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健康教育课

高中健康教育课

时间:2023-07-23 09:2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健康教育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健康教育课

第1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

引言:

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高中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不到位,多数教学活动依然还是围绕应试教育需求进行的,顶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以及处于青春期阶段的高中生,心理问题频发,对其学习成绩提升以及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1]。新课改逐步深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重视,且在实践工作中组织教学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微课的应用与开发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体现之一。

1.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开发的意义

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量较大,生活节奏紧张,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便突显出来了。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缓解学生的压力,并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为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促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开发和应用,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高中时期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积极心理学的导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生活中的积极影响部分以及美好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可以丰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促进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融合,微课教学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全面普及开来,以其自身的短小精悍、内容形象生动和自主学习便利的特点,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有所涉及,微课与和高中心理健康之间的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会以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

最后,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制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查阅和学习新的知识并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微课教学方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网上得以快速传播和分享,有利于扩大幸福教育的影响力。

2.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应用策略

2.1微课应用于课前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环节指导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心理教育课程指导中我们对预习环节重视不足,这其实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主动性驱动十分不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微课支撑下的课前预习指导更加全面,通过教学视频方式让学生获得直接的预习指导,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概念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对课堂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心情和热情,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学课程的教育作用。例如:在《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这一课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通过微课视频的自主学习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2微课课堂教学策略

课上教学是主要的课程指导环节,除了在课前预习环节应用微课之外,课上的微课应用可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迅速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来。在积极心理学导向下,教師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2]。同时,还可以利用微课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更好的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后,可用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创设课堂情境,教师可利用微课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活动规则,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学实验,激发学生课堂主动性,更好的发挥出微课教学的作用。

2.3微课课后延伸拓展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更可以延伸拓展至课后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中,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开放性问题以及自主讨论的话题录入到教学微视频中,学生自主观看和相互交流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3]。对此,教师还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网上交流互动平台,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添加和聊天群的组建帮助学生更好的互动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如微课之“情绪调节的宣泄法”,介绍宣泄法可用于哪些情境下,用哪些方式进行宣泄,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也可以在微课里创设一个合理宣泄的场景,如在空旷无人的地方大声喊叫,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再比如,情绪调节的改变认知法可以用于许多问题所弓『起的情绪困扰中,如考试焦虑、考试受挫、人际交往不良等方面,可以将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制作成微课进行课后拓展,加深学生对主题内容的认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4]。

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心理课;素材;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19-03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等。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也吃过不少苦头,感觉心理课很难上好,也不易操作。但也有偶尔几次,感觉效果不错的时候。这促使我去反思,为什么有的课上得精彩、上得好玩、上得有效果?在这一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核心理念。本文首先简单梳理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然后详细阐述了“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

学者王希永[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有三个特点:一是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二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三是学生本位。方双虎[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四个特点:一是体验性;二是学生本位;三是生成性;四是回归生活世界。单晓红[4]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四个特点:一是强调目标的生成性和表现性;二是课程内容强调意义的建构;三是课程实施强调创生性;四是评价强调过程情景性。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属性特点并未完全达成一致,但几乎都强调课程的体验性、生活性、生成性、建构性,课程旨在通过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意义,从而促进个人心理品质提高,最终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要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上述特点和目标变成现实,离不开素材这一载体。下文将就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涵做详细阐述。

二、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

所谓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指作者通过收集一些未经提炼和加工、有一定代表性的生活素材,将其整理加工成符合某一特定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案例素材,通过案例素材设置问题,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开展推进提供必要的载体,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提供方法。

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相对于拓展活动型心理健康教育课[6-7]而言,不同于拓展活动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载体是拓展活动或游戏,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载体是素材为主。因此素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三、素材选择标准

由于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协助学生解决其真实生活中所遭遇到的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业困扰、生涯规划等一系列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因而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素材选择上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一是接地气。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素材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学习生活中所碰到典型问题或困惑作为素材,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让学生产生与自己有关的感觉,从而积极关注和思考,产生带入感。例如,笔者曾上过一堂“学渣如何逆袭”的心育课,这个问题本身反映了许多渴望上进但成绩又不甚理想学生的心声,他们非常迫切想要知道在学习上实现逆袭的办法。既然学生有了这种强烈的愿望期待,那么我们在素材选择上可以有意识选择那些“学渣”逆袭的典型例子作为素材来使用。

二是趣味性。青少年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素材上应该选择那些有一定趣味性、新颖性的素材去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我在给学生讲交友之道这个话题时,在导入环节大胆引用了“友”字的甲骨文写法“ ”,通过引导学生猜测这个字是什么字,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同时结合解读“友”字的本义,清晰地呈现“友”的基本内涵。

三是时代性。现代社会是个“互联网+”的时代,各种新闻资讯获取变得异常方便、快捷,学生获取资讯的速度甚至比老师还要快。因此,为了保持与社会同步、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步,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素材选择还要体现出时代性,即能反映出当下社会关心的热点新闻。例如笔者给高中生上“异往的尺度”一课时,导入环节引用了两则社会热点新闻素材:一是《学校为防学生早恋,禁止男女生共同就餐》,二是《男女生交往距离不低于50厘米,低于50厘米则算交往过密》。通过阅读新闻内容,O置了相应的问题:“学校的这些管理规定能不能杜绝异往过密的现象?为什么不能杜绝?” 借助热点新闻素材导入,顺利展开了研讨话题。

四是开放性。开放性意味着素材带给人的思考是具有一定差异性和多元性,而不是统一的和封闭的。只有当素材能激发出学生不同的思考结果时,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才可能产生,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其素材内容的选择标准应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选择那些接地气的、新颖的、开放的,有时代感的素材作为心育课的载体。

四、常见的素材类型

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的身边并不缺乏素材,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素材都可以用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素材,常见的素材有以下几种。

(一)影视作品

电影或电视剧作品作为心理课的素材有其自身优势,它能有效调动人的视、听多种感官通道,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因此,我们可以注重收集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作为心育课的素材,例如讲青春期异往心理可以选择《初恋这件小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等反映青春期心理的电影。当然除了选用传统的电影或电视剧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微电影这种近几年方出现的新型视频形式作为素材。

(二)社会热点新闻

社会热点新闻是那些能引发社会公众、媒体强烈P注并引发一定争议的新闻话题。我们可以选择那些与学生有关的社会热点新闻作为素材来使用。例如,曾引起社会极大争议的“为防早恋,男女生分餐厅就餐”及“男女生交往距离不超过50厘米”等社会热点新闻,就可以拿来作为中学生异往话题的导入素材。

(三)经典心理实验及心理效应

心理学有很多经典的实验及各种有趣的心理效应,都可以拿来作为心理课的素材。我们可以选择那些跟学生的学习、自我、人际交往等相关的心理效应和实验作为课堂的素材。例如与学习相关的期望效应、大鱼小池塘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认知失调等,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符合学生情况的一种或几种效应作为课堂的素材。

(四)汉字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本身具有心理学的寓意。古人创造汉字时往往有意无意地遵循或折射一定的心理规律,我们在开展心育课时完全可以利用古代汉字的这一特点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我在给高中生开展人际交往主题的心育课时,就通过先后解读“朋”“友”两个字的本义,来阐述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开展素材型心育课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搜集那些符合条件的古汉字,从而进一步丰富心育课的素材资源。

素材正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可缺少的一环,如何选择好的素材、用好素材、挖掘素材的教育价值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每一位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1): 4-6.

[2]王希永.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简论[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S1): 55-59.

[3]方双虎.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08): 53-56.

[4]单晓红. 建构主义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想[J]. 课程教材教法, 2009(11): 64-68.

[5]曹梅静. 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程[M]. 广州: 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 2007.

第3篇

《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4》显示,当前,我国学生和家长营养素养低,学校食育投入缺位,营养信息混乱,中小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普遍,与营养相关的疾病日趋蔓延,严重危害着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

同时,食物浪费严重、饮食礼仪逐渐消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越来越多、传统“食”文化面临危机,学生食育问题紧迫。

“小胖墩、豆芽菜”明显增多

报告显示,我国部分城市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周有3天以上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4.9%、10.2%和8.7%,有超过80%的中小学生早餐仅包括一类或两类食物,营养质量较差。中小学生普遍食用零食,食用冷饮类、油炸类及薯类等营养价值低的零食的学生比例上升,而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类、谷类等营养价值高的零食的学生比例下降。饮料在中小学生中的消费很普遍,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含糖饮料的饮用比例上升幅度明显,而牛奶、酸奶以及果蔬饮料的饮用比例呈下降趋势。

同时,许多孩子有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习惯,常常把心思放在电视上,影响了进餐。有调查显示,北京等7城市中小学生中约有16%看电视、使用电脑、上网时总是或经常吃零食。城市中小学生食用西式快餐比较普遍。一项覆盖7个城市的调查显示,约有65%的小学生食用西式快餐,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58.5%和53.6%。

缺乏食育教育带来的不健康饮食行为,也导致了一些营养相关疾病的蔓延。除了肥胖超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出现了低龄化趋势,正逐渐威胁儿童少年的健康。一项在6个省会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10岁及以上儿童中有5.0%甘油三酯高,2.6%血压偏高,2.7%血糖水平偏高。2010年我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7~22岁的城乡学生中,仍有超过5%的女生营养不良;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被检出血红蛋白低。

少教师、缺教材、没条件

食育教育一直处于缺位的尴尬境地。

1990年,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了“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而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健康教育课不再是中小学的一门单独课程。2008年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载体,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结合渗透,但没有规定如何具体“结合渗透”,从而造成健康教育课被边缘化。

一方面是健康教育课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是食育课的缺失。在被边缘化的健康教育课程中,内容以预防传染病、培养卫生习惯为主,营养健康教育仅作为其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更没有像许多国家一样开设烹饪课或者让学生参与食堂配餐等活动。绝大多数学校一直没有独立的食育课程。

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列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营养相关内容,但没有系统全面、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的适合中小学生的食育类教材。除去课程缺失,薄弱的营养师资队伍也影响了学校食育的开展。在现实教学中,承担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多是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生物教师或科学教师,营养专业出身的教师少之又少。

食育教育中的重要一项是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受条件限制,许多学校没有食堂让孩子们帮厨,也没有农场让孩子们去体验养殖或种植。而有食堂的学校,大都是全盘包办,餐食和餐具全都摆好,孩子只负责吃就可以了。孩子们无法体会劳动的乐趣和辛苦,更无法学习团结协作和承担责任。

烹饪课成绩与毕业挂钩

我国是饮食大国,饮食文化悠久、博大、精深。“五谷为养”的蒸煮文化、“药食同源”的食疗保健文化,以及面食文化、米食文化、豆腐文化、粥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非常丰富。

无疑,学校是开展食育的关键场所。学校覆盖人数广,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同学之间影响最大、最直接,国内外许多研究也证明,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营养宣教活动可以显著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改善他们对待营养健康的态度,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以英国为例,英国教育部的具体课程规定,全国各公立中学必须开设烹饪课,面向11~16岁的中学生,总学时不少于24小时。学生将从这门课中了解到各种食物的基本成分和营养指数,能独立制作一份营养餐。通过考试的学生将获得由教育部颁发的初级烹饪资格证书,同时该课程的学分将纳入个人总成绩,与毕业直接挂钩。

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各种食育教育的试点、实验。北京育才学校就曾让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实验,市面上销售的普通奶茶是孩子们喜欢喝的一种饮料,但营养价值不高,怎样让孩子认识到这点呢?学校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把三个奶锅分别放到电磁炉上,将纯牛奶、市售奶茶、传统蒙古奶茶各50毫升分别倒入奶锅中,开始加热。等奶锅中的液体沸腾时,分别将10毫升的白醋加入到液体中,用筷子搅拌,直至奶锅中的水分全部蒸发。实验原理是食醋中的酸性物质会使蛋白质凝固和沉淀。纯牛奶、市售奶茶、传统蒙古奶茶这三种液体,如果含有蛋白质,和食醋混合后会出现凝固物和沉淀物。孩子们通过实验发现:市售奶茶中牛奶含量很少,所以不能仅凭食物名称来判断食物的营养价值,市售奶茶还是少喝为妙。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良性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突出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学生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在活动中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化倾向

现在的很多中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像讲授数学、语文课那样,热衷于讲解心理学的概念、理论, 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治疗”和“指导”意识较强,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的较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有些学校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来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不少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事实上,中学生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品德课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上的不力,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

三、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者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目前,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实验阶段,各个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缺乏,专职教师一般为1―2名,而学生达几千人。教师既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又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还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服务的需要。

每个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是有限的,但兼职教师的发展空间很大,班主任、品德课、政治课教师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兼职教师。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把兼职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继续教育的计划。通过培训,使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要有效地开展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具体操作,必须建立一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

首先,校长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

矫正等方式。

3、借鉴成功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

经过近20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许多学校在如何编排适合学校特点的大纲和教材、如何成功上好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如何做好各类学生问题的个别咨询工作和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如何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另外,西方许多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近百年,发展比较超前,尤其是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类问题诊断测验、各类学生不良心理的有效干预和课程设置与管理工作方面都有十分突出的成绩和成功的案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总结其成功的基本方法,并结合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更好地指导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摸索和过多失败的尝试,更快地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具有良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中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文菊 赵玉东,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第5篇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卫生服务需求;定性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039-02

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AIDS)以来,艾滋病在全球快速蔓延传播,发展成为全球15~59岁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1]。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等文件,要求从2003年春季起,在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2]。

四川省什邡市艾滋病发展形势也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严峻。为了解什邡市中学生群体对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需求,特对该市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健康教育课堂的形式和方式、对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认可程度和参与热情进行了定性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分别选取什邡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区的1所中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的1所中学选取调查单位,在选定的调查单位内分别选取最高年级(高三)和最低年级(初一)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按学校、年级、性别不同构成8个小组,进行专题小组访谈。

在进行专题小组访谈过程中,若发现表现活跃有思想的学生,可进行进一步的个人深入访谈。共对6名学生(3男3女)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在被选择参加定性访谈的中学,选择班主任教师进行个人深入访谈。

采用半结构式专题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了解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相关需求。每场访谈有2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1人主持访谈,1人负责记录。访谈结束当天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归纳,所有访谈全部结束后进行编码、整理、归纳和分析。实际共访谈47名学生,其中男生23名,女生24名;初中生23名(男生11名、女生12名),高中生24名(男、女生各12名);城区学校学生23名,山区学校学生24名。

2 结果

2.1 中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整体而言,什邡市中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均能正确回答。但初一学生更多的是字面上的认识,甚至出现概念的混淆(有1名初一男生说,吃猪肉的时候如果不注意猪血就有可能得上。);而高三学生则对此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访谈也发现有1名初一男生和3名高三女生认为艾滋病可以治愈。对于具体的传播方式则认识程度不一。无论城区学生还是山区学生、初一学生还是高三学生、男生还是女生,超过50%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认识错误;有30%左右学生对于“和艾滋病人共用马桶圈”认识错误;对于“纹身”、“共用牙刷”等可能的传播方式也有个别学生认识不足;有2名学生认为空气和呼吸道接触也有传播的可能。

所有被调查学生均认为艾滋病距离自己比较遥远,自己不可能感染艾滋病。而对于什邡市当前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均不清楚。

教师们认为应加强对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尤其需要重点强化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若学生这方面知识欠缺,将对该病产生恐惧、不理解,行为上也有可能出现差错,不能从自身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2.2 中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需求形式和方式 对于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课时,大部分高三同学认为每学期4~5课时比较适宜;初一学生的回答则有很大差别,有的认为每学期1~2次即可,也有认为每学期应该有10次课,有希望每周1次的,也有希望每月1次的。

对于授课的形式,高三学生都不希望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原因在于临近高考,时间紧迫,角色扮演需要课外时间进行准备,而对于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分小组讨论和播放宣传片的方式则比较认可。初一学生则对教师授课、小组讨论、播放宣传片和角色扮演多种授课形式均表示接受,而对于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表现出了更高的兴趣。总体而言,小组讨论是被多数学生认可的健康教育课堂的形式,角色扮演是多数初一学生希望的形式,对高三学生则并不适用。

对于是否要进行男女分开授课,无论城区、山区学生,还是高三、初一学生均表示不希望分开授课;初一的女生也大都表示不希望分开授课,但高三女生则在此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对教师的访谈则表明,教师比较认可的课时是每年1次,授课形式为单班授课和小组讨论,同时提到希望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解授课。

2.3 中学生对于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认可程度和参与热情所有被访中学生均认为有必要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绝大部分被访中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认为有必要开设此门课程的原因主要是希望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预防感染,也有几名山区初一学生认为学习这些知识后可以向村里的成年人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相对而言,高三学生的回答更理性,需求更务实;而初一学生则多少存在些盲从,也有些表现出的是对自然知识的渴求和对家长的炫耀。

4名教师均认为有必要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同时均认为学生也会认为有必要;另一方面,4名教师中有3名认为学生会有相当的兴趣参与到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总体而言,城区中学2位教师对艾滋病的重视程度不如山区中学,这可能与城区学校对于学生升学的压力和期望值更高有关。

2.4 中学生对于艾滋病病人的态度 初一学生对于艾滋病病人的态度相对要比高三学生冷淡一些,50%以上的初一学生认为如果同学中有人得了艾滋病,虽不会主动逃避,但也会尽量避免接触。高三学生则表现出对于传播途径的理解和更多的包容,大部分表示还会象正常情况一样接触,只是在传播途径方面注意即可。更能反映包容的是有一位高三男生说:“如果我的女朋友感染了艾滋病,我想……还是爱情更重要吧,我们还会在一起,会结婚的。而孩子嘛,现在社会都这么先进了,方法很多的……”。

3 讨论

3.1 有必要对什邡市中学生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 当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十分严峻。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场所,在预防艾滋病、性病教育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健康教育是预防的有利措施,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已纳入重要课程[4]。而位于四川西部的什邡市,也需要开设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重要基础工作。与对不同地区的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结果[5-7]类似,虽然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都能正确回答,但有部分学生对于某些知识存在认识错误。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什邡市中学生的艾滋病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可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和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薄弱。因此,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很有必要。

3.2 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授课形式和方式 角色扮演、教师讲授、班级讨论和同伴教育是经常应用于健康教育课堂的方式[8],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9]。调查表明,无论初中还是高中学生,教师授课和小组讨论都是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被认可的教学方式,而角色扮演则因为学习压力不同而存在不同认识;另一方面,不分班授课和不影响主科课程的学习是学生们的一致意见。

3.3 什邡市中学生对于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有较高的认可和参与热情 什邡市中学生对于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充满期待和参与热情。大多数高年级被访问学生希望在学习艾滋病知识的同时,能使此门课程成为其他主科课程的调节剂,以达到缓解紧张学习压力的目的。王琴等[10]对初一学生的调查认为,学生可以借助亲情有效传授艾滋病知识给父母及(外)祖父母,既可以是宣传引入的关键力量,又可以成为预防艾滋病的骨干力量。而此次调查同样表明,低年级学生基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家长的影响,也对此课程有较高的参与热情。

(致谢:第三批北京-什邡对口支援卫生防疫队队员和什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一科工作人员参与本次调查并给予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f commitment on HIV/AIDS:Five years later,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2006-03-24.

[2] 教育部办公厅编.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马迎华,王超,张冰,等. 全国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需求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00-302.

[4] 赵晋湘,吴霞,张银菊,等.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实用预防医学,2004,11(1):165-166.

[5] 黄红,叶秀霞,蔡舻,等. 三明市高一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976-977.

[6] 孙秀梅,王宝兰,于德河,等. 通州区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683-684.

[7] 王超,马迎华. 北京市部分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行为现状.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09-311.

[8] 张毅.国内外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20(1):12-15.

[9] 郭蕊,何倩,时俊新,等. 初一学生与艾滋病认知一动机一情商一抵御技能模式干预效果评价.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4):309-311.

第6篇

关键词:视频教学;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 【中图分类号】G441

在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同时,各个中学提升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且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教育。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不断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所取得效果甚微。视频教育作为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正好适应了高中生的心理,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显著。然而,有关视频教学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旨在推动这种教学方法的普及。

一、视频教学的特点

(一)丰富性和真实性

在众多高中生的潜意识里,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的专业课是不一样的,只是一种可学也可不学的课程,因此通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十分低下。视频的教学方式,在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感染下,能够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集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视频教学的教学手段,除了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能够吸引学生,其本身所呈现内容的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呈现出模糊性、复杂化等方面的特征,这些都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而视频教学,正好能够弥补以上的不足和缺陷,为学生构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出更加容易理解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且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从而在以后发挥强大的心理健康辅导的作用。

(二)内隐性

利用视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隐性知识,它包含着主体所隐含的经验和知识,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这些经验和知识往往与实际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以进行分离的,因此也很难利用文字或者语言等途径表现出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往往并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它是一个人内在习惯的反映,其中也与主体的直觉、印象、思维等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些直觉印象等都是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下逐渐形成的。在视频教学的手段下,通过为学生创建多种真实可靠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能够逐渐地提高心理调节的能力,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互动性

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面临心理困惑的情况下,与同学、朋友、家人或者班主任来进行交流,这是最为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师往往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会忽略掉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直接给学生灌输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及解决的方法,因而学生经常会觉得反感。在视频化的教学氛围下,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的机会和平台,并且在仔细倾听他人的讨论和叙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价值观,这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认知观,从而有利于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视频教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

(一)视频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高中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来自多方面的: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学习问题、挫折处理等等,针对不同的部分,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视频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较少的课堂上获取更多的认知观念、应对方法等等。在直观的视频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并且帮助学生将其进行具体应用,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效统一。

(二)视频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内隐学习

根据科学的调查研究理论,在视频所提供的声音、图片、视频的情况下,学生的大脑便更加适合内隐学习。一个人的学习,往往可以分为内隐和外显两部分,同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内隐学习的效果比外显学习更加优越,这是因为前者能够产生强大的心理作用。然而,在我们一般的教学方法中,通常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具备很强逻辑性的外显知识上。内隐学习通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行产生的,不需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去梳理复杂的关系,也不需要建立在消耗心理资源的基础之上,简言之,就是人们在无意识的支配下,就学会了隐藏着的规则,并且能够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身努力的局限性。

(三)视频教学更加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

高中生在面临着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心理健康问题亟需解决。高中生不仅需要面对学习上的压力,还需要应对各种新的价值观,他们经常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强烈的矛盾,同时升学的压力又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另一座大山,在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往往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将视频教学的方式引用到心理健康的教学中,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结语:

视频教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它能够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行观察、探和反思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将视频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必须探讨出更加有效的应用途径,以帮助高中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心理健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将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轨。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承受力又较低,而体育是德、智、体三育中的一大组成部分,非但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体魄之重要任务,而且应义不容辞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发展学生的健康心智添砖加瓦,这是由体育教育的本职功能所决定的。本文介绍了将心理健康教学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的意义,更着重阐述了几种能够促进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的心理健康的方法,用以抛砖引玉。

一、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体育运动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和普通的身体锻炼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因此,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已不能满足他们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就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学生善于快速分析,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任何一种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者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个体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个体心理的发展。同时,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促进体育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不仅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要有一些能够维持良好状态的措施。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通过体育课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还要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加,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当学生有疑问还需耐心指导,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会很高,教师要让学生爱自己,信任自己。同时还要不吝啬赞美的话语,鼓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秀等。教师还要尽可能的进入到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做到能够分享学生的哀愁与喜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信任自己,也让他们感觉教师能懂得他们的感受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教师付出了,就一定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有更好的进步,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结合教材做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学科教材中有很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体操与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动作思维能力与群体意识,在体育课增加的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增加与伙伴的感情,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性与自制力,更能陶冶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

3、消除心理障碍

体育课其实是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一个过程,而这里面还包括很多感情上的愉悦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外在表现,例如身体活动、行为、表情、意志等,这些都是根据学生真是内心的写照,所以只要教师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这时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与沟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真诚从而愿意与教师谈心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及时的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三、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实现的途径

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的实现,需要体育与心理学两方的共同作用,相互渗透来完成。

1、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体育运动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晨练的人们多数选择在公园,因为那里鸟语花香、绿菌环绕,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能够使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因此,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及时更新体育设备和器械,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和学生体育锻炼的环境。我们可以这么设想,当学生走进宽敞明亮的健美馆,踏着柔软的地毯,听着优美的音乐,墙壁上的大镜子映出他们青春活力的身影,必然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乐于接受体育,对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或者,当学生们走出沉闷的教室,来到蓝天开阔的操场,各种他们喜爱的体育器械一应齐全,学生们的心情该是多么愉悦,多么轻松。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认为,高中体育学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体育心理卫生课是定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和重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卫生常识,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如何克服等。做到自我诊断、自我预防,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达到防患于未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要达到标准。其次,体育教师要创设合理、和谐、温暖却又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情境。最后,体育教师要对高中学生的卫生健康进行教育。

四、结束语:

总之,学校应该注重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学,二者的合一对学生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自主在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创设合理、和谐、温暖却又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情境,让每一位学生都没有心理障碍,从而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0-0007-0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传统的教育课程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反思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令人堪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应该走上科学化、规划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概念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课程实施”,不同的学者观点不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上。施良方认为,“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他认为课程实施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变革与教学,而课程计划的实施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他认为“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钟启泉在这个问题上也同意将教学与课程实施同义。泰巴(H.taba)的“课程设计的图式模式”(schematic model for curriculum design)中关于课程编制过程的第三个步骤即为课程实施,他表述的“选择与组织学习经验”与教学为同义词。廖哲勋等学者认为,课程实施应该被称为学习活动方式,它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方式是客观存在的学习活动的类型及运行的时间扩建和程序在课程内部的反映。”由此可见,课程实施是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的预先设计,是学生实际的各种学习活动在课程中的体现。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概念

姚本先(2003)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没有十分严格的课堂结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人的因素、课程因素以及背景因素;人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课程因素主要有教学设备的配置、教材的质量、课程实施必要性;背景因素主要是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与外部的协调。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这也是导致一些教学不能达到效果的原因。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没有明确的要求,并缺乏系统的计划、安排、检查与评估,因而在课时、师资及具体实施要求上缺乏制度保障。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困境

(一)课程实施中观念上的认识偏差

在调查教师对学校领导课程是否重视时,回答重视的有2人,占2%;不重视的有93人,占93%;持无所谓态度的有4人,占4%。认为学校开设课程的目的名数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有69人,所占比例是36.5%;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54人,占28.6%。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学校开展的时间不长,许多管理者和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

受此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种观念上的东西,根本不需要“真刀真枪”地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可有可无,在“行政压力”或“舆论压力”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作为学校装点“门面”的“标饰物”,纯粹为了应付有关的检查和评估;而在升学压力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不要,或只是将其定位在课外活动的层次上,或即便开设,也是作为提高升学率,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定位在为升学服务的层次上。这种“上级检查时重要,平常教学中次要,抓统考抓升学时不要”的观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了最起码的保障条件。然而,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随意、盲目和各行其是的混乱现象,有的学校在理论上重视而实际上不太重视,只开几节选修课或搞几节课外活动作个点缀;有的完全流于形式,或者随便开个讲座或专题,敷衍了事,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成其为课程,缺乏应有的生命力。

(二)课程实施中缺乏教师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仍旧有中小学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中很多学校是通过学科渗透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初一年级通过思想政治课渗透教育;在高中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由没有经过相关专业培训的教师讲解。在对教师的调查中,认为现有的师资需要改善的有94人,占总人数的94.9%;师资一般的有5人,占总人数5.1%。

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政治、生物、语文或其他学科的教师。这些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尚未把现代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作用、特点、原则等方面的认知依然模糊不清。因此,大多数教师仅凭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或德育工作的经验或学科教学的经验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近年来虽然各地也开展了不少培训工作,但由于大都采取大规模“短、平、快”的讲座或报告方式,培训内容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极差,因而收效甚微,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由于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和职称评聘没有落实,致使一些有条件从兼职转为专职的教师有后顾之忧,不愿“完全专职”,而“继续兼职”的教师因为此项工作并非他们的“主业”,自然也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三)课程实施中课时得不到保障

课时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然而很多中小学校课时得不到保障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调查中得出有53.7%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是不够的。然而大部分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排入课程表,有的学校虽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认为有开课的必要,但是在具体落实课时的时候,往往受很多因素限制,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或是只通过班会或自习的时间不定期地上几次课。受时间限制,以这种形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保障教育效果。

笔者通过访谈发现有些学校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归为班会活动之中,但是班级活动又很多,最终真正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寥寥无几。这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上课没有规律。这种断断续续的上课形式,不但使课程内容没有连贯性,而且使学生学习也没有连续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课程实施中学生参与不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只有学生投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主动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情感体验,真正进入角色,才能真正获得帮助。

在调查的数据中也发现,只有1.4%学生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角,竟然有98.6%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课堂的主角,这跟学生没有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调查中有67.1%学生不喜欢课堂气氛,有86.9%学生没有体会到课堂的快乐。

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客观因素。各个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个体有差异,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有所不同,以开课的形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很难使所有的学生对每个问题的解答都满意。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有的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学科授课形式,甚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惜牺牲让学生自由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转变领导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领导的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到实处,就必须首先转变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一方面,这需要学校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为升学服务,更要促进学生心理各要素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和课程观。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时间、空间、师资等方面有所保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得以有效而顺利地发挥。

(二)改善教师队伍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来看,解决师资问题是关键。首先,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学校管理者应当明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也是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的。因此,学校在缺乏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应首选那些教育观念新、态度积极、爱岗敬业、师生关系融洽、素质良好、自身心理健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而不是“谁课少谁去上”或“谁爱上谁去上”,更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人人都可以上”。只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成功才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才能获得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的培训与管理工作,由于目前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是兼职的,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对“优化”后的骨干教师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培训。同时,加强师资的规范化管理也极为重要。这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条件对培训后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持证上岗;解决好专职教师的编制及职称评聘待遇问题,以吸引大学心理系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充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职教师队伍。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活动为载体,将课程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但为什么必须采用活动的形式,其深层次的原因必须从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发掘。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一切认识和心理产生的源泉。他将活动视为整个认识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个体的认识产生于主体的活动,活动时主体认知结构不断形成、丰富和发展。他认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分化都离不开活动这一中介物,借助于活动,主客体得以不断地互为建构,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当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多种,教师在课堂上用的最多的是讲授法、谈论法、角色扮演法和训练法,并不是每一节课只用某一种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合理地选择与组合上述方法。所以,在课堂中常常既有讲授,又是谈论,还有角色扮演,甚至安排几次行为训练。这样让学生随时处在变化的活动之中,不至于感到单调、乏味和厌烦,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四)发挥学生主体性

从本质上说,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边活动,因而教学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失去了主体性,素质教育也就失去了灵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推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就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认识和实践活动。

此外,现代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人人都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倾向;而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教师从活动设计到活动的安排、组织,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还要注意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言行、人格和内心世界,使学生安全地敞开心扉,自由地参与活动,彻底进入良好的心理状态,尽情释放自我,以达到陶冶身心的目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满足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如果仅仅让学生懂一些道理,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应强调学生的自觉、自愿、自主、自动,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我们的活动,鼓励他们积极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角色扮演,宣泄自己的情感,从中得到体验,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自主自动的学会独立向前迈进。

(五)加强师生之间交流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中,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的交往过程,只有当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可以信赖和尊敬,可以交流思想并能获得帮助的朋友时,他们才会敞开胸怀向教师吐露真情。反之,学生一旦不认可教师,就容易导致心理隔阂,引起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封闭心理,此时教师的所有努力,即便是最好的教学内容配以最理想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必须摒弃传统的师生之间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双方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建立一种和谐信赖的师生关系。理解、尊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需要和看法,接纳学生,承认学生的独特性。教师可以同意学生的看法和行为,但必须把每个学生当作与其他人不相同的独立的个体予以接受。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接纳学生、尊重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愿望,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7.

[3]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6.

[4]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217.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经多年探索和积累其建设初见成效,在教学宗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应有的共识。但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规律和目标有其独特性,而从当前的具体实践看,存在着与其他课程设置区分度不高以及过分德育化、学科化、形式化等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达成。因此,为建设更具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优化其课程体系建设。

一、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是优化的前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是指其区别于其他人文公共课程的独有的属性和特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研究对象不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本人,而非学生本人的外部客观世界。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本人心理活动的直接经验而非外部客观世界的间接经验。这两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应是学生本人这一特点。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客体,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二)所属课程范畴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是一个广义课程的范畴。

(三)目标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一般学习过程解决的是认知关系,即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明辨是非,所以学习侧重点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的是价值关系,即明确客观规律与学习主体之间的关系和意义,进行价值判断,完成意义建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解决价值判断问题与形成良好的态度。对此,要在授课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来让学生体验并且感受心理活动的规律,并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1]。

二、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是优化的保证

(一)正向引导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这一阶段是大学生心理迅速发展并且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个体智力虽然发展成熟,但同时个体情感又极其丰富;虽然自我意识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又对性和爱情充满好奇的探索,这些矛盾集中于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应坚持心理素质培养的原则,即从正面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加以引导。

(二)发展性原则

适应性和发展性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标准,其中发展性是适应性的最终目标,因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最终是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着重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进行构建,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克服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发展。也就是说,必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使之成为一个心理健全、心智得到充分发展的角度,去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来指导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克服心理困扰,消化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科学性原则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系统心理学的讲授,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必须体现科学性,这就要求所讲授的心理学知识既要准确又要彰显心理学知识不断发展的前沿性。

(四)针对性原则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会遇到不同的心理困扰,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困扰一般是发展性心理困扰,例如对大学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际环境等。另外,个人的情感问题、学业问题、就业压力等,也都是困扰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以此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扰。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并分类开展教学活动。只有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好所面对的适应性问题,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并且真正地敢于面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恰当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驾驭自己的心理,在不断地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

(五)实效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效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针对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实效性,就是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解决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我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问题方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2]。

三、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是优化的核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心理调整的基本技能,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构建,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使课程的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据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础内容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作为建设依据。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特点以及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以及学生的整体情况来建设内容体系,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内容:1.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通过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使学生对心理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掌握心理的本质、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等。2.环境适应教育。大学生刚刚结束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考入大学,不仅要面对新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人际环境发生的变化,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症状。适应性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适应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发生的变化,学会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适应性问题。3.学习心理教育。学习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压力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4.情绪情感教育。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后期,情绪还不是很稳定,情感体验比较敏感,还不能自行有效地自我调节。特别是一些大学生要面对谈恋爱带来的一些困惑并由此引发一定的心理问题。情绪以及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合理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体察别人的情绪和情感,形成适当的情绪反应能力,避免情绪较大地波动,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疏导消极情绪。5.健全人格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就是要使大学生了解健全人格的特点和自我的个性特点,有意识地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6.意志教育。意志力是衡量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现在一些大学生意志力薄弱,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意志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意志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果断、自制、坚持的意志品质。7.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每个人都要面对大学全新的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只有掌握好人际关系处理的规律,才能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我的提升,充分展现自我能力。反之,则会带来因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掌握交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具有重要意义。8.性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处于后青春期阶段,有关性的话题是广大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敏感隐私话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恋爱和性心理问题,以及如何理智处理好爱情与性的问题,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和性心理观念,正确对待恋爱和性心理问题,学会自我保护。9.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经过大学学习必将走向工作岗位,然而大学就业难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会由于就业的压力而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我的价值。10.心理障碍及防治教育。大学生随着各方面压力的增大,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是小部分学生不能通过各种途径及时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就会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因此,了解心理障碍的种类、表现及一般的预防和治疗办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3]。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建设

受学生个体内在因素以及外在成长、教育环境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以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育成熟度为基础,以针对不同特点学生的具体教育目标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学业问题、人际问题、个人情感问题、就业及考研压力等问题,进行有所侧重的教育和培养,制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来到全新的环境,会出现各种由于不适应而引发的适应性问题。例如,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所追求的理想和兴趣爱好等等都发生了变化,由此也会引发学生心理的变化,因此而引发各种矛盾,这些都是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大一学生应以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逐渐培养自信心为重点。大二学生应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正确认识并且塑造自我为重点。大三学生应以正确引导性与爱情、情绪及情感为侧重点。大四学生应以职业生涯规划及择业心理指导、增强社会适应性、职业角色选择及转变为重点内容。

(三)采取多种授课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种授课方式,包括开展理论课、学生团体训练、活动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关系到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要想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必须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障体系。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不仅要加强课程内容的建设,还应建立负责心理健康课程的专门机构,通过参加培训、研讨等方式,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教师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宁,崔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手段的比较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9):7-9.

[2]徐娟,杨鑫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上:100-103.

第10篇

我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一所不断成长的学校。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尝试,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学生誉为精神的港湾,心灵的驿站。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需要。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将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设置机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被校领导所重视,校长、校党支部书记、校领导在各级工作会议上不断强调爱心教育、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强健体魄、丰富的学识、高尚的情操,还要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做到日常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宣传、有总结提高。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和实践心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二、培养师资,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落实:

学校从普及入手,重点培养骨干,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我校一直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1、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可以提高教师教育决策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可以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以至于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校一直在初中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课已成为我校学生的必修课。根据实践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选用心理教育教材。每节心理课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运用故事法、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认识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

3、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专题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4、经常性开展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面对学习压力的增大,竞争意义激烈,青春萌动以及遇到的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他们迫切需要心理辅导以摆脱日益严重的不良情绪。我校的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相应开设了个别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5、在教师中开展心理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开展心育班会:

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以心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为重点,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提倡关大教师员工学习心理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重视心理工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要求班主任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6、我们有效利用家长会这个平台,对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并通过共同制定帮助孩子完善心理品质的措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利用家长会契机,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教给家长一些常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通过讲座还使家长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四、广泛宣传

第11篇

高中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其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的基础,而其良好的行为则得益于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可以说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培养的促进作用

1.1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个性有句格言说得好,性格即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人的性格状况可以影响其生活及学习的质量。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墓本的心理条件,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

1.2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动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这就是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我们应相信,高中生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社会化过程和社会适应过程中,无不存在如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紊,存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斗争,而只是那些发生问题行为的高中生其消极的必理因素一时占了上风,削弱或掩盖了积极因素,那些经常撒谎的高中生也有诚实的时候,那些好打骂同学的高中生也有热爱集体珍重友谊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主动和不良外界诱惑进行斗争。

1.3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浸蚀道德观念,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一些青年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因此,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应重视青少年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青少年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是正确的,并决心以这些做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2 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2.1 加强高中心理教育的整体氛围建设。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力争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将心理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增强在行为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并直接提高的管理效果和水平。心理教育的氛围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塑造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有效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的。心理教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和谐;德育对心理教育来说,是人格发展升华。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应注重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品德教育具体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对正确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规范。只有将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2.3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开设心理辅导课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集体辅导形式,其内容也有所区别。如高一年级主要是纳悦自己,适应教育,人际关系中的理解与信任问题,学会自我设计等;高二年级侧重于社会责任感教育,学会自我赏识与自我暗示能力、应考心理辅导等。

总之,是让学生们讨论、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心理辅导课就是要与学生一起分担成长的过程中的烦恼,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通过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学生形成了关注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正确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第12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1946年召开的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将其定义为:身体、智能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即高职学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性各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后,各高职院校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以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现象为对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新的转换。因此,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黑龙江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013年我们采用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对本系统二校区的全体新生进行了UPI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如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等。调查中发现,24.8%的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困扰。从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本院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高中生相比,本校学生的自我意识有较大提高,但从横向上来看,本校学生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自我认知能力仍有较多不足;第二,学生普遍缺乏健全的心理防御机制,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易产生极端行为;第三,学生敌对、偏执等心理特征影响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四,本校部分学生思维缺乏定向性和逻辑性,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常有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想法和冲动行为,还常有一些感知障碍,如大脑发空,记忆力下降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保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本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开发实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和长效机制,并获得了一定经验与成效。

(一)组建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校组建了一支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积极发挥了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的作用,对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全校学生定期进行心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向辅导员、班主任发出高危人群信息,对于有危机倾向的学生,及时疏导情绪、排除困扰,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本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紧密联系,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指导学生积极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学生因自卑心理等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

本校为学生提供了咨询心理健康问题的窗口,帮学生“排忧解难”;引进了心理测评软件及“心理沙盘”等工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心性健康成长。通过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的建立,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无法直接快速地与教师进行沟时,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本校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了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邮件、QQ、微信、MSN等方式及时地与网络平台上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进行交流;借助平台一些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测试自己的心理状况,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五)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

本校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本校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问卷调查等活动。同时,与体育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和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在体育锻炼中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