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育问题

语文教育问题

时间:2023-07-23 09:2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育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育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多媒介语境;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重要性,纷纷将其应用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下文,将对多媒介语境背景下的现代中职学校语文教育问题进行简单研究,同时对于怎样解决中职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将多媒介运用到其中做出了相应的阐释。

一、多媒介语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影响

(一)多媒介语境能够使得中职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中职语文教师将多媒介教学手段、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能够使得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容易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介将一些比较抽象的语文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过ppt图片、教学视频、音频等等,让学生能够具体感知,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开发创造力,真正意义上领悟到学习语文的真谛所在。视频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最直观的基础上感悟语文知识,也能很好地活跃语文课堂氛围。

(二)将多媒介语境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介语境,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加语文教学的各项实践活动,使得语文教学的氛围能够更加活跃,让学生能够在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媒介语境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职学生跟普通全日制高中或是大学的学生不同,其语文基础一般都比较薄弱,对待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并且在这些学生心中,他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取多高的文凭,而是为了以后的工作获取相应的技能。因而很多学生对于中职语文的学习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再加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太过呆板无趣,使得学生对待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语文教师的教学进度也得不到保证。多媒介教学语境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通过比较有趣的图片和视频的呈现,使得其能够发自内心的提高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跟老师进行交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的状态。

二、多媒介语境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在多媒介语境下,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深入挖掘多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介进行生动的音频教学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听的过程之中掌握语文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从倾听中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也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再讲解一些优美文章时,在课堂中引入音频,让学生聆听文章的韵味以及其中的美妙。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形象的图片进行教学

多媒介语境下的图片教学能够让语文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对应教师给出的图片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雨中登泰山》一文当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没有亲自去游览过泰山,对泰山的整体印象不够清晰,自然在学生的心中不会知道在雨中登泰山是怎样一种感觉,所以对于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不够到位。然而,假如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能够在ppt课件中插入几张泰山的图片,给同学们展示出泰山在雨中的具体形象,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联想,体验在雨中登泰山的具体感受,从而更容易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而多媒介语境下的图片教学相比传统的老师用纸质图片像同学展示更为直观和形象也比较方便。综上可以看出,运用多媒介语境下的图片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语文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明朗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充分运用视频进行讲解,活跃课堂氛围

视频教学是所有多媒介语境中最为形象具体的技术,它将声音、图片文字融于一体,能够让中职学生最为直观地感受到视频所要表达的意境,同时也能清晰把握文章所展现出来的场景和人物,更加容易清楚文章的脉络结构。例如在学习《雷雨》的时候,教师通过视频的播放,不仅仅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人物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能够通过观察视频中人物的对话,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视频教学的优点可见一斑,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

结束语:

多媒介语境的背景之下,中职语文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到教学之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此形势之下,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中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在ppt中插入图片、视频、音频等等,让课堂变得轻松自在,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种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峰.浅析多手段、多媒介历史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2011(01)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育;回归传统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一些新理念,其中不少是与传统语文教育的精神相符,体现出某种对传统的回归。在语文教育遭遇尴尬、问题成堆的今天,我们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

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我们在努力探讨语文教育新路时不妨先分析一下语文教育的现状及语文教育回归传统是如何提出的。在这方面,马智强先生的《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一文可谓具有代表性。在此,不妨引述其开头部分:

三十年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效果很差。”“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十五年前,北大中文系熙教授说过:“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简直是摧残儿童!”

五年前,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文教育面临一个悲哀,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中国语文高峰论坛”与会的许多教师和作家承认:“语文教育效率不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日俱减”。

语文问题的解决是愈来愈紧迫了!

语文界的同仁一直在不懈地探讨语文的出路。三十年时间,有关语文的出版物数不胜数,以传统的、现代的、甚至最时尚的理论给语文教学诊治疾病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可是语文还是重病缠身。也许人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汉字、汉语与汉文化的关系。现在通行的文本解析的教学方法是从西方传人的,数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的语文教育应该打上鲜明的“中国制造”标记,为此,我们有理由把目光转向弃置已久的传统教育。

语文教育的现状如此,语文教育回归传统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我们应该冷静地做具体分析,不可“病急乱投医”“瞎折腾”或自行其是。当前的语文教育仍须以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寻找传统文化与新课标精神一致的地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了人文教育、审美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延续不断的辉煌历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汉语言文字,其生命力极强,丝毫不逊色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语言文字。传统教育即语文教育,其特点是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新课标所强调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实质相同。另外,当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种种问题、不能令人满意:从书写、文采到人格之培养,今天学生多不及古之学子。回归传统,从传统中吸取优秀的东西,这是构建现代语文教育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育回归传统可以做以下一些努力:

一、重视诵读,积累语言

用诵读的方式积累语言文化,这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最大特色。几千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一方式行之有效。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的潜移默化之功岂有虚哉!然而诵读学习法曾被批判为“死记硬背”“无用”,这是急功近利、浮躁肤浅之风的体现。现在举世重视传统和经典,语文教学离开学生的多读书、多积累就必然落空,为此强调一定量的优秀经典诗文的诵读积累正当其时。

二、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操练

传统语文教育很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对对子、写对联、即景赋诗等。这些活动能寓教于乐,联系学生的实际,对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极有帮助。现在新课标倡导研究性学习,重视交流与表达。联系学生的生活和语言实际,在课堂发言、演讲比赛、模拟辩论等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操练,其效果十分显著?

三、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

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存在了几千年,自有其优越性与合理性。子曰:“言而不文,其行不远。”现在许多学子别说言而有文,就连“通顺”“规范”这些基本的表达要求都做不到。而文言文恰好具备文雅、简练的优点。学好文言文,既可打好语言表达的坚实基础,又可很好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其意义和功效大矣。遗憾的是,文言文是学生的“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之一,许多语文教师的国学基础不扎实,对文言文教学也不够重视。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语文教育之路又能走多远?

四、继承诗教传统,弘扬书法国粹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教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书法是我国的国粹。中国书法艺术独步天下、博大精深。同样的,书法教育也是优良的传统教育。现在这两大优良的传统却成了语文教育的薄弱环节,就连语文教师能写诗的也不多,工于书法的则更是少之又少。在古人那里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在我们今天则成为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继承诗教传统,弘扬书法国粹,是当务之急,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总之,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教育应回归传统,扎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呼吸鲜活的时代气息,语文教育一定能为中华文明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第3篇

语文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学生各种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剖析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出发,再浅析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实施和重要性几个方面,旨在探索小学语文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1小学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为了好的成绩,更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学习语言的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具有较强的思想文化传递性特征,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的义务教育学科之一。

1.1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是一门不能急功近利的基础课程,要从小学阶段就要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功能。(1)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中心思想。针对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学习方式,思想道德教育要以语文教育为依托,以语文教育内容的实施来进行。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养成也同样离不开语文教育的实施。(2)表达、交流和传递:小学语文教育具有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语文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就是进行语言交际和传递文化。小学语文教育在传授和传递知识与文化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如何表达和交流。(3)育人:小学语文教育以第一和第二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人文情怀的熏陶式教育,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小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表层层面上,而是将育人转化为实际行为。

1.2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1)语文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基础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外,语文教育还具有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科目的。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是一种工具,只有让学生掌握好这种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简而言之,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的。(2)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小学正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佳阶段,这一阶段接收到最好的教育,会使其日后的学习有良好的发展。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彰显着我国的软实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基础学科,对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应重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旨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2.1课程改革是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师要以新理念去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要采用以学生为主,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利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2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其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基本素质包含的内容有: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劳动技术素质。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如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等个性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落实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和学会健体三个方面。(1)做人: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应教学生先学做人,强调德为先,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2)求知:教师既要授予学生知识,也要授予学生求知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主动汲取新知识和新技能。(3)健体: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锻炼身体,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

2.3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从教育实践和成效而言,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小学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教师做好语文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3小学语文教育对开展素质教育的作用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育对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体悟生活:

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宜的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小学语文教育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对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2体悟思想: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能有效调控学生的情感,如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或者是享受美好的感受,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3体悟责任: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体悟自己的责任,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辐射的作用。

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素质教育是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以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

作者:王瑜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铁西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对策搭建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分析

1.学生个性的缺失

学生个性的缺失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中国的学生都比较擅长于考试,无论在什么地方,其考试的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学生。同时,许多学校的教师为了迎合以分数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往往会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只

是一味地追求高分。这种环境下,学生从出生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为的只是在学校的各种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从而严重淹没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为考试的“机械人”。

2.价值观念的迷失

价值观念的迷失主要体现在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放在了培养学生语言和文字的认知上,通过反反复复的阅读、朗诵,得到预定的语文学习目标。学校往往会忽视如何教导学生去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迷失。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片面化、教条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缺乏对真实人性的分析,以标准答案为唯一的评分标准,从而让学生产生了价值观的部分扭曲,根本无法学会去处理真实社会中的人性复杂的问题。

3.辨别是非能力的丧失

辨别是非能力的丧失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无限膨胀的社会中,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传播内容的复杂,使学生无法进行思考就获取了所需的信息。这虽然可以节省查阅资料的时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往往会让垃圾信息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尤其是一些黄、赌、毒的负面信息。这对于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不但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会通过行为将这种负面的问题表现出来。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

1.教学目标的人文化

教学目标的人文化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偏重于关注真实的世界,改变传统的考试分数一统天下的格局,确立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准确地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对生活、生命真谛的领会,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促进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树立,健全学生的人格,增加生命的厚度。另外,教师还需适度地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促进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与热情度,努力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观察力。

2.教学环境的人文化

教学环境的人文化需要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提倡民主的人文氛围,争取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保障每一个学生融入集体中去。另外,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爱书、敬书的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强化文化视野。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学生接受一些有害于身心健康的负面信息,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未来之路、人文之路。最后,还可以适当地将学习地点从课堂、校园搬到校外以及学生家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帮助学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习方面的情况,还可以提升学生面对陌生环境时的适应能力,促进人文教育中集体化以及社会化目标的实现。

3.教学方式的人文化

教学方式的人文化需要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讨论、访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等一系列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地设定一些发散性问题,消除答案的唯一性标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需要尊重个性的发展。这样才可以保障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育不仅是针对教导课本上有限的语文知识,更需要注重传播一种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本文从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出发,就如何加强中学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虽然不能够全面覆盖到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基础,实现语文教学质量更加平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对谈[J].书屋,2005,12(09):57-61.

[2]赵文汉.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01):125-129.

第5篇

(1)培养人文精神,即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这是针对中职学生的“社会性”而言的,只关注利益化的实践而忽视了对周围人和事的关心,很多学生不了解国家大事,不知晓身边新闻,以为这些都是无用功,试问在今后的工作中当你和你的领导或同事聊天时别人天马行空时你怎么办?二十一世纪更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在语文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这种对周围人或事的洞悉能力和对它们的关怀能力。

(2)培养人文精神,是促进学校文化氛围与学生个人素质的需要。一个好的学校,其人文精神必然形成校园文化的主要成分,且会随着时间不断传递。中职语文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必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因此,学校的领导者、语文老师等,应该高度重视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培养方法

只谈重要性是空泛的,要通过具体的培养方法来实现这些意义,才能对中职语文教育有所裨益。我们知道,中浅谈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胡国祥职语文教育的课程主要分为应用文阅读、应用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附件(中国文学史、文学作品欣赏)五个板块。从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来看,也是注意到思想性、典范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点

语文教学的第一章是实用文阅读与写作,又分为三小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按照笔者以往经验,学生多对记叙文比较感兴趣,说明文次之,议论文又次之,所以我们不妨先从记叙文入手,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为例,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花以及周围景致细致的描写,强调了人的情感和在自然中得到的情感体验,唤醒了人作为一个社会主体的自由和独立,彰显了个性。教师可把这些人文情感都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精神与文章中透露出来的精神的契合点,从而把这些精神牢记在心并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2.转变教学方式,促进人文精神培养

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学生的重视不够,很多中职教师备课不充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能够真正尽到一个做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到最后一无所获,“结论式”的教学也使得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教师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主讲、学生主听模式跟新的方法如合作式学习、探索式学习相结合,将传统的教具即黑板加粉笔与新的多媒体教具相融合,为了能够更好地教学而积极转变方式,由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热情,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才有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3.注重教学实效,强化人文精神的塑造

教师除了在教学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外,还应注意人文精神塑造的实效性。首先,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思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避免人文精神的传导受到学生的反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见到实效。教师在课堂内外,应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由古及今,思考在当前新形势下,新的社会运转模式中,人文精神有着什么新的发展,应如何传承。其次,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检验人文教育的成果。这并不是指学校统一组织什么检查,或者什么考试,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吸取反馈,不断思考教学效果。如,通过中职语文中的人文教育,我们可以将正确的爱国热情传递给学生,孟子曾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屈原在《离骚》中也提到,“岂余心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教师更可以提示学生联系到更早的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热情,避免单纯的,一腔热血式的简单爱国主义,或者民粹主义。更加使学生理解,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与更加热情的工作、学习态度建设好自己的国家。

三、结语

第6篇

1儿童文学的重要性

1.1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特殊的门类,与一样,也是反应刹一会现实生活的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信息,小仅仅有作家童午的记忆,也囊括了民族文化、历史知识、刹一会形态、文化传统等等小学生们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得到愉快的精神享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吸纳了人类文化精髓、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小学生在阅读中,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生活的了解,从而完成了从单纯的享乐到学习这-转变过程。

1.2儿童文学对于小学生精神构建的重要性

别林斯基曾指出,儿童读物的宗旨应当说小单是让儿童有事可做和防庄儿童沾染上某种恶习和小良的倾向,而且更重要的是,发扬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人类精神的各种因素发扬他们的博爱感和对无尽事物的感觉(别林斯基,1983:7)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是以善为本,颂扬的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勤劳、勇敢、诚信、小畏困难、宽容等这对于提升儿童的思想境界、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促使小学生塑成健全的人格另外,培养小学生们对于美的理解、欣赏和创造能力,也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日的小学生处于个性的形成时期,有很强的可塑性,儿童文学作品对小学生个性和性格的塑造会产生小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1.3儿童文学对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关键,小学语文教育小仅要教会孩字子们读书识字,还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的教育,更是承担了引导小学生汲取人类文化精髓、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任务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在于其基本受众是儿童,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并能被儿童认可及接受小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小仅获得了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更能掌握基本的汉字和语法知识,汲取充盈的语言养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种快乐阅读、轻松阅读、自觉阅读、主动阅读,十分有利于儿童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2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儿童文学是指以3至16,17岁的儿童为阅读对象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是两代人进行精神对话和文化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现1U:刹一会对民族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和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 (王泉根,2004:555 )因此,儿童文学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来采用合适的教学力法。

2.1课堂阅读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以儿童为本位,包含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自读课(朗读、默读、速读)、教师讲读课等力式,使用适当的技巧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阅读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作品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小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凉讶、疑问、迷惑和矛后心理,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董奇,1993: 77)当学生们在阅读和讨论中,相互学习,进行反思,学生们才能形成真正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2.2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小受课堂教学的约束,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小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和文化视野的}S}制,难以独立、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于此同时,小学生午纪较小,生理、心理发展尚小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详细具体的指导,包括推荐读物、制定阅读计划、检查阅读效果等当然,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同午级孩子的具体特点推荐合适的书日,阅读计划的制定以及检查的力式也应有所小同对于低午级的孩子可以推荐趣味性较强的绘本,阅读内容应浅显,篇幅小宜过长,检查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对于高午级的孩子可以推荐篇幅较长、内容更加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语言敏感性,自然地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与此同时,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来丰富阅读活动,比如朗诵会、课本剧表演、亲子游戏活动等等小学生情感丰富,会用所有的感官从外界获得乐趣、积累经验因此,通过富有游戏精神和趣味的力法解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而_对促成小学语文教学日标的实现起到积极作用。

3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3.1儿童文学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补充

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小仅如此,从一开始,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就和对学校教育问题的探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赵静,2003:29)因此,从儿童文学的产生伊始,儿童文学就和小学语文教育相依相存,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一种补充。

3.2小学语文教育促进了儿童文学的发展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教材进行了多次改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日前,新编语文教材课文的选文中,儿童文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也促进了儿童文学的空前繁荣。

第7篇

【论文摘要】七年的语文新课改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语文教学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仍有“任重而道远”的沉重。本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改革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新课程下个阶段一是要坚定“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二是要摒弃“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模式的干扰;三是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全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于2001年颁布实施,历经七年了。小学阶段六年一轮的实验已经完成,初中阶段第二轮实验也已结束。按一般教育改革的工作程序,也到了该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阶段了。

这七年,是语文教育观重建的七年,是着重于观念探讨日益向实践层面深人的七年,是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进行反思的七年,是积极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发展格局的七年。

一、七年语文课程改革:亮点多多,实现了厉史性的跨越

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是语文教育新理念的高层次的集中展示,全方位反映新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比照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及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在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突破。七年语文课改,特点鲜明、亮点多多。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1.《语文课程标准》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为特征的时代精神。

2.《语文课程标准》“有鲜明的人性化倾向,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把人从技术主义的侄桔中解放出来。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让师生都能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和语文教育规律去教语文、学语文。”

3.《语文课程标准》继承了优秀的东西,发掘了现代语文教育史中有价值的东西,又吸纳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到了继承中有发展,发掘中有创新,吸纳中有整合。

4.《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一个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凸现了以“语文素养”为利好的价值追求。语文素养作为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向,其概念提出的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

5.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声势之大、影响之巨是前所未有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现代语文教育发展了近百年、但长期处于高耗低效而屡遭垢病的背景下展开的。它的目标,是一次整体的改革,是针对语文课程基本范式的改革。对于这样一场全局性、范式层次上的改革,理性的高强度介人,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

6.本次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国家采用先在少数地区试验然后逐步推开的办法,这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保证语文课程改革健康、稳妥地向前推进。经过七年的实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积极的实践。

二、七年语文课程改革:成效显著,语文教育发生巨大变亿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七年,课程理念和课堂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都肯定了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语文课改践行七年,一线教师普遍感到“语文教育变新了:新的教材层出不穷,新的理念深人人心,新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语文教学变活了:教学方法活泼了,评价机制灵活了;语文教学变宽了:教学目标增宽了,教学渠道拓宽了。”语文教育专家在谈及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就时认为,至少在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语文教学从‘真理模式’取向调为‘言语实践’取向;全面引人现代阅读观、写作观和言语交际观;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学习方式重熏陶、感染、体验、感悟等。七年的历程值得回顾,七年的成就值得肯定。

七年来,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课程意识。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诊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七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儿童“六大解放”在课改实践中得到了初步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就能够在自主活动中释放。

七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推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或正在明显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走向语文学习的前台。

七年来,《语文课程标准》催生了十余套国标语文教材。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的整体格局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吸引了很多关心、热爱语文教育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参与其中,为教材建设献计献策。

七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人,众多研究者聚焦科学发展观如何融人语文教学,展开了积极的探讨。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在较深的层面上探寻和剖析语文教学诸多方面的问题,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加以诊释,寻找改革的途径,初步构建了和谐框架。

七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工作者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改创新教育要求的语文教学新模式,单一的课堂教学开始“裂变”,演绎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如“学教式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模式”、“非预设性模式”、“生成模式”、“非指示性模式”等。

七年来,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培育了一大批教坛新锐,涌现出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教学流派:有王粗舟的“诗意语文”、孙双金的“情智语文”、刘云生的“心根语文”、李卫东的“感悟语文”、孙建锋的“享受语文”、陈建先的“本位语文”、吉春亚的“爱在语文”。他们凭借对语文教育的睿智,大胆开展语文教学实验,摸索了一套套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具有个性特色的先锋理念和创新设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七年来,随着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深人发展,语文教育观在各种精神教育、课程理念和教学智慧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得到新建构。有钱理群的“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观、王富仁的“大语文论”与“小语文论”、童庆炳的“语文教学认识论与存在论”、潘新和的“语文教育:走向表现与存在”、韩军的“重建与反思:新语文教育论”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了语文教育观的多层建构。这些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成功经验,具有学术价值,整合升华为理论,将能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七年来,语文教育领域各种问题的争鸣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民主参与的平台,不断推动语文学科建设向公开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当语文教学改革进人一个新阶段,无疑对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要重新审视,免不了产生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学术争鸣成了语文教学中一道新的景观。众多语文专业报刊相继推出“争鸣”专栏,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

七年课改历程,实现了时代的新跨越。语文课程改革之所以取得成绩,一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三、七年语文谋程改革:步及维艰,面临一系列两难挑战

总结七年来语文课程改革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改革中同样存在不少问题。这七年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困难更大、矛盾更多、瓶颈制约更突出的时期。不少语文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理念,无所适从。在课程改革中由于认识上、实践中存在着片面性和绝对化,课堂教学一度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近年来频频见诸语文报刊的是反映语文教学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种种误区,被谈论得较多的有十种倾向应引起人们的关注:虚假自主、无效合作、孤立文本、随意探究、曲解对话、讨论泛化、滥用媒体、追求前卫、盲目综合、弱化基础等。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对“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虚、闹、杂、碎、偏”五个字作了概括。

语文教育工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倾向。有论者从深层次来揭示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几种倾向:“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多媒体化”。有论者指出在新课标实施中有许多伪善、虚化的现象,最突出的是“非语文”现象充斥着课堂,语文逐渐地空泛和虚化。表现为:为信息技术所累的“非语文”现象;学科整合荫庇下的“非语文”现象;“讨好”学生和“观众”的“非语文”现象。有论者概括了新课标语境下的强势话语对“真理”遮蔽的三个方面:泛人文强势话语下的工具性遮蔽;泛多元评价话语下的常识遮蔽;泛合作强势话语下的前提遮蔽。有论者提出,课改中语文教学出现的新问题还表现在:课堂“讲”“读”的“变味”;合作学习的“变形”;探究学习的“变僵”;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变量”。还有论者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使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出现了新的歧路。过分强调“合作探究”,忽视实际效果;过分注重“学科整合”,迷失“语文本质”;过分突出“主体地位”,削弱“主导作用”;过分推崇“赏识评价”,缺乏“真情实感”。

七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课程改革的不良因素究竟有哪些,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从各个角度和不同层面进行探寻。归纳起来有下面几方面原因: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存在诸多落差;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缺失辩证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是发展着的,又是不完善的;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过分演绎使语文教学承载了不应承载的重任;社会上出现的虚假浮躁之风影响了语文教学领域;不恰当的评价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强化了横向的借鉴,弱化了纵向的继承;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李海林撰文认为,“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方向性的问题,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从语文课程改革整体来看,从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这样的角度来看,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本体论’层次的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施需要时间来磨合,正如李海林所说:“语文课程改革总的态势是‘软着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错误的理念、方案和技术操作上的失误不断暴露,不断得到纠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语文课程改革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省,是语文课程改革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

四、七年语丈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课改的信念不可动摇

语文课程改革七年的历程,我们已经有了前进的坚实基础,面临着难得的机遇。面向未来,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语文课程改革下一步怎么走”受到语文界业内人士普遍关注,语文教育专家、教研人员以及一线教师紧紧围绕这一个统领全局的大问题发表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要坚定“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七年的语文课程改革步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不能动摇“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正如巢宗棋教授说得对:“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转型的道路是漫长的,也许充满了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复杂,而我们原有的教育基础又十分薄弱。在这转型期中,问题也许会层出不穷。然而社会的转型、语文教育的转型,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顺势而改革的决心,不可动摇。”

有论者指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处在一个十分关键时期,坚定课改信念,应着力排除两种干扰。一是排除对课程改革存有抵触心理、畏难心理、观望心理的干扰。近年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语文课程改革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语文界滋生了某些值得关注的否定改革的思潮。有人觉得课改改错了,到现在问题百出,有些偏激者甚至对改革叫停。目前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人们在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表示怀疑,产生动摇,有的甚至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想要回到老路上去。”有论者指出,目前这种回潮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二是摒弃“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模式的干扰。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面对课改新理念领会不深,理解不透,产生了诸多的困惑和迷惘,未能从“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比如一强调弘扬人文性,便松开了语文的擅绳;一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便忘了教师自身作用的确立和发挥;一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便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一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便出现教学内容的泛化。若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将很难避免语文教育思路的大幅摇摆。有专家指出,“矫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欲速则不达。应该多次‘矫’,不断‘矫’,一次‘矫’一点,慢慢接近‘正’。这样才能避免大幅震荡。”还有论者提出,中小学语文课改要从长计议,“语文课改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搞颠覆式革命,不能离开国情,也不能丢弃以往的经验和好的传统。”

2要正确应对一系列“两难”的挑战。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正面临一系列“两难”挑战。在课改实践中,既要重视基础工具性,又要对人文性给予更多的关怀;既要让学生自由释放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又要尊重文本的特定的指向性;既要强化横向的借鉴,又要注重纵向的继承;既要学习外国的教学理论,又要以“我”为根,以汉字、汉语特点为根基;既要倡导创新精神,又要注重扎实严谨作风的养成;既要强调阅读的拓展性,又要注重文本语言的解读;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又要重视打好语文基础;既要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预设,又要关注动态生成;既要加强合作精神的培育,又要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造就;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等等。可以肯定,这些“两难问题”,如果处理得好,语文课程改革就能比较顺利地向前发展;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延缓课程改革的进程。

3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全局。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复杂关系,我们要以系统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全局。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格局:坚持“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互渗透;坚持“三维目标”整体推进;坚持“标准”与“多元”融于一体;坚持“主体”与“主导”互动互补;坚持“实”与“活”有机结合。追求平衡、和谐发展,向语文教育的本质回归,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8篇

【关键词】 情感教育; 留守学生;情感漠视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一贯要求注重情感教育,但教学的另一特殊“主体”—留守学生,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出现了情感漠视等问题。这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冲突,笔者仅对此做了一些简单地探讨……

语文教育改革中,教育“主体”与“主导”的作用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那么就让我们用教学中的“主导”(教师)与教学中的“主体”学生)来引入我们本次的话题。“主导”与“主体”,无疑强调双方的作用,不似主体与客体的决定与反作用关系。在我们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我们的教育“主体”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留守学生问题而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专家指出,留守学生的问题,集中体现城乡文明一体化转型中的矛盾冲突与综合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作为基层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教学主体中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时,我们在呼唤教师激活课堂的同时,也不得不去换个角度思考这一类学生情感的漠视与我们语文情感教育不可避免的冲突……

1 情感教育载体与留守学生情感漠视的尴尬

无论是原来的语文大纲要求:“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还是现有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不管是感情、情趣﹑还是精神,其实质都是要求语文学科重视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情感熏陶作用。然而,令我们尴尬的是:语文教育需要我们注重情感教育,而我们教育中的特殊主体—留守学生却情感非常冷漠。即使是父母,也已成为他们“最陌生”的亲人。面对调查人员提出的“你最希望的是什么”的问题,孩子们回答冷漠,“我不希望有更多的钱,我只希望有个温暖的家”。试想,基本上一年一见面甚至多年只靠电话联系的他们,对于自己的家庭亲情都陌生甚至情感漠视的这些孩子,又怎能让他们对语文课中他人的故事、 他人的情感产生兴趣,又怎能一厢情愿的让我们的课堂去感动他(她)们呢?纵令我们语文教师使尽浑身解数,试着让课本上的某个精彩的片段感染了这些心灵已经荒芜的孩子们,有怎能让他们情感的火花燃烧的更旺更持久呢?

2 情感教育发展与留守学生情感需要的错位

众所周知,由于语文课的特殊性,而使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中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有人提出“情感智力说”,强调情感教育对文学欣赏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情感因素的需要来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感受。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是在一定情况下产生的。文章不是无情物,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小巷深处》《出师表》《百合花》等作品,无不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本来中学生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但却不轻易动情或表达情意。而更兼,由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态度放任迁就,或冷淡粗暴,他们漠视孩子思想交流的要求,有的甚至让孩子独立生活,只是在金钱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忽视他们的情感需要。这些留守孩子就如同被抛进大海的船,加上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羞辱,不少学生变得情绪消极、失落、自卑孤单,甚至自我封闭,关闭了对外在客观包括语文课本的感知之门。这样的学习主体当然谈不上去感知客观世界,更谈不上情感的发展,以至于智力的发展。正如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那么我们怎样去面对和纠正这情感的发展与最缺失的需要之间的错位,让孩子们一起感受作品里甚至生活中的喜悦、悲伤、愤懑、惆怅等丰富情感,从而通过细细品味去完成一次愉悦的审美过程?

3 情感教育升华与留守学生情感动力的呼唤

语文课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感动学生,是让学生不仅成为一个感性的人,还要是他们成为一个善于进行理性思考的人。批文入理,由情到理,教师应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陶冶孩子高尚的情操。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建立他们相应的审美框架,完成语文教育的情感升华任务。依然谈到我们教学的主体,就留守学生而言,他们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学校家庭无法沟通,社会无人关注,易受不良影响。同时监护人的失职甚至缺位,使得留守孩子在学习上无人督促,缺乏学习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存在学习障碍,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等问题。这些问题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慢慢滋延 ,就会形成孤僻、脆弱、冷漠甚至极端的性格障碍。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人文教育落后,父母对孩子期望过低,有教育“近视”的趋向。他们不再重视孩子的教育。用他们的话说,即使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对于这一变化,我们理性看待的同时,也对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有些许担忧……自身情感的漠视封闭,最亟需动力的缺乏,我们这些学生又怎能与我们老师一道去完成情感教育的最后升华?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寻找情感教育升华与留守孩子的最亟需动力的良好契合吧﹗

4 不是结尾的结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洒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上”。如何让留守孩子打开情感的大门,走进课堂,这是改革社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但我们深信,语文课堂依然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真善美的花朵依然会在这里绽放,理想的翅膀依然会在这里起飞。留守孩子也是明天的希望,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实施情感教育的语文工作者们,会渐渐走进这些孩子们的心灵,逐渐融化他们的心中冷漠的坚冰。我们期望:留守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愉快健康成长的空间﹗

第9篇

摘 要: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改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保持了良好的发展状况,高等教育的主体思想逐渐趋于经济化和实用化,正确的思想引导保证了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良好发展。为了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将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是与审美教育相关联的,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熏陶。

关键词:审美观念;语文教学;经济化;实用化

语文教学是富有文化内涵,有情感的学科,审美教育在语言文学中起主导作用。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体现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一、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1.语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将来都是与企业和社会经济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出社会之前,为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有安分工作,吃苦耐劳的优秀品德,对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课程。

2.塑造健全的人格。职业学校学的语文教材,都是讲究实用性和技术性,主要促进学生能调节自己的心理和人格的完善。《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表达作者超脱世俗及深县逆境是能自我调节,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文章主要体现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从容乐观,及时的自我调节,以达到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

二、审美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应用

1.通过课本分析鉴赏,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文章透析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及想象力,美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形象,特别是具有影响力,能反映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感动人的艺术魅力,触景生情,表达言外之意,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2.语文教育中对审美的挖掘。语言是表达信息量的载体,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是文章表现美的精髓。语言文学要求内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的反应客观事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要大胆的想象,发挥文学底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依靠语言来传达信息的,有了审美化的语言教学,才能形象、生动的开启学生的语言文学之路,所以有情感的教学才是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师不仅要突出自己的情感,也需要有丰富的情感感染力,这就需要教师对整篇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语言,教师表达的情感应与文学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一致,不同的文学作品表达不一样的情感,有汹涌澎湃的,也有凄凉缠绵的,所以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感知是至关重要的。

3.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会读、会说、会听、会写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审美教育是让学生能主动的去读、去写、去听,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要尊重老师的态度,使老师和学生能朝审美的方向发展,使老师在传播知识的时候,也能在人格、情操方面有一定的升华,当然,老师在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也应带有和蔼、鼓励性的态度去听,使师生能互听,互相欣赏。“说”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表达情意的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是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说的动听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越听越有趣。语言文学是传达心灵美的表现,教师应通过美的语言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学习中营造一个美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掌握美的语言。同样,精读课文,也能从文学中体会大自然的自然美、文学艺术的艺术美等。

三、语文教学的审美探讨

1.教学的语言美。小学的语文教材都是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生动、有趣的文学功底来展现作品的美,课文中的短文都是语言文学的精品,有的形象生动、有韵律、有的激情慷慨、洋溢着对美的追求,无不闪烁着对美的光芒。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欣赏和感悟书中所表达的情意,从而品味语言所带来的乐趣。

2.教学的情感美。为了使文章生动,有趣,作者以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向往、追求及不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把握作者的内涵,并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使学生能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获得启发。老师也应引导学生仔细琢磨作者的言行举,通过比较,运用判断的方法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寻找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及目的,从而揣摩人物的形象和心灵。

3.对整篇课文的鉴赏。小学的语文教材,多数以形象生动的优美语句,、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感人肺腑的抒情语言组成。大自然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等在作者的妙笔之下丰富多彩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有“会览当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景,但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描绘,是作者心中意象的凝聚,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客观事物的描述相结合形成的一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体现。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类文章,就需要学生多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有感情的传达出来,美读不仅可以了解作者说什么,也可以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所以有感情的朗读,是审美的重要渠道。

4.学会在学习中创造美。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美不仅可以抓住人物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积极鼓动学生大胆的发挥与想象,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作者所表现的美时,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利的创造美的活动,例如,表演、写作等,这既是一种对美的延伸,也是欣赏,创造美的活动。

四、结束语

清楚认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的走向,才能让语文教学能正确的、稳定的发展下去。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审美的教育,生动形象的展现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意境、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使学生能很快的走进作者的情感中,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启发,同时在审美的教育中获取知识,陶怡情操。实施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能更好的塑造形象,净化人物的心灵,有利于学生人格魅力不得提升,使学生能提高对事物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建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杨昕蔚.高职语文教育问题调查与建议[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10篇

(一)人格教育与“语文人格教育”

兴起于本世纪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反对僵化、机械地知识传授,提倡教育应把培养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教育的核心和最终目标。按照程红兵老师的理解,“人格教育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就如人格的形成非先天一样,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通过培养拥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人来满足社会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理论来源于实践。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程红兵老师逐步认识到语文学科较之其他学科具有实施人格教育的非常优势,进而明确提出了“语文人格教育”的思想命题。程老师认为,所谓的“语文人格教育”指的是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仅仅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有明确意识、有具体计划和措施地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才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而且,这一活动是语文教师积极主动施行、学生踊跃自主参与,通过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传统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文教育,是通过对经典文化典籍的学习明教化、懂人伦,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的道德教育。可以说为现当代的语文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语文学科也在不断地建设和丰富,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积累了许多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理念正是对陶老“求真”、“立人”思想的最好解读。程红兵老师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获取心灵的自由,教育的最终价值就在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自然地,通过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养成健全、健康的人格也就成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这种对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认识是源于程红兵老师对基础教育功利性的批判。功利性教育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的一颗“毒瘤”,只追求升学率,只追求高分数,只追求所谓“有用”的东西,传统的教书育人本末倒置,变成了“教书育分”!据此,程红兵老师提出:“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语文教育不能浮于表面的分数,要求真、求善、求美,充分释放语文学科的内涵和魅力,实现“语文人格教育追求的‘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

二、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理念的启示

在“重术轻人”这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程红兵老师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更勇于探索实践,把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重新明确提出,引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关注国家教育发展的人们的重视和研究,应该说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互为主体的师生观

理解学生,正确认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这是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实施的先决条件。程红兵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当“人”看,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即把学生当做完整的、有独立个性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力求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此为出发点,在语文人格教育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渐变关系。教师和每一个学生都是作为平等主体而存在,他们之间是一种主—主关系,而且两个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逐渐变化的。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在不断地增强,具体表现在教师作用由支撑—扶持—引导的变化;相应的,根据学生的变化,教师不断调节自身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减少,最后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目标。因此,程红兵老师理解的师生观是一种平等的益友观念,教师和学生互尊互敬,互爱互助,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程红兵老师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把学生和教师都当作具有完全、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这种互为主体的师生观不仅对语文学科教育意义重大,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说对也有深远的影响。虽然在语文学科中实施人格教育得天独厚,但其他学科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资源也十分丰富。随着全国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不断开展,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但就整体的教育现状来看,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养成健康人格为目的教学实践仍不乐观,特别是在理科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可见,人格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任重而道远。

(二)“自主与探究”的语文教学模式

从程红兵老师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阅读广泛、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研究是其最主要的思想特征,而这种思想性格也对他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直接结果就是“自主与探究”———语文教学模式的出现。简单来说,自主与探究性语文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主控、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研究创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施旨在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总结的自主型学习方法,改变了学习的被动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取知识。实际上,自主与探究———语文教学模式的提出是来源于研究性学习这一教育思路。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而程老师的“自主与探究”不仅仅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更加重视自主与探究的这一学习方式的实践过程,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理解程度、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对知识成果的反思,等等。可见,“自主与探究”的语文教学模式也是程红兵老师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格。

(三)语文教师自身人格的示范力量

第11篇

【关键词】:强化 中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 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第12篇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础。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上”,使基础教育仍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误区。

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是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的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了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学生许×,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选。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的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绝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