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法;互动
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这个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等,同时还有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在很大程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十分完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法的完善和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1]。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就将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法互动展开相应研究,希望对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变起到更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互动的重要性研究
在现代社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也开始逐渐突出,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国家和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和不利影响。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党的十召开以来,党的每一届重要会议和经济发展规划都在强调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并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对此,我们就需要不断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在强化其转变方式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就是一项必须展开的措施[2]。我国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大问题,一般体现为投入较多、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环境问题突出。此外,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体现出很多不平衡的缺陷,造成了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平衡等,也正是上述原因,造成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逐渐加剧,深化了社会矛盾。由此可见,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需要将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有效提升[3]。为了将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转变,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质量,就需要依靠现有法律和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这个环节中,经济法作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文件,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法对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有着直接反映的作用,所以其对经济方式的转变也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在经济法的作用下,能对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引导其经济发展从对数量的关注逐渐转变到质量上,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结合是一项必然开展的重要工作。同时,这项工作的开展还能将强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速度,从而提升经济法的优化和完善,是一项积极的发展策略[4]。
二、依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
第一,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目的就是消费,同时其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人们不断进行消费才能进一步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同时,消费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动力因素,扩大消费的基础上才能对扩大需求,进而对生产环节进行促进,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想要保证正常消费工作,我国也不断发行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诸如《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从各个出发点保证消费的正常进行并将规模逐渐提升[5]。例如,《社会保障法》的实行保证了人们的生活问题,解除了人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敢于消费。《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的实行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有保障的消费环境,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经济法的适当完善也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将投资、出口为主的经济方式逐渐过渡为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第二,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着集约型转变有着促进作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其投入较高、资源消耗严重、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综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十分不科学的,只有不断向集约型经济进行转变,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问题。在集约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科技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对此,我们还需要不断调整现阶段的产业结构,通过对能源的节约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代经济法的完善,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因为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明确提到过相关问题,在法律支撑的背景下,将对企业发展低碳生活和绿色生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经济发展方式有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奠定稳定基础[6]。第三,经济法的完善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很明显存在着经济不协调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区域间的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大、经济结构不协调等。而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经济在发展中的放任自流,导致现在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宏观的调控措施,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得到稳定、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经济法的方式,帮助我国经济走向更为协调的发展方向,如《企业所得税法》中,在实行新的税收政策以来,主要是以产业优惠为主要发展方式,以区域优惠为其辅助作用,在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变,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在此基础上能看出,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着可持续发展转变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作用。
三、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经济法的进一步完善
经济法作为现代社会中反映经济基础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基础上经济法也会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也将紧密地结合,从而不断发现实际问题和工作缺陷,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经过研究,其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环节:第一,金融法。自从2008美国的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美国也对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相应调整,并成立了相应的金融管理机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看出,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和不足就应该及时进行修改,同时加快经济法的优化和丰富。第二,产业法。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的影响,我国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就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振兴政策和手段,以此来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基于现在我国的政策执行力还比较弱,因此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法,由国家进行强制监管和实行,保证其实施环节的正常开展。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弊端,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产业法的推进和发展,为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积极的正面影响。第三,企业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是其主要组成环节,因此国有企业更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担任起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领路人,虽然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收获利益,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肩负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对企业法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校正其发展方向,通过对其经济性质的确立,全面促进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内容设计方面相对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等,同时还包含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现代经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要想真正发挥经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不断对经济法进行完善。通过上文的研究,确定只有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才能对经济法的发展起到更好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广东社会科学,2012,(5):251-256.
[2]江晓波.浅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4,(1):28-29.
[3]赵兴华.试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商场现代化,2015,(1):232-233.
[4]张平.探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经贸实践,2015,(12):69.
[5]汪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104-105.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策略
一、新时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农业的发展可以提升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满意感和获得感,使农村的环境和各方面建设都更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总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对促进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党的五中全会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今,我们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举全社会之力实现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振兴,核心就是产业兴旺,由此可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二、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不充足
没有充足的资金,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十分困难的。当缺乏资金时,便没有资本去研究改善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方法,也无法很好地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会大大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想要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又是十分困难的。首先,农村地区针对一些投资人来说,利润转化率极其低下,投资人更加关注利益,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投资农村地区所获得的利润又不如投资企业或者城市建设高,因此农村地区想要发展农业经济,只能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而想要获得社会资金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可见,农村地区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资金支持不充足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
(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首先,农村居民缺少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其次,农村居民缺少对最新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这就导致了居民不能很好采用合理的方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新时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健康有效发展
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中,往往是第一产业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得不到政府和农民的重视。因此,对于传统的农村经济而言,第一产业的经济支撑往往十分重要。在新时期,为了顺应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政府必须要寻求有效的方式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府可以引导农村居民在维持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对于风景秀丽的农村来说,可以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政府可以投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多建设一些风景优美的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当地特色旅游业。由此可见,在新时期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这样就可以实现农业经济高效发展[1]。
(二)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提起农村,在很多人的眼中,依旧是生活环境不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印象。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支持农村开展一系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包括对农村厕所建设,还有对农村居民的生活设施的建设,例如可以投入资金建设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以供农村居民闲暇时进行消遣。在政府投入了足够的资金之后,就是真正的落实环节。在落实建设基础设施时,政府必须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施工方等,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量,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在落实完施工建设之后,还要进行对基础设施的质量监控,要从各个方面对基础设施进行考察,发现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2]。通过前期的资金支持、完善的施工过程、最后的质量检测环节,就可以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采用各种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
农村居民对国家政策以及对各种技术的理解程度,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想观念,都是其素质构成要素。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政府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免费开设一些农村小课堂,有需要的农户可以听课学习。这些农村小课堂应包括对新型技术的总体介绍已经熟练掌握新技术的方法,也可对新经济政策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的洞察力和整体素质。同时,在授课人员的选择上,必须符合专业要求,了解现在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大学生知识技能水平高,整体综合素质也过硬,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3]。
(四)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在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惠农政策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惠农政策即要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真正从农村居民的利益出发,为农村居民谋福利。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惠农政策,加强对农村发展的经济投入,采取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特色发展。仅仅制定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制定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实际中,从小事出发,真正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政府必须研究如何才能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最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此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付金兰.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20(25):13-14.
[2]桂淑红.新时期下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J].农家参谋,2020(17):17.
1.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推进农村经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保障,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当前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管理的客观需求,这就要求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科学且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
2.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作为农村经济开发的重要物质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但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来看飞,发展仍然较为落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道路交通不够完善。
交通是实现农村经济对外的基础,是农村最主要的设施之一,当前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较为落后,承载量低且宽度不足,无法满足大型车辆的运行,交通网络结构单一,质量较差,甚至在一些地区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
第二,水、电、通讯网络不够健全。
作为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方法,但从当前我国农村自来水的网络情况来看,生活用水的治疗较差,电力也无法满足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设施不够健全,农民无法及时获取信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的水、电、通讯、网络结构不够完善,严重制约农村经济与社会信息的发展,制约农村经济的进步。
2.2 经济发展生产经营模式落后
第一,生产力落后。
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保障,当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严重制约农村经济模式发展。
第二,农业的结构较为单一。
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植业仍然是最典型的生产方式,结构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渔业一体化的农业,降低了产品的质量。
第三,农村市场不够规范。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村市场的健全情况直接影响到商品的流通,同时网络化程度较低,农产品流通的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较为缓慢。
第四,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大量潜在的资源优势,但开发力度低且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大量资源闲置,无法促进资源优势的发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多数农村经济过于封闭,缺乏开放性。
2.3 发展的政策不够健全
制度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前提,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性不够,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与基层干部管理机制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激励机制,存在严重缺陷,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也不够完善,影响农村人才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较差。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对策
3.1 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需求,也是拓展投资领域的重要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管理。
第一,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水平。
要想提高农村道路交通水平,国家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村道路交通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道路的利用率,打造现代化的乡村与城镇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第二,完善农村的水、电、通讯网络的建设水平。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保证后备力量,完善水、电、通讯网络的建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农村工程开发力度,完善通讯网络,实现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信息水平的提高。
3.2 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推动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发展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一,加大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力度。
生产力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力度,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改善管理水平,实现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
第二,加大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改造力度。
这是解决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的主要方法,实行立体化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渔一体化农业方式,建立独特的生产模式,科学合理的布局,建立立体化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
第三,规范农村的经济市场。
这就要求政府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并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体制,确定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完善农村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推动农村市场的繁荣,强化各村与市场的联系,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第四,加大农村资源的开发力度,改善农村资源的利用率。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看到,农村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科学合理的利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资源的转变都具有积极意义,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价值,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协调。
第五,加大对农村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
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增多,这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此,有必要加大农村乡镇的发展力度,除了可以改善农村经济水平外,还可接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回归模型 协整检验
一、引言
随着经济大发展,全球化、区域化、集约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流。中国的区域发展,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三个发展较快的地区。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相关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然而对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已有不少的文献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较为单一,研究对象也只是针对某一行业或者某一两个地区。在针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关于影响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因素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每个人所采取的研究变量却各有差异。因此,本文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就目前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而言,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科技水平以及人力资源状况。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各产业构成状况,就目前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现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对区域发展的因素探究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方面,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H.Chenery和Moises Syrquin明确地将社会产业分为两大部门,即可交易部门与非可交易部门,前者包括初级产品部门和制造业,后者则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其中社会基础设施又包括建筑业、水、电和煤气业、运输业以及通讯业等。Walt Whitman Rostow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影响;应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Paul Romer和Robert Lucas提出的“新增长理论”,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论证了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张丽峰(2008)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论证了1978~2005年京津冀经济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也不同,而产业结构变动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上提到的文献大多都是基于区域经济研究或是基于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研究,但依然存在下面两点问题:一是没有系统地阐述影响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全部因素。二是有的文献在采用数据解释或说明的时候,忽视了数据的平稳性检验。而本文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和补充,利用平稳性检验方法,克服非平稳性,在研究影响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同时引入五个变量,深入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其影响要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进行了短期误差修正。
三、模型建立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
为了研究影响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及该因素对环渤海地区联动发展的影响程度,本文主要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为了保证研究对象的准确性和普适性,此次的模型建立基于较大的样本数据。基于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表示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的人均GDP;表示常量;表示各地的资本存量,用各地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来度量;表示各地的产业结构,用各地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来度量;表示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用各地的人均公路里程来度量;表示各地的人力资源状况,用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来度量;表示各地的科学技术水平,用政府对该地区科技方面的人均投入来度量。为随机扰动项,下标为各地的标识(i=1,2,…,5),下标t是各年份的标识(t=2002,2003,…,2013)。分别是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产出。
(二)数据说明
为了更好地说明影响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各因素,数据的样本容量较大。由于有些数据在整理的过程中较为复杂,例如,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产业结构等数据,需要经过整理或计算得出。因此,对这些数据会在后面做一些较为详尽的叙述和整理,所以在此先就较容易整理的数据着手。以下数据是通过国家统计局整理得出的相关统计数据资料:
表格中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年)是指某一人口群体人均受教育学历(包括成人教育学历、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按现行学制为受教育年数计算人均受教育年限。在此引用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模型来分析。即假定学历Hi是一个离散变量,假定文盲=0;小学=1;初中=2;高中=3;大学=4;研究生=5(因为人口统计年鉴中也是这样的一个序数)。然后查阅统计年鉴中每类学历的人口数,最后对每类学历序数做一个加权平均,权重为相应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为:H=∑HiLi/∑Li。
Li表示的是该学历的人口总数,当i取0,1,2,3,4,5时每个Hi赋值分别为1,6,9,12,16。
(三)数据检验与分析
单位根检验:为了防止虚假回归或伪回归,同时采用IPS、ADF-Fisher和PP-Fishers三种检验方法分别对五个序列进行检验。滞后期数根据AIC原则进行选取,包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具体检验结果如表1:
由以上可知,使用原始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EDF、ST、FC、EGDP均为非平稳序列,利用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后均认为是平稳序列,HR和IS是平稳时间序列。对EDF、ST、FC、EGDP进行变换,分别取对数,回归模型取对数之后为:
此时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结果分析及相关建议
本文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来探究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以及科技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这些因素与该地区经济增长具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证明了资本存量、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就分析的结果而言,不同的变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其中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科技水平次之、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小的是基础设施。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与环渤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该地区地处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本来就相对较好,加上房地产业较发达,因此资本存量对其影响最大不足为奇。科技水平对其的影响也是由于环渤海地区所处的区位所决定的。此外,由于环渤海地区包含我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别的地方基础条件更加优越,所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下面就以上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环渤海地区追求进一步发展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一)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基建产业发展
由以上分析的结果可知,环渤海地区资本存量即固定资产投资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是最大的,但是固定资产投资毕竟是相对固定的,它对促进经济再发展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随着全球地域化大发展的趋势,区域之间在资源、人才以及各种产业集群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强烈。因此,环渤海地区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更应该改变其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目前的经济发展基础上,应当大力发展具有促进经济再发展的产业,如服务业、旅游业以及低碳产业等。争取在区域竞争中更加具有优势。从而促进环渤海地区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基建产业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从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比较弱,第三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与此同时,区域化发展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环渤海地区较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言,重工业相对较为发达,农业次之,而服务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开始变得越来越旺盛,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环渤海地区应当开始逐渐弱化第二产业的发展,转而向附加值更高的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并致力于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和鼓励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内产业的分工、转移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梯度转移,推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化。
(三)加强科技投入,建立区域间产业联盟
环渤海地区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明显,因此加强区域内高新科技联盟显得尤为重要。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谁掌握了高新科技就相当于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命脉,因此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在区域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环渤海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相对较多,但都比较松散和孤立,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区域内有不少较为著名的品牌和企业,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电子产品基地。较之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并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因此,环渤海地区各个省市在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的同时,也应该积极统筹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协调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城镇体系、产业布局等,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积极性,建立合作联动的载体和机制,以推进环渤海地区电子信息业共同发展。
(四)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水平
人才一直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而人才的发展需要通过教育去实现,因此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在教育方面一直位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前列,所以人才一直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尤其是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北京,更要发挥其教育优势,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为促进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就环渤海地区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基础设施对各地区的发展却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乘数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带来多倍于其投入的经济效应。此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对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公共服务体系越完善经济发展速度也越快。
总之,环渤海地区的发展,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要整合不同所有制下的产业资源。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相对较为强大,尤以重工企业为主,而民营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产业发展氛围,二者差距比较明显。因此,有必要对区域内进行联动经济发展机制,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发挥各自的体制优势,实现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质性飞跃。在此基础上,发展环渤海地区经济也要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例如,环渤海地区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之外,还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区域内各省市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加上产品互补性和区位基础设施统一性,为环渤海地区旅游的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广泛的合作领域。较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来说,环渤海地区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同时也比其他两个区域拥有更多的游客。此外,环渤海区域内各省市旅游产业更为成熟,北京有著名的“紫禁城”、万里长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天津有特色鲜明的游览胜地,加上辽东南、山东半岛等邻近海域的优势,该产业便可以作为环渤海地区内效益较高产业来发展。若将环渤海地区旅游和经济资源联成一体,加强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旅游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将会对这一地区的经济腾飞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要兼顾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环渤海经济圈建设。以北京为中心,向区域内其他各省市向外辐散发展。在环渤海区域内,北京是最为发达的城市,它的经济示范和经济带领作用相对其他省市要更为明显。但在整个环渤海经济圈内,北京对其他各省市的带头示范作用似乎还没有发挥到极致,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对较为松散和独立状态,整个区域金融资源亟待整合。因而,加强环渤海地区经济圈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突出以北京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的同时,也应该共建区域内金融发展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为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海飞,林柳林.区域联动及其相关基本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6).
[2] 张振刚,田帅.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协整理论的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5).
[3] 张哲谈,张鹏.科研投入、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 2015(06).
[4] 宋弘.教育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探析――基于省级层面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文化经济,2012(10).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6] 高素英.杨丽芸.滨海新区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互动效应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7).
【关键词】农业 中国经济 发展地位
农业就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速度都在不断加快,农业是工业、商业、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发展是我国人们生存、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是,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农业的发展不重视,认为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这种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造成我国发展过程有的“三农”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角色
(一)农业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农业是人类首先创造的生产活动形式,农业是人类和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和起点。人类社会发展农业能够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尽管我国目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但是第一产业的发展仍然是重要的基础。
(二)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现代科技文明,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产值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发展基础上产生了工业、商业、城市和商品经济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地位和作用在不断提升
在我国近些年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因此,又很多学者认为农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下降。但是本研究认为农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期地位和作用在不断提升和发展,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从我国农业部门的发展来看,其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性质。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同时农业的这种功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被替代。
二、农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农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品贡献
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产品贡献,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农产品剩余,这些产生的剩余能够对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做出贡献。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非农业部门的产品贡献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个是能够满足非农业部门人口对于食物的需求,另外一个是能够为非农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原料,能够进一步促进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二)农业对经济增长的市场贡献
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市场贡献,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农业部门会成为其它非农业部门的重要市场,能够促进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农业人口在进行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对于日常生活消费品的需求非常高,除此之外,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需要本部门的补给,如农业发展需要的种子、有机化肥等等,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非农业部门的支持,如化学肥料、农用机械等等,其市场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
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要素贡献,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的产品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农业之所以能够进入市场是因为农业能够将其剩余产品和其它部门进行交易,而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要素贡献则源于农业资源向其它非农业部门的转移。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剩余的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种要素是农业对经济增长的主要的要素贡献,这两种要素能够更好地促进其它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三、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部门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比例在不断下降,农业部门劳动力比重递减严重滞后于其产值比重的递减,两者呈严重的非均衡的下降,这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特征。但是就我国农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是非常好的,虽然农业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是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却在不断提升。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过程中不应当忽视农业的发展,因为其他部门的发展都需要农业部门的支持。
(二)中国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地位在不断提升,农业部门的发展和工业部门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相互推动相互影响。但是就目前农业的发展来看,我国农业部门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自身的增长。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中国农业部门和其它部门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研究的启示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让工业部门和其它经济部门形成良好的顺畅的发展机制,疏通我国的“内循环”。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和工业等非农业部门的相互带动作用,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影响;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50-02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支撑载体和重要标志,公路交通是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交通运输是连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运输途径。作为最基本、最广泛的交通运输形式,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引导生产力布局、沟通城乡、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发挥着支撑性基础作用,为人员流动和商品流通提供了基础条件;区域经济是由空间资源组成的地区经济集合体,是一定地区范围内产生的资源配置活动和全部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公路交通运输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脉。交通若满足不了经济发展需要,则会制约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安全高效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能拉近工业中心与经济圈之间的距离,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便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便于科学文化传播和人才交流,促进生产资料合理分配,拓宽人们视野,促进人们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公路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国家或区域经济需要由安全、高效和完备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做保障,才会长期发展。高效完备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不仅能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还能改变区域的地理位置的优劣,促进各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公路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会导致交通运输发生变化,而交通运输发生变化,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交通运输的扩大与增强,将提高社会产值,促进国有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与质量安全提升,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基础,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二、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
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是指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各方面与经济发展各方面之间相互协调统一、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应选择适应性发展战略,确保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间的相互适应。
1.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应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增长速度与道路运输需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相适应;路网结构、规模和服务水平,应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以保证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供需平衡。应全面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与公路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提出促进经济发育进化的措施。
3.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应与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相适应。通过实施多式联运,使路网建设和区域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与配合。
4.公路网规划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合理布局,保证区域公路网建设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如区域公路网建设与区域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城镇分布和大型厂矿分布等相适应。
三、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投资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可推动区域内公路运输行业与相关联行业的发展。
2.完成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其直接经济效应为减少公路交通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和提升交通运输的安全性。
3.完成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其间接经济效应为合理布局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加强区域经济联系的关联性。
4.加强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经济运行环境。公路交通运输可改善投资环境,转变人们的思维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5.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拉动区域经济投资。客运、货运为经济建设发展的要素,要想富先修路,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四、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1.提高城市的外在形象。公路的形象与城市的外在形象息息相关,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密切,完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能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外在形象,能提升城市软实力,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经济发展需要资本,要实现资本聚集,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改善交通运输网,完善交通运输环境,从而对沿线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影响,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民间资本、外资和国有资本等融资体系将发挥明显作用,促进知识性密集型产业发展。
3.优化资源配置。区域经济发展与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密不可分,不同地区的经济能力存在差异,主要与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有关,便捷的交通条件能使城市成为有机的整体,形成经济规模效应。若城市的经济圈经济发达,则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很高,且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也会得到完善。
4.促进城市开发建设。公路交通运输是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基础,通过完善城市的交通运输状况,有助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受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和地理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5.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公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能节约运输时间,缩短运输距离,促进科技进步和区域产业升级优化,能将有效的资源流向高附加值的区域,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业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能促进城市经济圈内外的辐射度,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促进技术创新。完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能提高城市外部技术的整合能力,可使城市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城市对人才更具有吸引力。加强城市经济圈内的经济联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好地创办现代化科技企业,建设一批正规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大型企业,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7.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是城市与农村链接的重要工具,公路运输的发展可以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道路的不断扩修,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公路交通是非常重要的经济纽带。我国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实现了村村通、路路通,推进了城乡客运出行服务均等化,形成了城际、城市、城乡和镇村公交客运网络,为加快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提供了公共交通保障和支撑,公路交通运输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8.带动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当地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如对于旅游文化产业,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可带动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我国城乡道路建设的发展,还可推助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五、以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依托公路交通运输,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围绕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对区域经济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加快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公路交通运输快速通道的作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增长。
1 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今年来,随着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农村林业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方面,并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其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女已经形成了林业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的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点。但是大部分农村的林业经济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导致农村林业经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加之林业经济的传统模式的影响,林业经济并没有实现人们预期的发展。我国农村由于自身环境的不同,大体上在沿用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第一种是发展林树行业,其运输成本较高。第二种是林业经济受农业或者是政府的影响,利润较低发展缓慢。这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而言都有一定的阻碍,想要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仍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1]
2 农村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2.1 能够促进农民的增收 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林业的产品种类较多,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并且就业空间比较广。转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民和农村经济而言,有重要意义。农民通过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使农民增加对林业生产资料的了解,使农民能够真正的、放心的进行林业生产,实现农业增收。现阶段,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够提高林业的吸引力,使其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增加农民对其的了解,方便农民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
2.2 能够调整农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 转变农村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其由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能够保证经营者的现实利益,同时还能够合理调整林业经济分工。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降低农民外出打工的外出率,并且调整农民依靠传统种植业的种植方式,能够形成新的农民就业结构。
2.3 能够解放农村生产力 转变农村林业发展方式,能够改变传统依靠手工制造发展林业生产的现状,改变社会化程度低和效益低的状况,促进农村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搭配,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规模经营和专业生产。同时对于林农的生产种植积极性也有重要作用,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3 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吸收社会资金促进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 农村的经济基础较弱,要想实现农村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以林业为主的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中,增强其资金的灵活运用率。同时要大力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扶持农村造林企业形成发展规模,走农村现代林业经济发展道路。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个人或者是企业要寻求税收、信贷等市场经济手段,提高农村经济林、用材林、炭薪林等的支持力度,促进林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要促进农村林业产业链的发展,促进造林大户形成林业的加工生产,提高林业经济的经济效益。
3.2 国家调整对农村的财政支出方式,提高农村林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村资金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意识薄弱,造成农村大量林业发展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不健全,影响了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要调整对农村的补贴方式,对于发展林业的农民,要给予适当的林业补贴,同时对发展林业经济的农民进行林业基础设施重要性的培训教育,对病虫害的防治、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林业管理和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加强应对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林业知识普及,完善林业法律制度 尽管林业经济在农村得到发展,但是大部分农民对林业知识缺乏确切了解,因此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农民的林业知识储备。要注重农民林业知识理论的培养,使农民明确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周期长、问题多、难度大等特点,使其提高林业发展意识。同时政府要大力推广林业发展的常规技术,解决林业生产中的不良习惯问题,丰富林业发展的科技知识,开放农民思想。并且我国的林业法律制度尚不晚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发展问题,不断完善林业法律制度,使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有制度保障,促进我国整体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重要性;现状;关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事业不断扩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业不但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产、产品分配及消费等过程中起枢纽作用,人民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步入了物品全流通时代,在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所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作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连接枢纽,交通运输业也在逐步完善及发展,只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对社会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同时向国家及人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进而对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增强了人们出行的安全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交通运输是社会生存的重要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事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是指在人们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借助于运输设施完成人和物位移的全过程。为满足生活需求人们必须进行连续性的生产,在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中,生产商品等都会发生位置转变的情况,实现这种转变情况的主要工具为交通工具。在生产过程中运输占有重要位置,也是社会生产及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经大量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足及稳定,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可靠保障。
2.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则有效提高了其运输效率及服务水平,在运输业发展的同时,还对其成本进行了极大的降低,这就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当经济水平过低时,就会对交通运输的规模、科技创新及方式等方面产生极大的约束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水平的提升才能促进交通运输产业的平稳发展。基于此,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协调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及探究。只有确保经济发展,才能满通运输发展的需求,还能为交通运输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市场。
三、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推动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1.交通运输业推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在经济链上的扩展。据交通运输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介绍,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拉动经济最有效的载体之一。高速公路投入一亿元,就可以直接创造1800个就业岗位,间接创造2100个就业岗位。每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就要消耗500t到1500t的钢材,4000t到12000t的水泥及1900t左右的沥青等。这样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交通网的便捷可以有效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补,进而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能拉动交通路线附近的产业,增加就业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部原名为交通部,随着名称的更改,交通运输业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也代表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结构与交通运输业结构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某一方面产生改变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经济产业结构起到重要的调整作用,从本质而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推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缩短产业之间的距离,推动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效化,同时还起到调整能源配置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加快速度,技术产业结构在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对运输人才需求的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对交通运输人才的专业性及多样性有着诸多的限制。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业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对人民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衣食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出行更是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的今天,安全出行已经成为人们及社会关注的主要热点。当交通运输业发展过慢将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将交通建设提到国家发展日程中,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将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将极大促进城乡交流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四、国民经济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措施
1.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
为健全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必须不断对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进行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如交通运输发展策略的合理制定,可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对产业发展战略进行适当地调整,加大交通运输业建设项目的力度,对城市交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以此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确保交通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相关部门不重视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将对经济增长造成极大损害。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起着先导性作用,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并加大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推动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改良交通运输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航空水路运输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应站在全局高度增加、协调各运输方式的发展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优化资源结构及降低运输成本。为改善交通运输市场的竞争环境,发展多种运输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同时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加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还能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及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实现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在深刻认识到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性的基础上,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及改良交通运输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新泽,姚智礼.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5):278-279.
[2]张云,孙启鹏,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6).
[4]蒋超楠,孔维一,刘源楮.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探析[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
一、健康经济是新型发展模式
所谓健康经济,是以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健康为目标,以维护生命健康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其中,经济发展健康是人的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则是经济发展健康的基础要求。
健康经济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促进经济运行健康,要求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必须以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前提,促进绿色发展;要求生产要素必须实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集约发展;要求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体现平衡发展。二是经济运行必须以不损害人的生命健康为底线,以保障生命安全、提高健康水平为原则,充分考虑发展的资源显性成本和健康隐性代价,实现生产过程、市场流通、产品服务和消费处置的全程健康,践行人本发展。
健康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资源节约、生态友好、人民健康、社会和谐。它摒弃传统追求物质产出最大化的发展模式,颠覆GDP崇拜的考核体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同时,与全球倡导但难以全面推进的绿色经济相比,健康经济以促进生命健康为基础,以发展高附加值健康创造业为路径,超越了绿色经济的控制性发展内涵,是一种进取性的新型发展模式。
健康经济的核心动力是改革和创新。发展健康经济,体制机制障碍是目前的最大瓶颈。只有通过深化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健康农业、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健康产业,是发展健康经济的重要产业支撑,也是当前全球最前沿的创新领域。必须通过认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把握创新前沿,打造健康创造业,抢占全球发展先机。
健康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在保障和促进人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经济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健康的基本标志,它与人的生命健康共同构成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这既是发展健康经济的根本目标,也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追求。
二、健康经济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健康经济作为新型发展模式,符合党的十提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基本要求。发展健康经济,对于我们践行科学发展、实现十确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健康经济有利于破解当前发展困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投资、高出口、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问题日益凸显,资源环境矛盾愈加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多发重发,经济发展“不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症区”。健康经济超越目前“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等模式,将健康纳入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注重绿色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打造新的增长点,这是党和国家解决社会矛盾、回应群众呼声,重新思考中国道路和发展模式的一次理论自觉,也是破解目前发展困局的根本之策。
第二,健康经济是创新发展,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根本之策。从全球经济发展看,不同时期均有标志性的技术创新引领时展。继蒸汽机、电力、IT技术、新能源之后,生物健康技术突飞猛进,健康产业附加值和发展潜力巨大,已经呈现引领新时期全球经济的趋势,将有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领头羊。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的加速,健康消费需求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我国率先倡导健康经济,将可以抢占全球制高点,在现代生物技术创新、健康产业发展以及扩大健康需求、促进健康消费等方面抢占发展先机,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健康经济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人民的健康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健康经济,保障和促进人的生命健康,本质上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民生工程。生命健康是人的永恒追求,健康经济则是持久的动力之源。健康经济以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人为本专注人民幸福生活,以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
第四,健康经济有利于凝聚国际共识。《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发展绿色经济、倡导节能降耗减排的理念逐渐为世界多数国家所认同。但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失败,意味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将使各国在绿色发展上难以达成全球共识。而健康经济超越绿色经济,其进取型发展理念容易形成全球共识,特别是能够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因此,我国率先倡导健康经济发展模式,以健康来引领发展,有利于在全球凝聚共识,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发展健康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健康经济应成为国家战略。建议全面开展健康经济研究,抓紧制定健康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加强健康经济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意见,将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健康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产业规划。破除限制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制度创新和配套政策支持健康经济发展。
关键词:商务局;对外经济政策;优化
一、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础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合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后,国民经济迅速的发展,甚至在短时间内超越了原有成员国,在国际经济发展局势不稳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商务局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应区位基础、产业基础、机构基础和发展四个方面着手:首先,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区位基础,交通运输是任何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交通运输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和保障基础。;其次,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产业基础,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负面影响之一是冲击本土产业,所以提高本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再次,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机构基础,机构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而外向型经济涉及的部门较多,运作起来环节较多,如若不能畅通的衔接必然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的效率;最后,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发展基础,虽然近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商务局外向型经济基础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二、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分析
由于外向型经济的运转及涉及生产监督、工程制造、行政执法、物流运输、外向型经济金融支付、相关工作保障等多家单位,需要各家单位积极的配合才能有效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本文分别从保税区的设立、出口企业保险的资助、跨境电子商务的制定、出口品牌的打造和扶助政策的制定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商务局提出设立保税区政策。设立保税区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很重大的积极作用,在扩大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使我国更加的全面的融入到世界贸易的发展体系中去。同时国内提出了“一路一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有部分是针对保税区定制的,在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同时提高本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商务局出口企业保险资助的政策。为了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安全的发展应对部分大的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险资助。经济全球化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出口企业境外经营活动的风险,如若有恰当的保险政策那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口企业交易的安全度。因此商务局应积极地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口保险政策。
第三,商务局制定跨境电子电子商务政策。《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规定了电子商务的四种服务模式,同时也提出了部分先行政策,具有很强的倾斜型。而创新型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理念较先一代的具有存量更多、流量更大等完善的优势,在优化电子商务环境的同时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第四,商务局应提醒企业注重出口品牌的创立。品牌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高端的品牌不但能够提高企业产品的输出量还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五,商务局应制定相关的应诉政策。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竞争激烈,国际市场时局动荡,给我国出口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企业的诉求也越来越多,相匹配的应诉政策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出口的情形。
三、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的优化的刍议
本文针对上述的分析提出以下几个可以优化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刍议:
第一,重新整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思路。改革开放将我国外向型经济引入平稳发展的状态,但是经济全球化严峻的国际形势又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对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只有制定出适合发展形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才能保证我国外向型经济稳定而长远的发展;
第二,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着手的重点。统筹运行国家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保障我我国外向型经济顺利发展,其重点应从产业机构升级、加工贸易转型两方面进行调整。首先,升级外向型经济产业机构优化。“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出口的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优于市场上其他的竞争对手,才能在竞争很激烈的情况下占据优势地位。其次,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是弊大于利,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受到发展中国家”殖民“必须加快我国工业贸易的转型;
第三,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具体部署。具体部署分为以下几步:一、加快重庆外向型经济政策制定部门管理创新;二、加快推进重庆特色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三、加快进出口产业基地和特色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四、推进重庆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五、打造重庆外向型经济公共综合服务大平台。
结束语:
商务局对外向型经济政策的优化程度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除了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固化了国际分工,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发展特点,对现有的外向型经济政策提出了优化的要求。本文将多年从事行业的经验与现有的局势相结合提出了几项关于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刍议,希望可以给业内人士带来研究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王任祥,邵万清等.保税港区建设与发展探索[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陈立泰,杨小玲.重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思考[D].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5.
[3]吴文丽,曾雁.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D].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0.
[4]曾庆均.重庆商学院学报[J].2000.1.
[5]卿成.加工贸易对重庆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论文,2014.4
[6]赵青松.中铁国际铁路班列运行特点、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5.
[7]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6.参考文献
摘 要 作者概括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公路运输管理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公路运输 管理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运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已经由单纯的运输行业转变为新型的经济增长点,还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投入,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管理部门如何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需求,加快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优化与完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管理中的重点问题。
一、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下,传统的经济体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着经济市场进行改革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
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满足当前社会的生产需求,换而言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加强、完善。
2.适应经济管理改革的需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公路运输作为当前经济管理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公路运输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联系,良好的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而经济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公路运输的稳定发展。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公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基础在于公路运输,表现较为突出的在于内陆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作为整个交通运输的主干线,公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相关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发展,且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领头羊”,由此不难推出,公路在当代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2.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在公路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对公路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只有直接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完善公路建设,推动该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一个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公路网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完善的公路建设,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公路运输能吸引外资
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良好的公路运输能力,能够更好的吸引外资,带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来加强该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公路运输发展也在很多成都上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管理措施
1.完善公路运输管理
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确保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公路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结合着我国公路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运输管理政策,以此来促进公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在公路运输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公路建设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能够在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能确保公路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中的基本措施。在加强公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其核心在于完善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并结合着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使工程预算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完善,在建立责任、权能、利益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监督、激励及分配等功能,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完善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3.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在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着网络计算机的优势,促进信息整合。且在当前的公路管理中,多数公路已经使用了现代电子工程设备,在提高管理质量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公路运输管理,为其今后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关键词】:聚类分析;广西;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投资增长,经济融合加深,经贸往来愈加频繁。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门户省份,加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承載能力,无疑将会为推动广西区域经济的腾飞提供持续的动力和良好的机遇,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人口、社会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内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仍处于中下水平,与上述提到拥有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是极不相称的。广西下辖的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都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差距,是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现象[1]。如何就广西下辖的14个地级市进行经济发展程度的分析和分类,对于正确认识广西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正确的宏观政策,以促进各地区的良好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区域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首府南宁,位于中国华南地区西部,与广东、湖南等省份接壤,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是中国唯一一个沿海自治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尤以海洋资源和矿产资源为甚。截至2015年12月,全区辖14个地级市,县级行政区111个,行政区划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2015年全区总人口为551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6803.12亿元,占全国的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150元。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人口、社会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地区生产总值还是三大产业结构完善程度等方面,在内陆31个省市中均处于中下水平。区内下辖的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各异,部分地级市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广西吸引着国内外大量的资本和人力涌入,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聚类分析方法研究设计
(一)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依靠单一的指标,是无法对其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与分析的。因此,在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多个评价指标,构建合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独立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本文在参考以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广西各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条件、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选取了11个具体指标,分别是:行政区划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户籍年末总人口(万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不含农户)、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亿元)、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进出口总额(人民币,万元)。为方便后续各指标数据的处理,分别以X1、X2、X3、X4、X5、X6、X7、X8、X9、X10和X11指代。各指标详细数据均来自《广西统计年鉴2016》和《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数据处理
本文利用SPSS19.0对反映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由上述内容可知,研究所选取的11个指标由于它们原始数据量刚的不同,为防止指标取值的分散程度较大,需对各指标的取值做标准化处理。
各指标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X2(地区生产总值)与X5(固定资产投资)、X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X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故而这四个指标不必均作为聚类变量,选择其中一个即可,本文选择X2(地区生产总值)。接着,运用不同的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
(三)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SPSS19.0对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在对选定的11个聚类变量的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依据结果聚类个数的不同,而相继运用系统聚类和K—均值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并得出结果。参考以往文献资料对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分类,以及广西各地区实际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状况,本文认为对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聚类个数分为四类比较适宜。对于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应为:南宁、北海、钦州为第一类;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为第二类;防城港为第三类;崇左为第四类。
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南宁、北海、钦州为第一类,这三个地级市经济相对发达。南宁是广西的首府,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经济发展程度高,产业结构相对完整,良好的区位优势、众多的政策支持以及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使得南宁在多方面的发展都领跑于广西区的其他地级市。北海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处于泛北湾经济合作区域结合部的中心位置,便捷、高效的交通设施,众多经济圈的发展福利,以及丰富的海洋资源、繁荣的旅游业,都推动着北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钦州,南海之滨,北部湾经济区南的中心位置,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依托于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
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为第二类,这9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三大产业结构相对完善,各自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发展优势,经济发展增速较快。
防城港和崇左分别是第三和第四类。防城港是中国的深水良港,是中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对外贸易额较高,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区域合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崇左位于广西西南部,地理位置相对较差,工业基础薄弱,交通设施落后,虽然资源丰富,但限于人力资源的短板,是广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级市。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SPSS19.0对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将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四类,分别是南宁、北海、钦州为第一类;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为第二类;防城港为第三类;崇左为第四类。从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就如何促进广西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增强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度
广西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自依托的经济发展要素也不尽相同,例如人力资本、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地理位置等就相差较大。因此,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发展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发展策略的同时,加强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互通,人力、资金的自由流通,各自取长补短,将为促进各地区的快速、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以南宁、桂林和柳州为主的老牌较发达地区,拥有较发达的工业基础、第三产业和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在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加强与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合作中,要發挥好领头羊的作用,率先做出垂范,积极探索出可供借鉴的合作模式,增强对周边地级市的经济辐射力度,以少带多,以强扶弱,真正促进广西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叠加的政策优势,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在不断加深,积极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我国及各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广西借助于自身的区位优势,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广西的外向型经济近些年来虽有发展,但整体情况仍不容乐观,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制约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后劲以及支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高级要素也存在不足[2]。借助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和叠加密集的国家开发政策,依托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借鉴东部沿海典型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例如上海模式和东莞模式,积极推动广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才能快速、协调地完成广西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强化科技创新,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长期的协调关系,依托于科技创新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指的是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另一个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如果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那么可以说它的高级化程度越大[3]。未来一段时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科技创新,加速广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以统筹科技创新全方位管理;二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保证各项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行使到位;三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保证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更要全面扩大科技创新的主体,落实科技创新成果的投入使用。
(四)完善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地区特色经济
广西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相对发达的地区,例如南宁、柳州和桂林等,除主城经济区外,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尽完善。河池、百色、崇左等市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落后。良好的交通条件、便利的通讯设施、覆盖全面的水利、电力设施等是居民和企业的共同物质基础,更是物质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因此,各地区应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适当扩大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积极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打好“侨牌”,让更多拥有广西籍的海外华人华侨参与到广西的经济建设之中,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各地区应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结合地区优势,大力发展地区特色经济。
参考文献:
[1]孟倩.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2016(1):138-139
[2]李继宏.“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6(4):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