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时间:2023-07-23 09:2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第1篇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也不断加快,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因为小学语文教师们普遍感都觉得自己的知识跟不上思维越来越活跃和求知欲越来越强的学生了,所以通过主动学习和主动充电,最终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再者是学生的学习成果非常有进步,课改中部分地实现了学生由单一被动式学习到自主、合作及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学习亲身经历中感悟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然后在快乐中提高了自己的写字技能、朗读技能及语言应用技能。

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全国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动,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小学语文教育以自身的许多特点,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应试教育观念难转变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相对,应试教育只能培养高分低能、死记硬背的规范式学生,而素质教育截然相反,要求学校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为社会培养人才。但目前的部分学校老师和家长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仍然存在。即使学校方面想要完全进行素质教育,也得不到学生家长的支持,甚至会产生矛盾,致使素质教育无法彻底贯彻落实

2、教学理念落后,教师跟不上转变

教师的素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陈旧的方法。教育理念上缺失,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能从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改善过去那种几十年重复不变的劳动。

3.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及阅读能力低下

写作及阅读能力是约束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对日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从小培养。但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接触面太窄小和过于重视英语数学的观念等原因,使得小学生作文水平及阅读能力偏差,尤其是农村,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学生接触的舞台太小,小学生根本没有能从自身理解的角度去把握文章内容和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样也就会使小学生缺乏分析与理解的能力,语文课的教学水平更是远远提不上去,更不能谈素质教育了。

4.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随着教育质量的提高,科技应用于教学越来越广泛,让小学生接触现代教学方法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但是在用现代多媒体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多媒体这些教学资源利用是不当的,有的甚至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致使很多学生的读写、思考及思维表达等都被多媒体课件替代,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小学生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然小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问题重重,也需要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从目前看,我们需要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变教学方法和理念,努力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及阅读能力,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总体提高小学生语文课素质教育水平,具体建议如下:

1、从教师的自身素质入手,提高教师语文教学素质水平。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2、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首先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3、准备各种语文技能的训练,注意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及其文学因素,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变苦学为乐学。同时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在中小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小学语文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第2篇

素质教育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具体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大事。

1 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础。

2 强化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

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3 强化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3.1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

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3.2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3.2.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

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3.2.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地进行

“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3.2.3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变苦学为乐学

第3篇

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知识的重要前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更扎实的知识,这就要教师在教学中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明确教育目标,掌握具有素质教育方法。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实施教学方法。在素质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思想道德上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文化素质。使得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中应该怎样具体实施具有素质的教学方法,下面将展开素质教育实施经验的探讨。

一、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质教育,它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首先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后是对学生的个人情趣的教育,最后是对学生应用语文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进行教育。语文教育素质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试听分析能力、理解说话能力、阅读分析能力、阐述写作能力,除了这四项基本能力之外还包括了学生对外界知识的吸收能力。如果更具体的来进行阐述,首先基础知识必须扎实,其次,要有智能素质,即要有非常清晰的观察力,完整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全面的思维能力。再次,技能素质,即试听能力、交流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然后,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最后就是对审美能力的要求。不能把语文素质简单的看成几个字、几句话、几段,几篇进行教学,要抓住教育的根本,在丰富知识的前提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语文的基本素质是要把语言文字作为基本工具来达到人们思想、情绪、认识的统一,并且要把语文素质的基本项目达到操作上和认识上的和谐统一,不能孤立的发展任何一个单项指标,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可以反映这个人的整体素质,体现教育的综合水准。

二、小学语文进行素质化的目标

1、把教育者的认识体系和认知体系进行完善。素质化并不是对知识体系这一客观的、教学大纲的教育体系的完善,而是对于认知体系的完善,认知体系包含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提高认知体系就是要正确的把我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学生要在理解语文相关知识体系、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灵活的应用这些知识体系。国家规定了小学语文的核心教学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是有国家检验和社会的定位来评定的。

2、学习基本知识和技巧的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它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综合性比较强。它要求的技能也较多,对这些技能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较高,比如能写一手好的字,能流畅的谈话和朗读等。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做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在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1、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中国有句俗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对某一门知识产生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要对这门课产生很大的兴趣。产生兴趣之后,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调动自己所有感官,参与到整个学习的过程。怎么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老师个人素质的要求,可以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按照课本内容创设基本情境,让学生对这个情境产生亲切和轻微的依赖感,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无处不在,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让他们热爱生活,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另外要选择与小学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受教者,只有对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乐意学的兴趣爱好,小学语文课才能更加有效的实施开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爱好;从而达到具有创新性质下的学习气氛;让语文课回归到生活中,使得语文教学与生活机密相联系,这也是教学新课改的一种新方式。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举办一些跟生活相关的小型演讲比赛,使得学生在比赛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比赛中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使得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对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学习的基本目标,在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基础上刺激学生学习,让他们产生吸收知识的欲望,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学习的主要目标,把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学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才能按照学生的目标分别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帮助,让学生把自己的整体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步骤,按照分解的步骤一步步实施,这样才会把难懂的知识全面思考进而获得解决。通过学生不断的思考,动手实践,再思考,再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一个好的学习目标,会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跃他们的思维,学生就会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合作性的学习探究,这样带着目标去学习,他们合作的意识也被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做好学生目标性学习的评价工作。学生的目标性学习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学生自觉的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行为模式,并反复循环,每一次循环使得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上面的问题,并进行最终的学习解疑。在教学中,容易的问题发动学生互相解疑,较难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疑,这样就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使学生逐渐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素质化教育是具有创新意识下的改革体系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只有学生在学习当中不断的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使得自身在学习中不断的创造学习能力,促进教育领域以科学教育方针的实施。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 素质教育

一、创新教学的类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创新成为教育教学事业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是学习一切的基础,语言能力的表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修养和社会交际能力。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四)想象教学。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感体验,让课堂亮起来

“情随境生,言由情出。”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情”字,它是联系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不断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中课堂上,紧紧抓住一个“冒”字,引导学生品词、悟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大自然的愉快,体会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四)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在素质教学中实现创新,勇于创新,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为课堂增加别开生趣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创新化的表现。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快乐和充满趣味的学习生活中成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是永远探索的课题,教师教学应该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用于素质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贺素琴.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类型[J].学科教学.2011(4).

第5篇

1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1.1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1.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1.1.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1.1.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1.2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3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1.4想象教学。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2.2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2.2.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2.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2.2.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2.2.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3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2.4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第6篇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愈来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应着眼于以下两个“突出”。

一、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形式灵活,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表现是,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就要认真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教师应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老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为了促使学生人人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老师也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论,选一代表发言。如复述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章节、默写词语、讨论疑点等教学内容。

2、依据教材、设置活动。要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就必须多设置课堂活动内容,老师可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制作安排。如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第三部分可改编成课本剧片断让学生表演,因为这部分集中了小说的全部人物和矛盾冲突,且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改编、演好这场戏,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演、交际的能力。又如讲授《崇高的理想》一文时,就可由"金榜题名"这个成语生发开去,设置成语接龙的活动。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分层设置活动,保证活动质量。安排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同对教材的处理一样,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在安排活动时应考虑教材难易和学生程度,以保证活动质量。首先,学生活动的起点要适当,因为活动目标定的低了,就会影响优生水平的发挥,使他们觉得有劲无处使;高了就会影响中下水平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望而生畏。活动要定在全体学生都敢于、乐于参与的形式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二. 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说到教学的终极目的时,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话:“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以为他们谈的应都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值得我们深思。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唯考而教,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分低能,或只能起到留声机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就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说深层次的说、写,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及写字来说,问题已够大的了。拿农村中学的学生为例,能讲普通话的不足一半,能讲比较纯正普通话的更是凤毛鳞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影响了信息的摄取。再说写的方面,不少学生写字潦草,模糊难辨,有人戏之为"芳草萎萎",这种恶习甚至带入了高考试卷。在江苏省历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随处可见。由此表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并非小题大作,而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严格要求他们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传授。如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及节奏,读出情感韵味等。要指导学生熟悉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字形意义。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长期坚持下去。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老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万遍,其义难见。

第7篇

激烈的社会竞争需要优秀的人才,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我们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这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能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局限,教师在听说读写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鉴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重视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二是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目的在于促进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会扼制学生个性发展。最近,接触了一些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资料,概括起来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评价制度的改革,使评价标准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体现全面,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二是教学方法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三是教学内容为训练服务,加大阅读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不断深化,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其重要作用。

第8篇

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3)小组评议,先要讨论评价标准,端正态度,然后依据标准实事求地评价小组中间每个同学的语文成绩;

(4)听取反映,主要听取科任老师及班干部的反映,从语文应用的另一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

(5)语文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与阶段性总结性考查结合。

第9篇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课堂实施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知识不断更新,竞争激烈,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狭隘的基础观转变到全面的素质观,既抓“双基”落实,又抓好习惯养成、智力开发、情感培养、意志锻炼等,使学生文化科学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都得到发展。

一、开放性教学,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突破教材的束缚,联系生活和实际,开放小学语文课堂,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给与学生充分想象和思考的独立空间,让学生自由的学、思、疑、问,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其一是要开放教学过程,加强课内外有机结合,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内容,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其二是要开放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真正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三是要开放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是母语的教育,让学生熟知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语文的学习不止局限在课堂上,社会的氛围,家庭的熏陶,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都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如学了课文中的名人故事以后,我让学生课外去调查家乡的名人佚事,并在课堂上交流,能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认知人和事,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

二、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重视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重视语言文字修养。应试教育的语文课停留在文学分析、语文常识等教学误区中,致使很多学生不会说不会写不会用那些优美的中国语言。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课,使学生能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获取信息增长见识,从而进行必要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视美育的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结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对心理因素的培养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三、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水平

素质教育是现在所提倡的教育方向。它的实现关键在课堂中体现,那么我们在课堂中应怎样贯彻好我们的素质教育方针呢?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过去只关注几个尖子生,要用爱感化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教师细心的呵护都会成为有用的人才。在讲课中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备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学生的情况讲知识的侧重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都能感觉到每一个人的闪光点。其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当教与学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益。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改变教师满堂言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思、练等主要教学环节,做到精讲导学、精讲巧练,或以读代讲,以练代讲等,并能过创设宽松和谐、意趣盎然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以求得教与学和揩共振的最佳益。其阿三优化教学方法。我们要把教师如何教懂、教会学生转移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做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还应授予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把强化学法指导作为课堂教学结构要素之一,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获取信息,使学生从传统的“学会”变成“会学”,在根本上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法上一定要因人而异给予必要指导。使全体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因此,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为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措施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目标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自应有其全新的内容。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目标在语文学科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乃至整体素质和能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素质教育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教师必须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并且尝试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地发展,这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它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是素质教育内涵的第一要义。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首先不是方法,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因此,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必须重视全体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能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掌握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正如朱熹所言:“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大以大成,小以小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二、体现教学民主化

作为教学专制的对立面,教学民主则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是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粲然的闪耀。教学民主化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不是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是新世纪的开拓人和创造者。笔者从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所面对的实际教学情境出发,在语文课实施教学民主。

1、树立人本意识是实施民主化教学的基石。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整实现语文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化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民主化可以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 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的,自觉参与学习,实现自我的充分发展。2、关注学生的发展。学语文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对话,在交流中有所吸收、有所感悟,懂得做人的道珲,提高生活品位。3、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教学民主化的重要保证,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教室是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这里的感性氛围对置身其中的学生具有潜在的同化作用,而在语文教学的小学阶段,学生对室内氛围的第一印象尤为鲜明和深刻。为此,作为教师要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

三、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倡导在“活动――体验”模式下的“生成本体论”。实践证明,“小组学习”给了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是建立在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基础之上的。所谓“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此,教师在课堂设置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异质同化、同质异化,引导学生善作换位思维,敢于破常规,立新论,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标新立异;在探讨事物的来龙去脉和规律时,要服从于客观事实,坚持真理,还要有批判眼光、求真精神。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目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新课改中的重要一员,教师必须改变自我,重新定位,树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理论念。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以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此外,教师应注意到:

1、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必须贯彻自主学习的原则。把“自主学习”定位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似乎更加贴切,也更加符合教与学的实际。使学生“愿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学生“会学”的抓手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适宜的方法指导;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学好”的途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主学习一般采取新颖活泼的学习形式,重视过程的指导,在评价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修改,从而使学生会学、能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要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该说有两种目标,一个是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另一个人是合作技能的问题。我们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除了关注解决学生知识方面的问题,还要关注意识的养成,还要培养态度的端正,还要做方法的指导等等非学习方面的问题。

四、关注学生体验与生活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本课程要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提高适应与参与社会的能力。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写作和表达等能力。而语文由文字材料汇集而成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放在首位。

1.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文本中易于与学生生活相沟通的内容来促进理解、激感。《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学生难以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理解、感悟其中所描写的生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发掘出文本中最易与学生生活融通的信息,然后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

2.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阅读迁移和阅读创新。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实行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这里所说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指的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让语文课堂评价真正精彩起来,成为学生生命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一个永恒的瞬间”。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以为我们教师的评价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评价要回归真实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欣赏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精彩,渗透教师的关爱与鼓励,这样就能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教师在评价用语中所反映出来的对某种行为的褒贬会对学生再次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及时评析学生行为中的成败,为更多学生的再次实践提供经验或教训。我们的评价里应该充满真正实在的内容。

对于学生正确的言行,我们的评价中应该有肯定、有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不当的言行,我们的评价中应该有批评,有引导,有指导。一个眼神有提示作用,拍拍肩也有提醒作用,双手扶一扶有引导作用。

当然,要想及时、正确、有深度的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教师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锤炼。

二、评价要饱含真情

要体现评价的真实,就必须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堂语文课要能够轻轻而又自然地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情弦,那才是真正的好课。印象深刻所以至今记忆犹新。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带着我们的一腔真情去唤起学生的真情。

教师激励的话语如同甘露流进了孩子的心田,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细细品味,不难体会出名师胸怀的宽广及对孩子的拳拳爱心。“你读得真好听!”一下子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被肯定的快乐,同时激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在缺点的表面巧妙加上“糖衣”,在不挫伤学生的自尊的同时,让他们听着顺耳,易于接爱。“不信,你试一试”,更是激发起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大师的教学评价艺术由此可见一斑了。

三、评价应充满智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儿童的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孩子有足够的理由得到大家的赏识。一、课前收集大量材料不容易,然而他做到了,说明他有责任心、有毅力。二、老师布置的任务他完成得最好,说明他有上进心、热爱学习。三、敢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明他积极乐观、个性张扬。四、他的行为是其他学生的榜样,潜移默化就能起到“润物无声”之效。然而,有的教师却因为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而让学生扫兴而归!那样的评价语对学生的打击可想而知!或许,就是教师这样一个不经意的评价,就白白葬送了这个有着诸多优秀品质的学生的美好前程;或许,中国也因此而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学者、考古学家、科学家……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

四、评价要讲究策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我想,评价应该是教学艺术之一吧,或者说是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吧。

(一)落实学生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接受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因为他们是在交流与合作中完成自己的学习,在整个学习的进程中受到众多的关注(当然也包括他自己)。新课堂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因此评价时不能缺少人文的关怀。评价的角度应该具有多元性。评价要注重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建构,要关心其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评价只有多元化,才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开发他们的潜能。

(二)恰当把握评价时机。巧妙的几句话既评价了学生的发言,也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说话与作文的指导,这样准确地把握评价时机,适时点拨,真可谓匠心独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会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火花。这就需要运用迟延性评价,它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也能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三)有效利用评价资源。老师的一个评价很快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很多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由此产生自豪感入继续学习的动力。

我们的教师毕竟年青,忙着完成教案上的环节,而学生的这些火花转瞬即逝。后来我们在评课时说到如果巧妙利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而且肯定还会让我们的这一堂课锦上添花。

(四)巧妙运用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教师多用语言评价的方式,其实教师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有很多,,地摸摸头,亲切地握握手,深情的抱一抱,由衷的鼓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一种感情。每个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提出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