他企业年产值都在5000万元左右,除了秦川水泥、骊山水泥正在建设外,其余企业已全部达产达效,但增长空间十分有限。

(三)工业企业资源依赖性强。矛盾突出表现在水泥行业,满意水泥、声威水泥在陕北新建的粉磨站一旦投产将无料供给其他企业,据了解声威特水、凤凰水泥投产后熟料外销也十分有限,区内的水泥企业骊山、矿山、建秦、铜城、秦俑、华龙等6家粉磨站熟料缺口在150万吨,将严重影响水泥企业的生产,对于完成经济目标任务造成极大压力。

(四)企业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管理模式落后,一部分企业仍以家族管理为主,缺少高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员,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管理粗放,效益低下。部分企业经营者还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开拓市场的激情,不愿花大力气、下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五)、流动资金短缺仍然是影响着工业发展。一是由于资金短缺,重点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无法按期建成投产;二是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货款回收困难,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推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为此,全区上下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周密部署,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通过调研和与有关负责人的座谈、交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科学规划,进一步树立工业强区观念。要结合省、市产业振兴计划,紧紧围绕我区编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着重在经济运行走势、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降耗、中小企业服务等方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按照各企业发展实际,逐步淘汰一批耗能大、污染重的产业,制定出我区工业经济转型调整的中长期规划,用规划指导工业经济有序进行,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实现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同时,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区”的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坚持主动服务、真心服务、真情服务,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帮困解难,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力量投放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实现工业经济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二)深入研判,强化对经济运行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区工信局作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深入企业,加强对工业经济形势的分析和调研,定期召开企业生产调度会,加大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一方面通过召开生产调度会,及时了解掌握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并制定出企业生产任务进度计划,增强协调服务经济的主动性,保证我区按时完成年度经济指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培训,让他们及时了解各级政府关于经济方面的政策、部署和要求,帮助他们准确把握信息,为企业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工信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尤其是要增强在市场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研讨、交流,形成发展合力,促进我区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三)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工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步伐,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以转型促转变,以转变促发展,推动工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支持和引导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发展,大力引进和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兴接续产业,实施好投资3000万元的兰德尔公司技改项目,依托兰德尔环保科技、翼飞电子等科技企业,新引进电力智能测控、激光再造等先进技术工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同时,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足用活现有政策,通过改制、重组、合作等方式,盘活区域内闲置资产,推进传统产业扩能提效和技改升级,进一步激发工业经济的活力。现代建材业,要加快建设声威第三条日产4500吨熟料生产线、东风日产2500吨特种水泥生产线和骊山工贸墙地砖生产线,实现1万吨纳米碳酸钙项目正式投产。纺织服装业,要积极扩大规模,建成鑫源纺织200台喷气布机项目,有序推进爱华服装厂对纸箱厂的兼并重组。装备制造业。要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产业振兴,支持陕重汽东风车桥、市锅炉厂等企业更新产品、提高效益。

(四)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必须牢固确立“项目为王”的理念,狠抓有效投入,加快提升工业经济总量。切实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突出产业招商,强化招大引强,集中力量,在招引大项目、好项目上有新突破。抓好重大项目实施,加大服务帮办力度,加强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情况的跟踪督查,认真研究分析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实现总投资2.5亿元的声威特水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5月份点火试产、投资9000万元的大鹏陶瓷项目下半年建成投产、投资1.7亿元的鑫源纺织项目10月底建成投产,使项目尽快达产见效,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同时,要紧抓“干部下企业包项目”活动不放松。实践证明,“干部下企业包项目”活动为推进我区部分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区上要将这一项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区发改局、工信局等部门要逐步完善包抓体制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切实提高各部门包抓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认真总结活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加强督查和精心指导上下功夫,努力形成全区抓项目、促发展的强大合力,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五)举全区之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园区是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要继续举全区之力,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努力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和支撑力。要拓展特色园区。黄堡工业园区要着力打造水泥、陶瓷等现代建材产业,不断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开发建设中不断优化产业功能和调整产业结构。王家河工业园区要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以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突破,加快产业向园区集中,打造民营科技创业基地,重点实施好家纺产品研发中心、鑫源三期、粉煤灰综合治理、精洗煤生产线等项目,尽快启动建设康源物流配送中心,做大园区经济总量,增强我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

(六)充分深挖煤炭发展潜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造成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指标的压力加大。从调研情况来看,煤炭对我区工业经济指标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为此,要充分发挥煤炭行业协会的作用,在技术操作上多下功夫,吸收外地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深挖我区煤炭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对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同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科学选址,千方百计解决我区水泥资源短缺的问题,建议在文明塬新建一条日产4500吨熟料生产线,以解决骊山、矿山、建秦等水泥企业熟料供应问题,加强与黄堡工业园区的沟通、协调,要严格控制新上粉磨站项目,以保障现有水泥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12篇

一、转变观念是我县加快发展的成功经验

观念产生于社会实践,又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反作用。近年来,__县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__年gdp达到了71亿元,县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了2.47亿元,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关健在于我们树立了三个新的发展理念。

一是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县情,审时度势,确立了 “四个加快”发展战略,形成了一条适合__县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几年来,全县上下持之以恒的坚持这一发展思路,建立了水电、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工业体系,做大了水产品、茶叶、板栗、竹木等特色农业规模,迎来了交通建设和城镇建设的新变化,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是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菜单”,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了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20__年以来,全县共引进县外资金28.5亿元,引进项目300多个,金石公司、鸟儿巢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到__落户生根,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突破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先后实施和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县乡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体制优势,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日益增强。

二、转变观念是我县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

观念变,思路宽,发展快。当前,我县已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发挥优势,抢抓机遇,是加快发展的现实途径。但是,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必须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因此,转变观念是我县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是把握新的发展形势必须转变观念。顺时应变是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发展形势变化很快,一方面,科学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我县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中部崛起、湘西地区开发进入实质阶段,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这些机遇都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同时,全国各地都已经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区域之间的竟争更加激烈,不进则衰,慢进则退。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都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新的视野认识新事物,以新的理念研究新情况,以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二是发挥县内资源优势必须转变观念。我县矿产、水能、旅游、森林和农产品等资源十分丰富,这在当今以资源开发为重要手段的经济发展格局中是一个大的优势。但是,目前我们的很多资源还在沉睡,有的还在慢慢地消失,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种状况是加快我县发展的迫切需求。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关健在于要有一个新的发展理念。要按照市委领导来__调研时提出“用全新的视角来看资源,用理性的思维来谋发展,用整合的手段来抓开发”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是应对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转变观念。近年来,我县的综合实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自己与自己相比,发展是快的、变化是大的。但是与先进县市相比,我们确实存在很大差距,发展中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机制体制还不活,发展环境还不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有其客观因素,但根源在于我们的思想观念落后,胆子不如人家大,办法不如人家多,机制不如人家活,标准不如人家高,服务不如人家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在转变观念上找出路,自觉摆脱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切实更新观念、搞活机制、创新办法、解决问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立足高的发展起点必须转变观念。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发展质量提高,20__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71亿元,县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了2.47亿元。这标志着我县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高起点上。这既是好的基础,也是大的压力。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以及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继续保持和提高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在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原有的思想观念必须实现一次的新的升华,必须破除一切阻碍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的行为方式,切实把观念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转变观念,推动__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观念源于解放思想,活力在于不断创新。要发挥好观念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观念本身必须不断发展。当前,我县已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必须从三个层面

进一步转变观念,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1、领导要以解放思想为着力点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经济发展的速度。思想超前一步,发展就领先一拍。领导作为一个地区的决策者,其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转变观念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重点是要解放领导干部思想。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关健要做到“先、大、快、新”。先。就是要树立争先精神,敢为人先。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拓的精神,创新的锐气和敢闯敢试的勇气;争当创新的开路先锋,不怕冒险,不怕担担子;紧跟时代,勇立潮头,大胆创新,敢为人先。要以敏锐的眼光观察新事物,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新情况,以谦虚的态度学习新经验,以创新的精神解决新问题,凡是法律和文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想,都可以试,都可以干。大,就是要克服小打小闹的做法,树立大干快上的观念,全力以赴,把主导产业做大,把重点项目做大,把重点企业做大,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快,就是要加快步伐,加快发展,在发展经济上追求高质量、快速度,在各项工作上追求高效率、快节奏。新,就是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同时,解放思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见之于行动,真正落实在明晰思路、加快发展主导产业上,落实在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上,落实在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上,落实在拓宽上,落实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壮大主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上,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