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8: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学叙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学生的基本特点的总结,利用合理的教学辅助手段,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语文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的两面性问题
相比较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术表现力强、内容丰富的特点,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导致网上出现大量雷同的PPT,初中语文教师备课不认真,或者产生过度依赖于互联网的实际情况,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产生和初中语文知识的脱节,造成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恶劣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想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两面性问题。
2.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考察,这就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打造多样化的语文课堂,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语文的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方式
1.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插入时机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正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离不开合适的语文教学方式。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合理的插入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语文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合理选择信息技术的插入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语文课程的厌烦感觉。这就需要在进行《济南的冬天》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济南的冬天》中所涉及到的济南的冬天景象,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
2.优化初中语文课程结构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语文教师可以在充分调查学生的实际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式,优化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结构,有效提升语文课的教学效率。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对于语文教学内容中情感精神的传递,合理的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表达方式,进而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放松身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结合信息技术的实际特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结构,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羚羊木雕》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木雕的美,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情意重,还是你自己的享受更加重要?”让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于课文背后蕴含的人生道理的思考。学生沉浸在语文的魅力中,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的深度契合
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快速进步。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讨论,让学生在多媒体短片的叙事背景下,通过互相探索,顺利完成课文的研究分析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对于语文课程运用的初步认知,有效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财经. 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庞光辉、秦锡纯. 识读结合 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 黑龙江教育,2000年09期.
[3] 杜洁琼.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基础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4] 陈妙兴、林月娥. 小学语文目标教学浅探[J]. 教育导刊,2000年Z2期.
[5] 张凤鸣. 浅谈小学语文插图的作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03期.
初中语文学习是学生脱离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习接触到的语文学习新阶段,也是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主要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基础性和延伸性的性质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基础和基本能力培养的特点,表现在初中语文的综合性教学之中就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强调和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以下两个具体要求尤为重要:
(一)熟练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多种实用文体的写作
初中语文课标和语文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掌握汉语口语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中,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最为基础的几种文体。具体来说,学生应该能够写出表达清晰、时间顺序完整、叙事有条理的记叙文和简洁明了、用词准确的说明文,不仅为学生在未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也是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有必需的语言能力。
(二)能够阅读基础的古文文献,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和地域概念,是分享中华文化的人民的统称。中华文明历经悠久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内核,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一名初中学生都应该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之中存在着种种突出的问题,部分是应试教育模式的余毒未消的结果,部分是当前教育模式革新和教育理念改进的必由之路。反映在具体问题上,结合初中语文课标要求,以下两个问题非常普遍和突出,值得教育工作者足够关注和深入分析:
(一)学生写作能力差,对写作存在畏难情绪
教学实践之中可以发现,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困境,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会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不知道作文怎么写”,这种情况反映了当前语文教育界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证明了已有的作文教学效果较差、问题较多。
(二)无法灵活运用古文知识进行古文阅读
当今语文课本引入了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大家的杰出作品进行古文泛读,以名家名篇着重分析的方式普及传统文化常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但从现有事例来看,当前的古文教育并未能够达到效果,与教材设计者期待的不同,学生往往并非通过课本范例习得古文阅读技巧并举一反三用于更多的古文阅读,课本内容不再是基础和积累,而成为学生古文学习的全部,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局限于课本无法进行引申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学生一旦遇到陌生的古文文本,只会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完全违背了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能力的教育理念。
三、提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记日记、记周记的习惯
相比记叙文、说明文这些“正式”的文体,日记长期以来都是作为私密性的个人作品而存在,但是在记日记的过程中作者难以避免地需要使用记叙、说明等基础的文学写作方法,可以说记日记是对各种文学体裁灵活运用的典范。针对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是一种要求高、难度大的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大力推广日记体裁,鼓励学生写作日记、周记,甚至可以以记日记、记周记的形式取代常规的作文写作训练,以帮助学生回归写作的本质,重拾写作的信心和表达的欲望。在以记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写作并以“周”为单位交给老师检查点评,也可以将学习自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写作,并辅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在实际操作之中,语文任课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氛围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对已有方案进行检查和微调。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古文阅读
关键词:写作指导;综合实践;初中语文
语文学科的写作能力培养,并非是一种固化的体系,而是一种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所有文学作品都是借生活而浓缩成的情感结晶,因此写作来源于生活。而传统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往往围绕书本教材进行,学生难以拥有更广阔的思维发散空间。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新课改对此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将写作回归于生活。而对于学生来说,仅从教材当中认识更多的事物并形成更丰富的情感显然不切实际。由此可见,初中语文写作指导充分联系生活实践活动成为了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举措。
一、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积累
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依然处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当中,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使当前初中学生的生活日益丰富。而绝大多数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知识面窄和语言表达能力弱两大方面。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知识的积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为学生今后开展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意义重大。对此,教师可以借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阅读指导,以正确的引导方式为学生推荐更多的好书,并联系学生家长为学生打造更多的阅读时间,同时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逐渐提升其信息处理能力。
二、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提升学生的兴趣
写作过程是一个借思维发散而落实情感表达的过程,对于一个话题,不同的学生能够通过不同角度的想象而落实出不同风格的文字。倘若学生对于该话题缺乏兴趣,则必然导致写作出来的文章干瘪、枯燥,其原因主要在于对该话题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与此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并不会拥有太过丰富的生活经历,也容易造成对很多事物失去兴趣,语言的创造性表达也就无从谈起。对此,教师应当充分把握住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一方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思维的发散与创新。比如在进行环境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校园环境命题《校园一角》,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通过观察与想象来进行写作;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生活实践的引导。比如在进行叙事类作文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实际操作情境,既能够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同时还能借学生兴趣提升的机会来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并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三、通过生活实际的联系强化训练的效果
作文,无非就是对生活中所有事物的描述,因此可以将写作直接理解为生活。与此同时,养成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能使学生提升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感知。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写作能力亦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体现,其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养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写作和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对学生写作的教学,应当基于生活,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从而切实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更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关于此方面,早就有着多种形式,包括日记、请假条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写作形式也在进行着革新。对此,教师应当充分结合现代化语言运用方式,鼓励学生之间多进行写作方式的交流,比如道歉信、感谢信等等。所有生活中的元素都能够落实于笔端,不仅有利于高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因此通过生活实际的联系强化写作训练的效果有着积极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写作教学应当充分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给予学生更高的自由让其进行表达,从而突出真情实感。应此要求,教师应当对传统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突破,摆脱教材的束缚,整合更多的生活资源,从而对学生进行更高效的写作指导,从而推动语文教育有效性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武君.加强诵读・探究质疑・写作实践:新课改语文教学浅议[J].求知导刊,2015(1):84.
【摘 要】 对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引起重视的课题。一方面农村初中现在正处在普九攻坚阶段,小学生全部进入初中,而其中小学毕业考试语文成绩在差分范围的比例相当大,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从教十年来一直在四川内陆山区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农村初中生往往不重视语文学习,原因是语文难学,学习语文效率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性,这是困扰了多年的教学问题。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有效性的方法很多,最让学生终身受用的应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那么,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学习惯的培养。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应关注学生的课外、校外学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现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和赖以提高的重要条件,它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金钥匙”。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是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必须做好课前预习的指导。一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提出预习的内容,二是确定合适的预习方法,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翻阅一定的资料,做好课前预习笔记。三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其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的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则可以使学习日有所进。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
再次,质疑习惯的培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由问题开始的。农村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将有意识的接受性学习与老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创设启发诱导环境,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索中创新发现,感受发现与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老师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积极好问的习惯。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什么样的思考。
第四,倾听、交流的习惯的培养。“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老师讲、学生听,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绝对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包括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讲,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才可能进行综合思维,从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提升学习体验的目的。
第五,积累习惯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要靠日积月累,因而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在班上成立了语文兴趣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每周向其他同学推荐一些精彩的句子、诗文,并阐述推荐理由,这样人人动手,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中学生生活比较单调,因而叙事显得内容空洞。因此,注重学生对生活知识、素材的积累显得尤其重要。
第六,观察习惯的培养。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中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的素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总之,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关系到农村学生今后的发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树立生态化的教育价值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目的不应该只停留在“授业”的单方面的侧重,更不应该沿袭过去的“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明确的树立生态化的教育价值观。要充分注意和发掘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尊重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扩大学生的优秀之处,使之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在教学中彰显其主体地位。
二、构建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社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去体会其中的脉络,教给学生如何去构思全文,如何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写作效果。以《社戏》为例,教师在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关于写作方面的技巧,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下,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构建民主、平等、理解的师生关系。学生通过感受其中的时间顺序,总结出文章的脉络,从时间上看是按照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顺序写的,尤其是在其中的景物描写中,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中挖掘出很多珍贵的写作技巧和非常优美的语言,并谈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社戏》过程中,对于其中作者语言的运用,在教学方法上有着诸多不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的收益。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感悟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每个学生的着眼点不同,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融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不同的段落,实现对每段的精辟理解和分析,然后在小组组长的总结发言中,其他学生给予相应的补充,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方法也较为科学有效。
四、整合生态化的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也应该植根于生活,生态价值观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整合生态化的教学内容,这在当前是一个探索阶段。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一文时,将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生态化的整合,在教学“梦里寻师”故事的过程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整体理解叙事的方式方法以及需要把握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其中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按照六要素进行理解和体会,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又融入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五、建构生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生态价值观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需要注意强化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建设,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主体范围扩大,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诸多主体的综合评价实现生态化的互动。在评价内容界定中需要全面化的建设,对学生的评价要多维度地进行综合评定,尤其是强化发展性和教育性的指标建设。在评价方式方法的运用中,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和综合评价的方式对教学结果进行整体评价。例如在对于某个学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直面整个学期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要注意对于学期前后的有效延伸,素质教育不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就能够彰显效果的,更不是通过几个学生或者几十个学生就能体现教学水平的。
关键词:课程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一、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策略选择上,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与学生心理相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与课本紧密联系的课程导入,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与乐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入并不是单一的教师表白,而是一种学习“情境”,其形式多样。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多种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知识结构与生活经验,准确切入知识点,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不少戏剧、小说,并且有许多人物对话描写。教师可以情境教学来设计角色,让学生角色扮演或角色诵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以教材语言为出发点,对教材语言进行真正落实,即从语言入情境,从情境再融入语言的不断沟通与结合,有利于对的语言文字功底进行有效训练,同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境认识。
(二)把握课题,引入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
(三)设疑想象,感悟情境
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散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契合。
(四)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以情作为纽带,通过教师的“情”对学生的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与知识海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二、注重知识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是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一)教学中,教师应掌握语文课程特点,准确找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注重人文精神与价值。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与人性进行关怀,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及宽容的师生关系,提倡合作与民主的语文教风。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但要顾及教育目的与教学内容,更应考虑学生学习中的需求与感受。
(二)人文教育具有想象与创造性,人文意义充满模糊性与抽象性,而人文语言富含隐喻性与混沌性。因此,人文教育不可以概念进行简单解释,还需某个特定的“场景”,然后通过想象或联想,领悟出其中的涵义与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领悟力与想象力,使学生自主感悟,将知识不断延伸与拓展。
(三)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其目标是丰富学生与社会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应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三、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天地的文学窗户,让我们领略了独特的文字之美,感受了生命灵动之美,彰显语文人文之美。文本解读是一个协作互动、对话交流、创造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心灵的归宿。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缺少“语文味”,忽略了意境的揣摩,远离了感性与激情,忽视了学生积极参与再创造审美的过程。所谓意境是在古代诗词、散文等作品中所呈现的形象传神的情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让审美的语文课堂折射出情趣和灵性,创造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一、意境阐释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从文本角度解释意境。“文因道存,道以文显”。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文质兼美、情境俱佳的文章,教师要引领学生解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还原作者的时代,感受作者的人生经历,读出作者鲜活的灵魂。如在《小石谭记》教学中,教者仅以“唐宋家”、“河东先生”介绍作者柳宗元,难以还原作者的时代背景。教者先介绍柳宗元随父宦游、避乱逃亡、革新运动、永州之贬,步入柳宗元的情感世界,体会挚友之情、父母之情,感受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政治抱负落空,借山水来排遣人生的失意,心理的空洞得以弥补。透过其作品,我们从“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看到了柳宗元坚持理想、不懈追求的积极人生态度,从“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恸哭”中看到了柳宗元遭贬谪的悲伤心境,“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倾吐“怨骚”之情。
2.从情感角度解释意境。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注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养成,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语文教学应限制工具性,弘扬人文性,强调尊重人的情感、人格、人性和尊严,发展其内在精神和独立人格。中学语文文本处处洋溢着生命活力,绽放着生命景观,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情流露,体验生命的交融过程。散文作品更是如此,它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寄托情感,以此来抒发主观情感。如在《背影》教学中,通过“再三嘱咐”、“甚是仔细”、“踌躇”等字眼流露出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疼爱。通过三次流泪感受儿子对父亲的爱,从望父买橘,看到艰难背影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依依惜别背影时的惆怅之泪;到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时的思念之泪。品读文章,能从字里行间充盈着慈父孝子间相怜相爱的深情,品味到永恒的亲子之情。
3.从人物精神解释意境。诗歌之美不仅美在语言精炼,似品味琼浆玉液,令人回味;美在韵体和谐,句式工整,韵律流畅;更美在人物精神,讴歌生命,弘扬精神。在学习《蒹葭》作品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追求爱情应放在鲜花盛开的浪漫季节,为何偏偏选择在树木枯黄、树叶飘落、万物萧条的秋天?许多中国人习惯在秋天情绪低落,故有“士子悲秋”之说。士子笔下的悲秋预示着青春不在、生命漂泊、爱好遭受打击等主题。从诗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感受为追求纯洁爱情历经艰难险阻的执着和求而不得的伤感情怀。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境教学
1.抒情散文的意境教学。文章之妙,在于有意境而已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吟诵作品唤发学生的视听表象,将其带入作品创设的意境,感受意境之美。在学习《秋天》时,教者让学生回忆有关秋天的诗句,如曹丕的《燕歌行》、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营造秋天的氛围学习新知。抒情散文语言优美,韵律流畅,情感丰富,意境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高低、缓急、轻重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从读《济南的冬天》感受济南冬天山的暖和、舒适、秀气和雅致,水的暖、绿、活。抒情散文语言精美、准确传神、意味隽永。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语言的生动,想象文中之境,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如在学习《春》中,通过“偷偷地钻”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小草破土而出,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叙事散文的意境教学。叙事散文情皆在文中,形象由叙事而生,情感借形象而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散文的情感,感悟散文的意境美。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面对重开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紫藤萝花,引发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中虽有迂回曲折,但应顽强不息,永远前行。
3.诗歌的意境教学。在诗歌中,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客观影象融为一体,是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超越于意象之外的境界。如在《雨说》教学中,教者让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欢快、优美的画面,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仿照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从中捕捉智慧,收获灵感。
总之,如果初中语文课堂脱离对意境的解读,我们很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美好心灵,感受生命的真谛。我们语文老师应创设协作、交流、互动的氛围,引领学生感悟文本体验情感,以景传情,意境相随,实现审美超越的心灵历程。
(张颖 江苏省邳州运河青年路初级中学 221300)
摘 要:本文以小说为例,浅谈预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方法,试以最小说的写作特色作为预习的切入点来展开,如从体会曲折的故事情节、解读自然或社会环境、直接分析典型的人物形象入手展开预习,进而直入文章核心,并结合具体的文本来探讨如何开展这样的预习。
关键词:小说教学;体会情节;解读环境;分析形象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以往封闭式的教学,构建一个有生机、有活力、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若想均等的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力军,首要一点便是使其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真正课堂教学之前所进行的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文体不同,预习的目的、方法也相应不同。下面笔者将以小说为例,浅谈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相应的预习目的和具体方法。
一、体会故事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无法移走自己的视线,紧紧抓住我们的眼球,使我们流连忘返。也正是在这些起伏不断的故事情节中蕴含了作者的深厚情感,也隐约透露出作品中人物的本质性格。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描写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心中“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故事情节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看来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平凡的生活事件经过莫泊桑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构成了如此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巧的构思”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亮点,“细致的描写将扭曲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将它们作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最合适不过。
二、解读自然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任何环境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同时,也能对情节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从解读环境入手,结合全文,让学生体会环境和人物、环境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
三、分析典型的人物形象
任何一部小说都离开丰满i 的艺术形象,为了塑造好这一形象,作者会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丰富饱满的艺术形象本身就对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但它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叙事是干,形象是果。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往往有着复杂的性格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组织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在语言的表达、交流中去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
初中语文反馈策略教学学生教师由于现代教学环境的改变,教师已由原来的传统教学逐渐改善为游戏化、生活化或者故事化等多种多样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使得一些有效手段受到了忽视,比如说反馈教学。反馈教学模式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使其产生共鸣,催生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反馈到课程学习中去,达到提升学生思想深度和学习能力的效果。因为反馈策略教学的身影存在于各种教学模式中,但是教师并没有注重其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且放任反馈策略的颓废。所以在现代初中语文教育界,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手段来帮助其稳定的发展,促使学生的自信得以加强。
一、现代教育中反馈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存在意义
虽然改变学习的环境有很多种教学模式,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反馈策略教学。因为反馈策略教学对中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何种教学中都有反馈策略教学的身影,其能够帮助教师在第一时间清楚的了解学生所接受的初中语文相关知识,但是反馈策略教学却难以让多数的教师所掌控,导致教师忽略了反馈策略的存在,否定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教师应重拾反馈策略教学,让其面向全体中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对中学语文的认识,并能够在学习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让反馈策略教学面向学生
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新知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而反馈策略教学能够为教学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和所接受的初中语文知识,便于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所以教师需要随时关注自己的学生的学习动态,让反馈策略教学陪伴在学生的身边。
1.把握反馈策略教学的有效时机,提升其价值
反馈策略教学对学生以及教师而言还是比较新颖的话题,需要教师在教育中把握其中的时机,而能够把反馈策略教学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提问、板演比较以及实物投影展示这三种方式。时机的把握可以理解成在正式开始学习课文时,对课文中心人物或事件进行提前的铺垫,让学生了解人物出生的时代背景、特征、性格以及其主要的贡献与成就,事件则为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等。对于那些感情基调昂扬向上的人物传记课文,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或报纸等新闻资料提前为学生提供了解人物的机会,带着这些信息去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到人物传记的最后,都会指出该人物在历史上留下的影响、成就以及对后人的启示,趁着学生感情丰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从中心人物的身上可以总结出什么样的优秀品质、可以看到哪些伟人的影子、伟人们想通的品质有哪些。这一问,学生自然会加深对自我的反省,达到反馈教学的目的。
2.现代教育中教师需注重中学生的思维差异
初中语文对学生来说是相对较简单的课程,但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还是需要重视中学生的思维偏差。中学生处于思维发展时期,根据发展情况不同,学生之间的思维大不相同,再加上他们好奇心浓重,对一件事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会有完全不同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猜测故事发展趋势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听课积极性与好奇心。对于课本里那些情节波澜曲折的叙事文和题目发人深省的文章,教师可以在学生们读课文之前,问学生看题目可能会讲述一件什么样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发动思维运转,按照自己的想法想象出故事发展的脉络,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出自己的意见给大家听,学生之间也会相互讨论,这样就更加使文章具备悬念。带着这种悬念开始读课文,学生们更是意犹未尽,对课文阅读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在知道故事结尾的那一刻,恍然大悟的学生会开始思考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感受到作者与学生自己想法的区别。
3.教师应让学生保持错题回顾的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中考题型中不仅有文章阅读,还有词汇积累、古诗文默写、作文等,所以为了加强学生的成绩,学生需要准备一本错题本。错题本不仅对于语文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所有学科的学习中都能发挥不可小觑的功效。语文是一门提高人文化修养的学科,由其是我国的语文学科,囊括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将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提供给年轻人,旨在鞭策他们不断前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诗歌、成语等均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必须靠记忆去巩固。诗歌中每一个字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成语的运用也是有特殊的语境支持,因此,初中生常常在诗歌默写和成语运用上问题不断。使用错题本记下学生自己不会运用的成语和总是写错的诗歌字词,不仅能够防止下次犯错误,更能够加深对这些诗歌、成语的印象,使其终生受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反馈策略教学在现代教育中是最为适宜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逐渐把反馈策略面向全体中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注重中学生的思维差异,并学会把握有效的教学时机,提升其教学价值,让其面向全体中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对中学语文的认识,并能够在学习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曾欣.网络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学[J].剑南文学,2011,(07).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古诗文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显而易见。因此,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学习初中语文的古诗文,兴趣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最大动力,而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是初中语文老师进行高效率教学的基石。信息技术泛指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包括应用软件、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三个计算机技术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最为普遍,初中语文老师常常运用幻灯片和多媒体开展教学。
初中语文老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之前,必定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找一些水平高的朗诵家给大家朗读课文。这种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让学生读准自己不认识的生僻字词,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比如《诗经》的名篇佳作《关雎》中生字词“参差”、“寤寐”和“钟鼓乐之”和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和“山岛竦峙”。这些诗歌都具有超出物象的特点,是引导人们突破作品特定形象的直接性、有限性,从直接中看到间接,从有限中寻求无限①。
二、用幻灯片辅助教学
初中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诗词进行详细的介绍,用幻灯片和音像视频的形式向大家传播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大大降低了老师的负担,降低了初中语文老师书写板书的时间耗费,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诗歌与哲学是近邻②,初中语文老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诗文进行鞭辟入里地深入分析,比如古诗文是最早在各民族文学中产生的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调、韵律和音节的不同要求,将人们头脑中最丰富的想象和充沛的情感,用最凝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
初中语文课本中脍炙人口的古诗文不胜枚举,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古诗文教学的时候,首先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针对北朝民歌《木兰辞》这样的千古名篇,初中语文老师应该先用多媒体放一些文章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主人公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把握。语文老师可以先在幻灯片上放上以下内容――“《木兰辞》又称《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期间的一首民间叙事诗,它讲述了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伟大事迹。本诗歌创作于北魏,最早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之中,长达300多字……”这样,学生就会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基本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和掌握。
三、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视频
信息技术的良好运用,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就会愿意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对他意义非同凡响的重大事物。反之,如果学生兴趣缺乏,就会很容易造成他的注意力转移。初中语文老师可以放一些与古诗词有关的电影和音乐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轻松自如地学习。信息技术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高效运用,可以调动学生意志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学生的本性就是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旦老师利用信息技术给孩子提供了新的启示和知识,学生就会变得兴高采烈和热情洋溢。初中语文老师在教授《敕勒歌》这篇古诗词的时候,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给大家放一些蒙古大草原的迷人景色,来展现敕勒川的迷人风光,还可以放一些蒙古族的穹庐让学生体会诗歌中“天似穹庐”的意境。此外,老师还可以放一些蒙古族的音乐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放乌兰图雅演唱的歌曲《我的蒙古马》来让学生体会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画面。乌兰图雅演唱的歌曲《我的蒙古马》中歌词“我的蒙古马,路在你脚下,你四蹄生风,彩霞满天涯……”与《敕勒歌》中“男儿血,英雄色。为我一呼,红海回荡”的意境恰好吻合。
初中语文老师除了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和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放一些有关诗词作者的纪录片或者《百家讲坛》等节目,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词的创作背景,更好地辅助语文老师开展古诗文的教学工作。老师在教授杜牧的《泊秦淮》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放一些有关杜牧的生平介绍的纪录片,还可以放一些其他有关南京的古诗词,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古诗词的阅读量。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老师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初中语文老师作为中华文化的捍卫者,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方面的传道授业和解惑工作责无旁贷。相信在初中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古诗词阅读素养一定会得到日行千里的提高……
【注释】
① 蒲震元. 中国艺术意境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关键词:语文;实践;能力;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71-01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但语文教学方法上的不灵活,学生自主实践较少,应是导致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和语文教学整体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活动课的实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形式上的丰富,是语文教学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一种有益尝试,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举措,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有益探索。
对各类不同文体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活动课形式,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理想目标。本文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为例,加以说明。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不再以文体作为单元设置的标准,而是以其内容主题设置成一个个的学习单元,我们在安排活动课时就必须打破这一安排体系,根据活动需要进行安排。
活动课安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里略举一二,仅作抛砖引玉。
1、对故事性很强的叙事性文章,大都可安排编排课本剧等形式,要求学生作为编剧或导演,把文章改写成剧本或写出拍摄提纲等。如于漪的《往事依依》、鲁迅的《初戏》、阿累的《一面》、《皇帝的新装》等。
2、美文美读。对适于诵读或画面感较强的的各类文章,可以召开朗诵会或以音配画等形式展开诵读。如《济南的冬天》、《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册第六单元等。
3、召开新闻会。对一组新闻性作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新闻要旨的基础上,让学生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给同学,让学生评论其优劣。
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相比,以其兴趣化、参与度高、实践性强、效果明显等鲜明的特点,大大优于传统的以讲、练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处理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要做到收放自如。活动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要体现出“自主”而非“自由”。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要保证学生人人参与。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让活动课成为少部分学生表演的舞台,而大部分学生仅为看客。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一、现阶段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时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依赖于课本,教学内容泛泛,而并不具备一套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全依赖于课本,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长期进行下去会迷失语文本身的特性。语文教学其实是思想与感情的熏陶。思想来源于文化,古典文集是文化的载体,它传承中华的古老文化与思想。《出师表》中“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是一种文化。所以明确利用文言文,传承华夏文化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可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文言文的实际教学目标与我们所期望的有所背离。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授课无侧重点,所有教学内容以同样的节奏平铺直叙下来,致使课堂乏味无趣,从而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摸不清学习内容的主次,无法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学习。
2. 教师授课形式陈旧,对课文利用率较低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由以下几个环节循环而成。① 学生课前自行预习,具体内容为查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读音及基本意义;② 课上教师按课文内容逐句翻译句义,讲解课文大意,矫正部分难懂易错的字形、字音、词义;③ 课后学生自行背诵、默写课文,教师定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试。
一套程序下来,学生虽然能够学会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能够背诵默写课文,却往往连文章的主旨都说不清楚,自然也就不能够从前人的名篇当中学习到优秀的思想主张,这些好的思想,好的文化如同《马说》中千里马一样,“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除此之外,初中学生普遍年纪尚小,还处于活泼好动、重兴趣、轻内涵的性格阶段,因此很难达到凭借自身能力对经史古籍产生热爱之情,并自发地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一旦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观上对所学知识内容产生冷淡,甚至排斥态度,无疑为这一教学内容带来空前的阻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方向
(1)明确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主次分明。初中学生年纪尚小,性格多以活泼为主,因而很难达到在课堂45分钟内全部听懂、理解教师所教内容的学习效果。因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首先将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讲解清楚。
例如,教师在讲解《孟子二章》时,首先应将课文涉及到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文章主旨介绍给学生。其次,对于生字、生词这类利用各类工具书凭借学生自己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只需做简略点拔、纠正即可。最后,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文化精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并让学生针对这一主题,结合现实生活,各抒己见,探讨对主题的认识。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有效时间利用率,一方面也使学生分清学习内容的主次关系,从而能够循序渐进地真正完成语文文言文部分的学习内容。
(2)改善教学风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部分学习内容持排斥态度,学习兴趣冷淡,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教学风格的措施加以改善。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将文言文以一种艺术性的形式呈现在其面前。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优秀名篇朗诵MP3文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使其达到亲聆先代文豪畅言博论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当代各种先进教学设备,将文言文更为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投影仪,将课文所涉及到的相关史料、影响介绍给学生,从而充分调动起学习热情。
(3)拓展教学,提高课文利用率。这里所谈到的拓展教学又要被分为文学性、语言学性与哲学思想性三个类别。首先,就文学性而言,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原文为学生讲解文章的叙事脉络、抒情手法,以及文章当中能够被很好地化用到现代文写作当中的一些美词佳句,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间接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语言学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过程中应扩展讲解一些古文当中常用的语法规则,这样一来,学生以后即使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篇章,也能够利用工具书自主进行准确的翻译学习,是治标治本的语言学学习策略。最后,教师还可以借鉴课文中先贤的思想主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综合三项拓展教学,一方面提高了课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更有利于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德智双优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