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2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经济转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镇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良好
(一)经济发展迅速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镇江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旅游文化名城。近年来,镇江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称号。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0亿元,人均gdp71469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5元。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镇江经济发展迅速,为新一轮现代化低碳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自然禀赋丰富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镇江以“城市山林”“真山真水”自然条件著称,长江岸线达270公里,森林、湿地资源丰富。市域范围内丘陵特色明显(仅城区就有26座山体),水库湖泊众多,水域面积52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7%,河流60余条,总长700余公里。湿地总面积约4.2万公顷。镇江自然禀赋丰富,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碳汇生态基础。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镇江市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全部依赖外地供给,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525万吨标煤,比2005年增长34%。全市能源消费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十一五”期末,第一产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约1.12%;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78.48%,自2008年起低于80%;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占比升至20.4%。二是能源消费品种逐步优化。全市原煤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98%下降到2010年的92%,天然气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0.1%上升到2010年的3.2%。三是新能源应用力度加大。镇江新区法院180千瓦光伏发电是全国法院系统首家,也是江苏首家党政办公楼屋顶太阳能发电项目。镇江新区3.5兆瓦地面薄膜太阳能电站是江苏省首个并网发电的薄膜太阳能电站,年均发电量409万千瓦时。全市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面积达900万平方米。全市共建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73处,总池容量4.1万立方米,年处理粪便100万吨,年产沼气615万立方米。江苏华晟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秸秆发电项目配备2台15mw汽轮机组,年消耗秸秆20万吨。镇江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备2台12mw汽轮机组,日处理垃圾1000吨。四是能源利用效率居国内先进地位。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779吨标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镇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为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镇江低碳发展的氛围浓厚
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低碳发展,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控制碳排放,切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和谐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于2012年12月成立由市长朱晓明同志为第一组长的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讨论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意见》(镇政发[2012]80号)和《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镇江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计划的通知》(镇政办发[2013]12号)。
(二)推进机制逐步健全
加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管理考核,明确将低碳城市建设重点指标和任务纳入市级机关党政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及时做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督查考核,以抓考核来推进工作,考核情况作为年底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评优评先的依据。细化分解低碳九大行动102项目标任务,实行月报制度,及时了解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加强低碳城市建设过程管理,建立月度督查和季度调度等工作制度,传递压力与责任,努
力做到时间与任务进度同步,确保低碳工作每月有进展,每季有突破,年底有成效。
(三)试点示范工作全面开展
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企业、景区、机关、学校、小区、村庄等碳排放及碳汇建设7大领域选择165家单位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在低碳产业、低碳生产模式、碳汇建设、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能力建设等7大领域选择25个典型项目作为低碳示范项目重点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工作与项目资金争取和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考核直接挂钩。通过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各行各业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低碳城市建设积累经验。
三、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镇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决策思维,以低碳理念促转型
用低碳理念进行发展规划,制订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奖惩办法,并做好与现有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衔接。
(二)大力调整优化结构,以发展低碳产业促转型
镇江以目前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要有效降低gdp中的碳强度,需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行“三管齐下”: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旅游、文化、技术服务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071-01
1 浙江的产业发展和出口贸易的能源消耗
1.1 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发展状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等因素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浪潮加速发展。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对于浙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统计,2004年浙江GDP为112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的产出为816亿元,占总产出的7.3 %;第二产业的产出为6045亿元,占总产出的53.7%;第三产业的产出为4382亿元,占总产出的比重为39%。总的来说,当前浙江经济正从初级发展阶段向现展阶段转变,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面对2009年年末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展望2010年浙江经济的发展,笔者深深感到当今的浙江发展处在机遇与挑战,困难与希望的交叉点。调整经济结构,防止通货膨胀,促进经济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浙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政策调整得分趋向。
1.2 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耗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而浙江省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资源十分匮乏,95%以上的能源消耗需要从外省引进。2008年共从外省调入煤10874万吨,进口煤2087万吨,进口和调入原油2297万吨,调入天然气17.7亿立方米。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加快,全省能源消耗随之增长,能源供需缺口扩大,浙江经济发展的压力也日渐突出。
1.3 浙江省的能源消费结构
近年来全省能源品种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其中,煤炭占61.5%。而电力和天然气占9.1%,只占能源消耗初始结构中的很小比例。虽然在能源终端消费中,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下降,电力、热力、天然气等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但是煤炭仍然是浙江省发展经济的主要消耗资源。煤炭的大量运用加上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使得大量有害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必须提高清洁、优质能源在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对于浙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建议
2.1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加快改造传统的产业,培育具有广大前景的新型产业。浙江省的传统产业仍然是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为主,高污染、低利用率的特点导致许多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限制。此外,浙江省的农业发展出现之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土地的总体利用效率,推行农业的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浙江省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发展低碳工业、服务业和农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研究制订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低碳发展规划。坚持以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产业进行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逐步改变浙江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风能、太阳能以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发展循环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确保浙江省的低碳经济发展处在全国前列。
2.2 加强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力度
浙江省人均GDP已达到6000美元以上,是中国创业、创新的最活跃的省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使得生产要素结构和政策机制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必须加快创新的战略转移。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研发节能清洁的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土地农业的合理利用等一系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在低碳发展中,首先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发展新兴的低碳经济,其次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研发,提高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再次我们个人也应该树立节能减排的环境意识,为发展低碳,保护城市环境贡献个人力量。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必要选择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成熟性的共性技术。
2.3 发展低碳市场机制和宏观战略
许柏年:什么是低碳经济?我在2009年发表的《低碳经济与内蒙古》一文中说过,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说法。按我们的理解,低碳经济是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基础上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大体上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促进能源结构由以化石燃料为主逐步转向以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为主。二、发展低碳技术,增加碳汇,在人类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一切活动中尽量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三、实现经济与碳排放的分离式增长,即在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条件下,经济仍然可以保持较快增长。低碳经济的实质内涵与我国政府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指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简要概括地说,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提高碳基能源效率、降低碳基能源消耗和发展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排放等途径,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请问如何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转方式的关系?
许柏年:发展经济,绝不仅仅意味着经济规模和总量的扩张,更重要的,还包含经济结构能够朝着科技创新引领的方向进行调整和升级。18世纪后半叶以蒸汽机产生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纪后半叶以电力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电子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都引领了各国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大转变,使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不断上升,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方式转变都是发展,而且是更重要的带有质变的发展。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调结构、转方式只能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进行,一般不会在经济上行时实现。上行时,都有空间扩张,都有利润可图,缺乏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和压力;下行时,市场竞争的力量就会显示出来,逼迫企业实行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当前,我们必须抓住经济平稳发展的有利时机,把稳增长、调结构和转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在转变中求发展。
记者:发展低碳经济对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何指导作用?
许柏年: 第一,低碳经济表明了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深刻地改变着各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增长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根据专家们的意见,世界正面临第四次科技革命,将展现新能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相伴互动、多点突破的生动景象。但能源问题将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人类将进入后化石能源时代。
中国已经错失了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中国也只是一个跟随者,而且是一个没有取得优异成绩的跟随者。中国再也不能同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了,我们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更加突出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总书记在2010年6月7日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快速发展。”因此,强调发展低碳经济,就能使我们牢牢把握能源革命这个中心环节,抢占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朝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转变,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低碳经济表明了当今世界能源和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深刻地改变着各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实现能源低碳化转型。从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中人类大规模使用煤炭算起,到20世纪前期开始加速开采石油,再到可预见的今后一两百年中全球煤炭资源耗尽,而石油和天然气可能只有几十年的期限。这种快速开采高碳能源的生态实质是,自然生态系统几十亿年的漫长进化,将巨量的碳通过具有长碳链形态的烯烃类化石能源存于地下,从而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浓度降低到适合人类和动物生活;而如今,却要在短短的几百年,把这些封存的碳集中、快速地释放出来,必然极大地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灾难。
记者:实现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不会一蹴而蹴,尤其在能源结构方面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许柏年:不可否认,世界能源结构的现状是“以化石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并存”。在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双重压力下,未来能源结构的选择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后哪种能源将成为主导能源等问题存在着广泛激烈的争论,但有关世界未来能源结构的总体发展趋势已达成共识:1.传统的化石燃料仍将是世界较长一段时间能源生产、消费的主体,但能源产品正在向清洁化、精细化、高质量化方向发展;2.能源结构将出现多元化趋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将会发挥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最终将替代不可再生能源;3.能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问题将对能源选择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调整能源结构,应加快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实现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还必须调整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因为,我国目前的高耗能、高污染状态,都同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有关。我们必须通过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的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低碳原材料、装备工业,发掘服务业等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来减少碳源;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草地碳固持能力,来吸收CO2、增加碳汇;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低碳产业要以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为基本支撑,从源头实现低碳生产;要以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为目标要求,组织生产、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要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和低碳服务业为集成体系,系统推动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调整。在三次产业之间,要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流动和共享为基础,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调联动发展。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内蒙古的经济现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指导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
记者: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实现了超常规的增长。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大幅攀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序逐年前移。但与此同时,内蒙古的产业结构也显现出了令人担忧的若干特征,您能具体谈一下吗?
许柏年:一是在全社会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过高。内蒙古是全国6个对煤炭依赖度超过90%的省区之一。煤炭是碳密集程度最高的能源。中国温室气体中85%的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中80%的二氧化硫、67%的氮氧化合物来自煤炭的燃烧。因此,这种过度依赖煤炭的消费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方式。2010年,内蒙古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9.05吨,内蒙古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8吨,都远高于国家平均值。2009年,内蒙古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9.88万吨,排放量居全国第2位、西部地区第1位。
二是在三次产业发展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过小。内蒙古近些年的经济增长一直以工业为龙头,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1.5%提高到2010年的48.1%(加上建筑业增加值,第二产业比重为54.6%);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整个GDP的发展速度,其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39.3%下降到2010年的36.1%。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10年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实的公告,2010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1%,内蒙古是36.1%。同工业规模相比,内蒙古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这是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三是在整个工业结构中,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内蒙古的电力、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六大行业,其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5%,其能耗占全区能耗的70%,占整个工业能耗的90%。因此,内蒙古2009年单位GDP的能耗为2.01吨标准煤/万元,而全国平均水平是1.37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达3.56吨标准煤/ 万元,居全国倒数第4位;单位GDP电耗为1686.72千万小时/万元,居全国倒数第6位。另外,高耗能产业市场风险较大,时有产能过剩的现象发生。
四是高耗能产业产出的原材料居多,终端产品少。产业链较短,规模经济要求高,且都是资金密集型、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因而制约了中小企业和生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些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低,也影响了内蒙古地区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
据布和朝鲁《奋力走进前列――内蒙古现象研究》披露,2007年与2002年相比,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440个增加到3364个,增长了1.34倍,从业人员由78.9万人增加到93.3万人,仅仅增长了0.18倍;利润总额由37.3亿元增加到641.99亿元,增长了16.2倍,工资总额由75.8亿元增加到269.96亿元,仅仅增长了2.6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由9607元增加到28934元,仅仅增长了2.0倍;万元工业增加值吸纳的从业人员不增反降,由0.21减少到0.037。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经济发展模式;经济转型;环境问题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2-000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7.02.001
低碳济发展模式最开始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各国为了保证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积极响应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资源的消耗量较小,所以我国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现在我国环境因为经济的发展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对经济水平持续的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我国要积极贯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
1 低碳经济的概述
1.1 低碳经济的概念
中国当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在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大量污染排放等现状,迫切需要及时地发展低碳经济,促使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化,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可持续的状态,最为重要的是为人类创造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重视低碳发展的模式,不仅要利用低碳经济模式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还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为社会资源再分配,能源优化提供系统性的保障。
1.2 低碳经济的内涵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所以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积极开发各种新能源,初步建立绿色GDP模式。另外,要在能源创新的基础上,优化中国经济产业的结构,健全和完善我国经济制度的建设,确保经济发展模式中渗透人性化和人文化的思想理念。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1.3 低碳经济的特点
1.3.1 战略性。如今水资源问题、全球气候问题、天气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人类在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又一次文明的变革。从微观角度分析,低碳经济模式是对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利用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最大程度地降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所面临的风险,也为中国社会、生态的平衡做出了战略性的发展策略。
1.3.2 综合性。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不是单纯地应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是涉及到了众多因素,例如社会技术、经济问题、环境压力、人文发展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要以社会公正和人类文明作为发展的基础,最后在满足综合性的条件下,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2 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
2.1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难度较大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的存储量非常庞大。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没有高度重视工业生产中对资源的浪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理念逐渐走向现代化,传统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资源的储备量也在逐渐减少,对我国社会经济长远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是我国长期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要实现转变的难度非常大,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
2.2 低碳技术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缓慢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低碳技术不够成熟,现在我国大部分重工业生产依然是以加大资源消耗来实现产量的提高,没有重视新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在这种生产背景下,导致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开发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
2.3 产业结构的限制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我国产业要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根深蒂固的影响,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 中国经济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策略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资源总量较大,但是我国人口基数也非常庞大,所以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上来看,与发达国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比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尤其现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会长期处在这个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我国要保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就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对社会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优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每一位参与社会生产实践的个体,都应该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主动加入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当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贡献
力量。
3.1 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理念
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的理念:
3.1.1 政府在宏观掌控经济命脉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基层人民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参与到低碳减排的行动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奠定基础。
3.1.2 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并且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1.3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低碳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防止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社会矛盾。
3.2 贯彻落实引进来及走出去的经济转型战略
推行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D型,对协调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活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引进来,走出去”是中国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积极措施,这种发展措施是对国内外的整个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以及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制定的战略性经济发展策略。其实施的精髓是与其他国家展开经济间的交流,以借鉴先进的转型策略,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3 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具体落实到各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中,各个区域要对自己的人文、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进行分析,发掘自身的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产业,并且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体系,针对性地做好自己区域内的产业规划,积极地引进先进高新技术,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但是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地重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积极的因素,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兴产业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我国应该坚持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开发创新性产业,例如开发新能源、利用新材料、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积极地利用新兴产业来贯彻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3.4 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
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措施,是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促进因素,所以我国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地重视节能减排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落到实处。过去我国因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一度秉持了“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理念。现在中国应该长远的看待经济发展,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的理念相吻合,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资源的消耗量较小,所以我国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我国应该认识到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转变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理念,贯彻落实引进来及走出去的经济转型战略,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红翠.浅析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现代经济信息,2015,(9).
全球经济转型
三年前的金融危机,彻底打破了原有新经济下形成的全球经济格局。在旧有的经济格局下,商品流沿着“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的路线单向流动,资金流则沿着原路逆向返回。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型经济体系通过提高金融工具,得以完成资金流的闭合循环。
金融危机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性经济转型。综观各国的经济转型战略,低碳经济、绿色商业成为转型的方向和核心,各国的产业调整和发展无不是围绕此展开的。
围绕低碳经济而发展的绿色商业,既有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也有新兴产业。在新的商业模式下,新的产业链模式正在形成,其中物联网的产业链模式最为成熟,其上下游间的产业脉络已然清晰、颇具雏形。但就产业成熟程度而言,即使已是处于跨越式发展前夜的物联网产业,产业链上的产业主导者目前仍未出现。正处在培育、形成中的新产业链,必将带来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的出现。
旧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但国际经济领域的新格局仍未形成。金融危机后各国均提出了经济转型战略,均希望通过经济转型,占领国际经济的制高点。在大家的转型方向一致的情况下,新的均衡格局难以马上形成。
欧美领先
世界各国都在谋求经济的战略转型。拥有国际金融优势和国际货币主导权的美国,意图通过借助金融优势,谋求在新产业领域的优势,实现美国重振制造业的雄风。
按照美国政府公布的经济发展战略,未来美国的转型方向将是生物技术、半导体、清洁能源技术等创新型行业。
对美国来说,扩张美元流动性,可实现“一箭多雕”的目的:短期解美国目前金融困局;长期助推经济转型。美元流动性的扩张将推动资源品的涨价,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交易商品的涨价,将为美国的新产业创造出发展空间。
此外,对美国来说,通过金融优势还可获得资源涨价的收益。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通过掌握“定价权”,华尔街取得了不匪的收益。
金融危机自然也加速了欧洲从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欧洲对“碳交易”、“碳税”等低碳社会建设的推进向来最为积极。
欧洲“碳市场”的发展不仅已初具规模,而且还不遗余力地以规范、标准的形式向全世界推广。在欧洲,碳管制已开始影响到经济、社会活动的深层次领域,并有被用作国际经济交往中竞争优势工具使用的趋势。
根据欧盟排放交易机制的法律框架,自2011年3月起,全球飞往欧盟的航空公司都必须向欧盟提交监测报告,否则将得不到免费排放配额。而到2012年,这些航空公司则必须参与EUETS交易,以保证到2013年能够分配到足够的排放配额,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被强迫停航。
中国起步先输一局
除了海外金融资产贬值、资本市场投资被套之外,中国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实际上不是太重。相反,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的冲击,实则是提供了一个加速推进转型的良机。
经济转型是需要支付代价的,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较高的转型成本会形成产业转换的阻力。除非正好有承接体系来支付你的成本。
在外来冲击下,中国社会对经济转型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将淘汰下来的生产线卖给更落后的国家,或转移到更落后的地区,需要特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金融危机自然也加速了中国经济进行战略转型的步伐,“调结构、促发展”成为中国当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2010年11月,国务院公布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决定,并随后被编入了“十二五”规划纲要。面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需求下降冲击,政府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逐步减少对投资和出口增长的依赖,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3月30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举办的第六届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上指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寻找推动经济新一轮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3月30日, 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CBCSD) 2010年会员大会暨第六届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在北京召开。本届报告会以后经济危机时代的战略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探讨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交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展示可持续发展前景,以坚定的信心、全球的视野、战略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坚持扩大改革开放,带动更多的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寻找推动经济新一轮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企业联合会(CEC)会长王忠禹在大会上表示,与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较,低碳经济是未来大有希望的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可以为所有国家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大量机会。
他指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导力量的广大企业,不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需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承担起自身的责任。首先,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超前部署,把低碳经济理念贯彻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个过程;其次,要继续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围绕节能减排开展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第三,制定并实施绿色行动计划,打造绿色供应链。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大会上也表示,发展低碳产业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则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对于我国面对的严峻形势,苏伟说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围绕如何实现2020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行动目标来开展,重点应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强度;二是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积极推进低碳消费;三是大力发展非石化能源,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大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面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空间,BP亚洲烯烃及衍生品业务总裁、上海赛科化工公司董事长江瑾和帝斯曼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蒋惟明分别发言表示,未来将会更加注重中国市场,积极寻找在低碳经济方面的发展机会。
关键词:碳排放;碳生产率;脱钩弹性系数;差异;LMDI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11-0083-05
一、引言
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中,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除了全国层面的研究,近年来从区域层面对碳排放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吴宗杰等(2011)从我国的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中选取了14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基于各区域200l—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建模与比较分析,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的碳减排策略[1]。李国志等(2010)将我国30个省份按照碳排放量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采用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因素对不同区域碳排放的影响[2]。潘家华等(2011)以东中西三大区域为对象,利用聚类分析、泰尔指数和脱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性和影响因素[3]。上述成果在深化低碳经济的区域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由于区域划分标准不一,能源和碳排放核算口径各异,计量方法不同,对区域碳排放的研究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体现三个特点,一是考虑到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及资源分布状况,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划分基本体现了区域特点并紧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部署①,因此本文以三大区域为对象展开研究。二是本文采用各地区终端能源消费量为依据测算碳排放量,终端能源消费量是指一定时期全国(地区)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它能够比较准确反映各地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情况,并与各区域不同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量衔接,便于进行因素分解。三是本文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三大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无残差分解,更有利于清晰分辨三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异质性。
二、三大区域碳排放及低碳经济转型进展的差异
(一)三大区域碳排放量的测算
能源部门通常是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的最重要部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指出,在发达国家,其贡献一般占CO2排放量的90%以上和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5%。能源活动也是中国最主要的CO2排放源,中国能源活动的CO2排放量占全国CO2排放总量中占90%左右。因此,本文以终端能源消耗能源量为依据测算各区域的碳排放量②。
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碳排放量=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能源碳排放系数。其中,能源的品种包括碳排放量较大的10种能源:原煤、焦炭、原油、煤油、柴油、汽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天然气;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附录4,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以《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缺省碳含量(排放系数)为原始数据,并采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各种能源平均低位发热值和折标准煤系数,计算各种能源按标准煤折算的碳排放系数,具体数据见表1。
根据上述公式,本文计算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数据缺失未包括)终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按照三大区域进行汇总,其结果见表2。可见,近10年来,三大区域终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都呈现出了递增的趋势,东部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都超过了中西部,西部碳排放增速从2007年起超过了中部。2010年,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碳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45.9%、27.6%和26.5%。
(二)静态考察: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
碳生产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比,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呈倒数关系,它反映了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3]。该指标可以从静态角度反映一定区域单位碳资源消耗所带来的相应产出。我们计算了2001-2010年三大区域的碳生产率,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碳生产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图1)。从碳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中部地区最快,达到3.4%,西部地区次之,为2.2%,东部地区最慢,为1.8%。2001—2010年,三大区域的碳生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并从2006年起持续上升的趋势。
(三)动态考察:脱钩弹性系数的区域差异
脱钩弹性系数是指碳排放量变化率与同期GDP变化率之比,它能够考察碳排放与GDP的动态变化关系。本文计算了2001—2010年三大区域脱钩弹性系数(见表3)。根据Petri Tapio构建的脱钩状态评价标准[4],2001—2010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在大多数年份都呈现出了弱脱钩的状态,但2002—2005年由于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三大区域都不同程度呈现出扩张负脱钩的趋势。相比而言,东部的脱钩弹性系数比较稳定,而中西部地区则波动较大。2001—2004年,由于西部大开发的兴起,西部脱钩弹性系数明显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2004—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同样对该地区产生了显著影响,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第二产业比重提升,使得中部地区出现扩张负脱钩和扩张挂钩的状态。总体看,2001—2010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脱钩弹性系数分别为0.77、0.58和0.74。
(四)三大区域低碳经济转型进展的比较
结合静态和动态考察的结果,三大区域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1)东部区域具有最高的碳生产率水平,说明该地区在低碳转型的道路上走在前列,但动态的脱钩弹性系数也处于最高水平,表明东部地区的低碳发展面临着速度放慢、难度加大、空间减少的严峻挑战。(2)中部地区碳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表明该区域低碳发展有一定进展,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该地区脱钩弹性系数最低,表明该地区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步伐较大,进步明显。(3)西部地区碳生产率处于最低水平,表明该地区低碳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巨大。该地区脱钩弹性系数处于中等水平,表明该地区低碳转型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三、三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差异
为了进一步考察三大区域碳排放的特点,本文根据KAYA恒等式的扩展等式,建立LMDI分解模型,具体考察三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
(一)模型与数据
鉴于碳排放系数测度困难,本文选择《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能源碳排放系数,并假定该系数不变,故因素分解中碳排放系数变化的贡献度为零。依据LMDI方法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终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进行分解(以2001年为基期),得出以下结果(见表4)。
根据上述结果,从三大区域总体来看,2001—2010年,人均产出规模和经济结构两大因素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均产出规模始终是影响三大区域碳排放的首要因素。能源强度则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反向影响。能源结构与人口规模则在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驱动效果。具体从三大区域看:
(1)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呈现规模驱动型特征。2001—2010年,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共增加了321.10百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变化导致其增加了372.75百万吨,贡献率为116.08%;能源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碳排放增加了16.85百万吨,贡献率为5.25%;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减少了68.50百万吨,贡献率为-21.33%。可见,东部地区碳排放增长主要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扩大引起的,但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能源结构在三大区域中是唯一产生正向影响的因素。
(2)中部地区的碳排放呈现出规模结构混合驱动型特征。2001—2010年该地区碳排放量共增加了162.81百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规模、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这三项因素的变化导致碳排放分别增加了232.48百万吨、18.03百万吨和2.43百万吨,贡献率分别为142.79%和11.07%和1.49%,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减少了90.12百万吨,贡献率为-55.35%。
(3)西部地区碳排放同样呈现出规模结构混合驱动型特征,但与中部地区相比,该地区的产出驱动稍弱,而经济结构驱动稍强。该地区碳排放增加了192.98百万吨,其中人均产出、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的变化分别导致其增加227.26百万吨、24.39百万吨和1.99百万吨,贡献率分别为117.76%、12.64%和1.03%,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的变化使其减少60.68百万吨,贡献率为-31.44%。
四、三大区域低碳发展的差异化对策
针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碳排放呈现的上述异质性,低碳发展策略应该进一步细化,各区域在全国低碳转型中要找好定位,扬长避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1. 东部地区要在低碳转型中发挥领航者的作用,发挥优势,率先摆脱规模驱动型碳排放增长的模式,早日跨越碳排放峰值,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强脱钩”。(1)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引领低碳发展。东部地区要依靠技术和人才优势,在低碳节能的基础技术、应用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上进行跟踪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超前技术储备。东部地区还要探索低碳管理模式,率先开展低碳政策试点,在碳交易、碳税等经济手段方面为低碳政策推广提供经验。(2)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过度依赖,优化能源结构。东部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可以适当开发风电资源,解决发展火电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东部地区还可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适当进口液化天然气,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此外,积极倡导东中西部开展绿色能源的互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采取“煤转电”的方式输出能源,以减少东部地区煤炭消耗。(3)控制人口规模,创建低碳城市,倡导绿色消费。重点要控制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通过技术改造降低交通、建筑、能源部门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并提高能源效率。通过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转变高碳的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促进低碳消费。
2. 中部地区是低碳转型的积极追随者,要以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为突破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绿色GDP,提高碳生产率,全面拓展低碳发展的空间。(1)调整经济结构、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该地区要在结构调整上狠下功夫,尤其要压缩对环境负面影响大的高耗能产业,运用低碳环保技术对煤炭、钢铁、冶金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煤炭等资源型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与政策支持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打造出更多附加值高、链条较长的支柱产业。注重促进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鼓励工业企业按照专业化、精细化、深加工的方向发展。(2)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时,应在较高的起点上充分利用环保技术提升改造承接产业,防止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3)从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发展两方面着手,降低能源碳排放水平。中部地区是我国煤炭等传统能源主要产地,应积极引进新技术,实现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同时结合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积极推进生物质能的运用,建立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多能互补的新能源发电系统。
3. 西部地区作为低碳发展的追赶者,低碳发展空间巨大,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政策优势,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实现低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1)发挥后发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西部地区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较为密集的矿产资源型产业,但绝大多数矿产资源型产业都高度依赖资金、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是典型的高碳产业。因此,西部地区应充分把握现有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西部地区还要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凭借产业改造成本低、产业发展策略灵活等优势,建设一批成长性高、创新力强的低碳环保示范项目,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2)把握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商机,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严格坚持节能环保的准则,合理确定产业承接重点,防止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扩散。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应做好备案,加强对承接产业的环境监测。积极引进具备先进工艺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与此同时,不断改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园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产业集聚、专业分工、特色鲜明、环境友好的产业园区体系,实现低碳发展。(3)因地制宜,培养低碳环保而又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西部地区依托其资源条件,可以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西部地区碳汇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碳汇林业的支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西部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开发,不仅可以进一步改善当地的能源结构,还可以为全国低碳发展提供清洁能源。
注释:
①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划分如下:东部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份;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数据资料缺失没有在本文研究范围内。
②以终端能源消费量口径测算的碳排放量比按各地区能源消费量计算的碳排放量偏小,但不影响区域之间的比较。
参考文献:
[1]吴宗杰,唐合龙.我国区域碳减排的实证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东岳论丛,2011,(6):158-162.
[2]李国志,李宗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22-27.
[3]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5):47-57.
关键词:低碳化;房地产业;经济管理工作;创新
引言: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了我国经济转型的步伐,也促使我国对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支持力度,为了实现社会领域内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化产业经济也得到了有效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国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能源开发和产业转型等方式,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以此来推动生态化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作为高排放量和高耗能的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经济管理创新,降低产业能源消耗,实现房地产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1 低碳经济的基本概述
目前,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都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社会发展潮流。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机制创新、开发新能源等方法,实现降低高能源消耗的最大化,减少废气的排放和环境污染,促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实施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状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还能实现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可以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整合,不断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而提升能源的使用率,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低碳经济对房地产业造成的影响
2.1 房地产行业发展低碳经济会导致产业成本增加
和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因为在技术方面比较落后,导致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也普遍较低,因此,房地产行业如果采用低碳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业成本。而导致房地产业运用低碳技术成本增加的原因主要以下两点:
(1)低碳技术处于研发阶段时,需要房地产业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
(2)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可以代替传统的高耗能能源,但因为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本较高,将低碳技术应用于房地产开发建筑中会使成本大大提高,而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规模多为中小规模,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并不充裕,因此在房地产行业中全面应用低碳技术还存在一定难度。
2.2 低碳经济会导致房价出现上升趋势
房地产行业要发展低碳经济,还需要房地产行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应用新技术、新能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房地产行业的成本支出。另外,一些使用低碳材料的建筑,还要借助低碳技术的名义提升房价。而广大消费者又普遍认为,高品质的房屋才能够拥有高昂的价格,因此,在房地产行业中应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会在无形中促使房屋价格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3低碳经济能够抑制房地产行业短期内的经济发展势头
由于房地产建筑工程需要使用一些煤炭和木材,会增大能源消耗,导致房地产行业的碳排放量过高,从而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而从我国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上看,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与能源的消耗是分不开的,但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下,如果没有能源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支撑,自然会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能够在很大的范围内制约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l展,从而给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 基于低碳经济角度下的房地产经纪管理工作创新
3.1 做好房地产发展项目的规划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速度的加快,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这也给房地产行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经济转型期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求,国家的有关部门还需要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对房地产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规划,针对房地产行业低碳经济下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引导与扶持,从而确保房地产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减轻因为发展低碳经济而给房地产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3.2采用法律法规来控制房地产行业碳排放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完善房地产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期内,缺乏有效的机制对低碳经济下的房地产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而房地产行业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要对房地产行业产生的污染排放量大和能源消耗量大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积极控制房地产行业的碳排放,对于碳排放超出规定排放量的房地产企业进行严厉惩罚,保证低碳经济环境下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3 进一步控制房地产行业的成本
房地产行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下,因为要使用新型的材料,应用新型的技术,因而提高了应用成本。为了有效控制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开支,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从这上面着手解决房地产企业的成本问题。首先,要在房地产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采用新技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其次,在采用新型绿色环保材料的同时,要做好记录,以免浪费原料的情况出现。最后,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前期的成本控制计划,避免前期成本过高。
结束语: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房地产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创新还要以降低能源消耗,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为主。而房地产行业要实现低碳发展,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体制,对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保证房地产行业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可以实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娟. 谈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J]. 才智,2014,(08):5.
[2]马盛攀.试论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J].低碳世界,2016,(01):93-94.
低碳经济最早是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的,其含义主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金融手段是发展低碳经济最为有效的途径。在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入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中,突出了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资金支持,建立了在碳交易基础上的各种金融创新,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支持山西低碳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山西省相继出台了《山西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办法》,努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淘汰焦炭等行业落后产能等。山西金融业也积极响应省政府的号召,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推出了以金融支持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为核心的“138”金融工程,即:出台了“一个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实施意见》,制订了“三个指导意见”——《关于金融促进消费需求的信贷指导意见》、《金融支持山西薄弱环节发展指导意见》、《金融加大支持“三农”发展指导意见》,实施了“八个重点推动”,即: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妇女创业就业、棚户区改造、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大学生村官创业、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下岗再就业、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项目建设;山西银监局制定了《关于打造低碳金融区支持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督促金融机构树立服务低碳经济意识,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机制,加大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努力打造低碳金融区。
一是明确信贷支持重点。如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节能技术服务产业和环保产业等方面作为贷款的主要支持方向,把好项目入口,审慎贷款决策,严格贷款发放,做好节能减排金融服务工作。
二是健全“绿色信贷”机制。如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全面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积极拓展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绿色信贷市场。建立企业环保信息库,将企业按产业和环保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分类,按照分类情况实施不同的信贷政策。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坚决退出技术装备落后和高环保风险、高政策风险的企业。
三是完善授信管理办法。各金融机构把主力装备和工艺水平、新上产能合规性手续、环评审批、能耗和排放达标等情况作为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环节的考察审核重点,列为授信分析报告、授信审查意见的必要内容。把环保部门验收意见、能耗和排放标准执行、资源节约落实等情况作为贷后监控的重点,将节能环保政策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信贷工作的全流程。
四是积极创新低碳信贷产品。如,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为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开办了金额1900万欧元的对外预付款保函业务。该笔保函业务用于该企业与爱尔兰来宝碳资产有限公司签订的CDM减排量购买协议,扩大了企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融资来源。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等融资方式,支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动煤—煤矸石—煤烧结砖、燃煤电厂—瓦斯发电等链条化生产,促进煤矿废气、废渣梯度循环利用;支持企业煤基多联产技术的“煤变油”项目,实现煤炭及煤基产品的清洁化利用,减少煤炭废弃物、伴生物。
二、金融支持山西低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一)金融资源向第二产业过度集中。山西省凭借资源禀赋所特有的比较优势,大量的投资集中在资源领域,从山西省历年投资情况看,“六五”至“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例分别为87.09%、87.97%、85.41%、86.93%、78.95%、80.56%。从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看,2000年为9.7:46.5:43.8,2010年则转变为6.2:56.8:37,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工业,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比为95%,煤、焦、钢、铁行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合计约83%。2010年城镇工业投资完成2526.19亿元,占全省城镇投资的比重为43.4%,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共完成投资1996.93亿元,占全省城镇投资的比重为79%。这种资源型经济依赖型的增长模式是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市场的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仍然以传统业务为主导,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产品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期货服务、债券、风险投资、利率及汇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创新明显不足,节能减排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到金融机构的业务规划、业务比重以及最后的考评机制当中。比如,山西省吕梁市成立了我国首家节能减排项目交易服务中心,但全部由地方资金投资建设,没有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三)民间资金投资渠道窄、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值得关注。我省民间资金规模庞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山西大约积累了1万多亿元民间资金,仅近几年淘汰落后产能,从煤焦等传统产业退出的民间资本就将近2000多亿元。民间融资对银行信贷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但由于缺乏政策引导,投资准入方面存在限制,导致民间资金在省内的投资环境欠佳,利用率不高,大量资金流向省外消费或投资于房地产等行业,而省内急需资金支持的新兴行业、低碳产业等却不能通过有效的渠道获得民间资金的支持。
(四)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由于大部分低碳产业都是新兴产业,在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如部分低碳产业的扶持政策及激励措施的力度还有待明确和加强,部分低碳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研发和持续产业化能力,关键设备、材料和技术对进口依赖强,低碳产业的高新技术可能具有替代效应等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风险因素。一些环保型项目中,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金融机构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迫于盈利和市场份额的压力,可能会选择那些污染企业作为业务对象。
三、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发挥中央银行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一是加强信贷政策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对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和新能源开发项目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灵活运用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煤化工业、材料工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新兴支柱产业;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加速山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进程。二是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建立完善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评估考核体系。对各类金融机构的政策执行情况开展跟踪监测,量化评估指标,定期通报相关考核结果。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全方位促进低碳金融的发展。#p#分页标题#e#
(二)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一是政策性金融支持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把握好信贷投向,重点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设施投资、低碳技术研发、清洁能源生产与使用等项目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低碳经济建设中来。二是商业银行金融支持推动。根据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鼓励参与能源工业项目融资、重组并购等,真正使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拳头项目和产品获得金融支持,同时加大对中小能源企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山西煤炭产业改造升级。三是加快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大力扶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合作化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进入市场,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覆盖面。
(三)创新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商业银行探索开展企业应收账款、企业知识产权、股权等无形资产的抵押放款,对资源开发信托产品、运用融资租赁方式等,丰富碳金融产品。推动资源类企业发行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产品,吸引资金投入到资金需求量大、综合效益较好的低碳经济项目中。设立“山西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为能源产业转型发展筹措资金。探索山西现代服务企业集合债券机制,促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鼓励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参与设立风险投资基金,通过主板、二板市场认购低碳型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等形式参与低碳经济投资。
一、前言
现阶段,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利用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节能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速度,对于缓解当前以及以后的能源供需紧张的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社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即能源利用效率在评价低碳经济成为重要指标。因此,文章针对以工业技术能源利用效率为基础的低碳经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测度指标
现阶段,关于低碳经济概念,国内外学者具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三大类,即“革命论”,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是人类生活方式以及能源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鲍建强);“相对论”,低碳经济属于脱碳经济,可以划分成绝对低碳经济与相对低碳经济(诸大建);“模式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清洁能源、能源效率问题,核心在于能源利用制度以及利用技术的创新(庄贵阳)。总之,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同时,评价低碳经济的指标相对较多,并不能够简单的从经济、技术方面进行评价,还需要从社会、环境以及其他方面进行评价,由于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能耗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在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因此,能源利用效率在评价低碳经济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实证研究
1.研究区概况。文章以某市为例,该地区科教实力强、工业基础好、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具有非常好的发展潜力。但是,该市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例如产业生态层次偏低、生态环境欠账较多以及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等,该市距离低碳经济有多远,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针对该市的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对策。
2.研究方法。普通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opper与Charnes提出的,用于进行具有多个输出、多个输入的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评价分析。本文主要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该种模型能够使用有效决策单元之间的效率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
3.研究过程。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本文对于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研究,主要采用城市不同年份工业能源利用率之间的纵向比较,在进行投入与产出指标选择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目的明确、数据之间不能存在过强的相关性、数据稳定、统计口径一致,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的投入指标主要包括工业柴油用量、工业汽油用量、工业焦炭用量、工业原煤用量以及工业电力用量,采用的产出指标为工业总产值。
(2)工业生态效率纵向比较。主要是针对该市分别在2001年-2012年的工业柴油用量、工业汽油用量、工业焦炭用量、工业原煤用量以及工业电力用量,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效率是一个相对效率,选取2009年的工业能源利用率为基准值,并用其他年份和该基准值进行比较,如果超过高基准值,则表明超过了最优 效率,如果低于该基准值,则表明没有达到最优效率,通过对该市不同年份的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对比分析,该市的能源利用率在逐渐缓慢的上升,表明该市虽然提升速度缓慢,但是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依然稳步提升。
4.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对策。为了尽快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对策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碳以及美化环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森林绿化工作,特别是进行荒山绿化,不断的提高森林的覆盖率,能够有效的提高碳汇能力,加快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2)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属于高碳企业,农业属于低碳产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重点发展低碳产业,提高低碳产业的附加值,并采用高新技术对高碳产业进行改进和优化。
(3)制定科学的煤炭定价机制,并开发和应用再生能源。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相对较大,但是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部分高能耗企业并不重视如何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损耗。针对该种状况,应该制定煤炭资源利用定额,能源效果越多,价格越高。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因为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丰富,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能够有效的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造成污染,以此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加快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进程,就应该采用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产业结构、制定科学的煤炭定价机制,并开发和应用再生能源等措施,不断的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转型;中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46-04
引言
当前国内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剧烈的经济转型与空间重构,并且在全球化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变化,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城镇化发展中的难题越来越突出。经济转型将带来城市产业发展的转变、城市功能的重塑及城市空间格局的重构,对城镇化不成熟、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部地区在中国文明发展中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生态保育良好的地区,而且该地区迫切需要让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为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提供助力。中部地区城市普遍处在工业化初期,在向中期加速转变中。在经济转型的环境下,对该地区城市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及时指出产业发展方向对城市发展具有直接指导意义,是必须且紧迫的。
一、新时期下转型对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
1.转型发展理念的要求。在当前的形势下,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心放在关注民生、体现和谐的方面,要求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对民生问题的改善与社会服务系统的发展,将发展的便利惠及到广大市民中去,实现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与“快”的矛盾,推动城市发展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同时关注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品质提升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旅游产业则在发展中要注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与人文遗存,实现利用与保护的良性循环。另外,城市发展的理念要注重低碳、绿色、生态发展,实现“两型”社会的目标,推进“健康城镇化”[2]。中部城市在这一方面的绿色基础较好,而在发展中要注意避免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在当地资源环境条件下,建立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自组织系统。因而在产业发展方面,需要以绿色、低碳行业为首选。旅游产业及相关服务产业是经济效益明显、环境友好的产业。经济转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也提出了要求,规划研究要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重新审视。必须改变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的外延扩张模式[3],从城市空间的发展走向集约化出发,实现空间重构,建立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2.国内重要区域转型发展的要求。经济转型时期也是对中国各大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一次大调整。在东部地区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中西部也在先后崛起。在这一次的经济转型浪潮中,中部地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而在这过程中不能盲目全盘接受转移的产业,有所选择地承接有利于融入本地产业体系,对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有帮助的产业。同时,近期一批区域战略规划先后出台,有待在区域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研究中落实。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发生转变,注重以城市群建设推进的区域城市化进程,要求发展中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重点,发展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4]。中部地区就有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等重大区域制定了相应发展战略。区域统筹发展的情况下,城市必须融入区域共同发展,要求城市的发展应首先服务于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参与区域协调,要求充分发掘自身的特色资源,有利于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让各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错位化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3.城市自身转型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休闲旅游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吸引东部发达省份的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新兴事业。旅游业的开展越来越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市容市貌,发展城市旅游业,有利于改良城市功能,将城市的生活功能提升为生活、休闲、文化审美等高层次功能,提升城市的品质,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同时对城市远近郊区联合发展有较大的联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城市各区均衡发展[5]。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城市社会服务,实现城市魅力与品质提升。要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合理配置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同时以特色城市文化建设为出发点,实现自身城市幸福感的提升,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以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环境营造,创建宜居生态城市。以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促使城市的无形资产增值,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这样还能强化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获取投资的汇报[6]。
二、中部地区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思路
(一)中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
1 . 1 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人口密度程度处于第二位,产生的工业废气、固体废物、噪音以及水污染等的程度在世界的主要大国中使排在首位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支持经济的都是密集型的产业,长期进行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导致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不断地加快,对环境的污染范围和程度也在不断地加快和加大,在2010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发展低碳经济也正式的提上了日程,由于要中国要进行低碳经济,在开始的阶段也许只是为了减少污染排放,加大绿化范围这个相对比较便宜的思路,但是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的信息,对低碳经济的真谛有了些了解。在此笔者进行阐述。
1 . 2 低碳经济时期的特色
迫使全球经济转型的原因,不仅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从全球气候的改变和为了确保环境安全资源的实际需要。因此,这种低碳经济的转型和以前的经济模式的转型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说的低碳经济的转型是更侧重于明亮的绿色、碳排放量的性质、新型能源的开发趋势、杜绝污染的趋势。从它的本质以及更深刻的意义上来说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的特征是促进并实现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代价是以牺牲资源和污染环境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节约,它是为了塑造和形成绿色、智能、创新、平等、合作、安全作为新的发展模式的特征,让环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得到改观。
1 . 3 低碳经济时期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国内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是一种多元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内部低碳经济在不同产业的科学的发展和变革。如今的绿色节能、低碳经济就是这样,我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就要重视绿色经济、对产业的结构进行变革和调整、加大绿色产业的开发、对绿色能源进行扶持、倡导绿色消费、不仅不会对长期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这对经济的增长的质量以及社会是一种福利,不但不落下经济发展也不会与环境保护相冲突、让生态更加的安全、对气候的变化实现双赢。
2 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工程经济风险
2 . 1 工程施工方案存在的风险
更多的关注利益的分配是以前施工单位所重视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这个阶段,向低碳经济进行转型时期往往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阶段,因此要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考虑施工的方案,同时这也就要求建立一个新的平台。由于长期传统的建筑方案一直在对国内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施工方案进行影响和引导,因此中国在国际绿色低碳经济和文化经济发展项目上的地位是不太高的,有的还会改变经济的方向和影响预期项目的风险管理,对于这些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准备充足,特别是在目标的选择和绿色施工过程的控制以及管理的方案上,我们在这个过渡的时期要进行开发工程以及经济的扩张但是还要达到低碳经济的要求,把预计的风险分散开来,笔者认为,我们要保证在全面建设的时候,预防方案可以实现对未来项目的成本效益进行管理的要求。
2 . 2 低碳经济时期环境保护制度的新风险
环保系统主要是针对低碳经济的过渡时期的发展,并进行调整和部署策略,以应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出台的环境系统的发展法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环境的保护,在环保制度中主要集中在预防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由于较低的价格传统建筑比工程和建筑公司在预算计划上不得不删除或减少在环保方面的预算,但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是大力倡导的,这种能源经济和节能环保理念也是未来的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楼宇建筑及工程承包业务部门要求要有对环保这方面的预算,由此,该项目的建设的经济利益就会被影响到,导致建造收入的减少,运行经济和金融工程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这也会被影响到。环保系统风险也是存在于新的低碳经济时代的,由于项目的矛盾性以及不配套的法律体系,造成了高额的环保支出。这也是我们所要杜绝出现的。
3 低碳经济时期工程经济风险的防范管理措施
3 . 1 工程施工方案的经济风险管理对策
国内的施工单位对施工方案存在的风险管理措施一直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现在有两种方式比较有使用的价值。第一个是在工程和承接建筑公司在竞标阶段就对该项目的前期规划和进行建设节能、环保等建设项目的重点是选址以及低碳经济的转型,在项目的设计建设能源利用、可持续的发展、对节能材料的设计、工程建设所需要的一系列的条件、在建设过程中的环保方案。第二就是利用科技手段来提高对项目的经济预测性,减少由于不可预测的情况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当然了,这个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使得项目招投标和工程单位投标人的共同认可,对工程经济工程经济管理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 . 2 工程投标与报价的风险管理对策
这里面的风险在于,出资者或投标人的投标及报价不愿付出太多的建设资金,单边对建造的价格进行下调,使施工企业竞相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价格,获得更多的自身利益。从另外的方面来说,因为它的工作原理让投标企业急于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把价格压低以得到机会竞标,寻求发展的多方道路和最多的生存机会。
3 . 3 低碳经济时期环境保护制度风险的对策
在笔者看来环保的低碳经济施行的过程中,主题就是节能减排,推进持续发展。在施工期间这个主题是存在于设计、选址、选型、规划、建设,提高等的过程中的,它是要求更加的节能、更加的低碳,并对这些个的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选择,取其中最好的。由于低碳发展道路模式是全世界人民的选择,所以在国内我们也应当重视起来,施工企业必须做的就是,从自己的知识出发来进行低碳经济的开发,它是允许这个尝试出现的,以提高环保系统,它试图执行长时间的风险的适用性在长期实验中被确认为中国的发展现阶段,允许这种尝试的出现。所以,施工企业必须进行更好的人力资源培训,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个员工和管理人员,让他们知道,并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