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地的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城镇化;经济发展;区域经济
Abstract: The lag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nomy and rural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to promot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o explor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for a long time, bu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ny areas still could not find a good way to realize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Therefore, for the problem of area of South of Jiangsu town the analysis discuss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speeding up urbaniz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trans-century strategic objectives will have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TU984
一、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农村工业,或称社队工业,是在乡村地域内兴办的,或是农民办的工业,也包括农村个体工商业以及其他农村私有企业和第三产业;它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又是中国农村具有悠久传统的一个产业。乡镇企业的出现和壮大,使中国经济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结构。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乡镇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
乡镇企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化”运动中,社队企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各地在纺织、刺绣、酿造、榨油、陶器等传统作坊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农具厂、砖瓦厂、土化肥厂等小型工厂。60年代初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民经济被迫调整,农村工业纷纷下马,社办企业数量剧减,规模变小。70年代初,在“农业机械化”目标的指引下,国家扶持社队建立了一批农机厂、农具厂等为农业服务的工业。7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提出城市工业向农村地区扩散,促进了农村“五小”工业的发展。7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社队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适应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硬是在逆境和“夹缝”中顽强地成长起来。1978年,党的召开,确立了乡镇企业的合法地位,从而引导和促使其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经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了释放,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由隐性转变成显性,兴办农村工业成为了农民进入非农产业主要甚至惟一的选择。
长江三角洲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是利用集体积累启动的。苏南地区把集体经济形成的较高的农业相对剩余作为初始资金兴办农村工业,较快地度过了“以农养工”阶段。改革开放后,苏南乡镇企业才形成自我发展机制。乡镇企业还是城乡结合的产物,是城市工业辐射扩散的结果。解放以后,中国各大中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乡镇企业有很大的支持作用。城市向乡镇企业转移耗损工业设备,乡镇企业成为城市大工业的车间;乡镇企业为城市工业生产配套产品;乡镇企业产品经城市出口;城市提供原材料给乡镇企业进行初加工;城市提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训人才、提供信息和服务。
二、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苏南地区是乡镇企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乡镇企业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苏南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典型的乡镇企业发达地区,而且其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江苏省各地区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因此江苏省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是苏南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状况的反映。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工业突破了“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传统发展格局。行业有所增加,活动空间日益扩大,初步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生产领域已经扩展到冶金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等十多个主要行业。以苏南地区所在的江苏省为例,机械、纺织、建材、化工四个部门多年的产值一直占乡镇工业产值的80% 左右。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自70年代末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分散的局面,在将工业辐射到乡村的同时出现了管理不集中,污染大并且植物成本高的情况;配套第三产业发展的不足也使乡镇企业发展趋于停滞。苏南地区在这个关键时候积极落实和配合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调整,抓住时机,进行了“二次工业化”,大力建设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同时还加强配套服务业、信息产业和其它第三产业的发展,实施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给区域内的农村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促进地区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人口在地域上和产业间的转移。
三、苏南地区乡村人口的城镇化
广义上的乡村城镇化,等同于乡村人口城镇化的过程,这与城镇化的内涵完全一致。从狭隘上理解,乡村城镇化指乡村地区的城镇化过程,指的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域的演变过程,其内涵是农村地域人口及经济活动非农化的集聚过程。在乡镇企业发达的无锡、江阴、张家港等地的一部分乡镇,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已超过城市居民,城乡经济差别已经基本消失,城乡的界限已经不再明显。而同属于长江三角洲的浙北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则带来了城镇数量和规模的变化。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创办都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为动机的,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因而乡镇企业在推进长江三角洲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人口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引起了人口的集聚,事实表明,小城镇的发展总是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进行的,这种趋势在改革开放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苏南地区,农民正在或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乡镇工业的过渡,有的村庄约有一半的劳动力转移到了工业上,有的可能是70% —80%,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庄的劳动力基本上都转移到了乡镇企业。20世纪90年代,苏南地区的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3年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之比为26:52:22,也就是有约600万劳动力实现了从农业向工业的大转移,其中不含到苏南就业的外来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主要从事二、三产业。
苏南太仓市归庄镇香塘村在十年前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村庄,20世纪60年代曾经是江苏省棉花高产区。全村687个劳动力,除了转到商业服务业的以外,差不多都进了村办工厂。仅当地一家直接向日本出口拖鞋的工厂就有450人。由于工厂的壮大,还从外村外地招聘了数百名职工。江苏江阴市峭岐镇在许多方面具有长三角洲地区的代表性,它位于无锡北面,处于南京、上海之间,离长江不远,在地理环境、气候、降雨、农副业、乡村工业等方面颇具代表性。因此,江阴市峭岐镇的人口变化与劳动力的就业结构转变颇具典型意义。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江阴市城镇人口不断积聚,而且劳动力不断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了江阴市的人口城镇化。
20 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人口激增,长江三角洲人地矛盾激化,农民迫切寻求农业外就业。然而,当时大中城市的发展水平,不能容纳农村过剩部分人口,政府遂设置了户籍制度性壁垒,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社办工业和后来的乡镇企业成为农业过剩人口的惟一去向。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人口转移,解决人地矛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乡镇企业分布与管理的分散性以及配套服务行业体系的不发达,造成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停滞。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要求,调整发展策略,大力发展对劳动力就业附加条件不高,能够多层次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
结束语: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资本化的副业、住宅建筑、运输以及其他更重要的乡村工业,吸收了很大部分乡村劳动人口,成功地转移了农村过剩劳动力。劳动力的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的先头部队,长江三角洲乡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变化使其在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上走到了最前面。
参考文献:1.张落成,乡镇企业在城乡关系中的作用与发展对策.科学出版社.1995
关键词:中国;旅游经济;省际比较;研究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时代的推进,我国在传统和现代文化发展中一直寻找平衡。加之,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各种地形资源都有涉及,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旅游资源较为富足和全面。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和运行,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仅仅几十年,我国就实现了开始的一穷二白到当前的国家经济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好的被满足。而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之下,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渐开始了转型和升级,其中,旅游经济愈发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之一。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已经意识到旅游经济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效果,开始立足于自己省份环境的特点,积极对当地的旅游业进行开发和完善。根据当地的资源进行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发展和建设。例如,海南、北京等省市已经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已经将旅游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面,并作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因素,具有很高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价值。
二、我国当前旅游经济的省际差异比较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前景较好,速度较快,经济效益也较高。但是,我国总体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能够达到每年平均接待海外游客100万人次,而对于广东来说更是有着高达600万的接待人次,这些省市是我国旅游经济的第一阶队。而类似于云南、贵州、山东、浙江等省市则是第二梯队,也是我国的最为主要的旅游经济发展省市,其对外接待游客能够达到50万人次,而接待国内游客能够达到1500万人次,其发展空间大。但这些省市同我国发达省市的旅游经济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和不同,对此,当地的旅游主管部门和企业都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而第三梯队,则是西藏、青海等欠发达的省市,这类省市旅游业资源开发较少,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但是限于当地交通结构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当地无法承载太多游客,更不能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这样对于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是负面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旅游经济发展时,当地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公共服务作为基础保障。旅游资源丰富能够推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这仅仅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前提,但旅游经济不可能在缺乏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的环境中发展,缺乏交通、生活等基础服务,会大大降低国内外游客前往当地旅游的意愿,对于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来说,反而会大大降低其发展效果和旅游经济发展质量。
三、我国进行旅游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研究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情况时,需要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只有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之上,在进行旅游经济研究时才能更加地专业、科学和准确,对于我国未来旅游经济的发展才会有较为深刻的影响意义和价值。首先,对于当地的旅游接待人数,可以分为国外游客接待人次以及国内游客接待人次,并进行游客形象画像分析。其次,对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来说,数量、质量和类型等是当前旅游经济评价指标的重要内容。最后,对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外汇等方面,也因纳入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分和因素的考虑和分析中。基于以上几个方面,当前,我国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旅游经济的细分评价,分别为海外游客接待人次、国内游客接待人次、旅游外汇经济、旅游企业数量、国内旅游经济收入以及国内旅游企业的资产数值。通过这六个能够量化的方面能够为我国的旅游经济数据分析打下基础,更有效率的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且相关数据也能够较为准确,不是含糊不清的数据资源。
四、中国旅游经济的分析结果
从我国不同省市的旅游经济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经济的省际总量差距还是较大的,其中,首先是以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3座城市为主的旅游重点城市,和以江苏、浙江为主的旅游省份,而这5个省市成为我国当前的主要旅游经济发展城市,其当地的旅游经济创造出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前景也是较好的。而第二梯队的省市,由天津、辽宁、海南、山东等15座城市领衔,成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后背力量,其旅游经济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其发展前景和发展速度还是值得期待和关注的。而在根据六大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后,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大阵营,第一大阵营就是我国旅游经济得分最高的城市,对于我国整体的旅游经济有着带领效果和领头作用。而第二大阵营则是我国的中坚力量,对于吸收其他地方的游客有着关键地位,并且第二阵营的城市数量较多,虽然其服务能力以及游客承载能力相较于第一阵营来说还有差距,但是其针对性的旅游发展特点对于我国的整体旅游经济发展还是有着关键效果和影响意义的。而第三阵营则是我国旅游经济欠发达省市,其主要限制于当地的社会基础设施发展状况或者是本身自然资源较少的缘故,导致实际的旅游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但是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是有着推动意义和价值的,对此相关旅游企业和旅游部门对于当地应该引起重视,因地施策,提高旅游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和价值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当前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调整也有着较大的帮助。而旅游经济自身的发展涉及的因素较多,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禀赋及基础设施情况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旅游经济开发,对此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提高我国各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发展水平,从而更好地助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
一、财政职能的基本内涵
当前社会主义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经济稳定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发展职能。这些职能符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与我国的基本职能和财政性质密切相关。
资源配置职能是利用财政部门进行制度的建设、设施的完善、消除地方性的经济封闭和保护、提供发展的相关信息、优惠税收等实现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的良好流动,推动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经济稳定职能指通过财政实现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收支,进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财政收入职能指通过优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税收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经济发展职能指我国相关部门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财政政策,力求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的不同职能之间既有独立性也有统一性,只有共同协调各个职能,才能促进当地经济更好地发展。
二、财政职能的基本定位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国家、政府以及财政部门对于经济发展的调控、保障、推动作用都是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的。因此,在当前财政工作中,各个部门都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终身学习,更新理财观念,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手段,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促进等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去,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方法
1.改革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科技创新建设
国家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科学技术发展中人力物力的投入,注重科技创新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不断创新。因此,政府要注重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用知识的力量取得经济的稳定发展。另外,还要普及节能减排理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发新能源、环保型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等,如利用风能、潮汐能发电等。
2.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腾飞
政府要支持并保障当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继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腾飞。
中小型企业对于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公民就业率的保证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总是资金短缺且竞争力较弱。因此,政府、财政部门要改革相关制度,积极扶持当地中小型企业。成立专门的组织帮助中小型企业获得贷款,或者以政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积极开拓融资渠道;与行业商会进行沟通交流,在资金上提供及时的援助。
3.加大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完善公共财政的相关政策,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要增加农村建设资金,?o农村提供生活的基本保障。优化农村投入资金的使用,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进行水利改革、改进农村电网、改善农村饮用水等。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培训,普及致富理念,增加农民获得收入的方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完善农村理疗体系,为农民就医治病提供保障。
第二,注重对农村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建立完整的财政管理制度,实现项目的立项、考察、实施等的透明化、公开化和标准化。对于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确保国家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真正为农村建设所服务。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我国中西部经济
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较差,相应的建设资金和建设人才较匮乏,因此,想要实现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就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积极作用。在建设资金方面,要坚持使用灵活、多元化的财政投入政策,切实解决中西部资金短缺的问题。规范管理财政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根据中西部发展的具体情况平衡投资需要。鼓励我国先进人才到中西部就业,为中西部发展提供基础的人力资源。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职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实现财政精细化管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做到财政的精确化与细致化。当地财政部门要变政府之前的管理性职能为服务性职能,营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财政支出方面,要进行精细化管理,不能做“马虎帐”。立足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公共财产,完善资金投入政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财政监督和考评机制,保障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前言
知识的进步关系着时代的发展,而时代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说,目前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重要的关系,根据西方国家的和教育实践证明,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能够促进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双方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份力量。
一、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地理原因、政策原因、历史原因和资源原因等,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高等学校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布,也可以认为是知识分布的薄弱,影响了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高等学校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这样的支持来自于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策和资金,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我国的普通高校当中,其中三分之二的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来自于当地的政府,而学校的后续发展也离不离开相关的政策支持,更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从这一方面来看,高等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依赖区域政府的支持。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等学校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区域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同时其中的各项福利和制度比较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群众的生活更加能够得到保障,在这样的基础前提下,人才的流动方向便会更加倾向于这些地方,人才力量的流入,会给区域经济提供更强大的发展动力,而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的地方,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只有高等学校得到发展,相应的区域经济也会得到发展,在许多地方,这样的关系都得到了证明,在区域经落后的地方,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发展情况也较为落后。
另外,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在国外也有实践,在高校教育当中,所涉及的专业较多,而专业的强势发展也能够催生一种产业,而这样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当地的高校并没有发挥其主要作用,但是在第三地浪潮发生的时候,当地的著名高校却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而在现代的高校发展当中,高校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心,而且在产业的竞争当中,厂家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到了重要的体现,高校以其技术扶持当地的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在认识到高校重要性的情况下,也会投入较多的资金和物力保证高校的发展。美国的硅谷是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地理位置处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附近,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位置,硅谷以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和技术作为依托,逐渐的发展起来,从而带动了整片区域的发展。
二、加强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措施
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为了加强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来进行:
1.首先,高等学校需要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同,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也不同,所以说,目前的高校需要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来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高等学校的合并和扩招,盲目的进行综合性和高水平发展,忽略了原本的办学定位,另外,高等学校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确定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针对这种情况,高等学校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整体实力,来确定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依据地方科技发展的需要和自身条件来选取方向,同时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实践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此来缩短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时间。
2.另外,地方政府需要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共同对待,以此来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其中的重点是保证高等学校的知识产品是否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带了一定的优势,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地方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地方产业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首先是加强对高等学校优质人才的培养,根据当地的产品发展情况,来调整高校人员结构,使其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另外,当地政府需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逐渐淘汰对环境有害的生产项目和企业,为了使区域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根据调整之后的产业结构,来使教育生产力尽快的转换企业生产力,使高校人才培养转化为当地的经济效益,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另外,当地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扶持高等学校的发展,同时区域中的各个企业需要提高相应的财力和物力来促进高等学校中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使两者进行长期的合作和发展。
三、结束语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逐渐形成了正相关系,高等学校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也能够扶持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当地政府合理的调整高等学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耿立民.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驻保高校为例[J].中国经贸,2014(20):41-42.
[2]尤芳,敖丽红.辽宁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3(2):6-9.
关键词:航空港经济发展区域经济
想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要从理论的层面,先对航空港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明白相关人士为何提出航空港是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这一理念,只有先了解了这个机理,才能从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出发,结合地区的条件,拟定出科学可行的发展政策,充分地将航空港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总结当前相关研究内容可以发现,航空港经济发展是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但是在区域经济敷设宽度方面比较有限,辐射区的经济产业门类都是具有高效、快速特点的,这些特点会让产业形成全新的规模。除此之外还可以敷设区域经济深度,因为一旦区域经济融入了一些来自于航空港的因素,是可以促进原有产业结构高速更新换代的,推动双转移。机场不仅可以履行其承载飞机的职责,还可以提供一些就业岗位,让乘客在机场购物、在机场娱乐,打造一些高端的商务会所。不仅对时间性的要求比较强,而且还可以将货物加工以及货物的分销商吸引到机场中。
1、政府扶持
针对当前正在高速发展的区域经济情况,结构转型以及展业转型过程中,政府究竟应当发挥何种作用,与地区产业机构息息相关。新经济学内容更加的强调自由和放任,并且新结构经济学当中,对经济发展过程以及政府可以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有着明确的要求。和传统的结构经济学相比,这种工作模式的基础内容就是要不断的遵守优势劣势产业发展规律,对航空港建设这一问题来说,政府应当采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来扶植企业发展、扶植外商投资。在政府方面,需要从内部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来投资基础设施,并且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是可以让昂先行者补偿的。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设施的使用效果,所有的项目投资都必须以消除产业多样化因素,提升产业结构为基本要点。通过分析世界各地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发现,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以及企业的交易成本不断提升,减少了企业实际收益效率,所以必须大力发扬基础设施建设,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为提升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外资吸入
外资吸入是比较符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国家政策的一种促进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工作方式,并且经过多年来的使用,已经证明了吸引外资投入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可以通过人力的形式来吸收一些来自于外界的项目资金投资,和其余各种形式流动资本相比较,外商直接投资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帮助发展。可以在国内进行资金注入并成功建设企业的,绝大部分都是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企业,或者是在某个领域已经取得良好发展的企业,这些企业与郑州本地的企业相比,不论是在管理方式上,还是在产品生产质量或者产品生产速度上,大部分都要比国内企业更加优秀,因为外商投资目标一般来说都是和外商企业经营目标具有一定联系的目标。而且外商的技术以及外商的管理理念、工作理念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理想的,属于优势相一致的产业结构类型,所以外商资金的投入可以帮助当地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因为这些方面的要素都是产业结构升级所必须要具备的要点之一。
3、人力资本投资开发政策的拟定
人力资本的本质就是要对资源进行共享,并且也是资源共享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人力资源对地区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和经济相生相伴发展的条件下,产业结构会不断升级,并且各种生产技术也会不断地更新,所以资金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密集。在产业机构不断升级的当下,所有企业都开始沿着产业阶梯攀升到更新的资本密集产业区域中,在面对产业前沿问题的时候,这部分企业所需要面对的风险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在动态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下,不论是产业还是技术,都必须要有专业化的劳动技能加以支撑,之后这样才能提前做好各个方面的规划,并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强调。这种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教育成本不仅囊括了学校教育模式,还包含了在职员工教育。想要从根本上提升人力资本,就必须先从物质的角度来进行资产积累,保证企业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否则人力资本可能会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影响企业正常发展。并且从近年来的工作情况来看,如果不能妥善的处理相关方面的问题,还有可能会导致一批高学历工作人员不能找到符合自己条件的工作。政府的职能部门也需要根据不同阶段来设计不同的劳动政策,联合教育部门等,对劳动者技能变化情况进行明确。最后,政府方面还要根据产业优势以及企业的情况来扶持一些企业,并且该扶持方式是可以多种手段相互结合进行的。不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授权等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性银行行为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通过相关的措施来保证日常工作质量,不仅要明确产品以及产业的金额,还要保证优选的目的。优选的选择理念,可以根据经济学的条件分别对其进行甄别,首先确定不同地区优势产业的种类以及数量,减少对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创造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条件的产业运行模式。针对当前郑州地区航空港经济区发展的情况来看,将因势利导的作用正面地发挥出来,结合政府政策的影响,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的增加一些针对航空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可以全面提升航空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可以对航空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一些企业层面的补贴,通过补贴的方式来控制产业多样化以及产业升级等方面存在的约束条件。可以拟定一些符合郑州地区实际情况的优惠政策,通过这些优惠政策来吸引来自于国外的项目启动资金以及企业建设资金,之后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资源的利用情况,选择最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模式,适当地给予一些政策上的倾斜。最后,推进本地的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培养航空港发展中急需的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并加强对现有职工的在职培训,提升现有人力资本的质量。
4、总结
通过分析新结构经济学原理,结合郑州地区航空港经济发展情况,对航空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或者发展方针。与新结构经济学当中提出的内容相同,不论与何种国家相比,国内的发展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东南亚属于新兴的工业化经济体制,并且通过分析东南亚经济发展的情况发现,在东南亚国家一级相关地区开展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政府带动企业,必然会存在一些协调性一级外部性方面的问题,导致政府部门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总结当前相关研究内容可以发现,航空港经济发展是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但是在区域经济敷设宽度方面比较有限,辐射区的经济产业门类都是具有高效、快速特点的,这些特点会让产业形成全新的规模。除此之外还可以敷设区域经济深度,因为一旦区域经济融入了一些来自于航空港的因素,是可以促进原有产业结构高速更新换代的,推动双转移。机场不仅可以履行其承载飞机的职责,还可以提供一些就业岗位,让乘客在机场购物、在机场娱乐,打造一些高端的商务会所,能够全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果产业的整体发展走向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遭遇到转折点,政府可以根据工作开展的情况,起到引导的作用,将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入到更加快速的阶段。从国家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的航空经济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优质发展阶段,并且通过计算发现航空港运输的货物每增加10吨,会为该地区增加800多个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的提供可以有效缓解不同地区就业难为题,促进地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人性枢纽机场客流量增加100万,会让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当地整体GDP发展更上一个台阶。机场是高速公路交通体系当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可以分别从生产、技术等多个角度,调动产业集群更好更快的发展,构建全新的增民点。从郑州地区工作开展情况来看,结合优势原则,推动当地航空港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拟定各种问题的解决策略,调动产业机构升级,为地方政府的发展提供契机。
作者:封季媛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谈琰.国外空港经济发展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启示与借鉴[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05:37-41.
[2]杨波.航空港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机理和政策启示——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6:4-7.
[3]崔莹.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J].交通标准化,2012,01:142-144.
[4]朱斐然.航空港临近区域发展分析与借鉴——临空产业是临空经济的内核[J].中州大学学报,2012,01:59-62.
[5]张占仓,陈萍,彭俊杰.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J].中州学刊,2016,03:17-25.
[6]李国庆.制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条例》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02:10-17.
[7]文瑞.论国内外航空港经济的发展模式——兼议郑州航空港建设[J].经济论坛,2015,11:81-85.
关键词:区域高速公路;物流;经济发展
0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高速公路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区产业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本文针对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主要以山东临沂的高速公路货运物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说明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
1综述
对于高速公路物流业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Savitskie.Katrina在其博士论文《Theimpactoftransportationandlogistics》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运输在物流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物流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山东大学刘岗在《山东高速公路物流系统规划》一文中,系统地分析了中国高速公路及物流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并没有真正细致地研究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本文重点从这个方面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定性的分析,解决上述问题。
2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
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主要体现在:(1)高速公路物流的发展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首先,高速公路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公路网的完善和运输业的发展;其次高速公路物流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在沿线产值变化、外向型经济的崛起、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发展。(2)经济发展带动了高速公路运输的发展,经济增长对高速公路运输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并且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高速公路物流的质量。
3临沂市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分析
3.1临沂市高速公路物流发展概况。临沂市高速公路归属临沂市公路局管理,下辖京沪高速公路临沂管理处、京沪高速公路临北管理处、日东高速公路临沂管理处3个副县级事业单位,辖区内高速全长公路330.4公里。近几年临沂市内高速公路得到逐步发展,图1为2000年以来临沂市内高速公路里程。临沂高速公路物流量近几年也明显的增快,2003年至2008年物流量如图2。
3.2临沂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关系分析。假设临沂当地的GDP为x,临沂高速公路货物运量为y,临沂GDP与临沂高速公路货运量存在着线性关系,根据SPSS16.0进行分析。表1、表2为临沂高速公路与物流量分析参数表,数据来源:临沂统计网。
所以,根据分析数据,临沂高速公路货运量与临沂GDP发展的关系为:y=-0.487+0.001x
分析中R为0.941,R2=0.885,拟合度良好以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临沂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当地的高速物流就会有0.001个亿吨货物的增长量,这也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发展区域高速公路物流业建议
由上分析可知高速公路物流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l)临沂市应当加大对整个物流产业的投入与扶持尤其是高速公路物流。(2)要做好高速公路关联产业经济带的发展工作,推动高速公路沿线经济。(3)做到多种物流方式协调发展;做好高速公路物流与其他方式物流的协调与相互补充,使得整个物流产业共同发展。(4)高速公路管理应该配合当地的物流运输,从政策、便利性方面给予相关的支持。(5)物流运输企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应该把握政策方向,利用当地的高速公路资源构建自己的快捷运输网络。
5结论
高速公路物流的兴起,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又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充分利用现有的高速公路资源,并与先进的物流理念相结合,是区域高速公路运输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地方经济的增长能够促进公路物流,同时,公路物流的发达又反过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把握不好,二者可能会出现相互制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陈荫三.高速公路联网后的综合运输格局[J].综合运输,2005(4):23-24.
[2]秦璐,葛喜俊.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节点布局规划方法及实证研究[J].物流科技,2007(1):12-15.
[3]吴勇往.高速公路对区域物流网络布局影响分析[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06(12):31-32.
关键词:茶文化;茶业经济发展;生态旅游
挖掘区域茶文化旅游资源来助力当地茶业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茶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自然禀赋条件来看,茶业产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和高寒地区,而且与之相关的茶叶深加工企业在区位选择上也以资源指向型为主导。从中不难发现,除了大力提升当地茶叶产品的品质和域外知名度外,发挥比较优势来引入生态旅游项目,则可以在范围经济效应下来推动茶业经济发展。之所以提出“生态旅游项目”在于:以形成区域差异性和新奇性为要求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言,需要使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项目获得差异性、新奇性的特质,以及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的特征。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问题的提出
如何在茶叶种植生态园项目中挖掘茶文化,则是构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第一步。结合笔者的体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挖掘茶文化。
1.1生态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茶叶种植项目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元素,与当前我国所大力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符合。通过笔者对近年来旅游项目类型增长数据的考察可知,生态游项目成为了游客十分青睐的旅游产品。具体而言,生态主题下的文化元素包括“绿色、无污染”等核心要件,通过展示生态文化元素将能在游客面前塑造区域茶叶品牌,这一结果自然就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联了。由于茶叶生长所依赖的特殊自然环境使然,在区位上毗邻的生态环境都可以纳入到文化元素的提炼之中。
1.2种植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在许多茶叶种植园区都采取的是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而这种基于原生态的种植方式便是对我国农耕文化的一种展示。与都市文化不同,农耕文化在时间节奏上呈现出“慢”的特点,而且通过人们的劳作向自然界获取财富,这本身就与都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对比,也正因如此,才能使种植主题下的文化元素挖掘具有商业价值。
1.3品茶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在以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中,必然需要在品茶主题下来挖掘文化元素。与简单的喝茶不同,品茶不仅需要静心品出茶味,还应在茶道中悟出人生道理。可见,追求休闲慢生活的都市游客,将能在品茶中获得旅游的乐趣。
2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单而言,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茶文化旅游优化茶业经济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茶叶种植、茶叶生产受到自然禀赋条件和成本控制目标的约束,往往聚集在山地和高寒地区。从商业化视角来看待这种情形,当地茶业经济发展将因区位劣势而受到抑制。随着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生态旅游项目的带动下便能使当地的茶叶产品逐渐走进游客视野,让游客认识并体验以茶为媒介的旅游产品,进而优化茶业经济的发展。
2.2茶文化旅游展示茶业经济发展内容
茶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体现便是茶叶销售,而茶叶作为一种快消品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不仅需要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活动展示其中的茶叶品质信息。茶文化旅游项目所呈现出的种植、炒茶、品茶内容,便能在产业链条下依次向游客展示当地茶业经济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便能增强当地茶叶产品的消费者体验度。
2.3茶文化旅游搭建茶业经济发展渠道
若要推动当地茶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需要大力挖掘消费者资源,或者说是拓展市场份额。这就意味着,在茶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中间渠道的搭建。那么如何进行招商引资来搭建中间渠道呢?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当地茶叶产品的知名度,还将有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在旅游项目中植入客户关系管理要件,便能维系中间渠道的稳定性。
3茶文化旅游助力茶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
具体而言,茶文化旅游助力茶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3.1提升知名度的功能定位
根据市场营销学对产品结构的定义,其从内到外分别是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茶文化旅游提升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实则就是通过打造有形产品为出发点的。有形产品可以理解为是核心产品的品牌,而品牌的作用在于建立产品的市场差异性,以及增强消费者的产品忠诚度。为此,茶文化旅游就需要围绕着以上目标来进行功能定位。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所蕴含的茶文化旅内容,则能够起到提升茶叶产品知名度的功能。
3.2茶产品展示的功能定位
茶产品展示的目的在于激发起游客的购买意愿,以及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因此,展示中就应将茶产品独特的一面呈现出来。这里独特的一面可以是茶叶种植环境,也可以是茶叶制作过程,同时也可以是茶叶消费环节。所有这些都通过茶文化元素的释放来激发起游客的购买意愿,而且也与茶叶产品市场知名度提升相匹配,借助显著的市场差异性塑造了产品品牌。
3.3渠道搭建中的功能地位
渠道搭建中茶文化旅游功能的体现,归因于茶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和茶产品的有效展示。茶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便是将茶叶资源通过商业化运作来使当地社会获得经济效益为目标。由此,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载体,便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来使当地茶叶生产企业与域外经销商进行商贸洽谈,并在双赢态势下搭建起中间渠道。
4定位驱动下的茶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
推动茶业经济发展需要在茶叶产业视角下来进行,而茶叶产业作为相互关联的茶叶价值链系统,天然与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这就要求,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应具有区域环境植根性。这里的植根性主要体现在与当地的茶文化环境相融合,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相适应,这样才能使茶业经济发展获得不竭的内驱动力。
4.2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
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的目的在于对茶文化的推广及传播,促进当地的经济创收。为此,当地可以根据民俗和茶叶生产周期设立茶文化旅游节,在节日中通过引入招商引资内容来拓展当地茶叶的销路。这里的关键词是“特色”二字,而突出特色便需要从旅游文化节的内容构成上下工夫。笔者建议可以在增强游客对茶叶种植、制作品茗茶艺等的个体体验度上下工夫,还可以在挖掘区域茶文化元素上做文章。
4.3贯穿于茶文化旅游中实现产品的展示
前面提到了茶文化旅游项目在实施中应突出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和品茶文化,那么当地茶叶产品的展示活动也应贯穿于上述文化旅游之中。具体而言,参观茶叶种植生态园区可以将生态文化显性的一面展示给游客,进而能说明当地茶叶产品具有绿色生态特征。通过设立参与茶叶采集和炒茶的活动项目,游客便可以亲身感受到采茶所蕴含的农耕文化元素,以及炒茶与品茶相联系的劳动乐趣。
4.4将茶文化旅游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
这里的客户可以是游客还可以是中间渠道商,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点应是中间渠道商。为了锁定中间渠道商,茶文化旅游项目实施中便应以旅游节为契机,邀请中间渠道商参与到节日庆典中,并通过评选年度优秀经销商作为激励机制。这样一来,就能较好的确保中间渠道的稳定性。我国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行茶文化活动和举办国际性茶文化节、茶博览会,弘扬茶文化,推介茶产品。不少国内外客人远道而来进行茶叶、茶具、茶诗书画作交易,购买其喜爱的茶商品;而随着茶保健知识的普及,爱茶者、嗜茶者、买茶者的增加,茶叶消费量的增长,给我国茶叶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茶会展不仅促进茶经济繁荣,也拓展了会展业的发展空间。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过去的老汉饮茶,发展为男、女、老、少齐品茶。茶文化的有力推动,使茶馆也得到迅速发展,不断地促进了茶业经济的发展。
5小结
本文认为,茶文化旅游的功能可定位于提升知名度、茶产品展示、渠道搭建等环节。在推动茶业经济发展上则需要从: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贯穿于茶文化旅游中实现产品的展示、将茶文化旅游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等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殷鑫浩.关于乡村旅游项目的创想设计[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4):32-34.
关键词:绿色旅游;生态环境;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064-03
一、引言
“绿色旅游”的概念由法国一位叫欧贝尔的参议员首次提出,目的是让久居喧闹都市的人们到恬静的乡村度假,在绿色的海洋中遨游,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释放都市紧张压力感,同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文化的交流。自从“绿色旅游”的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许多学者陆续对绿色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其中最为广泛认同的是把绿色旅游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环境或环保的各类旅游产品和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农村旅游,即发生在农村、山区和渔村的活动。本文所论及的绿色旅游取其狭义。国外学者对此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1];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对消极意义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绿色旅游的影响的研究较少[2~7]。本文将从绿色旅游的涵义及借鉴国内外对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出发,重点对绿色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途径,从而为绿色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研究结论对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绿色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促进农副产品的就地销售、就地增值、劳动力就地转化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绿色旅游的特征是乡村性,是绿色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独特卖点,正符合游客回归乡土、亲近自然的需求,它的主要特点是重在体验。因此,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游客可通过直接品尝农产品并就地购买,而农产品的就地销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由于土生土长的农产品对外来的游客来说具有稀缺性,若经过设计包装,打造统一的品牌,必可就地增值。旅游业可以看做是一条产业链,它的发展需要交通、电力、宾馆等相应的配套设施为其服务,需要大量人员进行运作,这就为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2)拓宽农村经济的增收渠道
以前,一提到农村,好多人就会联想到“落后”一词。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农民祖祖辈辈都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作为家庭的唯一的经济来源。“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一年到头收入少得可怜,农村经济落后不足为奇。利用资源禀赋,在当地发展旅游业,拓宽农村经济的增收渠道,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3)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民的收入增加问题是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衡量农村经济是否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色旅游在此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浙江省衢州市七里乡2004年以“小气候,原生态,农家屋,高山菜”为自然资源特色,发展“农家乐”绿色旅游。4个行政村,52户发展“农家乐”,自2005年“五一”黄金周试营业至2006年“五一”黄金周,共接待旅游者11.8万人次,营业额收入482万元。其中2006年的“五一”黄金周,七里乡农家乐接待游客20 589人次,实现营业额近70万元,经营收入户人均增收近8 000元,超过以往全年收入的三倍。
(4)改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之所以落后,除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外,最重要的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因此,农村经济要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绿色旅游能够带动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农村商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5)更新农村地区的人们的观念,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绿色旅游的游客大部分是来自城市,他们的到来把现代化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促进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意识观念的转变和演绎。现代市场经济意识、文明开始占据了人们的头脑,并激发人们求富、求新、求文明等新的追求,从而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6)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发展绿色旅游,可以有效地挖掘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当人们意识到绿色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会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时,会主动去保护和宣传,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当人们在享受旅游给带来种种好处时,也会发现发展旅游也会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问题。
(1)引起物价上涨、地价上涨及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强大的购买力。对当地的人们来说,购买的需求是增加的,在其他条件没有什么变化的情况下,由经济学的供需关系可知,供给不变,价格必然上涨。这势必会损害到当地人们的经济效益。同时,绿色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土地的大量投资,使地价也随之上升。这不仅会影响到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过分依赖旅游业,损害当地的经济结构并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最终可能会导致当地旅游业的消亡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稳则天下安,由于从事旅游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务农的收入,常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弃农而从事旅游业。当地劳动力的不足,造成大片田地荒芜,其结果是,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对农副产品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却是农副业产出能力下降,从而危害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3)过分开发旅游资源,会使游客减少,开而不发使旅游地衰亡,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绿色旅游地的开发和其他的产品一样,也有兴衰模式,即生命周期。加拿大旅游学家R.W.Butler把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发现阶段、参与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和衰退阶段五个阶段。绿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保持与环境、资源的和谐统一,保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过分开发旅游资源会损害旅游地形象,使得游客减少,旅游业发展受阻,阻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对绿色旅游的影响
1.农村经济发展对绿色旅游的积极影响
(1)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绿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绝佳、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地区,大多交通闭塞、水电、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齐。“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灯先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保证。有关研究表明,当铁路和公路的加权平均通车里程每增加1公里,国内旅游人数大约增长806人次。
(2)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绿色旅游的资金来源提供了保证
农村地区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缺乏资金。因为,绿色旅游可以看成是一条产业链,它的发展需要交通、宾馆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也就为绿色旅游所需要的资金来源提供了一定保证。
(3)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绿色旅游发展所需人才奠定了基础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水平也会相应的提高,辍学率降低,一些当地人外出学成归来为家乡服务。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之,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新农村书屋的建设和启用,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将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技术、懂经营和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绿色旅游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2.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绿色旅游的消极影响
(1)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有可能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绿色旅游的发展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是有原因的,即动机。我国学者韩杰将旅游动机分为五类(见图1)。这里从旅游动机的分类和相互作用关系来分析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绿色旅游的大部分游客来自于城市,他们来旅游的最主要动机是心情动机。因为绿色绿游最主要的资源优势之一在于清洁、优美的生态环境,让游客们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倘若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对游客来说已经不再会让他们感到回归到大自然和释放压力的感觉。因此,游客也就会随之减少,影响绿色旅游的发展。
(2)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收入的增加,大量建设人工生态景观,现代建筑,失去了绿色旅游的“古、始、真、土”的特色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更新,意识到旅游能给他们带来许多利益,于是大量修建人工生态景观。同时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好多人也大兴土木,推掉特色的老房子,建现代化的洋楼。而这些做法,不但不能吸引到游客,反而把绿色旅游最具特色的东西丢掉了,不利于绿色旅游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物价稳定
一般情况下,政府“有形的手”往往结合市场“无形的手”共同起作用。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市场出现暂时失灵时,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应该绕到市场背后,直接斩断催逼物价上升的幕后黑手,维护物价稳定。这样才会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促进绿色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绿色旅游固然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物极必反,单一依靠绿色旅游作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必然会损害当地的经济结构。在鼓励发展绿色旅游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其它产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产业能够健康、协调发展。
(三)一切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适度开发旅游和发展经济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要与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互协调。经济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眼前,当代人的利益,而忽略后代人的发展要求。经济的超前发展,超出当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必定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束缚经济的发展。所以,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正确的举措。
(四)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化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一方面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对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垃圾、污水进行安全处理,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对游客也要加强教育,对他们进行行为指导,把游客活动量控制在生态容量之内。
(五)建立健全促进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绿色旅游的规划管理
一方面,加强绿色旅游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研究,努力运用旅游规划、法规和法律政策来调控和管理各种旅游经济活动,把旅游经济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使旅游业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重视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绿色旅游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公路交通正在经历转型,由原有的滞后型向性的适应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公路建设的问题和不足,深入探究公路建设的发展思路,实现我国公路交通的可出续发展。
二、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基本内涵
1.公路交通系统的定义和特征
公路交通指的是以公路为运输线,利用各种运输工具来实现空间位移的交通方式。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具有机动灵活,投资较少,运输成本高,污染较严重等特点。具体表现为,整个公路交通在各种交通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公路交通与普通民众最为贴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公路交通系统还有公共性的特征,公路的使用权归全体民众,同时也是服务员全体民众的。同时公路交通系统还具有建设的超前性,等到已经有了巨大的公路运输需求再去建设就已经来不及了,需要提前进行规划和部署。
2.适应性的概念和测度
世界上任何事物互相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脱离这种联系。适应性指的就是物体在内外部环境能否做到共存共生的能力。公路交通的经济适应性指的就是公路交通能否在当地的经济秩序和条件之下起到自己应该起到的作用,最终与当地经济融为一起。公路交通作为一个系统,需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方向做到一致。
三、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1.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公路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的经济效益能够比较直观的看出来。比如公路建设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同时产生大量的需求,工程需求将直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提供给本地的就业岗位都能让当地市场进入繁荣期。公路建成之后,当地的运输能力和运输服务质量快速提高,也会给当地带来新的商机。间接经济效益指的是公路网建成之后,对于整个当地经济的刺激作用,包括调整区域经济规划和促进产业集聚等。
2.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的影响
公路交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靠经济力量来做支撑,一般来看,经济水平越高的地方,公路建设得越好,经济水平越低的地方,公路建设就越困难。我国是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公路建设的经费。但是一个地区的对于公路运输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建设的进度。
3.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机理
公路交通和社会经济是互相影响的。公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增加了就业,给相关产业提供了订单,带动了区域增长。而公路的建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更多的运输需求开始出现,反过来又在呼唤着更多的公路交通。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会让这个区域内的人员和物资更为频繁的流通,带动公路建设。
四、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
1.构建适应性分析评价爱指标体系应考虑的因素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几点原则,首先是科学性,指标体系要概念明确,具备一定的内涵和可操作性。第二是系统性原则,把公路交通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社会经济中加以考量,来研究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第三是要简答明了,准确清楚。第四是注意公路交通的动态性,综合反映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筛选
公路交通系统十分复杂,在构建评价指标的时候需要许多具体的指标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系统,最终要简化为公路交通在社会经济中的适应性问题。只要的评价指标有公路网总里程、高速公路的比重、干线公路的比重路网饱和度公路通行政村率等等。通过这些指标能够清楚的判断公路交通系统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力。
五、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1.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具有的特点
综合评价方法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的特点。首先是综合性,整个评价系统要对公路交通的规模、功能、发展速度等等指标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其次是保持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结合。
2.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建立评价模型的目的是判断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从而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先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来构造矩阵,确定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的各项数值,对各项数值进行评估,然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168-02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依托濒临港澳的地缘优势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一向处于领先地位,为拉动广东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也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同类产业的冲击,再加上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珠三角地区也不例外。这些都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能否应对这些挑战成了攸关该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做好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形势下,珠三角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首先应该对当地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和探讨,找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我们可以从不同渠道看出当前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价值较低,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方面,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
在整个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都占有绝对优势,它不仅解决了当地乃至全国其它地区大量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也为当地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趋势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是符合积经济学规律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压力的增大,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凸显,加之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是依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随着“用工荒”问题的深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变得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转型方面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做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问题。
2.制造业占优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珠三角地区始终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腾飞的目标,而且成为了全球主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也为我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制造业的发达不仅提高了第二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为我国赚取了大量的外汇,成为推动当地乃至东南沿海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地制造业发达的前提是建立在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发达国家的来件加工产业的基础上,因此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发达国家将相关产业向其他地区的转移,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大的瓶颈,以往的优势产业逐步为东南亚和其它地区所取代。这些问题是当前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时必须考虑的。
3.产品附加价值较低。
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中占优势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业,而这两个产业生产的产品与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产品相比,劣势极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差方面。生产同样的产品或者将当地生产的产品贴上品牌所有国的标签,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所获取的利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相关企业。因此当地的加工制造业虽然已经进入全球价值链当中,但是尚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产品的附加值非常低,这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产品附加值低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当地的一些企业满足于来件加工,缺乏品牌意识,而且也与当地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这也是制约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社会各界都必须对此问题给予足够重视,着力加以解决。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的产业结构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今后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社会各界必须集思广益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也有一些建议:
二、如何做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
1.围绕《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进行产业结构转型。
关于珠三角地区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国家发改委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文件指出了一些解决措施。该文件不仅指出了加快珠三角地区改革和发展的意义,而且也指出了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总体要求,文件在分析当前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现状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珠三角今后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纲要》对当前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而且还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定位问题,指出广东地区应该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面寻求突破,文件尤其指出应该深化粤港澳合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而文件对当前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诸如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都给出了解决措施,着力要求当地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是因为文件对当前珠三角地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以《纲要》的精神为指导进行产业结构转型问题。
2.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资本技术构成。
关键词:产业集聚 区域经济 发展关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产业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使得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增加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带动着企业的集聚,是产业聚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物流产业聚集的内涵
产业聚集指的是相关的产业在某一特定的经济地理区域内的相对集合,与相关产业有关的的各种产业资本要素在同一空间范围内不断聚集的一个过程。在19世纪末,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就开始出现了,当时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在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
产业聚集按照聚集方式,划分为指向性集聚和经济联系聚集。指向性集聚是自发形成的,这种聚集方式主要是因为当地的某种优势特别明显,故而吸引与此相关的企业在当地形成企业群体。指向性聚集,一般集中在廉价劳动力特别丰富地区、资源充足性地区,还有就是市场广阔区域和交通便利区域。经济联系集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间的经济往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完善的外部发展条件。经济联系集聚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这种联系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这样的企业主要是工矿类企业,另一种是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产业集聚。横向经济联系是指那些围绕着地区主导产业与部门形成的产业群体体之间的关系。
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由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的条件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一个生产综合。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方面的影响。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地、矿产等一些自然因素,而社会条件包括政策、技术、资金、劳动等因素。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有时候自然因素是主导,而有时候社会因素会成为主导。举简单地例子,珠三角这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马鞍山、淮南这些资源行城市区域的发展,与当地的矿产资源是分不开的。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区域经济发展所反映出的,往往是一个地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实状况,而区域经济发展,除了与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关,与当地的政策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可以这样说,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政府在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双重考虑下决定发展的对当地经济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而且又符合生态发展等具体发展模式。
三、产业聚集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
(一)产业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聚集,产业的聚集会使得区域内的产业结构配置趋向于合理,从而达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产业结构配置优于传统经济区域,再者,产业聚集不是单一的产业聚集,而是相关产业的连带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经济区域,产业结构优越,产业配套完整,而且相应的基础设施都有很好地保障,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区域经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处于更大的优势。举个简单地例子,上海的浦东,在发展之前就是一片农村,但是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的话,但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浦东新区建设,并且快速的完成了产业集聚,到现在为止,浦东已经成为了华东经济的领跑者,所以说,产业集聚,对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聚集
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的发展有带动作用,同样,区域的发展对于产业集聚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使得当地充满投资的价值,所以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下,企业会在区域内进行投资,随着投资企业的增多,区域竞争力的加强,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投资行列,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产业得到迅速聚集,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拿广东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东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始发展经济,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大量廉价劳动力,广东迅速成为国内国外企业投资的重点,在短短的几年内,大量企业在广东集聚,广东也凭借与香港的位置关系,形成前店后厂的伙伴关系,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产业的聚集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必须要走的道路,区域经济是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增加竞争实力的一种互惠互利的经济发张模式。在现阶段的我国,无论是产业聚集,还是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要走安全平稳化发展道路。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和产业集聚要两手同时抓,使得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经济也要得到很好地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要区域经济和产业集聚做到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斌.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关键词】海南 经济 可持续发展
海南,素有“南海明珠”之美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岛屿(第一是台湾),其是中国内陆拥有最多海域的省份。近年来,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统筹之下,这里成为了中国内陆居民主要的旅游休闲胜地之一。然而,作为一个拥有缤纷物种和丰富能源的省份,其人均收入也仅是高于青海和等地而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振兴海南经济,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事宜。而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总指挥之下,借助海南本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依托传统农业、旅游业和少数民族艺术产业等“绿色生产线”来创设一条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振兴路线,不失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
一、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选择
(一)发展绿色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海南不仅有4000余种植物,千余种动物,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而为了达到在发展经济之余还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这一目标,通过开采矿石和石油等能源发展经济显然不合时宜。同时,当地优厚的土地、淡水、森林和海洋资源为其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温床,因而种植热带农作物和树木、养殖畜禽和水产品,不仅能够维系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是一条方便可行的经济建设路线。例如:在地方政府的帮衬之下、选择适合的土质、优良的物种、运用科学的种植手法,让广大农民发展无农药、无公害的椰子种植园,并以“绿色理念”为基准,建设一条科学的生产和营销路线,进而打造“绿色品牌”的椰产品就是一条极为可行的途径。
(二)拓宽旅游业
2008年,当国务院批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计划后,将海南打造成为“东方夏威夷”也成为了我国政府的一个主要战略部署。就现状而言,大部分赴海南旅行的游客主要集中于三亚市,而刚刚成立的三沙市以及其他许多岛屿依然并未全面开通。除去不可避免的政治因素,另一个主要诱因就是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因而,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是保障海南依托旅游业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环节。同时,夏威夷、马尔代夫和巴厘岛等旅游胜地的先进管理经验还告诉我们:品牌和保护生态同样是发展旅游事业不容忽视的两大主要部分。例如:说起夏威夷,人们就会想到“热情洋溢”,而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就是由于夏威夷旅游规划部门将该岛屿的人文资源充分融入当地旅游业的结果,因而,在将海南岛建设成为“东方夏威夷”的征途中,我们同样要以海南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为基准,进而去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海湾度假区。
(三)发展民族产业
自古以来,海南除了居住着汉族人民之外,还居住着黎族、回族、瑶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而充分挖掘民族艺术文化,不仅是一条“个性”的经济发展之路,而且还能够传承和弘扬各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以素有“黎族人民活化石”的黎族织锦为例,作为黎族妇女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早在宋朝时期,这些织锦艺术就被远销于内陆(据《桂海虞衡志》记载),因而,发展黎锦织品加工产业同样是振兴当地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总体而言,在这个经济社会,资金直接制约着“社会中资源的可获得性、生产与分配”,因而,政府对各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资金支持是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先决条件。
(一)海难金融支持所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合理的金融政策。在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利益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因而,GDP也成为了当今时代衡量各地政府官员的主要依据。而如此一来,也就致使各地政府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了眼前经济增长之上,不够重视发长远经济利益的问题。例如:近年来,三亚凭借其宜人的气候成为了海南旅游业的主要支柱点,而这就致使政府在发展酒店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政策,而却未针对当地农民、就农业和其他产业创立较为完善的金融扶持政策。
2.资金投入不完善。受政府的金融政策导向,目前海南的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及外部投资主要放在了宾馆、饭店和旅游景点等能够快速盈利的大型项目之上,于是海南资金统筹机制并为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形式,进而不能够全面满足大力发展当地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资金需求。例如:目前来看,海南的各商业银行并未全面针对海南各地农民和小微企业,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资金扶持方案。而从市场准入角度分析,在缺乏商业银行的支持之下,民间金融和外部投资又极为有限,因而,椰子食品、黎锦等海南地方性农业和轻工业等产业并未起到拉动当地农民致富、带动海南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市场机制是使金融促进海南经济发展的基石,是金融资源支持海南发展多元化绿色生产线的“源动力”。故此,海南省政府和相关机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现有的政策之上,建立健全农业、民族艺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金融扶持政策,是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此外,在这个法制社会,法律制度和条例是保障各种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力,所以,海南政府在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之时,还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2.完善资金投入结构。金融体制落后和缺乏效率限制了海南经济发展的资金积累和投入,因此,快速地进行市场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海南经济发展多样性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拓展融资渠道,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市场化金融支柱体系,是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金融组织保障。例如:在发展农业产业园或是少数民族轻工业产业基地时,创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同时,为了满足特定产业链条中不尽相同的资金需求,在某一产业中建立“合理分工、协同运作”的金融体系,进而降低产业发展时资金运行的成本,充分发挥现代金融服务的效率,提高资金利用率是极为可行的。
三、结语
以上,结合笔者的相关认识,就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选择和金融对策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科学合理的政策和经济扶持力度帮衬之下,农业和民族艺术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地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业和民族艺术产业等产业还能够在发展当地经济之时,很好地保护海南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因而,运用农业、旅游业和民族艺术产业等绿色产业振兴当地经济是现如今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宁著.《金融支持海南循环经济发展探析》[J].《特区经济》.2010 (06):P(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