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经济发展现状

世界经济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21 17:27: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世界经济发展现状

第1篇

    一、2004年是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将有所放缓 

    从经济增长来看,2004年大部分经济体的复苏更为有力。预计2004年将会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而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将会有所放缓。当前,全球产出和出口增长都已经达到近期的较高水平,是全球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动力。在生产方面,供给能力提高和利润增加使产出增长较快;在需求方面,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复苏。在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在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中再次扮演了火车头的角色,日本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较快,而非洲国家和拉美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脆弱。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前景与90年代初期相比较为模糊和脆弱。结构调整没有到位使得没有出现类似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投资热点,同时,安全因素影响扩大,打击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此外,通货膨胀有所抬头、利率水平上升、失业居高不下、美国双赤字不断扩大和石油价格飞涨等不确定性因素令人担忧。因此,总体来看,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出现适度回调。 

    近期,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对各自的世界经济预测纷纷做出了一些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9月底公布的新一期秋季展望报告中,调高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至5.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为4.3%。世界银行11月16日《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的全球增长率为4%,2005年会放缓至3.2%。联合国LINK项目11月22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2005年的增长率也将放缓至3.2%。在发达国家当中,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将比2004年明显放慢。受巨额财政赤字、庞大贸易逆差及生产能力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减缓。日本经济发展中不利因素较多,经济缺乏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通货紧缩的阴影尚未完全摆脱,将抑制经济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很难继续通过增加公共投资的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受世界经济回调的影响,出口有可能会减速。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于受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减速的影响,增长也将有所放缓。 

    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带动全球贸易大幅增长。世界贸易自2002年2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联合国和IMF预测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9.3%和9.1%,不仅明显高于2003年,也将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美国国内需求强劲,日本和中国外贸快速增长,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苏是拉动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美国月度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日本出口增长继续明显提高,欧元区在2004年第一季度进、出口额双双实现正增长后,增速逐步提高。受这些发达国家的带动,亚洲发展中国家外贸继续大幅度增长,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大多在10%,甚至20%以上。 

    但是同样,世界贸易增长的稳定性也令人担忧。首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数额持续扩大将制约其进口的继续快速增加,因此国际市场需求难以稳定增长;其次,美元汇率波动造成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贸易量的增长有限;第三,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国际贸易环境向合作和保护两重性并存的方向发展。预计2005年世界贸易增长将有所放缓,联合国LINK项目和IMF预测200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8.0%和7.4%,尽管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将明显高于近10年来世界贸易量年均6.6%的增长速度。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分析 

    1. 全球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今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了抑制未来通货膨胀上升趋势,保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6月30日开始美联储连续5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标志美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当然,美联储是否将继续提高利率仍然取决于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但是,只要美国经济能够保持适度的温和增长,不出现大幅度衰退,未来美国整体利率水平将会继续有所提高。 

    英国央行也已经连续五次提息,以遏制经济增长较快出现的日益高涨的借贷水平和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与此同时,英国住房市场和消费信贷持续升温,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较快增长,消费者债务日益增加。虽然英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仍控制在政府设定的 2%目标之内,但从中期来看存在通货膨胀压力。预计英国央行的基本利率有可能继续上升。 

    当然,各发达经济体的情况不尽相同。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复苏,欧洲中央银行目前仍然维持现行2.0%的再融资基准利率水平不变,认为需要创造区内有利环境,促进下半年以后经济复苏的增强。但是,由于一年多来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欧元坚挺,提高了欧元区的通胀水平,而且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因此如果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复苏,欧洲央行将会转而考虑结束降息周期。 

    各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将决定利率走势。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一些不利因素可能使复苏的持续性面临潜在风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如果复苏减慢,那么利率的上升将会随之放缓,甚至出现波动。根据美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美联储将会采取“有节制”稳步升息的步骤,逐步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一个“更加中性的水平”,从而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增长。 

    2. 美国“双高”赤字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潜在威胁是美国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2003财年财政赤字激增到3740亿美元,200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达47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超过4%,相当于世界储蓄总额的6%。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也是由来已久,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662亿美元,比前一个季度增加12.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美国财政收入在短短的几年中由黑变红表明,美国财政状况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恶化。财政赤字将会减少储蓄和抑制投资,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双赤字"带给美国的将是经济发展放缓以及政策风险积聚,这不仅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现在越来越多地依靠从世界其他国家借来的资源所推动。有人甚至认为,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借来的资金和借来的时间”基础上的。所以,美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否愿意继续通过购买美国资产(如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的方式借钱给美国人花。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其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如果美国不进行重大政策调整,美国的财政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必将会危害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如果不能有效处理美国破记录的预算和贸易赤字,将对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3. 全球国外直接投资将恢复增长 

    90年代,国外直接投资(FDI)显着增长。从90年代初的2000亿美元,达到2000年创纪录的1.4万亿美元。FDI流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任何其它世界经济主要综合指标。FDI已经超过贸易,成为组织国际化生产和服务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并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是,进入新的世纪,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连续三年下跌,2003年降到只有5600亿美元。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减少,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其中流入美国仅为300亿美元,为1992年以来最低水平。只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复苏,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同比增长了9%,共计达1720亿美元。 

    世界经济回暖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按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比去年同期增长3%。随着跨国并购活动的恢复以及经济增长的加速,全球投资流量将在2004年重新开始增长,预示着全球FDI流动将开始新一轮繁荣。《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增长到6000亿美元,增长速度为7.1%。 

    4. 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第2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出现,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与竞争。在国际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会计与财务信息的共通性,成了事关世界企业之间经济合作的重要问题。各国在进行国际合作与贸易的过程中,既需要提供与合作相关的经济信息,也需要根据对方提供的会计财务信息来对评估对方的资产与信用,在这一过程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可以使我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好的进行国际合作与贸易,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现状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现状在研究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会计准则虽已逐渐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但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准则内容、形式以及制订机制等方面仍存在差异。例如,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准则条文比较简略,缺乏详尽的解释与说明;概念框架较少,制订机制不够完善,透明度不高;对于实际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未能出台相应的政策等。

三、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

(一)法律框架的制约

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受本国法律法规框架的制约,各国会形成符合本国国情,与本国法律法规相适应的会计准则,从而导致会计准则之间差异的出现。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国家性质以及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导致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大的努力。例如,会计准则的变更,涉及到与之相配套的税费征管、证券监管、利润分配、公司治理等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相较于西方国家以资产发债表为主来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我国仍将利润表作为企业上市退市以及增资配股的判断指标。

(二)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相协调

在推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下,我们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异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发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结合我国国情,分析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立足于我国国情,体现我国特色的同时,吸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先进方法与理论,对我国会计准则进行调整,使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准则方向发展,消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有机融合。

四、我国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化发展的策略方法

(一)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

在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进程中,世界各经济强国为了使本国的国家利益得到最大幅度的保障,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进行激烈的竞争,相互争夺准则的制定权。因此,为了使我国的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我们要积极关注国际准则的制定,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当中。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应继续努力,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工作。

(二)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制订模式

通过研究发现,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策略的应用过程中,也应该对本国的会计准则制订模式进行完善。针对我国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会计的发展方向,对相关的会计准则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完善我国的准则制订程序与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由财政部负责制定外,也要扩大调研和征求范围,公开征求各方面、各阶段人员的不同意见,集思广益,形成以专业会计人员为主体,企业、专家、官方人员相结合的制订机制,提高会计准则制订的透明度,促进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三)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会计准则的制订与执行。我们不仅要关注制订准则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也要注重提高会计准则执行人员的素质。在对会计人员培养的过程中,除了提高他们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还应该提高他们的判断力,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完善会计从业人员的稽查考核制度。除此以外,也需要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优化,提高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客观公正的对会计业务进行审核,使他们不断向国际水平迈进,更好的开展国际性的会计工作。

第3篇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的改变,面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治理应如何发展成为当前国际经济研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1]。现阶段全球经济在治理过程中仍然具有其实际应用价值,并且根据全球经济治理中不同层次的发展状态进行研究发现,全球经济在治疗过程中展示出不同的稳定性、透明性和时效性。因此,在未来全球经济治理中需要针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多层次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以客观规律的形式对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改进,从而适当前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

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主要是由于2008年经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之间逐渐开始对其国家内部的经济结构和自由贸易结构等进行研究的调整,从而从根本上将国家经济发展及贸易限制策略进项改进,以期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应对经融危机。由此全球经济治理逐渐步入一个保护主义浪潮中。根据欧盟国加对其内部经济保护主义措施的改进,我们不难看出,在经融危机爆发后首先各国之间机内相对独立的内部保护状态。随着各国之间不断的对国内经济发展政策进行调整,2010年之后各国开始建立各种自由贸易交往,以期通过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各国之间经济的发展,从而从整体对全球进行治理,此时全球逐渐步入一个自由发展的经济浪潮中。根据各国之间相关自由贸易的法律法规中对其国家内部的自由贸易开放政策进行改进,能够有效的促进市场经济的逐渐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国际上对其自由贸易的总体经济效益的发展仍然具有自我保护意识[2]。根据国际经济发展数据中对个国家理性世界贸易交往来看,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签订双边、区域、全球性自由贸易协定来促进自由市场的建立,从而对全球进行治疗。根据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自由贸易及国际经济治理中来看,当前国际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以长期迈向发展为治理目标。“贸易与发展”是全球进步的主要研究主题,如何能够对各国之间的经济进行共同性贸易往来,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逐渐发展,从总体水平上对全球物质观念和国际贸易秩序进行研究,是当前全球自由发展的市场发展的长远趋势及目标[3]。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全球治理中主要以贸易和发展共存为主要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

二、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法发展

法制的发展是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后危机这一特殊的经济时期,全球性质的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发展的主要依据。国际经济法的建立与国际经济组织结构的发展均离不开世界国家发展现状及新兴市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关系。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其经济法建立过程中一般以国家经济长期权衡结构为基础,从而根据国际经济情况对本国内部经济法进行调整[4]。但是,由于后危机时代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各国之间应该针对其在市场中的不同主导地位对其内部经济结构和法律进行调整。根据不用时期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是从原有的放松管制,到现阶段的平衡投资者利益,逐渐进行改进。2009年国际证监会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当前全球治理中国际经济法,并且在2010年明确的颁布《增强国际金融标准实施的框架》,在此条例中对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进行整合,并且在2010年11月通过了《巴赛尔协议III》,各国家在国际峰会上进行研究和协商逐渐对国际经济法进行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当前后危机时代国际之间的经济发展,对各个贸易国进行利益的维护,促进全球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5]。

三、总结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以国际经济法为主要依据,从而对各国之间的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由此不难看出,全球治理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资本与国家、资本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发展总是在一个平衡到动态,动态到平衡的重复发展过程。

作者:马克 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

第4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173-02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点滴体会。在此,对《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以此与学界同仁交流,试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入了“全球性大规模竞争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使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后续人才。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要注重充实新内容

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新的事物、现象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所采用的课本中并无东亚共同体的相关知识,而东亚共同体正随着“10+3”进程的推进在逐步构建中。中国是构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的一员,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讲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时,只是依照课本引用2004年的数据就没有说服力,最好引用2007年的数据。必要的数据更新,需教师花费精力去寻找,应尽量使用各国官方、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以保证新数据的来源准确、可靠。

(二)跳出“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模式,加强理论分析,做到上下游课程的关联

相当部分的《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甚至不少论文,常常体现“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格式――在陈述观点之后,即以数据加以佐证,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在教学中,为了对论点进行展开分析,用数字来加以佐证,确有必要。但若一味重复“论点加数据”的模式,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应当用经济理论进行剖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教学进行理论升华,使世界经济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游课程的关联性,融进邻近学科的知识。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在教学中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理论剖析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课程与《世界经济概论》的学习联系起来,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藉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学习中,教师应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界能源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并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爆发石油危机?现如今的石油价格猛涨,会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机?

另外,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因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相结合

讨论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提前将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讨论课上,让学生陈述观点,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共同学习。

文科的基本功包括“口头”与“笔头”,即便一个人有许多创新的见解、缜密的逻辑思维、搜集了翔实且丰富的资料,但最终要通过“说”与“写”表达出来。经济类专业严格地说应介于文理科之间,因此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锻炼“说”与“写”的能力。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说”的能力,书面作业或者小论文则是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写一些课程作业或小论文,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查找、搜集资料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在现在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甚至有的教师整堂课都不用粉笔,都在课件中体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诸多好处,如方便快捷,特别是针对一些烦琐的表格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便于教师的讲解。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用多媒体教学有时感觉像放电影,记不住。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力求简单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不可全盘用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申请一个共享的信箱或者网络U盘,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六)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

我们是中国人,因此在讲《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这样听者更爱听,教学效果也好些。如谈美国的GDP、失业率、通胀率等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相关情况。这样更具说服力,也使学生看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经济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国经济腾飞。

(七)教学离不开科研,宜寓科研于教学之中

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不能脱离科研,科研可充实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现,一般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研究过的问题,讲起来不仅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而且效果较佳;如本人缺乏研究的部分,讲起课来总觉得十分别扭,费力并且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作为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师,要重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并将其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结

以上仅仅是本人从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由于世界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碧玉.“世界经济”教学改革探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3):63-65.

第5篇

关键词:能源替代;核能;核电项目重启

一、 前言

人类发展的历史伴随着人类对能源的持续的开发利用与替代的历程。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到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替代过程,其中主要包括火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与煤炭的使用,内燃机的发明与石油的使用,以及现阶段正在推广与普及的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中每一次能源结构的变化与替代都伴随着人类生活习惯,社会结构,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地位的巨大变化。从目前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形势来看能源的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且由于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和污染物排放过多的特性,人类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凸显。目前,在所有新能源中,核能是能源效率最高的一种能源,但是由于福岛核电站事故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对发展核能产业的态度一直变换不定。因此在这个世界能源转型与国际经济秩序重新建立的关键时刻,我国要如何选择,是否该能抓住核能产业发展机遇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世界能源替代与经济发展历史

1. 火的使用与早期人类发展。火的发明与利用结束了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转折。人类通过摩擦取火不仅改变了饮食结构开吃加热之后的熟食,更为重要的是火种的普及为人类大范围使用自然界中的干柴等原始初级的生物质能源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初级能源的使用又使陶瓷,金属等材料的烧制与冶炼成为可能,进而逐步扩大了早期人类可使用工具的的范围,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能源的使用也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以及抵抗气温骤降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人口的稳定与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2. 煤炭的使用与英国经济的崛起。煤炭能源的开采与利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对能源利用的飞跃。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使用蒸汽机的时代,但是由于木材等初级生物质能源的燃烧效率比较低无法满足人类对蒸汽机使用的需要,因此人类对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能源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煤炭的开采与利用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之后又以燃煤蒸汽机为基础,人类发明了蒸汽式火车,蒸汽式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改变了人类出行方式并且大幅度提高了人类出行与运输的便利程度。另外,燃煤蒸汽机还被用于矿物的开采与冶炼,纺织,造纸等不同的生产部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也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英国得益于首先对燃煤式发动机的研发与利用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极速上升(潘荣成,2016),美国及欧洲其它国家也得益于技术扩散迅速发展成工业化国家。而当时中国与印度当时还处于农业社会,由于没有及时搭上第一次能源与工业革命的快车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的衰落下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燃煤式发动机大规模利用之前的十八世纪中叶,中国还遥遥领先的占据着全球GDP的三分之一还多,此时的印度也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其GDP约占全球总GDP的四分之一,而同一时期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主要国家的GDP总和约占当时全球GDP总和的五分之一略少。而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燃煤式蒸汽机大量使用之后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此消彼长的作用下,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主要国家GDP总和已经与中国GDP?基本持平,都各占全球GDP的约三分之一,而此时的印度GDP已下降到占全球GDP五分之一还不到的程度。由此可见,能源产品及技术的替代与更新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张有生、苏铭、杨光、田磊,2015)

3. 石油的使用与石油经济。石油的发现,开采与利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对能源利用的飞跃。人类在1859年首次发现石油这种能源产品,从此以后直至今天石油一直都是对全世界各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能源资源。石油被广泛的用于各行各业,比如被生产加工成汽油,煤油驱动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再比如被加工合成各种化工原料用于制造纤维,塑料等有机化学材料。这些化工与运输材料的进步给人类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习惯。虽然石油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却极不均匀。以中东地区为例,富含石油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出口石油获得大量的石油美金为各产油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改变了产油国及附近区域的经济结构。20世纪70年代,得益于石油经济,中东地区产油国平均年GDP增长率都在接近10%的水平(黄民兴,1996)。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几次石油危机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各个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的能源安全也都运用过各种外交手段,可见能源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被全世界各国都有认可和重视的。

三、 核能的发展与地位

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核能,约兹球消耗量的4.4%,水能, 约兹球消耗量的6.8%,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总共约兹球消耗量的2.8%。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对能源的消耗量将更加剧烈,其中对化石能源的绝对需求量在上升,但是从能源结构上来看全球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比例是下降的。这部分对化石能源需求的下降要由其他能源来填补。

1. 核能发展现状。全球拥有核电站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其拥有99座。而核电占国内发电份额最高的却是法国,约占75%。原本日本拥有的核电站数量也很多,但是受到福岛核事故的影响其数量在陆续减少。除此之外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为代表的大型发展中国家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核电站,发达国家中加拿大与韩国也拥有一定规模的核电站。而除法国外,核电发电量占国内总发电量比较高的国家大多集中在北欧和东欧地区。其中北欧地区的国家包括比利时、瑞典、芬兰等国;东欧地区的国家包括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匈牙利等国。总的来说,全球现存核电站数量大概在440座左右,总发电量大概在2 346 193GWh。占世界新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

2. 其他新能源发展现状。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发电占全球总发电量的比例十分低,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这三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总和大概占全球总发电量的7%。但是,风能发展速度却很快,据估计,在未来十年风力发电可为全球发电总量贡献越10%的电力。 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是通过光伏发电技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脑进行利用。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全球累计光伏装机发电容量约为230GW,生物质能源是污染极少的可再生能源,它可以被转换成多种形态进行利用,其中包括泥煤,秸秆等能源产品。目前生物质能源发电在全球总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较少,大概只有3%,乐观估计在未来十年内其所占比例至多增长至5%。

3. 核能的优势与核电产业近年来遇到的挫折。通过对比可以看到,虽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种类繁多,但在能源供给与消费上占主导的还是核能。高效能的核能提供了超过70%的新能源消费量,这大大超过了其他新能源的能源供给量。因此,把握好核能产业发展的先机对把握新一轮能源替代的世界潮流至关重要。

就在世界各国都看到了核能带来的好处竞相发展核电站的时候,2011年日本大地震却引发了福岛核事故。就在福岛核事故当年,日本即宣布要有计划制定政策进入零核电时代。2012年日本颁布了《能源基本计划》和《原子能政策大纲》,计划在2050年达到完全零核目标。然而作为能源匮乏的国家,核电的退出以及增加的能源进口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2014年,在进行抗震和抗海啸的技术改进后日本最终还是决定重启川内核电站的两个核能机组。然而在2015年日本又关闭了五座正在运行的核电发电炉,在民间呼声与政府政策博弈之后,日本政府暂时决定将核能供应比例定在占全部能源消耗的20%左右。

由于日本福岛核事故,除日本外的其他核电大国的核电政策也都有短暂的动摇。欧盟在福岛核事故后立即启动了对欧盟地区核电站的抗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抗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的检测,但检测结果并不让人满意,因此在正式提交检测报告的2012年6月欧盟各国并未就是否继续发展核能发电产业达成一致。欧盟二十八个成员国中有十四个国家拥有核电站,其中以拥有58座核电站的法国为代表的大部分有核电站的国家支持继续发展核电产业。但德国、瑞典、比利时、捷克、瑞士一直以来都坚定的支持弃核计划 。虽然矛盾重重,但是2016年欧盟能源机构还是拟定了继续发展核电的计划,可见核能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能源供应上的吸引力。除欧盟外,美国、俄罗斯、韩国、印度、加拿大等核电大国也都对本国的核电安全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在评估后这几个国家均表示会继续大力发展核电(陈嘉茹,2014)。

四、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1. 我传统能源的储采情况。以每平方公里土地蕴含能源的储量为标准衡量,跟据2015年统计数据,中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六成,因此总的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我国可以算是能源储量丰富的国家。相对优质的石油与天然气储量分别只占世界总储量的5.4%,煤炭占到了全球总储量的约50%。但是由于我国对能源需求量巨大,因此开采速度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到2012年,我国对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一次能源的需求量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以上。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我国煤炭的产量约为36.8亿吨,石油的产量约为2.15亿吨,天然气的产量约为1 344亿立方米。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还是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可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保证我国经济安全快速持续发展。(张在旭、李明、张菲菲,2015)

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我国新能源提供了全国一次能源供给量的9%。

(1)我国核能发展现状。我国核电技术的研发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前,但是核能发电真正商业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我国大陆地区的在运核能发电站总数为30座,装机容量约26 849MW,并且正有另外24座在建设中,全球在建的核电站总共66座(徐玉明,2015)。

(2)我国其他新能源发展现状。我国风能利用研发最早始于建国初期,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开始商业化运作。我国风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以及南方沿海地区,发电量排全球风力发电量第一,约14 536万千瓦时。在未来十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还将增长一倍。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现状,这些太阳能资源主要被用于光伏发电。我国对光伏发电的技术研究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且光伏产业发展速度极快,到2007年我国就已经成为光伏电池产量最高的国家。但是由于成本及需求方面的因素,我国2005年之前大部分光伏产品都用于出口,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我国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逐渐增加,到2015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已达到4 318万千瓦。我国地大物博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可利用的生物质能源量大概包括主要产自广大农村地区的秸秆,沼气等以及主要产自城市的生活垃圾等。但是我国真正利用到的生物质能源还不到可利用量的0.5%,近些年来我国正在加快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3. 核能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整体能源消费结构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中占比最多的是煤炭,占比约为40%。这个比例远高于世界平均煤炭消费比例。我国消耗的这些煤炭中大概有一半用于发电,转化为电力消耗,另一半用于直接燃烧消耗。与其他化石能源相比较,煤炭燃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物更多,再加上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了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其次为石油,占比约为20%。从所占比例来看,我国消费石油与天然气的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还相差很远,虽然这两种能源的燃烧效率都比煤炭更好,排放的污染也更少。从以上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很依赖煤炭,这样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我国能源结构面临着从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向可持续利用低污染的新能源转变的问题。

其次,与世界整体情况类似,我国虽然地大物博,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但是其能源提供效率与经济发展整体对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而核能发电效率非常高,排放的温室气体只有煤炭发电排放温室气体的1/6。因此,核能高效低碳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核电产业的发展需要配套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核电站所在地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现阶段仍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内陆核电站的建立对于我国经济均衡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五、 世界能源发展对我国重启新建核电项目的重要启示

1. 继续发展核能发电产业。从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到,能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历次能源革新的过程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生产力上升与世界经济格局变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要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中脱影而出并保持不败的地位就需要抓住每一次历史的机遇。在世界能源短缺与转型的现阶段,传统的化石能源的不不可再生性以及我国缺少优质化石能源的特性都导致了我国对可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的迫切的需要。人们对环境问题也愈发关注。传统化石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与各种污染,因此,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核能发电低污染,高效能的特性使得发展核电产业变得更加符合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抓住历史的机遇,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吸取其他核能发电的先进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安全保障核能发电的安全性。人类历史上的发生过几次核电站事故,其中切尔诺贝利事故主要是由于技术落后以及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福岛核事故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给核电产业带来的经验教训表明核电。我国在发展核电产业的过程中需要从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务必做到在核电站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安全保障,在核电站建立过程中严格论证评估地理位置的适应性,在核电站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范操作。

3. 大力投入核能发电技术的研发。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核电产业的同时也在核电技术上相互竞争和学习,核电不只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能源,同时它也可以通过核电技术的出口为我国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核电技术作为核电产业的核心,对于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在发展核电产业的时候,应该大力投入对核电技术的研发,争取做到最基本的核电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引领世界核电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J].理论月刊,2016,(2):177-182.

[2] 黄民兴.浅析石油对现代中东经济的影响[J].阿拉伯世界,1996,(2):24-26.

[3] 徐玉明.中国核电发展的进展与战略[J].南方能源建设,2015,(4):1-2.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服务贸易 发展态势 制约因素 发展方向

服务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近十几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服务贸易额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上升,世界各国纷纷加强了对服务贸易的研究。服务贸易中丰厚的利润以及发展服务贸易对一国经济的贡献日益为各国所认知。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各国服务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领域。因此,正确把握全球服务贸易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有助于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大背景下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态势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不论从产值还是从就业人数来看,已占整个国民经济的65%-80%,并使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

(一)全球服务贸易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服务贸易经历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1994年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署以后,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大大提高。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逐渐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作为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源,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WTO的数据显示,全球服务贸易总体发展的趋势在不断加强。1980至2006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 27100亿美元,26年间增长了7.4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4(见表1)。据预测,到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将达到5万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额的1/3。

(二)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且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保持稳定增长,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1990年至2005年,运输服务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8.6%下降到23.3%,旅游服务占比从33.9%下降到28.9%,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占比则从37.5%逐步增长到47.8%。进入21世纪,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重点也将集中于新兴服务行业。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将成为未来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以新兴服务贸易为主的其他服务蓬勃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新兴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同时,与近年来出现的大型呼叫中心、数据库服务、远程财务处理等一样,新的服务贸易业务也将逐渐衍生出来。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传统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贸易,转向知识、智力或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见表2)。

(三)全球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发生改变 由于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不可储存性,在消费国内部通过商业存在服务,有利于服务提供者的批量生产,取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和价格。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进一步升级,跨国直接投资以高于世界经济和货物贸易的速度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外国直接投资产生的,通过外国商业存在所实现的国际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超过了跨境方式的服务贸易。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四分之一,1990年这一比例占不到一半,而2002年已上升到约60%,估计为4.4万亿美元。再从服务业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来分析,1989-1991年服务业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为54%,2001-2002年这一比重则上升到67%,价值约5000亿美元。由此可见,全 球外国直接投资正加快向服务业聚集,而这一趋势又构成了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外国投资实现的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WTO估计,目前通过外国投资实现的服务贸易大约是跨境提供的1.5倍 (见表3)。

(四)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与贸易壁垒并存 随着服务贸易的强劲发展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客观上促使了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但由于服务贸易壁垒的存在,特别是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性和非数量性等特征使得消减壁垒的进程十分缓慢。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要求服务贸易加速自由化进程。《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署和实施一方面为参与服务贸易的国家提供了服务贸易国际管理和监督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标志着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原则已为世界各国接受,必将促进各国逐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扩大人员、技术、信息等服务要素在国家之间的自由移动,从而带动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金融、信息技术革命的全球化发展,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了向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倾斜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趋势的带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

199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02.05亿美元,1995年上升到443.52 亿美元。2003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为1020.40亿美元。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增长,达到1917.5亿美元。从1990年到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7.71倍。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均远高于同期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进出口增长率,但是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所占GDP的比重相当低。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10%左右,明显低于18.71%的世界平均水平。服务贸易在总的贸易份额中比重低。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一般都在 60% 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我国2006年仅为39%。在货物贸易年年大额顺差的情况下,持续的服务贸易逆差抵消了货物贸易的成果,削弱了国家整体购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我国服务出口水平还比较低,整体规模与货物贸易相比还处于劣势。目前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80%,发展中国家为45%-55%,而我国为30%左右,这一比值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而且长期以来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充分说明我们尚有不少的差距。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不如工业,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处于逆差状态,就连我国经济最为发达、服务业发展相对领先的沿海城市,也很难实现服务贸易顺差。

2.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差。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以消费为主,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如旅游、工程承包、劳务出口、远洋运输等,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新兴产业少,生产不够发达,服务的科技含量低,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发展。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服务业的出口比重与世界相比明显偏低。近几年来,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几乎没有变化,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部门。近年来,我国运输服务出口占比呈逐步上升势头,旅游服务出口比重略有下降。而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仍处于 初级发展阶段。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国际竞争力差(见表4)。

3.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见表5)。从1998-2003 年服务业各行业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比重的平均值来看,超过10%的只有房地产业,为13.2% :超过 5%的只有社会服务业,为6.1%:其他行业都很低,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为3.3%、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2.4%、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为0.2%、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0.2%。 4.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注重服务业的发展,并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允许外商在一些服务业投资的政策,但是对服务贸易出口制定的促进政策极少,便利化和优惠性政策措施不系统,缺乏杠杆手段,影响了政府政策的导向性作用的发挥,甚至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出口。

另外,到目前为止,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立法仍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完整的立法体系尚未完成,没能形成统一的基本法规以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发展整体趋于活跃。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

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使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1582亿美元上升到 2010年的4000亿美元。因此,制定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必须在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大背景和我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来考虑。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对外服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要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必须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抓好服务贸易相关及辅助行业的发展,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特别是加强新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就服务业内部各行业而言,相互作用的关系显而易见。例如银行业可以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其他行业的盈利也将为银行业注入更多的资金;航空、铁路等新路线的开辟以及提速,将为居民旅游带来更多的便利,扩大旅游范围,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类似的连锁效应将带动整个服务业水平的提高。

(二)优化、提升服务行业结构以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目前,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基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基础上的现实选择。但是,我国要想使服务业有更好的发展,必须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跟上世界服务市场的步伐,在发挥自身原本优势外,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行业,在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三)重视服务贸易中的直接投资 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向,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以服务业为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转移也在不断增加。重视服务贸易中的直接投资,要重视服务贸易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吸引外资的力度,在与外国同行的竞争与合作中迅速提升服务水平;二是要重视服务贸易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拓展服务贸易的最理想形式。由于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通过国际间的消费者定位服务转为消费国内部的生产者定位服务,有利于服务提供者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和价格,取得规模效益。

(四)加快服务业立法并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市场的拓展都要求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而我国目前在服务贸易的立法方面相对落后。为了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尽快融入世界这个大环境,应该按照 WTO 有关服务贸易的条款原则,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力度,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1.史自力,谢摘怡.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

2.曲凤杰.优化结构与协调发展一发展服务贸易与转变我国外贸增长的战略措施[J].国际贸易,2006

第7篇

关键词:区域联动;动力机制;山东省;外国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24-02

一、问题的提出

1.发展现状。2007年8月初,山东省委在原有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一体”是从山东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主要由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经济群经济圈两大版块构成,包括济南、青岛、淄博、烟台等十个市。“两翼”则分别是北临渤海湾的黄河三角洲和南接苏豫皖的鲁南经济带,从而做到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比翼齐飞。沿海地区和胶济一线领先发展,荟萃了全省生产力的精华,可以说是山东经济的“脊梁”,可将其看做山东省这一经济区域的核心区,即发达地区。南北两翼资源丰富,但目前工业基础相对较弱,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巨大的资源潜力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可将其看做区,即落后地区。“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经过将近两年的发展实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然而在看到发展的喜人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山东省仍然存在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体”领先发展,“两翼”实力较弱,仍然是制约我省从经济大省转化为经济强省的关键环节。在国内外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寻求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思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2.区域联动发展的内涵。区域联动发展是以区域间各地区互为需要、互利共赢为目的的双向互动的良性发展系统。它是遵循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内在规律,努力破除产业、区域、生产要素等关联互动的障碍,加强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积极开展区域间产业转移与对接,促进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寻求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有限的资源供给范围内,区域间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优势互补与联动发展。

区域合作、联动与协调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同发展的世界性潮流,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为更好地利用和应对这一世界性潮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中国很多地区已经在这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采取了积极措施,实行区域内部合作和联动发展。

二、山东省区域联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1.应对国内各省域间经济竞争压力的外在驱动力。目前,中国很多省份已经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采取了积极措施,建立新的区域联合体,实行区域联动和合作发展。

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为主要城市的“长三角地区”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区域联动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区域。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会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跨地区的合作及联动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强大的推动力,为今后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融合创造条件。“京津冀”地区主要包括京、津和冀北地区,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统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形地区组成,并涵盖了周边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以及石家庄市等部分地区。其中以京、津两市组成双核结构,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后奥运会时期,以北京为发展核心,作为奥运会举办地协作地区的“京津冀”其他城市,都意识到了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发展契机,纷纷加快了自身交通、商贸、物流、旅游、体育设施的建设步伐,并加大了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和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同时,积极开展“京津冀”的区域合作和联动,以形成竞争有序的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态势,将最终促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包含了中国华南、东南和西南的九个省份及两个特别行政区,尤其以广州和香港为中心的“大珠三角”是位于“引擎”地位的经济核心区。经过几年的发展,事实证明,“泛珠三角”经济区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载体,它不但为港澳在内地的发展提供了更深更广的经济腹地,而且有效带动了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营造了互补、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多赢格局。另外,中部五省和东北地区的联动发展也取得了效果显著的长足进步。

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一员的山东省,在积极参与与经济圈内部的各省份进行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的同时,势在必行的关键是要重点强化本省域内部的发展实力,以增强本省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竞争优势。作为增强山东省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之一,区域内部的经济联动发展能够实现企业间、政府间、城市与区域间的联动与合作,有利于形成山东地区的区域整体优势,提高其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

2.加快地区经济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近年来,尤其是确立了“一体两翼”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势头良好,许多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然而,经济大省并不意味着经济强省,与一些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与一些省份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从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不均衡阶段,“一体”发展较快,“两翼”总体水平较低。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体”和“两翼”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二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维持的高增长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过度污染;三是部分地区存在恶性竞争,缺乏合作分工,产业同构、重复建设、行政分割等问题在某些地区依然存在;四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突出,长期以来重城轻乡,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五是忽视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且资金支撑不足,致使该地区经济发展后劲较小。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寻求合作和联动发展已经成为我省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通过制定联动发展规划,可以充分发挥核心区和区的聚合辐射效应。站在将山东省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高度,进一步整合核心区和区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统筹发展、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发挥核心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交通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带动区的发展。例如,加强政府间的对话和协商,积极营造促进地区联动发展的有利环境;加强金融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核心区发挥其金融系统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区的金融扶持力度。为其加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两地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产业链条上加强生产协作活动,并不断扩大规模;启动区域交通和城建基础设施的联动和一体化建设等等。这种发展思路的转变,是山东省积极应对外省激烈的竞争压力,加快地区自身能动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8篇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 经济转型 产业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三个城市群组成,分别是武鄂黄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以及环鄱阳湖城市群,总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是继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之后的我国第四大城市群,是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也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两型社会的重点示范性区域。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2020)》开始实施,该规划的出台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更好的承接沿海制造业向中部转移。本文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经济转型期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空间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产业发展现状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教产业方面基础较好,但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同质化问题较严重。主导产业偏向于冶金、煤炭、钢铁、汽车等重型产业,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三个次级城市群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经济腹地,如:武鄂黄城市群以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石油和盐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为主,这些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长株潭城市群的主导产业为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新型制造业发展较为迅速。

长江中游城市地区汇聚了众多高等院校,数量已超过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智力资源集聚区。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除了技术就是人力资源。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平原,农业优势突出,因此聚集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承接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具有相对优势。

为了消除产业趋同发展的问题,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层级区域需要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合理分工与合作,从区域现状上看,目前具备分工合作的基础。根据城市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测算结果,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强,彼此联系紧密,武汉的经济联系度最强,三个城市群内部引力作用显著,武鄂黄城市群在产业布局上已经形成了以地理条件为依托的“一心、一带、三轴”的格局。长株潭城市群同城化的水平较高,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在大众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境管理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一体化。然而,三省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不紧密,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这会严重影响城市群间的分工合作。

二、产业空间发展战略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应依托优势产业基础,深化分工协作,立足于城市群各自特点,形成“一带、三圈、三片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增强该地区相对优势,提高经济实力以及技术支撑,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经济的发力点。

一带指先进制造业带。主要包括武汉城市圈的北部和西部,长株潭城市群的西部和北部以及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北部。

三圈分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圈、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发展圈和高新技术与生态环境发展圈。高新技术发展圈指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技术创新,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基地,大力推动国家级开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以协助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强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长沙与南昌的高新技术的发展。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发展圈是以上饶、咸阳、岳阳为发展中心,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把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发展圈打造成长江中游的生态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高新技术与生态环境发展圈是以南昌、岳阳为主导城市。致力于打造长江中游高新技术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发展圈,使之成为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型的发展圈。引领长江中游科技、环境、经济的更快发展。对长江中游的产业提升与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三片区包括西部过渡合作区,中部核心主导区、承接辐射区。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打通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共建产业园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以及与其的城市群合作发展。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鼓励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防止污染和落后产能转入,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核心主导区的优化提升,扩大承接区对内对外的辐射作用。

三、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周期性经济危机之后,中国逐渐失去劳动价格优势,中国在经济转型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制造业承接地,产业的合理规划布局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起决定性的作用。新时期下,中国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来强化中国制造业实力,从而在世界经济发展舞台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石油物探 发展趋势 机遇 挑战 对策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一种战略资源,石油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石油装备行业的腾飞。石油装备产业是石油产业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产业,是一种战略性的产业,是石油工业的基础。石油装备行业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石油战略以及经济战略,所以石油装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石油装备主要分为类,包括钻井装备、采油装备、海洋装备、石油管材、物探装备、测井装备、动力装备和炼化装备。[1]物探装备技术主要是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探查各种的矿藏或者地下目标的结构以及位置的设备的制造与应用技术。物探装备在地球物理科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众多其他学科的理论以及新技术,在对地下探查技术的提升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伴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勘探工程需求的增加,物探装备已经成为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工程技术。[2]在全球高油价的背景下,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投资热点,物探装备市场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但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各国还没有从经济危机过后的后遗症中走出来,各国经济震荡,同时给物探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在世界经济震荡的大背景下,我国物探行业如何在世界物探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并能不断提高市场地位,这是我国政府以及物探企业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在阐述我国物探行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物探行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最后提出了我国物探行业的发展对策。[3]

1 物探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世界物探行业发展迅速,但也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物探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也给物探行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得该行业的增速出现了这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近几年的经济复苏也使物探行业增速有了很大的提高。石油装备市场与世界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2001年到2008年世界经济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世界石油装备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原材料、装备以及服务的价格不断攀升,带动世界石油装备市场和服务市场也有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其中,2007年世界石油装备市场的增速最为迅猛,整个市场价值达到了3279亿美元,增幅高达84.7%,虽然石油装备市场在2008年增幅略有下降,但仍旧保持了2.3%的增长幅度,市场总价值达到3390亿美元。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石油装备和服务市场需求下降,市场竞争加剧,市场规模跌幅较大,2009年比2008年下跌35%,市场总值降至2201亿美元。[4]2004-2008年,受油气投资增长带动,物探市场规模达到156亿美元,物探行业中装备制造占比11%,2008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7.17亿美元。地震勘探市场主要集中北美、亚洲和亚太地区,地震勘探市场价值价格持续增长,装备销售价格增幅约7%。受金融危机影响,由于物探投资产生收益的速度较慢,国际石油公司大幅缩减物探投资,2009年物探市场缩减约12%,至138亿美元,物探装备需求降低,物探装备市场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调整期。2010年后物探装备市场开始出现缓慢增长。

物探装备与服务市场包含三部分:地震资料获取、装备销售、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获取占市场总值的46%,数据处理占40%,而装备销售仅占14%。2008年物探装备销售额为21亿美元,2009年为18亿美元。

石油物探行业占有资金较大,技术要求高,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石油工业的周期性变动,石油物探行业正逐渐由分散向集中进行发展,从众多公司自有竞争走向了少数寡头垄断的市场情形,由原来的80多家企业减少为十几家,80%的市场份额由前5家物探公司占有,他们分别是WesternGeco、CGG、PGS、VTS、BGP。[5]同时,石油物探行业的竞争区域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逐渐由陆地物探装备向海洋物探装备发展,热点地区也逐步转向中东和非洲。另外,各国物探公司的竞争战略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成本领先战略向注重技术创新转变。1998年,石油价格暴跌,石油工业萎靡不振,处于低谷时期,市场需求不足,物探行业出现供给过剩现象,企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各大物探公司均采取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占领市场。但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和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大,石油公司一方面要求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求提供新技术和高质量的服务来满足其需求。各大物探公司为了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对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越来越重视。

2 我国物探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我国物探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①全球经济还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2009年,全球的物探市场都遭遇了业务下降的情况,全球市场萎缩了22%,在这种背景下,有一些抗风险能力比较差,经营业务比较单一的物探公司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并相继有国际知名公司破产或被收购。中国石油物探公司在那一年同样因为油价的下跌,物探服务的价值不断下降以及公司缩减开支等影响,在经营上遇到巨大的困难。[6]②北美物探公司对我国物探公司的非洲和中东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在最近的几年中,因为北美经济的萎缩,一些北美的中小物探公司开始往外扩展市场范围,并将主要的市场面向了非洲以及中东地区。而中国的物探公司主要的市场同样在这一区域,这就和中国的物探公司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③勘探难度加大,对物探技术提出挑战。随着勘探范围的越来越大,油气藏地质条件也是越来越复杂,对勘探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勘探作业的环境越来越恶劣,这些都是勘探难度增加的因素,对未来的物理勘探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2 我国物探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机会。①全球经济复苏,石油需求将恢复增长。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分析指出,全球性的衰退已经结束,经济增长已经逐渐的稳定下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回暖,石油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石油价格在未来肯定还会是走高的趋势。②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投资预算增长。巴克莱投资银行(Barclays)对全球387家石油公司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世界油气勘探开发(E&P)投资预计将回升至4390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1.3%。③物探技术进步,为行业发展带来机遇。石油勘探行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技术进步的支持。一直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石头勘探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地震成像质量;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以及处理技术的应用,在油气公司发现新构造等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

3 我国物探行业发展对策

3.1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物理勘探公司持续的技术优势,是公司在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物探公司也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价值。我国物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物探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了加快我国物探行业的发展步伐,必须首先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实力,集中发展物探核心业务,把企业做“专”做强。

3.2 加强成本管理,应对低价给公司经营带来的影响。物探行业属于资本、人员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物探公司而言,在行业高峰期能否做好成本管理,关系到公司盈利水平的高低,在行业低谷期能否做好成本管理则关系到公司能否生存。当前物探行业处于低谷期,从整个公司层面看,加强成本管理一要理顺流程,加大合力,发挥规模效应,避免人员和物资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二应加大资源、管理和技术的共享,把特定项目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延伸到其他项目,形成整个公司的竞争优势;三应不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项目运作效率。从项目层面看,加强成本管理一方面要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低成本意识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提高项目的组织管理水平。

3.3 稳定陆上市场,逐步向海上发展。我国石油物探企业在陆上地震资料采集方面可谓首屈一指,2004年BGP陆上地震资料采集份额为全球第一,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物探公司;但目前BGP尚未涉足海上物探市场。相比之下,世界各大物探公司已经将战略的重点转向了海上。2004年CGG拥有海上地震船5艘,海上收入达到2.85亿美元,是陆上收入的两倍多;PGS拥有10艘地震船,海上收入达到5.7亿美元,超过总收入的50%;Veritas-DGC拥有6艘地震船,海上收入达到3.4亿美元,约占总收入的61%。我国石油物探企业在稳定陆上市场以获得足够现金流的同时,应加大对海上市场的开拓力度。

3.4 积极开展与石油公司的联盟。在过去的30年中,石油公司不断剥离其非核心业务,对油田服务业务实行外包。随着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石油公司越来越依靠全球的服务供应商,需要它们的经验和技术来提高现有油田和新油田的开发效率。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逐渐由单纯的甲乙方关系发展为密切的合作伙伴,服务公司由单一的提供项目服务发展到综合服务、总包服务以及与石油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并为其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同时,石油公司基于降低项目风险的内在要求,对具有行业领先优势和强大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服务公司更加青睐。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物探公司必须在大力发展一体化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开展与石油公司的联盟,逐步培养对勘探、开发项目综合承包的能力,成为大石油公司的合作伙伴,从而不断巩固和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苗玉坤,赵学峰.我国海洋石油装备现状及市场前景[J].石油矿场机械,2011,40(9):29-32.

[2]王颖,韩光,张英香.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舰船科学技术,2010,32(10):108-113,124.

[3]冯连勇,牛燕.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国际竞争力模型解析[J].石油大学学报,2004(6).

[4]侯海青.以战略联盟提升油田服务企业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4(8).

[5]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外油气技术研发动态,2010(9).

第10篇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 电子商务 用户发展 策略

随着3G设备安全性和带宽不断提高、基于3G的电子商务业务不断扩展,当前3G电子商务正处在蓬勃发展上升期的起点,3G电子商务的用户是利用3G终端设备,享受内容和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服务的个体。用户发展包括发掘潜在客户,发展重点用户,推广产品,跟进长期销售项目,与重点客户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与商、用户、销售团队及用户发展部产品顾问团队紧密合作;规划用户拜访、产品展示等活动;对数据库中日常客户拜访中收集的客户信息以及反馈意见进行实时分析、更新,便于系统的后期维护和升级换代、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占领更大市场份额。所以,用户发展贯穿一个系统研发和维护的整个过程,既是系统研发的排头兵也是系统良性发展的守护神,所以必须加以重视和关注。但是目前用户对于3G电子商务的接受度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都不容乐观,所以开展基于3G的电子商务用户发展策略研究意义深远。本文在分析3G电子商务用户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研究3G电子商务用户发展策略。

基于3G的电子商务用户发展现状

(一)面临的机遇

数字化是当今世界的特征,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世界充斥着数字语言,人类被数据包围、处于数字空间,为数据所描述、定义。移动通信为电子商务贴上移动的标签,使电子商务兼有移动的时代特征,满足人类对于自由、个性化的渴望。3G推动移动通信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提升了移动数据业务应用的水平,创建了更多的明星业务和新的收入增长点,增强了移动数据业务对用户的吸引力。与此同时,3G技术提高频谱利用率,大幅度降低业务运营成本,进而降低数据业务价格,有利于吸引用户使用更多新颖的移动数据业务,为运营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来源。用户追求高边际效用,厂商追求高边际利润、双赢的梦想在3G时代实现。

(二)用户接受度有限

3G电子商务符合当今时代特征,满足当前时代需求,但是目前接受3G电子商务的用户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不尽人意,具有有限性和单一性特征。3G电子商务所提供的业务有许多可以由2G或2.5G、2.75G所替代,没有独特性;终端价格不亲民、提供数量有限导致无法满足3G网络规模效应的需求,阻碍3G电子商务应用推广;3G电子商务的高服务质量还未充分体现;还没有一个优秀的3G电子商务的品牌业务或者品牌供应商受到公众认可,所以当前基于3G的电子商务应用未成规模,其发展也未成规模。

由此可见,3G电子商务既面临着巨大机遇,也存在发展用户困难的问题,在目前国内3G网络即将大规模建设之际,迫切需要提前研究3G电子商务的用户发展策略。

基于3G的电子商务用户发展策略

用户发展的立足点就是以用户为中心,思用户之所想、忧用户之所虑,从战略和战术等各个层面转变思路,把“客户导向”落到实处,从传统模式中找突破口、找出路,谋求最极致地服务于用户之路,以此提高系统的市场竞争力,最大化市场占有率,使系统能够更加长远的良性发展。一个生命力旺盛、经得起考验的系统一定要对市场有深入研究,对用户发展策略有深入思考和部署。笔者认为基于3G的电子商务的用户发展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开发核心业务

3G电子商务的市场建立在具有排他性的拳头业务、或者优质的明星业务上,把握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原则。利用3G技术优势,3G电子商务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核心业务:提供移动入口的可定制业务和个性化业务,通过“圈地运动”锁定用户,获取市场份额,先行者优势势不可挡;基于IP、始终在线的高速率传输信息业务,实时和机器之间进行通信业务;实时和双工的3G业务,例如先进的语音服务(VOIP)、语音激活网络接入以及网络发起的语音呼叫;3G网络高渗透率的前提条件下才可以实现的精确定位业务(LBS)、便利的视频业务(可视电话、支持较长视频剪辑和实时广播电视的流媒体下载)等。

(二)注重研发新技术

1.改进3G技术。技术就是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当今时代主题。3G新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显著改进无线路由等装置,以实现用户接入网络的便利性。通过集成了多种接入技术的接口设备来提供无缝接入方式,以实现各技术和谐并存发展,提高3G的兼容性和可移交性。国家间、各地区间实现全数据业务无缝漫游功能,因为数据漫游能力在服务可移植性方面有很大需求。固网和移动网之间、2G与3G网之间,Wi-Fi和蓝牙手机之间的传输都实现透明化,可交互操作。推出更高带宽的商用3G网络,为移动宽带业务的推出创造条件。提高频谱效率、实现全球统一频谱、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

2.开发终端设备。在新鲜事物和新技术主导的3G电子商务市场中,新型终端的开发、研制、成规模上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终端的研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G终端的种类不断丰富,增加数据卡种类,提供直接嵌入笔记本内的移动上网模块。研制出能支持GSM、GPRS、EDGE、WCDMA等不同制式或不同3G标准(WCDMA、CDMA 1X 2000和TD-SCDMA)的“三模”或“多模”3G终端,以解决多模式、多频带、多标准并存的问题,并且要求终端可以在可用的覆盖范围和请求业务的基础上自动选择接入方式,也能够双向或多向完成系统间切换。

开发集成到其他设备上,建立连接发挥特定用途(智能楼宇等),只提供分组交换业务,不需要语音和来点显示的智能终端。3G终端还需个性化,即设备的概念、模型和人机界面要个性化。3G终端规模化上市,以实现3G业务规模经济效应,体现3G系统规模优势的价值。3G终端要平民化、具备亲民性。提高3G终端下载速率、延长电池寿命/续航时间。突出3G终端精准特性,以实现3G电子商务数据业务对整合与互动的高层次需求。即利用准确的用户数据库,深度挖掘客户资料,进一步细分市场,从而满足用户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

3.提高服务质量(QOS)。服务质量(QOS)是一个规定网络中数据传输的技术术语,是服务协议或双方约定的服务的实施,是用户对网络所提供服务的一种感知。服务质量原则是从强到弱,逐级递减,分级确保质量高低,例如优先确保、确保、保证、尽量保证等;服务质量又是由系统的软硬件同时起作用才可以实现,硬件将保证传输速率等,而软件将协调管理服务质量的分级制度的灵活性和服务质量未来的拓展性。

提高QOS可以实现用户和供应商的双赢。如果没有QOS管理,网络不能区分急迫的语音数据包和不太急迫的图形、文本和数据通信包的区别,不能区别包的优先次序,数据传输拥塞使得所有包均被延时,延时和抖动对于语音数据包的影响极为严重,语音被打断或不可理解;在3G中将对个人服务和信息包划分等级,特殊服务和信息包在占用带宽资源时享有更高的优先级,提供高QOS保证,这样也可以收取较高费用,换句话说,付费高的或者先到的服务和信息包将优先占用带宽资源,获得更高的服务质量。提高3G电子商务QOS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有:有效控制3G电子商务不同级别QOS的参数结构;3G电子商务的QOS要有效利用射频频谱,允许核心网络和无线接入网络的独立发展。

(三)全方位打造优秀品牌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品牌一旦形成,并且与时俱进,其竞争力不可估量。产品、业务、技术可以轻易被模仿,而品牌不可复制、独一无二,品牌的价值感使得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价格来购买产品、业务。品牌-信誉-安全-信任-购买链(见图1)是人类大脑的思维过程,是思想-情感-行为链在商业中的具体应用和细化,一个好品牌可以提高品牌主体的信誉度,有助于将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使其鹤立鸡群;拥有美誉的品牌主体会蕴含一个安全消费的潜台词,带给消费者一个安全消费的预期,使得用户产生信任感,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相关商品和服务。反过来,当消费者初次购买商品和服务时,若商品和服务质量好,从而会使消费者建立对该商品或服务的信任,长期以往,通过配合好的广告和售后服务,该商品或服务就会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安全消费暗示、建立信誉,当商品和服务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心中树立信誉时,品牌也就形成了。

对3G电子商务来说,要建立良好的品牌,首先,要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下功夫,要能给用户提供独特的业务和良好的业务体验,在新业务推广时,可以向部分高端业务提供免费试用,先在这些高端用户中建立良好的信誉,这些高端用户又会带动其他用户试用相关业务,从而使更多人体验到3G电子商务。其次,需要通过大量广告营销活动让消费者对3G电子商务的相关品牌建立起良好的印象,并形成固定联想。此外,新业务推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如人意的情况,此时需要通过良好的服务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尽快解决相关问题,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对品牌的认同。最后,从长远来看,要建立良好的品牌,还需要不断创新,及时提供最适合客户需要的3G电子商务产品。

结论

经济发展的快慢影响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形象、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地位,在当今3G信息时代,3G电子商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型平台和新型商务模式,是国家经济腾飞的支点,只有大力发展3G电子商务才可以跟进时代、引领时代、把握未来。用户发展是3G电子商务发展的发动机、加速器、缓冲垫,伴随整个3G电子商务生命历程。注重开发杀手锏业务,着重研发新技术(改进3G技术、开发终端设备、提高服务质量),全方位打造一个强健的品牌是3G电子商务用户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德)Bernd Eylert.吕廷杰,孙道军译.移动多媒体商务[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吴淑琴.影响3G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07(9)

第11篇

2009年5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将《对外经贸实务》杂志2009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统计数据公布。数据显示,我刊在2009年一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文章达88篇,其中全文转载的有3篇,这是我刊自创刊以来首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大量转载,表明我刊的用稿质量和学术水准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广大读者中将会产生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影响。

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统计

(一)全文转载情况统计

【文章标题】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对中国的启示性意义

【作者】刘光溪

【原发期刊】《对外经贸实务》2009.3.4~8

【全文载于】F8《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6期

【文章标题】中国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及产业安全问题分析

【作者】张晓莹

【原发期刊】《对外经贸实务》2009.1.82~85

【全文载于】F14《物流管理》2009第05期

【文章标题】金融危机下环渤海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分析

【作者】樊敏,洪芸

【原发期刊】《对外经贸实务》2009.9.85~87

【全文载于】F14《物流管理》2009第12期

全文转载数:3 篇

(二)摘要索引情况统计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现状的五点忧思/邱少明(载《国民经济管理》2009第06期)

西方失业理论与我国当前就业实践/郭晨(载《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9第06期)

应对挑战,加快亚洲次区域经济合作/卢国正(载《区域与城市经济》2009第09期)

对外开放发展经验的回顾与思考/张燕生(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9第05期)

发达国家物流管理体制特征及启示/吴爱东(载《物流管理》2009第05期)

金融危机下航运物流业路在何方?/王凌峰(载《物流管理》2009第08期)

中外物流绩效指数差距与制约因素分析/吴爱东(载《物流管理》2009第08期)

广西国际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邹忠全(载《物流管理》2009第09期)

多哈回合谈判评析/朱启松(载《农业经济研究》2009第05期)

朝鲜粮食问题及国际援助通道/沈晓丹(载《农业经济研究》2009第05期)

日本农产品进口卫生安全检查的新变化/张明峰(载《农业经济研究》2009第08期)

湖北水产品出口遭遇美欧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与对策分析/陈玉祥,王京(载《农业经济研究》2009第11期)

制造业国际转移对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贡献分析/刘江萍,杨玉桢,齐述丽(载/《产业经济》2009第04期)

生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分析/周蕾(载《产业经济》2009第04期)

中国与巴西的钢铁业竞争力分析/赵丽红(载《产业经济》2009第06期)

外资并购的垄断倾向及其防范分析/李宁顺(载《产业经济》2009第10期)

我国钢铁业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陈爱萍(载《产业经济》2009第10期)

浅论美国跨国企业中的多元商业文化/陆颖,刘星(载《企业管理研究》2009第05期)

我国两大家电连锁集团的市场比较分析/山静静(载《贸易经济》2009第05期)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及我国的应对之策/王丰(载《贸易经济》2009第09期)

本土零售业生存之路:“沃尔玛”还是“阿尔迪”?/段满珍,郭芳,陈光(载《贸易经济》2009第09期)

文化营销: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开拓海外市场的利器/周婷,李文静(载《市场营销(下半月・理论版)》2009第08期)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包玲(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5期)

出口企业应对欧盟“REACH”法规的注册方式选择/孙丽燕(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5期)

对外贸易和谐发展的理论分析及实现途径/吴汉嵩(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对外开放发展经验的回顾与思考/张燕生(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国际比较分析/董今飞,郭继鸣,牛欣(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中国入世与反倾销歧视性的变化/汪小雯(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制造业国际转移对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贡献分析/刘江萍,杨玉桢,齐述丽(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张少辉(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齐述丽,俞会新(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WTO对“相同产品”认定是否要引入PPMs标准?/牟文义(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新形势下我国FTA的特点及战略取向/姜茜(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现状及中国的对策/洪涓,白燕(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影响我国对俄贸易的几个关键问题/刘长生,邹革新,安永明(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分析国际经贸形势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中日韩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贾燕霞,胡丹婷(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科学评价我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冯雷,张宁(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的动因分析/鲍洋(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当前金融危机中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之道/盛水源(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车文立(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浅析《亚太贸易协定》优惠原产地规则/钟昌元(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比较与分析/董勤(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美国WTO争端解决政策与实践评析/孙立文(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李健(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国际贸易单证格式标准化与我国标准体系的建设/胡涵景(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新兴市场的贸易保护与中国的对策/毕夫(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WTO贸易救济权的行使与规制/高维新(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中国与美国、印度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赵书华,张弓(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论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的新特点及应对策略/王玉婷(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我国纺织品出口遭遇TBT的困境及出路/米薇(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外贸强省的冲击及对策分析/蔡春林,陈万灵(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当前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与应对/宋林飞(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金融危机中的贸易保护特点及我国的应对之策/程燕(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金融危机下多哈谈判前景影响及中国之对策/孙磊(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美国FTA政策协调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高越,付松(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探求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转型之路/杨永清(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加工业的“倒逼效应”解析/范蓓,朱发根,刘拓(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论加工贸易的“产业毕业制度”/金志刚(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广东出口贸易外部市场结构问题的分析/刘亚玲(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及我国应对策略/丁宝根,闫娅(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经济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及其对策/陈万灵,任培强(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多哈回合谈判屡陷困境的原因及其前景探析/陈松洲(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跨国公司在华R&D新趋势及对策/孙本芝,吴凤平(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湖北水产品出口遭遇美欧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与对策分析/陈玉祥,王京(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竞争与合作:日本、中国与东盟的区域三角关系/邓芳(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中美纺织服装贸易的现状分析/张燕芳(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论中国FTA贸易救济权制度之构建/高维新(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2期)

江苏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思考/董海英(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2期)

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马强(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2期)

“国家破产”危机的实质与根源探讨/陶士贵,孙玲(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2009’国际金融新秩序如何迈步?/成万牍(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的动因分析/鲍洋(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现状及中国的对策/洪涓,白燕(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国际比较分析/董今飞,郭继鸣,牛欣(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金融危机下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及其影响/孙中和,王红霞(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朝鲜粮食问题及国际援助通道/沈晓丹(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从日本经济急速衰退中想到的问题/孙立坚(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应对挑战,加快亚洲次区域经济合作/卢国正(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8期)

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全球化还是区域化?/邢倩倩,张卓,彭静(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8期)

美元汇率变动的原因、影响及我国的应对之策/梁艳芳,顾宝志(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9期)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探析/密桦,程勇(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9期)

跨国公司基于“退出”动因的战略联盟及其策略选择/王宗光,黄聿舟(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9期)

国际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黄范章(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10期)

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滞后分析/段炳德(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10期)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孙立坚(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11期)

我国入境旅游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赵银德,彭雪玲(载《旅游管理》2009第09期)

第12篇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1.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时代性

随着21世纪国际经济的发展大爆发,世界经济也呈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在国际上的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我国想要促进国家经济的综合性发展以及与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联系和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就必须要跟紧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主动的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发展趋势当中[2]。在这个主动融入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我国的综合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部分其他国家带来的经济冲击和影响,仍然存在我国对外贸易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各大高校以及职业学院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造成我国的国际贸易专业素质人才短缺,导致我国的软环境实力存在一定差距,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在巨大的经济竞争环境下处于劣势地位。当前,我国已经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并积极的主动融入到世界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易规模也不断的逐渐扩大,同时提高了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对外市场的依赖程度[3]。基于以上环境基础,我国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是提高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因此对与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是面临适应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发展。而承接产业转移视角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由资源供给或者产品需求条件发生的变化引起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地区,从而实现产业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地区向发展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只有主动和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才能够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4]。具有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等特点,而在承接产业转移视角下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是实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为我国输送更多优秀的国际贸易人才,从而适应全球化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时代性发展趋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综合发展。

2.承接产业转移视角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1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高等和中等职业院校以及培训机构等多种教育形式主体为人们实现专业教育培训的学习。解决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投入问题是实现我国对国际贸易人才供需的主要途径,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公办职业院校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并建立专业国际贸易人才的鼓励机制,调节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和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为我国输送大量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

2.2完善国际贸易人才集聚和流动机制

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大量的“用工荒”问题,因此我国要从各个方面考虑国际贸易人才的集聚以及流动机制。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各类的专业教育资源以及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和健全,也不具备任何吸引人才的能力,且部分企业事业单使用人才的性质不一,更加导致人才的流动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国要完善国际贸易人才的集聚和流动机制[5]。

2.3强化国际贸易人才的培育机制

保障国际贸易人才的培育机制是解决现有国际贸易人才瓶颈问题的关键问题,因此我国要对国际贸易技术人才的培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培育机构培育专业人才的能力。首先要实现多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创新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实现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训过程的基本对接。

3.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现状

3.1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塑造不高

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知识结构以及对于社会政治、社会法律、社会经济、国际礼仪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途径,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不仅要具备以上过硬的专业知识素质,还要全面掌握贸易对象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现状[6]。而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人才的专业知识素质不高,高校的教学方法也不够全面和创新,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学习内容广泛性不高,无法与国际社会进行优质的专业贸易接轨。

3.2国际贸易社会实践能力不高

部分高校以及职业学院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人才均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素养,但仍然存在仅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塑造而忽略了学生的国际对外贸易实践能力。当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需要长久的时间去适应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以及不断的学习探索将自己掌握的部分国际贸易知识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通过大量的时间经历和实践经验才能够真正符合国际贸易的高综合素质能力[7]。同时,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中,高校仅通过对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评定,而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评估考核,造成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仅注重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塑造,而忽略对自己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综合社会实践能力。

4.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4.1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对于具备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来说不仅要具备强硬的专业素质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包括商业英语领域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领域的综合业务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学生综合的素质能力是胜任国际贸易这份职业的前提基础。因此,在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国际对外贸易额专业知识以及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人才培育的机构来来说,还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设置实用性和专业性更高的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全面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4.2平衡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关键问题,也是学生综合专业素质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高校和教育机构在注重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训实践,可以采用实训作业或者案例教学法等实践教学课程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可以采用安排学生到企业单位去实践调研,加强教育内容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自我问题分析能力,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知行合一,提前体验国际贸易交易的业务流程,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再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平衡[8]。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