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7: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女生生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校女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重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 R1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135-02
生殖健康是人类健康的核心,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前提。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提出了“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全球性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国一些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对大学生的性观念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高校学生的婚前发生率也有了明显的上升,且其发生率随年级递增[1]。未婚的增加导致高校女生妇科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她们的身心健康。为她们提供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帮助她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保护自己的生殖健康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1 重要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有关生殖健康的教育就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受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中学的青春期教育由于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考试、升学无直接关联,形同虚设,而且我国青少年的发育和成熟一直呈现提前趋势,教学的内容却没有随之改变,即使教授也无法满足她们成长的需要,进入高校后,生理的成熟与性健康知识的贫乏已严重不相适应,许多女生只能通过报刊杂志、影视网络等途径寻求帮助,面临受到不科学、错误信息误导的危险。
生殖健康知识的贫乏,婚前无保护的增加,导致的不良后果是高校女生未婚妊娠、人工流产率增加,生殖道感染发病率不断上升。据报道,有的未婚高校女生,占42.27%,她们的生殖道感染率为21.62%,性病检出率为1.6%,非意愿性妊娠人工流产、引产率为12.80%[2],而这些因素与宫外孕、继发性不孕症、年轻宫颈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几年有流产史,继发不孕的病人比率高达55. 42%[3];尤其严重的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目前年轻宫颈癌(年龄在35岁以下的宫颈癌患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最新的宫颈筛查方案建议:女性开始筛查的时间应在第一次后3年或在21岁开始(以先出现者为准);30岁以下妇女应每年进行1次宫颈细胞学筛查[4]。在对我校门诊就诊的未婚女生的调查统计中,知道有性生活后应定期妇查者约占1.2%,其中研究生居多,而大多数学生仅在身体出现不适后方来就诊,没有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的概念。
在承受生理痛苦的同时,由于婚前大多是在隐蔽状态下进行,而且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常致使女性产生恐慌、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极易造成她们性反应抑制、性焦虑等性心理障碍,为她们今后的婚姻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另外,健康知识的缺乏以及思想的顾虑,使她们在患病后没有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诊治,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后遗症,在付出健康的代价后,还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据调查,89.0%的女生认为在大学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开设性健康教育,将有59 .6%的女生参加[5],宁波大学园五所高校开设生殖健康公选课后,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由授课前的4.10%~50.68%上升到授课后的72.60%~100%,且女生成绩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对此方面的知识更重视[6]。
高校女生是社会未来的栋梁,而且承担着孕育下一代的社会责任,有必要对她们进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尽最大努力地保护她们的身心健康。
2 方法
一项统计显示,大学生希望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依次为:①举办性教育专题讲座(占28.61%)。②开设性教育课(占26.90%)。③提供性教育读物(占23.23%)。④穿插在思想品德课中[7]。而她们最希望了解的知识是异往/恋爱心理,性生理/避孕/生育,预防性病/艾滋病和性方面的伦理道德[8]。
针对她们的不同年龄或学习阶段,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方面对高校女生进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学校可开设专题讲座,聘请知名专家定期讲课;安排专职人员通过培训合格后上岗授课,由于男女生在性倾向、观、对婚前的态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当区别对待,分开上课,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变化的特征及发展需求,进行不同内容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大一学生,讲授性生理、卫生保健常识、女性常见病防治等内容;大二、大三则注重性心理、性生活、避孕知识、性病、艾滋病等的预防;大四及研究生在了解以上知识基础上,可进行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其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报刊、橱窗、网站等宣传手段提供多种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或开设专线咨询电话,由专职人员负责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一对一服务。
由于女性感彩强烈,自我控制力较弱,容易受到性的干扰和诱惑,高校应创造一个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内容,通过多姿多彩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注意力,将不良文化摒除在外,减少对学生的性刺激和性诱惑。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尊、自重、自爱,按照道德规范和法律来约束自己的,使学生的群体防范工作得到一个根本的保证。
“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为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不必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后果(吴阶平语)。”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栋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应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从机构、人员、资金、设备、教学安排等方面全方位提供保证,帮助学生们在进入社会前树立一个有益于身心的性观念,让他们在保护自身健康的同时,能影响并带动全社会的年轻人,形成一个关爱生命、维护健康的良好的社会风气,这将对促进家庭安宁与幸福,保持国家繁荣与稳定,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共建和谐人类社会起着巨大而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雁丽.西安市大学生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8(6):76-79.
[2]张艳.某市3196名未婚高校女生生殖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09-110.
[3]张帝开.211例输卵管性不孕症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7):429.
[4]殷霞,狄文.宫颈癌筛查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5,16(2):103-105.
[5]何建华.大学生性健康知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4):281-282.
[6]赵凤霞.大学园区开设生殖健康教育公选课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20-21.
[7]董莉萍,李晓波,李兴有,等.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现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113-3115.
【关键词】 月经;体征和症状;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67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20-02
月经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月经正常与否关系着女性的生殖健康。在我国性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女性提前的性发育给女大学生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问题。月经病、婚前、人工流产和性病的发生已不罕见。及时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个新课题。为了解广州市女大学生月经状况及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AP),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性健康教育、防治月经病、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对广州市658名高校女大学生进行了月经状况及相关KAP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州市2所省属高校一~四年级在校女大学生700名,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8份,有效回收率为94.00%。在被调查的658名学生中,来自城镇的学生458名,来自农村的学生200名;一年级学生238名,二年级学生158名,三年级学生154名,四年级学生108名。年龄为17~25岁,平均(20.51±1.44)岁。
1.2 方法 自行设计“女大学生月经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月经史、月经症状史、月经知识、态度和行为等,以匿名的方式施测。痛经的程度分为轻度(轻微腹痛,不必服药,不影响学习)、中度(疼痛较重,不能坚持学习,但无需药物治疗)、重度(疼痛难忍,必须药物治疗且需休息)。月经量按经期使用卫生巾的量来计算,市售卫生巾10片/包为依据,每个经期内用量2包为经量过多。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月经情况 见表1。
本次研究对象中月经初潮年龄最小9岁,最大18岁,平均为(13.43±1.78)岁。城市女生初潮年龄为(13.32±1.93)岁,农村女生为(13.67±1.38)岁,城、乡女生平均初潮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1)。月经初潮后在6个月以内转入规律的女生占63.53%,有24.0%的女生月经在初潮后12个月以上才转为规律。
月经周期在28~30 d的占34.04%,月经周期完全不规律的占10.94%;行经3~6 d的占71.43%,经期8 d的占4.56%;闭经或崩漏的占0.61%。大多数女生(64.74%)月经量中等,少量和多量各占13.37%和21.88%。
2.2 月经病情况 658名女大学生中,512人有痛经,痛经发生率为77.81%。19.45%的女生常有痛经发生,12.16%的女生每次月经都有痛经发生,偶有发生占46.20%。重度痛经占9.76%,中度占31.31%,轻度占37.68%。在本组女大学生中,大部分都有经期伴随症状,其中以情绪变化、肿痛、腰酸或腿软无力、腹部下坠感等多见。见表2。
3 讨论
月经初潮是女性青春期发育过程的重要标志,月经初潮年龄是研究学生生长发育、成熟早晚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女大学生月经初潮年龄集中在12~15岁,平均初潮年龄为(13.43±1.78)岁,与1994年广州市女大学生(13.89±1.81岁)[1]相比,有提前的倾向(t=2.86,P<0.01);城、乡学生平均初潮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也与其他报道[2-4]相似。
月经初潮年龄不断提前,而青春期性教育相对滞后,势必导致性心理发展前倾及某些低龄化。调查发现,已进入青春后期的大学女生还有相当部分对月经知识了解不全甚至不了解,特别是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学习经历,有些人较早进入社会,错过了正常中小学的生理心理课学习,更需要及时补充月经以及相关性知识教育。
在所有女大学生中,有经期伴随症状者达73.86%~89.36%;经常及每次月经都有痛经者占31.17%;中度以上痛经者占40.12%,即发生痛经的学生有很大比例不能坚持学习;有10.94%的女生月经不定期。月经失调、痛经、经期伴随症状作为青春期女生常见的卫生问题,很可能成为影响女生生活质量的事件,所导致的生理影响、心理压力和低生活质量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女生认为月经不调和痛经的原因主要有疲劳及激烈运动、情绪波动、环境改变、受凉或寒冷刺激、学习紧张等,但仍有26.12%的女生不清楚。
能正确认识排卵时间的女生占58.97%,高于王兆勤等[5]调查结果(32.76%);但有30.10%的女生不知道月经与排卵有关,39.82%的女生不知道早孕知识,有27.66%的女生不了解排卵期发生容易受孕。在目前青少年性成熟年龄明显提前、对婚前持宽容和认同态度不断增多的状况下,大学生婚前及未婚妊娠的现象较普遍。有报道显示,女大学生有婚前者占42.27%,生殖道感染率为21.62%,婚前导致非意愿性妊娠、人工流产、引产率为12.80%[6]。大多数学生缺乏避孕意识或对避孕知识一知半解,因而导致非意愿人流或生殖道感染。婚前有可能带来未婚先孕,还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与精神负担,并可能成为有损健康的诱因。调查显示,有40.73%的女生认为情绪与月经关系密切,情绪波动会影响月经。提示情绪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月经病与情绪状态、个性特征等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7]。学校和社会都应加强生殖健康教育,使女大学生获得认识自身生理、性、避孕、预防性病的知识,还要为她们以后的婚育生活提供各种信息,让她们确立在成长、性别角色、性取向、危险行为、情感、友谊等方面的态度。
有79.64%的女生认为月经给人带来不便,使人厌烦;34.04%的女生因此有“月经不来更好”的认识;有36.78%的女生认为月经异常是自然现象,51.06%的认为月经病不会导致不孕。提示女大学生对月经及月经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月经的态度也是造成经期伴随症状的重要原因。尽管性在大学校园里已不是讳莫如深,且大学生已经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性知识的掌握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应大力开展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普及相关卫生知识,指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时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以保障女大学生的生殖健康。
(致谢:广东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校医院陈建红副主任医师对本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4 参考文献
[1] 曾琳娜.本院女生月经的调查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14(2):90-95.
[2] 黄波,让蔚清,龙颖.衡阳市女大学生月经状况的调查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4,11(1):34-35.
[3] 詹巧玲.506名女大学生月经情况调查.中国校医,2003,17(4):356-357.
[4] 张慧,王忆军,周元彪,等.城乡蒙汉族中小学女生月经状况调查.中国校医,2003,17(2):117-119.
[5] 王兆勤,张河川.云南财贸学院580名女大学生月经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20.
[6] 张艳.某市3 196名未婚高校女生生殖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09-110.
【关键词】 性;生殖医学;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67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898-02
青少年是充满好奇和勇于探索的特殊时期,同时又是生命周期中生殖健康最为脆弱的时期,青少年在生殖健康方面面临比成年人更大的风险”[1]。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生殖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体发展,还涉及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强盛。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婚前逐年增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3]。云南省1993,2000,2006年调查显示,大学生婚前从2.74%,上升为6.79%和23.2%,初次性经历呈低龄化[2-5]。性教育滞后、信息全球化使该群体生殖健康的脆弱性日益凸显[6]:全球每年约有4 000多万青少年发生非意愿妊娠所致的不安全流产,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习和工作;青少年生殖道感染引起的盆腔炎、输卵管阻塞、继发不孕和宫外孕的发病率已超过已婚妇女[7];云南省70%HIV新感染发生在15~24岁的年轻人。若无视于青少年性权利/生殖健康,到2010年我国HIV/AIDS将达到1 000万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HIV/AIDS人数最多的国家[8]。大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期,是一个极易受损伤和危险的时期[9]。怎样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建立健全生殖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平台,引导正处于性活跃期、频繁接触网络的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和正确的生殖健康KAP,为其“知情选择”[9]提供支持,把青少年生殖健康风险降到最低点,成为学校教育和卫生急需解决的课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师范专科学校共6所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评价。实发问卷1 200份,收回1 147份,收回率为95.5%。其中女生727名(63.4%),男生420名(36.6%);一年级学生292名(25.5%),二年级学生553名(48.2%),三年级学生267名(23.3%),四年级学生35名(3.1%)。年龄为17~23岁,平均(20.2±1.4)岁。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问卷(内容包括性态度、、性健康知识/技能及其获取途径),由培训后的调查员在统一的指导语下调查,以匿名的形式当场完成问卷。以SPSS 13.0录入数据并进行资料处理、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状况 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有80.1%的人对非婚持宽容态度;有91.7%男生和24.5%的女生看过;有9.2%的人持“非婚是社会进步”的观点,有33.8%的男生和17.1%的女生有婚前性经历。在有性经历的人中,仅61.3%的人在以往的中坚持使用安全套。尽管有68.8%的人知道无保护性后可采取紧急避孕措施,但能正确回答紧急避孕准确时限的仅有35.7%。大学生对正常的生理现象如男性遗精、女性月经正确认知率仅为42.3%和61.2%,对人工流产可引发生殖道感染、不孕的知晓率仅为62.9%和67.2%。更令人担忧的是,能准确地在纷繁的“艾滋病传播行为”中做出正确判断的仅为29.5%。
2.2 获取性健康知识渠道情况 性知识来源于媒体的占58.0%(男生64.3%,女生54.7%);来源于同学的占30.5%(男生26.2%,女生32.8%);来源于学校、父母的分别只占8.0%(男生8.8%,女生7.6%)和3.3%(男生0.7%,女生4.8%),由此可见大学生获取性健康知识的主渠道明显受阻。
3 讨论
3.1 大学生是性与生殖健康的脆弱性人群 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大学生性态度/行为开放与性/生殖健康知识匮乏之间存在巨大缺口。这一缺口为AIDS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流行和青少年非意愿妊娠埋下隐患。因此,提高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和性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成为有效控制云南AIDS流行急需解决的课题。其中教育负有责无旁贷的使命,遗憾的是仅有8.0%的大学生的性知识来源于学校,与宁波的7.7%相近[10],有3.3%的人的性知识来自父母。可见我国薄弱学校/家庭的性教育亟待加强。与此相反,有58.2%和30.5%的性知识源自网络/媒体和同学的“卧谈会”,提示大学生更多地通过同伴、媒体及网络获得性知识,这些缺乏系统、科学的“性知识”,带有更多的“夸张”和“刺激”的商业性质,很难从根本上满足青少年实际需求,反而起误导作用。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缺失,使青少年的性知识、性健康保护意识和能力严重滞后于开放的性KAP,加大该群体STD/AIDS及非意愿妊娠的风险,使之成为性健康脆弱人群。
3.2 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 面临云南省AIDS防治的严峻形势,将性/生殖健康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课程已势在必行。由于受传统文化习俗的约束,相当一部分决策者、学校卫生工作者、教师、家长,对学校向青少年提供性与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持消极态度,认为“会促使学生过早探索‘性’,产生性实践的愿望”[11]。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12-13],面对大学生性健康之脆弱,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卫生工作者、家长和教师应更新观念,将“性教育”整合于学校教育课程。高校的性教育应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从理解、关爱、育人出发,为其提供需要的、以生殖健康为核心的保健知识,可通过授课、影片观赏、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全面传授性生理、性心理、性安全、优生优育、避孕节育、性病/艾滋病预防、性法律、性道德等知识。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理解性生理、性心理变化,掌握性/生殖保健知识,培养健康的性道德,正确地处理“性与爱”,培养自爱和自强的优良品质;正确对待两性关系,将个人在爱情、婚姻、生育上的态度和责任融入生涯规划,促进其健康发展。
3.3 建立健全高校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平台 充分认识大学生性健康的脆弱性,是教育发挥预防AIDS主渠道的作用。学校应建立健全性/生殖健康教育、咨询、服务支持网,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态度,全面掌握性健康知识。随着大学结婚及招生年龄的解禁,青年群体逐年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校医院作为PHC,应“急学生所急”,多关怀,重教育,为大学生非意愿妊娠、STD及随之而来的心理社会问题提供及时方便的、“减少伤害”的优质服务。提高大学生安全、负责任的性/生殖健康行为能力,将生殖健康风险降到最低点[14]。
(致谢:对协助和参与现场调查的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师范专科学校的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
4 参考文献
[1] 刘永良.青少年性和生殖健康教育动态和进展.中国性科学,2001,10(4):7-10.
[2] 张河川. 从大学生对性的认、知、行中看AIDS的社会干预.中国健康教育,1995,11(6):20-22.
[3] 李宁,张河川,和平英,等.云南4所高校大学生性观念和变化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14-116.
[4] 张河川. 影响未婚青年“生殖健康男性参与”的相关因素.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1):33-36.
[5] 张河川. 性道德对在校未婚青年性KAP的影响. 中国公共卫生,2003,19(3):371-373.
[6] 陈忆.中国青少年婚前状况及降低非意愿妊娠方法探讨. 中国计划生育杂志,2005,13(9):572-574,576.
[7] 陈斌, 王露萍, 王鸿祥,等.上海市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调查 .中华男科学杂志,2005,11(10):745-747.
[8] 李延军,蔡梦琦,徐丹,等.在大学生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长春大学学报, 2006,16(8):82-86.
[9] 徐芾,吴盛辉,徐苹,等,南京市某高校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92.
[10]胡坚达.大学生性心理和性教育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25(5):94-96.
[11]宋奎娜,张勇,宋亚东.新世纪高校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中国性科学 ,2005,14(8):40-41.
[12]COQQAN C, DISLEY B, PATTERSON P. Community based intervention in adolescent risk taking: Using research for community action. Inj Prev, 1998, 4(1):58-61.
[13]FLAY BR, GRAUMLICH S,SEQAWA E, et al. Effects of 2 prevention programs on high-riisk behavior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youths: A randomized trial.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 158(4):377-384.
[关键词]中等职校 性健康教育 教育策略
我国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认为,性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的核心,是青春期的头等大事。中职学生已步入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青春期,良好的性教育能使中职学生健康发展并受益终生。因此,如何开展中职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性健康教育基础薄弱,不能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所生活的环境都在压抑或者故意回避孩子们对自身变化的好奇和困惑。在初中阶段生物课开课既不太正常,对于与性教育相关的内容又没有得到落实,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性健康知识的贫乏。据笔者所知,中职学生中,有38%的学生在学校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性知识教育。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呈不均衡状态,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多于性心理知识;男生懂的比女生多。与之极不相称的是中职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极度渴望。他们处于青春发育期,年龄大都在16~20岁之间,恰同学少年,性意识的产生自然而然。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渐渐成熟,他们愿意甚至渴望与异往。再加上中职的学习压力比中学减轻了许多,活动的丰富使学生们与异性接触机会增多。然而,不少学生没能处理好与异往的问题,出现恋爱行为,甚至发生婚前。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生理及心理发育所带来了困惑。一般来说,女生倾向于普及性的性知识,男生则倾向于性安全教育知识。一旦学校性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需求,他们往往只能从交友、阅读书刊、看影视录象、上网等渠道,通过自学方式来获取。然而,网络及一些非专业的杂志中介绍的性知识,存在着非科学性的东西较多,没有接受过正规性教育的中职学生,分辩能力较差,极易形成一些错误的性观念,从而贻害终身。
二、对中职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是实施全面而有效的青春期性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有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应该把哪些内容纳入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中来呢?
首先,青春期性生理、心理教育。早在1963年,就指示:要在女孩首次月经、男孩首次遗精前把科学的知识给他们。可见,关于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教育,是性科学知识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性健康教育的起点,部分中职学生已经错过了最适当的教育时期,教师要帮学生补上这一课。教师要使学生了解男女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并掌握有关的保健知识,如女生知道月经的来由及经期的保健;男生了解遗精、现象及相关卫生知识等。性心理健康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也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塑造健康的性心理是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主线。伴随着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男女学生在性心理上也会产生特殊的体验和感受,而学生心理的发育往往滞后于生理发育,如果不进行心理调整适应,就有可能产生种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有些问题,比如打架、逃学、恋爱、学习成绩下降等,看起来由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散漫引起,其实很多是性心理变化的反映。教师要以科学的知识分析性心理障碍产生的表现和原因,消除学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其次,性伦理、性道德教育,生殖与避孕知识的教育。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鱼龙混杂的性知识,为避免青春躁动期学生误入歧途,教师要对中职学生开展以性纯洁为核心、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性道德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与异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教育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克制生理和情感冲动,从而规避错误。生物教师可结合学科特点,要让学生明白:人类源于生物而高于生物,人有发达的大脑,人类的活动受到人格、人性以及社会公德等制约。如把情爱与相分离,把男女间的关系还原为生物的本能,这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倒退,绝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据调查,中学生中已有3%学生发生过,在接受怀孕引产的妇女中,18岁以下未婚少女就占40%。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受不良性道德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性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发生的年龄悄然提前,中职学生发生婚前已成不争的事实。学校不提倡婚前,但在无法杜绝青少年发生的前提下,与其让少女为流产付出代价,还不如教给学生生殖与避孕知识和自助自救的方法,以提高她们在性方面的自我保护和防御能力。
第三,性病及艾滋病知识教育。近年来,我国HIV/AIDS呈加速流行趋势,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青年群体是艾滋病等性病最大的受害者。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全民卫生宣传教育,是预防艾滋病在我国蔓延的最有效手段。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中职学生进行有关艾滋病等性病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和措施,学会正确对待和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还要让学生对我国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性健康教育,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性病、艾滋病侵袭的能力。他们将成为抵御艾滋病在21世纪猖獗蔓延的社会力量。
三、对中职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多数的学生愿意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取性健康知识。而我国当前还没有把青春期的性健康教育单列为一门基础课程,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中职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
第一,进行自身的脱敏训练,营造高效轻松的教学环境。性教育教师最好是专业老师或生物老师,教师对性健康教育的知识要全面了解,透彻把握。性教育教师要改变观念,端正思想,在课前首先对自己进行阶梯式的脱敏实战训练。在性的话题面前,教师要态度坦然,言行举止大方得体。罗素曾经说过:“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去掉性的神秘外衣,还它科学的真面目,让学生能及时获得阳光下健康明朗的性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等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课堂上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采用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辩论、游戏等多种形式,可把学生们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较典型的例子带入课堂,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性健康教育强调良好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掌握一些现代教学技能,如学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利用Flash课件可形象生动地播放精卵结合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学生乐于学习,记忆深刻。
第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设选修课,倡导同伴教育。性健康教育不可操之过急。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适当适时地渗透性健康知识。如生殖系统、生物进化、遗传和变异、遗传病、优生优育等教育素材,这样可使学生在经常性的学习中逐渐获得正确、系统的性健康知识。在中职,只有幼师等专业的班级开设生物必修课,大多数的其它专业的学生无缘接受性知识的课堂教育。学校合理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可以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在不同年级开设的选修课内容应该有所侧重,低年级的要侧重于性生理教育;对高年级的则要侧重于性心理、性伦理、性道德规范和友谊与爱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师在面向多数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性别、年龄和个性的差异,开展个别辅导或心理咨询活动。另外,大量调查表明,年轻人的大部分性知识都来源于同伴。
教师应对部分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训,然后通过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进行性健康知识的传播。为了使同伴教育获得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对同伴教育者进行正确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并与他们一起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形成一套管理和评价体系。
第三,教师可以请来心理医生或妇产科专家讲课,让他们以医生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用丰富的临床的事实教育学生,触动学生。还可以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出版宣传专刊、利用校园广播、互联网、科教片、组织性知识竞赛等来进行性健康教育。
中职的性健康教育单靠生物教师的努力要远远不够的,学校必须不断增强各科教师、全体学生和家长参与性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把消极防范的教育转化为积极开放的教育,要在学生性本能刚刚觉醒之际,就让他们作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浩莺.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
[2]马迎华.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教学方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22.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今天,重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关注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天津市小学生为总体研究对象,在具体实施中,依据分层抽样的原则抽取了四所小学的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测试材料,对样本进行了调查研究。该量表制定出全国常模,适应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也叫焦虑测验。该量表用8项因素反映学生的焦虑心态,每个因素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即小于8分为正常焦虑,大于或等于8分为异常焦虑。8项标准分的和为学生的总焦虑分,故总标准分临界点为65分(小于65分为正常焦虑,大于或等于65分为异常焦虑)。这8项因素分别是: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其中无一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为正常焦虑生;至少有一个因素达到8分或以上的学生为异常焦虑生。
问卷调查对四所学校四年级和五年级1024名学生以纸笔形式在同一时间施测。并对首次测谎题大于8分的同学进行了重测,回收统计之后有效问卷为1001份。
对于回收的问卷使用SPSSl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形成对天津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
三、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调查结果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总体还是分性别与年级,异常焦虑生的检出率都是比较高的。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必须关注如此普遍的小学生焦虑现象。从理论上讲,必须为这些检出的异常焦虑生制订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进行干预,改变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适应行为。
2.小学生心理健康各分量表调查结果
表2是对各分内容量表所做的统计,样本的大体情况比较明晰地展示在表中,从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栏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内部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又尤以总标准分的差异值得我们去关注。在被调查样本中,总标准分中的最低分为21分,而最高分高达96分,同时12.145的标准差进一步证实了学生内部存在的巨大差异,而处于高分端的那些强焦虑学生是我们必须给予更多甚至特殊关照的,因此,只用团体辅导帮助这些学生是明显不足的,辅之以个别辅导就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样本总标准分的平均数48.80明显高于正常焦虑水平(24.284-8.2),因此,又进一步证实了当今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个事实,说明了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从各分量表的检出率我们看到,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冲动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倾向五方面,其中又以冲动倾向和过敏倾向最为突出。而普遍被认为是学生心理焦虑来源的学习焦虑则排在较后的位置。这与近年来教育界认为学生的心理焦虑并非主要在学习,而是表现在自信心、情绪控制等方面是一致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这对于矫正应试教育的错误做法也是很有助益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比较
经过统计分析,男女生在冲动倾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和孤独倾向四因素间存在显著差异。冲动倾向间的性别差异与学龄期学生在情绪上的性别差异是吻合的:女生比较容易悲观、消沉和伤心,更容易表现出恐惧和焦虑;而男生的情绪表现强烈,更容易将愤怒的情绪表现出来,如生气和发火。因此,男女生在冲动倾向上平均数都较高,而男生表现的更为突出。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娇养和过分照料都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很容易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感到恐惧,调查也向我们展示了学生的恐怖倾向的状况。通过分析,在恐怖倾向上存在的性别差异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性格、教养方式和社会期望所造就的性别特征,女生比男生胆小,容易恐惧;二是由于女性进入青春期比男性要早1~2年,再加上社会生活条件和身体状况的不断改善,普遍表现为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提前,因此,四五年级的女生已陆续进入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突然变化使女生变得害羞、缺乏自信、紧张、焦虑。自责倾向生成的机制是这样的:孩子依赖父母(教师)父母(教师)严厉惩罚孩子孩子对父母抱有敌意;当这种敌意表现出来时,父母(教师)越发严厉地惩罚孩子孩子失去了憎恨的目标自责倾向形成。男生自责倾向要高于女生,是和社会对小学生的评价紧密相关的。在当今不管是父母或教师,甚至是社会其他人员对好孩子、好学生评价标准首当其冲就是学习好、听话等。众所周知,女生在小学阶段较之男生生理早熟以及性格乖巧,女生学习成绩普遍要优于男生,因此,常人眼里女生更符合好学生的标准,而很多男孩就会因此被父母和教师责备或惩罚,长此以往,男生就会产生自责,严重的就会形成自责倾向。开放精神趋向是现代儿童的时代特征之一,也就表现为男女生孤独倾向的总标准分都较低,但他们内部依然存在性别差异。许多研究都发现:男孩比较独断、好胜,并往往表现为攻击性;而女孩更乐于助人,更具利他性,她们更易于与同伴和家长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男女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也会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因此,女生更合群,男生则更独立,也就表现为男生比女生更多地感受到孤独。
所以针对性别特征进行心理辅导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统计中男女生在总标准分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小学生整体状况并没有性别上的差异,所以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设计,但必须注意性别敏感性,应意识到性别可能是一部分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在一些细节之处关注性别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4.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年级差异比较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倾向、自责倾向和孤独倾向五项因素以及总标准分之间都存在着统计学意义上的年级差异,而且四年级的均值都要高于五年级,说明四年级学生的焦虑倾向要普遍高于五年级。这一现象在对小学生心理的各项研究中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如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儿童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般进程:一二年级直线上升;三四年级出现低谷;五六年级回升。另外还有很多对学龄期儿童所做的研究也证实四年级的儿童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在这个关键期,学生开始进入青春初期,生理的巨大变化,使他们产生畏惧、羞涩、紧张等情绪,尤其是在得不到成人的正确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更使他们不知所措,自然会产生焦虑的倾向。同时生理的变化也会带来一些心理的变化。因此,必须对四年级这个关键期的学生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四、思考与建议
经过调查和分析,针对当前天津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全面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2.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促进小学生全面成长。
3.关注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变化和发展,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发展。
4.依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雪,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4~228.
[2]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古人伏.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6~11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相关因素
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身体特点[1]。高校教育扩招给青年人走进大学校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素质受到很大的威胁,针对这种现状,笔者于2011年3月开展了此次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延边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按年级分层,每个年级整群抽取2个队,共6个队400人,分6个班集中进行心理调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77份。平均年龄为(21.09±1.18),男性68名,女性309名。
1.2方法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2]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测试。SRHMS包括BZT、MZT、SZT三个子量表共48个条目,采用0~10分计,反向条目反向计分。BZT、MZT、SZT及ZCZT最高得分分别为170分、150分、120分和440分,所得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好。调查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家庭情况、专业、年级、学历、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和月生活消费水平。
1.3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主要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均分比较t检验结果显示,女生BZT、MZT、SZT及ZCZT得分低于男生,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不同性别大学生SRHMS均分比较(n=377)
分组 例数 BZT MZT SZT ZCZT
女
男
T
P 309
68 143.46±9.95
148.66±11.02
-3.821
0.000 113.00±17.98
118.62±19.28
-2.304
0.022 94.77±14.56
99.37±13.77
-2.378
0.018 351.22±35.51
366.65±35.55
-3.242
0.001
2.2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均分比较不同年级大学生BZT、MZT及ZCZT方面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LSD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009级学生BZT得分低于2008级和2010级学生,MZT及ZCZT得分低于2010级学生。
2.3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比较t检验结果显示,医学专业学生BZT得分高于非医学专业,结果见表3。
表3不同专业大学生SRHMS均分比较(n=377)
分组 例数 BZT MZT SZT ZCZT
非医学
医学
T
P 108
269 141.93±10.75
145.40±10.01
-2.983
0.003 112.22±19.49
114.73±17.82
-1.202
0.230 95.19±16.00
95.77±13.90
-0.353
0.740 349.33±38.99
355.89±34.57
-1.163
0.110
2.4不同月生活消费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比较不同月生活消费水平学生SZT及ZCZT方面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4)。LSD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月生活消费>1000元的学生SZT及ZCZT得分高于月生活消费501~1000元的学生。
表4不同生活消费水平大学生SRHMS均分比较(n=377)
分组 例数 BZT MZT SZT ZCZT
≤500
501~1000
≥1001
F
P 43
207
127 145.56±13.35
143.59±9.43
145.35±10.55
1.442
0.238 112.28±19.83
112.48±17.62
117.09±18.66
2.741
0.066 95.21±15.26
93.94±14.51
98.44±13.92
3.858
0.022 353.05±39.26
350.00±33.77
360.90±37.55
3.662
0.027
3讨论
3.1女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较低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精神品质的追求也随之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健康总水平均低于男生,与谢娟研究结果一致[3]。可能是女生更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存在不吃早饭、减肥塑身等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女生比男生生更加心思细腻,感情敏感,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爱,因此对他们对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的需要会更高。
3.2大学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较低大学二年级是学业课程最繁重的一年,中国应试教育使学生们产生考前焦虑的现象较为严重,这可能是大二学生自测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学生升入大学以后体育锻炼的减少可能是大二学生生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这也从旁论证了女生生理健康低于男生,因为女生更少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对大学二年级女生展开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日常教育、讲座、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综合干预解答她们对于学业、情感、就业和生活方面的困惑,增强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3.3非医学专业生理健康水平较低医学生比非医学专业在接触医疗资源和医学知识上占有更大的优势,他们关注自己的健康变化,遇到细微不适更倾向于寻求医疗帮助。因此,提供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健康和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强健康意识,从而增加就医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3.4大学生社会健康与每月生活消费水平的关系呈“V”字型月生活消费水平501~1000元的大学生社会健康水平较低,与张晓颖的研究结果一致[4]。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大多来自于父母支持,他们渴望更高的物质生活,但是又不想给家庭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这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
参考文献:
[1]申德利,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567-571.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5-45.
[关键词]生命质量;大学生;独生子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life of quality singleton and non-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preventive care. Methods Taking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81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class of 2012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as 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by 36 items concise health scale (SF - 36), the age, sex,specialty and address of non-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were same with 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The RE score of 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was better than non-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P < 0.05).Conclusion, non-singleton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given more attention on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
[keywords]life quality; College students; singleton
生命质量包含客观健康和主观体验,为综合性的健康评价指标,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被广泛应用于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1]。我国目前大约有1.5亿独生子女家庭,大量的独生子女已走进大学的校园, 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身心健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鉴于此,本文对独生子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进行比较,了解独生子和非独生子的身心特点,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取滨州医学院2012级临床、预防、和中医专业学生独生子81名为研究对象,然后匹配81名非独生子,独生子和非独生子的年龄、性别、生源地、专业、年级均一致。
1.2研究方法 采用SF-36量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进行调查。SF-36量表包括36个条目,评价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8个维度,即生理功能(PF)、社会功能(S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精神健康(MH),情感职能(RE)、活力(VT)和总体健康(GH),分别属于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两大类,此外还包括一项指标健康变化(HT),用于评价过去一年内健康状况的变化。每个维度的最终评分值以0分为最低值,100分为最高值(换算得分=),分数越高,表明生命质量越好。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的录入,SAS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162名大学生,独生子和非独生子各81名,其中男性58人,占35.80%,女性104人,占64.20%;来源于城镇的学生108人,占65.85%,来源于农村的学生54人,占34.15%;专业分布:临床60人,占37.04%,预防46人,占28.40%,中医56人,占34.56%。
2.2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大学生生命质量的比较
表2结果显示,生理功能(PF)、社会功能(S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精神健康(MH)、活力(VT)、总体健康(GH)和生命质量总分独生子和非独生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情感职能(RE)方面,独生子的状况要优于非独生子大学生(P
3.讨论
生命质量评价是社会诊断的重要步骤,是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2] 。大学生生命质量是指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等相关状态下的优劣程度和主观体验[3]。生命质量的优劣程度主要取决于自身生活状况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生命质量越差,反之越好。本文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独生子还是非独生子除生理功能以外,生命质量其他各个维度的得分都不太高,这一方面提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对自身的生活状况期望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又即将面临就业的问题,学生情绪往往容易出现低落、悲观的状态。因而反映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生命质量有待于提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我国自1979年实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在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实施之初,有人提醒:“独生子女有诸多毛病”;也有人担心:“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还有人预言:“独生子女的发展将不如非独生子女”[4]。然后20世纪20年代以后国外学者对独生子和非独生子进行了较多的对比研究,认为独生子女无论在健康状况、智力活动、社会性发展或性格特征等方面,和非独生子女几乎没有差别。并且认为独生子女控制力、自主性、心理成熟等个性特点优于非独生子女[5]。国内学者对3-6岁的独生子女进行为期十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差别只有少许,并且随发展到青少年时期,这些差异有大致消失的趋势[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独生子生命质量的情感维度得分要好于非独生子,这提示进入大学阶段,在生理健康方面独生子和非独生子的状况基本一致,而情感方面独生子反而要好于非独生子。分析原因可能是源于独生子女独特的生长环境。本研究中独生子女主要来源城镇地区,男性较多,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营养状况良好,同时独生子父母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子女更宽松的成长环境,自我满足感强,心理压力小,表现出较好的身心素质。因此大学阶段开展健康教育,对非独生子女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李鲁.社会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李家才,李成兵,查梅,等.大理学院大学生生命质量的调查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6,5(10):81―82.
[3]李芙蓉,吴新炎.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研究进展[J].运动,2012,19(10):125―127.
[4]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118―208.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调研报告
1.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面对加剧的各种压力和环境变化,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困扰。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情绪问题都与学业紧张有关。学习压力不仅在影响心理健康的种种应激源中稳居榜首,而且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的趋势。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心理健康诊断测试”,从八个内容量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我们在淄博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调研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引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且让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淄博市三个区县(张店、桓台、淄川)120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107份,收回率为89.2%。其中男生51名,女生56名;年龄8-20岁,平均年龄18.75岁;城镇34人,农村73人。
2.2研究方法
采用周步成等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调查工具,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每题选“是”计1分,“否”计0分。以各内容量表得分≥8分及总分≥65分界定为有心理健康问题。
2.3研究程序。
由心理学专业学生前往各地区发放。首先由主试介绍并发放问卷,讲解施测目的、注意事项等,然后由被试自行匿名测试,30分钟后收回问卷。
2.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结果与讨论
3.1实验结果。
3.2分析与讨论
3.2.1结果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7%,各项检出率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
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各项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与过敏倾向呈现显著正相关。
此外,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户口所在地的被调查者,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上,女生高于男生,得分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3.2.2讨论
3.2.2.1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4.7%,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调查对象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父母期望、学业负担及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等。这与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为突出的结果相吻合,反映当前青少年学生面对的学业任务较为沉重,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确定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尚需作进一步探讨。
3.2.2.2女生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方面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主要是由男、女生的生理性别差异造成的,女生生理与心理方面比同龄男生成熟较早,又无法及时得到成人指导,就必然产生焦虑;并且女生开始注意自己在社交活动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好坏,其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恐怖倾向是指客观上不需要恐惧,主观上不知道为什么要恐惧。受到娇惯与过度保护的孩子,以及溺爱而又管教过严的孩子,容易变得胆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对孩子期望普遍较高和管教较严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在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及老师也开始加强了对她们的保护和管教,这可能是女生在恐怖倾向上显著高于男生的原因。
3.2.2.3城乡学生的得分没有呈现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乡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乡镇学生进入城里学习的机会增加,所接触的事物与城市学生之间的不同越来越小。而乡镇父母的观念也日益改变,认为学习有用,加大了督促孩子学习的力度。
3.2.2.4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一次小型调查,本次调查的取样量和取样范围都比较受限制。而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从8岁到20岁,跨度太大,基于青少年的发展特征,这导致调查结果的说服力不够强。
4.建议
4.1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让学生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解决自身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各个中小学都应该在能力范围内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或严重化。
4.2改善家庭教育。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独断专行,避免对孩子过分迁就,或放任不管;家长要加强孩子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注意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家长要经常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这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的气氛上,而且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
4.3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心理不健康则是有效学习的障碍;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如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模范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学生的经验,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学校教育要注意学生的个性锻炼,积极引导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努力培养乐观、恒定、宽容、坚毅等优良品质,力求使人际关系向和谐愉悦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谢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例.新时代出版社,2007.
[3]陈永胜.小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作为理工科院系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理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困境日渐增多,其心理问题日渐凸显,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探讨出有助于她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对于理工科女生大学的健康成长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笔者以华南地区高校理工科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性格、学习、生活、就业与对外界的期望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实际对象为431人, 调查结果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与分析,并提出高校在教育方面的若干对策。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一)人际交往不活跃
调查显示,理工科女大学生性格多偏向于内向,缺少跟同龄异性的交流,人际交往能力一般。经调查,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是以宿舍为单位,在以宿舍为单位的生活过程中容易导致理工科女大学生忽略了与同龄异性的交流,最终导致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在“你有多少位关系较好的朋友?”的调查中,81.72%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表示自己关系较好的朋友在10个以内,这说明了理工科女生在日常交往中知心朋友较少,人际交往面较窄,人际交往不够活跃。
(二)能力锻炼不足
通过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方式以及能力锻炼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有67.74%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表示校园生活方式较为单一。一方面,由于平常课程任务比较重,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待学业问题不敢怠慢,课余时间主要用在学习或读书;另一方面,理工科院系缺少适合女生发展的校园文化,女生的爱好特长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她们能力的提升缺乏有效的锻炼平台,能力锻炼不足。调查数据也显示了有65.32%的理工科女生表示自己的见识面窄,解决问题思路较为闭塞。
(三)学习、就业压力大
表3数据显示,理工科院系课程任务相对重,理工科女大学生也普遍觉得课程难学;而面对金融危机下背景下的就业前景,不少理工科女大学生面对未来的就业觉得压力比较大。面对学习与就业的诸多压力,她们的困境没有得到外界的及时发现与解决,内心的压力难以得到有效的调节,心理问题剧增,多数理工科女生对前途充满担忧。
(四)对外界过分依赖
通过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外界的依赖程度,以及就业市场对理工科女大学生是否存在歧视等问题做调查,笔者发现有74.32%的理工科女生表示对外界的依赖比较大,有75.79%的理工科女生觉得就业市场对她们有歧视。由于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跟身边的男生相比较,她们在个人专业技能、身体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对当前的就业市场,理工科女大学生难以满足它们的特殊要求,她们往往依赖于家人和学校,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和帮助。实地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越是到高年级,这种信息传达得越明显。
二、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理工科女大学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自我成就意识也越来愈高,但面对当前各种思潮的冲击以及现实问题的制约,理工科女生的内心期望很难在现实当中兑现,面对难以突破的诸多现实问题,其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工科院系无差别的教育
在抽样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有85.9%的理工科女生所在班级男女比例为5:1以上,这明了理工科院校男女比例悬殊。理工科院系在日常的生活管理工作中,虽然特别注重对女生的关怀,但多数院系实行无差别的教育,而忽略了女生的心理与智力成长过程与男生的不同之处。在以男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锻炼过程中,女生的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难以得到充分锻炼,女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心理成就动机自然受到制约[1]。
(二)缺乏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从理工科女大学生在高校心理咨询的情况来看,理工科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是造成其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学习上,大多数局限于书本知识,难以突破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局面;生活上,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容易表现出自卑与焦虑。求职上,事业心不强,普遍追求稳定与舒适。事实上真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理工科女大学生未能调节自身状态与对现实期望值的差距,往往增添了他们内心的困扰。数据显示了有 84.12%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平常内心存在着较大的困扰,68.90%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差。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性
与人文社科类院系相比较,虽然理工科院系级给予女大学生特别的照顾,但这种照顾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等方面,这并不能改变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处于次要角色的现状。总体上讲,在理工科院系的校园氛围、学生团体活动、就业择业中,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她们往往处于一种被的位置,其发展诉求和权益维护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单一的以满足男生需求的校园文化,局限了女生身心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她们成为校园的“弱势群体”[2]。
(四)用人单位的相对性别歧视
由于高校扩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用人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要求毕业生尽可能地为本单位创造效益。对于理工科女大学生而言, 她们不仅承受着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而且承受着用人单位对理工科女生的挑剔, 一方面在理工科实践工作中,如研发、工地、厂房等工作,女生相对于男生存在生理上的弱势;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入职后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结婚、抚养孩子和照顾家庭,其生育期间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主要由所在单位负担,导致许多单位不愿接收女生。用人单位对理工科女生的严重挑剔,往往使学生对自己多年的努力产生质疑,觉得前途迷茫,内心的困惑必不可少。
三、几点对策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她们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到教育的兴衰与社会的稳定发展。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提出了高校对理工科女大学生教育方面的几点对策:
(一)实施差别补偿教育
针对多数理工科院系都以男生为标准制定教学、教育的方法,而忽略了理工科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状况出现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关注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特殊性,实行差别补偿教育。一方面,可以设立《女性心理学》、《公关礼仪》等女性方面的课程,培养工科女生的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弥补理工科课程设置的不足。另一方面,可针对学生生的婚姻、家庭、学习、恋爱、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开展探索与研究,既体现学校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重视,又可以为出现的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二)全方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高校可以开设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讲座,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帮助学生科学分析自己心理状况和进行自我调适,教育女大学生对现实中的问题做正确客观的分析评价, 引导她们走出自己的思想误区。对一些确实有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学生工作队伍要起到应有的心理辅导作用,引导其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事实证明,加强对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日常行为观察,有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防患于未然。
(三)打造符合理工科女生成长的校园文化
对理工科女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女生校园文化环境对于缓和她们的心理压力,增加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积极举办各种有利于提高工科女生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以丰富女生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多种有益于女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锻炼等活动,如开展女性学研究、诗歌朗诵比赛,交际舞蹈等,让理工科女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熏陶;同时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让理工科女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质。
(四)开展女生就业市场调查,加强女生就业指导工作
对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的消极情绪和迷茫状态,高校应及时开展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动态。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置和调整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做到对理工科女大学生人才培养上的超前预测、超前培养。就业指导方面应以学校、学院、专业为一体,综合开展就业指导。前期让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市场人才需求有清晰的了解,做好自身的职业定位;后期给予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技能的指导以及就业机会的推荐。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求职心态,选择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
总之,高校要认识和把握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困扰进行调适和引导,并创造更多的条件让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得以充分开发,综合素质得以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女生;体育课;兴趣;培养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常常听见和看见很多女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消极和不感兴趣的现象,诸多方面均有别与同龄男生。为了促进此阶段女生健康成长发育,体育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确实掌握此阶段女生的特点,对增强女生的体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意义。
一、 原因及分析
1.生理特点
此阶段的女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后期,其生理特征是不了解月经期知识、体形改变、体重增加、臀部变大、皮下脂肪增多、重心低等。在运动能力方面与男生相比,女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较弱。加之女生胆小、害羞的心理特点,往往是他们不敢做动作,对完成动作缺乏信心。
2.心理特点
在中学阶段,不管是内向型或者外向型的女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胆小、害羞、爱美、怕脏、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认为自己长大成人,少年儿童时代的蹦蹦跳跳的现象也逐渐消失,多数女生表现出好静少动,有一部分人甚至为了想静。爱美爱整洁和穿戴整齐,这本是一种美德,可是,在体育课中,一些女生不按教学常规要求去做,不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尤其是一些沙坑和翻滚、摸爬等动作练习时,怕弄脏了衣服、鞋袜,致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不热烈,教师在场就动一动,教师离开就不动。另外,鉴于女生的胆量小、娇气重,又爱面子的心理,加之他们的基本身体素质差,对一些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练习,教师批评轻了无所谓,教师批评重了又闹情绪,甚至找理由“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3.教学内容对女生的印象
体育教学课程是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教育过程,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能力等特点。但是,现在的体育内容单调,符合女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教材内容较少,她们感兴趣的教材少,教材内容多为田径、体操、球类项目,使得大多数女生兴趣低落,而且内容重复单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材内容基本是大同小异,只是随年龄和学段的增长,相应的提高考核标准和要求而已。
如蹲踞式起跑技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一直到中学,都有这个教材。立定跳远也是如此。这些教材,每学期都重复出现,即使对体育再有兴趣的女生,也会慢慢的失去兴趣。这是产生女生在体育课中不愿意动的又一原因。加之体育课运行负荷小,特别是有些学校男女混合班,上课时很难做到分别对待,造成男生吃不饱,女生动不了的现象,使学生得不到锻炼。
4.教学方法的不科学
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教师都自由”。几个年级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中学女生本来对体育锻炼就感到单调、乏味、无兴趣,在如此重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下,更使她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更激发不了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二、 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
体育课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做好女生的思想工作。首先,通过引导课和室内健康教育课,宣传生理卫生的科学知识,让他们了解女生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和月经期的卫生知识,让他们了解女生的生理神秘感,帮助学生摆脱传统习俗。在月经期,鼓励他们适当的参加微量体育活动,是有益而无弊的。其次,要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白体育锻炼的意识,懂得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的道理。第三,要从美育的角度,教育学生了解体育能塑造健美体型,让他们在练习中注意体会体育锻炼对强身健美的实际效益。
2.教材的安排要符合中学女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首先,根据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除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材外,应多选择一些节奏感强、有动作美感而又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如韵律操、舞蹈、艺术体操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体型和美的姿态。根据学生的水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同时安排教材要考虑季节的变化,这是上好中学女生体育课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次,安排的教材要结合女生的特点考虑组织教法,在课的组织上要求严密多样、生动活泼,要调动女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并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准则,如途中跑时可以采用迎面接力赛、追逐跑、叫好跑等形式来进行,使学生跑完规定的时间及距离,积极性相对的高一些。女生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开动脑筋不断地改进教法,教学手段要多样化,灵活的运用于体育教学中,以此提高中学女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再次,应该合理地安排中学女生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一般女生比男生肌肉差,尤其是手腕屈肌、肩带肌力量差。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女生力量性练习应采用轻重量,多次数或以克服自身重量的方法进行。女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技能都比同龄男生差,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一般采用密度小、时间短、中等强度的练习好些。课的平均心率可保持在130—150次/分之间。
3.女生的心理特征组织教学
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确定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必须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运用要恰当。同一个教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灵活多样的教法恰当的运用适合的教材,既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又可以减少学习中的困难,减轻思想负担,增强学习的负担,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亚健康 大学生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Sub-health of Students in Dezhou University
LI Shuai
(P.E department of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23)
Abstract The thesis use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to conduct a sample. The results are not gratifying:attention hard to be concentrated, memory slacking up, anxiety for health, lack of energy, dream persecuted, etc. that's mainly due to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irregular daily activities and lack of physical exercises. Thus we should reexamine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have received.
Key words sub-health;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s
0 引言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有亚健康症状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表现,但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下降,如果不能及时纠正这种状态,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因此,生命科学研究将对亚健康的研究作为其研究的重要部分。大学生作为国家实施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其处于亚健康的状况如何以及对形成此种状况的原因等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通过对德州学院的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调查,了解其亚健康现状,探讨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因素,为更好的改进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德州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对有关资料进行搜集,分析整理作为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我院学生中选取男生、女生各5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0份,回收有效率90%。
2 现状调查分析
2.1 建立健康状况调查表
本文依据搜集到的关于“亚健康”状态文献资料,设计针对德州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调查问卷。被调查者依照选项,进行不定项选择,其中A、B、C三项分别代表的分数是5分、3分、1分,根据调查结果汇总分数。将累积分超过35分的被调查者,界定为亚健康的临界状态;将累积分在50分以上的被调查者,界定为亚健康状态,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反思;将累积分超过80分的被调查者,界定为已经处于病态。
2.2 我院学生亚健康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接近20%的学生将要出现亚健康状态;有接近36%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临界状态;有接近1/5的大学生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病态下进行学习活动和校园生活的大学生占到1.0%,有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的大学生占到0.4%,这就暗示着大学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3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
(1)出现疲惫、失眠、多梦等症状。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晚上失眠的人第二天就会感到头昏、头晕、乏力,人的整体表现也差,如精神差、运动速度、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也慢。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睡眠不足,女生的这种情况稍微多一些。(2)出现四肢无力、身体不适、经常性感冒等症状。饮食的无规律造成营养摄取不足,使得大学生出现四肢无力、身体不适等身体素质下降的表现,也有些同学自身免疫力较差,平时不进行体育锻炼,所以经常出现感冒等症状。(3)出现精神难以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这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它主要表现为脑功能衰弱,经常出现精神难以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用脑稍久便感到十分疲惫。经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出现这些症状。(4)出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症状。这是大学生心理冲突常表现出来的一种过度的、持久的心境低落的“亚健康”状态,表现出对生活兴趣明显减退,对学校的一些活动没有兴趣参加,甚至丧失了业余爱好,对学习、生活缺少信心,自我评价低,夸大自己的缺点,常回忆不愉快的往事或遇到事经常往坏处想,但仍有自制力,对个人前途悲观失望,严重者甚至感觉自己的生活大部分没有意义。在平时经常表现出心里烦躁不安、情绪低落。调查显示很多人存在着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症状,其中女生较多些。
2.4 造成“亚健康”的因素
(1)心理障碍。社会影响、学校和家庭教育,个人的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因。对自己缺乏自信,缺少人际交往,没有真正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生活中去。(2)不良生活习惯。一些大学生无规律饮食、喜好吸烟、爱喝酒、嗜好打扑克、晚上睡觉很晚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睡眠。(3)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学生活相对于以前的学习生活,空闲时间多了,但是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导致身体素质日渐降低,与国家倡导的终身素质教育的主旨相违背。
3 防治“亚健康”的对策
3.1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对自身有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改掉自身自卑、缺乏自信等缺点。创造条件去展示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做一个全新的定位。(2)扩大自身的社交面。 通过频繁的接触不同的陌生人,主动大胆的表述自身的观点,结识趣味相投的朋友,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3)正确面对学习、就业压力。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理,坦然面对学习、就业压力。
3.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要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制度。(2)早餐合理丰富。用餐时不能挑食偏食,要加强全面营养,还要多吃水果和蔬菜。(3)要改正或防止吸烟、酗酒、沉溺于电子游戏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德州学院“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女生比男生“亚健康”状态的比重大一些。(2)社会影响,学校和家庭教育,个人的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因。(3)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我院学生处于相对较高“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4)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是改进“亚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
4.2 建议
(1)加强 “健康第一”的宣传教育,提升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2)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大学生们应积极改变原有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方式,克服有害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3)加强身心健康教育。学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安排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通过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4)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能更好的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 罗达勇.关于大学生生活习惯现状与健康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67-169.
[2] 王登峰.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初中生在心理上是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常常表现出明显不平衡的心理冲突与矛盾,走极端、爱钻牛角尖,对不能理解、接受的事情不是激烈反抗就是沉默以对。这种不平衡性使初中生的教育非常困难,因此把青春期称为危险期是可以理解的。处于青春的初中生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各种心理矛盾重重包围,这些矛盾万一得不到好好的解决,就会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以至导致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甚至发生精神疾病。性心理问题是初中生教育中必须要直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在长达二十五年的初中教育工作中曾遇到过很多关于学生的一些性心理方面的问题,现在摆出来与大家一起分析、探讨。
例一、学生做操动作偏差。1、学生不爱做跳跃运动:甚至有一次看见一个个比较大的初一男生蹲下来了,年青的女班主任就朝他屁股轻踢了一脚,结果学生要和老师打架。被制止后到办公室班主任怎么问他都不吭声,看着墙壁不理不睬班主任。换了个男体育老师来问后,半天才搞清楚怎么回事。原来这学生在做跳跃运动时,生殖器硬了,只好蹲下来;班主任是个年轻的女性,本来看见就脸红说不出话,被踢一脚后一激惹差点就要和比自己个头还小的女老师打起来,怎肯回答她的问讯呢?最后男老师还要问了好久才问出结果。这个事例反映出:A、学生生理发育迅速,对各种刺激敏感,阈限很低;B、学生对异性敏感,特别是年青异性;C、容易激惹反抗又不坦然从容,内心怯懦。从整个事情处理看,女班主任在学生性心理上的认识不足,因此就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使教育学生陷入了困境。经观察了解,月经期的女生和发育较大的女生也不爱做跳跃运动,主要是基于对身体的感觉。2、初中生不爱做手臂伸展运动:有一个班的女生凡有伸臂的运动时总是手伸不直,只在肋关节以下稍微动一下点,男班主任留她们下来重做也不行,问原因也没人说,有几个还一直在偷偷笑;换个年青的女老师来问,女生们笑问老师说你不懂啊?把年轻女老师气走;再换了个年纪较大的女老师来,才了解是关于胸部的不良感觉,特别是刚戴上文胸的,文胸的走位和磨擦令她们尴尬。
因此体育老师和班主任们都要了解并正确看待初中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这是学生身体发育对其心理、行为造成的必然影响,但不同的个体又表现各不一样:有少数学生是用相当长的时间才会走出来、这要等到他们身心完全成熟;而大多数学生经过过老师的真心帮助和积极疏导后均可使行为恢复常态。老师们切莫在没有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粗暴、简单地处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学生从此而远离我们。
例二、男生拔须,女生拔腋毛。青春欺遥初中生常有一些怪异的行为,这是他们留恋童年又否定童年的一种矛盾心理表现,“男生拔唇须,女生拔腋毛”就是其一。我们的老师经常看到个别男生上课对小镜子,手持两枚硬币夹胡须,这是他们不愿接受长大这个现实;女生则会叫同伴帮忙拔腋毛,结果拔出腋窝毛囊炎。
老师看到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斥责,在耐心地告诉他们这是成长的必然,让他们坦然接受生命的现实。生理卫生健康课在初中要按课程安排开全开足,授课的老师要敢于大胆地、坦诚和学生一起探讨他(她)们身体发育过程和特点,告诉学生这是成人的重要标志,我们是没办法抑制得住的。学会接受,有时比拒绝更有意义。
例三、女生啼哭。青春期的女生有个别痛经比较严重,经常不自觉地疼哭了,又不好意思跟人说,遇上没常识没心眼的老师就成问题了。有的老师以为是被别人欺负了或是受了什么委屈,询问又不回答,竟生起学生的气来。和这种情况类似的还有女生请假,询问原因总是支支吾吾,或只说肚子疼,连续几天,有的老师就认定学生说谎了,狠狠地批评学生,这样逐渐地学生就怀再亲近和信任这个老师了。这需要我们的老师要有常识,特别是年轻的男老师,可是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女教师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原因只能归咎于这些老师没有尽到责任关爱女生。没有关注女生的性别特点是一个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偏差的问题了,必须注意纠正。
初中学校必须设有女生工作委员会,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因为学生远离父母,女生又多羞涩矜持,需要指导老师细心地辅导。对痛经的女生必要在给予用药指导、留意防护。
例四、早恋或同性互慰的行为偏差。性的成熟,必然使初中生产生了对异性的好奇与兴趣,萌发了与性相关联系的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体会着一种全新的、剧烈的冲击和压抑。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与引导下熬过了困竟,但也还是有一些孩子选择了行动,证明自己长大了,有权恋爱;也有一些学生认为既然异性相恋会导致怀孕,那同性不会,就选择了同性互慰的行为。这都是在强烈的对性的渴望中不可自制形成的,也是学校教育引导及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不多,不足以消耗初中生多余的利比多,分散其对性的注意力有关。同伴互慰案例笔者曾疏导过:三个女生,其中一个篮球打得很好有男孩倾向。学生的行为被家长发现后,遭父母的毒打辱骂,曾一起携手投江而被救起,还多次用小刀切手自残,其中两个女孩为争宠还发生过内斗,经常搞得教室鲜血淋淋,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也妨碍了同学们学习。经过耐心细致的疏导和相应的行为指导,这几个同学最后都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由于增强了柔性监控和行为干预,同伴互慰的行为得到控制。遗憾的是据听说其中有个女孩早早地进入了行业。
对待青少年的成长,我们要有个体多样性的观点,要以人为本,教育观念要做到与时俱进。我们只有正视这种状况,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心理对其行为的微妙影响,才能够从学生的心灵深处给予最贴切的呵护,给予这些成长中有着非同的烦恼的“少年维特”们最真挚的帮助,让他(她)们真正了解自己的烦恼,明白烦恼形成原因,掌握破解“烦恼蛋”的方法,从此羽化再生!
【参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