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

时间:2023-07-21 17:27: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52-0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中职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与把握,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生产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论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的思路及做法。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设计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课程组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遵循以下三点指导思想。

(1)拓宽专业,培养通才。过去的专业划分过细,造成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难以适应各项建设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要。随着新专业目录的确定,学校要对过去老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并对它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新制订的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三门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遵循“拓宽专业,培养通才”思想,应具备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所必需的机械制造过程有关的基础知识

(2)扩宽学生知识面,增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的从业能力。从过去机械类各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只有机械制造专业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概论、切削原理等有关机械制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但教学内容过专过细,内容庞杂陈旧。而其他机械类专业如机械设计、汽车、工业工程管理等专业,只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造成这些中职生缺乏切削原理、机床及工艺装备等方面的知识,影响从业能力。从统计来看,机械类各专业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机械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管理和运销等工作。因此,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要重基础,避免原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庞杂、太专太细等缺点,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3)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过去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导致一些教学内容重复讲授,而一些教学内容又没有讲到。因此,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要注意精选教学内容,要适当增添一些新的知识要点,使课程与现代制造技术相结合,让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能反映出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这样,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中职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涉及公差及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概论及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及机床夹具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的教学主线是:学生学习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零件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即公差与配合的相关知识)、零件的定位原理等基础知识之后,再依次叙述机械零件的特征、表面加工方法与加工设备等知识,然后重点研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机械装配工艺规程的问题,最后,再了解自动化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等方面知识。

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教学效果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很多,涉及面比较广。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除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外,教师还要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可以设计如下实践教学环节。

(1)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要安排一周的计算机辅助机械加工工艺规程(CAPP)课程设计。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包括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在计算机工艺设计软件的辅助下正确分析和合理解决一个比较简单的机械零件工艺规程的设计问题。其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工艺设计方法,能够学以致用。实际上,课程设计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验收和巩固。实践证明:课程设计训练可使学生面对具体的工程问题时能综合应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做到正确分析和处理;课程设计训练能够加深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原则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不同工艺方案的分析与对比可使学生初步掌握优化工艺方案的能力;课程设计训练可使学生熟悉各种技术手册、规范、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运用;课程设计训练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编写工程技术文件的文字表达能力。

(2)教学实验。为配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培养中职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车刀角度的测量、切削力实验、切削温度实验等三个教学实验,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结束语

江苏省张家港市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来,课程组不断总结经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近几年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来看,中职生的知识面和实践动手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 要】《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既有较深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考核

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机械类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形势需要,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用现在不同职业岗位提出的要求,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陈旧。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知识面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际关系密切,而且有些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的落后,同时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教师教学困难,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没有兴趣。

1.2 课程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填鸭式”教学法使整个课堂变成了教师的“演讲课”,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教学挂图,模型等辅助教学,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的狭隘教学方式,不能拓宽视野,获取的信息量较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1.3 缺乏课程实践。本课程实践性强、但学生实践经验少,在现在的实习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实习只是本专业的实习,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涉及的内容、工种较多,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即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 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作为技工院校,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工业生产一线的具有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以上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毛坯的制造方法、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将原教材中属于热加工工艺的铸造、锻造和焊接三个章节的内容合并为一个单元,介绍常见的毛坯制造方法与过程,并对机械加工类专业必须了解的有关影响机械加工方法和质量的毛坯材料机械性能、毛坯上常见缺陷等内容进行大胆地删减,减少了学时。将原教材第五章到第十章有关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和第十一章有关精密、特种加工的知识内容进行分解重组,分别安排为介绍机床构造、刀具类别和介绍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及其工艺特点这两个单元。保留原有的切削加工基础知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典型零件加工和装配工艺章节,各自成为独立单元,作为教材的重点知识内容。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1 任务驱动法教学。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它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具体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任务”,最后教师给予评价和总结。如在学习典型零件的加工时,教师先呈现零件加工的任务;其次学生分组根据提出的任务,分析任务,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任务;最后教师针对每组学生完成的结果给以评价。

3.2 “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进行示范性实验及示范性操作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书本知识,抽象理论和实际事物及现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例如对于车削、铣削、磨削的实习操作,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把理论知识通过操作练习进行验证,练习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强调操作安全,提高练习的效果,教师认真巡回指导,加强监督,发现错误动作立即纠正,保证练习的准确性。对每名学生的操作次数、质量作好一定的记录,以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促进练习效果。对不操作的学生要求在旁边认真观摩,指出操作中的错误,教师及时提问,并作为平时的考核分。

3.3 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中机床的结构、工作原理和零件的加工方法比较多,有的还比较复杂。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教学挂图,模型等辅助教学,教学效果不好,有些内容很难在黑板上讲解和表述清楚。利用现代化设备,通过动画、视频展示机床的外形结构、原理、零件加工过程等,化抽象知识为具体知识,直观易懂,给学生以亲临现场的感受,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联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课程学法指导。在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贯彻“预习、听课、复习”这一常规的学习方法,并在结束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高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自信心。学生在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过程”时,学生要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使学生们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对不同的工艺规程经常有对错之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工艺规程通常只有优劣之分。再者要引导学生理解“零件的加工精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只要能满足机器的工作要求即可”。通过实际生产中的工艺问题的实例,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专业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改革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 以技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依据,设计了过程性考核和期末成绩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学生的学业成绩由笔试成绩30%(期中笔试成绩占40%,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占60%)、实际操作30%、课堂表现20%(包括课堂纪律、考勤、回答问题等)和作业20%组成。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过程中的学习,对于理论知识较弱、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自信心大大增强,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结束语 通过《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改革和探索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不足,只要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必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海魁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第五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 徐涌波.《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07,(52):111

[3] 王翠芳.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江西化工,2004,(4)::77~78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程的现状和面临问题,从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根据实际探讨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从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趋势以及改革措施等方面突破《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难点教学。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不易掌握,缺乏兴趣。为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改革尝试,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

一、分析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相互独立,学时少,同时有些内容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学方式陈旧在教学方法上仍采取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学应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得到突破

1、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对于一些内容较陈旧的或在其他课程里讲过的内容可进行删减。增加计算机辅助制造内容,使学生接触到现在化工业生产的新方法、新问题,而成新思路。并且根据电脑在学生中普及率较高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此外在保证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针对各专业的特点,突出重点、提示一般。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重视“绪论”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绪论课犹如优秀作者对戏剧的“序幕”和小说的“开头”。教师“亮相”的好,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先入为主的良好形象,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给学生介绍课程体系,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等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为达到一专多能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如在学习有关锻压的内容后,给出一个工程应用中因某一质量不合格的锻件而造成故障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锻件的结构以及锻造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变灌输式教学为方法论教学。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师生互动,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多开展讨论,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参加讨论,对重点、难点处做讲解,最后进行总结;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就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因材施教,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能力培养。课堂上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重点和难点。简单的让学生自学,使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在自己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后,学生会感觉到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更浓、能力较强的学生,每个章节均应推荐学习参考书及相应的制造工艺手册。并介绍手册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工程技术应用工作非常有益。

4、重视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培养既懂专业又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这样的教师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得心应手的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一般安排两周左右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参观、实习。根据授课内容,将学生带到实习工场,组织学生参观,参观前应布置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参观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机床主体结构、主要部件及作用、传统系统、刀具、夹具等,并边操作边讲解,提高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问题。参观后进行总结。实习的内容有车、铣、刨、磨、钻等工种,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能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演示法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的有效途径。在讲授过程中,经常适时的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模型或实物图片。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巩固。

6、多媒体形象化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会地组织在一起,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片等。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的揭示了复杂的机械制造过程,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必须理解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不断的用新知识、新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出能够满足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难点

因传统课程体系使用时间非常长,这导致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长时间受其影响。除此之外,学生在参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课程内容相对来说非常枯燥乏味,加之时间较为短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充分理解所学内容。对以往教学情况总结发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实际机械加工和生产接触少,加工工艺甚至整个生产过程只停留在课本实际机械实践与课程内容未充分结合起来,主要是通过课本理论来描述整个生产流程。第二,在课程中涉及加工机床有许多类型。学生对各种机床的理解大都在表面上。机床的加工特点和机床的应用不易掌握。机床驱动系统复杂,缺乏直观性,不易理解。第三,关于刀具的理论知识,其描述往往非常的抽象,但教材却将其作为本课程的开篇,这极易致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以及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通过对近年来学生的就业状况分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考虑所传授的知识,更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复习课程,为本课程打下基础

在教学期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程基本内容,同时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将本课程与其他知识关联起来,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中,并互相连接,如论述机械制图、机械原理课程和本课程的关系,通过帮助学生对其他课程进行回顾分析,对以往没有掌握的内容以及忘却的知识点再次进行回顾。机械制图专业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工程阅读和制图,同时对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并在夹具设计以及刀具投影中,能够更加充分的掌握识图阅读以及制图等能力;对机械设计课程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将制造与设计作为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使两者能够达到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目的。在教学中,对教学知识以及串讲进行充分融合,让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化的工程理念,并能够充分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对一般机械工程技术问题进行解决和分析,为从事工程技术与后续课程学习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改革理念与思路

3.1改革理念

在教学中,以往我们更多地是注重知识的“倾倒”,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了关键,坚持能力、知识、素质的共同发展,以及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将其作为“重实践、低重心、宽适应”主要原则,全面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3.2改革课程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应以“实用、够用、应用”为原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主要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该课程的内容是为了拓宽学生知识,提高适应能力,适应社会的: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刀具与原理、机床夹具设计等,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在保留以往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地将课程重点知识传授到位,使整个教学内容能够得到充分的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主动作业作为课程改革的要点,将典型零件作为加工实施主线,结合主要知识点,加强课程内容的重组,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同时通过知识点课程内容的讨论,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带动,并将以往“我要学”的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4教学改革与实践

4.1建立一点三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由多个模块组合而成,而这也是一点三化教学模式的重点思想。首先,应加强教学目标落实,完成知识点讲解,并将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在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知识体系的追求过程中,三化主要包括了实践教学内容、课程理论等方面的“模块化、基础化与综合化”。新模式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一点三化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一点,培养学生三化科学性、完整性及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力求融合知识性、自主性、应用性和开放性作为一个整体,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就业需求,选择合适自己特点的进行实验和课程设计进行教学实践,突出个性化培训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4.2找内在规律,寻找新方法

确定工艺规程设计过程中工艺尺寸和公差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的关键,通常需要用工艺尺寸链计算来确定,建立工艺尺寸链和封闭环的确定是难点,很难让学生掌握。通过分析与总结,对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艺尺寸链提出了三线表三面,以线建立连接,最后进入封闭式的方法:以三条线分别表示设计基准,定位基准和加工表面,最后在设计基准与加工表面,定位基准和加工表面之间建立联系,最终在设计基准与定位基准建立联系,形成封闭的尺寸链。在进行一次加工同时满足多个设计尺寸的要求时工艺尺寸链的建立提出了以已加工表面为联系,按照加工顺序画出组成环,在设计过程中未直接控制的设计尺寸为封闭环,最终形成封闭的方法。定位误差分析和计算是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掌握工序基准的最大位置变动量,用图解法分析了定位误差,即在定位元件约束的情条件下,按照加工件的相关尺寸要求找出定位误差,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

以省重点建设依托,建设一个更加全面、开放的教学平台,培养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工程能力。由学校、校外实践平台、校企合作组成的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内实践平台由实验平台、综合实训平台及创新平台组成。专业实验室主要提供基础和综合性的实验,主要包括需要做的实验,选择做实验及观察实验。按照教学大纲和实验内容来设定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提前预约,还可以设计实验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综合实训平台是以工程训练中心和先进制造技术为中心的,可以对学生的设计的产品、仿真、加工、进行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体现真实性、开放性、先进性。该平台)借助于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学生以公司单位实际生产中的产品为对象,进行科研项目研究、产品设计、制备编制工艺流程及制造。产品设计和工艺编制流程可以在学校实践教学平成,产品制造在校外实习平成,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在现实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

4.4完善教学组织形式,优化课堂讨论

在教学中,方法的选择可以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不仅决定学生是否对课程内容充满兴趣,同时也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得到更好的带动。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人类经验”到“个体经验”最后到“个体发展”这样一个知识的转换过程,教师首先应当发挥关键的向导作用,加强课前准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尽可能地突出教学实用性,淡化其理论推导,有效避免课程内容。通过更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来有效缩短教学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并对课堂讨论进行设置,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使其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特点,更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激发。

4.5加强实践教学的功能

由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和教学时间比较少,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加强金工实习教学功能,将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常用加工方法及装备等教学内容在金工实习中结合现场实践讲授。在金工实习教学目标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时间少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机械加工的方法和设备的基本知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结论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分析及总结,提高教学、实施“为企业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紧密联系实践,注重培养工程素质,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卢秉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5篇

【Keywords】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改革The vocational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job task

ZHU Hong-bo

(1.Karam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Dushanzi Xinjiang 833600)

【Abstract】The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Goal.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graduates in jobs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combined with 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of Karam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utomate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building a system based on the course of the job task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vocational training.

【Keywords】Curriculum system;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Job task;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39-02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适应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传统的高职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严重阻碍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培养目标的实现[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机械制造产业的复苏,培养能够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解决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改革的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对技术工人岗位需求的变化促使传统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发展作相应的改革与调整[2]。

1课程体系改革背景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现代制造技术,掌握机械制造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普通及自动化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技能,能在机械制造生产一线从事加工技术应用、工艺工装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必须满足企业需求,主动与企业生产接轨,培养职业类综合人才。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机械制造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传统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程体系要么设置成中职课程体系的扩展版本,要么设置成普通本科课程的压缩版本,不能充分体现当前高职教育的特色;

其次,课程体系总体上仍然重知识,轻技能。绝大部分课程都是纯理论课程,缺乏实际操作环节;

再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脱节,不能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设置课程内容。

以上问题的存在会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难以形成完整体系、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为进一步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机械制造人才,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其改革目标必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岗位能力要求,因此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定位在专门性与实用性上,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2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课程建设始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技能教学,既要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又要考虑到专业的针对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3]。

按照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工学交融、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总结归纳知识能力,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础上,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基于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实现模块化,以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4]。

3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题组通过对克拉玛依机械制造总公司、新疆昆玉钢铁有限公司、乌鲁木齐中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机械厂、新疆天力机械厂、新疆天业集团、新疆天山铝业有限公司、新疆华易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发现,新疆地区特别是北疆地区机械制造类高技能人才需求岗位主要集中在以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岗位为主的设备操作岗位;与产品制造过程相关的工艺设计与现场生产工艺管理岗位;以机械设备的安装、维护、维修、管理等岗位为主的维修岗位;以保证产品质量与加工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等岗位。对各调研企业对毕业生岗位工作能力需求分析,总结归纳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主要工作任务

序号岗位主要工作任务1设备操作普通加工设备操作,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其他设备操作。2工艺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工艺文件编制,工艺装备设计,现场工艺实施。3设备安装、修理设备安装、调试,设备维护,设备检修,设备管理。4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测设备管理。5生产管理生产计划编制,生产工艺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结合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岗位任职要求的分析以及专业建设实际,构建如图1所示的专业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由职业文化素质模块、职业通用技术模块、职业专门技术模块和职业综合能力拓展模块四部分组成,其中各部分课程分别对应学生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四部分职业技能的培养。 图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整合,形成了一些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工学结合课程。传统的课程大多为本科压缩型的课程,内容上强调知识的前后衔接,理论多于实践,验证多于训练,针对性不强。例如原有课程体系中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及相关能力要求,将《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源于企业实际生产任务。新建专业课程内容来自岗位工作任务,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非常明确。课程内容结构彻底打破传统章节结构,形成与机械制造过程相对应的“项目任务结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职业性。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由一个教师将全部课程承担下来的教学形式难以实施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为此,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都组建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实施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实现课程目标。

4结束语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与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和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能力需求相适应,不仅要突出机械工程技术教育的特点,还要面向企业需求,力求培养出能够体现行业特色、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侯作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于振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12):61-63

第6篇

中职院校机械专业课程设置中,《机械制图》是其中较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中职教育重要性得以进一步凸显的当代社会,如何构建中职机械制图教学高效课堂,值得每一名中职机械制图专业教师分析探究。本文围绕中职机械制图教学实践,从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属性特点分析入手,重点总结构建中职机械制图教学高效课堂的策略要点,以资借鉴。

【关键词】

中职;机械制图;高效教学;要点

中职机械制造等专业在课程设计上,《机械制图》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由于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涉及到一些较为缜密负责的计量及计算内容,学生需要兼具机械绘图技能及极强的逻辑思考能力,最终落实到机械设计或制造图纸上[1]。而受制于中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等因素,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学模式上加以创新,打造契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机械制图高效课堂,以此改善及提升中职机械制造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一、以激发及调动学生的机械制图学习积极性为目的,构建教学新模式

中职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围绕专业课程基础知识讲述及知识实践应用而形成一种教学模式或常态。以往中职专业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主导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一方面有悖于中职教育注重实践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受此影响,中职课堂教学收效不高。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涉及到较多的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运用,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热情,以此作为营造构建中职机械制图教学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教师而言,其在设计机械制图教学计划,或确定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时,要充分顾及到中职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学习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跟进,构建融合专业性、科学性及充满学习乐趣的课堂教学氛围[2]。例如,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涉及到制图部分的基础知识,如点线面及其投影,内容较为晦涩枯燥,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其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该部分内容就成为中职机械制图学习的难点。此时,教师可以将教室的墙、面及学生的位置方位作为比喻对象,通过设置空间直线段及空间平面形的方式(如:以教室墙壁作为面,以学生座位作为空间点,以学生课本作为空间平面形),可以辅助学生总结制图中点线面及相应的投影之间的内在关系,再经由师生讨论交流,最终突破教学难点。

二、丰富中职机械制图教学的方式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经过实践验证,在教学收效上较有保证,例如,涉及到机械制图中的字体设置、零件装配图纸、制图的尺寸要求、图线的布局及画法、机械制图图纸的阅读等,早期教学环节形成的教学做法,如板书书写、板图绘制、线条设计等,都符合国家制定的机械制图标准范式。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应沿袭以往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制图严谨的思维意识。此外,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一些较为重要且抽象的知识点学生在理解上较为困难,例如,结构复杂体的模型制作、截交线及相贯线等,教师除了可以采用实例教学方法外,针对机械几何体截交线及相贯线,以及相应的投影画法等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使教学过程兼具图文多样性及视听综合性,如此就可以让学生在更加形象直观中获取相应的知识点,增进课堂教学效果。而在机械物体的内外部空间演示上,教师可以综合采用模具实例教学、多媒体教学、AutoCAD教学等多种方式,通过动画演示及步骤分解,使学生对机械复杂物体及元件的构成及绘图要点加以全面熟悉及掌握,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关联学习,尽快掌握AutoCAD软件使用技巧,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分配及设计中职机械制图课堂线上线下教学内容

首先,在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环节,针对机械制图的基础内容及重要内容,教师应通过着重讲解的方式,在师生互动交流学习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针对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应更多采用精讲的教学策略。在线上课堂中,由于课堂讲授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也较短,教师此时就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生源特点,摸清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注重采用直达重点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将机械制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集中讲解及突破[3]。作为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来说,机械制图是机械制造专业学习的基础及前提,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应围绕提高学生的制图及识图能力设定,通过采用《AutoCAD》教学及机械制图交叉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混合学习,对相关知识点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在对重点进行集中讲解后,教师还应趁热打铁,对学生理解过程中较易陷入误区,或在练习中较易出错的内容进行课上专项训练,让学生可以在线上课堂教学中就能够对本节课的重点及易错点加以深入理解[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教育重要性愈发凸显的新时期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学应在方式方法上予以丰富创新,在教学模式上进行重新建构。作为中职机械制图专业教学而言,其存在较大的教学及理解难度,中职机械制图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结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教学手段的扩充,线上线下课堂练习的跟进,提高中职机械制图教学的成效。

作者:姚园园 单位:泊头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艳.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2,(20):30-32.

[2]刘颖.浅谈中职《机械制图》中徒手绘图能力的培养[J].装备制造技术,2013,(9):220-222.

第7篇

关键词:校企共育;机械制造类;技能型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42-02

在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之一,校企共育是校企的深度融合,是普通校企合作的更高层次。如何有效实施校企共育技能型创新人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突破的精神,是高职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要任务。

一、校企共育机械制造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针对高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的业务培养,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强调“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素养及能力,并在技术创新方法上进行有效训练。当前诸多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往往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导致学生机械创新能力不足。通过有效实施校企深层次对接,在互利共赢的条件下,有计划地开展技能型机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彰显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

二、校企共育机械制造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方法及途径

1.构建“融创新元素”的新型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探讨,更新原有课程体系,优化具有机械创新性的课程,建立以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创新基础理论知识、实验实践能力为支撑的新型课程体系。一是做好校内创新性实验。在《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验训练。由校内专业教师选取创新性实验内容,并组织学生团队独立完成。这类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二是做好企业创新性实验。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确定创新性实验内容,重点是企业产品中零部件的设计改造、工艺优化及新产品开发等试验。这类实验有利于拓展师生对企业产品与技术的深入了解,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产品的研究积累工程素养与技术基础。

2.重视“融创新项目”的实践技能教学。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最大可能地将企业相关产品的改造及优化设计,以案例的形式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达到讲授内容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技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效果。机械创新实训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设计存在较大差异,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现成资料、步骤及方法,所以组织与开展机械创新实训需在教学探索中总结及完善。根据实训教学的特点,机械制造类专业在组织创新实训时以做学教紧密结合设计技能训练过程,通过具体创新设计任务组织教学,利用实践技能与竞赛训练结合的形式开展实训活动。

3.共建“融创新文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技能型机械创新人才,仅依靠校内的环境与资源是达不到效果的,需要校企融合协同建设共享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先进资源优势,打造校内外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提供必要保障。具体实施校企双方优势互补,采用灵活多样可操作性强的方式。例如,校企共同投资,企业提供先进设备与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共建校内机械创新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并共同规划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创新实验或实训内容。这种方式是提升高职机械创新实验或实训设备,改善创新实验或实训条件,增强创新氛围的有效途径。

4.实施“融创新策略”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保证校企共育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合作实效。一是成立校企共育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决策与指导;二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将企业文化、技术标准与管理理念引入教学,细化教学业务管理;三是强化优质课堂建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充实行业企业标准;四是基于职业岗位需求开发机械创新系列教材,校企共同完成课程开发计划的制订,课程结构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将企业最需要的机械创新知识与关键技能融入课程,并应用TRIZ理论构建机械创新课程;五是以校企共育的教学管理为重点,教学质量监控由校内外结合,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等环节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组织“融创新项目”的机械创新大赛。校企联合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的最佳方式。通过校企共同研究设计大赛的创新项目,联合举办“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团队协作精神。校企共同确定大赛主题,选取贴合企业产品开发应用的创新项目。校企组建“双导师”指导教师团队,发挥教师的扎实理论知识、企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强的双向优势。校企共同研究设定大赛奖励办法,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

6.打造“融创新精神”的指导教师团队。校企联合培育一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强的“双师型”团队。以企业为平台,通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项目设计、开发与生产,以及企业顶岗实践锻炼,提高团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使团队熟悉生产环节、操作工艺及产品创新的方法与路径,了解前沿技术信息,提高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机械创新的素养与能力。

三、校企共育机械制造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坚持高起点选择合作伙伴,以高水平校企合作培育技能型创新人才。学院与哈尔滨三大动力、中航工业东安、德马吉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共建创新实验室及实训中心等共同培养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首先,以学院入选教育部主导的DMG校企合作办学大项目,共育数控专业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例。DMG校企合作项目是在教育部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的指导下,由德马吉森精机机床贸易有限公司及德马吉森精机学院与中国职业院校开展的数控专业领域校企合作项目。学院与企业共建DMG MS数控培训教室;派遣优秀教师到上海DMG MS学院培训以及到德国DMG MS学院进行了高级进修和访问;将派遣优秀学生到德国DMG MS工厂和学院进行培训,并优先推荐DMG MS优秀毕业生到DMG MS工厂及DMG MS客户处进行实习或就业;启动了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数控技术应用教材和培训资料等。

通过实施合作项目,深化了数控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推进了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对培养更能适应产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需要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其次,以学院校企共育农机制造与装配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例,专业立足黑龙江,面向“三农”,以服务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宗旨,依靠黑龙江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平台,紧密联系凯斯・纽荷兰(哈尔滨)有限公司、约翰・迪尔(哈尔滨)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等国际农机巨头企业,构建校企双主体“3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厂中校”建设,开发《农业机械制造》、《农机零件数控加工》等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研究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校企共同培养农机制造与装配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共同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此外,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机械创新设计与制造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彩虹人生”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0项的优异成绩。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作品的专利申请,获得国家专利授权8项。通过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措施的有效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学院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胡运林.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10):31-33

[2]邓正华,等.适应经济发展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9):22-27

[3]陈长生.开设创新实训课程,切实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J].机械职业教育,2014,(6):17-19

第8篇

    一、注重学生实践操作

    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实践性较强,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学校教学目的。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必然的选择,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从课堂领进操作现场,面向机械加工企业,通过科研和实践教学中的联系,收集更多富有特色的适合课程设计的典型零件,进一步扩充并更新课程设计题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校期间能够接受工厂训练,加强实践教学,有效减少机械设计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培养学生工厂实践、创新和动手能力,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机械制造课堂教学与实践课程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选择。

    二、科学有序的课程设置

    专业综合性实验课是实践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实验,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喜爱,同时也进一步启发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动手、思考,在不同实验中总结所获与所感,在实验过程中反思还存在哪些需要在课堂学习中继续完善的理论知识。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和引领作用,课堂教学环境中需要实践操作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多进行相关实验课题的讨论和研究,把课本上比较空洞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验课题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试检测时,把实验题目与综合能力考察的题目进行有效整合,列入考试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社会时展需求,紧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在学校专业学科教学中抓好文化课教学,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学,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开设丰富的中职文化课,如语、数、外、计算机等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基础知识,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人生,形成健全人格。专业是学生今后参加工作的基本,因此课时设置要结合今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安排,狠抓专业课程,同时要跟踪当前领域的发展趋向,及时向学生渗透新技术,保证所学技能的实用性。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媒体在各课程中已广泛应用。在中职机械制造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尝试,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教学优势,利用现代媒体音、形、声、视频、动画等手段,改进教学,不断创新探索,把空洞的语言描述变得形象生动,把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把繁杂的专业知识变得简单易解,真正实现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

第9篇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联系不紧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开设较久,教材多而繁杂,但课程基本内容多年未变,部分内容与工程实际已有所脱节,整体内容跟实际联系不紧密;任课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也只有照本宣科,以灌输式的讲授为主,很少结合实际案例对相关理论知识展开论述;学生的学习完全在教师的讲授与主导之下,缺乏独立思考及自我主动性,只是简单地机械式记忆、学习、练习,等完成课程考试之后,很多知识完全丢弃。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较差,不能对知识活学活用,而且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差。(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较为抽象,且偏理论化,比如“金属切削原理”原来独立成课,现在作为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内容,课时有限,而内容偏理论化、抽象化,学生很难掌握,而且这部分内容在大多数教材中排在第二章,更容易使得学生有畏难情绪,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目前所采用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不仅无法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更是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枯燥、抽象、难以理解,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3)不能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后续伴随着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并且课程内容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毕业设计需首先掌握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工程设计类的本科毕业设计。在教学环节中,目前的教学过程仍主要停留在书本的知识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使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开展具有较大难度,学生掌握的知识无法支撑这些环节的实施,需要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内容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再学习。(4)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任课教师以把课程内容讲完为首要目标,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且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提高其创新能力。创新的基础是基本知识的掌握,如果基本知识都掌握不好,那创新就是空中楼阁,何谈创新。由于学生对工程实际缺乏了解,仅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创新的产品经常不切实际,缺乏实用性;没有在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等方面有所训练,遇到新问题、新题目往往不知如何下手。

2工程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针对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讲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索一种结合工程案例的教学模式(图1),通过对工程案例的讲解,将相关知识进行展开及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对工程案例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关键及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2.1工程案例库的建立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关键是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学生感兴趣并且内容较为丰富的工程案例库的建立。工程案例库包括金属切削机床实例库、刀具实例库、典型零件加工实例库、产品装配实例库等,可以有图片、动画、视频、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强,工程案例库需要不断更新,增加新的工程案例,以体现其时效性及实用性。由于工程案例库涉及面比较广,可考虑建立工程案例数据库,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工程案例的有效管理。

2.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化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工程案例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课程内容的传授。(1)多媒体的运用:传统的板书式讲授对于部分基本理论的传授具有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等优势,而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加直观、高效、生动、形象地把课程内容展现出来,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例如金属切削机床部分内容,其主运动以及进给运动较为抽象,很多同学没见过机床实物,完全凭想象难以理解该部分内容,而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使得学生更系统全面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多媒体使课堂信息量成倍增加,而如何利用多媒体使得学生对工程案例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且不感到学习压力,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2)现场案例教学法:针对课程内容,可结合学生金工实习的收获,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车间对加工现场进行参观,了解机械零件的加工过程、机床装备的使用、产品的装配过程等。金工实习一般在本课程开设的前一学期,是机械专业本科生第一次实际接触工程实际,可初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加工流程和方法,为学习设计机械产品及零件加工打下基础。由于没有理论知识做支撑,金工实习仅仅给学生提供了最基本的认识。为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使得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相关知识,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应再次进入实习车间或者进入工厂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比如:机械加工工艺设计部分,可结合一个具体的零件从毛坯至合格零件的过程,讲解工序、工步、工位、走刀的基本概念,分析毛坯的选择、定位基准的选择、工艺规程的编制等内容,通过现场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记忆牢固度。(3)分组讨论法:可组建4~6人的兴趣小组。课程讲授过程中,课前布置一系列的工程问题,由各个小组去寻找解决方案,并进行小组内部讨论进而形成一套方案;课上由各个小组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阐述分析,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较、评价,吸取其他小组方案的优点,改正自己方案的不足,最终形成优化的方案;课下对整个工程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对工程案例以及问题解决过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3]。例如:在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部分,课前布置设计一典型零部件的机械加工工艺,由各个小组讨论形成各自的方案,课上各小组进行集中讨论,任课教师对各小组方案进行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点、不足以及适用范围等。通过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能力。

2.3学生的积极参与要实现工程案例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提高应用效果,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现在的学习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更多的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并在讲授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课程讨论等。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知识时代,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养成课前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工程案例的分析、讨论,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结束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内容偏理论且较为抽象,目前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一般,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较差,给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应用能力。结合目标,探索形成了一种结合工程案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将工程案例贯穿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模式经过初步的应用,学生对于金属切削机床、刀具、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等有了更为形象、深入的了解,可更好的完成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效果反映较好。在未来的研究以及应用过程中,将进一步扩展工程案例库,对课程讲授内容、现场学习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作者:杜彦斌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第10篇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个环节是职业分析,采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任务有清晰的了解。黑龙江职业学院机制专业采用BAG方式进行职业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对核心课程的学做一体化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BAG分析法;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借助职业分析的方法,将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和整理,再将其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机制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而不是关注毕业生在1~10年职业生涯历程的工作经历,这样就导致职业分析时只归纳了学生初级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此构建的课程体系更接近中职或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而不是高职的课程体系。第二,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许多专业教师试图将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全部解构,将其完全变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既不符合我国高职专业的宽口径定位,也不符合我国高职院校软硬件条件的现状。最终只会导致课程改革不成功或是只停留在纸面上。基于上述原因,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期间,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座谈,采用实践专家研讨会的方式(BAG分析法)进行专业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基于分析所得数据及专业师资、设备情况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2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实践专家研讨会在课程体系构建之初,对黑龙江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分析。在分析调研情况后,运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BAG)的方法两次召开了由企业技术主管、高级技术工人等实践专家参加的职业分析研讨会。参加职业分析研讨会的实践专家毕业于本科院校或职业技术院校,研讨会重点分析归纳企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历程,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历的工作岗位,以及这些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性工作任务。

2.2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师实践专家研讨会采集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总结这些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哪些知识、技术和能力;根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序化出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流程见图1所示。结合课程性质和学院的软硬件条件将专业技术课程分为理论性较强的讲授型课程和实践性较强的一体化课程。讲授型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不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和实验课;一体化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解构与整合,一体化课程突出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将职业岗位的国家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为主导的包容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模式,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见表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中,公共课12门、专业基础课5门、专业课7门、拓展课程4门、实践课3门,共计2752学时。

2.3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专业课程中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将原有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充分整合,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制定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例如,“零件的机械加工与工艺”和“零件的数控加工与工艺”两门课程,采用企业生产的典型零件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情境。在课程运行期间,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采用微视频、微文本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在课堂上,70%的时间都是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而另外30%的时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

3总结

基于BAG分析法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使专业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较课程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课程体系中偏理论型课程学生的听课效果不理想以及由于硬件条件不足造成的一体化课程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孙兵.基于BAG分析法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第11篇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一)使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仪器如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等走进了课堂,这使得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知识点。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PPT,甚至把所有教学内容都写进PPT,上课即成了机械的PPT放映,重点不突出;另外一个极端情况是有些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采用讲授和板书的形式,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给学生灌输事实。造成一些抽象的机械知识如各种加工方法、切削过程中的现象、机床结构等难以被学生理解,同时,板书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满足不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切削过程中的现象、各种加工方法、刀具的角度、机床结构等,必须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学到相关内容时,结合生产录像或是到生产现场参观一下会更容易掌握。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们在大一懵懵懂懂的时候完成了金工实习,在大三下学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仅有的实践知识只停留在记忆中,缺少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难以理解。而生产实习则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门课程学完之后,此时工厂里的参观实习变成了走马观花,只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因此,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应针对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的理论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给学生灌输事实,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参与,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学习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完成作业、复习和应对考试,缺乏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此时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介绍车刀的角度时,如果采用实际刀具进行讲解,由于刀具尺寸太小,在课堂上不容易看清楚。此时可以先给出三面两刃一尖的概念,启发学生去思考,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上放大的车刀立体图,思考并讨论何谓三面两刃一尖。然后在教授讲解概念之后,针对实际使用的车刀进行指认,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定位也是本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在讲解定位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轴类加工时,为什么常采用固定顶尖和移动顶尖相结合的装夹方式,如果采用两个固定顶尖,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应该怎么解决,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过定位”的概念。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模拟现场加工场景,或者仿真、拍摄、查找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图片和影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仿真动画和反映生产实际的影像资料,把生产中常用的工艺方法等演示得一目了然、真实生动,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既较好地理解了工艺方法,又了解了实际生产过程。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铣削这种加工方法的理解,可以放映世界杯比赛奖杯大力神杯的加工动画,学生的热情瞬间高涨,原来大力神杯上面那些立体的复杂的纹路可以在数控机床上预先规划加工轨迹,用球头铣刀进行铣削,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用铣刀进行铣削这种先进的加工方法外,也提前了解了五轴半加工机床的概念。在车刀的学习过程中,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一直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对正交平面的定义即通过主切削刃选定点并与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相垂直的平面这个概念老是搞不清楚,进而不理解正负刃倾角的概念,因为书本上的车刀图中主切削刃是平行于基面的,通过对具有不同主切削刃的车刀立体图的讲解,学生会容易理解主切削刃与基面的空间的位置关系。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可以在电脑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车刀的不同表面,演示刀具几何角度参考系的建立,通过动画展示各平面所处的位置,并对车刀的每个角度进行动画展示,让学生清楚各个角度形成的依据,得到相关的刀具标注角度图形。再结合口诀“一俯一向两剖”,理解并掌握了车刀角度的图形表达。最后教师在黑板上,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师生一起,一步一步把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在二维图上表达出来,这样通过启发式的思考讨论、动画的直观演示和亲自动手绘制,学生对车刀的角度这个难点掌握得非常透彻,教学效果很好。再如,夹具也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时,可以用动画直观地表示不同类型夹具的工作原理、工件在夹具上如何被定位和夹紧,接着再介绍夹具的各组成元件,还可以用半透明的彩色区域表示出定位元件、夹紧元件,这样有助于对夹具知识的掌握。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加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丰富的实践教学———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学生理解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在本课程教学中,本课程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学校已有或周边生产工厂的条件,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与学习相互穿插的方式,或者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不仅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验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辅助环节,有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课程内容中抽象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如车刀的角度、夹具、机床的静刚度等,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加深理解。生产实习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熟悉生产实际情况,对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如加工方法、刀具、加工精度、工艺规程、夹具等有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去车间现场学习,结束后写出实习报告,进一步理解课堂知识。而课程设计既是对前序课程的巩固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又是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针对设计任务即夹具设计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总之,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将其与实验、工厂实习和课程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保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倪卫华汪中厚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第12篇

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用计算机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由于采用计算机替代原先用硬件逻辑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输入数据的存贮、处理、运算、逻辑判断等各种控制机能的实现,均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中,对其进行数控化改造,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提高我们的数控技术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来到兆丰钢铁集团进行数控实习。通过实际操练使我对数控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到了许多数控操作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数控软件上面每个指令的使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很快就可以独立操作了。以前的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么多的精致零件、图案等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看了通过数控技术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真是大开眼界!人类利用机器生产的水平是如此之高,太令人兴奋!有这么先进的设备,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我们一定要更充分地利用好这一切,为自己储备一定的能量!通过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我们深深体会到任何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作用。而作为有可塑性的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书本,还必须到实践中检验、锻炼、创新,去培养科学的精神,良好的品德,文明的行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们有很深的感触,提前体验到学工科的不易,获得了课堂里边得不到也想不到的知识,虽然脏点累点,但重要的是我们有了收获、有了成果。这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见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习,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工作常识,得到意志上锻炼,有辛酸也有快乐,实习是我们大学生活中的又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将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很快就要步入社会,面临就业了。就业单位不会像老师那样点点滴滴细致入微地把要做的工作告诉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学习、总结。不具备这项能力就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有很多领域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只有敢于去尝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数控实习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过几个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那几种能力,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勤奋自勉,有所收获,使这次实习达到真正的目的。一个人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人努力,但是一个好的起点和一个富有合作性的环境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几个月的实习就这样过去了,回想起实习生活真有点舍不得。

通过实际操练使我们对数控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到了许多数控操作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在这里,我们由衷的感谢集团提供给我们的这个实习机会!感谢实习老师的精心指导!你们辛苦了!!!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了解了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在工程材料主要成形加工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上,具有初步的独立操作技能。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次实习,让我们明白做事要认真小心细致,不得有半点马虎。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坚强不屈的本质,不到最后一秒决不放弃的毅力!培养和锻炼了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国家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老师对我们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制订了实习守则,同时加强清理机床场地、遵守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对我们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生平第一次有种“学以致用”的感觉,内心很有成就感,也真切的体会到真理必须要用实践去检验,不亲自去动手试验一下。有很多东西是书上没有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得到,纸上谈兵只会让人走进误区,实践才是永远的老师。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验,它还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工作精神和严谨认真的作风。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我更应该真人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出色的专业人才,这次实习让我懂得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览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