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新模式

健康教育新模式

时间:2023-07-21 17:28: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新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教育新模式

第1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活动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主流

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活动水平的高低,心理素质成为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作用变得愈来愈重要,如多种价值观念冲突、竞争的加剧、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淡化以及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的增加。凡此种种,使大学生面对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往往感到心理不适,甚至引起一定程度的心理活动障碍,影响其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因此,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面对现在和创造未来的辉煌。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石浚汉先生说:“人类问题的核心在于人的心,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世界,就必须从改变人心人手。”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适应不良大学生环境的适应不良主要发生在入学后一年内,以女生突出,在这个时期,大学生没有独立生活及在外的经验,远离父母和家乡,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荡,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调整。主要表现为:心情郁闷、感到孤独、想家、对环境不适应、情绪低沉、不思学习级睡眠不好。个别大学生甚至千方百计创造回家的机会,以逃避新的环境。

2.焦虑焦虑是一种害怕、紧张、焦急、担忧和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当人们在面临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或威胁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它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的丧失,罪疚感与失败感的增加等。

3.抑郁情绪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暗自伤心落泪,凄凉悲哀,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不愿与人交往,学习成绩下降,感到处处不如意,甚至悲观厌世,觉得活着没意思,严重时有轻生之念。而过于持久的或过度的焦虑会损伤他们的正常的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等,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因为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学生缺乏心理承受力及应对困难等锻炼,除了学习以外的事,家长一手包办,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虽然上了大学,但心智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大学生面对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不顺心和不适应,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便有了大学生做出过激行为的一幕了。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也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与世界进一步接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也在无形中愈来愈大,他们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大学学习生活很紧张,但一些学生依然感到内心十分寂寞,生活空虚无聊、一些不善言辞、性格内向、不好交际的大学生,更容易感到孤独难忍,或因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感到压抑空虚。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大学生交往是广泛的,有同乡、朋友、师生、异性和社会团体等,影响因素多,同学之间有不同的城乡背景,不同的性格,尤其那些个性孤僻内向或者具有攻击性、反抗性的学生中,他们由于性格上的不合群,而被同学排斥、误解和冷落,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困惑与精神压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艰巨的系统工程,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举办心理讲座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讲座主要开设“大学生情绪调节与控制”“大学生人际困惑与突破技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开展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认知人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学习心理保健技巧,让学生把心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采用多种形式搞好心理咨询工作

实施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如面谈、电话咨询及网络咨询。利用QQ聊天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心里咨询活动,针对筛选出的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在心理咨询办公室进行个别咨询。咨询方法上多采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策略,给予心理支持,注意转变其认知。有顾虑的学生可选择电话咨询和网上聊天。

(三)进一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工作体系

第2篇

引言

如今我们处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受益于网络新技术,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环境,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基于此,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受到的影响

(一)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受到威胁

网络资源共享非常方便,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所以网络环境中有很多不同的价值观与信息,尤其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待世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三观,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很多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鉴定网络资源的能力较弱,就很容易在网络中的不健康的信息所迷惑,不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对与错,价值分析能力受到限制。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趋于紧张

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于外界交流更加方便,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得到宣泄,对于减轻内心压力很有利,但是?@种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并不具备直接交流的好处,如果一直处于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化的交流会使得大学生的面对面与人交往的能力下降,会逃避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交流,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学生还会出现极度压抑、烦闷的甚至是自闭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出现问题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可以在网络中尝试所有在他们看来刺激、有趣的事情,也不用害怕被家长老师责备,或者是被同学朋友嘲笑,这样他们的行为就会无限的放纵,其行为与现实中的差异就会无限拉大,大学生内心的不正确的想法和愿望都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实现,让他们对网络环境产生依赖,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混淆虚拟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最终出现人格分裂,导致行为异常或者是出现心理扭曲。

二、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基本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完善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要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加入相关的思想整治教育课程,促进二者在内容上面的有机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传授正面的网络道德知识,让学生的识别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识别出正确的观念与价值观,避免其心理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腐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学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对于这些学生最好使用比较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对其进行疏导教育,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时,需要将网络心理教育和传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结合,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从而保证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具备健康的心理。

(二)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

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习惯相适应。但是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系统化,所以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与全方面,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首先,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当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站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的问题都愿意通过网站搜索来获得答案,因此可以建立起特色化的、与大学生要求相符的网站,在网站中创建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模块,通过网站吸引大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去查阅网站信息,积极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速度得到提高,让更多地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所以大学生会乐于向网络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问题,通过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其改善不正确的想法和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促进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已经进入到了网络信息化时代,所以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与网络环境不相适应,因此,在新的网络环境当中,为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促进工作队伍的建设,对工作队伍进行心理知识训练和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同时还要将网络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准确而详细的了解,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提出具体的应对办法。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处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众多严重的网络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上网成瘾,或者是孤独自闭等问题,最终导致学生休学或者是轻生等,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并且和同学、朋友亲人的关系更加融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学生性情更加温和,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帮助作用,让大学生能够自觉的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成为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第3篇

【关键词】 初产妇;孕妇学校;多形式教育;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妊娠、分娩虽是产妇的生理现象,但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恐惧、焦虑等情绪改变[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重视生理因素对妊娠和分娩的影响,而且要关注孕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其对妊娠分娩的影响。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正确的心理护理可使分娩顺利、产程缩短、减少难产及新生儿窒息率,为母婴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2]。因此如何做好孕产妇的心理护理就是摆在我们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我院通过开设孕妇学校,采取讲座、座谈以及网上健康论坛相结合的多形式教育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11月在产科门诊预约的妊娠28周以上头位初产妇242例进入孕妇学校作为实验组,年龄21~34岁,平均25.2岁,采取讲座、座谈以及网上健康论坛相结合的多形式教育。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普通护理分娩的头位初产妇223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1~35岁,平均24.3岁。

1.2 方法

1.2.1 专题讲座 孕妇学校设置的专题讲座分别为孕前准备、产前检查程序、夫妻关系对胎教影响;产前保健与监护;分娩过程应对;母乳喂养指导;产后护理;新生儿护理;育婴知识,婴儿的启发与培育等。

1.2.2 座谈会专题 分别为产前诊断与优生优育、高危妊娠的预防和处理、分娩权益。

1.2.3 示范互动实践 分别为产前运动和产后健美;母乳喂养知识与技巧指导;婴儿沐浴和脐部护理。

1.2.4 网上孕妇学校健康论坛 由医院信息宣传科专人维护,由2名高年资医师和2名副主任护师担任版主,配有不同层次的医护人员的成员。每天登录数次论坛,回答不同的问题,以文字和图片等与学员交流,设3个版主分别为产科医生、助产士、爱婴小组以及健康教育栏设置,分别为孕期小知识、怀孕初期、怀孕中期、临产期、分娩过程、产后保健、乙肝妈妈、孕期话题、健康讲座、营养知识、优生优育等11个专题。规定助产士、爱婴小姐及时回答相关问题,产科医生24h内检查网上双向交流内容,及时反馈信息。

2 结果

自从我院开设孕妇学校,采取讲座、座谈、示范互动以及网上健康论坛相结合的多形式教育新模式以来,有效地减轻了初产妇对分娩的恐惧和焦虑心理,使初产妇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和战胜产痛的决心,在临产过程中积极配合,快乐分娩,减少了难产机会,有效地控制了剖宫产率,使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大幅度下降[3]。同时无指征的剖宫产和产程停滞、产程中产妇怕痛导致的剖宫产明显地减少,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3 讨论

影响产妇分娩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心理因素四个方面,而产妇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剖宫产及其并发症具有可预防性和可控制性,因此初产妇的心理因素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分娩虽然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但对初产妇来说,身体要经历一次较大的心理变化,是严重的精神紧张刺激,不少产妇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并引起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而情绪紧张、焦虑还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而抑制子宫的收缩,造成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最终导致难产、胎儿宫内窘迫或产后大出血[4]。《竹林女科》中指出:“心有疑虑,则气结血滞而不顺,多致难产。”因此对孕产妇的心理护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我院通过开设孕妇学校,采取讲座、座谈以及网上健康论坛相结合的多形式教育新模式,使大多数初产妇对分娩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得到了健康发展,促进了产前、产后的顺利康复[5]。本文资料显示,通过开设孕妇学校,采取多形式教育新模式产妇心理状况有明显改善[6],其顺产率明显大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产程时间显著缩短,产后出血量显著减少,表明通过开设孕妇学校,采取讲座、座谈以及网上健康论坛相结合的多形式教育新模式能明显改善孕产妇的生产过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通过开设孕妇学校,采取讲座、座谈以及网上健康论坛相结合的多形式教育新模式在产科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娴熟的技术再赋予孕妇学校采取的多形式教育新模式能大幅度提高产科服务质量[7],关注产妇心理因素并给予及时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护理对提高产科质量,确保母婴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雪.心理护理对孕产妇的干预效果.青海医药杂志,2005,35(10):45-46.

2 李岳岩.心理干预对分娩期孕产妇的影响.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13(5):38-40.

3 许莲琴,吴月凤,曹萍,等.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护理对照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1-2.

4 潘君玲,倪小娟,梅映台,等.女性抑郁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护理研究,2002,16(1):21-22.

5 谷进,刘惠玲,陶欣,等.产前精神因素对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10):615-616.

第4篇

摘 要:大学城空间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空间教学模式集公平、优质、创新、开放于一身,是教学工作发展与变

>> 浅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高职院校《实用口才训练》课程教学设计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状况调查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形式探新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初探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研究 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探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大学城空间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从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的空间课程建设探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反思与构建 设置适合地市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刘洪宇.空间革命一高职院校开放发展的新起点[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曹述蓉.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师角色转变的契机[J].湘潮,2011,(11).

[4]刘翔.大学城空间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民主教学[J].民主教学,2013,(11).

[5]胡梅.因势利导搭建世界大学城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南方论刊,2012,(12).

[6]陈为满,孙士兵,马佩勋.基于流媒体的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的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7]张东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初探[J].甘肃高师学报,2008,(2).

[8]林海春.基于大学城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9).

[9]李秀娟,唐召云.传统思政教学向空间思政教学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第5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道德是在当今社会发展阶段在广大社会成员个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新生教育核心理念内容之一。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参加就业之后的从业工作态度等,都是职业道德核心价值理念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职业院校在校就读学生个人职业素质的前提条件,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具体指在全国范围内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以职业院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基本教学准则[1]。在此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教学理念。相应教学内容的设计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对学生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勇于承担工作责任和乐于与他人团结合作”等方面职业道德素质内容的培养。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构建与以往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方式有较大的区别。在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当中,授课教师以学生作为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中心和主体,自己则作为知识内容的教育引导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作为思想内容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将爱国主义政治思想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在相关知识内容方面的自主探究和实践应用的能力,将成为新型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工作目标[2]。

二、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一)满足与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相符需求。职业院校是教育行业中的一个较特殊的教育院校,职业院校培养的多是技能型人才,其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所以在办学中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比较明确的,即为各个职业岗位输送符合职业要求和标准的学生。不同职业除了专业技能各有千秋外,其同一个要求就是对从业人员有着统一的职业道德标准,因此,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之中提到“爱岗敬业”是每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职业院校教育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各自需要的专业技能外,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及职业观是极为必要的[3]。当代职业院校已经将职业道德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并且从各个方面开展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活动,以此培养适应社会新需求的新型建设人才。职业院校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符合现实要求的,这与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一致的,必须坚持。(二)满足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建设者需求。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符合当前社会对新型建设者的需求目标。职业道德是每一名职业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这既是岗位要求,又是社会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更深刻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按照职业规定标准执行工作内容。职业院校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将职业道德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全面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这是当今职业院校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具体表现[4]。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逐渐提高,从注重专业技能到重视职业道德素质,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想成果。当前社会对新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要求更严格,需要在具备才能的同时,有良好的德行。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认识到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必要性,这不但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还对学校的声誉、发展有重要影响。职业院校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将其输送到工作岗位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造良好的院校形象。(三)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职业院校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强调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与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相符合。当前,我国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并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一些外来观念影响着年轻人的思想。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应当肩负起重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重担,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为社会输送兼具诚信、文明、礼仪等素质的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5]。通过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全面打造“德才兼备”人才队伍,使之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栋梁,这样才能消除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构建真正和谐、友好的社会。

三、有效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队伍人员素质。职业院校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首先应强调教师队伍人员的素质。应该着重打造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到培养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素质水平如何对学生将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引进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才能使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真正发挥作用,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对此,职业院校需要严格规定招聘程序,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时,积极引进业务精、觉悟高的教师,对于不符合教育职位标准的人,应该坚持杜绝;思想政治教师入职后,应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获取最新理论知识,融合各种职业道德规范,为学生制订充实的学习计划,改进课堂授课方法;职业院校应该邀请一些专业学者,到校开展讲座,可以聘请这些专业人士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中的兼职教师,以此提高整体团队的教育水平。(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模式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积极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如果不能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容易引发学生的不良行为,这都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素质的提高。因此,职业院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同时开办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咨询室,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倾诉对象,缓解压力,安抚情绪,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学生保持平稳、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更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习。学校围绕职业素质进行授课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向学生导入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让职业院校学生认识到具备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技能是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向不同的学生灌输该职业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为学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奠定基础。(三)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学生活学活用。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发挥其积极作用,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真正理解握职业道德是什么,能够活学活用。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展开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开展为期1个月的短期实践,让学生提前作为职业人感受社会环境与工作环境,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且直观观察职业人的工作内容和行事准则,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性活动,比如“学雷锋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总而言之,以职业道德为基本核心理念、构建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是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影响下而产生的新型教育手段。只有职业院校相关授课教师真正认识到职业道德核心教育理念在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才能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最终实现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

作者:张伟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魏立娜.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Z1):52-54.

[2]林秉智,林海榕,陈淑芳.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现状和可行性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7-8.

[3]林秉智,林海榕,陈淑芳.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新模式途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4):18-20.

第6篇

【关键词】煤矿;青工;安全健康;模式;探索与实践

0 导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经济持续低位运行,煤炭价格跌至新一轮最低点,外来煤炭大量涌入冲击国内市场,加之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更加苛刻,煤炭企业面临着新的抉择和考验,“越是困难时期越要抓好安全、抓不好安全更困难”的安全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现实改变迫在眉睫。随着煤炭企业的不断建设发展,企业青工逐渐成为维系矿井安全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加强青工安全健康教育以促进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 企业青工安全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纵观现在组织开展的各类青工安全健康教育活动,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大多数都忽视了对青工安全意识、健康理念、标准执行和文明行为的整体性把握和全面化调控,过于从单一方面或单个层面强调其重要性,局限注重于“缺什么喂什么”、“少什么补什么”,而忽略了整体延伸和横向拓展,内容形式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导致在青工教育管理上出现了“急躁冒进”、“拔苗助长”的现象,其结果往往是此消彼长、顾此失彼,让青工感到企业所倡导的安全健康教育只是就事说事,换汤不换药,从而使青工对安全教育产生了抵触心理,造成企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陷入了盲目应付、随便凑付的尴尬境地。

对此,企业必须积极正视青工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抓住青工的思想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工具,以超常理念、超常精力、超常举措、超常行动,加大青工安全健康教育形式内容的创新力度,形成跨专业、同工种、分时间、全方位的青工安全健康教育全新模式,确保每名青工从思想意识上真正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要健康”的根本转变。

2 探索实践煤炭企业青工安全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1 安全健康教育层次化。为使安全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实施,该矿针对不同年龄结构的青工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方法,做到因人施教,增强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譬如:对23-30岁年龄段的青工,特别是新入企的大学生,由于他们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积极发挥“青春创业者联盟”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专门开设安全讲座、召开恳谈会、组织观看事故牌板展,使他们一入矿就形成一种亲和力,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中当事人的违章蛮干行为,在思想上对煤矿安全生产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在今后工作中自觉做到自主保安、正规操作;对30-35岁年龄段的青工,积极开展“学习成才、争先进位”教育活动,引导帮助广大青工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高技能、复合型的优秀人才,以高标准的安全技能保证行为上的安全。同时,充分发挥青年安全健康监督岗重要作用,开展“安全健康提醒青年在行动”、“安全危机教育”等活动,采取青工“一帮一、一带十、一传百”的辐射教育形式,互相提醒,提高群体保安能力。另外,搜集各类事故案例制作安全教育课件在井口播放,充分利用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独特的感化教育,使他们牢记亲人的嘱托和叮咛,在工作中能严格按章作业,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2.2 安全健康教育多元化。坚持安全教育多元化是安全教育与安全生产达到有机统一的条件之一。为切实增强广大青工安全健康意识,规范安全健康行为,该矿将各种安全知识寓于青工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中,并做到常换常新,以鲜活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工,既增强了青工参与活动的兴趣,又保证了活动效果。譬如:在安全教育中一改以往开展抢答赛、演讲赛形式简单、效果不明显的弊端,参照“开心辞典”、“幸运52”、“一站到底”、“最强大脑”等特色综艺节目,创新竞赛模式,将矿下发的一系列安全文件、新版《煤矿安全规程》、各专业的《岗位作业规程》和各类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矿印发的《员工安全幸福指南》、《画里有话》两本安全读本相关知识融入到活动中,推出了“安全健康知识”开心辞典对抗赛活动,使广大青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掌握保障生命、维护安全健康的必备知识。同时,企业还不断创新青工技能竞技互动式学习、“安全多媒体流动课堂”等活动形式,组织青工观看反映井下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的机理、预防、自救与互救安全知识的《新矿集团青工安全教育多媒体培训教材》FLASH安全动画课件,从视觉、感觉、听觉上加强对青工的安全教育,进一步规范了操作行为、增强了事故预防预控能力。

2.3 安全健康教育制度化。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制度,规范青工的学习行为,是抓好企业青工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为促进安全学习培训向正规化、科学化、经常化发展,企业首先从时间入手,要求各基层组织采取青工安全教育“学时计分”的办法,每季集中组织一次青工安全教育活动,对青工,特别是青年安全监督岗员进行安全培训,并建立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要求各基层团组织制定详细的安全培训计划,按岗位、专业不同,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安全技能培训;第三,在学习效果上,为确保学习培训取得实效,每季培训完毕后,分专业、工种实行闭卷考试,并制定严格的考试奖惩措施,确保学习培训不走过场,从而在根本上提高青工的安全技能;第四,深入开展青年读书求知活动,在基层组织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青年书屋”,要求各基层组织借助班前会、“”等时间,集中开展“读书学习日”、“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通过活动,广大青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讲安全、学安全、能安全、会安全”的能力不断增强。

第7篇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阵地,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探索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师范院校;模式

一、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人才的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目前,很多高职师范院校大体都以生命为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规划培育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已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主导,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载体,以课堂和校园为阵地,以幸福校园建设为特色的多元立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仅仅依靠心理课程,很难达到全方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尤其是高职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亟待探索。

二、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一)科学规划,打造健全的心育体系

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总体计划之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落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指标。做到有计划、有经费、有督查、有考核、有总结,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营造健康、健全的育人环境。建立全体、全员、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一,建立由三级组织机构 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级机构是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并指导二级机构开展工作。

二级机构是由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主要通过面向全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收集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

三级机构是各年级心理教育小组,主要由年级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各年级在每班设立一名心理委员,每个宿舍设立一名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定期向班级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时刻关注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2、在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的基础上,开通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3、与辅导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等途径主动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信息;4、通过与家长的联系获得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他信息;构建“学校―年级―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预警体系。

第三,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

1、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建立早预防、早发现的阻控系统;2、针对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建立由辅导员、学生骨干和家长组成的24小时监护系统;3、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高危对象建立由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医生支持的转诊快速通道;4、针对因心理危机问题而休学的学生建立后期跟踪制,指派专人对其提供康复期的辅助心理咨询服务。

(二)优化课程,发挥课堂的心育功能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与管理工作,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职)教师或心理咨询师授课,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课时;做到每两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通过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品质。

(三)活动育人,创设多彩的心育环境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可以开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月”活动。通过举行征文比赛、漫画比赛、心理沙龙等活动,在师生中推广幸福教育,疏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上的诸多问题和困惑,不断提升全体师生幸福感和幸福力。创造条件支持校学生心理社团,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加强规范管理。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面向本班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学生心理动态,进行朋辈心理辅导。

(四)惠及家庭,营造健康的心育氛围

学生的成长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有机结合。学校把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作为整体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视家庭,引领家长,利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日的有利契机,为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围绕如何学会欣赏和信任孩子、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等方面,同家长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家长及时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达成合力。

三、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特色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师范教育是未来教师培养的基础,教师的心理品质和爱的能力关系着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幸福。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各学科渗透等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帮助她们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给予爱,培育爱,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支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参与后续培训和督导,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心理服务;构建“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和专任教师队伍,鼓励、支持辅导员参加培训,力争全部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积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高层次人才。

(三)开设幸福课程,打造幸福校园

在关注心理问题的疏导、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同时,可以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心理素质的培养、师生幸福感和幸福力的提升。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成幸福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心,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幸福课程,积极倡导“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快乐学习”的理念,全面提升师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传播幸福的能力,构建幸福校园。

(四)创新工作思路,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可以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瞻性,吸收国内外心理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幸福教育,在同类学校中发挥了引领、辐射作用,促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永新.职业学校如何开始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教育科学,2016,(03)

第8篇

1我国高校学生健康现状

大学生健康素质的下降与其不良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根据对天津市和杭州市两地近6000名高校学生所做的抽样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疾病预防知识与健身锻炼意识非常薄弱;在课余时间安排上,花在交友、网络休闲、读书、社团活动、影视娱乐、体育健身活动上的时间依次递减;每天课余时间坚持体育锻炼1h以上的大学生仅占在校生人数的13.6%,而花在网络休闲上的时间超过1h的大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66.1%,有13.7%的大学生除体育课外从不参加体育锻炼。

大学生对健康认识出现偏差,健康意识不强,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吸烟、酗酒、作息无常、饮食无规律等不良的行为与生活习惯,过度、过早的透支健康。同时大学生在传染病防治知识、青春期卫生问题的处理、成年期疾病的预防及意外作用伤害和急救等方面的知识也相对薄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10%~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碍已成为学生退学、休学等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导致学生自杀倾向的产生。

2我国大学生健康意识欠缺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体育运动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并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赢得了世界赞许。但是大学生群体中,热爱体育运动、投入健身运动时间较长、了解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知识较多的人相对不足。一部分大学生既缺乏疾病预防知识,又缺乏自我保护的健康意识。导致大学生健康意识欠缺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不足,生活在和平富足的年代,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青年时期健康投资的长远价值;二是制度安排缺失,高等院校大多没有作出科学、系统的制度安排去引导大学生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三是网络的诱惑,丰富的网络资讯与娱乐占用了大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不足。李海红等调查发现,22%的北京市高校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没有一所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网络教学。

3加强高等院校健康促进的对策

学校健康促进是近年来在全球兴起的健康促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学校内,所有成员为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包括设置健康教育课,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等,以促进学生健康。实践证明,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第一,科学设置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的任务主要由健康教育来承担。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应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争取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普及。基于信息化建设平台的健康教育网络教学体系,适合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作为一种适合大学生人群的健康教育新模式来尝试。

第二,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教育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经常、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邀请知名医学专家、健康促进专家走进高校、走进大学生,广泛开展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知识普及教育;邀请取得佳绩的运动员、优秀的航天员、科学家、企业家等走进高校、走进大学生,让大学生深切感悟体育健身的乐趣及其对培育强健体魄、坚强毅力、良好习惯的作用,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对个人全面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长远意义。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树立“健康第一”的高等教育健康促进理念。深入开展大学生健康促进的科学研究,探索适宜的健康促进方式、方法;改进高校评估办法,以制度安排确保大学生拥有充分的体育健身活动时间;安排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在大学校园营造体育运动风尚。

作者:顾思冬袁山林李学军顾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天津市健康教育所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德育教育;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4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95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而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清现实,着眼未来,勇于探讨,不断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优秀人才。学校德育教育既要做到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还要做到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以何种德育方式为先导进行教育活动,把握德育教育的现状,探索提高德育教育水平的新方法。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详细阐述新时期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德育教育内容枯燥单一,与现实生活脱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封闭单一的德育教育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现阶段的学校德育教育无法与现实生活产生密切的联系,往往只是教师将提前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讲给学生听,至于学生有没有听懂并不重要。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使德育工作陷入僵局,课程的育人功能被忽视。还有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过分占用和挤压德育教育的课时,使得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教师要想德育教育成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就必须顺应潮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德育的开放性,增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二)德育教育重视管理,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很多学校里,把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放在对学生的行为和纪律教育上,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性培养,对德育的理解不透彻。其实,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格,以美好的情感和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实并非如此,学校只注重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只要学生犯错就会给予相应的惩罚,使得学生变得唯唯诺诺,没有活力,久而久之就成了学习的工具。学校的这种做法使德育教育成为了管束学生行为的规则,失去了德育的真正作用,教师的教育使学生感到不满,因此,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三)德育教育高要求与低投入现象日趋明显

如今,一些学校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现象明显,将师资投入到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上,使优秀教师扎堆,而对德育教育则关心甚少,很少举办德育宣传实践和讲座等活动,致使德育工作开展困难。但是,学校又要求德育教育要形成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因此,高要求与低投入的矛盾就成为了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学生家长对德育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就是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至于德育并不重要。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也是德育工作开展不顺利的重要原因。

二、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工作必须要勇于接受挑战。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必须把德育与智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的目标。此外,学校要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严格的德育考核制度,构建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模式,形成“道德长城”,争取把学生培育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用自身的魅力感化和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德育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

(二)不断优化德育教育的内容,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德育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教育内容,增加对爱国主义、社会道德、父母亲情等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德育教育新局面。同时,德育教育还必须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逐渐成长。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改变“小课堂”封闭的教学现状,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不断优化学生的道德行为。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或者纪念馆参观学习,感受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及革命先烈的壮志豪情;还可以组织学习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提倡文明出行、宣传环保知识等,培养学生养成社会服务理念和关心社会的高尚情怀。

(三)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矛盾,寓德育于活动中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矛盾,正视德育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德育在各个学科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影响,收到理想的效果。新课改明确提出德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奠定基础。每一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实践中,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创德育教育新模式,建立校园网站或者校园论坛等网络互动形式,让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坚持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模式,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德育的真正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德育水平,从而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第10篇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文章拟分析新媒体的特点及大学生心理健康规律,旨在探索新媒体时代下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创造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概念逐渐充盈了我们的感官系统。新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为依托,以有线或无线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送的一种媒体形态。毫不夸张的说,新媒体的出现革新了人类生活方式。新的文化体系给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然而,机遇从来都是与挑战并存的,“互联网+”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街小巷,只要在新形势下把握好要点、掌握好方法、创新好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春天一定会悄然来临。

一、辅导员应学会运用新媒体平台“察言观色”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按照此理论,当今无孔不入的新媒体则具有将人类所有感官综合性延伸的趋势。新的时代向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在“微”时代下辅导员没有敏锐的媒体直觉和洞察力是绝对不符合与时俱进的职业发展要求的。因此,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针”,一定要学会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会通过网络社交工具来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了解学生的需求、想法和行为动机。只有这样,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才能顺利畅通的从这个“针”的针眼里穿过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察言观色”。

(一)从微信朋友圈看学生的心理状态

微信的诞生使人们成为了指尖的奴隶,大学的课堂上、图书馆里、食堂饭桌前,大量的“低头族”摆弄着手机,刷着朋友圈,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被年轻的大学生所青睐,他们习惯于通过朋友圈来了解周围人的生活、通过公众号来了解当今的世界。与此同时,他们也习惯通过微信朋友圈来发表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心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且感性往往大于理性,因此当遇到问题时他们第一个想法往往是发泄,由于微信朋友圈具备实时性、及时性、便捷性等优势,往往会成为他们发泄的最佳途径与第一选择。

(二)从个人博客博文看学生的成长历程

与微信朋友圈的碎片化信息展示模式相比,博客的特点在于它的稳定性、持久性、全面性与深刻性,不是每一位同学都有博客,因为在以“快消模式”为主导的当今时代,只有内心足够沉静或情感极度丰富的人才会长期的坚持热爱博文写作,所以我们应当关注每一位拥有博客并且能坚持在上面写作的学生,他们应该是与众不同的。从或青涩或成熟的文字中,我们会了解到他的过去、他的梦想、他的家庭、他的爱情、他的挫折、以及他的彷徨,同时我们还会收获到他成长的轨迹,通过阅读他几个月来、甚至几年来的博文内容,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他的思想脉络与心理发展曲线。

(三)从微博使用情况看学生的兴趣爱好

微博与微信都是“微”社交的代表,但二者也有鲜明的区别,如果说微信像是一部现实剧的电影,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和生活,那么微博则更像是一面镜子,它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和场景。一些社会上热议的热门事件和话题往往都是在微博上率先爆发出来的,比如“叶良辰”事件和明星离婚事件等,我们的大学生群体对这些公众事件所持的态度会在他们转载、评论的微博中有所体现,我们的学生所关注的微博好友、大V的数目和类型等直接反映着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是个人价值观的折射。

(四)从播客、小咖秀的作品上传看学生的气质个性

随着互联网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播客、唱吧、小咖秀等能够展示用户才能、彰显气质个性的软件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群体的手机或电脑里,他们时而在“播客”中发表一段个人感彩强烈的言论,时而在“唱吧”里高歌一曲反映当前心境的曲目,时而又在“小咖秀”上来一段激情四射、惟妙惟肖的COSPLAY。这些五花八门的软件、丰富多彩的“节目”类型为我们全方位了解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平台和渠道,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个人秀了解学生的气质、性格、品味、心态和习惯等。

二、辅导员应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谈心谈话”

过去,辅导员谈心谈话只能依靠面谈,随着手机的出现和普及,短信谈话也成为了主要谈心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兴盛,辅导员谈心谈话的平台开始走向多元化,新媒体平台为我们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工作提供了便捷的窗口。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谈心谈话工作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隐匿性

许多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扰时其实并不是不想寻求辅导员老师及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帮助,他们其实非常想找师长倾诉苦闷和烦恼,但由于担心“自我暴露”,所以常常放弃了心理咨询的念头。现在的高校全都配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前去心理咨询的同学并不多,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同学们对面对面的谈话与咨询服务有所顾虑。新媒体社交软件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虚拟性,ID可以随心情而设定,学生出现心理困扰时可以匿名找辅导员老师或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倾诉,这种方式缓解了面对面说实话的尴尬,交流的真诚性会大大提高,也从而激发了学生与老师交流的主动性。

(二)实时性

新媒体的标签是快速、及时和便捷,新媒体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即便是天涯海角,也仿在指尖。只要一段语音、一个视频连线、或者简单几个文字输入,我们就可以与学生以秒速取得联系,这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无论对学生还是辅导员来讲都是双赢的沟通方式。在对特殊问题学生的关注和追踪方面,新媒体的实时性同样能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MSN等社交平台密切监控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行踪及心理状态、情绪起伏,甚至在情况危急时可以用一些专业的定位软件等追踪因心理问题而导致行为异常、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的运动轨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争取时间即等于争取生命,对事件的早期干预大有助益。

(三)平等性

有调查表明,学生喜爱“陪伴型”辅导员远远胜过“教导型”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应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在我看来,陪伴职能、引领职能和关爱职能是新时期辅导员的三大职能,那么如何发挥好这三大职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朋辈辅导员广受欢迎的核心是二者间是平等的,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尊师重道,这使许多同学在现实中不敢与辅导员交流,这种状态下根本不可能达到所期待的谈话目的。然而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无差异的,很多同学可以更轻松地与辅导员老师交流,易于吐露心声、发表感慨。因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辅导员,应学会使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风格与他们交谈,善于使用网络表情等拉近师生间心灵的距离,学习更新互联网知识与技术,做学生的知心网友,进而成为现实中的朋友。

三、辅导员应着力开创打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网络的媒介平台,多种形式、多样化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测试、心理诊断和网上心理咨询等项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它不仅指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还指网下针对网络影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它不仅包括网络空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

(一)建立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我们应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网络宣传和普及,构建综合性、服务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首先,此网站将实现心理健康资源的全面共享,为借鉴交流心理知识提供了平台;其次,浏览网站有助于增强教育客体,即学生学习心理知识、了解自身心理状况的自主性,对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作用;再次,此类网站可以具备“慕课”功能,可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的预习及自学提供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慕课”模式的开启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革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探索完善大学生线上心理相关服务

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新的使命,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我们应探索多种方式实施大学生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基于网络的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即线上心理相关服务。比如,我们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聊天室心理咨询、QQ心理咨询、E-mail心理咨询、BBS心理咨询等来进行个体咨询,这种咨询方式的优势是隐秘性好、强力渗透性和强互动性。另外,我们还可以进行线上团体咨询,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心理互助体系,该体系以参与式为基础,强调实践,注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适,能有效调动大家助人的愿望,在团体氛围中帮助教育客体走向心理成熟。

(三)研发使用心理健康相关APP软件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日新月异,大量手机APP软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所涉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急需一款真正了解他们需求、能够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手机APP,手机APP应能够读懂大学生群体的“心语”,集心理知识、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心理涂鸦、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故事等诸多内容于一体,形成一个自助———互助———助人的正循环,体现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寻求优秀的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打造专业可信的服务团队,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四、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我们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开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我们除了需要扎实的掌握教育学及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注重实践经验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在新常态下,我们应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新兴网络软件,不断探索“互联网+教育”的运作结构和工作功能,并逐步提高有效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稳步走向专业化、多样化、层次化。

作者:吕妍 马小晶 王军胜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磨炼,典型的心理特点是:热情活泼与沉默孤独并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爱追求新鲜感,心理承受能力弱。与此同时,他们是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喜欢在网络上追求新鲜感,寻求刺激,学习能力强,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新事物。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传媒逐步“碎片化”。传媒“碎片化”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影响下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念、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等。因此,这种背景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

二、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认知水平失衡

传媒“碎片化”环境中的信息丰富而庞杂,大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涌入大学生大脑,当外界的信息输入量超过正常的负荷,就会造成大学生的思维混乱和心理压力。在各种价值观互相交织的特殊发展阶段,大学生容易出现抉择失据、认同缺失等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出现心理极度“失态”和失衡。

2.价值取向功利化

传媒“碎片化”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根本差异之一在于传播内容的公开性、不可控制性。尤其是网络文化中包含的西方生活理念,对上网的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青年人的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就会被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所替代,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出现向世俗性、功利性价值目标偏移的倾向。

3.人际交往能力弱化

传媒“碎片化”环境下,人际交往多依靠文字描述或者声音来判断对方、想象对方,这导致部分大学生被对方的文字信息所迷惑,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片面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仅依靠虚拟的人际交往寻求安慰和满足,将会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这无疑将造成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导致其自信心下降、情绪低落,甚至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1.传媒“碎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

大学阶段是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需要在这个阶段明确自己、接受自己、完善自己。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与传媒“碎片化”相伴而来的是丰富、便捷的资讯,不仅有效地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更拓展了他们心灵空间,为大学生逐渐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心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2.传媒“碎片化”开辟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

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但这种传统的方式覆盖面窄、影响力有限。而传媒“碎片化”时代拥有信息传播渠道新颖、丰富的特点,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空间,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警功能得以增强。依托构建信息沟通的有效载体,能极大地打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空限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化。

3.传媒“碎片化”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部分大学生不愿意或不敢去进行心理咨询,也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此,借助传媒“碎片化”时代的特点,有效融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一套全面的、立体的心理信息库,提供网络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论坛等方式,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

四、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举措

1.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

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院系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Ⅰ级网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包括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心理工作队伍教育培训以及科研和校际交流等,并有效组织实施;Ⅱ级网络为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和大学生心理科学协会,由学生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信息资料搜集和反馈并组织实施有关主题实践活动;Ⅲ级网络为全体学生干部,在接受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负责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扩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突破局限性,要将工作对象由个别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目前高校心理教育中心大都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除了接待来访的学生外,即使是主动策划心理辅导活动,也更多的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等内容。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关注大多数没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心理需求往往更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紧密挂钩,满足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借助传媒“碎片化”时代的优势,系统地将心理学引入到大学教育中来,提高大学生整体身心健康的水平。

3.借助网络技术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心理教育活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当充分依托传媒“碎片化”时代网络的优势资源,有效发挥网络间的交互功能,在资料收集、问题反馈、效果检测等方面进行整合,建立完备的心理状态监控系统、学生发展综合档案系统、心理检测预警体系,实现动态化监控。通过对学生入学心理状态的检测,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建档、分类及相关跟踪调适,建立大一新生心理档案和开展大学适应性教育;通过细化分析二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方法,建立相关辅导机制,对大二学生进行学习科学及思维科学教育;通过分析三年级学生性格中的优、缺点,并组织人员有效跟进辅导,建立大三学生自我同一性训练;通过择业、就业心理辅导及挫折训练,提升大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整合新媒体推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在传媒“碎片化”时代,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并逐步完善数字传媒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的信息整合,以充分挖掘和发挥数字传媒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载体和楔入功能,依托校园LED、学生PC和手机等移动互联终端,通过设计研发系统软件、主题网站,搭建覆盖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微”电影、“微”视频、“微”动画等“微”信息的网络传输通道,构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的交流、互动环境。

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出现了新的问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外,更为重要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各高校应结合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时的特点,不断尝试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郭智勇.传媒“碎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48.

第12篇

关键词: 发展性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心理教育,它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它的目标是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心理机能的优化、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发展课题;它认为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心理教育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中心。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适合系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我们正在积极努力的工作。结合近年来系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我系正在构建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一个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中心

我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这一目标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从发展性目标来看,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层面,通过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从干预性目标来看,通过对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疏导、矫治,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三个结合

1.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1)开设培训教学,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方面,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原则的。我系开设了心理社团的课堂教学、心理委员的系统培训和参加心理知识竞赛的专题培训,每年都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心理讲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的个性,提高心理素质和防御调节能力。我系连续两年选拔出了代表学院参加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的主力队员,并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这也是我系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显著成果。

(2)开展课外教育活动,多渠道宣传心理知识。

课外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充分利用系部的多种宣传媒介,如宣传栏、系部网页、简报等,面向全系学生,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营造校园心理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每年的5月份我们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月系列活动,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心理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寓教于乐,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咨询与自助相结合

心理咨询主要是面对学生个体,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和需要心理援助的同学给予必要的疏导和帮助,以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同时,心理咨询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咨询人员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和技能要求。我系目前专职辅导员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拥有了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队伍建设上充分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可以对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

我们应当重视有问题的学生个体,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群体应着眼于全体学生,针对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的中心。一方面,我们开展各种主题的团体辅导,如班主任在班级开展团体训练、心理协会举办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等等,通过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同辈教育力量,进行同伴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教育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加强同学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

3.教育和指导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它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调适与矫正,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发挥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我们以板报、网络等媒介为宣传手段,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和功能,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习得心理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我们将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域从心理辅导扩展到对学生学业、职业的指导上,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作用和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增强情绪调控能力、开发自我潜能、从容面对就业,在学生的学业生涯指导、职业生涯指导等方面充分渗透,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三、四个层次

从教育层次上,我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即心理普及层、心理咨询与辅导层、心理治疗层、心理研究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心理普及层

心理普及层是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和预防基础,也是我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向和内容。主要通过开设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培训、心理社团、成长小组、心理宣传月活动等,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使学生高度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心理咨询与辅导层

咨询与辅导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和实现学生心理成长的关键,该层次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如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择业,等等。可以通过个体咨询、电话、书信或网络咨询、团体辅导、工作坊、素质拓展训练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目的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碍,发挥个人潜质,促进个人成长。

3.心理治疗层

心理治疗是心理健康保障的深化手段,也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保证,它主要是针对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已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转诊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以消除心理疾病。

4.心理研究层

心理研究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理论保证。该层是指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学生开展相应的研究,我们鼓励所有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如对“入学新生的心理状况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研究”、“毕业生的心理研究”等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找出这些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四个层次”是我系构建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条适合系部实际情况的教育模式。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相信这个教育模式会更加合理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章世清.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科教导刊,2010,(10)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