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会反映到教学活动中,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个人知识建构的倾向,而如果教师引导得当,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框架的建构。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去探讨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厚重的理论基础上的,没有严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就无法发展到今天,也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育之上需要理论,而在理论知识则需要方法论去解析,最后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手段上。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是通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的。高中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教学活动就会显得苍白,这也是为什么存在教育理论的原因。而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教学时,也必须要在符合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如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行。所谓建构主义,其实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主要研究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教育就会存在不同的取向,如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等会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建立在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在素质教育观下,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题中之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的方式进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建构主义下的一些教学方法探索论文下载:
一、强调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
所谓学习,其实就是对自己尚未清楚或者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面对陌生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处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时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这种主观色彩往往会被应试教育所压制,因此,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个人知识结构的组织上,缺乏主动性和意识,这样的知识框架不是僵化的是就极易散架的,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应该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这就涉及到本文所讲的建构主义,也就是“怎么认识”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如何去认识问题,是学好知识的关键,而学好知识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课本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权威化,不要给学生“老师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观点”的想法。如,教师在讲解《离骚(节选)》中,会对屈原的人格给予强烈的正面解析,教材本身也是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人格进行赞颂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样的观点,强化输出到学生那里,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的观点,就会认为课本上和老师,及一些练习资料中,都是这么说,然后答案就是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进行个人思考,学生从个人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解读,去认识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如有学生问“如果屈原得到重用,那楚国就会强大,那在当时的情况下,楚就会侵略其他国家,此时,生灵涂炭,屈原是否想过?”或者有学生问“屈原投河而死,始终也是愚忠。”对于这样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不应该否定的,毕竟这是学生建构个人认知的前提也是开始,对学生个体思考能力帮助极大。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各种观点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两分法处理。这样学生在得到个人思考的同时,也在建构个人认知方法,也吸收了他人的观点,这无疑是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良好开始。
二、鼓励学观察生活,从生活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知识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而要学习知识,就得从根基做起,就得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的观察和认知中,去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积累个人认知的素材,这是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去看待问题的,解决“如何认识”的关键。语文,不是问题教学,但是,语文却是充满想象,也充满疑问的学科。对语文而言,自由和开放是其特性,语文不像其他学科,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答案之分,很多时候只是认识深浅和是否合乎道德伦理之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语文知识开放化,就必须保证学生认识基础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教师为了让学生避免模式和教条化的学习,应该让他们从个人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从个人生活视觉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认知的方向。但是,前提是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制约。如在学习《我的五样》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把文本内容当成参考向学生进行解读,而不能以“模范”、“典范”的角度出发,这样会抹掉学生个体意识,也会让学生的知识构建模式化,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中自身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思考,观察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以此确立个人生活和学习目标,确立个人认知之上的“未来计划”。
总而言之,在建构主义之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意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而且具有个性特征的知识结构,唯此,才能真正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智能手机;高中语文教学;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58-02
随着手机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唯恐落伍的高中学生也都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尽管很多学校都严令禁止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但是收效甚微,往往是禁而不止。不难发现,与传统的"电话"相比,智能手机的功能强大:上网、游戏、短信、QQ、摄像、录音、拍照等各种功能一应俱全,即使是山寨版的便宜货功能也丝毫不减。①这就是思想活跃、易接受新事物的高中生们手机不离身的最大理由。
面对如此现状,一味地对学生携带手机的现象进行压制是不现实的,任其泛滥也是不负责任的。况且,人类社会已经处于信息化时代,现代化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②作为当代教师,更重要的是结合教学内容教书育人、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不要在现代技术环境中迷失。因此,如何削减智能手机在学生中形成的负面影响,光大其正面作用,加强教学效果,就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探究,我认为学生的智能手机完全可以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服务,其优势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得到凸显。
1.增强课前预习的容量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中学语文课本选择的文本很多和当代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学生对课文的作者、相关知识背景进行课前的预习把握。这时候,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就显示出来了。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之前,我就让同学们先查找关于史铁生的相关介绍,这样,学生在查找中不仅对作者的出身、不幸的遭遇以及他们母子之间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只要老师稍作点拨,学生就很容易把握史铁生对母亲深切怀念这一情感。甚至,还有不少同学通过此次的查找,也学会了在写作时作为论据灵活嵌入,这样,岂非一举多得?
2.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
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师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③当我发现学生们几乎都有在临睡前打开腾讯QQ的习惯,所以我就要求他们每天花上十来分钟浏览腾讯网迷你版的新闻栏目,达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良好效果。并让学生们自主选择有感触有积极意义的素材入库,保证了写作时候素材的鲜活性。记得2013年年底,正复习文化经典,讲到孔子"藏富于民"思想的时候,学生就谈及彼时焦点事件--瑞士拟无条件向居民每月发放人民币1.7万元。这就是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绝佳诠释,师生之间还延伸到对我们当代中国之所还未能企及瑞士高度的方方面面原因。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同学们对孔子的"藏富于民"思想那是牢记在心咯。这样的智慧火花不时闪烁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们尝到了甜头,就有了继续浏览要闻的动力,并持之以恒地实行下去。
3.加强作业布置的趣味
仿照QQ说说功能,让学生在每周上交的素材积累本子里也附带"说说":内容字数不限,谈谈小事,发发牢骚,抒抒感慨……以此形成一个"互动平台",学生敞开心扉,我亦乐在其中,或评注或留言。比如:有一学生在考前写了一小令--今日作业无数,学习无比痛苦,兴趣早已无踪,只为大学门府。残酷,残酷。看到这样的说说,我亦了然,学生们在临考前的不稳心态,先修改如下:作业无计处,细胞死伤无数。兴趣已无踪,只为大学门府。残酷,残酷,何人能知吾苦。后来觉得这样的修改建议只是对内容的简单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心态达到疗治效果,所以,再改如下:作业早无订处,细胞死伤无数。兴趣仍存吾心,只为大学门府。苦读,苦读,何愁无好前途?这位学生收到作业反馈后,马上就调整好心态,并取得不小的进步呢。这样的互动,不仅利于学生积极完成课后作业,还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4.发散学生思维的能力
在智能手机的辐射下,同学们对于马年的到来,那是多了一份独特的期待。自从"马上有钱"在网络走红之后,学生们在素材积累本子上留下的各色妙解,着实让我为他们的绝佳想象力拍案而起,陆陆续续的有"马上有对象"、"马上有一切"等,甚至春晚主持人调侃的"马上见福" "马上卿" "马上有礼"早就见诸学生笔端了,他们通过选取同学名字中的字来表达意愿,譬如 "马上(倩)"(当然是女同学的企盼)、"马上新(鑫)"(该同学希望换一部新手机)、"马上付(富)"(同学,该掏腰包啦)、"马上成(龙)"(同学,还需要努力)……何止这些?关键是有才的同学们还大力地发扬他们善于思考的作风,对同一个现象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比如说吧,就"马上有钱"一说,一同学解说为"马拉个币"(请注意谐音,组成不文明的话语了)。再如"马上有一切",也有同学说别忘了马的身上是长毛的,所以理解为"马上毛(没)一切"也是可以的……确实如此,完全能够自圆其说。在这一事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很好地将自己的思维扩散了,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5.增加德育工作的外延
相信不少的语文教师都兼有班主任一职,作为班主任,不可避免的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规范引导。如果只是单纯滴进行干瘪的说教,自己都觉得没有说服力,更妄谈学生能够吸收了。所以,我就经常利用班会课的时间,选择一个主题让学生主持,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让每个人都融入其中。当然,这个时候,智能手机又闪亮登场了,它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在活动过程中畅所欲言。
比如,曾经有一节关于防火安全教育的班会课,同学们上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由火灾事故到如何预防火灾的发生再到如何在火灾中的避难逃生都有同学谈到,甚至,还有一同学为大家演习了消防栓的正确使用方法。我觉得这样让他们参与其中的德育比教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6.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们在读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平等地和学生展开对话,达成相互理解。智能手机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缝对话,只要一个班级QQ群就可以实现。我在课后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班级QQ群里,关注着每个学生的动态,关注着他们的所思所言,就更容易和他们在交流中有共同话题实现交流的有效性。我发现平时在教室里沉默、不善表达的某同学,一到网上,就把他的睿智思想和敏锐洞察力表露无遗,难怪该同学说智能手机让他实现了老师的伙伴关系。除了个体交流,还可以进行全班性的大讨论,甚或有紧急通知的话,只要在我们的群公告里面一通知,很快就人尽皆知了。这,难道不足以显示出智能手机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合理地运用智能手机,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感官冲击、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力,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智能手机的运用是为学生发展和教学实际服务的,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可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教师仍有必要发扬传统教育中的宝贵经验和优秀教学教法,将学生这个主体激活,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教学工作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一.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语文教育教学的正确思想观念
语文,发声为语言,落笔为文字,语有弦外之音,言有不尽之意,文有神来之妙,字有珠玑之貌。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师应当明确作为语文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我们的教育教学观需有转变。
语文教育关乎人格,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唤醒教育”。语文教材的文本蕴藏着作者生命意识律动的心跳,浮现着作者人生命运思考的痕迹,燃烧着作者爱恨交织情感的焰火,回荡着作者聚散离合述说的旋律,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不屈生命的勃勃生机、高贵灵魂的烈烈风骨、勇毅精神的堂堂正气、一腔赤诚的脉脉温情……无不以巨大的冲击力和激越的号召力唤醒学生的理智与情感、责任与荣誉、道德与思想。
语文教学关乎素养,语文教学根本上是一种“层级发展”。语文教材的文本包含着文字音形义理形成的渊源,流露着文学起承转合曲折的情致,呵护着文化日新月异传承的火种,构建着文明交流碰撞沟通的桥梁,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小散文的情思脉络、古今诗歌的言志达意、中外小说的社会人物、悲喜戏剧的对白台词……莫不以奇妙的吸引力和强劲的感染力带动学生的朗读与评说、阅读与写作、分析与综合。
二.语文教师必须调整语文教育教学的既定模式习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而学习方式的变革必先源于教学方式的变革,特别是那些被我们固化僵化的定势。
我们曾一度热衷于对某种教学模式的模仿,甚至是顶礼膜拜,学得三招两式在考试中尝到甜头后便死死抱住不放。反复强化成为习惯后,我们觉得用得顺手,便不敢再放手,阅读教学条分缕析纠缠不休,写作教学模板套用万事大吉,丧失了出手的锐气,在熟手的窠臼里丢弃了高手与神手的梦想。
千人一面,不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师,独树一帜,才是语文教师的个性化。不为模式所限,不因习惯所困,需要语文教师独立的阅读与思考、写作与表达,非如此不能实现对教材文本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一招鲜吃遍天不动摇的语文教师多是惰性使然,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绝对是师生灵性的产物,勇于破冰不断攀登的语文教师总能带来一缕改革的春风和一阵馥郁的花香,突破模式习惯在于“课无定教,师有多格”。
三.语文教师必须加深语文教育教学的自身文化积淀
“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开创者的王崧舟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人课合一”无疑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高境界,作为语文教师当不懈努力追求,纵不能久在高峰之上,也须为一览无限风光而苦心经营奋力冲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那么,如何做到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呢?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改革 多媒体手段 教学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面貌,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辅教学手段,它把图像、文字、声音、动画集于一体,多角度、多维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多媒体教学设备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工具,它的广泛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具有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
不仅如此,随着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活力,有效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正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强调的内容,它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引入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改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教育技术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相辅相成,对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这几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谈谈认识,希望对高中语文教师有所帮助和借鉴。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应用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别于生活中的多媒体技术,指的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地处理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是通过教师合理地组织和使用把计算机的语言、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集结起来,并通过对音频、视频信号的模数转换和数据压缩、解压等过程,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信息的存储、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和展示的过程。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1.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多种技术的有机融合。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光、电、动画、图像等多种媒体对信息的呈现形式有机结合,实现了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2.实现了人机交互。多媒体技术通过软件,实现了人机交互。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互动。
3.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容量。传统的课堂教学容量是有限的,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大容量的知识库,具有极大的存储容量,再加上网络云存储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拓展教育教学的知识容量。通过快捷的网络可以把云存储的内容方快捷地下载到电脑上,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内容和知识量,强化了教育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关注的是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相比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具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所要传播的知识是系统性的,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不仅包括文字、语音、语法、文学和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繁杂,语文教学所设计的内容也非常广泛,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的表现形式有限,在体现多种教学内容上传统教学手段处于劣势。多媒体教学工具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极具优势。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资料和内容。多媒体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2.帮助高中生形成语文美的印象。
>>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误区及对策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利弊探究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原则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习 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习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语文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想象力的发展,实现多媒体技术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策略。【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语文教育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丰富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合理的运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为语文教学增添活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多媒体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也会毁坏语文特有的魅力,妨碍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经验,浅析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途径和注意事项。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教学容量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扩大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不仅表现在课堂单位时间内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内容,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密度,还表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知识扩展机会,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外知识的学习中去,提高学习能力。下面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来分析以下多媒体技术在扩大教学容量方面的作用。
第一,在课堂阅读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只有教师占领教学内容的局面,使得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信息和内容进行分享,并在网络平台中搜索一些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现代诗歌《再别康桥》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搜素徐志摩的生平事迹和剑桥大学的相关情况,通过资料收集,学生会了解剑桥大学在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甚至也会了解到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感情了。此外,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自由搜索、自由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的资源进行共享,提高知识的丰富性,学会更多的知识。
第二,在课堂写作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的交流成为了可能,思维产生了碰撞和拓展,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写作练习中,将图片、文字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当堂创作,自主交流,写出优美的文章。除此之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课堂作文练习和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更凸显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找来课外的《长恨歌》进行赏析,写出白居易与长恨歌相关的文章;而在学习描写细节凸显人物个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视频片段,让学生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物进行分析、交流和写作,完成细节描写的训练。当然,在课堂写作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及时修改和交流,提高课堂参与热情,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长处,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2、 运用多媒体进行文本美化
在高中语文的角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丰富多彩、生动具体、音像结合的作用,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方面融合起来,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情境,让文本的意境得以凸显,达到文本美化的目的,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张嘴构成的,形式不仅单一,而且很难将文本中的意境展现出来,学生很难理解文本中的感情,因而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提高。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像文并用的特点,突破了短短45分钟的时间界限和课堂的空间界限,带领学生走向了一个具体的文本意境中,这就使得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文本感情和文本内容了,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学习《茶馆》、《雷雨》、《哈姆雷特》课文的时候,通过精彩的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和个性特点,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不可抗力,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在高中语文的教材中,有一些文字和意境优美的文章,如《兰亭集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具有着优美的意境,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图像和视频等,让文章中的意境全出,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体悟文本中的内涵和美。
3、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应该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经过了小学和初中语文知识的积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朝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向发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例如,在学习四大名著中的相关章节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并做好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丰富阅读内容。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需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多媒体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但是,多媒体并不是必须用不可,也不用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应该使用,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更好地发挥教学中的人文性,提高教训效果。
在校内外甚至省内外同行之间的听评课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陷入了一个怪圈:
无论是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育教学,还是高二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抑或是高一起始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全都围绕着高考知识点进行,大多数语文课几乎成了高考考点知识讲授课或考点知识训练课,却缺乏必要的文本内容的解读和感悟,更缺乏引领学生认识生命价值、增强生存智慧和培养生活信仰的内容。
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真正在培养人、教育人,而是在培养解题的机器。这样的语文教育教学,提高的只是学生考试的分数,而没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增强生存的智慧和培养生活的信仰,不能为学生后续的持续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与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理念是不相吻合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笔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价值则是使人成其为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能力的人,成为有责任的人。
我们学校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增强生存的智慧,培养生活的信仰。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学科。
从实用角度来讲,语文是工具,学了要有用,更要会用;从精神层面讲,语文是审美享受,通过语文的学习要汲取人类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享受生活的美。
学习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是让我们实现语文教育终极价值的最佳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弥补以往语文教育教学的缺陷,提高语文教育教学“含金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能力的人,成为有责任的人。
一、语文教育教学,首先要有生命意识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真正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我们需要的教育,要能造就会用脑指挥手、手开动脑的手脑健全的人。”
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造就”人。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一切教育活动都应是关注生命的教育活动。
关注生命,应落实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对生与死的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性”的教育。“人为物质环境中的人,好教育必定可以给学生以能力,使他为物质环境中的主宰,去号召环境”。
笔者认为:作为高级生物的人,学校学生同其他人一样,他们有尊重的需要,有平等的需要,有认知的需要,有成功的需要,有好奇的需要,有创造的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就要围绕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展开,我们在施教过程中就要有生命意识,尊重学生的需要,体现“生本”教育教学思想。
但是,我们发现,在理应高度关注人的生命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也往往被一些教师仅仅视为“认知体”,而不是集唯一性、多样性、一次性、终身性兼具并复合的“生命体”。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现象就是没有生命意识的体现,就没有体现“生本”教育教学思想。
我们知道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早在产生之日就体现出了对学生生命发展的体贴和关爱。今天,我们二十一世纪的现代语文教育教学就更应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本身的优势,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主动发展中陶冶思想,感悟人生,并获得高尚的人格。
在语文课程教育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生本”思想,注意转换角色,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将所有因素都指向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坚决反对“奴性”的生命,崇尚“自由”的生命。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教育教学中,要以平等、友善、关爱、共享的态度,与学生实现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使他们感受到生命是宝贵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生活是有意义的,进而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二、语文教育教学,要有生活意识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确立了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四个“学会”,其实早在陶行知先生那里就有了理论和实践的诠释。陶行知先生曾经说:“集体探讨之目的,在以集体之努力,追求真理。”这是“学会共同生活”的一个侧面。陶行知先生还说:“‘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这是“学会生存”的印证。
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勇敢地面对,可能会迎刃而解;如果不去勇敢面对,就会无端扩大它的困难程度,永远失败。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挖掘课本文本中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活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教育学生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坦然地生活。
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语文教育教学应该也必然要紧密结合和认真观照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现在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是一切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一切围绕着升学率转,一切围绕着学生的高考分数转,而缺乏紧密结合和认真观照我们的生活。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有些传统的学校,名为认真,实际是再坏无比。他们把无所谓的功课排得满满的,把时间挤得滴水不漏,使得学生对于民族前途和别的大问题一点也不能想,并且周考、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弄得大家忙个不了,再也没有一点空闲去传达文化唤起大众”。
七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这种现象,时至今日,还没有得到改变,相反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至于本应对生活高度关注的语文课,现在也已经被扭曲到了过分倚重“学会认知”、“应试第一”的地步,致使学生终年累月沉溺于“书山题海”,严重脱离了语文学科的活水源头——生活。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我们扭转语文教育教学的不良局面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正本清源,返朴归真,以陶行知先生“六个解放”为指导,让语文教育教学回归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生活,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帮助学生培养生活的信仰,拥有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
三、语文教育教学,要有人文意识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显性任务,它要求语文教师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内涵的汉语语言体系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使学生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一点是硬任务,可以使用题目加以检测。现在学校语文课程教育教学主要是围绕它进行的。
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形成了语文课程的隐性任务,即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智慧的、情感的、道德的人文感悟与性格的积淀,从而熏陶并内化为规范使用文辞、遵守文法、组织文句、敏捷文思、清晰文理的能力,进而提高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用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外化和输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审美的情趣、文雅的谈吐、文明的举止等人文综合素养。这一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任务,很多教师就不太重视,甚至忽视它。
陶行知先生就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渗透。他说:“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把育才办成一所诗的学校。”陶行知先生认为祖国富厚的优秀传统精髓植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之中。他在给学生讲授“建筑人格长城”时,就向学生介绍了《后汉书》中杨震“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故事,阐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慎独”精神,告诫学生要严于律己,人前人后始终如一。
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理想和思维决定了人的一生。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要注意引导和关注学生的理想和思维。
由于单纯的语文“工具论”思想的惯性作用,至今在我们一些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唯科学主义”的思潮还很流行。
语文教育教学“唯科学主义”思潮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近乎衰弱。一些教师在进行人文性和美感极强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本的教学时,仍然使用抽象的“科学”术语对课文文本进行肢解、切割和“破坏”,使其思想性和美感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得不到必要的思想熏陶,情操陶冶,美感享受,导致许多学生人格缺陷,精神缺失。
今天,学习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进行再认识,我们不能不关注语文学科中人文精神回归的重要意义。
四、语文教育教学,要有世界意识
信息时代,使地球变为一个小小的“村落”,学生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已成为必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孩子“是在世界中呼吸,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帮助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利益”。陶行知先生还说:“我要去看看世界。我所以要看看世界,为的是要认识世界。”
语文学科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借助于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而且还是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最好的途径。
让语文教育教学成为学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是陶行知先生的殷切期盼,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现代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绝对不能继续做“井底先生”,而应该积极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语文学科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注意对世界多元文化精华的吸收。
俗话说:纲举目张。我们语文教育教学要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给学生必要的语言文字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前提下,突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其在育人方面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语文教育教学要树立“生命意识”、“生活意识”、“人文意识”和“世界意识”,要抓住“育人”这个纲,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具有灵魂,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能力的人,成为有责任的人,切切实实提高语文教育教学“含金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生活教育》杂志,2009年1月~2012年5月.
[4]《中小学校长》杂志,2009年1月~2012年5月.
语文知识蕴含着无限的情感,语言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真挚的感情,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满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高效教学。
一、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情感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了教师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其重要性如下:
第一,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有能够在情感上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彼此之间没有隔阂,既是师生,又是朋友。与此同时,做好情感教育,还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良好关系的构建架设平台。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就可以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实例,和同学们讲讲自己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情感的积极运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商。现如今,情商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和与人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指标,高中语文教学与学生情商的提升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将情感集中融入语文教育中。例如,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邹忌的故事讲解一个人情商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做到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合二为一。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情感的积极意义,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将情感运用到教学之中,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情感体验。
(一)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
情感教育的运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将两者合二为一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双方的良性互动才能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情感的合理运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情感展开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和环境氛围,将教师的情感隐含到课堂知识的教学之中,注重优化教育,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的有效运用一定要在激发出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予以实施,没有良好情感共鸣的语文课堂一定不是一个优秀的课堂。高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课本知识,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激发他们的想象,激起他们的情感,从而引起他们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的共鸣。例如,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纪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文的时候,就通过讲解刘和珍君的遭遇来引起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揭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引起强烈的共鸣。
(三)改进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
近年来,高考压力逐年增大,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忽略了情感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分数至上的理论甚嚣尘上,情感的运用变得越来越少。针对这样的现状,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加以改进,完善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实际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真实情感。例如,《我有一个梦想》这一高中语文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就是对学生情感激发的关键内容,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文章激起学生的思维,实现生活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唤起学生的梦想。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了积累,而且唤起了他们年少的梦想,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也将更有动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一直在不断地变革,如何提升阅读的效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流于形式的现象,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仅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注重教学内容的教学,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材进行传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阅读内容有待丰富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内容以及时间的限制,教学内容仅限制在课本上,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中进行拓展性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意识到拓展教学的重要性,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明确阅读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阅读方法的丰富化。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应用,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并要不断提升其文化素养,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学会理解剖析文章的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细节。例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章时,要让学生理解文章中林教头的思想变化,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学生熟悉的文章与学生不熟悉的文章进行对比,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
3.拓宽阅读内容
教学设计往往围绕考试内容M行设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也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比较狭窄,不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拓宽阅读内容,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图书馆的方式进行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流于形式的现象,教学观念过于陈旧。教师仅注重教学内容的教学,却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仅仅限制在阅读的课本上。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阅读方法就是在阅读中能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理解剖析,以便理解文章的细节;拓宽阅读内容,让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图书馆的方式进行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7):8.
[2]日孜万古・艾合买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2):263.
[3]梁晓.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81.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素养 培养策略
一、探析高中生目前语文素养的现状
(一)理解语文素养的概念
在最新的课标中,已对语文素养教学策略做出了必要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弘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优秀的文化熏陶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美好的情感。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认识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目标概念。语文课程要体现出时展的需求和价值观,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塑造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深入理解语文素养的概念和内涵,除了一般的语文知识,还要在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和阅读写作上形成良好的素养。
(二)领会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学科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多,要深刻领会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素养的内涵表现在举止言谈的优雅、文化修养的深厚、语言能力的娴熟、语言积累的丰厚和语文知识的足够等多方面。在高中教育中对于字词的理解与应用、语法与修辞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高中生的语言理解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这样会使高中生具有全面的情商和阅读理解能力。高中生要学会科学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习惯,培养出众的语感和交际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识。语文素养的内涵既是具体的,又是丰富的,深刻领会语文素养的内涵,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和教学,以及对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都具有积极的指导的作用。
(三)分析高中生语文教学培养的现状
传统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出发点以语文知识为语文教学,虽可以使高中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但是对于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延伸和情感培养却存在不足之处。科学审视高中语文教学培养的现状,可以发现在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上是不容乐观的。应试教育的固有观念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课改实施,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帮助高中生提升语文成绩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工作者应权衡好这种关系,积极引导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由于语文老师、学校和家长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学生的语文卷面成绩的提升,却忽视了高中生语文素养和意识的提升,这种现状的长期存在是值得深刻反思的,而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各方面努力,持续减持,实践探索,拉近学科语文和生活语文的距离,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
二、浅析高中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培养高中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成绩并不能代表语文素养,提高高中生的语文成绩的同时,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素养的培养要从基础做起,从小的方面抓起,做好高中生聆听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教学工作。聆听是心与心之间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学会聆听比学会诉说要难得多,应该着重培养高中生的聆听能力。高中语文阅读包含的方面很多,从读的形式来看看有海量阅读、精读、泛读等。高中语文的教学离不开阅读,在反复的阅读之中,提升高中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和感知能力。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探究的能力以及高中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二)重视高中生语文的全面理解和综合学习
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语文的全面理解和综合学习。全面理解包括对生活语文和学科语文的全面理解。高中生在课堂内的积累要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在课堂之外,要注重对生活语文的积累,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活实践,拓宽视野,加强知识积累和个人文化修养。高中生要根据自己的认识,有选择的积累,选择自己的积累方法和积累的内容。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知识的应用,与此同时,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是语文学科和教育的重要特点,必须引起语文教学老师的重视,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课程资源的结合。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语文的锻炼,关注学生的体验,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会学生科学地、合理地把自己理解和积累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最终形成和发展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三、结束语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高中生语文素养教育培养的策略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当前教育制度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培养语文素养的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不容乐观。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要有为此努力的认识。教育工作者要围绕语文素养的培养来进行科学有效的工作,理清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为高中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丽.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2013.
【关 键 词】语文教育;终身学习;发展;学习机会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33-02
大力发展高中语文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高中语文教育为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拙计以现行高中语文教育为出发点,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终身教育是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特具创新意义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育思潮。随着全球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教育形式的日渐多元化、人类自身对知识文化的认识程度的加深,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了决定人类发展、决定社会前进的基础性、决定性因素。有研究者认为,“多元化的价值在于激扬主体的生命价值,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1]语文教育作为一门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学科,最高目标在于提高人的综合人文素养。毫无疑问,高中语文教育就承担着这样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高中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它和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之间关系密切,互为表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听、说、读、写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元素。高中语文教育属于终身教育范畴,它是不同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种正规教育及非正规教育的一种学校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再教育。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将学生学习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部分,这就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选修课主要有“诗歌与散文”、“语言文字应用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等几个模块。从后者也不难看出,语文学习听、说、读、写四大基本元素的重要性。
从时间的延续性上来看,终身教育已经从过去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为: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的综合教育。这就与高中语文教育有很大的交叉点。终身教育作为一种连续性、综合性教育少不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奠基石作用。也就是说,“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具有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与技巧,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2]听、说、读、写作为人为适应社会发展而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终身教育中实为重中之重,基础中的基础。如,必修课阅读鉴赏模块分别从中外小说、古今散文、诗歌、科技文等各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文体的学习分别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科技意识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高中语文教育和终身教育都具有发展性因素。终身教育强调个性的发展,强调教育的连续性。其内容“不再局限于传授和储存知识,而要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学习,努力提高、发展他们的能力、水平、创造力和潜能。”[3]高中语文教育已经不同于九年义务语文教育,如果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重在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语文基本素养的培育,那么高中语文教育在它的基础上,更为强调“提升、提高和发展”。提升欣赏文学作品能力水平、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发展学生潜在认知能力。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延续在人一生中的教育理念,旨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提高和发展是其具体体现。
第三,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和终身教育具有相同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全面解放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教育和终身教育都具有这样质的规定性。第一,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教师人格素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一种影响。“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教师的言行举止于孩子的思想文化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假设教师的心里不健康,不仅无形中会带给学生坏影响,甚至还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些危害远比学生能力不足更加严重。心理上有问题的教师只能教出更多心理同样不健康的学生,高素质的授业者是培养拥有健康心理学生的重要基础。”[4]这就从另一方面突出了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性,也只有具备扎实专业技能的教师才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教师为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就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和专业发展。现时有许多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自我提高,从出席会议、课堂学习、阅读期刊和文章,到进行小组活动和教学反思,那些认识到发展和学习是贯穿终身并努力获得新观念、新技能的教师,对于任何课堂都是有价值的财富。第二,高中语文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潜能,提升学生学习自觉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能够终身不断地独立学习,就必须组成一个自我监控学习者。自我监控学习者(self-regulated learners)既具备专业学习技能,又具备促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较强烈的学习动机。换句话说,他们具有学习的愿望和技能。自我监控学习的概念整合了有效学习和动机的含义。有三个因素影响学生的技能和愿望:知识、动机和自我约束或意志力。”[5]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已经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因此,知识、动机和意志力已经决定了他们学习的价值取向,已经并非为了单纯的获取知识,而是全面的发展、终身性的发展。这就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是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内驱力。“创新能力需要终生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创新教育是全民教育,也是终生教育。”[6]
第四,高中语文教育和终身教育都强调学习机会的均等性。高中语文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则不因囿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相较社会教育的不均等性,学校教育更具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和我们常说的‘教育均等’并不等价。‘教育均等’就其涵义来说,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两个方面。前者的基础在于社会的政治制度,它从质上规定了是否可能受教育,后者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它从量上规定了受教育的机会是否充分。”[7]当然,教育的最终发展表现是教育均等。这就需要一个传承始终的教育方式,即终身教育。由教育而社会,正是通过终身教育才实现了教育和社会之间无界限的联系,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正在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由此彰显出终身教育的作用。高中语文教育决定了阶段性的教育公平,终身教育则决定了教育公平的持久化。
总之,高中语文教育和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是一个开放性、发展性的话题,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自觉地终身学习意识,为高中语文教育和构建终身的学习型社会打开新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4]郑金洲主编.教育的意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2008:201,52.
[2][6][7]张万兴总主编,卢连蕊主编.新世纪素质教育挂念集锦[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8,101,19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重要意义;实施策略
一、引言
不论对学生的学习阶段还是日后走入社会,语文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符合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潮流,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成就,使他们深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其人生观和社会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符合全球文化多样化的背景的,因此,现阶段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的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渗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要求全国各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学习, 高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额阶段,这是他们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更要重点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一项关键举措,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时,不要只教授课本里的内容,要将眼光放在课堂之外,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作为学生的课外拓展,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可以熏陶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综合素质水平,这对他们进入大学和走入社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而且还能促使他们深入学习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平常我们所知的只是一点皮毛,学生通过在课堂中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古人的智慧和领先世界的文化成就,能深入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去感知,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而依旧存在,让他们更加热爱中华文化,更加热爱祖国,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无比自豪。
(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各国交流的加深,现代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非常严重,尤其是现在“韩流”、 “日流”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造成青少年往往只知外国,而不知我国的文化,人们对圣诞节的推崇甚至多于对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 正值此种不利的形势下,加强高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能使青少年全方位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候可以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抑制外国文化对我国社会造成的冲击。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实施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古诗、文言文和名著的选段,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成果和体现, 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古代的伦理道德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这样的内容时不要将眼光只局限于课本上,认为弄懂课文意思就可以,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探寻古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或者社会文化。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大都是说教式的, 老师高高在上的讲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无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进行改革,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为他们提供一个感悟传统文化的平台,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仅仅是老师向学生灌输。
(三)拓展课外传统经典作品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语文教学课时有限、课本篇幅有限,无法将全部的传统经典作品囊括其中,学生学习到的只是沧海一粟。 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学习课堂之外的经典作品,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目,让他们在学习课本之余更广泛的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措施
(一)高中学校应该重视语文教学
语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书识字那么简单,它身负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社会重任。但是从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语文教学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高中学校必须将语文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在日常教学中关注语文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动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语文教育。
(二)语文师资队伍改变传统理念,提升文化修养
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自身的观念,要认识到到他们不仅是课本知识的讲授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现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高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语文教师应该改变那种只学习课本知识的理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堂上;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游刃有余。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关键,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更在现阶段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符合现实需要的,应该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1.
[2]廖海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刍议[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
[3]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 D 刊(学术刊),2015.
[4]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
高中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忽视了对学生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的培养,造就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语文课程的内涵十分深厚,实践性能非常强大,需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到语文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引导,也要尊重学生的自身的个性体验。人文、有内涵、有魅力,这些都是语文的特点,要把这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加以重视,并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予以针对性的指导。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意义
一般来说,人文性主要说的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尊严和价值,加强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拥有独立审视事件本身、分析判断、去伪存真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推进文明、文化的传播,为学生个人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提升做出重要地贡献。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变得浮躁并复杂,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为了生存,人们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导致了人类社会缺少良知的这种弊病的形成。而语文教育正可以改变这种浮躁、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语文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帮助学生人文精神的建立,加快整个社会中人们文化素养提高,有助于社会文化底蕴的形成。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学的困境及原因
从我国目前的高中教学活动分析,几乎每个学校的课程安排都是围绕高考而设置的,作为高考的必修科目之一的高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但这种安排使得人文性无法体现。如下的几种问题常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的安排中:首先是对科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去掉高考不考的内容,加强对高考考查内容的复习和联系,为学生购买大量的辅导作业,或者由语文教师亲自对练习内容进行编写,以期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在高考中获得高分,但是久而久之导致高中语文教学忽视了人文精神。与此同时,人文性在语文教材安排也无法体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材也都围绕着高考中试卷上几个固定的版块来进行,仅对学生进行单一的词汇讲解、阅读理解练习和写作练习,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通过对教育的性质分析可以解释这些问题。应试教育就是现在教育的根本,分数体现着成败。本着选拔人才的宗旨和多年实践,高考制度的实施确实为我国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语文教学中的活性和学生的思维正渐渐被这种固有的应试模式局限,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文教学很难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
三、提升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效果的对策
1.教育管理者人文性教学的实施方法 在很大的程度上,教育政策对整个教育的方向有很大影响。所以,教育管理者作为政策制定者就要首先转变意识,不要片面地将学校当作政治性说教的地方甚至盈利机构,制定教育的总体思路和方向时,应提高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地位,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2.语文教学实施者人文性教学的实施方法 语文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其言谈举止和价值观都会对学生的人文性和价值观形成重要影响,所以教师更应该端正态度,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优化教学质量。重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性是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同时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新审视,与时俱进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的知识性与文化功能合二为一,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得以提高。
语文是融汇了词汇、文字与情感表达,文化与语言,阅读基础知识与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既要体现出语文的人文载体性,也要体现出语文的工具学科性,将二者有机统一在一起,缺一不可。所以单纯为了高考而学语文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在新的教育理念之下从理念到制度,从政策制定者到教学实施者等多方面的努力来平衡二者关系,这依然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教育必将带给我们巨大的收益。
作者单位:甘肃卓尼县柳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