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8: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的基本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健康教育;调查;建议
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教育”工作于2009年10月启动,与全国其他地区基本同步。为了解全县健康教育工作现状,特别是乡镇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我们于2010年7月对全县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于下:
1调查情况报告
1.1单位领导及项目的具体工作人员对项目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指标、工作频次等都不太清楚,大部分单位虽然制定了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但制定出的工作计划与本单位、本地域群众健康知识水平、疫病流行特点、群众接受能力、现有的宣传阵地平台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健康教育项目”工作要求等都相差甚远,有的是在网上下载或套用其他单位的计划,制定出的计划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形式、工作频次等基本内容,不可操作和考评。
1.2有少部分单位根据自己医院特点和宣传要求,自已编撰、翻印了多个品种和一定数量的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手册、和医学科普读物,并在门诊、在各种宣传活动中进行了发放,虽在品种和数量上达到项目工作的要求,但缺乏完整规范的资料收、发放记录。其他医疗机构均未编印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手册、和医学科普读物,更没有发放,该项工作基本未做。
1.3医疗机构基本没有专门用于可搬动播放健康教育音像材料的电视机、影碟机,健康教育影音视听传播材料(光盘、磁带)品种少、数量少、播放少,所有单位都没有播放痕迹记录资料。
1.4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都有一定数量的健康教育宣传专栏,但绝大部分专栏的面积都不足2平方米,内容更换频次也未达到每季度1次,宣传内容中缺乏举办单位、举办时间、举办期数等要素内容,专栏举办后也未及时的照像留存备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居)卫生室除极少数的有自己的宣传专栏外,绝大部分没有自己的专栏,上面要来检查了,或是借用村社、学校等机构的黑板,或是自己涂刷小黑板等平台进行宣传,以应付检查,同样宣传后也未及时照像留存。
1.5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大部分都能利用世界健康主题日或节假日,在场镇人员流量较大的广场、街头、医院门前等场所,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但开展活动后,好多单位未及时收集、收齐、撰写宣传活动的相关图片、活动信息、活动小结、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等图文资料。
1.6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桂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都能按项目要求,邀请市民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市民、病员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健康技能,但均缺乏对每次讲座的通知、签到表、讲座内容、讲座现场照片、讲座小结、讲座活动记录表、活动信息等图文资料的及时完整、规范收集。其他乡镇卫生院、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居)卫生室都还未按项目工作要求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有的机构虽也开展了1-2次,但讲座都只是局限在本单位职工的参与,并讲座活动的图文资料也未按要求进行完整的收集整理。
2建议
2.1县卫生局要尽快组织对县、乡(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领导、责任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做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特别是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工作后如何收集整理归档相关资料。
2.2县卫生局要将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细化,制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单项经费补偿标准,便于下面执行单位量化考核和执行使用,利于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摘 要:近几年来,由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和落实,“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所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在幼儿园中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幼儿园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课程,推动了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规划
一、遵循幼儿身心的基本规律
在研究幼儿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时,我们一定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否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幼儿园和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时,一定要反思是否设计符合了幼儿学习的心理?是否运用了绘本、视频、实际操作等手段或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否保证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幼儿园的基础进行健康教育内容的规划
一些幼儿园在之前很少或没有开展过健康教育,那么应该先对本园的幼儿的健康状况做一个调查,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心理发育情况。然后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考虑健康教学的实施可能,日常的健康教育如何实施,幼儿园和家长如何配合等问题。
而有些幼儿园已经有了多年的健康教育的经验和研究基础,那么像这样的幼儿园应多反思,不断地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理清教育的思路,形成具有幼儿园本身特点的健康教育理念。反思日常健康教育中是否分时、分段,是否根据不同学期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等等。在反思中找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对不足及时进行研究和弥补。依据某些健康教育的成果,组织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队伍进行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再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理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也能对其他没有太多健康教育经验的幼儿园有更多更好的指导作用,大家可以共同分享经验,使每一个幼儿园都能够有效地开展幼儿的健康教育,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我们必须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对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相关的内容。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推动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中更有效地实施和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安记.山东省幼儿园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
[2]倪晓寅,吴兴莉.幼儿园健康教育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5.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探索 实践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疾病谱的要求,人们对就医的观念和要求在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是要求诊断治疗好疾病,更关心相关知识的指导,理解和掌握。怎样为住院患者提供更完善、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要求、针对这一变化现象,本文对有这一特殊要求的患者及家属采用抽样对比的健康教育实践,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讨论分析如下。
思 想
健康教育是通过对抽样实践对象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为了对抽样对象实践达到这一目标,保证教育工作的落实,提高住院患者护理质量,针对住院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护理班的结构,安排计划健康教育对象,抽出护理服务优、理论及操作技能全面的护理骨干负责抽样患者的健康教育,实施教育方案,护士长定时检查、指导、督促并给予必要的补充。另一方面,针对我科住院患者疾病的特点,组织护士参加学习,举办护理查房,制定专科疾病的健康材料,做到随时对教育对象实施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
健康教育的形式
住院患者入住后不仅要完成基本护理工作,同时归类健康教育抽样调查对象并由指定的健康教育护士提供所患疾病的这一类健康教育宣传,增加患者了解疾病的知识,提高患者自身及心理对待疾病的了解、认识和信心,提高自我的调护知识等。这一类抽样调查实践对象所采取的方法,特别实用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慢性患者,积累医学知识,对健康教育的期望值比较高,能与医患、医护主动配合,从而达到比较完整的诊治与护理,收到与它类同比较好的治疗、护理结果。
采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组织专讲和个别特殊对待的指导方法
利用护理大查房及患者家属相对集中时,对所采取健康教育的抽样对象说明疾病发病原因、发展、治疗、转归、愈后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现实况及配合治疗的内容。根据抽样对象的不同知识、层次,掌握能力及信息程度不同,对特殊患者实施一对一指导,耐心准确回答并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及要求。对渴望健康教育但又缺乏一定文化的文盲、老年人、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给予基本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应反复宣教和正确指导,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普扁欢迎。针对就医患者为多民族的特点,努力了解民族风俗习惯,分别实施交流宣教,增加、增强、加深不同民族的护患关系,拉近护患距离。
健康教育专栏
利用现有场地及条件,利用两种文字语言,具季节多发病、常见病和入院患者同时期的同症百分比进行宣传,强化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识,正确理解健康的含义。
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住院诊治前教育患者办住院手续后,除非抢救患者及意识障碍的患者,其他均可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对待疾病的了解、心理要求、认真回答护士的各种问题、热情迎接患者、介绍院科的环境、住院须知及提供就医方向及服务信息,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介绍主治医师、科室的基本发展方向、专科特点,使患者有选择的就医;发放护理质量反馈信息卡,采用分发统收、整理,使患者入院后增加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配合护理治疗的能力,缩短护理疗程,提高护理疗效,使患者除了解自身疾病的知识外,消除顾虑及烦躁的心理,保持心情愉快,主动配合医护治疗及护理全过程。
检查治疗过程中的健康教育:抽样实践调查患者入院后进一步完善检查及治疗,护士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检查内容,执行护理活动进行宣教、宣传采标的意义及对诊治的帮助,说明药品的作用及利弊关系,正确宣教可能发生的后果,宣教配合治 疗的意义及重要性,建立一定的承受能力,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接受和完成诊疗过程。
术前及术后患者的教育:对必须采职手术方法治疗的抽样对象,此类患者多在术前有焦虑、恐惧、不安等情绪及心理变化,护士应正确引导、指导、解释手术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及配合内容,宣传术前准备的充分条件,必要性,介绍主刀医师及麻醉师的资力及技术水平,建立患者的正确心理认识,做好优良的术前准备;对术后患者正确引导护理要求、注意事项及病情变化的反馈及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术后的不适情绪、心理、感觉,从而建立从患者-护士-医生-护士-患者的良好心理信息链,有利于患者全面康复。
离院教育:对经治疗离院的患者,重新宣教,总结患者的全面资料,加深、加强、巩固和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及离院后的注意事项,解释好休息、饮食和功能锻炼的关系,使患者带着已了解和掌握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离院,有利于远期疾病的预防及发病。为及时就诊,减少发病和病症加重的可能性而创造条件;对转院患者应耐心解释病情特点,转院的条件、理由和途中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具有正确理解疾病的态度,不放弃就治希望,从而创造良好的就诊、就治条件。
实践效果
建立了共同参与护患关系,护士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由于护士对住院患者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指导和交流,护士不仅了解患者的心理,有针对的解决了患者的实际问题,增加了患者的信任感,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感,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不断的扩大了学习范围、实践范围、教育范围,激励了护士学习,拓展了知识面,有利的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患者反馈信息分析
通过抽样实践教育,结合患者反馈信息分析,抽样健康教育非常受欢迎,分析资料表明:抽样健康教育调查对象,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护理、保健知识达到85%,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达到了100%(抽样调查内容)。
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对医院发展的影响
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我院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口号,我科结合“以患者为中心”的特点,利用现有条件,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内容包括:身心、整体、需求,做出抽样健康教育实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提高了院、科的信任感和声誉,为将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患者为中心”是目前开展健康教育的发展契机,个别护士理论知识缺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个别护士理解和沟通能力欠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另外,外科病种范围广、病症特殊,实施健康教育尚不能在病群中广泛开展,应在今后的护管及继续教育中加强和进一步完善。
期 望
住院患者抽样实施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缺乏门诊健康教育知识,为实现系统、全面、整体的健康教育系统,更有利于各方面的发展及满足患者的需求。建议门诊建立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职教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82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为2179万,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2350万。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外,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中职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两者的结合和协同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政策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非常强调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并没有带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辛自强和张梅(2009)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得分为指标,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1992年~2005年间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结果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逐年恶化的趋势。辛自强等人(2011)还考察了1993年~2005年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变化,结果也发现大学生的特质和状态焦虑随年代变化有上升的趋势。
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而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除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也给出了具体工作的方针。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心理健康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融人学科教学、 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各项工作中,是心理健康教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各项工作中,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在强调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其他学科的结合。
另一方面,职业生涯发展也是中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更加强调职业训练和就业能力。《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通过对国家教育部政策的分析,可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中职教育两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国家教育部也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在实践过程中也将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2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理论基础
将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建构协同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协同学”(傅君芳, 林建君, 2008)。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的基本特征是整合资源,调整组织结构,使得资源和组织效率最大化。通过协同,使得整体效益大于部分效益,通常表述为“1+1>2”或“2+2=5”。协同学理论目前已经对管理、教育等多个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刘良灿(2010)以协同理论为基础,论述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他认为,协同管理就是要实现企业文化与战略的根本一致性,为战略实施提供支持。傅君芳和林建君(2008)则根据协同理论,建构了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对协同模式的目标、原则、方法、途径等作了具体的分析论证。
将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符合协同的基本思想。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才刚刚起步,存在师资紧缺、设备不够和信息不足等多方面问题。通过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整合人力、物力和知识等各方面的资源,以达到资源效率最大化,组织功能最优化。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建立还可以加强两个系统成员的联系,特别是强化了两个系统教师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教师知识内容的丰富、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实施
3.1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基本框架
把中职学校中各种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职业生涯教育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以形成一个能更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系统。双方对两个方面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要寻找到一个结合点,同时在组织文化、人员配置和组织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融合。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结合点在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其基本框架见图。
[职业生涯课程][职业生涯咨询][心理健康课程][个人心理咨询][团体辅导][职业生涯教育部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整体目标)]
图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基本框架
3.2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选择原则
在确定了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结合点和整体目标之后,我们要确定整体目标的具体指标。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有一些心理素质是普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这些心理素质是重点指标。但在中职学校中,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生涯情况都有一定的差异,针对不同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差别。例如对于孤独的个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提升他们的社会技能;而对于焦虑的个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则是帮助他们放松。同样,对于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也不一样。有的职业注重责任心的培养,有的职业则注重人性的发展。因此,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针对性原则。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即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本身的特点来选择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确定目标,目标选择要突出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一般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文化知识上比较薄弱,自信心等方面可能因为早期学习成绩问题而受到打击,但是思维可能比较活跃,动手能力强;在选择协同模式目标指标时要特别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
第三,科学性原则。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的选择以相关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应该注重根据以往实证研究的数据结果来选择相关指标,而不是根据个人的主观臆断和想象。人才测评的科学性原则还体现在要合理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理论,不能局限于某个学科和某种理论。我们可以结合管理学、心理学和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及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相关理论来选择指标。除了相关理论,以往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实证研究也是指标选择的基础。由于实证研究有明确的数据,可以清晰地反映各个指标的预测范围和预测效果,因此可以以实证研究的量化数据为主要参考。根据以往研究,我们发现韧性、自我效能感、自尊、情绪智力这些心理素质既会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影响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影响较大,因此这些指标可以作为重点指标。此外,应对方式、归因方式和时间管理也会对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影响,也可以作为一般指标。
参考文献:
[1]君芳,林建君.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2):91-94.
[2]教育部.国家2010-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
[3]刘良灿.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5):58-63.
[4]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09,41(1):69-78.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在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提高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等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要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的基础上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小学阶段各科教学中,各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教育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生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
“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闭锁性与开放性是小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对儿童个体闭锁,对同伴开放,具有喜欢标新立异的感觉。小学生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作用。心理咨询者不能认为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到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中图分类号]R1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28-01
医院健康教育是当今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下涉及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一门知识,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医学由单纯治疗服务向以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在疾病谱发生改变的今天,由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不是药物能解决的。通过健康教育倡导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改变自身不良的生活.随着卫生观念的转变和预防保健医学的兴起,健康教育作为医院的重要职能被重视起来。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引进,为医院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契机,其内涵也由狭义向广义扩展。狭义的健康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针对病人及家属所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标是针对病人个人的健康状态和疾病特点,通过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广义的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中心,为改善住院病人及其家属社会成员及医院职工的健康相关行为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所以,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开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医院的特殊性被赋予了特殊的教育对象,同时医院更具备了实施健康教育得天独厚的资源.在开展医疗活动中,我院利用有利条件将健康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1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应掌握的相关知识
1.1开展健康教育应掌握的相关知识 健康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所利用的原则,来自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在医院健康教育中行为科学、传播学和预防医学是应借鉴的主要基础学科。行为科学是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的主课,而健康教育又是培养健康行为的科学。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为适应健康教育的需要,拓展知识面,我院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组织编写健康宣教材料,进行学习交流。全院护士积极参与本科常见病单病种的健康宣教材料,内容包括病因、症状、治疗、药物、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康复过程及配合出院指导等。
1.2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办法不是靠药物,而是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健康教育的突出作用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对临床各种诊疗起到增效作用。
1.3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士的职能往往被局限于“保护生命,减少病痛”的层次上,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未被列入重要的护理内容,而现在的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满足病人的身心整体护理需要,为病人减轻痛苦,增进健康,护士既是组织者,又是教育者。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且形式多样,要针对受教育者的需要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要经历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心理调适过程,护士要根据病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同时注意对他们身心的保护,避免不适当的打击而增进病情发展情况,这种教育确实为医院缩短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医疗费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形式
健康教育是沟通健康信息与卫生实践之间的桥梁,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是构建这架桥梁的技术和工具。我院遵循健康教育的自身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和形式,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各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并通过举行有关整体护理和健康教育的研讨会,进行健康教育经验交流。
2.1集体化教育与个体化教育相结合 对住院病人共性问题采取集体教育。如利用工休座谈会进行宣教,对同病种、同治疗方案的病人采取相对集中进行教育;根据病人的不同职业、文化、所处环境、心理等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教育。住院病人是一群与疾病作斗争的个体,特别需要个体化的指导。患者一入院就开始接受护理人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根据专科病人的特点从入院介绍到怎样解除心理压力,如何配合医生完成治疗的全过程。内容包括怎样正确认识疾病,如何完成住院期间的各种检查,怎样进行饮食调整。服药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康复锻炼,做好预防保健等。病区还利用工休座谈会进行针对性强、实用、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以互动的形式让病人和家属积极参与,向医生护士讨教,了解病人出院后的家庭护理、预后保健、饮食起居、服药等亟具个性化的指导意见,使自己对自身的疾病有更多的认识,主动掌握祛病强身知识。
2.2以护理程序为基础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以我院内科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为例,根据病人整个住院过程,制定周密的健康教育计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时间和利用必要的工具对病人及家属进行专题的健康教育。第一阶段为入院教育,包括入院介绍和采集病历。第二段阶,讲解与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血糖检查的正常值和异常值及糖尿病饮食控制,教育内容有:
2.2.1心理护理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所引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不良情绪会引起体内升糖激素的增加,而影响血糖水平导致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使血糖难予维持正常,此时应耐心疏导病人,客观地向病人介绍疾病有关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合理的生活起居,良好的心理准备,配合饮食、体能锻炼及药物等综合措施可纠正代谢紊乱和消除糖尿病症状。要劝慰病人保持心情愉快,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坚信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如果控制良好仍然可以享受正常人同样的寿命。
2.2.2饮食指导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减轻体重,控制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教会患者根据自己的体重、身高、性别、运动量等情况计算饮食量,保证合理的营养,严格控制甜食,多吃纤维素的蔬菜,如青菜、芹菜等,避免进食高胆固醇食物,要根据血糖制定糖尿病饮食。
2.2.3运动指导“生命在于运动”任何人都需要运动,此病除应用药物和饮食疗法外,运动也尤为重要,首先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其次加速脂肪分解,减轻体重,改善脂代谢,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运动应因人而异,适可而止,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有氧运动为主,医疗步行是最佳方法。
2.2.4用药指导向其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介绍降糖药的餐前餐后服用的不同类型,联合用药更应小心谨慎。对胰岛素冶疗的患者应告诉他抽取胰岛素剂量必须准确,应在餐前半小时注射,必须按时进餐。了解胰岛素的种类、作用、特点、储存方法、注射方法及不良反应。不管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均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由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2.3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且各具特色通过语言、图文、形象化、电化及实践教育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如:网络人员负责本部门健康教育宣传栏的出刊并定期更新。每个门诊候诊厅、各专业门诊候诊区、各病区都设有健康教育宣传栏,把普及预防知识和介绍专科特色相结合,各专业结合各专业特点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编写健康教育材料,在宣传栏上刊出或发放给患者。利用播放录像、滚动屏幕等媒介介绍健康知识,努力营造健康温馨的氛围,使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高等教育是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自我国政府提出“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之后,国内很多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推出“以生为本”办学理念。从本源上来看,“以生为本”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延伸,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具体表现,也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生为本”基本内涵就是要把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放在教育的首位,从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根本教育目的。大学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从另一层含义来看就是为学生成长提供服务的机构,一个学校的办学效果最根本的体现方式就是学生质量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状况,所以我们不能单独的去看某几个或者某部分学生的成长,“以生为本”更多关心的是整体发展、未来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起”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改革的方向,是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各种问题的指导方针,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成长变化,关爱学生情绪波动,处理学生生活问题等等,都是“以生为本”理念的主要内容。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健康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实践性,阶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通过开展心理训练、心理知识讲座、情景角色扮演、心理课程教学、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心理成长与潜能开发,健全人格,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增强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范围内各大高等院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负面影响因素逐渐增多且有向大学校园蔓延趋势的前提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说遇见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时代要求,又是学生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摒弃享乐主义、自我主义、攀比心理等,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所应该做的事情。高等教育不只是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高尚情怀和正确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教育而言,两者需要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教育工作中。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多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从整体上看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还比较理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但在很多细节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3.1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普遍都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项辅工作,大多数都流于形式,片面的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门生存或者说就业技能。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或者常识,更多的应该是由家庭进行教育,由家长进行监督和批评。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出问题时,高高挂起;一出问题,就召开会议紧急研究”。殊不知,一个人生活习惯一旦养成,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上几次课,听几次讲座就能够形成转变,就能够重新树立三观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度的心理健康意识是需要在平时生活中经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来的。
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主要内容设计教育什么,怎么教育等多项内容,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要明确一点是我们想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到哪些东西,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以往有些高校主要是以心理健康基础课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起到好的效果。现阶段我们必须要将其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相结合,从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学生所需、学生所求,来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还不够具体,导向性不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演化成了心理健康讲座。而且在教育教学形式上依然采取传统灌输式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无法有效调动大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3.3大学“以生为本”教育氛围不够浓厚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非常重要,想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校园环境是关键。高校“以生为本”教育氛围营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是否能够获得期望的效果。但是这种环境的营造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它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参与。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3.3.1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要“尊师重教”、“师道尊严”,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被定制为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高校在管理工作上并未足够重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其指导思想就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制约,类似于学生应该享有的权益基本没有过多关注。从现阶段发生在高校内的一系列不和谐事件来看,学校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反而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实质上这就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学校在学生教育教学模式上出现严重错误,就像是弹簧,压力越大其反弹力也就越大。
3.3.2全员育人工作体系不够完善“以生为本”是教育过程中的一条方向清晰、目标明确的发展主线,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需要一套科学、规范、合理、人性化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而从现阶段的高校育人模式来看,存在着教职工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和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类岗位工作育人功能统筹协调不够的问题,没有形成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即教学岗位教师的“教”和非教学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相脱离,没有将全员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另外,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全员育人工作需要有规范、科学的制度来保障,更需要从组织管理、人力财务方面来提供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
3.3.3师德建设有待加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位教师达到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孟子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尽心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高校教师受到了越来越多不良思想的影响,一部分高校教师在价值取向上有偏失,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得失,没有将“学生至上,甘为人梯”的服务意识提到一定高度。在依然主要以科研成果、学历学位、论文数量和所刊登期刊的等级等硬性指标来考核教师绩效的情况下,许多高校教师也无形中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只管单纯的教书、不管育人,不会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学生身上,更不用说以学生为本,尊重和信任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3.3.4施教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有机统一体,它需要很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对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并不太重视该方面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4“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1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
4.1.1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学生身心健康是关乎到其个人未来发展,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高校应该积极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号召学工系统每一个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为学生在学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从根本上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心理辅导队伍的构建一定要注意有针对性,毕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具体必修和选修课程要根据每一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该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设置,能够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倾诉方式。学校要注重对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的培训,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心理辅导专家讲授心理辅导技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队伍整体心理教育水平。
4.1.2全面宣传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大力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通过报纸、校园心理健康网站、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校师生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直接“面对面”的形式来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辅导,逐步形成校园内互帮互助的环境。其次是多组织专题讲座,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心理需求服务。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不定期的针对学校中某个阶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积极捕捉学生心理变化,了解他们当前最关心和最矛盾的具体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有目的性的组织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讲座。再次是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学校要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掌握更多学生心理变化动向第一手资料。“以生为本”并不是说要对学生所有事物均进行管理,学校要在尊重其个性的前提下去充分调动学生认识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性,通过外部作用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2切实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理念理念是教育的关键,理念决定着教育最终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任务之一。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学校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4.2.1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观念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倡导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见的问题,从学生时代开始在其心理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一名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公民。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明确并适时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其最高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全面提升个人整体素质。
4.2.2注重大学生梦想教育梦想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灵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极大影响。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主要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并没有起到意识引导方面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认同态度,使其对自身所生活的环境这一客观存在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程度。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大学生梦想的培养和引导,逐步的让学生形成切合实际且有价值的梦想作为最高教学目标。
4.3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3.1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来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教材也是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学教材必须要与时俱进,能够集中体现当前大学生心理特征。现阶段很多高校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依据,该教材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行内容上的改进。虽然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国家发展形势保持同步,但是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国家当前实际情况的解读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不论是在心理素质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社会上存在的负面因素也与以往不同,所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增加更多的时代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和案例,以满足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
4.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同属于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道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是其做人做事的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但受其主观意识决定;而心理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都必须要注重培养的。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这是因为从很多实际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
4.4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性格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对于大学生素质成长比家长更为关键。所以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现阶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基本都是由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组成,在心理健康理论基础上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基础培训,不断提高该队伍整体教育教学素质。师资队伍能力素质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才能够得到根本保证。二是专业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主动发挥育人作用,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吸引学生、感召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各级各类管理和后勤人员要承担起育人职责,以人性化的管理与较高的服务标准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使学生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指导;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条件和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在学校体会到“家”的感觉。
4.5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心理主动性人性关怀应该是“以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中的重要之义,高校应当调整姿态,充分正视、充分研究、正确引导和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的特点出来,在宿舍管理、校园管理、社团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以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竞争拼搏是时代给他们的新要求,教育的环境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学生因学校社团活力不足、勤工俭学岗位不够、学校与社会脱节、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产生的诸多不满情绪,学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调整心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妥善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应跳出“管”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鼓励学生建立自主管理的社团,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参与、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激发潜能,提升心理素质。
5结语
论文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身心素质;生活和行为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开展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赢得竞争。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口素质的竞争。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年是未来的希望,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普及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健康是财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健康的内涵已经改变,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病态,还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其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促进人的健康的一门科学。它能引导和促使人们自觉地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因素,达到个人和社会人群躯体、心理、道德上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最佳健康状态。人民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的必要条件。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和经济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成熟和独立。这一时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预防各种疾病,确保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证合理的营养和膳食平衡,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相关的卫生知识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还会辐射社会和家庭。所以,这是一项优化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1990年国务院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且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校的教学、建筑、学生起居、运动、食堂、保健、健康教育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法规的形式加以严格规范。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校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更加说明了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教育,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教会人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方法。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体健康是一种实力,拥有这种实力的人能够成功地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种潜力,拥有这种潜力的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健康意识。
躯体健康是生理基础,而心理健康是促进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身体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无身体的心理,也没有无心理的身体。人们常说,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同样,健康的身体亦得益于健全的心理。也就是说,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为增强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花大力气去提高所有人员的身心素质。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口素质的竞争,剧烈的经济竞争促使很多国家把提高人口素质、人民健康作为发展经济和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因为经济竞争的背后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是教育竞争,教育竞争的背后是智力竞争,就是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和人们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竞争。必须让学生懂得只有敢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不单纯是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科学、德育的内容,是营造一种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向导的整体优化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有中学德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善与恶、美与丑等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社会消极面往往会影响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灵在烦恼、懊悔、绝望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出走、轻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科学的道德理论植根于他们的头脑,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分析社会道德现象的正确方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新时代的文明素养,确立对社会、国家的政治责任感、义务感,具备抵制社会消极影响的能力,促进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开展健康教育,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卫生策略。对于国家来说,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国民保健对策。人们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难的道理,只要人们具备基本的卫生知识,许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由单项传播信息向双项传播信息方式转变,形成课堂教学、科普录象、卫生咨询、心理咨询、个别交流、学生反馈信箱、网络新技术等多种健康教育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卫生保健指导,提高教学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未来息息相关,心理健康与否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学习生活经历和大学校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这种心理发展水平所表现出的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积极面,二是内心存在显著的矛盾。例如,一些大学生因为生活的一帆风顺和在文化知识上的优势,常常带有优越感和盲目自信的特点,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消极失望,有可能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而影响健康。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当务之急。
据有关统计,世界各国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引发的疾病。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的宣讲,建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论文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 教学效果 评价
[论文摘要]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旨在通过该课程教学的探讨,进一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随着高校心理事件的激增,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根据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并以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而是要落实到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上,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体验性、实践性、互动性很强的课程,这也造成了该课程的教法、学法及教学组织存在诸多争议。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及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同时,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团体动力学的有关原理,把抽象的心理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课堂体验所得向生活情境迁移,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具有应用性特点。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实施活动化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课程内容。通过各种各样亲身参与的活动,学生能够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悟、体验和反思,进而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与行动重新考察,并以更深刻的方式重建经验和重新解释,提升自我感和价值感,不断内化那些经过活动中的交互作用而培植的观点,最终达成人格和谐发展之目标[2]。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教学组织预设生成化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学科领域,要服从学科课程的目标,具有学科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备课,形成预设式的教学安排。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以传递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为宗旨,而是强调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验、分享,所以教学安排并不严格地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利用学生互动分享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自我觉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个预设生成式的教学安排,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借助于现实活动而协作的过程。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师生关系平等协作化的特点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尊重的关系有助于课堂形成安全的气氛,促进学生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实现不合理认知和行为的转化,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后现代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社区里平等的成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运作应贯穿一个基本原则: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上的协作。随着课程的进展,师生关系愈加融洽,双方的协作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2]。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法的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内化和各种心理调控技能的完善。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抽象的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导到心理健康知识的真正应用上[3]。具体的教学方法可归纳为: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在课堂中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因此在选取案例时力求选用的案例具有现实性、代表性、生动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的问题,综合成典型案例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做出小结,并将有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浓缩进去,传授给学生。概括起来,此方法的操作程序是:案例导入——思考讨论——总结提高。
2.团体心理辅导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一个借助于成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的学习过程。它非常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改善,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它可以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体验,成员间的相互分享,改变其行为模式,达到使团体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民主参与性原则。教师作为团体的领导者和团体成员之间是平等、尊重的关系,应使团体保持一种安全、信任的基调。(2)活动性原则。教师应根据团体目标,选择设计团体活动,诱发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3)潜力开发原则。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启发,激励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相信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4)灵活性原则。教师课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理论、技术、团体程序等,取得辅导效果的最大化。
3.心理测试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讲授内容插入心理自测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教师应注意心理测试的指导语和对测试结果的解释。例如,在讲自我意识这一章时,教师可采用自尊量表评定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在施测前教师应给学生科学的指导语,说明测试的结果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在对结果解释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自尊在心理学上的界定,以免学生受日常生活观念的影响而误解了其科学含义,说明测试只是帮助自己进行自我认识和问题评估的工具,学生应结合自己平时的行为表现去思考,而不能根据结果随意给自己贴标签。 转贴于
4.行为训练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以行为训练为核心使学生有效地实现从知到行的转换。行为训练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的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4]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从易到难的原则。教师可将行为训练的总目标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子目标行为,并且从较容易训练的子目标行为开始,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吸纳复杂的目标行为的学习。(2)示范性原则。为了避免学生在行为训练时获得负性经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行为示范,供学生模仿。(3)及时强化的原则。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适应性行为给予及时地肯定和认可,以增进行为在实际情景中呈现的可能性。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学法的探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教学本身要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学生如何将课堂习得经验转化为日常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掌握本门课程正确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本门课程的具体学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 体验
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深刻情绪、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故体验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安全、无条件接纳的心理环境,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教学心理相容。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语言艺术,促进学生产生内心体验。
2.团体讨论
团体讨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技术,它是指团体成员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互相进行合作、深入的探讨。团体讨论的目的不在于讨论之后的结论,而在于借助讨论过程促使成员充分地参与。它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知自己的和他人立场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理性的思考问题并做出有效选择,这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学法。教师在团体讨论中应注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意见不予批评,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轻松自由的心态。
3.课外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课堂专题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但任何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弥补,这是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讲授内容,为学生提供心理学书籍杂志、心理电影、心理学网站。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更容易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接受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探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最终目的,所以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否促进其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提升和心理问题的矫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功能的落实。鉴于此,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及学习内容,我们建立了如下的评价目标:(1)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2)能力方面:掌握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自信心培养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对自身状况和问题有所了解,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及负性情绪,维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3)心理素质方面: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观点,并能将其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该课程的评价方式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练习作业进行评定,着重分析学生各章节知识的内化程度。终结性评价指期末测试,通常以案例分析、影评或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进行,旨在鼓励学生超越教材,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认真的总结、反思,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要求及具体目标的达成情况,寻找差距,分析原因,真正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名询.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全书[M].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2]程迪.后现代课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J].2005,1:37-39
关键词:健康教育 骨折 护理
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它会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的痛楚,让患者产生不愉快的感受。患者多痛感明显,难以忍受。如何减轻骨折患者的痛感在术后护理中至关重要,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的实施帮助患者掌握基本康复训练方法、稳定患者情绪,提高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调查研究选取2013-2014年我院收治的骨科患者180例,对其中90例患者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单,观察护理效果[1]。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2014年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180例,男性85例,女性95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46.3±13.9)岁,均经CT或X线片确诊为四肢骨折。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男性35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42.1±11.2)岁;给予常规教育方案。观察组90例,男性5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38.1±13.2)岁;应用健康教育管理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如性别、年龄、疼痛严重程度等)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住院环境保持安静、清洁,保证患者可以得到良好的休息,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详尽的询问患者病史,耐心的了解患者疼痛的原因、特点及规律,为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可以预防疼痛的措施及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本科室的制度章程,及日常活动时的注意事项。骨折患者多有行动不便的现象发生,护理人员应辅助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对抗疼痛。并叮嘱患者家属按时为患者进行疼痛区域的按摩,动作轻柔,利于痛感的减轻[1]。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单。具体方案如下:
护理人员通过沟通、观察,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患者状况进行评估,制定基本锻炼要求、护理重点工作,将需要实施的健康教育的详尽内容按顺序填写在管理单上,护理组长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康复训练,对复健效果进行评价, 将结果记录在管理单上,责任护士根据健康管理单上反馈的评价结果对康复训练结果较差的患者进行补偿教育。健康教育管理单内容如下:①患者基本信息:床号、住院号、姓名、联系电话、入院时间。②实验室阳性指标、既往病史、诊断情况、皮肤情况。③护理重点、功能锻炼要求、注意事项、入院须知、饮食指导、出院指导。④护士长评价记录。⑤出院时间、随访时间、复查时间。
1.3疗效评价: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患者对两种健康教育方案的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表示,使用t检验法对比组间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患者满意度调查:对照组满意度为66.7%,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86.7%。观察组的健康教育方式更受患者认可。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不同健康教育方案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例)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
90
42
18
25
5
66.7
观察组
90
55
23
12
86.7
2.2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观察组患者并发生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不同健康教育方案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组别
下肢深静脉血栓
感染
压疮
并发症发生率
(%)
对照组
4(4.4)
3(3.3)
1(1.1)
8.8
观察组
1(1.1)
1(1.1)
2.2 结论
通过健康管理单的制定与实施,患者得到了科学规范、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健康教育,患者对骨折护理知识、康复注意事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降低了以往康复训练中较易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3]。同时使患者深刻的感受到自己是被服务、被关心的对象,所以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通过有计划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健康教育管理单应用于骨折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亚芬.健康教育管理单在骨折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广西医学,2012,34(8):1094-1095.
【关键词】
健康教育;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护理
白内障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以往习惯称之为老年性白内障。多见于40岁以上,且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与环境、营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最基本、最有效治疗白内障的方法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技术,为了提高手术质量,我院在将健康教育应用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120例手术患者中,均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且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60~89岁。其中单眼44例,双眼76例;并发高血压有55例、糖尿病有37例、寇心病有28例。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研究组(2010年)和观察组(2009年)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 >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护理模式。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文化水平及接受能力的不同,结合医疗计划,制定出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并实施健康教育。随防6个月至1年,观察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①术前健康教育:制作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书面资料、眼球解剖图片,讲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症状等特点,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过程、目的和愈后,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帮助患者及家属熟悉病房环境及规章制度,介绍责任护士、护士长、主治医师等,尊重关心患者,取得患者信任,消除患者烦躁、恐惧、焦虑,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配合手术。指导患者术中配合注意事项。②术后健康教育:讲解术后注意事项,术后第一天卧床休息,注意观察术后感染,给予术后用药指导、眼部卫生指导、运动指导及用眼卫生指导;注意患眼保护,避免紫外线照射,避免咳嗽打喷嚏及长时间低头,勿揉挤眼睛,避免意外碰伤。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观察组和对照组间进行 χ2 检验并进行判断分析, P
2 结果
两组患者白内障及围手术期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受到损害或晶状体蛋白质代谢障碍而使晶状体变为浑浊影响视力,是主要致盲的眼部疾病之一治疗以摘除手术为主,也可手术同时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我们对6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的问卷调查显示,患者白内障及围手术期手术治疗知识掌握基本了解占88.33%,护理工作满意度占91.67%,而未进行健康教育患者为51.67%和71.67%,无因护理不当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均良好。说明,通过开展围手术期全程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行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使患者学会自我防护,自我保健能力增强,提高手术成功率。
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2-4]:①确定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重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接受能力和自理能力都相对较差及代谢缓慢、内分泌紊乱等,术后易引发各种术后并发症等特点,主动热情接待,帮助老人尽快熟悉病区环境,适应其角色。发放术前健康教育书面资料并给予讲解,告知其所需检查项目及术中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防止术中咳嗽、打喷嚏等技能的训练,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等。②确定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患者应基本了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目的及方法,以及术中和术后注意事项;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口头讲解、示范训练、图文宣传、视听材料播放等。其中口头讲解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形式上,可灵活开展患者座谈会、个人宣教、小组式宣教等形式,以达到预期效果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李艳香,杨淑玲.浅谈健康教育在护理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病人中的重要性.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4,6(3):80-81.
[2] 葛臻琼.白内障手术1 295例的健康教育.慢性病学杂志,2010,12(7):73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