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经济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五大问题
(一)整体发展思路和路径有待厘清,发展模式有待转型
国内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苏南和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浙江模式是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苏南模式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珠三角则是主要依靠承接国外和香港产业转移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三种模式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本质上看,前两种模式走的是自主发展之路,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后一种模式则是依附性发展,容易遭受外部经济冲击,需要加快转型。
淮安等欠发达地区目前以承接东部或周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主要发展思路,走的是珠三角早期的依附性发展路径,虽然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很多县主要承接的是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化工、机械等用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是一些产能过剩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而且所承接产业的规模和体量很有限,无法形成自身清晰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导向,工业化缺乏推手,需要加快转型。
(二)支撑性平台建设滞后,重园区建设轻专业市场体系建设
平台载体建设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各地都比较注重平台建设。但淮安等一些欠发达地区各区县在各种平台载体中并未明确哪些是要着力打造的支撑性平台,哪些属保障性平台。事实上,从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看,园区和专业市场体系是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撑性平台,其他平台都属保障性平台,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两大平台建设。
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它不仅是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供给基地,还是产业集群、经济聚集的重要载体。专业市场及营销网络是原材料和产品供给与产品需求之间的桥梁。但从目前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情况看,各区县重园区建设轻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园区只是工业园区,功能单一,没有原材料、半成品、专业设备和成品专业市场做支撑,无法形成高度产业集群和发达的块状经济。
(三)区县园区产业定位不明确,区域间相互恶性竞争
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非常明显,有的以纺织业为特色,有的以珍珠业、袜业为特色,有的以小商品产业著称。这种特色化发展避免了各地恶性竞争,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各区县园区只能依据资源和招商引资情况确定化工、机械及零部件为主导产业,产业布局、发展定位同质化,产业链短而不全,“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还没有形成,导致招商变抢商,手段大多是提供竞相降低的廉价土地资源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园区带动成效不明显。
(四)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识和政策措施,但缺少相应平台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间的张力得以释放是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的一大精髓。淮安等欠发达地区也很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各种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缺少平台。更具体地说,园区是中大型企业创业平台,专业市场才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平台。只有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体系解决了中小民营企业创业的平台问题,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民营经济才能大发展。
(五)地市和区县的职能、体制机制亟需厘清和明确
从实际情况看,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地市与区县之间人事、财政等体制机制矛盾已成为县域开发区建设瓶颈,项目审批、土地、规划等管辖权限的制约,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可用财力紧张,融资渠道和手段缺乏使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加之土地指标较少,项目等地、等配套现象突出。地市级政府继续简政放权,保障区县园区用地需求是县域园区建设的保障。
二、应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承接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模式转移,确定民营化发展思路和方向,实现以商带工
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推进工业化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苏南发展模式的精髓。淮安等欠发达地区不仅要承接其产业转移,还要承接其发展模式的转移,要实施专业市场建设工程,建立起从原料到产品生产、销售的较为配套的、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体系,走“建一方市场、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之路,实现以商带工,带动园区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着力培养区县特色产业集群,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实现以工促工
学习浙江经验,发展块状经济。每个县重点围绕一个或几个优势产业形成从研发、 生产到物流、营销一个配套的产业体系, 形成“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布局, 避免各区县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共同获取规模经济效应。同时, 鼓励支持与发达地区“结对子”, 共建园区,借力发展。引导区县招商引资不仅要注重引资规模,更要注重引资背后的品牌、管理理念、技术平台、市场空间、环境保护、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培养和形成等。
(三)培育人才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提供保障
浙江发展迅速就得益于庞大的营销人员及其营销网络,苏南地区则得益于庞大的技工人才队伍。要摆脱依附性发展,只有着力培养四支队伍,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一支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一支掌握营销技巧和营销网络的营销人员队伍、一支具有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政府管理人员队伍、一支庞大的掌握各种技能并具有技术革新能力的高级技工队伍。围绕专业市场建设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三大工程,形成相对庞大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队伍。
(四)着力功能配套的平台载体建设,强力服务县域园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
物流发展是专业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有形的和无形的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专业市场发展不起来,或者发达不起来。因此,要着力打造物流运输平台;大胆创新,打造金融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和信息服务平台等功能配套平台载体建设,强力服务县域园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
(五)加强各级财政支持,继续简政放权,促进区县园区建设大发展
一是加大国家、省、 地市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 每年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县域基础设施、 园区开发和专业市场等建设。
二是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很多发达地区都减少了行政审批项目。比如凡是省授予市里的经济管理权限,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授予县(市、区)。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继续削减30%以上。
三是进一步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建议淮安等地原由市级备案的国内企业投资项目,全部委托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备案。市属企业需核准或备案的项目可自行选择由市级或所在县(市、区)核准或备案。除国家、 省另有规定外,省以上审批、核准的项目,由县(市、区)直接上报,同时抄报市级备案。同时,建议总投资3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和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国家另有规定除外)、国省道施工许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下放到项目所在县(市、区)审批。原属市政府审批权限的具体建设项目供地(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方案), 由县(市)政府审批。
四是进一步简化证照办理手续。建议淮安等地,凡县(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符合市场主体登记条件的,在取得法定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文件前,可凭政府有关文件到工商部门办理筹建登记。
五是保障用地需求。 建议淮安等地,已列入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重点建设项目,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同意,可以使用增划的基本农田面积指标,按占用一般耕地报批。市政府根据省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农转用指标和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分解下达各县(市、区)政府,各地在安排年度计划指标时,应优先考虑试点镇、中心镇用地需要。
参考资料:
[1]徐小佶,韦信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一)县政府于每季度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分析全县经济形势,查找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
二)各副县长按工作分工,原则上每月初分别召开分析会议,对分管部门和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并解决相应的困难和问题。
三)建立经济形势季报制度。县发改局、扶贫办、经贸局、财政局、农牧局、水务局、劳动保障局、商务局、统计局、物价局、人行县支行等部门,按季向政府报告经济形势。
二、认真做好经济形势分析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经济形势分析会的主要内容
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加强对各类经济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县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研究分析国家、省、市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关注周边省区、市县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经济指标,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准确客观反映全县经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县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加强对生产总值、工业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物价、节能减排和就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走势的监测预测。
1工业经济运行方面。主要是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分析,包括生产情况和发展趋势如何,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效益状况,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和运行情况,对工业经济发展全局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情况,主要工业品产量和价格变化情况,全县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变化等情况;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科技产业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情况;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源原材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2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主要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候环境等条件变化影响分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进展情况,节水增收、农业生产有关环境等条件变化影响分析;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服务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种植业生产面积、产量;畜牧情况,包括主要畜禽产品的存栏量、出栏量变化,肉、奶、蛋等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农畜产品流通情况,包括农产晶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及其带动农户增产、农民增收的情况;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输转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打算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
3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方面。主要是全县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农村、三次产业和重点行业投资完成情况;投资来源和构成分析,包括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企业情况和非税收入情况;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包括一般性转移和专项转移支付情况;财政执行情况,包括项目建设资金配套情况和公共财政支出情况;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结构和运行态势;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4财政金融方面。主要是财政收入情况,包括税收收入情况和非税收入情况;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包括一般性转移和专项转移支付情况;财政执行情况,包括项目建设资金配套情况和公共财政支出情况;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结构和运行态势;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5服务业方面。主要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传统服务业、生产业和生活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6消费和价格方面。主要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主要消费品的市场容量、供应状况和价格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城乡分布;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能源原材料供应情况和价格趋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及价格走势;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化;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7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主要是全县就业情况,新增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城镇职工、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规模及动态变化,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就业培训和拓宽就业渠道的政策措施;养老、失业、医疗及城乡低收入群众社会保障和基本政策和实施情况;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8为民办实事方面。主要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每年确定为民办的实事。年省、市、县政府承诺为民所办实事工作进度和落实情况;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二)工作分工
经济形势分析牵头和协调组织部门为县发改局,注重对经济形势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各参与部门侧重于对本行业、本系统运行情况的具体研究分析,确保信息资源采集准确有效,不断提高经济形势分析的质量。发改局重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的综合分析,侧重于全县投资形势和项目建设进展分析,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统计局汇总、整理全县和省内外有关县区统计资料,会同发改局共同做好全县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每月定期报送政府办公室、发改局和相关部门。经贸局负责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反映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及生产运行情况,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突出问题,提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建议。扶贫办负责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及时反映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发观和反映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农牧局负责全县农业经济现状、趋势和阶段性的特征分析,及时反映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况,反映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商务局重点做好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运行监测、编报和分析,及时对重要工业品、原材料、农产品和消费品市场做出分析预测,提出建议对策,特别要及时反映市场建设中存在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基本数据统计汇总整理,按月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料及用工公告。物价局负责全县群众生活必需品、重要商品和服务监测,及时反映市场价格运行情况,并提供分析报告。人行县支行主要负责全县金融运行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针对金融运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提出金融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信息中心主要做好国际国内经济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解掌握全国、全省、全市和市内务县区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情况的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其他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责范围和工作特点,及时收集整理本行业的相关资料,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提出对策。
三)材料准备
由县扶贫办、经贸局、财政局、水务局、农牧局、商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物价局、人行县支行、信息中心等部门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分析汇报材料汇总,送县政府办公室、县发改局和统计局具体掌握每月各行业部门的经济分析情况,于每季度第一个月8日前,将上一季度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上报县政府。
三、有关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议程,指定专门工作人员,切实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本部门、本系统经济运行中存在突出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二)充分发挥发展改革和统计部门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县发改局、统计局要共同做好全县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向县政府汇报,并及时向各部门通报情况。统计部门要及时做好数据统计工作,每月5日前完成数据统计,为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县发改局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衔接,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相关统计和分析工作,及时报县发改局汇总。
三)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统计职能和行业部门、基层单位的基础统计作用。要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各部门、基层单位要及时按要求向统计部门报送基础数据,统计部门要及时做好数据统计工作,为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四)不断改进分析方法,加强分析的实用性,严格把好季报检测分析质量关,做到月度有行业分析,季度有综合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提出能见实效的对策措施。同时,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深入调查,快速反映,立足于“短平快”专题分析方面有新突破。
关键词:烟台蓝色经济
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对山东的蓝色经济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烟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入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认真研究烟台的蓝色经济发展,是当前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由此,笔者拟对烟台蓝色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烟台蓝色经济的发展与南方一些沿海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蓝色经济总体规模较小,集群效应不能有效发挥,能够拉动港口经济迅速发展的临港石化和造船企业数量较少、膨胀较慢,新兴海洋产业规模不大,滨海旅游业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科技含量偏低。高科技海洋产业在整个海洋产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海洋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与海洋开发的高技术特性、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需求不相适应。三是发展投入不足。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受紧缩政策影响,涉海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港口建设相对滞后,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四是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以及海上交通事故、突发性油污染等一系列因素,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一、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现已初具规模。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港口建设步伐加快,港口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目前,烟台市新建、续建港口项目18个,港口工程数量和投资额均创近年来新高。以烟台西港区、芝罘湾港区、莱州港区和龙口港区为重点的大型、深水码头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全市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50多个。疏港交通体系建设拉开框架,德龙烟铁路、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开工,烟台西港区、莱州港区疏港高速公路已开始建设。随着港口承载能力的增强和疏港交通体系的完善,有力促进了港口物流和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以烟台港集团、渤海轮渡、中韩轮渡为龙头的海洋运输企业蓬勃发展。
2、临港工业规模进一步膨胀,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全市临港工业实现营业同比增长,造船和海洋机械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海洋产业中增速最快的产业,造船(整船)、船段及海洋工程装备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莱佛士船业、大宇造船、中柏京鲁船业、渤海造船以及巨涛海洋重工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成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同时,启动了一批临港石化项目,万华老厂区搬迁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蓬莱安邦石化进入全面建设施工期,海阳核电一期工程顺利推进。
3、渔业结构不断优化,渔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烟台市大力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加快推进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远洋捕捞和人工鱼礁建设规模,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和休闲渔业基地,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逐步形成了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深入开展药物残留专项检查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五大专项行动,推行水产苗种许可制度,完善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提高了水产品质量水平。
4、滨海旅游业投入持续加大,特色旅游集群初步形成。烟台市以打造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为中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原则,不断加大滨海旅游业培植力度,先后启动实施了烟台大南山生态建设、牟平养马岛旅游综合开发、蓬莱三仙山景区等一大批旅游开发项目,在全市形成了旅游投资开发热潮。目前,全市在建旅游项目42个。随着旅游开发的持续加大,龙口南山、牟平养马岛、开发区金沙滩以及蓬莱、长岛、海阳等海滨度假区特色旅游集群逐步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更加均衡,产品体系更加完整,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
5、海洋新兴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成为蓝色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市海洋风电、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猛、后劲足,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大唐莱州风电一期工程、莱州东源土山风电项目9个风电项目全部竣工投入运营,海阳市行村镇的海洋化工产业园、莱州市银海盐化工产业园现已初具规模;烟台东诚生化、布鲁拜尔生物制药、东方海洋、万利生物制药等一批海洋生物制药企业新产品开发也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进入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二、新视角下的烟台蓝色经济发展思路
推进烟台蓝色经济发展从金融危机等新视角下分析,必须站在宏观的高度上,以全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机遇为契机,抓住国家政策调整和拉动内需的重大历史机遇,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实现陆海联动发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投资,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临港物流业发展,突破发展临港石化、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核电等重点产业,提升优化现代海洋渔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培植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进一步膨胀海洋支柱产业规模,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发展现代临港物流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港口资源优势,以港口为龙头,按照“综合物流区”和“专业物流链”的模式,发展现代临港物流业。加快建设一批临港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全力做好烟台保税港区的规划和争取工作。着力打造芝罘湾港区、烟台西港区、龙口港区、莱州港区等几个现代临港物流园区。采取合并或调整航线等资源整合的方式,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2、重点发展造船、核电和石化等临港工业基地。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的原则,做好临港工业规划和发展。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业要抓住国际船舶制造业加快转移和国家出台《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机遇,加快建设开发区、蓬莱两大船舶及海洋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区,重点加快海洋工程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艇等特种船舶和高技术新型船舶的建造,同时着力发展船舶配套企业,培育船舶配套产品集群;核电产业要结合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以海阳核电的建设为契机,积极引进核电通用设备制造项目,搞好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完善核电产业一体化体系,规划建设海阳核电产业园区和莱山核电技术研发集聚区;临港石化产业重点依托现有油品及化工码头、液化仓储基地以及大型石化企业等,启动建设烟台化石化学产业园,重点抓好万华老厂搬迁和莱州至昌邑、烟台至淄博地下疏油管线的建设。
3、优化现代海洋渔业,大力发展深水养殖。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加大科研推广力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资源修复,不断提高渔业资源有效利用率、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以海参、鲍鱼、名贵鱼等名优高效品种的养殖,提高水产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实施渔业质量安全监管,加大病害生态防治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大力实施以人工增殖放流、鱼礁建设、深水网箱养殖和保护区建设为主的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工作。
4、整合陆海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科学整合陆海旅游资源,完善产业体系,推动滨海旅游业由数量型到效益型的转变。积极培育“1+3”旅游板块的亮点,整合各板块的优势资源,促进区域融合。通过重组、引进等方式培植大型旅游公司形成集“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旅游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城市品牌,积极推出旅游精品路线和产品,丰富海上游、滨海度假游、海岛民俗游、“渔家乐”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富有海洋特色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提升滨海旅游服务水平。同时,对全国最大的陆连岛――芝罘岛的规划建设加快进度。
三、加快推进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建议加大对烟台市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烟台市的港口发展对于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烟台港西港区建设处于规划扩建期,德龙烟铁路建设进展缓慢,蓝烟铁路档次低、运力不足,难以满足烟台港发展需要。建议将烟台西港区、德龙烟铁路、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重点项目纳入全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统筹研究推进,并在土地使用、海域使用金征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烟台港持续快速发展。
2、建议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加大对海洋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整合优势科技资源,主攻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在海洋生物制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监测技术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成果,为促进海洋经济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3、建议深化海洋经济投融资机制改革。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建议中央财政增设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将收取的海域使用金省级留成部分全部用于海洋经济发展,真正做到取之于海、用之于海。二是制定海洋经济投资优惠政策,健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快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行政性收费减免政策、贷款利息补贴政策,鼓励涉海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上市融资,积极利用外资或开展国际合作。
4、建议继续纵深推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一是扩大水产品出口。利用烟台现有的水产品生产优势、价格优势、地缘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强水产品养殖、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提高和监控出口水产品质量,化解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培育出口创汇多、产品结构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产品,推动优势产业做大、龙头企业做强、知名品牌做优,促进出口持续增长。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海洋企业“走出去”的规划指导。加快制定优惠政策,健全服务与保障体系,努力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环境,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1、《烟台市海洋史志》
县人大常委会关于经济环境治理工作 和县城市容环境整治情况的视察方案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第**次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县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将听取县政府关于经济环境治理工作和县城市容环境整治情况的报告。为全面掌握我县经济环境治理和县城市容环境整治情况,提高会议审议质量,特制定本视察方案,供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时参考。 一、视察的指导思想
围绕“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战略目标,创优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以优良的环境促开放、促引资、促招商、促发展,打造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平台。 二、视察内容 (一)视察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二级单位为创优经济发展服务情况。 1、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创优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和有关优惠政策的情况; 2、为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服务的承诺是否兑现,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制是否落实; 3、推行“一站式”办公情况; 4 、应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审批的项目是否全部纳入,是否存在双轨运行现象; 5、审批项目收费是否合理,程序是否规范,是否按规定标准执收执罚。 (二)与民营业主、纳税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座谈。 1、看各职能部门服务是否到位; 2、看市场准入环节是否存在设关设卡,索、拿、卡、要等问题; 3、是否有乱作为和不作为现象; 4、对创优经济发展环境有哪些建议意见。 (三)对妨碍经济发展个案的处理情况及跟踪监督情况。 (四)对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分析,揭示原因,提出对策。 (五)视察县城市容环境整治情况。 1、主街道卫生及市容市貌情况; 2、广场路120急救通道、人武部军事通道、鲍竹路出口路、北门沟口路治理情况; 3、城区集易市场建设及管理情况; 4、纵横大道规划及建设情况; 5、征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对市容环境整治方面的意见建议; 6、视察城市监察大队、环卫所的管理和队伍建设情况。 三、视察方法和步骤
本次视察采取查、谈、看、听的方法进行。
查:调查执收执罚单位办理行政审批行为是否合法,程序是否规范,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定费行为、罚款管理是否规范,行政审批收费、罚款是否进入财政专户。
谈:召开民营业主、纳税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座谈会,了解职能部门服务情况。
看:看执收执罚的文件依据,了解执收执罚行为是否规范;看主街道、广场120急救通道、人武部军事通道、纵横大道、集贸市场等,了解县城市容市貌。
听:听取视察单位对创优经济环境和市容市貌整治的情况汇报;听取民营业主、纳税大户对经济环境治理方面的意见建议,征求居民对市容和环境整治方面的意见建议。 四、视察范围。 县直单位:行政服务中心 监察局 公安局( 交警大队 ) 工商局 建设局(房管局 城建监察大队 环卫所) 物价局 技术监督局 药品监督局 环保局 土管局 卫生局( 卫生监督所) 文体局 民政局 畜牧局
运管所 乡镇:*** *** ***
县人大常委会关于经济环境治理工作和县城市容环境整治情况的视察方案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7002
1引言
林下经济是我国林业经济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它是在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来对养殖业等产业进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这种经济模式并没有对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因而这一模式的应用,对林地生物的多样性的实现,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发展,林下经济模式的推广,可以被看作是对林业经济进行优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2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
2.1发展林下经济的客观条件
在对林下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地区在竹林中发展竹荪种植,在板栗林中开展栗树菇种植的做法,就是对林下经济进行发展的表现。从客观条件因素来看,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主要与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两大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从国家绿化委员会公布的2015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数据来看,我国的森林面积已经达到了2.08亿hm2,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21.63%[1]。通过将这一数据与之前国家在森林普查工作中所获得的数据相比,可以发现,我国的国土森林覆盖区域面积表现出了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趋势的出现,为国家林下经济,提供大量的发展空间。从国家政策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看,国家对林业发展的扶持,为林业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关注,也让这一经济模式成为了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方式。
2.2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从这些地区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来看,它的生产模式主要包括了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这两大生产模式。广西桂林境内一些地区的肉鸡养殖业就是建立在林下经济模式的基础之上的。除此以外,桂林市荔浦县等地构建的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森林观光旅游业,也可以被看作是林下经济的一种特殊化的表现形式。公司模式和以协会、合作社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是林下经济的两种主要经营模式[2]。其中,公司化模式主要指的是一种以公司、林下经济养殖基地和农户为核心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企业可以为农户提供种子(原料或动物幼崽)、种植(养殖技术)、防疫技术和产品收购服务。农户利用企业提供的材料进行种植(养殖),由于这种方式可以让农户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了国家林下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合作社模式主要是通过组建担保协会及生产合作社的方式,来发展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户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3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规模化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可供借鉴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较少。在缺乏完善的产业结构的情况下,总体效益不明显和林下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的问题,是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政府层面的问题
从政府在林下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林下经济的引导作用,林下经济的扶持作用和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监管作用,是政府所要承担的主要责任,同时,在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贷款措施不完善、森林保险机制不完善和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林农、林下经济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3.2企业层面的问题
从前文中的论述来看,以公司、林下经济种植(养殖)基地和农户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是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经营模式。在一些与林下经济有关的企业之中,企业在对利益分配过程中损害农户利益的措施和企I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给林地造成的生态破坏和企业因自身经营问题所引发的资金问题和销售问题,也会给林下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4]。
3.3林农层面的问题
从林农层面的因素来看,农户自身的生产积极性,是事关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农户个体因素来看,农户土地生产意识较低,是林下经济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从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来看,一些山村交通条件较为落后,在与外界联系不畅通的情况下,正常的市场交易并不能对农户家庭收入的提升提供帮助,而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让农户丧失了提升土地生产能力的意识[3]。同时,由于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劳动力严重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在村中的老年人和儿童并不具备提升土地生产能力。除此以外,对林下经济模式的观望和对林下经济收益预期的担忧,也是影响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4林下经济的发展建议
4.1政府层面的发展对策
从林下经济的自身特点来看,良性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是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的重要因素。对林下经济的生产问题和林下经济产品的市场问题的关注,是政府在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对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1)政府部门需要对林下经济的发展重点进行关注。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对本地区的森林资源现状进行了解,在对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林下经济的发展形式,在构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以后,政府部门需要对企业准入制度和产品转入制度进行完善,并通过构建监督检查机制的方式,对林下经济中的生产行为进行规范。在对林下经济的产品服务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构建交易市场,鼓励企业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和构建产品认证机制的方式,对农户和林下经济企业的市场风险应对能力进行提升。
(2)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也需要对与林下经济有关的经济政策进行完善,这就要求政府在日常工作中,要对与之有关的保障措施和金融支持措施进行完善。
(3)林下经济相关政策的透明性的强化,也是政府部门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这一措施的应用,可以让企业和农户对林下经济的政策环境进行充分认识。关于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不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鼓励农民回乡就业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从林下经济与我国食品工业之间的联系性来看,可食用性林下经济产品的产品安全问题,也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林下经济经济产品的产前管理、产中管理和产品上市以后的流通管理工作需要成为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的完善,也是国家在解决林下经济产品的产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
4.2企业层面的发展对策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因素已经成为了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自身竞争力和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是企业在参与林下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针对国家对林下经济发展问题所提供的优惠政策。企业应该将林下经济产品的产品质量的提升,看作是事关自身发展的重要问题。对此,企业可以通过积极申请有机食品品牌、绿色食品品牌、国家驰名商标和省级著名商标等措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合作的方式,为农户提供一些较为先进的林下经济发展技术。针对市场因素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订单化生产形式的应用,对农户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行提升。也可以通过对与之有关的信息收集体系、营销策划体系和宣传推广体系进行完善的方式,对自身的林下经济经营战略进行完善。除此以外,一些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项目的构建,也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
4.3林农层面的发展对策
针对小农思想给林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林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深对林下经济的了解。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农户需要对与林下经济有关的产业政策进行了解,进而通过申请相关保障措施的方式,保证生产活动的进行。例如在对适宜林下经济模式的作物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农户需要将一些适合林地肥力条件、喜欢在阴凉环境中生长的作物进行应用,食用菌、中药材和一些工业原料性农产品的种植,可以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应用。在发展林下养殖业的过程中,农户需要对以草、禽畜、虫、林为主的林下畜牧经济模式的构建方法进行了解。其次,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农户也需要对一些与林下经济有关的新技术进行学习,进而在从事r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生产出货真价实的绿色产品。第三,为了避免林地资源的浪费问题,在需要常年外出的情况下,农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机制对林地问题进行处理[5]。
5结语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是这一经济模式的重要支撑,农户是这一模式的投资主体,政府部门发挥的是一种宏观调控的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品牌效应之间的综合作用,是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佳.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张秀宏.浅谈林下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与建议分析[J].现代农业,2015(12):68~69.
[3]刘志炜.浅谈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与建议[J].林业科技情报,2013(1):16~18.
[4]苗雨露,周杨,杨春宁,等.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森林工程,2015(5):35~39.
1.林地经济发展现状
敦化市地处长白山腹地,林地资源极其丰富,现有林地面积88万公顷。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林地经济纳入大农业发展战略,积极宣传,大力推动,使全市林地经济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截至目前,全市(不含三大林业局)有人参、西洋参留存面积1800公顷,纯收入1亿元;食用菌4.1亿袋(椴),纯收入4亿元,野生采集纯收入4000万元;林蛙养殖500多户,放养量近3.5亿只,纯收入5000万元;柞蚕1479把,纯收入5000万元;经济动物纯收入1000万元;果树600公顷,纯收入400万元;林下参种植面积4000公顷,其他菌类239.5万袋,桑蚕1l公顷,养蜂1万箱。林地经济纯收入6.54亿元。三大林业局林地经济实现总产值2.49亿元。全市林地经济纯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49.24%。
经过多年发展,全市林地经济发展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多年来,根据本地实际,市委、市政府就林地经济发展采取了诸多措施,从政策上引导农民跳出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向更广阔的领域谋发展促增收。各林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也制定了许多具体措施大力推动,使林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是林地经济发展种类多、产销两旺。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已形成了食用菌、地产中药材、红松果林、野生采集、沟系养殖等多类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三是广大农民及林业职工发展林地经济劲头十足。在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的感召下,广大农民及林业职工不等、不靠,积极投身林地经济发展,有能力的自己干,能力小的联合搞,部分产业已初具规模。四是产业大户带动作用明显。许多农民都看到了产业大户的可观效益而效仿跟进,推进了林地经济发展。五是合作氛围浓厚。三大林业局在林地经济发展上采取一视同仁的优惠政策,既照顾本局职工也兼顾周边农民利益,促进了和谐发展。
2.林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未形成营销网络体系 分散经营、各自为战是敦化市林地发展经济的突出问题,没有营销主渠道,导致市场价格不稳定,产业利益受损。如黑木耳产业,年产近两万吨,而全市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黑木耳集散地,每年绝大部分产品被商贩运往黑龙江增值销售。
2.2扶持力度不够 人参产业是本地的传统优势产业,无论从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市场前景广阔。但在近年来,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主要是参种植地审批太少,没有发展空间),人参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已由原来的2300公顷下降到1800多公顷。
2.3品牌过多,没有自主名优品牌 相当一部分产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导致产品经济效益不佳。即使有品牌,也缺少名牌。如食用菌(黑木耳)三大林业局,黄泥河,江源镇等都有品牌,存在品牌多、杂的状况。
2.4相关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全市地产珍贵中药材有许多品种是本市三大制药企业的主要原材料,如人参、返魂草、贝母、羊藿、龙胆草等,用量都很大,但是三大制药企业进货渠道多在域外,很少收购当地产品,降低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2.5对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不够 河泥鳅鱼、细鳞鱼、川丁子鱼、板撑子鱼、薇菜、蕨莱、刺五加、穿山龙、猪苓等物种是敦化市的特色动植物品种又是敦化市地产的美味食品。但是近年来,由于保护力度不够,许多人以掠夺的方式进行采捕,致使许多物种数量逐年下降。
2.6缺乏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 敦化林业局、大石头林业局、黄泥河林业局作为大敦化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敦化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据调查,在全市林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缺少与三大林业局之间的深层次沟通,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市场整合、技术的交流、信息的沟通等方面。
3.林地经济发展的建议
3.1应制定全市林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2011年底全市林业改革将全面结束。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林业改革后的有关配套政策,调动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推动林地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把敦化市林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成林业经济强市,需要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结合全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全市林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对重点产业如人参产业、食用菌产业、中药材产业、林蛙产业、红松果产业等制定出具体发展战略。
3.2发展人参产业,推动医药名城健康发展 人参产业是敦化市优势产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参农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当地还具备人参产业发展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给人参产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契机。结合敦化市医药名城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参种植地审批指标扩大人参种植面积;二是对疏林地进行截伐改造,栽种人参改变林相,对尚未发包的林地进行发包,积极引导林权人种植林下参;三是推广新技术,实行参地重茬种植和大田种植。
3.3发展红松果林产业,扩大红松果林栽植面积 红松是我国东北特有的树种,红松果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发展红松果林是一次投入百年受益的产业。据调查,全市现有红松林地面积8.08万公顷,可栽红松林地面积为3.7万公顷,按林业局规划每年可栽3700公顷,10年后可全部完成。届时红松林地面积可达11.7万公顷,30年后基本达到盛果期,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912元。为此建议市政府大力发展红松果林产业,并给予苗木补贴政策,鼓励林地承包者实行退耕还林地栽红松、次生林地栽红松、荒山荒地栽红松、林冠下栽红松等方法,扩大红松果林面积。
3.4做好养蛙沟系的承包、延包和转包工作,大力发展林蛙产业 林蛙是长白山特有的品种,是集食用、药、补为一体的珍贵蛙种,具有润肺、补脑益智等功效,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敦化市地处长白山腹地,现有适合养蛙沟系800多条,具有得天独厚的养蛙条件。因此,建议市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一要结合林改政策做好养蛙户延包、转包工作,稳定养蛙产业;二要大力支持招商引资,搞好林蛙的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推动产业大发展;三要发挥协会作用,提高养殖技术。建议全市各养蛙集中区乡镇都要建立协会组织,有计划地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工作。聘请专家、教授做技术顾问,以提高全市的养蛙技术水平;四要对养蛙户做好登记工作,并有计划地审批一定数量的孵化池和越冬池,以满足养蛙产业的发展需要。
3.5利用采伐剩余物发展食用菌产业 几年来,食用菌产业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发展到4.1亿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据调查,全市每年木材采伐剩余物有15万吨左右,除绝大部分供木材深加工企业外还有近3万吨剩余物没有得到利用。而食用菌产业每年还有近5千万袋的发展空间。建议林业主管部门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前提下,对尚未得到利用的采伐剩余物对外进行承包加工出售,使剩余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解决敦化市食用菌产业因原材料短缺而价格上涨过快的突出问题。
3.6搞好林业资源保护工作 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选择。针对敦化市部分稀有物种遭到毁灭性破坏的事实,建议市政府及主管部门,对敦化市特有的珍稀物种如薇菜、刺嫩芽、刺五加、羊藿、五味子、山葡萄、冷水鱼等物种加大保护力度,打击以灭绝方式进行采捕的行为。切实保护好敦化市的稀有物种。
刚才,大家就创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投资环境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听了大家的发言,感到在座的重点企业负责同志对的发展是非常关心和支持的,对优化的经济发展软环境特别是投资环境也是非常关心和支持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及时予以采纳;对大家反映的问题,分析后将逐项抓好限期解决。下面,我强调几个问题:
一、要高度重视企业发展环境,真正把软环境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来抓
去年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决策部署,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来抓,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企业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政策环境得到优化,投资者进入的门槛明显降低;设施环境不断改善,高效便捷的投资创业体系初步形成;人文环境彰显亲和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明显增强;法制环境有了改观,“三乱”等现象进一步减少。可以说,现在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竞争力越来越强,吸引力和知名度越来越高。去年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又好又快发展的可喜成绩,是与企业发展环境的创新优化分不开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受理投诉举报、企业“双评”以及企业发展环境暗访等情况看,干扰和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还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在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方面,有的部门单位习惯于坐等办公,按部就班,照“章”办事,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措施不到位;有些单位办事效率低下,行政审批层次多、环节多、流程慢、周期长,迫使企业到外地办理业务,导致税源外流;有的部门政务信息透明度、共享度不高,甚至搞信息垄断,造成信息不对称;还有的机关工作人员衙门作风严重,服务质量差,甚至个别地方“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执法和收费方面,有些执收执罚部门凭借手中的权力乱执法、乱作为,逢查必罚,张口要钱;有的执法人员作风粗暴,刁难企业和群众,“吃拿卡要”,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的单位违规收费、强行摊派、强制入会、强行培训,“三乱”问题还时有发生。在市政公共服务方面,有的公用事业单位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力,造成企业恶意竞争,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个别地方存在对乘坐公交车、道路照明、网络及有线电视使用服务等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投资者的生产和生活,等等。目前我市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水平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与市委、市政府创新优化发展环境的标准相比,与企业的愿望和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对企业发展环境的现状一定要有正确的估价,对存在的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今年确定的“一个目标”、“六项投入”、“三化发展”、“三大保障”的任务目标,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靠一流的发展环境作保障。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企业发展环境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企业发展环境,强化“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的观念,进一步增强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软环境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来抓。
二、要进一步加大创新优化力度,努力营造一流的企业发展环境
营造良好的企业外部发展环境,是对企业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支持。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创新优化力度,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设施环境、人文环境、法治环境,不断提高环境竞争力。
(一)要强化对投资创业的服务。各级各部门尤其是与会的市直经济管理、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以投资人为本,以创业者为本,以项目为本,加快打造高效便捷的投资创业服务体系,为每一个投资者和自然人提供公平、顺畅、有效的服务。要强化对行政审批收费事项的监督检查,对所有审批收费事项全部纳入监督范围,全面取消自由裁量权。要深入实施挂牌保护制度,进一步扩大对重点企业、重点建设项目挂牌保护的范围,通过定期走访、热线联系等密切与投资者的关系,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他们在创业、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要充分发挥“行风在线”、“政风行风网络监督直通车”的作用,在第一时间受理企业和群众的投诉举报,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解决问题。要大力推进政府、企业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二)切实加强对行政效能的监督检查。特别对经济管理、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等直接与群众打交道部门的服务质量情况,要开展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以及行政审批层次环节多、效率低下等问题。要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和暗访等形式,对行政审批、投资创业服务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及时查处窗口人员工作作风和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在办公时间上网聊天、玩游戏、打扑克、搓麻将等人员,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
(三)突出抓好企业发展环境问题暗访。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企业发展环境问题暗访活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走出去,深入不同类型企业,与企业主要负责人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具体人和事,征求企业对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投资审批提速30%目标情况列为企业暗访的内容。对暗访发现的问题,逐个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单位,责成搞好问题排查、制定针对性强并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抓好问题限期整改。同时,组织对整改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确保问题限期解决。通过开展企业暗访调查活动,全力营造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畅通政府与投资者的联系渠道,积极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四)严肃查处“三乱”案件。近年来,“三乱”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在一些地方和个别单位仍然存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查处“三乱”案件作为优化发展软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三乱”案件的查处,搞好警示教育,引导各级各部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有效遏制“三乱”行为的发生,为投资创业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存在“三乱”问题的部门、单位和人员,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并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认真落实有奖举报制度,对经查实的“三乱”案件的投诉人,要按有关政策规定兑现奖励,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要建立通报和曝光制度,凡对查处“三乱”案件工作不力、经督办催办久拖不决的地方和部门,要在全市通报批评;对典型的“三乱”案件,要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
(五)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力度。认真落实“两标准、一办法”(《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创新优化标准》、《市经济发展软环境惩治处理标准》和《市重点企业、重点建设项目挂牌保护实施办法》),确保市委市政府创新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各项决策措施落到实处。尽快建成启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各窗口单位行政审批行为的在线监控。完善企业“双评”制度,从企业数据库更新、“三乱”案件责任追究、“双评”结果使用等方面,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双评”活动实施意见,精心组织企业“双评”活动,确保评议结果更加客观、公正。积极推行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承诺,从领导干部到机关工作人员都要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一系列规定要求,自觉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促进派。
三、企业要在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在潍企业负责同志在搞好企业经营发展的同时,主动建言献策,积极参与监督,为创新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的软环境建设,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要积极宣传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从企业的角度宣传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对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外商投资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潍投资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近年来出台的招商引资、促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等经济政策,积极宣传创新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政策措施,使投资者和企业加深对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的了解,更好地参与和支持的经济发展。同时,使更多的外商坚定在潍投资兴业的信心。
二要主动就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建言献策。企业负责同志不仅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对各地优化发展环境的新招数了解的多,而且对我市的投资环境有切身的感受。要主动建言献策,多出注意、多提意见建议,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完善创新优化发展环境的措施,促进我市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升。
为深入了解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破解当前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省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于5月4日召开会议,专门听取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人关于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总体汇报。随即,视察组先后对松原市、辽源市、四平市和白山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围绕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有效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主题,许多参加视察的常委会委员提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振信心,督促各项政策的落实,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我省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把脉”――找出症结所在
我省的民营经济发展起步较晚。2007年,省政府提出了实施民营经济三年腾飞计划,民营经济开始迅猛发展,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从总体上看,我省民营经济依然处于成长时期,尽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总量少、企业规模小、质量不高仍将是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视察组了解到,我省的企业从数量看,虽然民营企业占有较大比重,但是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单位规模相对偏小,缺少一批能起牵引和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尤其缺乏在行业中占有相当份额的龙头企业。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资金短缺问题,仍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难题。”视察中,有的常委会委员直截了当地指出,从体制和政策两个方面看,尽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但省政府和各地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还有待去贯彻落实,个别具体执法部门和具体执法人员在落实政策和具体执法过程中,重处罚,轻管理,对民营企业引导、扶持、教育不够,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还存在隐形费用支出问题。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其中,部分企业经营理念还相对落后,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匮乏。”虽然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新上了一批较大项目,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发展,但是大部分民营企业仍然以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比重较小,能够叫响的“优质产品”、“名牌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民营企业仍然沿用家族式经营,作坊化生产,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水平不高。
民营企业人才队伍仍然以当地原有人才构成为主,引进的域外人才很少,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以及专业技术背景和创新意识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市场开拓、资本运营、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了企业发展。
“良机”――政府抓住不放
“虽说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也存在重要的发展机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负责人认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等措施,为“保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会使民营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我省民营经济正处于政策释放期和投资产出释放期,所以,作为政府部门下一步抢抓机遇加大工作力度显得尤为紧迫。
从年初省政府召开全省民营经济腾飞暨全民创业推进大会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围绕目标责任,全面提升了服务品质和工作效率。“今后一个时期,作为政府部门要继续在强化千户成长型企业的生产组织、深化银企合作、推进全民创业、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上力争取得了明显成效。”
“支招”――破解发展难题
2009年5月25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由省人大常委会视察组提交的《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交的《关于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民营经济实质是民生经济、百姓经济,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在民间。”许多常委会委员认为,政府部门要广泛宣传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调动“干部干事业、能人搞实业、百姓创家业”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能创业的浓厚氛围,掀起新一轮全民创业的热潮。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的常委会委员建议,要加大信贷支持,建立银企对接的长效机制,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计划,帮助企业获得资金扶持。
怎样才能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协作、小产业大规模”的集群优势?审议中,有的常委会委员建议:“政府应做好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充分依托工业集中区的载体作用,推动民营企业空间上进一步集中、产业上进一步集聚。”可以选择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广阔市场发展前景的企业,在技术、资金、市场、管理和服务上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促使骨干企业、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加快成长,做大、做强、做久,通过培育、支持和引导,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从而加快产业集聚。
“政策是好政策,但落实过程中有时就变了样。”不少民营企业负责人对省人大视察组成员大倒苦水。几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多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文件,去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又先后推出了“拉动内需十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根据本地实际也制定了相关鼓励和扶持全民创业的具体配套措施,政策支持力度可谓前所未有。“要切实抓好已经出台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工作,狠抓政策兑现,集中精力使这些好政策惠及更多的民营企业。”部分常委会委员同时指出,各级政府还应考虑和出台帮助企业吸引人才,鼓励人才进入民营企业的配套政策。
刘云: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了2011年及今后5年的工作任务,中卫要以“踏石有痕,抓铁有印”的韧劲和精神,狠抓落实,为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作出积极贡献。建议对新宁(中卫)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土地制定优惠政策;免收70%的国有未利用土地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鼓励利用荒地发展工业;对中部干旱带50万亩节水农业示范项目给予扶持;在宁夏建设硒砂瓜种子繁育基地,保障和促进硒砂瓜产业较强健康发展。
张银屏:建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改变单一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力争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目标;在实施生态移民工作中切实加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建成集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社会参与于一体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共存的养老保障体系。
周金柱:建议尽快把固―西高速公路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加快解决西吉县城乡饮水困难进程;出台自发移民相关扶持政策;对宁夏(西吉)闽宁产业园建设给予政策支持;制定《统筹山川发展的具体意见》。
海成瀛:把生态移民与退耕还林结合起来,将生态移民户部分耕地纳入退耕还林给予补助。制定生态移民搬迁管理法规,规范生态移民工作。设立退耕还林专门机构,负责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管护等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马爱平:加大对银川月牙湖移民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扶持力度。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和道路建设力度;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建设,节约土地,解决发展空间问题。社会事业方面:规划建设五保大院,对月牙湖卫生院进行扩建并配套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扩建大塘北村五队教学点,解决该村学生上学远难题和移民安置区学生上学问题;加大对移民迁出迁入地户籍管理和计划生育管理。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扶持月牙湖乡万亩奶牛养殖园区建设,扩建月牙湖乡集贸市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白雪山:建议自治区在工业产业布局上向太阳山工业园区倾斜;着力推进黄河金岸建设,争取到2025年,吴忠黄河两岸达到50万人居住的规模;大力推进生态移民为主的扶贫开发,建议在移民搬迁中包干、切块,调动县市(区)的积极性,加快扶贫开发步伐。红寺堡是个移民地区,目前,红寺堡区经济社会发展困难较多,建议自治区专题调研,帮助解决体制、发展、建设中的问题,促进红寺堡区加快发展,缩小与周边地区的差距。
李鸿儒:建议进一步加大交通主干道建设力度,及早动工修建固原市东山坡至毛家沟段西兰高速公路,解决六盘山地区交通主干道“断头路”的问题。要按照“一县一特”的要求,将隆德县道地中药材和球宿根花卉产业列入自治区“一优三高”农业发展规划,给予资金、项目方面的扶持,并支持中科院、农科院的专家与县上的合作、沟通,提高科技支撑的含量。
高万金:建议继续实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工程,希望自治区给予财力支持,加大青铜峡市公路危桥危涵改造力度,解决农村交通安全问题。
张兴斌: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上,要高度重视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针对县城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发展教育事业。
马崇礼: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宗教人士的培训,发挥宗教人士的社会功能,加大资金投入,让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希望自治区各厅(局)一如既往地加大对固原市的支持,实现输血与造血的相结合,使固原市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小康。■
小康社会,是我们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我们党把人民的这个愿望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理想即将变成现实。完全可以这样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富民工程。所以,人民群众把党的以来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亲切地称之为“富民思想”、“富民政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民富国强”的理念。追求“民富国强”,坚持“富民为先”,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将更加关注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又向前迈进一步,也是新时期党的富民思想的新发展。
“十二五”规划《建议》,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表述上,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建议》充分吸收了近年来社会公众舆论,特别是普通劳动者、中低收入阶层的强烈诉求,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此基础上,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两个“同步增长”的提法,表明“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从以往注重“国富”转向更加注重追求“民富”。
“十二五”规划《建议》把“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要求的高度。强调要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政府支出要增加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人们有理由期待,只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丰富和发展党的富民思想,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将开启中国“民富国强”的新时代。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由于自身的竞争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的力量。只有通过政府对贫富差距的调节,才能维护人的基本权利,保障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既要确保机会公平,又要实现结果公正,使贫富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利益关系的和谐。
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必要的调节,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就必须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概括地讲,就是“提低、扩中、调高、保困”。“提低”,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城乡居民特别是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较快地增加。“扩中”,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一种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调高”,就是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通过税收等方式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国家手上用于再分配。“保困”,就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分配领域最重要的一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分配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近年来,三者关系中的一些问题引起党的重视,主要是居民收入所占比重过低。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规划《建议》则进一步强调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二字充分体现了中央在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方面的决心。初次分配,也就是按社会在生产要素对收入进行的分配。因为种种原因,近年来,企业职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持续偏低。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严重偏低的情况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议》再次强调,要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此外,《建议》还提出了要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等政策思路。
1.亟待突破传统经济的桎梏
传统国际经济,以利益至上为主要目的,认为一切增加成本费用的经济行为,均属于违背经济利益的行为。而国际低碳经济的发展,从经济理念到经济模式,除了致力于保持和提升国际经济的效益,而且要求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些指标与国际经济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要求可以说是如出一辙的。目前国际低碳经济发展态势已基本趋向于积极明确,但由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相关行业投入更为先进的发展技术,以及耗费更高的成本去治理行业生产可能带来的污染,使得习惯于传统国际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颇为抵触,只能依靠逐渐增大的财政投入,但实际成效并不乐观。
2.制度改革与完善势在必行
国际低碳经济体制的实行,需要借助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战略规划等,在国际法当中,尚未出台关于国际低碳经济的针对性法律法规,仅能依靠各国相关的政策性规定予以约束,而各国政策法规处于自身国情的考虑,必然存在差异和相悖之处,譬如在中国,除了2009年1月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之外,以及零散的地方性发展战略外,其他政策性制度并不完善。国际低碳经济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未能进行环境污染在源头、事前、事中的统一规划,所设置的目标过于宽泛和笼统,同时没有建立起国际低碳经济的财税体系和生产消费体系,甚至存在体系之间互相制约的情况,从侧面要求尽快改革和完善相关的制度,这也是国际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3.要求提高经济主体的动力
经济主体是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这些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然而,由于各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阶段,譬如在中国,经济体制刚刚跨过计划经济的羁绊,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很多行业并没有考虑到低碳经济的意义,而国家在经济主体节能生产、技术改进、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并不到位,高成本的低碳经济技术,很多经济主体即便认同,面对技术的高成本,也会逐渐失去支持和认同的动力,使得低碳经济仍然无法成为国际经济的主体,仅仅体现在少部分的高端行业中。
二、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基于低碳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为进一步提高国际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我们需要分别从各个层面研讨相关的发展方法,以便在突破传统经济桎梏的同时,能够同步完善低碳经济发展体制和提高经济主体支持动力。相关的发展建议如下:
1.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在国际经济转型的同时,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基于国际的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包括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等低碳经济理念,均可融入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当中,形成国际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期间需要罗列出国际低碳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攻克的难点,以促使各个国家重视各行业碳排放、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关系。具体到某个国家,应该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促使各方利益主体能够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拟定,可引导低碳经济按照较为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以此保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益水平。
2.调整相关行业结构
低碳经济贯穿于整个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链中,其中相关行业结构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下面将以工业、现代服务业、农业等为例进行探讨:
2.1工业结构调整
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在国际经济占有78%的比例,其中电力、建筑、冶金、化工、石油、石化所占比例就超过了一半以上,这种高强度的能耗,伴随着居高不下的碳排放量,因此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目的,应对工业结构进行升级优化,引入高新技术和先进的装备,譬如产业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加快工业园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形成集中型的产业结构布局,便于低碳技术的一次性到位。
2.2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借鉴
该行业属于典型的低碳产业,包括物流、旅游、出版、科学研究、教育等行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却高达60%-70%,因此与其他产业的结构相比,应该将该行业作为重点来抓,并将相关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经验,融入到其他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行业当中。
2.3低碳农业的发展
主要针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问题,控制化肥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该行业要尽快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走有机生态农业的路线,譬如推广太阳能和物质能开发等。
3.建设技术创新体系
国际低碳经济需要借助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其中包括节能减排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化石能源洁净处理技术等,为保证这些技术的有效应用,有必要建立适合国际经济发展实情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是科技投入的加大,通过技术的自主创新,提高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量,在不影响本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各国加强科技经验的交流;其次是建立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下,鼓励包括科研机构和高校等技术研究机构的参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体系,这种技术创新体系,也应该作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的重点,以形成一种全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氛围;再次是加强与国际节能减排市交流合作,将先进技术引入到各国,为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创新优良的技术环境。总之,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根据各个行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对相关技术现状进行不断刷新,通过技术的引进、创新和研发,提高技术在国际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力量。
三、结语
(1.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40;
2.徐州市工业信息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为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徐州大学科技园应从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创造能力、人才培养四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科技园对徐州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地方经济;贡献度;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徐州市科技发展基金计划(XF13C035);2014年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张雪松,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研究。
王鸿磊,硕士,副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园概况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徐工院科技园)拥有阿里巴巴、百度推广、百度糯米、腾讯等电子商务类企业10家、科技类企业41家、文化创意等企业31家,研发机构与其它服务平台类企业32家,总计110家。入园企业实现产值约1.5亿元,带动就业960人,税利1750万元,2015年经江苏省商务厅获批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15年经江苏省经信委获批为省级三网融合创新基地,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地方经济发展。
2 徐工院科技园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2.1 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技术创新是徐工院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的灵魂。高新技术的开发到成果的转化这一系列过程,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完整过程。大学科技园与高校结合,使得高新技术顺利开发,再通过园区对技术的孵化,最终转化为成果。通过这些成熟技术的广泛辐射,有利于带动地方技术的进步及结构的调整。
2.2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与地方经济发展
企业孵化是徐工院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的精髓。园区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并在前期的场地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进行重点支持,使毕业企业孵化成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成熟企业并走出园区,这必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3 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是徐工院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的体现。大学生通过进入园区参加实践,对于就业问题的解决能够提供一定帮助,同时大批企业家的培养,使得大学科技园智能资源高度密集,形成了一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批由园区培育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步入社会后,将会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
2.4 高新技术产业辐射与区域经济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徐工院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的源泉。大学科技园促进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市场相结合,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创造能力作出一定贡献。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当地经济势必迅猛发展,从而导致就业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
3 提高徐工院科技园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建议
3.1 提高对地方经济技术创新贡献度建议
1)鼓励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投入大学科技园创新活动。通常,大学的基本职能主要是教学,附带科研,与外界接触较少,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功能并没显示出来。因此,首先从源头抓起,提高科研人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以及重要性,认识到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合作,推动大学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评定方法进行适当修正,把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列入评价标准,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
2)完善创新机制,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首先,科技园区应不断健全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体制。其次,科技园区应大力宣传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引导在孵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申报知识产权,维护企业自身利益。最后,对创新创业工作中有较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专项奖励。培育创新文化,促进高校成果产业化、提升企业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将高校科技成果最大化的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
3.2 提高对地方经济企业孵化贡献度建议
1)提升科技园区内孵化服务水平。完善科技园区内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科技园区内孵化服务的水平。首先,应加强孵化服务团队的培训和管理,形成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提高园区管理人员对工作和服务的积极性。其次,在科技园区内搭建各种服务平台,如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会计、律师服务所等,为建立全方位的孵化服务体系提供资源实施平台,整体提升大学科技园区内孵化服务的水平。
2)建立在孵企业信息数据库。根据在孵企业的不同,建立并实时更新企业的信息数据库,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将在孵企业的发展方向与社会需求相对应,顺应市场的需求,缩短了科技成果投放市场的时间与路径,提高了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服务效率与质量。在孵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即可帮助社会对科技园区企业的了解,又可帮助科技园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针对企业遇到的瓶颈,提供个性化支持与帮助。
3.3 提高对地方经济创造贡献度建议
1)借助政府资源,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大学科技园应充分借助各级政府资源,以引入为主,建立包含种子基金、创业基金、风险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各级政府担保基金等投资服务。增强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能力,帮助企业又快又好地成长。大学科技园可定期举办政府、高校和企业交流大会,针对拥有较好科技创新能力和条件的企业,争取政府资金,帮助企业发展具备足够的科研经费。
2)引入银行等第三方融资的服务机构。金融机构是大学科技园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大学科技园可专门成立一个金融投资部门,主要负责大学科技园区的融资工作,可与金融机构沟通合作,获得相应的信贷支持,为园区内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技术产品提供资金,争取加大金融机构对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的信贷额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资金后盾。
3)建立风险投资体系。开拓市场的融资渠道,建立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集聚社会上的分散资金,实行社会资金直接参股、控股孵化企业的形式。加大人们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认识,逐步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3.4 提高对地方经济人才培养贡献度建议
1)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是调动科技园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于科技园区管理人员可采取与企业效益挂钩的形式,可将园区内的企业划分多个领域,管理人员根据服务不同的领域,领取不同的工资福利待遇。对于具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定期进行绩效评定,对于表现较差的予以解聘或辞退。对于企业科技人员,可采取企业成员的收入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经营风险挂钩等多种激励方式。
2)重视人才的培养。一是应充分利用徐工院科技园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建设高校大学生创新实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鼓励高校大学生到大学科技园进行实践学习;二是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鼓励园区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和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园区进行创业和创新实践活动,使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的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开辟新的渠道;三是设立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对园区内的企业成员、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到科技园区开展讲座。
4 总结
以徐工院科技园为例,完成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为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徐工院科技园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大学科技园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建议供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刚.高等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4):45-46.
[2]田丽.高职院校以科技创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2013(3):19-21,33.
[3]袁新敏.大学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1(4):39-44.
[4]张明,李娟.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18-19.
[5]吴承春,唐仁华,胡紫玲.大学科技园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源动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