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7: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的发展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今时代对于经济统计的应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对于经济统计的应用研究却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被应用,也应该是我们现今时代的主频。要在经济建设之中抓住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把经济统计问题进行不懈的破解与应用,与时代相结合,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才能够为当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也将就我国的经济统计应用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就经济统计的应用而言,该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的统计,涉及到几个领域,如农业、商业、工业、财政、金融保险业、税收等方面。
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统计学不断的深入研究提供极好的机会,也为统计学开辟了新的平台。统计学研究的是如何有效收集和整理数据,并且对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对于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必须做出一种预测和推断,直到为之后的决策提供出一种可以依据的方法。尤其处于经济以及管理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当中,我们必须观察数据,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所有问题作出仔细的分析。因而,统计学就是处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以及分析工具。多种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教材出版,在不同的程度上都会存在不同的问题。
一、我国现今经济统计学科的特性
没有任何一门学科会如同统计学一样,诞生了数百年之久,仍然是人类争论不休的一门学科,人们为了其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不断的发生众多的解读。在学术的发展史来看,统计学的由来是从17世纪中叶的德国传来的,同时也是“国势学派”一词根据“国家”的演化而来。在演化最初有着明显社科色彩。因而,统计学是一门可以研究社会的现象学科,也是一门可以研究自然现象通用的方法论科学。若是按照数理的统计学观点,那么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的作为社会的科学,所谓经济统计学其实就是数理的方法在世界经济领域当中的应用。
二、经济统计学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其应用方向
目前国内统计学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那就是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之中实际上存在着积累不同的统计学,这两类统计学相辅相成,比较容易形成一种融合的趋势,并且在未来会完全的融合,形成一门较为统一的学科。尤其是在未来的经济用用之中。统一的统计学会喜欢强调学科之间的共性,也会在各种统计学的学科之间发生作用,这种作用会在各个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的学科领域当中,。经济统计学比较密切的结合了各种各样的实质学科,而且各个学科的性质差异也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统计学的共性是这些统计学科之间所需要利用的通用性质的方法,同时也是统计方法理论基础的概率论。
经由上述的意义分析,我们可以将所有的统计学学科都分为理学,而后“建立起一种较为统一的统计学学科”,也就是经济统计学,这种经济统计学是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逻辑性。统计学是一种理学,社会经济的统计学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国民经济的核算,比较难的被包括在“理学”的范畴之内来统计的。就我国现在的统计学科所建设的方向来看,理论的统计和各类应用类型的统计学是能够相互继续并存下去的,同时还会在今后的发展中相互之间互相促进,并且共同成长发展。一方面来看,理论的统计学必须是结合了应用的统计系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并且是丰富以及完善这些方法论的内容。
因而,做经济统计的朋友,要坚持保卫好自己的营地,同时还需要密切的结合现今的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变化,要努力的促进经济统计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整个统计科学发展以及进步做出贡献。
三、经济统计学的应用模式的思考
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我们可以发现,现在我国的高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思考不够,专业划分的过细,因而统计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比较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弊端不断的显现出来。针对学校教学的各种弊端,很多高校的教师以及社会的专家都提出了淡化专业的意见,同时也提出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当然,提法是正确的。尤其是统计学专业的教师来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怎么样的具有“宽口径”素质的人才。
统计专业一直以来办学的方向其实有两种模式:一个是要求强调各类的统计学所具有的特点,因为统计学是横跨了不同的领域的学科,也是具有交叉的学科性体系。任何人都难以是统计学的领域都精通的人才。因而,在社会的应用中更加应该注重思考。
[关键词]课程特点学科简史学习兴趣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53-02如何上好第一堂课?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文献里有诸多教师就上好第一堂课谈过自己的心得体会。[1][2]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学课程的教学也如此。第一堂课是对教师对所讲课程在整体上把握程度的一个检验,要讲好第一堂课实属不易。第一堂课多为绪论课并且会介绍一些基本知识点,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不下工夫去研究,往往觉得空洞,没什么可讲,或者简单带过直接进入后面知识点的详细阐述。这样效果未必好。实际上,第一堂课追求的效果,我们看来应该是通过对课程的总体介绍,讲明主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产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它将涉及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课程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和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使学生能感受课程的应用前景,同时产生学习这门课程强烈的心理期待,激活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
具体来说,第一堂课要达到如下目的:1.使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所在学科的学科简史。2.了解该门课程所在学科的学科体系以及该门课程的课程结构及其思维方法,特别是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3.使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明确作业规范、答疑、师生互动等内容在内的教学管理模式。简单说,就是为课堂立规矩。4.课程内容的正式讲授,使学生在学习该门知识的同时,产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就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个人的教学体验和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介绍该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所在学科的学科简史
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学科体系。以《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为例。《数理统计》是统计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它和《概率论》 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二者都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学科,《概率论》研究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基于某个分布来考察其各种性质;《数理统计》则是根据数据(样本)来推断总体(分布等)。为了便于学生快速了解《数理统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列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分别要用到统计学中的“估计”、“检验”以及“回归”的统计知识来解释),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数理统计的处理对象。合适引例的选取十分重要,引例至少要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要体现时代性,能贴近热点问题,特别抓住学生的兴趣;二是引例的合理解释必须借助这门课程所要阐述的思想和方法。而引例的选取则需要教师的平时积累,注意搜集素材并进行思考和加工。
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简史,可以结合关联学科的发展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来简要阐述,比较重要的节点要提到。比如,针对《数理统计》这么课程而言,其简史应包括:在现代数学尚未形成之前, 早期对国家经济和人口等社会问题的数字描述,可以看作是数理统计的萌芽。随概率论发展,Bernoulli(1654-1705)考查了样本均值的弱大数律,拉普拉斯(1749-1827)研究男子出生比例的近似公式时,首次将数学分析用于概率论[3],为后续数理统计的发展打了好的基础。1832年英国在不列颠科学促进会中附设统计学部。1851年在伦敦成立第一个国际统计组织――国际统计协会。高尔顿(1822-1911)在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后,首次使用概率统计的数学方法研究生物科学,明确提出了“生物统计学”的概念,并首次提出统计学中“相关”和“回归”等基本概念。进入 20世纪后,数理统计得到快速发展:K.Pearson(1857-1963)是真正开始生物统计研究的第一人,创办了著名的生物统计学杂志《Biometrika》,Gossett(1876-1937) 1908年对 t-分布的发现,开始了统计学的小样本时代。Fisher(1890-1962)提出了许多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如最大似然估计,方差分析和信仰推断法等,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Neyman(1894-1981)和E.Pearson(1895-1980)对假设检验理论的理论构建,使得数理统计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了较清晰的脉络。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该学科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在金融、生物医药、公共卫生,工程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该门课程所在学科的学科体系以及课程本身的结构体系,注重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结合简史,介绍学科体系可以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所属的学科体系有较清楚的认识。比如,就《数理统计》而言,它是一门数学学科,前期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等。这样,学生们多数会将前面课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补充复习。通过介绍这门学科体系中《数理统计》的后续课程,如《线性模型》、《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等,可以给自学的学生指明一些学习方向。
有了学科体系的整体轮廓,焦点就转至怎样学习这门课程上。比如,翻开目录,带领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章节和主要内容,明确课程的内部结构。以《数理统计》为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描述性统计简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三、阐明教学管理模式
大学课堂当然不必像中学课堂那样向学生强调课堂纪律,但是针对当下学生“逃课”,课堂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向学生明确教学管理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十分必要的。
对学生的要求可以直接说明,也可以通过透明平时成绩的评价体系向学生明确。笔者倾向后者。为了让学生抓紧学习这门课程,笔者在向学生明确课程的重要性之后,会通过通俗描述该门课程的内容和学分、课时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通过学生关注的课程考试和平时成绩,笔者在第一次课就明确告诉学生,考前不画范围,重难点都在平时的课堂上讲授、强调,平时成绩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出勤(是否缺席,迟到、早退)、学习态度(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课后讨论等情形)、课后作业等。针对诸多学生在课堂上抄作业然后课后提交的现象,笔者要求学生在上课前5分钟上交作业。针对上午的第1节课,为了避免学生迟到现象,笔者要求学生提前10分钟到课堂,当然授课教师也得提前10分钟到。
各个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以及学生的情况,开展答疑活动,同时开通学生对教师的匿名建议等沟通和反馈,加强教学管理。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不规范的言行,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和管理,这对后面的示范特别重要。
四、课程内容的正式讲授
相比较后面的课堂教学,教师对课程第一堂课的课堂教学应该花更多的心血来准备,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使学生对授课教师产生敬畏之心,这对后面的教学工作开展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对于第一堂课知识点的讲授,笔者觉得和后续课堂教学一样,要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明确这次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构思如何讲解重难点;在教学手段上,板书与多媒体的结合要了然入心:哪些内容借助多媒体,哪些内容利用板书。如何进行板书设计,什么时候设置课堂提问环节,什么时候组织课堂讨论,哪些知识点的讲授使用启发式教学以及布置哪些课后作业等诸多问题都必须考虑周全。此外,个人觉得和后续课课堂教学相比,还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和前面绪论内容的连接,二是下课前做好下次课堂内容的铺垫。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通过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美”以及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特别是人格魅力,包括发掘学生的优点欣赏他(她)们,也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当然,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但作为教师,积极主动去培养和提升自己是必要的。针对第一堂课,教师应尽量展现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和具有特色的谈吐,这也是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杨昕,张欢.高校青年教师如何讲好一堂课[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0(7):78-79.
[2]龚绍文.关于如何讲好一堂课的十个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4(6):1-7.
摘 要:通过千百年来中医对“个案”研究的回顾和分析,指出中医是建立在虚数属性、象数逻辑之上的。在临床演绎运作过程中,作为虚数属性的“个案”可以指导临床实数统计学的群案。中医个案中寓有现代医学所追求的个性化治疗优势。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哲学体系,企图用西医标准来评判中医,只能说明对中医的缺乏足够认识。
关键词:中医学;个案;虚数属性;象素逻辑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49-02
何谓“个案”?个案即是前辈医学家终其毕生临床诊治经验,认为非常有保存价值的诊治案例,流传给下一代医家的经典治验。它的内涵是:第一,它源于临床,具有完整的真实性;第二,亲身体验,全身心投入的治疗案例;第三,具有经典的临床指导意义,对后人有启示性示范;第四,具有个性化治疗,理法方药通盘设计的套路:第五,凡经典“个案”均包涵有类、证、病、机、治、法、方、药的整体辨证思维内涵,对后辈有振耳发聩般的指南作用,如一代巨匠叶天士医案即是。
纵观有文字记载近两千年医学史料,上自司马迁中记载的“个案”,中到明代江的《名医类案》,清代魏之砺的《续名医类案》,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近到现代的余瀛鳌《现代名中医类案选》,再看今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发行的《中医临床家颜德馨临床精华》。都是以“个案”的记载形式作为历史病案流传范式的。如果把“个案”否定了,剔除到“科学”之外,那就从千百年宏观医学史上否定了中医的科学价值体系。认为中医“个案”不科学的另一种理由是“个案”不能重复,仅仅是个人的偶然性的治疗经验,与此相比建立在医学统计学基础上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设计研究结果有很强的可信性和应用价值。初一听,这是不可质疑的科学比较,中医注重“个案”示范,西医强调“群案”统计分析;“个案”不可重复,“群案”可以重复,似乎无理可驳。
但是让我们仔细分析,全盘审视联想,纵观中医千百年“个案”记载史,这其中定有它的秘诀,潜藏着一种隐态的、让人一时难以识透的公理性定律。
中医千百年来一贯注重“个案”,是建立在整体审证求因、辨证基础上的。“个案”表面上看是针对个别患者治疗经验记录,其实,这初看是“个别性”的治疗案例中潜藏着非个别性,具有“类、证、病、机、治、法、方、药”整体示范启示作用的一般普适性指导原理。“智者求同,愚者察异”,中医高层医学哲理是“智者求同”,求同必然要寻找具有普适性原理的治疗规律,这一求同规律的发现必然是在临床第一线上的亲历验证。“个案”中寓藏着求“同”的普适性指导性示范机理,这才是中医流传千年不衰的真理。“个案”是“大病案群流”的科学内涵。清代杭州医家魏之发明了一贯煎方剂。魏氏发明一贯煎并非运用群案统计学,而是建立在无数个“个案”的亲身验证上,在积累了长期的临床治疗经验的某一时刻,内心突然涌现出“肝体阴而用阳”。历代治疗肝病虽然有肝病传脾,当先实脾的机理,但大多是注重在健脾、理气、疏泄,升左用阳的思路上,忽略了肝“体阴”这一本质属性机理。只有悟出了顾护肝“体阴”这一病理,才是辨治慢性肝病的关键,从而组建了一贯煎六味药对的经典方剂。同样李东垣在发明了补中益气汤之前也是在临床第一线上反复地碰到一个个中气不足脾气下陷,清阳不升,纳谷不馨,便溏烦热的无数个“个案”,运用补中益气汤所组建的药对,治愈了无数个“个案”病例。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某一时刻,突然内心涌“悟”出了,凡是证属中央者“土”,脾气下陷的患者均可运用补中益气法得以调治中焦气虚证的杰出科学理念。
《金匮要略》的小半夏汤治支饮呕吐仅用两味药,从单体生半夏到炮制半夏,再与生姜配伍成最简单的复方。它的形成是建立在无数古代医家针对无数呕家,口渴反不欲饮“个案”的亲临躬行,在临床反复试错纠偏过程中,审证求因得以完善的“个案”。有人研究,仅从小半夏汤剂到二陈汤的演化过程,就经历了1千年左右,不要说古人亲口尝试生半夏,不知献出多少条生命才得以形成。从单味生半夏到制半夏,小半夏汤经历了多少年?再从二陈汤到温胆汤,十味温胆汤,蒲辅周加减温胆汤经历了多少“个案”岁月?同样,北宋的钱乙在承传《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创立了六味地黄丸,也是他在无数年临床“个案”辨治中,历经无数试错、纠偏法“个案”验证上得以完善的。
马克思说过,科学的语言是数学,统计学是建立在数理逻辑,还原论分析基础上的,有人认为中医之所以不科学是因为中医基础理论中没有数理逻辑的语言结构。这有违历史事实。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四大块中隶属于“子”部,“子”部代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它以历法、天文、术数,天工开物,医学、农学作为基础。与西方比较。所大不同的中医数学并非纯粹数理逻辑,而是象数逻辑;非实数而是“虚数”:如一元气、二阴阳、三才四象、四气五味、五行六气、七窍八卦、九宫等。这些数与阿拉伯数最大的不同点是“虚数”属性,“象数”逻辑,非牛顿数理之纯粹数。前者以时间维,时令季节二十四节气为第一要素;以时间流动为第一要素,符合生命演化、消逝过程;以研究常人体生理与反常病理规律见长,注重动态“流”。后者作为研究物理、化学的工具,以空间占有,切割计算为目标,专长于形式逻辑。
“个案”中有数,是象数,是象数逻辑。中医象数逻辑作为虚数属性的象数,它在“个案?临床演绎过程运作中,可以指导临床实数计算的群案大病历发展史。“个案”中寓有现代医学追求的个性化治疗的优势科学原理。中国在1911年前,没有中医药大学,中医能够持续发展到今天而没有衰竭,靠的是“个案”效应,也就是师带徒方式,心心印证,相传的“个案”指导法。弟子跟随老师门诊抄方,抄方就是亲临第一线,医师直面病人,通过月月、年年的抄方,面授“个案”。上午抄方,下午咏读四大经典,这就是中医“个案”成就―代又一代名医大师的经典范式。叶天士先后拜了14位老师,也就历经数十年,抄了14位先师的“个案”,才成就了一代巨匠大师,这就是中医的成才史。
中西医学本是两种不同哲学理论体系,各自有一套方法与评判标准,两者的基础理论无法兼容合并。用客观化的数据统计,用筛选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用客观量化的动物实验,来审视中医个案中的象数结构、虚数属性的“证型一治法一复方配伍”机理的科学性。这是在西方科学实证主义强权霸占下,民族虚无主义的现代表白。
一、数学文化研究现状
数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时非常流行,并且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研究角度。在我国,对数学文化的研究起源于《数学与文化》这本书,其以辩证法的思想来进行对数学文化的研究。数学文化往后发展,出现了更多关于此的书籍,这些书籍有些研究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的兴起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些结合国外发展状
况,来对数学文化的意义进行阐述。后来人们研究领域扩大,出现了多个角度。例如,郑敏信教授将数学文化解释为:数学对象的逻辑构建性和数学共同体特有的数学传统,也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分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同数学文化的重要性,数学文化的内涵慢慢成为研究的重点。后来,人们开始重视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到了现在,数学文化从理论走到应用,开始进入教学中,开始出现在高考试卷中,数学文化的研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如今仍存在数学文化在高考中的渗透研究比较零散,没有系统地研究分析等问题,仍需值得我们去改进。
二、渗透数学文化的考题分析
1.对渗透数学史的考查
数学史主要为数学家生平所做的事件,可以详细地分为对古代数学的考查,对渗透数学家的故事的考查,对渗透数学名题的考查三大类,在对古代数学的考查中,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在数学研究领域有很大的成就,出现了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和许多著名的数学名著,新课改后,高考试卷中加大了对此的考查力度,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已经出现了许多有关的题目,涉及不少人物和名著。在对渗透数学家的故事的考查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数学家流派的题目,在对高考真题的分析中,发现了曾经出现过对毕达哥学派的考查,毕达哥学派在世界上首次将数和形联系起来,对当时的数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对渗透数学名题的考查是近年新出现的一大亮点,通常以数学名题为背景,来进行创新性的考查。这类题与数学数学知识有很大的联系,或是渗透经典的解题方法,可以看到,历史数学名题可以流传下来必然有其特殊性,也可以长期被高考试题所运用。
2.对渗透数学美的考查
数学文化中有许多美学的知识,随着数学的发展,对数学文化的审美追求正成为新兴的一个热点。数学美是一种抽象、严谨、含蓄的美,从其形式上可以分为数学的和谐美、数学公式的简单美、数学结构的美、几何造型的优美、数学推论的严谨美等,在美学的发展史上,数学对其影响非常巨大,在哲学上,哲学家对美的认识,也是源于数学对其的启发。数学中存在的公理、公式等,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的存在,在高考的试卷上,也出现过对数学美的考查。例如对黄金比例分割美的考查和对图形之美的考查等,都体现出数学之美在当下高考中也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
3.对渗透数学应用的考查
新课改后,国家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应用意识的考查越来越重视,在高考中,这类题目越来越常见。人们越来越看重学生对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力,在高考中,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考查:第一,对含数学应用背景的考查。在对高考试题的分析中,有些是联系当下热点现实进行创新性考查,例如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进行考查,以数学与物理之间的结合为背景进行考查,以当下城市中交通拥堵为背景进行考查。第二,对含统计学数学应用试题的
考查。
4.对渗透数学语言的考查
数学语言是人类历史发展上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也是一种高级语言。在数学的发展中,数学语言随着其发展呈现统一的趋势。数学语言具有很多的优点,可以跨越历史,跨越国家甚至跨越时空,可以被世界上所有的数学家理解。数学语言具有科学、简洁、精确的特点。数学语言以其独特的方式代表着人类的思想。在高中数学中,高中生主要接触的数学语言有集合、函数、对数、极限、勾股定理等,其中,勾股定理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数学语言。数学思维的发展也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发展,数学语言能够起到沟通思想的作用,没有语言的沟通,数学思维很难被交流,数学的发展也会被阻断,丰富的数学语言系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同样重
要,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语言考查
《辞海》将数学语言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指用符号、公式等表述数学理论的语言”.语言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功能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卷依托数学语言的考查体现了对数学文化的关注.
例1 (理 9 )若函数y =2x图象上存在点(x, y )满 32 D .2
评析 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简单线性规划问题,需用数形结合方法把满足点(x, y )的平面区域转化为几何图形,进而借助图形得出:要使函数y =2x图象上的点(x, y )在可行域内,则m的取值范围为0m xE
的解.直接求解这个方程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是可以借助验证的方法,得出正确答案.
以上解决问题过程,把抽象的符号语言转换为直观的图形语言,结合求解方程的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运算,形成“以形助数”的数学思想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语言简练的“生动”魅力.
2 基于数学文化的学用相长的考查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是生活的提炼.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引导考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考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生活.
例2 (文 1 6 )某地区规划道路建设,考虑道路铺设方案,方案设计图中,点表示城市,两点之间连线表示两城市间可铺设道路,连线上数据表示两城市间铺设道路的费用,要求从任一城市都能到达其余各城市,并且铺设道路的总费用最小,例如:在三个城市道路设计中,若城市间可铺设道路的线路图如图1 ,则最优设计方案如图2 ,此时铺设道路的最小总费用为1 0 .
设道路的最小总费用为___.
评析 本题以道路建设为背景,以人们关注的“最小费用”为焦点,要求考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独立获取并运用新信息的能力,数学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
例3 (理 1 6 )受轿车在保修期内维修费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生产每辆轿车的利润与该轿车首次出现故障的时间有关,某轿车制造厂生产甲、乙两种品牌轿车,保修期均为2年,现从该厂已售出的两种品牌轿车中各随机抽取5 0辆,统计数据如下:
将频率视为概率,解答下列问题:
(I )从该厂生产的甲品牌轿车中随机抽取一辆,求其首次出现故障发生在保修期内的概率;
(I I )若该厂生产的轿车均能售出,记生产一辆甲品牌轿车的利润为X1 ,生产一辆乙品牌轿车的利润为X2 ,分别求X1 ,X2的分布列种品牌的轿车,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应该生产哪种品牌的轿车?说明理由.
评析 本题紧扣生活,将对数学知识的考查融于日常熟悉的生活经济场景,考查了考生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数学期望等基础知识,在第三问中要求考生从经济学的角度结合统计学知识对结果做出判断、解释.对考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必然与或然思想做了一个很好的检验.
3 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名题考查
回顾数学的发展史,不难看到,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的,也就是说数学的每一个发现或发明,都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某一种思考.在考试中适当渗透一些数学史实,既能够让考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又能够让考生从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去认识世界,分析各种现象和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例4 (理7 )设函数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D x
评析 本题以狄利克雷函数为背景,充分融入人类文明的元素,凸显了数学文化的重要性.主要考查考生的函数知识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5 (理 2 1 )已知函数
a+ b + c ≥ .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各个学科都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将学科教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小学德育目标不能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必须要具有现实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强调那些过于理想化、至善至美化的道德,要紧紧围绕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基本道德品质开展教育,这样务实、具体的德育目标才更容易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一、 通过数学史进行德育渗透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由结绳计数的源头萌芽,伴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步成长为分门别类的参天大树,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为人类积累了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何为数学史?数学史研究大体上分为“内史”和“外史”两个方面。“内史”研究以考查数学理论成果的历史形态为主,包括数学成果产生的年代、最初的形态和后来的演变、创立者的贡献、数学成果的传播等。“外史”研究以考查数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为主,包括数学发展与哲学、科学技术、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数学家生平和思想、数学事业发展、数学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从“数学史”的完整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既有知识结论,又记录了数学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活动以及数学的发展、进步等。因此我们说数学史既是一部完整的数学思想史,同时又是一部数学发展史。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对于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都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一部数学史是由许许多多伟大的数学家们用他们的心血、甚至用生命编著而成的,数学家们身上的勤奋好学、严谨治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热爱祖国等许多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有着丰富得多的人文内涵。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数学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素材内容极为丰富,德育元素潜藏其中,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参考。解读教材时,教师还应该把握数学知识本身的德育教育因素。如:在阅读三年级下册教材“统计”(平均数)一单元时,教师应从教材所呈现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游泳池的平均水深,为希望小学捐献图书的本数等生活内容,认真挖掘这些知识背后的德育要素,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外,应利用好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正确利用平均数的意义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学之源,也是德育教育之源。如何让教材中“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如何让枯燥的内容能温情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深入挖掘,从而巧妙地整合教材,提炼知识,并进一步创生教材,让德育的因子久久根植于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因此,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的重点放在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结合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认数时,结合教材内容,观察我国近十年的人民收入情况表,通过对比,自然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从小努力学习。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这一取值数据是我国南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第一个推算出来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确定的七位数为圆周率数据。教师简短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渗透了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三、挖掘应用题中的德育元素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应用题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在教学利息问题时,我让学生通过解题明白:“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纳税是用来支援国家建设,从小培养纳税意识。如: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1)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纸,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你们全班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有1吨吗?(2)如果照一个班级的同学一年回收1吨废纸计算,你们全校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多少棵大树?通过计算,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节约木材、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而这效果却远非空泛的语言说教所能达到的。
关键词:数学建模;经济;应用
1 前言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包括统计学)。数学并不能直接处理经济领域的客观情况。为了能用数学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现代世界发展史证实了其经济发展速度与数学经济建模的密切关系。数学经济建模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现实的生产效率。然而数学只是一种分析工具,数学作为工具和方法必须在经济理论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不能将之替代经济学。
2 构建经济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2.1 构建模型的步骤
①了解熟悉实际问题,以及与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
②通过假设把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明确模型中诸多的影响因素,用数量和参数来表示这些因素,再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来描述问题中变量参数之问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构架出一个初步的数学模型。然后,再通过不断地调整假设使建立的模型尽可能地接近实际,从而得到比较满意的结论。
③使用已知数据、观测数据或者实际问题的有关背景知识对所建模型中的参数给出估计值。
④运行所得到的模型,把模型的结果与实际观测进行分析比较。如果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模型是符合实际问题的,我们可以将它用于对实际问题进一步的分析或者预测。
2.2 应用实例
例如研究商品涨价时,某个消费者购买不同商品的组合的可能情况(即消费集)的变化,我们建立一个预算线模型。此时我们将该问题进行简化,假设该消费者只购买两种商品,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分别为ρ1、ρ2、χ1、χ2,收入为m,则可建立如下模型:
ρ1χ1+ρ2χ2≤m
该不等式描述了此时的预算集。当商品1价格上涨至 时,预算集变为:
ρ1'χ1+ρ2χ2≤m
此时预算集范围变小。
下面我们验证模型:若消费者甲收入为1000元,商品1价格为10元,商品二价格为20元,则预算集为:
10χ1+20χ2≤1000
其中一个预算集为 。当商品1价格上涨至15元,预算集变为:
15χ1+20χ2≤1000
此时预算集 不再满足这个不等式,证实预算集范围变小,因此该模型符合实际问题。
3 数学建模在分析经济学问题时的优点
3.1 在理论分析时的优点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借助数学模型至少有三个优势:其一是前提假定用数学语言描述得一清二楚。其二是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其三是可以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运用数学模型讨论经济问题,学术争议便可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或不同意对方前提假设;或找出对方论证错误;或是发现修改原模型假设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运用数学模型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减少无用争论,并且让后人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继续开拓,也使得在深层次上发现似乎不相关的结构之间的关联变成可能。
3.2 在实证分析时的优点
从实证研究角度看,使用数学和统计方法的优势也至少有三:其一是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发展出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其二是证据的数量化使得实证研究具有一般性和系统性。三是使用精致复杂的统计方法让研究者从已有的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可以把实证分析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说和估计参数的数值。这就可以减少经验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结论,并分别确定它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下的显著程度。
4 数学建模在经济学应用的局限性
经济学不是数学,重要的是经济思想。数学只是一种分析工具数学作为工具和方法,必须在经济理论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不能将之替代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和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本末倒置,过度地依靠数学,不加限制地数学化“很可能经济学的本质,以至损害经济思想,甚至会导致我们走入幻想,误入歧途。”因为:
①数学只是一种应用工具,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受道德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制度诸因素的影响,把经济学变为系列抽象假定、复杂公式的科学,实际上失去了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人文性和真正的科学性。
②经济理论的发展要从自身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去研究、分析现实经济活动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经济学中运用的任何数学方法,离不开一定的假设条件,它不是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场所。
③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只是执行经济理论方法的工具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工具。经济学过分对数学的依赖会导致经济研究的资源误置和经济研究向度的单一化,从而不利于经济学的发展。
5 结语
数学经济建模应用非常广泛,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并对许多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如节省开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尤其是对未来可以预测和估计,对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蓬勃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建模方法和技巧,因此进一步拓展数学经济建模的应用范围并增加其实用价值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的探讨西医院校如何改进中医学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方法选择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两届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组采用教改方法教学;课程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理论考核及成绩评价。结果研究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显示:改革教学方法后,学生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结论改革教学方法能在有限课时内较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关键词: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史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的一门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卫生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西医院校都把中医学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求西医院校学生必须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在教学中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又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学生认同感差等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2]。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尝试着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于2013年9月~2014年6月选择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两届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升本科1~6班(1~3班为研究组142人,4~6班为对照组140人)、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3~6班(3、4班为研究组123人,5、6班为对照组125人)两届学生分两个学期进行中医学教学改革研究。学生均为统招生,并按填报志愿随机分班,两组在年龄、性别、学习成绩等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教学内容以21世纪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高鹏翔主编的第八版《中医学》教材为蓝本,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课程标准讲授主要内容。教学时数均为48学时。
1.2.2授课方式对照组:按照教学大纲规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逐章进行教学。研究组:针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调整章节先后次序,合并教学内容,以PBL模式教学[2]。教学过程大体分为4个阶段。①2学时(教学大纲计划1学时)讲授绪论部分内容,介绍中医学的发展史,重点介绍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特别是中医学的学科优势和展望,激发学生对祖国医学的认同和学习的热情。②12学时讲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其核心理论藏象学说,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③提出病案,以讨论形式讲解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五章诊法述要、第六章辨证、第七章防治原则、第九章方剂等知识,大约22学时。首先案例引入,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设计病案,所提出的病案教师在课前3天发到学生大学城空间,并附上2~3个思考题,让学生以病案和思考题为重点思考、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学生分组(一般10名同学1组)准备,要结合第四~七章及第九章内容。然后课堂讨论,学生讨论时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四诊资料的整理,辨证的依据、步骤,主诉的归纳,机理分析,八纲、气血津液或脏腑辨证的结论以及治疗原则和用药,讨论以小组辨论的形式进行,各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他组若有不同意见可以质疑,并阐明理由。在讨论过程中要把握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包括哪些临床极易忽视的轻微表现或次要症状,作出辨证的依据,治疗计划如何实施及实施时间,哪一种辨证最适宜,如何进行整体评价。老师对重要的内容应预先准备好一系列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对随时提出来的问题有充分估计,并拟定对策。最后总结概括,全部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肯定学生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创见解,指出其中的不足,布置学生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安排临床见习4学时,在临床见习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指导辨证的中医思维模式。④简化针灸教学:用2学时重点介绍经络学说及腧穴的取穴方法及常用配穴原则等。对具体腧穴采用挂图形式自主学习,并于课后进行手法练习,然后4学时实践,重点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1.2.3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先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学生对中医学学习的必要性、认同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难易度等,然后采用考核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最后将考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试卷总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
1.2.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两组频数表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四格表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评价2010级临床医学专升本班对照组140例,期末考试成绩优良43例(30.7%),研究组142例,期末考试成绩优良61例(43.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2,P=0.032);对照组不及格7例(5.0%),研究组不及格1例(0.7%),两组不及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4,P=0.033)(表1)。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班对照组125例,期末考试成绩优良24例(19.2%),研究组123例,期末考试成绩优良40例(32.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5,P=0.017);对照组不及格19例(15.2%),研究组不及格3例(24.4%),两组不及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9,P<0.001)(表1)。
2.2问卷调查结果课程结束,对530名学生(对照组265人,实验组26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30份。调查显示:专升本班学生中247人(87.6%)认为学习中医学有必要,35(12.4%)人认为无必要;本科班学生230人(92.7%)认为学习中医学有必要,18人(7.3%)认为无必要的;研究组学生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多数同学不再觉得中医学深奥难懂。
3讨论
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逐章讲解,有利于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但在西医院校中,中医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一般只有50学时左右,老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完一整套完整的中医学理论,多采用“填鸭式”“灌注式”的方法讲授,学生感觉内容多,听不懂,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更谈不上学以致用[3]。改革教学方法后,首先增加了导论部分的课时,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医学的认同感与学习的热情,然后讲述中医学核心理论藏象的知识,再结合PBL教学法提出病案,让学生以病案和思考题为重点从四诊、辨证、论治等方面分组进行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课堂再进行充分的讨论、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等,通过师生的互问互答,沟通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多数同学不再认为中医学深奥难懂,部分同学能够以辨证论治为主线,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逐步具备中医思维方法。而且从研究结果也可看出,改革教学法有效提高了学生考试成绩的优良率,降低了不及格率,说明改革教学方法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实现了教学相长,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解决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广伟,李炜,陈泽奇.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及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43-1244.
[2]张亚兵,张莹雯.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之思考[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80-81.
[3]权红.中医课程教改的思考[J].中国病案,2012,13(2):39-40.
[4]张梅霞.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医学教育,2008,4:23-24.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数字化设计;3D打印;下肢力线
[中图分类号] R318.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20-11-05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digital design and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ZHENG Zugao1 CHEN Xuanhuang1 CHEN Guoxian2 WU Changfu1 ZHENG Feng1 CHEN Xu1 GAO Xiaoqiang1
1.Department of Ohopaedics,Affiliated Hospital of Putian College,Putian 351100,China;2.Depatment of Joint Surgery,Putian First Hospital,Putian 35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superiority of digital design and 3D printing technology accuracy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surgery. Methods 80 cases (90 Kne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itital group (digital design and 3D printing group) and traditional group. 40 (46 knees)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digital group and applied of digital design and 3D printing technology to guide surgery. 40 (44 knees)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raditional group and operated by by traditional experience. Incision length, operation time, the 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oper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the prosthesis and the preoperative design was observed. Functional activity of knee joint after operation was evaluated. The changes of the lower limb force line after the imaging examination was compared. 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merican Knee Society rating criteria score (KSS) and patellofemoral joint Feller score at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respectively followed up and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group, the length of incision, operation time and blood loss of digi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raditional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on prosthesis matching degree, joint mobility, lower limb force line correction and VAS, KSS, Feller score (P
[Key word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Digital design;3D printing technology;Lower limb force line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因其良好的临床效果被视为一种高效的手
术,关节假体15年生存率经统计超过90%,但也有因为术前设计不当,引起手术创伤增加、假体安放失误,术后假体松动不稳、下肢力线不良等导致术后功能不满意、手术失败甚至需要再次翻修手术[1]。有学者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认为可以提高假体置放、下肢力线纠正的准确性,但其存在较高的医疗费用、较长的学习曲线、较多的手术时间及特殊的并发症等缺点[2]。我们临床应用近年兴起的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术前预先反复完美设计手术,术中根据3D打印模型及个性化截骨模块精确实施,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病例均为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于2013年9月~2015年3月收住院的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致功能障碍的患者,均经过不规则保守治疗,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而来我院就诊。纳入标准:(1)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3]。(2)所有骨关节炎病例具备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指征(即严重硬化、关节间隙消失、关节软骨明显缺失等)。(3)无法通过胫骨高位截骨或单髁关节置换解决痛苦者。(4)既往无膝关节手术史。排除标准:(1)术前检查提示无法承受手术或具有手术禁忌证者;(2)对病情诊疗知悉但不愿意签署手术治疗同意书或不愿意参加完整随访者。(3)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40kg/m2。(4)骨缺损较大需垫片或延长杆的病例。80例患者分为两组,数字化组(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组)40例(46膝),传统组40例(44膝)。数字化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64.2±5.2)岁,BMI(26.35±3.21)kg/m2,传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63.5±5.4)岁,BMI(26.21±3.62)kg/m2,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BM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膝前方正中切口髌骨内侧入路后交叉韧带替代型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手术由同一组医生操作。
数字化组病例术前均行患膝薄层CT(层厚0.5mm)扫描,获得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三维重建、编辑,软件测量设计术前截骨量,截骨角度,制作截骨模块,预先选择假体,反复虚拟手术,观察假体匹配度,确定理想的手术方案。3D 打印出截骨模块与膝关节模型,体外再次模拟手术,评估假体安放位置。根据测量数据术前选择合适的膝关节假体,常规消毒3D 打印的截骨模块与膝关节模型备术中使用。术中根据术前设计的截骨模块紧密贴合股骨远端、胫骨近端,б截骨,安放预选择的假体。传统组按传统经验进行手术,根据术中具体情况,打开股骨髓腔定位,以股骨远端截骨器和四合一截骨模具进行股骨截骨;采用胫骨髓外定位法以胫骨截骨器进行胫骨平台截骨操作,安装假体。两组均测试伸直屈曲间隙、软组织平衡满意,膝关节以脉冲式枪冲洗,骨水泥固定假体,安装垫片。检查力线良好后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术后常规抗凝及预防感染,术后48h内拔除引流管,循序渐进指导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假体匹配度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测量下肢力线角度(股骨与胫骨机械轴的夹角,即髋关节中点到膝关节中点的连线与膝关节中点到踝关节中点的连线的夹角),术后3、6个月分别随访对比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定标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5],含临床评分: 痛50 分、稳定性25 分、活动范围25 分,缺陷(扣分)。功能评分: 行走情况50 分、上楼情况50 分、功能缺陷(扣分)。髌股关节Feller评分[6],含膝前痛分数15分、爬楼梯和从坐位站立10 分、股四头肌肌力5 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手术顺利。数字化组术中均顺利安装术前所选择的假体,截骨及假体放置均一次成功,假体匹配率为100%。传统组44膝中,完全匹配41膝,匹配欠满意3膝,完全匹配率为93%。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纠正等方面,显示数字化组手术手术精确性高于传统组,在VAS分值、KSS评分、Feller评分等方面,显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缓解患者疼痛等症状,但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指导的手术效果更佳。
2.1 两组手术精确度比较
与传统组相比较,数字化组手术切口较短、手术时间快、术中出血量少,关节活动度增加明显,下肢力线纠正较精确(P
2.2 两组VAS分值比较
术前两组间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术后3个月与6个月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各组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KSS分值比较
术前两组间K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术后3个月与6个月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各组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Feller分值比较
术前两组间Felle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术后3个月与6个月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各组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能减轻患者痛苦、矫正畸形和恢复膝关节基本功能,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功能障碍的一种长期疗效较为可靠的手术。随着患者生活质量及手术满意度要求的提高,TKA手术中股骨、胫骨等假体的选择和力线的正确纠正、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成为关节外科备受关注的话题[7]。
Berend 等[8]研究显示力线矫枉误差超过3度将大大增加手术失败的风险及影响假体的生存率。该研究从6070例的手术中注意到力线纠正失准将增加假体松动的风险,而且发现假体的选择是导致翻修与否至关重要的因素。Gerber[9]研究报道人工膝关节假置不良尤其是股骨假体或胫骨假体的旋转易导致髌骨轨迹不良,引起膝前痛和膝关节活动受限。因此,提高手术技术及精确施手术是成功的关键。
传统经验手术仅依靠术前影像资料,凭借医师的肉眼和临床总结的经验形成对手术过程的大概印象去实施,无法客观、量化手术设计,存在对病变严重程度、术中解剖变异判断不准确等缺点,特别对骨骼畸形患者,给术中依靠髓内外定位装置决定手术截骨的角度及量、假体大小的选择、旋转角度及软组织松紧的掌控方面带来很大的困难[10]。一项为期3年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一些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关节外科专科医师即使采用传统标准手术技术所获得的下肢力线,最大误差仍不可避免地超过3度[11]。计算机导航辅助TKA已逐步应用于临床,但在手术时间及疗效评分上并不优于传统手术,原因可能是因为需要特殊要求的设备及器械,注册费时,获取的3D图像存在误差及医师的理解无法统一,术中导航程序较繁琐等所致[12]。
计算机重建技术、数字化影像学处理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技术、快速建模和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开始渗透到骨科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应用的各个领域[13]。作为精准化、个体化治疗集中体现的3D打印技术在数字医学的推动下近年来飞速发展,开启精准医学发展史上的新篇章[14]。
3D打印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增材制造技术,是基于原始数据导入计算机医用软件进行设计,结果制作成数字文件输入3D打印机,将材料逐层打印成想要的实物模型的技术。在骨科领域,3D打印出手术部位实物模型及导航模板指导个性化手术已逐步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进行术前方案设计和虚拟手术及术中辅助手术操作[15]。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借助医学软件设计并3D打印出导航模板,辅助TKA个性化截骨,在下肢机械轴线纠正和股骨假体旋转轴线定位这两个关键因素方面占有很大优势[16]。
随着计算机科学、影像技术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有效结合应用于TKA手术有了可能,个性化截骨方法不断涌现。数字化设计和3D打印技术辅助的TKA术前在个人微机电脑上可利用影像学数据,根据患者自身解剖结构特点三维重建出膝关节模型,可以反复在电脑上或打印出的模型上进行虚拟手术演练,实现术前方案设计、假体选择,有助于熟练纠正下肢力线、了解截骨量,预计手术结果,最后确定理想的手术方案[17],便于手术医生清晰手术计划及流程,确定相关参数,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做到心中有数把控全局,在术中按计划有条不紊确定截骨角度、截骨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一次性准确安装合适尺寸的假体,满足人体生理、解剖及生物力学要求[18-19]。
3D打印技术构建了虚拟与临床实践间的桥梁,利用设计并打印出个性化截骨工具(patient 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导引术中操作按术前计划进行,减少传统手术中纷繁复杂的步骤,其截骨面垂直于胫骨机械轴,有助于获得中立位的机械轴,较依靠传统经验的主观性操作能显著降低机械轴偏离大于3度的比例,实现精准手术[20]。而且,个性化截骨术中不用另外钻开骨髓腔插入测量杆进行髓内定位,不仅减少了误差[21],还减少了出血量、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假体周围骨折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借助一次性导航截骨,大幅度减少使用关节置换配套器械的数量,降低了手术感染率和手术费用[22-23]。
本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性及可重复性强,仅掌握一个Mimics软件功能即可完成所有的数字化设计。三维重建模型后,可以在Mimics软件窗口界面进行三维测量,测量股骨外旋及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继而三维编辑,确定术中股骨后髁及远端截骨量、胫骨近端截骨角度与截骨量,根据膝关节解剖结构设计3D导航模块,任意切割增减截骨厚度,多角度、多方位旋转观察截骨效果。3D打印出膝关节模型及导航模块实体,在体外重复同样的流程,重现软件中的虚拟操作,两者结果一致后即可定下方案用于选择假体型号,指导临床实践手术。实际手术中,只要咬除增生骨赘、髌下脂肪垫、滑膜、半月板及交叉韧带,无需过多地分离组织,良好暴露出与模块匹配的骨面,凿除软骨组织,让导航模块与软骨下骨紧密吻合,按术前由计算机计算获得的截骨角度及截骨量进行截骨,即可准确地定位假体、保证获得较好的力线, 维持膝关节韧带的平衡。本文结果证实本方法能良好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精确纠正下肢力线,我们的研究还显示数字化设计和3D打印技术指导的手术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临床疗效(VAS、KSS、Feller评分)等方面优于传统组,这与有关文献研究结果一致[24-25],提示数字化设计和3D打印技术辅助的TKA有望获得获得一个稳定、功能良好、并发症少和持久耐用的关节,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Ritter MA,Davis KE,Meding JB,et al.The effect of alignment and BMI on failure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J]. J Bone Joint Surg Am,2011,93(17):1588C1596.
[2] Watters TS,Mather RC,Browne JA,et al.Analysis of procedure-related costs and proposed benefits of using patient-specific approach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Surg Orthop Adv,2011,20(2):112-116.
[3] Altman R,Asch E,Bloch D,et al.Development of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porting of osteoarthritis.Classification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riteria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J].Arthritis R heum,1986,29(8):1039-1049.
[4] Majani G,Tiengo M,Giardini A,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MPQ and VAS in 962 patients:a rationale for their use[J].Minerva Anestesiol,2003,69(1-2):67-73.
[5] Insall JN,Dorr LD,Scott RD,et al. Rationale of the Knee Society clinical rating system[J]. Clin Orthop Relat Res,1989,248(248): 13-14.
[6] Feller JA,Baartlett RJ,Lang DM.Patellar resurfacing versus retention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 Br,1996,78-B(2):226-228.
[7] Klein GR,Parvizi J,Rapuri VR,et al.The effects of tibial polyethylene insert design on range of motion:evaluation of in vivo knee kinematics by a computerized navigation system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Arthroplasty,2004,19(8):986-998.
[8] Berend ME,Ritter MA,Meding JB,et al. Tibial component failure mechanisms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4,428(428):26-34.
[9] Gerber BE,Maenza F.Shift and tilt of the bony patella in total knee replacement[J].Orthropade,2005,27(9):629-636.
[10] Howell SM,Papadopoulos S,Kuznik KT,et al.Accurate alignment and high function after kinematically aligned TKA performed with generic instruments[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3,21(10):2271-2280.
[11] Sikorski JM,Blythe MC.Learning the vagaries of computer assisted total knee replacement[J].J Bone Joint Surg Br,2007,87(7):903-910.
[12] Chin PL, Yang KY, Yeo SJ.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comparing radiographic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mplant placement using computer navig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technique[J]. J Arthroplasty,2005,20(5):618-626.
[13] Faur C, Crainic N, Sticlaru C,et al.Rapid prototyping technique in the preoperative planning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custom femoral components[J]. Wien Klin Wochenschr, 2013,125(5-6):144-149.
[14] Hwang TJ,Kiang C,Paul M.Surgical applications of 3-dimensional printing and precision medicine[J].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5,141(4):305-306.
[15] Starosolski ZA,Kan JH,Rosenfeld SD,et al.Application of 3-D printing (rapid prototyping)for creating physical models of pediatric orthopedic disorders[J].Pediatr Radiol,2014,44(2):216-221.
[16] Heyse TJ,Tibesku CO.Improved tibial component rotation in TKA using 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5,135(5):697-701.
[17] LombardiJr,Berend KR, Adams JB. Patient-specific approach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Orthopedics, 2008,31(9):927-930.
[18] Siston RA,Patel JJ,Goodman SB,et al.The variability of femoral rotational alignmen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5,87(10):2276-2280.
[19] AlAli AB,Griffin MF,Butler PE.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Surgical Applications[J]. Eplasty, 2015 ,14(15):e37.
[20] Ng VY,Declaire JH,Berend KR,et al.Improved accuracy of alignment with patient-specific positioning guides compared with manual instrumentation in TKA[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2,470(1):99-107.
[21] Mihalko WM, Boyle J, Clark LD, et al. The variability of intramedllary alignment of the femoral component d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Arthroplasty,2005,20(1):25-28.
[22] Ng VY, DeClaire JH, Berend KR,et al.Improved accuracy of alignment with patient-specific positioning guides compared with manual instrumentation in TKA[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2,470(1):99-107.
[23] Millar NL, Deakin AH, Millar LL, et al. Blood loss follow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in the morbidly obese:Effects of computer navigation[J]. Knee,2011,18(2):108-112.
一、民族教育学的研究领域
关于民族教育学的研究领域,王鉴综述了1990年以来国内的研究成果,它包括部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民族幼儿教育、民族初等教育、民族中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交叉边缘学科:民族教育政治学、民族教育经济学、民族教育心理学、民族教育社会学等;分支领域:民族教育基本理论、民族双语教学理论、民族多元文化课程理论、民族教育事业管理理论等。哈经雄、腾星倾向于认为民族教育学还应包括移民教育、跨文化教育比较研究等领域。陈•巴特尔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根据我国教育学元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成果提出,“民族教育学从整体性观念性存在分为民族教育概论、民族教育原理和民族教育哲学三个类别;部分类别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他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划分,并进一步指出“最高层级上的民族教育反思性存在主要包括民族教育研究论、民族教育学和民族教育学科发展史三个部分”⑨。而王鉴、哈经雄等人对民族教育学的划分显得有些笼统,且不能完全周延民族教育的研究领域,陈•巴特尔的划分则比较细致,但略显凌乱。笔者在总结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参照石佩臣教授对教育学科的分类⑩对民族教育学进行划分。民族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亦是一门应用科学,没有理论的支撑,它便不能称为科学;若不用来指导实践,它便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显然,民族教育学可划分为理论学科、应用学科两大类,因其发展还需进行元研究及技术支持,故民族教育技术学科必不可少。具体来说,理论学科包含通论和各论两大类。通论指民族教育基础理论。各论分为分类学科和交叉学科。分类学科如民族学前教育、民族初等教育、民族中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民族成人教育、民族特殊教育、民族比较教育、民族家庭教育、民族农村教育、民族职业技术教育、民族社区教育、外国民族教育、世界民族教育、民族教育史、民族教育学科发展史、民族师范教育等;交叉学科如民族教育哲学、民族教育社会学、民族教育政治学、民族教育经济学、民族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伦理学、民族教育法学、民族教育统计学、民族教育测量学、民族教育卫生学、民族教育科学学、民族教育未来学、民族教育生态学、民族教育文化学、民族教育心理学、民族教育工程学、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教育与宗教等。应用学科具体包括民族教学论(如民族学校课程论、民族双语教学论、民族多元文化教学论、民族教育教学论、民族学校课外活动论等)、民族学校德育论、民族学校智育论、民族学校体育论、民族学校美育论、民族学校技术教育论、民族教育管理论(如民族学校管理论、民族学校行政学)等几个部分。民族教育技术学科具体包括民族教育研究法、民族教育各科教学法、民族教育元研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这样,繁杂的民族教育领域便井然有序了。
二、民族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民族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这决定了不能完全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方法应是一种普遍有效的方法,除了运用一般科学所用的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外,还需形成其独特的研究方式,而这些方式绝不能忽视民族教育科学的显著特点,即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描述与规范的融合等,绝不能忽视鲜活的民族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
(一)民族志田野研究民族志研究法主要包括确定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民族志中的‘参与观察’与民族志报告的撰写(叙述结构、叙述方法、叙述者角色定位)三个环节。田野调查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方式”瑏瑡,包括调查课题的选择、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的拟定、调查前的准备工作、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几个环节。田野调查是所有民族志研究设计中最具特色的要素,有助于衔接好理论与实践,指导民族教育学者。在这里,田野具有民族生活区域这一特定的时空边界,有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特定的立场蕴意。因此,田野调查不只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也是实践和行为。整体性分析和比较分析是对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是构建民族志的重要手段。民族志田野调查强调整体性和参与研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直观性、可靠性。民族教育研究采用民族志田野研究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思路。然而,民族志田野研究有其自身的不足,它不能解决诸如民族教育的本质、民族教育的规律、民族教育属性、民族教育功能等问题。此外,田野研究因强调个案研究,过度关注微观层面的教育问题而导致结论难以推广;存在忽视文献,缺乏逻辑、效度和信度等问题,在本质上属于实证研究,经过概率逻辑和数理统计的结论与样本的选择有关,往往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民族教育研究只采用一种研究方式是远远不够的,通常需同时交叉运用几种方式进行研究,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具普适性和说服力。
(二)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瑏瑢。这种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设计,重在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直观再现揭示教育现象的“质”并对教育行为进行“意义解释”,主要包括发现一个值得探究的教育现象、有目的地选取一个或几个研究参与者、从所选取的研究参与者身上搜集故事、按一定逻辑顺序重新叙说其故事、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检验研究报告的效度等几个程序。此研究方式与民族志研究的重要不同在于它关注人的个体性经历,关注个体的内在世界与价值理性,注重体验、凸显意义,关注微观分析,并反思教育价值,是一种质的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既需从宏观上分析民族教育现象,亦需从微观上考察民族教育活动,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是民族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教育叙事研究亦有不足之处,如缺乏科学的思维和论证严密的理性分析,强调个案研究,难以推广;叙事素材的可靠性会因研究参与者的自我保护和防御而降低,研究者在重新叙说素材时也会带有主观色彩,其带有的个人判断使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受到质疑。因此,运用此研究方式时需注意鉴别材料的可靠性,全面、准确地引用研究参与者的话语,加强教育叙事自身方法的建设和学术规范的训练。当然,对教育叙事研究不能以自然科学定量研究的标准来衡量。
(三)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辨别事物之间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方法,它是教育研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我国学者将比较研究分为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等几类。加里多提出了一套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阶段理论:“确立问题与提出前期假设;限定研究,包括限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描述研究(分析阶段);提出比较性假设;比较研究(综合阶段);跨学科比较研究;撰写比较研究报告。”瑏瑣其中的分析阶段是关键。民族教育研究因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我们对它进行的分析研究既可采用定量分析,也可进行定性分析。前者一般包括问卷调查、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后者一般包括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文献分析、经验描述等。比较研究法融合了民族志田野调查、叙事研究的优势,它们互为补充,通过长期深入的现场观察、材料叙述为民族教育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研究可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我们可在民族教育学科交叉领域及民族教育史、民族教学论等领域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民族教育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研究。使用比较研究法,在方法上需坚持本质的比较,通过大量典型的材料分析其内在关系;在材料选择上,需尽力做到客观、全面、准确、真实、高质,使比较材料之间有可比性;在过程上,需尽量依程序进行,才能保持结论的科学性。
(四)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实践者(主要是教师群体)系统而公开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行动研究是由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几个阶段所构成的螺旋式循环加深的发展过程。其中,反思是行动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行动研究方式最具特色的地方,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反思的具体内容包括“问题界定是否明确”、“研究是否按计划执行”、“研究方式是否合理”、“研究效果如何”、“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如何”等几个方面,经过反思,制定出的下一个行动目标将更具合理性。行动研究关注的是教育实践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可和教育叙事研究相结合,共同探讨具体民族教育情境中的问题。行动研究因有具体的程序和步骤可遵循,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上至民族教育研究者,下至实践者都可信手拈来,但在使用中需坚持情境性、合作性、参与性、自我反思等特点,才不失行动研究之本。
作者:贾月明陈宇明单位:琼州学院教科院讲师琼州学院教务处处长
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经济(new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尽管在界定其定义时出现了多种解释,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生产与经营方式、学习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作为计划经济的附带部分始终是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其服务对象是政府。计划经济时期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官方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模式,服务的主体都是政府。服务的目标都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的统计资料,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信息。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什么呢?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少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使企业竞争日起全球化、白热化。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3)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逢谷,陈惠琴,胡清友.企业统计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柳杰民等.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的探讨[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2003年3期.
3、张彦伟.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探析[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1998年4期.
4、王艳明,杨海山.企业统计理论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3月.
关键词:高等数学 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18-01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职业的深度诠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已经进行多次的改革,形成了现代教育理念,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知识力量。而改革的只是措施,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规划,教书育人的本质是不变的[1~2]。
对于大学数学教育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本身的基础性,相对提出的目标就更高。近年来,高等数学在工程中的基础重要性以及相关的针对实用性的改革得到了大力提倡和深入的改革,其研究成果更说明了继续深化教改的必要性[3~4]。
1 教学具体内容
关于高等数学教学,要结合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别及不同的专业特点,注意教学环节的交流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要因材施教。
1.1 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生活的进步,科技中数学观点及思想方法所占的比率逐年增加,故现在高等数学的知识结构也要有所更新。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精简某些传统教学内容,如集合和函数等在初等教学中已讲授过的部分,应避免重复只需适当引入结论。其次,作为基础理论的高等数学在内容和思想方法上相对成熟,但在现代数学的实际应用中有重要意义,如数列、解析几何、微积分等,其理论思想对于工程问题的模型建立、模拟、演算都是必须的,因此,要避免模式化的讲授而要结合背景思想循序渐进剖析,以便学生深刻理解并为其专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再次,由于现代数学与计算机编程等手段密切联系,反映出数学的发展趋势,应注意数学科学的交叉融合,从其他课程选取材料来充实和加强本课内容,并开设与理论教学配套的数学实验课,使学生能够使用一般的数学软件,提高数学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注重数学思想教育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5~6]。初等教育阶段,主要是侧重学生的智力发育培养。而高等教育阶段,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和判断能力。数学教学也不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相联系,具备严谨的理论知识理念和实际需求细节的优化规划。基于培养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学目的,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应循序渐进地注意培养学生课下的独立学习能力。初期讲解要比较接近中学的数学引导方式,而后逐渐的注重数学的思想讲授。要在教学中逐渐地渗透思想,对于概念的发展、定义、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了解和理解学习内容的用途。让学生清楚任何概念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历史演化,对知识探索的过程是逐步形成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期的应用,而这些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类似的、相关的概念的理解记忆自然就会深刻,并增强了自学理解的能力。
1.3 注意强调理论意义的区别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之间存在着很多知识理论系统上的重大差别,比如“从有限到无限、从近似到精确、以直代曲”等。在授课中要针对这些给出相应的分析区别,适当地引入一些能够接受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解释抽象的概念。因为在知识上高等数学更为虚化,不再是初等数学的基本逻辑演算。同时,应该说明初等数学的很多内容相对新的高等数学的概念是较为理想化,而大学阶段新学习的知识就更接近实际情况,更接近工作实践。如讲述极限定义时就需把所谓的“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背景说清楚,学生自然就会较容易理解,否则对于抽象的极限概念就显得突兀而晦涩。特别地,更接近实际地按照概念发展的顺序讲授,而不是直接讲解,按照理论体系已经成熟的次序,这是一个可以试图探究的方法,像微积分的发展是实际应用的需要,这样为了解决微积分的概念意义和计算,有了极限的概念等。类似这样的发展历程讲解,学生会更容易清楚概念的目的和理解概念的意义,这样才能学习深刻,知识牢固。同时,可以注意到每个概念的发展最初的原因都是一种最直接的生产力的应用范围,也可以使学生不仅清楚数学相关概念的发展史,也可以了解其以后的部分应用领域。但这对于理论教学可能会稍嫌零散和琐碎,在利弊之间不知道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寻找到答案,也或许是高等数学教改的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寻的问题。
2 结语
对于高等数学这门大学各学科的基础课程,深化改革也显得十分紧迫。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大量学科的研究实践都与计算机联系紧密,计算机的原理和计算基础是离不开数学的。对于具体的学科而言,理工科对数学的要求一直都是非常高的,诸多实际问题是通过数学建模将各行业与数学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发展,很多社会问题的高层次研究也与数学相关,摆脱传统的文理分家的局面,统计学、优化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中,结合诸多学科的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达到教育成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余长安.人文社科领域开展高等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31(4):508-512.
[2] 冯天祥.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7(10):52-53.
[3] 李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进展[J].大学数学,2007,23(4):20-26.
[4] 亓正坤,王廷明,张伟.浅谈高等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大学数学,2006,22(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