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摊经济健康发展建议

地摊经济健康发展建议

时间:2023-07-21 17:2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摊经济健康发展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摊经济健康发展建议

第1篇

关键词:旗县城乡;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县域内经济也呈现出发展的强劲势头,城镇建设规模扩大了,居民收入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了,与此同时,其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了。如网吧、歌厅、娱乐会所等文化经营单位遍布乡镇村。一改过去“白天看乞丐,晚上听鼓匠”的落后贫困文化生活。广大农民也有钱有机会进歌厅,走会所,玩“电”。用农民们的话来说,就是城里人一样了。确实是这样,城乡文化的繁荣,弥补了村民文化生活的贫乏,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享受。但也不容乐观的是,在城乡文化生活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文化行政执法者注意的问题。因此,如何净化县域城乡文化市场,促进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升城乡居民文化享受的品位等问题,应该引起文化行政执法者的思考。

一、旗县城乡文化市场的现状

近两年来,笔者对县域内的文化单位和个体文化活动团队进行了调查,比较大型的文艺团队有组建于1984年4月的晋剧团,组建于1966年12月1日的乌兰牧骑,还有县文化馆;民间文艺社团有二十八家,社区有体育场、车站广场、街心公园、土贵山公园、灯光场活动。特别农村三五一伙走街窜户卖艺为生者达四十八人。还有印刷经营企业16家,网吧38家,出版物经营单位24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9家。这些文化团体和活动场所,为广大市民和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艺节目,是值得肯定的。文化市场的兴起与繁荣,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城乡居民的就业问题。但也应该看到,在这些文化团体和民间文艺组织,及其他文化经营单位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整治,以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城乡居民服务,为其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

二、旗县文化行政执法的现状

近几年来,县文化行政执法大队以保障文化市场的平安有序、健康发展为目标,重点加强了对文化经营单位和团体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对重点单位和个体组织加强了日常监管。如2012年7至12月份,县文化行政执法大队共出动检查五百零三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九十三家次。召开了三次全县文化经营单位业主会议,学习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强化县域内守法经营及安全生产的意识。在文化局的牵头下,文化行政执法大队联合公安、工商、消防、安监、质监、卫生等部门,对全县的网吧、音像、出版物、印刷业和无证游商等开展了专项整治,取缔无证演出十二起,取缔无证经营音像制品地摊十二个,收缴非法音像制品二百五十八张,取缔无证经营书报地摊三个,查缴各类非法书报刊八百余册,取缔无证游戏机室六家,立案调查一起。这些整治行动,极大地震慑了非法文化活动,也提高了文化演出和经营单位的守法经营意识,推动了县域内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但也存在着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甚至等问题。

三、旗县城乡文化市场监管不力与文化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旗县文化执法大队存在着人员紧缺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文化市场监管不力问题的出现。旗县文化执法大队是文化局的下属单位,人员编制受局人事关系的左右,如果领导对文化监管工作不重视,就出现了在编人员不足的现象,而这就是造成县域城乡文化市场监管不力的重要原因。依照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有关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与考核办法的要求,各旗县文化执法机构人员编制应不少于10人,而我旗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编制仅5人,还有一个年老体弱,等待退休,实际在岗人员只有4人。城乡文化市场的迅猛发展壮大,与执法人员编制配置过小形成巨大差距,“小队伍”管理大市场的小马拉大车式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文化行政执法能力的发挥,其执法不力也就在必然之中。

其次,农村文化经营市场较城市有其自身特点,分散经营,网点不集中,安全隐患多。旗县文化单位,特别是个体文化团体,常以农村乡镇为活动主场所,加之经营者和消费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不健康的节目常为演唱者首选,以提振所谓的人气,增加收入,却严重地毒害了青少年,扰乱了文化市场的秩序。还有就是外地来我旗进行文化交流的个人文艺组织,常以不健康的内容吸引观众,给当地民众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那些散落在城乡结合部的网吧,管理更是漏洞百出。网吧经营者只追求经济利益,一则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二则超时经营现象极为普遍,加之消防意识淡薄,时有安全问题发生,文化执法大队在检查时很难做到一查到底,不留死角的目标。

第三,文化执法需要与其他单位联合行动,却是牵头难,常常“胎死腹中”。文化单位在地方本来是“软”单位,加之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量又薄弱,设备配备不全,如此小队伍,却要管理好“市场大、任务重、责任大”的这个城镇和农村广大的文化市场,难度可以想见。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人,只追求钱不讲社会责任,变得胆大妄为起来,根本不把文化执法人员放在眼里,对违法分子没有任何震慑力。这就需要联合执法,但联合执法谁牵头、谁负责、费用谁开支,这些问题文化执法大队是无力解决的,要进行相关的专项整治,也是极其困难的。

四、完善城乡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的建议

首先要增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加执法人员编制,落实文化执法办案经费,确保执法工作正常展开。

其次要加强宣传引导,确保文化市场平稳有序,发现问题重拳出击,以高频次、高强度确保农村文化市场的平衡有序发展。

最后要创新执法方式,采用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纵向检查与横向检查相结合,不断吸收运用先进的检查方法,确保文化执法工作步调一致、均衡发展,为创建健康、繁荣、美丽的新型城镇与新农村保驾护航。

第2篇

这些研究成果为经济转型期之前的高校周边热卖市场的约束、监管提出了有益的建议。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直接冲击了众多商家,特别是高校周边地区的商家的经济转型。在此时代的背景下,要想让这种热卖现象保持可持续发展就急需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型管理理念和措施。

一、高校周边热卖原因分析

通过在南京市栖霞区、镇江市京口区两地高校周边走访、实地调研,并在两地高校周边各问卷调查120名大学生和70名商家,获得样本容量为222的学生消费者样本、容量为136的商家样本。分析发现高校周边热卖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

(一)高校自身后勤能力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高校在此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但高校也在不断扩招,而且学生、教师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长,种种原因使得后勤集团在供给高校日常所需方面相形见绌。作为高校后勤的补充,这些商家提供了更为全面、质量更高的服务。多样的产品、同等的距离优势使得高校周边商家丝毫不逊色与高校自身的后勤集团。

(二)高校后勤不能满足消费特色

高校自身的后勤系统只能提供相对单调的生活必需品,放松身心的“V吧”、“KTV”等休闲娱乐场所是不可能在校园内找寻到的,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找个放松、刺激的地方是大多数人都很难拒绝的诱惑,更不用说天生追寻异样的90后了。这种强烈的需求自然而然成了推动该类商业发展的温床。

(三)高校周边商家彼此间的竞争力比较小

前些年,对于大多数地处偏远城郊的高校新校区来说先天的因素使得其周围没有成熟的商业区,因此,抓住这一时机进入该市场的商家大都能活下来。巨大的消费需求和相对贫乏的供给使该区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卖方市场,各个同行之间不用“互撕”照样保持生意红火,无与伦比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新的商家。

(四)学生消费能力低

那些历经沧桑的老校区现今大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周围遍布成熟的商场。不过高校学生还没有自己稳定的收入,经济因素使得大多数学生无法靠那些中高等商场满足日常需求(图1)。此时,高校周围出现的由小摊贩组成的热卖队伍完美地与学生的现实情况衔接,保证了自身的发展条件。

图1学生校外月均消费

二、高校周边热卖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然,这并不代表高校热卖就是一种完美的商业模式,由于这一市场是在财富的驱使下由来自不同地区的商家自发组建的,它自然而然地存在自发市场所共有的秩序、卫生等问题。近年来,尽管当地政府已采取了不少的监管措施,它仍存在许多不足:

(一)环境及食品卫生问题

调查的222名消费者中有100名对高校周边商业地带整体卫生问题不满意,特别是其中的环境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经走访发现大部分高校周边商业地带全天的环境卫生基本保持良好,只有在早、晚两个时间点经常出现垃圾四处倾倒的现象。此外,餐饮行业在食品安全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仍有116名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卫生状况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商品质量问题

在高校周边的商业地带不少在售商品的质量没有保证,很多商家利用学生分辨意识和能力不强的特点出售劣质商品以牟私利。调查发现67名学生买到过劣质商品,这些学生大都一笑了之,不去相关部门申诉,他们多认为购买的均为小额商品,因而申诉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手段。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强买强卖现象,商家动手殴打顾客、商家之间因客源、销售竞争等争吵、斗殴也是屡见不鲜。

(三)“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周边商业的冲击

“互联网+”意识的提升、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B2C、C2C的商业模式抢占了大批原有的市场。近来,这一领域又来分食“高校”这个有限的蛋糕。经调查37名商家反映生意不景气,甚至有17名商家有换行的打算。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下,高校周边热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关系该地区的传统热卖到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图2消费者关注的主要问题

三、高校周边热卖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到服务业为主的调整,传统的只重质量不需要过多考虑营销手段、不注重顾客满意度的经营模式也难以适应需求多样的顾客需求。电商的普及、物流行业的壮大都使得高校周边商家的距离优势丧失殆尽,目前的这些商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占比例不大(仅8.82%),单凭他们自身很难找到新型经营模式并坚持走下去。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一)商家

高校周边的商贩大都没有高等学历,早些年他们大都沿着改革开放时期的经营模式,顾客数量主要依靠店铺所处位置人流量的多少,基本没有宣传意识作为个体户,他们的主要思想就是做好每天的现实工作,网络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近年来他们在不经意间成为网络大家庭的一员但自身学历素质问题使得他们没办法进一步提升商业价值。有27名商家表示渴望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指导。为此商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商家自身要继续保持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在等待政府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强学习意识,抓住一起可以利用的机会拓展见地,如:积极与邻近有所成就的商家交流,通过网络搜寻行业现状,行业必备素养等均可以引进新思想、新方法,拓宽视野、找寻自己特有的发展之路。

2、另外电商、物流行业的崛起已成必然,高校周边的商家可以趁机加入电商的队伍,继续发挥自身的距离优势,使热卖始终保持高热度。现今餐饮业已证实了这一观点:美团、饿了么的崛起之初抢走了大批传统餐馆的生意,很多传统餐馆在长时间内惨淡经营,整个传统餐饮业前途一片灰暗。但随着高校周边的商家纷纷入驻美团、饿了么等外卖网站,原先失去的生意又回来了,而且25.73%的餐饮商家表示自己店内多了外卖这一服务这样一来就业岗位也增加了不少。一度降温的高校周边热卖有恢复了原有的热度。

(二)政府

高校里培养的人大部分是青年一代,他们在社会交流最为频繁的地方就是高校周边了,这一地区的合理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特殊意义。新时期要想长久维护这一地域的繁荣政府除了采取传统的管控措施外还要出现新突破。

1、传统管控策略是基础工作。发挥自身职能,为高校周边经济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保证周边经济可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高校周边经济的卫生监管工作。首先严格规范餐饮经营,加强对小摊贩和小型个体餐饮店卫生管理,杜绝一切安全隐患问题。其次严格要求商户的经营水平,对未达到经营水平的个体商户应采取责令定期内整合修改或强行关闭等措施。还要做好学校周边商业街道的清洁工作,在易出现脏乱差的早晚时点采取不定期检查、增加环保人员数量等方式给师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另外对于扰乱社会秩序的强买强卖、殴打顾客现象经查证属实即严加惩处。

2、新时期的必须有所突破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迁。政府可加大鼓励力度,不定期引进优质人才(如高校著名专家、企业成功人士)到这一地区进行交流指导,提升商家的基本素质,带给他们基本的管理原理、新型的销售思想,拓宽他们的视野,从源头上根除商家经常出现的因小利而不正当经营的现状。鼓励并扶持大学生在高校周边创业,为其提供扶持资金、相对廉价的经营店铺等物质援助。创业的大学生一般具有良好的创业、从业理论知识积累,当他们与传统商家交流时,传统商家的丰富从业经验将与其产生一个互补的联动效应,有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甚至产生“一带一片”的局面。

(三)高校

高校应避免传统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思想,利用商家没有掌握先进理论、渴望得到指导的现状,鼓励优秀教师、学生在学校周边持续一段时期不定期开展学术性讲座、理论分享会、主题演讲等形式的公开宣讲,把这些商家当作该类宣讲的观众。收集反馈信息,定期查看宣讲会的开展成果,并反复改进宣讲会的质量。加强教师、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将高校周边的商业地带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基地,避免大学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现状。

(四)大学生

提高辨别能力,抵制不良商家的倾销行为,发现假冒伪劣商品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段加以宣传,使不良商家受到应得的无形惩罚。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利用好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机,优先考虑在高校周边开店。这一地区成本一般相对较低,还有大量的大学同学可作为顾客,从业风险也较低。利用学校新开辟的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参与这类讲座,在一次次的讲座中找到商业与管理、人文、经济、社会等科学的契合点,在实践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修养。同时响应了政府高校的号召,指明了商家的发展道路,最终维护了高校周边热卖的长久发展,达到四方共赢的局面。

第3篇

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恭城瑶族自治县赴长沙、武汉、郑州、岳阳

四城市调查水果流通市场报告

为促进全县水果流通工作,解决全县水果销售问题,特别是橙类水果销售难的问题,及时掌握外地水果销售市场情况,畅通我县橙子销路,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的销售经验及做法,2005年4月14日~19日,县委、县政府组织流通办人员及县内水果销售大户代表等一行人赴长沙、武汉、郑州、岳阳四城市进行水果销售市场调查和学习。现将调查、学习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学习目的

这次调查学习的目的是在我县水果习惯于销售南方城市的基础上,尚未打开北方城市销售市场,为此对北方四城市的水果销售市场作一个调查。同时掌握去年我县水果大蓬车北方行反馈情况。目前,我县水果销售已面临严峻形势,特别是橙子销售,全县还有4万2千多吨未售出,习惯销售的南方城市现在市场不尽人意,很有必要拓开北方市场。鉴于此,县委、政府果断决策,派出以水果流通办刘崇卿为组长,以县流通办人员和县内水果销售大户代表等为成员组合成7人的调查小组,赴长沙、武汉、郑州、岳阳等北方城市调查水果销售情况,及时掌握外面水果市场行情,针对我县具体情况,提出对我县水果销售的建议,解决全县水果(尤其是橙子)销售困难问题,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推动果农种植的积极性,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发展。

二、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

这次活动,从4月14日早上出发,4月19日凌晨回到恭城,历时6天,到了三省(湖南、湖北、河南)四城市(长沙、武汉、郑州、岳阳),行程近万里。对四城市7个水果大批发市场的销售行情进行了调查。我们的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当地市场的销售批发门面老板经营情况进行实地查看、询问;二是与当地销售大户座谈,请他们介绍情况;三是向当地摊位经销商发放我们恭城水果情况宣传资料,并对当地果商宣传我们的优质果品;四是请当地果商品尝我们恭城的橙子样品果,针对销售大户,我们还赠送橙子给他们做销售样品,在当地进行宣传;五是请当地市场管理部门人员、销售果商代表为我们提建议。

(一)4月14日下午,我们到达长沙市,找到当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得到他们的支持,当日下午看了4个临时摊点。15日上午,在市工商局市场分局殷副局长的陪同下,对长沙市2个最大批发市场——马王堆果品批发市场、红星果品批发市场进行调查。马王堆市场位于市中心地段,红星市场位于市南部。我们在马王堆市场走访了31个摊点,在红星市场走访了22个摊点。这两大市场水果品种繁多,尤以时鲜水果西瓜、芒果、菠萝、枇杷、早李、苹果、梨为多,当地脐橙量大,胡柚多,还有部分沙田柚、椪柑及冰糖橙、甘蔗等。两个批发市场尚未见新会橙销售摊位。当地脐橙批发价为0.5~0.7元/斤,胡柚批发价为0.4元/斤,而时鲜水果西瓜达2.0元/斤。当地果商品尝了我们的新会橙后,一致认为口感、甜度都不错,就是果太小,不是品牌果,没有市场竞争力。

(二)16日上午至下午三时对武汉市的二大果品批发市场——汉口区黄家墩华中果品批发市场、武昌区沙湖水果批发市场进行调查。两个市场上的水果品种基本与长沙情况类似,不同的是在这两大市场中潮州柑、胡柚好卖,销售量大。潮州柑价格达1.3元/斤,胡柚价格达到0.5元/斤,市场主导果品仍是苹果,西瓜。西瓜的价格已达2.1元/斤。在沙湖果品市场上有恭城椪柑销售,但品牌标明为永春芦柑,价格1.0元/斤,市场上也出现了恭城柿饼,价格1.3元/斤左右,但市面上仍未见新会橙销售。当地果商品尝了我们的样品果后,一样认为口味不错,就是果子没有看相,上不了档次,同时果皮难剥。建议我们要分级包装,并进行打腊装扮,同时他们愿意帮我们试销果品,余辉老板准备叫他弟弟过恭城购一车20吨样果回武汉试着卖,看能不能让市民接受,打开市场。

(三)16日晚上到达郑州。17日上午在当地市场管理部门张建东所长陪同下,对郑州市华中物流中心水果市场进行了调查。该市场由于是淡季,水果品种明显不如长沙、武汉市市场丰富。主要以苹果、胡柚、梨、冰糖柑为主,芒果、菠萝、椰子、西瓜等南方水果占领了半个市场。市面上未见有新会橙销售。通过向当地最大的销售商师建华老板了解情况。我们的新会橙品味不错,就是果型太小,包装太差,没有市场吸引力。师老板建议在分级包装,用不同类型的纸箱包装,不能太大箱,同时要进行打腊包装,提升水果的档次。近期,他准备派人到恭城看果,试装车回去销售。

(四)17日晚到岳阳市。18日上午对岳阳市花果山水果批发市场调查,该市场与长沙马王堆市场果品情况相似,品种价格不相上下。在这个市场见到了恭城新会橙,但标名为冰糖橙销售,是栗木上枧潘平友老板运过去的。卖价为0.5~0.75元/斤,刚进入市场,销量不是很大。当地的老板还准备到恭城采购水果,想打开岳阳市场。

从四城市七大水果批发市场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我县新会橙水果在北方城市还没有打开市场。由于市场上脐橙量大,胡柚、冰糖橙水果丰产,且这类外地水果个头大、包装好,易于市民接受,加上时鲜水果(如西瓜、菠萝、香蕉、早李、枇杷等)冲击着橙类市场,我县新会橙失去了占领市场的先机。面对现在市场情况,必须多方位销售橙子,既要巩固已开发的南方市场,同时也要努力开发北方市场,拉动东、西部市场,形成全面开花的销售局面,推动全县的水果销售。

三、建议

水果的销售与种植是是相辅相成的,种得好了才能卖得好,但关键还在于市场的需求,有了市场才能带来效益,才能提高果农种植的积极性。针对当前我县的水果销售形势,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要有销售的紧迫感,认识销售形势的严峻性。

当前我县尚有4万2千吨橙子未销售,果子保鲜期越来越短,天气一变化,果子质量会受影响,时下新鲜水果冲击市场最大,对我县新会橙销售也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各级管理部门都应提高认识,要有销售紧迫感,要正确认识到售不出的水果会给果农带来巨大的损失,会打击果农的种植积极性,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群策群力、想方设法,把我县的水果销售出去。

(二)不要有惜售思想。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引导果农克服低价格不售的观念,不要死咬定一个价格不卖,只要有合适的价格(根据质量定价)即可销售,售出总比不售为好。同时要清楚现在市民对橙子的需求是可有可无,并不是唯一需要的水果,不销售,橙子就会变成垃圾。

(三)注重包装效果、分级售果。一定要从打扮上下功夫(以红色包装最好看),最好能将果进行认真精选、分级、清洗、打腊、精细包装、绿色包装。这样,价位可以上升,也可以促进销售。政府和有关业务部门要及时提供信息,加强技术指导,正确引导群众分级包装售果。

(四)通过多种途径吸引老板。一定要大力发挥销售协会、销售大户的作用,做到“走出去,请进来”,加强老板间的联系,不要在家等人来买果。

(五)品牌问题。建议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搞好商标注册、搞水果打蜡生产,同时组织各位老板去搞水果展销,以打响恭城水果品牌。没有形成自己独特品牌,放在同一摊档上,一般消费者都只会感性地从价格、形状上去决定是否购买,很少有消费者能够分清果品品质的优劣。传统的新会橙市场不好,可以打别人的品牌(如冰糖橙)销售。

第4篇

关键词:主要问题;改革;宏观;微观

中图分类号:D922.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特别是2000年颁布实施的《会计法》、2001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的具体准则,以及2006年2月15日的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更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

相比之下,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改革相对落后。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活动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深化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交流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宏观上考虑

1.会计制度滞后。

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它与我国事业发展的现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

其一,市场经济要求事业单位成为相对独立、自求发展的实体。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事业经费的分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合理的模式,不论是教育事业费按“学生数分配”,还是卫生部门按“床位数分配”,都仍停留在“基本数字(人数或床位数)×开支标准”的老框框上,这就导致许多事业单位没有将主要业务放在寻求发展上,而是一门心思跑财政,跑上级单位要款要经费。

其二,从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性质、业务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就引出了一些新的会计事项,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如何处理这些会计业务没有做出规定,使制度本身对这些业务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会计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低。

实践表明,要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及社会力量兴办事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职能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事业单位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在财务核算、存货计价、折旧方法、投资管理和财务报告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不尽一致,难以按国际惯例与国外交流。

(二)从微观上考虑

1.会计科目的设置未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调整的若干所得税政策做出了明确界定。事业单位也有许多类似之处。企业、事业单位同被征缴企业所得税,那么无疑就应该享受同等待遇,执行同一标准,否则就必然导致税负不公。然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缺少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会计纳税核算,假若仍依赖于纳税申报调整,势必再度加大纳税核算差异,增加纳税成本。

2.事业支出与年终报表不统一。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打破预算内外资金的界线,实行统收统支,即事业单位的支出统一形成事业支出,预算外收入是事业收入的一部分。而在企业单位的预算、决算报表中,要将预算外资金单独立项填报,反映其支出情况,这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矛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为了满足报表要求,不得不从事业支出中“切出一块”来填报预算外资金支出项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些单位不按制度规定,单独设置“预算外支出”科目。要求设置明细科目单独核算,最后再将预算外支出分项并入事业支出的明细科目。这种预算外资金单独填报决算报表的处理办法加大了财会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报表数据的完整性、严谨性也有待探讨。

3.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不规范。

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活动千差万别,无视两者的差异,机械地进行纳税调整,等于否定了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实际上,事业单位大多是以生产精神产品或提供劳务服务为主旨,它不同于企业生产物质产品、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相对清晰的特点。事业单位的精神产品或劳务服务,很难准确地把当期的成本、费用完整地摊销进去,特别是一些知识产权之类的无形资产,更不易计量和摊销,如果简单机械地按税收征管办法纳税,更有失公平。

二、改善事业单位财会制度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吸收和借鉴预算会计改革的国际经验和改革趋势,尽快修改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其更趋完善,科学和国际化

1.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统一指挥和组织下,归并企业会计规范和事业单位会计规范制定机构的权限,将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权限加以区分,由现有的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并由相关部门和机构成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各司其职。

2.抓紧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用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将用于指导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理论概念进行统一规范,结合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国际趋势,对事业单位的报表要素、报告格式和内容以及净资产分类进行重新定义和解释,提供资本(净资产)保全的确定标准,为会计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提供理论指导。

3.加强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为建立适应我国政府机构和预算体制改革后的财务报告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分行业、分系统的财务报告提供企业和事业单位报表合并的指南,以满足行业和系统管理的需要。

(二)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一是围绕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事业收支核算科目;二是围绕事业单位为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所设置的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科目。现行会计科目体系虽然考虑了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一般规律,对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可能出现的对外投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等内容也做出了规定,却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服务市场的资金运动的特殊规律,造成事业单位科目体系设置上的某些空白。由于制度没有相应设置这方面的核算科目,致使接受投资的各单位在这方面的账务处理随意性很大,如不加以规范,容易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因此,建议在事业基金总账科目下,增设“实收投资”二级科目,专门用来核算外单位投入的货币资金、材料和无形资产。其贷方用来登记外来投资数,借方用来登记外单位投资撤回数和清算转销数,贷方余额表示接受外单位实际投资数。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收支管理。

要将预算内外的资金都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有限的资金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就必须强化收支管理。强化收入管理,要积极鼓励各部门、各二级单位利用现有的条件创收,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并对收入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奖惩分明的激励措施有力地推动创收活动的开展。支出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事业经费支出的涉及面越来越广,强化支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法规制度的同时,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为单位基础管理所必须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强化支出管理。

2.推进管理会计的运用,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只包括财务会计,而不包括为单位内部服务的管理会计,并且事业单位主要是为宏观预算管理服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变化,只有灵活地运用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如差异分析、标准成本、定量分析、责任成本等方法,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监督、评价、考核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和项目完成情况,才能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第5篇

一、灵活就业人员的现状

我国的灵活多样就业形式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因:一是当时传统的就业模式已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已无力单纯依靠国有和集体企业安置数以千万计的城市新成长劳动力和返城知青,“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应运而生,大批就业者走上自谋职业的道路;二是灵活多样就业形式的兴起也是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就业观念变革的结果。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为应付瞬息万变的产品市场,随时调整自身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企业也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灵活用工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流通业、生活服务业、保险业的兴起,客观上需要采用不同于传统加工制造业的灵活的用工方式。此外,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极大地促进了灵活多样就业形式的兴起和发展。我市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群体。

灵活就业就是指在正规形式就业之外的其他就业形式,主要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而且,这一就业群体会随着全市企业改革步伐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实现正规就业的人员会大量从事到灵活就业队伍中来。据统计,20*年到20*年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分别为38.3万人、36.3万人和35.2万人;20*年到20*年全市私营个体等非正规就业人数分别为11.2万人、23.6万人和29.6万人。相比较可以看出,全市的就业形式已经出现城镇单位正规就业人员的比重在逐年降低,而个体私营企业中非正规灵活就业人员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数占城镇其他劳动力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劳务性、承包性等灵活形式实现就业60988人的30.7%。最近,我们对主城区灵活就业人员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就业状况是不稳定、不充分和没有完全参加社会保险的。其现状是:

1、无固定劳动关系。灵活就业的人员从事就业的范围广泛,但各类用人单位都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自我经营就业的也没有领取营业执照。下岗职工还与原单位保留着劳动关系。

2、劳动报酬低于最低工资。在与灵活就业人员座谈时,他们一致反映劳动收入低,如给人卖服装、餐厅、家政服务等每月收入300元左右,有供养老人、抚养孩子上学的生活就很困难。

3、低收入家庭的灵活就业人员一般无力参加或接续社会保险关系。调查中,我们了解了部分双下岗、双失业或有病人、单亲等生活负担较重的家庭,他们靠打工维持生活,有的还得靠低保、靠下岗生活费来维持家庭生活,有的失业人员勉强缴纳养老保险费;有的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只好中断缴费;想参加“医保”也没有能力。灵活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对自己今后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十分担忧。

4、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职工在40岁左右,男职工在50岁左右)、文化偏低(基本上是期间的初高中生)、普遍技能单一,实现正规就业确实很困难。

5、灵活就业人员普遍感到心理压力大。他们反映:下岗时间长,再就业困难,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家人不理解,生活压力大,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

6、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滞后。对灵活性就业人员,目前只限于不规范的统计和新出台的对“4*0”就业困难对象的社保补贴,而对整个群体的管理、服务、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制约,是劳动之法的缺位。

调查显示,我市的灵活就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大中型企业中的灵活就业形式

目前我市大中型企业所采用的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即临时工、季节工、劳务工、承包工、派遣工、小时工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有企业、劳动部门或社区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将下岗失业人员有组织地派往这些企业—劳务派遣;另一类是企业直接面向社会招用的临时工、劳务工、季节工等,企业与受雇者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2)依托“劳动组织”的就业形式

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组织”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是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下岗、失业人员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其特点是: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扶持;二是公益性劳动组织或安置型劳动组织。这类组织是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由地方政府扶持开办,通过在社区开展保洁、保绿、保安、保养等公益性劳动,帮助从业人员获得基本的收入和社会保障;三是劳务派遣型的劳动组织。即通过这些劳动组织将下岗失业人员派遣到大中型企业或其他部门和单位就业。

(3)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就业

这类企业绝大多数是私营企业,由于工资待遇低,劳动条件差,而且也没有社会保险,在这些企业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流动性极大,在这类企业就业的劳动者,大多将此工作当作应急措施或打零工,处于边缘就业状态,一有机会就会“跳槽”。劳动关系极不稳定。

(4)自我经营就业

这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多数是年龄偏大,文化专业素质较低,在自己的居住地或早市、夜市摆摊等自我经营就业,收入极不稳定。

二、灵活就业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日益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着用工不规范的问题,如用工不签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费统筹,不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公有制企业在临时用工方面也存在着随意性;劳动者个人自主就业,如靠做小生意、小修理、小饭桌、摆地摊和家政服务等形式实现灵活就业的。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服务机构也只是对其中的失业人员提供个人档案托管和代办社会保险缴费服务工作,对这种形式就业的下岗职工只能任其存在,自由发展,这就是社会上存在的隐性就业。而我们却无章管理,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1、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难,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被动。一是吸纳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于用工不规范的原因,导致了国家出台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不了。如:从20*年国家开始对商贸、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执行的减免税费政策,就因为这类企业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享受不了税费减免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导致了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难;二是因为一些用人单位用工不申报,不规范也给下岗失业人员隐形就业留有了空间;三是用工单位的空岗信息和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不进入公共劳动力市场,也给公共就业服务造成工作被动。四是下岗失业人员个人在没有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下,从事了有收入的社会劳动(灵活就业)后,没有任何政策扶持而劳动保障部门除了主动进行就业情况统计外,没有管理办法。

2、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与否只能由自己承担。据统计,截至8月底,失业人员在市劳动力市场档案托管的有9457人,仅占下岗失业人员灵活性就业人员的50.6%,其中:个人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有9165人,参加或接续医疗保险有5613人,分别占档案托管人员的96.9%和59.4%。这一统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受利益的驱使,一些用人单位不承担用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责任,职工无奈自己缴费;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有的个人只好中断养老保险缴费关系,有的参加不起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另外下岗职工因与原企业保留着劳动关系,就不就业都等原企业给缴纳社会保险费。

3、对灵活就业人员缺乏扶持和管理。在20*年以前,我们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管理,只是通过20*年以来全市建立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将他们纳入了就业统计,而国家和省市没有相应的就业管理规定。建立的就业服务也只是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个人档案托管和代缴社会保险费业务。主要原因:一是各类用人员单位不愿意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实现正规就业;二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职能刚开始向社区延伸,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滞后,社区就业管理缺乏工作经验,而且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都没有制度性保证,也影响了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对没有取得营业执照的自主灵活就业人员,因为政府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也导致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无法对其进行就业管理。

三、解决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加强和改进公共管理

既然灵活就业已发展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形式之一,国家就应当确立灵活就业的法律地位,为劳动者灵活就业创造条件,更好地促进和稳定灵活就业形式的发展。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规范劳动关系,提供政策扶持,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开辟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渠道,更好地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

1、尽快制定和出台旨在保护,扶持灵活性就业人员合格权益使其发展的法律、法规,使灵活性就业人员的管理、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规范劳动关系,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用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规范和维护劳动者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基础和前提,也是劳动关系双方履行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契约。对此,因从两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各类用人单位依法用工意识和自觉性;二是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劳动保障执法检查活动,对非法用工行为依法纠正查处,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以增强灵活就业的稳定性和合法性。

3、加强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劳务派遣工作,不断探索组织起来就业的路子。如社区卫生保洁、家政服务、小商品配送、托老托幼、水暖家电小修理等适合社区居民生活需要的各类就业组织,使零散就业组织化、隐性就业显性化、灵活就业稳定化。目前的工作,一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社区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二是要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促进各种灵活多样就业组织新机制;三是要加强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化建设,增强就业服务功能,拓宽就业渠道。

4、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积极扶持创业带头人,促进社区就业。要结合城市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鼓励社区各类服务业、加工业等大力发展,特别是要鼓励社区内有创业能的人,积极开展适合自己发展的创业活动,为他们提供服务,营造条件,解决困难,符合条件的一定要落实好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帮助鼓励他们直至创业成功。

5、政府应取消对灵活自主就业人员的一切行政收费,鼓励、支持和帮助他们自主就业,为他们从事小修理、小摊点、小服务等提供规范的指导。

6、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的扶持政策。为稳定灵活就业,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是落实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扩大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费补贴的范围;二是加大对各类用人单位的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保证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三是减免下岗失业灵活就业低收入贫困家庭的水电、物业、取暖、就医和子女上学等费用,并落实到人到户。

第6篇

*年文化工作简要总结

一、强化效能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取得成效

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是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通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振奋精神,推动当前工作和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快速形成。一是认真开展“崛起*”大讨论活动。围绕“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全面崛起”这一主题进行广泛的学习和讨论,使大家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服务意识和行政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二是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及时成立局系统“作风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精心制定活动计划,并在全系统召开专题动员会,部署落实“作风建设年”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对“四条禁令”执行情况的内部督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优化服务环境。三是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找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和省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进行自查自纠,每人写出自查报告。四是认真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重点,提出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了机关内部一系列规章制度,充实细化了政务公开相关内容,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和办公秩序。五是认真开展“三服务一争创”活动。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我局相关科室、窗口与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积极参加“三服务一争创”活动,召开活动动员会,提出争创目标。通过“部门与您零距离”栏目,向社会作出承诺,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根据市里统一部署,积极开展现场服务活动,就各自工作职责向现场市民作了介绍和宣传,接受咨询,提供服务,并分发了各类宣传资料800余份,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注重特色,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去年以来,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春节期间社会文化活动香溢城乡。全市有40多条龙灯,50多对狮子舞动在城乡各地;组织在城乡各地演戏200多场,放映电影300多场,向农村送春联达5000余幅,送书下乡3000多册,元宵节的“崛起*”大型猪年龙狮会活动,组织了三条龙灯进城闹元宵,有近10万群众观看了龙灯活动。配合市委宣传部开展了以“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文化年”活动。新农村建设文化年启动仪式暨游埠镇“?水之春”文艺晚会,吸引了近六千多名观众观看演出;与市信用联社共同举办的“信合杯”全市农民卡拉OK大奖赛,使一批有一定潜力的青年农民歌手脱颖而出;与市农办联合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图片展,广泛受到观展农民的好评;“种文化”百村赛暨诸葛村家族民间艺术大展示活动成效显著,在*日报、*晚报、*日报等媒体被广泛宣传;杨梅节开摘仪式文艺表演和杨梅王擂台赛文艺演出,为杨梅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进行有效宣传;*塘端午节龙舟赛活动热闹非凡,丰富和弘扬了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全国三国文化暨第15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文化活动,邀请了全国14个省市近100名专家、学者来兰参加研讨会,隆重的诸葛亮后裔祭祖大典活动、精彩的文艺专场演出,吸引了全国20多家媒体记者来兰进行采访报道。全年来共组织各类文艺演出20余场,参加演出节目320多个,参与演出人员2500人次,观众达10万人次。尤其是为配合市委宣传部开展的乡风文明“百星”评选活动,我局会同市广电台、兰江导报策划组织了“感动*”“百星”颁奖文艺晚会。晚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电视短片放映、大型歌舞、摇滚快板、情景表演等形式相互穿插在整个颁奖过程中,掀起晚会一浪浪,赢得观众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使现场始终涌动着温情的暖流,文明“百星”深深地感动了*。

三、立足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去年,我市在巩固提高“东海文化明珠”镇乡与文化特色村创建活动的基础上,着力启动村级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在“东海文化明珠”创建工作中,我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对已创建的8个“东海明珠”镇乡进行巩固与提高,使其最大效能地发挥文化阵地功能。在文化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中,我局注重特色创建和典型示范作用,20*年上半年在诸葛厚伦方村召开了村级文化建设现场会,启动了我市村级文化建设的序幕,研究制订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实施工程各项规划,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实施工程专项资金的各项资料申报工作;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2个,村文化室44个,农村图书流通点9个。其中室内活动场所28000平方米,图书8万余册,户外活动场所7万多平方米。20*年先后有灵洞乡洞源村、诸葛镇厚伦方村获得*省文化示范村称号;有*村等5个村、*社区等4个社区获得*市文化示范村与文化示范社区称号。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年建成通过考核验收,顺利实现了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的联网,并正式开通了29个农村信息网点。去年年底,*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省、*市相关领导对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根据我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规划目标,我局积极配合市广电台扎实推进“村村通”工作,抓住重点、破解难点,争取经费、克服困难,提前一年圆满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任务,并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成为*各县市中率先完成“村村通”工作的县级市,得到了*市考核组的充分赞扬和肯定。

四、注重保护传承,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是我局的重要工作之一。20*年在前一阶段普查的基础上,我局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了第二个全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组织*摊簧、断头龙、游埠狮子、粮食砌、根雕、孔明锁、织带等我市传统民间艺术项目近一千多名民间艺术制作者,在市和平公园举行民艺制作现场展示活动,吸引近万名市民到场观看,并通过《兰江导报》、《*日报》、*电视台等媒体进行有效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组织水亭乡《断头龙》和*摊簧《含羞草》赴杭州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吴山广场民间艺术花会表演,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工作,《黄大仙传说》、《断头龙》、《诸葛后裔祭祖》、《粮食砌》、《诸葛古建筑营造技艺》等五个项目被公布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黄大仙传说》、《断头龙》、《诸葛古建筑营造技艺》等项目经省文化厅推荐上报,被公示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外,我局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全市各镇乡(街道)文化站长专题工作会议,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镇乡(街道)行动及时,举措落实,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已有4个镇乡(街道)率先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调查表的制作工作。

五、注重繁荣创新,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

一年来,我们把繁荣文艺精品创作作为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常抓不懈,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贯彻文艺创作“二为”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注重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充分调动文艺创作队伍的积极性,创作了一批思想内容深刻丰富、反映*时代特征、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在*省第三届群星奖比赛中,由市文化馆创编的*摊簧《含羞草》荣获创作、表演双银奖;在*省第四届民族器乐“香溢杯”比赛中,我市*的笛子独奏荣获专业B组演奏一等奖;我局胡斌同志在*市新农村婺剧票友大赛和*省新农村婺剧票友大赛中分别荣获金奖;在省纪委和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反腐倡廉书法比赛中,由我市选送的国画作品《花鸟》荣获二等奖、书法作品荣获优秀奖;一年来在各级刊物发表的论文4篇荣获国家级奖项,6篇荣获省级奖项。

六、突出工作重点,认真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20*年我局紧紧围绕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扎实有效地开展文物保护基础工作。针对我市文物维修经费紧缺而抢救保护任务重的矛盾,我局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组织抢救维修包括国保单位诸葛春晖堂,省保单位西姜祠堂、下孟塘上族祠,市保单位永龄塔、严氏家庙、药皇庙、维则堂、上戴祠堂在内的10多处各级文保单位;根据要求投入30余万元委托专业资质单位编制了《芝堰村建筑群保护规划》,完成初稿后,召集有关部门召开了初步论证会,对该规划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目前已报省文物局进一步论证并报国家文物局审批;配合建设规划部门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修建性详规的编制,以及永昌古街和虹霓山古村落二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的编制。

在做好各项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我局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启动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及时召开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动员大会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定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宣传工作方案,成立了普查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落实普查经费,购置普查设备,加强普查人员的文物普查专业培训,为下一步野外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作好准备,普查工作开展进度在*市名列前茅。积极争取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促进文物事业发展。在综合分析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根据《*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管理办法》,申报诸葛?长乐村民居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预选项目,目前经省文物局专家组初步审核通过并制定了预选项目的实施方案,已得到文物专项经费的重点扶持。盼望已久的博物馆建设工作在20*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局在深入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建设规划方案,市政府常务会讨论后确定了规划方案和项目建议书,并经发改部门审核立项,做好工程设计方案的招投标和基建经费落实等前期筹备工作,为下一步正式动工兴建打下坚实基础。

七、规范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去年我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年”活动和我市的“三服务一争创”活动,严格按照“改善服务、文明执法、依法行政”的要求,在规范整顿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上取得了新的成效。组织举办各类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学习会,有效引导经营业主守法经营、规范经营;开展“打击非法预装计算机软件和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整治行动、打击“黑网吧”、第九届音像市场专项整治宣传周等专项整治活动,始终保持对全市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根据我市文化市场的特点,积极主动地调整执法人员值班时间,实行错时值班制,切实增加日常稽查频率。在对印刷企业管理上,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手段,坚持管理促发展、管理促繁荣的服务宗旨,切实做好印刷企业的管理服务工作,并配合协助市印刷行业协会做了大量工作。就印刷设备、厂房面积、业务经营、消防安全等情况走访检查了全市120余家印刷企业,对其中存在问题的29家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在走访检查的基础上,帮助超范围经营的5家印刷企业从原来的其他印刷品经营企业升格为包装装潢印刷企业,使企业经营规模上了一个大台阶;市凯迪恩彩印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的技改项目提前半年建成投产,市今日纸箱厂投资800多万元的进口纸箱生产设备于20*年9月投产;万盛达实业有限公司的“万盛达”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同时,*万盛达实业有限公司、*双安医药包装有限公司荣获工商信用3A级企业称号,*凯迪恩彩印有限公司、市出口包装纸箱厂、钱村福利包装厂荣获工商信用2A级企业称号。为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在全市开展了以“净化文化市场、迎接党的‘十七大’”为主题的文化市场系列整治月活动,规范我市文化市场秩序,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文化市场环境。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922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711家次,查处违法经营单位(案件)72起,收缴非法音像制品4492盒(张)、非法出版物1310册(张)、取缔“黑网吧”3处,没收非法电子游戏机及地面卫星接收设施9台(套),拆除违规地面卫星接收设施65座,收缴违规地卫设备7套,取缔无证经营地摊21处。同时根据中央、省委的指示精神,我局会同市广电台认真开展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工作,在规定期限内顺利完成我市转星调整工作任务,得到了省广电局副局长铁国强的充分肯定。

第7篇

引言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进而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浦东新区作为特大型城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可以预见,随着未来城市建设的推进发展,浦东的城郊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将新建更多的产业和城市功能,更多的村庄将成为新的城中村。因此,改造城中村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本文以高桥镇西浜头——浦东开发以来最早形成的城中村为例,探讨“城中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改造路径以及措施等,以期对推进浦东乃至全市的“城中村”改造有所借鉴。

浦东开发开放20多年来,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建成区面积超过530平方公里(较1990年增长了10倍)、常住人口达到517万(较1993年增长了近4倍)、城市化率超过70%(比全国高20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00亿左右,城市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和人口的快速城市化,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浦东各大开发区和城郊结合部先后出现了不少城中村现象,给城市建设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城中村越来越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城中村改造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一、城中村:快速城市化中独特的二元社会现象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深圳、珠海等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上海、江浙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快速扩展,城市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全国几乎每个城市都遭遇了城中村问题。

(一)“城中村”:兼具农村与城市地域双重特征

城中村处于社会转型的节点,作为一种过渡型的“亦城亦村”共同体,一般是指被城市包围的农村,即城市地区的农村村落或农村形态的区域。因此从区划上,城中村是已经被纳入城市范围的地区;从社会属性上,其建筑形态、管理模式、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仍保留着浓厚的乡村特征。目前国内的城中村,根据土地权属和户籍性质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早已没有农民集体财产和宅基地,撤销村建制,改成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由城镇管理,这是城中村中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形态。二是原自然村除宅基地以外的土地已被征用,变成城市建设用地,农民全部转为城市户口。三是还有部分耕地和农业经济,不少人是农村户口,实行原初的村建制。四是土地完全没有征用,农民也没有改变身份,这是最原始的城中村形态。浦东的城中村大致属于前两类,第一种情况主要位于核心城区如中环以内,已经完全没有农业用地,典型的是花木的龙沟和莫家庄、沪东的朱家门等;还有一种情况主要位于市区和周边地区,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农业用地,如高桥的西浜头、北蔡的中界村。

(二)“城中村”兼具经济与社会正负双重效应

既存在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作为城市异质的边缘,带来了环保卫生、治安消防、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影响城市形象和品位,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作为生存的支点和漂泊驿站,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廉价住房,降低他们进入城市的生活和营商成本,有力保障了村庄稳定、村民生活,成为原住民、进城务工人员等城市弱势群体融入城市并转变为新市民的缓冲地带。

(三)“城中村”源于城乡二元与城市转型失衡

城中村这种现象,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有的产物。在其他国家城市化过程没有出现过,在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其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这是城中村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城中村集中凸显了两个城乡二元矛盾:城镇与农村的,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员的。核心是两个问题:土地和公共福利。土地的城乡分割决定了,政府只在城区范围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商业楼宇、引进现代产业等,城中村很大程度上还处在“自城市化”过程(使用农村土地,必须以征收农民土地、实现农民集体土地的国有化为前提);公共福利的城乡分割决定了,受户籍制度束缚,政府只向非农户籍提供福利,比如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公共服务,外来人员无法享受“同城待遇”,城中村成为他们唯一可以承受的栖身之地。城市化转型不彻底,是城中村产生的一个原因。城市化改造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更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推进城市化改造,应当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手抓”。但绝大多数的城市化更多停留在第一步,过多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人口素质、管理体制等的提升和完善,即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一系列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没能跟进。另外,与公共管理缺失有关。城市化能否健康发展,对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城中村存在的很多问题,如公共基础设施的短缺,非法行医、无照经营的屡禁不止等,都与管理不到位或者缺失有关。城中村从“城市洼地”变成“管理高地”、“服务高地”,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四)上海浦东新区“城中村”的基本态势

1992年开始,结合“365万危棚简屋改造”、“三个基本完成”和旧改计划,新区基本完成了内环以内的城中村改造任务。目前城中村主要集中在中、外环范围,亟需改造的还有近80个,涉及居民近1万户、房屋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其中仅中环范围就有17个城中村,涉及2800户、改造面积28万平方米)。“十二五”期间,浦东将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逐步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城市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

二、上海浦东新区的“城中村”——高桥镇西浜头

城市化改造是城中村的必由之路,是改变城市面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在今后一个时期,西浜头的改造目标是通过观念、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改良,把西浜头建设成为设施完善、运作有序、环境宜人的现代化城市文明社区。

(一)西浜头:浦东开发中最早形成的“城中村”

西浜头地处高桥镇中心,紧靠高桥港南岸,原属镇南村第八生产队。区域占地20亩(镇南村被征地之前,西浜头大约150亩),以居住为主,房屋总量超过2万平方米;居住4200人,其中户籍人口377户、1173人,村内有私营企业3家(1家改为出租房、1家半破产、1家勉强经营)、小学1所。

西浜头是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形成的最早一批城中村,可以说是浦东城市化进程以及城中村形成发展的一面镜子。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外高桥保税区和周边区域启动建设,大规模土地征收迅速展开,出口加工、物流仓储等功能开发逐步发展起来,医院、学校、公交等公用设施延伸至城郊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商务楼宇、商品住宅沿村而建,西浜头逐渐被城市包围,形成特殊的城中村现象。

与其他城中村相比,西浜头有其自身特点。从自然肌理来看,西浜头由自然村庄演化而来,这与北京、深圳等地的一些城中村,通过搭房建棚从城市空地上破土而出不同;从人口结构来看,由于离城镇中心较近、租金和生活成本低(每户10~12平方米,每月租金300~400元),外来人口聚集,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3000多人(不包括流动人口),是本镇户籍人口的近3倍,人口倒挂突出,且有进一步加剧趋势;从经济结构来看,队域集体资产数量不大(2004年8队村办企业资产清理,折算后大约2500万),居民收入主要以房租为主(大约有1000间房屋用于出租,居民每月租金收入一般大概1500~2000元,最多的超过8000元),租金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0%,属于典型的“食租阶层”。

(二)西浜头:“城中村”渐进式改良的模式

城中村改造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全国各地如北京、深圳、广州等,都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摸索出“一村一策”的改造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本模式是三种:原地重建型,比如北京海淀区的北坞村,按照先建后拆原则,在村西侧,由四季青镇统一开发建设由43栋住宅楼组成的新北坞村;比如广州的三元里,由村民入股,在自然村原址建造新房回搬安置,同时保存大量历史遗迹。另起炉灶型,比如深圳福田CBD地区的岗厦,通过货币、房屋补偿实施动迁,整体腾出15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局部改良型,比如深圳罗湖区的黄贝岭村,引入开发商对原村进行局部拆除、改建,新增住宅、商业、配套设施、2330个停车位,建筑面积从19万平方米提高到近40万平方米,居民的收益和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

就目前阶段,西浜头的改造更接近第三种模式,改造的方式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一种基于多层面的、综合的社会改良,通过改良建立城中村的管理和运行秩序,带动影响城中村的各种要素,促进城中村的逐步城市化。之所以采取这种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考虑:一个是资金方面,若启动西浜头整体征收,需搬迁居民377户,征收住宅及非住宅2万平方米,以新区目前户均160万的动迁经验数字计算,377户动迁成本需6亿。地块规划使用性质为商业用地,征收后地块全部作为商业开发,以周边区域约250万/亩的土地出让价格计算,该地块的土地出让金为5000万,与开发成本相比,西浜头自身根本无法实现资金平衡。一个是房源方面,以三口之家户均150万平方米计算,共需将近6万平方米动迁安置房,镇域范围内没有可调配的房源。一个是保障方面,村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以及如何承接原来城中村承担的作为社会廉租房的主体功能,都是改造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所以综合西浜头的具体情况,长期来看,条件成熟可以走第二种模式;但近中期的改造,要科学规划、分步推进,不能一迁了之。

(三)西浜头:“城中村”改制+改善的 “两步走”战略

2001年,西浜头正式启动城中村改造试点,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

一个是改制,内容包括撤村建居、资产量化、建立村民社会保障以及村经济组织改制等,打破城乡二元分离的制度痼疾。2004年西浜头完成村集体资产清理,2006年撤队,2008年撤村(镇南村),基本实现了“四化”:1.身份市民化,村民全部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镇保,实行“两保障一补偿”(由征地单位按规定每月为征地劳动力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独生子女费用等基本保障,并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后,不再安排工作岗位,由失地农民自主择业、市场就业)。2.土地国有化,耕地由农民集体所有转化为国家所有,保留宅基地,村民不再具备申请建房权利,但房屋使用权权属不变。3.管理社区化,撤销村委会管理体制,由金高居委会实行统一的社区化管理。4.资产量化,对原镇南村清产核资、估算量化,由高凌投资中心一次性买断,村民实行撤村分配(北京、深圳、沈阳等地的城中村,则转化为股份合作经济或混合经济,实行集体资产二次集体经营)。16周岁以上的成年人,根据农龄,每人每年500元,最高2万元。

一个是改善,即根据城市统一规划,加大投入,逐步改善村容村貌。近几年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缺啥补啥”,解决居民基本的生活、出行等需求。比如教育方面,在新区教育局统一安排下,2007年重新启用原胡家街小学,改名东波小学高桥分部,重点解决外来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比如卫生方面,先后新建2个厕所(投资69万)、27个垃圾箱房;比如公共道路方面,对道路进行硬化,对过去破损的水泥路面、下水道等进行修整(三年投资300多万);比如文化方面,修建占地100多平方米、用于居民活动娱乐的休闲广场;比如绿化,投资27万栽草种树,优化村庄环境。2.完善公共管理和服务,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围合式管理,增加围墙、摄像头等,建立平安志愿者+社区民警+协警的治安巡逻机制,构筑区域治安防控网络。引入物业管理,成立包括计划生育员、保洁员等在内的较为健全的管理队伍,实施统一的小区化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每年设施维护、人员工资等支出超过60万(其中公厕4个人24小时看护,每年运作费用40万;4个人保洁队伍,每年支出20万)。完善房屋、外来务工人员等动态信息采集工作,摸清底数、弄清情况,便于日常管理。3.实施专项整治,加大监管力度。西浜头有出租户250多家(占居民总户数的70%),2家废品站、100多个“四小场所”(小发廊、小网吧、小旅馆、小店铺等),这些地方成为“黄毒赌”和“两抢一盗”案件的高发地,还有消防、计划生育等方面的隐患和问题。城管、公安等有关部门不定期开展违章搭建、无证无照经营、治安防范等整治行动,社区治安有了很大改观。

三、“城中村”折射的“逆城市化”现象

应该说经过10年多的改造,西浜头整体形象、居民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全国其他城中村一样,由于人口来源复杂、居住密度大、基础设施不足,这个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后最早发展起来的城中村,存在诸多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这种反作用力直接影响了其城市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安全隐患众多

比如道路,村宅道路窄小,内部道路几乎没有,多是房屋间距充当行道,平均只有1.5~2米,车辆无法通过,路灯也无法设立;对外道路也极不发达,数千人的城中村,只有一、两处宽度仅5米左右的对外联系道路。村宅中一旦发生火灾、出现危急病人,后果不堪设想。比如房屋,大多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采用的材料均是煤屑砖、黄泥、石灰、竹片楼板等,加上年久失修,漏水、裂缝、发霉等现象普遍。

(二)乱搭乱建现象严重

30多年前建房时,按照当时政策规定每人15平方米、10户为一幢。随着这些年来人口日益增多,村民们见缝插针、几经扩建,原来的平房演变成三、四层的楼房,建筑结构凌乱、门牌编号混乱、布局密集(目前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远低于新区36.2平方米的平均水平),形似“蜘蛛网”、“地道战”,给今后的征收改造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这也是城中村的一大共性。

(三)流动人口过度集聚

西浜头居住的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有其历史原因,处于镇与村交接地方,原是蔬菜区,加上村办企业发达,房屋大规模出租,外来人口一直较多)。登记在册的3000人中,超过60%是16~40岁的青壮年,70%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大专以上学历仅有5人(占比为0.16%),素质偏低、层次不高(北京很多“城中村”,比如海淀区唐家岭、朝阳区南磨房乡居住的多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校漂族”、“北漂族”等),主要以团体集聚形式存在,卖菜、摆地摊、拉三轮,少数在附近小企业打工。

(四)公共配套设施不足

与很多城中村一样,西浜头仍然保留着农村的原初布局, 村内的公共资源是按照原有村民数量配备的。当3倍于原村民数量的外来人员进入村庄以后,一份资源4人分,教育、医疗、环卫、文化等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比如教育,仅西浜头就有200多名小学生、100多名初中生(还不包括附近其他社区),目前村内仅1所小学、20个班级、30多名教师,远远无法满足区域的教育需求。比如公厕,平均每2000人1个公厕的配置,显然捉襟见肘。

(五)社会不稳因素较多

征地过后,农民失去土地,还有就业岗位、生活保障以及集体资产等,从而失去了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随着近年来土地市场的活跃,农民享受不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利益,还需要付出转变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成本,从而使不少失地农民的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上升,集体上访事件频发,处置不当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四、“城中村”困局破解的理性思考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复杂的工作,全国各地的情况又有较大差异,推进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多,如房屋征收、村民社会保障、资金平衡等,不少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针对浦东城中村情况,借鉴其它城市的经验,城中村改造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加大社会保障和困难救助力度

新区每年新征土地7000~8000亩,若按照浦东农民人均1.5亩地计算,就意味着每年将增加约5000名失地农民。土地是农民保障的基石,城中村改造意味着村民的土地将被剥离,附带土地之上的收益、增值、继承等一系列权益将消失,这就亟需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补位。目前,包括新区在内的各大城区,现有的征地补偿政策不足以保障村民的长期生活,加上村民职业转变困难,难以获得等值的市民权利。比如社会保障方面,目前征地农民享受的“镇保”,其缴费水平、增长幅度和待遇设计与城镇职工的“城保”存在很大的差异,养老保险尚未建立个人账户,计发办法也不同于“城保”,医疗保险只保住院和大病(2011年,上海市城镇职工每月人均养老金2026元;镇保养老人员每月生活费903元。2012年,城保每人每月先增加195元基本养老金,再按其缴费年限每年增加3元;镇保每人每月增加100元,新区在这个基础上多增加30元,达到1033元。镇保和城保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十”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城中村改造必须坚持保障先行,在征地的同时,考虑好村民的社会保障,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妥善解决好征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

(二)完善外来人口综合服务管理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它的有效运转和持续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撑,不仅要有“拿手术刀”的、也要有“拿剃头刀”的,不仅要有“戴眼镜”的、也要有“戴安全帽”的。浦东是上海外来人员主要导入区,外来常住人口215万(不包括60多万流动人口)、占新区常住人口41.6%,并且每年还以10万多的速度在增长,他们主要集聚在城中村,成为浦东开发开放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市为这些普通劳动者和建设者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对这部分人群的服务管理,不少城市都开展了一些创新性做法,比如广州的引导式服务,调动屋主、企业、党团组织等多元化服务主体,以“柔性管理”助推外来人员生活融入;武汉探索出“以房管人”机制,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掌握承租人、住宿人的生活和流动情况;上海通过建设农民工公寓或租赁房,降低居住成本等。新区可以借鉴兄弟地区和全市的经验,多管齐下,逐步扩大外来人员享受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范围;通过完善租赁市场、挖掘存量房源等手段,多渠道解决外来人员住房问题;鼓励和引导外来人员参与社区事务等,创造条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破解新二元结构。

(三)加快“城中村”多元配套改造

城中村的产生是一个演变过程。可以预见,随着浦东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村庄成为城中村。就当前而言,加快村庄改造,对基本农田区域内的村庄进行全面综合整治改造,是统筹浦东城乡发展、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也是有效预防城中村产生的重要抓手(新区计划从2010年起5年内区镇两级投入76亿元,涉及17个镇、230个行政村、20万农户,内容主要包括村宅道路改扩建、村宅桥梁改扩建、河道整治、污水治理、低压水网改造、村宅整治、绿化、公建配套等8个方面),要重点抓好每年近4万户的改造工作,让农村、农户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四)创新“城中村”科学开发机制

浦东城中村大多面积不大,但居民多、密度高、改造成本高(比如西浜头),目前实行的土地储备开发模式(由新区土地储备中心作为立项主体,土地进入市场交易之前,完成征收、平整等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后,才能进入市场交易),新区和镇的财政压力非常大。建议加大土地、融资等政策突破力度,在开发主体上,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由镇里先行启动,引入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开发,减轻政府资金压力;在获取贷款上,采取“房地分开”的审批模式,土地储备完成后即可取得权证(目前地块储备阶段不能单独核发土地权证,导致缺少抵押物而无法获取项目贷款),以满足银行贷款条件,从而缩短资金滚动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在房源建设和储备上,针对新区动迁房源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特点(比如高桥镇、高东镇等都是房源缺乏严重区域),通过推进就近安置房建设,增加原有土地容积率(全市一般不突破2.25,广州等地高达7)、扩大普通商品房收储量等办法,切实加大投入,满足城中村开发、重大项目建设等需求。还有征地制度改革,怎样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行合理、有差别的政策等问题,不少地方都有实践。如何总结经验、更好推进,也需要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