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时间:2023-07-23 09:2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设计

传统的语文教学具有单一性的特点,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呈现出枯燥乏味的教学特点,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成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使语文教学向着多元化的教学方向发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特点

多元化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不仅表现在教学设计上,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在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是初中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会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实践教学当中,能够促进学生知识面的广泛,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习内容的丰富。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一)提升学生的探索心和好奇心

初中生处于身体和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对身边的事务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把握住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提升学生的探索心和好奇心,让学生深入到实践当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去探索和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给学生留有表达自己意愿和观点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表述,转变学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学生的心声,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

(二)激发学生小组探讨的兴趣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自身思维进行扩张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对锻炼学生的口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将全体同学分成几个相等的小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针对讨论的结果,派出小组成员进行阐述。学生在自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应该充当协调者的身份,协调好个学习小组之间的能力,避免小组成员的水平出现较大的悬殊,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能够确保各项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教师需要结合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各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帮助学生解决,鼓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指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巩固学生的知识。

(四)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完善,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应该选择一些教材内容相对较为完善的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资料,给学生提供阅读课外资料的机会,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实现对知识点的延伸。另外,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资料进行筛选,帮助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料,给学生提供开展课外阅读的机会,帮助学生去理解课外阅读资料中的内容,加强学生理解课外阅读资料的能力。同时,在进行写作练习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将课外阅读资料中的内容引入到写作中来,对充实学生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处于学习中的困惑阶段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点拨,能够让学生开阔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重要展现。能够直观的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指导学生进行纵向思考,能够透过表面现象,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得难,教师教得难,最终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耗时耗力的低效率结果。笔者结合自身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课堂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灵活、巧妙、创新性地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架设师生间对话的桥梁,努力打造初中语文精品课堂。

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策略

1.精彩导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进行的就是课堂导入环节。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前奏,导入教学可以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热身运动”,亦是建设高效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语文新课教学的精彩导入,能够恰到好处地扭转课堂教学氛围,让语文课堂变得活泼轻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最短时间内调整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中,为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如,我在讲述《未选择的路》一课时,先让学生复习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再一次让学生回忆俄罗斯伟大文学家普希金的诗,学生通过背诵,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即使生活欺骗了你,也不悲伤,不心急,坚信一切都会过去,终会等到快乐。学习诗人热爱生活,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的信念。在学生斗志轩昂的时候,便可以开始新课的教学。在《未选择的路》中,思考在人生道路中遇到尴尬、困惑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进行思考。

2.学有所得

初中语文新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地解放学生,为学生插上翱翔语文世界的翅膀,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高效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飞跃,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会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为中心,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对话也是高效课堂之法宝。教师教得有劲,学生学得有趣,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与学相长,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

如,我在讲述《最后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凸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分别从天真淘气的孩子和认真执教的教师两个人学习出发,阐述课文。从第一阶段小弗朗士幼稚和怕提问的心理活动开始,写出小弗朗士害怕上学的真正原因,点出故事背景,为后文铺设伏笔;第二阶段小弗朗士疑惑、诧异的心理活动,点出课堂氛围与往常不同,教师先生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甚至还有其他本村的人,很好地烘托出“最后一课”的氛围,加深了课堂悬念;第三阶段小弗朗士难受、懊悔的心理活动,唤起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小弗朗士的民族自尊心,进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要学国语言,内化为小弗朗士的学习愿望和动力;第四阶段,小弗朗士悲愤、懂事的心理活动,蕴含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是崇高和伟大的。

3.小结思考

课堂小结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环节,所有语文教师都希望在小结中可以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疑点打包在内,可以在最精炼的小结中,解决所有问题,给课堂教学画上完美的句号,实现语文理想课堂教学状态。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束后,笔者认为需要设计科学的小结,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促进学生构成语文认知,建立语文新知识模块,提炼语文优化技能,总结语文思想方法,点燃语文思维智慧,为语文课堂教学画龙点睛,为学生创设余味无穷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小结时,我总结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个人命运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祖国和人民付出自己的生命,可以看作是生命的终身幸福,我们都要有责任感,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因有我而强大,让我们的生命铸就祖国丰碑,矗立人心。

二、总结

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深知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要大力推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再沉迷于过去语文知识的解读和语文能力的训练。通过精彩导入、学有所得、小结思考三环节,建设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思考、探究学习,敢于质疑和提出语文问题,在语文课堂贯彻“高效”教学理念,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实现语文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 在课堂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1.语文教材疏导叛逆心理

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较广,教材内容对疏导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学生从文中感受姹紫嫣红、绿草如茵、细雨连绵的春景,呈现一派生机与活力,让人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细细品味,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静谧美丽的画面,让人的心灵泛起温柔的涟漪,带给人们一股温暖与温情……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关注大自然的美,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情操,让学生将内心的压力通过大自然来宣泄。

在讲授《回忆的童年》时,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孩提生活,那些天真无邪、无n无虑的美好记忆,与小伙伴、亲人、老师之间相处的欢快时光,使学生内心的压抑得到舒缓。

在讲授“名人故事”、“历史战争”等文章时,让学生认识到黑暗现实中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在当前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水平下,这些战士、名人的生存境遇、求学故事,让学生明白美好生活是通过战士们的努力换来的,让学生带着感恩的心去学习,遇到困难时应采取行动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以此舒缓学生的叛逆心理。

2.阅读教学疏导叛逆心理

阅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其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课外阅读对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推动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中学生的叛逆心理疏导,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可以推荐课外著作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启迪。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比如《爱的教育》《繁星》,让学生从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体会童真的美好、大自然的美丽;或者通过阅读寓言故事,使学生从中获得启示,为树立学生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对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发挥重要作用。

3.写作教学疏导叛逆心理

写作需要学生细心观察、体味生活,学生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去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搭建一座桥梁。可以让学生以书写周记、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教师可以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心理,以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师可以从“爱”、“感恩”、“乐观” 等方面拟题,如“幸福在身边”、“笑对生活”等,让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教师从作文中还能洞察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叛逆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或者采用其他文质兼美,具有良好思想性的学生优秀作文来渲染他们,使学生的叛逆心理得到舒缓。

二、在课外活动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1.口语教育和综合性学习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其中综合性学习是指综合实践与研究活动,实现听、说、读、写的有效结合,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还给学生创造了展现自我的舞台。

比如,以举办演讲比赛的活动来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以“励志”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优秀的学生进行演讲。通过积极向上的演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拓宽了视野,对调整学生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更好地疏导了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2.辩论赛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辩论赛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结构完善的帮助很大。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辩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比如,以“网络大于弊还是大于利”为主题,让学生根据这一题目展开辩论,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好与坏,明白只有适当的利用网络,才能将网络的优势发挥出来。使那些沉浸在网络中的学生觉醒,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缓解青少年学生的叛逆心理。

第4篇

关键词:营造情境;师生互动;教学质量

学生主体只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才能获得发展,脱离了主体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无法得到发展。那么,教师具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一、营造民主情境,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教师要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去审视课堂,优化师生关系,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对待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真诚耐心地关爱他们,充分地信任和理解他们,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与学生一起平等协商所遇到的问题,师生之间要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对

他们的个性化观点与见解要虚心接受和容纳。

二、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生动鲜活的课堂体验中丰富情感,活跃思维,促进思考感悟。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对生活经验匮乏的中学生而言并不容易理解,不明白作者写自己在仙台留学经历和狂热的日本青年的目的和用意,更是对作者“弃医从文”的行为感到困惑和费解,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另辟蹊径,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紧抓文章中心,通过条理分析和借助已有的知识去体会作者流露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强烈的忧国之情,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感悟。这样一来,这篇文章的难点就不攻自

破了。

三、鼓励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是一门涉及广泛知识面的学科,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实施教学,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父亲的背影,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减少无效的教学行为,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方法

阅读是语文教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更好的思想文化内涵。阅读不仅有助于语文学习,更对学生的精神面貌起着重要的启迪和教育作用。通过欣赏一些名家名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字之美,从中了解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增强自我的感知和学习能力。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

探究性学习来源于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探究性学习具有其不同于传统学习方法的特征,对相关的学习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人才观念和学习观念下的产物,探究性学习讲究通过探究过程来获取相应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式,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在面对未知事物时,难免会产生一些困惑和不理解,探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去自我化解这些疑问,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来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能够被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开放化以及自主化,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能动性。探究性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的创造力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探究,积极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老师的主体性教学地位,让学生通过自我的辨别和思考来进行学习。

(2)自主性。自主性指的是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是自主选择的,教学中没有强迫式的观念和方法,学生完全按照自我意愿来进行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靠自我的实践去进行解答。

(3)参与性。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地调动自己多方面的感官,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找到实践参与中的乐趣,也从中收获方法和知识。

3.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提倡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被动参与局面,是一种学习观念和方法的全面改革。将探究性学习法运用到具体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的禁锢。探究性学习给予了学生更加自主的学习空间,也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改变,能够促进对教学观念的改革和创新。

二、初中语文的探究性阅读的方法

阅读是语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阅读去具体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概念,而且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实践,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性学习运用到语文的阅读学习中,能够给予学生更好的阅读理解过程,深化教学方法,提升学习乐趣和效果。

1.主体感知

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课文和作品,应该进行自我的感知和分析,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老师在教学中的积极引导来实现。

例如,在读到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对里面小草的嫩绿以及桃树、杏树争相开花的热闹场景会在心里产生一个大致的想象,这种想象过程能够丰富阅读过程,同时也能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2.对比阅读

探究性阅读给予学生比较自由的学习空间以及灵活的学习方法,在探究性阅读中,可以通过不同作者同类题材或者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阅读来对相关作品进行理解和学习。对比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差异的分辨能力,增强细节感知能力,同时也能够在对比中不断发现阅读方式以及语言运用上的创新。例如,在阅读到有关鲁迅早期的一些作品时,可以找到一些他晚期的作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文人思想上的变化,也可以丰富阅读的乐趣。

3.立体化的阅读

阅读学习不应该只是单方面地从作品中了解到知识内容,而应该具有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化的阅读学习过程,阅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学习过程。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通过资料的归类整理分析以及实践运用,来对阅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让阅读不仅成为语文学习中的一部分,也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一部分。例如,在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中有对地方过端午节的一些描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深入到生活实践中,感知端午节在自己的生活中与作者家乡生活中的异同,使阅读过程变得立体、丰富和生动。

探究性阅读对初中语文教学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通过探究性阅读过程,能够丰富学生阅读的乐趣,提高其学习热情。探究性阅读能够带给初中语文教学和学习以崭新的面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且达到良好的教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陶永彬.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J].考试周刊,2009(31).

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在工作中,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相当一部分成绩比较优异的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小学时语文成绩欠理想的学生,更是对初中语文学习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加以改变的话,不但会导致学生学不好初中三年乃至以后的语文,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笔者以为,找准小学毕业生刚升入初中后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下面,笔者拟就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差别及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差别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客观存在着一些差别,只有搞清楚这些差别,才能较好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工作。这种差别,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1.教师的授课方式存在差别。由于小学语文课堂容量较小,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较慢,加上课时比较充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讲授课文时速度较慢,对知识点的讲解较清楚,且能及时做到反复讲、反复练。因此,学生只要平时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但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文篇幅明显增长,加之总课时有限,大多数语文教师讲课速度较快,许多知识一带而过,很难做到反复讲练。另外,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大多也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很大差别,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注重让学生机械记忆,形象思维,而初中语文教师大多注重整体把握,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注重自主理解分析和灵活运用。这样,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短时间内不适应和成绩跟不上等问题的出现。

2.教材内容存在差别。一般来说,小学语文课文篇幅较短,文章浅显易懂,知识点少,可读性强,识记、积累的成分较多;初中语文课文篇幅显著增长,内容逐渐加深,知识点增多,理论性增强,需要理解、感悟的问题明显增多,尤其是文言文方面的难度变化更明显,使得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有种“高不可及”的感觉。上述这些教材内容上出现的差别,往往会导致学生难以一下子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生活,从而容易使学生出现学习自信心、积极性受挫等问题。

3.学习、生活环境存在差别。从小学升入初中,对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进入了一个学科明显增多,时间明显紧张,所接触师生明显变化,学习难度、广度、要求等明显提高的全新环境。这种变化,会让许多刚刚升入初一的新生难以适应,甚至会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的“分化”与成绩的“滑坡”。

针对上述中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习、生活环境不同的差别,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策略,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那么,就可以顺利地解决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1.循序渐进教学,巧妙完成衔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对初一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结构等特点有清楚的了解,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在起初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降低教学起点,放缓教学梯度,放慢教学进度,遵循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原则,使绝大多数学生能跟上学习的步伐。切不可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讲课进度快、难度大,要求高,如此,不但不会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师和语文课产生好感,反而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不适应感。因此,要有效解决因中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方式不同而造成学生语文学习无所适从、效果不佳的问题,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起始年段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兼顾到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起始年段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采取由慢逐渐到快,由易逐渐到难,要求由低逐渐到高的循序渐进教学方法,在自然而然中巧妙地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改变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中学语文教师,除了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学习特点以外,还应重视引导学生改变小学时学习语文的方法,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只有这样双管齐下,内外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知道,初中语文学科的知识量大,难度加深了,对理解要求、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再不能沿用小学的陈旧的学习方法,而是要努力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会做笔记,勤于圈点勾画,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渐养成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争取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对每篇课文,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要心中有数,明确哪些是该掌握的,哪些是该了解的,哪些是该理解的,对不同的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做到主次有别,轻重有度。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学生初中语文学习的高效和成绩的逐步提高。

3.引导适应环境,争取顺利“转身”。在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工作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适时地引导学生适应中学的新环境、新变化,争取让学生顺利地从小学生“转身”到中学生,这也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班会、个别交流、让学生写信表达心中的忧虑等形式,先了解学生的困惑,之后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做好心理调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刚进入初中后,对环境、课程、教师、同学等的不适应是一种普遍和正常现象,是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的,是每个人人生经历中必须要面对的事情。学生对此不应畏惧甚至回避,而应主动、积极、尽快地熟悉并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小学之间的顺利“转身”,并愉快地完成初中三年的学习任务。教师通过自身努力,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的新环境,完成中小学生身份的顺利“转身”,是保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力保障。

第7篇

关键词:不良情绪 调控

情绪是指个体在遇到客观事情之后的是一种心理倾向。情绪管理指的是个体最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它包括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调控能力、激励能力以及对他人的识别能力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学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比如,攀比、骄傲、自卑、嫉妒、厌学、不安等,学困生更容易出现这些不良情绪,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从而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那么,在初中语文中如何提高学生管理情绪的能力呢?

一、正视学生不良情绪的特点

据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大部分都与学习有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产生的不良情绪少,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较少,情绪困扰也教少。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更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厌倦、失望、焦虑、担心等,学业上的困扰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困生因为成绩的不理想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会导致厌学、嫉妒、愤怒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辨识不良情绪的特点和普遍规律。有调查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在生气、沮丧及放松的情绪下没有太大的差异。通常情绪差异表现在自豪、希望、满足和羞耻等方面。在性别方面,男女生在平静、焦虑情绪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差别主要体现在女生的高兴、沮丧等情绪比男生高。

二、学生不良情绪现象表现

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大、自卑、嫉妒、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主要表现在学习上、人际交往上以及学生对自己情绪问题本身的调控上等。

1.在学习方面,首先体现在不会做题。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深奥,对学生知识量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有大量考核,如语文作业的检查、单元试卷及评估试卷的种种考核,学困生由于学习能力低下,不能顺利通过各种考核,不良情绪就开始产生,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学困生对完成作业有一定的难度,作业的质和量都不高,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充分表明他们的不耐烦和消极抵抗情绪。在考试考核上也可以看出消极情绪的产生,学生畏难情绪太严重。主要体现在作文和阅读上:作文字数达不到要求,审题出现很多的偏差,脱离了题意;在阅读题上,出现太多留白的空格。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影响,最终产生不良情绪表现。其次,体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上。课堂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与课堂下有明显的差异,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就是学生行为习惯较差,从而影响情绪的差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会发现成绩好的学生上课的时候,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思维活跃。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大都表现出消极的情绪,不会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时常表现出担心、羞愧等不良情绪。

2.在人际交往方面。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学生生活在学校中,就要学会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个别学生虚荣心较重,表现出嫉妒、仇视等不良情绪。

3.在自身情绪的调节方面。中学生由于处世经验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到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危害,对自身情绪问题认识不清晰,没有积极主动地加以重视。

三、调控学生不良情绪的方法

1.树立积极的情绪意识,提高自我感觉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情绪意识。学生在正确的情绪意识下,才能感知什么情绪对自己有好处,什么情绪对自己有坏处。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关于畏难情绪的理解做出积极引导。学困生畏难情绪特别严重,主要表现在作文和阅读的教学上,面对作文阅读,大多数的学困生都会留白,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明白畏难只会给自己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困难,一个问题不解决,累积起来就会有一堆的困难。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绪意识,自主积极地克服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情绪的自我感受能力。

2.严格要求,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学生在明白了消极情绪的不利影响之后,就会树立积极的情绪意识,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详细制定克服不良情绪的具体方法、实施途径和管理方案等。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该严格要求、积极督促学生提高情绪自控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如学困生产生的“厌学”情绪,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害怕学习语文,讨厌学习语文,其中男孩子的比例较大一些。教师在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产生时,就应该仔细观察并寻找学生厌学的原因,再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不良情绪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制定出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再合理利用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主动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3.处理好人际关系,激励情绪的自控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同样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激励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激励学生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

总之,要想使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语文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状况,摸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而正面积极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白春玉,陈容,张迪.学习困难儿童家庭环境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20).

第8篇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对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所谓综合性就是语文同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共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谓实用性是基于语文工具性特点,对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语文能力进行解决。

从考试视角看,语文综合性考察占比越来越重,而且所考察的东西也越来越全面,大多数是现实生活中时时关注的话题,这对学生了解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都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且这对学生打破传统教育一味地依赖课本缺乏生活情趣是一个调节,综合性学习的考察可以引导语文课堂使之更加的活泼有趣。从语文教学视角看,综合性学习强调实践,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参与,这对于语文学习的氛围有着很好的提升,对于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能大大提高。从语文教学激趣视角看,初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最强的时候,也是探索外界最多的时候,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免会感到厌倦,引入综合性学习也相当于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和新奇感,可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语文终身学习的视角看,综合性学习也是使学生接触社会的一种手段,这对于从应用角度学习语文知识是一种启发,易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激情,也能使语文教学达成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从课改视角看,语文强调实践,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拥有强大的心理力量和语文能力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综合性学习需求就是语文课改的需求。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对于综合性学习都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从学生层面看,学生对语文学习理念认识不到位,对综合性学习的课堂运用不是很理解或者参与的积极性较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即便是考试中出现综合性学习相关的问题,也会觉得该题没必要认真学习即可回答,殊不知,这恰恰是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表现,只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指导;还有一部分学生都有一种就算不在这方面下过多功夫也能够做,觉得综合性学习没有难度等,这显然是对综合性学习的误解,也是目前综合性学习考察试行阶段给学生带来的错觉。从教师的层面看,部分教师还是运用课堂讲析的方式指导课堂,过多地看重教师的主导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会觉得综合性学习不好讲,只能根据现有的题进行讲解,加上该题型的丢分率不是很高,很多学生都能够得到其中的一部分分数,在教学中就觉得如果花费大多数时间在综合性学习上就有点“不划算”的感觉。即使在一部分学校,一部分老师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有着很高的重视度,也存在着教学方法不完整,学校配备的综合性学习资源库不够丰富等问题。同时,综合性学习是近几年才推出的教学理念,没有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能够借鉴,唯一能够借鉴的就是国外的学习经验,在国外,综合性的学习方法很成熟,国外讲究的是小组结构性学习,在互相竞争中发挥学生的实力。综合性学习运用得好,可以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性能力,也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解决策略

在了解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后,如何将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融入到课堂中去也是一种技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对于课本问题的解答。而缺乏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老师往往是主导地位,学生都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对于知识点也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感觉,往往有不牢固,不稳定的问题存在。而新课改引入综合性学习就是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状况。

首先要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社会实践引入课堂教学,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如在新闻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新闻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新闻特点,掌握新闻常识,并以自己所查询的资料为依据写探究报告,这种做法就是将社会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因为资料丰富,学习受限较少,学习主动性就会增强,并且通过自己的总结获取知识,使知识的获得有过程感,更易掌握,同时,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够体现成就感。因此,这种将社会实践引入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模式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小说的教学,可引导学生课外研究相关的名著,将课堂所学人物形象的解读方法,复述情节的方法延伸到课外,以召开小说研讨会的形式扩展小说学习的外延,这种做法就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性学习问题解决策略。学完《水浒传》的相关选文后,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分析小说的方法课外阅读《水浒传》,选择性地讲述其中的精彩情节,召开《水浒传》故事会,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记忆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整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还能通过故事讲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能力;还可以召开人物评介会,让学生评价小说中的人物,介绍小说中的人物,使名著在学生中扩展开来,一方面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一方面巩固和强化了学生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扩展语文的外延,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学习语文。语文是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单纯的依靠课堂学习无法完成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可以大量开展语文活动,通过大量的课堂活动,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达成语文的目标。语文课堂活动可以设计课堂探究活动,阅读竞赛活动等,通过课堂活动的设置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完成语文学习的目标;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如让名著走进校园,学生根据活动要求策划主题,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主题写出相应的计划,并在活动结束后写出活动总结,这样一方面将语文的知识应用于活动中,同时将应用文的写作生活化;在设计社会活动方面可以让学生组成文学兴趣小组,办报办刊,在小组间相互帮助,相互竞争,发挥团队的智慧来解决语文实际问题。如在语文活动课上开展赛诗会活动,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让各小组都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讨论拟定计划中的合作研究和计划写作,组织开展活动中的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课堂赛诗中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朗诵,课后小结中的总结写作和语言反思,哪一个环节不涉及语文的学习,哪一个环节不涉及语文知识的运用呢?

第三要形成大语文观念,明确生活处处是语文的道理。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语文生活化,也让生活语文化。如主题讨论,对大家关心的时事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讨论纪要,培养学生听说和记录的能力;对电视、电影中的故事进行复述,以故事会的形式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理清故事思路,还原故事情节的能力;对电影电视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运用课堂所学探究方法评价人物,探究其主},将小说和戏剧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如学完《美猴王》设计“美猴王的人物探索”主题学习,让学生收看《西游记》中的相关电影展开主题学习,探索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探索电影改编与原著的区别,探索美猴王人物的社会意义,将语文学习中的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文本选文与原著与电影改编整合在一体,全方位立体化地探索美猴王这一人物形象,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兴趣,也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层次多样,语文教学更丰满了,语文的观念更扩展了。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理念,是尊重语文内涵的基础上扩展语文外延的重要策略。语文教学重视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考试的需要,更是深入语文教学本质的需要。具体到课堂教学实践,不但要在语文课堂上融入综合性学习理念,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宋海罗,刘紫芳,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突出“语文味”[J];文学教育(下);2008年03期

[2]余勇,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点探索与实践[J];成才之路;2009年36期

[3]何佳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J];文学教育(上);2009年02期

[4]唐一统,屈娟,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挖掘资源[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8年11期

[5]吴树强,武东升,如何有效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J],宁夏教育科研,2005年03期

[6]黄铮,反思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误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02期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有效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26-01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对于怎么上好一节有效的作文课感到困惑,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包括教师不能梳理清楚作文教学的秩序、学生缺乏积极协作的心态、写作与生活脱节、作文评改低效等,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构建有效作文课堂将遥遥无期。

1.注重写作秩序,树立明确写作目标

作文教学有序性要求首先树立明确的写作目标,实现语文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有纵观全局的能力和心态,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引导他们制定一个学期的写作计划,在后期教学活动中按照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对于整个初中写作阶段而言,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初一是自由写作的锻炼期,初二是规范写作的必要期,初三是自主写作的成长期。在学生的自由写作期,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个性表达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在学生的规范写作时期,教师应该传授学生各种作文写作的格式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正确掌握更多的文体体裁,在学生自主写作时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制定阶段性写作计划,让学生体验和收获通过写作得到的乐趣。

2.培养学生积极写作的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他们开始渴望在情感上得到更多体验和感受,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成长特点,利用情境创设或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写作的兴趣。例如男生对游戏或玩具比较感兴趣,女孩子对编织物或娃娃感兴趣,那么教师可以“我最喜爱的一件东西”为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抒发自己对喜爱之物的感情和感受,提高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和勇气,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写作话题贴近生活

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由写作创造充分的发挥空间,减少学生的写作束缚,同时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因此教师在作文话题选择时就应该考虑到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累生活经验的良好习惯,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写作练习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写起,例如感动的人和事,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如在七年级学生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进入初中之后的感受,如,初中与小学生活和学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自己的学习心态和目标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及时捕捉写作灵感,通过实践积累和阅读积累方式,不断丰富生活阅历,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有趣的事情或人物,要及时将其记录下来,养成关注生活、记录生活的良好写作习惯。

4.开放式的作文评改方式

第11篇

关键词: 中小学 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 衔接工作

当小学生结束了相对轻松的小学生活,怀着激动而好奇的心情步入中学的时候,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及时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要求,一部分原本基础不错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锐减、语文成绩明显下降。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许多老师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略在学习方法、学习心理上对初一新生的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开始初中生活之初就在困惑迷惘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成绩与小学相比下降严重。究其原因,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教师的责任恐怕更大。如果解决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渡问题,搭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跳板,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完全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不至于让学生输在起点上,更为学生的初二、初三甚至高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学习不是小学的简单延续,初中是学生学习中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学生在心理上缺少足够的准备,教师没有科学地引导,学生一定很难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因此,能否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衔接、过渡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初中三年乃至高中的语文成绩的高低。下面我结合自己十六年的教学实践,对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

要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过渡工作,首先应该搞清楚中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差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认为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节奏的加快和学习容量的加大。

升入初中,学生的作息时间明显比小学安排得要紧,生活、学习的节奏比小学要快得多,作业量也比小学有所增加。学习的科目明显比小学增多,由小学的几科猛增到十几科,每节课也由原来的四十分钟变为四十五分钟……所有这些变化无疑给刚步入中学的孩子们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仅就语文学科而言,教材所选课文的篇幅明显要长得多,课文的难度也比小学明显加深。就初一语文课本看,课本包括课文30篇,还有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专题)、名著阅读、古诗文诵读欣赏等内容。课时安排比小学要少得多,特别是文言文又是小学时从未接触的内容。这些,都给刚进入中学的新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二)学习要求的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的基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些要求,无疑比小学要高得多,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有可能实现,这对于初一新生不能不说是一道“天堑”。

(三)基础知识的不足。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不涉语法等知识,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课文分析、写作、口语交际等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因此,学生一旦遇到语文知识问题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这使初中语文教学还要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入手。特别是文言文学习中遇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更无所适从,这又成为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四)学习心理的变化。

进入初中,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语文学习又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不少学生虽然努力了,但短时间内并没有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信心。如果老师不及时疏导,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针对上面所说的几方面差异,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仔细观察、认真研究,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教学实效,构筑好桥梁,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为学生学好初中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研究课程标准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研究课标需要着重以下两点:(1)研究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异同;(2)研究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异同。只有深入研究以后,才能对中小学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的放矢地采取符合初中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比如就背诵篇目而言,课标规定小学阶段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教师了解这一信息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

(二)四方面努力,解决容量大的问题。

第一,明确要求。初一学生,充满活力,好奇心强。教师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陈旧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教师采用新颖活泼的开场白、幽默风趣的讲解及激励式点评语言;开展小组间讨论释疑、竞赛活动;课文比较欣赏,课本剧编排,模拟课文片段即兴写作并当堂交流;围绕某一主题迅速展开想象或联想表达;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等等。在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多种感官参与中学习语文,学生会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收获成就,从而培养起积极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循序渐进。针对初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的特点,教师可抓住重点及典型篇目仔细讲,重点讲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每一次讲解应做到有所选择和侧重,不求面面俱到。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情境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讲。如课前给定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尤其是不善表达的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他们逐渐做到“言无不尽”。写作方面,重在培养写作兴趣,要引领学生以一颗纯洁真实的心灵去关注生活、关注他人,认识自己,书写自己。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身边人或事的片段作文,再写一般完整的记叙文。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筛选、组织材料的能力,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训练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心的思想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写作效果,教师可利用周记训练对人物或景物等进行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逐步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第四,拓展提高。《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初一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教师推荐有益读物并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等,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语文笔记,坚持收集、积累常见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相互交流,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说话、写作能力定会大幅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阅读的能力。初一学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初步熟悉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找到或归纳问题的答案;具备对问题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这也是最为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针对初中新生,教师训练时要特别把握好内容的深浅度,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指导。

2.听记能力。要求学生听完讲述内容后,根据要求进行概括、记录,并整理笔记。

3.智力技能。包括学会潜心观察;采用理解记忆;掌握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想方法;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矫正语文学习不良心理。

有的初一新生会因一段时间内语文考试成绩不佳而灰心丧气,教师应留心观察。一旦发现此种现象,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不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认不认真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看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就近几年语文统考、中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为其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忆该背诵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单纯地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信心不足并产生畏之如虎的心理,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做好记录,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的差异,让学生在欣赏、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升入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改变对老师的绝对依赖的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地学习。一是引导学生积极适应新的授课方式。初中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老师在集中讲解重点、难点、要点时,要适时鼓励、引导学生专心听,尤其是知识性的内容更要用笔、用心记,课后再复习消化,以求真正理解。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勤学好问,主动和老师交流。二是督促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和周计划等。三是要启发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被动听课和机械地做作业上,要用心学,主动学,优选学。特别要讲究方法,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等方面。

(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就初一学生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许多初一新生不会预习,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应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词语,并将查出的字、词含义等知识弄懂。学习文言文时,让学生多动手,翻工具书,这样教师上课时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的掌握效果也一定会很好。其次,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好能理清文章层次,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当然,教师课堂一定要设法富有“激趣性”,始终将学生置于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有别于小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的自学习惯。通过学生翻阅字典、查找资料、课堂质疑、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堂上可以通过:阅读―探讨―交流―总结活动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 小学语文 讨论范围 讨论时机 讨论形式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尊重小学生的意愿,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

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是不同的,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也是不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较为自由的讨论氛围,让小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表自身的意见和想法,并阐述观点。营造教学氛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氛围做支持的教学活动是无法成功的。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课堂讨论思想,让学生在讨论中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并收获知识。

首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意愿结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还需要提倡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的形式得出最终的意见,反馈给教师,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需要利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教材中归纳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王二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王二小,并提问学生“如果你是王二小你会怎么做?”教师设计问题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兴趣,既能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加深小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需要表扬发言的学生,及时给予学生赞扬和肯定,增强小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寻找恰当的讨论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活动可以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并在共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师生感情,通过讨论达到思想上的统一。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无法把握讨论时机,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师需要寻找恰当的讨论时机,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指导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总结归纳具体的提问方式和讨论方式,通过设立疑点注意提问的科学性和启发性的方式诱发学生讨论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并积极发表自身意见。当学生思维处在活跃期,表达意愿比较浓厚时,教师就应该抓住该时机组织小组讨论,调动小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时,关于地球的未解之谜,学生既会感到困惑又会充满好奇心,这是引发讨论的好时机。此时,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测。虽然地球未解之谜无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解决,但是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挖掘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自主投身到讨论中。

提问是双向的,学生可以主动发问,让教师解答。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再一次加深对课文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多样的讨论形式

小学生会因为教学方式和讨论形式的单一而降低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创设多样的讨论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讨论形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创设同位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较为直接的方式得到答案或问题的结论。当然,从提升学生讨论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提供小组讨论的讨论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小组,组织讨论,并由小组长主持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提供小组讨论的形式容易锻炼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让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收获知识。为了增强与学生的感情,教师可以主动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讨论和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提供自由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讨论对象,这样更容易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有利于言语的表达。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角度出发,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的基础上渗透课堂讨论教学法,以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丽.讨论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师),2011(09).

[2]高建宏.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飞(素质教育版),2013(12):23-24.

[3]张少峰.小组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2013(04).

[4]邹艳丽.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时代文学,2014(24).

[5]何青华.多媒体辅助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4).