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

时间:2023-07-23 09:2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高职学生面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较大的冲击;而来自生活、学习、人际、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由此而衍生出了很多新的问题。怎样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作为高职学生,他们遇到的各种思想和心理矛盾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假如仅依靠一种教育手段将很难起到作用,从另一方面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精神方面的工作,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的方面,有着很多的交汇点。充分探寻这些交汇点,既扩展工作的思路,也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实效性即有实际效果的一种状态或过程,是任何组织活动都必须追求的目标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系统作用于对象并通过结果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效果状态。”[1]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种相对独立的工作,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心育的联系

(一)两者在教育内容上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增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能力的体现,恰恰又是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前提的。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方向要受到其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支配,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理想、信念、品德和意志等为重要内容。就内容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

(二)两者在教育作用上的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高职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等,这些都是学生从小就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成功地与他人交往,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能达到更佳的效果。就功能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互为条件和前提。

(三)两者在教育方式上的联系。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想教育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方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二、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心育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都属于精神领域的研究范畴。但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有着很多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首先,两者是理论体系的区别。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毛,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时事政策等为理论基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范畴,还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阶级性明显。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活动,是以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为理论体系。

其次,两者是价值导向区别。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求把握价值导向原则,具备鲜明的立场,来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注重 “价值中立”的立场,帮助学生了解事实,澄清其价值体系中的矛盾,做出合理的判断。

再次,两者是工作目标区别。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在于不断塑造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个人品格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体现在如何进一步改善和调整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发展状态,进而消除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最后,两者是工作领域内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都属于意识领域方面的工作,在内容上有重叠部分,但也有很大的区别。学生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不属于其工作范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健康概述、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辅导、职业辅导、人际关系的调整和其他精神障碍治疗,它不能直接解决政治立场,观点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

(一)革新观念,全面育人

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的因素导致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思想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虽然在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这一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师传统教学方式与教学思路的限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仍然不够。针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应强化对思想政治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强化思想政治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使思想政治教师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教育方法的独特优势。既要心理健康教育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型教育为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个体咨询、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培养一支思政教育与心育兼备的教师队伍

强化教育队伍的建设。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了解、咨询、调适、矫正、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和环境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对学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职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是我国高等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职院校与思想政治教师强化对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的认识,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侧重与引导,以此使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为心理健康培养提供思想基础,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养成与培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结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人生观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8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28-01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再加上信息十分发达,所以受到的诱惑也就多了,因此,在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要。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否一致,我们有待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在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鉴、互相渗透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

两种教育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从而使受教育者受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包含的较大比例的内容是与德育教育相吻合的。例如: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良好性格的塑造,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的培养与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等等,这些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所体现,也在德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为整个社会服务,同时具有社会性与个性的认同感,只有具备融合进社会的个性和道德品质,才能具有真正的幸福感。这一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衔接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绝不等同于德育教育,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首先,二者的出发点不同。根据德育教育的概念,可以看出它的出发点是满足共性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它主要侧重对下一代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对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侧重的是根据受教育者个人已具备的水平发展个体的价值,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就是注重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二者的评价标准和目的不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为参照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积极来作为参考标准。德育教育的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好公民;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达到个人幸福的目的。

第三,二者的方式方法不同。德育教育由于它的目的及教育特点是要将社会的需要“强制性”地传递到下一代,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些强制性。因此,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都希望通过事实上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以实现学生身心积极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不能通过简单的教学来完成。因此,要把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看待,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

(二)缺乏合格的教师

许多德育工作者在行为上勇于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但常常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

(三)缺乏环境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学校里不仅老师,而且许多学校领导也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思想上轻视,实践中忽略。另外,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只有得了心理疾病的人才去心理医生那里。

(四)缺乏载体与舞台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回到实践中,二者整合的舞台来自于学生的真情实感,来自于学生周围的环境,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因此二者的整合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

三、整合中的对策

1.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互相渗透,德育工作在关注共同要求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别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方法,使德育教育工作者更具有人本主义的特点。空洞的说教式德育教育是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不能只考虑学生个性的需要,还要看到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到道德标准在自己的社会适应中的重要意义,在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的同时,调动学生主动积极适应社会要求的内在积极性。

2.培养一支心理健康的教育队伍。高校不仅要开设德育课程,而且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这就要培养一批教师队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第3篇

【关键词】饮食健康教育;骨折;应用分析

骨折患者经过复位后,在药物和物理治疗的同时,饮食营养调理也是促进骨科愈合的重要手段。饮食营养护理贯穿整个骨折治疗及在家休养之中,不仅患者要配合而且家属也要熟知骨折后饮食健康需求,这样才能及时配合在院内和院外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良好的营养不但能促进骨折的早日愈合,而且能避免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通过细致的饮食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骨折患者及家属对骨折阶段饮食护理的明确性和重要性,对主动配合饮食护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0例均为本院2012年4月――12月收治的骨折患者。由我科一组责任护士对162例骨折骨折患者及主要照顾家属进行个体化饮食健康教育并发放骨折饮食健康教育小册。另外选择饮食健康教育前160例骨折患者。饮食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实施饮食健康教育组的方法。(1)基础知识宣传: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骨折后的饮食特点及骨折后康复治疗中饮食配合的重要性。骨头的生长需要胶原,钙、磷及维生素C、维生素D,所以骨折后需要补充这些物质。(2)骨折各期饮食特点:①骨折早期1-2周内,由于骨折疼痛、肿胀、出血、活动受限[1]、卧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变导致病人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焦急从而抑制胃肠功能,导致腹胀、便秘、不思饮食等。所以骨折早期宜食清谈、易消化、高能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D的食物,高能量高蛋白饮食有助于患者恢复元气,高纤维素有助于胃肠蠕动,增加食欲,防治便秘减轻腹胀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食物有助于加速伤口愈合和骨痂连接。高热量高蛋白食谱:稀饭、软米饭、面包、淡水鱼汤蛋类、豆制品、奶制品、瘦肉汤等。高纤维素食普:芹菜、韭菜、笋、白菜、蕨菜、黄豆芽、玉米、苹果、枣、梨等[2]。高维生素C食谱:猕猴桃、鲜枣、草莓、山楂、柑橘、苦瓜、青椒、西红柿、油菜苔、新鲜蔬菜等,高维生素D、A食物:鱼、肝脏、蛋类、全脂牛奶、胡萝卜等,骨折早期注意事项:早期宜少吃多餐,避免油腻,骨头汤含有大量钙,磷,早期不宜多吃。不宜消化胀气之食物如糯米、土豆、红薯、黄豆,蚕豆等尽量少吃。骨折病人突然卧床,非常不适应,大小便感觉很不方便,以致病人减少喝水,更容易导致便秘,因此,要鼓励病人多饮水,还要增加有润肠作用明显的食物如蜂蜜,香蕉等。②骨折2周以后,患肢肿胀已消退,局部疼痛也减轻了,胃肠功能基本恢复,对于骨折卧床这个现实也慢慢接受,也适应了卧床,此时,饮食不必限制,鼓励病人多进食,此阶段,需要大量的胶原纤维来参与骨折的连接,损伤的组织需要大量的蛋白质,骨痂的形成也需要大量的钙、磷参与,骨头汤含有大量的胶原、钙、磷,所以需要补充骨头汤,骨折后,机体修复组织、长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肿都需要靠各种营养要素,因此,此阶段,人体的消耗增加,此时的摄入的营养要大于消耗,人体所需要的七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水、维生素、纤维素都要保证摄入,增加蛋白质丰富,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如:肉类、禽蛋类、虾皮、芝麻酱、甘蓝菜、花椰菜、肝、豆制品、奶制品等[3]。多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口味以平时口味为主,减少辛辣食物。中期注意事项:中期避免偏食,机体需要大量的营养要素,要摄入各种食物,偏食就会导致营养失衡,中期也是最需要家人关心和爱护,家属按照营养要求和病人适当的口味提供合理的比较全面的食物需求。不必太拘泥于民间的发物之说。③骨折四周以后,骨折进入临床愈合阶段,病人活动量增加,饮食结构连续骨质中期的饮食,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摄入,增加病人的体能,此阶段能饮酒者,可适量饮酒,但有其它并发症的,以及用药阶段不能饮酒。④特殊骨折病人的饮食健康教育。一是小儿骨折的饮食,小儿骨折愈合快,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大量微量元素,所以可以早期补钙,增加含钙、磷、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禽蛋类、虾皮、鱼、肝、豆制品、奶制品[3]等,并多太阳,有利于钙,磷的吸收。小孩骨折后的饮食健康教育主要利用图片宣传,通俗易懂,图画鲜艳,孩子好奇易记,主动配合饮食护理。二是有其它合并症的骨折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等疾患的,要因人而异,在骨折饮食健康的基础上制定各自不同的饮食需求,发放不同的饮食健康指南。三是老年骨折患者,老年人骨折愈合慢,需要时间长,所以为了早日促进骨折愈合,缩短卧床周期,饮食健康教育尤其显得重要,饮食护理过程是老年骨折病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要有来自家人的关心、呵护和配合,对于家属,要定期进行宣传指导,督查饮食是否合理,食物要软硬适度,因人烹调,少吃多餐,耐心护理,利用图片、文字反复讲解,获得老人和主要照顾家属的重视和配合。⑤饮食健康教育方式以根据发放图片,文字说明给病人一对一讲解为主,配合广播教育宣传、黑板报、座谈会等形式进行饮食健康教育。

2结果

饮食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骨折后的饮食认知情况和饮食配合有较明显的区别。饮食健康教育前56.8%的患者对于饮食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吃好吃饱就可以了。99%的患者对于骨折各期的饮食要求没有认识。一片茫然。80.3%的患者及家属对于骨折后的饮食认识不足,认为是平时健健康康的,骨折了,饮食和平时没有多大区别。只要多补点钙就可以了。饮食健康教育后,98.6%的患者认为骨折后的饮食很重要,主动配合饮食护理的达89.2%,100%患者和家属对骨折后需要吃什么饮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骨折治疗过程中按饮食需要实际配合的达不到100%,还是有13%的患者认为无所谓,16.7%的患者认为治疗骨折的医药费用已经很高了,在其他方面能节省就节省,这其中就包含饮食。

3讨论

3.1骨折患者住院周期长,卧床时间久,早期、晚期并发症多。因此合理的饮食护理是保证病人营养,增强病人抵抗力,促进骨折早日愈合的必要保证,是缩短住院周期、避免卧床过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3.2加强饮食健康教育宣传。宣传不仅针对我们的骨折患者及家属,还要广泛化、实际化,避免抽象、说教。由于饮食习惯受到种种习俗、文化、信仰、地域、民族、经济基础等影响,要改变其饮食习惯中不合理的成分,必须进行反复多次强化,护理人员承担的饮食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4]。

3.3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避免一过性宣传指导,完成任务式宣传。饮食健康教育贯穿整个骨折治疗过程,要反复宣传、耐心指导、随时督查。对于出院病人,要随访,追踪。

3.4在骨折饮食护理中,与骨折家属的配合、营养食堂的配合密不可分,因此饮食健康教育就要及时及早,反复多次,直到病人及其家属尽力主动配合为止。家人的关心、耐心、爱护也是骨折患者的精神食粮,医护人员也是精神食粮的倡导者和实施者,让饮食健康教育发挥更强的作用,使病人身心愉悦地去接受饮食,主动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吴在德,主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4-751.

[2]章萍,刘珊珊.张建华.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919.

第4篇

【关键词】 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思考

已经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国务院才获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两次表述略有不同,尤其是中长期纲要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概念,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教育内容,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经得到了明确认定,相信出台的中长期纲要对促进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回顾本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笔者觉得还存在着不少差距。

一、从无到有的问题 首先是政策层面的规划。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提出多年,但跟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好的地区相比,本地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等地方政策性的规划还比较滞后,跟国家纲要出台比大概是晚了近十年,这一方面跟心理科学基础性研究滞后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等"兄弟版块"比较起来,显得"不着急"。虽然姗姗来迟,但终归是"有"了,总比"无"强。2002年省教育部门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及组织实施的九条指导意见。指导纲要的出台为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航船启了"锚"。下一个层面就是管理落实了,按程序,地方应该在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再出台实施意见和细则,并部署实施,可惜的是这样的起航仪式后,并没有出现"万舸争流"的局面,不少基层的教育部门并没有在实施指导纲要方面有什么大的动作,有的只是在加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方面提及了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更多更好的具操作性的实施意见。对学校来说,由于没有更具操作性的要求,虽然面对现实中的"刚性需求",但没有督导部门的"科学评估指标"要求,也不太乐于在这方面花费精力。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这个层面几乎被湮灭了。这样的状况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也是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现状不相符的,必须加大力度做好组织规划和操作实施,把工作做到基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在基层生根发芽抽枝长叶,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真正结出"善果"。

二、从小到大的问题。

首先是试点单位数量上由小到大问题。可喜的是,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纲要要求,面对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我们的一些具备初步条件的学校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懈探索。高等教育如南京晓庄学院、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扎实有力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有的高校还建立了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等教育如江苏省盱眙中学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虽然只是"星星之火",但毕竟是有了"点"的"星火",只要各级教育部门能从全面育人的角度出发,积极重视,稳步实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笔者认为除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数量上,还要在从业教育者队伍规模、被教育者的覆盖范围上都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延伸,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应有的育人位置,真正实现心理育人的价值。

其次,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年龄发展层面和教育的内容、方法上需要扩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最早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校心理教育,刚开始时是对个别由于心理障碍而出现伤害自我生命行为的大学生给予紧急援助,而后随着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逐渐增多,其社会危害性逐渐加大,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大,从大学生扩展到高中生、初中生直至小学生。尽管服务对象在不断扩大,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仍然主要是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或心理不适应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化的倾向"。这个时期及后来的学校心理建康教育的部分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了临床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和特色,即强调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注重帮助存在心理困扰的人,却忽视了更应该受到教育关注的大多数人,他们更应该在心理素质提高、潜能开发、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发展的人格方面得到普遍教育。笔者认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除了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之外,还要注意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知识和现代的学习生活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汲取健康的心理品质源泉,让学生从现代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方法上要注意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在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适应环境,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由浅入深的问题

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得到普遍开展,其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尚没得到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的学校,大多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结构和稳定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基本处在探索阶段,大面积推广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不成熟绝对不能成为可以放弃或漠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借口,而是要立即行动起来,大胆地加入探索者行列,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条件的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 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统筹解决专职人员编制,统筹安排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通过培训逐步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第5篇

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扩大,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层面,思想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学校在新形势下提高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制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理论指导,结合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针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高校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和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使他们形成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心理学为主要依托,借助于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结合高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根据高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高校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启发高校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区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都是高校的科学育人实践活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倾向于能够从更高的角度掌握高校科学育人活动的全局,为高校育人活动确立完整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则在明确目标时比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更实际和更突出的操作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能够更直接地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实践。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高校培养的青年人才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审美等素质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社会预想的成效。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反映当代高校学生所应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人才的心理素质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这一要求,构建出经过心理健康教育所能达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和心理品质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区别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体现。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程中,创造了一整套科学的原则体系。

第一,坚持的方向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对高校学生思想导向的作用,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意识的方向性塑造,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规律和社会要求来展开相应的活动。政治方向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而坚持的方向原则就是坚持了政治方向性原则。

第二,坚持疏通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以积极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发扬积极向上的因素,克服消极的因素,对其不正确和消极的因素进行有效的疏导,而不是仅仅消极的禁止。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该原则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要求和坚持引导他们的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和自我,从而提升思想认识和观念。为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就要求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就是具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准则。根据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实际需要和特殊要求,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必须遵循系统性、全体性、活动性和差异性等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该系统性就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握教育主体的活动心理的有机联系,对受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做全面考察和系统的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容易出现的片面性。

第二,全体性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全体的高校学生,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组织活动以及设施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升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第三,差异性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观察和总结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目的展开形式多样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四,活动性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发展。通过教育活动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区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动态分析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也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教育工作者分析教育对象常常会用到的方法。

2.典型教育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利用先行的事或者人进行示范,通过这些典型的展示,引起他们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这些事或人。

3.激励法。激励法就是刺激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激励法如果运用得科学正确,就能够调动高校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4.交谈法。这种方法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实践中非常普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采取谈话的途径,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适当正确地运用交谈法,在合适的时间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是至关重要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首先,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获取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向高校学生宣传普及介绍心理学专业知识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普及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理性地分析判断,学会健康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不可缺性。再次,情景设计与情绪干预法。这种方法是人为的,有意识地去创设一定的情景,对高校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干预和控制。用动态的体验帮助大学生学会科学控制自己的心理变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在不断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的过程中,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环境下,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心态,从而形成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向上地去面对生活和学习。这些都要求高校必须以加强对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前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或者很能解决的思想行为问题,也可以补充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完善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激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作用上是互补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作用上是互相补充,相互借鉴的。高校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经过不断熏陶和培养,有了很大提高,从而对其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着积极影响,而大学生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他们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和稳定,使其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改善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两者相互作用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显著。

第6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一、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个年龄是他们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开始,也是他们逐渐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阶段。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和小学生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对社会、家长、学习和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态度。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个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一大缺陷,农村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导致很多农村中学生在个人交流上会有问题,更有甚者退学,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的教学活动只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分析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是指个人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良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个积极和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这样能够更好的适应学校和生活环境,培养一个健康的个性,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个最佳状态。

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生,我个人认为应具备以下的心理状态:(一)学习上刻苦、自觉、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二)关心集体、愿与同学交流;(三)热爱劳动,能帮助父母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四)遵守社会公德,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五)富有同情心,自觉帮助他人。

三、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根据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课题组”对近万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后发现,约有32%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另外,由于农村中学还不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例如一味抓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孩子与父母、老师缺少沟通等,农村学生的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不容乐观。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认真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一)学习成绩与学习适应能力的关系。优、差生在学习适应能力上的差异十分显著,优生显著高于差生,学习适应能力是困扰农村初中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因素。若要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应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帮助

(二)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会有超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会对每一件事感兴趣,在别人的启示和指导下,他会努力完成一项艰难的工作,并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自信、乐观、积极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学生在心理健康状态下接受教育,就会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反之,效果很难想象。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前应首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圆满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三)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功者与失败者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许多时候取决于心理素质的好坏,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赫瓦加纳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心理构架》、他指出过去我们对智力下的定义失之褊狭,人生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IQ而是多方面的智能,美国教育专家也曾提到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决定于智力因素,而决定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自信心、意志力、兴趣、态度、情感等。最近,又听了著名心理学博士赵一博先生的报告,他要求学生要有自我心理暗示,相信我能行,我自信,我成功,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成功等。这些因素与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教师经常讲:“ 某某同学心理素质好,考试能超常发挥,某某同学心理素质差,发挥失常。”所为心理素质好坏,其实就是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健康与否决定于一个人的自信心大小,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时刻表现出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经常缺乏自信,自信心的强弱就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学生成绩好坏与心理健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目前,从学校方面来看,升学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成绩排队等等压力巨增,使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心理不平衡状态之中,因此,教师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应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的个体恢复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反之,若教师再用刻薄的语言、甚至体罚去伤害本来就心理不平衡的学生,那成绩可想而知,因为老师刻薄的话和体罚,而不喜欢某一门学科,最终导致成绩下降的学生比比皆是。

五、总结

探索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提高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保持刻苦勤奋的学习心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应试的策略和技巧,学会学习,学会竞争,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芳芳,李雁杰,张胜良,等. 初中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研究,2004,

[2]王芳芳,刘德华,崔明. 初中优、差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1992,

第7篇

[关键词] 社区; 健康管理; 健康教育; 网络构建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46-02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患者,还包括了健康和亚健康人群[1]。社区医院健康管理是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等各种技术和知识,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疾病的管理以及健康风险预测服务[2]。各国经验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3]。因而在社区中进行健康管理很有必要。现就如何建立社区健康管理的模式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提高社区卫生的管理效率

1.1 建立完整的家庭健康档案 建立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之一,也是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建立可以采用社区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诊看病时进行体检、集中体检、或挨门逐户上门体检建立(包括测量血压、询问、索取和查看其他医院确诊依据等方式),它的内容包括居民基本资料情况(家庭住址、居民个人的基本资料、建档医生和护士签名、建档日期等)、周期性健康体检资料等。然后运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系统,使用统一的管理软件,把该社区居民各种健康档案资料按照档案号输入计算机,建立起一个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目的是保证居民的健康情况都登记在案,准确无误地为每个人提供身体健康状况资料。日后不断对此进行更新、监测、记录、指导。

1.2 有效建立完整的社区家庭健康档案能提高社区卫生的管理效率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详细地记录了居民的健康问题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医生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提供了全面的资料。社区健康档案的建立符合了其高使用频率和快速查询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效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还有助于制定社区卫生规划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计划。

2 个性化的体检和健康状况评估 根据本社区居民的年龄、性别、家族史、既往史、近期不适症状、本人的要求等策划个性化的体检方案。并且针对受检者体检和健康信息的情况,提供相关疾病体征的简单介绍,进行健康状况和疾病趋势评估,必要时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为居民分析主要的健康问题,确定相关危险因素,并且提供基本健康改善指导以及运动和营养膳食处方,定期通知本人复查、复诊;而不是通过电脑软件完成的简单拼和总体检报告,避免了建议雷同和没有区别。体现了个性化特征,起到针对性作用。

3 社区健康教育的活动和身心健康咨询的开展,起到未病先防作用

3.1 社区健康教育的活动的开展 社区是推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场所,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及自我保健能力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社区全人群为对象,向社区居民传授医学保健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促进自身健康,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降低发病率的目的。

3.2 身心健康咨询的开展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心理健康日益被人们重视。社区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开展身心健康咨询,调查普通人群精神健康状态与神经递质的关联[4],做好“未病先防”的措施。在心理健康咨询体质的辨识基础上,提供心理健康常识性知识宣教,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3 社区健康教育和身心健康咨询起到未病先防作用 健康教育宣传的方式以宣传栏、专题讲座为主,使正确的健康观得到广泛地普及。使社区居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步纠正,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帮助居民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和消费观。

4 社区网络系统的构建及传播,促进居民的积极性

4.1 社区网络系统的构建及传播 社区构建网络传播与扩展是提升专业化的表现,其目的是让社区健康管理达到多方面的效果:⑴将社区健康资源通过网络带给最有需要的居民;⑵为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作全方面的评估;⑶提供多样化服务,带动健康管理者和社区居民积极性;⑷与社区健康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明确健康管理计划方案和服务协议,恰当地评估社区健康资源的运用。

4.2 社区支持网络的构建和传播可以促进居民的积极性 网络传播根据社区的实际条件,发展社区传播, 卫生和健康信息,开设公共健康论坛,发挥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平台作用。提供并传递多元信息,充分发掘社区受众的潜力,引发居民参与积极性,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5 小结 社区卫生服务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用意在提供方便、有效、经济、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健康管理属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它有两种效果模式:一是直接效果,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另一种为间接效果,确保人们能更好地处理各种压力。总之,健康管理的理念就是要把人类健康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帮助人们科学恢复健康、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通过开展社区的健康管理,能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行为,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预防疾病和降低发病率的目的。但目前社区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专业人员匮乏和社区医院对自身定位的不准。故在健康管理功能和人才方面,社区应当充实自身条件和提高自身卫生服务水平,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 杨迎春,巢健茜,王小雨等.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01-4403.

[2] 姜滨英,甘承文.健康、营养、保健管理师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

第8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指导;早产儿;影响;分析

早产儿在临床较为常见,通过精心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生长情况,我国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早产儿的发生率在5%~10%,而病死率高达12.7%~20.8%;随着医学手段的发展,科学的健康教育可以提升早产儿的存活率[1]。本文选取98例早产儿进行分组比较研究,分析健康教育指导对早产儿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98例,均符合早产儿的标准:胎龄<37周,体重<2500g,身长<47cm,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9例中男28例,女21例,胎龄为29周~36周,平均(35.4±1.5)周,出生体重为1430~2305g,平均(1899.7±244.6)g,住院时间为4d~58d,平均(34.3±2.6)d。观察组49例中男29例,女20例,胎龄为30周~36周,平均(34.8±1.2)周,出生体重为1450~2335g,平均(1950.7±244.6)g,住院时间为5d~60d,平均(35.3±2.9)d。2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与出院指导,具体是对患儿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整理,体温测量与各种可能性感染疾病的预防,并对出院后如何照顾好早产儿进行一些事宜交代;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早产儿的健康教育指导安排专人负责;其次,对各项需要指导的内容进行一些分析,并按照早产儿及母亲的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第三,与母亲进行交流,了解出院后的家庭情况与照顾条件,然后将相关的护理知识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教授与指导。具体的指导内容包括早产儿的保暖、喂养、感染预防、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发给每位母亲一本指导手册;另外,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亲自示范,并将注意点告知孩子母亲,重点在于沐浴、喂养方面的姿势,测量体温的方法;对于小儿的按摩推拿,要注重顺序,重点在于四肢的按摩与推拿,应该将力度控制在轻揉范围,防止给幼儿造成瘀青等皮肤伤害。至于小儿的肚脐护理,应该遵照医嘱,或听从护士的建议,防止其受到湿度的影响,并保护好肚脐使其不受风寒的侵袭;应该多注重对其观察,尤其是对于肚脐所贴的制剂,应该进行按时更换、擦拭,防止对其造成伤害。若发现小儿出现呕吐现象,尤其是对于奶汁的反呕,应该观察是否是吃得过饱的正常反应,或是由于受凉产生身体异常反应,若出现此类现象,则应该及时通知护理人员或医生,对幼儿进行检查,并进行及时治疗,切勿盲目地自行处理,以免耽误小儿的最佳治疗时间;在这方面可以通过保暖措施等进行预防。与患儿家长保持联系,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到家随访等方式进行一些问询、指导;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视频拍摄将资料传递给家长,或家长将出院后的护理视频传给护理人员,在互相的讨论与交流中进行一些针对性指导,从而纠正不良行为。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早产儿病率、再住院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通常以出生时间、体重、身长方面衡量早产儿,也包括身体各器官的成熟度,因此有时也将早产儿称作未成熟儿;这类新生儿需要在出生后得到精心的护理与正确的出院指导才能提高存活率。通常而言,会在出生后延长住院时间,并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照看,以及对母亲的相关指导来提高对早产儿的照顾水准,以期为其继续生存与良好发育奠定较好的基础[2]。临床所采用的一般指导与出院指导虽有一些效果,但是在发病率方面、再住院率方面还是比较高,因此在现代护理医学的意义上可以通过采用健康教育指导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本文分组比较了两种不同护理方法或健康教育的差异与区别,并对指导后的各项情况进行了不同方式的随访与记录,结果显示采用健康教育指导后的早产儿在病率与再住院率方面明显降低,提高了新生儿体质,也有效解除了父母的忧虑与担心。具体来看,对于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应该注重对早产儿资料、母亲资料、家庭条件等各方面的了解,并且根据相关的职业、时间、影响、环境等制定出更为详尽且符合早产儿差异特征的健康指导方案;然后先进行统一性的集体指导,再按照个体化的区别进行专项的一对一指导;这方面要求从孩子母亲的职业、受教育程度、性格等展开分析,而且需要将各种护理方法以书面材料的形式编制成手册,同时行手把手地指导与注意事项说明,然后将手册分发给早产儿母亲,若有必要可以对其采取出院前的护理标准评估[3]。并与孩子母亲及相关家属保持密切联系,运用信息技术、电话、手机应用程序等皆可以增加交流频率,并借助医院公共平台进行及时的咨询与信息反馈,加上随访记录,对各方面的护理表现进行评估,并对早产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肺炎、脐炎、营养不良状况、脓疱疹、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进行信息采集、评估与再次住院指导[4]。本组研究结果表明,2组早产儿病率、再住院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健康教育指导下,早产儿的家长在出院后对早产儿的护理效果较好,疾病发生率明显降低,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小妹.早产儿居家护理的健康教育指导[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21(8):161-162.

[2]杨云智,林倩清,张友惠,等.早产儿家庭健康教育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5):5779-5781.

[3]冼倩红,李婉嫦,叶晓玲.新型健康教育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6):887-888、865.

第9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地位

新课程实施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规划中,许多学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入了德育工作的范畴,认识到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很好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但在实践中,有些学校出现了用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因此,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通常说的德育主要是指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思想觉悟。在一些中职学校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厕所的门被踹出窟窿,甚至被拆掉;走廊的安全指示灯被踢碎;机房计算机键盘的键不知去向;打架的学生下手之凶狠令人发指……有的学校习惯按照校规校纪对违纪学生严惩不怠,可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更糟。其实,很多问题学生的教育之所以“隔靴搔痒”,究其原因就是有些教育者混淆了“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没有找出学生问题形成的根源,简单地用品德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正确认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德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教育,而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若干心理要素,如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等。因而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首先应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才有效果。正因如此,目前许多学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工作中,这使许多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有人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心理健康教育就似打地基,德育就似在地基上建立高楼大厦。如果说高耸入云的大厦好比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心理健康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基。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各行各业的人们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学生厌学、逃学、辍学、焦虑、孤独、违法乱纪等问题也很普遍。有的学生在强烈的成人感的驱使下,自行其事,任意妄为,不接受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和约束,最后走向犯罪……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没有心理健康就不会形成良好的品德,也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此项工作。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各自的教育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它们互相配合,互相渗透,而又各有侧重。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例如,有一个学生忘记了做值日,班主任批评了他。因为平时班主任经常批评他,他就以为老师故意找他的茬,对班主任的批评产生了逆反心理。班主任无论怎么给他做思想工作都没有效果。后来学校心理教师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多次鼓励他,暗示学校很关心他,他是可以取得进步的。随后班主任又及时进行思想教育,这个学生终于能接受批评了,也很快有了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积极思考,使“德育”与“心育”相得益彰,形成教育合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商业学校,大连,116033)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209-03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由护士进行,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是现代护理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随着护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受到行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将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1 护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普遍实施,病人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护士通过向患者传授疾病的有关医学、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调动病人积极参与护理活动,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培养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卫生、预防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其在增进群体健康水平中的重要性已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改善因知识缺乏而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困惑,而且可以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2 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1 满足患者的需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不再被动的接受治疗、护理,而是更多的渴望了解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技能。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我院对门诊200位病人健康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门诊病人需要进行健康教育者达100%,说明人们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掌握健康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增强身体素质和维持健康,是患者和健康人所期望的生活目标。护理健康教育必须把病人视为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重视病人的意愿、需要、情感。护士要从整体入手,即要考虑病人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又要考虑病人的社会文化背景,明确病人已掌握的或未掌握的有关疾病的知识,确认病人所关心的问题。护士不仅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还应借助各种健康教育方式使病人获取有关疾病及健康保健知识,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帮助患者尽快进入角色。

2.2 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护士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地促进护患沟通。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患关系也从过去被动服从转变成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而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通过患者与护士的学与教的互动过程来实现的。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健康教育中,使护患关系更符合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护士与患者地位平等,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患者有问题主动询问护士,护患关系得到良性发展。护理健康教育中护士与患者应形成指导、参与、合作这种新型护患关系,帮助患者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监测疾病的变化及提高自我健康水平,达到非药物治疗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健康教育满意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患者对护士技术水平的满意率。金丽芬等认为尊重病人,关心病人是病人对健康教育满意的关键。同时将护士的良好服务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完美的展示于病人,使病人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3 护理健康教育在克服患者不良心理因素上的积极作用

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的治疗作用。对于手术患者来说,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降低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激励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维护,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促进术后康复。糖尿病护理健康教育缓解了患者焦虑、心理压力等因素所引起的生长因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而有利于控制血糖。心肌梗塞患者往往存在抑郁心境,而抑郁心境是心脏病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危险因素。护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显示:70%的肿瘤患者出院以后需要提供相关继续治疗、用药、复查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利用健康教育这种信息资源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不仅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的桥梁,对临床各种诊疗也起到了辅助和增效作用。

2.4 护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健康教育学是一门涉及医学、教育学、行为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教育能力是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首要条件,健康教育工作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其沟通技巧,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优良的品质,才能用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只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健康教育中,针对病人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因人而异的向病人及家属传授有关知识和护理技能,以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5 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范凤丽等人认为:健康教育已成为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能减少医疗开支。

3 影响护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

3.1 没有完善的护理健康教育体系

我国健康教育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均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因此,影响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缺乏健康教育能力

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中,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掌握贫乏,对教育程度了解肤浅,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因此出现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同时不能把握好健康教育的时机、技巧、缺少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等。

3.3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简单

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对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等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仍处在常规性教育内容上,对不同需求的病人缺乏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病人个性化需求的内容。

3.4 护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

护士在为病人或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多采用口头教育或宣传资料方式,表现为灌输的多,反馈的少,单项交流多,双项交流少,没有形成护患互动的作用。

3.5 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

护理工作中,有的护士认为影响护士履行健康教育的因素是没有时间,把健康教育看成是护理的额外工作。实际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护理工作的组成部分,许多护理目标都是通过健康教育来完成的,充分利用有效时间进行健康教育,可因人、因时、因地、因需灵活掌握,在有效的时间内既完成了护理任务,又进行了健康教育。

3.6 认知偏差

护士对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认知不清,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认识不清,在履行健康教育职责上缺乏主动性。

3.7 健康教育内容陈旧

健康教育内容程序化,仍以疾病知识教育为主,预防、保健、康复为辅,忽视人文和社会知识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价值干预 价值中立

心理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还是应当接受价值干预,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且至今仍无定论。对这个问胚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澄清理论认识上的疑点,而且也有助于消除实际工作中的困扰。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拒绝价值干预,但价值中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适用范围,且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干预不同于德育中的价值干预,它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体现自身的特色。

一、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拒绝价值干预

首先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性质来看,它属于教育学科性质。班华教授在其《心育论》一书中就认为,心理教育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的产物,是从心理学逐步走向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既然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那么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真正区别又在何处呢?“向来教育常与其相关科学依赖很深,特别是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为其基础科学,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综合科学或应用科学,其实,教育学尚有其专门领域,它与其他学科最大不同在于具有‘价值导向’(value-orientation),教育的功能就在使教育者向好的方向改变,能做‘积极适应’(positive adjust-ment)。”这说明,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价值导向”。既然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可能拒绝“价值干预”,拒绝价值干预就意味着把自己排除在教育之外,其自身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其次从心理健康的标准来看,不少人都承认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适应正常或良好”。当然,这里的适应包含着发展的功能,因为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其实,无论我们怎样理解这个“适应正常或良好”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即适应什么、如何适应、如何发展和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如果回避这个问题,适应与发展本身就会失去意义。所以“适应正常或良好”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价值判断的成分。我们曾在《论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兼议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价值、目标的拓展》一文中通过对健康的整体论视角的解读和对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的追问以及不同学派心理健康观的审视,提出了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新的命题,认为心理健康无法离开道德健康。以上这些说明心理健康本身就具有“价值内涵”,因而不能理解为纯粹的心理机能状态。

通过以上的简要分析,我们认为位列教育学科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能、也无法回避价值干预的,因而它必须接受价值干预,这是教育的本分。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中立原则的适用范围

心理健康教育接受价值干预,是否意味着它应该完全排除价值中立的存在?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应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切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门的教育活动,它的实施途径分为课程设置、学科渗透、寓于活动、优化环境和心理咨询等。可见,心理咨询只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或者说,它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心理咨询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特殊领域,有各种相对成熟与独立的理论观点与技术方法,如心理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等等。其中并没有哪一种学派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就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历史来看,在过去,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十分激烈,各学派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恪守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对其他学派的理论与方法很少问津。而现在,大家终于意识到不同疗法之间其实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因而许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逐渐抛弃了原先的门户之见,采取一种包容与务实的态度,接纳并采用多元化的理论观点与技术方法,以期取得最好的咨询与治疗效果。这样,当代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就出现了一种整合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也不能将某一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视为唯一的标准,而排斥其他的理论与技术。就价值中立而言,它只是来访者中心疗法所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并非所有的咨询流派都认同这一原则。因而,即使是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也不是一条不可动摇的“神圣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它取决于咨询者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与经验在面对具体对象与具体问题时所采取的具体策略与技术。也就是说,是否坚持“价值中立”有一定的灵活性,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不应将其视为僵死的教条。以往,我们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不仅将“价值中立”视为心理咨询必须要坚持的原则,而且还将其无限扩大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领域,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中的诸多困扰。

总之,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对价值干预问题,但这并不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完全排除“价值中立”。相反,价值中立有其存在的理由与适用范围,它应存在于学校心理咨询这一特殊领域,并且它的运用取决于咨询者的个人经验、技术特长及其面对的具体情况。

三、实施价值干预必须坚持的几条原则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回避价值干预,那么它与德育的价值干预又有何区别呢?我们认为,鉴于两者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干预不同于德育,是一种特殊的干预,是具有自身特质的干预。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认为这种特殊性就是它特有的人文性。什么是人文?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说:“人文是要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要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心灵的教育,它尊重人的生命的存在与价值、人的自由与尊严,从满足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教会人一种生活的智慧与态度,促进人的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健全发展、人性的完满和精神世界的提升。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所洋溢着的是一种浓郁的人文气息,守护着的是教育的人文关怀立场。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人文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干预方面不同于德育,它需要坚持如下几条原则:

1、间接性原则

所谓间接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直接承担德育的任务,即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而是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和方法,有意识地、隐性地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生成与巩固。间接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干预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原则,它集中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特有的人文情怀。从形式方面来说,它主要采用渗透、濡染与陶冶的形式,追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意境与效果。也就是说,它并不直

接向受教育者灌输各种价值观念,强迫学生接受,而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途径,如课程设置、学科渗透、环境优化、活动开展等,让学生在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无论是环境氛围的营造,各种活动的开展,还是素材的选用,都要考虑到其内在的价值导向性。例如,关于人际交往的指导,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策略与技能,还要通过恰当的形式,如小品表演、小组辩论等,使学生领悟到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以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明白,所谓人际交往的技能并不是指阿臾奉承、逢承拍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是指“高超的语言技巧、善于体察人意、及时抓住契机、注意随机应变等”,是与宽容、真诚、理解等美德以及个人的人格完整独立联系在一起的。

2、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干预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要认识到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为学生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影响创设融洽的氛围。前面我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干预是通过渗透、濡染和陶冶的形式进行的,而这种渗透、濡染和陶冶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因为说到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师生双方的人际互动的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包含着师生双方价值信息的相互影响与交换。“因为价值观是每个人内在的评价系统,它决定着人对外在事物的评价态度,规范和引导着人的一切认识与行为”,因而教师的言谈举止即使未涉及到价值问题,但他(她)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本身就已表明了自己的某种价值倾向,这种无意间所流露出的某种价值倾向很容易被学生捕捉到、感受到。对教师来讲,一方面要对自己的价值体系有清晰的认识,努力使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符合德性的要求,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另一方面,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减少阻抗、敞开心扉,从而在耳濡目染中亲其师,信其“道”,恰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3、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干预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学会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对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发展起自我的力量。主体性原则是教育者面对学生的价值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基本准则。我们说,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说明道德问题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心理问题本身就是道德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者有时不得不面对价值问题,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但这种干预不是训斥、说教。教育者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也不对学生的价值观简单地做出是与非的判断。而是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一番梳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与其行为、情感等的联系”,这样学生就能找到当前情感与行为背后的价值根源,认识到不同的价值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当然,在学生不能顺利进行自我探索时,教师可帮学生作出价值澄清,但同样不作判断,而是用自己的价值观(也包括其他的价值观)向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挑战,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价值选择及其行为后果,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地建立起适当的价值系统。

第12篇

关键词: 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在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结合自己数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班主任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对此学习阶段学生而言,心理健康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心理教育顺利有效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而作为一线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其自身的优势,从而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优势

首先,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灵活选择性。

相比其他任课教师,班主任接触学生时间长、次数多,对学生了解较全面、较深入,更由于班主任其本身的工作重点,是对“个体”的教育与辅导,因此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灵活的选择性。

其次,具有时空的灵活性和实施的便利性。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地点较灵活,可在校内外,也可在课内外,可利用较长时间进行跟踪式教育,如入学教育和班会时间也可利用较短的时间,如课间休息和放学之后。

再次,具有防治的系统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

小学班主任一般会将学生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这就为班主任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各阶段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教育。

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班内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调查,发现其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上的区别。自卑的学生感到自己无能,并且自感无力克服。表现为胆小,不敢与人竞争,不敢抬头挺胸出现在同学面前,总是怨恨自己,导致自己不断退缩。

2.厌学心理

处在六年级阶段的学生存在较多的厌学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处于被动状态;一提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上课精神涣散,作业抄袭,考试舞弊,严重者逃学、辍学。

3.考试过度焦虑心理

焦虑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测试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不同程度的焦虑,对考试有不同的影响。焦虑程度适当,有利于促进复习考出好水平。焦虑过度则使学生坐立不安,思维比较紊乱,解题容易出错,不能发挥正常水平。

4.自尊心问题

自尊心过强往往导致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容易自以为是,听不得不同意见。这样,就很有可能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遇到挫折时会产生苦闷心理。

还有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过低,因而他们在许多方面对自己抱有负面看法,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他们一般学习的动机不强,无上进心,因而学习成绩很差。

三、班主任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针对教学实际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班主任应有针对性地采用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1.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没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生对自己心理世界的了解永远是混沌的,一遇到心理困扰便显得无所适从。

2.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学习环境,优化群体心理。班主任应充分认识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丰富班级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3.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态。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外,还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扩大社会接触面,打破从校门到家门的封闭式生活给学生造成的胆怯恐惧等心理状态。

4.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建立符合个人实际的抱负水平。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样自然会心情舒畅、精神健康。

总之,影响此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最前线的班主任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动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