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发展的核心

农村发展的核心

时间:2023-07-21 17:2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发展的核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发展的核心

第1篇

一、创新教育教学观念,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角度、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教法,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爱护他们,尊重他们。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最新教学技术,迅速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思想。例如:我们学校教师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化的观念,师生进行真实、多向的交流与合作,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教育法律、法规,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学校各种制度,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利保障,才能建设“富裕西乡塘、文化西乡塘、和谐西乡塘、生态西乡塘和平安西乡塘”。

三、创新办学模式,构建“开放式办学”模式,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现代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大量使用电视、网络办学、远程办学的模式,构建“开放式办学”模式,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为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集中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培训,要求每位教师都会制作课件,都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拓视野,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优化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创新办学模式,构建“开放式办学”模式,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四、创新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开放创新教育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一切活动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为学生提供有效、全面、真诚的服务。所以,在开放教育中,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服务意识。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咨询者、组织者,可以说是一个教育的服务者。开放教育离不开服务,没有服务也就没有开放教育。现代开放教育为学生建立了强大、便捷、完善的支持服务系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但不能因此否认教师的作用,放弃教师的职责。例如:我们学校精简和改革学校体制的管理,全面实行服务承诺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为家长、学生提供热情、周到、便捷的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学生入学、升学和社会保障方面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这才真正体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教育思想。

五、创新课堂教学,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

开放与创新是素质教育教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创新地学习必须明确开放和创新与课堂教学的内在联系。把开放与创新充分地展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中学习,也能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能力,学习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根本。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建立起了这样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会促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实施开放与创新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例如:我们学校为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对教师提出要求: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教学真谛;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即是自己的师表,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第三,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这样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创新课堂教学,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2.学会赏识自己学生是创新课堂教学的崔化剂。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学生好的回答当然要表扬,但肯定会有很多模糊的不完整的、缺乏逻辑性的语言,我们不要马上横加批评,其实这些回答也可用来欣赏,从他的发言中,找出错误的地方,大家一起来帮助他,从中发现他的智慧的光芒。例如:我们学校教师学会赏识自己学生,特别抓住学生的疑问展开教学,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善于提问,及时说出自己的疑惑,善于思考,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及时表扬,让学生觉得自己受尊重,而会主动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氛围,达到教学预期目标,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3.创新教学环节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要开放、要创新,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创设教学环节,使学生能真正的在开放和创新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例如:我们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①创设情境。②设计活动环节。③采用分组合作方式教学。

六、创新培养途径,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开放教育中,我们要创新培养途径,培养有新型的学习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等现代教师意识,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胜任开放教育之责。此外,在抓好学生成长教育创新工作方面,我们要抓住学生开放创新主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创新工作,培养创新型学生,让学生做课堂学习主人、学校主人、社会主人。

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文化建设;引导

引言

“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体现了现代的精神要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农村的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在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才能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放向,奋斗的目标,引领农村文化的发展让农村在前进的途中不会迷失方向。同时也对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战略指导作用。因此,需要在农村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化的发展,这也符合新时代农民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继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摒弃农村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增强广大农村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力,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信息农村,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校教育中

在农村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从义务教育到青少年的德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都是农村基本教育的重点。处理农村人口最基本的受教育水平和处理矛盾中的方式一直困扰着农村文化改革的发展。

2.1 加强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总体水平低,教育水平不高,文盲和半文盲依然存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农民的思想,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教兴农的需要。这就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启蒙教育事业,这也关系到农民家庭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是否实现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新农村的建设。这就需要用科学的知识批判宗法观念和迷信意识,反对隔代教育中对传统习俗的重复,造成恶性循环。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加强科学和人文的统一,从少年时期抓起,通过科学文化、社会实践、人文社科、人生观四个方面入手,让农民在学习和实践中尊重知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为农民提供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的现代观念。

2.2 落实到学校教育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基本素质、基本文化的地方,把社会主义核心新价值观贯穿到各个学校中,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教育途径让学生们了解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深入到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格。在大学阶段,要求大学生们以思想渗透到社会科学和课外活动中,巩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村规民约中

村规民约是为了维护农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等方面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村规民约也是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具体操作的,是一个在实践中改进创新的准则。部分村规民俗的强制性和法律是相互冲突的,并且不具备法律效力。本村发生事件,由村民投票决定,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判断的结果。甚至在农村中赌博、打架斗殴的现象,也是村民自行处理,村规民俗代替法律。在教育村民以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保护自己时却使村民心生偏见,在村民的严重村规民约远远超过法律法规,法律意识淡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村规民俗约束了村民禁止性的行为,规范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但是村民主体素质偏低,工作方式僵化,“家长制”严重,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不会做到公平公正,冲击农民道德状况,还会侵犯到部分村民的利益,最后流入形式。

在农村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批判封建迷信思想。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才能带来稳定的乡村秩序和优良的民风。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文化中

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农村文化:

4.1 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基础工程,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农村强调法制教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勤劳致富的正确发展道路。加到在农村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化载体:报纸、广播、标语、宣传栏、宣传单等不同形式的宣传,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并要求每个人都是宣传员,激发他们积极的加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应站在政治的角度和历史的责任上在农村起到表率、榜样的作用。要以优良的党风政风民风宣扬,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以身作则,重视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乡村活动,深入村民互动,使村民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形成和谐的文化气氛。

4.2 健全文化机构

农村文化机构主要以组织、引导农村文化活动,传递农村文化信息,交流农村文化的碰

撞,研究农村文化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完善农村各项文化设施,如兴修职业技能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剧院等,形成民间艺术团体,为扩大农民开辟学习、娱乐的空间,同时开展农业科普知识、技能。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教育建设中,一方面要抓肩带教育,同时也要关注农村传统文化的改造。弘扬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坚持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

5.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指定完善的基层农村人才建设规划,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增强城市反哺农村的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激励知识分子到农村进行调研并把乡土文化带到课堂教育,引领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农村建设。需要保障教师待遇的准时落实,教育经费的合理分布,鼓励青年农民成为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人才,并吸引到农村人才储备中,坚持“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评价人才。让更多热爱基层文化工作的人才更好的理解农村文化工作,支援农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罗文章.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2]徐学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第4期.

[3]伍玉宋.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下道德建设研究[J].党史文苑,2013年04期.

[4]张玉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M].江西社联出版社,2006年第06期.

[5]陈丽敏.用社会主义和新价值体系引导大众文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第3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金融体制改革;农村金融;金融机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ki.11-4406/n.2015.

当今社会,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的合作性金融机构,它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与四大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知名度比较低,不过它具有数量最多的机构网点、员工数量以及最大的存贷款规模,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如何发展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问题。另外,中央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中也对当前信用社的改革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再次强调和明确。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1 核心竞争力下农村信用社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机遇来看,近年来,国家新近出台了针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再加上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市场更加广阔,而与此同时,其竞争对手的数量也会大大增加,竞争对手的能力也会更加强大,因此竞争更激烈,农村信用社处于竞争中也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要想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就必须要对金融体系做出调整,一方面,要将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还有其他金融组织充分结合起来,并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逐步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与此同时,还要本次会议还对小额信贷组织的试点和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要求金融业在发展中要不断鼓励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并对其给予充分的支持[1]。从这些调整和改革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竞争市场将更加激烈,竞争压力将变得更加强大。其次,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挑战来看,现阶段信用社发展相对与其他金融银行来说比较落后,竞争力不强。就其本身来说,农村信用社由于一直以来都在农村发展,其发展环境的经济金融不发达,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竞争对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缺乏发展和创新的激励因素,大大降低了其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众多发展比较先进的金融机构,如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像选择向农村开拓市场,那么必将彻底打破以往由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核心竞争力下农村信用社创新发展的具体实施途径分析

2.1 对经营思路和经营理念进行拓展和创新

每个金融机构都具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义务,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要端正经营方向,坚持立足于“三农”的经营理念,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并不断对其发展空间进行拓展和创新,一方面要支持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支持农村经济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户的需求开始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并存的趋势,因此,在发展中,农村信用社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资源配置上应按照优先“三农”的原则,在贷款的分配上应优先用于满足农民种养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并以农业经济变化的新需求为依据,不断对金融业务品种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为客户提供优质、卓越、增值的金融服务,强化其服务功能。例如,在信息化逐渐普及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服务方式上可以突破传统的柜面服务的局限,积极地转变服务方式,使其向着多样化、信息化以及全方位化发展。

2.2 完善电子银行服务文化

这几年,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大大降低,而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就开始凸显出来,再加上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种情况下,电子银行服务文化概念在各行各业的管理中的应用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内涵,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完善能够有效促进团队凝聚力的提升,并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企业中,为企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并且企业文化的良好还能够有效缓解企业重要人才的流失,保证企业正常有序发展。除此之外,客户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代表着客户对农村信用社管理模式的认同,可以提高客户对信用社的满意度,为信用社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2.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决定因素,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并促进农村信用社管理质量的提高。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服务质量对客户流量以及客户信任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要想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服务质量。

3 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全面建立和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务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必须要面对挑战,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丰富金融业务内容、创新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各项机制,打造“核心竞争力”,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作用,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科学、规范、有序和高效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农村信用社可以在农村金融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出路,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道路上赢得竞争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新时期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探索――基于对四川省达州市农信社的调查分析[J].农村经济,2011,(8).

[2] 常建安.论核心竞争力下如何创新陕西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8).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现状及建议

笔者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以自身所工作的农村镇小学生为研究主体,依据小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对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如下问题,并和各位同行一起交流探。

一、小学生语文素养整体不高

1.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

通过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字迹潦草不清,格式错误明显,且不能保持书面整洁,不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低中段学生的作业本上错别字横行。如低段的拼音“p”与“q”,“b”与“d”的应用,很多学生将其混淆,且屡改屡错。中段学生对于形近字也无法很好地辨认,甚至一部分学生仍不能完全掌握低段的拼音任务,将错误一直从低段带到高段。

2.语文知识面狭窄

农村小学生极不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除了课堂上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会去识记,很少有学生会自主地去获取其他语文知识,导致大部分学生知识贫乏、眼界狭窄、语文能力低下。

3.口语表达能力差

农村小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一个是胆子小、易紧张,他们在私下交流玩闹时可以大胆地交流,但是在正式场合就会紧张到语无伦次、声音小、不自信、肚子里没话说;另一个问题是语言贫乏粗俗、口头禅较多,还时常夹杂着方言;还有一个问题是表达思路不清晰、不完整,常常东说一句西扯一句,没有中心思想观念。

4.作文水平较低

农村小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总之无从下笔。有些学生写了好几页,却内容空洞纯粹是在凑字数,没有中心,没有层次可言。有些学生作文本上一大片空白,就写了几句话;有些学生有真情实感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还有一个问题是格式错误普遍存在,有好多学生连开头空两格的作文基本常识也无法掌握,标点符号随意应用,尤其是冒号与上下引号的应用更是错误百出。

二、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失衡

1.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高于应用能力

小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情况较好,但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基础知识。导致在文本阅读时,能够浅层次地涉猎浏览,但无法深层次地理解应用。

2.男女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呈现差异

男女生在基础知识领域中水平差异不明显,但在口语交际、习作方面,女生水平明显高于男生。主要是由于男女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造成的,女生语言发展能力早于男生,因而存在优势。

三、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重视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各种环境与多种力量的共同促进下得到真正的提高。

(1)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学生要从自身重视语文知识学习,自身的努力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2.强化不同知识学习的指导方法,促进全面发展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减少基础性错误,如形近字的辨认,必须有错必改,直至不犯错误。同时,在识记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理解其意义,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2)加强阅读,扩充学生知识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阅读,除了课内阅读,更要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阅读量,拓宽知识面,最终化为己用,从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和想法。

(3)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要给学生充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加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醒学生多看多想多写。

3.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男女生在语文学习上呈现差异,每个个体在语文学习上也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语文学习计划,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能力。

总之,只有具备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提升农村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路,找到更符合农村小学生实际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农村消费品市场 营销模式 渠道驱动型

一、农村市场与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含义

根据市场营销学的定义,“市场”(market)是指产品的现实和潜在的购买者。市场应该包含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要素市场。本文讨论的主要是有形产品的消费品市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有了很大变化。在当今阶段,农村市场的概念,除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乡镇之外,也包括了县、县级市和中小城镇。很多营销业界人士喜欢把其称为“大农村市场”,相当于经济学界中经常提到的“县域经济”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在本篇的分析中,我们把城市周围的卫星城镇、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级市、县以及小城镇规划建设比较好的地区,都划入农村市场的范围。在这里农村已经不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而代表了一种消费能力和层次。

二、影响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主要因素

1.农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城乡居民收人水平差距逐年拉太,致使农业居民消费需求乏力。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的收人相比仍呈明显落后趋势。农民收入增长的这种落后趋势,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2.农业商品化进程不快,农业商品率过低。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高度现代化的产物,没有一定的商品生产能力,市场经济也无从形成和发展,农民也无从增加收入和提高购买力。农村是国家重要的产粮基地,但是,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自给、半自给的特点。农民出售的主要是原粮等初级农产品。农业商品率的高低和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与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消费需求状况密切相关。农产品商品化进程越快,农村消费品市场需求越高。

3.农民居住分散,消费结构不同。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同时农户既是生活单元,又是生产单元,因此农村居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其次是建房需要;然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单个农村市场消费量不大,且企业的运输成本偏大,从而企业力量不足的企业很难进入农村市场。

4.农民受传统观念束缚,市场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民由于受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思维方式的束缚。市场意识淡薄,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精神,大部分农民仍然作为劳动力。还没有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从事市场经营活动。对市场前景也缺乏预测。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仍然以传统的粗放经营为主。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精加工程度低,质量不高。

5.农村商品市场不发达,商品服务化功能弱化。随着农民收人的不断增加和农民购买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消费品市场的依赖性增强农民生产投资、生活消费对市场依赖程度的提高也促进了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而农村商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反过来也促进农民消费支出的增加。然而,目前农村商品市场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很不相适应。

三、农村消费品市场营销模式的分析与总结

现代企业的竞争,在营销上更多的体现的是营销策略的竞争。传统营销理论的经典是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4P组合构成了其核心内容,对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以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为中心形成营销策略框架,并以此作为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在农村市场上,企业也根据不同消费品与市场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组合,在不同策略选举时企业考评的主要指标是不同,其中在农村消费品市场上主要有以下三种竞争形态。

1.以产品为核心的“1P+3P模式”。产品被放在4P的首位,可见其重要。以产品为核心的“1P+3P模式”就是首先有一个足以在市场致胜的产品策略。在农村市场上销售的农药,化肥,收割机等农用产品它们都是围绕以产品为核心,也就是主要以技术为核心,由于其产品本身的价值决定其必须主要以产品为核心才能提高它的竞争力,只有当产品技术上去了然后在考虑用其它的3P进行辅的销售才能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否则将在农村市场上将没有任何价值。

2.以推广为核心的“1P+3P模式”。对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利润空间较大而消费者对品牌知名度又较看重的产品,以推广为核心的营销模式应当是首选。保健品红桃K在农村市场曾经取得骄人业绩,厂家在农村推出的推广组合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以推广为核心展开营销就是综合运用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对消费者和中间商展开信息传播和促销。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都围绕促销而设计。

3.以渠道为核心的“1P+3P模式”。这种模式这一两年谈论比较多,又叫“深度营销”。深度营销主要将渠道作为战略层面来经营,以此来选择与利用渠道、构建企业的营销网络,整合企业价值链,从而使得另外的3P能统一到以渠道为核心构建的营销体系之中,使得企业响应未来竞争要求的可能性增强,建立并强化企业对流通领域的控制力,获得价值链的主导地位。农村市场由于区域广阔,销售网点分散、市场覆盖率低、服务效益低,一直是制约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主要障碍。因此建立完善的乡镇网络销售体系,也成了能否成功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因素。在以渠道为中心的营销体系中,企业有强大的市场控制力,可以此为基础深度开发、“精耕细作”,进行产品、价格和促销各种变化与策略组合。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农民;树立;核心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90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正式提出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要遵从、树立、践行的核心观念。总体要求是:从国家发展目标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建设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道德建设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9亿之多,占全国人口70%。自古以来,农民就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力。因此,尽快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引领农村群众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中国梦的实现。

2 宣传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如何引领农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民应怎样宣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宣传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笔者从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2.1加强宣传教育是根本

农村基层干部要充分利用农闲季节,进村入户开展工作,抓住一切机会向农民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单纯的宣讲可能是不受欢迎,那就要变通方式方法,比如用有奖问答,猜谜语,用快板书,用二人转小节目等方式,尽可能的多吸引农民群众来听、来学、来问、来掌握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采取重要的内容利用好的方式向群众宣传,一定要避免硬对硬,单调对单调。笔者认为,凡是能在群众当中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的效果都很好,老百姓理解的快,掌握也快,反之则老百姓就敬而远之。

2.2 面向青少年开展宣传教育

在对成年人进行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农村儿童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因为新型农民就要在他们当中产生。所以,思想阵地不能丢。那就要“三管”齐下,在青少年当中树立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管”中的第一管就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在农村的宣讲过程中一定要先把身为父母的人们教育好,让他们的思想觉悟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这样他们才能为自己的孩子做出好的榜样。“父母器也,儿童水也,方圆由器不由水”;第二管,就是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教师的素质高不高也是促成孩子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的重要外因,教师如果过于重视名利,师德不正,唯利是图就很难培养出思想观念正确的人。所以,农村中小学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每个学校的老师都能尽心尽力,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善心去教学,边教学边身体力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到学生的心坎里,等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第三管就是农村社会环境的影响,乡村的各级党员干部要抽出更多的时间、资源用在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把我们的乡村建设成和谐、文明、友善、法治的乡村,让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好的环境中生存成长,这是真正造福千秋的大事。

2.3利用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孝文化就是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中国的孝文化和外国的感恩文化有相似的地方,其实孝就是一种感恩,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养育进行感恩,上一代对下代的成长进行关怀,中国五千多年,文化没有中断和中国的孝文化是有很大关系的。另外,还要大力提倡诚实和友善。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农村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市场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农村比正面的影响来得更快更猛,所以作为农村干部,尤其是文化站所的干部一定要站稳脚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都要大力宣传倡导诚信和友善,只有长期坚持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最终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党员干部要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率

第7篇

一、自查指标及加分得分情况(105.4分)

(一)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值为10分。超任务54%,自查得分为15.4分。

2014年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年初做到了早计划、早安排,通过镇农业统计工作人员的精心工作,比对调查户,今年我镇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12244元,与任务增长13%相比超54%,即得分为15.4分。

(二)农业投入,分值为10分。自查得分为10分。

1.支农投入计划增长15%,实际完成17.42%,超任务完成,得分为2分。

2.农业担保增长全面完成,得分为2分。

3.向上争取涉农项目资金增长10%,其实际完成16%,超任务完成,得分为2分。

4.政策性农业保险做到了应保尽保,全面完成任务,得分为2分。

5.整合农口项目资金不低于整合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得分为2分。

(三)农业重点项目考核得分为16分。

(四)新农村建设考核得分为16分。

(五)特色产业发展,分值为6分,自查得分为6分。

1.生猪出栏任务为3.88万头,已完成任务,得为1分。

2.优质稻应完成15486亩,已完成任务的100%,即得分为1分。

3.正季高粱种植14850亩,分值为1分,得分为1分。

4.蓄留高粱全面完成,得分为1分。

5.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万亩示范片已完成,得分为1分。

6.新增规模养殖场已完成,得分为1分。

(六)基础设施,分值为12分。自查得分为12分。

1.新增和恢复灌面0.15万亩,实际完成0.18万亩,超任务2%,其得分为2分。

2.新建通乡公路全面完成,得分为1分。

3.新建通村公路全面完成,得分为1分。

4.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面完成,得分为2分。

5.新增耕地全面完成,得分为2分。

6.森林覆盖率应增加0.05%,实际增长0.08%,得分为2分。

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40%,实际达到44%,超任务0.1%,得分为2分。

(七)产业化经营分值为6分,自查得分为6分。

1.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无任务,得分为2分。

2.新增市级以上示范专合组织1个,完成100%,得分为2分。

3.引进社会资金1000万元以上涉农项目无任务,得分为1分。

4.建立示范家庭农场任务为1个,实际为2个,超任务1个,得分为1分。

(八)扶贫解困分值为4分,其实际完成100%,自查得分为4分。

(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分值为7分。自查得分为7分。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完成95%,得分为2分。

2.农村房屋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完成工作计划的90%以上,得分为2分。

3.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率达100%,得分为2分。

4.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得分为1分。

(十)农村社会救助及农村社区建设,自查得分为2分。

1.农村低保累计月均补助100元,得分为1分。

2.建设农村社区无任务得分为1分。

(十一)气象防灾减灾达98%,得分为1分。

(十二)“三农”日常工作分值为10分,自查得分为分10分。

1.每月报送工作信息不少于1条,全面完成,得分2分。

2.全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刊发文章不少于1条,已完成,得分为2分。

3.全年在《日报》等市级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发表正面报道不少于2条,全面完成,得分为2分。

4.按时完成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事项,得分为4分。

二、201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确保农村经济工作顺利推进。

为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幸福美丽新村以及农业重点建设项目工作顺利开展,镇采取了四项有力措施。一是成立了农业经济工作目标考核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任副组长,镇党政办、财政所、经发办、农林站、水务站、畜防站、社会事务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为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按照领导组统一部署,确定分管农业的镇领导全面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抽调领导组各成员部门精干工作人员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三是纳入目标考核。年初制定的农村工作考核办法中,将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列为重要考核内容,明确奖惩。四是建立农村经济建设工作责任追究制。领导小组定期对农村经济工作中所涉及的项目定期进行检查、督查。领导组副组长为第一责任人,成员部门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主导产业规模发展

我镇示范片围绕高粱主导产业发展蔬菜、油菜,建立以“公司+专合社+生产小组+农户”的生产管理体系,采取广泛宣传动员、实施订单种植、扎实开展技术培训、集中育苗、地膜覆盖栽培、粮经间作、统一管理等措施,全镇发展高粱种植14850亩,其中核心区3500余亩、打造龙眼标准化示范基地5000亩、打造蔬菜基地5000亩、种植油菜4000余亩,其中连片种植1000余亩、蔬菜轮作3000余亩。主导产业核心区高粱实现总产约1200余吨,产值1800余万元,主导产业核心区人均纯收入增收600元。据测产,核心区开展“常规高粱地膜覆盖栽培”生产技术亩产达250公斤/亩、亩平均增产15%。各种综合措施主抓农业产业发展,凸显核心区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三)抓实示范片基础设施建设

在示范片,以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整合为切入点,合力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区级部门、镇与农民共同打造,实施农综项目13250亩、新建改建公路36公里、新建恢复提灌站1座、新建整治渠道22.5公里、新建蓄水池14口、新建排灌渠4.2公里、推广新增农机具237台,新建沼气池7口。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各类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实现稳中有升。

(四)积极探索产业化运作模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我镇示范片主导产业以高粱种植为主,高粱收割后轮作蔬菜和油菜,以实施多种生产经营提升土地效益而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建设过程中,一是以订单农业保底价收购的方式降低农民种植风险;二是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红高粱公司,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成为产业工人获取工资等方式,保障农民利益;三是扶持专合社,在种植、管理、营销等方面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推动作用。

(五)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得前提下,积极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市场上公开,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社,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依托设施农业,挖掘农耕文化,按照农庄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休闲体验为主的农庄3个,聚乐园专合社获市级专合社称号。依托农头企业酒业园区的红高粱公司和专合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订单农业,2014年已订单高粱种植面积3500亩,向红高粱公司交受红粮800余吨。给红高粱公司形成了稳定的产供销关系,提高农民收入。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2014年即将过去,我们清醒的看到,我镇在2014年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变化很大、广大群众受益很多。特别是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快,是因为实施了几个农业项目。这一年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是密不可分的。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的看到,当前农村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不足。一是全镇广大农民群众增收幅度不大,生活整体水平还不高。二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场镇发展滞后,远远不能适应酒业园区的高速发展。三是社会管理水平还需大幅提升。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政府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持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5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镇作为“名酒名园名区”的核心所在地。以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村民议事会议事制度,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依托25公里沿江路两旁,开发农业特色基地,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优势产业,争创有机高粱品牌,推进绿色农业、观光旅游业发展,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强势发展。

1.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高粱产业为龙头,桂圆、蔬菜为重点,深化“公司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模式,发展沿江农业特色产业。建立有机红粮综合基地,以永兴村为核心,辐射全镇红粮种植面积达到14000亩。建立蔬菜展示基地,以永兴村3500亩基地为核心,积极探索绿色蔬菜基地、大地蔬菜基地模式,辐射到罗湾、马道子界牌等村,规模化种植河滩蔬菜2000多亩。建立特色桂圆产业,奠定晚熟桂圆基地、标准化桂圆基地建设的基础。

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全镇范围内整治病险山坪塘21口,使病险三坪塘整治达到95%,整治维修建筑岩水库和牛角山水库,新建渠道19公里,新建乡村公路6公里,建机耕便民道24公里,建生产便道22公里,硬化乡村公路8公里,形成全镇村村通社社通的路网体系。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新村建设步伐。明年内增建4个农民新村聚居点建设,高标准建设新农村农房188户,使全镇农户风貌塑造新形象。

第8篇

关键词:农村;投递;网络;普遍服务;平台;组织

农村投递网络,是中国邮政投递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邮政企业在寄递市场比较优势的主要体现之一。多年来,邮政投递服务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农村地区,为农村通信、实物寄递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居民需求的提高,农村邮政投递越发重要,邮政农村投递网络存在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亟待研究解决。

1农村邮政投递网络的现状

1.1农村投递网络点多面广

中国邮政在农村地区投递网点多,服务范围广。全国有农村投递网点2.8万个,投递人员6.2万人,农村投递路线(以下简称“道段”)9.9万条,其中,摩托车投递道段约占60%.全国设有13.5万个村邮站、21万个便民服务站、7万个分销加盟点,具备一定的、自提服务能力,保障了农村行政村通邮率达到99.4%.信函报刊农村投递量约占全国的25%,农村快递包裹投递量占40%,农村标准快递邮件的投递量占邮政投递总量的75%左右。

1.2农村投递作业组织基于普遍服务标准

目前,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每周投递不少于5次;农村地区平均每周投递3次,达到了普遍服务标准。部分交通欠发达地区的投递路线每周投递3次以下,约占12%.投递深度也按普遍服务标准进行落实,乡镇政府所在地按址投递,行政村以投递到村邮站、村委会为主,投递路线沿途投递到户。江苏、山东、浙江等地报刊、给据邮件投递到户。

1.3农村投递建设以普遍服务邮件为主

目前,农村投递网点建设、车辆设备配备主要满足普通邮件、报刊的投递需要。投递工具方面,从乡镇邮政支局所到村邮站、村委会的投递以摩托车、自行车为主。信息化设备方面,全国有8000多个非电子化农村网点,由其他电子化网点代为接收和反馈邮件信息;大部分农村投递人员未配备手持终端等信息化设备。投递作业场地较小,没有形成封闭空间;以营投合一的网点为主,还有2000个网点半营半投(半天营业收寄,半天投递邮件)。

1.4农村投递管理以支局为主

农村投递由支局负责管理,甚至投递人员由支局长负责招揽或委托代办。支局长肩负管理、生产、营销、创收、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客户投诉处理等众多任务,为投递人员安排报刊收订、农资分销、金融等方面宣传营销任务较多,对投递业务管理投入精力较少,尤其体现在农村投递服务质量的检查频次、深度和力度方面。农村邮件的进口接收、下段排班、信息反馈等工作,由支局营业人员承担。

1.5邮政农村投递面临社会快递挑战

中国邮政寄递服务的最大优势是寄达范围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优势尤为明显,电子商务寄递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工程,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将委托快递企业或社会物流公司承担“农村淘宝”产生的电子商务包裹在农村地区配送到村的工作。近年来,社会快递公司正在通过加盟的方式布局农村网点,不断“向西、向下”加快在农村地区的寄递网络建设。在广东、江苏、山西等地,社会快递的乡镇网点覆盖率已超过70%,部分区域达到100%.邮政企业正在逐步失去农村地区的竞争优势。

2农村邮政投递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投递管理不适应邮政战略发展要求

中国邮政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邮政企业的目标,实施“一体两翼”战略,推进包裹快递业务改革,需要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但目前农村投递的管理较为粗放。一是农村支局对投递管理和质量不重视,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突出,对投递业务管理和服务质量管控不深入、不细致。二是区县分公司投递管理基本由兼职人员承担,工作精力不集中,管理力量薄弱。三是农村投递管理和质量管控以“五定一有”和排单管理为主要手段,管控方式和手段较为简单、落后,造成了投递质量不稳定;内部处理由营业人员兼职办理,责任心不强,容易出现投递信息反馈错误甚至提前反馈妥投信息的情况。这与邮政企业战略发展的目标不适应,急需改善,强化管理。

2.2投递能力建设落后邮政快递包裹等业务发展需要

近年来,受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函件报刊业务投递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电子商务包裹寄递需求高速增长。2015年农村快递包裹投递量同比增长98.5%,占邮政投递快递包裹量的40%,比2014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而农村标准快递投递量占邮政投递标准快递量的75%左右。不足10m2的投递场地,以自行车、摩托车(含投递人员自带摩托车)为主的车辆设备配备,仅能适应普遍服务业务的需要,不能适应以物品类为主、体积重量较大、要求上门投递、及时反馈投递信息的电子商务包裹寄递需要,更不能满足业务发展、投递量增加60%以上的需要。

2.3农村投递服务水平提升缓慢,落后于城镇化进度

2015年,中国城镇化程度已达56.1%,比2007年提高11.16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上城市的城区范围也同期扩大了1倍以上,许多原来的城市郊区、开发区、乡镇已经成为城区范围。但由于投递人员、车辆、设备等资源配置不足,无法通过增加道段、增加投递运载能力等方式提高投递深度、提升投递服务,只能按照原有的农村投递服务深度执行,把邮件投递到村邮站或其他邮件接转点。物品型邮件窗口投递,不能按址投递,形成了投递服务能力配置与城市建设脱节,投递服务与城镇化进程不匹配的情况,致使新城区用户只能享受农村式的投递服务,造成客户投诉增加,影响邮政企业的形象。

3改善农村投递网络的对策

3.1提高对农村投递网络的认识

从企业竞争角度讲,投递网络是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农村投递是投递网络的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指出,比较优势才是核心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优势。各地要以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优势的高度认识农村投递网络,重视农村投递网络建设,加强农村投递管理。从社会角度讲,农村投递是邮政通信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邮政履行普遍服务义务、打造自身品牌形象的重要阵地,更是服务“三农”、发展快递包裹业务的迫切需要。各地要在履行职责、发展业务的层面上,认识和建设农村投递网络,加大在农村投递的资源投入。从国家层面讲,农村投递网是重要的国家资源,事关国家、国家信息安全和民族存亡,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2强化农村投递管理

农村投递管理水平,是决定农村投递服务质量的核心因素。针对农村投递网点众多、分散、管理和质量管控不到位等情况,可以通过推行农村投递区域集中化管理——建立农村投递部的方式解决。建立农村投递部,打破农村乡镇支局就地管理模式,跨乡镇,甚至跨区县组建农村投递网,根据业务量、场地、上段里程、邮路运输等情况,就近整合乡镇支局投递人员等资源,并参照城市投递部标准配置场地、人员、车辆及设备等,封闭管理,安装监控设备,建设规范化的投递网点。推动农村投递部建设,在减少农村投递网点数量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按照城市投递管理和质量管控标准,实行专人管理、精细化管理,集中管理农村投递人员和生产作业组织,重新组划投递道段;推广集体作业,提高内部处理效率,集中发班、归班。通过以上方式,解决农村投递存在的业务管理不规范、质量管控落实不到位、投递内部处理和信息反馈兼职等问题,达到提高管控力度,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

3.3增强农村投递服务能力

增强投递服务能力,是农村投递适应邮政企业战略需要、业务发展、社会责任的必要手段。首先,要实现投递机动化,解决农村投递运载能力问题,达到增强运载能力、提高投递作业效率、降低投递人员的劳动强度等目的。农村投递机动化,主要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邮政企业加大投入,购置投递汽车配备给农村投递网点;二是采取投递员购买符合投递生产需求的机动车,邮政企业发放相应车辆损耗补贴、油料、维修等费用等,称“私购公租”或“私购公助”模式,也可称为“带车加盟”模式。山东、江西、浙江、河北等地进行了较好实践,近年来增加农村投递机动车辆约2000台。此外,还可以尝试与汽车厂商或销售商合作,通过发展融资性租赁的方式实现农村投递机动化。其次,要实现农村投递信息化,提高邮件信息的处理时效,并利用投递外勤监控系统相关功能,加强对投递员外部投递线路、作业时长、投交时点等实时管控,保证服务质量,提升客户体验。农村投递信息化,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企业投资配备图形终端及手持终端设备;二是投递员购买配置较高的智能手机,并安装手机App,邮政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定额或计件)给予通讯补贴;三是邮政企业与通信公司合作,签订长期通讯套餐协议,免费获取智能手机,再安装手机App。再次,要适度增加农村投递人员。根据农村投递业务量的增长,特别是包裹快递业务的增长情况,按照集团公司规定的相应标准,适度增加农村投递人员,并健全激励机制,稳定投递队伍。

3.4打造农村投递平台

苏宁、国美、三联等流通企业的成功显示:得终端者得天下;淘宝、京东、腾讯等企业的成果显示:得平台者赢天下。邮政在农村有2.8万个投递网点、40多万个代收站点,参与邮件投递作业的人员(含代收、转投)约50万人,可整合邮政终端投递网点、代收站点及人员等资源,打造出农村投递服务平台。一是整合农村便民服务站、“三农”服务站、助农取款点和村邮站资源,实现四站合一,形成邮政综合服务站。在每个邮政综合服务站搭载报刊邮件的、自提服务,构建无缝覆盖的农村投递服务平台(见图1)。二是以投递人员为骨干,以机动车为载体,以综合便民服务站为节点,建设农村投递配送网络,投递作业如图2所示。结合邮政综合服务站的代收、和自提服务,实现所有邮件直投到村,转投(含自提)入户到人,提升农村投递服务水平。三是争取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在时机成熟时,适度进行农村投递平台的有偿开放,承接社会快递公司快件的投递工作,在减少或避免农村投递网络重复建设的同时,增加邮政综合服务站的投递收益,强化投递平台。江西、浙江等部分地区在农村投递平台建设和对外开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5优化农村邮运作业组织

以效率为核心,优化农村邮运作业组织。一要按投递网点对邮件进行分拣前置,对地市到县城路途沿线的投递网点卸交邮件,方便农村邮件进出口,减少邮件倒流情况。二要以保障投递时间为目的,加快市县分拣运输部门的处理,保障邮件在8:00~10:00进口到农村投递网点,保障外部投递时间,提升客户体验。三要加大邮运深度,在经济较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寄递市场规模较大的农村地区,要将县内邮路通达范围从乡镇邮政支局所延伸到经办农村电子商务业务量较大的村邮站、“三农”服务站、便民服务站和业务量大的客户。综上所述,改善农村投递网络,既是邮政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力、促进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农村人民群众的需要。邮政企业既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加大投入,增强投递能力,提升投递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更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支持,完善邮政投递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在避免农村投递网络重复建设的同时,共同将邮政投递网改造成为适合国家、社会和人民需要的高效投递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1都继萌,王为民.提升农村邮政投递网服务水平对策.邮政研究,2012,4

2全锦旗,李九成.提高农村投递之路对策浅析.邮政研究,2011,4

第9篇

1、农村基层管理队伍素质欠缺。农村地区,基层管理队伍不大,其管理水平与素质也有待提升,多数为村中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现代化科技能力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从领导方面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带领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发展。

2、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村民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日常开支庞大。除了用于子女教育上,家用电器,住房条件都有很大需求,而这也是不菲的支出。

3、农村地区人口的总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由于受地理条件、交通水平的限制,视野不开阔,缺乏冒险精神,顾忌比较大,难以全副身心对新事物投入。另外,接受高新科技能力差,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科技生产力带来的方便,科技转化率比较低,致使先进科技与农业发展脱节,农业发展缓慢,基本上维持着原有水平和管理模式。

二、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首先应当明确如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指导思想以及目标任务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贯穿经济发展始终,从而统揽“农村农业农民”三大问题的工作。把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本目标。把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大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眼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体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相适应的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体制,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可依靠的体制。使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更加完善健全,农村基层管理组织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保障制度更加完备,经济文化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性不断增强。其次,要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念,不断推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进一步转型,逐步改变农业方面对现代化资源利用的情况,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农村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使所有资源功效得到最大化发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改善及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努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村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村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走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科技贡献率,把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不断地增强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利用率,将产品增收从加大成本方面向加大现代化科技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化发展方式跨越。

2、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让村民更多的了解相关知识,进行科学化的发展经济,永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有一个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科技文化水平,从而可以逐步缩小与现代化的差距,带领村民找到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会对现代化科技进行运用,增强科技转化率,了解发展的大方向和外界经济发展水平,横向纵向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进行研究的意义

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只有首先对当前时期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明确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研究当前形势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可以从问题中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3)研究当前时期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第10篇

【摘要】当下,教育的改革成为各国乃至世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核心素养”是继素质教育之后的更加深入的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为做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教师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注重学科与核心素养理念的融合、创设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现实情境、提倡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类评价作为发展农村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策略点,力求在课堂教学当中提升农村中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 农村中学生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也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所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素质教育的施行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步,也使得我国的教育得以与国际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形势相接轨,使得教育适应了国际化的需求①。然而,由于不同的地域存在着差异,教育的发展也有失平衡,城乡之间对教育理念等的把握程度和理解程度都产生了极大的差距。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由我国教育部印发出台,其中将“核心素养”置于基础要位,并强调课堂教学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我们究竟要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承担的任务是及其沉重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信息化社会,面对不断革新的社会局势,如何才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可以被社会所接受,推动他们自身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助推力,这是对全国教育,更是对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教育提出的巨大挑战。

一、教师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驱,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正确教育行为产生的源泉。②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充当知识载体的角色,学生被动的选择输入式或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我国课改的不断演进当中,教师角色逐渐的发生转变,由课堂的支配者逐渐转变为指导者以及评价者,但这种角色并不被所有的教师所认同,更多的农村中学教师并不能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扮演好这类角色,教师过多的倾向于讲授主义,将知识视为绝对真理,并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越熟练,才能掌握越多真理,使自己学识渊博。知识的灌输在短时间内使得部分学生“收获颇丰”,但这是对教学的异化,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伴随着学生知识技能的熟练,学生的素养反倒逐渐降低,常年的“记忆训练”使得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分析,不懂得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往,更不懂得如何适应社会。虽然在我国核心素养提出的时间较短,但对我国教育而言应跟上社会进步的脚步,尤其是农村的学校。很多农村教师对于新提出的教育形式均报以拒绝的态度。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对知识进行研究,对知识的构建应是靠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而非靠外人的添砖加瓦。教学活动应是探究活动附加创造活动,转变知识观,将学科知识作为问题去探索研究,给予教师自己和学生更多的权利和空间对现有知识进行探索和创造,只有教师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这一切才得以实现。

二、注重学科与核心素养理念的融合

核心素养并非是学生生来就具备的,因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应经过适当的规划和设计来进行,并且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来养成。学生的成长分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他们具有着独特的发展特点,只有在合适的阶段接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具备的叛逆心理更为突出,许多学生更想要随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在尊重学生个人想法的同时,更要为其发展起到引航的作用。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就必然要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不同的学科具备不同学科的特点,掌握学科逻辑,结合学科过程的特点,遵循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供符合学科逻辑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应该将核心素养与学科特点融合,使得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得以体现。

三、创设与学科知识相融合的现实教学情境

核心素B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它是因生活情境的需求而产生的。③核心素养的养成实质上就是为了能够让人们适应现如今的信息社会,能够面对社会所发出的种种挑战,解决不同的情境出现的各类问题,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使得个人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简单来说这是我们所面对的生活、现实、社会情境所对我们提出的需求。核心素养的养成服务于我们自身,服务于社会,因而其养成就绝对离不开情境。张华教授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分为几类,分别为: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现实情境、观念环境、虚实环境。④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由老师来进行设计,这种情境的创设不是简单的以学科知识为基本来设疑,而是要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来创设教学的情境。贴近生活的现实情境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便于理解。例如语文课,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没有见过北京天安门,让他感受天安门的庄严肃穆,单一的看来自书本的彩图,或许在学生的眼中那只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特别的建筑物,他们又怎么能真正得到情感上的感悟,产生爱国情怀。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能过很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知识,融合现实、社会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提倡探究式教学

21世纪所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以及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这对现代教育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农村课堂教学对此类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更是极为薄弱。赶着记,紧着学使得学生逐渐对知识失去了探索欲望,没有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学会了知识。这种思想意识对处于转折期的中学生来说是及其不利的。灌输不是万能的,对于有一定思辨能力的中学生来说,灌输是低效或无效的,这就需要借助其他方法。⑤探究式教学可以打破这一局势。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指让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盲目的寻找问题答案,而是由教师提供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情境和问题,继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探究,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快速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以探究为学习的方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探究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思考的热情,学生主体地位以及主动性也都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要素中,学生的创造性、在不可测的情境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都是重要内容,学生自己进行的探究活动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自己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积极的解决所遇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当中逐步的养成自己钻研、自主管理的良好习惯,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所具备的优势。⑥合作探究使学生乐在彼此的交流讨论活动中,知识的共享有时也会碰溅出火花,这也就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所以说,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国培计划;农村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师培训的政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越发呈现出“需求导向、凸显实践”的动态化发展理念和地域性、体系性、多元化等新特征。教育部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它的实施为发展新时期教育,尽快实现教育为本、教育强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大前提下,必然需要依循最新教育政策,考量农村美术教师内在需求,建立契合度更高的“国培计划”农村教师培训方案。

1现有美术课程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国培计划”课程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有国家持续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助推和相关配套支持,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从某种角度来讲,最影响培训效果的就是课程问题。为了更深度地认知河南省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实施的现状,更好地推动改革的有效实施,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近年来所承办的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为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社会调研等方式对参培教师进行调研,以明晰当下培训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有5.9%的学员对“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初中美术)的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研修(培训)课程和活动、研修(培训)资源等方面评价一般;有2.1%的学员认为“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小学美术)在满足学习需求的程度、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教学设施与条件方面评价一般。这说明学员对培训课程的丰富程度、适切性和实践性方面等方面有更高的期待。因此,学院认为当前“国培计划”课程体系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目标定位过高,课程针对性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农村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2)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理念的宣传与贯彻力度不足,针对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有待加强。(3)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与实操课程安排不足,既没有特别贴合农村的教育教学实际,也没有将最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更大程度的推广传播。(4)与名校以及校外机构如艺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等结合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开拓参训教师的视野以及将名校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进行推广。(5)村组及家庭教育模式是农村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内部体系,目前课程体系中针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村组教育结合方面的指导和研究内容相对薄弱。(6)针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需求方面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2农村美术教育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基于课程凸显的问题以及对近三年“国培计划”的监测和反思,学院认为乡村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的提升,必然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学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并考量参训教师年龄结构、不同学历等因素的差异性,对现有“国培计划”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科学化定位,建立多元化、阶梯化的目标体系,整体提升农村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资源开发的能力。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探求美术背后的文化意义是一项重要目标。美术文化的多重含义和价值决定了美术教育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如何提升核心素养,增强对作品的解读力成为重要目标。其次,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技能训练、审美意识培养割裂的现状,因此,还应设置技能课和美学、艺术概论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提升教师全方面地素养。再次,当下是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视觉符号无处不在,如何更好地衔接、解读当代艺术成为重要议题,增设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相关专题也成为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最后,相对抽象晦涩的理论性课程,参训教师更关注创作实践和考察类课程,对主题式和案例化教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五、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增强数据库建设,落实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建构多形态的课程体系。如随着各类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智能化,参培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有明确的要求。总之,需尽可能地增强课程间的衔接性、多元性、前沿性和适配性,以专家、名师、参训教师共同建构“学术共同体”,推动课程结构的科学化。最终,学院将改革的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对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理解和对学生发展的认识,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并将之应用到教育教学行动中。(2)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升教师对《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的理解。(3)系统学习美术学科教学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4)提高美术教学专业技能,培养具备专业美术理论、娴熟美术技能与良好教学素养并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骨干美术教师队伍。(5)增强对地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感悟力,探索开发学校美术与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相结合、适合农村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掌握具有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6)提高农村美术教师整体素质,使其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知识与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为农村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骨干队伍。总而言之,改革目标可以简化为: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与主要内容;学习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掌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情境的创设与营造、信息技术与深度学习方式的变革等内容。

3农村美术教育改革方案的特色与创新

3.1主题设计

在具体课程方案设计过程中,学院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导思想,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原理和主要内容,强调了改革方案的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农村美术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参考和研究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蒲公英行动”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吸收相关研究成果。(2)深化美术教育基本理论学习,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学习方式进行系统化的重点分析和解读。(3)掌握美术教育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以地方特色和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为契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和评价,使参训教师从实践中掌握课题论证和研究的基本流程。(4)提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以研修过程中的教材成果为基础,将进行地方文化特色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的设计、说课、评课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等作为课程主体。改革方案的课程构成如图1所示。(1)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模块包括两部分。师德修养:模范教师师德报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新方向;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专业理念: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测评、政策解读与学生艺术实践;教师自身专业发展。(2)专业知识模块包括四部分。教育知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发展知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诊断。学科知识:核心素养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及其教学;用普通人视角看艺术———美术鉴赏、美术欣赏与美术批评。学科教学知识: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与农村应对策略实践型思考。(3)专业能力模块包括六部分。教学设计:美术教材的分析与内涵挖掘;美术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教学实施:学校美术工作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实践基地校本教研观察;典型美术课例评析;村组与家庭教育。教学评价:中学美术的观课、说课、评课、微课;新课程观下的美术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域美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及民间美术进课堂的尝试。班级管理:合作方式完成美术作品的策划与实施;美术主题班会的设计与组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之微课与翻转课堂;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3.2培训方式

改革方案坚持实践性、情境性、贴近性、开放性原则,立足于培养农村美术教师的“核心技能体系”,即注重学员在实践与交流的过程或情境中,经过不断地体验、感悟和反思后形成的知识,使之不仅为受训教师的自身发展提供支持,同样满足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要求。具体的培训方式有专家讲座、参观考察、教学研讨、实践探究、集中指导、案例分析、协同创新等多种方式。学院还开展“1+1”系列学术研究项目,即学术+实践,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硕士专业,以自愿报名方式,由硕士研究生联系参训教师形成结伴帮扶,设计系列主题课题,在自媒体平台系列培训研究成果。

3.3考核评价与成果转化

改革方案采取学员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通过问卷调查、过程管理、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全面质量监控,以促进受训教师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为其提供开阔的美术课程与教学的视野。此外,受训教师还需提交能体现培训理念、特色的专业论文,经专业评委会评审通过后集结成论文集或针对核心素养教学的研修报告。学院还计划在培训结束后3~5年内,选拔优秀受训教师,联合其所在单位和相关艺术馆等举办“国培”美术成果展览。

第12篇

杨东升(1990~)男,汉族,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本科在读,水利与环境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摘 要:本文阐述了传统道路网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典型的道路网进行了概述,并阐明了其形成的原因,对未来农村道路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道路网;农村;原因

1.传统道路网及其优缺点

1.1城市道路网布局模式及优缺点

根据国内外国内为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城市干路网的平面几何图式可以归纳为方格网式、环加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组团式五种。其优缺点具体描述如下表。

布局形式适用性优点缺点

方格网式地形平坦的城市交通组织简单,通行能力大,交通分散灵活对角线交通不便

环加放射式旧城中心逐渐向外向外便于市中心与市区和郊区的快速联系不便于圈层之间的联系,可能引起城市沿环路发展

自由式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的城市体现了“自然之上”的观念,线形较灵活产生较多不规则街坊城市建设用地分散

混合式跨越式发展的城市充分发挥各种道路网的优点不同形式道路网之间需要较好的连接

组团式城市多被河流或其他天然屏障分割减少不必要穿越市中心的交通量组团间交通距离较长

1.2公路布局形式

公路网络布局图是以区域内产生交通量的城镇或大型工矿企业点为节点,节点间的公路为边线,由节点和表示边线基本走向的线条组成的图形。从功能上分析,公路网布局图一般由辐射公路(放射型、扇形、树权型)、环形公路,并行公路(并列型、条形分布)及联络公路(三角形分布)组成。

(1)辐射公路是基于某个运输结点发散出去的,是公路网形成初级阶段的主要路网形式。辐射公路路网形式与城镇体系各级城镇结点的空间分布结构相对应,城镇向着树枝交叉点或端点处发展,即以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几个中等城市相围绕,由此再联系若干个小城市和更多的小城镇。

(2)条形分布形式的公路网主要用于服务空间上的一字排列的城镇及其沿线地区,并且对于沿线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方格网形的公路网结构,服务于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形态向多核心方向发展,即城镇体系内有多个规模相近、引力相当的多核心城镇空间结构。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市域公路网,开始摆脱原来的放射形或树权形结构向方格网形式发展,这样便于未来城市向外拓展,市域干线公路转变为城市骨架道路时,城市道路结构便于整合,不至于出现太多的畸形交又口,便于城市规划。

2.现有农村道路网

2.1.村与村之间的道路连接形式

现有的村与村或村与镇之间道路的布局模式多采用直达的形式连接(如图1),交通便捷,服务于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形态向多核心方向发展,即城镇体系内有多个规模相近、引力相当的多核心城镇空间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的形成,依赖于在多核心城镇结构体系的长期引导下道路网自由发展的结果,它有利于个城镇之间的运输与交流,体现了“自然之上”的原则。

图1 村镇之间的连接形式

2.2.村内道路的布局模式

农村内部道路网多采用干路加支路的形式(如图2),即在主干道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胡同”,形成了类似于方格网式的道路形式,这种道路形式有其独特的优点,例如:使乡村富有弹性化,土地再分的标准化,临街面比例的增加,交通的可达性,街道界面的连续性等,此外,在许多经典的农村道路中,经过长期的自由发展、巧妙地顺应了自然地形;有的创造了特色鲜明、充满节奏韵律的乡村空间;各个乡村随即的排列组合,又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城乡肌理;有的利用土地的自然划分,形成高度控制的规划与高度灵活的建设之完美统一。

图2 村内道路布局模式

小结:

本文结合传统的城市道路网及公路网阐述了现有的农村公路网模式,对于未来农村公路网的研究及新农村过程中的公路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 彭建华.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再思考,山西建筑(J),2008.6,34(17):65~66;

[2] 郑复凡.农村道路客运网络现状.科技信息(J),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