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3-07-21 17:2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第1篇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和重要性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中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从中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有着十分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中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完善中学德育内容、充实中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中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这些中学阶段德育的内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中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中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因此,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中学德育内容。另外,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实现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中学德育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中学德育手段。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解决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

初中语文教学对中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中学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中学不重视对中学生的德育,也就难以意识到初中语文教学对中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不注意发挥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上课方式、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这都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注重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素养,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到各门学科知识中,使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的教育过程。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法。

1.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也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性。

2.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道德观念淡薄、思想品质低劣,只讲交易、不讲友谊,只顾赚钱、不顾道义,只讲计较、不知友好,出现了一些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我们要采取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的方法,用书本上的先进人物和实例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端正的学习态度与爱科学、爱创造、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锻炼生存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此外,还可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革命前辈讲革命传统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把课本上学过的人和事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德育渗透的力度。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思想言行,用自己健康、积极的思想和言行去影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3.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课程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水平。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培养;初中学生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添加德育内容

1.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培养,也要在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入德育方面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初中语文教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

初中语文教育与德育互为表里,相互依存。通过德育的提高,可以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而掌握良好的语文知识水平对于理解德育、提高德育又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语文教育的基本构架内,德育教育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德育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措施

1.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培养

针对过去教材中有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内容不足,同时教育又过于注重课本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的德育一直未得到大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在以后的教材内容中添加更多的德育内容。与此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情景模拟活动,使学生融入培养的氛围。而灵感来源于生活,合理的写作练习也对德育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2.不良社会现象的误导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良现象,使初中生在德育的培养道路上很大的阻碍。为此,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一定要加强监督管理,减少甚至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为学生的德育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在语文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甄别好坏的能力,增强对不良现象的抵制力。

作为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教育及其培养一定要为有关部门所重视。初中语文教育的德育培养对于整个社会以及整个国家都存在着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为国家提供德治兼备的人才,也对提高国家公民的素质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以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德育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钱雅莲.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0(4).

[2]钟平.德育渗透要有针对性[J].大连理工出版社,1998.

[3]柳斌.重视德育实效推进德育创新[M].中国教育,2003.

[4]强永刚.诵读的积极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2007(3).

第3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涵盖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与心理等。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主要是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情感表达,受到情感、意志的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既能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更能使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应把握的几点要求

1. 理清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

首先,两者能够互相促进。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德育,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能够将德育有机渗透与语文教学中,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初中语文教学是为青少年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的最佳时机,在这一阶段进行德育渗透性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理解吸收,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德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德育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学习热情。

其次,在进行德育渗透性教学时,要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抓住关键,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感动自己,加深体会、产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道德教育,进而影响自己的道德情操。德育的渗透不能以牺牲语文教学效果为代价。不能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为了德育而德育。

2. 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

初中生多是12到15岁之间的青少年,正是身心逐渐成熟、形成自己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第二性征出现,身体快速成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与逐渐成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开始成形却还不成熟定型。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德育教育对他们进行引导,否则一旦出现偏差,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因此,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中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如性格普遍叛逆、好模仿、缺乏成熟的分析能力与辨析能力,但充满好奇心、更加活跃、更有交际需求等。

3. 教师提高要提高自身素质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更要将自己打造学生心目的的道德楷模。首先要注重自身外部形象,衣着得体,言行举止要为人师表,其次要强化自身的内在修养,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做好学生行为规范的道德榜样,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喜爱,让学生能够自觉为自己寻找成长的标尺,在模范指引下健康成长。

4. 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道德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文本深层次的感情,同时也要指导他们化为行动,用道德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的是非判断是很简单的,但要将其真正落在实践生活中则很困难。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快速阶段,他们心理叛逆又活跃,对于新的知识具有很快的接受能力,但同时因叛逆的心理有很容易与教师形成对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容易接受,通过实例来说服引导学生,使其行为与道德相统一。

三、具体实施建议

1. 创设情境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教材文本都具有强烈的德育教育功能。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通过图片、影音等全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那些高度代表性的课文,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引入其中,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不仅会给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同时更能得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2. 充分挖掘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选材是在基于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集采百家之长,集中古今中外名篇而成就的。既有诗意盎然的古今诗词,也有情景交融、深情流淌的散文佳作,还有引人入胜的小说选段。这些文章中多蕴含着浓郁的情感道德因素,极具感染力。教师要充分地、深入地将教材中这些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融汇一体后将其“传道”给学生,让学生融会贯通,感受艺术的生命感染力,获得个人道德素质的升华。

第4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初中生大都是十四、五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学知识和养成优良品德习惯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个时期的初中生加强德育教育,将会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下的初中生对问题的判断上不仅仅是对错的问题,他们会受到外界一些因素的干扰,影响他们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呵护,对自己没有严格的约束,很容易受外界的诱惑而犯错,像说脏话、叛逆、沉迷网络、不尊重他人等等,而且遇事很容易走极端。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往往都蕴含着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以及优良的品质,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所学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约束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1.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渗透意识

由于语文教学本身特殊的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非常有利。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就得对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德育的内容进行精心组织整合,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及道德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使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学习当中,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养成积极健康的品格。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首先应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学生一般模仿性很强,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些言行,所以,教师得注重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格,端正工作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真正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树立良好的作风。

2.利用所学课文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在以往的语文学习当中,只注重对课文中的字、词、句以及写作方法等进行分析,而忽视了课文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作用,这样必会造成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降低。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文章的中心,真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揭示,启发引导学生的深思。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在父亲面对自己失业、祖母去世时,还坚持送儿子到浦口车站,而且在自己年老体弱的情况下迈过铁道,爬过月台买橘子给儿子,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位关心、疼爱儿子的好父亲形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照想想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和文中的父亲一样,在奔波忙碌的生活当中又不失给予自己温暖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学生就会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而自己却理所当然地接受着,不曾意识到如何感恩。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认识得到彻底的感悟,发自内心地懂得感恩。

3.利用作文训练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综合性训练,它能培养学生正确地描述客观事物以及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正确具体的描述来反映客观事物,抒发自己内心真实健康的思想,这也是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所以说,写作训练不单单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指导培养学生写作立意,选材,构思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发现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写真实的事情,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

例如,要写《我的母亲》这篇作文,学生肯定要联系到母亲日常的所作所为,看自己从哪个角度出发来写,是母亲为了这个家操劳,不注意养护自己的身体;还是因为自己的不懂事或是任性,使母亲感到忧愁;还是母亲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而忙碌等。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来写,通过这篇习作,都能反映出学生发自内心对妈妈付出的感动。通过作文训练,更能让学生理解自己的家长,更能懂得去如何报答。

4.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当中,通过课外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例如,教师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真诚、勇敢、正直、纯洁等优秀品质,让学生通过阅读之后的交流,感受到文章主人公“汤姆”在历险中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精神,以及对朋友那高尚纯洁的友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应该如何与人相处,遇到困难如何克服,激励学生内心的向善向美。

第5篇

【论文摘要】目前,少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价值观比较模糊,自我中心意识较突出,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十分必要。在进行语言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在感悟与体验中催化情感,激发内部因素,使思想道德教育融合、渗透于教学中。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1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的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尤其落在语文工作者的肩上,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工作者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艺术探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当然语文教学应以语文教育为主,不能因为强调德育教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艺术。

2.1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村,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2.1.1阅读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明白文意,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感情,新的语文教材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有情景交融的诗歌,有诗意盎然的散文,有引人入睡的小说,有催人泪下的剧作,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朗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使学生了解志愿军战士,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使他们深切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第6篇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每篇都是语文老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好素材,这就我们语文老师在备课和讲课时,找准每篇课文实施德育教育的基础。很好的教育每一位莘莘学子。

关键词:文学 德育 渗透 语文

语文老师教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是学生学习德育教育的最好教材,是形成学生文化基础和德育生活关键所在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借助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启发、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加以正确的点拨、引导,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每篇都是语文老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好素材,这就我们语文老师在备课和讲课时,找准每篇课文实施德育教育的基础。很好的教育每一位莘莘学子。

一、应运人物,树立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一文一武”,文官是蔺相如,他忠贞爱国,勇敢机智,宽宏大度,武将廉颇,他也同样忠贞爱国。但他还有性格坦率,知错就改的高尚品德。这两人的形象,文章塑造的十分鲜明。语文老师在课上分析了二人的形象之后,是学生们能从中的到什么是语文的根,语文是用来启发学生心智和培养学生伟大思想爱国主义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被放在了首要地位,是学校德育的主旨。初中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许多课文包含爱国主义热情,众多个角度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实际,巧妙地利用教材,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在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生命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史路,体会作者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还有《最后一课》、《黄河颂》、《土地的誓言黄河》、《黄河,母亲河》等篇章,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题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们,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殿堂。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爱国影片,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精髓。它是培养学生实际体验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衡量学生初中所学语文水平的高低标准。在阅读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能找到德育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德育渗透是否成功,学生的阅读语文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扇大门。

阅读语文教学,不单是在黑板上板书一个题目要学生写,往往还是要给学生“授之以道,即讲解一些必要的阅读基础知识,如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其中讲到立意时,就必须强调“千古文章意为高―思想健康”。即“立意”要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要新信息、新观点、新问题出现,这就要求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积极发现,努力探索,挖掘事物的内在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益于社会人生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文章。另外,“立意”时,还必须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学生思想生活结合得很紧密,教学时,启发学生用文中正确的思想观点,自觉地检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自我批评教育。还以《迷人的青海湖》一文为例,文中生动地讲述了有关青海湖名字由来的传说,学生兴趣很浓,陈老师先让学生了解传说,再讲述传说,然后再问学生:“作者写这些传说,赞美了什么?”(赞美青海湖各族人民的团结友爱),随后跟着出示:“正是因为,才使青海湖显得如此幽静迷人。”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正是因为各族人民团结友爱,才会使青海湖显得这样幽静迷人。接着,陈老师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取得成绩的故事,再让学生扪心自问,谈谈自己不够团结友爱的思想行为,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课文内容,思想上也得到了一次洗礼、净化。

三、引导,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讲解语文课时都有一套正确的引导方法,我们只要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中获得德育上的价值,学生们就会给自己树立一个高尚的人生目标,。如我在教学生们)《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时,我们要给孩子们设置几个问题,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等这些都对我们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语文老师教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是学生学习德育教育的最好教材,是形成学生文化基础和德育生活关键所在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借助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启发、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加以正确的点拨、引导,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7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针对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模式,旨在逐渐丰富学生文本阅读体验,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日益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教师积极探索相关教学策略,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和阅读水平。就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尚未建立成熟的方法体系,教学策略松散,缺乏针对性,无法准确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特征。本文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炼出相关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素养。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旨在将语文教学渗透进日常生活,增强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用。非连续性文本(间断性文本)主要是指在逻辑上不够严密,语感上不连续的层次性段落综合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其类型主要表现为图表、图画文字、目录索引、说明书、广告、地图等。非连续性文本在结构内容上具有非连续性和片段性,它相比于传统的叙事性文本更能有效地表达作者的表达意图,文本形式简明扼要。非连续性文本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简要地表达关键信息,能缩短读者的阅读实践,提升读者阅读效率。教师在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正确选择文本内容,巧妙组织文本教学活动,建立整体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方案。本文将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炼出相关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选取

1.1重点关注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必须立足初中语文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丰富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第一,巧妙利用教材中的插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插画的至关性特征,辅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第二,充分利用综合性的教材学习资料。教材分化为阅读、写作和口语三个板块,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2注重收集课外文本材料,

阅览课外文本材料,有助于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积累。不断拓展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类型,将学生日常生活文本积累渗透进文本阅读中,将语文阅读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融会贯通,使文本材料的选取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沟通各类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

二、有效组织文本教学内容

2.1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任务

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统筹阅读教学活动,指导具体课程设置与课程开展,细化具体教学目标,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一,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必须密切各文本材料的联系,实现组合阅读。如果以偏概全,势必导致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粗疏浅陋,缺乏整体概念,必须建立系统观念,整合多个非连续性文本,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意蕴。第二,在组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直观阅读,还需要结合多种教学组织手段,保证阅读课堂的效率,密切各个教学环节的联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画面呈现或者信息的简单提取,保证教师在阅读环节中有效地组织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自我感受,同时彼此交流,互相分享阅读心得。

2.2教学材料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实用性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教育无处不在,语文教学作为德育的重要科目,尤其体现生活的思想精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相反,它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应运而生。这种类型的阅读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指导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联系实际生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从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实用性。要想将生活实际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要密切关注非连续性文本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融入综合性学习课程,以此为契机,找寻最佳的突破口,以最佳的方式,实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生活化。

2.3巧妙地迁移传统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尚未形成系统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师在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面对新的阅读模式的不适应性和在阅读时思维跨越的障碍性,找准中介联系,实现二者在方法和内容上的衔接,实现两种文本类型的迁移与转换。

三、结束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渗透进语文教学的阅读课程中,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阅读情境,教师在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正确选择文本内容,巧妙组织文本教学活动,建立整体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方案,使语文阅读充满新鲜血液,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现阶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还尚有缺陷与不足,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检验与调整。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9(8)

第8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制订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2.要重视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二、应注重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就是维护民族尊严、维护民族感情的表现。

2.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祖国的锦绣河山在初中语文所选教材的作者的刻画下显得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范仲淹笔下春和景明、烟波浩淼、岸芷汀兰的“洞庭湖”;刘鹗摄下的澄明如镜、湖光山色、芦花摇曳的“大明湖”;老舍描绘的鲜花遍地、鸟语花香、眼明神爽的“五月的青岛”;宗璞勾勒的绿意逼人、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就会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学国的英雄人物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活板》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还有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情操的熏陶。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语文教师应通过教学让这些英雄人物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三、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教师应通过这样的语文教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种类有很多,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师落实素质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

创造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如,让同学们用作文题目《“0”的联想》、《“?”的联想》等,多角度地去写作。语文老师还可以用《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补拙与勤未必能补拙》等题目开展辩论赛、议论文写作等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一旦冲破习惯的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了初步培养。

五、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中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法。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强调:“不应该把德育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1、善于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外,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德育典型:在黑暗中疾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鲁迅。教材内容亦丰富多彩:学生可以从《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身上学会怎样爱国;可以在《散步》中学会尊老爱幼,培养道德责任感,等等。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想感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沿着课文所指引的正确方向慢慢形成。因此,语文课本可以成为引导学生道德成长的教材,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2、善于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在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教育往往是枯燥的、机械的,教育也会蜕化为空泛的说教或空洞的口号,教育的效果也就几乎近于零。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界。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编话剧体验文章中的角色,体悟“我”“妻子”承担着的道德责任。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揣摩韩麦尔先生的心理,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从人情的冷暖中让学生产生对社会的热爱,让学生产生爱心,关爱身边的人。

3、善于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针对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生命当儿戏,做出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等事,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仅有的一次生命。针对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收藏起来的现象。

二、创设有利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有语文,所以处处也就有德育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作为德育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做学生的道德楷模。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在学生中树立积极健康的道德舆论导向,树立典型的道德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会在同伴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基地。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专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每周话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舆论导向,“我身边的雷锋”可以激励学生继承助人为乐的传统风尚,整洁的班级环境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大方得体的服饰可以形成朴素的生活作风。

校园文化建设也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良好的校风、学风可以提醒学生向上、向善,名人格言、警句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身,温馨的提示语可以时时提醒学生爱护花草、爱护公物、节约用水、注意安全等。

三、语文教学应与学校德育相融合

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能是孤立的,要与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联系。

第10篇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要培养并充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即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渗透德育教学。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创造性 学习能力

根据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下面的问题:一是不能彻底改变在初中教学中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三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存在着实践较少、内容较为死板、涉及面较窄等问题。因此,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另外,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是不能离开创造性劳动的。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做好以下的四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开展创造性学习能力的突破口。如果学生缺乏对于课程的兴趣,就只能是被动地去学习,而不能实现创造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在保证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方面,可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的途径。如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各种角色,进行相互之间的对话,通过讲故事、当小老师以及短剧节目表演等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让学生将这种学习热情转变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自觉、自主、有创造性的进行学习。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规规矩矩地坐着,只是面无表情地听着以及小心翼翼地回答,必然会扼杀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们能够身心愉悦、充满自信,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对知识进行探索。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最好的迸发,绽放得愈发多彩。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实验显示:创新能力与智力相比,受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影响较大。美国的心理学家戈尔曼通过相关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众多影响人们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仅仅占到20%,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占到80%。因此可知,创新能力是一种人类所共有的,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得到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积极转变相应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在课堂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的意识,弱化相应的思维定势。贝尔纳曾经说过:“已知的东西是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教学过程中思维的定势,能够帮助学生们处理那些一般性问题,而且能够做到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然而,当学生们面对一些陌生的问题,并且需要开拓创新时,这种思维定势就会转变成相应的“思维枷锁”,进而对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以及新知识的吸收产生极大阻碍。第二,要采取措施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从“以前的状况”“现在的状况”和“将来的状况”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将事物的内在奥秘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展示给学生们。对于文学精品的赏析和讨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在加强学生们的课外读物的阅读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性思维;在进行作文或者写作训练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们的个人爱好以及个性特长。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和方向进行思考,进而能够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起到拓宽学生思路的作用。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思考过程往往要从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面交叉进行,进行互相的补充和结合。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们的逆向思维,进而起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个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扩充。任何人都不可能只在学校得到受用终身的教育。未来的社会将会要求人们具备继续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并且能终身受教育、不断发展自我,提高相应的社会适应生存能力。因此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于学生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教育的理念,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必经之路。

四、进行渗透德育教学

现代的青少年存在着个性过强,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格外加强对于学生德育教学的渗透。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集体主义以及责任感意识的培养。强烈的责任感,是实现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相关的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启示学生们,爱国意识并非空洞遥远,它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是否能够培养学生们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在教育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要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跳出来,积极坚持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采取措施、多管齐下,才能够培养出众多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勇.浅析初中语文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2)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道德观;个体的生活;渗透;生态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生态德育教育是指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为目的,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是在继承与扬弃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教育活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更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德育观自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性为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创造了条件。语文“文道合一”的特征也同样决定了语文在生态德育教育中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科书应倡导生态自然观、生态生存观和生态幸福观,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层发问、思考和寻求答案,认同一种更深层的理念,并逐步完成思想方式上的转变。

生态道德观应超越时空的限制, 初中语文教材应增添和强调超越时空的生态启迪内容。首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文章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以外的生态问题,真切地了解自己所在的奇特星球及其未来前景和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站在宇宙的高度,更真切地认识自己、生命和世界。 再次,可以精选非正常状态意识下的感悟文章,如经历过死亡威胁的回忆录或者遭遇意外事件的感想录等。

1.指向精神的提升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生态道德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抛弃自我中心主义,克服自私冷漠的"时代病",唤起他们对他人、对生物、对各种生命体的爱心和同情心,从狭隘的"小我"走向博爱的"大我",从完全利己走向"利大家"。其次,要引导学生抛弃实用主义,克服贪婪嫉妒的"心魔",帮助学生认识贪婪嫉妒对人对己的严重危害,自觉进行道德自律,勤于反思内省,以豁达克己的精神不断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最后,要引导学生抛弃享受主义,克服空虚无聊的"精神垃圾"。 例如,我在教学《黄河颂》时,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明白,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再让学生看黄河被污染、被破坏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知道这都是因人们的自私、冷漠造成的,在对比中到达了生态道德观的教育。

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的对话,找回精神的家园。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倾向和物质主义泛滥,使现代人大多生活在完全人工化的环境中,在世俗文化中丢失自由的精神,失去与自然接触沟通的机会,忘却了无数世代以来形成的,与自然节律保持一致的人的深层节律。 因此,中学生态德育应帮助学生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对话中提高认知世界的深度、自我认识的能力和精神回归的动力,重新找回人类精神的家园。

首先,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以自然的方式依偎自然。人类要抛弃功利的眼光,把自然物当作单纯的审美对象或精神的寄托来加以欣赏和关注,以人的直觉来发现自然物与人的心灵的共通之处,从而"把大自然视为陶冶性情的精神家园,在广阔的自然天地里找到轻松愉快,以自然的纯真、朴实、恬静与嘈杂、喧嚣的社会对立,以获得心灵上的休息和安逸" 。

其次,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的复归之所。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人与自然》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去走走,看看美景,听听鸟语,闻闻花香,让每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的美味佳肴,我们的一切生活所需均是自然的馈赠,因此,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关爱自然、怀着敬畏之心守护回馈。通过活动,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教益。

2.指引个体的生活的提升

学校生态教育应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一定的生态敏感性,并在面临生活中的生态问题时能够自由和明智地作出自决,以生态的眼光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首先,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态反思,正确选择日常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上不片面追求稀少昂贵、高热量高蛋白,从减少需求的角度节约食品供应,避免食物资源的浪费;衣着上不一味追求时髦和品牌,而是挑选适体耐穿、美观大方的衣物,从节制消费者欲望的角度,避免生产资源的浪费。 其次,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辨析,为未来的职业生活作准备。应帮助学生纵观全局,揭示职业生活中潜藏的生态问题,以生态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指导未来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生活。如农业和园艺业从事者要看到化学肥料的生态危害,追求合乎生物学要求的生产方法的完善,以既能增加土地肥力,又能提供安全、美好的环境为职业基本道德。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523.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8-0079-01

语文学科的创新理应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列,因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只有对传统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可以从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

1、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

2、变“狭义读写”为“广义读写”,拓宽学生视野。必须在“阅读”和“写作”这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内容里进行新的探索;大胆尝试、拓展视野、多出成果。教师既要立足课内,适时地对课内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训练。

3、变“注重德智”为“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初中语文课本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使学生体会到《春》是描绘的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是歌颂的一种生命美;《驿路梨花》是赞扬的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是表达的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是抒发的一种社会美……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细致分析理解过程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从而不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最终提高审美的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品德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教师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二、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最终教学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由五大块组成: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都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注入创新因素,从而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一时为图口舌之快,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学生往往却“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则显得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成了一句空话。教师往往在临考前组织题海大战,以“时间+汗水”、“日光十灯光”的方式出“成果”。这样就几乎扼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改进教法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改进教法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人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学生仅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品质,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4、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教师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激发。

三、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