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时间:2023-07-23 09:2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第1篇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可持续发展;措施

通过调查可知,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还是选择之前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相对落后的推广体系,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持续发展和进步,如今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难以满足全新的农业发展需求。因此,需要积极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分析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1认识基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推广比较复杂,存在较多的环节,因而要想更好地保障农业技术推广质量,就需要充分地分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找到创新的方向,持续地针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者开展培训工作,增强对于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农业服务质量。同时,还需要增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力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来说,需要积极地借鉴和参考先进的经验,持续地丰富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联系民间的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化组织,设置农民自我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技术的先进性,如此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最后是需要积极地培训农民,农村地区农民教育水平较低,农业技术推广比较困难,因而需要高度重视对于农民接受教育水平的提升。

2加大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力度

2.1推广绿色种植模式

在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时,工作人员可以选择借助网络来相关的信息,而且可以选择印制宣传手册,到农田里开展现场指导等措施。对于管理人员来说,需要积极地引导农民开展科学种植,正确进行施肥,增强对于农药使用的控制,防止由于没有选择合理的种植技术,而给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此也能够减少对于资源的消耗,提升工作人员的种植水平,最主要的就是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2.2积极培养经营主体

如今社会发展速度持续增快,农场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些人员年龄较大,素质较低,人员流失比较严重,因此整体的生产经营受到了较大影响,特别是最近几年影响力度也在持续增加,推广绿色种植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农场种植管理人员需要增强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基层主体的种植水平以及经营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专业种植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给农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1]。

2.3设置奖惩制度

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应合理地使用项目资金,充分借助奖励制度来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是经营单位表现良好,可进行表扬和奖励,如此也可以有效地提升绿色种植技术的使用效率。

2.4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进行生产时,农场工作人员主要采用大水漫灌技术,不仅会消耗较多的水资源,而且会给土壤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进而产生水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为提升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相关工作人员应在生产时合理地使用节水灌溉技术,通过选择这项技术,不仅能够显著减少对于水源的使用,而且可以减小田间湿度,增强作物抗病能力。不仅如此,借助小水渗灌技术也能够更好地进行浇水管理,减少土壤和灌溉水的接触面积,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最主要的就是能够有效保护土壤结构[2]。

3推广农机适用技术的措施

3.1设置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双重推广制度

如今需要增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多样化推广,设置多元化的组织机构,农业推广部门可以选择技术转让和土地承包等方法来帮助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参与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通过提升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可以使推广市场变得更加有活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需要指导农业院校和农机研发机构来参加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显示出机构的公益性,提供更加完善的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艺和农机的联系。不仅如此,各个部门也需要掌握地区农业发展的相关需求,结合实际情况,正确进行农机推广工作,确保可以显示出更加显著的效果[3]。

3.2增强改革力度

应加大推广机构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给广大农村提供更加完善的农机化服务,农机推广部门需要保障推广产品的质量,正确进行销售工作、售后培训工作和维护保养工作等。

3.3借助多种组织形式和宣传媒介,积极推广农机适用技术

加大对农机专业户的培养力度,通过促进这些人员的发展进而给农机科技的发展提供保障,更好地推广农机技术。比较常见的就是通过帮助农机专业户选购免耕播种机,带动周围的农户来购置相同的机械,更好地落实保护性耕作技术[4]。

4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速度持续增快,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农业发展比较容易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如此,需要积极地发展节约型农业,重视推广生态高效农业。

4.1发展生态农业

在这个时期需要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创收和生态保护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使得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处于相同的发展状态,通过借助生态系统发展的各项要素,设置高质量低消耗的新型农业发展技术体系。不仅如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持续增加植树造林的面积,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增强地下水开发使用效率,促进农村地区沼气发酵池的建设,减少农民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的概率[5]。

4.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

严格按照多投入少索取的农业发展新思路,对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进行统一化的推动,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数量,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进步,不断地完善农业投入体系,利用资金投入提升农村生产条件,从而确保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好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现代化田间管理的利用水平,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和农业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发展集约化农业[6]。

4.3增加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和进步,需要合理地应用农业科技。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农业生产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不仅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会直接受到农民综合素质的影响,能够看出高新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属于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保障市场的分析水准,借助存在的各种优势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其中农科所等机构存在较多的优势,而且有着比较多的人才,借助这些机构能够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水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如今也需要增强对于农作物生长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单位面积产量可以显著提升。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还是处于一个刚起步的状态,发展速度较慢,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借助农业技术能够给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保障,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农产品的整体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7]。

5结语

第2篇

[关键词] 奇台县 农业 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个热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至少体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之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应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人们发展农业时不能再继续沿袭粗放式的经营模式,而要重新研究农业发展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农业。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目标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双赢发展,即人类、自然和谐发展;当代人、后代人和谐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农业、生态和资源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界定

目前,学者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界定并没有一个定论,而多数学者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至少应体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之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会不同。就一般情况而言,都包括三个目标:(1)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对上述三个基本目标的着眼点及侧重点也存在差异。由于发达国家已基本解决粮食安全和粮食短缺的问题,其目标就主要侧重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上。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还没有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村贫困的问题,就迫使他们把满足基本需要放在首要位置上,但并不是就可以否认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各构成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而是要说明一国在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候,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不断的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持续增长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显著提高;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和较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利用农业资源,更好地满足现实及未来国民经济和人口增长及其对农产品的需要。

二、奇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奇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幅度增加,农业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奇台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奇台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农业资源浪费,农业生态破坏严重,导致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资源是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奇台县的农业资源却因大量浪费而面临着日益短缺的威胁。奇台县全县耕地面积159.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1.4万亩。近几年来,全县约有10万亩耕地沙化,湿地基本消失。水资源也出现短缺情况,奇台县人均占有水资源约27.8%,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全县农业用水每年缺少约13.2万立方米,地下水位也日趋下降,地面水越来越少。自1995年以来,东大桥河流、三清宫河流出现断流,断流时间和距离逐年延长,至2002年已经干涸。同时,奇台县农业用水方式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加快,耕地和水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会更加明显。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完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持和保证。长期以来,由于奇台县人民只重视农业开发,轻视环境保护,致使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同时农业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由于资源过度耗费,农业生态破坏,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奇台县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大,致使农作物遭受损失。2000年9月一场霜冻带来了高达1.2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2.农业科技发展滞后,科技人才缺乏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农业的根本特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奇台县农业科学技术虽然已具备了基本的科研能力,但总体水平仍比较落后,其中主要是基础研究落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突破性农业成果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12%,大大低于我国39%的水平。科技人员偏少,占农村人口和从事农业劳动人员总数的比重较低。据调查,每个乡、村拥有农业科技人员还不足15人。农村农业科技人员的拥有量,就其数量和质量而言,仍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农村科研队伍不稳,农村农业科技人员的严重流失,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奇台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民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奇台县农民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农村和农业尚未摆脱不发达状况,农民问题突出。具体来说:一是农民总体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二是农民收入增加不快,2001年甚至处于停滞状态。2001年~2003年由于价格和市场等种种原因,奇台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奇台县农民涉及的社会负担较重,20世纪90年代各种名目繁多的乱摊派,乱集资和乱收费现象严重的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四是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据统计奇台县现有人口约23万人(包括农六师驻县团场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3万多人,文盲半文盲人数达4%,高中毕业生只占到6.7%。农业劳动力中智力型的知识人才占的比重十分小,基本上是体力型的人力资本。这种情况使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产品的深加工比较困难,更使得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而且影响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化程度不高

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有限的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约束力,而且市场的需求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奇台县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商品市场、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规模小、设施落后、市场运行效率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市场化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制约了奇台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奇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的基本路径

针对奇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应从奇台县农业的实际出发,顺应其农业发展的趋势,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以确保实现奇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1.面向市场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奇台县农产品不仅要供给自需,而且大量的涌向乌市、克拉玛依、南疆的大中城市,这就意味着奇台的耕地资源利用强度较高,但普遍只用不养,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与改善。针对这个问题,奇台县应面向市场,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实现农业产业化,以实现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资源――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精加工产品――商品――货币――资源的良性循环,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农民贫困的原因在于他们只参与资源向初级产品的短链转化,而在其他环节上却得不到应得的利益。资源的保护和改善主要依靠农民的投入,其他环节上则没有拿出足够强度的投入用于改善和保护资源。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组织、协调和完善资源向财富转化的环形链,形成生态、技术、经济的良性循环。奇台县农民既可以参加资源向财富转化的全过程,得到应得的利益,又可以通过合作创造财富,促进奇台县农产品的加工,并改善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

2.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实现最大化的生产产出。农业生产的增长来源于人的劳动、自然资源、资本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奇台县自然资源的供给是固定有限的。因此,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的进步。运用科学技术改善奇台县的传统农业是农业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科学技术方面考察,奇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生态农业,就是充分利用奇台县光、土地、水等资源,研发新品种,增加品种和产量;二是在农业生态的基础上,实行两种或多种作物一次性种植,合理利用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减少了因分次种植而增加的机耕费用和出苗水费,从而减轻农民的财务负担。如奇台县绿丰种业经销部草业专家陈明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马学忠等7名技术人员,经过三年潜心研究,大胆提出的“春小麦混播苏丹草技术”,就明显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基础性的条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由具有现代文化素质和现代道德修养的农民去实施。因此奇台县要积极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办好广播电视、学校、夜校和农民短期培训班,帮助广大农民掌握各种实用技术。采取措施来提高农民学科学技术和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奇台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有待深入,特别是指导农民如何进入市场。奇台县要在稳定,明晰农村财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股份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合作方式,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3.政府采取措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奇台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是一条:适应市场的需要,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即奇台县农业的结构调整要“适市求市”。这个“适市求市”包含两个层次。“适市”就是适应市场种地,种出来的农产品要与市场对接,符合市场的需要,消除库存和积压,这才算是“适市”;“求市”就是求得市场规律,进行推销。“求市”调整比“适市”调整更甚一筹。市场在胸,规律在手,能摸透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准其固有的内在规律,才能掌握农业调整的主动权。

奇台县的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荒漠干旱气候,光热、水土资源占一定优势。奇台县要充分利用有利优势,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奇台县要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优势,抓好复播工作,重点发展高效蔬菜、豌豆、荞麦等作物;依托金鹰亚麻厂、奥新亚麻厂、天山面粉厂、新啤集团奇台制麦有限责任公司和屯河奇台食品分工司,发展亚麻、大麦、优质小麦和甜菜,提高单产,增加效益;围绕畜牧业建好人工饲养草料基地,全县发展以玉米和苜蓿为主的饲草;围绕市场抓好高效特色作物种植,重点是蔬菜、西甜瓜、打瓜等作物,力争形成新产业,建成新基地。

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在生态不被破坏,资源不被耗尽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当代人及其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得以满足的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应体现在保持农业持续的增长、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和保持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三个方面。以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体现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奇台县是农业大县,通过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利用奇台县的农业资源,才可以为奇台县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金兆怀: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9~148

[2]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调研世界,2004(8):18~23

[3]王垂仍:农业[M].北京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6年

第3篇

【关键词】农业 可持续发展 经营

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和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体系滞后,而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冲击,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近些年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经验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他们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力和更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利用开发培育发挥农业资源的对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健康、完整的生态农业出发,向多项效益发展的经营策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确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对于加速经济建设步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多样性、良好的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渗透到农业资源的每一个领域。

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基本经营制度的改变,是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及思维方式。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因为农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发展为前提,逐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生产要发展。要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的环境良性循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发展,要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环境,营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系统。

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发展在不断增加投人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缩小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和林业科技工作的差距,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适应林业大力发展林特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需求,加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从可持续的角度高度认识农业发展问题。加强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建立以效益为目科技创新体系,改变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探寻新的适合农业模式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以促进农业生现代信息科技更新,推动农业经营实现现代化。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村各种产品的科技含量,重视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量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要进行科技开发加强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力争,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创办经济实体,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组织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攻关。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动农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推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指导农业的发展。

(三)现代林业管理知识的运用。农业经济管理和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洪、涝、渍灾的治理是农业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加强干堤建设,实行“退田还湖”、“退垸还湖”,扩充湖泊蓄水能力和调洪能力,加强农田蓄水排渍工程建设,提高抗涝排渍能力。重视农作物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植保组织,形成监测防治网络,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以防为主。对农贸产品市场价格做出正确预测,强软科学研究,提商软科学的地位,创建管理政策的方案,实现科技成果的推广。

(四)确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就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首席要减弱农业自然资源破坏规模的影响,使长期存在的农业自然而资源与环境破坏速度逐步缓慢,使人口总量同农业资产与环境的矛盾得到缓解。其次是在农业持续发展阶段。避免破坏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因素出现。选择合适地域,重点突破,梯次推进,重点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使农业经济的增长基本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最后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明确农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实行生态补偿;保障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五)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实施人才战略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掌握了先进技术及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制度的重大变迁,

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的重要战略之一。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创造性的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新问题的大批优秀人才,通过产权市场竞争的过程,创建生产、流通、服务等商品经济活动的市场专门经营者群体。按商品经济的原则去优化组合生产要素,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管理知识和能力。获取企业资产的实际支配权。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1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在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满足人们当前和子孙后代继续增加的需求。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目标和方式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政策方面的定性研究基础上,要积极进行必要的定量研究,即在生产实践中找到如何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衡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应用分析。因此,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就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量化控制的关键,也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2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为了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目标实现程度度量的问题,要逐渐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展开。1991年粮农组织曾在荷兰举行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会议,明确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取积极措施增加粮食生产,必须考虑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和适当调剂储备相结合以稳定粮食供应;二是促进农业发展多样化,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三是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合理利用并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这些目标,既考虑到一些国家重视环境与追求更高的生活标准的双重利益,也考虑到一些国家必须采取的为生存斗争和继续发展的愿望,因此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同意接受这一提议。

该文所涉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经历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阶段之一。这一阶段的任务和基本目标是:基于现代农业科学和技术,使传统农业技术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劳动生产力和土地使用率得以提高,实现发展农业生产和保护农村环境的协调,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产品的高品质、低功耗,逐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系统;通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的成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生产率,防止污染和保持农业生态平衡,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管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必然要遵循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的目标,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2.1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

农业资源的承载能力包括一定空间内各种支持农产品需求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农业生产的“生存支持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资源不仅能够支持当代人生存发展需要,而且不能损害后代未来发展的需要。如果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发展所需资源分配的成本,可以认为该“生存支持系统”应当首先具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不具备,那么就要尽量挖掘替代能源,将“生存支持系统”保持在与满足农产品需求的实际资源相当的水平。

2.2农业可持续发展生产能力的评价

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必须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方面的能力必须在不危及其他系统的发展和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并确保其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即农业发展速度保持一个稳定的趋势,使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不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且遭到破坏后系统能迅速重建,从而避免系统崩溃或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允许正常波动变化过程,但主张更稳定积极的变化速度。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个动态积极的稳态。

2.3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协调能力的评价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应当保持在允许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之内,否则不能实现持续发展。虽然掠夺式的生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满足生产者的当前利益和需要,但造成资源的破坏会有深远的影响,不仅会导致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并获得长足发展,甚至会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1-2]。

2.4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管理协调能力的评价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农业生产体系系统内的元素之间必须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维持系统状态的稳定、效率和可持续性。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是系统管理协调能力的2个方面。可持续农业生产系统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与区域社会形成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或区域系统整合,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和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基础,省、市、县或其他行政区域或农业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形成了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深化农业产品加工,与其他各方面发展水平相协调,以改善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的基础[3-4]。

3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遵循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等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但能够客观地反映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运动及外部影响状况,做到全面准确反映实际状况。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兼顾数据搜集处理在实际分析的可操作性,便于统计调查的进行。只有可操作、可应用于实践的科学才富有生命力,可以说科学性是可操作性的准绳,可操作性使科学性得以实现。在该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尽可能使用便于获取信息、易于操作的指标类型如百分比、单位面积产出、单位投入产出、利用效率等,以便于普遍地应用于实践。

3.2代表性与可比性相结合

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涉及面十分广泛,影响因素众多,纷繁复杂,很多指标在实际调研中难以收集到理想的数据和确定参数,使数学工具运用十分困难。因此,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应简单明了,应尽量选取富有代表性、多用途性和可定量化的指标,使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既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评价对象的整体全貌,同时还能够通过相互联系的指标,较好地度量和评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目标实现的程度,尤其是一定要在指标选取合体系设计上注重时间、地点和适应范围的可对比性,以便于从横向比较和经济的推广与应用。

3.3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动态与静态的辩证统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过程具有周期性,因此某些指标很难在1个周期内界定,经过1个或1个以上的周期循环才能得到反映;二是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范畴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变化,因而要求评价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特点。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静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当包含可以反映农业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的状态的指标,以便描述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相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专门化的工作过程,需要时间、人力物力等的成本性投入,而且指标体系一经建立就需要时间进行验证和改进,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不宜频繁变动,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满足数据采集的有序性和指标核算的可比性,同时节约成本,加强可操作性。

3.4系统性与层序性相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基于自然生态基础和地理区域限制的由不同层次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既有人类社会本身又包括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的有机综合系统。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的有机系统的特点,一方面,要遵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效果的规律,较为广泛地覆盖评价项目,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综合反映和标准化衡量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包括可持续性是否理想,资源利用率是否较高,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农业生态环境是否趋向良性循环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区域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相关的联系点和耦合点进行相应的指标覆盖,使指标体系更具层次性和逻辑性,进而对分析整体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信息。

4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整体的综合性的概念,每个指标反映农业可持续的一个侧面或小的方面,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需要进一步分为更小的目标与类型,各个小的目标和类型构成所需的指标体系。

4.1根据指标的作用和形式划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一般由绝对数来表示,拥有一定的计量单位,反映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绝对数量关系,如农作物总产量(值)、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农业人口数量等。质量指标一般是相应的数量指标的比值,其计量单位由相互比较的2个指标的相互关系与特征来决定,主要用来表示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与发展过程的相对状态。

4.2根据指标描述对象和反映内容划分为结构性指标和功能性指标

系统的状态及其演变发展总是首先反映在其结构功能上,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就是通过结构性与功能性2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衡量和标准化的,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综合,结构性指标反映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如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人口构成、农业资源利用结构等指标。功能性指标反映农业系统内部各种功能及其影响,如反映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收入与产值类、信息流、能量流等指标。

4.3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特征指标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定量评价农业发展的状态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指标系统,不同类型的指标反映了被评价对象的不同特征,分别描述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各个不同方面和层次,不同量纲的指标必须进行无量纲处理以便于比较,使各指标的可持续性得到一个整体性的评价。除了定量反映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外,定性指标也必须进行量化,所有指标的集合必须包含能反映农业生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全面信息。最终形成一个方法系统,达到综合全面科学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依照农业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和规律将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表1)。第1个层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第2个层次分解为农业自然基础、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发展等;第3个层次分解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12个方面;第4个层次是对第3个层次的进一步细化分解。通过各类指标的组合对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农业生产水平可持续性、农业生产能力可持续性以及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可持续性等作出相应评估。

5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注意事项

5.1经济发展指标与可持续性指标

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生产和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发展的指标,但是是否将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考察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指标却有待研究。以追求高水平、高速率发展为典型特征的生产方式恰恰是导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较高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所表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一定是可持续的。当前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强大压力已经向世人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性在逐渐降低。从长远来看,将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可持续性的主要衡量标准是不合适的。因此,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要将经济发展指标纳入其中,作为重要的区域背景指标,但却不能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判别准则[5]。

5.2资源使用效率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指标

资源使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使用效率。资源供需条件相同时,资源使用效率越高,资源可持续性越强。科技进步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为有效的途径,包括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决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资源消耗速率与资源更新速率或资源存量间的关系。只有当区域资源消耗总量有效地控制在适度水平时,技术进步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才可真正视为对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做出了贡献。

5.3指标选取过程中的时空覆盖率

一般来说,应用于指标分析的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在统计途径上是按照流域、农业生态圈等空间划分的,而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社会经济数据则是按照行政区划来搜集的,这样的空间错位使得指标数据在空间坐标上的差异很复杂。因此,在指标选取中要十分注意这2类空间划分的统一程度,统一度越高则指标选取就会越成功,以后的数据分析结论也会更契合于整个农业生产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程度考核目标。

另外,自然资源数据在空间坐标上主要分为点和面2类,比如气象气候数据必须由特定站点采集,而土地方面的指标(地形地貌、土壤品质、土地利用等)则可以通过平面图件资料获得。时间坐标则是由现有指标的统计调查、资源测绘等工作开展的年份所决定的。因此,造成新出现的指标缺乏历史数据、时间坐标的参考系而难以确定的情况。此种情况使得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坐标有时难以满足评价的需要。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这一复杂的问题。

5.4指标的聚合问题

农业自然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包含众多指标的体系,要想对其进行分析处理,指标聚合是比较通用的做法。但是科学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无法量化的指标、指标不同的时空坐标、不同的量纲、不同成分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与功能的了解程度都限制着使用常规数学方法对指标进行聚合。出于对农业自然资源自身特点以及影响其使用的诸多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的考虑,针对不同资源的表征指标分别构造适用的聚合方法较为合理。在准则或亚准则层进行聚合以适当简化指标,便于理解的同时不丢失任何关键因子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同时,依据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经验而不单纯拘泥于数学模型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也是合乎情理的。

5.5影响因素的双重性或多重性

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并不是由某一种影响因素单一作用造成的。每一种影响因素都可能同时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力。比如,有时既有保证可持续利用的正向效应,又有诱发非永续利用的负向效应。更甚至于同一影响因素的不同变化范围都可能使问题变得更复杂,如对土地生产力的可持续潜力而言,农田化肥施用量与可持续性在达到土壤养分供需平衡之前成正比,一旦达到平衡点(也是度的节点),施肥量的继续增加反而会使某些微量元素过量甚至产生毒性进而降低土地的持续利用潜力,甚至损害以土地为载体的生态环境。因此,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的双重性和多重性决定了不能依据表征该类因素的特定指标值来简单地判定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潜力,而是要通过综合的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客观的结论。

6参考文献

[1] 张淑焕.中国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严力蛟,朱顺富.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 〔英〕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第6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改善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现代集约型,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工业发展的迅猛,生态环境以及农业资源破坏程度的加深,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1]。因此,在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但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消费市场、不同适应条件等的农产品生产来说,则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农产品的选取、栽种。本文立足于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期望能够产生一定的指导价值。

1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1.1结构配置不合理

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过重讲究与社会市场相接轨,而忽视了农作物栽种条件的适应性,因此,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注重生产条件的保护,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否则极易发生丰收不挣钱的现象[2]。

1.2生产效率低下

虽然我国领土面积广阔,但人均种植面积却非常小,尤其在我国南方,山地丘陵等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广阔,可用来种植的面积不大,而且,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传统的家庭式手工生产,对先进生产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农业生产效率仍然比较低下[3]。

1.3环境质量差,不利于农业生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我国的环境质量较差,主要是由于工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人类无所顾忌的滥砍乱伐、肆无忌惮的毁林开荒等使得我国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小,且工业废水、废气等对土地造成水源污染、微颗粒污染等,而且毁林开荒,易导致水土流失,使土地丧失可栽种农作物的能力,从而制约甚至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许多农用地被征用,用来非农业建设,从而加剧了农用地的锐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而且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许多农民弃田进城务工,许多农村耕地被长年闲置抛荒,使得我国为数不多的种植土地资源被浪费。环境质量差,土地资源浪费等,不仅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下降,而且容易引发相应的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击巨大[4]。

2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赖于农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且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全社会消费人群对农产品的认同与需求。

2.1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质量的保证,且优质的环境质量,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使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环境质量的保证,才能全面促进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于那些已经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及时治理、改善、补救,而对于那些尚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防范措施,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5]。

2.2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够帮助农民更加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节省时间,创造更多的农业经济价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当地栽种的实际情况以及生产条件,因地制宜的选取恰当的科学生产技术,在保证不破坏农耕地使用性质、无环境污染的情况下,选取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的农作物进行因地制宜的栽种培养,从而在农作物的选取、科学技术的选取及应用来保证农业生产效率,且要大力推广并应用机械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生产时间,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在各方面正确实施的情况下,便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农业生产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由于我国农业相对落后地区,缺乏专业的农业生产人才,其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经济效益都比较差,因此,需要对这些地区输送一定的农业生产人才,并加大当地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对当地居民进行农业知识传授,并积极挖掘他们自身潜在的农业生产潜能,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要对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对当地居民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使农民充分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且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使传统的农民转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人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农业生产人才储备,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力量。

2.4开拓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繁荣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传统的单一粗放式农业生产,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生产,且农产品生产的种类也得到了丰富,大量引进了许多国外比较成功的经济性农产品的栽种技术,扩大了栽种品种的同时,也开拓了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多样性,像现如今的反季节蔬果,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打,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从而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可以有先进企业起带头模范作用,规范化的形成农业合作社组织,由农业合作社对农户进行关于现代农业生产方面知识培训,提高农户生产技能和现代组织管理意识,使农业合作社能够协调快速发展。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的一只“有形的手”,政府可以针对“农超对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关于支持超市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比如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并免费向农户提供信息平台的使用培训,普及网络在农户之间的应用,从而及时获得市场信息,避免盲目性。基于当前电子商务环境,超市自身也应提高冷藏技术以及其他方面设施,以减少在途或储存的损耗。超市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新鲜、绿色、安全的产品,还降低了采购成本,消费者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农户又有稳定的销路,这样能实现农户、超市和消费者三方达成共赢的状态。超市再向农户普及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知识,提高农户现代化生产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农超对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改善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各方面物流技术,避免在途损耗。因地制宜,结合各地情况。关于推进“农超对接”方面的工作,应当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比如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程度以及居民水平,推进“农超对接”流通模式,让农户有多种选择机会,超市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

2.5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品分为两季,政府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保证了农产品的顺利出售与消费,使我国农业产品结构更加趋向规范化、科学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下,农民获取了丰厚的农业经济效益,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格局。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要站在长远的角度看待。且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并调整相应的发展措施。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农民都做出相应的调整、解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问题所导致发展阻碍的可能性。且“三农”政策的不断深化改革,即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的调整、修改。总之,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且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例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以电子网络为商务平台,可以及时、准确的了解双方的生鲜农产品供需需求,可以在电子商务中获取信息,有效调整安排物流配送方案,可以很好地去调节生鲜农产品物流中的季节性、地域性问题,使物流模式更加优质,保证物流经济效益。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调整物流模式,可以增加生鲜农产品在实际销售中的附加值,提高物流配送能力,减少物流损失,优化改进专业的物流运输、包装、存储模式,改进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品质。同时,在物流模式中,可以实现第三方物流链配送,可以对大部分生鲜农产品进行必要的分类、包装,确保生鲜农产品保质、保鲜,使其在包装、运输以及产品流通过程中,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同时,基于当前电子商务环境,在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可以分析生鲜农产品在物流市场中的特点,加强开发物流技术,减少产品在物流链中的流失,使生鲜农产品不需经过深加工就能销售,降低生鲜农产品腐烂率,使其从生产到销售中没有制造商环节,保证提升物流质量。总而言之,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步伐一致;在农业生产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农业人才培养,加强农业生产人才储备以及开拓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3结语

第7篇

1.1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存在于同样的环境。21世纪的80年代人们才开始认识信息产业,其具备高智能与高技术革新,突出的特征就是高效率、高增长与高效益,低污染、低能源与低消耗。正是此突出的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思想有着密切的统一。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都是以信息为原料。信息与物质和能源的存在都非常的宝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及时、正确、多方面的掌握和利用信息,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协调。因此,可持续发展在以信息为依据的同时也对信息交流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此外,发展信息产业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信息产业具有双面性,会产生双方面的影响,其能够促进生产力与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信息技术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一些虚假、错误的信息泛滥,最终形成与期望相悖的结果。因此,信息产业想要平衡发展,一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2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

首先,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通过农业信息化。工业式农业存在很多问题,同时世界科技与经济都在面临着全新的改革,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已经大批的出现。我国采取突破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策略,将之前的农业资源依存型转向了科技依存型。信息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农业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快速、及时的传递信息,交流信息,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管理的目标;二是生产信息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多个部分,可以依照植物生长的多个阶段和生理特征的需求实施自动化定量控制的手段,提高生产率;三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可以将自然环境大面积生产与自动控制环境小面积生产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这种农业模式已经被广泛的采用。其次,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物质内容,直接影响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农业产业系统是否完善,决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否可以顺利进行。现代农业的优化结构主要是凭借农业机械化、化学以及生物技术,在这个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及时、准确并全面的进行有效传递,才能够将农业科学知识与创新技术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其对农业产业结构起着直接的作用,从而影响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农业信息产业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小农业的弱质性。农业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经济利益基础性弱质产业。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取得资源要素的竞争能力还相关很远。另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市场中介组织的不完善,导致农民没有联合自助意识,不能与非正当竞争彼此对抗,最终造成农产品市场失去平衡。

2农业信息产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建立农业信息市场运行机制

信息是市场经济的必要,从而信息市场便应运而生。不过发展农村信息市场需要逐步实现,要根据地区自身的经济情况而定。信息产品也会存在积压、劣质、假冒产品等现象出现,因此,国家应该对此进行规范。在加强信息产品和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市场法规。如果法规还没有得到完善,那么就一定要强化信息市场行政管理与价格管理,建立信息经纪人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从而使市场保持有序状态,避免虚假信息。

2.2改革收集、服务模式,与农业信息产业化相适应

首先,合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的生产、整理、服务以及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逐渐从人工方式转向自动化方式。农业信息收集可以从多个领域进行,例如农业技术经济领域、市场贸易领域、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等。其次,实现多样化信息载体。用户所收集的信息形式应该多样化,纸质载体、电子文献、光盘、影像等等。还可以构建虚拟的图书馆,数字化的利用速度要远远超过纸质文献。

2.3行政机构给予科学引导,激发农户的信息需求

第8篇

(甘肃省临夏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临夏731100)

作者简介:唐秀荚(1973-)女,甘肃临夏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I作。

导读: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旱区农业发展的热点。针对临夏州实际问题,笔者主要从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临夏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旱作农业是指完全依靠天然降水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而从事的农业生产。建立可持续的旱作农业生产体系非常重要,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各个地区、乡镇必须认真贯彻实施的基本方略。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主要包括积极推广优良抗旱品种、全膜覆盖技术、提高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以及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从内外两条途径进行实施,然后立足临夏实际情况,全面落实技术措施,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一、技术措施

㈠积极推广抗旱品种

旱作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水资源问题,而抗旱种子由于对水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产量相对稳定,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减少用水,从而减少生产劳作成本,这对旱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十分有利。长期以来,旱作农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状况因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旱作农业的根本问题是水的问题,通过技术改造,应用抗旱品种,普及农业机械,极大促进了旱作农业的发展。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不足是制约旱作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培育出的抗旱种子可以弥补水量不足问题。因此,积极推广抗旱品种是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更具观实意义。

㈡全膜覆盖技术

推广全膜覆盖技术的也是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自然降水的蓄积,增加降水的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全膜覆盖技术将土地径流进行富集,在干旱的时间利用起来,既减少了蒸发量,又可以使土壤的肥力获得极大地提高。

二、保障措施

㈠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

任何技术的实施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操作,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是影响整个旱作农业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传授科技知识也至关重要。科技素质作为科技元素的一种,不仅仅要求的是技术素质,更多要求人们可以理性思考,开阔视野,充分发挥优势和长处,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实力。因此,农技推广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熟练各种操作技能。

㈡完善农技推广网络

建立农技推广网络是农技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乡级农技推广网络尤为重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构乡级农技推广网络是旱作农业形成有效生产力的关键因素Ⅻ。而引进高新技术是巩固和壮大农技推广网络的重要方法,高新技术是否及时得到推广应用,是影响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农机推广部门应予以重视。

三、结语

积极推广抗旱品种、抗旱积流灌溉技术、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以及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促进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如何完善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于旱作农业发展非常重要。旱作农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也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因此,提升技术和完善保障措施,对加快旱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都有积极意义。

(编辑:宋军生)

参考文献:

[1]李生秀西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03)

[2]周富喜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4,(05)

第9篇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55-03

目前,河南省农业发展受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依然落后,农业的发展依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口资源受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仍。总之,河南省农业的基础依然薄弱,亟待加强,农业的发展要更加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现象

虽然这些年经过河南省政府的努力,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着生态污染、水土流失等许多农业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和耕地被占。河南省水土流失严重,以河南省淮河流域为例,其总面积为 8.83 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 2.63 万km2,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当地及下游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由于土地管理制度不严格,政府对耕地缺乏有效的监管,加之许多村民对耕地重要性的意识淡薄,农村居民一般都拥有多套宅基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流失。

2.土壤盐碱化。河南省一些大中型灌溉区,现在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由于过量灌溉产生大量田间渗漏,加上灌溉渠系渗漏和排水系统不健全,依靠地面潜水蒸发来平衡水量,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和耕作层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增加了地下水通过土壤毛管向上运动的速度和地下水蒸发量,使非盐碱土或轻微盐碱土变成盐碱土或强盐碱土[1]。据统计,河南省灌区内不同程度的盐渍化耕地面积达 79 864 m2,主要分布在新乡、原阳、封丘、长垣、濮阳、开封、商丘等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灌溉不当引起的。

3.水土和大气污染。河南现代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地膜以及不合理的施用化肥,使相当一部分化学物质作为污染物进入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造成了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加之农民由使用有机肥转为化肥,使畜禽粪便难以处置,造成江河、湖泊、水库的水富营养化。另外,河南的秸秆焚烧现象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郑州、开封、濮阳、漯河、周口五市“可吸入颗粒物级别为四级”,属于中度污染。焚烧秸秆本身造成的烟雾,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同时,焚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都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河南省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大力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协调好现代农业各系统和层次以及农业生产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最终全面实现生态品质、生物产量、经济收入以及自然环境四者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不断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传统农学的互动,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天、地、人”三才传统农学思想。以此为纲,形成了二千多年的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孕育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其间产生了间作套种、优化组合;循环利用、多极优化、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系统思路以及发展农业、稳定社会、推广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用养结合、常新地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思想。

1.“三才”论。《管子・禁藏》中说:“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这就是说,在农业生产中,只有做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和谐与协调,才能出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富兵强的局面,《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先秦时期农业文献。其中《任地》、《辩土》、《审时》等三篇则是农业技术论文,主要内容是关于土地利用、耕作制度和自然气候条件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它们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三才论”农学思想及价值观念 [2]。

2.中国古代农耕实践的系统思路――间作套种、优化组合。《齐民要术》中记述说:“将豆科作物和其他作物轮作或间作,既可增进地力,又可增加产量;在葱地中套种芫荽,随时供食用,也不会妨碍葱的生长;在桑树下常常刨一刨,种些绿豆、小豆,这两种豆很肥美,又保持土壤润泽,对桑树有好处。”这些正符合系统自适应的机理,多种作物既相互影响,协调同步,又使系统与环境相适应,从而显示出一种整体效益。

3.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的可持续系统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而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情况,是由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具有了朴素的用养结合思想,使地力常新的可持续系统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农业主要采用精耕细作、轮作、重施有机肥等保持和提高土地肥力,如采用耕肥等耕作措施,精细整地,这些对改善和保持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养分等状况有决定的作用。

传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现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河南省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积极发扬间作套种、优化组合的系统思想,对于开展集约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外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国外许多国家采用一系列方法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建立推动环保农业的市场机制。首先,为了从市场角度推进可持续发展,一些国家建立了环境标签和审查制度,为利于环保的农产品加注特殊的“生态标志”。如瑞典的有益于环境的“KRAV”标志被消费者广泛认可;丹麦的食品生产必须符合许多规范和标准才能取得国家认可的市场标记。其次,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制度,即采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评价产品生产和消费诸环节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方法强化了保证初始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最后,是较高的市场价格,即在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时,考虑了环境保护支出、自然资源消耗和使用清洁生产方式的额外费用等来保证环保农业的有效实施[3]。

2.以科技开发为突破,追求产业创新。科技是许多国家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美国国会立法拨发专款,责成美国农业部在全国大农业区建立为过剩农产品寻找非农用途的研究开发部门。这一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成的四个研究中心取得了数以百计的创新成果。技术创新的非农产品缓解了农产品积压的压力,并帮助农民从农产品出售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为农业科技研究注入了动力。

3.多种渠道的资金支持。许多国家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手段吸纳国内外资金,以解决落后农村地区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如通过吸引国际或国家的一些专项环境基金;如全球环境基金、波兰国家环境保护基金等提供启动基金再吸引额外的资金;如立陶宛为进行可持续农业改革,制定了多项重要的国家试点规划并建立了实施该规划的基金会,该基金会在竞争基础上为其成员分配无息贷款和拨款,并调拨环境保护建设设施、环境教育活动、生态监测和其他活动的有关经费。

四、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河南省农业发展面临着工业化与生态化的双重使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跨度大,只有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才能更好的实现农业发展的质的飞跃。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因地制宜的借鉴上述国外的先进经验外,还应当做到:

1.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只有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大力发展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促进中国农业持续发展。河南省长期以来以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为主进行生产,造成农业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我们要结合省情,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体有豫东和豫北平原区“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豫南丘陵区“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豫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豫西山区“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和城郊区“综合型”生态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强科学技术投入与推广,包括立体种养技术、有机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种植业清洁生产技术等现代生态农业技术,走技术生态型农业之路 [4]。

2.建立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支持体系。科技走向农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政府设立一些科技服务站;二是通过市场配置,用政策优惠鼓励科技企业投入到咨询服务行业中。只有用科技去武装农民,用科学去指导农民才能使农业可持续思想深入人心,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科技的推广就需要政府、民间学术团体、农业从业人员的通力合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以政府行政领导、民间学术团体倡导、农业从业人员积极参与的立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来保证科技的传播。河南省要依托星火计划等国家政策,创新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因地制宜的借鉴他地的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业特派员制度等,来保证农业科技的广泛、有效传播。

3.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市进行占补平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河南省目前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圈的宏伟蓝图,在这个蓝图实施的过程中必然出现许多城市扩张与保护耕地相冲突的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站在战略的角度,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耕地,从而继续保持河南第一粮食大省的地位。

4.加快步伐早日实现农业的“三化”。实现河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实现农业“三化”即: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首先,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从粗放型农业向生态环保可持续农业转变。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综合教益,避免以透支农业资源和简单扩大生产规模为特征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其次,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农村城镇化是农业工业化的基础平台,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才能更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城镇化解决了他们的技术和教育的问题。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重点要放在点多面广的小城镇上,要选择一批基础较好、布局相对合理及发展较快的实力型或潜力较大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开发;要加快中原城市集群建设,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最后,农业工业化是实现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用现代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和运作现代农业,是未来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河南省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根本出路。但是农业工业化的同时要防止石油农业等高污染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模式,走合理的农业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孙保营.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河南农业,2008,(11).

[2]盛邦跃.试论中国传统与现代农业理念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1,(3).

[3]陈士军.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农机化,2007,(4).

[4]张淑萍.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J].农机化研究,2008,(12).

The Enlightenment of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Agricultural’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Henan

YAO Xi-chang,LIU Chi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第10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不断总结农业种植经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方式刺激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够深入,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未实现有效的统一。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也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1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首先,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开放性和局限性的双重特点,为实现农业生产较好较快发展,需不断改进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找到最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使其满足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求。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完善的产业结构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用自然规律,形成科学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在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又保护环境,实现了生态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具有有机性的特点,发展生态农业需各类资源技术的协调统一,保证经济系统的和谐。生态农业的发展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共存,因此在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技术的基础上,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避免资源浪费,保证农业产品的质量。

2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是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资源作为前提,再发展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保护当地的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广泛的重视,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料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导致污染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而农村中现有的劳动力无法解决此类问题。因此,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条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4结语

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积极探索适合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方式。通过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等措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49.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发展 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主要是以农村中的经济为主,在以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作为补充,农村经济中农村属于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对象和推动因素。可持续发展是战略型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时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即合理的利用好农村资源和环境,实现农村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年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一)自然因素

我国属于多山国家,因此能够开发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虽然我国的耕地面积占有量是世界耕地面积的10%,但是我国同时也具备了最多的人口数量,因此如果按照人口来进行计算,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当贫乏,人多地少的现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天气变化严峻,不断地发生干旱、洪涝、风沙等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的生产都造成了很多不便,影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村的位置比较偏远,所以信息比较闭塞,很那吸引外商来农村投资,由于发展空间有限、投资环境比较差,严重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社会因素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对于很多行业的渗透还是不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比较弱,农业中科技含量比较低,资源消耗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同时农业的科学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同样影响了科技项目的实施。我国的农产品大部分都属于原料性,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的价格效益又不高,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物力和资源。农村的种植方式目前还存在半机械化或者是非机械化的种植方式,灌溉方式大多数是以消耗水量为代价天然灌溉。土地属于农村的资源基础,也是生存以来的生活必需品,但是自动1957年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就在不停地减少,一部分原因是土壤沙漠化,另一部分是如让盐碱化,水利工程建设不配套,导致灌溉技术落后,大量的盐碱和次盐碱更低出现。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垃圾排放合格工业垃圾排放,导致周围环境受到污染,也是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属于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定要着力于我国的基本发展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把社会可承受程度和农村改革发展力度相结合,实现农村的经济改革,通过协调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运用系统管理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坚持改进策略方针,让我国的经济能够建立在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上,让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长期协调统一,实现农村财务和村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

(二)实行农科教相结合

加强农村科学教育力度,加强农村的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生产资源的集约性使用。农村要加大科研力度,下大力气抓好低污染、无公害的农业先进技术开发和研究工作,提升农村的技术含有量,{整农业科研专业机构的合理发展,在农业科研专业机构开发利用实用性技术的同时,也能够进行长远规划,加快技术开发研究的速度。农村需要进行科技教育体制创新,为农村发展培养更多技术创新人才,能够充分地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我国农业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不损害后代人能够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条件下,满足当代人的生存需求,通过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社会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的重要策略方针。科教兴国的策略核心内容指的就是人的素质和知识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所以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农村科学教育和卫生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起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科技、农村教育、农村文化和农村公共卫生体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整体素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

(四)合理利用和开发生产资源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按照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处理好农村资源使用、开发和保护的工作环节。进行生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中,需要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上来制定好农村资源利用和保护机制。机制的制定目标首先是为了能够提升生产资源认识,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和法规能够落实到农村可持续发展中,把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法治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要强化农村中的各种资源管理,建立起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机构,强化管理职能,通过社会性的总体宏观调控手段来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三、结语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属于我国现阶段和将来都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国家的正确方针指导和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我们共同祈祷我们的农村经济能够早日走出发展困境,达到真正的繁荣富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洪英.当前我国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 科技视界,2012,(25).

[2]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3).

第12篇

可持续发展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2005年由蔺丰奇等同志撰写、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一书,立足理论研究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纵观全书,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紧扣时展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这种以资源耗竭为代价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社会动荡、贫富差剧增大,等等,人类正面临空前的发展困境。面对这种形势,单纯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的传统发展观已不能真正体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并成为时展的主题。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目前,农村可持续发展正从一种构想、理念转向实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探讨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中国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村经济欠发达,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增长快,文化水平低,农业剩余劳动力多;农业综合生产力尚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率常有较大的波动;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投入效益不高;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土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给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因此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正视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其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书以中国农村发展状况为背景,着重分析了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战略对策。

其三,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处在形成过程中,对于在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却是一个很现实也很复杂的问题。该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省思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农村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意见和建议。在宏观理论研究上,在借鉴和吸收当前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更明确、更完整。在研究的范围上,从经济、社会、技术、资源、生态、环境及相应的政策与管理等综合领域入手,全面分析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路。在研究框架结构上,以生态一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思路,大视角、多领域地分析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然,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绝非单个课题或一本书所能完结的。由于课题研究的难度以及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