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污染的反思

环境污染的反思

时间:2023-07-21 17:2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污染的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污染的反思

第1篇

一、教学对象分析

1 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高二学生对环境污染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够全面,所以本节课以课本上一些化学物质引起的污染为起点,借助于网络上丰富的环保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对污染的防与治所起的积极作用。

2 学生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不同,在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查阅一些关键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环境污染及危害。重点了解化学知识在防治污染方面的积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好化学,利用化学做一个绿色家园捍卫者的主人翁。

三、教学策略

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可充分调动其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教师先准备专题学习网页

1 以一首《太湖美》引出课题。

2 学生自主探索:通过网络查找、概括相关主题的资料。

3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通过回答竞赛题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学习。

4 简单小结、布置作业。

附:环境污染与防治竞赛提纲

1 准备阶段:

各学习小组组长先将要查阅的内容进行分工.然后每位成员利用百度、谷歌或利用教师准备的专题学习网页等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查找相关网页。查阅到相关内容后,快速阅读,概括出重点内容,将该网页保存或者最小化,以便答题时有据可依。

2 各小组准备题:

第一小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根据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举例说明引起水污染或大气污染的物质。(关键词:有关环境和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

第二小组:介绍几例污染引起的重大事件。(关键词:环境污染事件)

第三小组:介绍近阶段国内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关键词:国内外环保动态)

第四小组:结合化学知识谈谈如何对待我们平时用过的废旧电池。(关键词:废旧电池污染、如何对待废旧电池?)

第五小组:谈谈环保新能源。(关键词:燃料电池一环保新能源)

3 所有小组共同准备题:(1)太湖污染的治理情况。(关键词:太湖零点行动、太湖治污用上新法、去除蓝藻净化湖水)

(2)谈谈化学对环境保护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绿色化学浪潮)

作业:为了使“人间天堂”更加名副其实,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谈谈你的感想。作业请完成在网页上的讨论版上。

五、教学反思

第2篇

关键词:政府规制;产能过剩;环境污染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0.06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0-0026-05

Abstract:This paper devid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to governmental regulations and excess capacity,establish static and dynamic panel model using provincial data from 1997 to 2012.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Increasing the strength of the formal regulation can not significantly reduce pollution. Secondly, improving informal regu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role to environment,informal regulation has significantly inhibitory action to pollution that produced by excess capacity. In the end, excess capacity is the cause of pollution,resolving excess capacity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environmental quality.

Key words:governmental regulation;excess capacity;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2016年3月10日,主席在参加两会青海团审议时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现已到了改变“牺牲环境拉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时刻。工业的过度扩张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行业多是高污染行业,地方政府大都以牺牲环境来鼓励投资,企业所承担的私人成本远小于社会成本,进而出现过度投资,最终导致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的局面[1]。如何有效治理环境污染?产能过剩与环境污染是怎样的关系?一般认为,工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工业部门政府规制和产能过剩对环境污染的作用是否显著、作用强度及影响机理,以期引导后续环境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1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陈兴鹏等[2]揭示了环境污染指数随着人均GDP的上升而增加。叶阿忠等[3]分析了经济增长、FDI与环境污染交互影响体系。Zeng等[4]认为制造业集聚可以减轻“污染天堂”效应。日益恶化的环境正是发达国家污染工业厂商规避本国严格环境标准选择进入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带来的后果,即Esty和Geradin[5]的污染避难假说。原毅军[6]认为技术创新对污染减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Magat等[7]以加拿大魁北克省纸浆行业为研究对象,检验环境规制对生物需氧量和固体悬浮物排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能促使企业减少20%的排放量。Blackman等[8]研究证实墨西哥环保机构增加环境监察次数不能显著刺激企业采用先进的“净化”技术,正式环境规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关于产能过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产能过剩的原因研究。林毅夫[9]提出“潮涌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于新产业的发展前景具有良好的社会共识,引发投资的“潮涌”现象,导致产能过剩。陶然等[10]认为随着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及加入WTO以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导致大量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二是产能过剩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江飞涛等[11]认为在我国特定的管理体制下,中央政府难以向地方政府提供环境保护的激励合同,宽松的环境政策及对污染企业的纵容使得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行业生产成本外部化,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张平淡等[12]利用我国2001~2008年27个制造业行业细分数据检验产能过剩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结果显示产能利用率与环境污染负相关。

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从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主要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来探讨环境污染问题,鲜有从产能过剩视角来探讨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二是把我国分为东中西部地区,引入虚拟变量,分别讨论环境污染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提出差异化环境污染治理对策;三是解释中国环境污染的模型,必须要符合我国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背景,本文在解释变量上进行了拓展,引入了非正式规制。

2政府规制、产能过剩对环境污染的作用机理

为了全面分析政府规制、产能过剩对环境污染的作用机理,构建如下理论分析框架,展现三者内在关联。按照“波特假说”,适度的环境规制有助于提升工业企业生产技术和创新水平,即同样的投入将增加更多产出,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引起产能过剩;环境规制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能过剩;非正式规制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对污染企业的谈判和游说,对生产产生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能过剩;如果污染企业改进技术,增加产量,将加剧产能过剩。总之,政府规制会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而政府规制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同。为了从理论根源上了解政府规制和产能过剩对环境污染的作用机制,接下来将进行一系列实证检验。作用机理绘制如图1所示。

3指标及数据来源

本文考察我国28个省(市)(、海南、重庆等省市因数据缺失,不包含在内),样本期为1997~2012年。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31被解释变量:环境污染EP

选取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工业三废”)三个指标来度量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排除人口规模的影响,以上各排放总量均除以年末常住人口数。由于各指标量纲不同,在进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测算之前,按如下步骤处理:

首先,对三种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即Ht=Ht-HminHmax-Hmin,Ht代表第t年各污染物标准化后的赋值,Ht代表各污染物当年的排放值,Hmax代表各污染物排放量的最大值,Hmin代表各污染物排放量的最小值。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三种污染物在综合指数中所占的比重。最后,计算各年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即EPi,t=∑3j=1WjHtj(t=1,2,…16;j=1,2,3),EPi,t表示第i省t年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j表示污染物种类,Htj表示第t年第j种污染物排放量标准化值,Wj表示第j种污染物所占权重。

32核心解释变量:政府规制强度和产能过剩程度

正式规制强度ER。借鉴Lanoie[13]采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水平占GDP的比重来表示,该指标值越大,说明政府正式规制强度越大。

非正式规制强度ERN。傅京燕[14]认为公众通过谈判或游说的非正式规制产生的环保效应更加明显。一般认为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将更加关注环境质量。借鉴Barro和Lee[15]的研究方法,用各省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计算公式为ERNit=∑(Eduyk×Popuk)÷∑Popuk,其中Eduyk表示第k种学历受教育年限,Popuk表示第k种学历的受教育人数,各种学历的受教育年限为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16年,取自然对数。

产能过剩程度CU。遵循韩国高[1]的做法,用工业产能利用率作为评价产能过剩的指标,产能过剩=1-产能利用率,预期产能过剩与环境污染正相关。

33其他变量的选择

除政府规制强度和产能过剩程度外,还要考虑其他可能影响环境污染的因素。①经济增长GDP。选取各地区人均GDP来表示,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以1997年为基期,换算成实际人均GDP。为验证环境污染与人均收入之间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在模型中引入GDP及其平方项,如果GDP估计系数为正,平方项估计系数为负,则EKC假说成立,取自然对数。②技术创新水平Tech。采用各地区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③产业结构IS。选取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④外商直接投资FDI。采用经过价格平减处理以后的外商投资金额来表示,取自然对数。

4实证分析

41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前面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构建如下多元面板回归模型:

规制强度,ERNit表示非正式规制强度,CUit表示产能过剩程度,为了探究政府规制强度和产能过剩程度对环境污染的联合影响,加入交乘项ERit×CUit和ERNit×CUit,it为4个控制变量向量,ωi表示不可观测的省际效应,v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变量,εit是随机扰动项,α0~α5、γ为待估系数。

如果不考虑测量误差、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对式(1)进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将出现误差及不一致性。李铠[16]等认为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即当期的环境污染受前一期影响,因此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引入前一项EPit-1,设定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LnEPit=α0+ηLnEPit-1+α1ERit+α2LnERNit+α3CUit+α4ERit・CUit+α5LnERNit・CUit+γit+ωi+vt+εit(2)

模型(1)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方程①单独考证正式规制、非正式规制和产能过剩对环境污染的作用。结果显示正式规制强度、非正式规制强度和产能过剩程度均与环境污染显著正相关,说明政府规制强度的上升不能减少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程度与环境污染正相关。方程②加入了正式规制和产能过剩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非正式规制与产能过剩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产能过剩背景下,非正式规制对环境污染有抑制作用。加入控制变量得到方程③,GDP系数为正,其平方项系数为负,并且在10%水平上显著,验证了EKC假说的存在。技术创新的系数为负数,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产业结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越大。FDI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环境污染。这与宋马林等[17]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资源寻求型的FDI严重破坏了东道国的环境。

42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各省所处地理位置,将北京、天津等10个省市划℃为东部地区;山西、吉林等8个省划为中部地区;内蒙古、广西等11个省划为西部地区。建立模型(3),D为虚拟变量:

东、中、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结果如表2③~⑤列所示。从回归结果看出,非正式规制强度对中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最小,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大,所以西部地区应加大非正式规制的力度。产能过剩对各地区的环境污染均有促进作用,且在西部地区最明显,因为东部地区产能利用率本身较高,产能过剩地区大部分处于中西部地区,化解产能过剩将显著改善中西部地区环境质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作用最明显,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将显著改善东部环境质量。FDI对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作用大于东中部地区,说明东中部地区的FDI多为市场寻求型,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而投入到西部地区的FDI多为资源寻求型,容易导致环境危机。

43关于产能过剩视角的进一步分析

实证模型中加入了非正式规制与产能过剩的交乘项,结果显示产能过剩背景下,非正式规制对环境污染抑制作用较大,说明产能过剩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非正式规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但这种逻辑关系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检验。

以79%为分界点对各省产能过剩程度进行划分,产能利用率79%以下归为高度产能过剩区域,记为S区;79%以上归为低度产能过剩区域,记为W区。S区包括山西、湖南等13个省,W区包括北京、天津等16个省。在S区和W区分别建立环境污染的动态面板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⑥~⑦列。S区非正式规制系数为-14691,W区为-10414。说明在产能过剩程度较高的区域,非正式规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较大,非正式规制对产能过剩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平抑作用,进一步说明交乘项的运用具有稳健性。

5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我国28个省市1997~2012年面板数据建立环境污染影响因素模型,检验政府规制和产能过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正式规制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较小,非正式规制对环境污染有抑制作用。产能过剩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化解产能过剩将显著改善中西部地区环境质量。非正式规制对产能过剩引起的环境污染有平抑作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低,FDI越低,越能起到降污减排作用,加大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将显著改善东部环境质量。

基于上述结论得出如下启示:①制定适宜的政府正式规制强度。不能盲目提高正式环境规制强度,灵活运用排污费、污染许可证、环境税等规制手段,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能过剩程度的现实特点,采用差异化的规制强度。②加大非正式环境规制强度,树立协调、共享、绿色发展理念。政府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其次应加大教育投资,只有教育水平上去了,环保意识才能再上新台阶。③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近年来多行业的产能过剩不仅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配置效率的低下,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在经济新常态下不能再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应加强供给侧改革,强化技术创新、错峰生产及“一带一路”战略等,淘汰落后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④合理使用FDI,优化产业结构。事实证明,FDI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非常有限,反而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故不应该再盲目吸引和使用FDI。对东部地区来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是降污减排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韩国高,高铁梅,等.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18-32.

[2]陈兴鹏,杨冕,等.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动态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5-37.

[3]叶阿忠,郑万吉.经济增长、FDI与环境污染的时空传导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6(1):17-21.

[4]Zeng D Z,Zhao L X.Pollution Hanens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9(58):141-153.

[5]Esty D C,Geradin D.Market Access,Competitiveness,and Harmoniz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J].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1997(2):265-336.

[6]原毅军,谢蓉辉.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8):57-67.

[7]Magat W, Viscusi W.Effectiveness of the EPAs Regulatory Enforcement:The Case of Industry Effluent Standard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0(11):331-360.

[8]Blackman A,Kildegaard A.Clea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Developing-country Industrial Clusters:Mexican Leather Tanning[J].Enviro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Studies,2010 (3):115-132.

[9]林毅夫,等.“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5-19.

[10]陶然,陆曦,等.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J].经济研究,2009(7):21-33.

[11]江飞涛,耿强,等.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2(6):44C56.

[12]张平淡,张心怡.产能过剩会恶化环境污染吗?[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1):68-71.

[13]Lanoie P,Party M,Lajeunesse R.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ductivity:Testing the Porter Hypothesis[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08(2):121-128.

[14]傅京燕.产业特征、环境规制与大气污染排放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制造业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73-77.

[15]Barro R J,Lee J W.International Data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Updates and Implications[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1(3):541-563.

第3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责任险

一、环境责任保险是保障国家资源以及受损民众的赔偿的可行之道

环境责任保险作为对环境污染损害的救济方式,是保障国家资源以及受损民众的赔偿的可行之道,2011年康菲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意识到环境责任保险的重要,它不仅是对投保人的受损可能的弥补,还可以在国家的强制保险的监督下更好的避免很多不负责任的事故的发生。环境污染具有缓慢性、间接性、复杂性等特点,一是环境侵权鉴定极其困难。二是随着环境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环境侵权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受害人求偿的变化,但是企业排污难免,因此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产品衰退期,甚至面临破产、倒闭。

环境责任保险的历史并不长。20世纪70年代后,环保浪潮席卷整个西方发达国家,一系列环境保护法案纷纷出台。由于管制之严与罚金之高有时让非故意造成污染的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因此,企业主迫切需要将这样大的责任风险转嫁出去,环境责任保险也就产生并发展起来了。

“绿色保险”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形象称呼。简单地说,它是企业就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风险在保险公司投保,一旦发生污染事故,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企业则避免巨额赔偿的风险,污染受害者能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济。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我国的实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部分城市推出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但市场成效并不理想,到90年代中期相关保险产品就退出了市场。第二阶段以2007年底由环保部与保监会联合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标志,环境保护部、保监会等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在更多的省市和行业展开。

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正日趋成熟和完善

国外有以下三种环境责任保险的立法模式:国际上比较典型的环境责任模式以以下几个国家或地区为代表,分别为:

美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又称污染法律责任保险,包括两类:一是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以约定的限额承担被保险人因其污染环境,造成邻近土地上的任何第三人的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而发生的赔偿责任;二是自有场地治理责任保险,以约定的限额为基础,承担被保险人因其污染自有或者使用的场地而依法支出的治理费用。美国的保险人一般只对非故意的、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承担保险责任,对企业正常、累积的排污行为所致的污染损害也可予以特别承保。美国针对有毒物质和废弃物的处理所可能引发的损害赔偿责任实行强制保险制度。

德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采取强制责任保险与财务保证或担保相结合的制度。德国《环境责任法》规定,存在重大环境责任风险的“特定设施”的所有人,必须采取一定的预先保障义务履行的措施,包括与保险公司签订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合同,或由州、联邦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财务保证或担保。该法直接以附件方式列举了“特定设施”名录。名录覆盖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所有行业,对于高环境风险的“特定设施”,不管规模和容量如何,都要求其所有者投保环境责任保险。

法国和英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自愿保险为主、强制保险为辅。一般由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就环境污染责任投保,但法律规定必须投保的则强制投保。在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方面,主要存在三种模式:(1)专门保险机构,如美国1988年成立的环境保护保险公司;(2)联保集团,如意大利1990年成立的由76家保险公司组成的联合承保集团。法国由外国保险公司和本国保险公司共同组成污染再保险联营集团;(3)非特殊

承保机构,如英国的环境责任保险由现有的财产保险公司自愿承保。第一种模式的保险机构专业性强,又有强制保险作为后盾,且多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政府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私人资本无法比拟的强大的公信力,能够使受害人获得充分的赔偿。第二种模式是由国内外公司组成的共保集团,可以把环境责任风险在各个保险公司间进行分散,有利于此项业务的开展。第三种模式则对环境责任保险应采取就地承保、风险分散的策略,能够更好地满足环保水准不同的各个地区的差异化需求。

三、我国适合的模式分析

我国适合的模式就现阶段的发展战略来讲是政府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保险公司结合国外的大型保险跨国企业来一起承保国内的大型高危高污企业。在承保的同时保证政府对企业的监管,防止大的危害的发生。“绿色保险”制度是我国建立环境经济政策的又一次探索,国际经验证明:一个成熟的“绿色保险”制度,是一项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制度,也是一个能在更大范围内调动市场力量加强环境监管的制度。在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手健全和完善绿色保险制度。

1.开办符合市场需要的环境污染责任险种。目前,我国全面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条件还不完善,但根据我国环境侵权的现状,可以按照市场需求逐步开办一些责任险。例如:核事故风险责任险、海洋环境责任险、水污染责任险、声震污染责任险等等。

2.环境侵权责任保险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防范。保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道德风险,必须坚持对保险人的教育,保证保险人在权益的得到维护时不会由于道德风险而遭受损失,企业的逆向选择也是责任险应该重点关注的方面,在发生灾难时,尽可能保证最大量的财产,不由于保险承保条款的限制而影响受害人当时的选择。

3.实行环境侵权责任保险赔偿限额制。实行环境侵权责任保险赔偿限额制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也利于保险公司的财务赔付的缩减,是一个是社会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措施。

4.科学合理地确定保险费率。现阶段的费率过高问题,一直是一些高污染可能发生企业抵触环境责任险的重要原因,从国家的大力宣传以及宣传,保险补贴开始,逐步减低保险费率,是保险大众化,使保险公司有更多的客户,可以产生规模效益,从而减低费率,是更多企业参与绿色保险,但是在减低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科学定价。我国目前的保险费率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制,但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性,决定了我国开展的环境责任保险应实行自由的费率制。

5.国家参与保险公司的运营,可以有效对企业进行监督。环境污染对环境侵害的发生形态有突发性的和渐发持续性的两种。对突发性环境侵害行为的责任保险应作为商业保险看待,对渐发性环境侵害的责任保险应作为政策性保险看待。目前,我国除商品出口风险是政策性保险外,其余都是商业性保险。而渐发性环境侵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更大。因此,为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长远发展考虑,国家应该鼓励筹划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建立,并更多地对政策性保险机构进行扶持。

参 考 文 献

[1]胡海红.对构建我国“绿色保险”制度的探讨[J].证券保险.2008(11)

[2]李华.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C].南京社会科学.2010(2)

第4篇

    我国长期以来的司法实践证明,这种将同属于第二类环境问题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截然割裂开,分别采取特殊侵权行为责任与一般侵权行为责任进行处理的做法,不仅违背了环境侵权行为的本质特征,欠缺科学性,而且还不利于充分发挥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功能以实现救济受害人的目的。近年来,当我们翘首以待《侵权责任法》能科学构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时,2009年12月26日通过并于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八章“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定却令人失望!特别是《侵权责任法》第65条依然沿袭《民法通则》第124条的规定,继续无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特殊性,固守传统“二分法”的做法,其实质是原地踏步,毫无进展。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件的分析,反思我国现行立法在构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方面的严重不足,探寻我国司法实践适用现行立法所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尽绵薄之力。

    一、法官断案:是固守现行立法,还是造法创新?

    2007年4月9日,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重庆市梁平县七星镇仁安村村民委员会、吴高斌、杨正平等与刘国权、汤昌华等环境侵权纠纷案”作出了终审判决。该判决虽然及时解决了上诉人与被上诉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使本案受害人也在经历了一审、二审的维权历程之后,获得了民事救济,[3]但是,该案的判决理由却不得不令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基本案情

    本案是一起因煤矿开采引起的水资源破坏纠纷案件。重庆市梁平县人民法院作为一审法院受理了原告重庆市梁平县七星镇仁安村4组村民以梁平县七星镇仁安村村民委员会、高斌煤矿业主吴高斌、高平煤矿业主杨正平等作为被告的民事诉讼。在一审诉讼中,原告认为原告所在地所发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当地水资源流失严重等现象,是由于被告开设煤矿矿井后的采煤行为所致,因而向人民法院提出了要求被告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的诉讼请求。

    一审法院受理本案后,对本案事实进行了调查,在对原被告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未果的情况下,作出了“由四被告连带赔偿原告每人3000元,限本判决生效后5日内付清;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6760元,其他诉讼费25350元,共计42110元”,由四被告承担的一审判决。[4]一审判决后,一审被告人均不服(2006)梁平县人民法院民重字第3号民事判决,向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人以损害行为不存在、原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原审判决诉讼程序违法等为上诉理由,请求撤销原审判决,驳回被上诉人的诉讼请求。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二审法院”)受理了此案,并组成合议庭进行了审理。在二审诉讼中,二审法院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调解,但终因双方争执较大而未能达成调解协议。因此,二审法院最终于2007年4月9日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判决。[5]

    (二)法官造法:创新性地运用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理论

    本案一审与二审法院创新性地运用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理论,科学地对原告与被告的举证责任进行分配,充分发挥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功能,迅速救济了受害人。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本案一审与二审判决突破了我国现行立法仅将“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案件作为特殊侵权案件的缺陷,将法学界成熟的环境侵权理论成果运用到具体的案件审理过程之中,堪称积极学习法学新理论、灵活将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现结合、积极救济受害人的司法实践典范。

    1.明确案件性质是环境侵权

    在审理过程中,本案一审、二审法院首先明确了案件的性质,并以此作为前提对原、被告的举证责任进行科学分配。具体而言,在一审审理中,原审法院即重庆市梁平县人民法院在判决中首先对本案性质进行了判断,认为“本案原告主张被告采煤后,煤炭矿层遭到破坏,原告赖以生存的地表、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流失,导致原告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损害,属于因水资源受到破坏而引起的诉讼”,在此基础上,认为“水资源破坏属于环境侵权,适用举证责任倒置”,为原被告双方举证责任分配奠定了理论基础。一审法院最后以“要求被告举证证明其开采行为与水资源受到破坏无关,但被告未举证证明,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为由而判决被告败诉。在二审审理中,二审法院继续坚持一审法院关于本案性质是环境侵权纠纷案件的判断,在阐明环境侵权属于特殊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以及在因果关系方面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等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定上诉人构成环境侵权,应该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突破现行立法存在的缺陷,创新造法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4条关于“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环境保护法》第41条关于“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的规定,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意见》第74条的规定,以及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三)的规定等,只有“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才被作为特殊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且在举证责任分配上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即“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而对于破坏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形,只能按照一般侵权行为处理,且在举证责任方面也只能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进行举证。显然,这样对遭受因具有复杂性、渐进性、潜伏性和广泛性等特征的环境侵权行为侵害的受害人而言,是很难获得救济的。

    为了有效救济受害人,对于并非属于“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本案一审及二审法院均突破了其审理案件时现行立法的缺陷,创新性地运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理论这一法学研究成果,[6]将环境侵权扩展至“水资源破坏”的情形,认为“水资源破坏属于环境侵权”,并进一步阐明“环境侵权属于特殊侵权行为,因此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因环境侵权具有复杂性、渐进性和多因性,且损害具有潜伏性和广泛性,故法律规定应由被告对损害事实与损害后果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川由于被告未能举证证明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法院认为被告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即“被告的采矿行为已构成环境侵权,应共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7]本案一审、二审法院通过活学活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理论研究成果,最终实现了积极救济受害人,充分发挥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功能的效果。

    二、立法现状:《侵权责任法》第65条的缺陷

    如前所述,2009年12月26日通过并于2001年7月1日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的第八章的规定依然沿袭了此前的立法规定,固守“环境污染责任”的传统规定,在第65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并在第66条中规定只有在“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的情形下,“污染者”才“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可见,《侵权责任法》第65条的规定是对《民法通则》第124条的沿袭,虽然该条删除了《民法通则》第124条中有关“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但由于针对“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所引起的司法实践的困惑,国家环境保护局(现国家环境保护部)早在1991年已通过《关于确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复函》[1991年10月10日((91)环法函字第104号]进行了解决;[8]而((侵权责任法》第“条的规定,也只是对2001年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三)的规定的照抄,因此,《侵权责任法》第65,66条的规定实际上是原地踏步,并没有克服我国现行立法中所存在的关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规定的缺陷。

    第一,《侵权责任法》第65条的规定欠缺科学性。我们知道,因人为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于影响人类的生产或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被称为环境问题,其通常可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是因自然界自身变化而引起的、人类不能预见或避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现象,因此,对这类环境问题,人类只能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其危害后果的发生。与此不同的是,第二环境问题,是因人类自身的人为活动所引起的地球局部或全球性的环境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现象。[9]这样,通过对人类活动进行调整,不仅能够避免、减少该类环境问题的发生,而且还能对已产生的有关环境问题进行抑制、治理,从而使已被污染、破坏的环境得以再生。从民事侵权法的角度而言,环境侵权行为,正是引起第二环境问题,并致使他人生命、身体健康、财产乃至环境权益遭受侵害的行为。

第5篇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实施生物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并能推动社会更快地向前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谓现代意识是指人们的头脑对现代社会现象的反映,具体包括:环保、人口、反思、求异思维、可持续发展等意识。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培养的现代意识教育的方式有许多,本人认为主要可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联系社会,增强环保意识。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适宜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在不断提供人类生存的资源时,却遭到了人类极大的破坏和浪费,如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富营养化、淡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和动植物的生存与持续发展。本人在讲授“全球环境问题”这一节时,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同时组织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水污染进行了社会调查,发现本地的一些工厂的工业废水和人们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出,导致部分河道、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居民的饮用水也受到影响,一些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减产,溪河的鱼类也因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大量消失。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活的环境,培养他们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当好环保小主人。

2 提高素质,增强人口意识。由于历史原因,人们的人口意识十分淡薄,以致造成人口过度增长,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人体健康问题等)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在教学中,本人及时介绍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人类遗传病、先天性疾病的状况、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政策等。在学习完“人类遗传病与优生”这一章节时,本人让学生各自了解周边村落在落实优生工作的情况,结果显示绝大多人能正确重视生存环境、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实行优生。在此过程中,班里的小黄同学却发现了邻居有位十几岁的傻小子,这引起了他的兴趣,经深入调查,小黄同学得知,傻小子的父母原来是表兄妹关系,况且傻小子的家族有近亲结婚的习俗,种种迹象表明这“都是近亲结婚惹的祸”。同时本人结合当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人口政策,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的人口问题,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学生进行人口素质教育、优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生育观,从而增强人口意识。

3 转变思维,培养反思意识。反思是在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明显段落点或对一个课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审慎的批判性的回顾、分析和检查,在生物教学中,应该明确自我反思的含义和意义,根据自我反思的主体性原则,我们必须对学生说明培养的目的和意义,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培养能否成功。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转变思维,从传统的知识接受型转变到知识的探究型,尝试错误,大胆质疑,引导其反思,解决问题后,激发反思,并达到强化反思意识的目的。例如进行“补钙是不是越多越好”、“捐献骨髓和血液对身体有害吗”等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研究问题、自觉寻求答案,这样可以扩大视野,从横向、纵向、平面、空间多角度深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4 构建知识网络,激发求异思维意识。求异思维是要求学生从同一知识来源,从不同方向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在复习过程中,对已掌握的原始知识进行整合,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实现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基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现知识,生动活泼地安排内容,把纷繁的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严格有序的整体。例如按系统体系分,有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调节系统、生命的自我复制和发育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系统,这四大系统共同构成全书的知识系统,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变式组合练习,进行一问多答、同解变形等变换方式求出答案,这样可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或通过对比进行复习,如DNA和RNA比较;质粒与质体的比较;mRNA、tRNA和rRNA的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比较;细胞株与细胞系及肿瘤细胞与癌细胞;肾上腺激素与肾上腺素;逆转录与反转录;无子西瓜、无子香蕉与无子番茄比较等。进而防止概念混淆,有利于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5 协调关系,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多学科领域,但其促使人地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实施,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中学生物学对学生开展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农业可持续发展;人口健康与居住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控制。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改变为现代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次利用,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本人在课堂上开展了一场“化废为宝”的讨论会,有的同学提到用家里每天的淘米水浇花,既节约用水,又可为植物添肥;有的同学建议在自家周围建立沼气池,将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发酵,制成了沼气作燃料;……通过学生们的踊跃发言,使他们从中发现周围的垃圾已不再是垃圾,而是宝物了。本人进而对他们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让他们正确理解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入地关系,同时还要顾及后代人的需求。培养他们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正确的观念。

当然,现代意识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还有创新意识、劳动意识、信息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还应注意加强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劳动意识、效率意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赋予它新的涵义。从以上这些现代意识的本质来看,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去发挥作用。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也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现代意识教育,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现代意识。

第6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重要性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和破坏能力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饱尝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担忧,树立生态理念、加强环境监测、注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吁和心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很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重要性知识方面的宣传、研究和探讨。

1环境监测的概述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影响和可能影响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存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进行监视性调查、测定,从而掌握、研究、确定和预测环境受污染、受破坏等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行为和过程。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一般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两种。

1.2环境监测的内容及主要手段

环境监测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规范和完善的,因此不同时代的环境监测内容也不尽相同。就当前来看,环境监测是包含“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等多环节的信息获取过程,它一般包括背景调查、方案确定、布点优化、现场采样、样品运送、试验检测、结果分析、数据收集、综合评估等环节和内容。环节监测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分光光度发、重量法等化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用于声、光等监测的物理手段和方法,三是主要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生物群体影响的生物手段和方法。

1.3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环境监测对象包括水体、空气、土壤、生物、固体废弃物等综合性客体,监测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性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时需要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和情况;二是连续性,根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时空分布特点,环境监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够获得数据,揭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因而环境监测呈现出时空上的连续性;三是追踪性,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环境监测不能是临时性的,而是需要建立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从而实现跟踪监督和有效监测。

2环境监测对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1环境监测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环境变化情况、环境影响过程进行科学检测和动态监督的活动。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针对前些年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推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日益突出等问题,就迫切需要运用环境监测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2.2环境监测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前提

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环标准来降低和遏制人们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制定科学的环境标准,首先就需要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整体情况和发展态势有个全面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支撑。

2.3环境监测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推动生态文面建设、建成美丽中国,都对我国现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监测是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标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着基础和阵地地位。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程度,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环境监测水平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3加强环境监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思考

3.1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经费是保障。当前,一些地方由于环境监测经费落实不到位、保障不充分,导致环境监测设备更新不及时,监测技术应用不高,从而大大影响了环境监测水平。因此,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需要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度调整。

3.2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环境监测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有效支撑。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和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结合环境保护理论和环境监测实践,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不断建立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体系,稳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3.3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点多面广、人员配备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要注重从优秀的大学生中引进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提高环境监测领域的人才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更新,确保环境监测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仪器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权威性、全局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科学环境监测,助力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努力把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风险和范围降至最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环境监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

作者:常鹏周 郝方涛 郭文林 单位:林州市环保局

第7篇

矿山的开发,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效益,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它不仅产生大量三废,而且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根据甘孜藏族自治州环境监测站历年来对全州区域内的矿山企业监测数据显示,目前甘孜藏族自治州主要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主要有资源破坏、矿山灾害及环境污染三类。

(一)资源破坏矿山开采是以矿山地质条件为背景的,以矿产开发为诱发因素,受矿区构造特征及与之相关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和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控制。矿山开采由于采矿回采率低、贫化率高和选矿回收率低;综合利用率低,许多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白白流失无回收;乱采乱挖现象严重存在,破坏矿产资源的埋藏条件,使许多矿山的开采寿命急剧缩短等原因,矿产资源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使许多矿山迅速贫化枯竭,导致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流失。同时,矿山资源开采导致土壤结构以及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坏,并且其造成的土壤环境破坏几乎不可恢复。由此而引发的水土流失加剧,淤塞污染水体,增加扬尘,导致植被破坏、地质遗迹破坏、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影响破坏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资源。

(二)矿山灾害无论是地下采矿还是露天开采,都要剥离覆盖岩层,开掘大量的井巷,将会产出大量的废石、排土和尾砂(露天开采一吨矿石通常削离5-10吨覆盖的岩土),堆存它们将需占用大量的地表面积。因此,矿山的长时间开采,累计开采厚度的增大,废石和尾矿的堆存不当和矿山开采不当极易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尾矿库溃坝、矿井突水等灾害,更有可能因为堆存不善,治理措施不合理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危险。如地下开采常引发地表沉陷,其主要特征是地表下沉、产生附加坡度和裂缝等,导致地下水被疏干,地表水漏失;高潜水位矿区常常由于地表下沉引起土地盐渍化和沼泽化,导致土地丧失耕种能力。

(三)环境污染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三废”,会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尤其采矿的围岩废石和选矿的尾砂尾矿)由于经营管理以及生产地理位置的限制,废石的堆场和尾矿坝选址的不合理,会经过渗滤、扬尘等途径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粉尘、烟尘和SO2、CO、氮氧化物等废气,如不经过很好的处理以达标排放,会对矿区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采、选、冶生产过程产生含悬浮物、盐类或矿业废水中的COD、悬浮物、化学盐类油类物质、氰化物、砷、汞、铅、镉、六价铬等有毒、有害物质,如不经处理,任意排放,会对矿区周边水、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矿区周边的农牧业生产。

防治对策

矿山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不但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诱发矿山企业与当地群众矛盾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矿区的安定团结和可持续发展。矿山环境的脆弱性和矿业活动的持续性决定了矿山环境问题必然长期存在。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防治矿山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一)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立法建设要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之间的有机联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矿山主管部门和本地区政府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责任制,绩效考核与问题责任追究制;健全矿山环境保护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许可证制度、三同时制度、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标准制度等,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力度,以坚持从源头上防治破坏矿山环境和扭转矿山生态恶化的趋势。

(二)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合理有效的矿山环境监管机制是矿山环境恢复的基础和保证[4],通过对环境监管机制的探索与研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明确矿山环境监管工作模式、职能分工,以确保矿山环境保护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在严格审查矿山开采方案的同时,注重对矿山环境影响报告、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计划的审查,有效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因审批不当,造成的矿山环境污染和破坏,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追究有关人员的民事、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三)促进建立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机制,增强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督促矿业开发公司建立环境管理系统,把对矿山环境管理的承诺落实到组织战略和日常规划的运作中,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在矿山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鼓励企业发扬主人翁精神,对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治理矿山环境,恢复矿山环境生态系统。大力提倡清洁的投入,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出,注重绿色科技在环保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5]。

第8篇

关键词:绿色保险;两型社会;生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通过责任风险社会化解决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实施“绿色保险”工程,建立“曹妃甸保险服务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积极推动环境污染等责任保险发展,树立“节能减排”理念,以此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

一、我国建立绿色保险的必要性

1.绿色保险的建立有利于受害人利益的保护

在我国现有的环境民事诉讼体制下,即使受害人在诉讼中胜诉,由于赔偿的数额巨大,排污企业往往无力承担。绿色保险制度的出现改善了环境侵权赔偿难的现状,只要发生环境污染责任事故,就可以直接向保险人提出索赔请求,并能及时得到赔偿,减少了复杂的索赔纠纷,缓解了个人与企业的矛盾,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2.绿色保险的建立有利于转移企业的环境风险,保障市场主体安全的需要

对于企业而言,如果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很可能会因为赔偿款和治污数额非常巨大而影响正常的经营和发展。发展绿色保险制度,企业只需缴纳少量的确定性的保费便能将自身环境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使得企业能够避免由于发生环境事故导致的巨额索赔使企业走向破产的不利局面,从而有利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进行。

3.绿色保险的建立有利于减轻政府的环境压力

在我国,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一般情况下,政府承担最后责任人的角色。发展绿色保险制度进行风险分摊,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使被破坏了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能够得到及时重建和修复。

4.绿色保险的建立可以为保险业提供新的机遇和增长点

加入WTO后,众多的保险公司都会去开辟新的业务以吸引客户,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而绿色保险由于本身的特点,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同,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增长点。

二、我国绿色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绿色保险制度起步较晚,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绿色保险制度已经得到了启动。但是,因为试点一般采用自愿责任保险制度,高污染高风险企业的投保积极性不高,投保的企业数量不多。实际上,只有高污染高风险的企业都加入到绿色保险当中来,绿色保险的发展才能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可是国内绿色保险发展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1.绿色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绿色保险作为一种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新兴制度,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律执行的力度。在绿色保险发展较好的国家,大都有较为完备的绿色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的绿色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第一,缺乏专项法规。现行立法关于绿色保险,即环境责任保险的规定散见于各种规章制度中,绿色保险在我国的专项立法尚属空白。第二,明确规定绿色保险的法律文件位阶比较低,效力有限,大多限于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第三,关于绿色保险的具体规定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第四,现行法律法规关于绿色保险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险种单一。

2.企业投保意识不强

在以往的环境污染事件中,政府承担了环境污染最后责任人的角色,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般不会主动购买绿色保险,投保意识不强。这也阻碍了我国绿色保险制度的发展。

3.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绿色保险制度的建立,需要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地方政府还存在轻环保、重发展的观念,甚至于有些地方的政府为了增加本地的税收,往往还暗地保护本地的污染企业,使一些地方的环境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在保护环境上起到了不作为甚至于负面作用。

4.现行的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费率过高,而保险赔付率过低

首先,现有的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费率在百分之一以上,甚至达到百分之三,较其他险种的费率要高出若干倍。如此高的费率,一般企业是很难承受,当然缺少购买绿色保险的积极性。其次,购买保险的目的,就是在出险时能够及时获得理赔,从而起到减少损失,抗击风险的目的。绿色保险不同与其它保险,环境污染发生的原因难以界定,出险时保险公司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理赔,有时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还会拒绝理赔。这样便造成了理赔率低的问题,使企业享受不到保险的避险功能,大大挫伤了投保的积极性。再者,即使保险公司对投保企业进行了理赔,往往也因污染情祝造成的损失严重,保险赔偿不能完全弥补损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是投保人的顾虑之一。

5.保险公司的绿色保险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绿色保险对环境风险的测评、费率的制定、现场证据的采集、损失程度的评估等各技术环节的要求较高,绿色保险产品合理定价难,创新能力弱,在产品推广、营销以及后续理赔服务方面均需依靠总公司的专业技术支持,这些都制约了绿色保险的发展。

6.再保险制度欠缺

环境污染侵权损害一旦发生,其损害程度可能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保险公司的负担能力不够高,甚至可能会因为一个案件的理赔而破产。而再保险将会给绿色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强有力支持。但是,国内绿色保险的再保险制度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河北省绿色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探索

针对国内绿色保险制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河北省近年来积极探索,加大了绿色保险制度建立的步伐。2010年,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北监管局和唐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绿色保险与可持续发展(曹妃甸)”论坛在“渤海明珠”唐山曹妃甸举行。本次论坛对建立“曹妃甸保险服务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展绿色保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2011年11月,河北省绿色保险在保定正式启动,安新县华城有色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风帆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现场分别与保险公司签署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保险)协议,标志着河北省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开展的绿色保险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在绿色保险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河北省积极创新,将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形成联动,提高企业和保险公司对于绿色保险的积极性。河北省要求重污染企业全部购买绿色保险,一般性污染企业参照执行,污染风险较小的企业可以自愿选择。企业购买绿色保险的情况纳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并且与绿色信贷挂钩。河北省绿色保险与绿色信贷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可以减少金融机构的信息成本,增加企业的投保动力,降低绿色保险道德风险的发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金融体系,将绿色保险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四、结语

总之,绿色保险作为一种生态保险,与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价值取向是趋同的。绿色保险制度是两型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经济建设中,环境污染损害责任往往数额巨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完善企业环境赔偿责任机制,通过绿色保险的方式将这种责任风险社会化,符合我国两型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崔君君,张硕新.论我国的绿色保险制度[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5):256-259.

[2]王超然,吴佳蔚,朱宁,黄璐,徐笑.环境责任保险亟待创新突围——基于湘鄂冀三地环境责任保险试行现状调研的分析[J].环境经济,2011(8):31-36.

[3]冯庆水,张学威.加强我国绿色保险制度建设的对策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11(5):80-84.

第9篇

论文摘要:在经济高速增长,能源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和环保总局在全国十省市试行了绿色GDP核算,发现存在着核算资料缺乏、环境损耗难以量化等不利因素,既而转向绿色会计、单位GDP能耗等.本文丰要就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做了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严重,环境问题突出。以此,中国开展了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试图测算出环境的破坏对经济的影响,在经济增长中计人环境成本,从而提倡更为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6年,英国《金融时报》有关《中国放弃“绿色GDP”计划》的报道,对此,国家统计局则表示先做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实物测算方面,暂时不做价值的估算,作为需要给出一个数字的绿色GDP,现在确实难以实现。并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及”绿色会计”作为绿色GDP的替代方式。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就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做一研究。

1.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

1.1绿色会计及主要内容

绿色会计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早期,最为突出的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政府间专家工作小组在连续几次的会议上讨论过绿色会计问题,并建议各国研究相关的准则。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绿色会计突出核算企业自然环境成本,在提高企业自身直接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全面监督反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其基础内容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其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主要是: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人、环境污染收人、资源环境保护收人等;绿色会计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

1.2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

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也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人会计报表的过程。价值计量公式简列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困难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原法等。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1.3绿色GDP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传统的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降级成本,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投资活动,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环境保护支出就越多,GDP也就越大。绿色GDP就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概念来理解,绿色GDP是建立在GDP基础之上的,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指标;从核算方法上看,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核算的基础之上,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此,绿色GDP并非一种全新的概念,也不是对传统GDP的颠覆性变革。应该说,绿色GDP是一种对待人与自然的新态度,一种人类对以往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的反思。一般来说,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为虚拟成本,环境保护支出为实际成本,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是非市场化的,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这就给估算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带来很大的技术困难。可见,绿色GDP核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其核算方法还很不成熟,依旧处于探索过程之中。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就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将经济活动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亦称为资源环境综合核算体系(SEEA)。

如同,GDP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绿色GDP则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2.切实推苛侧录色会计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绿色GDP核算提供坚实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低碳经济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很多国家都把自身的经济重心偏向低碳型发展,我国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近年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更需要我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但是针对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完善,下面我就来简要的介绍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一些改善措施。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1.1法律法规的制定

任何一项措施的执行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低碳经济自然也不例外。和低碳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就要数环境的保护了,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早在1989年就制定了全国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来确保我国的环境保护。此后人们逐渐发现这项法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漏洞,因此,又接连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完善。

1.2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可以说是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关键性的指标,也是当前我国需要改善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耗仍然主要以煤炭为主,几乎占到所有能源消耗的七成以上,其余的有一半以上还是被石油等能源占据,而一些比较清洁的天然气、核电、地热等能源却占有比例很小,这很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1.3产业结构与行业能源消费

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有力证据,当今我国还是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占到了总额的46.8%,虽然第三产业的数据和第二产业的相差无几,但是在行业能源消耗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别,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能源消耗竟然占到了总能源消耗的七成以上,并且大部分都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这种现状很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改善。

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较低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注重提高自身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这些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种发展效率比较缓慢,就目前现状来说还是比较低,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发电这一行业的效率较低,进而降低了整个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我们应该以此为突破口提高我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2.2能源的高消耗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目前在我国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整个生产过程还是存在着高消耗、高污染的现象,这一点从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就可以看出来。近几年来,我国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直都比较的大,甚至于都大于1,这种现象就很直观的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电力消耗来维持的。

2.3环境污染严重

我们上文也有所提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有很大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的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一些第二产业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更是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这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是非常不利的一个现象。

2.4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极不合理,高污染、高排放的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煤炭、石油等环境污染严重的能源所占比重也比较大,而一些清洁能源和高科技能源所占比重严重不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5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早在1989年就制定了全国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来确保我国的环境保护,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完善,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漏洞,并且在一些更为详细的规定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我国的法律法规急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

3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3.1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因素,并且目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状况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恶化。这就是我们首先要进行治理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大环境治理保护资金的投入,事实也证明我国也正在逐步增加这种投入比例,但这种程度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环境污染治理科技水平,采用新型的高科技来提升自身的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3.2调整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大,导致其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因而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首先,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以此调整产业结构。 在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背景下,我国尤其是与东盟国家相接壤的西南地区可以发展污染小的轻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化; 其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创造服务业品牌,从而改变和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最后,需要完善工业部门企业的竞争机制,淘汰落后技术,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

3.3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 70%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需要大力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如生物质能、海洋能源、光能等,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需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着手提高能源利用率。在管理方面,需要制定各行业节能降耗的标准、目标和政策措施,对各行业的耗能情况进行监督和奖罚等,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在技术方面,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发展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原煤和原油利用率,并加强在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

3.4进一步加强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关键作用

政府应该发挥税收作用,实行税优惠政策,使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等方面起积极作用。通过对企业和个人的鼓励,加大资金投入,逐渐形成政府引导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减排形势。此外,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3.5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提升社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在农业上,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走先进和环保的农业之路。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生态工业方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工业园建设,推行无污染、低耗能的生产技术。 在生态旅游方面,需要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目的。改变传统粗放式的旅游模式,提高旅游业科技含量,降低旅游业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旅游业。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很不容乐观,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仍然是我们当下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07).

[2]宿凤鸣.低碳交通的概念和实现途径 [J]. 综合运输 ,2010,(05).

第11篇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花费巨资治理环境污染,而环境污染的产生速度依旧遥遥领先治理速度。无可否认,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如今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拦路虎,这也凸显出中国经济转型面临困局。此外,国家经济需要发展,而自然环境同样需要维护,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环境的和谐。为此,政府力促将环保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让其成为经济增长的刺激手段。

随着环境问题持续升温,各种环保产品应运而生,我国的环保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早在2009年底,实施环境质量认证的环保产品已经包括141个品种,发放产品认证证书达2518个,环保产品认证已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环保产品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自然环境污染,以及室内环境污染的治理产品;二是从污染源入手而开发出的节能减排产品。而后者相对前者来说,在市面上所占的份额更大,应用范围也更广阔。但由于节能减排装备制造业是政策导向性强、产业关联度高、产品覆盖面广、资金技术密集的产业,当前阶段节能环保要成为新支柱产业却面临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从事环保装备制造的企业、单位达到5000家左右;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是2005年的3.5倍;从业人数50万人以上,但环保装备投资主体依然以企业自筹为主。2010年企业自筹资金174亿元,占年度投资资金的92.6%,国家预算内资金仅为0.3%。也就是说,如果企业要进行环保升级,必须自负盈亏,而对于很多本身经济效益不佳的企业来说,势必形成负担。同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一些核心技术还未完全掌握;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

政策利好云南行动——发展节能环保云南有章法

今年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将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今后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毫无疑问,坐拥太阳能、风能、水电等诸多清洁能源资源优势的云南,有望成为区域节能环保行业的领跑者。

券商新能源行业研究员侯文涛分析认为,此前云南就入选了国家低碳省份的试点,这种试点本身就充分考虑了各地原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等因素,同时试点也为云南积累了较好的产业和市场基础,在未来的产业快速发展浪潮中具备了先人一步的优势。侯文涛指出:“云南区位优越,丰富的能源资源,潜力巨大的市场,云电东送、云电外送显示出的丰厚经济价值,强烈吸引着各路资金前来大展神通。用一句话来概括,前几年成为试点省份后,云南已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发展低碳经济,而随着这次国务院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全面推进,这意味着云南的新能源、新技术等重点新兴产业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黄金发展期。”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推进,云南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有了自己的章法。

按照云南的设想,将选择5个有条件的城镇,重点实现城镇建筑、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等方面低碳化;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检测平台建设,扩大节约型校园建设试点范围,做好30个节约型平台建设和示范,实施100个示范点。每年选择有条件的5个城镇为生态城镇建设示范试点,重点实现城镇建筑、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等低碳化。

针对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云南也已有了新的设想。省工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着力新建扩建昆明第8污水处理厂等123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中,新建4个在“十二五”期间发挥削减能力的乡镇污水处理厂或处理站,项目建成后污水处理率将超过7成。

当然,政府除了以补贴的形式投资环保工作外,支持市场融资缓解资金短缺同样是一个有效手段。“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资质好、管理规范的节能环保企业的担保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在中信证券昆明营业部市场总监陈明璆看来,选择资质高、条件较好的节能环保企业,开展非公开发行企业债券试点,稳步发展碳汇交易,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这必然会促进行业的大发展。

未来道路——环境治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共赢

虽然市场广阔、需求巨大,作为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对于如今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环保没有太多高精尖的技术,主要靠政策推动。尽管雾霾等环境污染的治理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但从美国等国家经验来看,可以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共赢局面。

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极端的大气污染,从70年代开始,美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法,建立了完善的环境执法机构和有效的环境法执行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环保效果。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的30年间,美国GDP指标增长128%,汽车保有量增加94%,但是整个行业的污染排放只增加37%,能源消耗增加26%,二氧化碳排放增加24%,六种污染物下降63%,是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协同发展的典范。

完善的法律体系、健康的执法体系及有效的执法机制三位一体,是美国环境治理成功之路的主要手段。同时采取排污权及碳交易等的环境经济政策,将整个减排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的力量降低整个社会的综合减排成本。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但是,中国应结合自己特有的地质、气候等特点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反思而产生的。它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胡伯提出,并首先在一些西欧国家特别是荷兰、德国和英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从一开始强调技术创新对生态现代化的作用,到注重政府和市场等其他因素在生态转型中的作用,再到关注全球生态现代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环境问题策略论。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治理环境采取的是传统策略,即“应付治疗”的补救策略。这种方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随着环境污染在全球范围内普遍的发生,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传统策略存在的缺陷。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应从补救性策略向预防性策略转化”。所谓补救性策略是指对破坏环境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给予修复或补偿,由此消除污染;所谓预防性策略是通过技术创新使得生产及其产品不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通过对经济和社会结构进行调整。消除那些引发环境污染的生产与消费方式。生态现代化理论把从补救性策略到预防性策略的转变看作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科学技术作用论。在生态现代化理论看来,科学技术是治理环境恶化、改善环境,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手段。它认为,虽然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科学技术有关,但科学技术并非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科学技术在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时有着更重要的价值。实现生态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轨迹要改变方向,不能是发展以前的与自然对立的、破坏环境的技术,而是要大力发展先进的环境技术。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自然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能减少生产过程及其产品造成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 

(三)市场、政府和公众作用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很注重市场、政府与生态现代化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张一致,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能同步进行,经济与生态之间是可以实现双赢的,而不是不相容的。市场在实现生态现代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遏制污染的新技术必须通过市场才能使生态走向可持续发展,政府是不能干预的。然而,这丝毫不否认政府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在生态现代化中,政府应该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环保政策,变补救性策略为预防性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发展的环境代价。市场和政府的重新定位也改变了公众在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新技术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政府的鼓励,得以在公众中广泛传播,这大大调动了公众的参与意识,从而使他们成为生态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弱化”与“强化”论。生态现代化理论有“弱化”与“强化”之分。所谓“弱化”理论就是指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提倡由科学界、经济界与政界合作,共同参与制定政策。这种理论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利用这一理论巩固它们在全球的垄断地位,从而把其他国家排除出去。而“强化”理论则把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注视扩展到全球范围,这有益于全球民众对环境问题进行关注、参与和交流,可以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全面的、开放的策略。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类的环境意识正在发生转化,即逐步由生态现代化“弱化”意识走向“强化”意识,这是人类环境意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当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政府管理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联合国权威机构预测,“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也必须走城市化道路。近年来的发展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城市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带动了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工业增长值的6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5%都来自城市,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快,并长期受到传统城市化理念的影响,使得我们片面追求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建设,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一方面,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资源利用不合理。拿土地资源来说,近2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数量增加与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占用土地的面积也逐年扩大,这使得全国耕地面积迅速减少。从2004年土地变更调整结果来看,全国耕地面积由1996年10月底的19.5亿hm2减少为2005年10月底的18.31亿hm2,耕地净减少1848万hm2,人均耕地由1.59 hm2降为1.4 hm2。与此同时,土地利用率低,浪费比较严重。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近几年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除北京和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有上升趋势外,其他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均出现下降,城市土地的4%--5%都处于闲置状态,40%被低效利用,城市平均建筑容积只有0.507,远远低于工业化国家的水平。 

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又一严重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仍然存在重视经济和忽视环境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但解决这一问题还缺乏必要和有力的措施。拿城市交通对环境与资源的危害来说,随着私家车的增长,汽车越来越成为城市能源消耗和环境恶化的主要方面。2000年我国汽车消耗油量为4800万吨,比1999年增长7.81%,大大超出了过去10年我国每年平均能源消耗2.6%的增长速度。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汽车燃料需求量将达到1.5亿吨,是1999年的3.34倍,年均增长5.92%。同时,据环保总局估计,2005年我国机动车排污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的平均比例将达到79%,汽车尾气污染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致命的损害。不仅如此,城市垃圾、噪声污染、水污染、沙尘污染和烟油污染等也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问题将引起严重的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总之,在传统的发展模式影响之下,我国城市发展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变。在这一方面,生态现代化理论则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了启发与指导,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向生态城市发展,使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利双赢。

三、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