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7: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语文教学经验,从实际出发,结合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
以虚衬实 虚实相生 初中文言文 教学思路 探讨
初中文言文教学经过几次修改,并未取得较大的改观,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目标是正确的,但教学内容却偏重于“字、词、句、段落、篇章”,偏离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直接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系统的、清晰的讲述了文言文范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原来单纯的文白对译教学方法,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强调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促进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较多的生僻字,加上白话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致使现代的学生对文言文非常陌生,文言文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障碍。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主要原因归结于难懂难记。除了文言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外,文言文教学的严重弊端也成为影响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1.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目前,教师采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模式,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单调乏味,一味灌输知识,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依照教学参考书死板的教学,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强调字、词、句、段落的翻译、朗读、背诵,使得文言文教学空洞乏味,枯燥无味,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度。
2.偏离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师的教学目的偏离了文言文教学的本来意义,一味的强调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接受,过分强调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性,只注重文言文语法、文法的讲解,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排斥心理。通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总结,可以得出“理解句意、梳理文章、题型练习”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基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注重词句、文章翻译自然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使得教师在进行文言文讲解时,过分注重一字一句、一词一句的讲解清楚。
3.文言文教学以背诵为中心,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要求学生的记忆力。由于文言文范例比较典型,因此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教师对于主要内容的掌握要求就是准确的背诵和记忆,缺少学生对文言文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致使文言文最终成为诵记的重点。
二、探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新思路
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应当立即采取解决方法和措施,重新确定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树立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引进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深其对文言文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思考和感悟文言文的精华所在,享受文言文的审美乐趣。课堂教学是一个比较具体而细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来实践呢?
1.采用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教学思路
我国古代文言文主要以朗诵、背诵为主,需要口、耳、脑并用,是一项需要情感、操作的语言活动,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在于对文章的理解,语气、停顿及语速等都是虚化的重要因子,包含着不同的情感和意蕴。比如《桃花源记》中的“后遂无问津者”,重音为“遂”字上,表现出作者对后人不再追寻桃花源的淡淡忧伤和遗憾。如果重音为“无”上,所表现的感情为后人对桃花源不再追寻,让读者感到无尽的悲伤。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愤怒后怒言“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强烈表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然而最后却是“色挠,长跪而谢”,“怒”到“谢”的巨大变化,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从中可以强烈感受到秦王的外强中、色厉内荏。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中意蕴,体验文中人物的感彩,通过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等方式进行朗读后,感受文中人物的不同情感。
2.替换比较的教学思路
一般来说,作者采用独具匠心的用词用句方法进行写作,无论是从意义方面,还是言语形式方面都要选择最生动、表达效果好的字、词、句,通过创造独特的氛围意境,可以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关键句,采用增、删、换的方式方法对原文进行更改,对比分析不同方式的感彩,从而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和掌握手法运用的好处。
总之,文言文教学需要站在新视角、新课程的角度进行改革,注重学生的言语形式,不仅可以学习文言文的实质内容,还要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妙处,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形式的能力和运用言语的能力,从而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要领和方法。通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可以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真正感受文言文的文化魅力。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强调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促进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初中学生应该锻炼的语文素养是全方位的,虽然文言文的学习有难度,教师与学生还是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提升一个境界,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增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时间。由于文言文和我们生活中的用语差别甚大,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教师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提高语感。文言文虽然拗口,但是它的本质还是语言,学生们要通过大量的朗读,学会正确的断句和理解。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适宜的调整或改变教学的节奏和方法。最后,就是教师在教学完成后要增加总结归纳的环节,教会学生学会活学活用,不要死记硬背。通过这样的几个过程,学生们会慢慢的对文言文产生一定的兴趣。
二、注意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方法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来说,关键就是文言文的诵读和语感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想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熟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文言文朗诵比赛,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课本当中文言文的朗读比赛,对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拓展一些课外的文言文进行朗读,比赛完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告诉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投入感情,把握好文言文的韵律,把文言文当中所蕴含的情感朗诵出来。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也要经常让学生起来进行朗读、范读,通过长时间坚持朗读,培养文言文良好的语感,对于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J].读与写杂志,2012(10):82.
1.文言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总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那么文言文阅读教学肯定是枯燥无味的。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过去,首先翻译全文,接着对文中的考点教学重点讲解,然而对背景知识的介绍较少,讲解过程抽象枯燥。
2.不注重文言文的应用
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和现实之间严重脱节,没有很好的做到学以致用,文言文给学生的感觉很遥远,文言知识之间的学习严重脱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二、优化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出现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学生在强大的压力下,只会选择那些占分数较多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功利性决定了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但是随着文言文的价值被重新认识,近年来文言文在初中升学考试中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就要求师生要重视文言文,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1.更新文言文教学的观念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价值教学再认识,针对近年来文言文无用论的盛行,教师要及时清除学生的错误思想,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文言的用处,明白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提升考试,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作用,例如:学习文言文中的韵文和骈文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人的文化生活,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自己的风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学习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现代汉语脱胎于古汉语,现代汉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表达结构,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现代汉语水平。只有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学习文言文意义,学生才可能在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并认真去学习。
2.优化文言文教学方法
近年来文言文教学呈现单一化倾向,教师应该注意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运用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设置情境是近年来文言文教学较为流行的方法,如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在网上寻找和文章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书中描写的“桃花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以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另一个方法是选取角度设计问题,例如教学《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从解释“醉翁亭”的由来入手,提升这篇文章的兴趣性,然后引导学习去进行文章解析。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大体的背景和文章的核心问题之后,就能对文章产生好奇,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学生记笔记,然后背诵笔记上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学效果也非常低,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比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教学自主学习,让学生先搜集范仲淹的基本生平背景,然后利用范仲淹的生平背景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先让学生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考点,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自学心得,教师做最后总结。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文言文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知文言文的思想,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还能提升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撰写对仗工整的对联,或者引导学生写语义明确的微博,这些都能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
三、总结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是古代文化的结晶,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热爱民族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习语文的各方面的能力。然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却有种难于上青天的感觉,甚至有些学生有厌学的情绪。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改进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诸位同行交流共享。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的难度非常大,如果不好好引导,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刚开始学习,我们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初中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内容的学习都不是问题。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学习,享受文言文学习带来的乐趣呢?其实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最为重要,在充分研究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让学生喜欢上古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可以利用一些成语的由来导入,还可以利用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引入等等。入选教材的每篇文言文,都有其写作背景,教学时,可以将背景中的作者身世、遭遇等,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如在上《刻舟求剑》寓言故事时,课前布置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看看谁讲述最为精彩,上课时让学生来个讲故事比赛。在学生特别熟悉这个故事后,再来学习文言文,让他们比较文言文与他们讲述的故事之间的差异,文言文字词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异同,学生就会体会文言文字词的魅力。
二、加强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视积累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如文言文中的古代年号、地名可照录不翻译,翻译时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义词,调整倒装句的语序等等。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文言文的学习,遇到问题怎么办。如果遇到难词、难句,可以看注释,查资料,小组讨论,请老师帮忙等等。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让学生准备专门的笔记本,用来记录文言知识,这里面包括疑难字、通假字、重点词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指导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因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通过古今汉语词语的迁移理解,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每学完一课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何体会,感觉有哪些还没有做到最好,可以采取怎么样的方法去补救,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等方面去总结。每一节课都这样总结,既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又可以使学生养成凡事总结的习惯,总结也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的过程,也是系统复习巩固的过程。
三、强化文言文学习中的读背教学
读背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通过读背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读背,通过读背让学生慢慢形成内在的理解能力。刚开始可能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反复阅读,等到了熟练和背诵时,学生就会从最初的感性认识,提升到一个阶层,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读背教学符合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读背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记忆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读背是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当学生理解了文言文内容,从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对后续的读背会产生促进作用。在进行诵读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分段背诵;相互背诵;理解记忆等等,同时要通过诱导启发学生掌握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表达规律,像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使用,古今词义的变化,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一些特殊句式等。在朗读时还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通过语气和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去研究和实施。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通过诵读等一系列技巧教法的传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学习兴趣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2-02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初中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语,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汉语语感,发展语言思维能力,使其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1 文言文教学压力重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通俗易懂,初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是第一次才接触到文言文课文,很多学生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不仅提不起兴趣,而且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正确的方法,学习进度毫无进展举步维艰。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当引起所有语文教师的重视,前提就是要正确认识现行文言文教育模式的缺失点,从教学源头出发,才能改善教学现状。让学生真正从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领悟文言文的魅力。
1.1文言文教学过于格式化,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不足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授课模式过于单一、格式化,教师通常在授课前会叮嘱学生进行全文阅读,使其对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标注读音,了解文中注释的字词大意,以及文章的大致结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形式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句句落实”词意句意,把握文章大意。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词句的工具,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对古文的理解也只能局限理解词句,应付考试的表面阶段,对于文言文中包含的人生思想、历史借鉴则完全没有领悟。传统教学模式严重违背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片面以为文言学习无用
由于文言文年代久远,不同于口语白话文随着时展而存在诸多变迁,学习文言,不仅要学汉字,克服枯燥、困惑的情绪,而且还要学书面的人造古汉语,所以学习困难。比如在《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两句:“杨意不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得意”省略为“杨意”,“钟子期”省略为“钟期”,还引用了司马相如和伯牙鼓琴两个典故。这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阻碍,很多学生甚至感到学习文言文无用。但是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之一,其传承性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应确立的思想是引导学生理解古今汉语的关联性,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使得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
1.3文言文词汇积累贫乏,学生认知范围狭窄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阶段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为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智力发育趋于成熟。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可是由于初中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对学习文言文的学习不甚了解,深入学习的思想没有形成,平时上课也是以记笔记为主,几乎没有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正确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上存在很大的误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忽视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言文教学的长效发展。
2 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整理归纳常见字词的词义和用法。比较区分而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零散的知识点化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框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注重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其本质依然是语言。凡是语言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在阅读和理解时讲究正确断句,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范读为主,引导学生从阅读开始,领悟文言文魅力。文言文阅读的方式有很多:默读、吟读、齐读等。
2.2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文言文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予渔是古训,在教学活动中尤为适用。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用教。”即强调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文言文教学,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突破学习文言文的阻碍,教会其正确领悟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教学目的。翻译文言文时,可以创设语境,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结合进行教学。
2.3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文言文中涉及诸多虚词,而且在不同语义下用法差异很大,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笔者在教育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感悟不同虚词“之、而、以、为”的用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和理解记忆。
3 展现闻言魅力,弘扬传统文化
新课程标准自2003年实行以来,受到了各级学校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性质和奠基作用,决定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地位的重要性。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的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热情,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意义是不可小觑的。
参考文献:
[1]饶春荣.浅议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134.
[2]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杂志,2012(5),9(5):111.
[3]黄玉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1:182.
[4]马建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体会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210.
一、链接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以一种高昂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教学中,链接时代背景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找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学习,提升他们对文言文的探究和学习能力。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文言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时,如果只是单纯学习本文,有些句子学生的理解就不会太深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本文,而且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战役以及发生在许多著名谋士身上的故事就要深入了解,这样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轻松插入历史故事,让学生不仅学习了文言知识,而且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使课堂不会枯燥乏味,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初中生链接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文言文时代背景的链接,有效地拉近了初中生与文言文之间的阅读距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文言文的内容中找出其蕴含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做人的艺术。
二、穿插视频资源,创设文本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文本意境,从而达到化枯燥为生动的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教师来说,最为普遍的就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简单方便,在课堂上能够播放音乐、视频以及图片,这对于丰富初中文言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岳阳楼记》中,教师可以展现岳阳楼的风光,也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岳阳历史的纪录片,让学生对岳阳楼的前世今生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加深学生的画面感。通过视频资源的有效穿插,能够把原本抽象的文言文形象化,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文言文所蕴含的意境,从而优化他们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这样,他们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就能够对文本意境进行深入的触摸,就能够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对话,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穿插视频资源是促进初中生对文言文意境感受的有效途径。但是,须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须要把握视频资源穿插的度,不能够为了让学生观看视频而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穿插视频资源要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服务。
三、引导朗读吟诵,触摸文本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言文都是难度适中且对学生有深刻影响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节奏韵律还是用词方面,都是精华,如果能背下来,对于初中生而言百利而无一害,背诵和理解的前提是诵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仔细诵读文章,只有读熟文章了,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也有利于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诵读的时候闭上双眼去想象一个美好的田园风光以及安乐祥和的生活图景。这样一种情境对于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文章的最后一句写道“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句话颇有深意,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所留下的空白。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朗读吟诵,就能够有效地让他们触摸文本的情趣,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阅读美感。
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只有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以及表达的内容,才能仔细品味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 文言文 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文言文教学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古典文化熏陶,提升语文素养,提高文学修养,增加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结合文言文的特殊性及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就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与广大同行朋友进行探讨。
一、创新文言文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对文言文进行诵读,能够夯实文言文的知识基础。通过反复诵读,能够加深对文章词句的理解,积累经典的词句,丰富语言词汇,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感情,明白其中的深刻内涵,感受到文言文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配乐朗读经典佳作,激发文言文诵读兴趣。
对于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经典篇目,诸如《岳阳楼记》、《爱莲说》等文辞兼美的传世名篇,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诵影像课件,以古典、高雅的名曲为背景音乐,通过配乐诵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营造与课文已经相符合的氛围,对学生的感官系统进行强烈的刺激,促使学生认真地进行聆听、想象、联想,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增强学生在文言文方面的语感。
(二)采用各种方式诵读,确保诵读的灵活性。
一是采用男女生对读,通过男声部与女生部的配合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当男生(女生)诵读时,女生(男生)可以边听边读,更加容易发现诵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倾听习惯。二是采用小组竞赛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在组中进行选拔,每个成员读过后,其他成员进行打分评价,最后推荐读得最好的同学作为小组代表,参与全班诵读比赛。在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饱含感情的诵读表演,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到对语调、语速等诵读细节的巧妙处理,感受到文言经典作品带来的独特的美的感受。各个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诵读竞赛,学生能够丰富文言知识积累,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已成为主要的辅助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受到了广泛好评。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视频或音频播放的特殊优势,用色彩鲜明的画面将文言文中的情景再现出来,创设高仿真的课文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跨越时空距离,突破时空的局限性。
三、传授文言文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一,三看、两查、两问,理解文言文大概意思。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注重让学生掌握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从而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传授理解方法,促进学生自主理解能力的提升。在文言文理解方法的传授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到“三看”。一看课文,二看注释,三看资料。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这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看,通过看课文明白大意,借助注释,进一步理解课文,再结合资料,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的意思。二是做到“两查两问”。两查是指:通过查工具书和上网查询,进一步理解课文,扫除理解方面的障碍。两问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向老师问,向同学问,通过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等方式,弄清文言文课文的具体意思。
第二,小组合作探究,全面理解文言文词义。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虚词进行探究理解。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加以补充,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以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
第三,不断归纳总结,形成知识脉络。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尤其对重要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要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认真做好笔记,以备考试前复习。
三、结语。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创新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创新文言文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通过配乐朗读经典佳作,激发文言文诵读兴趣,确保诵读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传授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莲.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2]吴洪雷.放飞文言文的课堂——小议初中文言文的几种教学方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1,(36).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思维导图 可行性 运用策略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创造出的一种用于激发并思考的笔记方法,它是有效展示放射性思维的图形工具,是人们将在某一方面有所关联的元素联系起来的一种可视化思维网络。这一学说认为,每一种进入大脑的信息,无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主题,并由这些中心主题向外散发成千上万的挂钩,每一个挂钩代表与中心主题联结的一个“次主题”,而每一个“次主题”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钩,由这一辐射性的思维网络,逐步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图,即“思维导图”[1],这又被称为心智图、心灵图、脑图。
一、研究现状和现实困境
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文献成果丰富,所涉范围包括教学设计、自主学习、作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等方面,尤其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领域,已涉及关于文言句式复习、文言文高效复习、文言文阶梯式训练的教学模式等方面,不过尚未发现有关于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文言文的系统教学中的研究。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因为文言文语言生涩简练,难以理解,因而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同时,文言文教学始于小学,但在小学阶段只是蜻蜓点水,小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一知半解,到了中学才开始字斟句酌,精益求精,难度系数骤增,这也从中学校园里一度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中反映出来――“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为了提高师生在文言文模块的教学效率,已有不少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提出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文言文教学中,但在理论方面,思维导图自身一些特征还无法完全适应初中文言文教学,如思维导图的分散思维方式对于惯用线性思维的学生甚至个别教师而言,还无法应用自如,两者还需不断磨合;而在实践方面,思维导图的缺点主要在前期突显出来,即在应试教育下,师生有着高强度的教学任务,学生需做好大量的课文知识预习,才能做出质量较高的思维导图,而年轻的教师也需加大备课强度,才能绘制出质量更高的教学过程中所需使用的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影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效果的内外因素
内在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学习动机的差异、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策略的选择三个方面。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其向着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使其明白学习的作用与重要性,产生合理的学习欲望,@种欲望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维持着坚持不懈的学习行为,最终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初中生心理的变化特点,遵循具体、近期、有挑战性,但可以经过努力完成的原则,合理建立学习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可以由初中生自己选择或制定,也可以由教师和家长制定,但是前者更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制定的关于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案,思维导图亦可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策略供文言文教学进行选择。
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因素,二是家庭环境因素,三是校园环境因素,四是班级环境因素,五是师生环境因素。外在环境因素会对文言文教学起到促进或遏制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有利于将思维导图更好地运用在文言文教学之中。
(二)思维导图对文言文教学的有效促进
首先,化单向为多向,培养发散思维。单向思维是初中生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思维方式,面对初中繁重的学业任务,大多数学生都会紧跟教师的教学脚步,直接照搬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点,机械地记忆每篇文言文课文知识点,这样所导致的后果显而易见:思考不够灵活、联想能力较低、长期记忆能力远远不如短期记忆能力,到了初三复习阶段,便出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旧知识,在庞大繁杂的初中文言文知识面前感到十分吃力,这种单向思维显然不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思维导图所使用的则是与传统思维不同的多向思维,即使用放射性思考方式,这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进入人类大脑的信息,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线条、颜色、意向,甚至香气、食物、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从而呈现出放射性的立体结构。[2]这种方式可以用来整理大量零散的文言文知识点,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联想记忆能力,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初中生的发散思维。
其次,化文字为图像,增加学习趣味。长久以来,不少初中语文教师认为,文言文字词篇章晦涩难懂,学生难理解,课堂互动难开展,教学任务又重,于是采用了“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获取到的几乎只是密密麻麻的文言文字词句式,使其对文言文极易产生厌倦、恐惧、抵触的心理,思维导图则要求学生使用图文并重的方式做笔记,以学习《爱莲说》为例,可创作一幅“莲”的思维导图,提示学生最好是与文章主题相关的画面,比如用“莲”的外形扣住文本主题,由中心向莲叶四周发散出去,四片花瓣对应的是“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花蕊则是对应“托物言志”以及“洁身自好、豁达正直”的生活态度,这么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联想能力,而且使笔记形式多样化、思维变得可视化,加深印象,使得原本单调枯燥的文言文变得有趣许多。
再次,化繁杂为简洁,提高复习效率。文言文知识零散繁杂,不论是教师备课还是学生听课,不论是预习还是复习,记笔记都十分吃力,对于一些篇章较长,并且要求全篇背诵的文言文课文而言,初中生更是苦不堪言。思维导图的使用正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学习笔记,增强复习效果,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为例,本文要求全文背诵,但全文有三百四十四个字,篇幅较长,不少学生表示背诵效果较差,记忆时间不长。思维导图这时候就可以派上很大的用场,用六个“三”便可记下文本的大致框架,在建立框架的基础上背诵文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六个“三”分别是“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三问是指邹忌分别问其妻、其妾、其客同一个问题;其妻、其妾、其客三人各有“三答”,均认为邹忌比徐公美;邹忌对这些答案当晚有了“三思”,认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说出了“三比”“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私王”“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畏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齐王下令有上赏、中赏、下赏三种;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从“门庭若市”到“间进”,最后是“无可进”。这六个“三”将本文故事基本情节高度概括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背诵效率与复习效率。
最后,化被动为主动,加强自主学习。随着初中文言文课文与所学知识的增多,我们必须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整合、归类、存储,以实现学习的自主性与有效性。由于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因为兴趣不高,常处于被动地位,等待教师主动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如今的教学要求。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中,初中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思考,其制作的思维导图也极具个人风格,这种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语义、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语义、翻译句子、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与态度、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学习过程中这些知识会散布在不同的文本中,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整合,主动学习利用思维导图将初中三年的文言文知识串联起来,将自主学习培养成自己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课前通用模式促进自我导向的预习
通用模式,是指在预习文本时可以普遍使用的思维导图模式,其注重指示、引领学生全面接触文本,体验个体探究过程,模式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
1.按照层次填模板
文言文行文简练、古奥难懂,在现行的初中文言文教材中,文言文又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灌知识”为主,使得学生学习非常吃力,教师教学工作也难以顺利开展。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由易入难,由浅入深,在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按照五个步骤预习课文:疏通文意、解读文本、字词汇总、句段翻译、课外拓展,这五个步骤体现了思维过程五个层次,适合初中生通过预习学习新课文。
2.按照理解填色彩
思维导图是一种能使左右脑同时运行的图解工具,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责形象记忆、逻辑、词汇和数字,右脑负责抽象记忆、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正确地使用思维导图能让左右脑同时运行起来,利用色彩增强记忆也变得十分重要。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注重文字、语言教学,忽视了色彩在理解记忆上的重要性,人们在记忆过程中对具有合乎自然规律的色彩的景象比对具有违背自然规律的色彩的景象更加敏感,科学家曾做过一些实验:被试验者在面对两组内容相同的两组黑白与彩色的自然景象时,记忆能力明显不同,他们更容易记住那组与自然色彩相吻合的彩色图画,而我们当前使用的初中语文课本则是黑白铅印,插图也是黑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与理解记忆能力造成消极影响。[3]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学习的直接对象以文字为主,对于文字而言,色彩的区别主要在于我们的学习与视觉习惯,以及视觉的感受力的不同。
(二)课中自由模式丰富师生交流的学习
1.零散式。经过了课前自主预习,学生对于文本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思维导图的通用模式也基本完成,到了课堂上,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然而课上时间紧凑,若是仅仅依靠通用模式的思维导图来记笔记,明显不够便利,此时应提倡学生使用零散式的思维导图,既指在课堂上时可以灵活使用、不包含多级分支的思维导图模式,其注重补充、提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模式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
2.完整式。完整式是指对于一些分散开来、不完整的小型的文言文知识点,教师要提前补充,让学生每次都接触到完整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知识的记忆能力以及掌握程度。对于习惯使用现代文的初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是一个漫长的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以一词多义为例,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较大,除了明显的字形差别,还有字义、词义的差别,后者差别更为明显。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多学习掌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只有不断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才有可能较为顺利地阅读文言文,读懂文言文。然而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分散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要不断积累,以字为单位,将同一个字的所有字义整理在一起。
3.文字式。所谓文字式,即是指用文字绘制思维导图的模式,借助少量符号,不包含任何图像,便于学生课上制作笔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自由模式。我们提倡制作思维导图时要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但由于课堂上时间、笔记上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当堂制作的课堂思维导图往往缺少图形这一因素,等到课后才进行必要的补充。文字式的思维导图不同于传统的文字笔记:文字式的思维导图只用相关的词作为知识节点,只读取或只记忆这些关键词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关键词更加显眼,在这些清晰的关键词之间更易引起联想,锻炼想象力;复习文字式比复习传统的文字笔记更为轻松,可节省更多时间。概念图与思维导图都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直观形象性和思维开放性这些优点,均可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学,但思维导图更加注重不同分支之间的因果关系,明显更适用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文字式的思维导图因只具有文字与箭头符号的简洁性与灵活性,更加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新课文教学时使用。
4.图文式。图文式是与文字式相对而言的,即是指用图形与文字绘制思维导图的模式,借助少量符号,适合用电脑制作,将关键词替换成相关的图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这种模式存在较为复杂的图像,在课堂上当堂绘画的可操作性不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适用于教师备课过程中。但是,当学生耳濡目染这种做法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这种模式运用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尝试绘画简单的图像,提高学习效率。
5.放射式。新大纲和新教材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的发散思维,即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位、多层面的展开思维”,是思维导图的训练对象。放射式的思维导图就是以一个关键词作为核心,向四周分散出不同的知识节点,适用于学习文本材料过程中对于整篇文章进行知识梳理,这种往往需要学生准备一张较大的白纸,将核心关键词置于中央处,以便呈现分支上的出多处下级分支,并手写绘制。
(三)课后点睛模式巩固知识体系的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课,总体要求是深化所学知识、熟练学习技能、完善知识网络。初中学生课后的复习就是为了将预习时和课堂上学到的零散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将个体思维深化,从而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初中文言文知识体系。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再次整合和梳理,要求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维导图具备“梳理”和“压缩”的功能,用关键字、任意的图形和线段,就可以将多个知识点通过连接线与节点连接起来,由点变块,由块成网,避免杂乱无章的知识堆扎,不仅可以将复习过程中大脑内部的隐形知识可视化,建立“知识的空间感”,使学习者更易观察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二者之间找到具备实质性联系的关键点,从而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知识结构的重组整合。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巩固知识体系时,由于自身特殊的思维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所不足,往往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文言文字词语言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大多数教师无奈地选择了单向教学,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为了让教师在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体验、思考、分析与理解文本的前提下,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行必要的综合、优化与提炼,以提升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使用点睛模式的思维导图。
点睛模式是为解决文本重难点或学生集中暴露的问题,就关键处陈列现象,点明实质,有效聚焦教学问题、优化教学内容、深化教学知识、促进思维创新的思维导图模式。并不是所有教学任务都必须在课堂上当堂完成,为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力和联想力,同时加深记忆,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新课后,将课文的重点知识或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构建点睛导图。
点睛导图就是一种将学生经过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后收获的知识进行整理,将重要的部分重新绘制的思维导图,做法有两种:一是化繁为简、去除错误的与不必要的知识,简化思维导图;另一种是化简为繁,补充重要的有关联的知识点,e累相关考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与思维发展具有特殊性,在预习时较难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课堂上学习后也会对不同知识的掌握程度产生偏差,因此,需要利用点睛思维导图,把预习时绘制的、课堂上补充的知识进行调整,再根据课文的三维教学目标与自己的学习需求,将多余的知识删除,补充缺少的重要知识要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注释:
[1]陈宏保:《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教学探索》,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3年,第09期,第19页。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始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在常规教学中,我们虽然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文言理解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始终不能够尽如人意。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从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两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思维模式僵化。当学生升入到高中阶段,升学的压力随之而来,因为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冲击,进而开展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应试教育。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文言文实词的释义以及文章的解读上,重点强调、梳理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学生文言能力的培养,对于文章的重点内容,教师只是要求进行背诵,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以及文言赏析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依然停留在初中层面。(二)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的问题。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在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之中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文言文,但是由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相对简单,篇幅结构也较短,所以这样的学习经验并不适用于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对于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学习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学习方法的缺失是造成文言文阅读学习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三)课外阅读量不达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体现在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不达标。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学生每学期对于课外读物的阅读不能少于30万字,并且其中的10%应为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阅读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语感,对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不过高中生面临升学的压力,课业繁重,许多学生连自身功课都无法及时完成,又何谈阅读课外文言读物呢?因此,课外文言读物阅读量不达标是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增加学生文言文阅读量。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量的提升。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定期为学生组织文言文阅读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近期阅读文章的心得体会,互通有无,借鉴经验。在班级的角落设置文言文读物的读书角,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文言文书籍的阅读,加强阅读的便捷性。教师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体现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推荐好的文言文书籍作品,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量,促进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二)激发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兴趣使然,学习效率才能够够提升。但是,文言文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依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换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思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一些历史方面的文言文转换成古代的小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利用故事中的情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苏教版语文课程《渔父》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将文言文转换成历史小故事,结合作者屈原的历史背景,感受屈原在写作时的微妙心理变化,进而加深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可以将文言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文言文哲理的同时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三)改良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氛围。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改良教学的方法,增强课堂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对于文言实词的解释以及对于文章内容的解读,忽略了学生对于文言文情感的理解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培养。所以,想要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改良教学的方法,利用引导、点拨的方法刺激学生主动学习,利用文章的语境、个人的语感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解析能力,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文言鉴赏能力。例如在进行《滕王阁序》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文章的语境以及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研究文章的全意,并且通过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传世名句的鉴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整体意境,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心,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因此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要不断革新个人的教学理念,吃透教材,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文言文阅读的学习之中,探索文言世界的魅力,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玮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文言文 教学 经验 策略 新课改
一确定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引导以及学生后期的学习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即课文涉及的基本知识,例如作者的背景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中某些字词的用法、写作手法的运用等等;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教师要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例如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古人的一些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一些语言特色,以便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二、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是进行授课的前提,同时也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以便为课堂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备课工作是一项需要多方考虑、周密计划的工作,比如教师要考虑到大纲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等等。此外,文言文备课与普通的的白话文教学备课就不一样,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识等等。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大纲的要求,《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要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文言文也要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教师要根据这些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比如初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较少,知识积累也相对薄弱,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文章的讲解需要更为具体、详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再次教师也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比如《狼》这篇课文,老教材把本文当做文言文单元进行教学,新教材则将这篇课文放置在了动物单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备课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备课方法。
三、做好课堂教学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新课改将学生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但这个过程中也缺少不了教师的讲解教育。比如对于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介绍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了解了一定的文章背景,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对文章进行学习。比如《狼》的作者蒲松龄,教师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补充,让学生认识到他的生平,比如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后来做幕宾,但也不甘为人所用,就设帐教学,直到70岁,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对于《聊斋志异》的介绍则要让学生认识到书中的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其实就是“借物言志”来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当前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文言文篇目,教师应该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初步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写作方法。比如可以采用散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通过学生的阅读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让他们对于文章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同时对于文章的难点进行总结,以便教师进行释义解惑。所以需要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出有疑问的字词,也可以通过小组、同桌的组合来互说课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分析。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好,对于简单的就略述,对于难点就要详述,以便学生能够听得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注重常用词的分析之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于疑难词的理解,比如对于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定用法等等,要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内容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进一步理解文中形象
笔者认为,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对于文中形象以及思想的分析才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同时也是对于学生有教育意义的部分。所以笔者就特别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比如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组交流,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发言、辩论,让学生重新认识文章的整体结构脉络,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文中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四、做好归纳提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师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笔者也深有感触,通过这个例子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也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在《狼》的教学之后,笔者就让学生找一些自己知道的与狼相关的词句,大家便总结出了很多例子,比如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心狗肺、如狼似虎、引狼入室等等,这些成语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形象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多总结、多交流,同时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而努力,以便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教学;文言文教学
良好的文言文修养,是我们走进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藏的前提条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私慷慨,激励多少华夏儿女为国分忧;“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欣然豪放,热血家乡。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代国人须细心品味、弥久珍藏。
如何引领学生真正喜爱上古远而又俊逸的文言文,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时代和中华民族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在课改浪潮的推动下,我先后观摩学习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漯河二中的“读议展点练”,参加了在大连市举行的“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报告会”等,加之二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生涯的经验积淀,对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定层面上的探究。
一、形式多样、丰富课堂、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变兴趣为动力,使学生主动、努力、快乐的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过去的“苦学”“被动学”转变为“乐学”“主动学”。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原来枯燥无味的文言文课堂变得兴趣盎然,生机勃勃。初中六册的文言文、课内诗词、课外诗文,我把其中的重要实虚词、重点文言句子、重点文言片段、重点诗文编成小册子。从初一到初三坚持天天诵读、天天练习。
二、借助工具书,辅助文言文课堂教学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文言文教学不单是教会学生正确流畅的朗读、背诵、掌握生字读音、翻译重点实虚词和重点文言句子、疏通文意,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终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一生都能在古老而经典的文化海洋里遨游。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文言文工具书。但是学生往往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是在浪费时间。我们作为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精选难度适宜的文言文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一定难度的问题。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发现工具书在学习古文化经典过程中的重要性,然后提出要求:工具书人人都要有,人人都要用。在具体阅读分析文言文作品的时候,挑选那些对于理解内容和思想、艺术特色有障碍、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查阅资料。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工具书的巨大作用也才能在文言文的大量阅读活动中实现重大突破。
三、转变师生角色,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
新课改以来,我们逐渐发现: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悄然发生巨大的转变。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尽管这种思考不一定全面、正确,但是那一样闪烁出天真的智慧火花,我们就要给予肯定,最起码要表扬他们有勇气挑战。
例如:在学习刘禹锡《陋室铭》一文的课堂上,我们师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出这样的结论:刘禹锡的品格是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但是有位学生提出疑问说刘禹锡有轻视或者说蔑视民众的思想,这一点很不可取。听到这个质疑,我和其他学生都很错愕。问他怎么理解,从文中那句话里可以得到印证?这位同学有理有据的说:文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指的是没有文化、没有修养的下等人。所以我认为作者结交的都是高雅的文化人,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能登门的。如果改为“谈笑均鸿儒,往来有白丁。”说明作者品行更加高尚。说到这里,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我重重的赞美了这位同学,鼓励他继续发扬这种创新质疑的精神。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古人,挑战作者。有位同学在生物学科《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一课中,对这一章节内容的编排发出质疑并提出修改意见,得到老师的好评和学校领导的称赞。这样一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课文的认识,还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乃至其他学科的积极性。
四、全班学生异质分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文言文的阅读分析较之现代文,学生会遇到更多的问题甚至更多的难题,尽管借助工具书,依靠自主或者同坐之间的互相帮助,也很难达成学习目标。解决这一问题有效途径就是将全班学生进行异质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两名小先生。我只是引导各个学习小组在小先生的带领和督促下,小组成员共同探讨、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获得了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课堂上,我把事先编印好的导学案发给各个小组,因为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学生在小先生的带领下,能自主完成的就自己完成,学习较差的学生完成不了,两位小先生或者同组的三四号学生也能帮助解决。我在各个小组之间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作者、参与者。遇到集中性的问题也就是本课的重难点我进行集中性的点拨,这时候我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获得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我也收到了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个小组学生展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普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素养,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不仅如此,对于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重视“读”和“写”。读是基础,写是目的。
“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它蕴含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和精神,我们课本中所编选的篇目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历代圣贤以古文化构筑的文章,伴我们一路前行。他们博襟,聪慧的睿智寓于篇篇经典之中,走进了我们的心灵,也让我们沐浴了一次次的洗礼。我们和学生漫步在经典的长河里,不断的汲取、提炼、升华,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夏伶俐. 浅谈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 2013(04):160-161.
[2]杜娟. 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D].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3]李海华. 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点滴看法[J]. 太原大学学报, 2003(02):50-51.
[4]格保永.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2.
【关键词】多媒体环境;新课程;文言文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古代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历史的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这些良好的养分呢? 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辅助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途径。
一、运用视频、音频范读,激发学习兴趣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常常挂在嘴边,“学好文言文,先过语言关,”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范读是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利用音视频范读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学习兴趣、激情调动起来,融入到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迅速找出生字、注音,在难句停顿处标上“\”符号,在语言环境中解决句读问题,这是多媒体环境下合理运用视听觉媒体的一大好处。 例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一课中 ,视频朗读时背景音乐雄浑、战鼓点声声,雄浑遒劲。伴以朗读声铿锵有力,辅以马蹄阵阵、黄沙滚滚, 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到了岁月峥嵘的古战场情境中。让学生去领悟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是把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与课程资源的收集、加工、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环境能够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古文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师授课时,有经验的教师会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迅速的走进文本。例如在上《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公开课时,怎样让学生感受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令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尝试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轻松愉快的学习天空。首先,我让学生主动参与,引进竞争机制。利用视频配音的方法进行人物角色扮演,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性,配音结束后,纷纷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和找出表演同学读音错读的字词,巧妙的情境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听课老师们对眼前的师生打成一片,沉浸在古文的世界中的奇妙景象也赞不绝口。由此可见,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具有模拟演示的优点,这样的教学体验是教师用多少语言描绘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选择适当的视听觉媒体,加强记忆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是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学生接触和学习到一定量的古文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解到位后,更高一层级的教学要求便是背诵古文。古文的背诵通常会让学生倍感头疼,因为古文的寓意深奥,因为古文字的发音拗口。尤其对于较长的篇幅,要想顺利而有效地完成这一积累着实不易。此时,运用多媒体视听觉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并巩固记忆。
(1)利用图片提示记忆内容 有些文章学生难以背诵,教师这时可利用文章重点段落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背诵。
(2)利用情境音乐营造记忆氛围。在学生朗读背诵时,来上一段柔美轻快的背景音乐,可以放松学生心情,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
四、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拓展思维
多媒体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在初中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比较、整合、联想等。 例如,《与朱元思书》一课,可用视频媒体显示郦道元的《三峡》中的片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来体会山水的奇,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在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中,我们只要意识到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是属于辅助地位,只要摆正学生、教师、和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立足于教学媒体的有效整合,拓展学生思维,坚持这样做,就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