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动式健康教育

互动式健康教育

时间:2023-07-21 17:2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动式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互动式健康教育

第1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一对一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30例2型初诊糖尿病病人实施一对一健康教育。结果 初诊糖尿病病人知识严重缺乏,对糖尿病存在许多认识误区,一对一教育前后知识提高显著,信心增加明显,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一对一糖尿病健康教育最大程度满足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有利于纠正初诊患者对糖尿病认识误区,增加患者自我管理信心,促进患者健康行为改变。

【关键词】 糖尿病 互动式 一对一健康教育

糖尿病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和促进行为改变已得到国内外教育专家的广泛验证。一对一教育作为糖尿病健康教育方式之一,由于耗时性,不被广大临床护理教育者采用,对其教育方法、效果和影响因素也缺乏深入研究,我们对30例2型糖尿病病人实施一对一教育,现将实施方法和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5月~7月在我科住院,自愿参加一对一教育的2型初诊成人糖尿病病人。有以下情况病人排外:严重并发症,缺乏自理能力,认识障碍等病人。最后有30例患者入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1.6±11.21岁;病程3.84±5.19年(1月~17年)。

1.2方法

1.2.1教育前评估 病人入院第一天,询问病人意愿,签知情同意书,对于愿意参加一对一教育的病人, 入院二天内进行教育前评估,采用我国著名内分泌专家郭晓慧主编的《中国糖尿病护理及教育指南》附录的一对一健康教育评估问卷和知识测评问卷,并把两张问卷删减整合为一张评估问卷,对病人基本情况、糖尿病基础知识、监测行为和知识、并发症知识、饮食和运动方式等评估,并用一个问题评估糖尿病自我管理信心,“您对管理好自己的糖尿病,使血糖达标,延缓并发症发生的信心是,回答从非常有信心到完全没有信心分5个维度。

1.2.2教育内容 根据病人目前存在问题,对糖尿病的认识误区,需要强化的知识点,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入院第三天开始对病人进行面对面个体化教育,分2天完成。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药物知识,糖尿病对人体的远期危害和定期复诊的意义等,重点针对病人目前存在的最关心的问题讲解,并围绕重点问题对其他相关知识作补充性教育,每次教育大约1-2个小时,对于正在注射胰岛素患者,先让病人演示,再纠正注射的缺陷。

1.2.3教育方式 互动式引导病人学习。首先,取得病人信任;其次,点名谈话主题,邀请病人进入角色,语气让病人感觉是处于平等地位;接着,引导式展开话题,渐渐引导病人进入学习状态,注意眼神专注,关注患者并随时注意语言交流,取得患者共鸣,在一个主题结束进入另一个主题前要注意话题衔接,整个教育过程要与病人有交流的,互动式的,至少要给病人1/3的时间表达他的想法。

2 结果

10天后对教育效果评估,并对存在问题再次强化教育。对教育前后自我管理信心,糖尿病知识度提高评估,结果进行初步统计分析(epidata录入资料,R2.7.0 统计软件分析),见表1,表2。

3 讨论

3.1一对一教育的优缺点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一对一健康教育不论是对于患者知识度提高,还是技巧掌握,健康行为改变,提高病人自我管理信心都具有显著效果。与小组教育和大课堂教育比较,确实耗时,但教育效果比较如何,对病人远期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如何,大型严谨的研究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2一对一健康教育技巧和注意事项 首先,教育前对病人健康行为和糖尿病知识评估非常重要,同时,有准备的教育,也增加了病人对教育者的信任度,增强病人教育依从性和效果;其次,应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解。最后,间隔至少一周再次评估也非常重要。

4 结论

一对一健康教育有利于纠正初诊患者对糖尿病认识误区,对于提高病人糖尿病知识和技能,增强患者自我管理信心有明显效果。与小组教育和大课堂教育比较,缺点是耗时,但教育效果比较如何,对病人远期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如何,大型严谨的研究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第2篇

方法:从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对骨外、普外、皮肤、康复科等各科共72例病例进行护理业务查房。传统查房组32例,采用传统的护理业务查房模式;互动式查房组40例运用家属、患者、护士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护理业务查房模式。

结果:互动式查房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查房组,健康教育的落实程度互动式查房组明显优于传统查房组,互动式查房组较传统查房组护士的认同对比明显。

结论:护患互动式业务查房模式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及患者的满意度,使健康教育得到很好的落实,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互动式护理查房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48-02

护理业务查房是整体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护士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护理业务查房不仅提高护士的整体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护理业务查房,提高了护士长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强化了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从而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1]。临床护理质量提高的重要部分除了对于护理人员的影响外,患者与家属的参与必不可少。护理查房过程可以使患者对疾病知识有一定了解,利于开展护患双向沟通[2],增加患者与护士之间的感情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通过临床调查,患者非常喜欢护理业务查房这一护理工作程序[3]。鉴于此,我们提出在整个护理业务查房的过程中强调患者及家属的全程参与,使患者能主动加入为自身制定的护理计划中来,与护士一起解决健康问题,使临床护理质量得到更好的提高。

1临床资料

护理部根据《广东省护理工作管理规范》制定护理业务查房的工作流程指引,按考核评分标准进行护理业务查房。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历时3年,对所选查房病历共72例随机分组,传统查房组32例;互动式查房组40例。

2研究方法

传统查房组采用传统护理查房,查房前告知患者及家属,请陪护家属离开病室。查房时,有管床责任护士将分管患者的情况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向护长或上级护士汇报。上级护士做必要的检查、分析,根据患者情况和护理问题提出护理措施的的建议或指示。互动式查房组采用互动式护理查房,方法如下:

2.1查房准备。①精选病例。查房对象为新入院患者、危重、手术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病情变化、特殊检查治疗患者、压疮高危或压疮患者、护理效果不佳或有潜在安全意外事件(如跌倒、坠床、走失、自杀等)的高危患者。②与患方沟通。查房前全面掌握患者的病史资料,与患者、陪护家属有效沟通,力争有一名除患者本人外的家属参与。③确定时间。由护长确定查房时间,查房前2-3天通知所有参加护士。④要求互动式查房组所有参加查房护士尤其是责任护士进行相关疾病知识查询,以备随时解答上级护士提问及患方的疑问。尊重患者隐私权及知情同意权,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

2.2查房步骤。①由护士长主持,责任护士首先介绍病史,各项辅助检查的阳性体征、治疗用药情况,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以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盒效果,提出需要上级护士需要解决的难点。②查房者组织参与查房的各级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查体、并询问患者及家属,检查护理措施实施效果。聆听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及需求,同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生理、心理状况。上级护士针对责任护士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一些具有实际可操作的指导,当场示范,并请家属和患者共同参与。如:指导有效深呼吸、咳嗽、拍背协助排痰、翻身、胰岛素自行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③各级护士、患者及家属均可积极发言,自由提问,提出质疑,然后由上级护士或护士长逐一解答。④护士长点评、总结,并提出预见式前瞻式护理措施。⑤查房结束组织科内讨论。

3评价方法

3.1①查房后发放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其内容满意: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3项;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分不了解、基本了解、非常了解3项;功能锻炼:分为不知道、能在家属或他人督促下做功能锻炼、能自觉按要求做功能锻炼3项;②调查护士对互动式查房效果在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提高临床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认同,分为认同、中立和反对3个等级统计认同人数。

3.2统计调查表情况,采用SPSS13.0进行秩和检验或者X2检验。

4结果

本研究通过比较传统的护理业务查房模式和互动式护理业务查房模式护士的认同情况、健康教育的落实程度、患者的满意度等几个方面的优劣;研究互动式护理业务查房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研究。其结果见表1和表2。

5讨论

护理查房是一种生动直观的教育形式[4]。为护士提供了综合性的学习训练平台[5]。传统的护理查房,更多的重视护理人员的培训,而忽略了查房的根本目标是为患者解除痛苦,使疾病恢复,能处于心身健康的状态。在临床中,我们的传统查房过程通常主角是护士,以护士的陈述,护士之间的问答为主,患者几乎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意见。一方面受专业知识局限、文化教育程度的影响;一方面也是我们作为医护人员没有真正重视患者及家属角色在查房中的重要作用。但随着现在患方人群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及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增强,他对参与护理查房的兴趣提高。也是希望通过一种良好的护患沟通方式,获取有益知识,更有效的配合医护工作,使身体机能更快的恢复。表1结果研究显示,互动式查房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落实程度即疾病知识和功能锻炼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查房组。护理措施在患方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下,更好地得到了落实。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依从性,增强信任感,建立并维护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护士自身不但临床综合能力提高,也使其自身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找到人生职业价值体现。

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素质不仅直接影响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也影响着护理质量的提高,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能力是护理队伍建设的需要[6]。这种护患互动式查房让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认识并重视患者角色在护理活动中的重要性,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强化。表2结果显示护士对互动式护理查房的认同明显优于传统查房组。她们的沟通能力及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对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促使护士发挥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了专业知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文,吴冰.40例护理业务查房对临床指导作用的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49-51

[2]魏兆瑜,王家骥.论全科医学人才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实用全科医学,2007,5(4):283-284

[3]徐秀云,杨丽丽.科际护理业务查房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09,7(6):658-660

[4]吴双敏,叶天惠,李云葵等.以学生为主导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查房中的实践与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5,20(7):6-8

第3篇

1.建立健康档案

1.1设计问卷。

登记接受健康教育的老年人的家庭住址和个人联系方式。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预防知识、糖尿病病因、表现、治疗等知识。

1.2分析问卷。

通过分析问卷,找出接受健康教育的老年人所缺乏的糖尿病知识的共通问题,确定健康教育内容,以便于缩短健康教育时间,增强健康教育效果。

1.3多次调查,反复教育。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可半途而废,要让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内容渗入生活,深入人心。

2.健康教育方式与内容

2.1健康教育宣教者的选择。

选择有多年临床经验并且有扎实理论基础、沟通能力强、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医护工作人员或者医护教育者作为健康教育宣教者。

2.2健康教育方式。

2.2.1“看图说话”互动式教育。“看图对话”的理念是根据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理论,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启发式提问代替单一灌输的方式[5],是以图画为媒介,结合小组讨论的新型互动式健康教育方式;2005年被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2009年4月在我国推广应用[6]。

2.2.2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制作并发放浅显易懂的健康教育宣教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做专题讲座、联系社区举办座谈会、放映糖尿病相关知识录像、请糖尿病患者现身教育等。

2.3健康教育内容。

2.3.1心理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患病后入院易产生焦虑心理,对疾病充满担心,健康教育宣教者要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告诉患者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可以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树立积极治疗康复的信心。

2.3.2糖尿病基本知识宣教。根据受教育者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习俗,向其宣教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包括概念、病因、流行病学特点、高危人群、分型、诊断、临床表现特点、潜在危害,等等。

2.3.3糖尿病饮食要求。让受教育者认识到长期的糖尿病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饮食治疗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身高算出标准体重;根据标准体重和工作负荷计算每人所需总热量;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将总热量分配到每餐中,每餐的热量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来提供,并适时补充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在饮食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主副食数量基本固定,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不要随便增减食物。并且动态监测体重,及时调整饮食。最关键的就是要长期坚持饮食治疗。

2.3.4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干预。运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清楚合理有效的运动不但可以减轻体重,减轻胰岛的负荷,而且可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血糖的下降,并发症的减少,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紧张性,从而使得患者精神放松,心情舒畅。制定运动计划时,要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并发症、各项治疗等情况来决定。运动时要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在运动过程中以不感觉疲劳为度,如出现心慌、出冷汗、头晕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状况时,要立即停止运动,并补充能量;如出现胸闷胸痛,则要及早就医。

2.3.5药物的护理。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很多患者坚持出院后的家中治疗。要让患者遵医嘱服用口服降糖药,告知老年糖尿病患者药物的服用时间、副反应及服药的注意事项,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者药物的计量。对于使用胰岛素者,则要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剂量、方法,观察胰岛素使用的不良反应,并学会自我处理。

2.3.6糖尿病足的认识。用图片让受教育者认识糖尿病足,介绍糖尿病足产生的原因。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天检查足部一次,教会他们评估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足部皮肤颜色、温湿度情况。注意选择合适的鞋袜,每天适量地运动,并保持的清洁,避免感染,预防外伤。观察到足部有异常表现时,要及时就医。

2.3.7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包括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体重、血糖、尿糖的自我监测,定期体格检查,识别处理和低血糖等[7]。自我监测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最近10年来糖尿病患者管理办法的主要进展之一,为糖尿病患者和健康教育人员提供一种动态数据,应用便携式血糖计可以经常观察和记录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8],要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血糖计和观察血糖数据。糖尿病国际联盟强调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患者成功自我管理和控制疾病的前提[9]。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促进糖尿病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实施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是当前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10]。

参考文献:

[1]李秋萍.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6.

[2]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Diabetes Atlas(third edition)[R].2007.

[3]王佳梅,张丹.门诊健康教育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生活方式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6):757.

[4]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教育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08-118.

[5]李兵晖,张超,朱文娣.“看图对话”互动式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48-49.

[6]石莲桂,张利娟,吴艳平,刘立君,刘艳平.看图对话教育方式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水平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1,28,(3A):6.

[7]王玲玲,陈立英,付春华,耿纪录.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782.

[8]王宁,王永红.糖尿病防治的社区干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233.

第4篇

【关键词】 糖尿病; 互动模式; 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单靠药物治疗不能全面有效地控制疾病。国内外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都遵循着“五驾马车”的原则,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1]。互动模式是一种护患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双向性护理活动。本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互动模式教育,寻求更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34例,男72例,女62例;年龄22~74岁;文化程度:大学21例,中专33例,高中21例,初中34例,小学19例,文盲6例。病程<5年,无严重并发症,未使用胰岛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平均年龄(51±2.67)岁,对照组平均年龄(53±2.35)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方案基本相同,给予试验组互动模式健康教育,给予对照组常规指导。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1)入院时教育: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入院须知、病区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减轻负性情绪,建立良好的认知模式。入院后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等,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小册子、宣传栏及口头讲解等方式向患者宣教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日常保健等,强调“五驾马车”的重要性。(2)注重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的感受,发现患者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注重给予正向激励。认识有误区或做得不好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和劝说,如不同的口服降糖药有不同的服用时间,解释其药理作用,并通过反复告知,反复提问及病友互相提醒等方法强化记忆。(3)共同制定饮食及运动计划,护士每日对患者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认真听取患者反馈并提出建议,患者参与修改,大力强调饮食和锻炼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喜好,给予个性化指导。饮食上,指导患者保持多纤维、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运动方面,建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对于60岁以上患者,大多不主张爬楼梯运动,以免带来关节损害。(4)经验交流:经常定期地把患者组织起来,将他人的自身体验和成功经验进行分享,充分调动患者的潜能,积极配合治疗。注意避免负性刺激,将病情相似的患者尽可能安排同一病室。

1.2.2 对照组 实行单向性健康教育,即常规介绍责任护士,病区环境,给予相同内容的健康教育,但不予过多鼓励和强化。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入院5 d后每日的空腹血糖、三餐后2 h血糖。(2)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健康教育评分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评价见表1,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评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渴望了解与自身疾病相关的治疗、护理、康复的信息。护士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提供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及自身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

护士通过专业的全面的指导,提高了患者的信任度及满意度。健康教育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促使生活质量的提高。互动护理模式以整体护理模式为基础,继承了整体护理模式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工作程序,将家长式的单向性护理方式转变为护患双方平等关系上的双向性互动模式,强调和发挥了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决定权和参与权,满足了服务对象的成就感,增强了自护能力和信心,是现代护理服务内涵的扩展[2]。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9.

[2] 黄丽娟,杨红叶,黄小芳,等.互动护理模式对患儿家长疾病应对能力的影响.中国临床护理,2009,1(3):169-171.

第5篇

【关键词】 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健康教育;遵医行为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40-02

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糖尿病教育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当前的首要问题是我们该怎样去找到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为了探讨与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国际糖尿病联盟与健康互动公司策划,由礼来公司赞助并将其推广的新式互动式糖尿病教育看图对话工具予以采用,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现将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我们将2010年8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44例男患者、36例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这80例患者年龄均在60-80岁之间,并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分组后二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并发症、合并疾病及治疗情况、遵医行为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我们对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看图对话教育模式和常规健康教育模式。通过组间对照,比较健康教育对两组宦者血糖水平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1.2.1 观察组对患者实施看图对话模式的健康教育 将本组病患分为10人1组,连续进行4次由研究者和1名专科护士组织的每2周1次,每次1.5-2.0h的健康教育。通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看图对话辅导员资格认证”的糖尿病专科护士,以看图对话工具作为辅导工具进行教育工作。在看图对话工具上有名为“什么是糖尿病”、“与糖尿病同行”、“与胰岛素同在”以及“健康饮食和运动”的四张地图。患者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围坐在主题地图周围,并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就地图话题相互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通过提问、引导、总结来引导患者自己观察地图,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和学习。

1.2.2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模式的健康教育 同样的我们也将本组分以10人1组,连续参加4次医院组织的每2周1次,每次1h的糖尿病讲座。对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自我监测及药物治疗的教育。

1.3 效果评价 6个月后,比较健康教育对二组的血糖水平及遵医行为的影响。采取静脉血来进行血糖测定,对二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2h血糖值进行测量比较。对遵医行为进行饮食控制、合理运动、按医嘱用药、定期自我监测、及时就诊复查5项内容的测定。其中在半年内坚持5项为完全遵医,坚持不足2项、为不遵医,其余属于部分遵医。

1.4 在实验过程中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方法中的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总结与讨论

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项目工具是一种能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全新教育方式健康教育是任何为协助人们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而设计的学习过程的综合。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为了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主要是通过对血糖、体重、血脂等各项指标进行控制,而患者的自我管理对控制结果有着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采用看图对话工具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是让患者更加主动的面对病情的治疗,与医护人员更多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发的采取行动措施来控制各项指标,用一种全新的模式来帮助糖尿病患者加强自我管理。在教育内容方面看图对话工具更为规范,在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有所依据,确保健康教育更为系统性和连贯性。但是由于在国内起步较晚,对辅导员要求十分严格,将看图对话工具结合我国国情并推广应用是我们现在首先明确的目标,对此我们会更多的努力和无尽的探求。在本文中通过研究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遵医行为效果的评价,当然评价标准的具体量化需进一步探讨。我们将更加深入的筛选评价标准,将样本量不断扩大,持续研究实施看图对话工具的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控制的长期影响。

参考文献

第6篇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工作条件建设等7个方面,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内地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研究、教育途径研究和教育模式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教育内容研究。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将沿用这一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方面,教育途径研究。总结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甚至是专业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中是普遍认可的途径。本研究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教育模式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本研究认为首先应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标,通过目标分析来确定教育模式。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进一步体现出政策支持的强大力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跨入大学后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没有。近两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结合重庆师范大学近两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对课程发展情况整理如下: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被设为通识选修课程,从课程设立之初的只针对新生年级学生开放,发展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按照学校通识选修课程相关规定,全部课程含有7次课,共计20个学时,修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计1个学分。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目标成就未来、情绪、人格、爱情7个话题,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授课主题。第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为辅。第四,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以学生的收获和体会为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不断完善中,但仍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课程管理与运行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现状总结如下:一是课程理念缺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应淡化专业和文理科的区分,突出课程的发展性与指导性作用。二是课程定位不准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在实际授课中有的教师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重点,有的教师则以内心体验和行为认知为重点,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明确该门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三是教学随意性较大。由于课程内容设计只定了主题,没有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同一主题由于任课教师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效果受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四是考核方式缺少实践环节。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及目标,丰富课程实施形式

高校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专业学习及第二课堂等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主动性、普及性、预防性等特点,将此列为公共必选课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了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力度,切实做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培养人格健全、心智健康、思想积极正面向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类通识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传授心理学先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固定的内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研究,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规范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是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例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深入进行心理学理论研究,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结合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拓展教育平台,建立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网络;理论讲授、活动体验课、心理咨询和网络教学课相结合等,从加强学科建设的层面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从学校和学院多个层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学校、部门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负责,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计划和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微调,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个人魅力、积极心态、言语能力方面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壮大队伍成员,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设置和建设中,另一方面加强已有队伍师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和成立心理咨询坊等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拓展教学领地,创新课程安排,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加强学科建设和投入力度。

第7篇

此外,为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及时疏导学生心理,提升学生个身体素质。作为语文老师,应以爱心和耐心疏导学生,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能力,减轻学生压力,提高学生的抗压力。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师应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为手段,将良性教育因素的净化作用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之中。以下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在语文课堂活化教育策略方针指导下,优化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潜力的主要方式。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必须确立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实践教学时,教师关注学生心理的需求。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将《生命 生命》中生命力量的伟大讲述给学生,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其中,由内而外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让学生从心理接受这项伟大的课程。

二、构建语文课堂的心理环境

教师营造的课堂范围,不应是剑拔弩张充满火药味的课堂,也不是沉闷枯燥的情绪化教学环境,而应是富有情趣、创作性和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语文教学在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会酝酿出一批颇有见地的学生,单纯以“填鸭式应试教育”为蓝本营造的课堂氛围,不但会摧毁学生的学习意识,也会产生一种单纯的、毫无能力和进步意义的课程奖惩机制。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系列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心理的疏导,是搭建师生关系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实施语文课堂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了解学生心理。

三、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很多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创新的尝试,多数情况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会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目标相背离。除去外部原因,部分学生也会受自身方面的困扰,使其能动作用下降,学习的心境和能力大幅度下降。

对此,可以尝试心理教育模式训练课。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它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发地授课。在授课途中,以创新方略为指导,综合提升教育资源功效,直面剖析心理健康教育中蕴蓄的内涵。

四、言传身教

第8篇

施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对照组100例实施常规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教育路径;健康教育;分娩方式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24-02

近年来剖宫产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社会、家庭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同时剖宫产引起近期和远期的母婴并发症,影响母婴安全。以孕、产妇为中心,推崇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是每个医院产科的重要任务。为此每个医院都相继推出了孕妇学校、导乐分娩等促进自然分娩的护理模式,本科于2007年开始采用自制的产科教育路径表对100例孕产妇实施全程分期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自然分娩率,降低了剖宫产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早孕建册接受过4次产后访视的孕、产妇200例,采取开放式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两组孕产妇在年龄、身高、体重、孕产次、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自制产科教育路径表,从孕早期开始至分娩后6周分期系统地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形式灵活多变,干预次数为每期1~3次。具体方法:①门诊孕妇学校开办产科教育路径学习班,由产科医生和助产士根据路径表内设计的内容[1-2],通过直观的分娩模型、电教资料采取讲授式、互动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对孕妇分期多次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孕妇根据个人的要求和喜好选择“责任助产士”。②“责任助产士”应用现代办公设备对孕妇资料进行全面管理,根据孕妇具体情况,通过面对面交流、电话答疑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给予围生期保健指导,心理咨询。临产至产褥期由责任护士一对一导乐分娩和产后访视。

1.2.2 对照组对照组为接受常规孕妇学校产前教育(整个孕期不定期接受3次产前宣教)的孕、产妇。住院期间由当班护士和助产士进行宣教,临产后常规一对一“导乐”分娩。产后由工作人员访视。

1.2.3 评价方法出院后统计分娩方式和剖宫产手术指征情况。

1.2.4 统计方法资料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分娩方式的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孕妇剖宫产指征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产科教育路径能有效缓解初产妇的心理压力,提高遵医行为

分娩是妇女的一个自然、正常的生理过程,但随着国家计生政策的深入,有近90%的产妇为初产妇,而90.12%的初产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精神紧张又恰恰是中国剖宫产率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3]。产科教育路径在每次新知识的讲授前都会对孕妇就先前知识的掌握情况作出评估,然后根据其掌握情况实施针对性宣教,宣教方式灵活多样,有直观模型、知识小册、电教宣传片等,孕妇易于接受和掌握。使之对因分娩知识贫乏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4]。另外,本科将助产士的资料在孕早期就提供给她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喜好选择责任助产士,孕妇可以随时与责任助产士联系,或电话沟通,或面对面交流,使孕妇与责任助产士之间加强了联系,增进了了解,产生了信任,有利于分娩过程中的沟通和配合。

3.2 产科教育路径有利于提高孕产妇健康教育质量,降低剖宫产率

表1显示,实施不同方法的健康教育后两组对孕产过程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但实验组孕、产妇的剖产率明显降低(P

3.3 转变产妇群体的健康观念

对孕、产妇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另一方面相关知识的提高并非必然强化人们的健康行为,要改变人们长久形成的观念和行为并不容易,因此,开展母婴保健,让孕、产妇这一人群的健康观念发生转变,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医疗机构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建立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等。只有通过长期规范的健康教育,改善个体的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才能从群体的角度达到有效提高母婴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萍,赖红梅,程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骨科住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32.

[2]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

[3]杨传华.健康教育对分娩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625.

[4]郑修霞.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0.

第9篇

1 案例教学的内涵及优势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案例精选讲解、分析,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理论知识。一般来说,案例教学需要提前准备和策划,并且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一定的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点、经验等相互碰撞,达到拓展思维、启示理论的目的。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所用到的案例不是编出来讲道理或者阐明事实,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通过在课堂中讨论与分析案例,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案例教学是依托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快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开放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来拓展思维,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能够推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对案例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气氛。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应该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挥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优势,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达成。而案例教学是很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案例,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沟通、分析,对案例的问题进行解答,来获得一定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掌握知识点,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更加开放,能够提高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构建和谐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拓展思维,完成学习任务。

在中学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方法,也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素养。比如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剧的案例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案例进行模拟还原,在心理剧的设定上,加入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设计相关的台词,尽量让整个心理剧能够还原心理事件情境。学生通过参演心理剧,来直接感受到案例,以及案例中的人物性格等,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并且能直观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习。

2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定位分析

2.1 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教学定位要考虑到实际教学需求,要充分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任务,准确的进行教学定位,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三者综合考量,来合理选择教学案例,让教学案例定位更准确,案例更客观合理,能够满足教学任务需求,同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够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不仅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2 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在进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时候,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特点,对心理教育的教育案例合理化定位,选择具有实践性的案例,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多方面角度入手,以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比如可以采用团体训练、心理测验、沟通访谈等,摸清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内心想法,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知识面等都不一样,所以会产生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师生关系更和谐,这样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以便于准确定位案例选择。

2.3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案例教学定位还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的典型案例要非常熟悉,能够针对学生的情况,整理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巧妙的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选取的案例中,如果涉及到私人信息,应该遵循心理咨询师守则,对案件的当事人信息做好保密措施。教师的心理教学专业性也决定了案例整理的质量,专业的教师会收集不同类型的案例,当需要用到某种案例的时候,能够迅速取用,不用再花大量的时间查询,教师可以将时间用在课堂教学中,以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为主。

2.4 案例教学定位注意事项

在进行案例教学定位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几个事项。第一,在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准确定位教学,以教材内容为基点,确保选择的案例能够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能蛴τ玫浇萄е小5诙,教师自身要具备专业知识,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学好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第三,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案例,并且选择适合的案例方法,此外,要能够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熟悉案例,对于一些暗示性的信息、个人倾向性的暗示语言及情感要规避。案例教学定位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兴趣、实际情况等,准确定位选择,从而促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提升。

3 结语

中学心理健康教学中,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案例选择要准确定位,才能展现案例教学的特点,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意义

1、是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日渐深入我国,西方文化中的垃圾和杂质对大学生的侵蚀已越来越明显。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和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教学中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迫切需要。个别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比重偏小、课时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实践证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传递,对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健全心理的大学生,从心理上更加乐于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并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做人处事的方法和准则,上升为指导今后生活和工作的行为尺度,进而成为体现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力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心理问题和困惑出现较多而自己又缺乏相应解决能力的特殊时期。据统计,我国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已经占到因病退学的总人数的64.4%。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认知障碍,他们不明白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情绪严重,持被动的心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令人十分担忧。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对心理学的学术前沿及信息动态关注不够,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停滞不前;知识面狭窄,对与课堂教学相关性较强的教育学知识、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积淀;论联系实际不够,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不强,自由发挥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理论功底和教学实践的长期磨练,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有机结合而进行再创作,“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发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措施

1、加强领导的观念更新。身为学校领导应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将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摆在首要位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观念更新,认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大力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高校只有努力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合格大学生,才能增强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奉献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崇高意义的事业,它要求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用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学生,更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较强的心理适应力、良好的行为表现去影响和引导学生。

3、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新时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熟悉和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课程体系,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广度和深度。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把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和体现在教学中,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4、转换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师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不断充实和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要求广大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会在多元开放的条件和环境下,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样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有些教师的课堂座无虚席,有的则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究其原因,在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上较为独特和新颖,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过分拘泥于形式,毫无创意可言。因此,在长期的心理健康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接收意趣,努力探索和采用参与式、互动式、问题式、案例式等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袁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主体性教学实践研究[J]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和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个性差异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完善现代教学体系,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主体性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成为教育学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的新课题。主体性教学模式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主体性教学,主要是挖掘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潜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1]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不仅在于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所承担的使命。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性教学,发挥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是现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环境要宽松自由,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任务决定了自主学习成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三是以人为本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主体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为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本质。在这个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所需是进行大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它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作用,还会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情况,适当地采用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方式组织和安排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行为习惯,实现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心理健康教学为载体,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参与性,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自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自主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渐形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特点:[2]第一,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把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和对相关知识的渴望程度来进行自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指定教学范围,缩小学生选择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教育内容和热点话题,帮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丰富度和实效性。第二,教学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在制订教学方案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力量,提前准备好教学相关材料和教学方案,如教学案例、相关视频、情景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的指导性工作,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发散学生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不足并及时阅览指导。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教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结合教师的理性思维,共同合作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点和心理健康所需。第三,教学主体由学生做主导。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教学的主体感,进而营造一个高效、舒适的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主体能力,为转化为自身潜能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

二、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达到重视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其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为主动汲取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状态;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主要发挥指导性作用,从原来的主动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逐渐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3]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一个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教学内容,它需要师生双方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主动参与就意味着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头脑意识中通过感知、努力和实践来进行;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种互动式交流既提升了教学艺术又展示出人格魅力。

2.强化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双方多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它需要在教学课堂上实现良好的互动模式,达到相互获取知识的目的。这种获取知识的关系,不仅包含言语的沟通,还包括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它要求学生能够配合老师,与老师产生更多的互动,是对学生意志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展现。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恰恰增强了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让彼此看到对方的优点,并共同认同接受的教学感受。因此,实施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师应增加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以达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共识。

3.营造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以书本、黑板、多媒体为主的教学环境,采用以老师为主导教书、学生听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进行了创新。在该模式中,学生作为主体,从头至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从心理健康的问题出发,主动安排教学内容,并创新思维,不是将眼光放在标准答案上,而是要扩大范围;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适当采用课内课外、室内室外等方式,改变现有的教学空间,引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拥有自由、广阔的教学环境,这些直接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的优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是不能分开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作为学生,需要教师针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在实施教学前进行指导,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做好深入分析、认真指导教案的工作,这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在整体的教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同时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参与尺度、课堂气氛以及教学内容是否偏离主题等环节,做好总体把握大局、定期引导、关键时刻及时补救等工作。

2.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要参与主体。在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时,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主体性或教师过于主导性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现象。因此,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充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保证学生在教学时间内有效地获取知识。其次,给学生营造思维空间。对于教学内容,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自学的氛围。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原则。

3.采用适当、科学的教学辅助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过程。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适当地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情境感染法。情境感染,作为一种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二是活动竞争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实践活动中获取实践经验,强化理解,创新思想。

4.全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它非常重视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不同,在教学指导方面不一定就要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可以鼓励学生并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发挥。二是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畅所欲言,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进而积极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5.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一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由于学生个体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特色也会略有不同。实施该模式的宗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时提供策略和方向上的引导,因此应讲求实用。例如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时,要以人为本,注重区别对待。

四、结语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着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应不断完善。同时,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发展状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20.

[2]李海涛,邝利芬,周云华.大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宜春学院学报,2009(5):136-137.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037―0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学校提出了“让学生拥有幸福童年”,让教师“拥有职业幸福”的办学理念,探索了面向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一、让幸福润泽童年

1. 特色“团辅”促成长。为了促进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心理成长,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了“开学第一课”和“开笔礼”。消除了一年级新生的对校园的陌生感,又增加了集体归属感;“开笔礼”仪式让每一位孩子受到心灵上的洗礼,激励孩子们珍惜读书机会。“同伴交往” 等团辅活动和“成童礼”让学生在交往中体验友情,关注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成童礼” 让学生明白知礼和感恩,告别童年。针对六年级学生,学校则组织他们参观初中校园,聆听毕业生的经验分享,做好中小衔接。

2. “心语使者”解烦忧。“心语使者”活动给学生提供安全、自由的生长空间,让他们通过选择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进行书信交流,通过设立中介信使,采用匿名交流,让孩子在轻松安全、无戒备的状态下将困惑、烦恼、秘密真实地流露出来,通过具有专业心理辅导资质的“心语使者”在细致的感受中追求共情的书信沟通,逐渐教会孩子更有信心地学习和处理面临问题的办法,让被“问题”困扰的孩子不再感觉到自己是在孤单地去面对,自己永远有忠实的“盟友”。

3. 暮省之中“静”下心。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必然需要一个静下心来思考运化的过程,在反思中进步,昨天、今天、明天的收获才会不同。暮省活动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冥想,在音乐的陪伴下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知和良好状态。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轻柔提示音中,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舒服的身体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使大脑的各部分得到调整休息,以便更好地继续从事其它脑力活动。之后,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引导学生对当天学习生活加以思考、梳理,用总结日记形式表述出来。

二、让教师因职业而幸福

1. 专业成长中感悟职业幸福。“班主任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学校,班主任充当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完成育人的重任。带着班主任体验沙盘游戏,团体辅导,更是让老师们在一沙一世界中化解了误解,包容彼此。

2. 多彩活动树教师阳光心态。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乐观情绪的建立影响健全人格的养成。结合学校资源优势以及教师特长从实际需求出发,创造条件,积极扶持教职工开展特色社团活动,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让教师在忙碌之余身心得以舒缓,精神得到激昂,从而对学校、对团队、对集体产生一定的喜爱、依恋、归属情感,增强身处其中的荣耀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利用妇女节、劳动节等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团队拓展项目,所有项目都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引发出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大家全身心地投入,让快乐工作与幸福教育完美彰显。

3. “百家讲坛”提升教师品位。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享受智慧人生,学校每月开展教师“百家讲坛”活动。先后邀请专家、老师开展了《防范风险,保护自我》、《相约美丽》、《茶与健康》、《七度课堂解读》等互动式讲座。讲坛内容涉及到法律、传统文化、养生等多方面,富有特色的百家讲坛是内容丰富的精神盛宴,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升了老师们的审美修养和人文底蕴,深受教师喜爱。

三、幸福环境润“心”于无声

1. 楼宇文化彰显幸福追求。“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环境是潜移默化的“春雨”,教育环境是润物无声的“湿地”。良好的校园h境可以让学生充满朝气,教师充满活力。不同楼层文化以文化引领不同年段的孩子前行的方向和目标。墙壁上有孩子们一展身手的“儿童画廊”, 老师们用智慧和灵动创设和完善的一间间富有吸引和诱惑的艺术教室。每堵墙,每个角落,每一细节都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弥漫教育的元素,让身处其中的师生们陶情益智,塑造美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