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学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了这么长时间,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也宣传了很久,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什么变化么?就笔者所观察而言,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为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该如何走的问题作些思考。笔者在此冒昧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教学目标设置上要做到简明扼要
人们常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可是结果就不那么如人意,于是有人提出要给语文“瘦身”“减肥”…… 那么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呢?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就需要我们有的放矢地设定简明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标”,让教学显得有序而有效。有了它,教师的教才有方向,学生的学才有动力。在我看来,简明的教学目标,就是不能贪多求全,目标不能太大,更不要提空洞含糊的要求。首先我们要立足文本特点,分析文本的教学价值,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符合新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使教学目标在细节处落实,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最后,教师要在教学总目标基础上,明确每一节课应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我认为一堂课,只要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就是一堂好的课。
二、教学内容取舍上要做到简约凝练
有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语文课应该教些什么?崔峦老师曾告诫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咬定’语文的‘本真’不放松,要注意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果教学面面俱到,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要素,学会取舍,简约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学科的课文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很多时候,需要教师钻进文本,更要跳出文本,对“课文”进行“二度开发”,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合理剪裁。根据教材的体裁、语言特点、段落结果、表达方法等不同,进行有效的“取舍”。有的适合个性朗读、读中品味;有的适合品字读句、深化内涵;有的适合内化语言、提升认识;有的适合挖掘空白、读写实践……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要选择适合该文本的教学手段,即学会取舍,学会重组。
三、教学环节安排上要做到简练高效
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课堂似乎开始追求精致,追求完美,追求滴水不漏的环节设计,追求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注重步步紧逼的教学引导,一切都在精心“预设”之中,使得教学成了流水线式的操作,只有按部就班,少了动态生成,更少了几份精彩。
而我认为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教学环节应简约一些,简约的最高境界绝不是简单,简约是一种境界,背后是大气、智慧、深刻,这样的课堂往往带给学生余音袅袅,智慧碰撞。简化的语文教学是有足够底气的语文教学,决不是看似什么都训练了而实质上什么都没有落实的语文。比如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注重写字指导,强化基本能力,重视词语教学,让教学扎实有效,注重学生对文本整体概括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及时补白,链接课程资源,适时练笔,拓展实践等。
四、教学方法应用上要做到简便灵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便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教师教学就是要力求“化繁为简”,语文教学更应如此。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按照课程改革要求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教学工作,全面有效促进教学成效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建议进行简要论述。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精心设计与组织课堂教学。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去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去应付随时出现课堂应急事件等,这都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去分析学况、教材及如何去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我们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这和传统教学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要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自己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来进行落实。如此,才能在教学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来进行落实。教学中应该指明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取舍,不必面面俱到。一切教改的核心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所以设计好每一节课的中心教学目标是关键。
2.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演出: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学习场景,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动手、动口:书写、朗读一些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名言警句,感悟其中蕴涵的感情、意义。开展一些活动:交流、讲故事,举办辩论赛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教学
一、摆正位置,和谐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摆正位置,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师生彼此尊重,双方在活动中互相受益,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学科交融,拓展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本身,也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之间的单向联系,而应该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密切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开放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单纯、孤立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立体化,并引入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和语文知识沟通交流,形成立体网络。例如,在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和《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渗透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且会增加学生地理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三、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新课标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每个学生或者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的不同,或由于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参差不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普遍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使这样一个学生群体能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教师的教学下语文素养都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唯一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分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预复习和练习作业以及考试和评价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学,实现均衡发展。
四、情感教育,陶冶高尚情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时时刻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温暖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可以说,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越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学会用作者的人生经历发现自身,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开展活动,促使语文生活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要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必须开展语文活动课程,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首先,开展语文活动课程,就要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它涉及语文应用的所有领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学生是活动课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觉参与、自我活动。这样,学生便能在各项具体的活动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直接感受、体会和理解生活的本质。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学习内容的印象,还切实提高了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曾慧.试论情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2012(01).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农村中学;反思;评价标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基础教育大改革已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其改革意义更是深远。我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边“充电”,边努力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在积极探求新课改下的农村语文教学之路中,我也有诸多反思,现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走进语文课堂的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走了样。首先是教师现状令人堪忧。农村地区,教师年龄老化严重,一辈子穿惯了旧鞋,走惯了老路,现在却要他们换新鞋,走新路,确实勉为其难。更何况受条件限制,岗前培训每个农村学校一次也只能选派几名骨干教师参加,剩下大批的一线语文教师就只有通过一两节公开课、示范课而“东施效颦”了。新课改在部分农村学校成了极少数青年骨干教师追求的事业,成了上示范课、公开课才展示的窗口。其次是学生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开发培养,应该贯彻其学习的始终,而不是进入新改革年级的学生才注重培养的。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刚刚经历了从“非课改”到“课改”两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习惯了课堂上被牵扯着鼻子走,习惯了老师讲,学生静静地听。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旦教师真正走下讲台,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交流时,除少数学生有不乏见地发言外,更多的便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学生的“一言堂”就真的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吗?
为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同时还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途径,学会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二、落实新课程评价标准的反思
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工具价值。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由此走上“应试”的轨道。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明显感觉,新的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一时还难以让学生、家长接受。他们都已习惯了关注学生结果,习惯了“以分论英雄”。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洗脚进城,其子女也要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进城读书。农村中小学在学生生源悄然流失的条件下,学校也不敢轻视家庭、社会的反响效应,导致一所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学校既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又要满足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真可谓难啦!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到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反思
语文新教材与传统的语文教材最大不同就是增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全新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语文作为母语,课程资源丰富多样。然而,在实际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过程中,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又常常而对许多尴尬。如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经常提到“参观访问XX工厂”、“到学校图书室或网上搜集XX资料”、“课外阅读XX名著”等等。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有的连语文教师还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上网查资料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部分农村学校因资金短缺,图书室藏书数量较少,不能满足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需求,因而学生上图书室借阅所需也一时难以实现。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此广大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综合性学习活动。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因地制宜地开掘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大自然,努力将语文教学带出课本,面向大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家庭。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之中,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之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语文课程观,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锻炼自己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目光,提高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要调动学生留意身边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同时广大农村教师更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充分科学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
诚然,改革的阵痛终要过去。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力支持,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农村语文教学定能奏响“潮平两岸阔”的壮美旋律。
参考文献:
一、实行探究式教学改革的基本背景
1.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
科技信息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素质辨别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反映在缔造核心生产力的教育领域,必须对传统模式作出新的调整和改革,不断培养具有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社会性人才。教育领域据此提出了“素质教育”。初中语文作为基本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教育本身还是在发展需求上,都负载培养具有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大职责。因此,对初中语文探究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既有必要又有义务。
2.学生终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教育本身具有承前启后、开创未来的社会功能,其根本职责就是培养各种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就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是未来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掌控者和发明者。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学生不能只是学习者,还应当是教学相长的促进派。因此,无论是在社会发展、教育发展还是自身发展的多重推动下,加强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养成,特别重要而且非常必要。再者,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创新和能力发展的形成期和活跃期,接受力和可塑性都比较强,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探究意识和能力,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且受用一生。
3.革故鼎新现状的迫切需要
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虽已多时,也取得令人欣喜的许多实效,但是在教学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状况尚未得到彻底的改变,部分学校和教师也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他们把素质教育只是放在口号上高声呼喊,或者作出一些“陈酒换装新瓶“的表面举动,其实质还在从事“新稻陈做”行为。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依然以“教”为主,教师 “津津乐道”而学生“惯于教化”;作业依然实施“题海战术”,繁重课业让学生不堪忍受;在教育管理上,教师一如既往地担当起“教父教母”角色,依然讲究“师道尊严”和“弟子规”,等等。如果这种现状不加以有力革除,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能力、创造意识依然“永无天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效也只是“牛车蜗行”而已。
二、克服探究式教学的两大前提
还原学生主体地位,实行探究式教学改革,绝不是大刀阔斧、行即见效的轻易之举,这是一个从教育体制到管理、从教育思想到教育行为的“全面推进、综合治理”的复杂性工程。对此,学校和教师应当解放思想、身体力行,冲锋在前、扬鞭奋蹄,为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贡献心智和力量。
实行探究性教学,要克服两大前提:一是师生之间关系疏远的障碍,一是学生之间因个体差异形成的障碍。为了克服它们应采取措施:一是全面树立新型理念,构建民主和谐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努力掌握其心理状况和发展趋势,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与问题。要善于协调和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与关系,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亲如一家”的集体温馨。要着力建立良师益友的教学氛围,即使在学生犯错或发生问题之时,也要本着宽容的心态不武断、不粗暴,给他们悔改的权利和机会。二是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人的能力有大小、发展有先后。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要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表扬,不能打击、摧毁他们的兴趣、热情和信心。正视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加以区别对待,更不可“筛选”、“拒绝”和“淘汰”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根据学习能力因人施教。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后进生和问题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并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爱,尽量挖掘和放大他们的闪亮点,以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
1.问题设置要突出目标性和争议性
设置问题和引导学生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必备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问题设置的质量对探究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质量较高的问题,既能激发探究兴趣,更能让学生从中收获知识;反之,问题设置过于随意或质量不高,探究教学就变成可有可无了。如有的教师在《陋室铭》一文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是“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于学生早已形成思维定势,因而问题毫无争议性,不具有可探究性。如果设置成“有人说古时候圣贤者辞官退隐,其目的是想博得朝廷赞赏和世人赞誉,实际上是在实施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这样的问题就容易引起探究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对此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后会对相关事例进行查询和论证,这才是成功的探究式教学,才能让学生从中收获多多。
2.以自主学习和学生讨论为主
教师在全面掌控教材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对探究议题甚至探究课文要实行“精讲”“精选”。学生能够自行解决或已经掌握的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讲课中不和盘托出,不面面俱到,留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所谓精选,就是对某一单元内容相同的教材,可以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实行教师精讲和学生探究相结合,认真教会学生“抓鱼”方法,其它的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的启发和点拨要看好火候,下“及时雨”,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在教学《林中小溪》一课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向学生介绍这位世界文学史闻名遐迩的前苏联作家的创作风格,并有意选择作者创作的《跟随神奇的小圆面包》、《在隐没之城的墙边》等一些作品拓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对《画山绣水》、《飞红滴翠记黄山》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从写景的角度选择材料,为学习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拓展自主学习形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教材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实际的生动实例搬进了课堂,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讨论答疑替代了死记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这些可喜的现象,犹如一场及时雨,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生命的绿洲开始出现勃勃生机。但是,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新课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等等。这些现象表现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一、课堂教学拒绝“作秀”
1.公开教学,要摒弃虚美化
有的学校公开课已经或正在变味,成为学校及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为了上好公开课,得到任务的教师会早早做好准备,反复操练直至烂熟,有时还请别人帮助设计教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包装。为了这节课,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谓殚精竭虑。
迎合评课者(观摩者)的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教育手段“八滥”化 ——滥用多媒体,滥用读写结合,滥用学生讨论,滥用师生表演,滥用课外文章拓展,滥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滥用教师引导,滥用充分准备进行彩排。
2.平时教学,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单一化
传统体系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避免灌输——接受。如旧“八股式”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分析——概括段意——归纳主题——语法修辞——写作方法”。就连充满感情力量和丰富思想的文学作品也以这种模式教,原本灵性的文本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让人昏昏欲睡。
3.课堂控制,保证教学有效实施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要注意分析课堂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成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总之,课堂控制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课堂管理的知识、原理、技术,并在实践中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二、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不可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擦出了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但是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不注意就流于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后进生仍然缺少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
1.活动开展流于形式
一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课堂“热闹”与“活跃”的表象,或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管问题是否适合合作学习,导致一些没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甚至根本就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充斥课堂。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过难,学生的交流讨论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仅就问题的表象展开讨论,思维趋于“浅化”。合作学习中问题过难或偏易都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无法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2.活动开展草率匆忙
有的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往往在出示问题后,就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种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匆忙展开的讨论,一方面由于学生思考不够成熟,导致讨论流于肤浅;另一方面使那些思维较慢、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要么默默无语,充当听客,要么坐享其成、人云亦云,助长了他们学习的惰性和依赖性。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解决不了疑难,也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时学生的讨论才刚刚开始,教师又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叫停。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意犹未尽的缺憾,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缺少明确的任务分工
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汇报一下学习成果就算完成任务。这样的讨论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没有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程度的差异,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另外,一些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由于对各小组成员应担负的角色没有明确的定位,使学生在学习时缺乏明确的分工,无法承担起应尽的任务,整个课堂处于无序混乱状态。
三、现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提示框”要很好地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语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这些提示语文字优美,生动精彩,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读了以后的确让人产生一种急切地想要阅读课文的冲动。
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这里说的朗读,主要是指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品析,指的是品析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
背诵、默写绝不可忽视。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几十篇(首)古诗文背诵外,每一册的课文,对于现代美文的背诵要求甚少。重视背诵,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作文、口语交际要灵活多样
各册教材将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别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之中。阅读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片断式的,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系统的、整篇的。但是,大作文训练如果按部就班,其数量显然是不够的(每学期6次)。一线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写作活动(大作文每学期至少要8次)。
四、忧虑与困惑
1.农村教师的压力过重
参与课改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心理负荷过大。概括起来,有三苦:备课难度大——艰苦;精神压力大——痛苦;体力消耗大——辛苦。
精神压力重。我国有一句古话:“百无一用是书生”。某些时候,这句话对教师这个群体而言尤为确切。许多教师心里明白,一旦下岗,一旦淘汰,自己真的是百无一用,大多没有一技之长。因此,有些领导就像企业老板警告职工一样警告教师:“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事实上,在现有条件下,一个有良知又不能跳槽的教师不可能不努力工作。从早到晚,一边要上课,一边要改革;一边要集会培训,一边要写材料备课;一边要教育教学研究,一边又要做学生思想工作……
经济压力重。为了评职称,教师要参加继续教育,计算机、英语等各种培训接踵而来。要成绩、要培训就得交钱,每年总要几百几千的,自己掏腰包,不交钱就不给成绩。暑(寒)假、周末本来是教师正常休假的时候,教师可以看看书,游山玩水,调整心态。可是很多地方的教师可以说从来没有安宁过。
2.课程资源分配不均衡
农村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山区学校,无论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力量,都存在着明显差距。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料、设备、设施等资源严重缺乏,给教师的备课、上课带来了不少麻烦。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新课程、新教材仍处在实验阶段,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的问题,究竟是专家说了算,还是教师说了算?笔者以为,应该让我们的一线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权。教师在实践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初中教学工作由于受到中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应试知识点教学过于注重,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由于对语文教学研究较为浅显,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多数学生整体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本次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学不断推进和深入后,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重大的成效。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核心在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空间以及研究教学对象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成效。
一、优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的大背景下,初中教育教学手段的革新进度越来越快。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路技术、多媒体等技术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也逐步应用到多媒体技术。但是,对于这一新型教育手段的认识存在着差异,一些教师还没有全面认识到多媒体的意义,认为只要将规定的知识点讲完就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对于这种高端的教学手段完全没有必要运用。新课程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接收到更多、更丰富的有效资源信息,尽量地增大教学信息容量。但是这个要求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即依靠挂图、小黑板等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展示出有限的信息。而作为现代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能够融合大量的语文教学信息,并通过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手段将这些教学信息展现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课堂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改进教学模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性目标的记忆,而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常常被忽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采取单向的传授方式以及机械的巩固训练,使得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无法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十分必要。为了充分激发出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思考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创设有效载体,发挥自身的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类型师生双面教学活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成果典范之一就是通过采取小组探究的模式,语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采用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将他们分成多个小组,把教学要求设计为思考题的方式,并指导学生进行探讨合作,在重要问题上进行实时引导。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让各小组对探讨内容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点评,对于不好的地方进行完善,好的地方进行鼓励,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同时也使得教学成效进一步深化。
三、改变师生观念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在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方面,很多教师都只是片面地将其关系理解为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等了解甚少。由于师生之间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导致师生互动难以提高。产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师生之间没有建立一个和谐的平等的台阶。对于刚迈进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发展逐渐趋向个性化特点,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为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对这一现象充分重视起来,根据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保持亲和力的态度,无论是在教育方式还是在说话的语气、眼神等方面充分地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只有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和谐关系。
四、改变评价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长期以来都采取的是同一个标准评价方式,通过一张试卷实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些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学困生的成绩是不能完全反映出来的。因为他们在转化过程中,可能各方面都在提高,但是比起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进行分层改进评价模式十分必要。有的教师将学生进行多个层次的划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分别对各层次的学生划分不同的教学要求,让各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取得相应的进步。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优化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坚持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与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谭剑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策略[J].新校园·学习:中旬刊,2011(10).
[2]何明星.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有效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深入开展:对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7).
[3]伏志文.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新课程理念实施策略的探究[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1(1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
一、前言
过去展开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时,大部分教师通常会把书本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且认为每个学生都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所有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水平,最终达到增加升学率的目的。该观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果长期施行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就会被完全扼杀,这对于学生的健康、稳定、持久发展来说可直接起到阻碍作用。针对这一情况,初中语文教育应当积极培养与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学生,例如创造力丰富的人、想象力广泛的人和思维力活跃的人,而不是死读书的人。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应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予以高度重视,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与现代化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型人才。
二、建立互动平台,推动课程资源形成
由于初中语文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挖掘者与重组者,所以建立互动平台时不能只把着重点放在书本上,应有效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态度与表现等,然后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旁协助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整合,这样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还可以推动课程资源尽快形成。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核心,根据其性格特征采取针对性教学措施,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良好沟通,以便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成功地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平台。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主讨论过程中,应适时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将其渗入讨论结果中,进一步推动课程资源形成。自主讨论活动结束后,学生得出结果不管是对或错都属于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将其效用全面发挥出来,不然就很难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最终导致语文课程资源无法开发。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勇于面对自己在教学教程中发生的错误,同时要敢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争论和反驳等,以确保做好适时而启、适时而导与适时而发这三项基本要求,这对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形成来说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授课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设计,以便为语文课程资源形成提供宝贵的空间与时间。初中语文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设计时,必须时刻保持开放意识,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积极推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有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密切观察学生的实际动态来获取自己所需信息,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进度。因此,语文教学计划中一定要设置合理科学的互动环节,而实施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讨论时间和讨论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推动语文课程资源形成。
三、运用网络扩充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例如书籍、电视、网络和电影等,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还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空间。由于互联网具有十分丰富多彩的知识,加上更新速度快,所以目前已成为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主要素材库。在现代化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条件下,通过网络共享形式产生,例如数据库、教育网络、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和电子书籍等多种网上教育资源均称为网络课程资源。在信息技术不断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所具有的共享性与丰富性已开始对过去传统课程资源造成严重性影响。目前,因特网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已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而学校原设置的局域网也为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这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有效提升了合作学习水平。
四、发掘社会语文资源
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中,社会课程资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师作为经验传授者和知识传授者,应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发展差异、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等,然后将学校附近的所有有利条件完全运用起来,合理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素材,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开发与利用社会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五、结束语
一、新课程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教学给教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1.转变教师角色
对于课程改革和实施来说,教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进行新课程改革必然需要新型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已经不是传授者和课堂的管理者,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全身心地与学生互动,走到学生之间,用心灵感知心灵,与学生交流心得、共同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共同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只有通过观念转变实现了角色转变,教师才能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变成为与学生并肩前行的探究者,才能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与新课程共同进步。总之,教师应该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中心任务不断地转变角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更好地融入到全新的语文教学当中。
2.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需求、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当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是在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奠基。转变教学观念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学思想的改变,就是要坚决摒弃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进步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转变课程观念
在学校教育当中,为学生提供或重构的人类知识和经验都可以称之为课程。对于新课程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都是课程的主体,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堂教学本质上也不只是传递和执行课程的过程,同时也是课程的生成过程。这样一来,教学与课程就实现了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拘束于教科书之内,而应该以教科书作为蓝本,遵照大课程观来拓展教科书当中的教学内容。
4.转变学生观念
对于新课程来说,学生的发展是最高宗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学生,用积极乐观、发展变化的眼光来认识和分析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与此同时,还应该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这些规律来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身上的不足,并通过教学来不断地修正其错误认识和习惯,促进其发展。只有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新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构建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创新的理念
课堂教学是教育创新的主阵地。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必须时时、处处地注意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通过创新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一是要创造性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来使枯燥的语文知识动起来,综合利用声音、图片、动画等来创新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创新;二是要注意学生求异创新欲望的激发,积极引导学生排除思维和知识上的不睡觉,标新立异,学生创新的方法和规律,不断增强创造力。只有课堂教学变成了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才能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为语文教师,应该切实注意何时创新教学情境、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如何正确认识“教须新法”和“教无定法”。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独白”,而是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强调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式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科学地创设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在发现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一互动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更是全新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传递知识、传递情感,实现心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思想上的碰撞与共鸣,满足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实现互动教学,如何通过互动引发学生的思考。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新课程的开放性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需要同时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需要。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不只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还应该包括师生对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再认识;不只是要做到基于现实、面向未来和世界,还应该紧跟社会发展进程,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来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与发展。要做到这些,语文教师就要与学生共同对教学内容做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延伸,并在拓展和延伸的过程中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4.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不管如何变化,都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要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生观,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导作用,真正地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之在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习惯养成的过程当中实现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要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整体化的教学观,注意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因势利导地创设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永保愉悦的心态。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热情活泼,精力充沛,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意识。这一时期,是初中生走向独立和成熟的时期,也是生理和心理相对不稳定的活跃时期。然而目前,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能力低下,初中语文教学陷入困境。鉴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1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中心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二是以基层教研组为主的研究小组,三是以骨干班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要求绝大多数的老师每学年初,选择好课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同时通过组织骨干班学员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方法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的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2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①让学生多看,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景象来展示现实社会生活的,因此为了增加学生体验,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尝试利用挂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工具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在看图画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产生腈感。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依次小说情节的六幅图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让学生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丑陋人物形象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画面会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②让学生多听,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产生情感。教《社戏》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罗大佑演唱的Flash歌曲《童年》,轻缓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天真烂漫的童年,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让学生多演,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时为了让课文主题真挚亲切的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分派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深入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3 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词汇贫乏,使学生埋怨语文课是“老瓶装旧酒”,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等特点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恰当的词汇组合,减少拖泥带水和重复现象,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炼,努力实现从教师的“不厌其烦”到学生的“百听不厌”的转变。另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启发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尝试用一些幽默的语言,例如歇后语之类的,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精力集中,精神愉悦,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的肢体动作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极好的效果,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些身体语言,诸如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 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主动探索,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读懂别人的文章,写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5分钟要效率。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总结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及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便能使优点发扬光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进而能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 开放性教学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次课程改革规模之大、进展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教学的开放性问题将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实施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重在“四开放”:
一、重在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性很强,不仅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也与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密切联系。尽管这几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语文教材在目前还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如此这些,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应力戒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提高教材的开放性。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或重组或增加或删补,还可以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冰心、朱自清、老舍等著名学者的文章。还可以增加一些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韩寒、贾平凹、王安忆等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语文的教学面,开阔语文的教学视野,这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重在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实现新课程。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获取对知识本身和知识价值的真正理解。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其中课堂的开放性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水平的一把尺子。教学理念新,教改意识强的教师,课堂上敢放能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究、去思考分析、去讨论、去判断、去验证结论。现在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让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说明,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见,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敢于提出挑战性问题的习惯。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时间质疑。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正地关注学生和接受学生,建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
三、重在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实现其开放性的意义最大,难度也最大。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这一关键性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是封闭,实为开放”。
1.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法,增强师生活动的多项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根据教材、学情、教情的不同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质疑式、情境式、问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教学中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激活状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新知。另外,在教学中还应视具体情况选择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不应忽视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方法。
2.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备课时要预先设计好开放性问题,同时设计的问题在思维的向度上应是多元的,答案也应是多元的。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3.课堂练习要有开放性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练习陷入了模式化的怪圈,训练内容的固定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训练的答案绝对挫灭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因而,语文课的作业也要有开放性。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让学生用标题式、图形式、表格式、点评式自己设计的课文板书;可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质疑解惑的内容编成判断题、筛选题、阐述题和概括题;也可以让学生对文言传记中的“空白处”进行想象改编;还可以通过自由的随笔培养学生作文的标题意识、选材意识、真情意识、创新意识等。这样开放性的语文作业,学生定会主动、用心、快乐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重在实现教学手段的开放
【关键词】生本意识 个体差异 自主合作探究 评价
一、以生为本,更新教师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的实质是开放性教育,核心是“生本意识”,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成为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尽快完成自身的角色换位。教师对学生不能盛气凌人,应善于倾听,善于理解,善于走进学生心灵。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教学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辨识,共同提高。教师角色也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标淡化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强化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课程功能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评价自我,发现自我的进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内心激发自己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意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激发兴趣,培养“自、合、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一个老师如果有能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和创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反之,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学习时感觉器官处于闭滞状态,还谈何学习,谈何创新与进取。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盎然,学习中必然跃跃欲试,思维活跃,处于积极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精神状态中,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进入“遇问题想求个明白,在思考虑闭塞时想去学习”的学习境界。这样,语文教学走向成功也就不难了。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要备教材,关键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学生成绩水平不同,分类指导,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给予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鼓励学生创新。
自主学习是学习方式的首要条件,缺少了自主,就无从谈及合作与探究。没有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标就成了花架子,一切都会落空。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语文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日常教学中,就是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学习课文以问题形式出现,或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就是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班情、学情,提出切合实情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享受成就感。
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外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策略。小组合作是语文学习中互动合作的主要形式。教师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扎实开展好互助合作学习活动。在合作成员间要明确学习目标,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重点、疑点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收获。
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深层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科内容和现实情境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去解答课题,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得到情感上体验与态度上的自我修正,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开展现疑、析疑、辨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真理,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去获得成功的快乐或者失败的刺激。教学由问题的解决产生更深层次问题的循环,教学成绩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
三、激励评价促进行为养成
面对自己身边的初中学生,我认为师长的鼓励和学生自身成功的个体体验是其成功之母。考查学生智力、学习能力、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发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保证。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较之智力、基础更显得重要。家庭教养、经济条件相近、学习成绩相当的一批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由于自身学习能力、所持学习态度的积极程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差异,往往导致学生成绩的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